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际贸易的核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际贸易的核心范文1
关键词:国际贸易;核心竞争力;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品牌效应;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1-0134-03
近些年,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都在迅速发展,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有力地带动了各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提出了挑战,换言之,参加国际贸易活动就如同在控制一把双刃剑,掌握得好则收获颇丰,掌握得不好则会遍体鳞伤,因此,在面对这把双刃剑的时候,我国企业要做好准备,不断地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站稳脚跟,处于有利地位。
1 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现状
面对国际贸易的复杂形势,我国企业在进行不断的自我改革和自我发展,力求从各个方面提升企业自身实力,从而确保在国际贸易中的胜利。那么,针对我国近些年的国际贸易情况分析,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进出口贸易结构良好
前几年,我国在出口方面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加工贸易占了我国对外出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在经营思想和经营模式的不断转变,对外贸易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外贸易类型也有所改变,突破了我国传统出口中的一些局限。在我国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过程中,我国通过不断地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规模,使得一些原本不能出口的产品也实现了出口。针对进口来说,随着我国近些年内需的不断扩大和对外贸易交流的不断加深,我国企业加强了与外国企业之间的进口贸易,从而使得我国企业在进口和出口双面同时进行,在贸易方面取得了较为平衡的发展,促进了企业的进出口结构的优化。毋庸置疑,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企业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进出口结构,对于我国企业参与国际贸易来说无疑是一种动力。
1.2 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上的规模有所突破
改革开放可以说是我国走向世界的一个窗口,加入国际贸易组织则是我国企业向国际贸易发起的又一次挑战,那么,伴随着我国国际贸易的不断深化,我国企业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甚至是在国际贸易中曾经引起过质疑,但这种质疑只是暂时的,我国企业面对国际贸易所带来的挑战,以乐观、自信的心态去面对,在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中不断地总结经验,进行自我创新,改革对外贸易方式,最终使得我国在国际贸易上能够获得自己的立足之地。我国许多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的过程中都有所表现,2012年,我国在进行对外贸易五百强评选的过程中,新老企业齐上阵,这些企业在国际贸易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说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又一次名列前茅,这些年,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国际贸易中充当了领军的作用,为我国国际贸易做出了巨大贡献。再者,由于国际世贸组织的一些有利政策,比如说透明度不断提升、歧视性明显下降、贸易壁垒逐渐消除等,这些都是国际世贸组织为参与国提供的优势,也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总之,伴随着国际贸易组织优势的不断体现和我国企业的不断努力,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规模有所扩大。
1.3 在国际贸易中,民营企业增速快
近些年,我国经济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民营企业异军突起,在国际贸易中的参与作用不断增强。许多民营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占有了一定的优势,甚至是取得了一定的地位。民营企业作为我国企业组织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发展和进步备受瞩目,积极活跃的民营企业以其灵活性和开放性在我国经济中占有一定的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民营企业也在进行革新,逐步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在2012年的国际贸易500强企业论坛中,刘匡元提出来要在中国对外贸易500强的排名外,单独增加一项排名,即中国民营企业进口500强排名,在此基础上取消中国民营进口额前100名的排名。这无疑体现了国家对于民营企业的重视程度,但不可忽视的是,这一决定也从侧面反映了民营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地位,民营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参与性越来越强。
2 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核心竞争力的具体办法
伴随着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其所要面临的压力也在日益增大,国际竞争也日益激烈,因此,我国企业要不断地进行自我革新,从多方面着手,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稳固提升,突破现有状态。
2.1 加强观念创新,提升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无论是在我国市场上,还是在国际市场上,企业都充当着主体的地位,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参与者,面对国内外竞争的日趋激烈,我国企业要利用好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地进行观念的创新。在企业生产过程中,要体现创新理念,不局限于企业原有的发展状态,使企业能够在新挑战面前有信心,并能够及时抓住机遇。这种勇于挑战和敢于挑战的信念就来自于企业的经济实力,而企业的经济实力则来自于企业在稳步前进的过程中做到了不断创新。而国际竞争环境的日趋激烈使得我国企业在对外贸易的时候会遇到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很多新鲜事物会充斥到我国企业发展中来,面对这些新事物,我国企业领导者要积极吸取优势,以一种创新的头脑去面对新事物,并吸取新事物中的优点,为我所用。因此,企业的不断创新不仅仅能够使企业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的机遇,能够促进我国企业提升应对挑战的能力。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近两年,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一直位居我国对外贸易500强的首位,在500强的评选中当仁不让,那么试想,如果没有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与时俱进的创新,该公司又怎会在不断更新的国际环境中取得优势、获取胜利。