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风险相关理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用风险相关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用风险相关理论

信用风险相关理论范文1

关键字:电子商务,信用,理论,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1、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的类型及其原因。

国内外学者从各个角度对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的类型和原因进行了阐述。王峰(2005)认为导致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网络风险。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导致的风险有很大的可能会导致交易出现风险。

(2)网上交易风险。网上交易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交易双方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说信息不对称,可能会引发信用风险。

(3)管理风险。管理机制的优劣与电子商务信用风险存在着很大的关系。

何俊辉(2007)在文章中指出,电子商务网络具有很高的信息不对称性,信用系统存在着极高的风险。郭基勤(2006)通过使用博弈论方法论证了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的机制,提出了相关解决对策。魏明侠与肖开红(2006)基于超循环系统,提出了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的形成于超循环机制有很大的关系。而在国外方面,Maclnnes(2005)概括了引发网络欺骗的诸个要素,比如说产品、交易过程以及交易者等三个方面。Kiku与Jones(2008)等人则基于C2C电子商务平台,提出了其对消费者信用内外部诸要素的影响,提出了信息不对称是导致电子商务信用风险出现的主要原因。Dellarocas(2003)证实即使在均衡的市场环境下,卖家为了利润最大化还是会对消费者进行欺诈。综上所述,导致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使电子商务信用存在着很大的风险。电子商务中交易双方对产品信息的掌握处于不完全对等的状态,双方信息不对称,很容易引发信用风险。

第二,法律法规不健全,电子商务信用制度还处于萌芽阶段。目前电子商务网络缺乏强有力地监督机制,即使失信,也不会有很大的风险,这实际上导致信用风险越发的严重。

第三,信用评价体系不健全,失信问题无法得到妥善的解决。目前我国电子商务的信用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买卖双方的信用体系的构架还需进一步明确。

第四,技术的落后拖累了电子商务的发展。目前技术还不能完全正确地确认网络交易主体的真实信息,有可能导致“虚假认证”,产生一系列网络诚信问题。

第五,人们的信用意识还比较淡薄。由于各种原因,在我国关于电子商务的信用意识还是比较缺乏的,而且电子商务教育不够普及,使得整个社会对于电子商务的信用保护意识不够重视。

2、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特征。

由于电子商务交易具有普遍性、虚拟化、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等特点,使得对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的识别,评估与控制较传统交易模式更为困难和复杂。电子商务信用风险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1)规模小、数量多、范围广。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的规模大多趋向于小规模,小规模电子商务信用风险就是说由于此次电子商务信用风险所造成的风险损失规模较小。电子商务交易中有较多小商家和个体消费者的交易行为,而这些交易中产生风险的可能性比较高。电子商务信用风险广泛存在,如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发展带来的买方卖方鱼龙混杂,法律法规不健全带来的在电子商务交易中的投机行为等。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的来源十分广泛,加上电子商务的种类也各式各样,在不同的电子商务模式中,电子商务信用风险也不尽相同,

(2)身份隐匿性。电子商务交易是在互联网上直接进行的,买卖双方都并没有获得交易活动相关的真是商品信息,卖方、买方身份。因此,电子商务信用风险是具有虚拟性的,商品的信息和交易双方的身份也都具有隐匿性,在这样的环境下,电子商务交易就比较容易出现信用问题。隐匿性也是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的一个特征。

(3)过程难以控制。电子商务交易行为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交易主体也不固定,一次易比较多,交易主体没有长期信用保障的限制,可以针对不同的对方交易主体进行不同信用程度的交易行为,这样就很难控制电子商务信用的风险,交易主体可以选择性地违背约定,在众多不同的交易或者环节中可以任意产生信用问题,因此,电子商务信用风险很难控制。

(4)技术支持性。电子商务交易行为是在互联网上完成的,必须借助一定的计算机技术才能完成,电子商务交易需要计算机技术的支持,电子商务信用同样也需要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如果没有完善的技术技术,就很容易面临一些列交易风险和信用风险,如交易密码被盗、支付卡片被复制、交易被骗、交付丢失等各种风险。

3、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理论研究。

在国外,关于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的研究主要有应用研究和理论研究两个大的分支。首先,从应用研究方面来看,电子商务信用风险主要是研究企业中信用管理的新型方法、电子商务主体的信用评级数学模型、各类从系统入手解决信用问题的新型技术等;然后,从理论研究方面来看,电子商务信用风险主要是研究电子商务经济学中交易信用、信用管理的法律法规、信用管理方法论、信用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实施和应用等。

在国内,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的相关研究还在起步阶段,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相关的研究规范和体系还没有形成。大多数研究者都是从一些现象出发,总结电子商务交易模式中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的表现形式、特征、形成原因以及提出相关的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进行初步的定性分析;另一部分研究者则是更加深入具体地进行对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的经典案例的分析研究,得出相关结论以解释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的各项属性。总体上说,由于国内关于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的研究框架还没有完全建立,因此关于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的定量分析研究十分匮乏。从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近几年来看,国内外文献中对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研究思路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1)关于信用的定性研究

国内外学者从电子商务交易的现象出发,将相关的、类似的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的实例进行分析。并将信用问题和经济学理论相结合,根据行为理论等,对信用问题进行综合分析。1995年,Fukuyama提出信用是人类社会的一项美德,社会主流应该倡导守信用的美德,信用能给人类社会带来发展和繁荣;1999年,Tadelis就提出了信用是人或者企业的一种重要资产,而且这种资源跟资金流一样可以进行交易;2000年,Gefen研究了信息的

完备性以及信用对电子商务交易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信用对电子商务交易有重大影响。

(2)信用风险的定量研究。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由于计算机的不够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程度不高,当时的信用风险主要依靠金融系统的专家凭借以往的经验进行判断,以及从财务会计方面进行风险控制。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关于信用风险的研究框架逐渐形成,各种量表和量化工具开始得到广泛地应用,因此也顺利地提出了各种(文秘站:)信用风险的数学模型,包括Morgan的Credit-Metrics模型以及CSFP的CreditRisk模型。近年来,随着商务智能的出现和不断发展,数据挖掘在信用风险的定量研究上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信用风险的定量研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3)信用风险预判研究。

鉴于风险预判本身构成的成分比较繁杂,其中许多指标都无法进行量化处理,因而学者们在研究信用风险预判时,一般还是采取定性分析的方式。针对信用风险管理的预判的研究,我国许多学者提出了一些有别于传统方法的研究方法。赵永进、高孝伟、周晓玲等(2009)仔细研究了项目风险预警的方法,提出了现有风险评判和预判方法的适用范围——项目可行性论证阶段,并提出旧的风险评判及预警方式在项目执行阶段的局限性,同时在文章中提出了新的适用于项目执行阶段的风险评判预警方法。

