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好教育心理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学好教育心理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学好教育心理学范文1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堂设计

(一)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贴近生活,目标具体而有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应贴近中小学生的实际生活,根据中小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面对的不同心理问题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如小学生的感恩父母,入学新生的环境适应,以及初中生、高中生阶段的人际交往与恋爱问题等。只有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才能使这门课更有吸引力,更有意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要具体可行,具有可操作性,从而避免大而空的目标和内容。

(二)精心设计活动,使活动形式多样,且具有层次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应避免过多的说教,多以活动为主。但活动内容不宜过多,要做到“精”。活动整个过程及在活动中可能发生的意外都要有所考虑。活动形式应多样化,避免形式过于单一,比如,只是写或是说,这样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对活动失去兴趣。应多种形式相结合,各种形式之间紧密相连,且具有层次性,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达到良好的活动效果,从而达到活动目的。活动形式设计应适合不同学生的年龄特征,如小学生比较适合以讲故事、做游戏的形式,而不适合辩论赛的形式。

(三)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创新性。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过程中既要避免活动的时效性,又要避免活动的单一性。要考虑学生是否做过,以及是否对活动感兴趣。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年龄特征,在原有活动设计上进行创新,也可以邀请学生参与活动设计,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对活动的认同感与参与度,同时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四)设计备用方案。在活动方案设计过程中应考虑突发因素的出现,如室外活动的设计则要考虑天气因素的变化,如果下雨则应采用第二套方案,使活动设计方案具有灵活性。如实施一个活动方案时,在发现有不足之处时,则可以用另一个活动方案的内容进行补充完善,这样才能达到活动的整体效果,实现预设目标。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注意事项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活动和体验是心理健康活动课最核心的两个要素。做好这两个因素的最大体现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体验更深刻。教师应摆正自己的角色,在心理活动中是参与者、引导者与启发者。在活动过程中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仅体现在活动前参与设计,活动中担任主角,还体现在活动后参与评估。教师积极接受学生在评估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和完善心理活动课程。

(二)合理分配时间,讲好规则,做好示范。教师在控制时间上应灵活把握,不要在某一活动中浪费过多时间,而影响下一个活动,导致整个活动无法完成,无法达到应有的活动效果。在讲解活动规则时,要思路清晰,语言简明易懂。可以自身做示范或请学生示范,这样,更有利于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多进行开放式提问,减少封闭式提问。心理活动课注重的是心理体验与自我表达,开放式提问有利于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地表达感受,而封闭式提问,其答案具有固定性,这就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自我表达。在学生不断地表达与倾诉中,可以不断地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可以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

(四)多关爱鼓励学生。心理健康活动中有的学生性格内向,甚至自卑,在言语表达中缺乏信心,这就需要教师的鼓励与支持。提高其自信心,使其敢于表达自我,不断强化自我意识。在活动中多用表扬与赞美的语言,使学生增强愉悦感与自我效能感。

(五)教师将积极乐观的情绪带进课堂。心理健康活动的活动气氛对于整个活动的成败,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教师应将积极乐观的情绪带到课堂之中,使课堂气氛更活跃,从而避免消极的情绪对活动氛围的影响。同时,教师应注意在活动氛围出现压抑时,及时调整,促进良好活动氛围形成。教师的言语应具有诙谐幽默的特点,使课堂气氛更愉悦。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讲笑话、演小品的方式调节课堂气氛。

如何学好教育心理学范文2

【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最基本的途径,这是因为学生知、情、意的心理发展和行为的表现都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去达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从根本上转变教育的观念,改变教育的策略和方法,使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各种素质的目标得到实现。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从本质上说,是遵循人的发展规律,从尊重人、帮助人到发展人。这种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是符合人成长的需要,是符合学生个性全面提高的需要,应试教育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德育、体育、美育和生产劳动教育,忽视学生学习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他们全面素质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改变这种不良的倾向,改变违反学生学习规律的做法,改变教师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教学方法,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创造出切实可行的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为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服务和帮助。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日益被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所关注。目前制定的《21世纪中国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即进一步提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情操。心理健康教育开始被纳入学校的日常工作中来,被看做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与突破口。如何认识当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做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下面就我个人在工作中的体会,谈点粗浅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1.要求班主任结合班级、团体活动开展心理活动

