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范文1

提高中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培养他们终身体育锻炼的“惯习”,不仅是学校的责任,家庭、社会也需要加以关注。先进体育文化的传播,单靠教师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对学生进行体育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家庭体育、社区体育甚至社会体育将伴随他们的一生。由此,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研究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动机和兴趣,提高他们自主参与锻炼的能力,培养自主参与锻炼的“惯习”,是加快实现终身体育目标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

1 中学生自主参与体育锻炼存在的心理问题

1.1 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动机水平较低:调查显示,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动机呈现出集中化和多元化的趋势,大部分学生将强健身体作为锻炼动机,个别学生选择体育成就、促进社交、治疗疾病作为锻炼动机。说明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动机处于低级水平,以满足生理需要为目的的“强健身体”的锻炼动机选择人数最多,生理需要是马斯洛需要理论中最低级的需要;位居第二的调节情绪的动机可作为中学生为满足安全、归属和爱的需要而产生的,也是较为低级的需要;排在第三位的减肥健美的动机是为了获得尊重的需要而产生的;为实现最高级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选择体育成就作为锻炼动机的中学生不满一成。高级的需要之所以产生较少,是因为低级的需要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也就是说,因为中学生的体质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健康程度,所以才产生了锻炼身体的低层次需要,只有当中学生的身体真正强健了,才会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因此学校要为中学生自主参与体育锻炼创造条件,提供支持。

1.2 女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兴趣不足:通过调查发现,七成以上的中学生对自主锻炼感兴趣,总体情况较好,选择该项的女生仅占半数;此外近半数的女生选择一般,远远高于选择该项的男生人数。反映出女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兴趣不足,这与女生的性别、个性有较大关系。因此,首先应提高她们的认识,通过锻炼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减肥健美,还可改善性格、促进社交、调节心情等;其次,广大家长和体育教师应结合女生的身体特点,多给予正面引导,争取她们态度的正向转化。另外,近三成的中学生选择一般,还有极少数的中学生对自主锻炼持否定态度。“一般”是一种中立的态度,即无所谓,它在某种情况下会向正、反两个方向转化,因此这些不确定的群体需要外在体育文化环境的影响、广大体育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家长的物质支持和精神鼓励等,慢慢转变她们对体育的认识,增强她们主动自觉锻炼的兴趣,使她们的态度朝正向转化;还有极个别的中学生对自主锻炼不感兴趣,导致她们不积极主动参与锻炼的原因不一定是体育本身,可能有其他因素,如场地设施不足、先天身体素质较差或不喜欢体育老师等。

1.3 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情感与认识表现不一:调查表明,九成以上的中学生认为自主锻炼在强身健体上的意义和价值大,选择热爱锻炼并积极参与的意义和价值大的中学生仅占八成多。研究发现:高级中学绝大部分学生对自主锻炼在强身健体的认识方面持肯定的态度,但在自主锻炼情感上表示认同的人却不多。表明情感与行为倾向的相关程度高于认识与行为倾向的相关程度,也就是说一个人,虽然对体育活动的价值评价很高,但不热爱自主锻炼,那么往往在锻炼时不卖力、不认真;而对锻炼的价值缺乏认识却对锻炼有好感的人,自主参与锻炼可能是全力以赴的。表明当认识和情感不一致时,情感就决定了行为倾向。由此,情感在一个人的行为活动中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自主锻炼“惯习”的培养应该十分重视体育情感的感染与熏陶。所以,学校体育教育与社会媒体需要加强相关宣传,争取有这一倾向的中学生将自主锻炼的消极情感转化为积极情感,充分调动他们自主参与锻炼的积极性

1.4 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意志力较为薄弱:通过三种不同表现:不参与锻炼、参与锻炼和有锻炼习惯,来调查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情况。结果显示,有八成以上的中学生参与锻炼,但仍有近两成的中学生不参与锻炼;参与锻炼的中学生中绝大部分并没有养成锻炼的习惯,而是偶尔或在想到时才锻炼,有锻炼习惯的女生不足两成,男生占两成多。反映出大部分中学生参与锻炼较随意,想到或与同伴商量好时就锻炼锻炼,其他时间不闻不问。究其原因,一是没有坚持锻炼的意识或想法;二是有想法,但没有恒心和毅力坚持下来,女生表现尤为突出。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中学生一进入高级中学,面对愈加繁重的学业任务和艰巨的升学压力,没有时间和心情锻炼身体;另外,有锻炼想法的中学生由于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如锻炼枯燥、又苦又累、天气不好等,而终止锻炼。实际上,关键在于他们缺乏吃苦耐劳、坚强不懈的意志品质。

2 促进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对策

通过调查了解,我们感到中学生不自觉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动力不足,也有客观条件限制;既有家庭、学校重视督促不够,也有从小没有从点滴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另外,在应试教育的机制下,也确实挤不出更多的体育锻炼的时间。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可采用如下对策:

2.1 培养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志趣:目前,中学生有自主参与锻炼习惯的人数很少。基于心理因素,即内因对事物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兴趣是中学生能够坚持锻炼的内因和关键。因此,学校和家长应从培养中学生的锻炼兴趣入手。

首先,学校和家长要了解学生的生理和个性特点,针对不同的学生帮助他们建立适合自己的锻炼动机:如针对体质差的学生,树立强身健体的动机;对于肥胖的学生,将减肥作为锻炼动机;还有性格内向的学生,通过锻炼培养良好社交能力的动机;对于身体棒且性格开朗的学生则将体育锻炼当做展现自我价值和获得成就感的动机等。这需要教师付出爱心、拿出真心去深入了解自己的学生,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孩子去用心培养。其次,广大教师要主动抽出课余时间来帮助中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通过游戏、竞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组织他们锻炼,在活动中,用运动项目本身的魅力以及有趣的活动方式来牢牢抓住他们的心,从产生锻炼“兴趣”到获得“乐趣”,最终形成锻炼“志趣”而长期坚持下去。

