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产业研究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技术产业研究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技术产业研究报告

生物技术产业研究报告范文1

关键词:生物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X17 文献标识码:A当今世界,生物技术革命正在悄然兴起。面对这一新的发展机遇, 2007年4月8日,国家发改委颁布了“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从而吹响了我国向生物产业全面进军的号角。

1 形势与需求

1.1 全球生物产业的发展态势

近十年来,全球生物产业的产值以每5年增加2倍的速度增长,很多国家生物产业增长速度超过30%,约是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10倍。美国能源部、农业部研究报告指出,到2020年美国10%的基本化工原料将取自农作物资源,2050年达到50%;生物服务市场以年均20-25%的速度快速增长,2005年全球委托合同研究达163亿美元,占研发投入的24.7%。很多学者预测,生物产业规模必将超过信息产业,产业规模大约是信息产业的10倍,到2020年,全球生物产业产值预计将达到30000亿美元,到2025年,人类社会将全面进入到生物经济社会。

1.2 我国生物产业的发展趋势

生物产业整体规模保持高速增长。2008年,我国生物医药实现产值8666亿元,同比增长25.23%。2010年我国生物产业产值超过1.5万亿元,2011年我国生物产业产值接近2万亿。

国际化步伐加快。2008年,全国生物医药实现出货值723.24亿元,同比增长13.75%;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业实现出货值233.13亿元,同比增长16.58%。我国生物企业继中古、中德在生物领域合作步入良性轨道后,中英、中印、中加之间的研究机构和企业合作步伐也不断加快。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药物基因和蛋白筛选国家工程实验室等1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启动建设。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建成运行。治疗型乙肝疫苗、人工耳蜗等一批重大技术和产品研制取得重要进展。

2 优势与不足

2.1 比较优势

资源优势。黑龙江省土地总面积45.4万平方公里,人均耕地面积4.65亩,是全国人均耕地3.3倍。全省未利用地达9675万亩,可利用后备耕地资源近2250万亩,占全国可开发耕地的22.5%。全省共有高等植物2532种,年产各种农业秸秆5600万吨,薪炭林900万吨,林业废弃枝桠、木材加工等剩余物至少4000万吨,中药材物种856种。粮食产量和商品量位居全国第一位。

技术优势。我省哈兽研研制先后获得各类科技成果254项,其中国家发明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各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50余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哈药集团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在国内率先推出重组人干扰素a-2b等产品,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省农科院培育的高产优质大豆绥农14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哈尔滨工业大学任南琪教授等在国际上首创了以厌氧活性污泥为产氢菌种的发酵法生物制氢技术,使国际生物制氢产业化目标至少提前了十年。

人才优势。哈兽研沈荣显院士是国内该领域唯一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医科大学杨宝峰教授是我省首位国家973 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世界首例基因敲除猪的完成者赖良学博士、世界首例克隆骡子的主要完成人李光鹏、世界首例胚胎细胞克隆猴的完成者孟励、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大鼠完成者周琪、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雪貂的完成者李子义等人都是我省培养的杰出人才。

2.2 存在问题

原始创新较少。我省生物领域的原创技术,除生物疫苗外,其它的97%以上的药品均为仿制品。产业规模偏小。2006年在全国生物制药行业工业总产值的排位中,我省的位次在10名之外,除哈药集团外没有第二家企业能够形成较强的产业优势。研发投入偏低。全省101家生物高新技术企业的R&D支出为1.9亿元,占整个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1.6%。而全球大型制药公司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在9%~18%之间,著名生物技术公司的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则在20%以上。

3 战略规划

3.1 生物医药

重点开发生物基因治疗类药物、新一代头孢菌素系列产品和具有独特地域品质的中药产品。到2020年,建立起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成为我国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销售收入达到600亿元。

3.2 生物农业

开发重要绿色农用生物产品6个,建立绿色农用生物产品生产基础地5个,到2020年全省生物农用产品推广面积达到5000万亩。培育10-15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种业(种畜、种禽、种苗)、绿色农用生物产品生产企业(集团)。

3.3 生物能源

建设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的中试基地,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生产企业。到2020年前,根据资源和市场情况,进一步进行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生物质发电和供热、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和生物制氢的工业化建设,形成1-2个大型龙头企业,建设成为全国领先且规模较大的生物能源基地。

4 政策建议

4.1 加强科技合作招商引企

引入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如中粮集团、深圳科新、天津泰达、华晨集团、亚泰集团等,利用其雄厚的资本或在生物产业多年积累的成功经验迅速扩大我省生物产业规模;引入世界500强中的国外生物企业,如:美国辉瑞、强生、安进等公司,跟踪国际生物产业前沿技术,拓展生物产业国际市场。

4.2 主动组织设计重大、重点项目

通过主动组织设计重大、重点项目,优化配置各部门科技资源,突出以企业为主体,加强“产学研”的结合,使企业真正成为投入主体、转化主体和收益主体,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使它们在不同发展阶段都能得到政府资金的扶持,为我省经济增长提供更多的增长点。

4.3 加强以俄罗斯为重点的国际科技合作

依托对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等国的地缘和人文优势,重点积极开展同上述国家的国际科技合作。引进上述国家先进生物技术和产品,吸引这些国家的高层专家、学者来我省交流、讲学,共同从事生物前沿技术的研发活动,为我省生物企业和引进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4.4 建设生物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以共享为核心,以整合、配置优势资源为主线,在我省现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的基础上,建设面向我省生物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生物产业创新活动提供科技基础设施和条件平台,重点包括:功能基因平台、植物新成份筛选鉴定平台、转基因动植物技术研究平台、功能性微生物技术研究平台和基因表达产物分析平台。

参考文献

[1]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国家发改委.

[2]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3]《中国生物产业发展报告2006》.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中国生物工程学会.2007.1

[4]李学勇.中国生物产业调研报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8.

[5]《中国生物技术发展报告》.科技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2003.6.

