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闻传播研究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闻传播研究方法范文1
俄罗斯学者叶梅利亚诺夫说:“今天已无须证明,在社会人文科学的所有概念中,对于研究和理解人而言,没有哪一个概念能比‘文化’概念更重要了。”可见文化的重要性,因此文化是任何社会科学门类的重要话题之一;同时,文化的内容之丰富、内涵之深刻、范畴之广泛,为各社会学科提供了宽广的研究空间。人类学、心理学与传播学在人类文化研究上的应用日益发展,各种基于文化的交叉学科理论和方法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各地区思想、习俗、制度以及共享的价值观念,对不同学科角度的文化研究理论和方法进行总结对于文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研究的学科起源
“文化研究”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是兴起于欧美的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思潮与研究模式,这一研究模式实现了文化的跨阶层和各学科交叉研究,它是以工业社会中的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结合了社会学、文学理论、媒体研究、文化人类学等进行交叉研究[1-2]。文化研究的起源、所涉猎的问题和研究方法是多学科视角的交叠,而不是限定于某一学科领域。一方面文化本身受到多个学科的共同关注;另一方面文化研究是探讨文化与其他社会活动领域的相互关系,其目的是要对这一系列关系进行合理的诠释,因此文化研究必须与其他学科研究紧密结合,特别是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
从文化研究所探讨的内容与范围来看,许多方面都与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有关,接下来本文将从人类学、心理学与传播学这三个角度来分析文化研究的方法。
二、多学科的文化研究的方法
(一)人类学的文化研究
1.文化人类学的基本观点。“文化是我们关于我们自身的故事。”[3]文化人类学研究的目的是解释人类文化的异同,探求人类文化发展的共同规律,特别是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三种关系:(1)人与自然的关系,尤其是涉及生计、工艺和物质文化的关系。(2)人们之间的关系,尤其涉及社会制度、组织、习俗和社会文化的关系。(3)人与自身心理的关系,特别是涉及知识、思想、信仰、态度、行为和精神文化的关系。
2.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文化人类学采用直接来自人际环境的资料,属于“第一手”的资料,因此与其他社会学科相比,拥有明显的方法论优势。文化人类学家通过野外考察,亲身融入人们的日常活动,观察人们在饮食、交流、娱乐等日常行为,真真切切的感受生活并从他们的角度来理解生活。
文化人类学又包括三个学科: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社会文化人类学。考古人类学是通过发掘人类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对远古人类文化进行研究[4]。考古人类学家以一种更加广阔的视野把文化遗迹进行整合性的思考。在考古人类学家看来,文化的演进过程是关注的重点,而并非简单的对远古社会进行描述或者分类。语言人类学家主要是对语言的结构以及它的各个部分之间连贯的沟通系统进行研究;此外,不同语言是如何演化发展、如何分布;语言受到什么因素影响,年龄、性别、族群本质及社会阶级等因素如何影响语言;人类的思维方式受到语言怎样的影响,人类的信仰与价值观对语言表达方式有什么影响等都受到关注。社会文化人类学是从民族学和民族志两个方面来研究人类社会与文化的传承问题。民族学主要研究现存文化的种类及其演化过程,是社会文化人类学中最大的分支,系统与比较的方法是民族学中最重要的方法;民族志是以收集各民族的文化资料为基础,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整理达到对各个社会的文化及其过程进行描述和记述的目的。在研究过程中,二者密不可分,必须相互结合。
(二)心理学的文化研究
1.心理学文化研究的基本观点。随着心理学的发展,“文化”逐渐进入心理学家的视野,受到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文化心理或文化行为是心理学的基本概念,表征人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特定文化的反应,即特定文化中的人内在固有的对刺激的解释和以此为基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或方式。文化进化和发展中不同的文化有不同进化程度或不同等级,这也是文化进化过程的基本特征,这一过程也是客观的,文化是一种自变量,行为是因变量。
2.心理学的文化研究的方法。心理学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来研究文化。既有实证方法,也有解释学方法;既有量化方法,也有质化方法[5-6]。