2.2 加强中学生亲身锻炼实践的磨砺:中学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要鼓励中学生亲身参与锻炼实践,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在课堂内、外有意识地鼓励他们参与一些难度适宜的障碍运动,如拓展训练、攀岩、轮滑、游泳等运动项目,以锻炼他们在运动实践中克服困难的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树立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世界观,通过各种运动项目来不断磨练这些初出茅庐的中学生,通过克服各种各样困难的经验累积以感知、思维和行为模式的形式深刻地储存在自己身上。亲身锻炼的经历是痛苦、深刻和难忘的,中学生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历经各种实践环节的磨砺,进而不断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适应快速变化、竞争激烈的社会,最终形成各种既持久存在而又适应变化的良性性情倾向系统,进而指导中学生积极、主动、科学地参与体育锻炼。

2.3 营造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良好环境:首先,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以及家长等要树立正确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引导中学生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其次,体育教师与社会体育指导员要经常对自己习惯的教学指导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等进行及时反馈,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个人的业务水平,扩大知识面,做既“专”又“博”的新型体育教师或社会体育指导员;最后,中学体育教师要在对中学生行为进行观察与分析上下足功夫,经常与中学生沟通交流、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培养他们自主参与锻炼的兴趣,提高他们自主参与锻炼的能力,帮助他们尽快构筑自主锻炼的“惯习”。

3 结论与建议

目前,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动机虽呈现多样化趋势,但其动机水平较低,大多是由强身健体的需要而产生的;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兴趣总体情况较好,但女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兴趣明显不足;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情感因素不足,科学认知有限,削弱了他们主动参与锻炼的行为动机;中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意志力普遍较薄弱,表现出认知与行为的不一致。

教师和家长要主动了解学生的生理和个性特点,针对不同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适合自己的锻炼动机,主动抽出课余时间积极帮助他们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教师和家长要鼓励中学生亲身参与锻炼实践,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在学校、家庭或社会上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难度适宜的运动障碍,以锻炼他们在运动实践中克服困难的能力以及培养乐观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形成较为积极的个人“惯习”;体育教师要树立“三大立身理念”,并付诸实际行动,即:真诚地热爱学生是立身之本、广博的专业知识是立身之源、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是立身之基,最终帮助中学生成功构筑自主参与锻炼的“惯习”。

参考文献

[1] 刘丽云.中学生体育意识认知水平及成因分析.辽宁体育科技,2005(2).

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范文2

一、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重要性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兴趣能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初中学生既不同于小学生,又不同于成年人,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好奇心,又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教师的指导,处于半独立状态。”体育兴趣是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它影响到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方向、强度和持续的时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是搞好体育教学的有效方法。激发中小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感受体育锻炼所带来的乐趣,对学生掌握知识、学会锻炼的方法、养成好的习惯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牢牢抓住初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并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产生稳定的、持久的体育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二、影响中小学生上体育课参加体育锻炼兴趣的因素

1.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乏味

现阶段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形式多以教师简单地讲解、示范,学生统一练习和自由练习为主,没有针对学生的兴趣从实际出发设计教学内容,造成了学生在上体育课时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常开小差,逐渐对体育课不感兴趣。

2.气候条件和教学条件影响

大多中小学校的体育教学一般都在室外场地进行,有的学校甚至没有正规的操场,而体育器材有的学校也是少之又少,还有的学校对于体育器材的使用率极少。学生的学习锻炼自然会受到季节、温度和太阳光等气候条件的影响,同时也受场地器材等教学条件的影响。

3.农村社会的大环境对体育缺乏正确的认识

有些学生家长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认为自己的孩子只要文化课好就行了。甚至有个别老师也不让班上成绩好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认为体育锻炼要花费时间,宁愿把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拿来学习也不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总希望学生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学习文化课上。长此以往,学生自然就对体育锻炼不重视,产生抵制、消极的情绪,严重抑制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

三、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

1.合理安排体育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一堂体育课中,教学内容应选择符合中小学生年龄特征的并富有游戏性和竞赛性的教材,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并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容。在课堂中教学形式要多样化,不能给学生“老一套”的感觉,否则就会削弱学生的注意力,甚至产生厌烦情绪,久而久之,原有的兴趣也会丧失逸尽。教师要善于采用灵活多变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和愉快合作的学习环境,满足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激发体育锻炼的兴趣,同时更好地培养他们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欲望,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增加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应该经常同学生一起参加活动,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求,并且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在体育教学中,当学生有微小的进步,教师应及时加以鼓励和表扬,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多给予帮助,不能采用冷落、视而不见的态度,要不断鼓励以激发其自信心,使学生加深对体育课的感情,激发学生学习体育课的兴趣。

2.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受本地气候的影响,春天沙尘暴比较多,能见度较低,有时气候恶劣不适宜在室外上课,教师可结合教材和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室内感受学习体育知识,了解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另外受学校教学场地和器材的限制,有的课可能无法开设,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有限的教学场地和器材下,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并尽可能创新利用资源。比如,利用学生自己缝制的沙包可以代替铅球,空的矿泉水饮料瓶装进沙子可以替代哑铃,家里废弃的自行车车胎剪成跳绳等等,这些学生自己制成的“运动器材”,在练习过程中既提高了锻炼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锻炼的强度。

