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好教育心理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学好教育心理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学好教育心理学

如何学好教育心理学范文1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堂设计

(一)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贴近生活,目标具体而有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应贴近中小学生的实际生活,根据中小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面对的不同心理问题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如小学生的感恩父母,入学新生的环境适应,以及初中生、高中生阶段的人际交往与恋爱问题等。只有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才能使这门课更有吸引力,更有意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要具体可行,具有可操作性,从而避免大而空的目标和内容。

(二)精心设计活动,使活动形式多样,且具有层次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应避免过多的说教,多以活动为主。但活动内容不宜过多,要做到“精”。活动整个过程及在活动中可能发生的意外都要有所考虑。活动形式应多样化,避免形式过于单一,比如,只是写或是说,这样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对活动失去兴趣。应多种形式相结合,各种形式之间紧密相连,且具有层次性,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达到良好的活动效果,从而达到活动目的。活动形式设计应适合不同学生的年龄特征,如小学生比较适合以讲故事、做游戏的形式,而不适合辩论赛的形式。

(三)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创新性。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过程中既要避免活动的时效性,又要避免活动的单一性。要考虑学生是否做过,以及是否对活动感兴趣。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年龄特征,在原有活动设计上进行创新,也可以邀请学生参与活动设计,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对活动的认同感与参与度,同时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四)设计备用方案。在活动方案设计过程中应考虑突发因素的出现,如室外活动的设计则要考虑天气因素的变化,如果下雨则应采用第二套方案,使活动设计方案具有灵活性。如实施一个活动方案时,在发现有不足之处时,则可以用另一个活动方案的内容进行补充完善,这样才能达到活动的整体效果,实现预设目标。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注意事项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活动和体验是心理健康活动课最核心的两个要素。做好这两个因素的最大体现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体验更深刻。教师应摆正自己的角色,在心理活动中是参与者、引导者与启发者。在活动过程中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仅体现在活动前参与设计,活动中担任主角,还体现在活动后参与评估。教师积极接受学生在评估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和完善心理活动课程。

(二)合理分配时间,讲好规则,做好示范。教师在控制时间上应灵活把握,不要在某一活动中浪费过多时间,而影响下一个活动,导致整个活动无法完成,无法达到应有的活动效果。在讲解活动规则时,要思路清晰,语言简明易懂。可以自身做示范或请学生示范,这样,更有利于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多进行开放式提问,减少封闭式提问。心理活动课注重的是心理体验与自我表达,开放式提问有利于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地表达感受,而封闭式提问,其答案具有固定性,这就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自我表达。在学生不断地表达与倾诉中,可以不断地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可以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

(四)多关爱鼓励学生。心理健康活动中有的学生性格内向,甚至自卑,在言语表达中缺乏信心,这就需要教师的鼓励与支持。提高其自信心,使其敢于表达自我,不断强化自我意识。在活动中多用表扬与赞美的语言,使学生增强愉悦感与自我效能感。

(五)教师将积极乐观的情绪带进课堂。心理健康活动的活动气氛对于整个活动的成败,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教师应将积极乐观的情绪带到课堂之中,使课堂气氛更活跃,从而避免消极的情绪对活动氛围的影响。同时,教师应注意在活动氛围出现压抑时,及时调整,促进良好活动氛围形成。教师的言语应具有诙谐幽默的特点,使课堂气氛更愉悦。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讲笑话、演小品的方式调节课堂气氛。

如何学好教育心理学范文2

习方式;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7—0050—01

一、教师要转变角色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做个民主型的教师,勇于做学生的“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第一,从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要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

第二,从管理者转变为参与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并不是要把教师行为完全变成学生的学习行为,而是要把教师的教学行为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在观察、倾听、交往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走进学生的世界,学会用学生的眼光看世界,与学生一起分享感情与认识,尊重学生的差异、人格和选择,赞赏学生的闪光点,与学生一起寻找真理,并勇敢地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二、教师要成为知识的研究者