因此,企业不断地进行思想观念上的创新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2 加强技术创新,提升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当今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离开了技术是万万不能的,许多企业的发展都在依靠技术来进行,科学技术的运用已经完全深入到了企业当中,甚至成为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过程中,要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新技术的创新,使新技术能够在原有技术的支持下获得更稳固的基础,取得更好的应用。同时,对于技术型人才来说,我国企业也要不断地吸取国内外专业的技术人才,对人才采取严进严出的模式,引进专业人才,对人才进行人性化培养,使之真正地符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同样以中石化为例子,其优秀的作风成为了行业内的典范,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总结出了三个环节,即:资源、技术、市场,这三个环节作为中石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其中,技术位居其中,足以证明技术对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重要性,也体现了自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至今对技术的重视。伴随着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不断发展,它们将技术的优势不断体现出来,成为了国际贸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总之,技术创新将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也将为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取得优势地位提供更多的机遇,促进我国企业在国际经济发展过程中获得优势地位。
2.3 通过品牌效应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核心竞争力
品牌作为一个行业中佼佼者的象征,不仅仅是一个荣誉、一种地位,更是一种象征,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通过树立品牌形象,能够有效地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任何一个品牌都具有一定的区分功能,即能够使本产品与其他同类产品分别开来对待,很多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根据品牌鉴别产品质量,许多品牌让消费者对其产生信任感,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对消费者的影响。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品牌效应仍然是不可忽视的,世界上比较知名的一些鞋类品牌,如Chane、Louis Vuitton、Dior、Versace、Prada等,这些品牌首先从它们的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看,它们在国际竞争中占有绝对优势,在价格上,也远远高于其他鞋类产品,在质量上,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保障,因此,在企业彰显品牌的过程中,需要将质量和诚信等多方面融入到品牌中,使企业品牌不仅仅是一个名称,还将是一种信任感。同样,在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对于品牌效应十分重视,对品牌的保护力度也十分强大,它们从商标的管理为起点,将商标从注册、使用、保护等不同方面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足以看出来它们对品牌的重视。
2.4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企业自身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企业走向国际化更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企业文化往往是最容易打动人、最容易赢得赞誉。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在引进先进国内外文化的基础上进行革新,建立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规划和战略部署的企业文化,从而在企业内部树立统一的价值观、营销理念、道德感念,使这种文化成为企业的主导文化。在企业文化相对稳定的同时,要在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进行企业文化革新,使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进程同步。总而言之,企业文化建设不能够一成不变,但又不能千变万化,需要结合企业实际进行调整。经过对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文化建设总结,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文化建设总体上形成了诚信、合作、认真、创新、追求卓越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在企业进行国际贸易过的程中具有独特性,提升了其国际竞争力。
总之,在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时候,不仅仅要利用外在条件,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经验和教训,更加要从实际出发,进行自身的改革和创新,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使得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有充足的能力面对挑战,从而取得国际贸易的胜利。
参考文献
[1] 吕劢.浅谈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J].中国市场,2010,(49).
[2] 张奇,高文斌.浅谈中国对外贸易核心竞争力的宏观战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9).
国际贸易的核心范文2
【关键词】核心课程 专业建设 “三对接” 民办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0-0020-02
随着社会各企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急需与社会企业用人标准接轨,培养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高质量的人才。既能熟练掌握专业外语,又能进行各种与国际贸易相关的业务操作,而现在大多数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后不能适应国际经济与贸易企业的需求,还要经过1~2年的培养后才能适应岗位的需求。如果能够让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就能够将学到的知识与企业对接,既能节省时间,又可为企业增加效益。这样的毕业生就会受到企业的青睐。要想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高校就要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核心课程建设上下工夫,以培养出与企业需求岗位对接的人才。
一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现状
1.核心课程设置基础理论多,实践课时少
高校传统的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而且理论学时多,实践学时少,学生对于进出口贸易的各项基本业务了解甚少,对于有关的国际贸易惯例和法律规则理解肤浅,实践动手能力不强,不能很好地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这就需要高校在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时,要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将企业所需的业务拿到实践课堂上进行深入学习。
2.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
