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有关绿色生态低碳环保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有关绿色生态低碳环保的建议范文1
以下三个案例就是创意点金的力量,通过它们的成功你会发现,创意和热情的力量是可以战胜传统思想并让这几个公司在拥挤的市场中迅速成功的。请注意,这种创意使它们与雀巢、星巴克、谷歌等相比毫不逊色。
“宽广的戈壁景色多壮丽,勇敢的草泥族人民歌颂着你,俊健的多么的美丽……”这首由中国网民撰写的《之歌》,不仅登上了《纽约时报》的网站,还另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编辑唐竞新大赚一把,风靡网络。
2009年,当整个互联网都在为这个“恶搞神兽”沸腾的时候,唐竞新在几天时间内找了一家广州郊区加工厂赶出了一批做工粗糙的T恤和公仔,很快卖出去几千个,并持续畅销。
唐竞新的原始想法不过如此:既然网民为此而兴奋,那么,穿上一件T恤或者在背包上栓一个公仔,甚至在家门口挂一个大气球,是不是就能达到标榜自己意见和立场的符号?是不是一个可物化的象征?由此,在原本已经拥挤不堪的玩具和T恤网店中脱颖而出。
的畅销思路,其实就是玩具业的行业本质。玩具要卖得动,基础是安全,再往上是品质,最高的境界是情感诉求,情绪传染。可以说:一个东西的表面不重要,它的内核才重要;一旦内核确立,就可以注入进不同的实体,产生巨大的繁殖价值。而是被网络媒体和愤懑网民联合塑造了形象并且注入精神内涵,唐竞新只是拿来为我所用而已;别人栽树自己乘凉。
2000年,SPANX创始人莎拉布雷克利进入年老又拥挤的女性内衣裤市场时发现,这里面品牌如云,想要出头十分难:只有与众不同,才能出头。一个偶然的创意挽救了濒危的公司:她对原生产线上的连的袜子部分做了改变,将它做成女性内衣裤,并花费5000美元对生产线进行改造,便在这个市场异军突起,领潮发展,2008年,其销售量高达7亿5千万美元!
表面看来,SPANX成功于一个小小的改动,实际上,布雷克利的改动满足了女性对舒适而简洁这种风格内衣的潜在需求,当这种需求变成一种产品的时候,它的风靡也就不足为奇了。
虽然有人断言,Twitter要过36年才能追上Facebook,但并不能改变Twitter越来越受欢迎。在社交网络这个成熟的大市场,Twitter仅仅稍作改变,就改变了商业规则,为自己找到一席之地。
不久前,Twitter移动业务开发主管凯文・萨乌在自己的博客上谈到了了Twitter的三位一体商业模式――搜索、移动运营商和内容:Twitter的实时搜索技术成为了业界热门话题,甚至谷歌也在跟风;Twitter的大部分流量来自手机――手机互联网和短信;尽管从移动运营商获得的分成尽管不太高,但也不可小觑;与此同时,MTV与Twitte还达成了广告营收分成协议,今后,类似的交易越来越多。
Twitter大受欢迎的原因很简单:它改变了网络交流方式并创建出世界范围内最大的基层社会网络,并能满足人们之间用少于140字的手机短信便可互通“发生什么事?”,这个看来不起眼的小创意使Twitter轻而易举打败大把竞争对手,得以立于潮头。
好消息在于:我们正在迎来一个创意者的春天,精神、情绪、文化内核的构建不仅需求越来越大,而且可以更加细分,空间也随之更大。假如你的公司正在努力挤进一个成熟的市场并试图脱颖而起,以上三个案例一定会对你有所启示,对吧?其实很简单。相信你的创意和热情,并且为之坚持不懈。
力邀西南五区共商永定河发展大计
3月12日,房山区区长祁红邀请门头沟、大兴、石景山、丰台四区主要领导做客房山,共商加快首都西南地区经济发展,协力推进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建设大计,并将其作为由五区政协轮流承办的第四届首都西南区域经济发展论坛的主要议题,论坛确定为今年9月中旬在房山举行。
据祁红介绍,永定河贯穿首都西南五区,生态环境建设、水岸经济发展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2009年,市委市政府把永定河生态走廊与水岸经济带建设列上工作日程,先后出台了《永定河绿色生态走廊建设规划》和《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综合规划》,极大地激发了五区干部群众建设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加快首都西南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如何从本区实际出发,将规划落到实处;如何坚持科学发展,加快推进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诸多功能区的开发建设;如何建立和健全永定河绿色生态规划建设管理的体制和机制等一系列问题,成为五区共同关注的热点。
经过研讨,五区领导一致认为,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需要建立一个区域性质的协调推进机制,集中各方力量,汇集各方智慧,共同解决好规划、资金、土地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为此,房山区倡议五区形成联席会机制,定期专题研究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制定行动计划,结合各自实际,选择一个重点项目,集中力量加快推进,以便在较短时间内取得阶段性成果。
五区领导表示,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建设是未来一个时期各区的重点工作。为此,建议将推动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建设确定为第四届首都西南区域经济发展论坛的主题。
世界名牌折扣店北京现代服务产业园落户房山CSD
3月22日,伴随房山新城滨水森林公园和京良路(房山段)拓宽改造工程等《城南行动计划》中确定的一批重点建设项目的启动,中国领先的房地产综合营运商之一首创置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奥特莱斯共同投资建设的世界名牌折扣店北京现代服务产业园同时在房山区长阳镇(CSD核心起步区)奠基。
据了解,此次房山长阳镇地块项目,是继首创置业在广东佛山和浙江湖州与奥持莱斯合作后,共同建设的第三个新型住宅产业综合体项目。该项目为轨道交通房山线长阳西站的上盖物业,总建筑面积约为3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21万平方米,奥特莱斯及其它商业约为15万平方米。规划建成集高质量住宅、世界名牌折扣中心、休闲度假等核心功能于一体、辐射华北地区的新型住宅产业综合体项目。
该项目地理位置优越,紧邻京石高速路和即将开通的轨道交通房山线,经京石高速至北京金融街地区仅30分钟车程,轨道交通房山线今年年底前开通后,将大大缩短房山地区与城市核心区之间的距离,方便各种商务、生活的沟通和交往。
同时,房山区政府对外表示,将面向全球公开征集房山中央休闲购物区(CSD)规划设计方案。设计任务主要包括CSD用地功能规划、交通规划研究、市政设施规划研究、景观生
态环境规划和城市形象设计。CSD扩大研究范围的城市功能研究、产业发展研究、生态环境资源研究,提出用地规划和开发建设的建议。
国际顶级规划设计大师走进通州聚焦国际新城
为了实现通州运河核心区高标准、国际化建设,保障整体规划实施,借助国内外顶级水平的专家队伍就运河核心区规划设计进入深入研究,3月12日,来自世界各地的12位国际顶级规划设计大师与国内知名规划设计专家在通州区政府和北京市规划委的邀请下,齐聚北京银泰中心,共同论证通州运河核心区规划设计方案。
通州区希望借助此次高峰论坛,加强现有建筑、交通、水系、市政配套设施、区域规划的研究完善,并将把国际最前沿的先进理念,落实在核心区的规划设计之中。
据介绍,运河核心区是通州建设现代化国际新城的重点区域,将承载通州新城发展的主要职能。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会同通州区政府和相关委办局,正在开展运河核心区的规划完善工作。目前,按照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世界城市”的要求,已初步确定了运河核心区的空间结构、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通州区代区长岳鹏表示,运河核心区将发挥运河文化和水资源优势,明确功能定位,坚持低碳环保理念,挖掘文化内涵,绿色交通优先,创新开发体制机制。
之后,规划设计专家走进通州并实地考察了新城中心区规划沙盘、运河核心区五河交汇处、通州历史古迹三教庙、万亩滨河森林公园等。
获评最具投资潜力特色示范县
由世界品牌组织、美中经贸投资总商会、世界500强全球合作组织联合推选的“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示范县200强”排行榜,日前在日本东京揭晓,密云成为本市惟一入选区县。
据悉,此次“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示范县200强”评选涉及3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主要从历史特色、文化特色、生态特色、环境特色、产业特色、投资环境特色等方面进行考察,指标包括国际知名度、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节能环保进展、低碳经济进度、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等,通过独立问卷调查、统计数据分析、考察团实地调研、网上公众推选和权威专家函评等,最终选出200个列入榜单。
作为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密云,依托优美的生态环境,转变发展观念,提出“密云生态涵养发展区工作方略”和“经济建设努力走在全市五个生态涵养发展区前列,社会建设努力走在全市郊区前列,生态建设努力走在全国前列”的“三个走在前列”目标,并坚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发展经济为核心、促进富民为根本,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良好的环境、优良的政策、优质的服务,使密云成为投资“热土”,吸引了北汽福田、北新建材、万都汽车底盘公司、汇源果汁、今麦郎等知名企业入驻。
打通北京无障碍出海通道
目前,北京平谷国际陆港举行运行启动仪式,宣告北京地区全新的无障碍“出海”通道正式开通。
据了解,北京平谷马坊国际陆港采用批量转关的通关模式,启动运行后将使京、津两地转关货物通关真正实现一次报关、一次报检、一次查验、一次放行。这也意味着,今后北京海运进口货物在天津下船后将直接转运至该国际陆港,货主在北京便可一次性办理进口手续,不需要再去天津办理任何通关及转运手续;北京海运出口货物反之亦然,货物运抵陆港后,货主可一次性办结出口手续,货物即可直接上船离境,在大大提高通关效率的同时,使每标箱货物有望减少10%至20%的物流成本。
5亿元新能源电池大单落地
有关绿色生态低碳环保的建议范文2
【关键词】采矿,可持续,绿色,矿产
