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土地资源的特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简述土地资源的特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简述土地资源的特性

简述土地资源的特性范文1

关键词:建筑设计;城市空间;工作要点

对于建筑工程设计能力和水平进行提升对于城市空间的建设更有重要意义,但是他们二者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联系,还需要进一步去探讨和分析,下面文章将会根据相关内容和设计要点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提升建筑设计和城市空间有所帮助。

1简述城市空间

城市空间中各种学说对其进行定义不同,根据规划学中的相关理论知识来看,对于城市空间主要是一种能够提供活动进行的结构和空间,这对城市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空间所具备独特性质不仅与其物理和平面位置有关系,同时对于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人类有着直接联系,同时城市以及物理空间也包括对于社会以及心理上的活动范围,而空间的形成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同时整个形成过程相对比较复杂,城市空间中与建筑设计有着直接联系,在城市空间规划中,具备着长久性和宏观上的决定性作用,而建筑设计内容是一项更加具体工作,城市空间主要是外部以及内部空间共同组成,城市空间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居住空间,同时对于相关设计人员也是创造力发挥的战场。

2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联系

2.1高层建筑设计影响城市空间的街道分布与街景设计

如今土地资源十分紧张,因此在建筑中更多想着高层方向发展,但是高层建筑的设计由于其楼层和建设特性的影响,对于城市空间中的采光或者是道路的设计工作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如果城市空间中想要对街景进行布置,那么其对于采光的要求就非常高,因此对其进行设计就要尽量与高层建筑工程距离上远一些,另外为了保证城市街道工程建设不会对人们生活产生影响,要在建筑中进行均匀合理的布置。

2.2高层建筑设计可以提高城市的美观程度

城市空间总体水平以及能够达到的美观度受到非常多因素影响,其中对于建筑工程设计能力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在建筑工程设计中要最大程度提升其城市美观程度,另外空间建设对于建筑设计工作起到非常大制约作用,因此,两者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是较大的,城市空间有限制约了建筑建设规模,同时建筑的设计水平也制约着城市空间的发展,因此一定要正视两者之间关系,采取相应措施做出最好安排,让城市空间与建设设计发挥其最大作用。

3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整合途径

3.1高层建筑生态设计与城市空间

很多建筑工程中的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工作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实现建设设计与城市空间相互结合,对于绿色设计理念忽视掉,这种做法无法与今后城市的发展理念相匹配,因此,在对设计工作开展中,要切实重视绿色建设设计方式和理念,首先根据当地政府所提供的政策和具体工作内容进行充分了解,查看与设计内容有关联的部分,然后根据设计要求与城市发展政策想联系,这样能够保证城市空间与建筑设计相互整合。

3.2高层建筑内部功能设计与城市空间

在高层建设空间设计中,内部环境非常宽广,因而能够包含非常多人员去居住,如今为了更好方便人员流通,对于电梯设备的使用不断增加,因此就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的能源配置问题,对电梯安装以及楼梯完善设计工作,另外设计中对于采光以及通风进行综合利用,减少建筑中设备对于能源的消耗,另外高层建筑内部也要合理设计,如紧急逃生通道的设计是必不可少的。

3.3城市空间中的建筑综合体应用

综合这个理念并不只是简单将数量进行累积形成的结果,而是各个环节之间通过科学合理的布置进行结合,优化的结构模式,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空间,从建设工程所能够实现的性能上进行考虑,主要是将能够保证人类活动的空间和规律进行反应,建筑功能实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综合体的建设中要实现如周围环境的结合,共同组成一个重要部分,实现综合体之间的联系和控制,城市的生活环境与物质环境中与综合体建设有着重要联系,具有主导性与共性的特质,促成了建筑综合体的生长,并赋之以跨地域,跨民族和跨时代的生命力。

4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协调对策

建筑设计工作是城市发展中基础环节,而城市空间设计工作对于建筑工程设计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指导作用,同时对于城市空间的设计能够帮助建筑工程形成一个群体分布的空间,因此在对建筑设计时需要对下面几个方向进行考虑:1)结合环境。处理方法是:首先就是必须以城市空间发展这个大环境去进行考虑和综合分析,在建筑设计总体设计和发展上,与城市空间相互呼应,在对立体面进行设计时,通过色彩对比、虚实对比的方式进行设计,另外就是充分结合人们的思想去对一些细节进行处理。2)造型。无论是建筑还是城市空间都应该有自己特色,在整体性协调发展中有自己的风格。3)理性。通过先进科学技术对城市空间或是建设工程设计方式进行引导和传承,通过设计将人们的视觉感受进行集中,在可视范围中对人们的感受最大限度进行考虑,例如,在高层建筑中如果在顶部中无法实现视线处理,那么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对此进行弥补,如曲面玻璃可将天空反射向地面,使局部低层或镂空引进阳光等。

综上所述,我国城市中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不断增加,形成土地资源紧缺的情况,因此对于建筑工程或者是高层建筑来说,无论是规模上还是建设速度上有不断增加,而城市化发展中建设工程作为其重要名片建设,不仅要对建筑工程周围的城市规划以及整体布局进行综合性考虑,同时还要与城市发展总体方向相吻合,如果重视程度不够,很容易给城市发展带来不好影响,因此从设计人员综合素质和设计水平上要进行提升,形成城市空间与建筑设计协调发展的态势。

作者:肖圣囤 单位:青岛东方金石置业投资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吴蕙.设计结合城市——建筑综合体设计浅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2.

