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保健课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保健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保健课件

儿童保健课件范文1

1儿童保健学中的发育和行为由来

    儿童保健学从诞生之日始,其内涵始终贯穿着 生长和发育并举,二条腿走路的方针。实际上,儿童 保健学的前身是与小儿神经学融合在一起的。在 20世纪50年代,自我国儿科学会成立了神经学组 后,小儿神经便与儿童保健分离。继后,儿童保健在 我国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组,从这种分化上来看,足以 显示儿童保健内涵中的发育行为是以大脑发育、神 经成熟为基础的。

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第二代儿科著名专 家郭迪教授高瞻远瞩地强调儿童发育和行为在儿童 健康中的重要作用,运筹帷幄,引领研究生们开展了 发育行为的一系列研究,诸如图片词汇测试的标准 化、学习困难原因分析、儿童铅中毒对智力的影响、 汉语表达文字的研究等等。在80年代中期,由于社 会经济文化发展,儿童健康强调身心发展,发育行为 与生长营养同等重要。此时郭迪教授与著名神经科 专家汪梅教授率领团队开展了全国16省市0 ~ 14 岁儿童智能迟缓的流行病学调查,并且在联合国儿 童基金会项目中设计了具备我国特色的儿童生长发 育保健卡。有机地整合了儿童生长发育的指标,适 宜应用于千家万户,此成果曾在当时由郭迪教授代 表我国在联合会儿童基金会的学术会议作为成果和 适宜技术向发展中国家推广,迄今这些数据已被国 际上的一些专家视为珍宝,生长的数据被用于肥胖 的对照研究中,而发育进程仍应用于欠发达地区的 家庭和社区儿童保健中。除了郭迪老教授之外,国 内著名前辈还有刘湘云教授、姚凯南教授、魏书珍教 授等一批老专家分别在上海、西安、青岛等辛勤耕 耘,播种了发育行为的优良种子,悉心浇灌和培育, 使我国的发育行为儿童学在80年代初露端倪。回 顾这个学科的发展历程,不由得发自内心地感激老 专家老教授的奉献和贡献,也一定铭记在心,终生 不忘。

2儿童保健学中的发育和行为儿科发展

    如果说20世纪70年为发育行为儿科的概念 期、80年代为孕育期的话,90年代则是迅速发展的 时期。这是因为我国改革开放后,儿童保健与国际 社会接轨,强调了儿童的早期发展。因此,在初级保 健中将发育筛查纳入常规保健中,二级保健逐渐关 注正常与高危儿的发育偏离现象,三级保健特别是 教学医院陆续开设发育行为专科门诊,如学习困难、 多动症、行为问题、睡眠障碍、语言障碍等等。90年 代后期中国一些三级医院相继成立发育与行为儿科 的临床科室,体现了从发育行为的群体保健走向个 体保健和临床的诊治。至此,发育行为儿科进入了 新的发展阶段,逐渐趋向成熟。

正当我国发育行为儿科处于迅速发展之时,无 独有偶的是1999年美国儿科学会正式批准发育行 为儿科学为儿科学中的第13个亚专业,这对我国的 发育行为儿科是一个很大的促动,更兼海内外的学 术交流日益频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香港的陈作耕 教授、蓝芷芊教授领导的体格和智能发展协会自 2003年以来,每年组织一次来自香港、新加坡、澳门、台湾和我国大陆发育行为专业医生,以某一发育 行为问题或障碍为主题的学术会议,大大地推动了 这个亚专业的纵深发展。其间,也倍受中华儿科学 会的大力支持和鼓励,我国著名的老专家吴希如教 授、何晓琥教授、陈荣华教授以及当今儿科学会主任 桂永浩教授每一次都参加了发育行为儿科的学术交 流和讨论,耳闻目睹了发育行为儿科专业队伍的日 渐扩大,给予了相当的关注,并不断地给予建设性的 指导和指示,使发育行为儿科沿着一条正确的轨道 不断迈进,终使2009年在全国成立发育行为儿科工 作小组,2010年成立发育行为儿科筹备小组。

3 发育行为儿科的挑战

    一个新的亚专业不比现有的其他专业,有传承 有积淀,新专业是平地而起,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尽 管我国自2003年以来相继出版了三本发育行为儿 科学、一本发育行为儿科学临床诊治手册,但是专业 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却是重中之重,迫在眉睫。