3.创造优良的体育文化环境

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范文3

摘 要 体育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各个学校也都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中专是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重要目标的学校,加强对学生的身体锻炼也尤为重要。但是,有些学生觉得体育课枯燥无趣,不愿意积极参加到体育锻炼中来,如何提升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参与度与兴趣度是当下中专体育教学的重点。因此,本文将在分析当下中专体育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探究激发学生对体育教学参与度、兴趣的提高的方法。

关键词 中专 体育教学 学生参与 兴趣

近年来,由于教学体制的不断发展,传统单调的体育教学方式已经逐渐不能适应当前中专体育教学活动的需要,为进一步激发中专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兴趣,就应该充分了解学生需求,坚持与时俱进、敢于创新,多角度的培养学生参于体育活动的激情,建设愉快的体育教学的氛围。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度,增强中专学生的身体素质。

一、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体育教学活动在全面教育中扮演中重要角色。首先,体育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来适应现代快速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第二,体育教学有利于促进大脑发育,增强观察力、思维力等智力要素,提高学生智力水平。第三,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进取意识和竞争精神,增强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从而增加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最后,体育教学可以建立学生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坚持、顽强的意志品质。

二、中专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资源倾斜度不高,无法为体育教学提供物质保障

虽然政府对中专教学资源投入不断加大,但是很多中专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减少对中专体育教学中资源需要投入,使得体育活动的器材、场地不够完善,限制了中专体育教学的发展。

(二)中专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单一、死板

当下,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单一,教师在点名后开始跑圈等热身活动,然后教授理论知识,接着让学生自由锻炼,这样就使得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没有完整的结合,灌输性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有些学校为了增多学生学习时间,将体育课改为室内理论课,学生缺少放松的机会,也就对室内体育课缺乏兴趣。

(三)体育教师教学观念消极,难以调动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

中专学校的教学核心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也就从客观上造成学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高。在这种负面思想的影响下,许多中专体育教师也就就产生了一种消极态度。一方面在体育课只是按部就班的向学生教授知识,不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体育教师与学生缺乏交流、要求过高,使得学生对于教师形成畏惧心理,也就难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

(四)中专学生受自身因素的影响,体育活动参与度不高

中专学校的学生大约在15-18岁之间,其自我约束力普遍较差,易产生逆反心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听体育老师的指导,随意进行其他活动,使得体育活动进行不顺利,参与度下降。另外,有些学生身体素质相对就差,对于体育活动具有惧怕心理,也就对体育教学参与度不高。

三、中专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锻炼兴趣的措施

(一)学校应加大体育教学设备的投入,积极组织开展各类体育活动

中专学校应该重视体育教学,加大体育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满足体育教学活动的物质需求,为开展各种项目比赛,为教师、学生构建完善的体育教学氛围。比如,学校将体育教学与学生的心理需求相结合开展一些体育拓展运动,开设户外训练选修课程,进行户外项目比赛,扩展体育教学的范围,来促进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参与度。

(二)引进先进教学思路,完善体育教学模式

体育教学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对于体育的爱好与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先进的教学思路来进行教授,完善体育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促进培养学生的兴趣。比如为了积极活跃体育教学氛围,在课堂上适当增加一些小游戏,激发教学趣味性,同时还在课堂上进行分组比赛,提高学生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

(三)体育教师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

目前,中专体育教学多数还是常规教学方式,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是绝对的主体,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限制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因此,体育教师应该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课堂效率。例如可在教学活动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构建学生完善的体育知识体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师生在平等的环境中完成教学目的。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与课堂教学多样性,推动学校体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四)加强对中专学生思想辅导,增强学生体育精神

中专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思想建设,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自尊心,使得学生可以更好的参与到体育教学中去。例如可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要求老师也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猎奇心,对于学生的行为进行积极鼓励,培养学生的自自信心,增强学生的体育精神,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

综上,中专体育教学要积极进行设计与创新,不断适应发展变化的现代体育教学形式,,要体现出中专体育教学的科学性、适用性,充分发挥体育教学在全面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把体育课的特性和素质教育的需求全面整合,这样才能不断地提升体育教学活动的整体素质。提高中专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助于其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郑仕鉴.在中专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兴趣[J].生活教育.2014,S2:364.

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范文4

关键词:体育锻炼意识;体育锻炼行为;社会心理学;非一致性;调适

21世纪以来,肥胖开始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学生群体肥胖率长年不断增高,“北京小胖”的身影在学校随处可见。学生们身体形态上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老师、家长以及学生们自身对体育锻炼的重视,人们愈发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特别是降低体重以及减肥的重要意义。但奇怪的是,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增强与所引发的体育锻炼行为并非完全具有一致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体育锻炼行为没有存在较为显著的正向相关。简单来说,学生虽然普遍有了加强体育锻炼的意识,但没有用实际的行动来实践体育锻炼行为。

体育锻炼意识包括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和情感以及对体育锻炼行为的调节。体育锻炼意识的基本特征是自觉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重点强调:“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体育锻炼意识和体育锻炼行为这一对本该构成学生终身体育养成的复合体,如今并没有完全地紧密附和起来,除了受到推广时间尚短的限制因素,还受到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值得相关学者关注、分析和研究。

一、社会心理学的学科视野

社会心理学是在二十世纪社会各学科领域不断创新发展的影响下,以行为科学发展为代表,由心理学和社会学基础理论出发,二者相互交叉、渗透研究某一具体社会问题而逐步形成的,其是在社会学与心理学之间形成的边缘学科。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情境及人际交往中,研究个体与群体之间心理现象产生、变化、发展三个阶段的存在规律,肩负社会科学属性的同时也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