简述土地资源的特性范文2

关键词:冷却塔 声影区 噪声治理

1. 简述

随着工业生产制冷工艺的普及,冷却塔被越来越广泛的使用。制冷机组的大型化和专业化,也使得冷却塔朝着大功率、高冷却能力的方向发展。而近年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土地资源的紧缺,使得许多新建高层住宅与超市、工厂企业、娱乐场等建筑所物的距离越来越近近。特别是在夏季,企业的冷却塔满负荷运行时产生的各种噪声对周边居民产生噪声污染,从而构成扰民。当地环保部门必须根据现场情况对冷却塔进行科学合理的噪声治理,使其达到相应噪声功能区的排放标准。

冷却塔是利用水和空气的接触,通过蒸发作用来散去工业上或制冷空调中产生废热的一种设备。冷却塔的分类也有很多种:按通风方式分为自然通风冷却塔、机械通风冷却塔、混合通风冷却塔。按热水与空气的接触方式分为干式冷却塔、湿式冷却塔、干湿式冷却塔。按噪声等级分为普通型冷却塔、低噪型冷却塔、超低噪型冷却塔、超静音型冷却塔。而我们习惯上是根据冷却塔中热水与空气的流动方向来划分,分为逆流式冷却塔、横流式冷却塔和混流式冷却塔。由于冷却塔种类繁多,以最常见的横流式冷却塔为例,列举一工程实例。

2. 工程概况

常州新世界易买得商业发展有限公司经营的易买得晋陵店位于吊桥路与晋陵路交汇处,所在地区的噪声功能区为2类区。大楼的裙房屋顶安装了2组角型横流式CTA-200UFWH×2型冷却塔,1组角型横流式CTA-320UFW×2型冷却塔,其中2组冷冻机冷却塔昼间运行,1组压缩机冷却塔昼夜运行。由于冷却塔为高噪声设备,若不进行有效的噪声治理,将对南面20米以外为常州嘉宏盛世商住楼的居民的正常休息及周围的环境造成影响。新世界易买得商业发展有限公司委托本单位对其冷却塔进行噪声治理。

3. 主要噪声源测试及分析

3.1现场测试

为了更准确的掌握生源特性及敏感点的实际污染情况,技术人员也专门进行了现场的分析测量,根据现场实测根据现场实际测量,距CTA-200UFWH×2型冷却塔1倍塔径处的声压级为67.5dB(A)。单台风机出风口1米处声压级为78.2dB(A),冷却塔南面24米处声压级为61.5dB(A),测量时只运行2组冷却塔(总共3组)。由于无法测量12楼居民阳台噪声,估算其声压级为63.0 dB(A)~64.0dB(A)。

3.2噪声源分析

本次治理工程中主要将解决冷却塔噪声向敏感区辐射。冷却塔噪声分为出风口机械噪声、塔内流水噪声及空气动力性噪声。嘉宏盛世商住楼为高层住宅,冷却塔顶出风式,影响面广,对上层居民的影响大,具有一定的治理难度。

4. 噪声治理方法及实施

声屏障设计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冷却塔进风口位置噪声对小区居民的影响。在充分计算噪声在声影区,绕射区以及声亮区的衰减情况后,设计竖直高度6.5m,距离塔体约1.2m,总长约18.0m 。设计降噪量为12dB(A)。由于昼间与夜间噪声排放标准不一样,在昼夜运行的冷却塔进风口及顶部采用吸声体声屏障,昼间运行的冷却塔进风口及顶部采用了普通双层彩钢板作为声屏障(见工程施工图2-1、2-2)。

总体来说,针对冷却塔噪声呈现的升级大、辐射广等特点,采用声屏障方法进行治理是非常有效的,基本上可以排除绕射区、声亮区的影响。

5. 结语

冷却塔噪声污染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广大群众所关心和关注。本文以横流式顶出风冷却塔的噪声治理做为工程实例,向大家展示了该类型冷却塔的治理方法。该实例可以给其他同类型的冷却塔噪声治理提供一定的借鉴。

简述土地资源的特性范文3

【关键词】全球定位系统;地籍测绘;实际运用

前言:地籍信息主要包括土地及土地上附着物的使用状况、面积、位置、权属、位置等情况进行描述,在国家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当中,地籍信息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地籍测绘则是利用数字、图形等方式,对以上这些情况和信息进行准确的表达和体现,是目前获得地籍信息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地籍测绘工作采用的主要是常规的测绘方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目的,但是却具有很多方面的缺点,测绘效率和准确度也较为不理想。随着全球定位系统的发展和应用,GPS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在地籍测绘工作当中,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地籍测绘中的动态GPS技术

(一)常规差分GPS技术和PPK技术

常规差分GPS技术和PPK技术,都属于伪距差分技术在常规的差分GPS技术当中,建立一个参考站在某一个已知的位置。在参考站当中,对可见卫星的伪距改正数和改正数变化率进行计算。同时,向附近用户这些改正的信息。用户对自己的接收观测伪距,利用这些信息进行修正,进而使定位的精度得到提高。对于常规差分GPS来说,其定位精度会受到用户到参考站之间距离的影响,具体的精度衰减大约在每公里1cm左右。在早期的GPS动态差分技术当中,PPK模式是较为常用的方式,它的原理与常规差分GPS相似。二者的差别在于利用了数据后处理技术,也不许要建立参考站和流动站之间的无线通信连接。其缺点在于,参考站和流动站之间的距离,对定位精度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1]。

(二)广域差分GPS技术

常规差分GPS技术只能在局部区域内进行应用,而如果用户和参考站之间的距离扩大之后,就会降低二者之间的空间相关性,降低定位的精度,从而产生轨道误差、电离层误差和对流层误差等。而在广域差分GPS技术当中,划分了三类的伪距定位误差,分别为电离层误差、卫星钟误差和轨道误差。利用GPS参考站在区域当中的位置信息和观测资料,对每个卫星的电离层改正数、轨道改正数、卫星钟差等进行计算。之后,向用户发送这些改正数。用户对观测伪距利用改正数信息进行修正,从而使定位精度得到提高。广域差分GPS技术的应用,对常规差分GPS技术的距离短、精度低的问题进行了很好的解决。即使参考站远在数千公里之外,定位精度也能够达到3-5米。