教学改革的步伐一直在前进,但各高校始终在努力摸索出一个能够培养出高质量、与企业岗位需求接轨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模式。现在培养学生的模式还多以“填鸭式”教学模式为主,学生听不听,或是听没听懂好像与教师无关的现象时常存在,教师只是讲,而且只是讲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注重考试知识点的传授,至于如何与实践相结合方面涉及甚少。
3.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
现高校教师多数都是一毕业就直接进入学校,是典型的理论型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相关业务很不熟悉,不能将外贸企业所需的业务知识传授给学生,即使现在单一的理论型教师也很想深入到企业进行学习,但由于外贸企业事务具有流程性、保密性的特点。想要真正深入企业学到知识难度很大。
4.民办高校学生基础差,学习的主动性不强
民办高校学生入学考试时分数较低,且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初高中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习、毕业去向,没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学习缺乏主动性。上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通常表现为现背现考、考后全忘的特点。学生的脑子里根本没有某一门课程,或是系统知识的概念,学一样,忘一样,知识之间难以进行整合,导致很多教学资源的浪费。
二 核心课程建设的思路
面向社会,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点,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为中心任务,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建设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核心课程,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主要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务课程作为课程建设的重点,结合进出口业务的实际情况,基于企业岗位设置的角度构建课程。
1.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模式,将业务以情景模拟再现的形式引入课堂,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传授理论联系实际的业务过程,通过和外贸企业联系,了解它们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对产品的要求,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产品,在充分研究了解的基础上,拿到课堂上分享给其他同学,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同时又为以后的就业奠定基础。
2.引进实践型教师,有效进行实践教学
将理论课教学和实践课教学的教师进行分开,实践课大量引进外贸企业技术型人才,其具有丰富的业务经验,理论知识可以不强,但业务水平高,能够将企业的实际业务传授给学生,特别是能够将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务单证等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关的实践课程开足、开好,让学生能够在校门内接触到业务知识,省去毕业后培训的环节。
3.创新学生考评体系
改变传统的卷面考评机制,一张试卷就可以评定学生学习水平高低的考试制度,已经不能将学生和企业的用人需求相对接。学生的学业成绩可以由多个部分组成,如卷面+产品介绍+实验报告+设计性实验+商业谈判等各种考评形式的综合运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 结束语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的时间比较长,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学科特点,为我国外贸企业输送了大批的人才,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原有的课程建设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要想实现“三对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还需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不断地总结经验,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同时,还应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效率,以期培养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国际贸易的核心范文3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紧紧抓住全球产业转移和入世机遇,充分
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竞争,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取得历史性飞跃,贸易大国地位初步确立。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对外贸易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世界贸易的贡献日益增强
2007年进出口总额近2.2万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105倍,占世界贸易比重从1978年的0.78%提高到2007年的7.7%,世界排名由第29位跃至第3。从“互通有无、调节余缺”到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对外贸易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持力量、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和国内供应的稳定来源,在带动就业、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方面作用日益增强。我国外贸依存度从1978年的8.8%攀升至2007年的67%,直接带动就业8000多万。与此同时,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深刻影响了世界经贸格局,2007年,对世界贸易增长贡献率超过10%。质优价廉、种类丰富的“中国制造”使全世界从中受益,进口占全球比重由1978年的0.8%升至目前的6.7%。成功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各种挑战,履行入世承诺,推动多哈回合谈判,在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是外贸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为扩大开放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30年来,我们逐步建立了开放的、以市场为基础的外贸管理体制。外贸管理法律法规体系日益完善,进出口商品管理日趋规范,逐步减少实行出口许可证管理商品种类,贸易便利化进程不断加快,进口关税总水平从开放初期的50%降至9.8%,基本取消进口非关税措施。逐步放开外贸经营权,推进外贸经营权由审批制向登记制过渡,外贸经营主体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2家发展到目前的70多万家。加强了外贸行业中介组织建设,六大进出口商会“协调、指导、咨询、服务”的作用日益突出,会员企业由不到1500家发展到近3.8万家。
三是积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为我国对外贸易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30年来,我们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保障了国内市场稳定供应,也使全世界分享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2007年我国农产品进口相当于进口了1/4面积的耕地,也为全球农民提供了长期稳定的收入保障。30年来,我们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深化多边和区域经贸合作。继加入WTO后,积极推进自贸区谈判,目前已完成和在谈自贸区12个,贸易伙伴由1978年的40几个发展到目前220多个,发展中国家占我贸易比重从42%左右提高到48.6%。
