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元宇宙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元宇宙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元宇宙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范文1

【关键词】 价值; 会计价值; 会计价值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7-0027-04

一、问题研究的背景

会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管理经济的一种手段,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实践水平的提高日臻完善。然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变化不断地给会计提出新要求,这些要求既有理论方面的也有实践方面的,如市场的货币贬值造成会计数据可比性下降,内部控制不力或缺失造成会计数据失真等。新问题的出现需要广大的会计工作者去思考,去研究,如果我们不及时解决会计出现的新问题或填补其空白,就会影响会计的发展,从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价值是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中的基本问题,至今还处在讨论阶段:一些学者认为会计数据没有进行交换,不具有价值;另一些人认为会计有价值,但又说不清楚会计价值源于何方。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会计的改革和发展。首先是影响人们对会计重要性的认识,因为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有价值取向的,并与价值大小成正比,如果人们都不知道会计价值何在,会计就不会被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影响了它的发展;其次是它影响会计改革的方向,只有弄清楚会计价值源于何方以及分辨出其价值的核心部分和次要部分,会计改革才具有针对性,才不会偏离航向。为此,本文运用哲学和经济学的有关价值理论就会计是否有价值、如果有价值那么什么是会计价值、会计价值结构怎样、会计价值源于何方等问题展开分析,试图弄清楚会计价值的本来面目。

二、价值理论

(一)价值的哲学定义

哲学界对于抽象的价值定义一直都在争议中,存在很多观点,至今没有统一的说法,但影响最大的有三种观点:实体学派、固体属性学派和关系学派[ 1 ]。实体学派认为价值是实体,如英国哲学家摩尔在他的《伦理学原理》一书中写道:许多不同的东西本身就是善的或者恶的。固体属性学派认为价值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属性,如美国学者罗尔斯顿在他的《环境伦理学》一书中认为:进入人们视野的那些自然属性,是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客观地存在于大自然之中。关系学派认为价值是主客体(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奥地利学者在《价值论体系》一书中指出,价值可定义为一种对象与主体对欲求之间的关系;法国学者哈特曼在《哲学体系纲要》中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了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阶级、社会的意义等。以上三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对价值作了解释,但“关系学”观点受到普遍认同。

(二)价值的经济学定义

1.价值源泉一元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抽象的有效的人类劳动。也就是说劳动创造了价值,商品价值的唯一来源是人类劳动。马克思的这种观点被理论界概括为“价值源泉一元论”,因为它认为商品的价值完全取决于生产过程中的实际劳动投入量大小或有无,而与人们的需求、主观感觉或好恶没有任何关系。

2.价值源泉多元论

价值源泉多元论认为产品价值不仅包括活劳动要素,还应包括资本等非活劳动要素。这种观点认为产品使用价值的创造或产品的供给离不开所有要素的共同配合,认为劳动和土地等要素共同创造了价值,所以人们把这种从成本方面分析价值源泉的理论称为“生产费用价值论”,也叫“价值源泉多元论”。

3.边际效用价值论

边际效用价值论是19世纪70年代由奥地利学派门格尔、英国的杰文斯和洛桑学派的瓦尔拉斯等人完成的,他们认为决定商品价值的唯一因素是消费者需求方面的主观因素,并非供给方面的生产费用,消费者所带来的边际效用才是决定商品价值的真正因素。

4.均衡价值理论

价值源泉一元论和价值源泉多元论均属于客观价值论,而边际效用价值论则属于主观价值论,那么,“价值”究竟是哪个范畴?19世纪末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马歇尔对上述两种观点进行了整理。他认为商品的价值决定在于供求双方的共同作用,从供给方面看,生产费用是决定产品价值的因素;从需求方面看,边际效用是决定产品价值大小或有无的因素。后来人们把这一价值理论称为“均衡价值论或均衡价格论”。

三、会计价值分析

(一)会计价值的理论依据

1.会计价值的哲学依据

本文认同哲学的“关系学”派观点,并用其论证会计价值是否存在。该观点认为价值所表明的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只有主体的需要被客体满足,价值才能够体现出来。如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不管这种事物是什么,它都不会具有任何价值。会计数据属于人类劳动产品,它与人们的关系是主客之间的关系,人们制作会计数据是为了用其管理经济,会计作为客体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主体)非常有用,可以说在各种经济数据中,会计数据是使用率最高、最有价值的数据,所以会计数据是有价值的。这就从哲学的层面证明了会计数据是有价值的。

2.会计价值的经济学依据

经济学对于价值的研究,不论是客观价值论还是效用价值论或均衡价值论,都是以人类的劳动产品为研究对象。客观价值论认为只有实实在在的资源投入才构成产品的价值,然而边际效用价值论却相反,认为产品的价值与资源投入多少没有任何关系,社会需求才是决定其价值的唯一标准,社会需求大其价格就高,价值也大,如果社会不需要就毫无价值。均衡价值论是客观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的综合。就会计来说,上述三种理论不管是哪一种理论都能证明会计是有价值的。首先从客观价值论角度来说,会计有自己的产品(会计数据),这些产品是人类劳动和其他资源投入的结果,可以说会计是有价值的;从主观价值论角度来说,会计是人类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项管理手段,人们需要用其管理经济,也就是说会计是有效用价值的。如果从“均衡价值论”角度来说,会计价值既包括生产费用价值也包括社会需求价值,会计也是有价值的。这就从经济学的层面证明了会计数据是有价值的。

(二)会计价值的构成和来源

哲学和经济学的价值原理都可以充分证明会计是有价值的,但哲学的价值定义是对价值的高度概括,它不能具体说明某种事物的价值大小、结构和来源等问题,因为哲学不研究具体事物对人类的影响程度。因此,本文运用经济学的均衡价值理论对会计价值的构成怎样、会计价值来自何方等问题进行探索,分析如下:

1.会计物理价值

会计的产品是各种会计数据,包括财务报表、预算表、财务分析表和业绩评价表等。可以说会计数据是各种资源转化的产物,首先是人类的活劳动,包括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以工资和各种福利形式表现出来;其次是人类的物化劳动,如办公室、各种办公用品以及各种原始零散的经济数据等,还有自然物,如土地等,这些都以资本(除活劳动以外的其他支出)的形式表现出来。会计数据的产生过程就是人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运用各种手段将各种零散的、无序的数据加工成为对人类经济管理有用的会计数据的过程,因此,会计数据含有活劳动的价值和物化劳动的价值以及自然物的价值,这就是会计数据的物理价值。为什么叫物理价值呢?因为根据物理学能量守恒定律和物质不灭的原理,宇宙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从一种物质形式转化为另一种物质的形式,不论是从物到物,或从物到能量,或从能量到物质,都是如此,而且宇宙的物理价值的总量不变。会计数据作为一种物质形态是由其他的物质形态或能量转化而来,其价值也是由其他物质形态的价值或能量转化而来,并没有改变宇宙的物理总价值,所以叫会计物理价值。

2.会计效用价值

人们将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或能量更快更好更精确地转化成另一种物质形态,目的是创造一种新的物质功能从而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这种能满足人们需求的物质功能,就是效用价值,如手机能打电话,冰箱能储存食物等。物品的功能与价值成正比,如两部相同物理价值的手机,其中一部只能打电话,而另一部除了打电话,还有别的功能,那么后一部手机的价值要高于前一部的价值。会计数据能够满足人们管理经济的需求,所以它具有效用价值。会计效用价值是通过两大功能体现出来的:

一是会计帮助人们进行经济决策。首先会计有助于潜在投资者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作出是否投资的决策,这一点从股票市场来看就非常明显,因为我们在购买股票之前首先要看企业的会计报表,了解企业的资金状况和盈利水平。其次是有助于企业管理者进行管理决策,企业内部的管理决策可以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企业高层次的战略决策,它是对企业愿景的描述;第二层次是企业中层管理者的管理决策,它是根据企业的战略决策对本部门作出的规划;第三层次是日常业务管理决策,企业每天要发生很多经济事项,都要进行决策,如该业务是继续进行还是停止、是扩大业务范围还是缩小业务范围等问题。总之,上述三个层次的决策都离不开会计数据的支持。最后是国家管理部门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也必须有会计数据的支持。