不把心理辅导作为一门课程单独开出、列入课程计划,而是结合班会活动、课外活动、团体活动来进行,是这一途径的特点。新生入学时的“始业辅导”、毕业时的升学就业辅导也属于这一类。其有利的一面是能把心理辅导与班级、团队活动以及学校的其他例行活动结合在一起,便于发挥这几项工作在统一的育人活动中的整体功能。但要注意的是,心理辅导仍须有自身的目标和内容,不要让心理辅导被班级、团队的日常活动所代替而丧失自己的特色。

2.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

学习辅导是辅导的重要方面,它主要是结合学科教学来进行的。 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意地解决。实际上各科教材中蕴含有不少适用于心理辅导的内容素材,教学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在有利于实施心理辅导的教育情境。教师只要细心挖掘、善加利用,一定可收到心理辅导的实效。近年来,已有中学小学教师在语文、数学、思想品德、社会等科目中尝试渗透心理辅导,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3.要和学生交朋友,进行倾心谈话

有经验的老师,经常通过与学生的促膝谈心,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的心理或思想问题。谈话可以最亲切、最直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还可以察言观色、随机应变,获得或发现学生心理的一些重要信息。心理学研究表明,谈话过程实际上是交谈双方之间的一种交往与认识过程。谈话双方的心理特征、态度、期望、动机、知觉、情绪和行为等对谈话的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4.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心理研究表明,不同家庭教育模式对孩子性格形成影响直接明显。一个喜欢惩罚儿童的母亲会使孩子产生恐惧与畏缩反应的条件作用,由于这种行为的持续并产生泛化,导致孩子长大后,害怕周围的人并表现孤独性格。再有,学校教育中如果说实话反而受到教师责备,隐瞒真象得到教师宽容,以及周围环境中存在不诚实、自私的坏榜样等,往往使儿童说谎的性格得到强化。社会文化中不健康因素对青少年影响也非常明显。如果让儿童经常观看具有攻击的节目,往往使他们的性格富有攻击性,攻击行为也随之而增加。因此,我们要重视良好校风、家风的宣传教育及培植,以创建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性格形成与发展的社会环境与文化氛围。

5.鼓励青少年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在其生活实践中发生的。青少年正是通过他们的学习、劳动、文体、科技、团队及社会公益等各种活动接受社会影响的。由于青少年有精力充沛、爱好活动的特点,我们更应该对他们的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使他们在有益的、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健康人格。

如何学好教育心理学范文3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现在的孩子大都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集体荣誉感,缺乏坚强的意志品质,更缺乏受挫和抗挫能力。有些孩子甚至形成孤僻、任性的性格,再加上家庭教育不科学,以致出现怪异、暴躁、轻生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令人担忧。面对活泼可爱却随时都潜存着种种心理问题的学生,作为教育工作者,深感责任大、压力大,如何让孩子们健康成长,为他们的成长铺路引航,我觉得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十分重要。

一、正确认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学会宽容

家庭、社会对儿童健康的认识,也往往偏重于身体好、吃得好、睡得好等生理健康方面,“重养轻教”现象严重,从而忽略了儿童心理健康这一重要方面。心理健康是儿童精神发展的重要内在基础,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儿童才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健康这一关键要素,儿童的发展就可能会受到无法预测的限制,甚至在其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就有可能出现人格障碍或心理疾患。

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孩子们进行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基本条件,是其智力正常发挥的关键。孩子学习好、听话、做事稳稳当当不出格不一定表明其没有问题,教师要想真正了解学生,必须放下“架子”,试着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与孩子站在同一个平台上,这样才能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从而合理的接纳孩子的各种行为哪怕是过激行为。面对孩子们的错误,教师立刻就进行严厉的呵斥或责罚是不可取的,因为此时孩子的内心是充满恐惧的,最需要教师的理解、安慰、关心。如果教师能够在及时了解详细情况的基础上再对孩子进行教育,对孩子来说是巨大的宽容和帮助,也能在心理上增强孩子改正错误的信心和信服感。学生在课堂上出现搞小动作、作业马虎或与同学不和群等问题,如果我们能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剖析,去解决孩子们思想上的负担、包袱,寻找科学有效的方法法,就一定会使学生形成健康、乐观、向上的品格,这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了解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学会赏识学生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及个体差异不同,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也不相同,尤其在小学阶段,孩子们活泼好动,对事物充满好奇,有着很强的探索欲望。针对孩子们因好奇和冲动而产生的破坏与冒险行为,教师要正确、积极的进行引导,不要马上批评学生或完全否定学生,要用赏识的目光去关注他们,鼓励他们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借势教育学生即由此可能会产生的严重后果或危险,让学生对教师的教育心服口服,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对于学习,教师不能只用成绩这把标尺去衡量学生的优劣,而应努力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纠正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学会赏识学生,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经常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用观察的眼光审视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三、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学会与他人交流、沟通