生物技术产业研究报告范文2

论文摘要:清洁技术产业是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已经成为引领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清洁技术产业对于城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资源瓶颈和环境压力的缓解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指出,借鉴美国清洁技术产业发展经验,北京应积极支持清洁技术研发和清洁技术企业发展,推动清洁技术产品、能源消费,培育北京经济新增长点。

清洁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广阔前景

清洁技术泛指能够降低现有能源和资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高效使用自然资源的某类产品、工艺和服务,主要包括新能源、高效节能、环境保护与清洁生产四个方面。清洁技术产业是环保产业的高级阶段,相对于传统的环保产业而言,清洁技术产业不仅限于末端治理,更侧重于污染的源头削减及过程控制。随着节能环保问题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清洁技术产业逐渐成为全球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产业之一。

(一)清洁技术产业成为引领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进入21世纪,全球大规模能源消耗导致传统能源供给日趋紧张,世界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更重要的是新材料、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科技的进步及相互融合促进了清洁技术的逐步成熟,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清洁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据统计,北美清洁技术产业投资从1995年的70亿美元迅速增长到2006年的630亿美元,其中风险投资由2005年的16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29亿美元,年增长率高达81%。2005年,世界环保与新能源产业年产值超过了6000亿美元。目前,清洁技术产业在发达国家国民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份量,占其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高达8%-10%,已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二)新能源产业投资活跃且太阳能等产业呈高速增长态势

在清洁技术产业众多发展领域中,新能源产业投资异常活跃。尤其是自2002年以来,清洁技术产业中可再生能源的风险投资一直占到总的清洁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的60%左右,是清洁技术产业接受风险投资最多的领域。摩根士丹利2007年发表的研究报告预计,风能、太阳能、地热和生物燃料等清洁能源的全球销售额在2020年可能达到5050亿美元,约相当于2005年收入的近9倍;2005年太阳能发电在整个发电市场所占份额几乎微不足道,而到2030年时可能猛增至11.2%,而同期风能的份额也将从0.9% 涨到9.6%。

(三)清洁技术产业发展进入技术成熟期且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新材料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相关高科技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清洁技术产业已经进入技术成熟期,产业发展重点已由最初的末端治理转为源头削减。目前,我国的清洁技术产业相对更多侧重于“清洁”,即大气、水、固体废弃物等的污染治理,属于传统的末端治理阶段;而发达国家则较多的侧重于“技术”,传统的环保产业和技术已经成熟,清洁技术产业发展重点集中在新能源、新材料及其技术的突破,属于源头削减阶段。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统计,2007年清洁技术的市场总份额达到773亿美元,到2017年,其市场份额可增至2550亿美元。据英国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DEFRA)估计,到2012年全球环保市场价值将达到7000亿美元,低碳市场价值5000亿美元;英国金融时报估计到2010年全球碳交易市场价值将达682亿美元。

(四)产业融合成为清洁技术产业发展的趋势

发达国家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已经渗透到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住宅建筑、商用和民用产品等领域。同时,在许多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的研发中均涉及新能源的利用,节能与新能源的相互促进是清洁技术产业发展趋势之一。而且可再生能源本身即为清洁能源,节能与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有助于能源问题的缓解,也是在源头控制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发达国家的环境治理市场也更多的综合了环保、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等特点,比如混合动力汽车的研究开发,不仅有助于能源节约,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更有利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和环境保护。高效节能、可再生能源与环保产业的融合正成为清洁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充分显示出清洁技术产业未来庞大的市场规模容量和良好的市场前景。

美国推动清洁技术产业发展的经验

(一)完善的环境保护、节能与促进新能源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加强对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的法律规定。为了促进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和美国能源消费的独立,美国联邦政府和21个州政府都制定了强制性的全社会清洁能源利用比例,即RPS计划。比如纽约州政府2004年规定,到2013年之前,纽约州可再生能源消费占全部能源消费的比例要达到25%,并且规定现有建筑能源利用效率2010年前相对于1990年能源消费水平实现节能35%。

制订行业节能法案。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基本上都制定了明确的行业节能标准,包括设备能效标准、建筑节能法案、公共建筑节能法案等。如在建筑节能领域,美国能源部通过实施建筑能源法令项目和建筑法令辅助计划规定新建项目能效标准,来促进全美建筑节能计划的实施。联邦和各州的建筑节能法案还对联邦政府以及州政府所有的公共建筑的能效标准作了特别的规定。

加强对产业标准化问题、行业规定与认证、信息公开问题等的法律规定。2005年5月,美国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制订了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小规模发电装置的互连标准。同时,联邦政府和大部分的州政府还实施了信息公开制度,规定能源生产企业等必须提供每一单位能源供给中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和造成的空气、水以及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情况,以方便消费者和全社会节能以及环境保护。

(二)全方位实施支持清洁技术产业发展的经济刺激政策

通过绿色收费筹集清洁技术产业发展资金。1998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纽约州等十四个州共同参与制订了SBC(System-Benefits Charge)计划,即对能源消费者征收额外费用来支持本州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到2007年底,该计划共征集了20亿美元的资金,预计到2012年之前,将征集到15亿美元的资金。基金的利用主要包括对清洁技术企业的贷款、企业技术研发支持、企业清洁项目建设和清洁技术产品的市场推广等。

大力支持清洁技术研究。美国各级政府都投入大量的财力支持公共部门和企业的清洁技术研究工作。比如加利福尼亚州通过PIER即“公共利益能源研究项目”,每年都拿出6200万美元资助企业和社会研究机构进行清洁技术领域的研究。纽约州政府通过“高级机动车辆研发计划”、“清洁能源研发税收激励计划”等一系列的经济刺激方案来促进清洁技术的研发。其中,“高级机动车辆研发计划”通过成立一个500万美元的基金会,向在纽约州从事下一代机动车电池、动力系统和轻质车身研发的公司提供资助。

以各种方式和措施促进清洁技术企业的发展。政府通过税收抵扣、税收减免、财政资助、直接贷款等多种经济刺激方式支持清洁技术产业各个领域的发展。2007年,纽约州政府仅仅支持清洁技术企业的项目就包括高级清洁煤能源工程、生物质能生产税减免、纤维乙醇试点工程等多个经济刺激计划。其中,高级清洁煤能源工程通过成立一个5000万美元的清洁煤技术发展基金推动煤燃烧过程中二氧化碳吸收的研究和应用,同时还有10亿美元的税收减免额度来促进清洁煤能源工程的开展。

支持清洁技术产品消费。除了支持清洁技术研究和直接促进清洁技术产业发展之外,美国联邦和各州政府还非常重视对社会各个方面的清洁技术产品消费的支持。如积极采用税收减免、税收抵扣、财政补贴等各种方式,促进政府、家庭、企业和行业进行清洁能源消费。以加利福尼亚州柴油机减排计划为例,该计划由加州大气资源委员会于2000年制定,希望通过一系列刺激措施帮助加州所有的柴油机于2010年以前降低75%的固体废弃物排放和有害气体排放,2020年前降低85%。

