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范文1

[关键词] 农业 气象灾害 气候变化

[中图分类号] S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1-0294-01

气候变化及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正面与反面之分。尽管气候变化促进我国部分地区农业的发展,但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极大的。如,南方洪涝严重,北方干旱面积增加,局面地区洪涝、干旱加剧,因为气候变暖的原因,加速了作物提前发育,抗寒性减弱,给农业生产带来较大的不稳定性[1]。气象灾害导致气候变化,必然影响农业生产。为此,分析农业气象灾害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很有必要,便于后续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 气候变化总括

气候变化越大,气候状态不稳定,产生气候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人类在各种经济活动中的人为因素。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多方面的,因为气候变化原因,尽管促使部分地^粮食作物增产,而由于局部气候恶化,严重影响了国内粮食生产。气候变化主要对我国农业产生了负面影响,尤其是气候变暖产生的旱灾与涝灾,导致农业产量降低,致使农业发展不稳定。分析气候变化给农业气象灾害造成的影响,采取预防措施,减少因气候变化原因对农业气象灾害产生的影响,现实意义巨大[2]。

2 农业气象受气候变化影响

2.1 农业气象受涝渍影响

我国涝渍地区多发于东南与西北地区,涝渍范围小。东南沿海地区受全球变暖及台风的影响,是我国最严重的涝渍地区。涝渍因为季节不同,分为春季、夏季、秋季的涝渍,尤其夏季涝渍造成的危害是最大的。根据涝渍水分不同,分为洪水、涝害、渍害。洪水受大雨与暴雨影响,导致河水泛滥,毁坏农田与村舍等;涝害集中降雨,致使农田积水,损害农作物,很大程度上影响旱地农作物;渍害由于长时间雨水天气,温度低,阳光照射少,低洼地区长期排水不良,导致土地水分饱和,土壤中水分与空气不均衡,致使农作物产量降低。

2.2 农业气象受干旱影响

干旱成为我国乃至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国内干旱地区多为西南云贵高原与黄淮海平原等,因为气候影响因素,自上世纪开始,我国降水量北方少,南方多。如,黄河流域一直是比较严重的干旱地区。比方雨少,南方雨少,导致北方与南方出现干旱与洪涝。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黄河断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从这些年比方干旱情况看,我国北方地区旱情加剧,扩大了旱情面积,华东北部地区与华北的干旱面积也在扩大,气候变化下,北方旱情出现了加重趋势。

2.3 农业气象受风雹影响

风雹在我国气象灾害中分布分散且面积广泛,强对气流而产生的一种严峻的气象灾害,出现范围小,强度大,伴随狂风及降水等。我国多发风雹灾害,气象灾害造成了沉重的经济损失,极大影响了农业生产。因为风雹影响因素,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农业生产受风暴影响面积大。青海地区调整了种植结构,拓宽了种植面积,致使受灾面积越来越大。09年江西因为风雹原因,导致农业受灾面积增大,造成了沉重的经济损失,受灾面积6000多亩,造成7000多万元的经济损失,最严重的一次风雹发生于09年的安徽与河南34个县,小麦倒伏面积300万亩,其余农作物受灾面积超过24000亩,造成16亿的农业经济损失。从上述可见,我国多发风雹,极大程度上危害了农业。

结束语: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气候变化存有差异,对我国农业生产与发展造成不同影响。气候变化下,多次出现农业气象灾害,带来沉重的经济损失,要求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构建科学的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系统,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范文2

关键词:气候变化 水文水资源 影响 挑战

众所周知,当前室温效应导致了全世界的气温升高,使得气候也随之出现了变化,恶劣的暴风雪等时有发生。加上其他问题导致的气候变化,引起了当前水文水资源的改变。进而对人类的社会以及大自然的生态等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尤其是人类社会的工业、农业以及经济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对水文水资源的开发、使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在对水文水资源进行研究的同时,要对于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所带来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和预测是非常必要的。IPCC在对全世界的气候变化前后进行了四次统计,并依据相应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本文基于IPCC的统计数据,对全球性气候的变化给予人类社会和大自然环境所带来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并对我国的水资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对于未来水资源工作的重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和分析。