(4)对电子商务平台不同商务模式的信用信息风险的有关研究

总结国内外的文献,可以发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C2C信用风险的研究是最多的,而对于B2B以及B2C的研究则少了许多。在国外对C2C的研究中,较多的还是研究其信用评价体系。Resnick(2002)就研究了eBay平台上如何通过消费者评价对商家信用风险控制,并提出在互联网中,两位互不认识的人很难建立起与线下市场相类似的信用关系。通过研究比较淘宝网和易趣网,Lin等(2002)提出了在拍卖市场中,参与者的个人信用数值的分布规律;Yang等(2008)与Li等(2008)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以信息流为基础的信用评价模型。

国内学者有开展了许多针对C2C平台的实证研究。卞佳(2008)就通过研究淘宝网,深入分析了电子商务C2C平台信用评价制度的内在运行规律,并认为其在引导平台参与者诚实交易方面有巨大的作用。杨晓梅等(2009)根据C2C平台中出现的各种信用风险问题,从平台参与者、平台本身以及第三方支付机构三方面的角度,提出了许多具有针对性的管理策略。而面对B2C电子商务平台的信用风险方面的研究,国内并不多见,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也都是实证研究。

信用风险相关理论范文2

引言

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形成了上市公司特有的资本结构。无论是从融资行为上,还是从资本构成上,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都存在着一些问题,河南省也不例外。信用风险作为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之一。它是金融市场上最为古老也是危害最大的一类风险,是现代社会经济实体(尤其是上市公司)以及投资者和消费者所面临的重大挑战。理论界对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和资本结构分别的研究已经日臻成熟,但迄今为止国内外对于两者间关系的研究却很少。Merton(1974)的经典模型对公司债务做出了一个现代金融学意义上的开创性解释,为公司的信用风险分析、定价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该模型将资本结构与信用风险联系起来,为研究两者关系提供了方便。本文以此为理论基础,重点研究河南省上市公司信用风险问题、资本结构以及两者的关系。

一、河南省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信用风险特征研究

(一)资本结构特征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我省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有两大特征:一是资产负债率偏低,流动负债比重偏高,长期负债比重偏低;二是过分依赖外部融资,存在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利用河南省上市公司的实际数据也能证明这一点。

由表1可知,河南省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逐年上升,但水平普遍偏低,从债权期限来看,流动负债占总负债比重偏重,长期负债占总负债比重偏低。

由下页表2可以看出,河南省上市公司与优序融资理论预测的不一致,更偏向于股权融资。

(二)信用风险特征

河南省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脱离不了我国这个大环境。我国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特征有以下几点:

1.违约风险具有骨牌效应。现代企业经营大部分都有前后链接关系,相关企业之间的信用风险通过持股关系、债权债务关系、关联交易和结算关系等相互传染,形成关联信用风险。一旦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连带着多家企业面临债务危机。

2.风险潜性,难以预测。财务数据的失真,使得企业融资决策失误,一旦丧失偿债能力,企业就会陷入财务困境。另外,信息不对称降低外部监督效率,使得一些逃避银行债务的企业表现出明显的拆东墙补西墙行为。

3.可控性差,危害较大。企业内部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仅仅依靠外部监督。大部分企业以圈钱为目的,甚至在利益的驱动下不惜一切手段借钱投资高风险项目,而不注重风险控制,只有在投资失败后,才意识到其危害极大。另外,许多企业面对严重的信用风险问题,往往选择不闻不问、能躲则躲的方式,这不仅仅是对银行的损害,长远来讲,信用体系没了,企业整体运行就会出现问题。

二、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信用风险关系研究

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会随着信用风险状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即随着信用风险的增大,公司资本结构更倾向于股权融资。从信用风险对债权融资的影响来看,信用风险影响债务利息,使得债务融资成本提高。从信用风险对股权融资的影响来看,在信息对称的条件下,企业的信用风险越大,投资者要求的风险回报就越大,也就是说股权融资的成本会提高,这也是企业信用下降导致股价下降的原因。但是股利和分红是股东对剩余权利的分享,而且股权融资不需要偿还,不用担心高信用风险下的偿还能力,这也是我国上市公司更倾向于股权融资的原因。

根据MM理论,适当利用负债可以降低企业资本成本,但是随着负债的增加,企业面临的风险也会越来越大。布莱克和斯科尔斯提出了用于欧式期权定价的模型,将这种仅适用于金融衍生产品期权定价方法延伸到可以衡量实体企业债券价值,从而度量企业信用风险,这就是B-S-M 模型。在B-S-M 模型的假设条件下,首先来看企业股权价值E0,它相当于持有一个看涨期权,公式表达如下:

式中:V0表示企业当前价值;N(d)表示标准正态分布中离差小于d的概率;D表示到期需要偿还债务价值;rc表示连续复利的年度的无风险利率;t表示债务到期日前的时间(年);σ2表示连续复利的公司资产价值的方差。

另外,莫顿提出了违约距离 DD的概念,它表示到期资产价值和到期债务价值的差额,并定义违约距离对应的预期违约概率为N(-DD),这个违约概率与企业资产价值、预期增长率、资产价值变化风险、资本结构等相关,是一个综合性指标。

由于企业的信用风险表示企业的违约可能性,N(d2)表示债权执行的概率,那么企业违约的概率就等于1-N(d2),违约距离DD=d2,如果企业债权融资平均利率为r,那么当前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d表示为:d=De-rt/V0,则由公式(1)得:

d2= 对N(d2)求关于资产负债率d的导数得出:

[N'(d2)=][e]×([-])

可知行权概率是资产负债率的减函数,那么违约概率1-N(d2)是其资产负债率的递增函数,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越高,其违约概率越高,企业信用风险就越大。也就是说,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与信用风险之间是正关联关系。

三、河南省上市公司面临的主要信用风险问题及相关对策研究

(一)面临的主要问题

河南省上市公司整体信用状况良好,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控制的不完善等。从资本结构角度来看,最主要的可以分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两类。企业进行外部融资时,存在着股东与经营管理者、债权人与股东之间的两种委托关系。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备性,这些关系的存在将有可能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发生。