(三)通过政策引导市场力量推动清洁技术产业发展

美国政府促进清洁技术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措施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注重政策措施的市场引导,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来促进产业发展。比如,加利福尼亚州通过“绿色行动倡议”鼓励社会基金投资于清洁技术产业,截止到2007年以前,加利福尼亚公共雇员退休基金(CalPERS)和加利福尼亚教师退休基金(CalSTRS)已经投资了超过10亿美元的资金到清洁技术产业中去。此外,政府资金还与风险投资公司合伙成立风险投资基金或者注资于风司,通过实现投资的企业化运作来推动清洁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政府资金的利用效率。美国政府还通过允许温室气体减低额交易的方式,来实现减排的经济效率。2005年美国东北部以纽约州为首的七个州签订协议,实施地区温室气体削减计划(RGGI),规定了能源生产企业的温室气体减排额度,但是允许减排额度在市场上的自由交易,同时允许企业通过垃圾处理、沼气处理与燃烧等方式来冲抵这一额度。

(四)通过政府采购和政府节能示范推动清洁产品消费

美国政府促进清洁技术产业发展,推动可再生能源消费和环境保护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加强政府部门的示范作用。联邦及各州政府基本上都明确规定了政府公共部门的节能目标、可再生能源利用目标和公共建筑节能目标,并实施公共建筑节能与环保、政府用车节能、政府节约用水、政府部门垃圾回收利用等一系列节能环保计划。如2005年能源政策法案和2007年能源独立与安全法案规定了美国联邦政府部门详细的节能目标。同时,联邦和州以及地方政府还加强对清洁技术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如2002年纽约市交通部采购11600个节能路灯及交通指示灯,节能90%;2004年纽约房委会在公共房产中更换了180000个节能冰箱,节能20%。2007年,美国通过能源独立和安全法案,规定联邦政府日常采购要优先考虑通过“能源之星”标准认证或联邦能源管理项目指定的节能产品和清洁技术产品。

作为科技含量高、知识密集的高科技产业,清洁技术产业发展对资源的消耗低,造成的环境污染小。清洁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助于加快北京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北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缓解首都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与环境压力,实现首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快清洁技术产业发展,北京应采取以下策略:

(一)完善清洁技术产业政策体系

完善清洁技术产业税收政策,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对清洁技术企业予以所得税、设备销售税及财产税的相应减免、税收返还和价格补贴等政策。同时适当加强对企业、家庭以及各行业清洁技术产品和清洁能源消费的财政、税收等的政策支持,促进清洁产品和清洁能源消费。

(二)创新清洁技术企业融资渠道

借鉴国外经验,探索建立清洁技术产业专项基金制度,基金应主要源于财政专项拨款、电费附加、火电厂排污收费等,基金主要用于清洁技术产业项目开发、产品推广、清洁能源及清洁产品消费激励。针对我国清洁技术产业投资主要由政府投入或企业自筹的现状,加强与国内外清洁技术领域风险投资机构、私募基金的联系与合作,推动清洁技术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或境外上市,实现清洁技术产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三)提升清洁技术产业创新研发能力

加大对公共部门清洁技术研究的支持,以大学、科研院所研发资源为基础,推动清洁技术产业领域关键技术和标准的研究,如高效燃烧和锅炉节能技术、建筑节能新材料、绿色照明、热泵技术等等。同时建立和完善一系列专业性较强的清洁技术研发共性技术平台、通用设备科研平台、信息服务平台等,主要为清洁技术产业发展提供直接或间接的公共技术服务。

另外,加强清洁技术产业相关标准化研究。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储存及应用方面的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的研究;制订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强制性标准;制订高耗能企业、行业可再生能源利用和环境污染的信息公开制度。

参考文献

生物技术产业研究报告范文3

为了提高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效率和效果,深入探讨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的发展经验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以美国、日本、韩国、芬兰四个国家为例,深入分析了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历程与现状,通过比较发现政府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即通过战略产业的制定与执行,带动科技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进而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同时,经济的发展为高额的R&D投入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形成了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与循环,其中的国家政策,起到了催化剂与稳定剂的作用。

关键词:

国家建设;基础保障;经济发展;国家政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6002503

清洁、高效、可持续,是全球发展态势,创新则是实现该目标的有效途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创新型国家,一般指创新投入高、科技进步贡献率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和创新产出高的国家。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芬兰、瑞典等二十几个国家,这些国家的共性特征主要包括:国家R&D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甚至超过3%,如日本、芬兰),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国家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通常在30%以下等等,而我国各项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创新型国家建设,是一个经济、制度、组织、文化、战略等多方面协调运作的系统工程,深入研究成功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经验,可以更好的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参考。

1 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的特征

世界上较具代表性的创新型国家主要有美国、日本、韩国和芬兰等,这些国家具有一些共性的特征,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 创新投入产出

衡量创新投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就是R&D强度。以美国、日本、韩国和芬兰为例,其R&D投入随着经济的发展,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尤以芬兰最为突出,韩国次之,美国和日本相对稳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R&D强度均超过了2%,其中日本和芬兰在进入21世纪后已经超过3%。衡量创新产出的重要指标包括科技论文的数量与专利申请(授权)数量等。科技论文数量可以反映出一国(或地区)在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前沿探索情况。若以总量衡量,美国遥遥领先,相比较而言,日本落后较多,韩国、芬兰数量相对较少。以人均数量衡量,每万人科技论文数量,芬兰近几年却占有绝对优势,甚至超过了美国。韩国增长速度很快,与日本日趋接近。能够衡量创新产出水平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即发明专利授权量,该指标同时也能反映出一国(或地区)的科技实力及自主创新水平、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等等。从总量上看,20世纪90年代之后,日本与美国接近,韩国在进入21世纪后发展很快,尤其自2006年开始增长幅度更大,与美日差距逐步在缩小。芬兰在总量上与美国、日本及韩国的差距较大。从人均数量来考察,2004年之前,日本一直占有优势,然后依次是韩国、美国、芬兰,2004年之后,韩国的人均专利占有量迅速上升,且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日本、美国、芬兰较为稳定。

综上,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的创新投入产出,其共性特征即高额的R&D投入,大量的创新产出。其中美国在总量上基本占据绝对优势,日本次之。但人均数量方面,韩国、芬兰的地位不容忽视,甚至超过美国和日本,体现了其极强的创新能力和潜力。

1.2 经济发展水平

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与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即必须有相应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是自主创新,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经济基础关键是有利于或能够保证自主创新活动的进行及可持续发展。

目前来看,世界上主要的创新型国家均为经济发达的国家,以人均GDP(GNI)衡量,大都在20000美元以上。这些国家每年R&D投入巨大,创新产出高,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造就了国家经济水平的持续快速提升。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或制约自主创新的投入水平及产出水平。建设创新型国家,应该以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作为前提。以美国、日本、韩国、芬兰为例,其人均GDP数量一直呈现稳定上升趋势,其中美国的人均GDP数量最高,韩国较低,芬兰与日本接近。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高额创新投入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基础。