二
过去的30年,我国对外贸易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今天,站在对外开放新的历史起点,必须把握新形势,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从国内形势看,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投资、需求和出口协调拉动。
从国外形势看,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市场风险增多,全球优化资源配置的步伐加快,竞争日趋激烈。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各国经济的互动越来越强,关联度越来越高。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际金融市场急剧动荡,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日益明显。
从外贸自身发展看,也面临着一些亟待破解的难题和困难。比如,数量、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不够,数量和规模发展较快,质量和效益提高较慢;虽然工业制成品已占出口总额的95%,但中低档次,技术含量偏低的产品所占比重还较大;出口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所占比重还比较低;外贸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环境、劳动力、土地等要素的约束;在世界经济低迷的情况下,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形势更加严峻。
三
与此同时,我国对外贸易平稳发展仍有不少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
一是经济实力明强。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7年GDP达到24.7万亿元,规模位居世界第四,比1978年增加了67倍,年均实际增长9.8%,预计今年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对外贸易具有坚实的国内发展基础。
二是产业基础好。我国工业体系门类齐全,产业配套能力已经具有全球竞争力,出口产业已经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出台措施大力推动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企业加快自主研发和自主创新步伐,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不断提高,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明显增强。目前,我国170多种产品产量世界第一,700多种产品出口世界第一。
三是出口有竞争优势。我国传统出口产品仍有较强的竞争优势。目前虽然国际市场需求减弱,但对需求弹性较小的消费品影响相对较小,我国传统出口产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日用消费品,如鞋类、家具、陶瓷等,在质量、价格、花色品种等方面仍有较强的优势,并且深受世界消费者的欢迎。
四是保持出口稳定增长的政策及时、措施到位。近期,国家及时调整政策,随着调整出口退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措施到位,有助于增强企业进出口信心,帮助劳动密集型企业提升竞争力,促进外贸稳定增长。
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外贸发展要继续深化改革,创新思路与举措,在保持进出口平稳增长的基础上,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品牌、技术和营销为重点,打造新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大力推动外贸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从低成本、低价格优势向综合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优势转变,实现对外贸易规模、效益同步增长,产品结构和贸易方式结构更加优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国际营销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在具体措施上,我们考虑:
一是进一步优化进出口结构。一要运用经济、环保、质量、安全监督等综合措施,控制“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发展节能环保型出口产品;二要通过财政、税收等手段,增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创新能力,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促进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稳定增长;三要优化进口结构,完善各项进口调控措施,增加国内市场有需求的消费品进口。
二是完善外贸发展的自主调控机制。一要进一步完善促进外贸持续协调发展的各项政策体系,发展壮大出口主体,推动企业积极培育自主品牌,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研发,提高综合竞争力;二要建立和完善外贸风险防范机制,增强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的风险防范能力。
国际贸易的核心范文4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2-0141-03
一、引言
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从2015年起教育部将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具有开创型个性和创业基本素质的人才为目标,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其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015年11月,由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要求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出发,加快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从而带动更多地方高校加快转型步伐,推进高等教育全方位改革,为经济提质增效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在这样的背景下,实践性、创业性较强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首当其冲。通常来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由于涉及国际货物与服务的谈判、交易、报关报检、结算等一系列过程,涉及大量的国际贸易实务和专业操作知识,对专业教育的要求较高。与此同时,国际贸易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驱动性。近年来,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上海自贸区和中韩自贸区的建立,支持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意见的提出,都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兼备发展高等教育和促进地方经济的双重角色。因此,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培养适应区域发展需要的人才,对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不够