1.气候的变化对全世界的水文水资源产生的影响

众所周知,室温效益诱发了全球性的气候变暖,进一步促使了海平面增高。近年来,气候温度的升高相应的导致了南极和北极积雪和冰川逐渐融化。IPCC最新的统计数据表明,在过去的五十年中,全世界的温度基本上十年增加0 .13 ℃。这个数据是过去一百年平均增长速度的两倍以上。而且,近年来,气候的变暖问题越来越严峻,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后北冰洋范围内的冰雪面积减少速度约为2.7%每十年。而且,陆地冰川的大量减少,相应的就产生了海洋平面增高的结果。此外,海洋水也会因为温度的增加,出现水面的扩张问题,而海水的扩张在很大程度上也造成了海洋平面的增高。IPCC的统计数据中,1961年到2003年这个阶段内,海洋的水平面的上升速度为1.8mm/年,而在1993年到2003年这个阶段内,海洋的水平面的上升速度为3.1mm/年。

此外,当前全世界的气候变暖状况,也导致了降水量的变化。这主要是因为:全世界气候的变暖,造成了大气环境水循环形态的加剧和活跃,相应的就造成了大气中水含量的增加,因此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局部范围大暴雨等灾害的发生,而其他地区则相应的就会产生干旱的状况。

2.气候的变化对当前全世界水文水资源影响的预测

当前,全世界的气候的变化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趋势,相应的水文水资源也发生了随之而来的改变,虽然这些改变是细微的,但却是不能不被重视。尤其是全球范围内的降水问题,伴随着全世界气候气温的增加,很多的地区范围内,出现了降水量差异很大的状况。而且这种差异性的变化,相比于上世纪呈现出显著的增加。

当前的全球范围内的雨水情况表现为高纬度的区域降水量增大的状况。在中纬度的北部区域、南极、热带以及东亚地区等区域,就出现了年降雨量的增大。而澳大利亚地区以及中美洲的一些地域则出现了年降雨量的降低。近年间,由于水分蒸发量的增加以及气候温度的提升,降雨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暴雨和干旱的状况出现几率越来越多。权威机构预测,这种极端的降雨状况出现几率将不断的增大,而且极度的程度也会越来越恶劣。也就是说,全球范围内,很多的地区会出现洪涝等自然灾害,而另外的一些地域则会出现干旱等自然灾害。

此外,全世界气候温度的提升,也在很大程度上对水资源的水质和水量等造成了影响。IPCC的统计数据表明,全世界的气候温度每提升一度,就会有4~17亿的人口面临缺水的问题,而气候温度一旦提升两度,相应的就会出现二十亿的人口面临缺水问题。如果地球表面的温度提升了7~9摄氏度,将会有近五分之一的人口面临洪涝灾害的影响,进而将有11~31亿的人口面临缺水的问题。如果问题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到二十一世纪末,地球上三分之二的地面将出现干旱的状况。而且环境气候温度的提升,也会造成水质质量的污染和退化,进一步的,水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也跟着水流的状况发生变化。

3.气候变化对我国当前水文水资源的影响

当前,全球范围内的气候的变化以及其造成水文水资源改变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且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对于的全世界气候温度的变暖及其带来的危害也有了深刻的认识。我国的气候特点非常的明显和多样化。有热带季风、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高山气候组成。这也造成了气候的提升对于我国的水文水资源所带来的影响具有差异性。

气候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我国降雨情况的分别和强度的差异性。当前,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的西部地区在降水量上具有逐年提升的势态,相应的表现为西北地区降水量的提升和西南地区降水量的降低。在我国的东部地区,其局部的降水量变化非常大,其中华北的中部以及西南的沿海地区具有降雨量增加的势态,而华北的大部以及华东的北部地区则相应的表现为降雨量的逐年减少。同时,在降雨的频率上,我国的华南地区则有着显著的降低,而西部地区的降雨量则有着显著的提升。此外,地区降雨量的提升,不等同于地区水资源总量的提升。这是由于在地区气候温度增加的状况下,水分的蒸发总量以及植物中水分的蒸腾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可利用水资源中河流中实际的水资源总量降低的状况。

