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范文1
Scratch作为儿童图形化编辑软件,涉及的领域有科学、数学、仿真技术等。通过实践我们发现,该软件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它为孩子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别样的创作天地。
数字艺术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儿童阶段是心理迅速发展、机体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而艺术教育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影响甚大,因为其对儿童健康人格、创造性思维、语言运用、良好情感、协作意识和技能的发展与培养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数字与艺术的结合给艺术创作带来了变革。数字技术的发展也为设计艺术创作提供了全新的创作方式和设计语言,数字艺术几乎可使一切艺术想象变为现实,这大大提高了设计师创作的自由度。它极大地丰富了孩子创作的方式与途径:从传统的纸上绘画变成了在电脑上作画;从原来的静态画面到动态画面的创作;从平面的设计到3D的交互创作……此外,丰富的色彩、便捷的操作、多样的创作工具也使其为孩子的创作提供了方便与可能。如电脑绘画,借助数字化平台中快捷的工具栏和丰富的色彩,孩子可任意涂抹,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意,新颖独特的效果则会让孩子享受到新视觉空间艺术带来的。
Scratch为孩子创作提供了别样的平台
在数字艺术不断发展的今天,Scratch的诞生为孩子创作带来了全新的体验。该软件自带的素材库、外部素材导入、自由绘画创作和图形图像处理等功能,满足了传统数字艺术创作的需求。此外,它以图形编程、音乐控制等实现艺术创作,使孩子的作品更具多元性、交互性和随机性。在艺术教学中,Scratch具有以下优势。
1. 扩大孩子的创作空间
Scratch中的画笔和声音指令模块,可与控制、外观、变量、数字和逻辑运算等其他模式结合,创作出另类作品。如制作一架电子琴,既能像实物电子琴那样弹奏乐曲,选择伴奏音乐、选择节奏、设置各种乐器效果,还能储存乐谱,并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乐谱进行弹奏。在制作这样的作品过程中,孩子不仅可学到相关的音乐知识,如中央C的定位、升调、降调和节奏等,还能学到逻辑运算、循环等编程知识。更重要的是,当孩子完成电子琴的制作后,自己就拥有了一台数字电子琴,可弹奏自己喜欢的乐曲,也可到网上给自己的同伴弹奏。从原来的应用数字化的音乐软件进行音乐创作,到现在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来设计电子琴并进行音乐创作,对孩子来讲这是多么大的一个飞跃。
2. 改变孩子艺术创作方式
Scratch出现后,学生除了可利用传统的数字化创作方式外,还可用编程的方式进行创作。这使得数字化创作过程变得更有趣,而创作出的作品更具开放性、灵活性和交互性。通过编程方式创作的作品还可改变以往线性的播放顺序,使得作品随操作者不同的操控而产生不同的画面。以编程的方式进行创作,更可方便地将美术与音乐融为一体,如作品会根据音乐的音高、节奏的快慢或乐器的类别呈现不同的画面,系统还能根据动态画面发出不同的音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灵感,为锻炼孩子的创造力提供了很好的载体。
3. 强化了孩子学科知识的应用
在利用Scratch软件进行艺术创作时,孩子必须具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自然常识。如在音乐创作中,需要掌握旋律、节奏和音乐的表现方法;如创编动画或绘画时,需要考虑到画面、音响、色彩、构图、造型和调色等艺术手段;如要实现各种独特功能,需要掌握数学中的随机数、变量和数字逻辑等相关数学知识。为此,孩子无论在美术创作还是在音乐创编中,往往需运用各种学科知识特别是数学知识作为支撑。例如,在“音乐花”作品制作中,学生必须了解什么是绕中心点旋转、花朵的式样与随机数之间的关系,可能孩子在小学阶段还没接触到随机数这个概念,但面对Scratch,他们有足够的兴趣与勇气去尝试学习,在创作的过程中边尝试、边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去理解随机数概念并加以应用。
Scratch引入艺术课堂的教学实践
Scratch进入课堂后,如何自创教材、组织资源、开展有效的教学,如何让孩子在学习中感受Scratch的创作魅力成为我们研究的课题。通过实践我们发现,Scratch平台能将美术与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孩子既学到了相关的美术、音乐和其他学科知识,又在不断尝试、实践、体验和创新中获取经验并提升能力。下面,以《音乐花》为例简要介绍一下教学实施过程。本课为教学的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学生已完成了花瓣的制作并能编程完成“花开”。教学目标有三:一是掌握设置音高、节奏的方法。二是学习随机函数的应用方法与技巧。三是初步感知任务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思路。
1. 尝试弹奏 建立概念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作品,请打开“音乐花.sb”作品,并试着用鼠标依次点击七个色块,你们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生:会开不同的花朵,并听到do、re、mi…不同的音高。
师: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尝试制作“音乐花”。
出示课题“音乐花”。
【设计意图】让学生弹“音乐花”导入课题,这大大增加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并通过试“弹”,让学生感知该作品的整体结构及各对象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初步的概念。
2. 整体规划 分析对象
师:从刚才的例子中思考鼠标点击哪些区域后会产生不同的声音。七个色块各代表着什么?
师:上节课,我们已实现了“花开”的效果。下面,请思考点击色块后我们将用什么指令来传递信息让花“开”起来。
教师边提问边总结并用流程图加以呈现。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分析“音乐花”,并以图形化的方式呈现整体思路,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制作该作品的整体思路与基本方法,训练了学生整体规划与设计的能力。
3. 自主探究 确定音高
师:在指令中请同学们找一下,哪些指令能让电脑发出声音?谁能又快又准地发出“do”的指令?
学生自主尝试搭建,然后通过学生演示、教师讲解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中央C”的意义,并请学生完成七个色块音高的设置。
师:当用鼠标点击色块发音后,如何让音乐花开起来呢?
生:可尝试通过广播来实现。
师:请思考,如何实现单击同一色块而生成不同的花朵呢?