(三)RTK技术

RTK技术是一种实时载波相位查分GPS技术,该技术系统的构成,融合了数据传输技术、GPS测量技术等很多先机的技术,在GPS测量当中,是一个较为先进的技术。经典静态测量、快速静态测量等传统的精密定位技术,采用的是数据后处理方法[2]。因此,利用这些方法,无法对观测站的定位结果进行实时给出,也难以实现对测量结果、数据质量的检查与核对。如果发现测量结果存在问题,就需要重新进行测量。这样不但不利于地籍测绘精度的提升,也会对工作效率产生不良的影响。在RTK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将一台GPS接收机安装在已知位置的参考站当中,连续观测可见卫星,同时向用户观测站利用无线电设备进行观测数据的传输。GPS卫星信号、GPS接收机、用户观测站之间,利用无线电设备对参考站的观测数据进行接收,对坐标和精度进行实时的计算和显示。

二、地籍测绘中的静态GPS技术

(一)静态GPS测量的基本原理

GPS接收机能够对载波相位和测距码两种观测值进行接收,不过,在波长方面,测距码要大于载波。如果对其设定0.1周的观测精度,那么载波L1和C/A码所对应的误差距离分别为1.9mm和2.93mm。由此可以看出,相比于测距码来说,载波相位具有更大的定位精度。由于受到了轨道误差和卫星钟差的影响,如果绝对定位利用测距码和载波相位,那么只能取得几十米的定位精度,极大的超过了观测精度的影响。因此,在一般情况下,绝对定位只用测距码来实现,对初始位置信息进行提供。而相对定位主要是通过载波相位测量来进行。在两个不同的点位上,分别安装两台GPS接收机,对载波相位信号进行同时观测。然后对载波相位之间观测的差分值,来对多种共同误差造成的影响进行降低或消除,从而实现两点间GPS基线向量的高精度获取[3]。

(二)经典静态GPS测量模式

经典静态GPS测量模式是应用时间较长的一种相对定位方式,自从应用了载波相位开始,在实际的测量工作中,这种测量模式就得到了应用。在当前的地籍测绘当中,该方式已经在地球勘探、地籍测量、工程测量、大地测量、地壳形变监测等工作中,取得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在各类用途测量控制网的建立过程中,经典静态测量方式是最为主要的一种方式,它很好的取代了传统的测量方法。相比于传统的测量方法,经典静态测量模式在控制网的布设过程中,具有观测精度高、作用范围大、观测时间短、作业成本低、自动化程度高、作业安排灵活等优势。经典静态测量就是分别放置一条基线的终点在每台GPS接收机上,对四个或以上的卫星进行同步观测。然后按照基线长度和精度的要求,对观测时段数和时段长度进行观测[4]。

(三)快速静态GPS测量模式

在地籍测绘中,为了能够使经典静态GPS测量的效率得到提升,将GPS观测时间进行缩短。尤其是对于10km以内的短基线来说,更是极大的促进了快速静态测量的产生和发展。在测区当中,快速静态测量进行参考站的选择,同时进行GPS接收机的安置,与所有可见的卫星进行连接。将另一台接收机流动到各点设站。在每个流动站都进行十分钟左右的静止观测,对流动站和参考站之间的基线向量进行快速的计算,其距离不应超过15km。快速静态测量模式具有搞精度、快速度的特点,在接收机和流动站之间,不需要连续跟踪所测卫星。因此,可以将电源关闭,从而降低能耗[5]。不过,如果GPS接收机的数量只有两台,闭合图形无法在直接观测边构成,无法对同步观测的精度进行检核。因此,该方法目前只应用于小范围的控制加密和控制测量、边界测量、工程测量、碎部测量、地籍测量等。

三、GPS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分析

(一)不同GPS技术的差异

对于不同的GPS测量技术来说,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其定位的精度也不尽相同。在当前主要应用的几种定位方式当中,定位精度较高的是常规静态GPS测量。但是,该方法在实际运用中需要消耗较长的时间,测量效率十分有限。单点定位对于仪器设备的要求比较低,操作方式也较为简便,但是定位精度却不高。而RTK技术在应用中虽然具有很高的定位精度,也具有很高的工作效率,但是其工作范围却又十分有限。在众多不同的GPS技术应用当中,每项技术都具有各自独特的优点,同时也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缺陷。因此在地籍测绘的实际运用当中,应当根据测绘任务侧重点的不同,有针对性的进行技术的选择,从而尽可能的达到地籍测绘的目的[6]。

(二)地籍测绘的精度

在地籍测绘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了地籍图根控制点和地籍基本控制点的测定;土地权属界限界址点和行政区划界限界址点的测定;宗地和地块面积以及地籍图的测算和测绘;地籍图的重测和修测;土地信息的动态监测等方面的内容。对于不同的内容来说,具有不同的精度要求。在地籍图测绘和界址点测量的工作中,地基控制测量使其基础性的工作,具体分为一、二级和二、三、四等,同时根据地籍图和界址点的精度为准,来制定具体的测量精度。按照地籍测量规范当中的规定,在地基控制点的相对起算点当中,不能超过存在超过0.05m的误差[7]。

(三)GPS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运用

GPS全球定位系统的发展和应用,使得测绘工作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变化,深远的影响了地籍测绘工作。GPS技术具有精度高、速度快、全天候、布点灵活等优势,使得地基测绘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实际的地籍测绘当中,GPS技术主要应用在地籍调查、地籍碎部测量、地基控制测量等方面的工作当中。在地基调查当中,针对于精度要求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GPS技术进行应用,例如广域差分GPS、常规差分GPS、单点定位、PPK等技术。地籍碎部测量主要是对地块的数量、形状、位置等重要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测定。具体可采用RTK技术进行测量,具有效率高、速度快的优势。而在地基控制测量中,对GPS技术的应用能够避免传统地基控制测量中局限性的选取点位,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四、GPS技术在地籍测绘中未来的应用发展