在社会心理学的层面进行分析,意识、人、行为三者之间是一个相互关系的动态系统,有学者认为个人的体育锻炼行为代表着个体心理活动的结束,但恰恰相反的是它代表着另一个过程的开始。体育锻炼行为在这种动态关系中具有互动意义,即个人体育锻炼行榘含个体心理和社会情境两个层面。行文开头提出的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体育锻炼行为并非完全具有一致性的观点,既受到学生个人因素的影响,也涉及社会设置等方面影响,是个体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综合结果。

二、非一致性动因分析

目前对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体育锻炼行为的研究,国内体育学术界是比较重视的,特别是在对某一地区或某些群体体育锻炼意识与运动兴趣的现状调查方面,成果较为丰富。部分学者也针对肥胖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和体育锻炼行为提出了一些干预性对策和建议,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体育锻炼行为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从社会心理学视角对体育锻炼意识与体育锻炼行为非一致性的原因认知,对改善并促使二者向一致性方向调整的分析等方面还缺乏深层次的研究。

1.个人因素

(1)从众心理。从个人角度来说,对人的行为造成较大影响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心理。其中个人消极行为表现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具体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旁观者”心理――看他人怎样做。在体育锻炼行为上,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抛弃自身拥有的积极体育锻炼认知而选择与周边人群相同的行为。这些行为被视为消极体育锻炼行为,如睡懒觉、吃高热量食品等。二是“搭便车”心理――顺带跟着做。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潜意识中人类易受到本能欲望的激励,因此人有时候认识不到或者不愿承认自身所做的体育锻炼并没有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在心里往往产生一系列防御机制,这种自我防御机制衍生出人在体育锻炼习惯上有“搭便车”心理,只讲形式,不讲效果,认为自己已经锻炼了,就肯定有效果。三是“自由人”心理――随我如何做。每个人都会从自身的利益角度出发选择活动,并且决定自己的体育锻炼行为,正是个体理的汇集,最终导致集体的散漫、无核心力行为。

(2)认知误区。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许多人普遍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误区:一是对体育锻炼的认知属于浅层次,并没有真正将个人行为习惯内化其中。另外,单纯的体育技能的掌握是目前国内体育最大的缺点,忽略了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教育,就像“人一天不吃饭会饿,一天不锻炼就不舒服”。因此,对体育锻炼,国民认知比较片面。二是对体育锻炼主体的认知存在错误,遵循“学校或官方主导”是我国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养成一直运行的模式,但目前的事实证明,虽然在短时间内这种由上而下的直线灌输模式可以集中迫使学生为完成一定考核指标对自己的体育锻炼行为进行暂时的改变,但民众环境意识也产生了明显的“学校或官方依赖”,即一旦学校弱化了对学生体育锻炼的主体责任要求,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就会立马停顿,恢复原状。

2.社会因素

(1)流行文化的误导。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被社会流行文化影响。从国民性格角度观察,中国人属于典型的“二律背反”,即在某些方面太过于自我,在另一方面又无自我。中国人历来对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并注重传承。但面对外来文化的入侵,也毫无防护,甚至追捧,如韩流文化、日剧等。“喜瘦爱白”的审美观使学生不愿意将身体暴露在阳光下,不愿意晒黑,不愿意身体有肌肉线条,也就不会有体育行为,养成体育习惯。人们对自己自身利益的考虑容易根据周边人群的意识发生变化,容易形成一种效仿抵制体育锻炼的行为,内化的文化基因让积极文化基础在中国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养成中流失,并且带来一种显而易见的消极影响。

(2)社会价值观的刺激。紧随改革开放三十多年而来的市场经济大潮的强烈冲击,校园内学生群体的观念也跟着产生系列变化。学生群体同样能感受到社会发展下随之而来的压力与刺激,进而对体育锻炼行为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另外,社会价值观念中的享乐主义是影响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日渐成为支配学生日常思维的主导意识形态,学生更愿意经济上的享受,而不愿身体健康理性上的享受。

(3)细化制度的缺失。近年来,随着学生健康问题的不断突出,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在促进学生体育锻炼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优化制度,但其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促进学生体育锻炼养成制度缺乏适用性、可行性和操作性是主要问题,也就是细化制度和配套设施等跟进不够。一方面,社会转型期教育制度的调整速度与其他相关制度改革的脚步不一致。另一方面,由教育部门或专家学者等上层所创编的学生体育锻炼制度,未从学生自身意识发展考虑,对这类制度,学生群体存在被动遵守的情绪状态是理所当然的。

三、一致性倾向调适

学生个人行为失调是学生体育锻炼方面的根本问题。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到体育锻炼有助于自身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引导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影响和改变学生个人的行为以及做到体育锻炼意识与体育锻炼行为的关联合理性。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些有益的调适。

1.细化学生体育锻炼制度

解决学生体育锻炼需要与体育配套不足的矛盾,除了依赖教育官方投入,学校体育课程教授等方法外,最主要的还是要在细化制度上进行创新和改进。建立合理有效的制度安排,能够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改变传统的不科学的锻炼以及享乐的生活方式,引导和固化学生对未来的预期。