我国的发育行为儿科学应当包括以下内涵:1) 掌握儿童认知和心理发展进程;2)识别发育行为的 偏离、问题和障碍;3)寻找心理社会因素对躯体发育 和现状的影响;4)处理慢性病的心理社会问题;5)咨 询发育行为障碍对儿童生命质量极其家庭动能的损 害;6)诊治常见的发育和行为问题和障碍;7)适当的 转诊至相关的专业。

发育行为儿科学的核心是评估。评估是一个过 程,包括病史采集、家庭约见、儿童观察以及各种心 理、发育和行为测试。评估又有周而复始的监测特 点,通过评估确立诊断,发现个体儿童的弱势和长 处,制订扬长避短的干预或治疗计划,又通过再评估 显示其疗效,并调整干预或治疗目标。评估是动态 反映个体儿童成长中的变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 个过程。然而,我国的临床评估工具严重不足,即便 已有的评估工具也面临着需要更新和重新标准化的 问题,更令人遗憾的是临床心理学专业人才奇缺,因 此,目前我国的临床评估是处于瓶颈的状态。

发育行为儿科学中的诊断标准也亟需熟悉和掌 握。从事本专业人士应在诊断上要有新转化,转化 表现三个特征:1)从过去的分类诊断(是与否)趋向 维度(多轴)诊断;即考虑儿童诊断时的年龄、智力状 况和问题或障碍的严重度;2)从平面诊断趋向立体 诊断,即考虑疾病的同时也涉及儿童心理、功能及养 育的环境;3)从个体化的诊断趋向团队的诊断,即相 关专业对共患病的诊断。在诊断的标准上,应参照 美国精神疾病分类手册第4版修订版(2000年)、国 际疾病分类手册(1996年)、婴幼儿心理健康和发育 障碍诊断分类(1996年)、以及儿童青少年健康功能 的国际分类(2001年)。

4 儿童保健学与发育行为儿科的和谐发展

    儿童保健与发育行为儿科在发展过程中相辅相 成,既有重叠,更有互补。我国的儿童保健学具备完 善的三级网络系统,在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下,充分 显现了社会进步下的保健质量的显著提升,从广大 儿童健康保障走向了个体儿童的生命质量提高。正 是凭借着儿童保健这片肥沃的土地,才使得发育儿 科脱颖而出。从原本属于儿童保健学中分化出来, 分化意味着发展,发展中注重相互的合作。

在两个专业的和谐发展过程中,儿童保健侧重 于发育和行为的筛查、以及综合保健,正常儿童的预 见性指导,0~ 3岁儿童的早期发展、常见的发育行 为偏离或问题、对高危儿童的生长发育监测和早期 干预,并且有转诊渠道。其服务对象以面为主,兼顾 点面结合,受益者为广大群体儿童。而发育行为儿 科学则更多地关注临床中所有的问题或障碍儿童 侧重于当今那些高发生率、低严重度的障碍,如学习 障碍、语言障碍,排泄问题等,适当地关注低发生 率、重度的障碍,如孤独症障碍、广泛障碍等。

儿童保健课件范文2

关键词 留置针 最佳保留时间 细菌培养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12月应用静脉留置针的患儿240例,按室温18℃、24℃、29℃、21℃分为4组,每组60例,年龄30天~3周岁,性别、疾病用药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透明敷贴,静脉留置针,肝素帽均为同一厂家,同一批号生产的无菌合格产品。细菌培养时应用细菌检验室的血琼脂平板培养基,肉汤培养基,S-S琼脂平板培养基斜面固体培养基。

方法:根据季节不同将240例应用静脉留置针的患儿分为4组,每组60例。A组:1~3月份,室温18℃左右;B组:4~6月份,室温24℃左右;C组:7~9月份,室温29℃左右;D组:10~12月份,室温21℃左右。

静脉留置针留置时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方法进行留置,首先检查静脉留置针,肝素帽及透明敷贴包装完整性,无破损,漏气,在有效期内按无菌输液操作技术对头皮进行除发、消毒、穿刺,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再沿血管方向平行推进5mm左右,使外套管进入皮下达针梗全长1/2,退针芯少许,左手绷紧皮肤连同穿刺血管,右手持静脉留置针外套管使软管保持一直线,全部推入血管内[1]拔出针芯,拧上肝素帽,重新消毒穿刺部位及周边皮肤,待干后贴透明敷贴(注意不能污染敷贴内面)。用透明敷贴袋内的无菌胶布贴固定好肝素帽,并注明穿刺时间,消毒肝素帽,无菌输液器针头插入肝素帽内进行输液治疗。