环境气候温度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我国当前冰雪面积的降低以及冰川面积的减少。我国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西北山区中,山峰冰川的面积逐渐的变少,这相应的体现在以冰川融化为关键补给来源的河流水流和水量的降低。

当前气候温度的提升,在对降雨量的频率和强度造成影响的基础上,对当前的水循环系统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此外,当前气候温度的提升还对暴雨和干旱等带来的水灾等有密切的关系。这些自然环境包括森林、湿地等,以及相应的生态系统等的危害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气候的变化造成的。当前,气候温度的提升,进一步的造成了水资源温度的增大,而水资源温度的增大,也就造成了水分蒸发总量提升,进一步就造成了水资源径流量的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档期河流的污染加剧的状况,同时温度的增加也会使河流中污染物的分解加快, 影响我国水资源的质量。

4.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水文水资源工作

在全球气候不断变化的背景下, 我国水文水资源工作首先应当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的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认识。我国由于气候变化引发的水灾害在不断增加, 证明了我国水资源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从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来看, 在面对洪涝、干旱以及水资源短缺等问题的适应能力都很低, 所以在水文水资源工作与管理中应当认识到我国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这一事实。

其次要认识到改变水资源对气候变化脆弱性的努力方向包括当前的水利工程建设、水资源管理机制建设、经济发展因素以及科技水平因素。要加强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首先应当加强对水文水资源的认识人手, 认识到当前水文水资源正在气候的变化下产生着哪些变化, 从而有依据、有目的的开展水文水资源工作, 这就需要加大水文水资源研究力度, 通过理论的突破与技术的突破来使评价机制和预测机制更加成熟;其次在工程建设方面, 工程系统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应对的问题包括极端气候的出现以及破坏性防治, 提高水库、分蓄洪区等水利工程的防洪标准, 增加供水能力。

再次通过法律法规的完善为统一的可持续管理提供法律依据, 从而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最后要加大对水文水资源工作的科研投人力度,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减少水资源浪费, 从而缓解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工作带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刘昌明,刘小莽,郑红星.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问题的探讨[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

[2]宁金花,申双和.气候变化对中国水资源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4).

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范文3

关键词 气象变化;农业生产;影响;应对措施;新疆新和

中图分类号 S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3-0260-01

农业生产需要一定的气候条件,一旦气候条件发生变化,尤其是大范围内的气候变化,则会给当地农业生产造成很大危害[1-3]。为此,要加强气象研究,认识其重要性,高度重视气象变化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根据各种气象灾害的危险性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有效避免或降低气象问题对农业造成的危害。气象问题对新和县农业生产发展有很大影响,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例如,气候变化会导致热量资源和降水量分布不均匀,甚至导致干旱、高温、强降水等气象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影响,限制了新和县农业生产的发展,给新和县农业生产造成较大隐患,是农业生产中的不稳定因素[4-5]。

1 新和县气象状况分析

1.1 总体气候特征

新和县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东隔渭干河与库车县相望,北隔勤格山与拜城县相邻,南连沙雅县。属大陆性暖温带干旱气候,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降水稀少,夏季干热,冬季干冷,气温的年较差比较大。

1.2 历年气候状况

1981―2010年30年平均气温11.3 ℃,气候呈现增暖的趋势。极端最高气温为40.5 ℃,极端最低气温为-25.1 ℃;≥35 ℃日数平均为8.3 d,≤-15 ℃日数为7.0 d。年日照时数为2 905.8 h,年平均相对湿度54%,年蒸发量为1 904.7 mm,历年≥0 ℃积温为4 570.6 ℃,≥15 ℃积温为3 473.4 ℃,≥20 ℃积温为2 263.4 ℃,历年平均沙尘暴日数为2.8 d,扬沙日数23.9 d,浮尘日数72.0 d,大风日数为7.0 d,最大冻土深度为73 cm,最大积雪深度为14 cm,年极大风速为23.6 m/s。历年开春期平均为2月24日,入冬期平均为11月24日。