1.逆向选择。逆向选择是企业为了降低信用风险,尽可能的降低资产负债率,尽管知道负债经营可以发挥财务杠杆效应,增加收益,也偏向于股权融资,尽量压低负债。这就背离了企业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适当规避风险固然重要,但是风险收益是对等的,不能舍本逐末。这在河南省表现得比较明显,我省资产负债率同国家整体及国外相比偏低,流动负债比长期负债占总负债比重较重,而且更偏向于股权融资。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信用风险水平,但是对河南省企业整体收益不利。

2.道德风险。道德风险在上市公司内部也是比较明显的。内部股东对于公司的投资和生产具有控制权,能够控制企业的风险水平。但是在利益的驱动下,他们可能滥用手中的权力,通过变更资金投向、提高公司风险水平来提高股权价值。而这部分风险大部分是由债权人承担的。这是一种典型的道德风险问题。Jenson 和 Meckling(1976)将其称为资产置换。资产置换的收益越高,股东进行资产置换的动机越强。降低公司负债水平可以起到降低道德风险的作用。

从企业整体层面上来讲,逆向选择背离了股东目标,但这并不是企业完全自愿的,与我国资本市场本身不完善有关。企业在追求高利润的条件下,必然会选择承担更高的风险,这就会形成道德风险问题。道德风险的产生会降低企业的效率,股权结构不合理,经营者持股制度不完善,偿债保障机制不健全,债券市场发展缓慢是道德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从负债水平来讲,公司负债水平会影响股东的资产置换的动机,当企业预期不会违约,即具有较高的偿债能力时,资产置换动机会随着负债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但是,较高的负债比例,使企业面临较大的信用风险,虽然股东追求财富最大化,考虑到自身偿债能力有限,为了维持企业持续经营,较高负债率会降低股东资产置换可能。

(二)相关的建议

1.提高对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的重视。目前,上市公司内部人员对信用风险的重视程度不够,还没有明确其重要性。尤其是公司领导者不重视信用风险控制工作,把眼光集中在了经济利益的获得以及资金的筹集上,这就降低了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另外,财务人员对其重视也不够,认为只要账务处理好,就能避免风险,缺乏对信用风险的管理。应该从领导层开始,加强风险管理和控制工作,同时强化财务人员的道德水平和专业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保证上市公司有效抵御财务风险,加强控制水平,从根本上防御风险发生。

2.优化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资本结构会影响上市公司信用风险,优化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就是在权衡风险收益的基础上,达到股东财富最大化。扩大内源融资,可以增强盈利能力及风险抵抗能力。适当的负债经营也可以使企业在财务稳健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财务杠杆效用,增加每股收益,增加股东收益。同时,上市公司还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长短期负债率,避免企业由于负债过多而导致的违约风险,并分配好自身的资金还款期限。

3.完善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传统的信用风险度量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对于信用风险量化管理的需要,西方的现代金融模型在我国的适用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迫切需要建立适用于上市公司实际情况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在度量信用风险时,不仅要考虑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市场数据,还要考虑行业因素、地域因素、规模因素等因素的影响,使其尽可能灵敏地预测企业信用风险变化情况,从而帮助上市公司更好地预测未来经营状况。此外,国家可以建立一个社会信用状况的动态监测网络,这样可以节约单个企业信用管理的成本。

4.加强内外部监督管理。公司内部掌握着企业所有信息,内部股东对于公司的投资和生产具有控制权,能够控制企业的风险水平。但他们是以自身财富最大化为目标的,为了追逐利益,不惜高风险投资,隐瞒自身存在的风险问题,损害了外部股东和债券人的利益。债权人应该对上市公司加以约束,规定资金用途,及时掌握自有资金的流向,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影响。上市公司也要加大监管力度,控制企业风险,维持企业持续经营能力。采取内外部同时监管的对策,可以保证对资金实行有效管理,提高企业信用风险控制能力。

结论

将信用风险的控制应用于上市公司资本构成体系的研究中,不仅仅是对传统理论的创新,而且是对概念的变革。本文从理论上研究了信用风险与上市公司资本结构间的关系,拓展了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视野,为复杂系统中公司资本结构变动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借鉴,并为企业控制信用风险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河南省乃至全国金融市场健康发展。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

1.河南省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不合理,资产负债率偏低,流动负债占总负债比重偏重,长期负债占总负债比重偏低。

信用风险相关理论范文3

关键词: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F8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7)02-0049-03

2004年6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正式出台了《新资本协议》,并将于2006年底付诸实施。《新资本协议》对于信用风险资本的要求更侧重于银行评级体系,并有向银行内部信用风险度量模型方向发展的趋势。因此,在当今经济、金融全球化的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借鉴国际上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经验,强化信用风险管理,加强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和风险度量模型的研究,缩小与国外银行业的差距,适应《巴塞尔协议》新框架的需要,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工作。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方法与模型

(一)传统信用风险度量方法

1.“6C”信用评分法。“6C”信用评分法是商业银行传统的信用风险度量方法。它是指由有关专家根据借款人的品德(character)(借款人的作风、观念以及责任心等,借款人过去的还款记录是银行判断借款人品德的主要依据);能力(capacit y)(指借款者归还贷款的能力,包括借款企业的经营状况、投资项目的前景)、资本(capital)、抵押品(collateral)(提供一定的、合适的抵押品)、经营环境(condition)(所在行业在整个经济中的经营环境及趋势)、事业的连续性(continuity)(借款企业持续经营前景)等六个因素评定其信用程度和综合还款能力,以决定是否最终发放贷款。

2.z-score违约预测模型。z-score违约预测模型是由美国阿尔特曼教授(Altman)于1968年提出来的,他采用多变量分析法对66家美国制造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了判别研究,并建立了由5个参数(财务指标)组成的z值模型,并对美国制造企业的破产进行了判别分析。

Z分数模型的判别函数如下:

X1=(期末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负债)/期末总资产

X2=期末留存收益/期末总资产

X3=息税前利润/期末总资产

X4=期末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期末总负债

X5=本期销售收入/总资产

Altman教授通过对Z分数模型的长期研究提出了判断企业破产的临界值(z-score)。研究发现,Z值越低,该企业遭受财务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大;Z值越高,该企业遭受财务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小。Altman曾经对66家企业进行分析测算,其准确程度达95%左右。Z分数模型的具体判断标准为如下所示:

(二)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目前国际流行的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型主要有Credit Metrics模型、麦肯锡模型、KMV模型、CSFP信用风险附加计量模型等四类。

