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幼儿的心理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幼儿的心理教育范文1
中班幼儿一般是4岁,4岁幼儿的心理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与发展:与3岁幼儿相比,4岁幼儿一切潜在的能力开始生气勃勃地发展,表现出不惧怕、好交往、富有独立精神和自信心,能安静又有吵闹等新的特点。4岁幼儿可以说是闲不住的,不易控制的,其心理活动以新的特征表现出来。归纳起来,4岁幼儿具有下列几个显著特征:
第一,活泼好动。4岁的幼儿明显地比3岁的幼儿更加活泼好动。他们不仅身体长得更结实,动作能力更强,而且对周围生活也熟悉了,积累了一定经验。因而主意也多起来,所以更爱活动,活动起来很灵活,也能坚持较长时间。他们爱说、爱问、爱跑、爱动手、爱玩,对成人的要求往往不那么顺从听话。
第二,具体形象思维。4岁的幼儿主要靠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属典型的具体形象思维。4岁幼儿的头脑中已经积累了常用物体、各种人、各种自然现象、周围环境和曾去过的地方的表象。每当唤起这些表象时,就可以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如果离开事物的表象或具体事物,就难以进行抽象思维活动。
第三,有意行为开始发展。3岁幼儿的行为多受情绪支配,4岁幼儿可以听得进成人向他提出的要求,听懂一些道理,他们可以接受成人给的一些任务;有意性的增强还表现在4岁儿童游戏时已经可以先想一想、玩什么、拿什么,也更愿意和小朋友一同做游戏,有着简单的角色分配,也可以发展游戏的情节;玩的时间也相对更长,有时连续几天只玩一种游戏。在游戏中能抑制自己的行为,坚持游戏规则。有意性还开始表现在注意、记忆和想象等方面。
此外,4岁的幼儿在坚持性和个性差异性方面也比3岁的幼儿增强了。根据以上心理特点幼儿教师应怎样使他们进步更快呢?
二、教育中班幼童的对策
2.1针对幼儿活泼好动,组织幼儿参与多种游戏,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的快乐而自主的实践活动,它不仅能促进幼儿的身体的发展,而且可以巩固和丰富幼儿的知识,促进其智力和语言的发展,同时能促进幼儿良好行为品质、美感或创造能力的发展。中班幼儿会做各种游戏,不仅对游戏的兴趣很浓,而且能长间做各种游戏而无倦意。
因此,教师应引导幼儿做多种游戏,使他们在游戏活动中求发展。我不仅组织他们做创造性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而且还根据教学要求为发展幼儿的各种能力而编定的有规则的游戏,包括智力游戏、体育游戏和音乐游戏三种。
就以引导幼儿做结构游戏来说吧,对中班幼儿要求他们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结构活动,并要最终完成它。第一,教给幼儿对事物结构造型方面的知识和结构技能,如认识高低宽窄、厚薄、轻重、长短、前后等方向方位,学会按图建造。第二,教幼儿学习自己设计构造,会事先构思主题,选择和利用结构材料,确定结构顺序,制定方案,分工合作,共同建构一个成果。第三,组织幼儿评价结构成果,可全面评价,也可有选择性地评价。
再以做智力游戏来说吧,各种学习任务通过新奇、形象、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向幼儿提出。引导幼儿听听、看看、摸摸、想想、说说、做做,使耳、眼、手、脑、口各种器官活动起来,做出智力上的努力。使幼儿在这特殊实践中,不仅掌握和运用知识,发展智力获得能力,而且要求幼儿善于与他人合作,有助于控制自己的行为,诚实地遵守游戏规则,有利于良好品德的培养。
2.2针对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加大教育活动直观性的力度,促进幼儿持续发展
直观性的原则和方法在幼儿教育教学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他们生活经验贫乏,思维具体形象,抽象的道理难于理解。在上课时贯彻直观性原则和运用直观教学法,能使课上得生动活泼,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加深幼儿的印象,有助于理解和形成具体观念,发展能力,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首先,要根据课的任务、内容及中班幼儿特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幼儿园直现手段有实物直观(指观察实物、标本、实地观察、小实验等),模具直观(指观察图片、图书模型、贴绒教具、沙盘玩具等),电化教具直观(包括幻灯、录像、录音、唱片、电视、电影等),语言直观(教师语言的形象性描述)。第二,直观手段要与训练幼儿感觉器官结合,教师应让儿童有较多机会摆弄物体、看、听、摸、闻、尝、做,供给的材料力求人手一份或小组一份,以训练幼儿感官和动手动脑的能力。第三,直观手段要与教师语言指导结合。教师要用简明、生动、形象、准确的语言启发幼儿观察和操作,以强化直观教具的作用,获得正确的结论。第四,运用直观教具要恰当,教具要有典型性,主要特征要突出,紧扣教学要求.不宜过多。
2.3针对儿童心理和行为的有意性增强,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实施教育,最大限度地发展儿童的潜能,使他们个人兴趣、爱好等个性特点得到自由充分发展
幼儿的心理教育范文2
【关键词】新时期;幼儿教师;心理教育;作用
幼儿正处于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他们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的心理素质教育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对于幼儿的心理教育教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教师的心理状态,影响幼儿的心理成长
幼儿年龄小,心理还很不成熟,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且没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可塑性极强,但幼儿却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外界事物尤其是受幼儿尊敬的人极易成为幼儿模仿的榜样,教师作为幼儿知识的传授者,思想的引路人,最容易成为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为此,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的心理卫生保健,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人格魅力,以健康积极的心态给幼儿以正面的引导。