(1)主位与客位研究。主位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亲自介入研究对象的实际生活来了解其文化行为,客位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从一个特定的文化外部去研究其成员的行为[7]。主位研究方法实际上是研究者亲身走入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体会他们的习俗、观念,这强调了调查对象作为信息提供者的作用,研究者使用的描述概念使调查对象更生动、更富有意义,使得研究更为客观。在客位研究方法中,研究者与对象的交谈了解其内心世界,这样的方法强调了研究者的作用,研究者可以使用对自己有利的概念、捕获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对概念进行整理分类,可以促进研究工作的深入进行。
(2)跨文化研究。跨文化研究有时也被称为全文化研究,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被试,对与文化相关联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做假设检验,研究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文化背景因素对心理及行为特征变量的影响[8]。跨文化比较研究通常假设一种文化背景下的某个心理变量的得分显著高于另一种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变量得分。跨文化验证研究虽不及一般的文化研究应用广泛,但此研究对于考察在一种文化中发展出的心理测量工具在其他文化背景研究下的适用性、等值性、作用及意义有着重要作用。
(3)解包研究。此研究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研究变量的差异,测量变量差异产生的原因变量。“文化”在通常意义下被认为是非具体化变量,而在解包研究中,“文化”将以某些更具体化的变量的形式出现,以便于能在统计意义上解释文化差异的程度。这些更具体的变量被称作背景变量,背景变量的统计差异就解释了文化差异,为了使得所有的文化差异都能得到解释,研究将会不断引入新的背景变量。
(4)生态学水平研究。与大多数跨文化研究不同,生态学水平研究将假设检验研究的分析单元从个体被试转向了国家,文化得分则是个体被试的得分总和或均值。在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时,生态水平研究反映的是总体水平的关系,而并不反映个体水平的关系。
(5)人种学研究。人种学研究指研究者从客位角度对一个民族的文化习俗、特性进行研究,此方法包括大量观察与实地工作,可获得丰富的研究资料。此方法要求研究者与所研究的群体生活在一起,周密地观察、记录、参与“他文化”的日常生活,获得该文化群体的习俗、传统、观念及生活方式,正确地感受、认识“他文化”。在完成田野工作后,细描、说明所观察和体验到的“他文化”,并将自己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与另一种文化进行对比。
(三)传播学的文化研究
1.文化传播学的基本观点。文化传播学是研究人类文化传播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是文学、文化性和传播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9]。
2.文化传播学研究的方法。传播学主要分为欧洲批判学派和美国经验学派两大流派。这两大流派的主要的差别在于传播学研究方法上的分歧:欧洲的批判学派认为传播学的研究应坚持人文主义,而美国经验学派更倾向于实证主义。人文主义者认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有着不同于自然学科的独特研究方法。实证主义者则更愿意将自然学科的研究方法应用到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因果性的说明。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实证研究主要分两类: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质化研究方法包括民族志研究、田野研究、个体访谈、集体访谈、案例分析等;量化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纵向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其中的具体方法与社会学、心理学上运用的方法多有重合。
梅琼林认为在传播学史上,人文主义和实证主义两种不同的方法论始终纠缠在一起,在冲突中走向融合,也在融合中持续冲突,并在这两种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建构了现代传播学的理论体系[10-12]。
新闻传播研究方法范文2
一、跨文化新闻传播的发展历程及研究方法
跨文化新闻传播的发展历程是由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新闻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从不同的角度为人们呈现最直观的新闻消息。而跨文化新闻传播则将国家间的消息公开传递,方便过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这种现代化的跨文化新闻传播并不是现代特有的,跨文化新闻传播的发展历程具有一定的历史性,这是现代人对于现代化的跨文化传播产生的错觉印象。新闻传播是将各个国家的新闻加以传播,而因国家的不同,经济、政治、军事的制度的不同,新闻所具有一定的文化限制,一定历史基础。因此,跨文化新闻传播从历史上看,跨文化新闻传播是由历史向世界历史过渡的。跨文化、跨地域的新闻通过公开传播,使各个国家更好的学习交流、相互了解,推动世界的进步。因此,跨文化的发展历程是由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