师:这就需要用到“逻辑与运算指令”中的随机函数指令。
教师讲解随机函数及意义,学生自主尝试完成搭建。
师:在Scratch中,我们经常会用到随机函数指令,巧妙地运用该指令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同学们创作的作品更灵动、更完美。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问题,让学生置身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观察与操作、猜想与调试、分析与归纳,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4. 小组合作 百花齐放
师:虽然在本作品中只有三个花瓣,为什么同学们会看到有五颜六色的花朵呢?请同学们在外观指令中找一下,思考如何应用随机函数指令来改变花朵的大小。
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尝试搭建。
师: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哪些指令来实现呢?
生:设定颜色和亮度。
小组交流、尝试搭建,教师总结归纳。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判断和调试,实现改变花大小的效果,有效地锻炼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在学生完成该任务后,教师及时抛出问题,组织学生一起讨论如何让花“开”得不一样,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猜想、尝试和调试,要求学生加以归纳与总结,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与水平。
5. 互动试玩 分享成果
师:刚才在同学的努力下完成了任务“音乐花”的创作,请将你的作品与同桌互玩一下,交流各自的优点及可改进之处,并将你们的作品上传到Scratch专题网站中,课后我们比一比谁制作得最精彩。
师:最后请大家一起弹奏《欢乐颂》,比比谁弹奏后的画面最好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互“弹”的过程中分享彼此成果,尽情感受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儿童美术教学 民间艺术
一直以来,民间艺术都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它展现出在我国长期的历史文化发展中的民族文化和生活的特色,是人民思想智慧的结晶。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开始追求新兴的事物和理念,民间艺术的发展已经开始减缓甚至停滞不前,更有甚者,有些特色的民间艺术已经日渐消亡。如何保护我国特色的民间艺术,使其得以生存和发展,更好地和现代美术教学相结合,是一个值得探讨和深思的课题。
一、民间艺术在儿童美术教学中应用的重大意义
1.引进民间艺术,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
民间艺术来源于民间,民族生活和文化是其扎根的肥沃土壤。千百年来,随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民间艺术已经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形成,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体现了民间艺术的独特,比如贴画、剪纸、皮影、手工艺、陶瓷等,它们都是从作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美术创作影子的艺术结晶。民间艺术的千奇百态、千变万化给了美术学习者很多学习的素材,更多创作的灵感,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
2.引进民间艺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创作灵感
由于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仅仅是教师讲解,学生根据想象或一些模版作画。这样严重地脱离了实际,没有很好的社会实践,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做出的作品呆板而没有深意。而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正好满足了学生对新奇事物的追求,让他们产生深入了解的欲望,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地去学习。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又给了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可以让学生创造出更多的作品。所以,让学生走进民间,不仅能让学生对新奇事物产生学习兴趣,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灵感。
3.引进民间艺术,提高学生美术素质
学习美术,儿童应该有良好的美术素质和人文素养,才能够展现出美术优美的一面。引进民间艺术,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文化,喜欢上中华文化的深邃和优美。在接触民间艺术时,学生可以发现很多容易被忽略的事物,提高审美能力。用底蕴丰厚的中华文化滋养儿童的心灵,使儿童的美术素质和人文素质逐渐提高。
二、民间艺术在儿童美术教学中开发与运用的途径
1.学生走进民间,提高兴趣,激发创作灵感
民间艺术诞生于民间,是劳动人民生产和生活创作的结晶,和人们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学习美术,学生应该经常到民间去,这样可以深入地了解民间生活的文化,创作出和人民生活紧密相关的作品。民间艺术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和感染力,让学生走进民间,接触民间艺术,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厚和优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儿童学习美术往往会三分钟热度,孩子们过于“被形式化”,往往他们做几分钟画后就会扔下画笔,不想再做。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同,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程度也会不同。教学者可以带领学生去体验民间的节日,参与到民俗活动中,比如参加民间的端午节、春节等,还可以去感受少数民族特有的节日,比如火把节、泼水节等,引导学生发现节日里最具特色的事物,激发他们绘画的兴趣。让学生走进民间,不但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使得生活成为他们学习的大课堂,还让他们感受到了美术的魅力,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结合民间艺术开展儿童美术教学
虽然儿童走进民间学习有很大的好处,但是由于一些条件的限制,课堂教学还是占大部分的,那么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上取得在野外学习同样的效果呢?教学者可以将民间艺术“请”进课堂。比如可以把剪纸艺术与美术教学结合到一起,民间剪纸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之一,可以将剪纸艺术中的“镂空”和“黑影”两种手法与少儿剪纸结合,小朋友在原有的剪纸图形上可以剪出更多的图形,比如小动物、蔬菜、瓜果和建筑等。还可以将手工艺制作者请到课堂,让学生观察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了解制作方法。这样学生可以体验自己亲手制作工艺品,比直接买来的工艺品更有意义,以后的生活中还会更加珍惜手工制作产品。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还让学生学到了一些技巧,将来到社会上还可能有用武之地。教师还可以做一些要求,让学生自己收集一些相关的民间美术资料,这样学生在了解民间美术资料的同时,还了解了民间美术的发展、创作方法和特点等。
3.积累丰富素材,感受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的种类数不胜数,形式也千变万化。让学生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相比单纯的美术技巧,可以学习到更多生活上的东西,积累丰富的素材,也感受到了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用浓重的民间文化影响学生的心理,更利于学生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学者可以引导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体验民间美术,发现民间生活中具有特色的事物,如传统的活动像踩高跷、皮影戏、木偶戏等,还有传统的物品,比如对联、贴画、剪纸等。随时用自己的方法记录下民间艺术,比如在旅游中,学生可以用相机记录下一些雕梁画栋、石刻砖雕的建筑,古老的煤油灯、纺车等生活用品,传统的染坊和画舫,热闹的灯笼坊和风筝坊等。让孩子们在旅游中探寻古老的民间艺术资源,更好地学习民间艺术。
参考文献:
[1] 吴宏杰.民间艺术在儿童美术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J].科学咨询,2009(4).
[2] 杨胜岩.为有源头活水来—论民间艺术走进美术课堂[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15).