幼儿教师每天工作繁重而琐碎,在工作中很容易出现焦躁、忧虑等种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为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自我心理保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首先,幼儿教师要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幼儿是祖国的花朵,幼儿的心理教育十分重要,其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将来的生活和发展,甚至影响他们的一生。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幼儿教育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关系到下一代成长、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大事。其次,幼儿教师要有意识地改善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个性品质。要做好幼儿心理教育,教师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在工作中主动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到教学中去。因为教师的心理会影响到幼儿心理的成长。如果教师心情愉快,耐心细致地教育孩子,宽容孩子所犯的错误,用爱来教育幼儿,势必会把正能量传递给孩子。
二、教师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以促使形成健康的人格
教师是幼儿模仿的榜样,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幼儿产生重大的影响,但很多幼儿教师总认为孩子小,还不懂事,在幼儿面前不注意自己的形象,说话随便,举止不雅。也许教师的无意之举可能都会成为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还有的教师在处理幼儿之间的问题时,态度粗暴,表现得极不耐烦,总认为孩子之间的摩擦太小,有点小题大做,这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害的。当然,原因还在于教师没有放下自己的架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和立场看问题。
幼儿年龄虽小,但是他们是有感情,有思想的人,教师面对着幼儿―自己的学生,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形象,身教胜于言教。教师要从内心里真正地关心爱护学生,要尊重他们,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而不是粗暴的打骂来影响孩童
三、教师要积极改善幼儿的心理状态
在幼儿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去改善幼儿的心理状态,而不是要等到幼儿心理出现了问题,再去纠正,就有点晚了。改善幼儿的心理状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进行情感教育
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让他们学会爱自己,爱家人,爱老师,爱同伴,教师要让幼儿明白自己所得到的一切关怀、照顾,并不是理所应当的,要学会感恩,学会回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向父母或者周围的人表达自己的爱和感谢。
2.发展幼儿健康的人际关系
幼儿的人际关系虽然单纯,但对幼儿来说非常重要。在幼儿园里,幼儿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教师和同伴。教师要帮助幼儿建立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不仅可以让幼儿感受到来自别人的友情和关爱,心情愉悦。而且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幼儿逐渐有了自我观念,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合作,这些都为他们今后适应更复杂的群体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师要把幼儿心理教育融入到幼儿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去
幼儿园可以开设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教师要根据幼儿的特点采用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讲故事、做游戏、等。总之,在遵循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前提下,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另外,幼儿园还要设置专门的幼儿心理辅导中心。目前,教育界对幼儿的心理教育重视不够,其实,幼儿正处于心理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心理健康也应该受到重视。所以幼儿也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疏导。
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把幼儿的心理教育融入到幼儿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去。幼儿年龄小,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所以在幼儿园里,他们的一切活动包括生活都在教师的帮助下,对幼儿的心理教育除过课堂之外,日常生活活动更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舞台,教师要紧紧抓住,从幼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抓起。