(一)最新的GPS技术

GPS定位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始终是朝着高精度、实时性的方向发展的[8]。IGS实时化技术的发展,使得服务的更新时间得到了加快,对高精度GPS定位技术发展和应用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在高精度GPS定位技术的应用当中,产生了精密单点定位技术和网络RTK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这两项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使其应用规模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这两项技术对传统的GPS技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其定位精度和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其中,精密定点技术与单点定位技术的原理相似,采用的观测值为双频载波相位,需要精密的卫星钟差和轨道最支持。而网络RTK技术是在RTK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一多个GPS参考站观测数据为基础,形成综合观测值。

(二)网络RTK技术

传统的RTK技术由于受到了数据通信链的影响,使得其只能保持大约10km左右的作用范围[9]。如果数据发射设备具有足够大的发射功率,当达到30公里以上的工作范围时,RTK定位系统也无法保持正常的工作。这是由于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无法迅速的确定整周模糊度参数,随着流动站和参考站之间增加距离,会降低电离层延时误差、轨道误差等空间相关性,同时降低模糊度参数的整周特性,同时是固定整周模糊度提高难度,以至于无法固定。随着GPS长距离快速精密定位方法的发展,对多个大区域当中GPS观测站的数据进行利用,能够有效降低或避免大气这是误差和卫星轨道误差,提高模糊度整周特性,从而对网络RTK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条件。

(三)精密单点定位技术

精密单点定位技术是在世界上GPS跟踪站大量增加的基础上得以产生和发展的。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极大的增加了GPS数据处理的工作量,使得计算时间也得到了很大的增加[10]。为此,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作为IGS的一个分析中心,提出了一种处理非核心GPS站数据的方法。在GPS技术的应用当中,主要容易产生电离层延时、卫星钟差、轨道误差等。因此,对LC相位组合进行利用,通过双频接收机能够有效的将电离层延时的情况消除。而对于剩下的卫星钟差和轨道误差,利用观测得到的相位值,结合精确卫星钟差和卫星轨道的提供,就能够对接收机的位置进行精确的计算。

结论:地籍测绘是我国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任务之一,最好地籍测绘工作,才能够更好的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在实际工作当中,全球定位系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在地籍测绘工作中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地籍测绘的效率和效果。在实际应用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各项GPS技术的优缺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才能够更加有效的进行地籍测绘工作。

参考文献:

[1]彭琳. 全球定位系统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D].武汉大学,2011.

[2]刘文娟. GPS在地籍测量中应用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4.

[3]张福忠. GPS定位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分析[J]. 科技资讯,2012,21:15+18.

[4]陈吉. 基于GPS的土地面积测绘技术及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3.

[5]薄凤军. 地籍测绘中GPS技术应用探讨[J]. 中国科技投资,2013,17:134.

[6]牛泽成. 现代新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J]. 江西建材,2012,02:229-230.

[7]刘慎栋. 浅谈新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J]. 价值工程,2011,19:164.

[8]何新. 简述测绘新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 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8:113-114.

简述土地资源的特性范文4

关键词:水电建设;水电工程;管理模式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national economy,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discusses water is one of the basic elements of the system of ecological circle of life continued, is also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socio-economic activities, ha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Thus, the sustainable use of water resources is one of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therefore, to conduct a study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ydropower industry and hydropower project management model has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Keywords: hydropower construction; hydropower projects; management mode

中图分类号:TV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水电业的可持续发展

1.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内涵

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科学的、辨证的发展观,它提示了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统一关系。它包含两层含义: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存在着矛盾的、非此即彼的、二者不可兼得的关系。也就是说,选择了环境保护,就必须以牺牲发展经济为代价;选择了发展经济,就必须准备承担环境恶化的后果。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又是一种相互制约、彼此妥协、相互适应的关系。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环境保护的投入越多,将更好地促进环境的改善;环境保护得好,人类经济发展就有了可靠的资源保证。

1.2水电建设的特性

水电具有其他能源所不可比拟的以下优势: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再生资源,加快水电开发可以改变能源的结构,减少对煤、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水电开发往往兼有防洪、灌溉、航运、养殖、旅游等综合效益,对当地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水电是清洁能源,不会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这是其他能源所不能比拟的;④水电建设本身的投资通常比火电稍高,但水电生产成本则比火电要低;⑤兴建大坝、水库会带动库区区域经济发展。因而优先发展水电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兴建大坝、水库会带来淹没土地和移民等问题,水电开发对环境已产生负面影响。

1.3开发水电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开发水力资源为人类谋取福利的同时,对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归纳起来主要有:水电工程较一般工程规模大,耗用生产要素多,必然带来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极限问题;水电工程将自然生态系统改造为人类干预系统,该系统又往往成为不可持续的退化系统,造成如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水质污染、湿地生态系统破坏等;存在对不可持续的退化系统的恢复和重建问题,也就是人们过去的任何滥用资源都为以后的开发带来“非零决策”的问题。正是由于水电开发会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人们必须认真研究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4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研究表明,单位环境资源利用量对发展经济的边际贡献是不等量的。当环境系统开始退化时,单位资源的经济效益可能会降低,环境资源存量与经济发展是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环境资源存量越高,则经济增长率就越低,反之,经济增长率就越高。但是,一旦环境资源存量水平低于某一限度时,资源将无法再利用,这时,经济将停滞不前。因此,盲目开发资源,其经济效果未必能如人意。

