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环境调研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环境调研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环境调研

经济环境调研范文1

1林业局概况

内蒙古莫尔道嘎森工局是隶属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的国家大型二档森林工业企业,行政隶属呼伦贝尔盟额尔古纳市,年木材生产能力为27.2万m3商品材。莫尔道嘎林业局地区属于大兴安岭山地寒温湿润林业气候区,并具有大陆性季风气候的某些特征。受西伯利亚冷空气影响,寒冷干燥,夏季湿热短促,温暖湿润。地理位置东经120°00′20″~121°19′20″,北纬51°03′15″~52°08′08″,东西宽92km,西北长120km。北与奇乾林业局毗邻,东靠满归、阿龙山、金河林业局,南与得耳布尔林业局接壤,西与吉拉林林业局相连,西北以额尔古纳河为界,与俄罗斯隔河相望。在莫局施业区内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施业区植物区系以东西伯利亚植物区系为主,资源为蒙古植物区系,森林资源极为丰富。莫尔道嘎林业局采用先进的工业技术机械化作业,达到采、集、装、运、贮、供销相互配套的格局,商品材年产量达到27.2万m3。全局营林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年生产能力更新造林达0.13万hm2;天然幼、中林抚育达1.33万hm2。林产工业,先后开发了板方材、地板砖、单板、抽屉板、卫生筷子、木棒、细木工板、指接集成材、本笔文具、雪糕把、装饰条等多种产品。

莫尔道嘎林业局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主伐局中的一个开发较晚、资源较好的大型森工企业,也是林区上缴利润大户。从建局开始每年需大量采伐森林,而且随着森林采伐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生产木材能力不断增强,这就使得人类对森林资源索取速度加快,这种单纯适应增长的技术体系,并由此产生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其一方面在一定时间内形成前所未有的生产力水平,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是资源消耗加快,消耗结构不合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负影响加剧,而恢复生态平衡技术却严重滞后,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功能失调。而且随着莫尔道嘎地区人口增长呈上升的趋势,造成人口和经济增长对资源消耗的压力有增无减,资源稀缺度将增大。与此同时,由于森林资源的日渐减少,莫尔道嘎地区生态环境出现了恶化,在莫尔道嘎地区从未出现的沙尘暴已开始光顾此地区,莫尔道嘎河和激流河的鱼类数量明显减少,近几年,水灾和旱灾现象明显增加。综上所述,如不及时调整产品产业结构和经营发展战略,二三十年后势必重蹈“两危”之覆辙。所以,对莫尔道嘎地区乃至整个林区必须实现生态平衡和经济平衡的良好统一。而实现生态经济平衡的首要条件是较好地控制人口的增长,逐步减缓人口增长对生态经济系统的巨大压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生态经济适度人口的观念,生态经济适度人口的本质就是要把握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资源供给、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确定人口规模,改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这是实现生态经济平衡的重要环节。其次,充分认识资源的稀缺性,把保护资源和合理利用资源有机结合起来,促进资源集体化利用,集体利用方式主要是高度重视科技资源、信息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并科学合理地进行森林资源综合利用以及科学合理地利用人力、物力等资源。这就形成了对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集体化利用。从而不断提高产出投入水平,降低资源消耗,充分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资源为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创造必要的条件。最后,应充分认识环境容量及其净化能力的有限性,必须加大控制环境污染的力度,不断提高环境质量。

2客观生态环境平衡应遵循的原则

2.1双重目标原则

生态环境平衡必须坚持生态平衡与经济平衡双重目标相统一的原则,这是由生态经济平衡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在生态平衡这一有机统一体中,生态平衡是基础,经济平衡是主导,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只强调生态平衡,而忽略经济平衡,引起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失衡,生态经济平衡不可能实现;如果片面强调经济平衡,特别是在社会总需求日益扩张的情况下,就会因资源稀缺性、环境容量及净化能力有限的影响,降低生态目标,基至导致生态系统恶性化循环,使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生态经济系统运行与生态平衡这一必要的客观基础和生态经济平衡也不能实现,所以,生态平衡与经济平衡双重目标相统一,才能在提高生态质量的同时,满足经济日益增长的需求。

2.2综合效益原则

就是指生态经济平衡必须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长期以来,我们便重于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只顾眼前利益、局部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全局利益的短视作为,事实证明是行不通的,任何强调效益单一性的做法都会对生态经济平衡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只有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才能实现生态经济平衡。

2.3优化结构原则

生态经济结构是具有立体网络结构的复杂机构,由生态要素和经济要素复合而成,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相互统一的整体,即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在一定结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结构优化是功能正常和高效发挥的根本保证,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生态经济要素,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生态经济结构优化对实现生态经济平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4强化管理原则

生态经济管理是实现生态经济平衡的重要环节。从经济上、法律上、行政上约束人的行为,充分发挥管理在维护、建设生态经济平衡中作用,从而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保证生态经济系统处于良性循环状态,实现生态平衡。

3经营模式转变途径

目前,莫尔道嘎地区林业生产还未脱离传统林业经营模式,如何把现有林业经营转向生态林业生产,其基本途径如下:

3.1正确把握生态与经济二者的关系

把现有经营建立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在生态平衡基础上经营现有林,必须正确处理保持生态平衡与开发自然资源的关系,关键在于科学地采伐与更新方式以及相应的营林措施。莫尔道嘎局在对现有森林资源管理采取如下措施:一是本着生态优先的原则,重点保护林业局的现有天然林资源,通过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大幅度调减木材产量,积极开发利用林下资源,妥善安置富余人员,逐步提高林区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林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选择合理的采伐作业方式,主要以低强度的择伐为主,逐年减少高强度的皆伐作业面积。在生产中严格按规程要求作业,做到不超计划、不超采伐限额、不超强度的三不超原则。三是加快更新造林步伐,林业局已成立了30个专业营林队,配备了营林设备,全力开展更新造林和中幼林抚育。四是在防治森林病虫害中,不断强化森林病防站职能,采用国内先进方式灭虫、灭鼠,认真贯彻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有效地保护了森林。五是在制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计划时,优先考虑制定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措施,做到开发与保护同步进行。#p#分页标题#e#