总之,幼儿的心理教育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培养,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教师一定要有爱心,耐心,要从自身做起,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用自己的心态、人格来影响幼儿。教师要把幼儿的心理教育当成影响祖国未来的大事来看,从工作态度、日常教学中积极认真地教育幼儿,以促其健康成长,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伟红.浅析幼儿教师在幼儿教育中的角色[J].教育科学.2012
幼儿的心理教育范文3
论文摘要: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发育起重要的作用。除了家庭外,幼儿最早进入的托儿所、幼儿园等集体机构对其心理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应结合幼儿心里发展的特点,有规律地进行正面教育。本文在认识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幼儿成长重要影响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注意的几方内容,以期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有所助益。
论文关键词:儿童心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我国曾经有过一个城市做过调查,发现孩子患有各种身体疾病的约占65%,而有心理障碍的却占受检人数的69.9%,超过了身体疾病的患者。这一结果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心理健康的隐蔽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多年来对心理健康的漠视。儿童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对自己、他人行动的认知,对心理状态彼此间相互联系的认知均与其心理理论发展水平有关。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主要标志是达到对于“错误信念”的认知。大量研究表明,3-5岁是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4岁是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键期,主要标志是获得对一级错误信念的认知;5岁左右的儿童逐渐能够对一级错误信念的认知发展到对二级错误信念的认知,此时儿童逐渐开始谈及自己或他人的想法、愿望、感受和认知,开始能够与他人分享信息;他们开始具有同情心,知道什么可能使人感到伤心,什么可以用来安慰人。所以,在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要注意到对于孩子们的心理健康的培养。儿童出生以后遇到一个具体的生活环境就是家庭,之后随着年龄的成长将面临学校教育。本文试就儿童心理教育问题从家庭以及学校两个方面的提出建议,希望对儿童心理的成长有所帮助。
一、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的启蒙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河北张家口的某幼儿园做了一个以40名3-4岁的幼儿以及家长为调查对象的调查中,显示以下问题:
(一)文化水平的高低反映出幼儿家庭教育的环境
基本上是文化程度高的父母,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较少,文化程度低的父母,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较多。
(二)家庭成员中的父母对幼儿的教育方式不同
即采用表扬鼓励的教育方法有利于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经常运用威胁打骂的教育方式,往往会使儿童发展产生多方面的问题。
(三)儿童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和家长适度的精神交流
以上的调查对于我们提出家庭对于幼儿的教育的建议具有关键性的指导意义。家长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要以民主和开发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但是,有的家长的教育方式还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认为“不打不成材”。所以一旦孩子的成绩不好或者犯错误,就动辄棍棒相向。其实这是个错误的观点。长期处于家长高压政策下的孩子们容易出现幼稚、缺乏主见、缺乏独立性、神经质等问题。一部分的孩子可能出现极端的情况,变的更加反抗和暴力。另外的一种教育孩子的错误方式是家长们对于孩子的发展采取“放任”的态度。他们认为孩子们的成熟是水到渠成的,认为很多道理孩子们长大了就自然而然的明白。于是他们对孩子们漠不关心。在这样形态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往往因为得不到适度的关心而产生孤独感,逐渐形成富于攻击、冷酷、自我、甚至是放荡等不良的品质。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文化程度家长都应该注重自己正确的教育观念的形成。家长对待儿童教育方面的认知和观念,直接决定了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和行为。所以家长们形成一套正确的教育儿童的观念是至关重要的,家长们应加强自身的修养、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儿童教育和心理素质,多一些育儿知识。以上本文提到了诸多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包括“严厉教管”、“自然成熟”等,都是值得改进的。以下我提出几点建议:
(一)培养良好的家庭气氛
这对于儿童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美国一位心理学家通过对4000名独生子女的调查发现:家庭气氛活跃、常有笑声陪伴的家庭,孩子们的智商都比不和睦的家庭高。研究人员发现在气氛愉悦的家庭中学习、生活、能使知识面拓宽。反之。所以对于父母来说,形成和睦的夫妻关系对于孩子们的心理教育有潜在的巨大作用。在大量的青少年犯罪的案件中,绝大数的少年罪犯来自于单亲家庭。父母对抗、父母分居、父母离异、父母再婚等这些因素会导致孩子们的心理变化。容易出现不安全感、内疚感、自卑、猜忌的心理。所以家长们要注重对于家庭气氛的培养。 "
(二)采用积极教育方法
通过上文的比较看出,采取表扬鼓励的教育方法和采取威胁打骂的教育的方式对于孩子们的心理建设的影响完全是南辕北辙的,且会极大地影响幼儿的个性品质。所以多鼓励孩子,让孩子们增加自信心,往积极乐观的方向发展。