前言:对资源需求的增长需要开采更多的矿石。随着时间的流逝,优质矿体已耗竭,开始开发不那么富的矿体。在过去的70年中,铜品位持续下降,2003年,要萃取1吨 铜所需的矿石是1950年的5倍。技术开发产生了掘进更深的勘探方法,增加了发现更富更深新矿体的概率。这在某种程度上抵消了矿石质量下降的不利因素。现代人们注重低碳环保、生态绿色健康理念,并逐步渗透到各行各业之中。因而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矿山企业必须在应用采矿工艺技术过程中始终坚持低碳环保、生态绿色的基本原则,着力实现低碳开采、绿色开采,在矿产开采过程中注重环境的保护,针对存在的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及时的治理,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现代化的绿色生态、高效环保的采矿工艺设备和技术,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乃至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低碳开采、绿色开采、合理的开发现有能源,不仅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应用采矿工艺技术于采矿作业之中的根本前提,更是未来我国矿业事业发展的趋势和重要方向。
一、常见采矿工艺技术在采矿作业中的应用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在采矿作业中,常见的采矿工艺技术主要有:一是空场采矿工艺技术;二是崩落采矿工艺技术;三是充填采矿工艺技术;四是溶浸采矿工艺技术。
1、常见几种采矿工艺技术在采矿作业中的应用
1.1空场采矿工艺技术在采矿作业中的应用。空场采矿工艺技术在采矿作业中的应用,主要是矿块分成矿柱和矿房再逐一进行回采,且采完矿房之后再开采矿柱,而在矿房回采时主要采取敞空的形式,并利用围岩和矿柱来维护矿房的强度,对于采完的矿房必须在矿柱进行及时回采的同时对采空区进行及时处理,当然,为了有效改善矿柱回采条件,将矿房利用充填料充填之后采取相应的采矿工艺技术对矿柱进行回采。
1.2崩落采矿工艺技术在采矿作业中的应用。崩落采矿工艺技术在采矿作业中的应用,主要是将围岩崩落以达到管理地压的采矿工艺技术。主要是随着回采工作面的不断推进,计划明确地将围岩崩落,并对采空区进行填充,以达到管理地压的目的。
1.3充填采矿工艺技术在采矿作业中的应用。充填采矿工艺技术在采矿作业中的应用,主要是在回采工作面推进时逐一应用充填料对采空区进行充填的采矿工艺,有时为了维护采空区,还可以采取充填料与支架结合的方式进行充填。而对采空区进行充填是为了利用已经成型的充填体来管理地压,从而更好的控制围岩的崩落和地表的下沉,进而为回采提供安全便利的回采环境。此外,还能有效防止因矿石自燃导致的火灾事故。
1.4溶浸采矿工艺技术在采矿作业中的应用。溶浸采矿工艺技术在采矿作业中的应用,实际是一种化学采矿技术,主要是结合矿产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在矿层中注入溶浸液,经过化学反应针对性的选择从矿石中浸出的有用成分,将浸出来的成分由固态变为液态并回收,从而达到对矿石进行开采的目的的较为现代化的采矿工艺技术。
1.5岩体加固技术在采矿作业中的应用。锚杆支护一般只加固岩石表层2~3m,锚索则可深入到岩体内部 10~20m以上,加固更大范围的岩体。采场上下盘围岩及顶板,使中等乃至不稳固的岩体通过锚索加固而变为稳固,这对上向充填法和空场法的扩大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注浆加固极其破碎的岩体乃至流砂,使井巷得以顺利通过。
二、在采矿作业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采矿作业中应用空场采矿工艺技术时,对于出现的采空区我们不能急于处理,而是应对围岩和矿石进行稳固;应用崩落采矿工艺技术时,该工艺技术一般用于容易崩落的围岩和允许塌陷的地表矿体,并根据实际的需要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回采方式;而在充填采矿工艺技术应用时,应结合矿块结构与回采工作面的推进方向,确保填充方式方法,如单层的、向上层的、向下层的、干式、水力以及胶结等充填采矿方式;在溶浸采矿工艺技术应用时,必须注意不同的浸出方式和地点,针对性的确定是从地表、原地或者将原地破碎之后浸出的方式。在采矿作业中,不管采用何种采矿工艺,必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确保应用的采矿工艺技术的有效性,坚持低碳环保和生态绿色理念,尤其应注重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着力提高采矿工艺技术应用的高效性和合理性,确保采矿作业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采矿作业中应用绿色开采工艺技术的发展趋势探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在采矿作业中应用绿色开采技术已成为我国矿产开采事业发展的重要方面。目前在所有矿产开采中,在煤矿的开采中应用的绿色技术较多例如保水开采技术、三下采煤与减沉技术、煤与瓦斯共采技术、洁净煤技术、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等现代化的绿色开采技术在一些大型煤矿开采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因此为了促进我国矿业事业的发展,有必要对我国绿色开采技术的应用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以便于我们更好的开采矿产资源,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就当前来看,绿色开采技术在法制成眠还相对缺乏,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不断加大私采、滥采等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并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确保绿色开采技术具有法律方面的保障而得以顺利的实施,在此基础上加快与国际先进绿色开采技术与设备的引进和交流,引进现代化的人才,加强现有人才的培训没确保绿色施工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助推我国矿业事业的可持续稳健发展。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矿山企业,在采矿作业中必须始终坚持低碳环保、生态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原则,并针对工程的需要采取针对性的采矿工艺技术。尽可能地应用绿色开采技术于采矿作业之中,着力实现绿色开采,在不断提高采矿工艺水平的同时提高采矿工作效率和质量,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确保矿业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煤矿地下开采技术发展与展望 煤炭学报,2001
有关绿色生态低碳环保的建议范文3
2012年4月,国家财政部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其目的就是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建筑节能,加快发展绿色建筑,促进城乡建设模式转型升级制定指导方针及实施细则。上海市早在2008年就开始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是全国最早开展绿色建筑示范的城市,目前已编制完成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完善了符合上海市经济发展趋势、适合上海地域气候特色的绿色建筑技术体系,并于2012年9月15日起实施《上海市建筑节能项目专项扶持办法》,旨在推广和鼓励绿色建筑的发展。本文在解读有关发展绿色建筑的基础上,对房地产企业如何发展绿色建筑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绿色建筑的内涵和发展绿色建筑的意义
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即节约能源及资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亲和,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根据2006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颁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的定义是指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的相关标准,在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是综合运用现代建筑学、生态学及其他高新科技的成果,把建筑建造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为使用者提供贴近自然、方便舒适并节能的使用环境。所谓“绿色”并非仅仅指一般意义上的景观绿化等,而是指对环境无污染的一种标志,本质是物质系统的循环,无废无污、高效和谐、开放式闭合良性循环建立起建筑物内外的自然空气、水分、能源及其他各种物质的循环系统。
发展绿色建筑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必要措施。低碳经济是指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减轻对高碳能源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障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要积极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节能降耗;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型工业,建设生态文明。其核心问题就是绿色能源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政策的重新规划。建筑业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有规模大、投资大、能耗高、寿命周期长和相关产业链广等特点,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大力提倡发展绿色建筑,对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我国政府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所做出的承诺,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将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节能减排措施,节能减排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保证执行受到法律和舆论的监督。而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根据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人口司于2010年3月的《世界城市化展望2009年修正版》的报告指出,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980年的19%跃升至2010年的47%,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59%。目前,我国城乡建设增长方式仍然粗放,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能源资源消耗高、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比较突出。节能减排目标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需求相冲突,而解决这一冲突的根本措施就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推进产业结构创新;以循环经济为核心,推进节能减排创新,发展低碳经济产业,包括新能源、工业节能、资源回收、环保节能材料和绿色建筑等。