封管时用生理盐水(0.9%)开启后用碘伏原液消毒瓶口后,再用75%酒精消毒2遍,同样消毒肝素钠注射液安瓿(12 500U/2ml)颈部后掰开,用5ml无菌注射器抽取全部肝素钠药液注入开启已消毒的生理盐水(0.9%)250ml,瓶内配置成肝素盐水稀释液即肝素封管液,后抽取5ml肝素封管液封管,用正压封管法[2]封管,即将抽有肝素封管液的注射器针头斜面刺入肝素帽内,缓慢注入,推注封管液剩0.5~1ml时,一边推封管液,一边拔针头(推液速度大于拔针速度),使静脉留置针针管腔内全部充满肝素封管液,肝素稀释液只用1次。输液完毕拔出输液器的针头后重新消毒肝素帽,再用无菌胶布贴贴好,再次输液时揭去肝素帽上的无菌胶布贴,用碘伏液消毒肝素帽,输液器针头刺入肝素帽内,调整输液滴速进行输液。

输液结束拔针时,先对患儿的室内进行空气消毒,后给小儿头部铺无菌洞巾,消毒患儿留置针处透明敷贴及周围皮肤、肝素帽,待干后戴无菌手套将患儿静脉留置针取下,用灭菌生理盐水冲洗针头及肝素帽内面,入无菌瓶内密封,将冲洗液摇匀送细菌检验室进行细菌培养。细菌培养时按分组分别对4组各60例患儿静脉留置针在不同时间拔针后进行。按细菌培养检验法无菌操作技术进行接种培养,尽量避免空气及人为因素污染而引起误差或失败。

结 果

A组:第4、5天拔针20例均无细菌生长,第6天拔针28例中有8例感觉静脉留置针处疼痛,细菌培养均阴性,第7天拔针12例只有1例经肉汤培养基培养,革兰涂色镜检证实为白色葡萄球菌感染,见表1。

表1 2007年1~3月份儿科静脉留

置针细菌培养结果分析

B组:第3、4、5天拔针32例均无细菌生长;第6天拔针28例中因针眼处发红拔针14例,有1例经血琼脂培养、革兰染色镜检证实为绿脓杆菌感染,见表2。

表2 2007年4~6月份儿科静脉

留置针细菌培养结果分析

C组:1例因患儿躁动静脉留置针针头脱出未作培养;第3天拔针28例均无细菌滋生;第4天拔针16例,其中因见透明敷贴内有水珠10例,皮下红肿6例,经肉汤培养基培养有2例有菌落生长;第5天拔针9例经血琼脂培养基S-S琼脂平板培养基培养、革兰染色证实1例为白色葡萄菌感染,1例为大肠杆菌感染,见表3。

表3 2007年7~9月份儿科静脉留置

针细菌培养结果分析

D组:第4、5天拔针20例无异常;第6天拔针10例,有1例经肉汤培养基培养,革兰染色证实为白色葡萄球菌感染;第7天拔针30例有1例经血琼脂培养基培养,革兰染色证实为绿脓杆菌感染,见表4。

表4 2007年10~12月份儿科静脉

留置针细菌培养结果分析

儿科静脉留置针在不同室温下情况分析,见表5。

讨 论

使用静脉留置针时,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不同室温下小儿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不同。室温在18℃时,静脉留置针6天内无细菌生长,应留置6天;室温在24℃时,静脉留置针4天内无细菌生长,应留置4天;室温在29℃时,静脉留置针3天内无细菌生长,应留置3天;室温在21℃时,静脉留置针5天内无细菌生长,应留置5天。

参考文献

1 李晓燕,刘洋,陈卫红.套管针常规留置时间的探讨.中华护理杂志,2000,35(5):300-301.