[3] 张文静.儿童美术教学中的素质培养[J].智育广角.
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范文3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explore the special children’s medical education in the innovation mod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gration system of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empirical research,the formation of the path of development,strengthening education and medicine combin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basis,and further explore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mode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and medicine.Fully discussed through the improvement of school evaluation mechanism,optimize the rehabilitation and special teachers,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mbined feature classes to teach medicine, and establish a long-term mechanism to explore and promote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multidisciplinary penetration; bridge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and special education.To elaborat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ion mode with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asic education for children with special medicine, is full of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can promote the full range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medical rehabilitation in children with special education and fusion development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Key words】 Combination of medic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Working mode; Construction; Implement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Ji’nan Hospital,Ji’nan 250013,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09.040
特殊?和?是指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明显偏离普通儿童发展水平,有特别的学习或适应困难的儿童,他们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和受教育权。特殊儿童教育是为有身心障碍、在学习和生活中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实施的教育,他们的成长需要医学、教育、心理、社会等多学科的共同协作,配套相应政策,采取有效措施,依靠优质的专业资源、先进的设备设施以及社会力量的支持参与,使之得到较好的医疗、康复和教育服务,切实改善孩子们的生命质量,并促进他们的成长与发展。
教育部、发展改革委等七部委共同制定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中明确提出,将“继续开展‘医教结合’实验,探索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特殊教育模式”,指出建立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是今后重要的发展途径[1]。
国内外诸多实践证明,早期进行康复及教育干预,能最大限度的培养和提高特殊儿童各方面的能力,最大限度的减轻家庭负担,降低社会成本,对于特殊儿童回归家庭、融入社会,有极其深远的意义。那么医疗康复与特殊教育如何有效结合已成为摆在社会面前的新课题[2]。
2013年济南医院以“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为架构,成功转型成为济南市唯一一所公立二级康复医院,2014年3月成立“历下区特殊儿童康复中心”,致力于拓展医教专业交叉发展,重点在于关爱特殊儿童的康复和教育诊疗,从而全方位地探讨建立特殊儿童身心康复阵地的建设模式。2014年12月成立济南市历下区特殊儿童康复训练培训学校,该学校的建立,填补了山东省特殊儿童医疗康复与教育无交叉专业合作的空白。培训学校利用现代医疗技术和综合康复手段,对学龄前期(0~6岁)的特殊儿童进行评估诊疗,通过特殊教育、综合训练、现代康复相结合手段,减轻功能障碍,弥补功能缺失,运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创设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和康复训练环境,构建和推进“医教结合”融合发展的工作模式。
1 创新“医教结合”融合发展的运行机制
构建和推进“医教结合”融合发展的工作模式,就要完善管理制度,创新运行机制。
1.1 多种形式发展特殊儿童康复训练服务机构 对综合医院的康复中心、社区的康复训练机构、学校的康复训练室进行规范化建设,并与特殊教育深度融合。构建社区、家庭为依托的康复训练体系;对特殊儿童教育学校、幼儿园、儿童福利院等机构,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开办特殊儿童康复特教班;同时,按照新形势下医改方案并参照社会力量办学有关规定,制定卓有成效的激励政策,支持和鼓励团体、个人以及社会各方力量创办特殊儿童康复教育培训机构,以满足特殊儿童发展需求。
1.2 建立医教结合融合发展模式,实现医疗机构殊儿童特殊教育与康复手段的有机整合 发挥医疗机构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对辖区社区康复和家庭康复的指导作用,特教老师、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三位一体”协同合作;医疗机构指派专业医学康复人员,帮助特教学校及培训中心开展康复与医学评估,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教育方案,指导特教老师开展康复工作,并对特教老师和特殊儿童家长开展康复知识技能的培训与咨询。
1.3 发挥市级及各区县特殊儿童康复指导中心的作用 充分利用社区康复设施设备及技术特长为特殊儿童及其家长、教师及各类残疾人教育与管理机构提供专业化的指导与服务。
2 建立“医教结合”融合发展的工作机构
对特殊儿童的康复需要进行医学康复、教育康复、心理康复、社会康复以及职业康复等多重干预,但核心是医学康复和教育康复。教育康复是“教育学(特殊教育学)与康复学结合的产物,是两门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是大康复学的组成部分”[3]。“医教结合”广义上是指由特殊教师、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社会工作者、家长及志愿者共同搭建综合康复平台,共同对特殊儿童进行综合康复、智能锻炼、身心多重干预、生活能力培养、潜能开发的教育教学过程。
3 完善“?t教结合”融合发展的评估机制
3.1 建立适合特殊儿童身心特点的康复教育评价体系 医教结合综合评估可以短时间内了解学习障碍儿童的神经心理功能,增强其自信心和环境适应能力,提高综合素质[4]。实践证明,早期对特殊儿童进行评估训练和教育干预,能促使已经发生损伤的大脑结构和神经功能产生代偿性改变。其中,0~3岁是实施早期干预的最佳年龄,4~6岁效果稍差。王雁等[5]的研究表明,早期评估干预可以让身心障碍儿童节省康复时间,减轻对社会的依赖。