二、绿色建筑的相关政策内容及解读
近几年来,绿色建筑一直是国家、政府部门和行业关注的热点。早在2006年我国政府就颁布实施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可见对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视程度。为指导“十二五”绿色建筑产业科技发展,2012年我国针对绿色地产的相关扶持政策相继陆续出台并付诸实施,为传统地产商的“转型”指明了方向,为绿色地产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些将有助于大规模推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2012年4月,国家财政部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这是我国首次以正式文件形式提出绿色建筑发展目标,其目的就是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建筑节能,加快发展绿色建筑。实施意见中包括六大部分内容:一是发展绿色建筑的重要意义;二是推动发展绿色建筑的主要目标与基本原则;三是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标准规范及评价标识体系;四是建立高星级绿色建筑财政政策激励机制;五是推进发展规模化绿色建筑;六是引导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业优先发展绿色建筑。实施意见中对发展绿色建筑提出的具体实施要求有四本文由收集整理点:一是要求到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30%,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能源资源消耗水平接近或达到现阶段发达国家水平。要求到2014年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和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力争到2015年,新增绿色建筑面积达到10亿平方米以上。二是首次明确了对高星级绿色建筑的奖励标准:2012年奖励标准为:二星级绿色建筑45元/平方米(建筑面积,下同),三星级绿色建筑80元/平方米。奖励标准将根据技术进步、成本变化等情况进行调整。三是鼓励和支持绿化生态城区建设:凡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一星级及以上的评价标准,其中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达到30%以上,2年内绿色建筑开工建设规模不少于200万平方米的集中连片发展新城区,给予资金定额补助,资金补助基准为5000万元,对规划建设水平高、建设规模大,能力建设突出的绿色生态城区,将相应调整增补助额度。四是支
持引导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业优先发展绿色建筑。保障性住房发展一星级绿色建筑达到一定规模也将优先给予定额补助。鼓励各地在政府办公建筑、学校、医院、博物馆等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中,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从2014年起,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2012年5月住建部又下发《“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提出将设立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专项资金。科技部也印发了《“十二五”绿色建筑科技发展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其中明确提到,将加大财政对绿色建筑科技的投入力度。
国家针对绿色建筑相关扶持政策的密集出台,表明我国政府对发展绿色建筑、大规模推进国内绿色住宅消费的态度和决心,这些将大大提高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水平,并撬动万亿元的绿色建筑产业。
三、发展绿色建筑是提高房地产开发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随着国家利好政策的出台,绿色建筑成为未来房地产开发行业的发展主流方向,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将开始转型“绿色”,尤其是获得相应认证的绿色建筑,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内外开发商的重视。根据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分院估算的数据,近几年,我国房地产开发商排名前十位的都在成体系的开发绿色建筑,而一些中型开发商甚至是把绿色建筑作为差异化竞争的主要手段。前者如万科集团、绿地集团等;后者如南京的朗诗集团等。作为国内房地产开发商的龙头,万科集团也是绿色建筑的先导者之一,早在2004年万科就在上海做了第一个绿色建筑“朗润园”,当时也是上海市政府刚刚开始推行绿色生态建筑,朗润园除了按当时的政府要求建成为“四高小区”外,还把节能率提高到一半以上,甚至为当时政府制定的一些政策提供了参考。绿地集团也是较早介入绿色建筑的开发商,在上海,绿地集团得到了上海市政府专向节能基金的资助;在其他一些地方,正是因为满足了当地政府兴建绿色生态小区的要求,绿地集团较为顺利的取得了土地开发。
我国房地产企业在改革开发以来的市场经济发展中已经从原始积累期发展到了稳定发展期。房地产开发商要做大、做强就要从单一的开发销售转变成房地产开发销售、租赁与经营共举,通过优质的资产沉淀获得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房地产开发商必须要从开发建设(增量)为主转向经营投资为主(存量),房地产企业的主要业务环节也将变为房地产资产全生命周期(从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运营管理直至报废拆除)的管理,因此,未来建筑物业全生命周期内的能源消耗将是房地产开发商自身的一项重大成本支出,而谁能把这项成本降低,就将大大提高自身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良性循环。而绿色建筑的所关注的核心点正是建筑物全生命周期内的节能减排,节约各类资源,因此开发绿色建筑可以使开发企业大大降低经营成本,从而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日趋成熟,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品牌效应越来越成为购房者选择购房的重要因素之一,未来的房地产市场越来越成为品牌的竞争。开发商如果能将绿色建筑作为经营理念之一,则能够加深购房者对开发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印象,从而提高开发企业的品牌价值,增强品牌竞争力。
有关绿色生态低碳环保的建议范文4
关键词:绿色产业;旅游产业;绿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北京市门头沟区
引言
绿色产业作为21世纪追求的新型产业模式和经济体系,在本质上是实现最低代价生态内生经济发展的模式[1]。旅游产业作为绿色产业发展的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以保护自然资源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提高和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战略。从旅游产业的绿色发展内涵出发,助力促进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现,可最终实现经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2]。旅游产业在门头沟区第三产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实现门头沟区第三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助推器。旅游业集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资源于一体,在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可实现资源的最小消耗。而且旅游业的发展能带动诸如餐饮、住宿、交通、旅行社、商店、游乐场等多种产业、部门的发展,吸纳大量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本研究依据绿色旅游产业内涵对其概念进行了界定,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在阐述绿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近年来绿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推动产业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1绿色旅游产业体系的概念
1.1绿色旅游的概念