1.Credit Metrics模型是由J.P.摩根公司等1997年开发出的模型,运用VAR(Value at risk)框架,对贷款和非交易资产进行估价和风险计算。该方法是基于借款人的信用评级、次年评级发生变化的概率(评级转移矩阵)、违约贷款的回收率、债券市场上的信用风险价差计算出贷款的市场价值及其波动性,进而得出个别贷款和贷款组合的VAR值。其主要优势在于通过计算信用工具在不同信用等级上的市场价值,达到用传统的期望值和标准差来度量资产信用风险的目的,并将VAR方法引入到信用风险管理中来;对组合价值的分布有正态分布假定下的解析方法和蒙特卡罗模拟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资产收益率正态性硬性假设,可以用资产价值分布和百分位求出资产损失;对“违约”的概念进行了拓展,认为违约也包括债务人信用等级恶化;它是一种盯市场(Market-to-Market)信用风险度量模型,能将债务价值的高端和低端考虑到。该模型提出了边际风险贡献的概念,很好地刻画新增一笔债券/贷款的风险和收益及其取舍方法。主要劣势在于:大量证据表明信用等级迁移概率并不遵循马尔可夫过程,而是跨时自相关的。该模型使用历史数据度量信用风险,属于“向后看”的风险度量方法。

2.麦肯锡模型则是在Credit Metrics的基础上,对周期性因素进行了处理,将评级转移矩阵与经济增长率、失业率、利率、汇率、政府支出等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化,并通过蒙地卡罗模拟技术(a structured Monte Carlo simulation approach)模拟周期性因素的“冲击”来测定评级转移概率的变化。麦肯锡模型可以看成是对Credit Metrics的补充,它克服了Credit Metrics中不同时期的评级转移矩阵固定不变的缺点。

3.KMV模型是KMV公司1997年建立的用来估计借款企业违约概率的方法。首先,它利用Black-Scholes期权定价公式,根据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资产价值的波动性、到期时间、无风险借贷利率及负债的账面价值估计出企业股权的市场价值及其波动性。其次根据公司的负债计算出公司的违约实施点(default exercise point,为企业1年以下短期债务的价值加上未清偿长期债务账面价值的一半),计算借款人的违约距离。最后,根据企业的违约距离与预期违约率(EDF)之间的对应关系,求出企业的预期违约率。KMV模型的优势在于以现代期权理论基础作依托,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信息而非历史账面资料进行预测,将市场信息纳入了违约概率,更能反映上市企业当前的信用状况,是对传统方法的一次革命。KMV模型是一种动态模型,采用的主要是股票市场的数据,因此,数据和结果更新很快,具有前瞻性,是一种“向前看”的方法。在给定公司的现时资产结构的情况下,一旦确定出资产价值的随机过程,便可得到任一时间单位的实际违约概率。其劣势在于假设比较苛刻,尤其是资产收益分布实际上存在“肥尾”现象,并不满足正态分布假设;仅抓住了违约预测,忽视了企业信用品质的变化;没有考虑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道德风险;必须使用估计技术来获得资产价值、企业资产收益率的期望值和波动性;对非上市公司因使用资料的可获得性差,预测的准确性也较差;不能处理非线性产品,如期权、外币掉期等。

4.CSFP信用风险附加计量模型。它与作为盯市模型(MTM)的credit Metrics不同,它是一个违约模型(DM),它不把信用评级的升降和与此相关的信用价差变化视为一笔贷款的VAR(信用风险)的一部分,而只看作是市场风险,它在任何时期只考虑违约和不违约这两种事件状态,计量预期到和未预期到的损失,而不像在credit Metrics中度量预期到的价值和未预期到的价值变化。在CSFP信用风险附加计量模型中,违约概率不再是离散的,而被模型化为具有一定概率分布的连续变量。每一笔贷款被视作小概率违约事件,并且每笔贷款的违约概率都独立于其他贷款,这样,贷款组合违约概率的分布接近泊松分布。CSFP信用风险附加计量模型考虑违约概率的不确定性和损失大小的不确定性,并将损失的严重性和贷款的风险暴露数量划分频段,计量违约概率和损失大小可以得出不同频段损失的分布,对所有频段的损失加总即为贷款组合的损失分布。

上述四个模型的区别可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在风险的界定方面,credit Metrics和麦肯锡模型属于盯市模型(MTM);CSFP信用风险附加计量模型属于违约模型(DM);而KMV模型既可被当作MTM模型,也可被当作DM模型。第二,在风险驱动因素方面,在KMV模型和Credit Metrics中,风险驱动因素是企业资产价值及其波动性;在麦肯锡模型中,风险驱动因素是失业率等宏观因素;而在CSFP信用风险附加计量模型中,关键的风险驱动因素是经济中可变的违约率均值。第三,在信用事件的波动性方面,在Credit Metrics中,违约概率被模型化为基于历史数据的固定的或离散的值;而在KMV模型、麦肯锡模型和CSFP信用风险附加计量模型中,违约概率是可变的,但服从于不同的概率分布。第四,在信用事件的相关性方面,各模型具有不同的相关性结构,KMV模型和credit Metrics是多变量正态;麦肯锡模型是因素负载;而CSFP信用风险附加计量模型是独立假定或与预期违约率的相关性。第五,在回收率方面,在KMV模型的简单形式中,回收率是不变的常数;在CSFP信用风险附加计量模型中,损失的严重程度被凑成整数并划分为不同的频段,在频段内回收率是不变的;第六,在计量方法方面,Credit Metrics对个别贷款或贷款组合采用分析方法进行计量,对大规模贷款组合则采用蒙地卡罗模拟技术进行计量;KMV模型和CSFP信用风险附加计量模型采用分析方法进行计量;麦肯锡模型则采用模拟技术求解。

通过对上述国际银行业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模型呈现以下八个方面的发展趋势与特点。一是从过去的定性分析逐渐转化为定量分析的趋势;二是从指标化形式向模型化形式的转化或二者结合的趋势;三是从对单个资产的分析转化为从组合角度进行的分析的趋势;四是从盯住账面价值的方法转向盯住市场的方法的趋势;五是既考虑单个贷款人的微观特征,也考虑整个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的趋势;六是运用现代金融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的趋势,比如对期权定价理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资产组合理论的运用;七是汲取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的趋势,比如经济计量学方法、保险精算方法、最优化理论、仿真技术等;八是运用现代计算机大容量处理信息和网络化技术的趋势。

