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建筑工程的影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气候变化对建筑工程的影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气候变化对建筑工程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建筑工程的影响范文1

关 键 词:施工进度;气候;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建筑企业为了获得好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加强对质量、工期、成本、安全的控制,其中的施工进度控制是贯穿于建筑工程施工全过程的关键工作。进度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的工期、工作量和资源的消耗量等[1]。在施工过程中影响施工进度的因素主要有很多,其中包括的政治因素、自然灾害等因素是难以预见的,而管理水平、自然条件等风险与因素[2],是可控的或在一定程度内可控的。

气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施工进度而备受关注,国内外工程项目中由于气候原因造成施工竣工延误或者施工成本增加的案例也很多,因此建设项目要保质保量且按期完成,应尽量避免这些不利因素对项目的影响。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控制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3],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之间配合来达到较优的施工进度。

1气候环境因素

一般来说,气候因素包括了温度、湿度、光照、风、气压、日照、雾和降水量等因素[4]。气候条件是复杂多变的,在中国受西太平洋暖湿气流和蒙古-西伯利亚高原冷空气的影响,导致不同地区的气候有很大差异。

风险通常被表示为不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后果,从风险的概念可以看出,风险是与不确定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不确定性正是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气候变化至少存在以下科学不确定性:气候自然波动的不确定性,未来社会经济情景的不确定性,气候模式的不确定性和可预报性[5]。这些气候因素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工程项目的正常实施,进而影响到施工进度。

2气候对施工进度的影响

气候具有不可控制性,对工程项目有很大影响,从而导致工程的施工计划与实际施工情况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波动,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对此采取一定的应变措施,进行安全动态生产管理,以保证工程进度的正常进行[5]。对施工进度影响较大的气候因素主要有气温、雨雪、大风、雾霾等等。

2.1气温对施工进度的影响

中国的北方地区冬季温度极低,因此在冬季施工时要考虑到低温对施工的影响,例如:混凝土施工大多在露天进行,其强度形成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周围温度、湿度和风、雨、雪等大气环境的影响[6]。冬季的低温不仅会使混凝土强度的增长速度缓慢,而且还会影响到施工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从而影响到施工进度。同样的,在夏季高温的条件下,施工人员的施工速度会受到高温的影响降低。因此,在施工时要充分考虑温度对施工进度的影响。

2.2 雨雪对施工进度的影响

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雨季时间以及时长,因此,在不同地区建筑项目时,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地区是否位于雨季或者施工工期内是否包括雨季,如果有雨季,则应该提前采取措施,特别是在中国南方地区施工,有些地区的雨季长达几十天,在此期间是不能正常施工的,肯定会直接影响到我们施工的进度。同样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冬季是多雪的季节,特别是在东北地区室外温度在零下几十度,施工人员根本没法在室外施工,混凝土等其他材料的性能也不能完全实现。因此在绘制施工进度计划图时应考虑到因雨雪对工期造成的影响,尽可能避免施工进度计划和实际施工产生偏差。

2.3 风对施工进度的影响

风也是施工中应该考虑到的一个气候因素,它对正在兴建的建筑物有着突发性的破坏。风可能直接破坏建筑结构,造成直接影响。直接影响主要是指由风引起的建筑物的风致振动,而在高层建筑以及超高层建筑中尤为突出[7]。现在许多房地产商都选择了高层或超高层建筑,这些建筑由于高度的原因更易受到风的影响,微弱的风在高层时都会表现的比较明显,那么在风比较大的天气施工起来会更加困难,有的情况下为了施工人员的安全甚至要停工,这样就直接影响了施工进度。

2.4 雾对施工进度的影响

北方地区秋冬季节容易出现大雾天气,在大雾天气由于雾滴对可见光的强散射作用,会降低可见度。由于大雾天气的可见度低施工人员在施工时容易看不清周围的施工环境,影响到施工效率,施工进度会明显低于正常施工环境的进度,因此大雾天气对施工进度也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

3 气候对施工进度影响的控制措施

施工环境存在着不稳定性,对施工工期有着极为严重的影响,针对气候因素引起施工进度与计划进度的偏差,我们应该采取控制措施如下:

为了减小气候因素引起的施工进度风险,施工时应该尽量避免不利季节施工,同时根据季节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

在施工前期对施工工期的策划与安排要有一定的预防性。施工方在编制进度计划之前要收集施工地区近几年来的气象预报资料,并请专业人士根据该资料评估气候风险,完整的气候变化风险评估应该包含自适应及有计划适应的响应,在减缓和适应措施的基础上进行风险评估是必要的[8],尽可能预测到工程所在地的雨季和暴风雪时间以及时长来作为进度计划编制的考虑因素,同时要编制异常气候条件下合理的施工方案。

由于施工环境的不稳定性,在工程实施中,要多关注天气预报信息,合理调整施工计划安排,当遇到气候变化时,改变原计划的一些方案,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避免或者降低气候因素对施工进度的不利影响。

4结语

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而气候因素又具有不可控制性,从而对项目的施工进度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在分析了气候对施工进度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几项控制措施来减小气候因素对施工进度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武佩牛.建筑施工组织与进度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毛明光.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风险管理.[D].西南财经大学,2011.

[3]袁 飞,衡夏君,孙 林.建筑工程项目进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建筑科技与管理,2010,(4):43-47.

[4]牛艺霖,胡望社,黄振权,寇 佳.气候对建筑的影响及其启示[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10.

[5]Collins M. Ensembles and probabilities: a new era in the prediction of climate change[J].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a—Mathematical Physical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2007,365( 1857) : 1957—1970.

[6]宋祥勇.关于施工环境对工程进度影响的分析研究[J].科技促进发展,2009.