应用型本科高校完整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发展。但在许多地方本科院校中,由于历史传统的原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并未得到充分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一直处于边缘化和非主流的地位,尚未纳入主流教育体系,具体表现为: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方案中没有鲜明体现,课程体系设置不健全,没有形成鲜明的学科和专业;在思想认识上,一些高校还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上升到办学理念的高度。虽然学校一直强调创新创业,但是在专业教育的具体过程中,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足,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互独立
当前,许多高校设置了多个学生实践环节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但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尚未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得到体现。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仍相互独立,两者缺乏紧密的融合。国际贸易专业,本质上就是培养如何与各国各地区商人进行贸易的人才,该专业的实践性和特殊性,决定了在授课过程中纳入创新创业教育十分必要。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教育仍然是以实务性操作和基础性理论知识为引导,侧重于如何进行操作,未将创新创业教育归并其中,从创新创业的角度去鼓励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做得尚不到位。尽管一些专业教师已经意识到这点,从实验课程的设置、实操环境的模拟、实训基地的建立等方面尽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但受限于时间和环境的约束,学生仍然难以将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相结合。
(三)缺乏复合型师资队伍
教师在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由于目前我国没有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和学科,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非常稀缺,大多数院校从事这方面授课的教师也仅限于就业指导教师和学生管理人员,存在教师学历、职称和年龄的不合理,教师队伍的不稳定,课程缺少长期规划等问题,难以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进行。一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充分意识到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从多途径增加专业师资,师资队伍由名牌大学毕业的专业教师,或常年在一线从事经营管理的专业人员组成,然而,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么过于关注专业教育,要么过于关注创新创业教育的某一方面,缺乏能将二者有效结合、既有专业背景又在相关领域进行过创新创业实践的教师。
(四)缺乏创新创业与专业知识相关教材
市场上专业教材较多,传统的专业教材侧重于从专业知识的角度对所学课程进行解析,突出专业重点和特色,而缺乏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相融合的教材,因此教师只能是将不同的教材进行拼凑,用于教学。但这样容易出现知识体系不系统,衔接不规范等问题,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且大部分创新创业知识倾向于实践性,在专业教育过程中难以体现和传授。
三、专业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设计
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应努力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一方面,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离不开专业知识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以专业教育为依托;另一方面,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会更好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理论和实践更有效地衔接在一起。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体系是未来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发展的必然之路。
(一)打造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融合型的师资队伍
高校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起着关键作用,要想真正将专业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打造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融合型的师资队伍。因此,学校应大力选拔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专业教师到企业相关岗位或部门学习和培训,了解企业实际运行状态,学习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掌握第一手资料,以促进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为教师提供参加各类创新创业领域学术交流的机会,提升教师的创业素养;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实践教学竞赛,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成果展评。此外,广开渠道,扩大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师的来源,充分利用校友等社会资源网络关系,聘请国际贸易相关企事业单位专业人员,或企业家和优秀的创业者担任专业课的实践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教师,通过校企双方的教育教学经验交流活动,打造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融合型的师资队伍。
(二)构建“专业+创新创业”教学内容体系
首先,在课程大纲中加入创新创业内容。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构建有针对性的、时效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并将其纳入到学生必修学分里面;其次,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将学生参与竞赛活动、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将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充抵为专业实习学时,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第三,在教材的选定上,可以适当选用带有创业板块或者专题的教科书。
(三)丰富教学形式
