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幼儿心理问题及对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常见的幼儿心理问题及对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常见的幼儿心理问题及对策

常见的幼儿心理问题及对策范文1

一、幼师专业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产生原因

幼师专业学生学制有三年和五年之分,年龄正处于高中与大学二年级阶段,特定的教育环境和年龄结构,形成了他们独特的心理特点。本人通过用SCL—90量表、UPI量表,对我校学生近千人的心理健康测量发现,大部分学生心理是健康的,但有部分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通过本次心理健康普查发现,存在各种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占总参测学生的32%,其中重度心理问题的学生约占10%;通过本调查结果及对部分学生的访谈和对学生的作文、周记等材料的分析,笔者发现,幼师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等,从中可看出幼师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分析学生心理问题,概括地说影响幼师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一是内部因素,即处于青春期的女生所面临的情感、学业、就业等一系列问题,使她们陷入苦闷、自责、焦虑的境地。二是外部因素,包括学校的管理制度与学生需求的冲突以及社会与校园中一些不良的文化环境给幼师生带来许许多多的负面影响和不应有的压力。面对这一切,幼师专业学生不知该如何处理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这更加说明了幼师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所在。

二、幼师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式

作为幼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探讨新形势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点,构建适应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咨询服务体系,为学心理健康发展服务,是当前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具体对策包括: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增强幼师生自我疏导的能力

1. 幼师专业开设有幼儿心理学课程,这是幼师专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为了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心理教育体系,幼儿心理学课程教学应发挥好主渠道的作用,转变封闭式的教育观念,丰富充实教学内容,以幼儿心理学为主线,适当渗透社会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知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将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纳入教学工作的日程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幼儿情绪、幼儿心理健康等章节帮助幼师生获得有关心理素质培养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树立正确的健康观,使学生通过幼儿心理学课程的学习,除掌握幼儿心理学的科学常识和基本的心理分析方法,为今后做好幼儿园教育工作打好基础外,还能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2. 针对女生比例大的特点,开展女性心理健康辅导课。心理学课堂教学毕竟容量有限,应从女生自身的特点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阶段、不同性别学生的情况,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让她们了解一些保持心理健康的科学方法,如适当的情绪宣泄方法,即幼师生通过自己或他人帮助,选择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将不良情绪发泄出来,以维持生理、心理的平衡和心理健康。

3. 利用网络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传统的学校心理咨询活动是通过设立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咨询信箱、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等方式,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学生在心理咨询室与咨询老师直接面谈,诉说自己的烦恼、痛苦、疑惧等,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自觉进行心理调适,从而达到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的目的,这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办法。但由于目前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传统偏见以及女生心理发展特有的闭锁性,大部分学生无论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还是在心理咨询门诊中,都不愿或不敢暴露自己的问题,害怕被同伴知道之后耻笑、被老师排斥,久而久之变得讳疾忌医,不敢踏进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不敢去咨询机构寻求帮助,也羞于打咨询电话,而信函咨询又未必能得到及时的回复,还有被透露的风险。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沟通方式,它有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所无法替代的优势:网络的匿名性能让学生特别是自卑、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社会交往能力较弱的学生敞开心扉,袒露内心的真实想法,不必担心自己的问题暴露在众人面前;同时使咨询者的问题能及时得到回复,找出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及时找到最佳解决办法。

4. 以心理咨询为帮助,建立咨询服务体系。学校建立心理咨询辅导中心,为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服务,方式有团体咨询辅导、个体咨向辅导、心理热线开设、心理信箱、心理网站建设、制做心理健康手抄报等。学校应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通过设置在线咨询(心理辅导老师提供心理服务,就有关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在线心理咨询)、心理小测试(提供心理测量和趣味心理测试的量表、小游戏)、心理知识阅览室(心理学基本理论、心理健康的标准、青春期女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情绪自我调适方法、心灵减压小窍门等)、网上讨论区、心理导师咨询员电子信箱(学生通过邮件直接向心理咨询老师就有关心理问题寻求解答)等板块,实现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各种功能。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幼师专业学生展示才华提供舞台