气候变化对建筑工程的影响范文2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预防控制

一、前言

混凝土裂缝的分类大概以下几种:

一是干缩裂缝。混凝土干缩裂缝是一种表面性裂缝,其宽度比较细,走向多变。通常在厚度较薄的梁、板等部件出现,大多数都是以短向分布

二是沉陷裂缝。混凝土沉陷裂缝的产生是由于结构地质土质不均匀松软以及回填土不实所导致的不均匀沉降所形成的。尤其是在冬季寒冷时期模板支撑在冻土上,当冻土化冻后形成不均匀沉降,使得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

三是温度裂缝。如果混凝土的内部温度和表面相差过大的时候会形成一种温度梯度,导致温度变形预应力。而如果这种温度应力大于混凝土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温度裂缝。

二、房建工程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

(一)设计问题

在设计房屋建筑的时候,必须结合工程当地的气候情况正确选择混凝土配合比,而且还要布置适量的温度钢筋在易产生温度裂缝的地方,以此和拉应力抗衡,与此同时,选择在规定范围内厚度最小的钢筋保护层,防止由于过大厚度保护层而产生的温度裂缝; 除此之外,在划分混凝土的过程中,必须利用后浇带和伸缩缝的正确设置来进行规则的分隔,同时还要根据科学设计的混凝土结构形状,扩大混凝土水化热的散热范围,进而防止加快增加其内部温度,进而分散应力,减小产生温度裂缝的可能性; 而且,还要最大限度使用二次浇注的方法设计和施工混凝土,而且,在进行二次浇注的过程中为了增加混凝土抗拉能力,必须在其中添加聚丙烯纤维网或者钢筋网。

(二)材料问题

混凝土是由多种材料一同搅拌合成的,水泥、砂砾、骨料等等。混凝土的质量的高低是由拌合材料的质量以及拌合工艺所决定的。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的材料原因包括拌合材料超过使用期限、品种选择不当、比例调配不当等。其中主要是建筑施工材料质量不合格和材料的配比存在问题。

(三)施工问题

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的关键环节是施工,施工中对混凝土的操作成为了房屋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产生的主要诱因。

一是混凝土内外的温度差。浇注混凝会产生大量水化热,浇注过程中水化聚集在混凝圭内部不晚挥发,进而造成混凝土中内外温差过大,产生强力的拉应力,会形成温度裂缝。

二是混凝土收缩。然而伴随着初期大量水热化混凝土的渐渐消失,混凝土在后期会逐渐蒸发内部自由水,在外力不影响的条件下,混凝土会伴随着硬结而自发的形成收缩和变形,但是,当这种收缩变形产生时会因为内部钢筋的影响而受限,进而大量的拉应力会产生在混凝土当中,如果混凝土承担不了该拉应力时,就会产生温度裂缝。

三是温度突变。在房屋建筑工程中,待浇注完毕主梁,因为太阳会暴晒主梁的侧面,所以这部分的混凝土的温度显然比其他地方的要高,进而造成内部温度上升呈现非线性,使得主梁因为自己的限制产生过大的局部拉应力,进而因此产生温度裂缝; 除此之外,因为暴雨、阵雨以及冷空气等气候变化原因,浇注完毕的混凝土表面温度会骤降,进而导致内外温度形成梯形,如果温度应力达到一定的高温,就会产生温度裂缝。

三、房屋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有效控制

材料控制:尽可能使用水热化程度较低的水泥在大体积的混凝土当中,为了最大限度使用较少用量的水泥,还可以利用掺合料的方式,比如可以添加一些粉煤灰等。严格设计范提高设计质量:在建筑工程设计单位方面,在建筑工程的设计过程中建筑工程设计人员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各项标准进行建筑工程的设计,严格设计规范,保证房屋建筑工程设计的各项指标达到国家标准。端正态度,运用国际上最先进的设计概念进行设计。设计施工单位应该从多个方面对设计方面进行论证,严格审核,从而使房屋各方面符合建筑要求,避免混凝土裂缝产生。冷却管降温管:利用提前铺冷却管路在混凝土结构内部中,以此降低在硬化时混凝土内部的温度。保证脚注混凝土完毕后通水循环冷却的正常实施,冷却管路中的水量的范围不能超过 1. 5m3/h一般利用真空压浆的方式完成注浆和压浆的工作。

四、结束语

建筑工程中混凝土出现裂缝的情况不论对建筑物的美观程度还是安全性能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现实中有许多的因素都会导致混凝土裂缝的产生,要预防控制混凝土出现裂缝就必须从混凝土拌合原材料质量的控制、混凝土拌合配合比、混凝土结构设计以及混凝土后期养护等几个方面着手,以提升混凝土的施工质量,保证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性。

气候变化对建筑工程的影响范文3

近5年学校获得8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

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获奖项目

特大异型工程精密测量与重构技术研究及应用

该项目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奥运工程、故宫古建筑大修等项目的支持下,率先开展了特大异型工程精密测量与重构技术研究;提出了快速精密“按需建网”的控制测量理论与技术,研制了基于经纬仪、全站仪以及数码相机为传感器的高精度三维坐标测量系统,基于地面激光雷达的精密三维重构技术,发明了专用测量装置,制定了相关技术标准,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本项目相关成果获省部级科学技术金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项,其中授权7项,获软件著作权2项,68篇(其中EI 9篇),出版专著3部,制定行业标准3项。

本项目已在国家大剧院、“鸟巢”、水立方、国家体育馆、首都机场新航站楼、CCTV新址、探月工程50米天线、北京国贸大厦、武广客运专线、故宫古建筑大修、全国地铁建设等大中型工程中得到应用,经济效益达到7亿多元,为北京奥运会、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作出了突出贡献。

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获奖项目

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新技术及其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