绿色旅游最早是由法国的欧贝尔提出,目的是让人们从嘈杂的都市走向宁静的乡村,重新认识大自然的价值,舒缓、释放都市紧张、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同时增进乡村经济发展及城乡文化交流。由此可知,欧洲的绿色旅游是由乡村旅游转变而来,乡村旅游是绿色旅游的一种。日本农业部在1992年将绿色旅游定义为:“能够享受目的地的自然与文化以及与农村、自然景观丰富的山区的当地居民互动的停留式休闲活动。”20世纪80年代,绿色旅游的概念传入我国,因此我国对绿色旅游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国内学者对绿色旅游的界定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绿色旅游就是环保旅游,在旅游的过程中注重自然、社会、文化等资源的保护;二是绿色旅游等同于生态旅游,就是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放松,放松中增强生态意识的旅游;三是按照广义和狭义之分来界定绿色旅游,狭义的绿色旅游就是将绿色理念深入到旅游产业中,而广义的绿色旅游还包含了环保旅游和生态旅游的内容。本研究定义绿色旅游为:区别于其他旅游形式,强调在享受大自然风光的同时,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旅游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社会环境最小化破坏的一种旅游形式。
1.2绿色旅游产业的界定
绿色旅游产业作为旅游产业的一种经济形式,其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绿色旅游产业是开发自然资源获取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形式;其次,绿色旅游产业的经济活动是绿色旅游,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保护环境为目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再次,绿色旅游产业是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一体,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3]。据此,本研究将绿色旅游产业定义为:作为构筑现代旅游产业体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绿色旅游的概念,依托自然旅游资源,以保护环境为目的,以旅游市场为导向,在产业的网络化、集群化、交叉化、一体化的联合推动下形成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2门头沟区绿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动力和保障
2.1丰富的旅游资源是门头沟区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门头沟区位于北京西南部,全区以山地为主,是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生态涵养区。“京都第一峰”的灵山、“天然动植物园”的百花山、“古刹奇松、怪石异卉”的妙峰山、“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潭柘寺、“天下第一坛”的戒台寺、“北方的地质博物馆”的龙门涧、“京都小漓江”的珍珠湖和永定河,合称为“三山、两寺、一涧、一湖、一河”,这是门头沟区主要的自然旅游景点,亦是构成京西旅游发展的基础。境内峰峦叠嶂、青山绿水,生态优良,成为在快节奏、紧张的都市中生活的人们首选的休闲圣地。全区现有4A级景区2处、3A级景区5处、2A级景区4处、1A级景区1处。同时,门头沟区历史文化悠久,潭柘寺、戒台寺、爨底下村古建筑群、“东胡林人”遗址、龙泉务辽金瓷窑遗址等著名的文物古迹承载着门头沟区的历史印迹。
2.2日益壮大的旅游需求是门头沟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动力
随着收入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同时,更希望给快节奏的生活放个假,由此,旅游成为一种很好的解压方式。都市人口密集、生活节奏快、生活环境相对压抑,人们的幸福感较低,需要一个环境优良、闲适自在的好去处放松身心。旅游需求的增加带动产业规模的壮大,旅游业不但成为第三产业也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门头沟区旅游收入大幅提高,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乡村旅游增长迅速,乡村旅游收入和接待人数不断上升。2015年门头沟区第三产业增加值为73.50亿元,旅游业收入为18.85亿元,占第三产业收入的25.65%。2006—2015年,门头沟区旅游业收入增长536.35%,其中乡村旅游业收入增长193.96%;旅游业接待总人数变化不明显,略下降4.11%,但乡村旅游业人数增长明显,增长56.58%(表1)。近年来,交通条件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私家车及汽车租赁业务的发展等也助推人们出游积极性的提高,尤其是节假日和周末期间,城区居民更多地选择在郊区的“农家乐”“休闲农庄”“观光农业示范园”等度过休闲时光,成为门头沟区构建绿色旅游产业的重要力量。
2.3生态环境的改善是门头沟区绿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门头沟区是北京重要的生态涵养区之一,2015—2016年,门头沟区水域嘴村和灵水村被评选为“北京最美乡村”,截至目前,北京市113个“北京最美乡村”中门头沟区有11个。2016年,门头沟区实施高压线绿色廊道生态景观、戒台寺郊野公园建设等多个项目,严格落实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控车、减油,村庄实行煤改油、煤改气工程,加强环境保护执法监管,成为全国29个“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之一。随着旅游接待环境质量的提高,游客数量有所增加,接待场所也随之增加。据2016年《门头沟统计年鉴》,2015年门头沟区从事乡村旅游业的观光园和民俗户有1145个,比2014年增加了28个,同比增长2.50%,其中,民俗户增加了17户,观光园增加了11个,但实际经营民俗旅游的农户较2014年减少了22户。根据“十三五”期间门头沟区发展规划,门头沟区的发展将重点围绕生态涵养、旅游文化和科技创新三大功能开展,永定河绿色生态带的建设工程将逐步推进;政府将斥资2亿元用于门头沟区各景观园区质量的提升和环境的整治,打造山水环绕、宜居宜业的生态园区,重点突出以“潭柘寺—戒台寺—九龙山”“京西大峡谷—百花山—灵山”等组成的旅游景区,完善配套设施和景区规划。
3门头沟区绿色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3.1旅游消费者环保意识与消费观念不强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游客潜意识里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差强人意,还停留在自己“消费”、景区“买单”的层面上。旅游消费者环保意识不强的问题体现在采摘园里的乱折现象、景区里的乱写乱画现象以及对基础设施的破坏等,而这些行为都有悖绿色旅游的理念。此外,自驾游造成的停车场拥堵、乱停乱放现象也已成为当下北京市旅游景区面临的新问题。旅游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是影响门头沟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门头沟区旅游业的营业收入总体上呈现增长状态,但缺乏新的增长点,游客消费呈现下滑态势。门票收入对营业收入的贡献较大,且较为平稳,商品销售收入则波动较大,其他收入近年来有所增加。具体来看,2006—2015年,商品销售收入由2006年的518.60万元增长至2010年的1432.50万元(近年来最高)后,呈现快速下降趋势,降至2012年的155.90万元(近年来最低),之后又有所回升,2015年升至380.40万元(表2)。此外,据2016年《门头沟统计年鉴》,2015年星级宾馆的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10%,商品销售收入同比下降26.50%,其他收入同比下降26.30%;休闲观光农业接待人数上升,但农产品销售收入和餐饮业收入分别同比下降17.30%和12.10%。据分析,上述情况的出现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一是景区商品价格高,人们不愿意购买;二是商品缺乏特色,难以吸引游客;三是农产品受天气影响大,缺乏品牌支撑等。
3.2旅游经营者绿色可持续经营机制未形成
据2016年《北京区域统计年鉴》,北京5个生态涵养发展区中,2015年门头沟区的民俗旅游接待户数、民俗旅游接待人次、高峰期从业人员以及民俗旅游总收入都是最少的,观光园数量处于倒数第2位,仅高于延庆区(表3)。这主要是因为:一是门头沟区旅游业还缺乏自己的特色,其旅游经营者没有利用区内独特的地形因素,打造特色旅游景点和品牌产品,观光采摘没有形成规模,消费者的旅游仅停留在观光上。二是随着旅游经营者增多,旅游市场竞争加剧,旅游业进入微利时代,旅游经营者的利润相比之前有一定程度的缩水,其为降低成本和争取利润,减少了在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及改善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如使用低廉的餐具、提供非专业的导游、销售劣质的产品、提供带有欺骗性的信息等,造成旅游客源的流失。
3.3旅游发展规划和监管体系需要完善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政府和各级行政部门衡量经济发展速度的有效指标,由于当前政府相关部门在制定当地的发展规划时往往以当地的GDP作为着重考量的标准,使旅游发展规划局限于短期利益而失去了系统性和长远性[4]。由于旅游业整体发展缺少明确和系统的规划,门头沟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基础建设不到位、相关部门监管不力的现象。门头沟区特殊的地形因素使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难度较大,道路条件有待完善,景区交通不够便利,旅游公共交通工具较少,进一步拓展旅游线路的深度有一定难度;高标准的接待场所较少,4星级宾馆只有1家,3星级宾馆只有3家,提升旅游收入的空间较窄;一些旅游项目不规范,加之监管不到位,严重损害生态效益。
4推动门头沟区绿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4.1培养绿色理念,倡导绿色旅游
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三大主体之一的消费者,环保和消费是消费者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在正常的旅游过程中要培养绿色出行的习惯、培养绿色审美和绿色消费的观念。例如在出行方面选择环保、低碳的交通工具,短途采取步行或者骑行的方式,降低私家车出行的频率,减少私家车对空气和交通造成的影响。同时,旅游经营者应该依据门头沟区的特点和消费者的需求心理,建设集多种产业为一体的高端乡村旅游生态农庄,满足消费者多方位的休闲和体验需求。为产业储备后续发展资金。政府可加大绿色理念的宣传力度,并颁布施行有关法律法规,有效约束消费者行为。
4.2加大重视力度,打造绿色产业