二是会计帮助人们管理经济业务。首先,会计通过企业预算将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规划,并对每一项经济活动赋予目标数值,如材料耗费定额和人工耗费定额等,这有利于资源配置、节约工作时间和避免浪费;其次是会计通过成本控制(如作业成本管理等),降低产品成本,节约费用支出,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最后是会计通过责任中心划分和业绩评价,可以客观地评价部门和个人的贡献大小,起到奖勤罚懒的作用,有利于激发部门和员工的劳动积极性。

3.会计交换价值

由于一些学者认为会计数据没有交换过程不具有价值,为此还要对会计交换价值进行讨论。持有这种观点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的“商品交换价值”学说,马克思认为:通过交换的劳动产品才具有价值。根据这一理论至少有两大类对人类有用的物品没有价值:(1)没有进行交换的劳动产品,如甲某生产了两台冰箱,一台出售给乙某换得50公斤大米,这台冰箱是有价值的,另一台是甲某将其自用,这台就没有价值了;(2)不是人类劳动的自然产品,比如土地、矿产、天然药材、野生动物、自然生长的果实等,因为它们不是劳动产品所以都没有价值。会计数据属于第一类,是没有进行交换的劳动产品,不具有价值。

为了弄清楚会计数据是否交换而影响会计价值,以下对一般物品的交换过程进行考察。就上述冰箱而言,甲某用一台冰箱换取了乙某50公斤大米后发生了以下变化:一是甲某由原来只能用冰箱储藏食物变成了既可以用冰箱储藏食物,又可以用大米填饱肚子,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由于一台冰箱的需求等于50公斤大米的需求,因此甲某拥有的总需求量没有变。乙某以50公斤大米换取一台冰箱,50公斤的大米与一台冰箱的需求量是相等的,因此乙某的需求结构变了(填饱肚子需求换成了储藏食物的需求),拥有需求总量也没有改变。二是甲某由原来拥有两台冰箱所有权变成了拥有一台冰箱和50公斤大米的所有权,所有权结构发生了变化,但由于一台冰箱与50公斤大米的所有权是相等的,所以,甲某拥有物品所有权的总量没有变;乙某也一样,所有权结构发生了变化,拥有物品所有权总量也没有变。可见,物品交换后,不论是冰箱还是大米都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如果再把两台冰箱同时出售,价格应该是一样的,即冰箱的物理价值和效用价值都没有改变,仅仅是换了不同的使用者而已。由此可以证明物品进行交换的实质是交换产品的某种需要和所有权。交换价值只是在物品交换过程中充当了衡量价值的尺度,证明交换的物品等值,同时也是所有权交换的凭证,它对物品的价值没有任何影响。会计数据没有进行交换,是因为会计数据的制造者为了吸引外部潜在投资者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而对企业进行投资,无偿地将会计数据让给会计数据使用者使用,并不需要将会计数据交换其他需求。由于会计数据没有交换过程,当然也就没有交换价值,同时也不发生所有权改变,因此,会计数据同一般物品一样是否进行交换并不影响其价值。

(三)会计价值定义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说会计价值是由会计物理价值和会计效用价值构成,会计物理价值源于人类劳动(包括人类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和自然物的价值,会计效用价值源于会计数据满足人们需求的程度,会计数据是否进行交换并不影响其价值。因此,会计价值可以定义为:产生会计数据耗费人类劳动和自然资源的价值以及其满足社会需求程度。会计物理价值和会计效用价值构成会计价值,但两者的比例是不一样的,且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由于会计物理价值是各种生产耗费转化而来,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和劳动效率的提高,其比例将会越来越小,与会计价值总量成反比例变化,如会计使用财务软件处理数据就比手工制作会计数据快很多,凝结在会计数据里的活劳动会减少。另外,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对高额利润的驱动,人们会利用更少的物质实体创造更多的产品,如原来一张牛皮只生产一双皮鞋,现在可以将牛皮分层生产三双皮鞋,会计也一样,采用新技术后可以节省账本、报表和保管箱等物化劳动和自然物。然而,人们在高额利润的驱动下,千方百计增加物品功能,以最少的物理价值获得更多的效用价值,如以前的会计主要是核算功能,现在又增加了管理功能,而且其管理功能在不断发展,可以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会不断完善和增加其功能,因此,会计效用价值的比例会越来越大,而且与会计价值总量成正比例变化。

(四)影响会计价值的其他因素

会计价值除了会计物理价值和会计效用价值外,还受时间和空间因素的影响。

1.时间因素

影响会计价值的时间因素是指会计功能产生效用的时间维度,时间维度可以是1小时、1天、1个月、1年、10年、20年等[ 2 ]。众所周知,会计数据是有时效的,时间长短与会计功能的发挥有密切的关系,会计数据的功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小,甚至消失,时间的长短与会计价值成反比例关系。会计数据是一个庞大的集合,不是一个单一数字,可以将会计数据集合按时间的效用分为两类:一类是有较强的时间限制或在很短时间里失效,如某公司材料的采购价比预算高很多,这就需要立即决策是停止订购还是采取别的办法解决,如果没有立即采取任何措施,一旦高价订购成功,会计数据的功能就失效了;又如年度预算必须在年初以前,各个部门和员工才能明确自己的任务和责任,据此安排各项工作,如果年度预算年初以后才,就会造成各项工作被动或者浪费。另一类是可在较长一段时间里有效,如利润指标、财务分析报表等。为此,人们必须遵循会计数据的时效性,在有效的时间里运用会计数据让其发挥应有的功能。

2.空间因素

影响会计价值的空间因素是指会计功能产生效用的空间维度,空间维度可以是1个人、1个部门、1个企业、1个地区、1个国家或全世界[ 3 ]。会计价值与空间维度有密切关系,可以说空间越大,会计数据发挥效用越大,反之就越小。会计价值与空间维度是一种正比例关系,如企业的会计报表仅限于本企业使用,那么它只能帮助本企业管理者进行决策;如果企业的会计报表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它还可以帮助企业外部投资者和国家管理部门进行决策,同样的会计数据其价值就会增加N倍。

四、提高会计价值的途径

假如撇开时间因素和空间因素不谈,要提高会计价值就是让会计物理价值和效用价值增值。

(一)增加会计物理价值的途径

增加会计物理价值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节约生产费用,可以通过运用新技术,提高劳动效率来实现,如运用新的财务软件处理数据和加快会计信息化建设,使凝结在单位数据里的资源价值减少,从而提高会计价值;二是在不增加生产费用的前提下扩大会计数据量,增加对企业经济决策有用的会计数据,如在会计报表里增加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就会更有利于报表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也就增加了会计价值。

(二)增加会计效用价值的途径

增加会计效用价值也有两条途径。首先,要完善其有助于经济决策的功能。目前会计数据造假严重,给会计价值带来了极大的伤害,本文认为可以通过“流程再造”降低会计数据失真度。“流程再造”就是对会计业务流程进行改造或重新设置,运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及时处理原始数据,并将其储存或公布,减少人为因素利用某些工具和时间空隙造假会计数据,从而确保会计数据的“真实性”。

其次,要完善和发展会计的管理功能,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第一,加强以财务目标为中心的全面预算管理,也就是将企业价值运动中的所有资源(包括人、财、物和信息)进行规划,从而达到优化各种资源、节约生产费用的目的。第二,加强和发展包括业务流程、人、财、物和信息在内的全方位的成本管理。由于我国成本管理水平不高,业务流程设置不合理而造成的浪费相当惊人,这一点在机关和事业单位尤为突出(企业还好一点),更可怕的是对于这种惊人的浪费习以为常,因此,加强全面成本管理尤为重要。第三,加强业绩评价管理,改革现有单一的财务指标考核体系,建立以财务指标为中心的平衡计分卡考核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财务、业务流程、客户满意程度以及企业创新发展等方面的内容,这将会全面客观地反映企业的业绩和企业的发展趋势,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发展。

五、结束语

通过对会计价值的粗浅探析,笔者发现会计价值是会计界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但又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它牵涉面广,特别是在发展会计功能方面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开拓,由于受研究能力约束,对其深度和广度的探索非常有限,希望广大有识之士一起来研究它,为会计的理论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朱吉美.对会计价值的经济考量[J].商场现代化,2014(2):154.