二、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研究的几点思考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度量方面,采取主观评价色彩很浓的传统方法,主要是由信贷管理人员分析结合借款企业的财务报表和往来结算记录等情况后进行信贷决策。而且目前我国普遍存在信息披露不规范、财务数据时效性较差且可信度较低的状况、时序信用数据又相当缺乏以及在计量模型具体运用方面技术专业人才的缺乏,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对信用风险度量的深入研究。因此,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加强信用风险度量研究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应尽快建立起完善的银行业信用数据库和贷款违约损失的时间序列数据库,解决运用模型进行定量研究所面临的数据库缺乏的瓶颈制约问题,为我国银行业的信用风险度量研究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为我国银行信用风险度量研究向模型化研究过渡做好准备。

二是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积极建立健全有关社会信用的法律体系和征信评级体系。要积极借鉴国外做法,通过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完善,在失信的惩戒形式和制裁程度、失信惩罚机制的操作、信用信息征集、评估、披露、使用以及涉及的企业秘密、个人隐私等领域,加强立法与执法的力度,提高整个社会信用水平。

三是加强信息披露的公开性和透明性建设。尽管近年来信息披露有很大进步,但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全面、不真实的情况还依然存在。因此须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积极采取措施,进一步规范信息披露工作,加强市场的自律,确保信息披露的公开、及时、全面、准确。

四是我国商业银行可与有关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一起,结合自身特点,对有关信用风险度量模型进行改进,或“量体裁衣式”地开发新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以适应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

五是积极加强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人员的相关知识的培训力度,培养一批掌握国际先进信用风险管理方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研究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Michel,C.,G.,Dan and M.,Robert.A Compara tive Analysis of Current Credit Risk Models[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Vol.24,PP.59-117,2000

[2]安东尼・桑德斯.信用风险度量――风险估价的新方法与其他范式.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

信用风险相关理论范文4

关键词:信用风险 利率风险 对冲

国内债券市场发展至今,债券存量规模已达28万亿元左右,其中各类信用债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规模已达到约18万亿元。而伴随着国内债券市场向纵深不断发展,信用债自身所蕴含的违约、信用利差放宽等风险不断显现,尤其低评级债券信用利差的走势将与经济基本面和违约概率的相关度显著提升。虽然迄今为止,还未发生一起实质性违约事件,但在市场参与者内部,无论是管理制度建设,还是心理预期层面,他们对信用风险的防范需求及可能的对冲需求都日益增强。

面对此类需求,交易商协会在2010年10月份推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edit Risk Mitigation, CRM),除此之外,国内还没有其他信用风险对冲工具。而随着信用债在投资组合中比例的提高,如何对信用风险进行管理成为债券投资经理时刻思考的问题。其中,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国债收益率和信用债利差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能否借助二者收益率波动之间的相对稳定的统计性特征,实现信用风险一定程度的对冲,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具有实际意义的课题。

投资组合信用风险与利率风险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讲,在宏观经济形势转差的情况下,信用债券违约可能性增大,信用利差有变宽趋势,而与此同时国债收益率下行可能性较大,即信用债利差和国债收益率之间理论上应该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因此投资组合中买入一定的国债有可能起到较好的对冲作用。如果这一负相关关系比较显著且较为稳定,则两者进行对冲的效果会比较好。

本文以矢量图来表达投资组合中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的情况。其中,矢量的长度表示风险水平大小,矢量的相对方向代表两类风险的关联关系。如果两类风险的大小相同,且完全负相关(相关系数为-1),则在图上表示为方向相反的两个矢量,如图1所示。

图1 完全负相关的两类风险的矢量图

如果两类风险的大小相同,完全不相关(相关系数为0),则两个矢量之间呈90度角,如图2所示。

图2 完全不相关的两类风险的矢量图

以此类推,可以得到两类风险的正相关(相关系数0-1之间,见图3)和负相关(相关系数-1-0之间,见图4)矢量图。

图3 正相关的两类风险的矢量图

图4 负相关的两类风险的矢量图

根据对国债收益率和信用利差相关关系的观察经验,本文假设二者的关系类似如图5所示的组合风险示意图。

图5 组合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的矢量示意图

图5中3个矢量(实线箭头)分别代表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和组合总体风险,两条虚线为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两个矢量的平移。组合总体风险代表着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结合后的整体风险状况(暂不考虑其他类型风险),其长度代表了投资组合整体的风险大小,方向则代表投资组合的总体风险是偏利率风险还是偏信用风险。

从图5可以看出,要使组合总体风险最小(使该矢量的长度最短),必须使夹角A为直角。这时需调整利率风险水平等于信用风险水平与相关系数之积(如图6所示)。

图6 组合总体风险最小化的矢量示意图

而要完全规避信用风险,必须使得组合总体风险与信用风险达到矢量垂直状态(使两者达到完全不相关),即利率风险的投影线与信用风险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要达到这个状态,需要调整利率风险水平,使得“利率风险水平*相关系数= 信用风险水平”(见图7),即使得“利率风险水平=信用风险水平/相关系数”,即信用风险与相关度之比。

图7 完全规避信用风险的矢量示意图

案例分析:美元债券投资组合金融类公司债信用风险敞口对冲

某投资公司投资境外债券资产,2008年其美元债券投资组合中大部分资产是美国大型银行和金融类公司债券,此类资产具有较大的信用风险敞口,在2008年年中金融危机逐渐发酵的市场情况下,如何以最小的代价来调整投资组合,实现对信用风险敞口的对冲,并优化投资组合结构是一个现实问题。

(一)可选的解决方案

要降低组合的信用风险敞口,当时可选的解决方案主要有以下三种:卖出组合中部分银行债券资产;买入一定比例的信用违约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CDS)进行保护;买入一定量的其他资产进行风险对冲。

第一种方案的实施受制于投资组合中债券资产在当时市场情况下的流动性,并且在卖出债券资产后,组合总收益将受到较大影响;第二种方案需要支付较高的保护费用(在2008年6月份,购买大型金融公司CDS的成本约为2%),财务成本较高,并且承担了交易对手风险(CDS的交易对手往往为商业银行或者投资银行,CDS标的和交易对手关联程度较高)。因此,上述两种方案比较适合于对个别违约风险相对较高的债券进行单独处理,而对整体组合的保值而言,其操作成本过高。而对于第三种方案,必须要求其他资产的收益率波动与信用债利差的波动方向负相关,并且相关系数越大越好。

(二)金融类债券信用利差与国债收益率的相关度分析

本文选取Barclays US Aggregate Bond Index 里中等期限的金融类债券作为基准比较对象,在2008年6月底,这一分项指数债券平均期限约5年,平均久期约4.3年,平均评级为A1-A2,与本文中的美元债券投资组合具有较高的相似度和可比性。