3.2强化森林资源管理,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促进森林资源增长

一是严格按照《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和国家有关林业法律、法规,保护管理好这片资源。二是林业局资源管理部门与森林公安局联合出击,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在春冬木材生产季节,林业局都要组织资源管理部门与森林公安局进行昼夜巡护,设置举报电话,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偷拉私运、乱捕乱猎等违法犯罪行为。三是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管理。四是认真组织开展森林资源管理的舆论宣传。进一步加强对全局广大职工群众的宣传教育,使大家更加了解森林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经济环境调研范文2

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现状的剖析,可以发现,目前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已经走入一个发展怪圈,即“人口增长速度快,人口文化素质低,资源开发粗放式,生态环境日渐恶化,产业结构不平衡,经济发展滞后”。面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残酷现实,我们必须深刻反省,面对已经长鸣的警钟,我们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手段。否则,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问题会日益严峻。面对刻不容缓的问题,努力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即能够促进四个要素和谐发展的战略措施,是我们肩负的责任和重担。

(一)制定科学的少数民族人口发展战略

在制定一个科学的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发展战略之前,应当充分结合各种影响因素。因为该战略是实现少数民族地区人口控制的保证,是科学计划生育政策出台的基础,所以,该战略的策划、拟定和实施都要经过多方面视角的分析,全面综合的考虑,保证科学性。首先,转变传统思想,拓宽发展思路。摆脱计划生育促进家庭发展的局限,从区域范畴内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和谐发展的广域视角制定计划生育政策。例如,通过构建和设立少数民族地区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规定和贫困地区“少生快富”扶贫工程的长效机制,这是抑制人口过快增长和规模过大的有效手段。关注人口与医疗卫生、妇幼保健之间的密切关系,做好产前检查、孕中筛查等工作,这些是能够保证婴儿的优生率,以及降低孕产妇和婴幼儿的死亡率的有效手段和方法,能够切实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的健康水平。将优生优育知识普及到广大群众中,让他们形成并构建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此外,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内容充分与人口发展及控制紧密联系起来。在符合国家整体的人口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改变一刀切的传统作风,保证计划生育政策更灵活、更人性化,同时着重建设与人口控制相关的保障体系,切实保证人口增长得到合理的、科学的控制。

(二)提高少数民族人口文化素质,构建强势人力资本

一方面,人口过快增长已经给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阻力,因此,除了要完善人口综合管理体制、构建优生优育体系外,还要考虑人口问题;另一方面,数民族地区人口文化素质问题也已成为影响和制约整体社会劳动力提高的关键因素,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处偏远,很多都是山区或农村及各方面发展薄弱的地区。因此,提高人口文化素质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缩小少数民族地区与非少数民族地区的差距。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不断提高教师工资待遇,进而完善教师培训计划,提升教师素质,从而带动整体人口素质的进步。[3]此外,由于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属于农村,他们的发展空间也扎根于农村,肩负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的两大重担,人力资本毫无疑问地成为发展的中流砥柱。因此,在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还要重视职业技术的培训,强化继续教育的培训,壮大具有文化和劳动技能的队伍,切实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素质。

(三)合理开发资源,发挥资源优势

丰富的资源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优势,也是发展经济的助推器。但是如上文分析,这些资源优势却夹杂着很多限制的成分和因素。一些资源不利于开发,很难转换成经济发展优势。而有些资源被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盲目开发,又导致环境恶化,虽短期内经济出现增长,但是长此以往,这种资源开发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合理开发资源,有效将丰富的资源转化为经济的优势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首先,开发资源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市场的需求分析、开发的可能性分析以及技术条件。可以按照市场———技术———资源———产品的开发序列,将资源有效转化为产品。[4]其次,还要加强应用性研究。对资源的种类和数量进行普查,制定综合性的开发方针策略。开发资源必须紧紧围绕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主线,注重社会、经济、生态三者效益的密切联系。紧紧围绕环保的经济发展、资源开发理念,参照国内外最先进的资源开发理念,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工业生产模式。该模式既能满足资源开发,又能保证资源开发、生产效率的最大化。这是一个新型的工业化道路,该发展模式的核心内容就是清洁生产,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化发展。例如,新疆就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在大力开发资源环境的同时,采用优势资源转换的战略方针,这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四)缩小地区经济差距,促进民族共同繁荣

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处于一个既定的社会制度和格局下,在现有的经济现状和技术发展水平下,多数地区呈现基于民族自我意识的开发理念,即便是实现民族崛起,也会造成民族地区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现象,甚至出现严重失衡的现象。因此,结合少数民族的自然环境、特定发展经济阶段,打破区域偏见,改变以往仅仅求生存和发展的狭隘自我民族意识,将各民族、各区域的发展计划整合起来,制定能够符合各族人民的发展策略,实现各民族平等繁荣。[5]例如,新疆区域发展出现严重失衡的状况,区域间的差异也呈现扩大化的趋势,这不但阻碍了新疆经济的发展,而且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但是通过政府的转移支付方式,实现了区域间经济差最小化,并且通过调整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实现了要素市场的共享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全面促进了距区域间经济的和谐发展,缩小了经济差距,实现了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五)扶持主导产业的发展,发挥城镇经济职能的辐射作用