一般来说,凡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往往会在老师、同学面前表现出退缩、怯懦、不愿意与同学交往等现象,同时他们的内心也充满矛盾,他们非常渴望自己的内心充满阳光,充满快乐,更渴望老师和同学能够帮助他搬去心底的石头,所以,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去发觉孩子细微的变化。如果发现学生有了心理问题,教师就该及时正确疏导,鼓励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在学习上结对子,进行帮扶;在思想上进行开导;在物质上进行奖励,让他们努力克服自己的弱点,学会与他人交流、沟通。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让学生用善意的眼光看待社会,看待别人。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是小皇帝,缺少与同龄小伙伴交往的机会,很容易养成任性、爱发脾气、自私等不良性格特点,因此儿童人学后,教师要引导、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使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团结互助,学会与他人平等相处。现代社会知识膨胀,变革急剧,文明加速发展,儿童成为每个国家的宝贵财富,谁拥有健康的心理,谁便拥有美好的未来。“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着一代人的成长,对心理有问题的孩子,甚至是在我们看来有些顽固不化的孩子,教师不能灰心,更不能放弃,要用爱心、耐心、诚心、热心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平等的对待他们,用集体的温暖去感化他们,使学生不断进步。哪怕是说上一句关爱的话或一个赞许的眼神,也是爱的表示。这些看似简单、平常的言行,可以让孩子快乐一天甚至几天、几年。因此,教师平时应该通过各种形式,向每个孩子表示爱意,让孩子在爱的氛围中健康成长,增强儿童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减少心理疾病的产生。

四、加强教师、家庭、学校联系,建立三位一体教育网络

人的成长历程是一个没有归途的旅行,既充满阳光,又充满荆棘,充满坎坷。要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环境的重重影响,尤其受家庭环境熏陶极为重要。学生在学校里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是其所受家庭教育的折射反映。学校在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产生困难的根源其实都可以追溯到学生所受家庭教育程度,不管教师作出多大的努力,却总收不到满意的效果。因此,教师要经常与家长沟通交流,特别是生活在单亲家庭或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学习上,有厌学情绪,性格上任性偏激,心理有被父母抛弃的阴影,亲情空虚,同时还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内心脆弱,不堪一“责”,他们是极易出现问题的孩子,教师要定期组织召开家长会,及时家访,既让教师了解家长,又让家长理解教师的工作,及时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和思想变化状况,要做到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都了如指掌,使学校与家庭目标一致,齐心协力,共同搞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五、完善教师培训机制,营造健康育人环境

如何学好教育心理学范文4

(一)要正确面对挫折、胜利和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体育活动始终是与胜负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进行体育活动就得不断地接受胜负和以后带来的压力,即胜利后的掌声和失败后的嘲骂。日久天长地经受这种压力锻炼,再加上我们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帮助,我们的同学就能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面对一切来自于社会家庭的压力,形成一个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理状态。

(二)要适应新环境。我们的学生将来不可避免地升学、入学、毕业,踏上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为了能尽快地适应新环境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需要一个良好的适应性心理状态。适者生存,这是一个千古不变的真理。每当更换一个新的环境,我们的同学就得面对一些能力比自己强或弱的同学,就得接受随着环境的变化所带来的胜与败的转化,这对我们同学的心理也是一种考验和锻炼。在新的环境里,学生只有正确地面对它、接受它,并且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要摆正心理“位置”。所谓的“位置”是对自己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是强或弱以及自己的“长短”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和衡量及置于其中的地位。我们现在的学生,由于他们是家中的小皇帝,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小,往往造成对自己缺乏一个正确的衡量,放不准自己的位置,过高,会导致容易失败,过低呢,则会丧失很多胜利的机会。在体育活动中能否正确地摆正自己的位置对胜负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表现得相当直接。就个人而言,我们也应当清楚自己的“长短”,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所以,我们只有清楚自己的强弱和“长短”,才能找准位置,在心理上才能有所准备地面对一切,而立于不败之地,并在这个位置上最大极限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在一个平凡的位置上,做出不凡的成就,取得生活上的胜利。