3.2 建立多学科跨专业的综合评估团队 建立由特教教师、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及社会工作者组成跨专业评估团队,建立评估团队和儿童家长共同参与的特殊教育家校联合会,由特教教师、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及社会工作者共同参与特殊儿童康复和教学的评估效果,开发并细化学生的各种功能障碍评估量表,客观公正并具有针对性的定期讨论分析评价[6]。专家组对特殊儿童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估,提出个性化教育与康复建议,制定康复训练目标并建立档案,跟踪检查、诊断评估和康复治疗,同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动态调整教学方案和课程设置,兼顾儿童的心理疏导和营养干预,让每位特殊儿童都能得到最优化的身心发展。
3.3 制定特殊教育与医学康复相结合的综合康复计划 针对每个特殊儿童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学科交叉训练方法,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综合康复培训计划。在训练中,既要注重增强儿童的肌体功能,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补偿身体缺陷,又要重视矫正儿童的行为缺陷,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为将来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奠定基础。
4 优化“医教结合”融合发展的师资队伍
现在,特殊教育的研究领域已从听力障碍、视力障碍、智力障碍三类传统专业,逐渐拓展到脑瘫、自闭症、情绪与情感、心理与行为问题等多个领域。这要求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要具备更加专业、更为精深的教育理论和业务技能[7],同时特殊教师的岗位分工趋于越来越精细,合作施教,以便其教学能力和服务特长相互补充,建立相应的不同层次的班级上课的“走班教学”模式或将成为“十三五”特殊教育的潮流[8]。
特殊儿童“医教结合”扎实有效的推进离不开专业的师资队伍。如何做到教中有康、康里融医、医为教用、教需医辅、医教结合融合发展?一是要多途径加强特殊儿童康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建立教师保障机制。培训学校的教师应为事业单位编制,隶属残联的外聘人员应由残联拨款,应为他们提供公平的考编机会,通过基础理论和实践考核获得事业单位定岗。其次是推进康复医师和特教教师的“轮岗”,期望培养出“双师型”的教师[9]。通过轮岗制度,促使特教教师全面掌握入学评估和个性化康复的知识与技能,康复医师则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流程,充分把握能力和教学的基本规范水平,从而打下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三是进一步加强特教老师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有计划分阶段、分批分类培训特殊儿童康复专业人才;同时,积极整合各康复培训机构的康复专业人才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加强同行业间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辐射及带动作用。四是引进专家支持,做好带教和人才队伍建设。强调“医”对特殊教育的重要性[10],提高开展筛查、检测、评估、康复指导等相关工作的专业技术能力,并加强日常医学护理的规范指导,从根本上提高为特殊儿童服务的水平。
5 实施“医教结合”融合发展的特色课程
“医教结合”融合发展并非“医”与“教”的简单结合与堆砌,如何让“医”与“教”进行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充分有效地服务于特殊儿童的成长发展?
5.1 加强特殊儿童教育康复课程建设,实行个性化教育 特殊教育的课程改革要以残疾儿童的多元发展需要为基础,重视教育与康复的有机结合,承认儿童间需求存在差异性、多元化,用不同层次、个性化教育服务来满足特殊需要儿童的个性发展,努力提高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11]。开设课堂内外紧密结合的“学科大综合”课程[12],致力于研究开发适合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等不同年龄阶段和盲、聋、弱智、自闭症、脑瘫等不同残疾类型学生发展需求的相关康复课程指南,编排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课程表,编制相关的教师指导用书,充分发挥专用训练室功能,统筹实施走班制课堂教学和康复训练[13]。
5.2 改进科学的教学方法,开发特殊儿童潜能 专业人员应针对特殊儿童的不同身心点,制定个性化教育指导方案,科学调整和充分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努力提高特殊儿童教育教学与康复质量,为残疾儿童提供最适宜的教育与康复服务。
5.3 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着重培养孩子兴趣和创造力 尝试开设不同年龄阶段特殊儿童的社会生活适应性特色课程,以及为儿童量身定制丰富多彩的特色社团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习生存技能、发掘自身潜能,提高社会人际交往能力,培养适应社会的一技之长。
6 构建“医教结合”融合发展的共享平台
6.1 建立特殊儿童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加强特殊儿童早期诊断,完善筛查、检测、建档、转介、安置网络化的运行机制,建设特殊儿童筛查、首诊报告信息平台,建立特殊儿童健康档案资料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6.2 确定医学诊断定点单位 进一步统一规范特殊儿童的检查标准和评估体系,贯穿每个特殊儿童不同教育阶段的全员及全程服务[14]。
6.3 建设特殊教育信息通报系统 实现教育、卫生、民政、残联等部门信息整合与共享,为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学校与康复培训机构、特殊教育教师与相关专业人员、特殊儿童及家长提供教育与康复的专业支持。
7 开展“医教结合”融合发展的家校结合
家庭教育是当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的参与作用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及教育培养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5],鼓励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
家长是儿童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对特殊儿童的训练,与其说是在训练儿童,还不如说是在训练父母。这在很大程度上因为家长掌握的特殊教育理论有限与薄弱,得不到专业的、系统的咨询和指导。社区、特殊教育培训学校也很少开展针对家长的专业化培训。促使家长学习科学的特殊教育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教育自己有残疾的孩子,使更多的残疾儿童能够接受符合其身心特点的家庭教育,能加速儿童认知的发展,促进儿童的社会化以及性格的平衡发展,使缺陷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补偿[16]。
“家校结合”的终极目标,是将家庭与培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联合起来,共同促进特殊儿童健康成长。家长可以利用各种方式,探讨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创设适合孩子的教育环境,让孩子尽早接受专业的治疗与安排,多方面、多途径、多角度采取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措施。特殊教育培训学校要加大对家长进行专业化培训力度,使家长明确家庭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帮助家长系统学习医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从而用正确的态度和适合的方法对待自己的子女教育,使其能够科学有效的实施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可以定期举办家长见面会、联谊会,定期进行家访,通过有效的家庭教育,使特殊儿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成为促进特殊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石。
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幼儿 学前 教育