作为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能否持续稳定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消除区域偏见,构建共同繁荣是发展的基础,但是,选择合适的主导产业才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才是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关键和主导因素。只有主导产业先发展,才能引导相关产业,带动基础产业的共同发展,构建规模性的产业发展网络,从而成为促进民族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而主导产业的扶持,需要政策的支持、消除发展的不利因素,通过科学制定行政区域的政治职能,降低在经济改革和区域经济运行中的行政干预,保障民族区域内的经济在受到宏观调控、市场调节和法律约束三方面的作用下,才能够实现区域间的资源优势的体现,构成稳定发展的主导产业,推进经济发展的步伐。城镇化经济职能的辐射作用是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保障。因为少数民族的发展受到自然条件、基础设施、交通状况等条件的制约。因此,条件相对优越的城镇如果能够发挥其经济职能,[6]将会带动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经济增长。形成产业发展的极核,带动其他城镇经济发展处于弱势的地区,努力改善市镇的公共服务水平,完善民族地区市镇的综合功能,进而促进民族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六)发挥政府行为职能的有效作用,推动扶贫计划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在各种生产要素和行政管理格局中处于主导地位。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民族地区政府机构出现了膨胀等现象,加之处于弱势的区域发展能力,这些都促使民族地区的财政赤字问题严峻,也形成了容易滋生腐败的温床。因此,只有规范各级政府的行为职能,才能保障各民族地区的管理机制得到完善。只有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体制的提前改革,进行对各级政府经济职能进行弱化,对庞大的政府机构人员进行裁减,从根本上改变政府的工作价值观念,保障工作、政策和措施都能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增强民族团结,将成为政府的行为准则,而且是评价一个政府行为的标准。政府要加强制定科学合理的扶贫设计和规划,有效利用财政扶贫资金,将资金重点应用到最贫困的地区,结合少数民族各自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寻找合适的脱贫致富的方法。有效发挥政府行为职能,合理实施扶贫计划,这是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和谐发展的基本要素。

二、结论

经济环境调研范文3

关键词:经济转型 农业资源 环境 经济 协调发展

引言

在转型的适应过程中,我国的经济发展遭遇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如经济的快速发展是用环境遭到严重污染破坏的代价换取而来的。而目前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是如此,转型期的农业资源环境所面临的情况岌岌可危,需要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通过汲取城市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改良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式和手段,促使农村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不再重蹈经济发展的覆辙。

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

(一)农业资源环境的定义

农业资源环境主要指人们在进行最基本的生产活动时所利用的农业资源和所处的环境。传统意义上的农业资源包括农业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主要指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和气候资源等这些自然存在的事物,随着自然地理条件的不同,这些自然资源的分布也有所不同,因此自然资源总是不平均分布的,具有极大的随意性。

同时农村发展中的环境问题是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农业作为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立国之本,其环境问题始终显著存在着。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农村的开发加快,水资源恶化,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严重,气候变化异常等种种环境问题仍亟需解决。

(二)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发展有着辩证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人们只关注经济的发展,一味地牺牲自然资源环境来换取经济的快速发展,如英国的圈地运动、城镇化大量征占耕地等,无止境地索取破坏了自然的平衡,污染了环境,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极其不平衡的。这时经济发展进入一个相对稳定发展的阶段,人们开始利用经济发展的先进技术,治理已遭到污染的环境,开发新能源,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善待自然,努力平衡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我国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一)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小,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我国自然资源种类和总量都很丰富,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其中农村人口的压力尤其大,农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小。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虽然计划生育有效地抑制了人口数量的大幅度增长,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我国全国人口总数为13.6亿,这其中农村人口约为6.3亿,全国人口每年仍以1000万左右的人口数量继续增长。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排名第120位(杨涛,2003)。有限的资源被众多的人口平分着,导致了资源分配的不均衡。

(二)农业现代化程度低下,限制了经济发展的步伐

目前农村大量存在资源浪费的情况,长期沿用祖辈世代流传的经验方式,不能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如我国水资源的农业灌溉有效利用率仅为30%-4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农业灌溉利用率则达到80%以上。农民缺乏对农业资源有效利用的意识,我国的农业发展模式大部分仍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缺乏大规模的农业经营;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的基础设施十分薄弱。

(三)农业经济发展缺乏环保意识,环境污染严重

一方面,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以及使用不当,具有有毒有害物质的农药化肥进入到水土中,污染了当地的土地和河流,造成了大量的农业环境污染,农村环境情况堪忧。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的收入水平逐渐提高起来,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随着农民生活的改善,生活层次也越来越高,大量电器如洗衣机、冰箱、空调的使用,在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对农村的生活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再者,在经济转型期,由于受到教育水平的限制,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据统计农村文盲半文盲人数约占农业劳动力总人数的19.7%,尤其在西部地区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仅为3-4年(杨涛,2003)。长期的生活习惯使他们忽略对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缺乏环保意识。

(四)农业发展缺乏有效引导,资源开发不合理

农业发展缺乏政府和法律法规、制度的限制和指引,农民一味地粗放式开垦荒地,尤其在西北地区不断地开荒,破坏了植被,造成了严重的土地沙漠化;南方山区的石漠化、华北地区土地的盐碱化也是如此;这些都造成了土地资源的减少和浪费,给后期的土地改造和治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目前我国荒漠化面积己达262.2万km2,分布于全国18个省区及471个县市(杨涛,2003)。地资源的减少,人们开始围湖造田,造成淡水资源的大量缩减,这样的情况主要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在洞庭湖及鄱阳湖地区,据统计湖泊消亡的数量已达一百多个。

农业发展缺少正当的强制理性的引导,主要受到市场经济的变动性牵着走,从而造成耕地等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城镇化的发展必然导致耕地的减少,但是如果缺少政府的正确引导和管制,会造成耕地的极大浪费。按照我国目前城市化发展速度,到2030年,全国城市化水平达到65%,则将新增城市建设用地5万km2,若按70%占用耕地计算,则占用耕地的总量将达到350万km2(杨涛,2003)。