1.3 2012年与历年气候状况对比

通过分析2012年新和县的气象状况发现,新和县各个月份的气象差距很大,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降水分布极不均匀;各个月份的温度差别非常大,冬季最低温度达到-20 ℃以下,对农业生产不利。气象状况的对比分析,可以从气温的月变化、降水的月变化和降水的季节变化等几个方面来进行。通过分析1981―2010年30年和2012年的气象地面资料发现,与之前30年相比,新和县2012年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升高,这表明该地区的年气温小幅升高;月降水方面,各月的月降水量差异缩小,各月份的降水量都比较少,这表示该地区的干旱程度加剧。此外,与前30年相比,新和县气温不稳定状况进一步加剧,气象条件不稳定状况进一步恶化。

2 新和县气象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气候变化将会给新和县的农业生产带来不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使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加大;二是带来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的变动;三是引起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变,农业成本和投资大幅度增加。

近年来,新和县年降水量越来越少,这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较大困难。新和县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历来偏少,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用水的需要,随着降水量的进一步减少,新和县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将会增加,农业的产量波动会加大。通过分析新和县最近几年的气候状况可以发现,该地区夏季干旱程度明显增加,气温的月变化较之以前也发生较大变化,主要表现为气温上升。气温上升,干旱程度加剧,从而影响新和县农业生产的布局和结构,主要是农业种植物的改变。通过以上2个方面的分析可知,气候条件的变化将给新和县的农业生产带来的2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使其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另一方面是将改变该地区的农业生产的布局和结构。因此,为了稳定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需要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资,避免出现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生产效益下降的情况。

3 应对措施

3.1 积极转变农业气象服务理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的经济结构也发生巨大的变化,要在结合区域特点和地域优势的基础上,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经济形式,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为此,要将农业气象服务工作不断细化,促进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标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使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符合地域发展特点,符合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整合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各种资源,树立服务观念,不断强化服务意识,不断创新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树立“为农服务”的工作理念,以适应新时期气候变化的要求[6]。

3.2 健全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服务体系

鉴于近年来新和县气象灾害频发的现状,新和县农业有关部门要结合本地区的气候特点,满足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的需要,建立健全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警体系,并建立系统、科学、规范的农业气象灾害应急服务体系。具体说来,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一是相关农业部门要高度重视关键地区、关键时期的气象预报工作,对当地气象变化情况分为长、中、短3个阶段进行预报,使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工作更加的准确、全面、及时。二是做好与国土资源部门的协调与沟通工作,对地质灾害进行精细化预报,尽可能减少地质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三是强化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构建气象信息资源的共享平台,为新和县农业生产发展提供气象信息支持,有效防范气象灾害。四是建立健全乡镇村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加大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体系建设,通过建设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的方式,为农民群众及时传递气象信息,并提出具体的制度意见与建议,为农业增收、农民增产提供保障。

3.3 积极开发与利用现代化气象服务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已应用于气象服务工作中,提高了气象服务工作的效率与水平。为此,相关部门要加大技术投入力度,积极引进与推广GIS、GPS、RS等气象信息技术系统,开发和利用新型的技术手段为农业发展服务。此外,要加大对相关人员的培训与教育力度,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质,更好地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服务。

4 参考文献

[1] 褚超.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探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3(21):418.

[2] 潘根兴,高民,胡国华,等.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30):8-16.

[3] 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

[4] 周长江,薛新慧.克拉玛依冬季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设施农业的影响[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1,5(2):50-53.

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范文4

关键词:气候变化;气候移民;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F11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3-0214-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大多数国家的人民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在人民安居乐业、享受生活的同时,逐渐恶化的气候导致的世界各国频频出现的极端恶劣天气现象却成了现阶段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1]。城市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的确在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经济,但在另一方面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周围环境却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越来越多的国家出现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引发的人口迁移现象,以及气候移民所导致的人道主义危机、难民潮、地区冲突等问题。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不得不在气候变化问题日趋复杂多变的形势下,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和重视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一系列不利影响。在中国,由于气候变化而引发的气候移民现象也十分的普遍。因此,中国也是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最大受害者之一。