我们从3个方面来分析讨论学前儿童的数学教育:一是学前儿童数概念建立与发展的特点;二是适宜的教育方式;三是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意义;
一、学前儿童数概念建立与发展的特点
理解和尊重学前儿童数学概念建立与发展的特点从数学认知能力准备的过程看,他们对生活中的事物现象感兴趣,而且喜欢反复体验、不断重复,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对事物数量关系的理解。这种学前儿童数学准备性的学习,是学前儿童初步建立数概念、形成逻辑思维的循序渐进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既为孩子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提供了充足机会,也为孩子理解和形成数概念提供了帮助,同时还使孩子养成了主动积极地解决他们生活及经验中所遇到问题的习惯奠定了基础。它不应是提前学习小学数学内容,而是为学习这些正规数学做思维和概念上的准备。换言之,学前儿童阶段的数学学习是完全不同于小学的,它是孩子进入小学数学学习的一个必要准备阶段。心理研究表明,4岁至6岁是幼儿认知发展的一个关键期,孩子正是在这个时期建立和形成数概念,萌发出解决问题的兴趣与积极性,数学思维能力异常活跃。我们经常会听到这个阶段的孩子说:“你考我吧,我可聪明了。”从认知情感的角度看,这是孩子理智感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如果我们不能正确把握这个关键期,教育方式与内容超越了孩子所能接受的限度和思维理解的范畴,反而会使孩户对数学反感或恐惧,也会使孩子思维变得僵化,缺少解决问题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因此,科学地选择适宜学前儿童的教育内容与方式对幼儿数学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某种意义上说,孩子从很小的时候起就生活在与数、量及形状、空间形式等密切相关的环境中,他们从小就感受着事物的数、量、形特征,而这一切的感知与接触都是孩子今后理解和建立数概念的基础。儿童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在大量的生活、活动中感知数量现象和空间形式,这样的经验积累过程对孩子理解各种简单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都是大有裨益的,为幼儿获得真正的数学能力,达到质的飞跃奠定了基础;但仅停留在这些经验上是不够的,如果没有上升到一种思维层次上,它就不成为数学。数学内容的形式性提醒我们,真正的数学不仅与孩子的经验积累有关,还与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有关。也正是数学内容的形式性,体现出孩子需要在大量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提升孩子的事物现象简单规律的思考,是一种思维层次上的发展。因此,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实施不能简单地在日常常生活中玩一玩,如果没有思维上的提炼,孩子的数学能力也是不能够得到思维水平上的、实质性的发展的。最近一项研究表明,孩子在每天的分发碗筷生活中,好像已经掌握了一一对应的数量关系,但是,当这个实验变为给围坐在一起的小熊客人每人分发一份碗筷时,很多孩子在解决问题时就会无所适从。这说明,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还需要思维层次上的提升。许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学前儿童的各种基本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并不是一个活动或几个问题就能够解决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在生活与活动中多次反复体验,并且是通过孩子自己积极主动参与逐步建构的过程。因此,数学教育目标与内容的适宜性,也影响着孩子对数学本质理解,对数学概念的建立。在对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孩子所能理解的日常生活现象与实际事物开展,把注意力集中在活动的过程上,引导和激发孩子的兴趣,而不应该拿一些超出幼儿思维水平的学习内容去强迫孩子学习,这样不仅会影响孩子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甚至还会使其产生畏惧心理,儿童个性化的学习特征是无法体现的。创造在数学教育中也是无法实现的。
第二、适宜的教育方式
了解学前儿童的学习特点,遵循科学而适宜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方式,采取科学而适宜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方式有利干孩子数学兴趣,数学思维能力以及数学中创造性的形成与发挥。也许有人会说,数学还需要创造吗?3加2等于5,还能创造出别的吗?不错,3加2的结果是5,然而,3加2等于5的数学问题情境是有很多种的,学前儿童数学学习就是在各种解决问题的情境过程中发现这样的数量关系规律的。对于学前儿童来讲,他们在数学活动中的探索的过程远比很快得出一个结果重要得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体会和理解“加”的含义,并且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这种自己主动采取的方式,正是促进孩子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学前儿童思维灵活性,创造性思维产生与发挥的重要时刻。
三、遵循学前儿童教育科学目的和现实意义
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数学观;数学教育观;哲学化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1-0051-05
题记:“那些不用哲学去思考问题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肤浅的。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可以是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坏的教育工作者——但是,好也好得有限,而坏却每况愈下。”
——【美】乔治·F·奈勒(Kneller,G.F)
数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门科学,闪烁着人类思想的光辉。数学和哲学有着内在渊源,哲学以其博大之胸怀容纳着数学理论,数学以其深刻之思想丰富着哲学宝库。好的数学教育依靠好的数学哲学观和方法论。故而,教师应善于从哲学视角反思数学、数学教育。一如数学家德莫林斯(B.Demoulins)所说:“没有数学,我们无法看透哲学的深度,没有哲学,我们也无法看透数学的深度;而若没有两者,我们就什么也看不透。”让我们揭开哲学的神秘面纱,期盼着数学教育在哲学思想牵引下自由呼吸!
一、哲学视角:数学教育的问题追问
数学教育哲学化追问首先是对“数学观”、“数学教育价值观”的追问。诚如法国数学家托姆(R. Thom)所说:“事实上,无论人们意愿如何,一切数学教学法根本上都出于某一数学哲学,即便是很不规范的教学法也是如此。”类似地,英国数学家斯根普(R.Skemp)指出:“我先前总认为数学教师都是在教同样的学科,只是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教得好而已。但我现在认为在‘数学’这同一个名词下所教的事实上是两个不同的学科。” 美国数学家赫斯(R.Hersh)说:“问题不在于教学的最好方式是什么,而在于数学到底是什么,如果不正视数学本质问题,便永远解决不了教学上的争议。”
问题一:教师“数学观”的缺失
在数学教师心中,“数学观”这类话题离实践太远。如在“数学观”调查中,有教师直言:“我不知道什么是数学观,我也不知道我的数学观是什么,但我几乎可以肯定,这些东西与我的教学工作无关。”许多教师认为“数学观”问题纯粹是一个“玄学问题”。更有教师持有某些畸形、空泛的数学观,认为“数学就是解题”等。
何谓数学?或许我们未曾对之进行思索,但“数学观”却犹如一只“看不见的手”牵引着我们。当我们遭遇数学问题时,我们往往需要作出决策,这时一种“隐蔽观念”就会不自觉地左右我们的行为,帮助我们决策、选择。其实,这就是“数学观”的雏形。
问题二:教师“数学教育观”的遗忘
国家课标制定组曾对两百名中小学数学教师做过一项调查,调查问题是:当你看到“数学”这个词时你首先想到什么?调查结果是:76%的人想到计算、公式、法则;20%的人想到烦、枯燥、没意思;只有4%的人回答数学使人聪明、有趣、有用。
“学数学有何价值?”许多教师告诉学生“数学学习很重要、很有用”,但到底有何价值却说不清楚。以至学生走上社会后认为,“学数学除了应付考试外无任何价值”,“有小学水准,够应付日常生活就足够了”。
数学是什么?数学教育应当追寻什么?这不仅指涉数学本体,更指向数学教育!