跨文化新闻传播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民族志、民族中心主义以及公平。每一个国家都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及角度去看问题、看世界,这里的民族志是指通过观察分析去研究跨文化新闻传播。这种研究方法强调观察、参与、反思去研究问题,因此在跨文化新闻传播中,它比其他方法更显中立性,不加入过多的个人情感,因此更为专业。而任何国家在进行跨文化新闻传播的时候都会根据一定的经济、政治、军事、民族的立场去进行跨文化新闻传播,因为这种文化、地域的不同都会出现民族中心主义。而公平才是跨文化新闻传播中的核心,公平才可以均衡的将跨文化新闻进行传播。因此,跨文化新闻的研究方法应当从民族志、民族中心主义以及公平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二、跨文化新闻传播在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性
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整体的发展趋向一体化。跨文化新闻传播融合了各国的新闻,而不同的国家所处的环境不同,不同国家间的语言也就不同。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新闻传播需要语言符号作为交流媒介。然而,各国间语言符号的翻译应当建立充分理解国家价值观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文化融合。跨文化新闻传播的现状所面临的恰好是文化融合困境,目前缺少对于语言翻译及具备新闻学能力相结合的专业性人才。这制约极大的制约着跨文化新闻的传播,影响世界的发展。因此,跨文化新闻传播在全球化进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我国跨文化新闻传播现状
中国跨文化新闻传播面临着传播能力弱、文化融合困境、文化传播困境,大致呈现出一个困境循环。
传播能力弱这一困境,源于我国新闻传播的地位优势不强。新闻传播的力量与能力都不够强大,使得我国新闻传播在国际上仍处于边缘地位。从自身原因看,我国的新闻传播缺乏的自己的主见,很少发表自己的言论,新闻传播实力和力量都不够强大。另一方面,在全球化新闻传播背景下,受西方的价值观念影响较深,而中国却常常受制于其他价值观念,没有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念。因此,我国跨文化新闻传播的现状面临着传播能力困境。
阻碍文化传播的主要原因是传播能力困境和文化融合困境。跨文化新闻传播主要是展示本国的文化,向世界宣传本国文化,从而实现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战略,更加注重经济和政治,而忽略文化的发展。因此,我国应当全方面重视文化,真正解决我国跨文化新闻传播所面临的困境。
四、跨文化新闻传播的发展策略
跨文化新闻传播的发展策略基本包括:明确认识文化差异、促进文化认同感、加强特色文化建设、重视“理解、自由、平等、发展”的理念。
4.1明确认识文化差异
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文化各具特点,文化界限十分清晰。跨文化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基础是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明确认识文化差异。各国间的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形式,中国西方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这是由于地域、环境、人文、经济、政治、军事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明确认识文化存在差异,才能更充分理解文化,有利于跨文化新闻在国际上的传播,也更容易使中国的文化被其他各国所认可。
4.2促进文化认同感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民族精神,以及对本国文化深深的认同感。新时期下的跨文化新闻传播就要求以大众感兴趣的新闻为主,促进文化认同感。跨文化新闻传播以宣传文化和传递信息为主,在进行跨文化新闻传播的同时,对跨文化新闻传播的理念及传播放方式进行转变。我国在发展经济、建设政治的同时也应当注重文化的发展,增强我国跨文化新闻传播在国际上午地位,有利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因此,促进文化认同感,才能更好的将中国文化展现到国际上。
4.3加强特色文化建设
各国都有独具特色且独一无二的文化。通过跨文化新闻传播向世界宣传中国文化,展示中国文化的特色,增强其他国家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我国文化博大精深、别具一格,利用我国文化所呈现出的独特性和新鲜性,在全球化跨文化新闻传播中,提高其他各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加强特色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从而达到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文化在国际文化中的地位,有利于建设我国跨文化新闻传播。
