生态学知识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学知识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学知识点范文1

[关键词] 持续性植物状态;辨证施穴;脑电生理;意识恢复

[中图分类号] R7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7(a)-0084-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acupoint rehabilitation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for brain electric physiology and recovery of consciousness in patients with 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 (PVS). Methods Sixty patients with PVS admitted to Xi'a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January 2014 to June 2015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ith 3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patients of two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care, on basis of which,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acupoint massag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hey were taken different acupoint massage for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hey also used visual, auditory, olfactory, taste, touch and exercise stimulation rehabilitation nursing methods, total for 3 months. The recovery rate of consciousness, Glasgow coma scale (GCS) scores and brain electric physiology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 recovery rate of consciousnes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electroencephalogram change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and before and after recovery of consciousness in the recovery patients of the two groups (P > 0.05), an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and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 (P < 0.05), the improve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more obvious (P < 0.05).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and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 in the patients without recovery of consciousnes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P < 0.05). The GCS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Acupoint massag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can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consciousness of patients with PVS, improve the brain electric physiology, and combined with brainstem auditory and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 examination can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prognosis.

[Key words] 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 Acupoint rehabilitation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Brain electric physiology; Recovery of consciousness

持续性植物状态(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PVS)通常是由脑损伤或急性脑缺氧所致[1-3]。PVS治疗费用高,时间较长,给社会、家庭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如何准确预测PVS预后,制订适宜治疗及康复护理方法,成为神经科医护人员所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研究发现,脑电生理异常与PVS评分有着一定相关性[4]。为此,本研究对PVS患者在常规治疗与护理基础上采用“辨证施穴”按摩康复护理,以探讨其对PVS脑电生理及意识恢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西安市中医医院收治的60例PVS患者,均符合2001年南京会议制订的PVS临床诊断标准[5],昏迷时间>1个月。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0~68岁,平均(42.7±3.8)岁;颅脑损伤20例,脑出血5例,脑梗死3例,颅内肿瘤术后2例。对照组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20~67岁,平均(44.2±3.5)岁;颅脑损伤23例,脑出血4例,脑梗死2例,颅内肿瘤术后1例。排除合并心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及代谢性、变性、发育性疾病所引起的PVS者。两组年龄、性别、致病原因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如抗感染、改善微循环、中枢神经兴奋、良好的基础护理及防治各种并发症等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治疗与护理措施的基础上采用“辨证施穴”按摩康复护理,具体如下:

1.2.1 辨证施穴按摩

对于气虚血瘀、脑窍闭塞患者,选用神庭、本神、人中、涌泉、百会、四神聪、印堂、素s、劳宫、内关、神门、膻中、中脘、气海、血海、天枢、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穴;对于痰瘀互结、脑窍壅塞者,选用神庭、本神、人中、涌泉、百会、四神聪、印堂、素s、劳宫、廉泉、中脘、丰隆、合谷、太冲、曲池、郄门、阳陵泉、三阴交、行间穴。采用点、按、揉按摩手法,每次每穴持续点、按、揉1 min。

1.2.2 刺激性康复护理

采用视、听、嗅、味觉等感官及环境刺激,并配合运动疗法等。①视觉刺激:用强、弱光自然光线照射,2次/d,40 min/次;还可选看适宜电视节目,给予色彩鲜艳风车、摇铃,及彩色物体、画报、家庭照片等。②听觉刺激:耳机播放各种自然环境音、动物叫声、乐器声,及患病前患者最喜爱的音乐或广播节目,音量以常人能听清楚为宜,6次/d,15 min/次;呼唤患者,给患者读报、讲故事,4次/d,30 min/次。③嗅觉刺激:用散发气味物品如咖啡、香水、花朵等刺激鼻腔中嗅神经。④味觉和口腔刺激:用棉签蘸酸、甜或咸液后碰触舌头前半部分;用海绵或蘸甘油的棉签对嘴唇、口腔或口周按摩刺激;给予口腔冰刺激、吞咽器官被动运动或被动吞咽功能训练。⑤触觉刺激:患者家属抚摸、患者嘴唇、耳垂等敏感皮肤,及拍打、按摩躯干及四肢;温水擦拭全身;同时对足底、手指等四肢较敏感部位予疼痛刺激,6次/d,8~10 s/次。⑥运动刺激:全身关节从近至远的被动运动,2~3次/d,1 h/次;采用站立练习床练习站立,1次/d,30 min/次。30 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

1.3 疗效观察与评定

1.3.1 脑电生理评定[6-7]

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和意识恢复前后脑电图、诱发电位评分。

1.3.1.1 脑电图 参考1965年Hockaaday制订的分级标准。3分:基本节律α节律,接近正常为Ⅰ级;2分:以θ波节律为主为Ⅱ级;1分:以δ波节律为主为Ⅲ级;0分:基本节律消失,接坦波为Ⅳ级。