元宇宙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范文2

所谓“人类中心主义”(也称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简单的说法就是视人为万物的尺度,并从人的利益来判定一切事物的价值,它不仅主张和赞成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而且主张人类有权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好恶来随意处置和变更自然。人类中心主义曾经历了三种不同的历史形态:第一阶段,古代宇宙人类中心主义,其核心观点是主张人类在空间万物的意义上即在地缘意义上是宇宙的中心,也就是认为人类居于宇宙的中心位置。第二阶段,中世纪神学人类中心主义,它除了包括经过神学目的注释过的宇宙人类中心主义的内容之外,强调人类在“目的”的意义上处于宇宙的中心地位。第三阶段,现代环境伦理学人类中心主义,它主张在人与自然、人类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应将人类的利益置于首要地位,人类的利益应成为人类处理自身与自然生态环境关系的根本价值尺度。

面对危及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问题,人类不得不对长期以来形成的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进行检视,其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生态中心主义伦理观的兴起。生态中心主义认为,只有从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物种的利益和价值出发去保护整个地球生物圈,才能更好地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生态中心主义看到了人与生物、物种、自然之间的不平等,却未深入思考隐藏在这一不平等背后的恰恰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可持续发展观在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价值观方面与深环境论中的环境整体主义是一致的,不同之处在于可持续发展观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更承认人类对自然的保护作用和道德人的责任,以及对一定社会中人类行为的环境道德规范进行研究;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采取整合的态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在整个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和自然的关系已经成为贯穿所有全球问题的轴心。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充分认识自然、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在利用自然造福人类的过程中,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进程中所取得的全部文明成果的总和,其全新理念与价值取向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生态文明的价值观指引下,出现了新的和谐自然观,它是以追求人与自然相和谐为目标,本身包含着对自然、非人类的生命存在形式的尊重,它的法律观应当显现为对其他物种的内在价值、生存和继续存在的权利的认可。

环境法价值理念的理论拓展

在由传统经济形态向生态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对传统经济形态的改造和启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必然需要大量的社会投入,同时需要社会形成与之相应的生态化的经济观、生产观与消费观。在市场化条件下,应及时拓展环境法律制度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空间,不断培育和发展环境法的市场激励机制,以实现法律调整方式的多样化。

(一)市场机制与政府管制结合是环境法律制度的实施基础

环境法价值理念的提出使得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生产与消费的负外部性对他人造成的影响不再通过市场、双方的协议解决,但可以通过制度化的发展抑制负外部性对环境法律制度制定主体和相对方的影响。

未来环境法律制度中,宏观调控、管制规范应该成为主干。对于政府失灵,则要通过民主监督、公众参与、司法审查等加以解决。政府环境管理的目的之一就是为减缓或消除这种外部利益或外部损失,以有效调节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的冲突: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强化政府的作用;人们对环境公共物品需求增加政府的环保责任;加强政府参与合作等。

(二)环境的资产化促进环境法价值理念的实现

生态资源具有经济和社会的双重价值,实现此价值要解决资源财产权利和社会权利的冲突,使权利配置达到平衡。环境资产化管理以环境价值管理为核心,目标是对环境资源进行经济补偿与价值实现,使环境资产收益最大化,实现资产性环境的保值与增值。而由政府作为公益的代表对环境资源的使用及分配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以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为导向协调社会个体利益的冲突,当政府对社会作用的性质和规模以法律规范的方式进行普遍性要求时,环境法的调整机制便逐步得以形成。

环境法价值理念的目标

促进国家环境行政民主化。环境问题最突出特点在于其利益冲突性,换言之,在环境问题上,公众的利益并非完全一致,事实上经常存在着利益的冲突,这种冲突是多层面、多方位的。各种利益的调和必须借用民主观念、环境行政和环境司法过程来实现,唯有如此,才能够协调多元化主体的利益冲突,才符合“正义、公平、民主”。同时,环境法价值对政府环境管理能起到监督的作用,督促政府廉政执法。

平衡公众环境利益诉求,实现社会正义。通过环境法律制度的构建为弱势群体环境利益的表达和实现提供专门的渠道和保障,促使决策部门在环境公共资源分配中能够考虑弱势群体的主张,使环境公共资源的分配趋向正义的价值理念追求,实现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密切高效合作。这种互动合作本身必然对民主生活方式的培育起到极大的推动,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环境自主治理,从而使多元化、不同层次的环境利益得到表达,并以对话、协商和妥协方式在法律框架内实现社会公平。

提高公民法律意识,满足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的要求。我国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是“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归根结底也是环境价值导向的问题。公众环境道德素质低,导致随意破坏环境的行为随处可见;企业管理者的环境价值观不正确,导致其为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不惜以污染环境和滥用自然资源为代价;行政执法人员的环境责任感淡薄,导致其在环境执法中甚至放任纵容。当今法治建设的发展要求赋予和保障公民的环境权益,公民的环境维权意识是决定公民能否真正享有这一权益的决定性因素。

环境法价值理念的实现途径

(一)宪法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的肯认

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战略,理应作为宪法的核心价值和目标加以确立,使之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在宪法中确立公民环境权的宪法地位,明确公民有享有适宜环境的权利和保护环境的义务,并在民法的权利清单中增加环境权,赋之与人格权、财产权等以同等法律地位;同时在各环境保护单行法中对公民享有的日照权、通风权、安宁权、清洁水权、清洁空气权、观赏权等作列举性规定,以完善公民环境权利系统;进一步充实法人及其他组织环境权的内容,增设尊重其他生命物种生存权利的规定。这些都是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法目的理念入宪不可缺少的内容。现实生活中,环境问题常表现为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问题。在这样的情形下,将环境权利纳入民法体系只能解决将两种利益纳入同一体系的问题,而利益衡量的标准与范围确是民法自身所无法解决的,必须有公法手段的配合与协调。

(二)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来构建环境法的立法体系

为了构建环境法的立法体系,应该健全环境法的基本法律制度,进行市场交易型环境法律制度和政府调控型环境法律制度的的构建与转型。一是应继续完善现行环境收费制度,强化征收环节,保证把该收的资金收上来。二是应改进现行基本制度。在环境影响评价方面,应以评价人为活动(包括建设项目)对环境和持续发展的影响为主要内容而展开;在环境规划方面,应按照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制定开发、利用、保护、整治环境资源的规划;在许可证方面,在环境标准方面,应既立足国情,同时还应与其他的制度相联系。三是应建立一些新的基本制度,如环境审计制度、污染物源头削减审查制度、环境损害责任保险制度等。

此外在区域开发过程中,必须重视环境建设,区域性环保立法已经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区域生态环境有其特点,因而应注意根据本地区环境资源的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不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制定地方性法律、法规和规章,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形成一个完备的法律体系,为区域的开发保驾护航。

(三)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是环境法价值理念实现的保障

元宇宙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范文3

【关键词】人力资源质量 生态维度 绿色发展

20世纪末,面对自然资源的枯竭、环境的恶化,布伦特兰等人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即“既能满足当代人的发展,又不会对后代人满足发展的能力构成危害”。世界各国都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绿色发展”更是上升为我国的国家战略。绿色发展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要求。