从旅游经营者的角度来说,一方面需加强景区设施建设,观光园、采摘园、接待场所等根据政府旅游规划,同一级别的旅游接待场所设置统一的配套设施,提高游客的舒适感和便利感,同时可增加设备优良、功能完备、高服务和高管理水平的星级接待场所,打造高端的乡村旅游生态农庄;另一方面需不断增强对景区的经营管理,完善景区内绿色标识、设立绿色理念广播站,重视能源的综合利用,利用太阳能、风能、有机能等低碳能源,如餐饮做到绿色清洁无污染,为游客提供健康饮食的同时,减少“三废”的排放,从而减少对景区的二次污染。根据门头沟区的自然和人文特色,开发多样性的旅游项目,满足游客不断增加的消费需求。如打造像中医养生黄岑茶、大山山货等的特色旅游品牌,宣传渠道多样化,提升品牌知名度的同时,辐射周边乡村旅游,提高旅游产业产值,实现旅游业的持续长远发展[5]。
4.3完善发展规划,健全发展机制
旅游业在门头沟区第三产业中占有较大比重,为实现旅游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需要政府发挥政策导向和整体规划作用。鉴于门头沟辖区内98.80%为山地,其发展旅游业对基础设施的要求更高,政府需加大旅游交通投资力度,改善和提升交通硬件设施;适当增加旅游公交或延长旅游景区公交的线路,减少私家车的出行。同时,政府应通过各类行政手段引导系统性地开发绿色旅游资源,并建设一套系统检测、有效监管、合理开发、规划建设于一体的运营机制[6];随着旅游业进入微利时代,为促进旅游产业的持续平稳发展,政府应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或给予资金扶持,缓解经营压力,特别是对能更好地解决就业的企业、观光园、星级宾馆等给予更多扶持,提高旅游经营者促进就业的积极性;政府应制定相关奖惩制度,鼓励旅游经营者绿色转型,严厉打击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罔顾生态效益的旅游开发,尤其是在国家明确提出禁止开发和提倡保护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杨威.低碳经济视角下的绿色旅游实现方式探析[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3.
[2]陶表红.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3]韩光明,邓秀勤.生态文明建设与福建省绿色旅游产业体系构建研究[J].市场论坛,2014,(7):19-21,32.
[4]陈玲玲,冯年华,潘鸿雷.我国旅游产业绿色发展的问题及路径分析[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26-29.
[5]李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有关绿色生态低碳环保的建议范文5
关键词:建筑;节能减排;难点;思路与对策;
作者简介:李佐军(1966—),湖南人,经济学博士
我国现有建筑面积为400亿平方米,而在建筑方面的能源利用效率又较低,单位建筑能耗比同等气候条件下的国家高出2~3倍。国内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1/3,已与工业能耗、交通能耗一道成为我国三大“能耗大户”,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新农村建设也在不断推进,建筑业发展正逢其时,房屋建筑面积正在快速增加,每年新增2O亿平方米的房屋面积,超过所有发达国家年房屋建成面积的总和。可见,做好建筑节能减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能缓解我国的能源供应,还能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在积极发展绿色建筑、大力降低建筑能耗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难点,制约着建筑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截至2012年底,在我国城镇既有建筑面积中节能建筑只占18%。挖掘和梳理我国建筑节能减排中的难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措施,将有力促进建筑的节能减排工作。
一、我国建筑节能减排取得了明显成效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关注建筑节能工作,近年来的重视程度更是不断加大,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一五”期间,我国建筑节能总量约合1.1亿吨标准煤,占国内节能减排总量的25%。截至2012年底,我国城镇节能建筑面积的总量达到69亿平方米,节能能力为6500万吨标准煤,其中2012年新建成的节能建筑10.8亿平方米,节能能力为1000万吨标准煤。
(一)绿色建筑不断增加
绿色建筑在全寿命周期内,能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和节材,减少室内外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我国很多城市都在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以深圳市为例,2011年深圳市共有绿色建筑示范项目近80个,绿色生态园区6个,其中国家级绿色建筑示范区1个,绿色建筑面积(包括已建和在建)已经超过1000万平方米,是我国甚至全世界在建绿色建筑面积最大的城市。近5年,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很快,每年的发展速度比上年翻番。2012年,全国389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总建筑面积4055万平方米,绿色建筑的数量和面积均超过前4年的总和。江苏省无锡市太湖新城、贵州省贵阳市中天未来方舟生态城、河北省唐山市唐山湾新城、深圳市光明新区、云南省昆明市呈贡新区、重庆市悦来生态城、天津市中新生态城、湖南省长沙市梅溪湖新城等被确定为首批绿色生态城区示范。
(二)低碳建筑技术取得较大发展
我国低碳住宅技术发展较快,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不断出现,在新型节能墙体及屋面保温材料、供热采暖系统、节能建筑体系、密闭节能保温门窗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突破。目前,住宅低碳技术共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0多项,获建设部科技进步奖69项,主要包括带饰面聚苯板内保温、热反射保温隔热窗帘、保温复合墙体和屋面、供热管网水力平衡技术、采暖居住建筑节能设计原则与方法等。这些低碳建筑技术的不断出现,为节能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节能建筑也因此持续涌现。
(三)低碳建筑政策连续出台,建筑发展日益规范
我国已经出台了多项引导低碳建筑发展的政策规范。2006年,我国制定了首个《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从住宅和公共建筑全寿命周期出发,多目标、多层次提出了绿色建筑综合性评价的国家标准。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关于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的标准规范研究又得到进一步发展。并编制完成了《绿色建筑设计技术指南》、《绿色施工导则》、《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等标准规范、技术指南。2012年,国家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对绿色建筑进行奖励,二星级绿色建筑每平方米奖励45元,三星级绿色建筑每平方米奖励80元。江苏、陕西、安徽、上海、天津、武汉、广州、深圳、青岛和西安等省市也制定了绿色建筑补贴政策。比如,陕西省对绿色建筑的奖励标准为一星级绿色建筑每平方米奖励10元,二星级绿色建筑每平方米奖励15元,三星级绿色建筑每平方米奖励20元;上海市对2.5万平方米以上的二星级绿色建筑和1万平方米以上的三星级绿色建筑,补贴标准相同,均为每平方米60元。低碳建筑相关政策也在不断酝酿和推进中,重庆市已制定《重庆低碳建筑评价标准》并颁布实施,该标准也成为我国第一个低碳建筑评价标准。这些政策和标准的出台,不仅为我国低碳建筑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也为规范我国当前绿色建筑标准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低碳建筑示范不断出现,引领建筑发展新趋势
在政策支持和引导下,低碳建筑已在我国绝大部分省区市开始推广,低碳建筑社区也在部分城市涌现。江苏省将建成集低碳制造业集聚区、低碳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低碳示范应用集聚区于一身的国家级低碳生态示范区,也是我国首个低碳示范区和国际化的低碳新技术交流、推广基地。杭州按照“国家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设计和建设了低碳科技馆,在建材上以天然的、可回收的材料为主,并首创实现了太阳能热水供应、采暖、制冷和光伏并网发电等技术与建筑的完美结合,建筑整体节能效率达88%,成为名副其实的低碳建筑。这些低碳建筑的不断建成,对于引领和带动我国建筑发展新趋势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二、我国建筑节能减排面临的难点
(一)建筑节能减排成本过高,推广难度较大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新材料产业仍较为落后,建筑新技术也在装备和应用等方面存在差距,需进一步加大科研和人才投入,这将直接增加我国新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使用成本。据世界40多个政府机构的可持续性建筑特别工作小组发表的《绿色环保建筑的成本与经济效益》报告指出,一个具备绿色环保特性的建筑物成本比一般的建筑物平均高出2%,而我国估计建筑成本会增加1000元/平方米。这些建筑成本大多会转嫁给消费者,大大增加消费者的成本。有人做过调查,如果低碳住宅的价格比普通住宅高出不多,多数购房者还可以接受,但如果高出10%以上,则愿意购买低碳住宅的人几乎没有。高昂的建筑成本为绿色建筑的推广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二)监管体制仍未理顺,实施难度较大