1.3.1.2 体感、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参考Greenberg标准。①体感诱发电位评定标准。3分:基本正常为Ⅰ级;2分:缺乏50 ms后的波形成分,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为Ⅱ级;1分:仅有P15和N20,缺乏20 ms后的波形成分为Ⅲ级;0分:各波均消失或仅有P15为Ⅳ级。②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评定标准。3分:基本正常为Ⅰ级;2分:Ⅰ~Ⅴ波清晰可辨,但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为Ⅱ级;1分:Ⅰ波潜伏期和波幅正常,其余各波部分存在或呈分化不清的正相波为Ⅲ级;0分:波形难辨识或仅有Ⅰ波为Ⅳ级。

1.3.2 意识恢复评定

参照2011年南京会议制订的PVS评分标准[5],包括语言、吞咽、眼球运动、肢体运动、执行命令、情感反应等6项项目,以PVS评分≥12分判定为意识恢复。

1.3.3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定

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估项目包括语言、睁眼及肢体运动3个方面,反映患者意识障碍程度[8],最高分15分。评分越低则意识障碍越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意识恢复率比较

观察组意识恢复率为40.0%(12例),对照组为16.7%(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76,P < 0.05)。

2.2 两组脑电生理检查结果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意识恢复患者意识恢复前后脑电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体感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 < 0.05),见表1~2。两组意识未恢复患者治疗前后脑电图组内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观察组意识未恢复患者治疗前后体感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2.3 两组治疗前后GCS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GCS评分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观察组治疗后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见表4。

3 讨论

PVS是大片脑损害后仅保存间脑和脑干功能并持续达1个月以上,是一种以患者睁眼貌似觉醒而无意识活动为主要特点的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9-10]。目前临床上尚缺乏积极、有效、主动地治疗及护理PVS的方法,且其愈后差,死亡率高,对家庭和社会负担极大。因此对PVS预后准确判断及探索有效的治疗及康复护理方法,就成为神经科医护人员所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研究对PVS患者在常规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采用“辨证施穴”按摩康复护理。PVS病位在脑,按摩头部神庭、本神、百会、四神聪穴能兴奋、调节大脑皮质相应区域,改善脑缺血、缺氧状态,促进脑部病灶修复及重建神经系统中枢部位功能[11]。百会、人中、印堂穴位于面部,属督脉,为专治昏迷要穴,按摩三穴有疏通经络、醒脑开窍的功能。研究表明,刺激百会穴能改善头部血液循环,并可较广泛地调节脑功能。足底涌泉穴按摩可激活休眠的部分神经细胞轴突使其呈树枝状和轴突状发芽,使闲置神经通路得以启用,从而代偿脑受损中枢或原正常通路[12]。内关穴既是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通阴维,按摩此穴可疏通经络,调节心之藏神功能,尤其对改善意识障碍效果显著。另外,采用声、光、电及运动等长时间刺激PVS患者,可使原先被抑制的神经细胞激活,促进受损的神经细胞发生新的侧支轴突,还可使大脑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所受到的抑制被解除,重建神经系统中枢功能,使被抑制的脑细胞重新苏醒[13-15]。此外,反复运动锻炼能恢复患肢运动功能,还能通过不断刺激传入神经元,使受损的大脑皮质周边细胞功能重组,恢复病损区运动皮质功能,促进意识复苏。

研究发现,脑电生理异常与PVS评分有着一定的相关性[16],且脑电图异常程度越重,则PVS评分越低。但多数研究者认为,脑电图对PVS预后的判断意义不大[17]。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是一种较灵敏地判断脑干功能状况的检查方法,大部分PVS患者脑干功能保持相对完整,但部分可能有损害[18-19]。体感诱发电位是一种最敏感、可靠的PVS诊断及预后判断指标,以N14~N20中枢传导时间延长和N20波幅下降为其主要表现[20-2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意识恢复率及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及意识恢复前后脑电图变化不显著,而脑干听觉、体感诱发电位有显著性差异,且观察组评分改善更明显。表明辨证施穴按摩康复护理能提高持续植物状态患者的意识恢复率、GCS评分,改善脑电生理,且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可作为PVS评价疗效和判定预后的重要工具。

综上所述,PVS 患者采用辨证施穴按摩康复护理,有助于促进患者意识恢复,改善脑电生理结果,改善病情,尽早觉醒,且结合临床及体感、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可明显提高PVS预后判断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南登,黄晓琳.实用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385-1388.

[2] Lechevalier B,Bertran F,Busson P,et al. Akineticmutism with right hemiplegia caused byi nfarction in the territory of the left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J]. Rev Neurol(Paris),1996,152(3):181-189.

[3] 沈威,倪莹莹,李立娜.持续性植物状态的综合促醒康复治疗[J].中国疗养医学,2010,19(7):618-621.

[4] 马婉,郭骅.动态脑电图、脑干听觉及体感诱发电位在评估蛛网膜下腔出血昏迷患者预后的应用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9):37-38.

[5] 温剑峰,钱锁开.持续性植物状态的促醒医学现状与进展[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52(8):101-104.

[6] 凌中义,王誉霖,黄维勤.脑电图及体感诱发电位测定对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评估价值[J].医学信息,2015,29(32):55-56.

[7] 方红.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联合体感诱发电位对昏迷患者预后评估临床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16):77-78.