近些年,随着各国、各地区恶劣天气的不断出现,由天气因素所引起的移民潮―气候移民”逐步成为国际社会的新关注点。气候移民,顾名思义,就是指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以及周围环境所现有的生存条件由于不断受到恶劣气候缓慢或突然的不利影响,迫使人们不得不被迫或主动、暂时或永久离开其原有家园进而迁移到其他地区或国家的人或人群。总体看来,现阶段气候变化的类型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点:

1.自觉型气候移民和被迫型气候移民。自觉型气候移民是指:由于气候的突然或缓慢的变化,对人们的生存要求或生产生活造成了相对不利的影响,人们在相关气候政策影响的作用下,自觉暂时或永久离开自己家园的群体。被迫型气候移民是指:由于气候的突然或缓慢变化给所在城市的居民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造成人们难以在原居住地更好地维持生计和生活,从而迫使人们不得不被迫地暂时或永久地离开自己的家园,以抵御或减轻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各方面影响。

2.长久型气候移民和短暂型气候移民。长久型气候移民一般情况下是由气候的变化和人类的活动引发的长久性环境改变,人类选择的以个人形式或群体形式进行的永久性迁移。短暂型气候移民通常是指由极端突变性气候灾害风险引发的环境暂时性变化,人类迫于外部环境的压力而暂时的离开家园。

3.国内气候移民和国际气候移民。国内气候移民通常是指由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相关因素引起的人类生存环境逐渐改变,从而出现在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区域和城市之间进行迁移的人或人群。国际气候移民一般是指由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引起的人类生存环境改变,造成国与国之间进行迁移的人或人群[2]。

总之,不论是哪种类型的气候移民,这种“移民”都是由于气候环境的恶化造成的,但根本原因还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国际红十字会表示,环境灾害已经超过战争,成为迫使人们背井离乡的主要原因。据伦敦慈善团体基督徒互援会估计,目前全世界有1.63亿人被迫离开家乡。从现在到2050年为止,将再有2.5亿人为了逃离气候变化所引起的洪水、旱灾、饥饿、飓风而离乡背井,有5 000万人的家园将被天灾吞没,另外还有5 000万人会因为严重的侵犯人权和区域冲突而前往他国避难[3]。气候变化最主要、最明显的表现是全球气候变暖,地球周围环境和人类社会因此而变得危机重重,严重影响和阻碍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气候变暖导致冰川不断融化、海平面逐渐上升,造成许多沿海国家和岛屿遭受淹没和风暴潮。由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气候变化产生的一系列不可逆的后果,现已导致了约2 600万气候移民,在未来四十年,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的气候变化将使全球10%的人口,约5亿到6亿人,面临沦为“气候难民”的风险,其中将有约2亿的气候移民被迫背井离乡。据一些科学家预测最早在2030年,北冰洋将迎来第一个无冰的夏天,冰川融化的情况同样也发生在南极,如果两极冰盖全部融化殆尽,全球海平面将上升约70 m[2]。显而易见,海平面的不断上升,势必会导致和引发世界上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并造成不可挽回的巨大社会经济损失。

其次,气候变暖也使许多地区降水变少,温度升高,疾病肆虐。干旱导致一些国家出现持续高温天气,地区水资源缺乏,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此外,全球气候变暖还会使各类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频繁发生,最近几年,全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被不断频繁发生的极端突变性气候灾害所影响和改变着。如厄尔尼诺现象、洪涝灾害、风暴灾害和沙尘暴灾害等。

气候移民作为一个近些年来才出现的新名词,或许并不为大家所熟知和了解,但这种现象却早在很久以前就一直存在。分析气候变化导致移民现象所带来的影响,对于以后我们更好地避免和解决气候移民所带来的后续一系列问题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首先,气候移民对迁出地区的影响。气候变化导致迁出地区环境恶化严重,引发的移民潮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背井离乡。同时,随着原有居住地人口由于气候变化的原因大量前往它处,本地人口逐渐减少,政府和相关部门可能会因此降低对环境治理的力度。

其次,气候移民对迁入地区的影响。气候移民导致迁入地区的人口密度增大,就业机会降低。同时也给迁入地区的环境治理造成一定的压力,时间久了,可能会使迁入地区的气候产生变化,引发一系列的气候灾害。随即,再一次进入气候移民的恶性循环当中。