二、哲学思索:数学教育的价值追寻
哲学视域中追寻价值首先是追问“数学观”,即“何为数学”,其次是追问“数学教育观”,即“数学何为”。如此发问将有助于我们澄明并敞亮数学、数学教育之本性、本然,并在此澄明中进行哲学化实践,即在哲学观牵引下探索“怎样去进行数学教学”。
(一)数学本体的哲学意蕴——追问“何为数学”
1.历史掠影
何为数学?中国古代数学观认为,数学是“技法之术”“济世之术”“问题解决之器”,是归纳性、方法性的模式之学,其代表作是《九章算术》;在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万物皆数”,柏拉图将数学看作“理念外化”,认为数学是“知性之学”(介于感性和理念之间)。希腊数学重逻辑、演绎,有形上倾向,其代表作为《几何原本》。近现代以降,数学的哲学化定义层出不穷,如认为“数学是知识工具”(笛卡尔)、“数学是逻辑”(罗素)、“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恩格斯)、“数学是一种语言”(维特根斯坦)、“数学是系统化的常识”(弗赖登塔尔)、“数学是一种活动”(斯托利亚尔)……
2.哲学思辨
数学观是人们对数学总的看法,即对数学本源、本质和发展的认识。数学家的“数学观”建基于各自的哲学立场。自古希腊以降,西方哲学有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路向。经验主义数学观认为,数学是直接和现实世界打交道的,数学思想源于经验。理性主义数学观认为,数学是无可怀疑的“真理集合”,是可靠知识的唯一代表。
当下数学教育“生活化与数学化”“形式化与非形式化”“日常化与学校化”等探讨,究其本质而言是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之争鸣。事实上,数学兼及经验性和演绎性。一方面,数学是由概念、定义、定理等材料经演绎而成的,是系统的演绎科学;另一方面,数学也是体验性、创造性的归纳科学。数学诞生之初,人类计算牲畜、丈量土地法是一种不能离开实物的“实验法”,但数学一经产生,研究的就是超越实物对象的“思想物”(如抽象的“点”、“线”等)。数学是演(演绎)算(算法),“是可误的、可纠正的”。
(二)数学教育的哲学意趣——追问“数学何为”
1.历史掠影
中国古代数学教育重算法、应用,西方数学教育则重思维、演绎。教育史上曾有“实质教育”和“形式教育”之分。数学“实质教育”主张数学是“科学的皇后”,为自然科学奠基;数学“形式教育”将数学作为“最高形式理性训练”。概言之,数学教育有“经世致用”取向与“理性思辨”取向。
2.哲学思辨
当代数学教育价值表现在:一方面,数学教育以其严密的知识体系掌握、思维训练、人格陶冶等“形式”充分发挥人的心智功能,实现人们求真、尚美之天性,具备理性价值;另一方面,由数学经验性、实践性衍生出来的应用广泛性直接决定了数学教育的实用(工具)价值。
教育中,教师一方面要关照儿童经验,充分发掘“知识原型”,对接“日常数学”与“学校数学”,引导儿童经历“横向数学化”(从生活到数学);另一方面要培养儿童数学眼光,让儿童学会“数学式”思维,引导儿童经历“纵向数学化”(从数学到数学)!
三、哲学化实践:哲学观牵引下的数学教育
数学哲学应当成为数学教育实践的“活的哲学”,指引数学活动的开展。同时,数学教育实践也应成为数学哲学研究的“活的源泉”,为数学哲学研究提供鲜活的感性素材。数学教育实践是数学哲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捕捉数学文本中的哲学基因
当我们用“哲学眼光”打量小数教材时,可以发现许多蕴含“哲学味”、能萌发儿童哲思的数学素材,如本源性素材、发展性素材、本质性素材等。教师要善于捕捉数学文本中的哲学基因。
1.追本溯源,发掘“本源性素材”
哲学总是追问本源,数学教学也要追本溯源(概念发生之源、工具产生之源、法则建构之源)。如低年级“加减乘除”的符号由来;中年级“古代计数法”“24时计时法”“时间尺诞生”“分数产生”“铺地锦”“测量工具发展”“古代试商”“算筹法”“计算工具发展”“三角板的来历”“量角器的诞生”“歌德巴赫猜想”“埃拉托斯特尼筛法”“古代欧洲‘双倍法’”“用字母表示数”等;高年级“《九章算术2》之正负数思想、以盈补虚法”“古代方程思想发展”“求公因数方法”“祖冲之的‘圆周率’”“刘徽的割圆术”“黄金比”“鸡兔同笼”“古代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等。通过“本源性素材”,明晰知识的“源”“流”。
2.叩问本质,透析“本质性素材”
“叩问本质”是经典性哲学思维。如教学“平移和旋转”要抓住“方向、距离、角度”;教学“用字母表示数”,要让孩子感悟“字母不但可表示已知、确定的数,更可表示未知、不确定的数”;教学“间隔排列”要渗透“一一对应”思想;教学“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要渗透“转化”思想,追问“转化”依据;教学“方程”,要让儿童体验“寻找未知数”过程;教学“图形覆盖现象”规律,要让儿童深度思考“为什么‘得到不同选择的个数’比‘平移的次数’多1”;教学“倒数”,要紧扣“乘积是1”,等等。本质是知识内核,要给儿童以深刻体验!
3.承前启后,关注“发展性素材”
辩证哲学观认为,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数学知识也是如此。许多数学概念是按儿童年龄特征、认知规律编排的,其意义处于不断扩充与发展中。最简单的如数“1”,认数时表示基数、序数意义;以后在多位数不同数位上时表示10、100、1000等;引进小数和分数意义后则表示一个整体。再如“0”,开始认数时表示一个单位也没有;以后在多位数读写中用来“占位”;学习计量后在刻度尺、量角器上又表示起点。又如“分数”,不同情境有不同“意义”(份数、商、比以及公理化意义等)。对于发展型素材,教学时要能承前启后!