不过,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初期,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比如美国,20世纪40年代是其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分水岭。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当年价格计算,人均GDP处于1000至2000美元之间,属于较低的水平。对于日本而言,80年代前一直坚持走以引进和消化欧美技术为主的模仿型“技术立国”之路。进入80年代后,开始向注重基础研究和独创性自主技术开发的“科学技术创新立国”的战略转变。在其正式确定“科学技术创新立国”战略的80年代,经济发展水平已经相对较高,人均GDP数值已经达到并超过了10000美元。韩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通过制订一系列促进科技创新的宏观政策,积极引导本国科技发展战略转型,不断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努力提升本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水平,成功实现了由一个经济非常落后的农业国向位于世界前沿创新型国家的转型,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树立了一种后进国家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战略典范。从1962年到1997年,韩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都在8%以上,人均国民收入由1962年的87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12000多美元,并以相当于我国4%的人口创造了40%于我国的经济总量,可谓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奇迹。芬兰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考虑放弃资源密集型经济发展战略并选择知识经济发展道路的时候,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整个70年代,芬兰的人均GDP从3344美元增加到7955美元,增长率超过了10%,平均值达到了5300美元左右。可见,当前典型创新型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其起步阶段是存在较大差距的。

1.3 产业结构特征

每个国家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组成国民经济的产业部门是大不一样的,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相同。从三次产业比重的变化趋势中可以看出,世界各国在工业化阶段,工业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之后逐步向“后工业化”阶段过渡,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当前的各创新型国家,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的“三、二、一”型特征。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必然存在产业结构有序转换的过程,即遵循配第――克拉克定律。产业结构达到一定的水平和高度,技术创新才能有效进行。

考察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的产业结构演变特征我们会发现,其必然遵循着产业结构有序演变的规律,即第一产业比重持续变小,第三产业比重持续增加,第二产业比重相对稳定或小幅降低。其中韩国的第二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达到峰值后逐步降低,体现了经济发展的阶段性。

另外,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初期,韩国、芬兰第一产业的比重明显偏高,以后随着经济发展,比重迅速降低。而日本、美国在创新型国家建设初期,即具备了后工业化时代的产业结构特征。可见,几个典型创新型国家的产业结构特征在建设初期也是存在较大差距的。

2 政府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作用

由以上各主要创新型国家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在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特征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各国均实现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探究其根源,各国政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其中各国根据自身经济发展阶段及科技发展水平,在深入研究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基础上,从国家的高度制定相关产业政策,确立一定时期的战略产业并加以大力扶植,对建设创新型国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战略产业是指对提高和保持国家竞争力有重要、长远意义,对国民经济运行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与推动力的产业,它对一国和地区经济的长期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起着根本性、全局性的作用。战略产业的选择,必须具有前瞻性、高技术性、可持续性及较强的带动性(辐射性)。一国一定时期战略产业的选择,应该与其当时的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水平、科技发展水平相协调。战略产业的正确选择,会产生一系列具有深远意义的科学技术成果,带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进,支撑经济长期发展,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支撑点。反之,脱离经济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实际水平,或者与科技发展实际水平脱节的战略产业选择,都将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

2.1 美国

在二战之时,日本偷袭珍珠港,使美国也卷入这场战争之中来,当时的美国式世界上科技实力最强的国家他的强大的科技实力让他赢得了这场战争,这也让美国政府格外重视了科技实力。中国有句话:“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是这很好的解释,1945年,V・布什向美国政府提交了著名报告《科学-无止境的前沿》,它对美国后来的科技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得其后的历届美国政府加大了对R&D的投入,极大地促进了科研的发展和科学人才的培养。70年代末,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日本商品依仗其物美价廉的巨大优势大量替代了美国本土商品成为美国人心中的选择目标,这对美国市场形成了强烈冲击,一份美国国情研究报告《美国制造》由此发表。报告中在分析美国产品与日本产品比较缺乏竞争力时指出:美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劳动生产率下降,原因是美国重大关键技术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受到严重挑战。该报告得出的结论是,美国必须不断发展高技术和技术创新来提高美国产业的国家竞争力,通过发展新兴行业来增加就业机会。为此,美国颁布了一系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政府科研机构与民间企业合作研究的法令,使美国企业在其后的30年间不断创造出新的技术和产业。新兴的电子工业、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产业不但增加了新的就业机会,而且使美国制造向着更高的技术和更新的产品迈进。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产业作为以数字技术为中心的高新技术,已经取代了汽车、建筑业等传统行业成为美国新的支柱产业。作为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较早的国家,生物技术产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无论是在研究水平和投资强度、还是在产业规模和市场份额上,美国均领先于世界。2000年初在克林顿政府提出了国家纳米技术计划后,纳米技术在美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同时纳米科学技术也成为了布什政府关注和重点投资的领域。2001年,美国政府宣布了一项总投资为0.65亿美元的计划,要在今后5年资助6个纳米科学与工程中心。2002年美国对国家纳米计划加大了投资力度并制定了新的战略目标:到2010年要培养80万真正懂纳米科技的人才,纳米技术对美国GDP的贡献要达到1万亿美元。2003财年和2004财年政府对纳米技术计划的预算投入将进一步增加:从2002财年的6.79亿美元投入分别增加到2003财年的7.74亿和2004财年的8.47亿美元。

由此可见,美国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自身经济、技术及产业情况,从国家的高度确定了一系列的战略产业,从而引领着世界高新技术的发展方向,也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开辟了道路。

2.2 日本

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末,日本政府实施的最重要的产业政策是“重点生产方式(也称倾斜生产方式)”,重点扶持煤炭和钢铁等产业,构成了一个煤炭和钢铁增产的良性循环机制。60年代,日本为迅速提高经济实力,实现赶超英美的目标,针对产业结构低级化现状,实行了以重化工业为中心的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政策。通过应用“筱原基准”对日本经济的实证分析筛选出当时的“筱原基准产业”为钢铁、炼油、石化和机械等,因此确立了重化学工业作为60年代的战略产业。这一时期产业政策的实施,使日本的钢铁、石油化工、汽车及家电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同时也成就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这一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进入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导致的世界性经济萧条,加上美元危机的影响,日本经济也进入了一个低速增长期。为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日本政府赋予了“产业结构高级化”新的涵义:从“重化工业化”向“知识密集化”转化,“知识密集产业”成为主导产业。主要包括高科技产业、高级组装产业、时髦产业和知识产业。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实现了从“知识密集化”向“技术立国”战略转变。该时期以自主开发尖端技术为中心的“创造性知识密集产业”为主导产业,提高了产品的“创造性科技”含量,不仅使产业结构进一步高级化,而且也激活了整个经济。其中以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飞机及其他高技术产业等战略产业为代表。