学校应根据女生特点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如成立音乐、舞蹈、琴法、书法等兴趣小组,举办跳绳比赛、幼儿广播操比赛、文艺晚会等,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这些活动除了让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开发智力、促进身心健康、具有组织幼儿进行活动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外,还能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各方面特长的机会,满足他们展示自己的愿望,使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心理素质都得到锻炼和提高,这对调节他们紧张的心理、克服过度压抑、孤独、自卑等不良心理很有好处。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意为性格内向、有害羞心理的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

(三)以学生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为基础

心理健康是以咨洵与自助相结合来实现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要发挥学生自身自我教育的作用,教师做好积极引导工作,让她们用科学的知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有效地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增强自我心理调节和保护能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四)创建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

常见的幼儿心理问题及对策范文2

关键词:幼儿安全;安全教育;家庭教育

一、调查对象及调查方法

(一)调查对象

1.家长安全教育能力及幼儿自救自护能力。家庭中幼儿安全教育的目的可分为幼儿和家长两方面。对于幼儿,家庭安全教育是为了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避免幼儿发生意外伤害;对于家长来说,家庭安全教育应提高父母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教育技能,消除家庭环境中的安全隐患,为幼儿营造一个安全、健康、舒适的环境。

2.幼儿家庭安全教育的主要类型。幼儿家庭安全教育的内容分为物质安全教育、环境安全教育、心理安全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物质安全是指幼儿在平时生活、衣食住行中直接接触到的物质是否安全;环境安全是指幼儿生活环境的安全,包括设施安全和自然环境安全;心理安全是指在与家人和他人交往过程中体验到安全感,具有较强的自我认同和自尊心理体验,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为了解D市幼儿家庭安全教育的现状,笔者采用了问卷调查法,所涉及问卷共分为四个维度:幼儿的家庭安全环境及幼儿一年内发生的意外伤害事故、家长的安全教育观念及行为、家长自身对安全知识的掌握、幼儿的日常安全行为。研究样本为D市三所幼儿园小班至大班的幼儿及其家长。

2.访谈法。针对本研究的实际需要,通过访谈来了解家庭安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就研究的具体问题,对30名幼儿家长进行访谈,了解家庭安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等方面问题,访谈内容大体围绕家长对幼儿安全教育的认识和幼儿与家长的互动等方面。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家庭安全教育现状

1.幼儿家庭安全环境隐患。结果表明,26%的家长没有给家中住宅窗户加保护栏,这会加大幼儿坠楼的隐患。60%的家庭住宅周边有公路、马路且车辆来往频繁。56%的幼儿家庭住宅周围有可以游泳的河流,新闻中经常报道幼儿因玩耍而溺水的悲剧,家长应提高警惕。

2.幼儿家庭意外伤害事故。此项调查通过家长回忆一年内孩子在幼儿园外发生的安全事故,调查3~6岁儿童发生最多的意外伤害事故,发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地点,发生意外伤害事故时幼儿所处情景。幼儿在家庭中发生的意外伤害事故最多的是烧伤烫伤(52%),其次是被刀、剪、尖物等物割伤(32%)。发生幼儿意外伤害事故最多的地点是家庭附近(78%),其次是发生在家庭室内(14%),最后是公共场所(4%)。

3.家长对幼儿安全教育认识。调查显示,12%的家长赞成“只要少让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就能减少幼儿的安全隐患”。家长的外在保护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幼儿受到伤害,形成幼儿安全自护能力是避免安全事故的根本措施。23%的家长基本赞同“在家里对孩子的约束越多,孩子就越安全”的观点。32%的家长认为,孩子还不懂事,所以不会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果幼儿的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地治疗,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心理问题或将加重。

4.家长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的现状。调查结果发现,家长利用各种方式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使用最多的方法是在孩子进行一些有危险性的活动前,提醒他注意相关的安全隐患;在孩子做出危险举动后立即给予教育。其次是通过图画书、讲故事或电视节目等方式让孩子掌握安全常识。最后是利用身边某个情景向孩子说明该情景中的安全隐患和应对措施;可以看出家长最常用的安全教育方法是在孩子做出危险举动后再给予安全教育,这样做比较被动。在生活中随机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较少。