2.调适消极社会心理

要改变学生一些消极的社会心理要从问题源头进行改变。首先要加强学生积极体育锻炼心理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增强体育锻炼能够保障自身健康的理念下,循序渐进地引导公众和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其次要通过学生升学奖惩制度发挥行为主义方法的正负强化作用。当学生拥有良好体育锻炼行为,拥有较好的继续学习的身体本钱后,可以进行适当的升学加分、奖励或对高强度学习的专业的学生要求其强健体格。当学生做出消极的体育锻炼行为时,需要及时给予相应的惩罚,减少他们升学选择的机会,并以此告诫他们,没有身体本钱,无法长期满足高、精、尖专业的要求,担负不了这一责任等。总之,体育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体育锻炼行为进行指导,使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行为的过程中逐渐消除消极社会心理的束缚,取而代之的是逐渐喜欢体育锻炼行为。

3.深化教育环境

纵观我国的体育,目前依旧是处于一种浅层次的、技能化的、短期目标性的、不全面的层面。体育往往被高考中的所谓主业给直接或间接挤占,学生体育锻炼机会被无情“剥夺”,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也正是在这种“剥夺”中悄无声息地消失,这种“剥夺”无形地告诉学生体育锻炼根本就不重要,可有可无。因此,在宣传体育锻炼意识和行为养成时,一方面要加强体育锻炼教育,使人们能够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的方式和方法,而不至于学生想锻炼却无从下手,或错误锻炼,影响健康;另一方面要加强体育锻炼需要的伦理道德的教育,引导领导和其他学科的教师真正发现自我中心主义的羁绊,重新审视人类与体育的关系,使其认识到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进行体育锻炼就是爱护自己,才能让体育锻炼意识和体育锻炼行为在同步轨道上表现出一致性。

四、结语

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与体育锻炼意识及其两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成为近啄昀刺逵学的研究热点。依靠技能手段可以改善体育锻炼的需要,但改善体育锻炼需要的关键是人的观念和行为模式的转变。从社会心理学的学科视野角度考虑,学校教学育人目标应该是研究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摸索学生在不同体育锻炼环境中所表现出的行为的规律性,促使学生采取有效的实施方案把体育锻炼意识内化为体育锻炼行为。

参考文献:

[1]贾绍华,邱梅婷,等.河北省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与行为的性别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42-44.

[2]钟振新,等.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调研[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 (3):27-29.

[3]王 昊.高校女生体育意识状况与行为的调查与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2):128-129.

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范文5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学计划研究项目(项目号:2010JK048)。

作者简介:宁科(1979-),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能训练。

摘 要:使用CGSS2006城市问卷部分数据,采用分层线性模型对我国城市社区居民的个体体育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个体层自变量个人每周工作时间、受教育年限、个人年收入与高层自变量家庭月收入共同作用影响个体体育锻炼行为的发生;此外在排除个体层自变量的影响,家庭层的家庭月支出对个体体育锻炼行为的发生有决定性的影响。

关 键 词:社会体育;体育锻炼行为;城市社区;分层线性模型;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2)02-0049-06

A study of the physical exercising behaviors of urban residents in China based on a 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

NING Ke1,MA Yun-xia2,LI Xiao-tian3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Shanxi Institute of Education,Xi’an 710061,China;

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Yili Normal University,Yili 835000,China;

3.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Beijing 100191,China)

Abstract: By using some data derived from CGSS2006 urban questionnaires, and by adopting a 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 the authors studied the individual physical exercising behaviors of residents in urban communities in China, the drew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the weekly working times, educated years, individual annual incomes of individuals as independent variables in the individual hierarchy, and the monthly incomes of families as independent variables in the higher hierarchy, jointly affected the occurrence of individual physical exercising behaviors; in addition, exclusive of the influence of independent variables in the individual hierarchy, the monthly expenses of families in the family hierarchy had decisive influence on the occurrence of individual physical exercising behaviors.

Key words: social sports;physical exercising behavior;urban community;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China

在社会科学中,很多研究问题都体现为多水平、多层的数据结构。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教育研究中。同样,人们体育锻炼行为的发生不仅受到个体水平层变量的影响,还受到高层家庭变量的影响。现有文献中的城市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研究相当少,仅有的文献研究脉络为在个体自变量的基础上选取自变量建立统计模型分析,但将不同类型的影响因素纳入同一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就可能产生分析结果异常等问题,原因在于影响人们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之间可能存在分层结构现象,很可能导致生态谬误的风险[1-2]。影响人们体育锻炼行为的分层结构决定了体育锻炼行为的产生与否,单个人的体育锻炼行为必然会受其个体的社会经济、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同时更高层次的家庭组织和社区环境、家庭经济状况、生活区域环境质量等也可能会对其体育锻炼行为产生影响。

分层线性模型不仅在技术上是先进的,而且比一般线性回归具有更大的包容性。一般意义上回归分析实际上仅能对单一分析单位进行处理[3-4],开展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大多数其他统计方法也都默认这种平面数据结构。这类统计方法背后存在一个重要假定,即各案例之间都是完全独立的。但这种假定与社会现实之间有差异,因为通常这些案例隶属于不同的组群。不同组群之内的案例相互影响、并不独立,往往存在很强的同质性,又可称为组内相关。各组群之间又往往存在着明显的差别[5-6]。本研究采用分层模型分析方法,以分层线性模型中随机效应模型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延伸随机系数模型与截距、斜率模型,重点研究以下几个问题:个体的体育锻炼行为是否受到家庭层因素的影响;个体水平的自变量与家庭层的自变量对个体体育锻炼行为产生的影响是否有交互作用;家庭层自变量与个体体育锻炼行为之间是否有相关关系。通过研究以期为提高我国城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研究提供理论上的帮助。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问卷调查