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一)健全农业、农村发展机制,进行综合决策

农业自然资源环境事关我国在经济转型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对资源环境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农业和农村发展机制,将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考虑综合决策,通过综合不同的决策人员、决策方法和手段以及决策模式,最后确定一套综合各方意见相对合理可靠的决策方案。在坚持可持续发展、开发与保护并重、预防为主与源头控制以及实事求是科学发展的原则下,首先要打破行政分割的局面,建立统一一体化的综合决策管理体制,保证决策的顺利进行;其次要建立综合决策负责制和考核制,确保决策的真正执行,发挥作用;再者要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制度,召开公众听证会,给人民群众提出意见和进行评价的窗口,并认真记录、考虑、研究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做到及时向群众通报有关决策的内容;同时建立公民参与制度,让群众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

(二)实行区域农业经济,利用市场机制建立补偿机制

由于农业资源分布的均衡,可以在农业资源相对集中的不同区域实行不同的区域农业经济政策。针对不同的地域特点进行研究,通过了解区域的自然特征和资源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资源的开发,如处于山区以及丘陵地区可以利用山区的地理优势,种植果树或者树木,进行木材经济或发展水果产业,实行区域之间的互通有无。并在发展区域经济的过程中注意区域环境的变化,通过发现、分析区域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解决的方法,保护环境。

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使用而产生大量不良的问题,因此需要利用市场机制建立资源环境补偿机制,维护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一方面通过排污收费制度,向高污染的企业和工业征收排污费,“排污收费,超标罚款”,加大对环境污染的补偿力度,严格控制排污总量;另一方面政府应建立和完善资源环境税收制度,向有损于资源环境的行为征税,完善征税标准、税种和税率,设立有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征税有法可依。

(三)利用新技术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

一方面应该转变我国传统的农业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开发高质高效的农业经济,实行新型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精耕细作,进行高效集约经营,提高农业资源环境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要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健全和完善农业的技术体系,依靠科技兴农。提倡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增加技术投入,利用科技进步,在农村推行生态农业,实行循环利用的经济理念,变废为宝,使农业经济呈现良好发展的状态。如可以在农村建造沼气池,农民可以通过把人畜粪便等排泄物以及秸秆等发酵成沼气,用沼气来发电及作为燃气供日常家庭生活所用。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加大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并充分利用科研力量研发出更高效的产品,因地制宜地满足农业对机械的各种要求,尤其是在种植、收割方面,解放人力从而解放发展力。同时还要加强农业灌溉设备的建设。坚持开发和保护两手抓,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要注意对农业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因地制宜,用好每一寸土地,每一滴水。

(四)进行制度改革创新,提高政府对农业资源与环境的管理水平

政府应该建立和健全资源资产化管理制度,将资源环境使用与综合核算制度联系起来,实现自然资源的有偿使用,努力发挥资源的资产价值对经济发展建设的作用。资源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制度通过核算经济发展中与资源环境有关的流量指标和存量资产,将对资源环境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实物量和价值量进行核算,反映现有资源环境的情况和发生的变化,以及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状况。资源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制度有助于提高政府对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认识,有利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农业资源环境的管理,因此应该努力推行、发展和完善该制度。

要加强对自然资源如土地、水、矿产等使用情况的管理和监控,完善资源利用总体规划,改变分部门分单位分地区管理规划的局面,实行统一安排管理,同时要加强建设对自然资源的数量、存量和质量的勘探、管理、监测和预报系统,及时掌握自然资源发生变化的信息。再者,政府还要加强对资源的法制管理,坚持实行“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的三大政策,完善12项资源环境保护法,努力研究制定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完善农业保护的政策,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坚持科教兴农,采用多种形式如举行教育培训、座谈会等加强对农民的环境保护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减少有害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政府应当成立相应的监管和决策部门,对农业的资源环境进行实时监控,提高公众的参与度;以促进农业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原动力,同时不会让经济的发展给农业的资源环境带来太大压力,促使两者协调发展。

结论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开始实行,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但随着经济转型期的逐步深入,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出现了很多问题,如荒漠化、耕地遭到破坏、水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等。为了保证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无论是政府还是农民本身都需要格外注重这些问题,改善农村的硬件设施,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态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建一个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

参考文献:

1.高旺盛.中国区域农业协调发展战略[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

2.王雅鹏.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决策[J].中国农村经济,1998(5)

3.杨涛.经济转型期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3

4.安新华. 我国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6)

经济环境调研范文4

【关键词】河南省 农业经济 生物质资源 统计思想 焚烧 环境经济

秸秆,通常指水稻、小麦、玉米等禾本科农作物成熟脱粒后剩余的茎叶部分;中国近二十年来由于煤、电、天然气的普及、各种工业制品的丰富,农村对秸秆的需求减少,大量秸秆的处理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虽然法律命令禁止,但很多地方农民仍然直接在田地里燃烧秸秆,引发空气污染、火灾、飞机无法正常起降等后果;但总体来讲,它属于是一种可再生的环境友好生物质资源,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大陆每年约有2亿吨秸秆被就地焚烧,作为农业大省之一的河南,虽然,农业经济带动了该省GDP的增长,但同时农业再生资源如秸秆资源等的不当利用也伴随而出,具体主要指秸秆的焚烧带来了环境的外部不经济,且在农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环境承载力产生的显著正相关的影响。

一、河南省秸秆资源与环境经济的现状

(一)河南省秸秆资源现状与环境污染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河南省在能源消费方面主要以煤炭消费为主,而目前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着严重的结构、资源的总量与质量及能源带来的环境等问题。它作为中原农业大省之一,自然拥有如秸秆等丰富的生物质资源,将该生物质资源转化为洁净能源的潜力巨大,且具有增加能源供给形式、减低污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的多重经济和环境效益。但是,其并没有合理有效的利用秸秆这种天然的生物质资源,而是以焚烧的方式加以处理,结果确使这种天然的资源成了污染环境的主要因素。根据2014年针对河南省环境污染的来源进行的400份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结果如下:

在造成环境问题的四大类因素中,其中秸秆焚烧、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固体垃圾、其他污染来源,分别占占问卷调查中的88.6%、61.4%、71.4%、82.3%、29.7%,其污染的影响对环境污染总的影响分别为0.25、0.18、0.22、0.25、0.09,其中秸秆焚烧居于所有污染来源的首位。因此,我们可知导致河南省环境问题的主要问题来自于秸秆资源的焚烧。但事实上,我国平均每年能产生约6.5亿吨生物质秸秆资源,其中只有80%的用作了工业原料、肥料、燃料及饲料,进行了可循环利用,但没有被充分利用的却有20%;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郊区及农村,由于燃料结构、化肥等的改进使用,秸秆能源的剩余量高达80%左右。

(二)秸秆资源的环境经济价值评估――从生态补偿的维度进行分析

秸秆资源的生态补偿可以理解为:尽管秸秆资源属于特殊的生物质资源,但其在利用方式即用途上也难免会产生利益,因此,在此种情况下,必须首先考虑同一种资源如:秸秆资源在用途上发生的利益冲突。假定数量一定的秸秆资源L,L既可以用作经济活动,如发电,造纸,制作工业原料或者天然沼气;也可以用于生态维护,如循环利用回归于田,也可用于植树造林的天然肥料。假设Y(L)为用于经济建设时产生的收益,Q(L)为用于生态维护时产生的生态服务价值;Y(L)、Q(L)具有一般收益函数的凹性特征,即Y’(L)>0,Y’’(L)0,Q”(L)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Y(L)、Q(L)显示为凹性是由于当优质秸秆利用完毕后,劣质秸秆资源将投入使用,此后秸秆资源产生的边际效用逐渐递减;但同时当秸秆资源用于生态维护的数量增加后,用于经济建设的数量便自然会减少。假设秸秆资源的总量为1单位,用于生态维护的为L,则剩余部分1-L用于经济建设,那么,最有资源配置便是用于生态及经济建设两部分产生R的总收益,也就是,MaxR=Y(L)+Q(1-L)①,由一阶条件可得:②,因此由式②表明,R为秸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效益,及边际上秸秆资源的生态收益要与经济效益相等,当秸秆用于经济活动时,放弃的生态效益可视为机会成本,且从此等式可知,要想找到秸秆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方案,必须找到用于生态的秸秆资源与用于经济建设的秸秆资源各自利用收益的相交点,即纳什均衡点,此时,秸秆资源的利用效益达到最大。

假设秸秆资源在用于经济活动的过程中使用了另一种资源M,两种资源因利用方式的改变转而引起某种利益冲突,生物质资源如:秸秆资源L,此时会因使用另一种投入M,其原来效益Y(H)增加,并且Y(H)显示为凹性函数,并且M的投入使用有可能损害诸如空气等自然资源的质量,从而降低秸秆资源的生态服务价值D(M),此时,若在农业中通过施用化肥增加了农作物产量,进而增加了秸秆数量和质量的利用率,但秸秆资源中的成分氮、磷等元素通过流入水体后可导致其富营养化,直接破坏河流中的生物多样性,降低水资源的欣赏和经济价值,此时,D’(M)0;秸秆燃烧后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有浓雾,造成空气臭氧层的破环,形成雾霾等不良的空气质量。所以,秸秆资源配置的最优策略便是Y(M)和D(M)两者的最大化利用价值之和,即:③,该式说明,投入物M的最优配置决策为:边际上,该种投入物增加的经济收益等于另一种资源(如,空气、水等)损失的生态价值。

通过式②及式③,我们可知,秸秆资源的生态补偿的范围(即秸秆资源在生态维护方面与在经济建设活动的有效资源配置的边际利用量)反映在二维图形中,应是边际上经济建设收益与生态维护收益的相交处,此处为秸秆资源利用的收益平衡点,即秸秆资源的利用达到了社会收益最大化,此时,当秸秆资源资源用于经济活动建设时,放弃的用于生态维护产生的服务价值相当于经济建设活动的机会成本;同理,当秸秆资源用于生态维护、修复时,放弃的经济利益既是用于生态维护的机会成本,即生态补偿的最低标准就是秸秆资源用于经济建设活动时产生的边际收益。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于秸秆这种生物质资源的处理往往通过简单的焚烧来进行处理,并没有发挥生物质资源本身的价值,且对空气质量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二、河南省秸秆焚烧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

秸秆焚烧作为一种生活质量提高的后遗症在影响空气质量的同时,更是不利于农田的可持续耕作,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之一,其主要以第一产业即农业为主,小麦、水稻、玉米、高粱、油料等为其主要农作物,继而作为秸秆资源的主要产生地之一,河南省产生了严重的秸秆废弃或焚烧的现象,其中,以小麦、玉米秸秆为主要燃烧资源的生物质能源,(其中玉米秸秆约为60.93%,小麦秸秆25.51%)对空气质量pm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河南省秸秆焚烧的现状

河南省秸秆资源的利用情况,稍作计算便可得知,河南省秸秆资源利用中,仅有91%左右的秸秆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而尚有8.1%左右的秸秆以焚烧处理,而事实上,这8.1%的秸秆焚烧的有害气体,是春秋两季导致大气PM值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河南省秸秆焚烧对PM2.5的影响

在全国范围内,河南省,秸秆焚烧是生物质燃烧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作为中原农业大省之一,其生物质秸秆资源产量位居全国前位,据农业相关部门统计,年均秸秆资源产量可达36714310t,随着国家对农业生产现代化的重视,产生了大量的秸秆资源的剩余,而秸秆资源通过焚烧处理,便是常见的现象,但事实上,农作物秸秆资源的染烧已经严重影响到该省市的整体空气质量。