新闻传播研究方法范文3
作为丁淦林老师的后辈和学生,在和丁老师16年的交往中,多次当面聆听丁老师关于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和发展问题的真知灼见。
丁老师曾谈到,早在1929年复旦大学创办新闻学系后,不仅注重新闻学与新闻编辑、新闻写作的紧密联系,而且把眼光投向广阔社会,设置了新闻纸法与出版法、新闻广告研究、商业新闻研究发行、杂志经营与编辑课程。这些举措细化了学科内容,拓展了学科的理论内涵,促进了学科体系的初步建立。建国后,虽然新闻学学科发展快,但还存在不少问题,新闻学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逻辑性不够严密,新闻学理论薄弱,缺少自身独立的学术概念系统,经验性学科的概念较多,难以突,破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业务三大板块。改革开放后,信息概念、产业观念和传播学的进入,丰富了我国新闻传播学学科内涵,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媒体经营、发行、广告等成为新闻传播学研究内容,新闻传播学学科处在多元化的发展时期。特别是1997年,新闻传播学被国务院列为一级学科,新闻学和传播学并列为二级学科,新闻传播学科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网络媒体、新媒体的兴起,为我国新闻传播学科增加了新的学科内容,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新闻传播学科的理论和体系建设。传播学作为“舶来品”,如何实现中国化、本土化,如何借鉴西方新闻传播理论的有利因素并作用于我国实际,如何形成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理论体系等问题,都是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
不仅如此,丁老师真诚关心、帮助、支持国内高校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兄弟院校老师找到他,他都毫无保留地悉心指导,奉献自己的智慧;华东师范大学获得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与他多次的指导、指点分不开。他指点我们怎样把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传播心理学学科这个特色做好,他说:传播学研究成果在传播与政治、传播与社会方面的成果较多,但在传播与心理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多,你们在这方面要抓紧时间,从基础做起;丁老师特别强调国内各高校新闻传播学科建设要有自己的特色和亮点,要在学科特色上狠下功夫,有特色后,才能形成自己的优势。
丁老师不仅情系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和发展,而且重视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奉献学生、甘为人梯。丁老师既是良师,又是益友。丁老师说,他非常高兴看到自己的学生“站在老一辈人肩膀上前进”。这种关爱学生和青年学者、甘为学生和青年学者阶梯的精神是他作为老一辈学者的一贯优良品质。1996年,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主办的学术会议上,我第一次见到丁老师,他儒雅温和、平易近人,他关照每一位青年老师,不厌其烦地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他的真诚令当时的青年老师都非常感动。作为他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均得到他的精心指点,特别是从他那里学到了学习和治学的方法。他一再告诉我们,做学问首先要明确目的。搞科学研究,是为了解答人生、自然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不能把做学问当成装饰,更不能当作沽名钓誉的工具。同时,他要求我们讲究学习方法,学会淘沙拣金的本领。他告诫我们要勤奋,要刻苦。要持之以恒,而不要急于求成。在我们走上工作岗位后,他还鼓励和支持我们冲出本身的专业方向,在与其他相关学科和国际学术交流合作过程中取长补短,以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
新闻传播研究方法范文4
数据新闻的性质和业务
有学者认为大数据新闻的本质是构建所有意义的有机统一体,数据新闻遵循的逻辑和基本途径是人文法则。大数据驱动的新闻报道实现了从关注社会表层到发掘社会深层问题的转变,有助于提升新闻报道的透明性。数据新闻报道的特点是提早策划、及时跟进、多渠道收集海量数据。有学者认为数据新闻的价值通过数据的量体现,数据新闻能对“全体”进行报道,使“整体真实”从理想变为现实。有学者认为数据新闻的制作过程包括新闻主题发现、数据抓取、清洗过滤、分析挖掘、交互性设计、可视化呈现、故事化讲述等几个方面,而数据处理、交互性设计与可视化呈现是数据新闻制作的核心。大数据技术对传统新闻业务的影响是数据新闻研究的重点,彭兰认为新闻报道中趋势预测性新闻和数据驱动型深度报道将增加,数据呈现、分析与解读能力会不断提高,新闻生产过程中跨界合作也会不断增强。她还认为数据关系的揭示,对于挖掘新闻内涵具有重要意义。喻国明认为大数据既是新闻形态的创新,又是一种全新意义上的内容创新,通过碎片化的数据及文本挖掘技术,实现了“减少和消除不确定性”新闻内容。周子渊认为大数据对传统新闻在获取新闻线索、新闻呈现方式、新闻舆论导向以及新闻内容等四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丁柏铨认为数据新闻的出现影响了新闻工作者的新闻理念、传媒的组织架构和人力资源整合、新闻实务以及部分新闻学者的研究旨趣。