2.3 韩国

韩国在推进本国技术创新能力时,并不是齐头并进的,而是选择若干个对本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战略支撑作用的科技领域进行重点投入,支持该领域的企业进行重点科技攻关,尽可能地在局部领域形成科技创新突破,进而带动相关产业技术的发展和国家整体科技实力提升。如20世纪60年代,韩国在资源与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重点扶持纤维、胶合板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入70年代,韩国经济开始起飞,此时韩国确定了钢铁、非铁金属、机械、造船、汽车、电子、石化、水泥、陶瓷器及纤维工业等十大战略产业。80年代,韩国进行经济结构调整,1982年,韩国实施“核心技术开发事业”,确定半导体、计算机、机械和化工等领域作为重点产业技术进行扶植。1991年,韩国政府又提出了长达10年的“先导技术开发事业”(既“G7”工程),确定17项高新科技研究项目作为国家优先发展的关键技术。1997年12月,韩国制定并实施了《科技革新五年计划》,确定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环境技术、能源技术、机电一体化和系统工程、新材料等六大领域作为国家战略产业。在2000年度的韩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通过的《2025年构想:韩国科技发展长远规划》中,再次将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机械电子学、能源与环境科学等列为韩国未来的主要科技发展方向。

2.4 芬兰

提起芬兰我们大家想到的就是诺基亚,一个曾经代表着通讯行业的巨头,芬兰没有中国这样的地大物博,他只是北欧资源贫乏的一个小国,近几十年它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世人所瞩目的成就,正是因为他找准了自己的目标结合了自身的实际,没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的信息高新产业道路。芬兰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选择发展通讯产业,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重点发展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1990-1999年10年间,芬兰电子、信息和通讯业的产值增长了5倍。芬兰的手机比如诺基亚在21世纪90年代甚至是到2010年前都出现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同时芬兰在转基因生物制药、生物医药、工业用酶以及环保用生物降解制品等现代生物技术领域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些领域的发展都是芬兰依据本国特点,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的结果。

3 结论

综上所述,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在不同的经济基础上起步,以国家政策为导向,通过战略产业的制定与执行,带动科技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进而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同时,经济的发展为高额的R&D投入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形成了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与循环。其中的国家政策,起到了催化剂与稳定剂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加快创新与经济发展的互动速度,另一方面也可以调整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波动。关键是政策的制定、战略产业的选择,必须符合自身经济发展阶段特征,遵循科学技术发展态势,瞄准科技发展前沿,并能持续有效的执行下去。

参考文献

[1]贾根良,王晓蓉.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成功经验及其借鉴[J].当代经济研究,2006,(9):4650.

[2]黄苇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47.

[3]王敏旋.国外主要创新型国家的十大经验[J].浦东开发,2007,(3):5962.

[4]于雯亦.美国创新型国家形成与发展的机制特点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08,(5):37.

[5]秦嗣毅.日本产业政策的演变及特点[J].东北亚论坛,2003,(2):6871.

生物技术产业研究报告范文4

近日,记者有幸采访到了芬兰政府投资促进署负责清洁技术领域的资深商业发展总监嘉瑞・泰林尼(Jari Tielinen)先生。芬兰政府投资促进署隶属于芬兰就业与经济部,是一个免费协助境外投资者投资芬兰清洁技术等领域的政府机构。通过泰林尼先生的介绍,中国读者可以了解到,清洁技术在一个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发展清洁技术是必然选择

记者:您好!能否先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清洁技术?

泰林尼:好的。清洁技术是近年新出现的一个名词,涵盖范围较广,涉及众多细分领域,主要包括3方面:一是清洁能源资源,如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二是节能与提高能效,如节能照明、智能电网、节能服务;三是减排环保,如固体废弃物处理、大气保护、水处理等领域。

记者:据我所知,芬兰是一个资源能源贫乏的国家。发展清洁技术与此有关系吗?

泰林尼:正如你所说,拥有530多万人口的芬兰是一个无煤、无油、能源匮乏的国家,我们国家70%的能源都从俄罗斯、挪威、丹麦、波兰等国进口。同时,因为冬季漫长、气候寒冷,芬兰的民用能耗很高,而造纸行业和化工行业也是高耗能产业,所以芬兰也是世界上人均能耗最多的国家之一。但如果一个国家的能源进口依存度过高,其经济的发展很容易受到制约。而且能耗高也不能保证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芬兰需要也必须发展清洁技术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利用清洁能源:以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

记者:除此之外,还有别的原因吗?

泰林尼:芬兰重视发展清洁技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环境污染。芬兰的森林覆盖率达到70%,便形成了以造纸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众所周知,造纸行业是污染大户,造纸厂对周边的河流和湖畔环境影响很大。上世纪60年代,芬兰的造纸工业污染问题十分严重,影响了全国湖泊、河流的生态环境,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由于饱受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污染之苦,大规模的蓝藻潮开始爆发,公众对此反应强烈。芬兰政府为此搬迁、关闭过高污染的工厂,建立污水处理厂,还颁布水法限制污染物排放,重点对严重污染水源和空气的造纸、化工和冶金行业企业进行综合治理。这些措施使芬兰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湖泊、河海和地下水的质量有明显改善。

但同时,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也是芬兰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于是,芬兰人开始在技术创新上动起脑筋,而在这其中,清洁技术领域的优势颇为突出。2006年下半年,芬兰担任欧盟轮值国主席时,提出“环保政策新时代”倡议;2007年起,芬兰启动了一项国家环保商业开发项目“芬兰清洁技术”,以整合芬兰最前沿的环保创新知识与技术成果,由中小企业主导,向全球市场推广。芬兰的目标是将清洁技术行业发展为一个新的支柱产业。

改善环境降低能耗已见效

记者:芬兰的清洁技术覆盖哪些领域?有何特点?