一、人力资源质量与生态意识

广义来讲,人力资源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力。狭义来讲,人力资源指企业的员工。人力资源质量包括劳动者的知识水平、专业技术水平、健康水平、劳动态度等方面。20世纪初,对汽车等企业的管理经验总结,使人力资源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开始进入研究范畴。20世纪60、70年代,以舒尔茨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人力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进行了量化研究。人力资源无论对企业还是国民经济发展都起着巨大作用,而人力资源质量更起着关键作用。实现“绿色发展”这一国家战略背景,对人力资源质量提出了新的衡量维度――生态意识。

事实上,无论是从中国董仲舒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到古罗马奥勒留的“人与宇宙的和谐”,还是从公元前500年的《五十奥义书》宣讲的“宇宙之大,蝼蚁之为,等无差别”到当代英国学者庞延的“地球生命依赖于关系平衡”,都体现了人类的生态意识。但生态意识却一直未能构成人力资源质量的必然维度。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态意识并未成为一种普世的行为意识,未能成为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行为准则;二是缺乏相应的物质基础,大多数人还在为满足生活基本需要而努力;三是人类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发展阶段大都处于关注自我发展阶段,较少关注他人和自然的发展。因此,对企业或社会来说,短期内构建人力资源质量的生态维度难度较大。

二、构建生态维度的难点

一方面,解决思想和现实的脱节及矛盾问题。生态意识和现实行动常被描述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生态意识与企业或国民经济追求效益的矛盾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具体活动中,这一矛盾是构建生态维度的难点。基于生态意识的生产方式意味着清洁生产的实施。清洁生产以节省能源、降低原材料消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为目标,是集约型的增长方式。它的基本手段是改进工艺技术,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水平和改变产品体系,更新设计观念,争取利用最少的自然资源和排放最少的废弃物到自然中去。清洁生产要求改变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走内涵发展道路。但是,在人力成本上升、经济结构性调整期,技术的实现、管理的落实,带来的新增成本,无疑影响构建生态维度的决心。

另一方面,优化现有人力资源结构。我国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以中等教育为主,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9.28年。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数量不多,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每十万人口,受大专及以上教育人口数只有8930人,受高中和中专教育人口数只有14032人。相对而言,受教育年限越长,对精神层面的需求越高,生态意识更容易建立。同时,据抽样调查显示,全国45岁以上劳动力占总劳动力1/3左右,这一部分人力资源,思想容易固化,生态意识的形成难度较大。因此,现有人力资源结构,是构建生态维度的又一难点。

三、生态维度难以构建的原因分析

(一)人类整体意识的缺乏

人的意识是一切行为的基础,改造意识使其无所顾忌的掠夺自然,而生态意识使其持续、合理的利用自然。生态意识的缺乏,或者相关意识的普及程度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力资源质量的生态维度构建。

一是系统意识不足。在地球这个大承载体下,人处于自然生态大系统中。这一系统有两个基本要素:人和自然。人类是生产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和体现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的生命实体,它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体,作为生产者,人类能够开发、利用自然,并且能通过技术进步实现对自然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作为消费者,将资源转化为自身消费的产品,其消费的剩余物和废弃物又都回到自然之中。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实践中,过分强调了人的能动性,忽略了自然的作用,打破了人与自然这一系统固有的平衡。可以说,持有系统的观点,认可人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才可能构建人力资源质量的生态维度。

二是公平意识不足。在许多人眼中,自然为人类服务,受人类奴役,它的地位比人类低;因此,得不到人类的尊重。自然基本上是默默无闻的为人类服务,即使受极不公平的对待,它也没有任何代言人站在人类面前替他喊冤。每次决策的时候,自然都不可能和人处于同一公平的位置。然而,自然需要我们公平的对待,并像对待自己人类同胞一样,自然需要发展、需要保护。偶尔,自然以它自己的方式――洪水、沙尘暴、气温上升、雾霾等,威胁着人类生存的环境,抗议着人类的不公平。所以,生产经营活动中,需要以平等的态度去看待自然,站在自然的角度去开发自然。

三是生态意识未普遍建立。无论是系统意识,还是公平意识与生态意识,其实早已在一定范围的人群中形成。但是受多数人和既得利益团体的阻碍,他们的影响是有限的,不可能在更广范围内形成生态意识,社会也不可能开展生态友好型的各类生产经营活动。只要生态意识为成为普世的行为意识,不同意识团体之间的经济效益就会有差距,掠夺自然通常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这严重影响企业、个人对构建生态维度的态度。

(二)现阶段人类的需求与生态意识不匹配

人类的需求,表现在单个人的需求和社会整体的需求。一般来说,单个人的需求按层次大致可分为物质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它们是逐个实现的。社会整体的需求也是如此,包括物质需求、文化需求等。在前一层次的需求尚未满足时,多半会忽略下一层次的需求。利用自然提供的原材料生产产品满足自身生活需要,属于人类初级层次的物质需求;重视自然及其保护,属于人类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也就是说,只有物质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它给人类带来的边际效用极小或趋近于零,并且人类在所处的社会中得到满足时,或者,赏心悦目的自然给人带来极大的效用时,生态意识的需求才有可能在人的需求中得到体现。同样,只有社会的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才会出现更多的需求。无论对单个人,还是对社会而言,物质需求是基础,物质水平决定这一个人或社会的基本状态。现阶段,很大一部分人还在为更丰富的物质生活而努力,他们不可能看见自然的处境,即使看见了,也会漠不关心。因为他们没有精力和能力。除了几个少数的所谓发达国家外,人类社会仍处于一个不高的物质水平上,因此,现有的物质水平未能为人类的需求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也就未能为人力资源质量的生态维度构建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三)人类未正确认识自然

人类以掠夺的方式利用自然还起因于对自然的认识不够和误解。自然的具体状况在不同地区千差万别,相应的资源和环境禀赋也大相径庭。现代化的运输工具为弥补资源或环境的这种不均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正是这一便捷的工具,使资源的使用者和原产地失去了直接的联系和面对面的交流,更失去了正确了解资源存量和环境状态的机会。同时,资源禀赋丰裕的地区也会产生错觉,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心态开采和利用资源,对人力资源质量也不会有生态维度的需要。技术进步,一方面提高了自然资源利用的效率,另一方面也使人类误会技术无所不能而忽视现实的自然状况。

以上从人的意识、人的需求和人对自然现状的认识三方面,分析了人力资源素质的生态维度难以构建的原因,至少在短期内是难以构建的。但是,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推行下,生态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生态环境奖惩措施不断健全,生态维度逐渐成为人力资源质量的重要内容。

四、结论和建议

构建人力资源质量的生态维度,是落实绿色发展的基本要求。但大多数生产经营方式与生态意识截然相反,产生这一矛盾的原因在于人类整体生态意识薄弱、物质基础不够、人的需求层次尚低。短期内,生态维度难以成为人力资源质量的普遍衡量标准。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绿色发展成为企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目标,生态意识的相关内容也会成为人力资源质量的基本维度。

在构建人力资源质量的生态维度的过程中,要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需要有关非正式制度和正式制度的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非正式制度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非正式制度主要包括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风俗习性、意识形态等方面,从根本上影响着劳动力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它通过人们间的示范作用、相互影响及监督而形成,其达到预期的效果具有时滞性;因此,其可行性和现实性常常受到质疑,但非正式制度能够形成正确的意识形态和行为准则,并能被真正接受和遵从,是构建人力资源质量的生态维度的治本方法。正式制度指人们有意识的创造一系列自然保护的政策法规。正式制度明确界定相应主体在自然保护中的责任和违反相关规则的惩罚措施。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来说,将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等生态意识贯穿于各个环节和岗位,并制定相关的奖惩措施。正式制度具有强制性,可在短期内实现效果,且效果也容易观察。但只有形成相应的习惯和行为准则才是一项成功的正式制度。

参考文献

[1]鲁枢元.自然与人文[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年.

[2]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

[3]孙祖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人力资源因素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105-111.

[4]庄友刚.准确把握绿色发展理念的科学规定性[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1):89-94.