该项目本次调查采用分层的4阶段不等概率抽样:区(县)、街道(镇)、居委会、住户和居民,在全国28个省市抽取10 000个家庭户,然后在每个被选中的居民户中按一定规则随机选取1人作为被访者。本研究问卷来自CGSS2006城市问卷,问卷由香港中文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共同设计。该问卷经过权威专家设计,并经过科学验证,目前属于国内先进的综合社会学调查问卷。问卷中体育锻炼的题项调查意在统计过去一年中有无体育锻炼行为的中国国民。问卷的原题目为:“你在闲暇时间中,从事体育锻炼的活动频率是”,选择答案为:1)差不多每天;2)一周几次;3)一月几次;4)一月一次;5)一年几次;6)从不。将答案题项进行整合,一周几次、一月几次、一月一次、一年几次整合为锻炼,“从不”定义为不锻炼。以此纳入模型进行运算。分层模型分析采用HLM 6.06软件。本研究根据研究设计要求对数据进行删失处理,最终保留2 647个样本,其中女性样本1 276个(占48.2%),男性样本1 371个(占51.8%)。

1.2 研究假设

人们体育锻炼行为的发生受到很多变量的影响。在已有的研究文献中有学者认为城市各阶层居民体育锻炼参与程度与其阶层存在显著性差异,阶层越高参与度越高;其次,有研究者从家庭环境视角发现,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大学生余暇体育锻炼行为越低;父母参加锻炼越高对大学生余暇体育锻炼行为影响越大[7-9]。可见,当前研究文献没有涉及个体体育锻炼行为的发生是否受教育年限、每周工作时间、个人年收入等的影响。其次,当前研究仅是个体水平面的数据研究,基本未涉及高层变量对低层――个体层体育锻炼行为发生是否有影响的研究。最后,对于多个自变量共同影响因变量研究中,基本未涉及自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因变量的影响,特别是高层与低层的交互作用对因变量的影响。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设立如下假设:

假设1:性别对个人体育锻炼行为有影响,且回归系数受到高层自变量的影响;

假设2:个体体育锻炼行为受教育年限影响,且回归系数受到高层自变量的影响;

假设3:周工作时间对个人体育锻炼行为有影响,且回归系数受到高层自变量的影响;

假设4:个体体育锻炼行为受到个人年收入影响,且回归系数受到高层自变量的影响;

假设5:个体体育锻炼行为受到家庭全年总收入的影响;

假设6:个体体育锻炼行为受到家庭年教育费用的影响;

假设7:个体体育锻炼行为受到家庭月基本生活费的影响;

假设8:个人体育锻炼行为受到家庭年医疗费的影响;

假设9:家庭月支出对个体体育锻炼行为具有直接影响(截距)。

1.3 研究模型设计

1)研究变量选择。

本研究在个人层面上的自变量为个人年收入、个人每周工作时间、性别、个人受教育年限;家庭层面变量为家庭年收入、家庭月基本生活费、家庭年医疗费、家庭年教育费用(表1、2为各层自变量的描述统计结果)。

2)随机效应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本文所涉及的因变量是指体育锻炼行为,其中“0”为不锻炼,“1”为锻炼。第一步是应用分层模型分析随机效应的单因素方差,主要步骤:在模型各层中不插入任何解释变量,对分层数据进行无条件方差分解分析,通过分析结果可以将因变量的总方差分解到模型的不同层,观察两层随机方差分别在总方差中的比例分布,便可以确定进行分层分析的必要性[10]。采用HLM软件来进行人们体育锻炼的分层分析。以本研究为例,层1为个人,层2次为家庭,层1的模型与传统的回归模型类似,与一般回归方程有区别的是,每个个人的回归方程的截距和斜率都直线依赖于层2次变量(家庭收入、支出等),这样就构成了个人-家庭2层模型。

层1模型(个人层):

Prob(twosport=1|β)=φ

log[φ/(1-φ)]=η

η=β0

层2模型(家庭层):

β0=γ00+μ0

两层模型整合为:η=γ00+μ0

其中,η代表因变量,twosport代表体育锻炼行为,φ代表参加体育锻炼的概率,β代表回归系数,log代表取对数,μ0代表残差,γ00代表截距。

层1模型中由于因变量η取值1时代表参加锻炼,所以模型中的φ就是参加体育锻炼的概率。这说明体育锻炼行为的总方差中高层变量方差(即层2家庭方差)所占比例越大,用高层变量来解释的可能性就越大。

ICC1=

其中(τ00代表随机回归,σ2代表方差。)

组内相关数ICC1=0.21>0.05,说明有21%的变异来自家庭(即组间变异),79%的变异来自个体变量,说明数据存在层级效应[11]。根据研究需要在模型中的两层纳入自变量后的全模型进行运算。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带随机效应的单因素方差模型

全模型(即层1与层2叠加起来的组合模型,本文中主要用于研究层1因变量怎样受到层2和层1的自变量的影响),在层1与层2纳入了研究所涉及的自变量。该模型所构建的研究假设主要指:认为人们的体育锻炼行为的发生是由于分属于不同经济收入水平的家庭类型,其体育锻炼行为的产生存在差异。从统计上分析这种差异的表现就是家庭支出的不同会导致个体体育锻炼行为状况存在显著不同。全模型如下:

层1模型(个人层):

Prob(twosport=1|β)=φ

log[φ/(1-φ)]=η

η=β0+β1×gender+β2×eduyear+β3×

weekhours+β4×indincome

层2模型(家庭层):

β0=γ00+γ01×famincome+γ02×fammof+γ03×

famhos+γ04×famedu+μ0

β1=γ10+μ1

β2=γ20+μ2

β3=γ30+μ3

β4=γ40+μ4

模型组合:

η=γ00+γ01×famincome+γ02×fammof+γ03×

famhos+γ04×famedu+γ10×gender+γ20×eduyear+

γ30×weekhours+γ40×indincome+μ0 (1)