(二)家庭安全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幼儿家庭安全隐患分析。随着各类家用电器的普及,幼儿家庭内的安全隐患也随之增加。家长的安全意识与家庭中的安全隐患成负相关,而家庭中的安全隐患与幼儿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成正相关。有些家长由于疏忽和经验不足等原因,没有及时发现和消除家庭室内的安全隐患是造成室内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家庭室外环境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不易改变,因此家长只有通过安全教育,使幼儿增强安全意识,培养幼儿的安全规则,才能避免此类意外伤害的发生。

2.家长对家庭安全教育的认识存在问题。通过调查数据可以看到,家长“保护”意识很强。现在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都十分关心孩子的安全问题,家长会通过各种安全保护措施来保护幼儿不受到伤害。然而,这种保护对幼儿来说是外在的、依赖的、被动的,这种在过度保护下成长的孩子,会失去很多实践的机会,各种能力得不到提升。通过访谈30位家长,仅有6位家长表示经常带幼儿参加户外活动。其余有24位家长不能做到经常带孩子到户外游戏,他们给出的理由是“工作较忙”“没有时间”及“外面不安全”。有一位家长在访谈中明确表示“孩子在家里最安全,到外面玩车较多,人很杂,不放心”。

3.幼儿家长安全教育方式单一。通过调查发现,随着幼儿年龄逐渐增大,家长的“无缝看护”已经不能满足幼儿日益增长的活动需求。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逐渐被家长重视,多数家长只有在孩子出现安全问题时才进行教育。对于幼儿来说,最好的保护是自我保护。若家长只在发生危险后才提醒幼儿,不仅没有起到保护孩子的作用,对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增强也是无效的。

三、幼儿家庭安全教育优化对策与建议

(一)转变家长安全教育观念,提高家长安全教育意识

家长应改变安全教育观念,提高安全教育意识;既要加强自己的安全意识,给幼儿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也要转变自己的安全教育观念,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行为是在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家长首先应改变自己的安全教育观念。家长安全教育观念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家长缺乏正确的安全教育观念和不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首先,家长应确立正确的安全教育观念,即安全保护和安全教育并重。家长要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重视幼儿安全意识和自护能力的培养,多给幼儿创造实践锻炼自护技能的亲身体验机会。其次,家长要做到全面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根据幼儿具体年龄阶段特征,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防护,选择儿童易于掌握的安全教育方式。

(二)采取切实措施,帮助家长提高安全教育技能

家长的安全教育技能主要包括排除家庭环境的安全隐患、意外伤害急救技能和安全教育方式等。一方面,家长要排除安全隐患,为幼儿创设安全的生活环境。家长要做到安全放置生活用品,妥善安置危险物品。另一方面,家长要提高自身的安全防护和自救技能,掌握丰富的安全知识,学习常见意外事故的急救措施。最后,在安全教育方式方面,家长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常规,使幼儿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多向孩子讲解安全知识和自救的方法,根据孩子年龄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安全教育方式;多给孩子锻炼运动,安全防护自救技能的机会,只有幼儿自身的能力提高了,才能在危险情景中真正做到自我保护和自我救助。

(三)重视家园合作,发挥幼儿园主导教育作用

为提高幼儿的自护自救能力,幼儿园与家庭的配合十分重要。针对幼儿家长安全教育意识和安全教育观念中存在的问题,幼儿园可以开展家园座谈会和家访多种方式,与家长共同交流幼儿的安全教育,帮助家长解决家庭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在对家园合作的形式上避免只采用口头说明的形式,创造实践机会,提升家长安全教育技能。可采取多种多样的活动,如邀请家长观摩班级半日活动、亲子安全隐患大排查等,在活动中使家长和幼儿都得到提升。

作者:来鑫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常见的幼儿心理问题及对策范文3

【关键词】分离焦虑;小班幼儿;新入园

幼儿的分离焦虑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丰富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随着幼儿分离焦虑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相关的研究渐次增多。本研究希望通过对相关分离焦虑的研究进行梳理,结合实地调查分析,对小班幼儿新入园的分离焦虑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关于幼儿分离焦虑的研究分析