儿童保健课件范文3

一、不断加强社区护理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

1、按时执行并传达护理部的各项指示精神,以护理部为中心,以护理三基三严为基础,扎扎实实开展社区护理工作。

2、组织科内护士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实用教程》的学习,并定期考核。

3、针对过去一年社区护士在工作中存在的沾沾自喜的思想,开展护士职业素质及政治思想教育,必要时请护理专家进行授课。

4、组织科内护士学习《21世纪医院发展战略大课堂》中的素质教育课程,转变护士的服务观念,以正确的服务观念真诚对待每一位病人。

二、规范各项护理工作

1、继续发挥护士特长,配合开展各项护理工作。科室各小部门设立项目负责人,加强对物品、器械、资料等的监管工作,减少工作中容易出现的漏洞。

2、成立质控小组,每月组织科内质控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改正,防微杜渐。

3、进一步完善社区上门探访及儿童保健质量控制工作。制定调查问卷,每季进行调查,了解服务对象对我们服务的反馈情况。

三、持续改进科室各项护理工作

1、加强门诊管理:

(1)在扩大门诊业务后,加强对门诊护理工作的管理,设立3-4张观察床,开展有特色的社区门诊服务。

(2)加强院感工作,尤其对妇科检查室、治疗室、化验室医疗废物的监管,由负责院感的护士(黄丽婵)负责培训及监督工作。

(3)创建特色社区门诊服务,提高护理人员主动服务意识,为病人操作时注意多与病人沟通,树立五十佳文明窗口形象。(门诊由温雪飞负责)

(4)年度内无护理投诉及护理差错发生。门诊就诊病人满意率为90%以上。

(5)提高护士的静脉穿刺技术,减轻病人的痛苦,增加病人对护士的信用度。

2、积极发展社区慢性病及康复上门访视个案

(1)保持与护理部、院内各科室的密切联系,取得配合和支持。尤其与内科两个病区护长多沟通,尽量做到将出院后在县城范围居住的病人作为常规转介到社区。

(2)加强社区护士探访慢性病及康复病人的技术培训,主管以上职称社区护士做好传、帮、带工作,尤其加强对年轻社区护士的培训。

(3)计划本年度社区上门探访率比去年增长10%,普通科病人探访率达到20%。

3、持续改进儿童保健服务

(1)提高大型仪器的使用率(仪器保养由邓小宇负责)。做好宣传工作,加强与妇产科及儿科沟通,开展耳声发射筛查。继续动员儿童在保健期间至少进行一次或以上视力筛查。配合保健科的体检工作,到县城幼儿园做好儿童视力筛查。

(2)完善档案管理及做好两纲工作,做好各项数据登记。(由周振霞负责)必要时可由门诊护士及药房人员协助整理资料。

(3)由儿童保健人员全力负责搞好产前讲座。具体做法:

A、在妇产科门诊做好宣传工作。

B、争取改善讲座室环境,如设置空调及做好室内宣传栏。

C、设置孕妇反馈本及员工进行季度分析总结工作,并改进部分产前讲座课件,力求通俗易懂,孕妇容易接受。

每季举行一次家长讲座,六.一儿童节举办一次亲子活动。

(4)加强3-6岁儿童保健工作,具体由邓小宇负责接见及预约。

4、不断壮大慢性病支持小组队伍

(1)继续做好糖尿病、高血压小组工作,让新护士也尝试学习带小组的方法及技巧。

(2)高血压小组,由廖春花负责,朱金萍协助。

(3)糖尿病小组开新组,由黄丽婵负责,陈杏琼协助。

(4)适当改变活动方式,尽量发挥组员的主动性,让老组员带动新组员。

(5)年终组织组员做好体检工作,各项检查给予八折优惠。

5、坚持拓展社区护士参与的各项社区业务

(1)继续参与社区开展的各类讲座活动,如到工厂、幼儿园、学校、老干局开展健康讲座活动,向社区不同人群传授健康知识,提高社区群众的健康意识。

(2)协助做好社区入户调查工作,建立健康档案,并定期跟踪服务。

(3)积极参与各种类型的义诊、健康活动,支持总院护理工作,积极参与工会组织的各类活动。

(4)积极配合卫生局开展双向转诊工作,每日安排一名探访护士负责转诊。

四、加强社区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

1、每月开展护士业务学习,本年度学习内容主要以《社区卫生服务实用教程》为主,加强护士社区护理知识的培训。(详见社区护士业务学习安排表)