通过表2可知,秸秆资源的燃烧状态不同,同种秸秆资源燃烧产生的对pm2.5的影响程度不同,同时,不同生物质资源在同种燃烧状态下产生的影响程度也有较大差异,即不同种类的秸秆燃烧时排放因子存在着差异;其中河南的生物质资源燃烧主要以玉米秸秆的燃烧量最为突出,但以排放因子来看,小麦秸秆资源燃烧的排放因子较高,并且不受地域差别的影响。由表2不同燃烧状态、不同生物质资源燃烧时产生的排放因子,计算可知,河南各市生物质秸秆资源焚烧时产生的pm2.5的颗粒物的含量。

由表3可知,秸秆资源产生量越多的地区,其秸秆资源的焚烧量及产生影响大气pm2.5的颗粒也越多;并且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河南省各市的农作物产量也会相应地提高,而玉米、小麦等作为河南主要农作物产量也会相应地提高,而其附属品农业秸秆也会越来越多,河南省秸秆焚烧所产生的pm2.5颗粒也会日益增多; 根据以上三个表的计算估计,到2017年河南省小麦秸秆资源总量将有可能达到2697.40万吨,并且秸秆资源的主要产地驻马店市的小麦秸秆资源总量455.35万吨,这将占全省秸秆资源总量的18%左右,,小麦的秸秆产量也将达到29.11万吨;2022年河南省小麦秸秆产量总量3879.04万吨。由此估计可知,如果未来的秸秆资源被人们像现在这样焚烧不加以正当的利用,那么,未来废弃的秸秆生物质资源燃烧产生的pm2.5颗粒对空气环境产生的破坏性影响将是无法估量的。

三、关于秸秆焚烧治理的相关对策分析

(一)提高生物质秸秆资源焚烧产生的危害意识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生物质秸秆资源的焚烧将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而生物质秸秆资源焚烧主要对环境产生严重的污染后果,不仅能破坏生态平衡,而且还将产生多方面的危害。首先,当秸秆资源焚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浓烟,该浓烟中夹杂着小碳粒,在该省市的天空长时间不能被驱散,进而诱发诱发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其次,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可产生7亿吨左右的秸秆资源,若全部用来燃烧,可产生近3亿多吨煤的热值,若用作加工饲料,相当于15亿吨左右粮食,因此,生物质秸秆资源的燃烧无疑带来了巨大的资源浪费;

(二)在信息不完全对称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农作物秸秆焚烧中农户与政府的合作与非合作性博弈

生物质秸秆资源焚烧的原因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无疑是成本与收益的权衡关系,而空气环境属于公共物品,这导致了人们搭便车心理的出现,秸秆资源拥有者就具有了通过转嫁处理剩余秸秆资源的成本来提高整体劳作的收益的经济原因,在市场机制调节下,农户对秸秆资源的处理选择出自“经济人”的理,但事实上,人们往往由于缺乏对信息的掌握,而导致秸秆处理的投资费用与收益不对称现象的出现;而政府为制止农户焚烧作出焚烧秸秆的选择,往往会实施各项政策,但在信息不完全对称的条件下,政策的制定对整体社会福利是增进的,而农户处于自利目的,难免与政府进行利益之间的博弈,此时,通过有效的禁止秸秆焚烧的好处的宣传,是人们意识到生物质秸秆资源的焚烧带来的利益远远小于危害,此时,从微观经济学角度来分析,就是秸秆燃烧污染的外部性内在化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增加农户焚烧秸秆的机会成本;科学合理的财政补贴标准。最终,私人利益屈从于公众利益,在非合作博弈下,达到秸秆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基于可持续发展价值取向思维下,进行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所谓农业循环经济即以生态系统为关键词,具体指人们在农业生产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物质循环及代谢发展要与生态系统的循环保持一致,即最终达到农业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统一发展。以生物质秸秆资源为例,秸秆资源是农作物收获后余下的没有直接经济价值的资源,它与煤等资源不同,但它对畜禽而言,却是很好的饲料,对土壤和农作物却是天然的有机肥料,某种技术条件下还可以可以作为发电介质等;总之,从生物质秸秆资源的利用上讲,秸秆资源即秸秆焚烧污染治理的价值在于为农业经济带来循环效应,并遵循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工业化特征等原则;而通过政府良好的政策导引、科技的支撑,秸秆的综合利用可以发展为农业循环经济中的资源产业端的代表,如将秸秆作为农户生活能源、发电介质及作为造纸板等加工的原料,进而再循环上与秸秆还田、沼气、秸秆饲料、及工业化等相链接。

参考文献

[1][美]易明.一江黑水―中国未来的环境挑战[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2]郭东海.可持续发展重在整体协调和良性循环[J].发展论坛,1995(12).

[3]曼昆.经济学基础(第二版)[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4]赵凯,刘红梅等.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

[5]刘汝涛.秸秆焚烧与秸秆处理问题研究[J].环境科学,2009.

[6]邬丽.农村秸秆焚烧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

经济环境调研范文5

关键词:区域电网;电网调度;降损;经济运行

Abstract: the article with the regional power grid scheduling for basic starting point, fully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operation of the power grid,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regional network economic operation, discussed in electric power dispatching departments to ensure the safe operation of the power grid reliable premise, according to the basic rules of the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and combining the practice experience, put forward some promote economic operation of the power grid way, and hope to reduce electric power, realize the ultimate purpose of economic operation of the power grid.