焦虑属于情绪反应中一种正常的情态,其存在于大多数人的生活中,分离焦虑(Dissociative anxiety),也可以称作离别焦虑,属于学前儿童情绪障碍比较普遍的一种,是近年来学前教育及心理学研究的课题之一,受到研究学者的关注。从亲子依恋、父母教养方式及教师敏感性三方面对儿童入园分离焦虑的影响进行探讨,并指出常用的儿童入园分离焦虑干预措施及未来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二、新入园小班幼儿常见分离焦虑表现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以某幼儿园新生班47名幼儿为研究对象,对新入园小班幼儿分离焦虑表现进行调查,对其表现进行分析,找到分离焦虑的原因。这些幼儿均是2014年9月入学,首次接受幼儿园小班的教育。此次发放问卷47份,回收45份,有效回收率为95.74%,与此同时,作者还针对入园分离焦虑的对象与家长进行了访谈,以加深了解。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新生入园与家长分离时,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分离焦虑状态,如分离时哭闹,请求父母不要离开的占的比例非常高,达到95%以上,而提到去幼儿园会显的心事重重和特别依恋父母不相信其它人的比例也占到84.44%,这三项表现是存在的普遍现象。

三、缓解小班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策略建议

1.针对家长的策略建议

(1)提前帮助幼儿做好入园的准备。这里提到的准备包括心理准备和孩子的能力准备。心理准备主要是帮幼儿消除对幼儿园的陌生感,消除孩子的恐惧心理。孩子的能力准备主要是训练孩子的日常生活能力,如:吃饭、上厕所、穿脱衣服等。

(2)创建一个放松和愉快的气氛。营造放松和愉快的氛围主要建议年轻父母尽量避免问他们在幼儿园的表现,如教师在幼儿园是否批评等一些负面问题,而要和孩子多谈快乐的事,如和小朋友的游戏,或者教师又交了哪些新奇的知识等以此来增强和提高孩子们在幼儿园的生活兴趣。

(3)父母自身的分离焦虑情绪。对于幼儿园的生活,家长要给幼儿一个适应的时期,在孩子哭闹的时候,父母不要过于担心,相信孩子,鼓励他们,没有特殊的情况下,应该坚持每天送孩子到幼儿园。不要因为自己的不忍心而不舍得送孩子去幼儿园。

2.针对教师的策略建议

(1)创建安全而温馨的环境。从幼儿园的环境建设方面,要尽量营造出家庭的氛围,以降低幼儿的分离焦虑,无论是户外还是室内的环境创设,不仅要考虑实际的教育需要,更要考虑家的元素。例如,可以在墙上贴上幼儿的全家福,让幼儿把自己喜欢的玩具放在教室里等,以降低幼儿园环境的陌生感,使之对新环境有认同和归属感。

(2)组织有趣的游戏。游戏是最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的,也可以分散孩子的焦虑情绪,也就是说,对于年幼的孩子,教师应多组织一些室外活动,让孩子对游戏感兴趣,吸引幼儿,让他们的注意力从焦虑的情绪中分散出来,投入到有趣的游戏里,以减少儿童的分离焦虑。

(3)鼓励幼儿相互帮助。生活自理能力不足也是一个儿童分离焦虑的主要原因,所以通过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树立自信,也会减少孩子的焦虑。同时教师要鼓励能力比较强的小朋友去帮助其它小朋友,这样也有助于提升孩子的成就感,让孩子慢慢爱上幼儿园。

参考文献:

常见的幼儿心理问题及对策范文4

 

关键词: 银屑病;心理问题;对应措施

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2010年5月本科收治儿童银屑病患儿18例,年龄最大12岁,最小3岁,平均年龄7.1岁,其中女16例,男2例,平均住院天数为13天。根据年龄的大小不同分为婴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年龄最大的12岁,最小的3岁,通过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出现不同的心理反应进行心理护理,以减轻疾病的痛苦,消除或减轻情绪上的焦虑,使患儿身心得到全面的照顾,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使之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处于最佳治疗状态。