4.把握关联,洞悉“结构性素材”
“关系哲学”认为,知识不应是散点形态,而应镶嵌在关系之中。数学教学有两个层面,一是对“知识点”本身的理解,二是对知识结构(知识链、知识网、知识群)的把握。单子式“知识点”只有融入“知识结构”中才能获得深刻认识。知识结构有外显结构和内隐结构。如因数倍数公因数公倍数约分通分异分母分数相加减,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等就是一种外显结构,外显结构教学当循“序”渐进。而贯穿整数、小数和分数加减法计算算理的是一条暗线,其内隐结构为“只有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侧面积、体积计算公式各异,而其内隐结构分别为“S=ch”和“V=sh”。内隐结构教学当能洞悉知识的联结点、结构点、生长点!
(二)让数学教学蕴含哲学气质
数学知识兼有经验性和超验性。“经验性知识”教学适合演绎,遵循知识的发生原则;“超验性知识”教学适合于“猜测与反驳”、“证明与证伪”。不同的教学方式、主张与流派背后显现的是不同的数学观与教育观。蕴含哲学气质的教学关注知识与人的相遇及意义联系,遵循对话的“逻格斯”,一如孔子之启发式、苏格拉底之产婆术。
1.“融通式”教学:“高观点”下洞悉知识的数学本质
数学哲学认为,知识不仅仅是公式的罗列,而是围绕“高观点”(The high point of view)组织的。“高观点”是知识的灵魂。在数学家克莱因看来,数学教师的职责是“使学生了解数学并不是孤立的各门学问,而是一个有机整体”。他认为:“许多初等数学现象只有在非初等理论结构内才能被深刻理解。”教师应站在“高观点”下审视、理解初等数学问题。唯如此,数学教育方能居高临下、以简驭繁!
教学“交换律”(苏教版《数学》第七册),通常教法是:教师出示多个算式,让孩子计算,然后简单比较,揭示加法交换律,接着就是简单运用,这种教学遮蔽了“交换律”的普适价值。笔者教学时通过整合单元教材,以“高观点”导引儿童学习。教学伊始,由等式“3+4=4+3”引发儿童猜想:是否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都不变?然后让学生举例,通过多元例证进行“不完全归纳”,揭示“加法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接着引导类比猜想:在加法中,交换几个加数的位置,和还不变吗?在乘法中是否也有交换律?在减法和除法中呢?由此突破作为单一运算的“加法交换律”,形成关于“交换律”(高观点)本身的多个猜想。经由不完全归纳“证明”和举例“证伪”,儿童初步感受“加法、乘法交换律”。接着借助形象的“点子图”,让儿童直观理解“加法、乘法交换律”,体验数学方法的精妙。最后用“( )+( )=( )+( )”引领儿童多样表达,渗透数学的“集合”与“符号”思想!
2.“发生式”教学:让儿童主动创造数学知识
“发生式”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主要路径。因为绝大多数学知识的源头并不神秘,其形成过程是充满温情的,因此我们要顺着知识诞生的内在逻辑事理来进行教学,引领儿童重蹈人类知识生发历程中的关键步子。比如我们从很多相同的数相加比较麻烦,创造出乘法——它是加法的另一种表现形式;9+X,很多孩子算起来慢,由此建构“凑十法”的数学模型。
教学“确定位置”(苏教版《数学》第十二册),通常教法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东北方向叫北偏东”。如此,孩子便产生疑问,“为什么东北方向叫北偏东,不叫东偏北?”鉴于孩子的合理发问,笔者教学时利用课件在平面图上分别显示从正北方向略偏东和从正东方向略偏北两个位置,激发学生自主创造“数学规定”。经交流,孩子们普遍赞同“正北方向略偏东叫北偏东,正东方向略偏北叫东偏北”,因为这样规定方便。然后笔者用课件将目标位定于“北偏东45度方向”,激发儿童认知冲突——“这个方向既可认为是北偏东,也可认为是东偏北,两种说法容易形成混乱,且平面上的方向被分成了八种。”接着笔者适时启发:在茫茫大海上航行,我们怎样辨别方向?孩子们很快想到指南针,先用指南针确定南北,再看偏离这两个方向的角度。至此,孩子深刻体验到“北偏东”“南偏西”规定的合理性。
3.“归纳式”教学:引领儿童进行数学的“过程抽象”
数学知识是人类“生命·实践”活动的智慧结晶。数学教学如果按照“了解符号—记忆概念—强化符号—巩固应用”的逻辑展开,那么儿童经历的只是符号的“形式抽象”,并无过程体验。“归纳式”教学(含完全与不完全归纳)是让儿童在操作、感知大量“异质性”材料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寻找不同中的相同)和分类分析(寻找相同中的不同),对知识进行“过程抽象”,发展儿童的“本质思维”。
教学“正比例的意义”(苏教版《数学》第十二册),通常教法是:首先复习数量关系,然后根据教材问题直奔主题,直导判定法——两种量相关联、一种量扩大(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缩小),两种量对应数的比值(商)一定。其结果是儿童虽然能准确判定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但却没有体验到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鉴于此,笔者教学时首先出示丰富的感性素材,这些素材有蜡烛燃烧和汽车行驶(统计表出示),股票行情、两个人的年龄变化情况,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变化(图像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孩子们迅速发现这些素材中都是两个变量,但关系不同。于是,孩子们对这些素材进行分类:第一类: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也增加;第二类: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反而减少;第三类: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时增时减。然后笔者引导孩子对“同时增加”的一类作深入研究,通过图像,孩子们将这一大类又分成两小类:直线上升和曲线上升,继而发现直线上升的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也扩大相同倍数。紧接着,笔者让学生对这一类进行聚类分析:即让学生用表格、图像、语言对“成正比例的量”进行描述、刻画,最后用“解析式”概括。经由“过程抽象”,孩子们体验到两种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用不同方式(表格感受、图像直观、符号抽象)达成对“成正比例的量”的本质理解。
4.“验证式”教学:开掘儿童数学“再创造”潜能
从逻辑角度看,数学是以演绎性、抽象性为主的一门学科,但从数学史和儿童心理角度看,数学的发现和理解却主要依赖于归纳,儿童的经验依赖性尤为突出。教师要善于处理数学本体“超验性”与儿童认知“经验性”的关系。
教学“三角形内角和”(苏教版《数学》第八册),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回忆三角形的角、边、如何画三角形、测量角等知识后,让每个孩子画出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测量内角度数并相加,然后汇报。孩子们的回答有“179度”、“181度”、“182度不到”等。在学生争论不休时,教师又让学生通过剪角、拼角等活动试图克服儿童经验性认知,得出“角的度量有误差”以及“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但依然有孩子质疑,认为剪拼过程中或许也会有误差,或许三角形内角和根本不是180度。面对超验性知识与经验性探究间的矛盾,教师一筹莫展。其实对于超验性知识,教学中当“演绎与归纳”结合。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笔者首先让孩子们猜想,从直觉上把握“三角形内角和”。然后出示前人结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接着小组交流——用怎样的办法验证?怎样验证?验证时要注意什么?通过小组合作,产生了各种方法(如测量求和法——量出三个角度数并求和,剪拼法——将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折拼法——将三个角折起来拼在一起,推理法——利用作平行线和直观感知同位角、内错角,铅笔旋转法——有孩子别出新意用铅笔沿着三个角旋转成平角)。最后全班交流,让不同方法相互解释、印证,并让学生检视数学活动——诸如量角中的测量误差、折角中的操作不当等。由此丰富儿童的认知策略,开掘儿童的“再创造”潜能!