新课程标准实施中,教师只有从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转变成教学过程的动态研究者,才能适应新的课程要求和学生成长变化的需要。教师这种教学行为的转变,主要是指教师应当成为孜孜不倦的学习者、新的教学思想的实践者和教育改革的专业决策者。教师根据自身的兴趣,或者根据自己的观察思考,发现实际工作中尚待解决的问题,抑或应从教学中的一种情况出发,确定所要研究的问题,找到研究的起点。

三、教师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下教师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如学习《将相和》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分组合作表演课文内容,学生便自由组成了一个小组。课外他们为表演好课文内容,献计献策,选资料,互相帮助,学习研究。有的编歌舞、话剧等。等到课堂交流时,在课堂上尽情展现,使得课堂生动、活泼,对课文的理解收到了显著效果。这样,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潜能得到了开发,主动的地位得以真正体现,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共同发展。“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的活动。”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读,去揣摩、品味、欣赏文中的语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学生在各自体验和相互启发之中,使学习成为一种愉悦而有意义的精神生活。

四、教师要把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能力结合起来

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只顾传授知识给学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语文教学中,要落实的能力目标主要是“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这几个方面的综合训练。如,在学习《春》这篇写景文章中,把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知识,并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又如,在每节课前安排两名同学进行演讲,开辩论会等,从而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训练学生写日记,培养他们观察生活的能力。我认为“听、说、读、写”能力都应注意培养。同时,学生的处世、应变、协调能力等也应在语文课上得到培养。

如何学好教育心理学范文3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现在的孩子大都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集体荣誉感,缺乏坚强的意志品质,更缺乏受挫和抗挫能力。有些孩子甚至形成孤僻、任性的性格,再加上家庭教育不科学,以致出现怪异、暴躁、轻生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令人担忧。面对活泼可爱却随时都潜存着种种心理问题的学生,作为教育工作者,深感责任大、压力大,如何让孩子们健康成长,为他们的成长铺路引航,我觉得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十分重要。

一、正确认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学会宽容

家庭、社会对儿童健康的认识,也往往偏重于身体好、吃得好、睡得好等生理健康方面,“重养轻教”现象严重,从而忽略了儿童心理健康这一重要方面。心理健康是儿童精神发展的重要内在基础,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儿童才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健康这一关键要素,儿童的发展就可能会受到无法预测的限制,甚至在其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就有可能出现人格障碍或心理疾患。

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孩子们进行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基本条件,是其智力正常发挥的关键。孩子学习好、听话、做事稳稳当当不出格不一定表明其没有问题,教师要想真正了解学生,必须放下“架子”,试着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与孩子站在同一个平台上,这样才能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从而合理的接纳孩子的各种行为哪怕是过激行为。面对孩子们的错误,教师立刻就进行严厉的呵斥或责罚是不可取的,因为此时孩子的内心是充满恐惧的,最需要教师的理解、安慰、关心。如果教师能够在及时了解详细情况的基础上再对孩子进行教育,对孩子来说是巨大的宽容和帮助,也能在心理上增强孩子改正错误的信心和信服感。学生在课堂上出现搞小动作、作业马虎或与同学不和群等问题,如果我们能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剖析,去解决孩子们思想上的负担、包袱,寻找科学有效的方法法,就一定会使学生形成健康、乐观、向上的品格,这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了解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学会赏识学生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及个体差异不同,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也不相同,尤其在小学阶段,孩子们活泼好动,对事物充满好奇,有着很强的探索欲望。针对孩子们因好奇和冲动而产生的破坏与冒险行为,教师要正确、积极的进行引导,不要马上批评学生或完全否定学生,要用赏识的目光去关注他们,鼓励他们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借势教育学生即由此可能会产生的严重后果或危险,让学生对教师的教育心服口服,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对于学习,教师不能只用成绩这把标尺去衡量学生的优劣,而应努力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纠正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学会赏识学生,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经常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用观察的眼光审视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三、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学会与他人交流、沟通