1.5水电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水电业可持续发展仍然是“既满足当代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通过采用高效利用资源、不危害环境的生产方式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在生态环境可接受的条件下,满足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我国已经成为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多灾国家,而自然灾害的发生并非非此即彼,而是具有非线性的开放性、群发性和存在着地下、地表、地上的灾害效应。水电工程的建设和运用,受天文因素与地球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影响,特别是受陆圈、水圈与气圈之间的交互作用和祸合机制的制约。大型水电工程的建设和运行,极大地改变了自然生态系统,任何不科学的开发,都有可能造成无可挽回的生态破坏,甚至留下引发自然灾害的隐患,为子孙后代的发展埋下祸根。所以高度重视水电工程的可行性研究,重视其对生态环境的持续性影响研究,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改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就成为未来水电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水电工程管理模式探讨

2.1水电工程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水电工程管理系统是一个由自然、社会、经济组成的复杂系统,具有多层次、多目标的特点,从社会经济系统来看,与水电业相联系的有世界经济、国家宏观经济、部门经济、区域经济;从自然环境来看,与水电业相联系的有全球自然环境、土地资源、水资源、城市工业等。因此,除了要考虑水电工程的自然属性外,还要考虑其社会属性。这个意义下的水电工程是一种生态工程,它既包括自然生态又包括社会生态。

水电工程一般投资大、工期长,随着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带来投资主体多元化,筹资渠道多元化,对工程实行统一管理的难度和重要程度有所增加。因此,要求工程管理必须是一种系统的、多目标的、动态的、全过程的、科学和民主法制相结合的管理。目前实行的按流域组建水电开发公司是一种好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实行河流梯级连续开发,建管结合,滚动发展。公司承担水电建设的筹资、建设、还贷、运营,公司是独立核算企业,与电网之间为合同售电关系,服从电网的统一调度。通过强化全流域的管理,来协调各地区、各部门的利害关系。

2.2水电工程管理是系统的组织、协调与控制

从传统的管理组织形式来看,水电工程主要由国家投资,是在政府宏观调控下,由业主分别与设计、施工、设备采购等方面签订独立的合同,业主还需要委托一家可同时承担设计的咨询公司来承担工程师职能。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在业主与承包商之间有一个比较公正和严密的合同,并有相对独立的第三方―工程监理方,负责监督合同的实施。但在这种多边的合同关系中,各方的责任相互交叉,容易发生争议,使工程管理复杂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管理费用的增加。同时,在这种模式下,从业主到设计、施工、材料供应构成纵向的组织结构,各参加者之间缺乏信息、经验的交流与合作。笔者认为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各级管理组织组成一个交互作用的系统,它们有共同的目标,管理者的职责是充当交互作用的中心。因此建议:

a.成立行业业主协会以交流管理经验和信息,并使工程建设的公共利益得到保证。

b.实行工程项目咨询制,由咨询专家参与整个工程的实施。咨询专家的主要职责是对工程整体上的组织和技术方面提出咨询意见,并协助业主和政府代表协调各参加者的工作。

c.建立多层次的管理信息系统,利用现代通讯技术,逐步实现网络化。这样可以避免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失真、遗漏和混乱,同时可以使管理结构平面化,使业主可以直接、及时地与各级管理者联系,在信息充足、快捷、准确的条件下,确保决策的正确。而咨询公司、施工单位、材料和设备供应商也可在管理需要的阶段及时介人,以弥补他们各自知识的专业局限性。

2.3推行工程总承包制

在我国现行的招投标模式中,业主与各承包商之间关系复杂,责任交叉,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往往造成不正当的竞争和积木式招标。所以建议推行工程总承包制,由工程总承包公司接受建设项目主管部门的委托或投标中标,对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勘测设计、设备选购、材料订货、工程施工,直到竣工投产实行全过程的总承包。总承包合同促进了设计和施工的密切合作,可采用灵活的措施协调设计和施工的关系,缩短建设周期,以利于节约投资。这一模式把工程建设的总责任主要集中于一个总承包责任公司,由业主代表全过程地监督工程的实施。总承包模式要求必须有一个完善和周密的合同,同样要求业主代表公正、公平地处理业主与承包商的争议。总承包制简化了业主和各承包商的关系,既节约了工程成本,又减少了业主风险,而且有助于促进我国施工企业的调整改组,逐步形成以智力密集型工程总承包公司为龙头,以专业施工企业为依托,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组织结构。对于大型的水电工程,由于规模大,功能复杂,有必要将其分解成相对独立的易于设计施工的专项工程,实行对专项工程的总承包,但是工程的划分不能破坏其整体性。

2.4建立水电工程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工程全过程的管理

与有生命的动植物一样,工程也有它产生、老化的自然过程。目前,我国水电行业在重建设、轻管理的意识驱动下,仅比较重视项目准备阶段和项目实施阶段的信息管理。但水电工程在这两个阶段的信息贮存分散、混乱,使这些宝贵的信息资源不能发挥它的作用。笔者认为,水电工程的管理应该贯穿于从立项、审批、竣工、运行到其寿命期结束的整个过程,尤其应该像重视前期阶段的管理一样,重视项目完工后到后评价期间及从后评价到寿命期结束期间的管理。因此,笔者建议:建立覆盖全国的多层次的水电工程寿命期的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加强项目的后评价工作;加强项目从投产运行一直到寿命结束阶段的监测评价工作。

简述土地资源的特性范文5

关键词:人防建筑;城市空间;防灾;应用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人防工程建设历史回顾和现状

在建国初期的1950年,面对美国和台湾军队对大陆进行的空中袭扰,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人民防空工作的决定》。要求在所有可能遭受袭击的地方建立人防组织,对人防工程建设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建国以来,我国的城市人防工程建设成就显著。尤其是在80年代以后发展的速度更加迅捷,到处都兴建了一系列的规模较大的地下空间工程,这里面的绝大部分具备战备的需要,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人防工程在城市中的建设,和迅速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人防工程建设的经验交流以及对相关法律的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近十几年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相关理论的研究的成果丰硕,还出现了一些专著。2001年完成的《地下建筑学》是系统研究我国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运用的分量很重的专著。对于城市的地下空间的规划,设计和构思,设计施工以及内部环境的控制和对防灾减灾方面的理论研究,都很详细。