[8] 黄春敏,孙剑虹.基于脑性昏迷患者感知水平的唤醒干预对其觉醒意识及预后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6, 51(1):56-57.

[9] 杨春生,王宝兰,陈祢.持续性植物状态的治疗现状[J].临床内科杂志,2015,32(10):719-720.

[10] Gutling E,Landis T,Kleihues P. Akineticmutism in bilateral necrotizing leucoencephalopathy after radiation and chem-otherapy:electrophysiological and autopsy findings [J]. J Neurol,1992,239(3):125-128.

[11] 张海涛,罗杰坤.持续电针联合溴隐亭、美多芭促醒治疗持续性植物状态临床观察[J].海南医学,2014,42(2):57-58

[12] 曾学清,滕东时,吕洪梅,等.针刺督脉为主对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促醒作用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2):97-99.

[13] 田伟,王征美,孙岚.综合康复促醒持续植物状态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2012,27(4):283-285.

[14] 黄潇湘.系统听觉刺激在脑外伤植物状态患者促醒及并发症预防中作用[J].护理杂志,2013,30(12):43-45.

[15] 胡小飞,张玉霞,丁俊,等.颅脑损伤术后持续昏迷患者的促醒康复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4,28(6):61-62.

[16] 李梅笑,蒙巍,雷皇英.诱发电位与脑电图联合检测对脑血管病昏迷患者预后的评估[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17):18-20.

[17] 李冬洁.动态脑电图对脑血管病昏迷预后的评估[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3(25):160.

[18] 王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中脑形态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预后评估临床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2.

[19] 赵茜,郑云丽,蒋利丹,等.医院到家庭连续护理模式对持续植物状态出院患者的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4, 11(34):109-112,119.

[20] 赵茜,蒋利丹.多元化延续护理干预对持续植物状态患者家属出院指导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4, 11(29):104-107.

[21] 吴运.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及体感诱发电位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评估中作用[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22(2):65-67.

生态学知识点范文2

关键词:生态实验课;改革;创新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0-0032-05

一、时代和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对其课程改革和建设提出挑战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特征。我国基础科学发展规划,把生态学列为生命科学的四大基础学科之一,足见其重要性。现在生态学这个术语已经是一个广为人知的名词。作为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是在很广泛的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和组织尺度上进行研究的,并分别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及景观等层次上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行野外、实验和理论的研究和探索。在当代,生态学已经不仅仅是一门学科了,它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思想,变成人们思考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方式已渗透到了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更是全球生态化的世纪。当今人类可以不懂生命科学,但不能没有生态意识。生态教育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人类逐渐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的今天,生态教育即绿色教育已成为全人类的必修课。在人口如此众多的我国,环境、资源和能源等生态危机的解决都有待于全民族生态道德水平的提高。

这一切,无论是对生态学的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对生态学实验课程改革和建设、尤其是生态学实验室的投资和建设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二、从“规范”出发,重新制定其教学大纲

一直以来,全国各高校在制定或进一步完善生物技术专业各门实验课程教学大纲的时候,往往都会依据自己长期传统的办学经验或照搬国内外一些著名高校的办学模式和办学理念来制定或完善相应课程的教学大纲,但实践证明,这是不科学的,这很容易导致经验办学和各高校主观办学等不规范办学现象的发生,给地方和全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所幸,经过第一届和第二届“高校生命基础课程报告论坛”和2008年5月在苏州大学召开的“全国生物类专业建设及专业规范交流研讨会”及随后的多次会议的交流和研讨,由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牵头出台了《高等学校本科生物技术专业规范》(本文简称《规范》)等规范性文件,进一步明晰和完善了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规范,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建立了一个办学的宏观框架[1]~[3]。

1.《规范》解读

该《规范》规定生物技术专业是以理为主、以工为辅的理工复合型专业,本专业培养应用研究型或技术型人才。为此,《规范》无论在其培养目标上,还是在其人才培养规格上都强调要培养学生掌握生物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受到扎实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并能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生物技术及其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或者攻读研究生学位等等。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核心就是培养本专业的创新型人才。

为了实现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达到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规范》规定了本专业的知识体系为包括“生物与环境”在内的十大知识领域及108个知识单元和449个知识点,知识体系涵盖了生物学发展的方方面面。“生物与环境”为十大知识领域之一,可见,生态学教育是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知识体系中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规范》的专业知识体系中,与生态学课程直接相关的部分包括的知识领域是“生物与环境”及14个知识单元和42个知识点,分别占生物技术专业学生专业知识体系中所含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的10%、12.96%和9.35%,是本专业学生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生态学理论课程建设、实验课程建设、尤其是生态学实验室建设和投资的依据和前提。

2.我校从《规范》出发,制定生态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规范》规定了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的专业知识体系,列举了生态学课程知识体系所包含的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为生态学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框架和事实依据。

为此,我校针对生态学实践教学和生态学实验室的投资和建设实际,在仔细研究《规范》中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制定了我校生态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并结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的有关指标的要求,进行了生态学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投资预算。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针对我校的办学水平和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基础状况等实际问题,我们在生态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别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本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本课程学习帮助学生加深对生态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使其学习如何着手研究生态学问题、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并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提供条件,促进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和培养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精神和价值观的教育。