该项目属交通运输工程领域,针对国家节能减排的重大需求,解决了道路建设中废旧沥青混合料、废旧橡胶轮胎、钢渣、建筑垃圾等代表性固体废弃物在公路中高掺配率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难题,形成了生产线与试验示范基地,实现了固体废弃物的高效循环利用。本项目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受理发明专利申请7项,编制国标4部、行业规范4部,相关技术已在全国18个省市的32个国家和省级重点工程中成功应用。近3年来,本项目取得直接经济效益21亿元,累计经济效益33亿元,引领了交通运输、建筑、钢铁等行业的技术进步。

201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获奖项目

地下工程开挖诱发灾害防控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

近年来,我国地下空间开发迅速发展,仅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每年新增里程就达150公里以上,市政基础设施等大型穿越工程显著增加。确保开挖、运营以及相邻构筑物的安全是地下工程建设的技术核心,本项目针对大型地下工程开挖领域的超近结构物隔离保护、风险辨识与控制、灾后结构恢复等重大技术难题,展开了长达15年的科技攻关。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支持下,本项目通过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19项,授权专利8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7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16篇,形成地方标准2部,所取得的技术成果已经在“首都机场滑行道穿越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教育部工程中心

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教育部工程中心依托北京建筑大学测绘工程、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工程等学科,于2009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建设。

工程中心围绕我国代表性建筑和古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迫切需求,发挥与国内古建筑数据库生产企业联合的产学研优势,通过研究开发与工程化的环境建设,构筑起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技术的工程能力平台;建立并完善工程化产业化的体制及运行机制;建设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技术研发与工程化产业基地。

工程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

建筑三维空间数据获取系统与技术:研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维激光扫描仪,研制以数字近景摄影测量与扫描系统为代表的数据采集设备,形成一个能够以多种手段获取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的各种空间几何、影像纹理、点云等多源数据的系统。

面向古建筑等大型复杂对象的逆向三维建模软件与技术:对采集的点云数据进行逆向,包括数据处理构建点云模型、根据点云模型提取构成建筑构件的结构实体几何(Constructive Solid Geometry— CSG)模型、基于点云模型构建建筑表面的三维不规则三角网(3D-TIN)模型、在CSG模型或者3D-TIN模型上加载影像纹理构成建筑的仿真模型4个步骤。

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管理系统与技术:数据库中要包含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还有文学数据、历史数据、影像数据等。要设计一种能够管理、查询、显示和利用这些数据的数据模型和结构,构成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的数据库系统。

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的应用技术:将数据库应用于建筑遗产生命过程分析、建筑遗产备灾数据库、数字化建筑遗产复原研究、推动建筑学的实境化教学、国际化的建筑数据交换平台等5个方面。

基于文献的历史建筑复原研究数据库:将中国历史不同时期建筑的资料与文献数据重建为历史建筑的代用数据,并使用现代信息获取、存储与可视化技术,提取各个朝代特色建筑的丰富资料成为数字化信息,进而建立一个较完善的、可共享的历史建筑档案数据库。

建筑信息存储与交换数据标准:建立富有建筑行业特色的历史建筑和特色建筑数据库,以及国内首个历史建筑和特色建筑数字档案信息交换及应用平台。

近几年,该中心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8项。

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北京建筑大学环境工程和市政工程、环境科学等学科建设,于2009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实验室立足北京,面向全国,紧紧围绕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中水环境污染控制和综合治理中的突出共性问题,以城市雨水系统为切入点,以可持续水循环为引领,以建立健康的城市水环境为目标,以揭示城市水环境水量水质保障各环节的科学机理为支撑,在城市雨洪控制与利用、水质净化与环境风险评价、水资源再生利用与节水、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管理领域,通过环境工程和市政工程、环境科学等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重点开展跨学科创新性应用基础研究。

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

城市雨洪控制利用与水环境生态修复:城市雨水系统发展战略与规划设计评估模型工具研发;城市雨水产汇流特征及其对水环境响应机理研究;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理论与技术;城市雨水径流污染控制理论与生态处置技术研究;城市雨水管理政策与制度设计研究;城市雨水系统的信息化管理 。

污水处理及其资源化:污水处理系统的数学模拟优化与数字化智能决策控制系统 ;可持续污水生物营养物去除回收反应过程和机理;高效低耗的污水再生处理新工艺;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的内源过程机理研究;污水资源化回用的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价原理与方法研究。

城市节水与水系统优化管理:城市生活公共建筑节水技术研究;城市工业再生水利用技术研究;城市规划对城市节水影响机理研究;城市工业节水潜力分析和技术集成;城市工业和公共建筑节水相关定额研究。

目前,实验室共承担科研项目2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子课题6项,国家“863计划”课题1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近年来,实验室承担各类企业合作与社会服务项目200余项。包括:北京市东方太阳城水环境系统与雨水利用工程、数字化污水处理厂的建设研究方案、龙潭湖节水和再生水利用的研究与示范等。

现代城市测绘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

该实验室依托北京建筑大学与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于2011年9月被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批准建设。实验室凭借学校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优势、人才培养优势和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的建设行业优势,面向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文化遗产保护需求,通过产学研联合,实现优势互补,研究构建现代城市测绘地理信息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为城市运行管理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特色服务,为政府提供决策支持,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为企业运营提供技术服务。实验室将逐步建设成为现代城市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的高水平研究平台。通过营造一个创新、开放、和谐的实验室学术环境,培养在主要研究方向上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中青年优秀科学家、学术带头人和优秀创新团队,形成高层次学术交流、成果培育转化和人才培养基地。

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内容:

现代城市测绘技术体系与标准化:基础测绘方面:研究大地基准现代化、城市三维测量与建模的理论与方法;在摄影测量与遥感方面,主要研究多源对地观测数据高可靠高精度处理、高效能网络分布式光学遥感数据一体化处理、倾斜摄影与面阵摄影测量技术、多模式合成孔径雷达摄影测量、激光雷达数据处理及其与摄影测量数据融合、遥感数据智能解译等;在地理信息系统方面:主要研究地图智能综合与质量控制、地理信息自动化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时空数据通用模型与一体化管理、地图数据级联更新、地理信息智能服务等。要大力推进地理信息数据处理关键技术攻关,加强测绘生产技术装备建设,建设地理信息服务体系,研究制定测绘基准框架,通用和专用标准。

城市地理信息理论、方法及应用:重点研究网格化城市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研究城市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和城市运行保障的策略、模型、方法和技术;研究构建城市历史多源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系统平台的相关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城市空间信息应用与共享服务模式,发展面向网格化、精细化城市运行管理服务的空间信息支撑技术,探索基于空间信息的城市建筑生命周期管理新方法。

建筑精细测量与重构重点研究城市建(构)筑物精细测量技术:为建筑施工进行精密放样、建筑运营进行质量监控和安全监测服务;文化遗产精细三维重构技术,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利用服务。

近年来,学校重点实验室获得多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特大异型工程精密测量与重构技术”获得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维激光扫描测量建模技术研究及在故宫古建筑测绘中的应用”获得2009年测绘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体育场精密施工测量技术研究与实践”获得2008年测绘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同时荣获2008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金奖”。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依托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学科,是经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评审和认定的首批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于2001年6月成立,2009年12月通过第二期建设项目验收,2010年9月进入第三期建设。

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

燃气综合高效利用技术:包括研究燃气综合高效利用技术、天然气梯级高效利用技术、集中供热和区域供冷技术、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所应用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应用等相关技术。

供热空调制冷系统与设备节能技术:包括研究供热系统量化管理节能技术、空调用冰蓄冷技术、大型公共建筑用能系统监测和优化技术、浅层地热和水源热泵技术等。

室内环境质量检测与控制技术:包括研究室内空气品质的检测方法、室内空气品质控制手段相关技术、室内空气品质改善技术。

建筑节能综合应用技术研究:包括研究降低建筑用能系统、能源输配系统能耗并提高能效技术、监测和优化管理建筑用能技术、改善建筑围护结构或建筑构件热工性能技术、实现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技术、发展绿色建筑和实现建筑节能减排相关技术。

近5年来,承担科研项目125项,科研经费2,228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863计划”子课题1项,“十一五”子课题7项,国际合作项目5项。实验室已完成的研究成果中,许多已直接应用于北京市场,内容涉及旋流式烟气除尘器、低污染催化燃烧炉、烟气热能回收器、低温空气源热泵系统、室内环境质量检测等,同时申请多项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

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北京重点实验室

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实验室是2010年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建设的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的建立主要为北京市城市建设发展中所遇到的环境和资源方面的问题、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问题提供科技支持。实验室以“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为服务方向,将建筑学、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等多学科进行交叉与融合,结合北京的城乡建设需求,致力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促进当前与未来城乡建设中以可持续发展为模式的建筑事业发展。

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和课题:

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绿色建筑规划评估理论与应用;既有建筑更新改造的理论、方法与模式;新型围护结构研究;建筑风环境、光环境、水环境研究;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技术研究。

节能墙体关键技术研究:研究节能混凝土、砌体外墙和玻璃幕墙的设计、生产和施工的系统理论;研究混凝土、砌体外墙及玻璃幕墙节能性能的关键技术;研究节能混凝土、砌体外墙及节能玻璃幕墙的系统设计理论。

可持续性建筑材料研究:研究建筑垃圾资源化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研究再生结构材料与再生功能材料的形成机理;研究节能环保材料设计与机理研究;研究工业废弃物在可持续性结构材料中的性能机理及应用技术。

绿色建筑能源系统研究:供热空调制冷系统与设备节能技术研究;新型高效制冷、热泵机组及系统研究;建筑能耗及环境控制系统特性评价指标研究;建筑用能管理自动控制系统研究;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理论及技术研究;蓄能机理及建筑应用研究;太阳能、浅层地热能开发与利用关键技术及理论研究;混合能源系统的运行控制研究。

绿色建筑水循环系统:雨水收集利用关键技术与设备成套化研究;非传统水源循环途径与水资源优化配置技术研究;建筑节水与场地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低影响开发与绿色建筑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绿色建筑水环境生态调蓄净化技术与集成技术。

该实验室近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5项,国家优质工程设计银奖1项,省部级优秀设计奖1项;编制国家、地方、行业各类技术标准4项;专利及知识产权数十项。

实验室自组建以来,在绿色医院设计研究、采光遮阳一体化建筑构件研究、高层建筑风噪机理及对策研究、节能材料制造研究等多个方向,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并进行了示范项目的成果转化实践。同时,实验室针对绿色建筑重点方向,面向北京及全国进行开放性课题资助。典型的研究课题及成果有:中国驻厄立特里亚使馆经商参处绿色建筑设计、北京腾达大厦绿色建筑优化对策研究、北京宣武医院绿色医院评价及设计研究、佛山东平新城项目绿色建筑星级认定技术咨询等。

工程结构与新材料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

工程结构与新材料北京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经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批准于2010年1月成立。该中心具有北京市高校唯一的“工程结构与建筑材料”工程检测资质,拥有国家设计甲级资质的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全国行业领先的北京建工京精大房工程建设监理公司。工程研究中心依托北京市建设领域龙头企业北京建工集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北京市政路桥控股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为北京的城市建设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旨在提升北京在工程结构节能、抗震、耐久性、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结构工程材料应用方面的整体水平。

工程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

工程结构节能抗震新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展工程结构相关的抗震新技术和国外先进抗震技术的国产化研究,节能新型墙体的研发和应用研究。