元宇宙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范文4

美国、日本去杠杆的经验

美国主动降杠杆,效果较好。伴随着美国经济的繁荣,2004~2008年美国非金融企业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加杠杆过程。一方面多年的债券牛市大幅降低了企业发债的成本,给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直接融资环境,一个直观的数据是2004~2008年间美国非金融企业的债券融资额增长了7000多亿美元,年均增速达到11.79%,而这一数据在2000~2003年均增速为0.6%;另一方面银行贷款利率虽在同期处于上行周期,但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仍促使企业源源不断地从银行得到贷款。两者的快速增加推高了非金融企业的杠杆率,截止到2008年年底,美国非金融企业的杠杆水平已经达到72.6%,创本世纪以来的新高。

从资产端看,2004~2008年,企业房地产资产与金融投资额(债券+股票+基金)占总资产的比例一直在上升,但与生产有关的资产(存货+设备+应收款+知识产权)的比例却在不断下行,表明这期间美国企业杠杆资金并没有流向生产领域,而是流向了当时较热的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但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美国房地产市场崩盘,企业投资的房地产价值大幅下跌,股市大跳水,企业的资产规模大幅缩水,破产倒闭企业数量剧增,银行的不良资产大幅增加,美国金融系统与实体经济迅速崩溃。

为降低高杠杆率,美国主动采取了多种方式降低企业的杠杆水平,具体可归纳为以下三点:一是量化宽松(QE)。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联储推出的QE1、QE2推动债股双双走牛,提高了美国企业持有金融资产的价值,由此带来的财富效应也利于企业增收,同时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了通胀,降低了债务的实际水平。二是债务减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让资不抵债的企业直接破产,给银行等金融机构带来大量的不良资产,限制了金融部门给企业的贷款,间接降低了企业的杠杆率。三是降低利率。在低利率环境下,企业发债成本与贷款利率降低,削减了企业的财务成本,有利于控制企业的债务增量。

同时,为应对降杠杆过程中的经济下滑压力,美国又采取政府加杠杆,扩大财政赤字的方式来稳定经济,使美国在2009~2012年间发生了杠杆转移。截至2012年第二季度,美国企业部门的杠杆率降为65.8%,与2008年年底相比,降低了近7个百分点,美国在短时间内(2009~2012年)迅速完成了企业去杠杆的过程,但美国政府的杠杆率水平却迅速增加到100%,比2008年底增加了30%。

随着美国经济的逐渐恢复,投资回报率逐渐提高,企业加杠杆动力回升,加上金融系统银行贷款意愿增强与同期QE政策大幅拉低了直接融资成本,美国企业部门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企业加杠杆过程。

日本被动降杠杆,难言成功。与美国相比,日本去杠杆之路显得被动而又漫长(1990年至今)。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房地产泡沫破裂、房价雪崩之后,大量企业资不抵债,难以偿还银行贷款。但政府当时对银行和企业的改革与重组动作迟缓,也并未对银行进行大规模的资本补充,反而是严格按照巴塞尔协议进行监管。在重压之下,银行不得不对已经濒临破产的企业贷款进行展期(一旦贷款划为坏账,会给资本充足率带来较大压力)。大量的“僵尸”企业出现,企业杠杆率居高不下。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企业经营仍未出现实质性好转,不良债权不断累积,银行最终难以控制,日本在1994年开始出现银行倒闭事件。1994~1998年间,东京协和信用社、宇宙信用社和日本长期信用银行等商业银行先后倒闭,企业难以从银行继续获得贷款,纷纷忙于偿债,贷款额迅速下降,企业杠杆率也应声下落。

随着企业杠杆率的下滑,日本经济增速快速下降并长期处于停滞阶段,通胀水平也一直在零上下徘徊。为刺激经济抬升通胀,日本大幅降低利率水平,并不断扩大财政扩张力度,通过减少税收、增加政府支出和转移支付等手段来刺激消费和投资,政府部门的杠杆率从1997年的93.3%大幅增长至2015年的220.6%。

总体来看,日本企业的去杠杆过程难言成功。整个过程都处于被动当中,留下的“僵尸”企业拖累了日本20多年的经济发展;在降杠杆后,日本企业的杠杆水平并没有降至较低的水平,仍然维持在100%的高位,但政府债务水平却大幅增长,经济总体杠杆率不降反升。

美国和日本降杠杆过程中的债券市场走势。从债券市场走势来看,由于两国在降杠杆过程中均保持了低利率环境,债券市场都在持续走牛,但两国的期限利差却由于去杠杆过程的不同而出现了不同的走势。

在降杠杆过程中,美国的期限利差与长端利率走势几乎一致,基本维持在高位,且与经济基本面的走势相似,说明期限利差的走势主要受到经济基本面的驱动。具体来看,在面对高杠杆问题时,美国主动降杠杆,让企业破产进行债务减记的措施,虽使经济经历了阵痛,但后期恢复较快,经济与通胀在扩张性财政政策与QE政策刺激下快速反弹,阻碍了长端利率的下行,在短端受QE政策影响基本维持在0的水平难有下行空间的情况下,期限利差自然跟随长端利率的变动而变动。

但反观日本,期限利差虽与长端利率走势基本一致,但却一直在不断收窄走平。这种趋势的出现与日本被动的去杠杆过程并不无关系。日本在降杠杆过程中不敢让企业破产违约,造就了一大批效益低下缺乏活力的“僵尸”企业,挤占大量的金融资源,阻碍经济的发展,与之相随的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与扩张性财政政策并未起到太大效果,经济基本处于通缩与经济停滞的阶段。长端利率受此影响在过去20多年时间内持续下行;但短端利率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迅速下沉至接近0的水平后,继续下行空间有限,使期限利差一直处于不断收窄的趋势。

中国式去杠杆之路

从理论上讲,要降低企业杠杆水平,要么是减少债务水平,要么是增加企业权益。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并借鉴美国经验,中国的去杠杆方式应该多管齐下,从多方面同时入手:

一是依托财政增加企业收入。例如当前较热的PPP项目,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基建投资中,给予参与其中的企业以补贴,一方面直接增加了企业的收入,另一方面也使参与其中的企业投资回报有所保证,有利于企业提高盈利水平。二是降低企业支出。一方面企业自身要加强成本管理,尽可能的削减不必要的支出;另一方面政府需要进一步地减税或给予税收优惠,减少企业税收负担,同时继续维持低利率的环境,降低企业的财务成本。三是做大权益。要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降低企业在权益市场融资的难度;可以开展债转股,将银行债权转化为权益性资产,降低企业债务负担。“减债增股”是短时间内降低企业杠杆水平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也是此次降杠杆的重点。四是兼并重组。利用并购基金所具有的杠杆收购优势,对竞争力较低效益较差的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引入外来资本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五是破产。对于缺乏竞争力的“僵尸”企业实施破产清算,直接进行债务减记,让其自由退出市场。

本次《意见》提出了七条企业降杠杆的措施,主要内容大致与上述所说的五条途径相同。按照文末附的《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可以看出,以市场化方式有序展开债转股将是此次降杠杆的方式之一。

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周期中,企业开源节流的作用有限。当前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较低,企业参与度较低,依托财政基建项目所能覆盖的范围有限,在当前利率水平已经处于低位,企业融资利率的进一步降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掣肘。

元宇宙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范文5

关键词:风水文化;住宅;风水设计语言;住宅室内风水设计

一、引言

现代住宅不单有居住和休憩的功能,而且具有学习、工作和娱乐交往等功能。它的功能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那么,现代住宅室内设计的理念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现象――风水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领域中已被重新认识。这种根植于中国人血脉当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一直左右着现代住宅设计。当今社会,搞风水研究的人和室内设计师是脱节状态,这样既影响了现代住宅设计的效果,又无法满足风水理念的发挥。如果能将风水理念和设计语言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设计语言,这将有利于现代住宅设计中人性化和人文精神的发展和弘扬。