泰林尼:在芬兰,清洁技术涵盖了所有能够预防、减少或消除对环境有害的产品、服务、流程和科技。具体涉及能源生产、能源存储、能源基础设施、能源效率、运输、水资源及水处理、空气质量与环境、材料、制造业、农业、废弃物处理及循环利用等11个领域。尤其是在能源、污水处理、湖泊净化等方面,清洁技术都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应用。

芬兰清洁技术领域涵盖了约2000家高度多元化的企业,例如在我们国内的赫尔辛基、库奥皮奥、拉赫蒂和奥卢及周边地区就集中了芬兰60%的清洁技术公司。一些公司在清洁技术产业拥有多项专利,包括生物废料发电技术等;一些公司则已经在能源效率、清洁的工业生产过程、生物质能、水及废弃物处理、利用生化燃料、开发燃烧技术等方面成为了全球的领跑者。清洁技术产业预计将以每年5%~15%的速度发展。

记者:芬兰的清洁技术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泰林尼:在空气质量控制方面,芬兰利用清洁技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并不断开发空气净化技术,以减少废气和其他污染源对空气质量的破坏。在过去20年,芬兰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了近90%,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约50%。

在废物管理和循环利用方面,芬兰是北欧领先的金属类产品回收国。清洁技术贯穿垃圾分类、收集和运输、物流和规划、回收、副产品利用等整个产业链。目前芬兰全国废物回收利用率接近50%,居世界前列,拉赫蒂市的回收利用率更是高达90%。

在水资源及水处理方面,可以说,芬兰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清洁技术都是数一数二的,我们相信自己在水资源管理上有着可供世界借鉴的经验。芬兰是著名的“千湖之国”,全国有大小湖泊共约18万个,对水资源的关注,自然而然也就成了芬兰清洁技术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们国家有超过250家从事供水和废水处理等水业务领域的清洁技术公司,他们在节约水资源、封闭性工业水循环和高效污水处理等领域拥有世界一流的技术、工艺和咨询服务。而芬兰政府的15个行政部门中有8个职能与水相关。由芬兰国家技术创新局牵头,芬兰已经出资约2100万欧元资助了63个水处理公司,投入1200万欧元资助了23个水领域的研究项目。在联合国“水贫乏指数”评价体系中,芬兰被列为全球可持续性水资源管理水平最高的国家。

而在降低能耗方面,芬兰的清洁技术公司也是一直在努力。由于芬兰气候严寒、人口分布疏散,造纸、机械、金属加工等行业对能源需求大,但自身能源贫乏,因此多年来芬兰持续加大投入,从能源生产到最终使用的各个环节均努力降低能耗。目前,芬兰在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制冷、工业程序效率和智能电网等方面均研发出世界一流的技术和服务。

大中小型企业共同的舞台

记者:芬兰政府主导发展清洁技术,国内企业是否愿意响应呢?

泰林尼:可以说,如今芬兰在清洁技术领域取得的成绩与国内众多企业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例如在芬兰水资源保护方面,由于化肥的使用,农林业的磷负载曾是最大的挑战。对于芬兰许多水处理解决方案供应商来说,这是一个颇具吸引力的市场。4年前,年利润为2000万欧元的欧洲物流公司努美能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进军此前并不熟悉的水处理行业,成立巴克斯水处理公司。其致力研发的名为PACS的系统,通过数据收集传感器、分析检测仪、监控投放药剂装置以及PACS药剂,来杀死水中有害的微生物,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节能

方案。

几乎是与努美能同时,已有90年运营历史的凯米拉公司也开始了一场变革:放弃赖以起家的化肥行业,将重点全部放在清洁水领域,生产在造纸、水处理、石油与采矿行业中用于处理废水的产品。2010年,凯米拉在全球市场上完成了21.6亿欧元的销售额,其客户主要是在市政和工业领域。

记者:那是否表明芬兰的清洁技术主要是靠大企业发展起来?

泰林尼:这种说法不准确。很难说清洁技术是某一个行业的发展领域,它不是某一个大企业的独立舞台,它渗透到了各行各业,更需要以产业集群的形式发展起来,这就需要我们的中小企业施展能力。

芬兰的清洁技术项目也确实以中小企业为主导。一些中小企业聚集了很多有智慧的想法,但他们可能缺乏雄厚的研发资金来使自己的想法商业化。芬兰政府就出台了很多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在清洁技术领域的发展。例如成立芬兰环境科技中国项目委员会(FECC),帮助中小企业在中国寻找清洁技术合作伙伴。目前,经由FECC之手促成的芬兰中小企业和中方的合作项目规模达到了20多亿元,各类环保领域的尖端专利技术在强大的半官方机构的支持下,迅速实现了商业化。

法规和经济政策全力支持

记者:为了促进清洁技术的发展,芬兰政府是否提供过一些政策支持'

泰林尼:你说得没错。芬兰清洁技术行业成功的背后,有技术的创新,也有完善的环境法律法规支持,还有政府的财政支持。

早在1923年芬兰就制定了《自然保护法》,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之一。2000年3月,芬兰开始实施新的《环境保护法》,将防止空气污染法和环保许可证法等有关法规汇总在一起。芬兰不仅有一整套完整的环境法律法规,还辅之以有效的监督机制。分布在全国各省的13个地区环保中心按照环保管理法的规定,加强对水源的保护,减少对空气的污染以及垃圾的处理等。这些法律法规措施,从侧面促进了芬兰清洁技术的发展,让相关企业不断创新研发新技术,减少工业对环境的污染。

作为国家项目进行推广,清洁技术的发展自然也离不开芬兰政府大力的财政支持。芬兰过去10年GDP平均增长率为3.16%,而每年投入在清洁技术研发的费用占到了芬兰GDP的4.5%。每年专门针对清洁能源的气候与能源基金会对研发、可用性能源投资5.5亿欧元,2010年增加到6.5亿欧元。芬兰国家技术创新局每年则会拨付5亿欧元,对于有申请需求的公司通过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给每个研发项目最高达50%限额的拨款或是低息贷款。国家技术创新局2008年资助了2000个项目,共计金额5.16亿欧元,累计完成项目1954个,芬兰南部最著名的清洁技术园区――拉赫提科学商务园区也是其一。

记者:清洁技术为芬兰带来了哪些变化?

泰林尼:根据芬兰清洁技术协会委托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2010年,芬兰100家主要清洁技术企业的总收入达179亿欧元,清洁技术市场增长了5.6%。而根据芬兰贸易工业部的统计,2010年芬兰的清洁技术出口较上世纪90年代提高了4倍,达到38亿欧元,占芬兰出口总额的10%左右。

除了给从事清洁技术的企业带来好处,芬兰整个国家的能源消耗也在下降。由于目前芬兰的清洁技术企业主要活跃在提高能效等领域,全国的能源消耗在逐年下降,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逐渐加大,由此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随之大幅下降。2011年上半年,芬兰能源消耗总量为200亿千瓦时,同比下降2%;电力消耗44.6亿千瓦时,微降0.3%;化石能源中的石油和煤炭消费分别下降4.4%和2.1%;木质燃料下降9.9%。

清洁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我们芬兰的命运。我们相信,未来随着清洁技术业务在废水处理、固废处理、风能和生物质能等方面的增长,芬兰会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美。

愿意与中国分享发展经验

记者:芬兰的清洁技术企业与中国有过合作吗?