世界各国对民防工程建设都有着共识。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民防的职能和任务大致行成了共识。民房工程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应付灾害和战争,还能对一些自然灾害进行防备;二是都把民房建设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上。像前苏联就一致认为,民防是实现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举措。这会直接关系到对抗双方之间的力量的对比,战争时能够占据优势,还能影响战争的结局。美国方面认为,战争时有可靠的战略防备,这在战争中可以保存实力。还有些国家长期处于中立,却也对民防有着极大的重视。譬如瑞士和瑞典,民防建设被纳入国家的总体防御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从战略的高度对民防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三是都有民防建设的长期性。虽然有些国家和地区的民防建设已经较为完善,但是他们仍然把民防建设纳入到国防的总体建设之中;四是大都注重对总体防御能力的提升。现在国内外的民防建设的目标主要是针对核战争,并会依据核爆炸的冲击破坏来进行设计,许多国家的民房工程都注重对新型武器的防御,尤其是对高技术常规武器的防护。

2人防建筑发展趋势简述

2.1城市人防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统一

我国以前走的是一边创造一边设计一边建设的道路,这就造成整个城市的布局和发展的步伐出现脱节的现象。地下空间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是一种极其宝贵的空间资源,而且地下工程一旦建成,就不能进行改变,也不易进行拆除和改建。如果出现建设的不合理,就会造成对城市空间资源的浪费,还会对正在进行的城市建设造成影响。80年代开始兴起的平战结合的方针,对城市的人防工程进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实现人防建设和城市发展的有机结合。在现今的城市人防规划时,要充分的避免出现各自为政的行为,对地下空间的运用要进行合理的统筹规划,把人防建设和整个城市的建设进行充分的结合。实现地上空间和地下空间的结合综合开发利用。还可以在城市交通枢纽以及一些重要的设施下面或者在附近地下停车场、地下商店等设施处运用科学的技术手段进行合理的设计。还要做好抗毁性和生存概率的估量,保证人防工程建设的科学合理,避免出现盲目建设的情况。保证地下空间的合理、科学利用。实现城市发展的有序进行。

2.2防护功能和防灾功能相统一

现代的城市发展,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和运用,各种投资者也都想要在良好的城市地下空间建设需要的项目。人防工程体系建设的建设需要实现城市的地下空间的防灾功能。无论是碰到战争还是自然灾害,要保证人防工程的质量要求能够有效的抵御那些突发性、冲击性的灾害的袭击。城市的人防工程,是战争时期平民的安全堡垒,还可以在地震等灾害发生时,起到应急避难的作用。地下的停车场平时可以作为面向社会成员收费的基础设施,战争发生的时候就可以当做指挥车救护车等人防专用车辆的停放地。还有地下的发电厂,平时可以为城市的照明等服务,战争时可以作为应急照明来用。如果地下的人防工程不够完善,信息流动不畅通,在灾害发生时,就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出现的问题。对整个城市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都会造成损害。所以要实现人防工程的防护功能和防灾功能的有机结合,实现在灾害和战争时期能够进行统一协调,实现效率的最大化。

3人防工程体系简介

人防工程是在城市关键时期能够起到基本功能的运转,实现对城市的有生力量的保存和减少必要的战争损失的基本的保障设施设备。他的组成部分有指挥所、人员掩蔽所、专业队工程、生活保障设施、疏散道路等几个部分组成,只有人防工程的配备齐全,能够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才能在战争和灾害来临时起到应有的重要作用。具体的组成我们简要分析:

3.1指挥所:这个指挥所也是一个小体系,包括市级的指挥所,还有区级和街道级的指挥所,在战争和灾害出现时,只有这些指挥所能够发挥应有的指挥作用时,才能保证撤退的有序。

3.2人员掩蔽工程:这个部分建设的意义是在战争发生时,能够给留城人员提供临时或者是长久能够隐蔽的地下建筑物的坚固结构。

3.3运输专业队,以及医院等。

3.4生活保障:包括必要的水、食物,和医药电燃料等系统。都需要做好相应的储备和适当的计划。

3.5战时疏散体系:要建设能够技术疏散人群的疏散干道,还有一些临时的避难所等。都是这个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灾害和战时能够发挥重要的功效。只有做好完备的准备工作,才能保证建设的有序和完善。实现建设的应有功能。做好规划和设计,做到建设的合理,实现建设的项目效益的最大化。从而为人防建设和城市的整体效能增加应有的保障。

4人防和城市综合防灾

4.1单灾种的独立编制

我国目前尚无综合防灾规划和标准,我国国内的绝大部分城市也没有编制城市综合防灾规划。随着单灾种的防灾规划的出台,各个城市已然编制完成单灾种的防灾专项规划。不同灾种的防灾规划的编制,都是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以单灾种的技术要求标准作为根据进行实事求是的编制,它们之间不存在交叉的情况,而且还是有不同的专业部门来进行负责编制的。

4.2单灾种的设施设备

对单项灾种实现专项的规划,都需要实现整个体系里面设施的配置达到最佳的数量和最佳的规模以及区位的最优化。这对防灾建设工程的要求很高,在现今的大都市,土地资源严重缺乏,土地的租金越来越高,这就让有限的土地根本不能满足建设如此多种多样的公共基础设施的需要,还有一个问题是单项灾种的设施之间欠缺相互的联系和整合,这就极容易出现在空间建设上出现相互的影响。因此,对防灾设施的选择和使用,需要考虑多方面的需要,或者是对一些只有单项防灾功能的设施设备进行改造,让它们之间形成有效的配合。这样就不会造成一些资源的浪费。也才能在实际的运用中真正的得到落实,起到应有的作用。