现代大型复杂结构施工监控技术与标准化施工技术:开展大型复杂结构的施工关键技术和施工监控技术研究,高效预应力成套技术标准化施工研究。

既有工程结构的检测、鉴定与维修加固:开展工程结构的材料检测、结构检测、检测鉴定和加固新技术的研究。

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环保节能和可持续性结构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结构材料关键技术和规模化生产技术研究。

环保型可持续发展城市道路工程材料:开展环保型城市道路材料的关键技术研究,积极开展热再生技术、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的成果转化。

工程研究中心目前承担“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项目共计80余项,研究经费达1,000余万元。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1项;申请专利10余项,获批6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

北京市建筑安全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建筑安全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11年4月经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正式批准设立。中心结合学校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和电气工程等学科优势,致力于该领域重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享性技术的研究,以及相关科研成果的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开发,为北京乃至全国建筑安全监测提供所需高新技术和装备。

中心主要研究方向:

基于声学技术的建筑安全监测。

大型建筑运行环境状态监测。

建筑安全物联网系统工程。

特种机器人的研究在建筑安全监测中的应用。

建筑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安全评估及可靠性技术。

建筑装备安全监测规范与服务。

目前,中心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其他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二等奖各1项,其他省部级科技奖2项。

北京市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12年经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成立。该中心以北京建筑大学为依托,并联合北京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和北京市政路桥建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形成了集交通基础设施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大型交通枢纽设计、交通基础设施新材料与新技术研发等于一体的省部级科研及成果转化平台。中心整合了北京交通基础设施研究领域的优势资源,协同开展科技创新,通过产学研结合,促进成果转化,为北京建立高效、安全、环保的世界城市交通运输体系提供技术支持,并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以满足北京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需求。

中心技术研究开发主要方向:

交通枢纽规划设计:研究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布局理论、功能设计方法及行人交通特征,解决高效交通换乘、优化枢纽内部流线等交通运行效率及紧急情况下行人疏散等安全问题。

交通基础设施综合防灾减灾:研究交通基础设施的综合防灾减灾,解决地下道路及空间火灾烟气控制、内涝防治、安全疏散、结构抗震设计及安全评价问题。

交通基础设施全寿命设计:解决交通基础设施全寿命设计相关技术难题,着重开展混凝土耐久性及工程应用技术、交通基础设施使用性能预测、评价技术与应用和交通基础设施抗震设计新技术等相关内容的研究。

交通基础设施施工新技术:研究交通基础设施施工新技术,解决施工的空间制约、资源制约、无障碍施工等问题。

该中心近3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2项,国家优质工程设计银奖4项,省部级优秀设计奖16项;国家、地方、行业各类技术标准54项;专利及知识产权75项;国家级工法5项,省部级工法10项。科研成果已应用于工程约60余项,其中包括:奥林匹克公园综合交通规划、北京地铁4号线的防灾减灾设计、长安街大修改造的全寿命设计、北京市四元桥立交工程的施工新技术等。

北京建筑文化研究基地

北京建筑文化研究基地于2010年被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批准建立。

基地自成立以来,紧紧围绕“三个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开展北京城市文化特色研究、空间哲学研究、建筑伦理研究和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共承担各级各类课题4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课题15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2项。举办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5次,出席国内外学术会议40余人次。出版著作20余部,150余篇。有20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有100余篇论文被CSSCI收录。基地重视人才培养和建筑文化科普工作,2012年开始招收“设计伦理学与美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建设了建筑物文化特色资源库,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基地主要研究领域:

北京城市建筑文化特色与功能研究:北京传统建筑文化的意义及功能;北京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建筑文化特色;北京城市公共建筑物和公共空间的文化内涵;北京城市建筑形态的文化功能等。

建筑伦理研究:建筑、规划、工程活动的价值取向;建筑、规划、工程活动的公共参与;西方建筑思潮的伦理分析。

北京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北京城市建筑遗产的类型与特征;北京城市建筑遗产的文化功能评价;北京城市建筑文化遗产的再利用。

北京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北京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成立于2012年3月,由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联合共建。

基地的基本定位:

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智库;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信息服务中心;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措施研究和技术交流平台;应对气候变化专业人才培养与人力资源储备中心。

基地建设将立足北京、面向全国、放眼世界,跟踪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国内形势及动态,汇聚国内外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精英人才和技术,集成利用北京市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各类资源,开展气候变化对本市经济社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等方面研究,培养储备本市应对气候变化专业人才,努力将该基地建设成为与国际接轨、国内一流的集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教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于一体的产学研综合性基地。

基地将组建与气候变化紧密相关的能源、交通、建筑、环境、生态、经济与金融、规划与管理等跨学科研究力量,紧密跟踪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国内形势及动态,系统全面地分析气候变化对北京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研究本市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战略、应对机制与技术、应对计划与方案。

基地主要研究方向与内容:

开展相关发展战略和政策标准的研究;搭建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信息交流和研发网络;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技术研究,包括基础研究、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研究、提升温室气体减排水平的研究、温室气体减排及相关低碳政策在短期内的经济社会影响研究等。

北京建筑大学——浙江勤业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技术研发中心

为充分发挥高校科研人才优势和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要素资源,促进工程建设领域的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的孵化与转化,建筑工程浙江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由北京建筑大学和浙江勤业建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勤业集团”)共同组成并申报建设。中心于2009年获得浙江省批复(浙经信技术[2009]311号)。

研究中心的建立是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以切实发挥产学研联合作用为目标,以实现提高企业科技创新、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主要任务。

中心自建立以来围绕工程实际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展了多项科研项目合作和技术攻关,主要包括:围绕土木工程施工领域的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重点在施工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等“建筑四新技术”方面开展创新研究与开发,以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系列技术成果,并大力做好应用与推广工作。