Keywords: regional network; Power grid scheduling; Drop; Economic operation

中图分类号:V2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电网的经济调度,就是以全网的供电成本最低而进行的一种电网调度方式。尤其在近年来能源趋势日趋紧张,电能供求失衡的形势下研究电网经济运行,一方面对降低电能损耗、提高能源效率、减小供电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都具有显著的帮助,另一方面这也是响应国家实现能源高效利用,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文明小康社会的具体体现。因此在保证电网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如何进行电网的经济调度是所有调度人员都需要认真思考解答的问题。据此本文根据区域电网的具体特点及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提出了一些实现经济调度的方式。

1、区域电网经济调度管理制度上的问题[1]

电网经济调度的目的是在保证电网的可靠性、安全性以及满足人们日常基本用电需要的基础上,依据电网运行的基本原理,将电网的运行方式加以优化,确定各机组间的最佳负荷分配方式,最大程度减小整个电网的能耗和运行费用,最终提升电力系统的经济效益。我们不难从电网经济调度的定义中发现,电网经济运行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紧密相关的联系,但是在具体实际的操作运行中,尤其是在县级经济调度管理运行过程中,还存在着对一些问题认识不清和错误的做法,需要我们去克服更正。

1.1 片面孤立的强调安全性

电网运行过程中,我们始终都非常强调电网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当然,安全性是电网运行的重中之中,我们必须要认真对待,不能有丝毫懈怠。但在一些区域电网运行具体管理工作中,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被严重放大,成为所有问题的唯一出发点,这样使得电网经济调度工作的重要性被忽视了,事实上过于片面突出安全性也违背了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这一基本原则。实践已经证明电网的安全完全可以与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步运行,因为二者并不是对立矛盾的两个方面。倘若只看重电网运行的安全性,而轻视经济效益,必然导致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去其生存、发展的基础。

1.2 对行政手段过于依赖

至今仍然有不少区域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思想观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在他们的脑海里,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的关系不是互为联系、促进的一面,而是完全对立的一面。权力意识在一些人的脑海根深蒂固,他们认为调度部门作为电网运行的最高权力机构,只有通过行政手段才能加强电网的统一调度和实现分级管理,如果实行经济手段对电网实施调度管理,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调度机构在电网运行中的权威,容易导致调度和管理的混乱。事实上,对于行政手段的过于强调,最后必将导致行政手段成了行政指令,在很多地方这种恶化的趋势。过于集中的行政指令导致调度机构就没有自主发挥的权力,只能完全按照领导的意愿进行调度和管理,这样调度机构就成为行政管理的附庸,谈不上实行经济调度了。

2、加强电网经济调度的措施[2-4]

2.1合理调节运行电压

配电线路电压的运行,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用户的受电,也直接关系到经济安全的供用电。当前在一般的农村电网中,动力用电占了83﹪左右,其中电动机、变压器的损失的电能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众所周知农业又属于季节性生产,即在农忙期间,动力用电高度集中,而在农闲期间,大部份的变压器又处于轻空载运行。因此合理地调节运行电压,取得的经济效益将会是非常明显的。

在确定合理的运行电压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要想到线路损失。因为线路损失电量的主要部份是导线载流发热,而在功率不变的情况下,线损电量是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与电压的平方成反比。于是为了节约线损,我们可以考虑适当地在输电线路上提高运行电压,再加上一次升压与二次降压在变压器分接的开关位置上的合理配合,这样便能在达到调节运行电压的同时最终也降低了线损。

2.2 科学布局电网运行方式

运行方式的布局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在安全可靠的满足电能质量的条件下,将电网运行的经济性放在第一位;二是及时全面了解电网运行状况, 对效率低下的电网经济运行的方式及时进行变更和调整;三是正确掌握网内各单元的最佳运行特征,通过方案优化确保网内各单元都在合适的经济状态下运行。实践证明, 安排运行方式的恰当与否,将严重影响电网的经济运行,合理的运行方式可使网内损耗成倍地降低,其造成的经济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2.3 科学调整负荷曲线

在负荷高峰时段,线损与负荷电流平方成正比,所以当设备输送电流增大时,线损也会增加。相反,负荷降低时,输送电流减小,线损也会相应减小。同时,在供电量相同的情况下,负荷峰谷差越大,线损也越大。另外,当变压器的三相负荷不平衡时,变压器的安全运行收到影响的同时,线损也会增加。运用数学分析的方法研究负荷率和线损的相互关系不难发现,当电网负荷率为100﹪时,线损组成部分的可变线损变为最小。因此,严格调控两个峰点负荷、提高负荷率、减小峰谷差、平衡三相负荷都对降低线损都有积极的作用。据此调度部门可以联合各部门,各种措施并举,最终提高负荷率。如:尽量安排三班制和安排低谷时段生产用电;采用GPRS无线电力负荷控制装置等技术手段对用户用电进行调控;依靠电价杠杆作用,积极推行和实行峰谷电价政策,使用户自觉调整用电负荷和用电时间等。

2.4 确定合理的检修计划

制定合理检修计划的目的在于减小检修过程中的复杂度,降低检修过程中的出错率。因此制定合理的检修计划,首先需要了解现行的检修方式和检修计划编制,然后借鉴当前国内外成熟经典的检修计划布置,从而做出适合自己对象的电网检修计划。

2.5 变压器的经济运行

变压器是电网系统的最主要设备之一。变压器的关键作用是在传输电能的过程中变换电压和传递功率。从发电、供电一直到用电,一般都要经过3—5次的变压过程。而变压器在运行过程中,自身会产生无功功率损耗和有功功率损耗。那么,什么是变压器的经济运行?简而言之,就是在变压器的运行过程中,经过调整优化负荷之后,变压器的负载率达到合理值,而此时变压器的电功率损耗就达到最低值,效率也达到最高。

因此如何确保变压器的经济运行,是当前电网经济调度运行的一个主要目标。达到这个目标一方面要建立理论模型求解,另一方面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对模型优化与验证。

2.6 充分发挥调度自动化的作用

调度自动化系统是帮助调度人员对电网进行管理、更好地使系统安全、经济运行的基本工具之一。利用调度自动化还可以有效缩短操作时间和事故处理时间, 减少人力物力资源浪费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因此调度人员要充分发挥自动化系统的各项功能, 根据调度自动化提供的信息, 及时准确调整电网运行参数, 恰当投切有关设备, 确保整个电网始终处于最佳经济运行状态。

3、结语

综上,电力经济调度体现了对转变电力经济增长方式的一种追求,是合理利用现有资源追求经济效益更大化的一种制度的优化。电网经济调度手段多种多样,对于不同的区域电网,其经济调度手段的具体运行内容也存在较大差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针对区域电网运行的特点,首先要保证电网运行可靠性和安全性,然后在此基础上,布置合理优化的电网运行方式,实现电网的经济调度,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 刘健民. 地区电网经济调度的主要手段分析[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35-36.