生态学知识点范文3

1.1教材选择问题

自1992年金岚主编的最早的《环境生态学》教材出版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有教材版本达十几个,总的来看,大多数是面向不具备生态学背景的专业编写的,生态学基础知识所占篇幅较大,适合林业院校非生态类的环境工程、资源环境类专业采用;而林业院校的环境科学专业开设有普通生态学或生态学基础课程,在修读“环境生态学”课程时,其内容有较多的重复,因此,该专业学生选择合适的教材有较大的困难。

1.2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重叠问题

西南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在大二开设《普通生态学》课程,大三开设《环境生态学》,由于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的分支学科,是随着人类环境问题的出现和变化、以及适应生态建设和资源利用需要而发展起来的科学体系,与生态学必然存在知识交叉、内容重复的现象。从教学内容来看,普通生态学的内容一般包括生物与环境、种群生态、群落生态、生态系统生态、景观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生态风险评价与生态规划等内容[2-3];而环境生态学的内容一般包括生物与环境、生物种群特征及动态、生物群落特征及动态、生态系统生态学、生态系统服务、环境污染的监测与评价、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生态工程、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内容[4-9]。不难看出,二者主要在环境、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及生态系统生态等方面存在着大量内容的重叠。据不同版本教材内容统计,两门学科的内容交叉点达到了40%~70%,这种局面不利于建立优化的环境科学学科体系,也造成了教学时间和资源的浪费。

1.3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问题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已普遍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较传统的单一板书有其优势,如信息量增大、动态过程可再现等。但多媒体课件的表现形式也有不足之处,如大量使用相对浅白的图片,对学生的抽象思维活动可能会产生抑制作用[10]。诚然传统的粉笔授课形式已不能完全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但也不应完全摒弃。据学生反馈,板书授课在强调细节(如公式推导)、思维跟随方面好于电脑。故建议依赖电脑教学的年轻教师增加些板书,善于粉笔授课的年长教师适当扩充些PPT。再者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授课多为“授-受”单向式,对学生参与引导不充分,课堂上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经过积极思考,课后很难提出问题,知识得不到升华,这种局面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提高。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11]、“情景再现法”、“互动式多媒体”[12]等,根据学生的听课反应,设计一些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发言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讲到“受损生态系统”问题,教师可以设计“同学们所在家乡有哪些生态破坏现象和环境受污染的案例”,学生发言后,归纳常见的受损生态系统类型。

1.4考核问题

“环境生态学”课程考核主要问题是考试未能体现出课程性质。环境生态学在学科性质上是属于应用生态学,但在目前的考核中,这一性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目前的考试还是比较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核,对应用能力的考核则比较轻视。西南林业大学“环境生态学”课程分理论与实践2部分,理论部分考核采用“笔试”,实践部分考核依据“实习报告”。单一的考核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平时不学习,期末大突击的现象,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实习报告”存在同组内大同小异的现象,体现不出学生个体应用能力的差异,不利于学生实际技能的提高。

2优化“环境生态学”课程建设对策分析

2.1课程建设要有统领大纲“环境生态学”课程建设要取得良好效果,首先要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和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制定有针对性的统领大纲,包括制定详细知识点的教学大纲、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时数、教学内容优化体系、目标明确的考试大纲等教学文件。

2.2选择适宜教材环境生态学教材的选择是关系到教学效果好坏的一个首要因素。教材选择的标准应当根据林业院校环境类专业自身的特点来确定。通过比较国内外环境生态学教材,一般来说,国内教材比较简练,但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不够深入,国外教材对环境问题的分析比较深入,但信息量太大,条理性不强。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二者的优点进行有机结合。同时,基于环境科学专业具有生态学背景知识,在授课时可选择生态学内容精简的版本;当然有条件亦可建立教材建设制度,鼓励教师自编符合林业院校环境类专业的特色教材。

2.3改进教学方式,强化自主学习

2.3.1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环境类专业本科《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应用生态学理论及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专门研究环境生态学理论与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环境生态学”本科课程应当处理好理论与应用之间的关系,重点放在课程应用方面。另外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的是,学生并不满足于课堂上有限的知识传授,学生本身对课程的理解差异很大,需要交流。我们的调查结果也说明了这一点:很多学生在大学4a中从来没有与专业课教师交流过,教师缺乏来自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反馈,对教学效果的提高有很大影响。现代网络技术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理想的纽带[10],学生可以随时到授课教师的教学网站上浏览信息、查找辅导材料、提出问题或建议,教师对网站的维护更新过程中,需要收集整理大量的课外辅导材料,解答学生的问题,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延伸了教学时空,同时也对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

2.3.2整合教学内容环境生态学经过30~40a的发展,基本确立了独立的学科框架。在教学内容上,“环境生态学”课程本科教学内容应以当前人们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人为干扰下自然环境的变化和生物体及群体对环境的响应,以及生态治理和生态修复为主要内容,以生态系统服务、管理、健康及评价理论作为有机补充,突出课程实际应用性,简化或摒弃生态学基础知识部分。对于不具有生态学背景的环境工程专业而言,可以在各个应用章节中穿插讲述生态学知识。