推进建筑节能减排的监管体制仍未理顺。主要表现在:一是管理部门交叉,利益冲突较多。建筑节能减排实施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具体推进过程中,需要发展改革、建设、财政、税务、科技、质量监督、环保等诸多部门共同参与执行,因此各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合作对推进建筑节能减排至关重要。目前,由于管理部门间存在一定的管理权限交叉问题,带来了部门利益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建筑节能减排会由于管理部门未能达成一致意见,而削弱建筑节能减排的实施效果。二是部分政策相互矛盾,难以有效实施。主要表现在一些政策制度,比如《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节约能源法》和《民用建筑节能条例》,重节能轻减排,重视节能的考核,而忽视减排的评价考核,导致节能与减排相脱节。并且,一些政策或法律法规由于出台时代背景不同,初衷不同,导致彼此割裂,甚至有些条款对立。三是政策法规仍不健全,实施缺乏支撑依据。国家先后出台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规定,绿色建筑的相关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规范。但是,目前我国尚无关于绿色建筑的行政法规,相对一个行业的部门规章而言,用于调整绿色建筑这样跨行业、跨部门的国家战略,显得效力层级不够。绿色建筑的法规政策体系在结构上的不完善,为建筑节能减排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四是监管环节脱节。建筑节能监管涉及环节较多,涉及项目审批、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监理、检测和竣工验收等,从实际运作看,存在很多脱节现象,给建筑节能减排实施带来了很大困难。比如,建筑节能的推广需要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相结合,进行强有力的引导和干预,但国家专门的建筑节能行政执法部门尚未成立,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建筑节能管理体制缺位。
(三)未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建筑节能减排实施积极性不高
在中国现行的分权制度,特别是财政分权制度下,经济发展成为地方政府背负的最大责任。建筑节能减排会增加一定建筑成本,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房地产业发展,不利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地方政府往往会消极执行或不执行中央的政策,甚至很多措施和投资方向与中央的指导原则相背离。为落实国家部委有关政策,各省(区、市)都成立了建筑节能领导小组,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委员会)的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但这种管理机构大多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未达到预期的效果。究其根源,对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主要是以当地的经济发展作为评价指标,而不是以建筑节能减排的执行效力等微观指标为评价指标。在建筑业能促进当地经济大发展的时代,建筑节能减排往往容易流于形式,无法得到有效执行。
(四)建筑使用主体构成复杂,难以形成节能减排合力
采暖、空调、照明、电梯等建筑物当中用电用能的设备,组成了中国建筑能耗的主力军,约占我国综合能耗的27.6%,对于建筑使用主体的约束也成为一个重要难点。一方面,公共建筑使用用户多元,节能减排难以形成合力。大型公共建筑比普通住宅运行能耗高5~10倍,甚至10~20倍。除了本身追求外形独特、华丽设计以及使用大型集中空调等大量耗能设备以外,主体用户的规范也成为推进建筑节能减排的重要阻力。另一方面,民用建筑主体节能意识不强,尚未形成建筑节能减排共识。作为民用建筑节能主体的建设各方和居民,建筑节能意识比较淡薄,还没有认识到建筑节能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不了解建筑节能的法律规定,民用建筑节能的规定没有成为建设各方的自觉行动,违反建筑节能法律法规的行为时有发生。
三、加快我国建筑节能减排的思路与对策
(一)加强节能技术研发推广
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给予政策扶持,支持建筑节能技术的开发,加快建筑节能技术创新的步伐。组织推动重大技术研究攻关,集中力量开发太阳能技术、小型风力发电技术、水资源再生利用及水生态修复技术、高效冷却技术等一批低碳建筑所需的核心技术,不断完善建筑节能新技术。加强国际间合作交流,及时跟踪国际上建筑节能技术创新动向,积极引进和吸收建筑节能的新理论、新标准、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使我国建筑节能的技术水平快速提升。大力推广高效优质价廉的产品,提高建筑资源的重复利用率,降低建设改造成本。
(二)理顺部门管理体制,形成建筑节能减排合力
建立建筑节能减排协调议事机制。建筑节能减排协调议事机制可以从源头上理顺和确保建筑节能减排工作在各个环节得到顺利实施和有效监管。目前各级政府对此已基本形成共识,建议国家成立建筑节能减排管理机构,并将其纳入国家能源委员会管理范畴,主要负责研究制定建筑节能减排的发展战略,统筹协调建筑节能减排的重大事项等,并赋予其一定的监管权等。
继续完善建筑节能减排法律体系。明确建筑节能减排中各主体的法律地位,规范市场、政府、个人、企业在建筑节能减排中的行为,抓紧编制和修订《建筑节能管理条例》、《住宅性能认定标准》、《住宅建筑规范》、《城市供热规划规范》、《民用建筑太阳能和系统应用技术规范》、《建筑节能工程施工验收规范》、《建筑能耗统计标准》等法律法规,使建筑节能减排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
(三)采取经济激励措施,提高建筑节能的积极性
为推动建筑节能,一些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了经济激励政策。2001年美国各级政府部门和公用事业单位拿出大量经费用于现金补贴,鼓励居民购置有“能源之星”认证的节能产品。凡是购买有“能源之星”标识建筑的居民,可以申请低息抵押贷款。同时美国发起了低收入家庭住宅节能计划,政府免费为低收入家庭进行住宅节能改造。2003年美国出台了能源税减免政策,根据所判定的能效指标不同,新建建筑减税额度分别在10%~20%。居民对电损失、热损失大的家用电器进行节能改造,德国给予经济补贴。日本每年财政拨款约3亿美元,用于补贴家庭和楼房能源管理体系和高效热水器等;使用节能型供水设备和供暖设备、太阳能热水器的单位和居民,可以享受国内的住宅补贴贷款制度。目前国内建筑企业建设节能建筑的动力不足,居民对房屋是否节能的关注度也不高。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和经验,一方面通过加大财政支持和税收减免等措施,增强开发商建设节能建筑的积极性,增加节能建筑供给;另一方面通过实行税收减免政策,鼓励人们购买节能建筑和节能设备,增加节能建筑和相关设备的需求。同时,对原有住房、家用设备进行节能改造的,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
(四)全面发挥政府监管作用,大力促进建筑节能减排
建立建筑节能减排审批责任制和问责制。不按规定办理开工和竣工验收备案手续的相关人员,根据“谁审批、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依法追究其责任。主管部门要定期组织开展建筑节能检查,对节能目标落实情况、贯彻管理制度和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等进行考核评价,严格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制和问责制。
加强建筑节能减排各个环节监管力度。建议政府对建筑的能耗等级进行检测、公示。要在建筑设计环节建立设计质量审查的专项调审制度,竣工验收环节建立建筑节能减排专项验收制度,尽快构建覆盖从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竣工验收备案到销售和使用等环节的监管机制。同时,建筑不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的,要坚决不予验收;对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的建筑,要评出其节能减排级别,明示节能减排量或节能减排比例。切实加大监管力度,违规工程要实行停工整顿,违章企业要进行通报批评,违法行为要依法进行处罚。
建立健全建筑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国家建筑节能减排统计制度,做好各项能源和污染物指标统计、监测,及时准确地报送数据。建立建筑节能减排考核评价体系,加强考核,严肃查处弄虚作假行为,确保考核工作的客观性、公正性和严肃性。
(五)加快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利用
可再生能源是指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利用、循环再生的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海洋能、潮汐能、地热能等。能够应用到建筑中的可再生能源主要有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近年来,我国建筑中应用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广泛。2012年,我国城镇太阳能光热应用面积由2011年的21.5亿平方米增加到24.6亿平方米,浅层地能应用面积由2011年的2.4亿平方米增加到3亿平方米,光电建筑已建成及正在建设装机容量达到1079兆瓦。但目前我国建筑中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还很低。2012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供热、空调和照明等方面的利用尚不足建筑总能耗的4%。要不断提高技术产品质量,完善标准规范,细化和加强管理设计、施工、运营及维护,尤其要加强人员能力,加快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进程,扩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模。
(六)细分建筑使用主体,形成建筑节能减排共识
有关绿色生态低碳环保的建议范文6
淮河源是我国“南水北调”的重要水源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区域,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试点区域。实地调研发现,旅游业发展中的食、住、行对淮河源的生态环境污染与危害明显,主要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完善、旅游开发急功近利、游客存在不文明旅游行为等原因造成的。因此,树立生态文明旅游观,加强法律法规建设,规范旅游参与者行为,倡导生态文明的旅游方式,开发低碳旅游产品,加大绿色技术研发,降低旅游污染,加强对旅游参与者的教育,是实现淮河源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