其中,gender代表性别、eduyear代表受教育年限、weekhours代表每周工作时间、indincome代表个人年收入、twosport代表体育锻炼行为、famincome代表家庭收入、farmhouse代表家庭医疗费用、famedu代表家庭年教育支出、fammof代表家庭月支出。上述变量除性别为分类变量外,其他全部为连续变量。γ00是个体水平模型的截距,由于连续变量都按家庭的平均值对中,因此截距在这里代表着各家庭的个人体育锻炼行为。β0代表自变量的截距,β系数与一般回归系数的解释方式相同。引入高层自变量――家庭层的家庭年收入、家庭月基本生活费、家庭年医疗费、家庭年教育费用的自变量之后,家庭月基本生活费显著,其他高层自变量对因变量不显著。方差成分由层1模型的0.130 51减少到0.020 18,从纳入家庭层的自变量与个体层的自变量来说,模型的方差降低,说明模型分层效应明显。

假设认为,城市社区中人们体育锻炼行为是由个人特征和所处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家庭的背景变量包括该家庭的年收入、月支出、家庭年教育支出等这可以作为代表个体所在家庭的经济和社会状况指标。家庭收入的标准差(s=26 500.43)其实都是比较大的,反映出城市社区中的家庭经济不同。

从表3发现高层变量中仅有家庭月支出显著,其他变量不显著。层1中的性别与个人年收入不显著对个体体育锻炼行为没有影响,这一点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个人的受教育年限与每周工作时间对体育锻炼行为的发生有显著影响。随机效应的单因素方差模型中的β0是体育锻炼行为发生比。模型参照类(虚拟变量取0值)为不锻炼。个人层回归方程的截距值取决于高层自变量――家庭月支出(即β0=γ02×fammof),β0说明家庭支出越大其体育锻炼行为的发生比越高。γ02对应的发生比为0.918,表明在控制其它变量不变当家庭月支出提高1元钱(即从0变为100%时),它导致社区居民体育锻炼行为发生比变化0.918倍,这是家庭月支出对体育锻炼行为发生的直接影响的一种统计归纳。这里并不是说家庭月支出越多就是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而是说在存在体育锻炼行为偏好为既成事实的条件下,家庭月支出提高,个人就容易参加体育锻炼。从模型回归系数(表3中回归系数――0.009 0)为正值即提高家庭月支出可以促进社区居民体育锻炼行为发生比的可能性会提高。个体层的自变量,受教育年限与每周工作时间显著(P

除掉不显著的变量后,模型重新整合为:

η=γ00+γ01×fammof+γ20×eduyear+γ30×

weekhours+γ40×indincome+μ0

2.2 以截距和斜率为结果的模型

以模型为基础,进行更深一步的分析。一般线性回归中对于截距及斜率的解释力度非常小,截距只是作为一个常数项,常数项反映在坐标就是最小二乘的直线在y轴上的高度,而分层线性模型通过数学理论将截距的解释分解到层2的自变量进行解释,斜率也是分解到层2的自变量进行解释[12-13]。此处在单因素方差模型的基础上重点对截距及自变量的斜率进行分析。

层1:

twosport=β0+β1(eduyear)+β2(weekhours)+

β3(indincome)+r (2)

层2:

β0=γ00+γ01(fammof)+μ0

β1=γ10+γ11(fammof)+μ1

β2=γ20+γ21(fammof)+μ2

β3=γ30+γ31(fammof)+μ3

混合模型:

η=γ00+γ01×fammof+γ10×eduyear+γ11×weekhours×

fammof+γ20×indincome+γ21×indincome×fammof+

γ30×eduyear+γ31×eduyear×fammof+μ0++μ1×

eduyear×μ2×indincome+μ3×weekhours+y (3)

其中,γ01、γ02、γ11、γ21、γ31代表截距。

一般线性回归中截距包含很多信息。对于本研究中的分层线性模型中的截距解释就是,为何不同家庭中的个人体育锻炼行为发生率不同。那么分层线性模型就会对截距进行解释,解释是通过将截距纳入层2的家庭月支出与其斜率即自身的截距来分解层1截距,表4中固定效应模型表示在模型(2)中的层1自变量的截距β0,这在分层模型中属于截距斜率模型。通过层2的平均家庭月支出来进行预测,模型运行显示家庭月支出与个人体育锻炼行为发生正相关,家庭月支出γ01=0.005 2,P

3 讨论

本研究所做的假设1(性别对个人体育锻炼行为有影响),经过模型运算发现未得到验证。假设2(个体体育锻炼行为受到受教育年限影响,且回归系数受到高层自变量的影响),经过分析得到验证:受教育年限影响个体体育锻炼行为的发生,且回归系数受到高层自变量家庭月支出及受教育年限低层自变量的交互影响。假设3(周工作时间对个人体育锻炼行为的产生有影响,且回归系数受到高层自变量的影响)。经过分析得到验证:每周工作时间对个人体育锻炼行为的产生有影响,且回归系数受到高层自变量家庭月支出及低层自变量――每周工作时间的交互影响。假设4(个体体育锻炼行为受到个人的年收入影响,且回归系数受到高层自变量的影响)经过分析得到验证:个人年收入对个人体育锻炼行为的产生有影响,且回归系数受到高层自变量家庭月支出及低层自变量――个人年收入的交互影响。假设5(个人体育锻炼行为受到家庭全年总收入的影响)、假设6(个人体育锻炼行为受到家庭年教育费用的影响)、假设7(个人体育锻炼行为受到家庭月基本生活费的影响)、假设8(个人体育锻炼行为受到家庭年医疗费的影响)、假设9(家庭月支出对个人体育锻炼行为具有直接影响作用),经过模型运算发现得到验证。