2.3.3加强实践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教学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野外的生态环境考察是课堂教学和实际应用的有效结合,本课程选择滇池流域作为生态考察区域,在生态考察实践中,通过学生对入滇河流水质、西山周边采石场植被破坏和恢复情况的调查,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态环境评价中,使教学效果在实践中得到提升。也可针对教学中所涉及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设计成小型的研究课题,如针对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技术理论,提出“××公路护坡及边坡生态恢复技术初探”。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环境生态学基础知识的理解,也加强了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3.4营造学生参与式教学环境,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环境生态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尽可能把相关内容组织成相应案例,以案例分析作为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载体。通过教师对案例的深入分析及实际演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分组编制实际案例、进行课堂阐述或书写实践报告,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等综合技能。

2.4改进考核方式根据“环境生态学”课程性质和教学要求,灵活地选择多种方式进行考核,打破一张试卷定成绩的传统,并且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分开考核。理论课程考核可分为2个阶段,即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以平时考核为主。平时考核又可以采用分组口试、小组专题论文等形式,每个学生有不同分工,他们可以在小组中互相学习、讨论,这样既能轻松掌握考核的知识点,又能增加教学互动性,提高学生处理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和素质。期末考核则主要以教材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为主。由于学生平时能掌握相关知识点,期末考试不及格的现象也大大减少,又进一步提高了下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习课程考核也分2部分,即外业考核和内业考核。外业考核主要从学生的方案设计、方案实施、野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进行打分。内业考核可以采用“实训单元模块”的方法[11],教师准备几套不同的实践内容,如浸蘸法模拟大气污染对植物的伤害、叶绿素含量的测定等,学生采取抽签的方法进入相应的教室,由教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实践操作考核评分,加大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技能等的考核力度,有助于形成知识、能力并重的教学模式。

生态学知识点范文4

关键词 农业生态学 研究性教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Research-teaching Model of Agroecology

HUANG Lifen, ZHUANG Hengyang, SHEN Xinping, LIU Shiping, LU Jianfei

(College of Agriculture,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225009)

Abstract "Agroecology" is for agriculture-related undergraduate and professional discipline-based courses, offered to develop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cro agro-ecosystems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capability. This article will introduce the concept of teaching "agroecology" teaching, to explore the research-teaching practice in the teaching model to expla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e to achieve good results and problems in thinking.

Key words agroecology; research-teaching; teaching model

1 农业生态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

1.1 农业生态学的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定位

半个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引起全球生态环境发生急剧变化,了解和掌握生态学知识有助于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提高人类对未来全球变化的预测能力,为全球范围的资源管理和环境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社会的“生态热”推动了生态学的发展,农业生态学是生态学发展中的一个应用性分支,它的出现从生态系统的层次弥补了传统农业学科的不足。目前,农业生态学是面向农学相关专业的本科生而开设的学科基础课。该课程针对当今农业的发展所面临的种种生态环境问题,从宏观的、系统的、整体的角度出发来组织和管理农业,为使农业的发展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这一基本状况而设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农业生态系统的角度宏观管理农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使学生基本了解和掌握:(1)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功能、基本关系及调控机制;(2)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分析方法;(3)国内外宏观农业的发展与我国生态农业的实践。

1.2 研究性教学模式在农业生态学教学中推行的必要行与可行性

长期以来,高校教学方法偏死、偏旧,基本上采取教师传授的方式,很少师生互动,影响了人才的培养和成长。为了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研究性教学作为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正被逐步推进。研究性教学的特点有: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学生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实践性、独立性和探索性。它强调科学原理的认知和探索过程,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动机,其关键是通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调动学生自身参与知识构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的目的。

为适应21世纪高等教育对创新人才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基于以往农业生态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根据十多年本课程主讲教师的教学经历,以先进的研究性教学理念为引导,初步探索了农业生态学研究性教学模式。

2 农业生态学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践

2.1 教学内容前沿化

研究性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传授现有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因此,教师本身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研究性教学方法得以有效实施的基础。生态学知识领域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生态学的研究热点集中在生物多样性、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且学科最突出的科研成果都发表在外文期刊上。为了及时更新本课程的知识体系,作为主讲教师必须站在知识的前沿,用自身的发现和科研成果不断丰富和补充教学内容。为了紧跟学科的前沿,同时由于教学和科研的双重需要,笔者围绕教学大纲这个主线,不断更新教学体系,将教学内容前沿化,养成了随时关注农业生态学领域最新发展动向的习惯,将权威杂志中与本学科相关的新概念、新发现、新知识和新方法的文献与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已成为教学惯例。这些在农业生态学学科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教学内容不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学习的良好习惯。

2.2 教学方法多样化

传统教学过程中往往教师主动灌输地“教”,学生被动灌输地“学”,而本课程在推进研究性教学过程中,运用问题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并辅以多媒体教学、教学录相观看、生态案例讲解等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喜爱本门课程的学习。在农业生态学教学过程中,每堂课都会设立一些与教学知识点相关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问题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兴趣的同时,师生互动频繁,学生逐步成为课堂的主体。