2、在人手充足的情况下,加强探访护士业务素质的培训,派一至两名探访护士到香港学习康复技术。

3、继续争取香港蔡姑娘的支持,加强3-6岁儿童保健技术的培训及带教培训。

五、同行交流及培训

1、做好社区参观进修人员的实习和带教工作。

2、一如既往继续支持各地医院开展社区护理工作。

3、通过与各兄弟医院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改进社区护理工作,让社区护理工作可持续发展下去。

六、做好科研及论文书写的传、帮、带工作

1、鼓励护士积极馔写论文,如有论文在报刊杂志发表的,科室可从主任基金中给予适当奖励。

2、争取去年申报的一项科研项目《新型儿童保健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探索》本年度能顺利通过评审。

儿童保健课件范文4

一、首先要明确教材的内容结构以及学前卫生学对他们今后的岗位工作中的利用价值。

开始上课之前要专门跟学生明确的解释教材的内容结构和利用价值,从教材的内容结构来看,学生能记忆式的学习从细胞到人体的解剖生理学有关知识,先理解自己身体的解剖生理结构特点,再以自己身体为基础再学学前儿童解剖生理特点,接着再学学前儿童营养需要,生长发育规律及身心保育保健等内容,学生掌握以上内容会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学前儿童卫生要求,初步掌握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必需的卫生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具备开展婴幼儿卫生保健工作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学前儿童卫生学知识去解决在教育儿童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试着去构建保护儿童,管理幼儿园的科学体系。这内容结构与利用价值对学生为此课拥有全新的认识有所帮助,他们会用自己的对本课的好奇心来进入本课,这样对学生和老师都具备一个很好进入状态。

二、在掌握人体解剖生理特点的基础上与学前儿童做比较是理解学前儿童生长发育规律的桥梁。

学完人体解剖生理的有关内容之后,可以在班里进行一次讨论,让学生一起讨论人体解剖的特点是什么,学生自己和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有什么区别等为题目,让学生提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可以对已学的内容得出结论,为即将要学的内容打下基础,可以说是找出幼师学生和学前儿童生理特点的不同和相同点,中间完善的连接教材中的有关生物内容和有关学前儿童保健内容的桥梁,这一小阶段在学习本课程中可以帮助学生从生物知识转到卫生学知识,从自身转到学前儿童的重要过程。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将提高教学质量。

1、专业术语课会提高学生的理解度

学前卫生学授课语种是汉语,这对少数民族学生掌握课程内容造成很大的压力及会降低学生的兴趣,术语课中学生可以理解专业生词的意思及大概接触课程内容,学完专业汉语再学卫生学内容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好的理解教材内容。

2、明确课程目标极为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明白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学前卫生学的知识目标是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学前儿童卫生保健领域中存在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使学生能够记住、理解教材中各重要的术语、概念和观点以及学前儿童保育保健知识。能力方面,提高学生从事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实践活动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和完整的健康观念, 能够运用一般的理论和原理,分析和解决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实践中存在的各种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关于对儿童卫生保健问题的思想认识,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安全保护意识。

3、设计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的骨架

在内容选取上以贴近幼儿园保育工作为主;在内容顺序的安排上,以幼儿园一日生活为主线,采取知识内容模块化,各模块内容结合幼儿园案例进行讲解,使理论联系实际,让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在学生获得的能力上,以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保育实践能力为重;本课程是以以上几个重点为课程设计思想的一门实践性和利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基础课,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理论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本课程内容分为四个模块:第一模块分析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并对如何评价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问题进行了阐述;第二模块分析介绍影响学前儿童身心健康的膳食营养及管理;第三模块重点说明学前儿童的常见疾病和传染病的护理及其预防,并介绍一些儿童常见意外的急救和护理方法;第四模块对集体保教机构如何维护和增进学前儿童的健康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介绍。

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1、针对性教学法

在讲授课程内容时在参考各种教材的基础上,将部分内容进行整合。例如只要与运动系统相关的知识,如:营养部分中的营养素钙的作用,预防常见病部分中的佝偻病,以及幼儿园常规管理部分中要强调保证儿童的户外活动等,全整合到运动系统的章节进行讲解,这样的教学内容整合使学生有整体的感觉,能了解运动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并能将运动系统的相关知识运用到实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听课时不感到抽象、空洞,让学生真实的感到《学前卫生学》知识在幼儿园保育工作中的重要性;重点讲解与幼儿园保育工作相联系的章节,如:幼儿园的膳食搭配、常见病的预防、传染病的管理、急救、幼儿生长发育评价和指导等,这样的内容组织方式能承上启下、融会贯通,有利于知识的提升和应用,树立正确地保育观,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保育技能,做好幼儿的身体和心理的保育工作。