中心的科研项目选题主要来源于三个途径:一是浙江勤业集团设立或拟定的项目,包括工程建设的行业标准、发明专利、国家级工法等;二是学校根据具体土木工程热点、难点技术而设立或拟定的项目;三是国家及地区科研主管部门的相关科研课题。浙江勤业集团与学校拟定的项目由各单位分别提交到研发中心,并由专家委员会评审通过后,方可列为正式选题并由中心负责编制项目申报指南。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科技大学科技园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科技大学科技园是依托北京建筑大学的优势学科及科技创新资源,面向首都城乡建设,集聚创新创业人才,扩散高新技术,建设知识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中心;是为首都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撑的创新创业基地;是产学研合作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区;是首都城乡建设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高地。

科技园以建筑科技为主导,围绕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是重点开展建筑结构、建筑施工、建筑材料、建筑节能、建筑监理、智能建筑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研究、设计、实验、应用、信息等产业化基地。

气候变化对建筑工程的影响范文4

【摘要】:近年来,全球经济社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人类活动的增多对自然环境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全球水文与水资源也出现了变化。基于此,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对水文与水资源的影响,对维护生态平衡与水资源保护,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立足全球气候变化实际,探析水文与水资源的发展变化趋势,并提出行之有效的保护策略。

【关键词】:气候变化;水文;水资源;气象研究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全球气候变暖为最主要特征,全球气候呈现出深刻的变化,并突破了传统的地域性限制,演化为全球共同的问题[1]。全球气候变化对水文和水资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不同地域,水文和水资源分布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巨大影响,进而影响到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水文和水资源问题是重要的科研问题,同时也是重要的社会问题,探寻有效的保护路径,是现代环保领域的重要课题。

1、全球气候变化对水文和水资源的影响

1.1对水循环产生的影响

水是地球生命诞生的基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在全球生态系统中,水资源系统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都产生直接的影响。水资源是一个体系性的系统,对气温、大气环境等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深入,水资源变化也反作用于人类,并直接影响到水循环系统。基于此,全球气候变化对水文和水资源产生了深刻影响,并制约了人类水资源的利用情况。

1.2对水资源的影响

作为一种循环资源,水资源是一种重要的生存资源。在资源分布上,水资源分布具有不平衡性,全球气候变化的深入推进,更是加剧了这种不平衡性[2]。从人类利用角度来看,水资源具有循环性特征,但是全球气候变化可能打破这种循环平衡,当水资源平衡遭到破坏以后,对于人类生产、生活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水资源通过蒸发、降水等方式,实现水资源的平衡与再利用,但是全球气候变化却打乱了这种平衡,对水资源的管理与开发产生深刻的影响。

2.3对供水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于供水产生深刻的影响。举例来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全球降水分布会发生变化,导致洪涝灾害产生,同时干旱地区将更加炎热缺水,造成水资源的不平衡性,进而对于供水也将产生更强烈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探寻全球气候变化对于供水的影响,是现代环保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课题。探寻全球气候变化对供水的影响,并探索其中的规律,可以总结出科学策略,指导水库、水电、水质等工作,提升水资源利用水平。

2、减小全球气候变化对水文和水资源的影响策略

2.1强化水资源供需与管理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强化水资源的利用与管理水平,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水文和水资源特征也产生了较大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有针对性的分析水文和水资源分布特征,并根据不同地区气候变化特点,总结出相应的管理和利用方式,对于维护全球水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强化水Y源的利用与管理,要建立水资源利用与管理体系,通过全球化的制度构建,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护水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稳定,避免水文和水资源的系统性风险,进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于水文和水资源产生的不利影响,适应当代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

2.2加强节水高效利用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必须加强节水工作,通过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保护水资源,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水平和效率,实现水资源保护目标。保护水资源主要由于两条路径,一是保护并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主要是通过节约用水、采用节水型用水方式等方式实现;二是减小污染物排放,加强污水处理及排放的监管,特别是对水资源污染严重的能源行业,减小水资源的污染。强化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寻求有效的水资源保护方式,对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4]。相关水文和水资源保护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全社会参与到水资源保护工作中来,让社会公众养成环保意识,通过深入的宣传教育,提升水资源保护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实现水资源保护目标。

2.3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在全球气候背景下,强化水文和水资源保护水平,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相应的制度保护体系,提升水文和水资源保护的总体水平,提升水资源保护效率。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深入,水文和水资源保护问题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要不断加强体制改革,提升水资源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推动水资源保护工作不断提档升级,通过制度的有效约束,形成相应的保护体系,进而减小全球气候变化对于水文与水资源的影响,并为相应保护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和法律武器[5]。

2.4践行环境保护理念

人类活动的加剧,造成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强化水文和水资源的保护利用水平,必须践行环境保护理念,对于自然环境心存敬畏,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提升环境保护水平。在实践工作中,要注重日常环保工作,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科学应对水文和水资源问题。水文和水资源系统具有体系性特征,发挥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因此,要形成全局化的环保理念,提升水文和水资源保护工作总体水平。

结语:

综上所述,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水文状况与水资源分布也发生了变化,探寻水文和水资源变化的规律,对于环境保护、水资源开发利用乃至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寻找并落实保护水资源的有效方式,是当代水文水资源工作长期面临的重要课题,需要政府部门、水文与水资源专家和社会公众的长期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康宁.全球气候变化对水文与水资源的影响[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32):1458-1458.

[2]胡洋洋,李晓宏.全球气候变化对水文与水资源的影响[J].环球人文地理,2015(22):260.

[3]张永勇,张士锋,翟晓燕等.气候变化下石羊河流域径流模拟与影响量化[J].资源科学,2013,35(3):601-609.