2.3 考核方式多元化

在农业生态学课程考核中,我们引入研究性教学理念,在考核方式上实行了多元化方式。第一种考核方式是增加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由原来的20%提高到30%,对课堂上分析问题、回答问题较好的学生进行加分奖励。第二种考核方式是增加课程论文考核方式。在2010年1月学期末,要求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点,递交生态农业调研报告,选择代表性地区的生态农业模式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设设想。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很多同学写得非常精彩,对自己感兴趣的区域充分调研,因地制宜地设计特色生态农业模式。第三种考核方式是在闭卷考试中加大论述题和综合运用题的比重,这两类试题重点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概念。

3 农业生态学研究性教学的成效与思考

3.1 农业生态学研究性教学的成效

在农业生态学课程中运用研究性教学模式后,从各方面反馈的情况看,获得了良好的成效。首先是营造主动学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学生对于本课程的教学评分一直处于学校同类课程前列,教学督导老师也对课程教学效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学生到课率一直保持在100%,即使在课间休息时间,仍有学生主动复习知识点,主动提出问题。其次是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农业生态学已成为本专业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另外,研究性教学模式也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科研素质与教学素质。针对学生课堂的提问与感兴趣的热点问题,教师必须要更充分地紧跟学科的前沿,用实际的案例和充分的数据来佐证一些学术观点,才能够实现教学相长。

3.2 农业生态学研究性教学的思考

在农业生态学研究性教学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时,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在增强实践教学环节方面,应增加教学经费的投入,在相应章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讲解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章节时,应带学生到田间参观农田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在生态农业章节,可考虑带领学生参观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使学生对现代生态农业模式的理解不是停留在理论上,而是有一个实体轮廓的印象。农业生态学需要学生较为宽泛的知识背景,因此,必须将研究性教学模式延伸至相关课程知识体系,如增强学生的土壤学、作物栽培学、气象学、地理学等知识背景,才能在相应章节的教学中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扬州大学教学改革课题基金;2008年度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项目

参考文献

[1] 李衍达.对推行研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思索[J].中国高等教育,2008.10:19-20.

[2] 刘伟.以“问题”为着眼点积极推行研究性教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0.1:48-49.

[3] 骆世明.中美《农业生态学》教材的比较分析[J].生态学杂志,2010.29(7):1458-1462.

生态学知识点范文5

Case-based Teaching Method Applicating in Planning Ecology Curriculum

Zeng Liqun Zhu Peng fei

(School of Planning and Ecology,Beihai College of Beihang University,Beihai Guangxi,536000,China)

Abstract:Basing on the analysis of"Planning Ecology"curriculum’s teaching status,it was proposed this curriculum’s case investigating,arrangement design and its implementation to achieve better sound effect.Problems during the curriculum’s case teaching was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gain more effectiveness.It would be a reference for the other curriculum’s teaching.

Key Words:Planning ecology;Case-based teaching;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1 《规划生态学》课程教学现状

《规划生态学》课程介绍生态学和规划学科的相关理论、方法、技术等内容,强调以生态学理论来指导规划,[1]是我校城乡规划专业三年级学生的专业理论课程,是我校城乡规划特色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之一,也是广西区城乡规划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的特色课程之一。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该生态学与规划的理论知识、方法体系和研究步骤,能够将生态学和城乡规划结合起来应用到城乡规划案例分析和编制工作中。近年来,《规划生态学》的教学以课堂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掌握所学的课程知识,但学生的参与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都不高,不能很好的进行知识应用,未能取得良好的预期教学效果,影响了城乡规划特色专业特色的体现,因此,需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效果。

2 《规划生态学》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案例教学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是美国哈弗商学院倡导应用真实的案例,吸引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和培养学生互动性,以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一种独特教学方法。[2]发展至今其内容、方法、经验已日趋完善。[3]为了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具有生态学背景和特色的城乡规划专业特色人才,在《规划生态学》课程的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

2.1 案例选取

适当的教学案例可以让学生印象深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作为当事人参与到教学中,对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激发学生的思维与创新。在该课程的教学中,选取适当的案例,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案例分析中,引发学生对案例的思考,并应用已学的生态学知识对案例进行优化和完善。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理论和分析应用两大板块,基础理论板块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分析应用板块采用案例教学为主传统教学为辅的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取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正面或反面教学案例,以达到案例式教学的效果。

2.2 设计编排

传统的理论教学进度主要由教师来控制,而案例式教学的课程进度在案例引入、学生参与讨论、分析的过程中不容易控制,需要仔细安排好案例式课程的进度。需要教师对讨论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引导学生讨论的内容和方向,避免交流时间太长、研讨范围漫无目的和一些不相关内容介入而影响课程的教学进度。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选取适当的案例,理清教学思路,合理进行教学过程安排设计,形成教学方案。该课程案例教学分为:案例引入――分组讨论分析――总结评价三个环节来展开,以控制好课程教学的进度(如表1课堂进度安排表,以1次课2学时计算)。