(三)亲子间采取正确的沟通态度和行为方式
亲子沟通是指家庭中父母——子女之间交换信息、资料、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以达到共同的了解、信任与互相合作的过程。亲子沟通的质量、状况、方式等将会影响儿童的自我概念的确立、道德判断的形成、学业成绩、和心理行为问题。父母应该在平时的时间有意识的分配专门与孩子玩耍、交谈的时间。从中了解和解决孩子们的心理变化、需求、困惑。
(四)一些细节上,家长还是要注意
包括:对孩子们要有适度的期望值。福禄倍尔曾说过:“假如儿童有两条腿而要求他马上站起来走路,那么你一定是会是他变得软弱的弯脚人。”保护孩子们的自尊心,不要在陌生人面前批判孩子。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曾说过:“自尊心是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及其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上的露珠”,这的确是一个真理。父母应该帮助孩子们保护自尊心并找到正确的情绪宣泄的方式,从而逐步控制孩子的发脾气程度。上述提到了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毋庸置疑,家庭因素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三、学校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儿童成长期是生理和心理的塑造阶段,在认知、情感、自制力都不成熟,还需要学校和老师的指导。因此,除了家庭教育外学校和老师的角色要从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向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转变。影响儿童健康心理发展的因素很多,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的影响主要有:教材内容的影响、教师的影响、校园环境及校风的影响。下面我就学校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影响做些具体的探讨。
(一)在教材的选择上来说,教材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文化的选择结果
对于儿童的价值观形成,行为准则进行文化灌输。但是另外一方面来说,教材也为儿童提供了效仿的模式。所以教材对于儿童的成长是很重要的。要注重对于教材的更新,以及教材的内容要与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结合。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二)教师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的是提问——回答的模式。在教学中若采取有效的课堂模式提问能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到书本知识的同时营造出良好的心理环境。例如语文课堂上对于诗歌声情并茂的朗读和人文思维,都能为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引导、疏通;激励和启迪等作用。老师要对儿童的导读发挥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鱼,教师要指导他们的阅读方法,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学习,通过良好书籍的作用,对他们的心理发展进行引导。
(三)校园环境及校风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幼儿的心理教育范文4
【关键词】心理健康 ;幼儿心理教育
二十一世纪,心理健康教育,正在走进我们的社会、家庭和学校。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除了注重对幼儿知识技能的培养和身体体质的锻炼,还应更加注重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指幼儿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我们应该注意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在幼儿的成长中是相当重要的。那么,幼儿教师怎样做到对幼儿进行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教师应该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把它放到重要位置
幼儿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同等重要的问题,但是,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只重视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心理健康的教育。教师普遍比较看重幼儿的知识技能的培养,这样就忽略了幼儿的情绪、情感、态度、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对本班发展好的幼儿常常都给与更多的机会,而对班级中发展相对滞后的这部分幼儿关注却不多,这样就影响了孩子自信心的形成;而忽视了与幼儿的交往和沟通。 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教师应该积极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重视幼儿健康教育是关键,积极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更是重中之重。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以保教结合为基本原则、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与家庭和社会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使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1.给幼儿构建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