2 常见心理问题

2.1 焦虑、恐惧 疾病给儿童身体上带来的痛苦本身就是一种创伤,医院陌生的环境、离开亲人及接触陌生人、身体形象的改变、中断学习等都易使儿童产生恐惧和疑虑、自卑等心理[1]。 患儿对医院环境不熟悉,生活习惯改变,使其感到没有安全感。住院以后,每天看到穿着白大衣的医护人员和痛苦而陌生的病友,见到医护人员就感到紧张,表现出急躁不安、哭闹不止。一些胆小的患儿更是害怕打针吃药,胆怯、悲观、郁郁寡欢,失去了以往的活力,采用面容直观法来判定患儿的心理状态,因为面部表情可反映心理情况,面部表情是情绪的客观外显行为[2]。

2.2 悲观、抑郁 抑郁症的典型表现为自身形象缺乏,如忧郁的心情、兴趣的减低、不快乐、无价值感、内疚、注意力减退或自杀念头等。银屑病可泛发全身各处,但以四肢伸侧和骶尾部最为常见,特别是肘部、膝部,可对称发生。头皮损害也常见,可单独发生,也可以和全身损害并存。头部损害界限清楚,头发呈束状,但不脱发。本病患者中女童较多,既往的调查发现女童比男童多50%。女童天生爱美,所以此病中女童更容易出现悲观、抑郁等心理现象。

2.3 依赖、自卑 依赖心理是所有人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儿童尤甚。此类患儿一些表现为少言寡语,依赖性强,喜欢依偎在父母身旁;还有些孩子表现为神经脆弱,对疼痛尤其敏感,心灵最易受到伤害,是护士最需要关心、体贴的对象[3]。儿童的意志力、自觉性和自制力都较差,思维活动带有明显具体形象性,主要以直观表象的形式来熟悉外部事物,儿童的行为和情绪易受当时外界事物或环境的引诱而转移[4]。

2.4 害怕、孤独 学龄期的患者担忧功课被落下。对脓疱型银屑病患儿来说,他们住院时间较长,一般1个月,或者更长。离开同学和小伙伴时间长了,就会感到孤独。还有些从农村来的孩子,他们的父母经济较困难,使他们有急于出院的想法,而孩子担心害怕没治疗好就出院,这一切的担忧势必使体弱的孩子心理负担更重。这些担忧会表现为抑郁、沉默、焦虑和痛苦,甚至有的患儿会失眠。这些不良现象都会影响孩子的治疗进程,影响疗效。

3 心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3.1 焦虑、恐惧患儿的应对 表情是人的态度的第一反应,微笑可给患儿带来一种友好情感的感染,让患儿引出愉快、轻松的感觉。对幼儿期的此类患儿,护士尽可能多的对他们轻拍、抚摸,哭闹时顺着头发由头顶摸到前额;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搂抱、亲吻以满足皮肤饥饿,多与其交流。稍大点的儿童不愿合作情况下,取得家长的配合,同时鼓励儿童,给他感兴趣的玩具,看动画片,转移其注意力,不要强迫,使孩子在愉悦中接受治疗,增强其自信心,促进其尽快康复。

3.2 悲观、抑郁患儿的应对 一般男童大大咧咧的,他们在注重自身形象方面没有女童这样突出,可轻轻拍打肩背部、抚摸头部,而对女童则要说更多赞美的话,还可以抚摸脸部、帮她梳头等。10岁以上的儿童性意识已开始萌发,这些孩子惧怕身体的完整性及器官功能被破坏,故在进行任何操作前应做好解释,以减少疑虑,应适当用床帘遮挡,不宜使操作部位暴露过多。

3.3 依赖、自卑患儿的应对 尽量满足儿童依恋的需求,鼓励儿童亲人或陪护人接纳儿童在允许范围内的要求,如搂抱、依偎等。维护儿童的自尊心,绝不可去讥笑或讽刺儿童“娇气”。不能急于操作,先与其交谈,表情要亲切,语调要文雅,动作轻柔,对患儿多鼓励,勿训斥,保护他的自尊心。护士对儿童要作过渡性教育,在做任何操作时,向儿童认真地说明治疗目的,使儿童在心理上有准备,去做好自己应做的协作性行为,而不至于使儿童感到突然而至,争取取得合作。