泰林尼:作为芬兰在亚洲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中国已成为芬兰最重要的清洁技术出口国之一。

早在2006年,芬兰便成立了环境科技中国项目委员会,主要任务就是促进中芬两国在环保、清洁生产、能源利用以及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商务和科技应用。委员会组织芬兰各领域的清洁技术公司针对中国市场进行调研、论证和鉴定。目前,共有超过100家芬兰公司、多家大学和研究机构有兴趣加入芬兰环境科技中国项目委员会。

芬兰国家技术创新局也与中国各地区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芬兰国家技术创新局与北京、上海、江苏和深圳的相关政府机构先后签订了合作备忘录,这将进一步促进芬兰与中国企业之间的合作。而双方合作的领域主要就集中在能源环境技术、生物技术、卫生保健技术、新材料、纳米技术、工业设计、造纸与森林工业技术等清洁技术领域。

此外,在芬兰清洁技术领域的前几大巨头公司,比如提升柴油发动机能率的瓦锡拉、参与水处理的凯米拉等公司都在中国建有项目。凯米拉在中国的业务已有30年,主要集中在造纸工业领域,并以上海为中心,与华南科大、南京林业大学等大学合作输出人才。

在2010年5月召开的中芬清洁技术研讨会期间,中国与芬兰两国公司签署了12项清洁技术合同,价值约2亿欧元。中国的能源消耗增长迅速,目前对节能减排非常重视。芬兰愿意分享在清洁技术领域的经验与教训,与中国一起在能源发展、节能减排方面找到适合各自的道路。

记者:如何看待中国的清洁技术市场前景?

生物技术产业研究报告范文5

加强与区域发展互动。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武汉大学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已有110多年的发展历史。2003年。武汉大学将近期发展目标定位于“中国中西部最好的大学”,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密切了研究型大学与区域发展关系。为了积极履行研究型大学对区域发展的人才培养及输送职能。武汉大学不断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计划,目前在湖北省的招生指标约占年度招生计划的50%。从历年研究生报考情况看。武汉大学的研究生考生也主要来自湖北等中部省区。为了积极履行研究型大学对区域发展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武汉大学不断改革和完善管理体制。通过整合相关科技资源,形成了国家级、省部级与地方政府及企业共建、学校设置机构有机结合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体系。根据区域发展的需要,武汉大学在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专门设置了一批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机构。如2002年设立的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作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每年完成组织研究,出版年度《湖北发展研究报告》的专项任务。通过构建一批区域发展研究的平台,武汉大学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区域发展问题的研究并取得成果的同时。有效地密切了与区域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

融入区域创新体系。发挥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支撑作用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积极推进区域科技创新和区域发展,必须建立和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一般而言,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包括:以政府为主导的区域科技创新推动体系;以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为依托的区域知识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以产学研共同体为载体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以专业化、网络化和产业化为特点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以社会化、市场化和科学化为基础的科技管理体系。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研究型大学主要承担知识创新的重任,同时也积极履行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科技中介服务等职能。

近年来。武汉大学积极融入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努力发挥研究型大学在区域科技创新中的重要支撑作用。例如。通过构建以重点研究基地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增强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建立了湖北省中小企业科技服务中心、武汉大学生产力促进中心。通过构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不断提高自己面向社会的公共服务能力;在深圳、宜昌等地建立了产学研基地,通过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不断提升自己面向企业的技术转移能力;在武汉、随州等地建立了大学科技园和武汉大学科技企业孵化器,通过构建科技创业平台,不断强化自己培育科技创业者、孵化科技企业以及转化科技成果的能力。目前,武汉大学已拥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2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一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同时与武钢、长江通信等大型企业共建几十个技术研发中心,利用这些多层次、开放式的科技创新平台取得了许多重要科技成果。

参与区域社会发展事务,助推区域经济健康发展

研究型大学是区域知识创新的中坚力量,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而言,研究型大学发挥着驱动引擎的重要作用。这种推动作用体现在多方面,既体现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决策过程中,又体现在区域经济发展的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行业科技进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企业微观管理之中。

为了发挥对区域社会发展的推进作用,武汉大学积极参与区域社会发展事务,履行自己对区域社会发展的责任。武汉大学不仅为区域发展输送一批党政干部,而且通过创新、创造、创业教育,努力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并使其具有信息萃取能力、综合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科学鉴赏能力。武汉大学充分发挥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及特点,立足于区域经济建设的前沿领域开展攻关及配套服务,解决了大量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综合性、关键性和复杂性问题,取得了明显的综合经济效益。武汉大学努力探索将学科优势向产业优势延伸,形成独具特色的高科技产业群,取得了明显的综合经济效益:以3S学科为基础,孵化了“武大吉奥”等企业为代表的地理空间信息产业群;以生命科学为基础,孵化了以“武大弘元”等企业为代表的生物技术产业群;以工程学科为基础,孵化了以“武大巨成”等企业为代表的工程技术产业群。武汉大学现有控股科技企业30余家,每年为社会提供2000余个就业岗位、创造产值达几亿元。

武汉大学作为研究型大学,积极履行知识创新中坚以及社会技术源的职能,注重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的研究开发。并通过知识产权的转让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如武汉大学在氨基酸技术研发方面具有传统优势,多少年来使我国数百家企业直接受益。这种独特的做法,既体现了社会分工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又体现了武汉大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

发挥文化引领作用。积极构建区域“和谐社会”

生物技术产业研究报告范文6

一、坚持三个原则,进一步明确城市定位

城市定位是城市发展的导向性目标,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建国后,市进行过三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1958年将城市定性为以纺织、地毯、刺绣、食品、加工、渔业为主的轻工业城市;1978年定性为以电子仪表为领航,以纺织工业为主体的工业、港口、旅游城市;1996年定性为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生态化城市。这三轮总体规划在不同时期较好地指导了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但是都过分注重规划的技术,忽视了战略作用的发挥。为此,自2002年开始,我们着手启动了新一轮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邀请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等有关专家,多方论证,形成了《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确定了新的城市发展定位,即以现代制造业、旅游业为主的综合性生态城市。这一定位,充分考虑到了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坚持错位竞争。城市定位既要考虑前瞻性,又要立足现实,应该是跳起来就能摘到的一个桃子,才能起到激励和鼓舞的作用。在半岛城市群、环渤海经济区以及中日韩东北亚大三角区域中,不具备区域中心城市地位,也尚未成为重要的城市节点。因此,在确定城市定位上,我们坚持摆正位置、找准区域角色,不贪大求洋,不好高骛远,不提不切实际的口号。同时,尽管高新技术产业是的一大亮点,但是我们考虑到以高新技术为主的产业定位与的现实产业基础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把其调整为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不再直接体现在城市定位中,使城市定位既切合实际,又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突出比较优势。环境优美,资源丰富,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旅游、避暑、疗养的好地方。同时又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是中国大陆距韩国最近的城市,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改革开放以来,充分发挥这些比较优势,坚持不懈地打环境和开放“两张牌”,经济社会取得了快速发展。去年,全市GDP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08.8亿元,近17年来年均增长18%以上;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40亿美元,外贸依存度达到45.9%,在承接韩日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制造业转移方面,具有坚实的产业基础。要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中取得主动,也必须保护好、发挥好、利用好这些优势。为此,我们在城市定性中,鲜明地提出了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旅游度假业,不仅深基于的产业基础,也完全符合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大大增强了城市战略规划的导向性作用。