气候变化对建筑工程的影响范文5

关键词:施工管理;质量管理;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不断增加,尤其是建筑行业,因此建筑行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越来越大,为了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就要提高建筑施工技术水平,对建筑施工技术进行有效的管理 , 进而,杜绝建筑施工事故的发生,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最终才能为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服务。

1做好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做好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难度很大,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例如,施工材料、施工环境、施工技术以及施工设备质量等都会影响工程质量,甚至会留下安全隐患,在投入使用的过程中出现质量事故。特别是一旦工程完工并投入使用,对其质量问题的处理并不能像工业产品等可进行重新改换和拆卸等,也会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因此,,在工程施工管理的众多方面中,质量管理是关键和核心,只有做好房建工程施工质量策划和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才能造出更多的优质工程,必须做好建筑施工的质量控制,保证社会和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2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因素

总结来说,影响建筑施工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人为因素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建筑施工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工程,人为因素是控制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的过程当中,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的好与坏与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有很大的关系,施工人员的质量控制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是非常关键的环节。施工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工程质量,有些施工技术人员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对施工技术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不能够及时的掌握,甚至有的施工技术人员却掌握了理论知识,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就不能把理论和技术相结合起来,这样就导致整个工程受到严重的阻碍。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作为建筑工程的领导者,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对整个建筑工程要拟定出具体的施工方案,要对施工人员进行管理,同时,在建筑工程施工前,要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性培训,主要是让他们知道施工技术的运用方法,同时,还要加强施工技术人员的自身素质,在施工过程中可以成立一个专门的技术管理小组,这样在施工技术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就可以由专业的懂施工技术的人员来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并且施工技术小组还要定期的对整个工程的施工技术进行检查。只有建筑工程施工人员的素质提高了,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得到有利的改善了,才能改善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

2.2、材料因素

我们知道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材料对整个建筑工程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建筑工程施工前一定要对施工材料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检查,检查施工材料的生产厂家,施工材料生产的主要规格,必要的时候还要对施工材料进行抽样检查,例如:对钢筋和混凝土的性质进行试验,通过试验,检查钢筋的强度,检查混凝土的主要的配合比,这样做才能保障建筑工程的整体结构,才能保证施工的整体安全性。

2.3、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能够产生很大的音响,例如:气候变化、地质条件等,由于建筑工程施工过程是受天气影响,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气候的变化,温度、刮风、雨水、严寒,这些都是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要想控制好整个施工的质量,就要加强对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要在管理的基础上,明确每一个施工人员的责任,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责任制度。解决一些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一些问题,进而,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整体水平。

3提高工程质量的方法措施

对提高施工质量的方法和措施有以下几点建议:

3.1加强管理,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加强管理,是指在现有管理水平的基础上,针对影响工程质量品质的一些关键问题,从技术、人事制度上建立更有效的、更加科学的管理体制,明确每一个施工人员的目标责任。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

3.2加强协调管理的措施

(1)技术协调。提高设计图纸的质量,减少因技术错误带来的协调问题,图纸会签关系到各专业的协调,设计人员对自己设计的部分一般都较为严密和完整,但与其他人的工作就不一定能够一致。这就需要在图纸会签时找出问题,并认真落实,从图纸上加以解决。

(2)管理协调。协调工作不仅要从技术下功夫,更要建立一整套健全的管理制度。通过管理以减少施工中各专业的配合问题,建立以甲方、项目经理为主的统一领导,由专人统一指挥,解决各施工单位的协调工作,作为甲方管理人员、项目经理,首先要全面了解、掌握各专业的工序,设计的要求。这样才有可能统筹各专业的施工队伍,保证施工的每一个环节有序到位。

(3)组织协调。建立专门的协调会议制度,施工中甲方、项目经理应定期组织举行协调会议,解决施工中的协调问题。对于较复杂的部位,在施工前应组织专门的协调会,使各专业队进一步明确施工顺序和责任。

3.3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要善于不断地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施工中协调部分的常见问题包括:电气部分与土建的协调,给排水与建筑结构的协调,建筑的外表、功能与结构的关系,各种预制件、预埋件、装饰与结构的关系、施工的特点、要求,各辅助专业之间的协调等。

3.4提高专业管理人员、施工人员业务水平、综合素质。产品质量的好坏与从业人员的水平素质不可分。在搞好管理的同时,应加强施工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和专业水平的提高,以及对新技术产品的了解掌握。培养施工人员的敬业精神与细致的工作作风,施工中不遗琐碎,不留后患。

结语

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中,一定要确保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因为关系到人们日常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在工程施工管理的众多方面中,质量管理是关键和核心,只有做好建筑工程施工前的质量管理,健全完善的建筑施工管理机制,提高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只有做好房建工程施工质量策划和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才能造出更多的优质工程。

参考文献:

[1] 武宪军 . 深入探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重点及因素 [J].科技资讯 ,2009,(28).

[2] 黄明阳 . 浅议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优化 [J]. 法制与经济 ( 下旬刊 ),2009,(11).

[3] 杨建红 . 建筑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初探 [J]. 科技资讯 ,2009,(28).

[4] 刘良仕 . 试论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要点 [J]. 现代经济信息 ,2009,(19).

[5]邓忠良.加强施工控制管理 预防房屋渗透问题[J].广西城镇建设,2003(8).