3.4 害怕、孤独患儿的应对 对于医护人员及患儿的父母来说,为了避免和减轻患儿的疑虑,必须善于观察分析,掌握患儿的思想和要求,有的放矢地跟他们谈心,以解决心理顾虑。鼓励患儿与同伴、同学联络,允许他们来院探视,交流学习进展情况,与此同时,父母也可给患儿辅导学习,补习功课,根据病情帮助患儿继续学习,以解除患儿的后顾之忧。进而患儿才有积极性以配合医生治疗,对整个治疗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4 小结

为患儿营造一个宽松、开心的生活氛围是医务工作者和家长的责任,银屑病是属于一种身心疾病,如果整日情绪紧张是会影响患儿病情的。对于患儿们来说要面对课业的压力,甚至是同学和周围人的侧目和冷落,这些都会让患儿伤心不已。要使患儿顺利配合治疗,对患儿实施心理诱导的同时,不能忽视家长这个对患儿心理反应起关键作用的角色。所以说银屑病除了身体上的治疗,在心理上要多给孩子关爱,让他感受到愉快、开心,有助于疾病的恢复。治好后日常生活中多注意一些会降低复发的几率,在治疗的同时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调养,平时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多喝水,有充足的睡眠,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都是很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朱延力.儿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2 祝敏芬,兰志建.影响学龄前儿童临床依从性的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护理与康复,2004,3:86-88.

常见的幼儿心理问题及对策范文5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研究 应对策略

留守儿童是指在农村地区因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一年及其以上,而被交由父母一方、祖父母或他人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孩子。由于无法获得正常的家庭教育和感情关怀,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品德和行为养成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尤以心理健康问题最为突出,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杨素苹指出:“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正常的心理环境和良好的农村教育环境,形成了任性、冷漠、自卑、敏感、孤独、不安、胆怯和自我封闭等不良个性心理特征。”李宝峰的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较高,具有轻度及以上的人员占31.0%。”孙晓军等人的研究表明:“留守儿童表现出更多的友谊冲突或背叛,留守儿童同伴关系对孤独感的预测力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问题已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已经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据此,笔者运用调查与访谈等多种方法,力图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探讨这一群体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有效的解决策略,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帮助他们消除不良心理,重建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得到积极、健康的发展,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社会人。

一、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1.自卑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自己没有依靠和保护,加之初中生在心理上已经开始形成自我意识,因此,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心理敏感度较高,极易产生自卑等心理障碍。在学校生活中,常常表现出不自信,害怕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担心别人用鄙视的眼光看自己,害怕失败……由于客观环境难以改变,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延长,这种自卑的感觉就会越强烈,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2.孤僻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父母都有依恋倾向。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依恋的程度与性质,直接影响儿童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影响他们的情绪情感、社会行为和性格特征。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缺乏最起码的心理交流机会,内心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引导,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在学校,这样的孩子往往不会主动与其他同学交往,他们往往躲在角落里羡慕别人能开心地生活,羡慕其他同学敢于大胆地表现自己,却把自己包裹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和同学交流,害怕自己的表现不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

3.性格与行为偏差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上、价值上的偏离和性格发展的异常。一部分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爱,而想要在生活当中寻找关爱,因此,对身边的朋友要求很高,要求别人什么都围着自己转,一旦发现朋友对自己的关注不够,就会责怪、发脾气;一部分孩子把这种缺失的爱,用自己认为的爱情来弥补,陷入早恋的泥沼;一部分孩子因为缺乏爱,而开始埋怨父母,对父母毫无感恩之情,常常与父母吵架,不能理解父母对自己的良苦用心;一部分孩子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性格失常和行为失范,表现为脾气急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甚至打骂同学、老师和长辈。极少数留守儿童受社会不良团伙的影响,出现了违纪或犯罪行为。

4.逆反心理

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怀疑,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然而,留守儿童又是最渴望拥有关爱的人群,因此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和极度希望得到关注,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常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不谦虚”“爱搞恶作剧”等。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自己,一点小事就计较,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有时为了引起他人的关注,故意惹是生非,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