大数据与传媒业关系研究
关于大数据与传媒业关系的研究主要包括大数据对传统传媒业的影响。彭兰认为传媒业是大数据时代受到冲击的主要行业之一。官建文认为大数据在媒体内容、新闻报道数量、媒体从业人员以及媒体舆论等方面对传媒业带来了挑战,媒体要有强烈的数据意识,要善于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和使用数据。王武彬认为大数据的核心理念对传统媒体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媒体应将大数据看成重要的资产和生产资料,大数据应该被广泛应用于媒体的辅助经营和报道中。大数据背景下传统媒体如何转型?喻国明认为个性化信息定制、众包式内容生产以及传媒业跨界融合是传媒业转型的三个基本路径。张涛甫认为传统媒体可以抓住大数据环境下受众对高品质、确定性信息的需求,寻求战略突围,应在理念、战略、技术三个层面寻求突破。解葳和高宪春认为在大数据背景下要实现传统媒体从“公共媒体”向“公众媒体”,记者从“全能记者”到“数据协作团体”,新闻生产从“制度化新闻生产”到“众包数据挖掘”、从“信息采集”到“数据筛选”,新闻报道从“客观性报道”到“沉浸式新闻”的五大转变。还有学者认为大数据时代媒介组织结构面临变革,媒介要建构数据互动空间,勇于打破自身边界的束缚,同时要重视大数据人才的培养。
大数据与传播学研究
徐偲骕认为对于传播研究领域来说,如果“大数据”概念与方法只能增加功能主义经验研究的工具性效益,于反思传播权力不平等、关注个体传播权益、重建媒体公共性无任何裨益的话,只能成为学科发展的又一桎梏。吴维忆分析了大数据的传播学意义,认为大数据不仅提供了技术支持,还是一种构建性塑造力,在根本上重塑着媒介场和整个传播领域的结构和生态。从大数据对传播学效果研究方法论的影响来看,操瑞青认为研究者需要充分考虑两者的平衡,在关注文化向度的前提下将效果研究向前推进,关注传播活动与人的思想之间的具体关联。曹刚认为大数据背景下受众研究受到受众使用行为的海量数据、高维数据和价值缺失三个方面的影响。研究过程中,在处理“大数据”时要利用抽样技术有效压缩受众测量数据量,利用维归约技术降低受众的数据维度和增加受众研究背景知识数据挖掘的预判性。有学者认为大数据使受众分析对象从抽样分析变为全量分析,分析结果实现了预测性、评价性和可视化。在传播学研究中,大数据还是一种研究方法。喻国明将大数据方法运用于社会舆情分析,用大数据价值挖掘与分析技术,分析当下中国社会舆情的结构性特征。
新闻传播研究方法范文5
[关键词]高校新闻传播学教育研究
新闻传播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出和重要,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为新闻传媒业的健康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巨大、直接与明显。新闻传播事业在中国,已成为联接新闻信息产业和以高科技为特征的传播技术产业的桥梁,不仅有其经济效益,而且有着重要的社会效益。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迅猛发展,给中国新闻传播学教育的研究带来了重大的契机。
一、新闻传播学的发展特点
1.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相互融合。传统的新闻学研究有较强的实用性质,但理论色彩较弱。传播学被引入新闻学界以后,许多传播学的理论假设和研究方法已成为新闻理论研究的一部分。新闻学研究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学报,它包括广播电视、网络传播等各种传播媒体或形态,而且涉及了大量的非新闻类的媒体传播的内容,以及广告、公共关系、媒体经营的研究等等。
这种融合不仅是原来两个学科的融合,而且与传媒活动相关的各个学科的研究成果,例如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法学、经济学等等,也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新闻传播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中。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相互融合,新传媒的研究发展迅速。
2.传媒经营、新闻法治与职业道德成为新闻传播学的研究热点。近年来,中国的传媒处于大整合的时期,各媒体不再仅仅是党的机关报或国家的广播电视台,也是经济实体和利益单元,报业和广电业的集团化,传媒之间的竞争内地传媒与境外传媒的竞争,都要求各媒体的负责人懂得传媒经营。把受众接受传媒作为消费行为的研究,将传媒娱乐视为经营策略考察也纳入了传播经营的理念之中。
随着中国传播业近几年的急速膨胀,传媒每日每时与社会发生互动,矛盾冲突的频率上升,新闻官司增加,社会对传媒职业道德不规范的指责增多。因此,传媒业自身的法治建设和职业行为的规范化,越来越成为学界关注的问题。近几年,该研究扎实而有成效,涉及新闻官司的各个方面,从各种新闻侵权现象到著作权问题,从隐性采访到隐匿权、更正与答辩,就论证的范围而言已经相当全面而完善。
3.舆论监督的内涵发生变迁。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广播电视,特别是电视(包括卫星电视)的发展速度和规模空前。有的学者从行政、综合市场、专业市场三个角度看中国电视产业的市场格局,指出中国电视产业的三人发展趋势:政府导向让位于市场导向;民营电视业将成为市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电视资源要素的流通和集中同时进行,形成区域性传播中心。