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各类显性或隐性危害并不只是单单影响某一个城市或某一个国家。因此,全世界都有治理气候变化的责任和义务,特别是易受影响的地区和国家必须立即行动起来加快努力,实施更广泛的应对气候移民的措施。

对中国来说,互利共赢的原则是必须并将长期坚持的,同时积极参加和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不断加强有关气候变化领域的多边外交活动,努力促进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的共识。另一方面,广泛开展与各国国际组织和国际机构的务实合作是十分必要的,必须进一步学习并借鉴国际先进技术,大力推进国内相关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和科学研究工作,与各国携手积极应对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气候变化现象。

在国际上,应改进现有国际性法律条款关于“难民”权利的相关规定,制定应对国际气候移民法。加强国际合作推进地区间协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协力促进气候移民难题的有效解决。建立国际社会应对气候移民问题的的治理机构和管理机构。

总之,气候移民问题目前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要想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与气候移民问题需要我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需要世界各国在努力推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协同合作,在国家、区域和国际层面建立起有效的适当调节应对机制,形成在实现共同发展中协同努力并加以解决。在应对气候变化导致的移民问题对全球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方面,世界各国唯有秉持积极的态度,坚定的理念,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继续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着力破解影响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诸多难题。

参考文献:

[1] 胡鞍钢,管清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的贡献―――兼评托尼・布莱尔《打破气候变化僵局:低碳未来的全球协议》报告[J].当代亚太,2008,(4).

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范文5

关键词:气候变化 气象灾害 对农业 影响 对策

前言:由于气候变暖后作物发育期提前,使春季霜冻的危害加大,内蒙古草原区春旱加剧,生产力下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牧业损失加大。如果不采取适应措施,到2030年,我国种植业生产能力在总体上可能会下降5%~10%,其中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下降为主。2050年后受到的冲击会更大,主要作物产量和品质将进一步下降,病虫害加重,肥料和水分的有效性降低,农业使用的化肥和灌溉水量将增加,生产成本将提高。

一、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

1、干旱:当植物发生水分亏缺,叶片就会出现萎蔫。萎蔫可分为暂时萎蔫与永久萎蔫两种。萎蔫特别是永久萎蔫会使植物受到一系列伤害:(1)光合作用降低,呼吸作用加强;(2)有机物的运输减慢,积累减少;(3)有机物质合成与分解的正常比例遭到破坏;(4)原生质脱水、衰老,遭到破坏,最终使得植物死亡。

2、洪涝:(1)生长减慢,植株较弱: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需要能量,土壤水分过多使根系周围缺氧,只能进行无氧呼吸,能量转换效率降低,不能提供足够的能量供给根系吸收水肥的需要。(2)叶片发黄,茎秆变红:玉米的氮素营养主要来源于溶解在水中的硝态氮和铵态氮及有机质中的有机氮,当受涝时,一部分被流失,另一部分会经反硝化作用而还原为气态氮而跑到大气中去。(3)根系发黑、腐烂:在受涝土壤中,由于缺乏氧气,嫌气性微生物活动加强,有机质发酵分解,大量积累二氧化碳,会使根系细胞受害。同时土壤氧化还原电势下降,有害的还原物质硫化氢、氧化亚铁等大量出现,都会使根系受害。

3、台风:台风携带的风雨会对大部分的农作物产生影响,10级以上大风就可使果树、农作物等大面积倒伏,并且带来的暴雨会让土壤水分达到饱和,土壤空气缺乏使得作物根部呼吸作用受阻导致作物出现生长不良,枯萎甚至死亡。

4、沙尘暴:轻者可使大量牲畜患呼吸道及肠胃疾病,严重时将导致大量“春乏”牧畜死亡。所到之处使农作物和牧草根系外露,刮走种子和幼苗,覆盖在植物叶面上厚厚的沙尘,影响正常的光合作用,造成当年农牧业减产。