4.3单灾种的实施主体

我国的防灾管理体制是由政府主导和控制领导的。各种类别和分部门的单一管理模式,也就是每一种火灾或者是几个相关联的灾种分别让一个或者几个部门去负责。这种模式还要根据火灾发生发展和结束的环节,依据各职能部门不同的功能进行分阶段的管理。这样的方式存在不足,可能出现各种灾种之间的重复建设的情况。尤其是在基础的信息和通讯网络或者是一些救灾物资和相关的队伍建设方面,都可能出现水平低端的建设,对国家的整个防灾减灾的投入和实施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4.4地下空间和城市综合防灾的结合

地下空间的特点,就是要把城市综合的防灾放置其中。地下空间的广阔给综合的防灾设施的整合给予了足够的载体。

4.4.1地下空间的特性

地下空间资源具有密闭性和恒温性等特征,对地震等灾害的防御能够少受地面的影响。其广阔性和特殊的特征性能,让它能够作为城市综合防灾的重要场地。

4.4.2地下空间设施作为防御灾害的手段

地下空间的特性,让其在发生灾害时,损失和破坏很小。所以我们能够运用这些特性来作为灾害的疏散通道或者是疏散的避难地等应急救援场所。地下共同沟能够对市政基础设施的震害起到减缓作用。能够实现灾害后迅速的供水和供电需求。一些地下的蓄水池和地下的河沟能够实现对地面积水的排解,从而能够起到减缓涝灾的作用。还有一些地下的物资库和地下的储存库能够给城市供给紧急况下需要的物资,关于其它方面的用途,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4.4.3人防体系作为城市综合防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体系统是城市地域自然灾害的重要措施。在上面已近提及。它能够实现对灾害发生全过程的有效处理和城市的综合防灾。在和平年代这样的体系还有其他的功效,能够实现民用。这也是人防体系发展需要考虑和提高的方面,当然这也是大势所趋。人防体系在城市的综合防灾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我们要对其充分重视,做到建设人防体系的科学、合理、有序。无论是在平时还是灾害时期,都可以发挥其最大的功效。

4.4.4地下空间为综合防灾设施提供空间资源

地下空间资源是城市建设的延展和扩充,是在城市的用地紧张和人口增长矛盾的情况下开辟的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因为防灾设施设备需要占据大量的空间,而整个城市的空间是有限的,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在地下等广阔的空间中去寻求其“安身之所”。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的特征,实现城市应急的有效保障。人防系统的完备,功能的健全是城市综合防灾体系的基础部分,尤其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做好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合理利用,实现减灾和设施的有效建设,对有限的城市地下空间的运用做好规划,实现其效能的最大化。

5结束语

人防工程在城市防灾中的应用,需要我们对人防工程建设做出必要的了解。对城市的综合防灾需要有大局观,运用有效的手段和途径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这就包括在人防建设的用地考虑,设施的建设和整合以及在实施方面的整合。从而能够实现运行主题的整合。地下空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是城市发展的外延,为防灾设施设备的配置提供了必要的场所,因为地下空间具有地上空间不具备的特征,反而能够对灾害的防治和处理起到重要作用。还有对人防体系的建设,是实现城市综合防灾的基本框架,需要在实际的运用中不断的丰富和完善。我们要正视人防建筑的构建中出现的问题,并在实际的发展中不断丰富现有的理论和经验,做到更好的建设人防工程,为城市的发展和应急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孔键.城市地下空间内部防灾问题的设计对策――介绍浙江杭州钱江世纪城核心区规划的地下防灾设计[J].上海城市规划,2009(2)

[2]奚江琳,彭晓琼,王利国.城市人防与抗震防灾相结合规划初探[J].现代城市研究,2009(5)

[3]梁小略,罗穗军.浅论人防工程规划编制的难点、工作要点和特点――以《湛江市人防工程规划》编制为例[J].规划师,2006(12)

[4]马广州,张薇.城市早期人防隧道交汇位置结构改造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4)

[5]李红波,李博成.浅谈人防工程的平战结合[J].浙江建筑,2010(5)

[6]朱红梅,谭雪兰,慧.试论长沙市地下商业街合理开发利用[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9(3)

简述土地资源的特性范文6

关键词工程;造价;绿色;建筑;作用;控制;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society, the emphasis on the role of the project cos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 building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real lif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role of the project cos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 buildings.

Keywords: projects; cost; green; building; role; control;

中图分类号:TU72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近年来,绿色建筑以其采用有利于提高居住品质的新技术、新材料,追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的优势成为了建筑业的主要发展趋势。在此,笔者简述一下绿色建筑的主要特点及其造价控制方法。

1、绿色建筑的起源与发展及概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达国家基于对建筑节能的要求,不断提出新的节能建筑的设计理念。澳大利Ⅱ建筑史西德尼·巴格斯等提出的生土建筑,即利用覆土来改善建筑的热工性能和生态特性;戴维·皮尔森基于从整体的角度看待人与建筑的关系而形成的生物建筑,而布兰达·威尔等入创立了自维持建筑的概念,充分利用太阳、风和雨水维护自身运作,处置建筑内部产生的各种废弃物;1963年,V·奥戈亚在其所著的《设计结合气候:建筑地方主意的生物气候研究》一书中提出了环境气候学建筑的设计概念;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菊竹清训等人也创建了新陈代谢建筑和共生态建筑的设计思路:德国建筑师托马斯·赫尔佐格、鲍罗·索勒里和生态学家约翰·托德(J·Todd)等提出了生态建筑的设计理念,并根据所采用技术的高低将其区分为城市和乡村类型的生态建筑;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建筑学教授布赖恩·爱德华兹等人从众多的欧盟环境保护条约和法规对建筑的要求中,提炼归纳了如何减少建筑对自然环境影响的若干原则,并形成逐渐可持续性建筑的一系列新概念。