10年期美国国债作为美国债券市场的标杆性产品,是债券市场的重要参考指标,也是美国债券流动性最好的品种之一,因此本文选取10年期国债作为候选的对冲工具。

根据计算,可以得到上述金融类债券信用利差与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之间的相关度,见表1。

表1 金融类债券信用利差与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水平的相关度

时间区间 1年 3年 5年 10年

相关度 -0.60 -0.86 -0.74 -0.50

数据来源:Barclays US Aggregate Bond Index 和Bloomberg,经笔者加工整理

表1的数据反映了截至2008年年中,不同时间区间内美国金融类债券信用利差与10年期国债收益率之间均有着较强的负相关关系,相关度多年来保持相对稳定,并且不同时间区间内两组数据之间的R2均大于0.7,显示数据可信度也较高,因此具有对冲操作的基础。

(三)投资组合信用风险的真实水平

要实现较为合理的对冲操作,需要对两类资产各自的历史波动率水平进行测算,以评估相对风险水平。

金融产品的波动率水平代表了这一资产的风险大小,波动率越高的资产,其风险也就越高。根据历史数据,得到前述两类资产的波动率水平,见表2。

表2 两类资产的波动率水平

时间区间 1年 3年 10年

美国金融类公司债信用利差 1.71 1.90 1.27

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 0.52 0.66 0.80

数据来源:Barclays US Aggregate Bond Index 和Bloomberg,经笔者加工整理

对于一个投资组合而言,其真实的风险水平可以用投资组合的风险敞口的大小与波动水平之乘积来衡量。例如,信用风险水平的大小可以用组合的CS01(债券价格对信用利差变化1个基点的敏感度)与信用利差的波动水平之乘积来表示;利率风险水平的大小可以用组合的PVBP(债券价格对收益率变化1个基点的敏感度)与利率的波动水平之乘积来表示。

本文所述美元债券投资组合的风险敞口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投资组合的风险敞口情况

风险参数 风险值

组合债券总量(亿美元) 4.15

组合CS01(万美元) 16.60

信用利差波动率

(采用过去1年的数据) 1.71

信用风险水平

(CS01 * 信用利差波动率) 28.39

组合PVBP(万美元) 7.00

10年期国债利率波动率

(采用过去1年的数据) 0.52

利率风险水平

(PVBP * 利率波动率) 3.64

(四)投资组合合理的PVBP水平计算

根据投资组合目前的信用风险暴露情况,并结合上述方法,可得到在不同管理目标下投资组合应该承担的合理PVBP,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投资组合合理的PVBP计算

风险参数 风险值

目前组合CS01(万美元) 16.60

目前组合PVBP(万美元) 7.00

“组合总体风险最小化”需要的PVBP总量(万美元)

=(CS01 *信用利差波动率)*相关度/10年期利率波动率

= CS01*1.97 32.81

“完全规避信用风险”需要的PVBP(万美元)

=(CS01 *信用利差波动率)/相关度/10年期利率波动率

=CS01*5.48 90.83

(五)策略执行效果分析

1.采用组合风险最小化方式对冲效果分析

参考上述计算结果,2008年6月底,本文所述投资公司对上述相关组合采用购买国债的方式进行了风险对冲,对冲采用“组合总体风险最小化”的方式,所增加的PVBP为25.8万美元,对应购买的10年期美国国债总量为3.23亿美元。

上述操作前后,组合主要风险指标对比如表5所示。

表5 购买国债对冲前后投资组合风险参数的变化对比(组合风险最小化方式)

风险参数 购买国债前 购买国债后

组合债券总量(亿美元) 4.15 7.38

组合所含10年期美国国债总量(亿美元) 0 3.23

组合CS01(万美元) 16.60 16.60

组合的PVBP(万美元) 7.00 32.80

从当时市场实际情况来看,经过半年时间,受金融危机爆发影响,美国金融机构信用利差大幅变宽(从约300BP放宽至700BP左右,变宽幅度约400BP),同时国债收益率也有较大幅度走低(从约3.99%降至2.23%,变化幅度176BP)。表6显示了购买国债进行对冲和不对冲的两种情况对比。

表6 对冲与否的投资组合市值变化对比(组合风险最小化方式)

未购买国债

对冲 购买国债

对冲 差异

信用利差引起的市值变动(万美元) -6640 -6640 -

国债收益率引起的市值变动(万美元) 1232 5773 4541

组合总市值变动(万美元) -5408 -867 4541

可见经过对冲后的组合,在金融危机环境下的表现要大大好于未经对冲的组合,经过对冲后,组合市值几乎没有发生明显降低。

2.采用完全规避信用风险方式对冲效果分析

如果当时采用“完全规避信用风险”的方式进行对冲,则操作前后,组合主要风险指标对比如表7所示。

表7 购买国债对冲前后投资组合风险参数的变化对比(完全规避信用风险方式)

风险参数 购买国债前 购买国债后

组合债券总量(亿美元) 4.15 14.63

组合国债总量(亿美元) 0 10.48

组合CS01(万美元) 16.60 16.60

组合的PVBP(万美元) 7.00 90.80

此方法下风险对冲效果计算对比如表8所示。

表8 对冲与否的投资组合市值变化对比(完全规避信用风险方式)

购买国债前 购买国债后 差值

信用利差引起的市值变动(万美元) -6640 -6640 -

国债收益率引起的市值变动(万美元) 1232 15981 14749

组合总得市值变动(万美元) -5408 9341 14749

采用这一方式进行对冲,组合实际承担了较多的利率风险,而在2008年下半年市场情况下,国债收益率下行幅度较大,使得其在金融危机环境下市值表现优异。

需要指出的是,本例中波动率和相关度数据均来源于历史数据,如市场形势出现较大变化,使得两者与历史情况发生明显差异,将导致对冲效果与预期出现偏差,这也是采用历史波动率和相关度数据进行测算的不足之处。

国内市场应用展望

如前文所述,国内信用债市场参与者对所持有信用债的信用风险存在较大的对冲需求。但从国内信用利差与国债收益率之间的波动关系来看,如果完全依赖利率债对信用风险进行对冲,对冲效果可能不会太理想。因为根据笔者的观察,在2008年10月中下旬至2009年9月上旬期间,3年期AA级中票信用利差与3年期国债收益率之间存在稳定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53,在此期间利用利率债对信用风险进行对冲是可行的。但自2009年9月中下旬以来,二者的关系转为相对稳定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35(见图8),此方法不再适用。