目前,舆论监督成为与新闻理论、新闻法治和职业道德相关的一个重要学术课题,并涉及到了社会学、政治学和公民权利的研究等等。中国的新闻学从传统的党报理论转向一般新闻学理论,其背景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环境变化,“舆论监督”的内涵发生了变迁。[论*文*网]
二、现阶段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育特色的研究
中国的新闻传播教育已具备相当的规模与条件,也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只要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看问题,坚持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办实事,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局面一定能够开创。
现阶段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育的研究当中,关于教育特色的研究最为重要。怎样形成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特色呢?首先,要充分依托自己学校的特色,根据自己学校的性质地位和特点来办专业。这样才能把专业和学校紧紧融合在一起,充分集中和整合学校的所有学科的优势,扬长避短,突出自己专业的特色。比如一所体育学院的新闻传播专业,就正好从体育上做文章,努力探索体育新闻办学的途径,着重在培养优秀的体育新闻从业人员上突出特色。其次,要充分考虑自己学校所处地区、城市的特点,发挥地区优势,突出地区特点,在区域文化、社会、经济发展上做文章,紧密与当地党政部门和新闻传媒单位结合,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如一些地方民族大学的新闻传播类专业,就可以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有优势,在民族新闻的教学与研究中独树一帜,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做出有特色的突出贡献。第三,要充分调动本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发现与培育教师们有特点的教学与科研新经验、新成果,不断努力在新闻传播领域的某一方面、某一项目、某一课题上,做出新的突出的研究成果,并以此为契机,不断培育出特色。第四,突出特色,还要善于和勤于在办学中不断总结与积累经验,每学期、每学年都要认真回顾一下在办学中哪些事情是做得好的,哪些地方还有不足,师生们的反映如何,新闻传媒界和社会的反响如何,从而去发扬和推广好的办学方法、模式与经验,克服与改进不足之处。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是一项正在蓬勃发展的事业,其前景十分广阔、光明。但同时,也面临着十分激烈的挑战与竞争。常有一句话叫“不进则退”,实际上现在的情况是,进步慢了,也是后退。因此,我们一定要以只争朝夕、争分夺秒的精神,努力发展新闻传播教育。我们一定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不断推进教学科研改革,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闻传媒人才,不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闻传播研究方法范文6
1 我国电视新闻传播未来的发展趋势
1.1 传播方式向网络化发展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网络技术和电视新闻传播相结合,联系越来越紧密,两者之间的界限越来越小。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将在40年之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用户。人们与网络接触越来越多,人们获得资讯的方式大多以互联网为主。随着电视新闻传播技术的发展,电脑的普及,很多广播电视台借助网络,起到很好的效果。比如电视网络直播,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新闻资讯,人们不仅可以获新闻文章和视频,获得资讯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北京奥运会,人们不仅可以通过电视看到直播,而且也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看到奥运会实况。
而且,电视网络传播越来越个性化,也增加了与观众的互动。很多电视台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总是第一时间将世界、国内发生的新闻放在显眼的位置,同时设置不同的界面,在不同的界面和位置滚动最新新闻,方便观众阅读。而且有的观众可以借助这些平台将自己身边的信息已最快速度发送到网上。这种方法被很多电视台使用,在增加电视台点击率的同时,也提高了电视台的关注度。
1.2 普遍运用数字化技术