[2] 龚守书,包星源. 浅谈县级电网经济调度管理[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13-14.

[3] 司卫. 加强电网经济调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J].宁夏力.2006(04).61-61.

经济环境调研范文6

近段时间以来,我市开展了对非法养猪场的大规模整治行动,这些非法养猪场无序发展,且无任何污染防治设施,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灾难,还直接威胁到当地群众饮用水安全。为促进我市养殖业健康发展,减少猪粪对环境的污染,11月17日,市养猪行业协会、市水产科学技术研究所联合举行了养殖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研讨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环境修复研究室主任朱昌雄给市养猪行业协会的100多名会员进行零污染养猪技术培训。朱昌雄表示,他希望在惠州推广零污染养猪技术,将养猪造成的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

走访

粪水排到小溪,养猪场臭味熏天

在市郊的一个小型养猪场,养殖户一家人的生活环境很恶劣。距离该养猪场还有一段距离,记者就闻到了一股很浓的臭味。走进这个养殖户搭建在猪棚边的木屋,里面的味道就快让人窒息了。

这个养殖户是从外地来惠州养猪的,他租了当地一村民的鱼塘养鱼,在鱼塘边搭建起一个猪棚,一边养猪一边养鱼。一家4口就吃住在鱼塘边的木棚里。记者看到,这个养殖户清洗猪圈的粪水直接流入鱼塘里。“这粪水很肥,鱼在这种水中生活容易长大。如果粪水太多了,就从旁边的小溪抽些水来补充。”记者看到鱼塘旁边小溪的水也很脏,黄绿色,水面上漂浮着一些装饲料的包装袋,还有不少垃圾。“这粪水会不会流到小溪去?”“说不准,有时将洗猪圈的粪水排到小溪去,反正这小溪水也不能用来喝。”

记者在采访中见到不少这些搭着简易竹棚或木棚来养猪的养殖户,基本上都是直接将洗猪圈的粪水排到鱼塘里,这些小型养猪场周边的环境很糟糕。

猪圈

铺垫料两年不用冲洗

为了促进养猪业健康、持续发展,一些养殖户也采取了多种方法减少污染。记者在河南岸辖区的一个养猪场看到,这个养猪场的环境很干净,基本上闻不到什么异味。

记者看到这个养猪场的猪圈与别的养猪场猪圈有些不同,这个养猪场的猪圈表层不是水泥地面,而是有一层类似黄沙模样的东西。“我们将猪圈砌成一个浅水池的模样,上面铺的是锯末、谷壳等混合物,这些东西被称为垫料。猪直接就在垫料上面生活,粪便也直接排在上面,然后由微生物发酵降解。用这种垫料,约两年时间可以不用冲洗猪圈,经常翻动垫料就可以了,这些垫料日后还可以当肥料使用。”养猪场负责人说。

记者在该养猪场看到,每个猪圈都有几头猪在拱垫料,有些地方已经被拱出一个窝,但没有散发出什么异味,猪身也很干净。“这种方法养猪很好,但前期投入的成本比较高,两个40多平方米大的猪圈,投资就要几万元。另外还有锯末也不好找,我们是提前1个月让几家木材厂帮忙收集,才筹集到足够的锯末,而且日后还要不断增添垫料。”该养猪场的工作人员表示,我市不少农户种植了很多的甜玉米,其实将甜玉米秆粉碎也能做垫料,这样可以降低成本。

问题

猪粪随意排放或堆放易污染环境

市养猪行业协会会长叶新泉介绍,目前我市生猪年出栏350万头左右,生猪出口的养猪场就有20多个,其中年出栏10万头有两个。据介绍,目前猪场猪粪处理的方法没有固定模式,沼气发酵的处理方式占大部分,大规模养猪场都建有沼气池,而且实行标准化养殖。但是一些外地养猪散户由于场所不固定,猪粪往往直接排放。“其实一个上规模的正规养猪场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很大,有的甚至要上百万元。目前生态养猪的模式也有很多种,但是有些方法因为运作成本太高,养猪户一方面承受不起那么高的成本,另一方面因为生态养猪使用的材料很难找,往往很难坚持下去。”叶新泉表示。

记者采访了解到,随着畜牧业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随之产生的大量畜禽排泄物的处理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新问题。这些排泄物水分含量高、体积大、处理费用高,有些养殖户往往不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流、湖泊,导致河水受污染以及富营养化,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把粪便等废弃物随意堆放,这样不仅要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在堆放中还会产生大量的恶臭物质和硝酸盐而污染大气和地下水,雨天则因污水四溢常引起附近居民极大不满。还有一些养殖户不加任何处理就将这些排泄物卖给附近的农民作为有机肥施用,这样常会引起人、畜疾病及病虫害等的发生和传播。

据朱昌雄介绍,以往猪场的猪粪处理主要采取沼气发酵和种养结合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无法根本消除猪粪污染。沼气发酵的沼渣仍然会引起二次污染,种养结合过程未经处理的猪粪仍然会引起巨大环境问题。

专家

垫料铺进猪舍能迅速分解利用粪尿

朱昌雄认为,解决养猪场污染的问题,必须走“循环经济”的模式。这种模式是一种倡导慎重开发利用资源、废弃物资源化、清洁生产、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良性循环规律的经济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