二、体育教学中心理品质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一)结合教材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优良心理品质的培养是多渠道的,首先要从道德品质的培养这个主渠道入手。道德品质是基础,要充分挖掘体育教材中思想教育内涵,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教育是构建体育道德品质重要内容,体育教材中有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体育昨天、今天和明天,用我国体育健儿在世界大赛中为祖国勇夺金牌,升国旗、奏国歌的动人事迹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激励自豪感。体育道德品质教育还应包括:遵守纪律、遵守规则、服从裁判、尊重对手、尊重观众、热爱集体、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爱护公共财物等。

(三)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新课程特别重视体育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改变学习的内在动因,对学生来说当学习来自内在的,是学生自己的精神需要、自己有兴趣的,它就会成为一种欢快的、愉悦的活动,学生的体验是幸福的,这是一种可持续的学习行为。在参加体育活动和运动竞赛的过程中一定会产生生理和心理负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怎样使学生改变学习的动因,变苦学为乐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用良好的心理品质所表现出来的果断、坚韧、自制和毅力去克服生理和心理上的各种困难。往往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集中表现,意志品质的好坏与体育运动中能否战胜困难取得胜利有直接的关系。对学生来讲,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样是受益终身的大事。良好的意志品质也是在与困难作斗争的过程中获取的,不通过磨练是无法培养出顽强的意志品质的。

(四)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健全的人格的手段。人际交往是课堂社会的重要特征把课堂看成社会的缩影,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人际交往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知识、技能、情感、兴趣等方面频繁广泛的交往,从而形成相互信赖、相互尊重、相互体谅,真诚相待的人际关系,构建青少年学生健全的人格。如在教学中可应用游戏加强交往、采用竞赛加强交流、轮换保护与帮助加强合作、自由组练加强沟通。

三、注意心理品质形成的长期性特点

我们知道学生的优良品质不是通过一两次教育就能形成,需要一个长期反复的教育过程。所以品质教育要贯彻经常性的原则,对学生的优良品质培养要反复不断地进行教育、引导,要建立培育学生优良品的长效机制,做到细水长流、常抓不断。

四、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信心和自尊心

体育教师评价学生要多肯定少批评。学生个体差异,体育基础有高有低,教师不偏爱基础好的学生,不能歧视差生,特别要关爱有生理缺陷的学生。要对所有的学生充满热情和爱心,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热烈宽松的教学境,使不同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得到良好的发展。

五、结语

总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在教给学生技能,增强其体质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其优良心理品质,只有使受教育者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等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建设型人才。

如何学好教育心理学范文5

关键词:初中 英语 教学 素质 教育 策略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大多过于注重学生的理论技能,对于学生的英语理论知识技能比较重视,对于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却比较忽视。导致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比较片面,形成“哑巴英语”或者“中式英语”,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就需要教师能够遵循新的教学理念,做好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

教学理念是教师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既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指导思想,也是教学中的一项基本准则,教师的教学理念科学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理念就是不科学的。所以在新时期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笔者热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它与“应试教育”的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教学观的不同,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从培养目标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通过英语教学能够实现学生各项技能的发展,而不单单是英语理论知识的提升;从对待学生看,素质教育而向全体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现,教学不能简单的进行“优等生”的拔高教育,还要加强“后进生”的学习引导;从教学内容看,素质教育着眼于素质的全面提高,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分层教学,让每个阶段的学生都能够有所提升;从教学过程看,素质教育注重启发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地学习,更加注重学生对于学习的感知与体验,引导学生去感受教学的过程,而不是只求一个结果。只有更新了这些教学理念,才能够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科学的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

二、通过优化教学目标来提升教学效率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记会单词、背会课文、学会语法”,只要学生“会做题、会考试”就是教学的最终目标。所以也有很多的考试技巧、考试秘笈出现,很多学生看似考得不错,但是英语综合技能却相对不高。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认识到英语教学要遵循语言教学的基本规律,不断的优化课堂教学目标,以便能够更好的指导教学步骤的实施。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对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教学内容和目标做了明确的规定,包括“知识、技能、情感、策略和文化”等五个方面。在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首次把“情感、策略和文化”引入教学目标,并实现目标分极使之更加层次化、具体化,这无疑给新时期英语教学指明了方向,对基础英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带来生机。因此,我们必须克服过去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和不足,以新的教学总目标为依据,优化课堂教学目标,大到学年、学期目标,小到一节课目标。建一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以情感为核心,把培养学生学习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因素列入教学目标并使之具体化,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层次和个性差异,达到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协调发展,优化教学目标,以便能够更好的实现学生英语素质的提升。