在现有教学形式的基础上,加入创新的教学形式,例如创业专题讲座、企业对口培养、暑期实践模拟、与企业联合开展竞赛等多种方式。鼓励和指导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国内外的各种竞赛,如品牌大赛、企业策划大赛、国际贸易业务模拟大赛、国际商务专题竞赛,提升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四)构建创业孵化平台等支持环境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需要企业、社会等多方提供支持。因此,可以借助学校、企业和社会力量来推动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思维,强化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首先,学校和企业合作构建创业孵化平台,为在校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真实平台。其次,学校应借助校友、社会关系等渠道吸引资金,利用国家相关的扶持政策,建立“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示范基地,为学生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相融合奠定资金基础和推广平台。第三,学校可以通过实验室模拟仿真、创业模拟大赛等方式,为创新创业教学提供硬件基础和软件环境。例如,大连财经学院打破学院各专业和年级的限制,与大连金普新区双D港跨境电商产业园合作组建了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对具备创新创业潜质的学生进行系统的培训,该中心计划开设创业理论、创业实务和创业实践三大课程模块,由校内教师和企业专家联合授课。
(五)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要想做到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应改变教学方法,在课堂上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式,诸如通过研讨课、演讲课、案例分析、模拟演练、项目研究、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将创新意识、创业情感、创业兴趣融入到专业学习或专业实践中。同时上课形式应更趋多样化,进行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互动式教学,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整合班型,增加小班化教学覆盖面,推动教师把前沿学术发展情况、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中。运用慕课和微课等最新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在授课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素质,包括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心理品质和创新创业知识;培养战略眼光、沟通能力、协调能力、营销能力和决策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
(六)改革考核方式
要将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紧密联系,相应的考核和评价体系也要有所调整。改变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考核内容,不再强调知识的死记硬背,而是强调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改进考核方式,根据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特点,积极探索能考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多元考核方式,提高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的考核比重,改变标准答案式考试模式,积极探索和实施非标准答案式考试。与此同时,还可以采用参加创业大赛、进行创业实践等加分考核方式,既能考察学生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能够有效把握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不仅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效果,还能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而言,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二者密不可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应考虑地域特点和专业优势,构建符合地方人才培养需求的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教育体系,提高大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能力,拓宽大学生创新思维,激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参考文献]
[1]孙秀丽.试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衔接[J].教育发展研究,2012 (7):58-62.
[2]谭格莉.关于国际贸易专业创业教育的调查分析――以广东青年职业学院为例[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4 (1):47-52.
国际贸易的核心范文5
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供应链贸易融资,对策措施
一、供应链贸易融资产生背景
在整个供应链体系中,不同企业所处的地位并不相同,竞争力较强的企业为产业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处在核心企业上下游为其提供配套服务的供应商和分销商,往往是一些依赖其生存的中小企业。
首先,对于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来讲,一方面希望从供应链企业中得到更多资源和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也希望保持供应链企业的稳定性,不希望供应链企业因为资金链条断裂而终止合作;其次,在国际贸易领域,随着市场和技术的发展及买卖双方合作关系的变化,无纸化交易越来越多,赊销已经代替信用证成为主流,处于弱势地位供应商在交易中要承担更大风险,加剧了对营运资本的需求,也影响了供应链的竞争力;再次,次贷危机以及其他业务领域贷款所造成的损失和核销,使一批国际性银行大伤元气;最后对策措施,供应链金融作为融资的新渠道及新型融资方式,可以实现弥补被银行压缩的传统流动资金贷款额度,加速资金流动,增加银行收入,降低了融资风险,而且通过上下游企业引入融资便利,自已的流动资金需求水平持续下降。供应链贸易融资促进了企业间战略协同关系的建立,提升了整个供应链竞争能力,实现银企的战略双赢。
二、供应链贸易融资与国际贸易融资
(一)传统的贸易融资
根据《巴塞尔协议》(2004年6月版)第244条,国示贸易融资也可以定义为:在商品交易中银行运用结构性短期融资工具,基于商品交易(如原油、金属、谷物等)中的存货、预付款、应收账款等资产的融资。贸易融资经历了由国内国际贸易融资到国际性的国际贸易融资的过程。
国内商业银行现在开展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就是以传统的贸易融资业务为主打产品,即企业通常通过提供抵押品取得银行的贷款,或者通过取得应收账款的债权后,通过债权转移来取得融资。主要业务包括进口开证、进出口信用证押汇、打包贷款、提货担保、保函、备用信用证等。近年来,一些在国际市场上比较成熟的产品如福费廷、应收账款融资、进出口保理等开始出现在国内商业银行的产品目录上。相对一般流动资金贷款而言,国际贸易融资在风险区间、还款来源、有效监督和保证方式等方面优于一般流动流动资金贷款,是一种相对安全的贷款方式论文提纲格式。但是,国际贸易融资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业务仍然采用传统的授信方法,外汇银行围绕着国际结算的各个环节为进出口商提供的资金便利,使贸易融资是作为国际结算的附属性资产产品存在,以国际结算业务带动贸易融资是主要的运作方式;业务创新速度较慢,未能顺应国际结算方式转变产生的新的融资需求;技术还不能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进行有效的支撑等。
(二)供应链贸易融资