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对幼儿来说是很重要的,他们的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环境。健康的心理环境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创造的,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多站在幼儿的角度上,真正的走进他们的世界。教师必须给予幼儿实践锻炼的机会,放手让幼儿去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任务,给予他们充分表现自我的情感氛围,尊重他们的意见,鼓励他们的主动行为,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自身能力,从而提高自我评价水平。总之,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个幼儿身上的闪光点,使他们相信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增强自信心,创设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
2.给幼儿创建一个健康的集体氛围
现在的幼儿在家庭中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它们之间缺乏交往,对集体生活也就非常的陌生,而且他们大多都有任性、依赖性强,唯我独尊等等特点。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园得天独厚的同伴群体,为幼儿创设相互接纳、信任、尊重的集体生活的氛围,有助于幼儿心理品质的形成。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愿望,从而培养他们活泼开朗的性格。
3.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培养幼儿的良好性格和意志品质
(1)开展各样游戏,培养幼儿交往能力和良好的性格。在幼儿园里,幼儿的游戏是多种多样的,游戏除了满足幼儿个人的心理需要外,还能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和良好的性格。例如,情境性游戏中“开超市”的游戏:教师事先布置一个正在营业的超市环境,并备有若干商品,请幼儿分别扮演顾客、售货员等角色。那么,幼儿在游戏中无论扮演的什么角色,从中学习到怎样和人交往;又如,运动性游戏:这类游戏活动量较大,像捉影子、吹泡泡、玩水、玩沙、堆雪人、跷跷板、放风筝、玩风车、打电话等等,充分满足幼儿好活动的特点,发展幼儿活泼开朗的个性。这样,幼儿通过与同伴在游戏中协商、分工、合作、谦让等,锻炼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对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有很大促进作用。
(2)在游戏的趣味中感受游戏规则的基本要求,培养幼儿意志品质。由于幼儿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自控能力较差,不理解规则的重要性,因此,遵守规则的能力也较差,针对这一共性特点,教师应选择一些规则性较强的游戏,将游戏与规则融为一体,使幼儿在游戏中将被动遵守规则转变成为一种主动行为,目标最终在愉快中完成。例如在游戏“小青蛙打呼噜”的游戏中,音乐开始的部分,“小青蛙”们都快乐的玩耍,当音乐进行到有“当当”的钟表响时,“小青蛙”们立刻停下,倒在地上闭上眼睛假装睡着了,嘴里还要打呼噜。在游戏中,幼儿努力控制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在愉悦的氛围中遵守游戏规则,培养意志品质。
(3)通过游戏真正走近幼儿的心。戏中,幼儿的表现各不相同,或是非常兴奋、高兴的手舞足蹈,或是情绪激昂,积极配合教师,或者比较害羞,在旁边静悄悄的看着别的幼儿活动,或者很胆小,不敢主动去参与游戏……正是通过这些表现,幼儿的内心世界慢慢的表现出来,教师应该多观察,深刻了解每一位幼儿的特点,做到真正走进幼儿的世界,真正了解幼儿的想法,真正走近幼儿的心。
4.通过各种途径来实现对幼儿的干预帮助
(1)移情训练:即让自己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引导幼儿采纳他人的观点,使幼儿能够更好的从他人角度出发,获得情感共鸣,并逐步摆脱自我中心,从而增加亲社会行为的举动。
(2)角色扮演:即通过有意识的角色任务如:扮演“娃娃家”、“理发店”、“医院”的各种角色,培养幼儿帮助他人、与人交往的能力。当幼儿能够明确自己的角色地位时,通过活动中的角色任务的游戏,能够帮助幼儿学习分享、合作、谦让、互助等行为,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3)榜样示范:即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后果,幼儿也能习得某种行为。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应该为其树立切实可学的榜样,而在幼儿自主的区域活动中这种榜样的作用更具有影响力。
(4)模拟社区活动、社区生活开展区域活动:利用社区、家庭资源,培养幼儿亲情、友情、关爱等亲社会行为,以社区为平台展示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幼儿的心理教育范文5
关键词:家庭教育;和谐环境;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幼儿的健康成长既包括身体的成长,更包括心理的发展。幼儿的心理发展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很大,良好的、和谐的家庭环境能够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否则,野蛮暴力的家庭环境可能会给幼儿留下一生的心理阴影。和谐友好家庭环境的营造需要父母具有良好的知识基础,需要掌握一定的教育方式,同时要求其共同参与,陪伴幼儿共同成长。
1家庭对幼儿教育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1.1简单粗暴性:
有些家长由于缺乏基本的教育知识,加之脾气的暴躁,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对幼儿缺乏一定的耐心,在家庭教育中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这样环境下的幼儿一般会有暴力的倾向和行为,家长的错误“榜样”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1.2全部包办型:
有的家庭,由于父母的原因,喜欢所有事情都帮助幼儿来做。小到刷牙洗脸,大到学校的作业都全部包办。加之现在的很多幼儿都是和长辈生活在一起的,老年人对幼儿的关切会更多。幼儿在家里真正成为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和“小公主”。但家长的这些良苦用心却成为幼儿健康成长的绊脚石。
1.3望子成龙型:
对孩子的成长给予厚望,使他们能够出人头地,有所作为,这是父母正常的心理需求,但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他们希望孩子每一方面都比别人的孩子强,各种辅导班成了孩子周末的“牢笼”,这样做远远超过了孩子能够承受的能力,对孩子的成长必定造成身心的伤害。
1.4放任自流型:有些家长,尤其是一些农村家长,由于缺乏一定的教育知识,加之忙于工作,对幼儿的成长关注较少。把幼儿基本托付给没有文化知识的老人来带,对幼儿的能力发展放任自流,使得这些幼儿往往没有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对今后的健康成长也非常不利。1.5和谐友好型:有些家长由于有较丰厚的文化积累,以及丰富的育儿知识,他们在家里主张民主,充分尊重幼儿的意见,给幼儿自由表达的权利,让幼儿积极参与家庭的一些活动,批评教育时也注重方式方法,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这样能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2友好家庭环境的营造途径
2.1家长要具备良好的素质:
建立友好型的家庭环境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的意义自不必说,在此情况下,要建立这样的家庭环境,首先要家长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这些素质主要有:一是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包括各种生活经验和教育知识内容,家长有了一定的知识才能更科学地去教育幼儿。二是要有诚实守信等做人的基本素质。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幼儿的很多品行都是模仿家长得来的,有了良好的品质才能给幼儿传递无穷的正能量。三是家长要有健康的身体素质。教育幼儿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劳心又劳力,若身体素质不过硬,被孩子拖垮也是可能的。
2.2家长要掌握幼儿的心理:
幼儿的成长既包括身体的成长,也包括心理的发育。要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家长必须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去了解幼儿的所思所想,必须做到“幼儿的世界我要懂”,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其进行沟通,才能从其实际需求出发进行教育。这要求我们的家长平时要多读些关于幼儿心理学的书籍,增加理论知识,丰富理论素养。更重要的是父母要多与幼儿进行沟通,当幼儿到了3周岁时,基本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只有在沟通交流中才能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
2.3家庭要营造平等的氛围:
幼儿的成长需要和谐民主的环境,家庭是幼儿的主要生活场所,在此情况下,家庭的环境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就有重要意义。营造平等民主的氛围,要求家长做到:一是要摆正自己的身份,父母是孩子的人生导师,要给孩子以更多的引导,遇事可以多与幼儿进行探讨,在对话中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二是营造平等的家庭氛围要给予幼儿自由表达的权利。幼儿的观点无论对与错,家长都不要剥夺其说话的自由,有了问题大家一起商量研究,这样幼儿才能感受家庭的温暖。三是营造平等氛围可以征求幼儿的意见,让其感受到自己在家里的地位,让其明白自己也是家里的重要一员。例如周末全家出去游玩,这时可以询问幼儿去哪里玩,让其思考,尊重其想法。
2.4陪伴是最好的成长方式:
家庭的民主平等都是建立在与幼儿一起度过家庭生活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友好的家庭环境固然重要,但我们必须保证父母抽出尽可能多的时间来陪伴幼儿,意即我们常说的陪伴是幼儿最好的成长方式。父母陪伴幼儿的方式很多,但最好不要把工作带回家,这样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家庭中。父母可以带领幼儿一起玩玩具、做游戏,做饭时一起摘菜,晚饭后一起散步,周末时陪幼儿一起去公园等。此外,家长还要多参加幼儿园举办的亲子活动,陪伴幼儿一起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这样,幼儿能够从心底感受父母的关爱,能增强心理自豪感。
3幼儿心理发展需要家庭的良好环境
3.1好的环境更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环境对一个人影响巨大,尤其是对于刚刚开始认识社会的幼儿来讲,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让其感受家庭的温暖,让其懂得父母的关爱,能够学会去尊重他人,感谢他人。在友好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大都能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社会和人生。
3.2不和谐的家庭环境易给学生心理阴影:
当一个人生活的环境充满争吵、谩骂甚至暴力时,常常使这个幼儿内心感到恐惧,长大后可能造成其自私、焦躁,对他人不信任以及暴力倾向,甚至对社会的仇恨,也有人会出现一些极端的行为。总之,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对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幼儿的成长期,父母一定要为幼儿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家庭环境,掌握科学的心理教育方法,以此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亚.浅谈家庭环境对幼儿成长的影响[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11).
[2]李娜,李焕霞.学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家庭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绥化学院学报,2015(07).