三、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培养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再多的知识也不如教给他们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只有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比如要大力提倡并实行“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真正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当做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学习能力的培养上,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库,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为主体,注重学习水平层次和个性差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学习活动至关重要英语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按照教材体系和学生认识水平,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笔者认为,良好的英语习惯应该包含以下几点:语音为首的听说习惯、按时预习新课习惯、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习惯、主动参与课堂实践活动习惯、听说读写齐头并进习惯、及时复习所学知识习惯等,拥有了这些习惯,就能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全面提升、综合发展。

四、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实践运用

如何学好教育心理学范文6

【 关键词 】大学生 贫困 心理健康 对策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关键,也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成长,也关系到合格的建设者和劳动者的培养,可见其意义重大。现就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表现及影响、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及解决对策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本文通过对63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家庭经济问题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家庭经济处于中低收入水平及困难的学生超过了50%,因家庭经济困难造成自卑和挫折感的达21.1%。由以上结果所示,家庭贫困原因造成学生心理压力的比例竟如此之高,着实应引起我们高度关注。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表现及其影响

贫困大学生作为大学校园中的弱势群体,面临着经济和学业等方面的压力,再加上成长环境和社会氛围的影响,很容易产生心理贫困现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主要表现为较强烈的自卑心理、敏感的自尊心理、较严重的自闭心理和较明显的抑郁倾向。这些心理障碍不仅影响其自身的人际交往、学习成绩以及人格完善,如不加以正确引导还容易引发一些心理疾病,给个人和家庭的生活蒙上阴影。已经发生的一系列客观事实表明,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如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还会影响高校校园秩序的稳定,引发各种社会问题,激化社会矛盾[1]。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成因分析

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面临着支付高额学业的压力以及人际交往等人生课题。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使他们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下,自然会对身心承受造成重压,这是导致“心理问题”的客观原因,而由于家庭条件等原因,使个体对环境的心理适应能力较差,则是导致“心理问题”的主观原因。现从家庭、社会、自身三个方面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家庭方面原因

经济拮据是造成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主要原因。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在成长过程中家庭的影响是最大的。而家庭的负面影响,也容易使大学生产生自卑易怒、缺乏耐性、缺乏自立、自理能力和集体合作精神。

(二)社会方面原因

不同文化背景所产生的文化差异性。比如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很多城市孩子认为司空见惯的事物,在他们看来却是很新鲜。因此,家庭贫困的大学生难免会受到歧视,以致产生自卑心理。在与生活在城市的同学交流时,很难产生共同话题,这样又会产生心理孤独情绪。

(三)自身方面原因

贫困大学生对自身贫困的错误认识和贫困大学生不良的个体心理素质是造成其心理贫困的主要原因。此外,对于上大学后城市生活的不适应以及面临毕业时的就业压力也是造成贫困大学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三、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对策

国内一些学者的心理辅导实践证明,心理辅导对贫困大学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许燕曾对30个入学时曾被认定为有严重心理疾患的贫困大学生进行了为期4年的心理咨询,4年后,这些贫困大学生一半被保送或考上研究生[2];成都理工大学的许若兰将80位贫困大学生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采用心理讲座、团体辅导、个别辅导和心理训练等方法,经过一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后,干预组和对照组的测试统计差异显著,前者焦虑和抑郁水平明显低于后者[3]。

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必须遵循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此高校辅导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引导:

第一,加强对贫困大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于与自己有着相似经历的人所取得的成功,会产生更大的认同感和激励性。因此,通过,引导贫困生通过人物传记和励志书籍领悟人生奥秘,培养他们远大的志向、坚强的意志和豁达的人生态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通过团体活动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高校辅导员可以制定相应的团体活动方案,组织以班级、社团或寝室为单位,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高品位的文化、娱乐活动,同时要重视在班级、社团和宿舍的同学之间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相互沟通的良好人际关系,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让贫困学生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从而缓解和消除精神上的压力。

第三,鼓励贫困大学生加入志愿者社团。贫困生可以通过为社会各阶层、各地区、各领域内的弱势群体提供力所能及的体力和脑力上支援,从志愿者活动中感受到人与人真诚相处的温馨以及实现个人价值的喜悦,从而帮助贫困大学生在奉献中增强自信。

【参考文献】

[1]潘清泉.贫困大学生心理资本、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