三是凸现城市个性。城市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响亮的品牌,才能在“注意力经济”中脱颖而出。多年来,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不断地丰富和提升“人居”品牌,获得了一系列省级、国家级和世界级荣誉称号,先后成为中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第一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群和优秀旅游城市群,两次被联合国评为“迪拜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城市”,2003年又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去年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国际人居节,被国内外朋友誉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为进一步提炼城市特质,凸现城市特色与优势,我们又提出在“最佳人居城市”的基础上,打造“最佳创业城市”,打响“居住在、创业在、成功在”的城市品牌。为此,我们在城市定位中突出了“综合性生态城市”,目的就是不断提高城市发展的特色竞争力。

二、围绕四个重点,确立城市的发展战略

城市发展定位明确后,便具有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灵魂,便可围绕塑造自己独特的个性来确立城市的发展战略。

(一)从区域经济上,明确了的区位功能。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区域经济既融合又竞争的态势越来越明显,要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必须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的观点,从宽广的视角、长远的眼光出发,在更大的地域空间,充分发挥城市在区域中的竞争优势,实行优势互补、长短取齐和联动发展,提升城市的区位功能地位。为此,我们确立了“四个面向”的思路,就是面向东北亚,构筑中韩经济带的桥头堡;面向国内,建设一流的旅游城市;面向,接轨、,实现互动发展;面向市域,强化优势,中心带动。按照这个思路,既可以强化优势,又可以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增强应变能力和竞争力。

(二)从空间结构上,推动了城市的形态创新。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是推动经济重心转移、塑造城市个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手段。下辖的三个县级市都是全国“百强县”,均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都处于一小时工作圈范围内,彼此联系紧密,产业关联度高。在确定城市发展空间结构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稳定蔓延型形态已经被证明是不成功的城市发展结构,自然式蔓延、惯性发展是无序、低效、危险的扩张状态。的城市形态还远未稳定成型,完全有机会在不同效率的城市结构中进行选择。为此,我们规划了“1个中心城市、4个次中心城市、12个中心镇”的组合型城市集群,推动次中心城市向中心城市对接,小城镇向次中心城市对接,农村向小城镇对接,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近期优先整合中心市区与文登市的对接,通过建设快速通道,实行基础设施共享,实现区域内的双赢、多赢,增强在半岛城市群建设中的竞争力。

(三)在产业发展战略和空间布局上,夯实了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发展必须有坚实的产业基础。从全球发展趋势和所处地缘条件看,真正能够支撑我们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主导产业,是与高科技融合发展的先进制造业和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为抢抓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的有利机遇,打造产业竞争的新优势,我们紧紧围绕新的城市定位,提出了建设“三大基地”,即努力把建设成为面向韩日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旅游度假基地和以海产品为主的农副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在制造业基地的布局中,确立了重点发展运输设备、电子信息、机电工具、轻工纺织服装、食品医药“五大产业群”。根据这一产业发展战略,我们对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进行了优化布局,规划了“一带两线”,即沿千公里海岸线的滨海现代旅游度假业和临港工业带,沿青威高速公路和中心市区—荣成—石岛一线布局了两条制造业产业带,引导加工制造企业向城市内陆区域聚集,让出优美的岸线资源发展旅游度假业,从而实现城市区域空间布局的科学化、合理化。

(四)在生态规划上,推进了生态市建设步伐。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城市发展中资源和环境的保护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建设生态化城市,不仅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为此,我们在全市牢固树立生态是“借贷”而非“继承”的理念,即生态环境是我们从子孙后代手里“借”来的,必须连同“利息”,也就是发展成果,完好无损地还给子孙后代,而决没有对其破坏的权力。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环保第一审批权和一票否决权,凡是污染环境、耗能高、耗水多的项目坚决不上,宁肯牺牲一些发展速度,也绝不增加新的污染源。同时,我们围绕争创全省第一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出台了《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引导城市空间有序拓展,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落实五大措施,推动城市发展升级转型

目前,已进入一个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要牢牢抓住这个时期的每一个机遇,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统筹安排好开发时序,切实把城市发展战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特色竞争力。

第一,提高城市的整体功能。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世界精品城市”的要求,我们从提高城市的文化内涵,增强城市的整体功能,提升城市的品位上着眼,正在着手抓三件事:一是强化和完善中心市区功能,继续鼓励市区企业“退二进三”,引导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转移,腾出更多的空间发展第三产业。二是加快中心商业区建设,近期着手迁出一些非商业设施,引进一批名企名店,将主题商场与休闲、娱乐、餐饮融为一体,形成“扎堆效应”,打造我市消费市场的特色品牌。三是坚持市场化运作,加快国际商品交易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城市博览馆等大型公共设施建设,推进文化、体育产业与旅游业的相互融合、协调发展,打造的文化品牌,树立高品位的城市形象。

第二,统筹发展滨海旅游。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度假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旅游业也将逐步从观光游为主的阶段转变到观光和度假并重,包括会议度假和展览度假阶段,而作为旅游度假阶段的休闲度假游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远高于纯观光游。海岸线绵延千公里,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山、海、岛、林各有景致,温泉、游艇、高尔夫球场极具特色,特别适合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我们要珍惜这些宝贵的资源,加大保护和开发力度。临海岸线原则上不进行工业化建设和普通城市化开发,尽量保留原生态,为发展休闲度假预留足够的空间;我们暂时不能开发的,也要加强保护,留给子孙后代开发,绝不为了短期利益使环境受到破坏而影响旅游业的发展。

第三,着力打造科技新城。面对新的世纪、新的挑战,要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必须在更高层次上打好环境、开放这“两张牌”的同时,补打一张“科技和人才”牌。要加快培育科技教育文化中心,使之成为未来城市的创新区。我们借鉴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发展模式,依托高技术产业开发区、驻威高校和职业技术学院,加快国际生物技术研发中心和国际微电子技术研发中心发展,扶持职业技术学院发展,搞好大学城的整体规划,积极创造条件引进更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来落户,使的整个城区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学城、科技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