一般来说,凡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往往会在老师、同学面前表现出退缩、怯懦、不愿意与同学交往等现象,同时他们的内心也充满矛盾,他们非常渴望自己的内心充满阳光,充满快乐,更渴望老师和同学能够帮助他搬去心底的石头,所以,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去发觉孩子细微的变化。如果发现学生有了心理问题,教师就该及时正确疏导,鼓励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在学习上结对子,进行帮扶;在思想上进行开导;在物质上进行奖励,让他们努力克服自己的弱点,学会与他人交流、沟通。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让学生用善意的眼光看待社会,看待别人。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是小皇帝,缺少与同龄小伙伴交往的机会,很容易养成任性、爱发脾气、自私等不良性格特点,因此儿童人学后,教师要引导、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使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团结互助,学会与他人平等相处。现代社会知识膨胀,变革急剧,文明加速发展,儿童成为每个国家的宝贵财富,谁拥有健康的心理,谁便拥有美好的未来。“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着一代人的成长,对心理有问题的孩子,甚至是在我们看来有些顽固不化的孩子,教师不能灰心,更不能放弃,要用爱心、耐心、诚心、热心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平等的对待他们,用集体的温暖去感化他们,使学生不断进步。哪怕是说上一句关爱的话或一个赞许的眼神,也是爱的表示。这些看似简单、平常的言行,可以让孩子快乐一天甚至几天、几年。因此,教师平时应该通过各种形式,向每个孩子表示爱意,让孩子在爱的氛围中健康成长,增强儿童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减少心理疾病的产生。

四、加强教师、家庭、学校联系,建立三位一体教育网络

人的成长历程是一个没有归途的旅行,既充满阳光,又充满荆棘,充满坎坷。要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环境的重重影响,尤其受家庭环境熏陶极为重要。学生在学校里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是其所受家庭教育的折射反映。学校在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产生困难的根源其实都可以追溯到学生所受家庭教育程度,不管教师作出多大的努力,却总收不到满意的效果。因此,教师要经常与家长沟通交流,特别是生活在单亲家庭或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学习上,有厌学情绪,性格上任性偏激,心理有被父母抛弃的阴影,亲情空虚,同时还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内心脆弱,不堪一“责”,他们是极易出现问题的孩子,教师要定期组织召开家长会,及时家访,既让教师了解家长,又让家长理解教师的工作,及时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和思想变化状况,要做到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都了如指掌,使学校与家庭目标一致,齐心协力,共同搞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五、完善教师培训机制,营造健康育人环境

如何学好教育心理学范文4

关键词:初中语文;心理素质;培养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生活幸福、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初中生身心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矛盾,使他们面临很多的心理问题或困惑,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极为必要。语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很多,语文教师应该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科性质的前提下,把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组成部分

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有着心理健康教育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更应把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作为重要任务,使之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语文学科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不同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语文是将古今鲜活的事例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分清善恶美丑,以古今贤能为榜样,在对作品的学习中感悟借鉴。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有正确认识,正确评价,更好的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面对挫折;保持自尊、自信、自爱、自强的状态;对学习投入极大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更有效地创造价值。

二、利用语文教材进行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是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性格、健康的情绪情感和健全的意志品质。健康情绪情感与良好性格的培养。性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最为密切,养成良好的性格对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良好的性格对健康的人际关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鸿门宴》中一代枭雄项羽,灭秦势如破竹,但终因骄傲自大,刚愎自用,功败垂成;《赤壁之战》中猜忌多疑的曹操,正是被人抓住了性格弱点,落得大军被烧的结局;《孙膑与庞涓》中满腹才学但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庞涓,最终成为反面教材。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心胸宽广,不与人计较,廉颇也能知错改正,负荆请罪,两人成就历史佳话。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要有意识将性格情绪对人的影响指出恚让学生懂得健康情绪情感与良好性格对人生的影响。健全的意志品质培养。在学习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时,教师要让学生深入理解有业、敬业、乐业之必要,认识到敬业乐业是人类合理的生活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责任心”与“兴趣”。读《傅雷家书》,要让学生细细体会一个父亲的关心体贴,对挫折要有正确的认知和对挫折的耐受力及挫折的排解力,面对挫折要学会坚强。在学习《过零丁洋》等诗文时,要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三、在主题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指在交往过程中所结成的心理关系。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有助于自我完善、心理保健及促进社会协调。教师要多设置主题活动,设置研讨交流环节。课内小组交流。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设置问题。如“刘邦在鸿门宴中为什么能死里逃生”(《鸿门宴》),“时传祥精神在当代是否还有意义”(《寻找时传祥》),“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穆公退兵的”(《烛之武退秦师》)。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学会认识自己、欣赏别人,展示自己。在研讨交流中感悟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正确对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会虚心倾听,学会反思,勇于发表不同意见,对不同于己见者不讽刺、不挖苦,要让学生知道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学会在交流中探索,在探索中求证。课外实践活动。利用周六日和寒暑假,为学生布置社会实践作业。有独立学习完成的,也有小组集体完成的。如学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爱这土地》等课文,以“爱祖国”或“爱家乡”为主题布置手抄报作业,让学生感受祖国和家乡的变化;又如“我爱老照片”主题手抄报,让学生在搜集老照片时感受成长的快乐,感恩父母和家人;布置“寻找那些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物品”主题活动,让学生感受时代的变迁。课内外主题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在研讨交流中对自我有了正确的认识,增强了自信,增强了学习的乐趣。