二、传统住宅与现代住宅的区别

“家”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是一致的,国是大的家,家是小的国,具有“家国同构”的特征。在这样一种社会特征之下,一切思考便均是由“家”开始的。家,是社会思考的基本单位。这一点,在建筑上有着深刻的反映。以家为起点的特征,导致中国古代建筑以“住宅”为发展原型的特征。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有明显的特点表明一切建筑形制均是由住宅发展而来,一切均以住宅概念为原型。西方的教堂不宜作为住宅,中国的住宅却可以改作佛寺,官衙是官员的住宅,佛寺是佛的住宅,皇宫是皇帝的住宅,至于商店也是“前店后居”,是商人的住宅。总之,似乎没有一种类型的房屋是完全和居住无关的,而且,任何一类建筑似乎都是由住宅发展而来的。

1.中国传统住宅是院落式建筑为主,其中有代表性的有:

(1)以砖墙结构为主的北方中原地区住宅,代表有北京四合院;

(2)以木结构为主的西南地区住宅,代表有西双版纳干阑式长平屋;

(3)以木结构为主的江南砖木混合结构住宅,代表有苏州园林。

2.在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新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住宅的格局和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住宅的种类繁多,主要分为高档住宅、普通住宅、公寓式住宅、TO~NHOUSE、别墅等。

(1)按楼体高度分类:主要分为低层、多层、小高层、高层、超高层等。

(2)按楼体结构形式分类:主要分为砖木结构、砖混结构、钢混框架结构、钢混剪力墙结构、钢混框架加剪力墙结构、钢结构等。

(3)按楼体建筑形式分类:主要分类低层住宅、多层住宅、中高层住宅、高层住宅、其他形式住宅等。

(4)按房屋型分类:主要分为普通单元式住宅、公寓式住宅、复式住宅、跃层式住宅、花园洋房式住宅、小户型住宅(超小户型)等。

通过传统住宅与现代住宅的比较,在城市中现代住宅的空间形式多是集合式几何空间为主,相对单调。因此,在室内设计的过程中更要加强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不能将传统风水的方法来直接套用,而是用风水的设计语言来进行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天、地、人的和谐统一。

三、易经的设计语言周易八卦和气的运用

1.周易八卦的运用――多维空间环境有序组合八卦有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两种图式,先天八卦也叫伏羲八卦,他的排序为:乾一,兑二,离三,震四,这些阳卦按逆时针方向排列;而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这些阴卦按顺时针方向排列。与自然物相配是: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木,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他们在自然环境中呈立体状态体现。

后天八卦也叫文王八卦,排序为: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乾六,兑七,艮八,离九这些是按洛书的排列。与自然方位相配是:坎为正北,坤为西南,震为正东,巽为东南,乾为西北,兑为正西,艮为东北,离为正南;它们在自然环境中呈平面状态体现。

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的有机结合,在空间形态上就形成了多维空间环境的有序组合,可以转换成空间布局的设计语言。

在现代住宅空间布局的设计上,我们用周易八卦的宇宙空间思想来进行区域划分和功能定位,达到多维空间环境有序组合。

第一步:确定住宅大环境和小环境。根据住宅空间的具体情况,用罗盘测量出此楼盘的大方位和住宅室内的方位,再利用形势和理气兼备的方法和周易八卦的宇宙空间思想得出此住宅在方位上的利弊关系。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现代城市住宅在选择上带有被动性,因此,在住宅大环境和小环境上难免会出现不理想的状况。原则上应该求大同而存小异,用设计的手段去弥补先天不足。

第二步:确定区域划分和功能定位。将此住宅进行区域划分和功能定位,并根据方位上的利弊关系来调整功能布局,扬长避短。区域划分在现代住宅的建筑设计时就已经确定,我们只能在现有的基础进行细分和微调。比如,主卧室、次卧室和书房;客厅的沙发和电视机;厨房的水池和灶台;餐厅的餐桌等。而主入口和卫生间的方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利用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来调整。

2.气的运用――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

“气”是风水学的核心,在风水学古籍中被反复提到,有学者曾断言:“认识气,便懂得风水的全部。”然而,“气”到底是什么?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对“气”的研究还没有得到一个令所有人都满意的结果。不过,现代物理学的研究正在一步步接近“气”的本质,一种比较权威的观点认为,“气”的本质是超微粒子及其场。

“场”是现代物理学概念,场论认为,物质存在两种形态,一种是由基本粒子以及可能更小的基本单位构成的实体,另一种是各种实体之间的场。在这里,场与实体都是一种存在,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分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理论与中国古人所说的“聚则成形,散则化气”的见解颇为相似。

在现代住宅的区域划分和功能定位完成后,可根据不同的住户要求,运用气论的思想来设计空间的动线和风格的定位,营造整体气氛,建立人与生态相和谐的系统环境。

第一步:人是现代住宅的主体,人的行为活动和室内的气场运动是相互关联的,根据“吉气走曲,煞气走直”的原则来进行合理的空间动线设计,在封闭性和流动性、公共性和私密性中实现空间的界定。达到藏风聚气的效果。

第二步:不同的风格定位及营造的整体气氛,所产生的气场是不一样的。当今社会在住宅室内设计的风格上有八个主要流派,不同的风格流派所产生的气是不一样的。

(1)另类生活的现代前卫风格

无常规的空间解构,大胆鲜明对比强烈的色彩布置,以及

刚柔并济的选材搭配,无不让人在冷峻中寻求到一种超现实的平衡,而这种平衡无疑也是对审美单一、居住理念单一、生活方式单一的最有力的抨击。此风格强调个性和喜好,但在设计时要注意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切勿华而不实。由于在空间上进行解构,在色彩运用强烈对比,所以容易产生煞气。解构的形体应该以圆为主,忌讳尖冲,色彩宜大调和小对比,这样才能既体现个性又符合旺气。

(2)崇尚时尚的现代简约风格

事业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使年轻人更需要一个简单而舒适的环境,让自己的身心在一个放松的空间休息。同时在装修过程中,相对简单的工艺和低廉的造价,也被不少工薪阶层所接受。简练的空间、单纯的色调通过材料肌理质感的微妙变化来实现简约主义的和谐。在气的表现上,冷峻的色调会阴气太重,宜暖调形成阳气;空间简约气宜散,因此,必须聚气才能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3)温文而雅的雅致风格

在现代风格的基础上点缀欧洲新古典元素,颜色和谐,既有欧式古典的浪漫,又不华贵繁琐是近几年刚刚兴起又被消费者所迅速接受的一种设计风格,平实温馨,气和雅致。

(4)怀旧情结的新中式风格

将中国传统家居文化理念中的经典元素提炼重组,应用到现代住宅空间中,是传统家居文化的提升和发展,注重家具和陈设的品质和内涵,讲究空间的借鉴和渗透,贯彻天人合一的思想,气韵生动,吉祥安康。

(5)精新高贵的新古典风格体

注重装饰效果的同时,用现代的手法和材质还原古典气质,新古典风格具备了古典与现代的双重审美效果,完美的结合也让人们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比例关系的协调就意味着气形相生相随。

(6)华丽富贵的欧式古典风格

古典主义设计风格既有巴洛克风格中豪华、动感、多变的视觉效果,又有洛可可风格中唯美,律动的细节处理元素,特显尊贵和典雅。古典对称与和谐气氛的统一才能制造出富贵祥和的吉气。

(7)休闲生态的美式乡村风格

人们对大自然所产生的无限向往,是回归与眷恋,是淳朴与真诚。美式乡村风格摒弃了繁琐和奢华,并将不同风格中的优秀元素汇集融合,强调“回归自然”使这种风格变得更加轻松、舒适。笨重的家具、岁月沧桑的配饰,自然、怀旧、散发着浓郁泥土芬芳的色彩是美式乡村风格的典型特征。纯朴自然的气息体现天、地、人共生的和美环境。

(8)神秘面纱的地中海风格

地中海文明一直在很多人心中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古老而遥远,宁静而深邃。随处不在的浪漫主义气息和兼容并蓄的文化品位,对于久居都市,习惯了喧嚣的现代都市人而言,地中海风格是人们返璞归真的向往,是更高生活质量的追求。蓝、白色调是水和气的表现,是水和气的转换,是风和气顺象征。