随着产业供应链的形成及供应链之间竞争的需求,受《巴塞尔协议》中贸易融资的启发,银行以供应链融资业务找到了进入供应链的突破口。供应链贸易融资就是指银行关注整个国际贸易供应链的整合和价值链的管理,通过管理和控制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在对供应链核心企业实力及其对供应链管理程度掌握的基础上,结合贸易结算方式,对处于一个贸易供应链的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供应链融资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供应链中寻找大的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切入点,以上下游配套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它不再局限于对存货等实体物质进行融资,而是在分析整个贸易周期中客户需求的基础上,实时追踪供应链中货物及资金的走向,通过灵活的贸易融资解决方案对策措施,为客户降低交易风险,协助客户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帮助各成员实现价值最大化。
在国内,深发展银行于2007年首先提出了“1+N”贸易融资的概念。所谓“1”是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N”则是链条上的中小企业。从“N”开始,用“N”来包围“1”也就是说供应链贸易融资的对象从供应链中的大企业转到中小企业。供应链贸易融资的有效运转,一方面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供应链的竞争能力。供应链融资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
三、国际贸易项下的供应链贸易融资运作方式
为确保供应链贸易融资的顺利开展,银行首先应对价值链上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识别找出价值链上的核心企业,而这个核心企业往往是银行的重点客户;其次,运用新的信贷分析及风险控制机制对目标企业进行业务状况分析并评估;再次,决定是否向供应链上的多个或者全部企业提供贸易融资、结算服务等一体化的综合金融服务;最后,根据进出口供应链的不同特点及进出口企业在供应链不同环节的需求,在确保对核心企业为企业分别提供进口供应链融资服务和出口供应链融资服务,具体到解决企业在进口开证、进口付款、出口采购、账款回收等供应链环节的融资问题,使中小企业无需再为进出口融资问题苦恼,也保障了供应链的平衡,实现了进一步扩展业务的多赢局面。具体运作如下图:
假设,W是采用全球战略的某著名汽车制造商,在供应链中属于核心企业。我国的A企业通过竞标,与其签订了长期供应高性价比配件的合同,在供应链中属于供应商,为了稳定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同意采用赊销的结算方式;D是W公司的经销商,为了获得销售权,需要以货款换取汽车销售。在实际业务中,面对W公司日益扩大的订单,A公司因自身信用度低无法取得融资,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危险。同样,D公司也面临资金断缺的风险。Z是商业银行,为A核定有较大的授信额度对策措施,而D在银行没有授信额度或额度不足。
① A向Z提交融资业务申请;
② Z向A确定授信额度;
③ A向Z开具转让债权书;
④ Z向W请求确认债权转移;
⑤ W向Z确认债权转移;
⑥ Z向A提供融资;
⑦ A发货后,W向Z回购债权。
以上的运作流程是基于W对A的信用等级开展的。同样,贸易链中的经销商D也可将预购的货物作为抵押向Z银行申请资金融通。供应链贸易融资跳出了“一对一”及单个环节的融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一对多”及多环节、多层次、多产品混合的融资模式,为提高产业供应链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完善国际贸易项下的供应链贸易融资业务对策措施
(一)建立国际贸易项下的供应链贸易融资管理系统
在国际贸易产业供应链上,一个核心企业会拥有众多的供应商和分销商,分支复杂,范围广范,供应链在国际贸易项下的延展性强,供应链贸易融资业务也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供应链贸易融资的风险来源具有不确定性,包括由于供应链涉及的企业数量多,来源多样性,除了追求供应链平衡的共同目标外,彼此之间还存在着复杂性的竞争论文提纲格式。同样,供应链贸易及融资都面临着不同的政治、经济、法律等系列因素的变化,要求银行必须对供应链融资的风险实施科学管理,一是不能片面强调授信主体的财务特征和行业地位,不能简单依据对授信主体的孤立评价做出信贷决策,而是应当注重以真实贸易背景为依据的流程设计对风险的实际控制效用;二是针对贸易融资业务面临的各类风险,不能仅仅局限于贷前或贷时审查,而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寻求控制风险的途径。如,为了实现对供应链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管理和控制,银行开发或整合升级满足国际贸易融资条件的个性化、专门化信息平台与管理理系统。英国的劳合银行为他们的客户提供了一个在线交易服务LOTS系统,将信用证服务、进出口单据处理、保函等业务整合在一个平台上,顾客可以实时跟踪贸易单据的处理状态,掌握各项业务进展情况。荷兰银行的MaxTrad管理系统,通过提供24小在线服务,为买卖双方自动处理贸易交易及管理应收、应付帐款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
(二)创新供应链国际贸易融资产品
供应链融资作为基于贸易供应链的全过程融资方式,在我国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又多局限在国内贸易上,很少涉猎到国际贸易领域。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额连年稳步提高,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我国众多企业也成为了国际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际贸易供应链融资需求来看,传统“单一环节”的“只管一段”国际贸易融资也同样不能适应国际贸易供应链的稳定和竞争力对策措施,我国银行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与第三方服务提供贸易融资产品创新及创新供应链融资模式,不仅要继续注重传统的贸易结算和贸易融资产品,更重要的是关注整个国际贸易供应链的整合和价值链的管理,将供应链融资模式与国际贸易融资模式有效结合,推动了供应链的(国际)贸易融资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三)完善供应链贸易融资信用风险体系
由于供应链贸易融资的信用基础是基于供应链整体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管理与信用实力,因此,随着融资工具向上下游延伸,风险也会相应扩散。如果供应链上某一个成员出现了融资方面的问题,就会迅速地蔓延到整个供应链,这对于供应链自身的资金管理和综合管理是非常大的考验,也是对银行信贷管理的极大挑战。因此,应尽快建立中介信用机构及供应链金融中介信用评级机构,建立基于供应链产业的新型的中小企业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服务机构,完善供应链产业的社会征信业务体系,加快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法律规章制度建设,完善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金融风险预警和防范制度。
(四)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
供应链贸易融资业务对银行业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银行要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培训学习和人才引进,不断提高人员的业务素质,改进银行内部管理方式,为供应链贸易融资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国际贸易的核心范文6
一、国际贸易企业现有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
利用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对国际贸易企业做解剖,可以发现,作为流通型企业,其传统经营模式是简单的中间商模式——转手买卖,在价值链中没有或很少参与额外的生产作业和服务,基本上不涉足技术开发。它所创造的价值为购价和售价之间的差额,即流通差价。这种赚取流通差价的经营方式,在新的环境下很难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获取综合经济效益。