生态文明;淮河源;生态保护;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旅游发展应树立生态文明观。淮河源位于河南省南部,包括信阳市9个县区、固始县(省管县)和南阳市的桐柏县,面积约2.1万平方公里,人口900余万,是我国南北气候过渡性地带。2001年11月国家环保部把该地区作为“南水北调”的重要水源区,批准为淮河源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试点,应加强对该区域水资源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1]。淮河源是革命老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业成为该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也是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近年来在一系列旅游发展政策的有力推动下,淮河源旅游业持续不断跨越式发展,现有景区36家,其中,4A级景区7个,3A级景区16个,国家森林公园5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国家自然保护区5个,省级以上水利风景区6个,省级湿地2个[1]。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老区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过度的旅游开发给淮河源的生态环境带来许多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
一、淮河源旅游业快速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危害
淮河源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地带,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人文历史,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笔者对淮河源旅游业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发现旅游业长期快速、功利式的发展,与淮河源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及生态文明建设产生了种种矛盾与冲突,不利于淮河源的水源保护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食的污染淮河源物产丰富,美食众多,特色美食更是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政府大力推广美食节、美食街的项目建设,这些吃的项目对旅游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对环境却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第一,野生动物减少或灭绝,破坏了生物多样性。淮河源独特的地理环境为种类众多的动物提供了生存繁衍的良好条件,动物种类已见记载的有2031种,其中脊椎动物381种,占河南省种类总数的83%;鸟类213种,占全省鸟类总种的87%[2]。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上述许多动物成为游客舌尖上的美味,人们享受美食的同时,使得淮河源独有的动物物种(例如极北小鲵)濒临灭绝。第二,农家乐垃圾排放,破坏了水源环境。据不完全统计,淮河源信阳市开展旅游的乡镇91个,开展旅游的村188个,从业人员33080人,年接待游客数282.71万人次。现代农业园区16个,农家乐1561户,休闲农庄37个,规模以上休闲农庄2个,农家乡村酒店619家[3]。在有山、有水等风景优美的地方都建设农家乐,信阳市沿浉河两岸农家乐、大排档众多,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垃圾随意投放到河道,对河流的污染极大。
(二)住的污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游客在旅游活动中的住宿条件要求越来越高,住在景区、住高档酒店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调查发现淮河源大多数景区都有住宿设施,有些住宿设施还建在景区的核心区,有些景区还违规建有别墅、休闲娱乐中心等高档设施,对淮河源的生态环境构成威胁。第一,大兴土木,破坏地表环境。近年来淮河源各市县将旅游产业确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战略性支柱产业进行培育,通过旅游业拉动内需,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劳动力就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因此宾馆、饭店成为创业致富的首选行业,形态各异的宾馆成为旅游景区和周围交通沿线的主要建筑,许多旅游景区成为民间建筑聚集区,与旅游景区和周围环境格格不入,更造成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第二,住宿垃圾造成水质污染。固体废弃物如塑料袋等很难自然降解,造成土壤结构的改变,生活垃圾直接或间接排放到周围河道,造成河道淤积和水质污染,对淮河下游的土壤、水质和生态环境构成极大的威胁。
(三)行的污染汽车进入家庭成为当今家庭消费的重要特征,自驾游日益增多,淮河源对景区的旅游交通进行修缮与提升,以满足人们自驾游出行的需要,但对景区原本清洁、安静的环境带来严重干扰与污染。第一,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尾气排放,对旅游景区的空气污染大。据调查显示,周末、节假日时通往景区的交通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拥挤、堵塞,车辆尾气给当地的空气带来较大的污染。第二,景区道路硬化,土壤板结,加大水土流失风险。近年来淮河源旅游业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又加大十个新的旅游产业集群项目和近百个重点项目的建设,景区公共场地和道路的硬化面积将会进一步加大,扩大了游客对景区的影响范围,游客践踏、土壤板结、地表,加大了淮河源水土流失和滑坡、泥石流等风险。第三,游客负重出游,给景区带来污染。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游客出行携带大量食物、饮料,在游览途中随意丢弃塑料袋、饮料残液,尤其是在自然保护区,垃圾堆积如山,有的甚至滑落到深山峡谷,成为永久性垃圾,破坏了土壤植被,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甚至改变土壤的生物组成,对淮河源的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是不可逆转的。
二、淮河源旅游业发展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因
旅游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应该是互惠互利、和谐共融的。由于制度设计不善、监管不严、旅游开发的功利性、游客的不文明行为等,导致旅游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悖,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出现冲突,在淮河源尤其突出。笔者通过大量调查、走访,发现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法律法规不完善,旅游发展无序淮河源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是重要水源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只能发展生态旅游,但是我国有关生态旅游发展的法律、法规、规范和标准不完善。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已经颁布20年,许多内容和标准已经不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需要[4]。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活动极不规范,许多自然保护区已经沦落为普通旅游区,旅游开发随意进行,严重背离了自然保护区设立的宗旨。第二,生态旅游的法律法规缺失。发展生态旅游是生态功能保护区旅游开发的主要路径,目前国家层面对生态旅游的发展战略、法规制度的制定缺失,生态旅游经营管理者对生态旅游的理解不够或曲解,在淮河源可以看到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水利风景区开发的旅游项目和其他普通区域的旅游项目开发模式基本雷同。
(二)旅游开发急功近利,破坏生态环境旅游业对消费和就业具有双拉动效应,淮河源各市县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并以发展新项目、大项目作为衡量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指标,在旅游开发上急功近利行为突出。第一,粗放式开发。淮河源地处偏远山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旅游开发上成本高、投资回收期长,导致许多景区粗放式开发。很多旅游景区都是简单地建设景区入口和围墙,还有许多半拉子旅游工程,旅游景区内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现象严重。第二,过度开发。在淮河源的许多旅游景区,旅游资源开发强度大,凡是目前能够利用的旅游空间均开发利用,可供开发的潜在旅游资源空间极小,没有考虑到旅游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第三,忽视环境效益。在淮河源旅游开发中,旅游人次、旅游收入、旅游增长率等经济指标是衡量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指标,环境价值没有纳入旅游发展的成本核算中。上述急功近利的旅游开发行为带来地表破坏、地面沉降、绿色生态空间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导致淮河源生态环境出现不同程度的破坏。