从验证的模型中的自变量发现,体育锻炼行为的发生受到个人年收入、每周工作时间、个人受教育年限及高层自变量――家庭月支出的共同影响,换句话说,这是一个自变量的共同作用导致体育锻炼行为发生的结果。而不显著的自变量并不是说无效,而是相对于显著的自变量来说,不显著的自变量对体育锻炼行为的发生作用效力非常小。此外,也说明模型不能由样本向总体推断。本研究中的重点之一截距即层1模型中所有自变量全部取值为零时,个人体育锻炼发生率,通过截距斜率模型分析认为,这是由于高层自变量家庭月支出所致,家庭月支出与个人体育锻炼行为发生率呈现相关性。最后,对于研究所涉及层1自变量的斜率,通过模型拟合发现层1的自变量的斜率均是其本身与高层自变量家庭月支出交互作用结果。

首先,对个体体育锻炼行为发生在个体层面和家庭层面的零模型结果表明,不同家庭的月支出存在差异,证实了有必要进行分层研究的必要。个体受教育年限、年工资收入、每周工作时间对体育锻炼行为产生影响。但是这不是其个人特征完全决定的,家庭作为影响一个人的重要环境――家庭月支出对个人的体育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零模型中家庭层面消减了21%的方差)。其次,通过解释性分层线性模型的分析,本文利用实际调查数据中的信息对体育锻炼行为在个人层和家庭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体育锻炼行为的确是多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各层影响因素之间还存在着复杂的互动机制,即层1自变量的斜率是该自变量与层2自变量共同交互作用所致。最后,截距模型的模型拟合表明个人体育锻炼行为发生与家庭月支出呈现正相关,家庭月支出对个人体育锻炼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总体来说,个人体育锻炼行为受到个体受教育年限、每周工作时间、个人年收入及家庭月支出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雷,雷雳,郭伯良. 多层线性模型应用[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1.

[2] 汤国杰,丛湖平. 社会分层视野下城市居民体育锻炼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2009,45(1):139-144..

[3] 熊明生,周宗奎. 锻炼行为理论的评价与展望[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33(4):52-58.

[4] 郭志刚,李剑钊. 农村二孩生育间隔的分层模型研究[J]. 人口研究,2006(4):28-32.

[5] 成君,赵冬,曾哲淳. 北京市居民体育锻炼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2007(23):5.

[6] 邱梅婷,贾绍华,陈琼霞,等. 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6)28-35.

[7] 常生,天健. 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家庭因素调查与分析[J]. 体育学刊,2008,15(3):67-70.

[8] 胡艳. 计划和障碍自我效能对锻炼意向到行为过程的解释和干预[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8.

[9] 张力为,毛志雄. 运动心理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0] 毛荣建,晏宁,毛志雄. 国外锻炼行为理论研究综述[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6):752-755.

[11] 吕树庭,王铮,张宏,等. 流动人口:社会体育的新课题――来自调研中的思考[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1):1-4.

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范文6

河南省中医院副主任医师 毛开颜

[名医简介]

毛德西,男,1940年10月出生。河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南省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全国首届百名中医药科普专家。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以及疑难杂病。

[养生经验]

1.淡泊名利,乐于奉献

毛老对名利看得很淡,而将病人的疾苦却看得很重。他每天早上七点半就上班,看病期间夹杂着给病人讲一些养生知识,常常是午后一点钟下班,病人多的时候要到下午两点钟才能吃上午饭。

2.打太极,深呼吸

毛老从三十几岁起学打太极拳,他认为,打太极拳有利于气血的循环。他强调打拳时,要配合深呼吸,吸气要吸到脐下丹田处,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打通任督二脉的作用。

3.快步走,强心肺

毛老每天早上起床后,到体育场锻炼快走步,每次快走3000-4000米,然后再散步(慢走)1000米。这不但有利于下肢肌肉的强健,更有利于心肺功能的提高,同时也锻炼了人的意志。

4.多食素,晚少餐

毛老与夫人非常注意饮食养生,平时鸡鸭鱼肉吃得很少,只是儿孙们来了才少量吃一些。

“减食增寿”,这是毛老的口头禅。他晚餐几乎不吃主食,而经常吃些水果、干果、黑芝麻、黑豆等食品。

5.拍打揉按,强身保健

毛老还有一套自己编制的保健操,每天拍打揉按四个保健穴位,即大椎、关元、足三里、合谷,或拍或打或揉或按,随其己意。这些穴位对平衡人体的阴阳、沟通内外环境、促进消化、强心健脑有一定益处。

[临床医案]名医治便秘。

乔某,男,73岁,患便秘6年余,每5-7天排便一次,且便干似石,痛苦异常。毛老辨证为胃肠气虚,湿热中阻,形成“阳明燥结”。拟健脾理气、清化湿热、化滞通腑。取白术通秘汤:生白术30克,草决明30克,全瓜蒌30克,炒莱菔子10克,炒苏子10克,莪术10克,生甘草5克。患者煎服3剂,排便一次,量多,秽臭,但排便仍不顺。毛老遂于上方加入炒牵牛子10克。患者服药3剂后,每天排便一次。后经毛老调理两月余,患者便秘解除,其冠心病、高血压亦有好转。

百岁寿星谱――偏爱青菜,饮食无忌

文/施小六

[寿星小传]

陈大妹,汉族,女,102岁,念过多年私塾,原籍福州市。

[长寿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