目前很多电视台在录制、发射播出和接收过程中普遍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技术以其快捷、方便等特点被很多电视台所使用。数字化技术将声音和图像进行编码,形成数据处理文件,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使声音和图像更加形象和逼真,开辟了电视新闻传播的新天地。在处理影音文件时,可以利用非线性编辑系统。这样处理后,信号处理链路基本不会受外界因素的干扰,音频的传播方式达到广播的级别,而且数字视频压缩的比例也大大减小,达到无压缩级别。这样的电视台的声音和图像有了质的提高,而且目前电视台主要是通过卫星方式传播信号的,经过数字化处理后,信号传播速度和质量都得到了提高。
1.3 电视频道专业化、多样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有线电视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有线电视的普遍,人们家里的电视频道数量越来越多,中央电视台、省市卫视,甚至县级电视台都可以看到。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线电视用户达到8000多万,庞大的用户数量孕育了专业的电视频道,比如某些城市的旅游频道,主要是关于旅游方面的;科教频道,主要是关于孩子教育问题的。而且随着人们对新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新闻频道应运而生,我国就有几十个新闻频道,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2 推动我国电视新闻传播发展的应对措施
2.1 发展社会经济
经济的飞速发展是推动我国电视新闻传播的主要推动力,发达的经济是电视新闻发展的基础。因此,电视新闻传播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打好基础,经营好主业。同时也要注重发展影视制作和网路传输等产业,要做好宣传工作,注重打造自己的品牌,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形成品牌产业。比如我国知名电视台江苏卫视,江苏卫视注重打造自己的品牌,《非诚勿扰》、《一站到底》等节目深受观众喜爱。再比如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等节目都是注重宣传自己的品牌,在国内电视台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同时,电视台要转变思想,要学会相互学习,借鉴其它电视台的经营方法,拓宽经营渠道,要利用多种资源,发展多种经营,改变传统的方法,改变原先只是依靠广告费推动电视台发展的思维。
2.2 注重增强传播效果
电视新闻传播工作者要注重研究传播的规律,虽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亟需我们需解决,而且与国外同行业相比,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不理想。因此,在新形势下,面对快速发展的电视新闻媒体,我们首先需要加强在这方面的实证研究。我国电视新闻传播在这方面研究并不深入,而且对那些实质性问题并没有取得突破。比如电视新闻传播的市场分析、市场定位等问题。而且有的学者并没有深入思考我国的具体国情,在借鉴国外经验时,不顾实际情况,盲目照搬,缺乏实质性操作,并不会对我国电视新闻传播产生积极的影响。其次,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要发展符合大众口味的节目,要以观众的需求为导向。观众作为电视新闻传播的推动者,在发展电视新闻传播工作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观众也会制约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因此必须要了解观众的需求和想法。在增加电视新闻传播交互性的同时,也要注重把握观众的心理需求。要发展电视新闻传播的个性,使电视台更符合人性,更贴近生活。要增加与观众互动,建立健全电视台的反馈制度,可以通过街头采访、问卷调查等方式与观众沟通。
2.3 树立竞争意识,提高自身竞争力
电视新闻传播发展过程中要树立“大媒体”意识,面对国内媒体业竞争日益残酷的发展趋势,为了占据主动权,[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毕业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在竞争中处于不败的地位。电视新闻传播必须要树立竞争意识,增加发展的紧迫感。因此,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要向专业化新闻频道发展,要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建立一种真正意义上的24小时新闻直播频道,为社会、为观众提供最专业的新闻资讯。而且,电视新闻传播要注重培养各式人才,比如记者、编辑等。对于我国而言,国内众多媒体中只有中央电视台拥有这样的实力,开展24小时新闻直播。同时面对我国部分新闻频道名不副实的问题,未来发展过程中要避免时效弱、新闻重复等现象。
3 结论
总而言之,为了推动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我们要结合实际,针对未来发展的趋势找出正确的对策。要壮大经济实力的同时,要增强传播的效果,同时也要树立“大媒体”意识,增强自身竞争力。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要充分了解观众的想法,加大宣传力度,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