气候变化对建筑工程的影响范文6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思考;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引言:建筑工程的质量不但关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同时还直接影响到工程的使用功能。质量不好,甚至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适时规范市场管理,健全建筑工程的质量体系,不断增强企业的质量意识,对建筑质量进行有效监督控制和管理,这对于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建筑工程质量特点

建筑工程质量的特点是由建筑工程产品本身的特殊性以及生产过程的复杂性而决定的,它具有如下特点:

1.影响因素多

由于建筑工程生产时间长,中间环节多,涉及面广,因而建筑工程的质量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勘察设计、人员素质、工程材料、机械设备、施工技术、施工环境、地质条件、气候变化等。

2.具有隐蔽性

建筑工程是一项复杂的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项目,施工环节众多,前后工序之间交接也很多,并会产生很多的中间产品及隐蔽工程,因而建筑工程质量具有隐蔽性,如基础工程、钢筋工程、水暖电管道管线暗敷工程等,因此要加强对建筑过程中各环节的检查验收工作。

3.终检具有较大局限性

建筑工程竣工后的终检无法对工程内在的质量进行检查,无法发现隐藏的质量缺陷,因此工程项目的终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就要求建筑施工中要以事前重视、事中控制、预防为主,做到防患于未然。

4.质量波动较大

由于建筑工程生产的单件性,流动性,工程质量容易产生较大的波动,同时由于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较多,其中任何一种因素的变动都会使工程质量产生波动。

5.对社会环境影响大

与建筑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质量的好坏有密切联系的不仅仅是建筑的使用者,而是整个社会,建筑工程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好坏,而且还影响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特别是有关绿化、环保和噪声等方面的问题。

二、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

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人的因素、材料因素、机械设备、施工方法和环境因素,加强对这些因素的管理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

1.人的因素

人是建筑工程的组织者、管理者、实施者,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将直接或间接地对设计、规划、勘察和施工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是影响工程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2.材料因素

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的质量、品种、规格和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功能,影响着建筑工程的使用、耐久和美观。

3.机械设备

随着建筑工程机械化程度的普及提高,机械设备对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越来越大,机械设备的合理使用、不仅影响着工程进度和施工安全,还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的质量。

4.施工方法

施工方法是指建筑施工过程中所采取的施工方案、技术措施、施工工艺等,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法对建筑工程的进度、质量等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先进的、科学的施工方法不仅能加快工程进度、节约成本,而且对建筑工程质量的顺利实施起着关键作用。

5.环境因素

对建筑工程质量有影响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工程技术环境,如工程地质、现场水文、气象变化等。劳动作业环境,如通风、照明、作业面及安全防护等。工程管理环境,如质量管理制度等。所有这些环境因素都会对建筑工程的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措施

1.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必须实施动态管理。

建筑工程质量随时间、地点、客观条件、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必须实施动态管理,在施工过程中,对建筑工程中的每一个分部,每一个分项,每一个检验批,每一项工序、技术和业务,都要跟踪检查,验收合格,确保所验收每道工序、每个检验批符合设计和现行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规定,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建筑工程质量达到预期目标。

2.建立质量责任制度。

建立健全责任制度,落实责任到人,是做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根本。要根据质量目标,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如例会制度、质量管理制度、质量检验及验收制度、人员考核制度等,通过严格的制度来管理和规范工程项目中的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明确职责,层层签订责任书,全面落实责任,做到工程质量管理规范化、系统化。

3.建筑施工中的质量管理。

(1). 人的管理。人是指直接参与工程施工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无论施工机械多么先进,施工方法多么完善,都需要人来操纵和实施,因此,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就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因素第一的主导作用,强化责任意识,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同时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明确职责,责任到人,并强化教育培训,从而提高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素质,以每个人的工作质量来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

(2).材料的管理。建筑工程中使用的材料必须符合工程设计规范要求和产品本身的质量标准。在工程建设中,要加强建筑材料采购环节、检测环节、使用环节和储存环节的管理。首先要从源头上加以控制,严把进场关。派专业采购人员到信誉好的正规厂家和供货方选购材料,并加强进场材料的检查验收,进场的材料必须要有相应的技术合格证、出厂合格证和质量鉴定文件等; 其次,对进入工地的材料要进行见证取样送检,经有资质的专业检测单位试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第三,在材料的使用中,要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正确操作,避免因施工不当而造成材料性能的降低,同时对分批次进场的材料要进行抽检; 第四,加强材料储存管理,防止因保管不当而造成材料性能的下降或失效( 如钢筋严重锈蚀,水泥受潮结块等) 。总之,只有确保建筑工程材料的质量,才能够在源头上保证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

(3). 机械设备的管理。机械设备管理的基本任务是: 用科学的方法对设备进行综合管理,使设备都能在其使用寿命期内保持完好,在施工中充分发挥自身效能,达到提高工程质量的目的,收获最佳的经济效益。首先,要建立健全机械设备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定人、定机、定岗位的三定制度,明确职责,落实责任; 其次,在机械设备的使用中,操作人员必须熟悉所操作机械的特点、用途、使用性能、操作标准等,严格按照规范正确操作,同时还要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严禁无证操作; 第三,加强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定期检查维修,确保机械设备正常安全使用; 第四,加强进场工人三级质量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提高操作人员业务素质,以保证机械设备的正常使用。

(4). 施工方法的管理。施工方法是工程建设中所采取的方法、步骤、措施,加强施工方法的管理对于搞好建筑工程质量至关重要。首先要根据建筑工程的规模、特点、施工条件等,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用来指导施工项目全过程的实施,同时针对工程特点,选择科学、高效、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技术措施、工艺流程等; 其次,在施工中要按照制定的方案组织施工,技术交底要确保交到每个操作工人头上,加强自检、互检、交接检,严格执行施工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进行验收; 第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重视新技术、新工艺在建筑工程中的使用,不断地改进和提高施工技术、施工工艺的先进性,从而加快工程进度、提高工程质量。

四、结语

建筑工程质量是建筑企业的生命线。现今,我国的建筑企业不仅仅是面临着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还需要面对国际建筑公司方面的挑战,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水平,这是实现企业应对竞争和实现发展的根本保证。加强对质量的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落实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进行有效的管理知识普及,为建筑企业做大做强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基础。

参考文献:

[l]顾伟刚,梁四林,陈志奇.提高建筑工程质童管理对策分析田.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