2、对比教学

通过对比教学,使学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础上,迅速而准确地由此及彼,去认识未知的概念,获得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加深原有知识的程度。通过对比教学,帮助学生区别个性与共性,有利于加强他们对各种事物性质、特点的认识,形成知识的结构网络,提高其分析能力,牢固建立起知识的内部联系。这种承上启下、对比归纳的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3、案例讨论法

学前卫生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它的理论寓于日常养育幼儿的活动中,有着丰富而具体的形式。在学前卫生学教学中,根据讲授的具体内容,适当地安排一定的案例讨论,创设情境,开发实践环节,改变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对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解决学生到幼儿园实习时不能将理论知识运用到保育工作实践中。

4、情景模拟教学

在课堂上通过情景模拟教学法,将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安置在一个特定的、模拟的情景场合中,让学生去模仿提炼,学会综合分析和处理突发事件能力,提高临场应变能力,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比如,我们设计一定的情景,准备一些工具或材料,让学生分别扮演救护者和受伤者,进行现场的急救和包扎:在教学血液循环系统中关于血型、血压的知识时,教师可组织开展血型检测和量血压的技能训练活动;在教学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指标及测量、记录方法的知识时,可组织学生开展对儿童各项指标进行实际的测量训练活动;

儿童保健课件范文5

小儿型骨碱性磷酸酶(NBAP)是成骨细胞的表型标志物之一,它可直接反映成骨细胞的活性或功能状况〔1〕,是近年来主要用于小儿佝偻病早期诊断和亚临床鉴别的特异性参考指标〔2-4〕,也是目前用于评价人体骨矿化障碍的最佳指标。根据浙江省农村卫生适宜诊断技术需求调查结果,小儿佝偻病早期诊断技术被列为首选需求项目。为确保小儿佝偻病早期诊断应用NBAP检测技术,我们对推广地区乡镇卫生院的卫技人员开展了NBAP检测技术的基层培训,并对培训情况和培训效果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5年10月~2006年2月分别对浙江省诸暨市、余杭区、富阳市、长兴县4个地区118家乡镇医疗机构的293名卫生技术人员进行了佝偻病早期诊断用NBAP检测技术的培训。其中乡镇卫生院104家,占培训机构总数的881%;妇保院4家,其他10家(人民医院、中医院、红十字医院等)。293名培训对象的平均年龄为324岁(20~50岁),其中女性244名,男性49名。其专业技术职称为初级142名(485%),中级20名(68%),高级2名(07%),其他129名(440%)。有87名培训对象没有填写学历,206名培训对象的学历为大学本科11名(53%),大专104名(505%),中专70名(340%),其他21名(102%)。

12 培训方法 培训分为准备和实施2个阶段。(1)准备阶段:主要是编写培训教材和确定培训讲师,培训教材由省级科研人员组成课题组,广泛收集佝偻病诊治的相关资料,在多次征询全国佝偻病防治专家和NBAP技术持有者的修改意见后定稿。选拔有临床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培训讲师,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并刻录成光盘。在培训现场,为保证授课质量专门配置了2名培训辅导员。(2)实施阶段:在培训启动前组织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人员、业务负责人员召开座谈会,重点围绕培训质量,讨论并提出基层培训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乡镇卫生院的需求、对此项技术培训可能的看法或态度等。技术培训采用专家授课、问卷调查、现场示范操作以及接受提问和个别辅导等方法进行。

13 统计分析 采用自编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3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培训开展情况(表1) 浙江省诸暨市、余杭区、富阳市、长兴县4个地区共有120家乡镇医疗机构,参加该项技术基层培训有118家,培训覆盖率达983%。发放佝偻病诊治相关知识问卷和培训反馈表各293份,回收有效知识问卷204份,培训反馈表206份,回收率分别为696%和703%。在每次培训结束的现场访谈中,学员总体评价良好,多数人表示系统地接受一项临床常用技术的培训尚属首次,感觉授课时间太短,还有继续接受培训的意愿。学员对培训内容满意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9588,P>005)。对培训条件的评价,仅4名学员(20%)认为示范操作时因人多无法看清楚每个操作步骤,要求有足够的培训时间,分批进行示范,并有足够的试剂和样本用于检验人员每人1次的实习。大多数学员认为NBAP检测操作简便,技术人员在培训时简单示教即可,没有必要每人操作1遍。