以上具有代表性的风格所产生出来的气场各有不同。“气者形之微,形者气之著;气隐而难知,形显而易见。经日‘地有吉气,土随而起’,化形之著与外者也。气吉形必秀润,特达端庄;气凶形必粗顽,欹斜破碎。”(《葬经翼》)。因此,风格的定位和营造所形成的整体气氛是现代住宅的气场,营造吉祥气场就是建立人与生态相和谐的系统环境。

通过对风水的设计语言在现代住宅室内设计中具体运用,在风水、设计、住宅三者之间寻找其相互内在的联系和外在的因果关系,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建立现代科学的住宅室内设计的风水观念,达成风水、人、住宅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追求人性、艺术性、合理性三者结合,创造出完美的居住环境。

四、结语

通过对比现代住宅与古代住宅的区别,考察当今住宅室内设计中风水应用的现状,分析现代住宅风水观念及理论的可行性。力求从艺术设计的角度将风水理论转换成风水设计语言,运用风水设计语言对住宅空间进行新的设计。通过各种空间造型手段来体现风水理念,并用案例分析来证明其科学性和合理性。期望在这一领域能建立一种新的住宅风水观念和表达方式,以达到传统风水观念与现代住宅室内设计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中国风水十讲》扬文衡华夏出版社2007~1

[2]《风水理论研究》王其亨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1

[3]《神秘的风水》王玉德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4

元宇宙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范文6

摘要]网络经济改变了整个社会经济的生产结构和劳动结构,打破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和会计模式,由此,也动摇了传统会计理论的框架。本文从网络会计时空观的角度,对当前我国会计假设理论的不足进行剖析,认为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会计系统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新型的信息处理工具置换了传统的纸张、笔墨和算盘,而这种置换不仅仅是简单的工具改变,也不再是手工会计的简单模拟,更重要的是它所带来的对传统会计理念、理论与方法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反思,并由此而引发叉一场会计发展史上的大革命。

[关键词]网络经济会计时空观会计假设缺陷会计系统变化

在我们跨入21世纪之际,由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引发的全球信息化浪潮冲击着传统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网络化、数据化、知识化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网络时代改变了整个社会经济的生产结构和劳动结构,打破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和会计模式,由此,也动摇了传统会计理论的框架,其中,首当其冲的是改变了会计的时空观。

一、网络经济与会计

现代社会经历的信息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文明发展的崭新阶段。随着20世纪40年代末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产生,经典理论中关于宇宙\"实体\"和能量要素的观念被物质、能、信息三要素理论所取代。从信息角度对事物客体加以新的描述,已成为现代人的认识和思维方式。[1]目前,微电子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生物工程、人工智能、CI设计等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迅速倔起,形成了继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商业)之后的第四产业,从而将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推进到\"信息文明\"。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催化下,全球的网络经济已具雏形,网络己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媒介,更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新的场所,开创出一些全新的经济组织(如虚拟企业)和经营方式(如电子商务)。因特网给世界经济上足了发条:以往建立一个公司直到其上市,通常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时间,可是今天的网络公司,从几个人的小作坊摇身一变成为几亿美元的上市公司,只需十个月;电子计算机从50年代开始发展,40多年间,从286到386……到奔腾,芯片的发展速度呈现出每18个月翻一番,同时保持成本基本不变的趋势,这就是著名的\"摩尔定律\"。因特网驱赶着IT业一路狂奔,加紧工作,不断创新,因为18个月后\"不成功便成仁\"。可以说,因特网己渗透到整个世界的每一角落,正深刻改变着经济社会的\"游戏规则\"。[2]

会计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作为社会经济计量的支柱,从内容到形式总是体现着各个时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风貌,它的不断发展标志着社会文明和经济管理的进步。就信息文明对会计学科的影响而言,它便会计发展史经历了由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两次重大变革。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替代人工记账、算账、报账的过程,它的出现是会计技术手段上的一次\"革命\"。会计电算化的到来,把广大会计工作人员从那种日夜埋头于抄写、计算、整理、汇总、核对等繁重的手工作业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得以腾出精力,逐渐由\"核算型\"转向\"管理型\",从而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促进了会计工作的规范化,为整个管理规则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手工会计系统的纸张、笔墨、算盘己被电子计算机所替代,但会计规则(如会计假设、会计原则)并没有因使用计算机而改变。因此,有人将此时的电算化会计系统称之为\"手工会计系统的仿真\"。[3]

近期来,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和发展,预示着会计技术手段由会计电算化进一步跨越到会计信息化阶段。会计信息化的目标是通过将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网络技术)的有机结合,对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会计实务工作、会计教育等多方面均进行全面发展,进而据以建立满足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会计信息系统。因此,会计信息化的本质是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一个发展过程。作为会计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会计信息化是一次\"质\"的飞跃,其意义在于:它不再是会计技术手段的简单替代,或电子计算机的延伸,而是由此引发的对现行会计规则的挑战,以及对传统会计理论与方法的整合。对此,一些有识之士,适时提出\"网络财务\"[4]或《网络会计\"的全新概念。

二、从网络经济角度重新审视会计的时空观

康德哲学认为,宇宙本体之下,最基本的范畴是时间和空间。经济学意义上的时空观意味着满足人类需求的衡量:农业文明,产品生产者就是自身产品的需求者,没有商品交换,没有产品的社会性,不需要也不可能跨越时间和空间去满足他人需要;工业文明,产品变成商品,扩大了人们的经济交往范围。商品生产者投人资本进行商品生产,资本是一种时间的等待,就是牺牲当前的消费,投资于长远的利益。此外,为实现商品价值,需要通过动力型的生产力,也就是蒸汽机来跨越商品生产者与商品消费者之间的空间距离;信息文明,由于因特网,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此刻,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又变小了。只要在线,发个E@M队IL,瞬间即可沟通信息,与地球另一边的企业距离变得很近。如不上网,与隔壁企业的距离却很远,这完全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时空概念。因特网的本质就在于使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为零,或近似于零,也就是便距离带来的磨擦系数降低,减少科斯所说的交易成本,加速度地实现商品流通。[5]目前,随着信息文明的到来,会计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与工业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现行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仍局限于工业文明的层次,这种过时的思维模式如同机器上的固定齿轮,僵化呆板而又缺乏大局观。如果从网络经济的角度重新审视,展示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片会计时空的新视野。

(一)网络会计的空间观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

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和广延性,一定的空间范围对物质运动的发展有制约和影响作用。传统会计的主体假设从空间上限定了会计工作的具体范围,在这一假设基础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基本要素才有空间的归属。[6]在网络经济时代,企业作为会计主体,其外延不断变化,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

1.模糊性。例如,已构成母、子公司关系的企业集团出现后,会计为之服务的主体已具有双重性;再如,基于网络的一种临时性结盟组织(VIRTUALFIRMS虚拟公司)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组织,它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根据工作任务或市场变化的需要,可以迅速地进行分合、重组,即其\"主体\"可能时而膨胀、时而缩小、甚至解散;[7]以及近期出现并快速发展的基金项目。如此,便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处于一种模糊状况。对于会计主体的这种模糊性,需要重新认识和拓展会计主体假设的空间界限。

2.整合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资木流动的加剧,企业间不断进行分化、重组、兼并,跨地区、跨行业、强弱联合、强强联合,成立企业集团,乃至跨国集团公司,会计主体呈不断整合之势。以往由于受传统方式的空间局限,集团型企业(总公司)对异地机构(子公司、分公司)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在技术难度和管理成本上都是高昂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资本的流动和企业的整合。基于互联网的会计系统突破了这一空间局限,无需远行,通过远程报表、远程监控,使物理距离变成鼠标距离,使其管理能力能够轻易地延伸到全球的任何一个结点。从而,也使得\"大企业变小\"、\"复杂机构变得简单明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又缩小了会计为之服务的空间范围。