1.父母教育缺失,监护人教育不当

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也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无法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因此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都相对不良,对他人缺乏信任和爱心,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无法和同伴一起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的监护主要是隔代监护,监护人多数是其祖辈。祖辈的思想、生活习惯多与时代不合拍,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易造成儿童适应不良;祖辈大多溺爱孩子,对孩子要求放松、原则放宽,易使孩子养成刁顽任性的不良个性和习惯。

2.学校教育不足

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将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但由于学校的办学条件、教育理念、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不足制约了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目前,对于留守儿童较好的管护措施是实行寄宿制,但大部分农村学校缺乏寄宿条件,即使有,一般条件都较差,学校很少开设心理课程,也很少对学生进行生存、安全和法制教育,其心理健康发展缺少正确的引导;部分教师忽视了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一些留守儿童反映老师没有家访过,被忽视、被遗弃的感受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发展。

3.社会教育不足

就我国当前教育的现状来看,社会对少年儿童发展提供有效帮助的机构太少,尤其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基层很少或没有相关的少年儿童的社区教育组织,使得农村少年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发展在社区教育这一块尚处于真空之中。社会不良因素,如现代传媒具有极强的渗透性,一些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作品也很容易影响到不设防的孩子们,此时家庭监督力度不强或失控就为一些不良倾向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1.完善家庭教育

发挥父母的教育职能,就要求父母应与孩子保持经常联系,除了生活、身体、学习方面外,还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也可通过讲述打工的经历,使孩子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监护人也要树立起角色意识,真正担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对留守儿童既不放任自流也不娇宠溺爱,做到严与爱结合;同时要定期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交流,了解其需求及心理状况,并及时与其父母和学校联系,以共同采取措施促进其健康成长。

2.加强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及时发现、诊治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充分发挥学校的少先队、共青团的力量,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积极鼓励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改善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障碍;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公平、公正地对待留守儿童,使留守儿童享有与其他儿童同等的待遇。

3.整合社会力量

拥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个体心理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因此,社会有必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有效地弥补家庭教育对其关怀的不足,多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政府应加强并完善社会制度,维持社会秩序,严厉打击犯罪分子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加强对娱乐场所的有效管理,严厉打击传播不良音像制品的行为,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多组织社会公益活动,呼吁社会成员多关注留守儿童及其他弱势群体,给予他们诚挚的关怀与帮助,让他们感觉到国家及政府的温暖。

4.加强自身教育

留守儿童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和烦恼,其实都可以归结为缺乏对现实的正确认识及态度和内心不平衡。父母外出务工是一种现实,留守儿童应以健康的心态,正视现实、面对现实。在改变不了父母外出的现实情况下,只能学会调整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作为留守儿童,应该学会自信、自立、自强,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看成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端正学习态度,把学习看成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多与老师、同学接触,主动与父母沟通,勇敢面对和克服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当然,农村留守儿童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全社会都要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关注留守儿童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站在对后代负责、对社会负责的高度,与家庭、社会各界密切合作,扎实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呵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为祖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合格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1).

[2]杨素苹.关注农村留守儿童[J].基础教育参考,2004(7).

常见的幼儿心理问题及对策范文6

家庭是千差万别的,每一个家庭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教育方式,家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千差万别的。文章主要通过对家庭教育中常见的一些问题进行阐述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的建议。

一、幼儿家庭教育的含义

幼儿家庭教育是指在一定的家庭环境中由家长(主要是父母)自觉地、有意识地通过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的实践对幼儿施以一定的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及其过程。这种对幼儿的影响,可以是有意识的言传身教,也可能是父母无意识行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当前幼儿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正确的养育知识和科学合理的教育观念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出生,让第一次为人父母的家长们手足无措,惊喜之余更多的体验到的是养育的艰辛和教育的无所适从。正确的养育知识可以从书籍、祖辈们的言传身教和朋友之间的互相沟通学习中逐渐掌握。而合理的教育观念虽然能在亲朋好友的相互交流中获得一些别人的间接经验,但针对不同幼儿的具体情况,父母其实是茫然的。