5、寒潮:寒潮来临带来强降温及霜冻,对越冬农作物很不利;低温冻害可能冻死农作物,导致来年农业减产;大风、冻雨会损坏树木,影响来年水果产量;暴雪覆盖率草地、压塌了圈棚,使牛羊等因缺乏草料及受冻大批死亡,导致畜牧业下降。

6、雪灾:雪灾对新鲜蔬菜的生产,在有些地方甚至是“毁灭性”的,降雪积压造成了菜棚倒塌。

二、适应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适应对策

1、不断应变能力和抗灾水平。

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不稳定,对农业生产产生不利影响。这些地区应加强农田基本建设,以改土治水为中心,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高产稳产农田,提高应变能力和抗灾水平。

2、选育抗逆品种,采用稳产增产技术。

通过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要分析农业气象灾害的新格局,改善布局作物品种,有计划地培育抗逆品种,采用防灾抗灾、稳产增产的技术措施,预防病虫害。

3、发展生物技术等前沿学科。

面临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食物以及气候的袭击,要加强生物固氮、光合作用、设施农业(如温室大棚)、生物技术、抗御逆境和精确农业等方面的研究,从而强化人类适应气候变化及对农业影响的能力。

4、科学地调整种植制度,适应气候变暖。

在北方,要充分利用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气候变暖,生长期延长的现象,科学地调整种植制度,适应气候变暖,大力发展东北粮食产业。

5、加强农业灾害性天气的预警与响应能力建设。

加强气候灾害预警与响应能力建设,完善气象综合检测和应急服务系统建设,把气象、遥感和计算机通信等先进技术相结合,建立国家级和升级的农业生产气象保障系统。还要加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的建设,提前做好防范工作,最大限度的减少极端气象对农业的影响。

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范文6

气候变暖会使企业的生产效率发生改变,但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会更直接,更突出。研究显示,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就会降低大约0.8度。这大致相当于纬度向北推100公里。而假设未来温度升高1度,现有的作物种植界限就会向南或向北摆动,导致传统种植区域发生很大的改变。例如香蕉以前只能在南方热带种植,气温升高后,以前没有种植条件的北方也可能适合其生长。随着种植界限的改变,作物的产量也会发生变化,喜温的作物可能产量增加,但同时也可能形成一些热害,导致高温、干旱。

另外,气候变化会令能源消耗结构发生变化;生活模式转变亦将影响到各行各业,起码冷气机生产商现在可以考虑拓展北极市场。据香港《文汇报》报道,加拿大魁北克省一个2000多人的村庄,2006年8月底的气温高达31摄氏度,导致当地的爱斯基摩人为25名办公室职员添置了1O部冷气机。为爱斯基摩人争取权益的克卢捷表示,北极地方密闭的房屋用来御寒,但在炎热天气下房里气温非常高,人们借助冷气机降温才能正常工作。

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也会发生改变。在人类的文化活动方面,比如旅游,尤其是比较发达的国外海岸带旅游,在气候变暖后都会有很大的变化。以前冬天冷,人们可能不愿意出门,现在气温升高,冬季的旅游活动会增加。

打破自然界传统平衡

在全球增暖的背景下,中国东南沿海、西南、西北、内蒙古和东北部分地区洪涝灾害增加,黄河中游以南和华北平原干旱增加。北方地区少量的降水增加可能抵不上蒸发消耗,旱灾仍在继续波动扩大,干旱发生频率和强度的增加将加重草地土壤侵蚀,从而将增大荒漠化的趋势,严重的缺水形势将难以缓解。

气温升高导致冰川融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大量的冰川融化使海平面正在升高,各个地区的海岸带也在随着海平面的升高不断变化。海平面上升会导致海岸带的变化,这对全球影响很大,尤其是对沿海国家或者岛屿国家的影响更为明显。比如我国的上海、日本的东京,这些大型沿海城市的海拔高度较低,如果海平面持续上升,这些地区很可能会被逐渐淹没掉。

随着海平面上升,海岸带地区的经济将受到很大冲击。这个地区的居民、工厂需要考虑搬家。另外在海浪防止方面,需要加高和加强防护堤。红树林、草地、湿地等在维持地区生态格局中发挥重要功能的海岸带生物群落,会随着海岸带的变化面临消亡。很多岛屿国家都在担心,海平面升高后人要住到哪里去。