2、工程造价对绿色建筑作用和意义

实际上,从绿色建筑的内涵中就可看出绿色建筑具有节能、环保、和谐等理念,其实,由此也可看出发展绿色建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以说,绿色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绿色建筑在建设和管理过程中贯穿工程造价管理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绿色建筑建设的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二个方面:第一,不断提高绿色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水平,不仅符合投资者的要求,也确保建设者的合法权益,是和谐绿色建筑工程造价的要求,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有力依据。第二,绿色建筑全过程工程造价涉及到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环境质量、智能化技术等方面,涉及到更复杂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涉及投资的资金更大,对工程造价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为建设各方主体提供工程造价全面透明、完整、准确、高效的信息服务,为绿色建筑更好更快的建设提供支持。第二,工程造价要对绿色建筑采用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进行深入研究,为绿色建筑的建设建立绿色工程造价全面技术、经济体系,在发展中完善、提高,不断推进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在来绿色建筑建设中的应用。总之,绿色建筑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大量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运用和发展,让人们对建设项目成本、使用维护费用以及节能环境保护带来的综合受益给子更多的关注,造价成本问题对绿色建筑的发展影响巨大。

3、绿色建筑的造价控制

3.1走出绿色建筑的误区

(1)绿色并不等于高价和高成本。

绿色建筑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但绿色并不意味着高价和高成本。比如延安窑洞冬暖夏凉,把它改造成中国式的绿色建筑,造价并不高;新疆有一种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它的墙壁由当地的石膏和透气性好的秸秆组合而成,保温性很高,再加上非常当地化的屋顶,就是一种典型的乡村绿色建筑,其造价也只有 800 元 / 平方米,可谓价廉物美。因此并不是现代化、高科技的就是绿色的,要突破这样的认识误区。 (2)绿色建筑不仅局限于新建筑。

我国新建建筑节能工作做得较好,基本遵循了绿色建筑的标准;但把大量既有建筑改造成绿色建筑的工作推进得并不是很顺利,许多既有建筑仍是耗能大户。比如北方地区集中供热的建筑面积是 63 亿平方米,占全国建筑面积总量的10%多一点,却占全国城镇建筑总能耗的 40%。供热“大锅饭”中,有人是开着窗享受暖气,非常浪费。据估算,如果房间供热是可以调节的,不用开窗,就可以节约 15%的能耗;如果是可计量的,主人出差或者上班时把暖气关掉,回来以后再开,就可以节约 30%的能耗。这既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也是一个艰巨的节能减排目标,还需要加大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

3.2绿色建筑造价控制的要点

(1)绿色建筑的造价管理应当以实现建筑项目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综合效益为前提,使整个建筑项目的造价最低。与传统建筑相比,绿色建筑虽然有着较高的前期投入和建造费用(主要是由于绿色建筑的技术复杂性、材料的限制以及各种附加设施决定的),但是由于它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可节约更大的后期投入和维护费用,从而缩短了经济回收期。如我国某工程为全国的低碳专题科技馆,该项目综合采用了围护结构保温技术、节能照明、节能电梯、建筑外遮阳系统、太阳能光电系统等技术,达到建筑节能63%的目标,对于实现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该项目规划设计了透水地面、日光照明系统、太阳能光电系统,进行了建筑室内自然采光、被动式通风分析,达到建筑与自然和谐发展。该项目根据绿色施工的相关要求,严格控制施工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提高施工阶段对水资源、能源、材料、土地资源等的利用效率,创建绿色施工示范工地。

(2)绿色建筑的造价管理应当以生命周期成本作为理论基础。生命周期成本要求在评价建筑物的经济性能时,要考虑建筑物“从摇篮到坟墓”的过程,即从项目的构思、策划、设计、建造、使用、维护、直至拆除的整个生命周期所发生的全部费用,是一种新的成本观,是从长远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建筑物的经济性能。

(3)推行一体化设计,调动各方参与者的积极性。在绿色建筑的市场中,存在着消费者、设计单位、建设单位等多方面利益主体。开展绿色建筑需要各利益主体的广泛合作,同时也要考虑各学科之间的协作。一体化设计有助于打破各专业之间的隔阂,加强各专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绿色设计的实施提供了组织保证。

(4)加强绿色建筑工程项目规划设计及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由于这两个阶段是绿色建筑工程得以实现的最主要的阶段,因此要严格把关。在建设项目的开发建设过程中,要密切重视成本规划与控制,有效地降低各种材料、资源的消耗,减少浪费,从而减少建筑生产以及材料生产、资源开发等对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和污染。如我国某著名绿色街区,整体按绿色建筑设计,顺应世界潮流,有效的降低建筑能耗,减少建筑对环境的影响,符合我国建筑政策。同时采用地源热泵、外遮阳、排风热回收等建筑节能技术,雨水回用、节水喷灌等节水技术,大大节约能源和资源。在设计过程中,朗诗绿色街区综合考虑了建筑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运营管理、室内环境,符合绿色建筑的相关要求。应用了地源热泵、雨水系统、排风热回收、透水地面等适宜且效果明显的多项技术,达到绿色建筑的相关要求。

(5)工程项目的参与各方都要加强可持续发展意识,为造价管理提供组织保障。要使绿色建筑的造价管理和控制真正有效,则必须大力宣传在建筑领域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为开发商、承包商和消费者提供绿色建筑方面的教育,使他们认清绿色在建筑工业中的重要地位;提高消费者对绿色建筑好处的认识和识别绿色建筑的能力。

结束语

推进建筑节能,发展绿色建筑不仅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社会的重大任务,也是保护全球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控制工程造价的各级技术和管理人员,都要认真学习和钻研绿色建筑的相关知识,为建造优质优价的绿色建筑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鑫.浅谈工程项目造价管理,工程造价管理,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