图8 3年期中票利差与3年期国债收益率波动情况

资料来源:Wind资讯,中信银行整理

信用风险相关理论范文5

论文关键词: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风险管理

全球金融危机对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理念的最大影响之一就是对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重视。金融机构评估对手方信用风险的方法、模型合理与否,关系到评估结果的优劣。本文概要阐述了银行信用风险计量方面的相关理论依据和基本做法。并对银行间市场完善授信管理提出了具体建议。

一、信用风险评估理论

银行等金融机构信用风险评估方法大致有统计模型、CAMEL模型和专家判断模型等三种理论依据:

(一)统计模型

利用统计模型进行信用评估的前提条件是有足够的数据积累,一般至少需要连续3年的相关数据。

1.违约概率(ProbabilityofDefauh,PD)理论

违约概率是预计债务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违约)的可能性。评估结果与违约率的对应关系是国际公认的事后检验评级机构评估质量标准的一项最重要的标尺。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违约概率是指借款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不能按合同要求偿还银行贷款本息或履行相关义务的可能性。如何准确、有效地计算违约概率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十分重要。不同评级机构所设定的违约定义可能不同,所反映同一等级的质量也因此而不同。只有违约定义相同的评级机构,其评级结果才可以进行比较。有了对应违约率的资信等级才能真正成为决策的依据。商业银行违约概率常用的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基于内部信用评级历史资料的测度方法;基于期权定价理论的测度方法。

2.违约损失率(LossGivenDefault,LGD)理论

违约损失率是指债务人一旦违约将给债权人造成的损失数额占风险暴露(债权)的百分比,即损失的严重程度。在竞争日益激烈、风险日益加大和创新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中,银行对资产风险的量化和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传统的信用风险评估方法因过于简单、缺乏现代金融理论基础等原因已经不能适应金融市场和银行监管的需要。以独立身份服务于全社会公众投资者、以公开上市债券为主的外部信用评级对银行内部以信贷资产为主、与银行自身有着特定联系的资产组合的适用性也越来越小。因此,银行开始开发类似外部信用评级但又反映内部管理需要的内部信用评级系统,以适应上述市场和内部管理发展的需要。随着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银行认识到LGD在全面衡量信用风险方面的重要作用,评级体系的结构开始由只注重评估违约率的单维评级体系向既重违约率又重违约损失率的多维评级体系发展。历史数据平均值法是目前银行业应用最广泛最传统的方法,新巴塞尔资本协定的许多规定也采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以其简单易操作而获得欢迎。

(二)CAMEL模型

CAMEL评级体系是目前美国金融管理当局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信用状况等进行的一整套规范化、制度化和指标化的综合等级评定制度。其有五项考核指标,即资本充足性(CapitalAde.quacy)、资产质量(AssetQuality)、管理水平(Manage—ment)、盈利水平(Earnings)和流动性(Liquidity)。当前国际上对商业银行评级考察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未跳出美国“骆驼”评级的框架。“骆驼”评级体系的特点是单项评分与整体评分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评级风险管理能力为导向.充分考虑到银行的规模、复杂程度和风险层次,是分析银行运作是否健康的最有效的基础分析模型。在具体CAMEL模型的指标及其权重选取及校验过程中,大多采用了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等统计方法。

(三)专家判断模型

银行信用评估的起点是对其财务实力的综合判断。应从定量定性两个角度综合评估。经营战略、管理能力、经营范围、公司治理、监管情况、经营环境、行业前景等要素,无法通过确切数量加以计算,而专家打分卡是一种更加偏向于定性的模型。在缺乏外在基准值,如信用等级、违约和损失数据等的情况下,开发专家判断模型是一种较好的选择。专家判断模型的特点是:符合Basel要求.具有透明度和一致性:专家打分卡建模时间短,所需数据不需要特别的多:专家打分卡可充分利用评估人员的经验。

二、信用风险评估的通常做法

(一)信用风险评估的基本思路

评估方法应充分考虑风险元素的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引入大量的精确分析法,并尽可能地运用统计技术。另一方面,不浪费定性参数的判别能力,并用以优化计量模型的预测效能。除CAMEL要素外,还需考虑更多更深入的风险因素。评估要素主要包括品牌价值、风险定位、监管环境、营运环境、财务基本面。

(二)信用风险评估模型的构造

数据准备是模型开发和验证的基础,建模数据应正确反映交易对手的风险特征以及评级框架。定义数据采集模板。收集、清洗和分析模型开发和验证所需要的样本数据集。影响交易对手违约风险要素主要有非系统性因素和系统性因素。非系统性因素是指与单个交易对手相关的特定风险因素,包括财务风险、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管理能力、基本信息等。系统性因素是指与所有交易对手相关的共同风险因素.如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商业周期等。既要考虑交易对手目前的风险特征,又要考虑经济衰退、行业发生不利变化对交易对手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的影响.并通过压力测试反映交易对手的风险敏感性

(三)变量选择方法

1.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Theanla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它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不仅适用于存在不确定性和主观信息的情况,还允许以合乎逻辑的方式运用经验、洞察力和直觉。层次分析法的内容包括:指标体系构建及层次划分;构造成对比较矩阵;相对优势排序;比较矩阵一致性检验。

2.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也称主分量分析,旨在利用降维的思想,通过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在保留原始变量主要信息的前提下起到降维与简化问题的作用,使得在研究复杂问题时更容易抓住主要矛盾。通过主成分分析可以从多个原始指标的复杂关系中找出一些主要成分,揭示原始变量的内在联系,得出关键指标(即主成分)。

3.专家判断

关键指标权重和取值标准设定是通过专家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共同讨论确定,取值标准是建立指标业绩表现同分数之间的映射关系。取值标准的设定应能够正确区分风险,取值标准应根据宏观经济周期、行业特点和周期定期调整,从而反映风险的变化。

(四)模型校验修改

模型构造完成后.需要相应财务数据的不断校验修改。财务数据可直接向对应机构索取,也可通过第三方数据提供商获得。直接获取数据的方式准确性较高,但需对应机构积极配合.且需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数据录入、核对和计算。通过第三方数据提供商获取数据效率高,但需支付一定费用,且面临数据不全、数据转换计算等问题。在违约概率模型的开发过程中,通常遇到模型赖以建造的数据样本中的违约率不能完全反映出总的违约经历,需进行模型的压力测试,确保模型在各种情况下都能获得合理的结果.并对模型进行动态调整。

(五)引进或自主开发授信评估系统

根据完善授信评估模型,撰写授信评估系统业务需求书.引进或自主开发授信评估系统,提高授信评估效率。授信评估系统还应与会员历史数据库、限额管理系统、会员历史违约或逾期等信息库无缝连接,避免各个环节的操作风险。