2.3 教学实施

案例教学根据教学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对案例开展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总结交流等,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技术方法及其应用的理解和掌握。[4]该课程教学的实施,根据课程的内容特点,采用传统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相结合的形式(如表2)。

为了能够保证案例教学的顺利开展,达到教学目标。案例课程教学之前需要学生利用课程知识、图书馆资源和网络资源对类似的案例有一定的了解,保证学生分组讨论教学环节的质量。例如在规划案例生态分析的案例教学中,需要学生课前了解生态分析的步骤、内容和方法,以保证学生对课堂教学案例能够有话可说;而在生态规划与设计的案例教学中,需要学生课前收集一些生态规划与设计的优秀作品,保证学生在课堂给定的设计条件下,对给定区域的生态规划与设计能够有一定的思路。

案例课程教学中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围绕教学的主题和内容展开讨论,以避免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的引导包括案例的介绍和问题的提出两大方面。在案例介绍时要为之后的分组讨论埋下伏笔,而在分组讨论中又需要提出一些关键且具有引导性的问题,确保学生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而不是漫无目的浪费时间的闲谈。例如在第6章规划生态分析课堂教学中,选择学生熟悉的教学基地广西钦州大芦村为例,进行案例式课堂教学(如表3)。

3 《规划生态学》案例式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3.1 先修课程的要求

《规划生态学》课程注重学生对规划案例的生态分析和规划项目生态规划的编制能力的培养两大方面,要求学生此前具备一定的生态学和城乡规划的基础理论。因此,在课程开设之前需要先修生态学基础课程和城乡规划基础课程。生态学基础课程包括:生态学原理、城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园林植物学和生态学原理教学实习;城乡规划基础课程有: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规划设计、场地设计和专业认知实践。

3.2 案例选取应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好的案例是案例式教学成功开展的有利保障,城乡规划的案例很多,但如何能够选择具有启发性、难易适中、重点突出的案例需要教师不断揣摩和设计。[5]作为校级精品课程和城乡规划特色专业与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的特色课程,案例选取以突出城乡规划专业的生态学特色为主。

3.3 案例和教材相结合

规划生态学课程案例教学,需要案例和教材相结合。教材侧重系统的理论知识,而案例来源于实践,其蕴含的知识点不能脱离教材。因此,在案例选择时要以课程知识点为导向,选择合适的案例,以案例为载体,按照培养能力和课程教学的要求来设计案例,组织教学内容和梳理知识点,使知识案例化、实践化。

3.4 提高师资力量

案例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课程所需的生态学和城乡规划相关知识,而且需要具有敏捷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此外,教师最好能够是双师型的,能够利用城乡规划工作中的经验积累,编写教案、划出重点、难点,将教学的内容和案例融会贯通,更有利于案例教学的开展,保证良好的案例教学效果。

生态学知识点范文6

关键词:生态学;BOPPPS模型;BOPPPS式教学;教学过程;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 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5(a)-00

目前,国内外综合性大学开设较为广泛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就是《生态学》,其是生物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历经140余年已经具备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研究结果已然成了政策制定和科学管理的重要的依据和手段[1]。而且,作为探究地球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间互相作用的学科,其应用性和交叉性都很强[2~4]。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且,我国已经把生态学划分为一级学科。

近年来,国内外的许多学者通过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生态学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同时也对《生态学》的教学内容以及方法提出的要求更高了,而且课程安排还要更具前瞻性了。因此,该课题研究者结合教学经验和国际先进的教学模式,探讨并实践总结了生态学课程的模式。

1.《生态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1.1 教学内容与现实问题脱节

一些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分注重教学大纲和书本知识,而没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和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不能将生态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存在的环境问题、生态破坏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讲授的知识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造成学与用的脱节,不能将理论方法有效地应用于生态环境现状的评估、维护及恢复。

1.2 传统、单调的教学方式

对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以及实际工作中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这也就需要教学方法要以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为主。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是当前普通高校主要的手段,该模式以老师宣讲为主,而学生则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这种教学方式,往往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没有很好的区分,针对性不强,且教学的媒介以单一、传统的板书或者幻灯为主,这样就使得学生在学习知识方面显得尤为被动,一堂课下来对教授的知识很难真正理解并运用于实践,从而阻碍了对学生独立的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培养,不仅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有悖于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1.3 单一的考核方式

我国普通高校现在采用的考核方式基本都是卷面考试,较为单一,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无法真正的了解。也正因为如此,许多学生在平时上课不听讲,而临时抱佛脚。这种现象不仅不利于学生的素质培养,使学生形成平时疏于学习、不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只注重最后的考试分数的不良习惯,也助长了学生学习投机侥幸心理。

2.BOPPPS模型

起源于欧美地区的BOPPPS教学模型,是教师用以评量课程设计的工具。BOPPPS模型是把教学内容切割为一个个小单元,每个教学小单元内都有其起承转合,因此所有小单元组合而成的单元课堂,亦遵循起承转合的脉络。BOPPPS便是将课程依起承转合分为六个阶段,依次为:导言(Bridge―in)、学习目标(Objectives)、前测(Pre―tes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测(Post―test)、总结(Summary)[5] 。各个要素的含义如表1所示,还给出了Why、Who、What、How和Whether or not这5W教学要素在BOPPPS模型中出现的位置[6-7]。