四、通过作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作文是客观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反光镜”。有些成绩平平的学生有时写出一些有真情实感,令人爱不释手的好作文,而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作文却写得很一般,很平淡,很让人失望。因为在低成绩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挫折、失败和痛苦比较多,这对他们的成长来说似乎是“坏事”,然而对写作来讲却不能说极其有利。学生积郁在心里的喜怒哀乐以及强烈的爱憎,一旦找到喷发的突破口,往往可以写出很多叫老师兴奋不己、拍案叫绝的优秀作文。所以,语文教师要仔细地寻找表达他们感情的突破口,热情鼓励并指出努力的方向。

2.通过精心选择文质兼美的课外阅读文章,对初中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他们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并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不但教给他们读书方法,还注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阅读感受,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收到实效。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自己教育自己,培养良好的自我教育习惯。

五、通过初中语文课外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学好教育心理学范文5

关键词:初中 英语 教学 素质 教育 策略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大多过于注重学生的理论技能,对于学生的英语理论知识技能比较重视,对于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却比较忽视。导致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比较片面,形成“哑巴英语”或者“中式英语”,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就需要教师能够遵循新的教学理念,做好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

教学理念是教师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既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指导思想,也是教学中的一项基本准则,教师的教学理念科学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理念就是不科学的。所以在新时期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笔者热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它与“应试教育”的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教学观的不同,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从培养目标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通过英语教学能够实现学生各项技能的发展,而不单单是英语理论知识的提升;从对待学生看,素质教育而向全体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现,教学不能简单的进行“优等生”的拔高教育,还要加强“后进生”的学习引导;从教学内容看,素质教育着眼于素质的全面提高,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分层教学,让每个阶段的学生都能够有所提升;从教学过程看,素质教育注重启发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地学习,更加注重学生对于学习的感知与体验,引导学生去感受教学的过程,而不是只求一个结果。只有更新了这些教学理念,才能够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科学的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

二、通过优化教学目标来提升教学效率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记会单词、背会课文、学会语法”,只要学生“会做题、会考试”就是教学的最终目标。所以也有很多的考试技巧、考试秘笈出现,很多学生看似考得不错,但是英语综合技能却相对不高。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认识到英语教学要遵循语言教学的基本规律,不断的优化课堂教学目标,以便能够更好的指导教学步骤的实施。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对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教学内容和目标做了明确的规定,包括“知识、技能、情感、策略和文化”等五个方面。在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首次把“情感、策略和文化”引入教学目标,并实现目标分极使之更加层次化、具体化,这无疑给新时期英语教学指明了方向,对基础英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带来生机。因此,我们必须克服过去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和不足,以新的教学总目标为依据,优化课堂教学目标,大到学年、学期目标,小到一节课目标。建一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以情感为核心,把培养学生学习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因素列入教学目标并使之具体化,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层次和个性差异,达到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协调发展,优化教学目标,以便能够更好的实现学生英语素质的提升。