同时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了营销渠道的创新和交易方式的改变,促进全球形成统一的虚拟交易市场。网上交易减少了交易的中间环节,通过供应链各个环节上的不同组合,使传统的“出口厂商—出口商—进口商—进口厂商—消费者”的商品流通方式发生了变化。供求双方可便利地通过互联网直接进行商务磋商,完成进出口业务操作,从而使以收购加出口为主要经营模式的传统国际贸易企业存在的市场基础逐步丧失。
总的来看,当前我国国际贸易企业经营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供应 链和价值链运作环节较短,上下游产业协同效应差。部分大型的国际贸易企业虽然投资项目较多,但不能很好的发挥价值链的协同效应。完整的贸易流程从上游供应商到下游的分销渠道,客户订购,要素供给,研发,生产,营销和许多其他活动均是环环相扣的,价值链中各环节基本上是按照局部的目标运行,这些局部目标加起来并不一定能使价值链整体性能达到最优,而且很可能相互冲突。但许多国际贸易企业仍在沿袭传统的贸易方式,即靠压低国内收购价,抬高国外报价获取利润,对产品研发、品牌建设、客户满意度方面重视不够,对终端市场的控制和反映能力弱,与供应商、分销商关系相对较简单。公司内部诸多经营资源难以有效共享,竞争多于合作,分散的技术和信息资源得不到整合,风险得不到分散,难以发挥出整体协同效应。
二、供应链与价值链联动优化的路径选择
国际贸易企业的供应链和价值链整合需要以贸易为核心,不断探索贸易创新方法,推动整合的协同效应。一是可以帮助企业有条理地了解公司资源增值过程,从中把握业务工作的重点;二是了解价值链、供应链中各项活动的联系,从中寻找和提炼竞争优势;三是站在最终客户的角度评价企业价值链和供应链,体现以人为本、客户至上的经营理念;四是可以使企业整体的价值体系最优化,便于抓住价值链关键活动使其他一切工作围绕并服从于它展开。
价值链和供应链的联动主要体现在国际贸易企业价值链内在联系和价值链间的联系中。这两种联系对于企业竞争优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内在联系是指价值链和供应链不是一些独立活动的简单混合或加总,而是相互依存的活动构成一个系统,即系统集成。在这个系统中,各项活动存在一定联系,并体现着某一价值活动进行的方式与成本之间的关系,或者与另一活动之间的关系。国际贸易企业的竞争优势既可以来自单独活动本身,也可来自活动间的联系。作为企业构成基本活动的重点是市场营销及品牌建设,辅助活动的重点是从工厂收购产品或采样,人力资源管理和公司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供应链构建和信息平台的建设。国际贸易企业价值活动的内在联系形成的竞争优势有两种形式:最优化与协调。国际贸易企业为实现总体的经营目标,首先,应当在各项价值活动间的联系上进行最优化的抉择,以获得竞争优势。在最优化和协调过程中,国际贸易企业需要大量信息去认识形式多样的联系,有必要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自己的信息平台。其次,价值链间的联系指价值活动不仅存在于国际贸易企业的价值链内部,而且也存在于其他国内和国外企业的价值链之间。其中最典型的是纵向联系,即国际贸易企业价值链与国内生产厂家和国外客户之间的价值链联系,使得各价值活动的有效协调和相互支持。
国际贸易企业供应链和价值链联动的意义在于两者产生的协同效应,使企业和上下游的供应商,分销商和终端用户共同获益。理论上分析,联动的方式包括营销方式的差异,新分销渠道的建立,纵向整合的差异,信息平台建设以及物流基础设施的完备性等都有可能帮助企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1、 分解——优化企业内部价值链,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要保持企业的垄断优势,关建是保持其价值链上的战略或关键环节垄断优势,并不需要在所有的价值活动上都保持垄断优势。国际贸易企业的核心能力从根本上说是进出口上的专业技能以及相应的管理和协调能力,其相应的组织活动就是这一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国际贸易企业的品牌、优质的服务和管理协调能力作为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要紧紧控制在企业内部,很多非战略性的活动则完全可以通过服务外包,尽量利用市场以减低成本,增加灵活性。未来国际贸易企业将会逐渐将价值链中非核心环节外包给其他中小企业,实行价值链外包战略。国际贸易企业集中于价值链的一个或几个战略环节,通过引进和利用外部资源,可以有效降低产品成本,不断优化内部价值链,同时又可以多种方式与价值链中其他环节的专业性企业进行高度协同和紧密合作,从中获得专业化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2、整合——充分利用企业内部产业链中分散的资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国际贸易企业加强生产、营销和物流的协调管理,实行资金互补、资源信息共享等都会降低运营成本。整合国际贸易企业价值链中的资金、技术、信息和市场资源,有助于发挥系统的协同效应为客户提供更多的价值。
(1)后向一体化:向价值链上游产业延伸
随着外贸经营权的消失,在整个国际贸易环节上,原来国际贸易企业以供应为主的生产商之间将会打破原有的供销平衡,进而形成一种竞争与合作共存的胶着状态。国际贸易企业只有在整个供应链中掌握主动权与控制权,才能有效地控制住供应链的关键环节,形成强势竞争力。传统的国内收购制面临着挑战,向国际贸易企业直接供货的国内供应商数量的减少将提高其讨价还价的能力。同时,国外进口商由于直接从国内供应商采购而缩短了进货渠道,从而减少了国际贸易企业的进口订单,其讨价还价能力也相应提高,这些都将直接缩小国际贸易企业的盈利空间。国际贸易企业原来靠压低国内采购价格、抬高出口价格以赚取利润的生存方式受到了挑战。因此,国际贸易企业将需要向价值链上游延伸,与供应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与其建立起高度的信息共享,利用其掌握的市场信息参与新产品的研发和设计。如果国际贸易企业着重建设自己的货源基地、贸易重点转移,完善增值服务,向价值增值多,利润丰厚环节转移,则可考虑投资建厂,控制货源。为控制货源、降低成本而投资建厂,投资较大,风险相对较高,因此国际贸易企业需要结合自身实力进行考虑;可以利用其在海外的专业化市场销售网络以及自主品牌,发挥自身优势,吸引并扩大价值链下游的最终客户的增加值,降低投资风险,把握价值链中价值贡献度较大的服务功能,如报关、商检、运输等服务的质量。
(2)前向一体化:向价值链下游产业延伸
同供应商一样,分销商和最终客户对国际贸易企业形成竞争优势起着重要作用。国际贸易企业要加强与价值链下游分销商和最终客户环节的联系,构建高效的营销价值链。在买方市场条件下,谁拥有销售网络,谁就能聚集生产企业。国际贸易企业要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就要以多种方式在国内外建立和完善自己的销售网络。这样既可以尽快获取最新国际市场信息,又可以扩大进出口业务,加快技术创新,增加经济效益。面对西方跨国公司和全球性采购集团的大规模涌入,国际贸易企业要尽快融入全球供应链当中,真正与开放式的全球化供应链管理相适应,尤其是与国外成熟的营销模式接轨,成为专营进出口业务的全球性供应链管理商。
(3)横向一体化:向供应链两侧延伸
国际贸易企业可选择与国外跨国公司建立战略联盟的方式,融入其全球供应链中,与其一起进行生产、营销和研发活动,充分共享跨国公司成熟价值链的核心能力带来的利益。建立战略联盟后,国际贸易企业可借助跨国公司的营销渠道和信息网络,及时了解海外市场的需求信息和竞争对手的状况,从而强化自身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
3、 多元化——价值链在全球范围内的网络化
国际贸易企业应该对内部相关业务之间进行整合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价值网络的最优化。价值链呈现网络化的原因,在战略层是由于国际贸易企业在发展壮大后的纵向一体化战略和水平一体化战略复合交融形成的。图1反映了集团化的国际贸易企业产业链在多元化进展中的网络化演进过程。
如图左所示,集团化的国际贸易企业子公司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关系,业务战略单元的纵向通过经济纽带联合成为集团的一个子集。通常业务战略单元以产业为一个大的聚类,通过产业的界限来区分不同的业务战略单元。在一个单一的业务战略单元中,各子公司作为相应产业链的一个或若干个环节顺次纵向联系。如A1—B1—C1形成产业链段1;A2—B2—C2形成产业链段2;A3-B3-C3形成产业链段3。一个国际贸易企业集团包含多条产业链段是多元化战略的必然结果。而图1反映了集团多元化战略是由集团公司与子公司的多元化行为实现的。即集团在业务单元2的纵向环节A2是通过集团公司与子公司B1,C1共同实行相关性横向战略实现的。同样,A3是B2,C2的横向扩张形成的。因此,国际贸易企业集团的多元化战略以及集团子公司的横向多元化行为使得集团价值链呈现网络化,如虚线框内所示。在网络化的价值链中,子公司成为产业交融的结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