与此同时,社会上流传的一些“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让家长们相互攀比,导致很多家庭在幼儿的家庭教育理念上步入重智轻德的误区,呈现明显的功利色彩。家长们偏执的不惜花费大量的精力对幼儿进行识字、绘画、声乐等方面的培养,而忽视幼儿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这对幼儿的身心成长非常不利,可能从小就埋下性格缺陷的种子。

2、缺乏科学有效的教养方式

任何家庭的父母都会想方设法给予幼儿最好的,很多父母舍不得吃的,舍不得用的,对于孩子而言却是习以为常的。这就造成家庭的过渡溺爱,家庭的溺爱直接造成幼儿的“自我中心”或是胆大妄为,缺乏应有的自理能力和自制能力,助长“白眼狼”的养成。

而还有一类家长,认为要从幼儿时代就必须“严格”要求,才能塑造孩子良好的性格特征,培养好的习惯。这样的家长总是高高在上,极度权威,专制的对孩子进行管教,出现差错,非打即骂。孩子则出现不情愿的服从和偶尔的叛逆。这样的教育方式,幼儿完全处于被动,缺乏宽松环境下的健康心态的形成,最终也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成长。

3、缺乏良性的家庭互动

家庭是影响一个人一生最大也是与每个人关系最密切的单元。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任何一个家庭成员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整个家庭的运作。家庭互动即家庭中各成员之间行为和行动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家庭互动都是良性的。有的父母对子女的愿望和要求不予理睬,不信任、不关心其成长,并经常伴随体罚、虐待、威吓、苛求等态度;有的父母把自己的希望投射在幼儿的身上,忽视幼儿的天赋能力和志向,要求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要求和标准行动,常以严厉、顽固、强迫的态度来命令或监督孩子;有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过分担心和不安孩子的健康、学业等,对孩子过分负责、无微不至,经常出现代办、代劳的现象;有的父母对孩子过分喜爱,一味迁就,想尽一切办法来迎合孩子的要求,即使孩子做错了事情也替他申辩、开脱;有的父母在教养态度、教养方式上不一致,“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这些不良的家庭互动都可能导致幼儿不同的心理问题。

三、应对策略

为了让家庭教育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更加科学合理的给予幼儿更合适的教育,还幼儿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针对幼儿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家长在教育中应做好一下几个方面:

1、学习正确的养育知识和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正确的养育知识和科学的教育理念是教育好一个孩子的基础,正确的养育知识不能依赖于父辈的口口相传,应该多学习权威书籍和咨询专业人士的建议。科学的教育理念就是既要注重幼儿的智力的开发,又要注重幼儿德育教育的培养。从点滴的生活细节中逐渐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这才是真正让幼儿受益一生的重要品质。

2、坚持原则,采取宽严适度的教育方式

幼儿家庭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可是需要把握基本的一些原则,在家庭教育中既能满足幼儿的合理的需要,又能抑制那些无理取闹。对于幼儿,爱是教育的基础,孩子在“爱的基础”上成长,要让孩子在家庭生活、教育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成功的体验,即经常有一种“成长的喜悦”。同时,对于一些道德问题,也必须及时加以制止和正面引导,做到既不过分溺爱,也严而有度,不能时松时紧,时宽时严。

3、运用合理的教育方法

家长的教育最常犯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更多的告诉孩子什么不能做,而没有告诉孩子什么是孩子可以做的。尤其是在管教孩子的时候,往往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简单意义的责骂和殴打,用于制止幼儿的不良的习惯或者错误行为,而很多时候虽然从表面上起到了效果,而孩子本身有时候是不知道怎么错在哪里了,心里是极度不服气的。其所以,合理的方法应该是在责骂之余,家长孩子都心平气和之余,首先要告诉孩子他做错了什么?为什么要责骂他,是什么原因父母要管教他;其次,最重要的是要告诉孩子他应该怎么做,也就是下一次再遇到这样的问题他应该怎么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为了孩子更好地发展出发,科学合理的教育我们的孩子。

4、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