三、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培养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再多的知识也不如教给他们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只有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比如要大力提倡并实行“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真正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当做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学习能力的培养上,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库,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为主体,注重学习水平层次和个性差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学习活动至关重要英语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按照教材体系和学生认识水平,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笔者认为,良好的英语习惯应该包含以下几点:语音为首的听说习惯、按时预习新课习惯、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习惯、主动参与课堂实践活动习惯、听说读写齐头并进习惯、及时复习所学知识习惯等,拥有了这些习惯,就能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全面提升、综合发展。

四、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实践运用

如何学好教育心理学范文6

【 关键词 】大学生 贫困 心理健康 对策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关键,也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成长,也关系到合格的建设者和劳动者的培养,可见其意义重大。现就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表现及影响、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及解决对策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本文通过对63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家庭经济问题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家庭经济处于中低收入水平及困难的学生超过了50%,因家庭经济困难造成自卑和挫折感的达21.1%。由以上结果所示,家庭贫困原因造成学生心理压力的比例竟如此之高,着实应引起我们高度关注。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表现及其影响

贫困大学生作为大学校园中的弱势群体,面临着经济和学业等方面的压力,再加上成长环境和社会氛围的影响,很容易产生心理贫困现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主要表现为较强烈的自卑心理、敏感的自尊心理、较严重的自闭心理和较明显的抑郁倾向。这些心理障碍不仅影响其自身的人际交往、学习成绩以及人格完善,如不加以正确引导还容易引发一些心理疾病,给个人和家庭的生活蒙上阴影。已经发生的一系列客观事实表明,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如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还会影响高校校园秩序的稳定,引发各种社会问题,激化社会矛盾[1]。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成因分析

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面临着支付高额学业的压力以及人际交往等人生课题。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使他们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下,自然会对身心承受造成重压,这是导致“心理问题”的客观原因,而由于家庭条件等原因,使个体对环境的心理适应能力较差,则是导致“心理问题”的主观原因。现从家庭、社会、自身三个方面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家庭方面原因

经济拮据是造成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主要原因。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在成长过程中家庭的影响是最大的。而家庭的负面影响,也容易使大学生产生自卑易怒、缺乏耐性、缺乏自立、自理能力和集体合作精神。

(二)社会方面原因

不同文化背景所产生的文化差异性。比如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很多城市孩子认为司空见惯的事物,在他们看来却是很新鲜。因此,家庭贫困的大学生难免会受到歧视,以致产生自卑心理。在与生活在城市的同学交流时,很难产生共同话题,这样又会产生心理孤独情绪。

(三)自身方面原因

贫困大学生对自身贫困的错误认识和贫困大学生不良的个体心理素质是造成其心理贫困的主要原因。此外,对于上大学后城市生活的不适应以及面临毕业时的就业压力也是造成贫困大学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三、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对策

国内一些学者的心理辅导实践证明,心理辅导对贫困大学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许燕曾对30个入学时曾被认定为有严重心理疾患的贫困大学生进行了为期4年的心理咨询,4年后,这些贫困大学生一半被保送或考上研究生[2];成都理工大学的许若兰将80位贫困大学生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采用心理讲座、团体辅导、个别辅导和心理训练等方法,经过一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后,干预组和对照组的测试统计差异显著,前者焦虑和抑郁水平明显低于后者[3]。

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必须遵循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此高校辅导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引导:

第一,加强对贫困大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于与自己有着相似经历的人所取得的成功,会产生更大的认同感和激励性。因此,通过,引导贫困生通过人物传记和励志书籍领悟人生奥秘,培养他们远大的志向、坚强的意志和豁达的人生态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通过团体活动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高校辅导员可以制定相应的团体活动方案,组织以班级、社团或寝室为单位,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高品位的文化、娱乐活动,同时要重视在班级、社团和宿舍的同学之间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相互沟通的良好人际关系,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让贫困学生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从而缓解和消除精神上的压力。

第三,鼓励贫困大学生加入志愿者社团。贫困生可以通过为社会各阶层、各地区、各领域内的弱势群体提供力所能及的体力和脑力上支援,从志愿者活动中感受到人与人真诚相处的温馨以及实现个人价值的喜悦,从而帮助贫困大学生在奉献中增强自信。

【参考文献】

[1]潘清泉.贫困大学生心理资本、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