幼儿的心理教育范文6
关键词:信息技术:心理健康; 全面发展;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以发展性教育模式为主,从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解决幼儿在心理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教育调整促进其全面发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不同于高中和大学阶段以理论为主要授课的形式,大多是通过一种环境的熏陶和活动的引导来开展。通过为幼儿提供宽松自由的生活环境,让幼儿在实践中逐渐养成良好的情感,与人交往的灵活能力以及实践的灵活性。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面向全体幼儿开展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二是面向少数心理和行为存在严重问题的幼儿开展的补偿性心理健康教育。在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中更多注重的是教育的引导性。幼儿早期的心理是一种无意识的状态,是一种具有强烈自我吸引力的心理,会随着自身的本性、尺度在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中形成一种自我的心理品质。幼儿无意识的心理发展状态中需要教师的引导,既维护幼儿的自我主观意识,又引导幼儿不断地修正不良的本性特征,朝着更加多元和健康的方向发展。例如,在幼儿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会随着本性学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语言表述,并不断地通过重现来巩固和习得。但是幼儿在无意识的学习中还不能够识别词汇的好坏,常常会学习一些脏话,这些脏话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发展。教师不能直接对幼儿进行人格上的抨击,以此定义为幼儿素质低,而是通过引导及时地予以纠正。在补偿性心理健康教育中,主要是针对一些存在严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幼儿,这在特殊教育学校更加明显,需要借助专业的心理疏导工具来开展,如沙盘、心理发泄室等,让不能借助正常沟通抒感的幼儿,借助此渠道来缓解心理压力。这种教育的目的更多的是培养幼儿自身的一种心理平衡,避免一些攻击性行为的出现。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原则
(一)与人交往和社会适应的原则
当今时代的发展的开放性和多元性,使得幼儿跟社会交往的越来越密切,这就对幼儿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幼儿最初的活动范围局限在家庭中,主要与家人进行沟通,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更多地处于被照顾的状态,其不良语言和行为都会被宽容。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加,开始出现与同伴的交往,这是一种相对平等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去自我中心逐渐发展,学会分享、倾听、交流,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对幼儿由本性出发产生的不良行为进行引导,如在遇到不同意见时的打架和攻击性行为,是幼儿阶段的一个特征,教师需要对此引导,使这种行为逐渐消退,形成正确的交流方式。
(二)从幼儿的兴趣和身心发展特点出发
幼儿是充满童真的,幼儿的学习都是基于自己的兴趣,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游戏和活动,幼儿的注意力能够集中两个小时,而对于不感兴趣的内容,即使有教师管理,幼儿也不会因为威严而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这就是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必须关注幼儿的兴趣和身心发展特点,在各种活动中之间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幼儿绘画的过程中,教师不能过多地进行干涉,而是要引导幼儿表达自己个性化的想法,并且欣赏幼儿的创新能力,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并通过语言进行心理引导。例如,一个幼儿的作品:一个年龄大点的孩子在打一个婴儿。教师让幼儿讲述自己作品中的故事,原来是家里的妹妹抢夺了父母对自己的宠爱,针对此教师在语言活动、区域活动等中逐渐渗透正确的教育,并和家长进行沟通。
三、信息技术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的有效策略
(一)借助多样化的网络资源,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教育中不是专门的教育,而是一种渗透性课程,在不同的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网络上丰富的案例,带领幼儿走进熟悉的情境中,在情境的参与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与人交往的心理主题教育中,教师通过“娃娃家”活动,引导幼儿在参与中学会如何接待客人,如何礼貌地长辈进行沟通等等,幼儿在准备食物,在自己创设的游戏情景中,自然地学会交往交流能力。另外,幼儿的教育需要构建家园一体模式,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教师可以在微信中向家长推荐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书籍,推荐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和一些有关心理教育的电影,引导家长进行观看,提高家长的素养。
(二)构建网络交流平台,提高学生的兴趣
心理健康问题一直以来是中国教育忽视的问题,大多数的家长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并不关注,孩子的心理素质处于怎样的水平,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修正。这就需要构建心理测评系统,引导对自己和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测量,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情况以及自己在心理上存在的弱势方面,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中有意识地调整,逐渐修正自己的心理,并通过有针对性的行为指导和修正对幼儿进行教育。同时,要完善心理网页的制作和维护。网络信息无时无刻地都在影响着学生,尤其是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基本上家长每天都在关心着信息的更新,心理网页也需要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设计一些有趣的视频、动画和一些参与性较强的互动活动,激发学生经常对网页的关注,增加网页的影响力。幼儿可以通过观看视频,回答问题来进行学习,这样幼儿园也可以对教育提供监控,促进有效发展。
综上所述,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表现为发展性心理辅导,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家庭教育相联系,引导家长和幼儿进行借助网络资源进行亲子互动,提高幼儿的认识,营造健康的家庭环境。在幼儿园中要引导幼儿的参与,在参与中发展幼儿水平。
参考文献
[1]钟好静。浅谈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6(8):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