表1 学员对培训内容满意程度(略)

22 培训效果 (1)理论知识掌握情况:293名培训对象在培训前后分别接受了理论知识考核,考核内容主要为佝偻病诊治相关知识。考核结果显示,培训前平均成绩为(8049±988)分,培训后平均成绩为(9135±831)分。培训前后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培训后成绩显著优于培训前。(2)检测技术应用情况:截止2006年3月,接受过培训的118家乡镇医疗机构已有53家开展了NBAP检测技术,开展NBAP检测的医生普遍认为,虽然目前小儿佝偻病的诊断率没有变化,但接受培训后,因增添了1项参考指标,临床诊断时更有把握,而且医生对个别NBAP检测结果与临床症状不符的患儿更加关注,给予维生素D补充时更谨慎。

3 讨论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简称佝偻病)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小儿疾病之一。经过40余年的综合防治,虽然小儿佝偻病的患病率已明显下降,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仍很高〔5,6〕,且因我国人口众多,佝偻病患儿基数很大,早诊断、早治疗在小儿佝偻病防治中有重要意义。NBAP检测技术操作简便,只需1台普通恒温水浴箱即可作现场分析,便于在基层推广使用。目前基层卫生院对小儿佝偻病的早期诊断主要为简易诊断,NBAP检测虽然操作简便,按照说明书就能完成测定,但在操作注意事项、检测结果判读、临床实际应用等方面需要摸索经验。通过系统的培训,全面掌握小儿佝偻病诊断和治疗的相关知识,基本上保证了NBAP检测技术的质量。培训效果直接影响着NBAP结果判读的准确性和对佝偻病诊治的参考价值,关系到给予治疗方案的准确性和防治效果。所以迫切需要加强农村医疗机构诊断技术引进和技术培训工作。建议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在技术推广过程中注重提高技术培训质量,确保技术推广应用的效果。乡镇卫技人员普遍学历偏低,知识陈旧,已难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农村卫生工作。本次培训发现,佝偻病诊治相关理论知识测试的错误主要集中在小儿佝偻病的正确防治方法、亚临床佝偻病的定义和诊断佝偻病最早、最特异的辅助指标。这些内容均和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所知较少。因此,面向基层的培训,无论培训教材、还是培训讲师,要达到知识更新的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培训经费和培训时间是基层培训的重大障碍。本次培训准备工作充分,从培训经费调查结果分析,426%的学员选择免费培训,238%学员能承受的培训经费为每人最多100元。经费不足是影响基层培训效果的主要因素,建议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在安排技术推广应用项目时,合理配套技术培训经费。本次培训的近期效果在总结时已经显现,在最后一个点培训结束后的短短1个月内已有近半数乡镇医疗机构克服困难,开展了NBAP检测技术并应用于佝偻病的临床诊治。为保证培训的长期效果,下一步将加强监督,定期开展培训效果评估。

参考文献

〔1〕 张会丰,刘会芝,卢艳,等.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成骨细胞的表型标志物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10(5):330-333.

〔2〕 赵颖新,王平,王海楠.871例小儿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测定结果及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0):1239-1240.

〔3〕 孟祥爱.骨碱性磷酸酶测定对儿童佝偻病的早期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文摘,2005,19(5):263.

〔4〕 黄东华,吴星东,黄美华.骨碱性磷酸酶检测在小儿佝偻病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4,20(1):42.

〔5〕 王盈盈,蔡丽如,陈丽娜,等.泉州市7岁以下儿童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4,19(8):119-120.