三、对银行间市场完善授信评估的启示

(一)完善授信评估可积极推动银行间市场业务发展

银行间市场会员信用评估水平的提高。可有效防范银行间市场系统性风险。为防范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市场成员需及时、合理、有效地对相应会员银行或做市商进行信用评估,并根据会员或做市商资信状况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为其设置信用限额。

(二)引进成熟的授信评估方法、模型和流程

根据巴塞尔协议的有关监管要求,国内大中型银行都已经或正在国际先进授信评估机构的帮助下,开发PD或LGD评估模型。银行间市场参与者应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授信评估方法和模型。在消化吸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选择国际先进咨询机构作为顾问,构建授信评估方法和模型。

(三)引进或自主开发授信评估系统

为防止操作风险,提高授信评估工作效率,实现授信评估与机构内部相关系统的连接,银行间市场参与者需根据授信评估方法、模型、授信资料清单、分析报告模板、建议授信计算公式等内容。撰写系统开发业务需求书,或引进先进的授信评估系统并进行客户化改造.或选择系统开发商进行自主开发授信管理系统。

信用风险相关理论范文6

【关键词】信用;风险;信息化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016-01

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信用风险。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着数额巨大的呆帐、死帐,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安全性、赢利性。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由于成因与影响因素的大相径庭,因此其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如何防范和化解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表现

综合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各种表现,可概括如下:

(一)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持续下降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信用不良,存在着大量的逃废银行债务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普遍较差。而且由于信用风险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规模的扩大和经营效益的提高,主要表现为不良贷款金融持续攀升和应收未收利息居高不下。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体系饱受不良资产问题的困扰,特别是国有独资银行不良贷款比例过高。截止到2003年9月末,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本外币不良贷款为1.8万亿元,占全部贷款的26.62%。政府出资于1999年成立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AMC),通过面向国有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方式筹措资金,曾收购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共1.4万亿元不良债权,通过债权转让、债转股等方式予以处置,但在运作过程中遇到了处置不良资产的市场环境较差、AMC经营权限和处置手段不够、不良资产处置效益较低等问题。

(二)国有商业银行信用秩序比较混乱

一方面企业作为债务人不能偿还或故意逃废银行债务情况非常严重,另一方面作为信用中介的金融机构不能及时偿还债务的情况也极为突出。部分金融机构因经营不善,无法偿还居民储蓄和客户资金,占压资金的现象比较严重。各种金融新业务迫于信用风险难以正常展开,阻碍其发展和创新,近年来消费信贷业务、票据业务虽经力推却达不到预期目标就是明证。商业银行信用管理制度不健全,内控制度薄弱,银行间缺乏有效的沟通,致使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极为严重。

(三)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带来了难题

随着1996年开始的利率市场化的渐次推进,从扩大贷款利率浮动上下限,到最终走向存、贷利率完全市场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现实选择。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仍是存贷业务,实现部分和完全经营业务的转型尚待时日,信贷信用风险仍是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国有商业银行呆坏账比率远高于国内其他类型的商业银行,随着利率市场化的纵深发展,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等金融市场之间的利率相关敏感性大大增强。现阶段随着信贷买方市场的逐步形成,使得国有商业银行不得不吸纳资信较低的客户,给银行资本收益带来直接的不确定性。

(四)行政干预严重,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滞后

行政性干预的存在,使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尚未健全,可以利用的外部评级信息十分缺乏,商业银行贷款基本上没有可借鉴的外部相关债券的信用等级数据,基于历史数据的信用违约数据和信用等级转移数据库极为匮乏,用信息系统和量化数据模型来度量组合风险和表外业务尚属空白。这些信用风险管理基础工作的滞后性严重影响了先进管理方法和技术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给国有商业银行带来信用方面的风险。

二、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防范对策

(一)强化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强化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是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保证。首先,应强化商业银行内部制度基础。主要是完善国有银行的内部治理机制。只有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才能明确风险管理人员的责权利,才能保证新资本协议要求的信用风险量化管理技术的实施不走样。为此,应深化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优化股权结构,并完善经理人市场,从而完善银行的内部治理机制,确立真正的风险承担主体。同时,在银行内部建立独立风险管理机构的基础上,确立风险防范的经营理念,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把风险防范放在首位;要配合业务流程和组织架构制定一系列相应的风险控制制度。

(二)建立高效的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

完善客户评级法,商业银行应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充分揭示借款人特定债务的风险,确定借款人的违约可能性及严重程度。对借款人进行财务分析,包括盈利能力、现金流量充足性以及资产负债结构,同时对初步评级结果做出调查,结合交易成本进行评级。我国银行应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加强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加强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的建设,提高银行的信用评级水平。

(三)优化资本配置,实现信用风险管理效率最大化

商业银行应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在其资本可以应对风险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资本配置,以节约资本,增加收益。资本市场摩擦理论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内部资本配置的理论基础。同时,还应结合清晰的风险管理战略和偏好,在完善的管理架构下,实现全面的风险管理过程和良好的信贷文化协调统一,以实现风险管理效率的最大化 。

(四)建立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首先,改革国有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经营模式。国有商业银行应将信用风险和其它风险以及各种金融资产与金融资产组合中包涵的这些风险都纳入到风险管理体系中,依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核算并根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进行控制和管理。要构建完整独立的、纵向式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应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纵向的架构,来适应国有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和新环境下发展的需要。应实行资本约束,在资本金允许的前提下确定资产扩张的规模额度。应设计以信用风险控制为主要目标的信贷管理流程。其次,改革国有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模式。要建立信用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管理全行信用风险的中枢机构,负责确定全行信用风险管理战略、制定信用风险管理总政策和制度框架。要设置独立的风险控制部门,负责建立和管理内部评级系统、风险监测系统、风险预警系统,并定期向决策部门提供分析报告。最后,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增强风险管理的前瞻性。信贷风险管理成功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隐患。并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我们可以从全球风险管理水平领先的银行,如德意志银行、花旗银行这样的银行引进相关软件,如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来配合跟踪相关客户的风险度,并且对每一个客户的业务组合进行收益的计算,为风险预警乃至整个风险管理活动提供风险依据。

参考文献:

[1]卢春兰.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J].金融市场.2004(6):38

[2]蔡玉林,刘莉,徐晶.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观察.2004(7):65

[3]布慧敏.改进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J].商业时代(理论版).2004(23):34

[4] 阎小青.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思考[J].经济与管理.2004(7)第7期: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