数学教学哲学化实践是哲学观牵引下数学教育的自觉实践。宏观上,数学教育哲学吁求教师对数学观、数学教育价值观进行“哲学反思”和“哲学追问”;微观上,数学教育哲学吁求教师对数学本体知识进行“哲学考量”,从而让教学内蕴“哲学气质”。唯如此,方能构筑属于教师自我的“数学教育哲学”!
参考文献:
[1]刘云章.从哲学看数学[J].湖南教育(下旬刊),2009(6).
[2][英]Paul Ernest.数学教育哲学[M].齐建华,张松枝,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5.
[3]蔡宏圣.你给了孩子们怎样的学科感受?[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09(1).
[4]谢明初.数学教育中的建构主义:一个哲学的审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1-50.
[5]郑毓信.数学哲学、数学方法论与数学教育哲学——兼论数学哲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1995(3).
[6]周东明.数学的本质与其对数学教学的意义[J].湖北教育,2007(10).
[7]林夏水.论数学的本质[J].哲学研究,2000(9).
[8][德]克莱因.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M].舒湘芹,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4.
[9]吴亚萍.还原知识的“生命形态”[J].人民教育,2009(19).
[10]岳欣云.小学数学探究教学中的哲学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2(9).
Mathematics Education and Philosophical Ideas
WANG Shu-lin
(Dongchengzhen Dingbei Primary School, Rugao 226571, China)
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范文6
“任何学科和专业都需要有自己的哲学根基:没有哲学根基的学科和专业是不存在的”。数学教学的哲学根基需要认识论,更需要存在论,即儿童本身及其发展就在教学事件当中。正是由于教育事实的偏差折射出课程价值取向的失落。“当肯定价值的一元性而否定价值的多元性时,教育价值选择就会局限于教育价值的理想指向而脱离教育价值的现实指向,陷入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当肯定价值的多元性而否定价值的一元性时,教育价值选择就会与之相反,陷入没有理想追求的现实主义。”正是人们视野中的一元价值和多元价值发生对立,“牵手相伴”的理想指向与“貌合神离”的现实指向产生冲突,而冲突的终极必定走向规约、融合,引起人们对其重新审视,有意识地对课程价值进行选择和取舍,重建丰富可能的教学价值。
一、主体向度――以每位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为最高追求
一直以来,学生与课程的冲突源于“学生发展”的价值取向问题。“学生发展”反映了教育发展儿童的本质,也对教学价值取向作出了属性要求。叶澜教授曾指出,学生的“发展”即“主动健康发展”。
1.课程价值主体的选择。“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因为儿童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是课程的依据,且儿童具有创造课程的能动性。从新教学价值观看,学生发展有其哲学前提:尊重生命的独特性、生成性、自主性和整体性。也就是说,任何课程及教学活动的本质都应以学生发展为价值取向。
2.尊重主体的生命价值。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是人类原处的生命”,哲学家认为“儿童创造了成人”,审美家认为“审美是儿童天性”,儿童有自己独特的身心发展规律、思维方式与精神世界。我们正视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学习多样性,同时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注重学习的生成性和发展性,学生才能从学习中的“现实生活”走向“可能生活”,获取生命的价值意义。
3.拓展学科的育人价值。“育人价值”应从知识经验传递提升为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内在构筑,促进学生对内外世界的主动思考、深刻批判和健康发展。以数学学科为例,教学注重独立实践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路径和视角,让他们去发现、体验、审美、表达、积累、创造,在发展智慧中孕育人文素养,用学科独特的滋养不断丰富生命的世界。
二、教学高度――以每位学生的发展需求满足为最高境界
教学价值的实现是教师为满足学生发展需求而提供的一切教学服务,用“教”顺应“学”,在学与教的矛盾中求得和谐统一。所以,学生的发展需求是否满足成为教学活动的价值标尺。
1.重组教学内容。基于数学的应用性质,考虑到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性和序列特点,先进行结构重组,如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的多元重组,接着将重组完的教学内容按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主线进行教学序列的重组。在此过程中,学生与知识建立起“意义关系”,发生“精神的转变”。
2.理顺教学关系。“教”的课程向“学”的课程转变,决定了教学关系的对话属性。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探索,获取有意义的学习经验。交往关系中,教师是引领者、促进者、服务者,还可以是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