儿童保健课件范文6

儿科护理学是专门对小儿的生长发育规律、疾病防治、儿童保健与护理进行研究的学科]。它涉及的范围不仅有儿科疾病的防治,而且还涉及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方面的内容,是一门综合性、专业性极强的学科。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护理人才,以适应社会需要,是每一位儿科护理学教学工作者应关注的课题,本文就儿科护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应采取的措施进行初步的探讨。

二、儿科护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学资源匮乏。现在多媒体技术在高校已经普及,儿科护理学又是一门实践性授课时辅以多媒体技术,而且题材丰富,形式多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儿科护理学播放的影音资料过于陈旧,画面不够清晰、语言不够生动、形象,不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讲到小儿生长发育各个时期的特点这一章节,播放的信息大多为改革开放时期的场景,与现在学生的年龄时代不符,同学上课积极性普遍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

第二,教师临床经验不足。儿科护理学为60个学时,理论教学学时占48个,实践学时12个。实践教学也是儿科护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大部分青年教师从事教学以后,很少再接触过临床,在进行理论课授课时,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不能进行临床上的拓展,实训授课时也是把多媒体上的护理操作再次口头还原,形式比较枯燥、乏味。作为课堂上的带教教师,如果与临床严重脱节,就不会有及时更新的临床知识传授于同学。

第三,教学内容与临床疾病脱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科护理学上提到一些疾病已不多见,比如:营养不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等。另外一些传染性疾病如霍乱、麻疹等由于疾病预防在临床上也都很难见到。但是诸如:儿童肥胖症、儿童毛细支气管炎、儿童心理行为异常、手足口等疾病课本上很少提到,近年来在临床上发病率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第四,学生存在的问题。部分学生认为儿科临床科室纠纷较多,从事儿科护理工作收入低、风险高,毕业后不愿做儿科护士。在学习儿科理论课时不够重视,练习儿科护理技术操作时有敷衍情绪,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儿科护理教学中应采取的措施

第一,丰富教学资源。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配合课堂内容播放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及时更换陈旧的影音资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效率。如讲到第一章儿科年龄分期胎儿期时候,包括从受精卵的形成到胎儿发育成熟再到分娩这个过程用3D动画的形式、立体、生动地还原出整个过程,不但可以让同学们感受到生命的神奇与伟大,还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愿意学习这门学科最终掌握本门学科知识内容。

第二,提高带教教师的整体水平。教学成功的关键跟带教教师的整体水平息息相关,近年来,随着护理专业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青年教师也越来越多。本校也是把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总体来说,主要是从教学技能和实践技能两个方面来提升:在教学技能上,经验丰富的教师与青年教师之间应该形成“一对一”的带教帮扶对子,中青年教师应该做到“三多”:多听,多问,多总结。另外,本校儿科教研室还聘请了国内知名儿科教授定期开展公开课,讲解儿科最新技术、前沿理念,以提高带教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在实践性技能上,一些儿科护理技术比如:头皮静脉注射、静脉留置针的使用、颈静脉、股静脉的穿刺等一直是青年带教教师实践技能培训中的难题,为此本校和儿科教研室也做了多方面的努力,如:聘请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定期来学校进行实践技能培训,以提升带教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另外,青年教师也应该主动到医院进行临床实践锻炼,了解儿科临床护理新知识、新理念,掌握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准确规范的把儿科护理操作技术传授给学生。

第三,修订教学大纲和增设新课程。医学生课程较繁重,部分学科有交叉的地方,比如儿科护理学预防接种这一章节和微生物免疫学有重复的地方,教学授课时不必过于细化,防止学生重复学习,兴趣下降。另外根据形势发展,学校和儿科教研室要适时修订教学大纲和增设新的课程设置,这也是儿科教学工作者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第四,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压力和树立信心。大多数学生对实习充满了好奇与未知,一旦深入到儿科临床,带教教师的医德水平、科室的气氛环境、客观收入等跟想象中的差别很大,自信心就会受挫,进而不愿意从事儿科。所以加强在校期间实验课的教学力度,进入实习前安排强化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提前进入临床状态,而且通过反复练习、教师指导,学生对儿科护理操作有了整体认识,对进入临床充满信心。

另外做好实习前间的心理疏导工作:如实习前期请经验丰富的临床护理人员对整个实习流程进行培训,包括与带教教师的沟通:每天跟带教教师查房,把书本上的基本知识、操作技能跟临床衔接起来,还可以让学生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的讨论,让学生换位思考,体会作为患者的感受和需求,不仅能起到自我反省教育的目的,还能使学生在互动中学到儿科学专业知识、技术及医德风尚,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打下坚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崔焱,儿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

[2]雷亚斐,儿科护理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4):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