(二)网络会计的时间观对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

时间,是指事物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形式。时间是无限的,但具体事物运动的时间是有限的,它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持续经营假设和会计分期假设确立了会计工作的时间范畴,前者设定会计主体是一个\"健康肌体\",后者的设定是为了便于对会计主体\"健康状况\"的定期诊断。网络会计对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假设的突破表现在:

1.即时性。持续经营假设设定了企业在未来的一定期间内不会发生解体清算的前提条件,这是进行资产计价和收入配比、费用分配的基础。但现代经济中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随时都可能导致企业解体,比如,按照\"摩尔定律\"IT业企业的生命周朔只有18个月;而短期的基金项目、网络会计的虚拟公司是一种临时性组织,从事的多是一次易,完成后即告解散,生命周期极短,显示出即合即分的\"即时性\"特征。因此而引发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否定,缩短了会计的时间界限。

2.实时性。会计分期假设为定期报告企业财务状况,确定经营损益提供了前提,同时,它也是权责发生制、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依据。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强大的运算和传输功能,使手工处理信息高成本的障碍被扫除。如果说PC时代的会计系统主要解决工作量问题,那么网络会计将在此基础上重点突破速度问题。时间上便会计核算从事后达到实时,财务管理从静态走向动态,只要需要,无需顾及和等待会计期末,击点鼠标即可生成所需的会计信息,丰富了会计信息的内容,提高了信息的质量和价值。由此,可以满足期货业务、衍生金融工具的特殊需求,满足广大投资者(股民)的投资需求,去年11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就了\"因特网上的会计报告\"的文件。网络会计的实时性便会计分期假设消除了时间的断点。

三、穿越网络时空隧道的会计反思

会计的时空观是构架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哲学。网络环境下,它的重大改变必将引起会计系统的一系列变化:

l.集成化。会计信息是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反映,其数据源于业务部门(如,人、财、物、供、产、销)。基于互联网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将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个信息采集点都纳入企业信息网之中,大量的数据通过网络从企业各个管理子系统(如生产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直接采集,并通过公共接口,与有关外部系统(如银行、税务、经销商等)相联结,便会计系统不再是信息的\"孤岛\",绝大部分的业务信息能够实时转化,直接生成会计信息,会计数据处理呈集成化之势。

2.简捷化。由于电子计算机具有强大的运算功能,系统由计算机来执行从会计凭证到财务报告全过程的信息处理,人工干预大大减少,客观上消除了手工方式下信息处理过程的诸多技术环节,如平行登记、错帐更正、过帐、结帐、对帐、试算平衡等。[8]再者,计算机又承担起存货计价、成本计算和计提折旧等繁杂的核算工作。因此,相对于手工会计而言,会计电算化的技术性及其复杂程度也大幅度降低,传统的手工会计处理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3.多元化。即:(1)收集与提供信息多元化。在经济社会一体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基础上,会计系统通过对企业内外各个机构、部门的信息接口转换、接收货币形态的信息,同时亦可接收非货币形态的相关信息,其信息渠道更加宽敞;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采用,电算系统除了提供数字化信息,也可提供图形化信息(如财务分析、预测的直方图、折线图)以及语音化信息(如有声财务分析报告);(2)处理信息方法多元化。电算化条件下,会计系统在主体认定的计算方法(如固定资产折旧的直线法)的同时,如果需要亦可选用其他备选方法(如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进行计算,比较差异。为加强管理与考核,甚至可以启用手工方式下所不得不放弃的核算方法,例如,零售企业的\"售价数量金额核算法\"、工业企业的\"作业成本法\"等全新的核算方法;此外,由于系统可以接收(或调用)大量非货币形态的相关信息,便于系统运用有关数学模型,进行财务分析、预测和决策;(3)提供信息空间多元化。借助于信息处理方法多元化的结果,会计系统提供信息的空间非常广阔,根据需要,有货币形态的信息,亦有非货币形态的相关信息(如职工的招聘与下岗、社会公益事项),既有历史信息(历史成本),也有现在信息(重置成本、公允价值)和未来信息(预定成本、目标利润),最终的会计信息将摆脱现有模式,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需要,用户可以通过\"菜单\"或\"会计频道\",[9]选择搭配会计信息的\"套餐\"或\"节目\"。

4.电子化。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初级阶段便会计手段由算盘到键盘,从账本到磁盘。而网络会计将便会计介质继续变化,迅速走向电子化,如各种发票、结算单据均以电子化的形式出现,会计数据流动过程中的签字盖章等传统确认手段失去意义。此外,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货币的\"质地\"也将变化,不再是原来的纸币或硬币。网络会计环境是一个集供应商、生产商、经销商、用户、银行等机构为一体的网络体系,巴不存在货款的直接交易,而代之以电子货币进行网上结算。计算机信息处理的集中性、自动性,使传统职权分割的控制作用近于消失,信息载体的改变及其共享程度的提高,又使手工系统以记账规则为核心的控制体系失效。[10]对此,现代信息技术给企业的内部控制赋予了新的内涵:如口令控制、数据加密、职能权限管理、访问时间权限管理、操作日志管理等。

5.开放化。基于互联网的会计系统,大量的数据通过网络是从企业内外有关系统(如证监会、银行、企业的生产部广]、人事部门等)直接采集。特别是企业外部的各个机构、部门(如会计师事务所、财政、审计、税务、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可根据授权,在线访问,通过Intemet进入企业内部,直接调阅会计信息。瞬间沟通便会计信息系统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数据的微观处理逐步登上宏观数据运作的殿堂。对此,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必须注意系统的安全性,加强回叫设备(C/L「一BM旺DEVIC磅)以及防火墙(FI旺WML)等技术,防止网上泄密和恶意攻击。[11]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增强,有效地避免会计处理的\"黑箱\"操作,有利于对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

6.智能化。电算化会计系统可以理解为一个由人、电子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数据及程序等有机结合的应用系统。它不仅具有核算功能,而且更具控制功能和管理功能,因此,它离不开与人的相互作用,尤其是预测与辅助决策的功能必须在管理人员的参与下才能完成。所以,会计信息化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模拟手工方式的\"仿真型\"或\"傻瓜型\"系统,而是一个人机交互作用的\"智能型\"系统。目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面对已经来临的全球化知识经济的浪潮,会计工作加快了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重心转移。由此,要求会计系统必须放大功能,而网络会计所表现出来的集成性、简捷性、开放性、多元性、实时性等技术特征,为此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并且,在这种战略性转移的过程中又不断推陈出新,例如,建立以会计为核心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EIP)\"[lz]、\"智能型会计专家系统\"等,从而,又推动会计职能向更深的层次延伸。

综上所述,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会计系统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新型的信息处理工具置换了传统的纸张、笔墨和算盘。而这种置换不仅仅是简单的工具改变,也不再是手工会计的简单模拟,更重要的是它所带来的对传统会计理念、理论与方法前所未有的、强烈的冲击与反思,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潜能,将会引发又一场会计发展史上的大革命。

主要参考文献:

1(美)A沃尔勃特·信息经济学·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

2石子强·改变游戏规则·北京晚报,北京:北京晚报社,2000年2月15日

3薛云奎·电算化会计的局限:仿真手工·财会世界,北京:中国财经报社,2000年2月24日

4王文京、胡迸平·网络财务时代扑面而来·会计研究,1999;10:37一41

5奇平;无需远行,无需久等·南方周末,广东:南方周末报社,1999年11月5日

6王世定·论会计假设·见:中国会计学会,1994年会计学论文选,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6:157一169

7雷光勇、黄斌·试论网络公司及其对财务会计的影响·会计研究,1999;1:24一27

8刘志涛·会计电算化对会计理论和实务发展影响的研究·见:中国会计学会,中国会计学会重点科研课题文集,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8:33一48

9薛云奎·管理集成与会计频道·会计研究,1999;11:30一36

10王朝磺·计算机的发展将导致会计革命·中国会计电算化,1999B刀一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