(三)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威胁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安全游客行为与旅游景区生态环境紧密相关。目前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对环境造成持久影响,我们选择土壤、植物、动物和水作为主要的环境因子开展调查,结果表明游客不文明行为加速了对土壤、植物、动物和水的破坏,主要表现为:第一,对土壤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土壤的践踏和土壤表面垃圾成堆。大量的游客进入导致土壤压实,土壤侵蚀加快,水土流失严重,直至改变土壤的生物组成。第二,对植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植物的践踏、采摘、刻画和旅游设施建设的破坏以及外来物种的侵入等。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和管理者的忽视使得植物覆盖率减少,地表,个体植物的活力下降,导致植物种群的组成以及结构特征的改变。第三,对动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食用、观赏动物以及打猎等行为,使得动物数量下降、个体或种群迁移或分布改变。第四,对水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水上旅游活动的开展、旅游设施的建设、岸边旅游活动等对水环境的破坏,使得水体浑浊,营养物增加造成富营养化,水体质量下降,水生物数量和组成改变,水资源质量改变等一系列久远的影响[5]。
三、生态文明视角下淮河源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树立生态文明旅游观,促进淮河源旅游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环境是旅游发展的基底,淮河源旅游开发应该明确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在旅游开发中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旅游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淮河源旅游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第一,在旅游项目规划论证上,坚持环境效益优先的原则。淮河源的旅游项目开发应该精心选择有利于淮河源水源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旅游项目,例如生态旅游、低碳旅游、文化旅游、健康旅游等有利于淮河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项目。第二,在旅游景区经营管理中,推行绿色旅游管理。严格按照旅游规划的要求实施,合理控制和调节旅游容量,开发规模要适度,提倡小规模旅游、精品化旅游,给子孙后代留下可开发的旅游资源空间。第三,对旅游景区工作人员进行职业培训。生态文明建设应从景区自身抓起,通过培训和教育,不断提高员工的生态环保意识和服务水平,通过工作人员的环保行为引导,带动游客保护景区环境,制止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每一个人都为淮河源的生态保护践行生态文明观,使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二)加强法律法规建设,规范旅游参与者行为淮河源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在相关法律法规的监管下,加大执法力度,采取严格的奖罚措施,并形成长效的监管机制,规范旅游开发行为,从源头根治危害淮河源生态环境的不规范旅游行为。第一,专门制定《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意义、实施标准、适用范围、惩罚措施,并与其他领域的法律法规相融合,与我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相结合,对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的区域实施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措施,从制度上制约淮河源这类生态功能区的旅游无序开发行为。第二,制定《淮河源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明确淮河源生态环境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功能分区、环境评价标准、惩罚措施,从整体上系统推进淮河源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第三,赋予公民更多的环境权和生态权。我国现行的环境立法强调行政主导,由政府主导和执行相关法律,公众参与程度低,甚至对环境保护消极或抵制。因此,在相关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立法上应该赋予公民更多的环境权和生态权,加大宣传教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使每一个旅游参与者都知法守法。
(三)倡导生态文明的旅游发展方式,开发低碳旅游产品旅游发展是双刃剑,旅游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客观现实,缓解旅游发展与环境破坏矛盾的主要途径就是倡导有利于生态文明的旅游方式,开发生态、低碳、绿色、环保的旅游产品。第一,发展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建立在节约、环保理念上的旅游方式,是满足人们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需求开展的旅游方式,真正的生态旅游应该是认识自然、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旅游行为,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高度契合。在淮河源发展生态旅游是最理想的旅游开发方式。淮河源具有开发生态旅游的天然优势,淮河源的黄柏山、金兰山等国家森林公园,鸡公山、连康山、董寨等国家自然保护区,南湾湖、香山湖、鲇鱼山水库、龙山湖、泼河水库、北湖等省级和国家级风景区,金刚台国家地质公园,两河口湿地、淮南湿地等省级湿地都可以开展生态旅游[2],在生态旅游开发中要控制游客接待量,注重游客的生态体验。第二,发展低碳旅游。低碳旅游是建立在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理念上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方式,是通过旅游餐饮、住宿、交通、观光休闲、购物娱乐、旅游环境等各旅游要素的低碳化,实现可持续旅游的发展目标,是生态文明建设在旅游发展上的重要体现。在淮河源开展低碳旅游首先要对旅游要素进行低碳化改造,取消不符合低碳化标准的旅游项目和设施(例如南湾湖和浉河周围的不规范的农家乐和乡村旅馆);禁止旅游经营者使用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一次性用品(例如一次性牙刷、一次性筷子、一次性拖鞋),把旅游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促进淮河源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四)加大绿色技术研发,降低旅游污染旅游开发的基础是资源与环境,淮河源旅游开发对水资源和森林资源高度依赖。资源的稀缺、环境污染与旅游业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加大绿色技术的研发力度,降低旅游对环境的污染是当务之急。第一,加大新能源的研发利用。使用生态能源和节能环保能源(太阳能、生物能等清洁绿色能源),对旅游景区的交通、餐饮、住宿等推广利用新能源,改变目前高能耗、高污染对环境的破坏。第二,加大节能材料的研发利用。在建筑设施中采用节能、环保、无污染的材料;在餐饮住宿业推广节能、绿色产品,使用可降解的餐具、生活用品。第三,使用垃圾分类处理技术。通过技术革新,对旅游产生的生产、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回收与处理,把垃圾转换成能源来使用。第四,加快对污水处理技术的普遍使用,把生产和生活污水进行技术处理,循环利用,降低污水直接排放对淮河源的污染。还可研究和利用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信息网络技术等来服务于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6]。
(五)加强对旅游参与者的教育,提倡生态文明旅游旅游活动参与主体主要包括三大类:旅游经营管理者、旅游者和社区居民。对广大旅游参与者开展生态文明、生态道德、环境保护、文明旅游等内容的宣传与教育,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第一,对全社会普及生态教育。国外许多国家的生态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全民生态意识较强,淮河源地区的生态教育也应从学校教育抓起,可以利用宣传册、视频资料等方式开展生态教育,鼓励学生到淮河源周边景区开展参观、调查,开展生态实践教育,从小就树立较强的生态保护意识。第二,对淮河源旅游经营管理者加强业务培训,主要开展对淮河源生态环境保护、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专业知识的培训,使他们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与业务技能,为游客服务讲解和宣传淮河源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第三,对旅游者进行生态文明旅游教育。通过对旅游者的访谈和调查我们发现,一是旅游者不知道自己游览的景区位于淮河源,二是旅游者普遍认为自己个人旅游行为不会对淮河源产生影响。这就需要对旅游者持续开展生态文明旅游教育与引导,让旅游者了解并认识到旅游对生态环境的直接和间接影响,让简单出行、绿色出行、徒步出行成为旅游时尚[7]。淮河源是我国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试点区域,“南水北调”的重要水源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区域,旅游发展应该首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在淮河源旅游发展中坚持生态文明观,树立起旅游与自然、社会、经济的共生共荣的理念,采取尊重自然、理解自然、美化自然的旅游开发方式,从而创造出自然、人、社会的和谐共生,促进淮河源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彭荣胜.淮河源旅游产业发展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研究[J].生态经济,2012,(2):157-160.
[2]信阳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3]信阳市旅游局.信阳市乡村旅游发展报告[R].内部交流资料,2013.
[4]王国聘.是丽娜.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J].学术交流,2008,(2):121-125.
[5]吴国琴.旅游合作应加强环境审计[J].中国审计,2013,(7):273-276.
[6]李应军.基于生态文明观的旅游发展探讨[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