3.在《生态学》课程教学中引入BOPPPS 式教学模式

3.1 BOPPPS 的教学理念

在课程教授过程中,对于每个知识点,明确描述了教学目标后,教师可围绕该教学目标,按照 BOPPPS 模型展开教学过程的设计。BOPPPS 模型从学生怎样获取知识的角度出发,先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接下来利用多种方式诱发学生对该知识的兴趣,通过前测掌握学生当前水平以便灵活地调整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再按照教学目标设计学生主动学习环节,然后通过后测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给予概括。

3.2 BOPPPS在生态学各个教学环节的应用

生态学内容广、领域多,且涵盖基础、应用等多方面,还涉及到很多生态阶元与层次,教师单独靠教授是无法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的[8]。同时,《生态学》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交叉性、应用性和开放性等特点,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生态学教学的要求,所以,必须改革和调整已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等,以便更好地满足和适应本学科的快速发展,及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9]。

对此,该文就课程教授中的实践检验教学方式进行如下介绍。

(1) 课程的导入

在涉及到全球变化问题时,通过介绍大气和水体污染、生物入侵、生物多样性消失、荒漠化加剧、生态系统退化、水资源短缺等现象来引起学生的关注。通过介绍电影如《寂静的春天》、《后天》等进行情境创设,让学生对全球变化特别是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等引起关注,对学生逐步进行引导,从而使他们能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

(2) 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老师教学的依据,更是学习效果的检测标准。因为生态学内容广、涉及领域多,还涵盖基础、应用等方面,还与诸多层次和生态阶元相关联。因此,明确地传达每一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得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理解程度,及时修正对重点知识的认识偏差,对所授内容依据自己的特点有侧重的学习掌握。例如:在讲授有关种群调节的这一知识点时,主要学习任务是掌握六大假说或学派各自的学术思想、争论焦点,以及各学派的相互关系,而不是将其剥离开,单一地学习。

(3) 课前的测试

在授课之前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学生经认真思考后,给出了许多丰富多彩问题和相应的解释,借此准确把握学生的理解程度。例如,水这一生态因子对动植物的作用和影响都有哪些方面,水的含量过高或过低会对动植物的生活和行为产生哪些影响等等。

(4) 参与式学习,即互动

采取以教师为主的讨论学习,或是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以及学生间互助、团体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讨论。另外,对于相关学科还是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对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课程进展以及讨论方向有所了解。例如:

①主题讨论:针对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景观生态、退化生态、恢复与重建生态、湿地生态、生态工程、生态经济等较为热门的主题进行讨论,分小组进行PPT讲演,提高学生的视野和思路。例如:在学习生态系统退化与恢复这一主题时,学生小组以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巴尔虎右旗的草原生态系统为例,大量的搜集资料,以PPT的形式,并通过精彩的讲解,向大家展示了不同放牧强度下的草原植被变化及不同时期的植被图片,为此,让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生态系统退化与恢复重建等问题,使其深刻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影响;

②成立创新工作室,设立研究小组进行研究课题讨论:结合生态学原理及专业特点,确立一个研究小组课题,并由小组成员共同参与,讨论所涉及到的科学问题、研究方法以及结果,要各抒己见,从讨论中总结出各自的经验以及所受到的启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③专题讲座:根据当前生态学领域的一些研究热点或者是热点问题,邀请国内外相关专业进行专题讲座。例如:我们曾多次邀请国外资深的教授及年轻博士为学生进行有关群落多样性、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的专题讲座,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使学生了解到生态学的最新领域;

(5) 课程学习效果实时检测及总结

提出与课程理论相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对已讲授知识进行回顾,更进一步加深对相关原理的理解和掌握。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彻底清晰明了的知识网络。

4.结语

《生态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利用生态学原理以及方法去认识和解释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同时还可以想办法解决问题,让学生能够积极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BOPPPS 式教学模式可以真正地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得到很好的激发,促进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这也是该模式较为突出的特点。生态学课堂教学时,把BOPPPS 式教学模式用于实践,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要适度、适时、适当、适法地引导学生,把握好设计问题、创设情境以及合理切入、组织讨论、揭示规律、解释疑惑等环节,通过引入、讨论和解答相关问题,对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阐释,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艳红.浅谈生态学教学中的寓教于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150~151.

[2] 李博.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戈峰.现代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4] 牛翠娟.基础生态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

[5] 刘玲玉.基于BOPPPS模型的翻转课堂“微课”设计探索[J].时代报告,2014:169,171.

[6] 陈卫卫,鲍爱华,李清,李志刚,唐艳琴.基于BOPPPS模型和问题驱动教学法培养计算思维的教学设计[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4:8~11,18.

[7] 郑倩冰,刘洋,朱培栋,胡罡.面向多层次认知域教学目标的网络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研究与设计[J].计算机教育,2014(23):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