海平面的上升还会导致海水倒灌。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在海水和淡水的交汇处有一个混合区,很多年以来,这个区域海水和淡水的进出是平衡的,海平面升高导致出海口区域的盐分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整个区域内人类的生存环境。

例如,在海平面上升50厘米条件下,长江口现在100年一遇的风暴潮将变为50年一遇,珠江口现在50年一遇的风暴潮将变为10年一遇,再考虑到未来台风频率的增加,风暴潮灾害将更加严重。

此外,自然界的降水规律也可能发生变化,水资源的季节性分布和时间分布会有很大改变。这种变化也有两种可能性,有人认为可用水资源总量会增加,也有人预测会减少。但不管怎样,传统的区域间的水量平衡会发生变化,之前水域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的界限会被打破。有研究发现,原本气候湿润的地区会出现季节性干旱,比如我国南方地区过去雨量比较充沛,但近年统计数据显示,相对干旱的季节变得更干旱了。

大量研究还表明,传统的降水规律可能会改变,比如我国每年八九月份是降水的高峰季节,每个区域又有其传统的降水分布。新的气候变化条件下,可能会导致一些过去没有出现过的情况。例如暴雨的增加,将直接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加剧,进而增加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生态系统遭遇隐形破坏

全球气候变暖对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已产生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由于适应能力有限,容易受到严重的甚至不可恢复的破坏。

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可以说是一种隐形破坏。因为这种变化不易被察觉,却在分分秒秒地改变着整个地球。这其中最典型的是植被的分布格局。这里的植被是广义的,农作物、森林都包括在内。它们传统的分布空间、分布规律相对固定,将来气候变暖后界限温度改变,全球尺度上传统的分布格局就会被打破,植被结构会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带动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例如会导致有害生物的增加甚至变异,事实上,目前国内国际都有人专门研究未来的病虫害防治。

有科学家认为,气候变暖很可能对物种及其生活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尽管对气候变化如何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了解还很有限,但最新的研究确定了一些由气候变暖带来明显改变的地区。其一就是所谓的“生态系统分界线”(ecosystem boundaries),例如把草很高的草原和混合草原分隔开来的过渡地带。降水和温度的改变可以使这些分界线发生移动,某些生态系统扩展到新地区,而其他生态系统则因气候变得不再适宜原有物种生存而缩小范围。

此外,科学家们还发现,气候变化也急剧加快了物种的灭绝速度。对全球5个地区的最新研究表明,如果气候持续变暖,濒临灭绝的物种数量将显著增加。从事该项研究的科学家们预测,由于气候变化,这5个地区到2050年有24%的物种行将灭绝。

研究还指出,气候变化对许多物种生存造成的威胁要比破坏它们自然栖息地的威胁更大。种群本身的结构也会发生改变,主要的物种间形成新的竞争关系,传统的生态结构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是相当复杂的。

此外,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更大的影响可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地球的化学循环,另一个是地球表面的能量交换。地球的化学循环是指生命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主要包括碳、氮、磷的循环。而地球表面能量交换是指地表每年释放、吸收多少能量。气温升高带来的植被结构和物种种群发生的变化,也同时引起地球化学循环的形势发生变化,最终导致能量平衡的变化,引起全球的热量平衡场变化,从而使大气环流发生改变。

此外,人类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显而易见:热浪冲击频繁加大,导致死亡率及心脏、呼吸系统等疾病发病率增加;疟疾、登革热等对气候变化敏感的传染性疾病,其传播范围也可能增加;随着居住环境的变化,人的机体抵抗力和适应能力下降,伤寒、痢疾等传染病就成为常见病。

俄罗斯科学家的最新研究也认为,全球气候变暖会改变居住环境,从而导致人的健康状况恶化。研究发现,在降水比较多的部分陆地地区,由于水位上升,人们饮用最多的是靠近地表的水。而地表水的水质会因地表物质污染而下降,人饮用这样的水,就会惠上皮肤病、心血管、肠胃病等各类传染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