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病理技术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病理技术课程范文1
[论文关键词]卫生职业技术院校 病理学 课程 教学 改革
为适应医疗体制的改革、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从1996年开始招收医学高职专业学生,2005年升格为高等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职业性、实用性和服务性”是职业教育的内涵和特点。要体现职业教育的内涵和特点,就必须改革医学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课程和教学的改革是推行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几年来,我们不断进行课程和教学改革。课改前我们首先在师生中进行了相关的调研,主要存在的问题有: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不够合理,课程内容基本上是普通本科课程的压缩,课程思想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课程呈现方式呆板,课程内容不能联系专业实际,课程内容缺乏迁移性等。因此,我们在办学实践中不断对课程和教学方法作修改,力求针对不同专业岗位的职业能力特点,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的、科学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指标体系。课程和教学改革的依据是专业岗位能力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根据毕业生将来岗位职业能力特点和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系统编写了各专业岗位能力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并在教学实践中修改完善。本着理论知识以“必需、实用”为度,教学内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的原则,我们对医学基础课程进行了精减,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我们把培养“实用型”卫生技术人才作为办学宗旨和目标,在改革和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9年,我院顺利通过了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育工作评估。本文就我院的“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和教师的教学方法谈一些经验和体会,并希望与同行分享,以期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有更好的表现。
一、合理设计病理学课程内容,强化病理学与专业课程的对接
1.强化基础课程服务与临床岗位实际需要。病理学是主干医学基础课程,它研究疾病的原因、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功能、代谢、形态结构的改变、病理临床联系,从而阐明疾病的本质,为认识和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因此,病理学是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必要基础。为此,我们对病理学课程教学内容做了相应的调整,淡化学科意识。从三年制高职高专专业人才规格培养目标要求和临床岗位的实际需要出发,做到课程教学内容体现高职高专专业人才规格的特色。在内容编排上尽量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加强与相关课程的协调和沟通,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2.寓人文教育于专业基础病理教学中。医学技术手段对病人的康复非常重要,但是要使患者顺利康复,还需要患者以良好的精神状态配合医疗、护理和康复训练,以正确的观念和健康的心态战胜疾病,因此,医学已不再是单一的生物医学,而是集人文、社科、生物医学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医护人员要具有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职业道德,尊重患者、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慎独精神,辩证思维的品质,科学的健康观、疾病观,科学的态度和精神等素质,以及高超的实践动手技能。据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逐步形成了寓人文教育于专业基础病理教学中的教学特色,在疾病的原因中强化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的致病作用,有助于学生较深入地认识疾病病因特点,形成完整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观,科学的健康观、疾病观。
二、把好病理学授课计划制订关
1.课程标准是制订课程授课计划的依据。要规范课程授课计划,使课程授课计划与专业岗位培养目标相相适应。必须根据专业岗位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再根据课程标准制订课程授课计划。课程学期授课计划的制订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执行。
2.课程授课计划要体现课程间承前启后的联系。卫生职业教育兼顾了职业教育和医学教育的特点。整个医学教育是以各门课程的教学来体现的,而医学的各门课程又是密切关联的整体,把握课程间的前后联系十分重要。病理学与基础医学中的解剖生理学等课程密切联系,又是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基础的,是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专业课程间的桥梁学科,因此把握好课程间承前启后的联系在病理学的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在制定课程标准、课程授课计划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把握这种联系。
三、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病理学的桥梁作用
1.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指导学生课前回顾复习相关基础医学知识。如学习肝、肺淤血前,要指导学生回顾肝、肺的正常血液循环和组织结构;病理学“缺氧”章节中“血氧指标”的变化是判断每一型缺氧的重要特征;“微循环功能障碍”是休克发生的中心环节和本质;心衰发生的机制与心肌正常的兴奋收缩过程密切相关等。在讲授以上章节内容时先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复习前期基础课程知识,课堂上讲解这些章节内容时学生就能很自然地理解新课的知识点。
2.以相关的基础知识为切入点逐渐导入新课。教师每次授课,不要急于讲授新内容,要用提问等方式,复习与本节课程相关的基础知识。由于学生已经在课前预习过,相对比较熟悉,兴趣较高,较容易导人新课内容。在授课过程中要不断运用已学知识启发学生自行推导、阐明发病机制,说明病理变化,同时还要运用刚刚学过的病理学知识来分析可能出现的临床症状与体征。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使教师教得灵活,学生学得扎实。
3.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课后复习。教师在每次授课完毕后,除要求学生预习外,还要引导学生用病理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或小病例。教师可以将自己搜集的小病例印发给学生,让学生用学过的病理学知识进行分析、讨论。在不断应用病理学知识解释、分析病例的过程中,巩固病理学知识和基础医学知识,为以后学习临床专业医学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4.备课中要加强知识的前后联系。教师在备课中要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深入临床搜集病例资料,积累临床知识和经验,查阅资料,了解最新医学动态和最新知识。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的反复性和连续性,在课堂教学中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四、发挥“导学”技巧,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终身学习是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大趋势,更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就必须做到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全面素质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要把获取知识、终身学习及自我提高的能力教给学生。教师充分发挥“导学”技巧是教会学生自我学习提高的一条途径,有利于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根据病理学的特点,我们灵活运用多种导学技巧。如前面提到的指导学生课前回顾相关基础医学知识、预习下次课内容,通过预习知道薄弱环节,带着问题听课,并且把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教师的课堂讲解相比较,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更重要的是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学科联系为纽带,引导学生复习;以学习掌握共性内容为基础,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在病理学的教学中表现为总论与各论之间的联系,使总论和各论两者有机结合能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如炎症是总论的内容,而肺炎、肝炎等是各论中的具体炎性疾病,学习这些炎性疾病时我们要抓住炎性疾病的病变性质,应用总论知识归纳总结。总之,灵活应用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自学能力,以助学活动为补充,努力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认为95%的学生都可能成为优等生。许多学生之所以在学校中没有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其原因在于未能得到适合他们特点的教学帮助和足够的学习时间。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改进班级教学,使学生能够更为有效地应用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让学习速度快的学生帮助学习速度较慢的学生,这项活动的开展使所谓的“差生”进步很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助人为乐的职业品德。
五、灵活运用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恰当合理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质量的保证。医学高职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教学方法要适应培养目标要求,教学方法要突出基本技能和基础素质培养,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注重融入医学新信息,拓展视野,紧密联系专业岗位实际应用,注重实验教学,引入临床新成果,大力推进教学手段现代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笔者认为必须针对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习内容有效地趣味化,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病理学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法有:
1.回顾法。在病理教学中复习回顾相关基础学科知识,遵循温故而知新的思维发展迁移原则,提高教学效果。
2.媒体法。病理学是形态学科,比较适合运用媒体法来教学。如肿瘤细胞的分化不成熟这一知识点较为抽象,也是“肿瘤”章节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教学中我们首先运用多媒体图片给学生复习展示动画文字图片分化概念,指出分化的特点是组织、细胞的形态不断地发生动态变化,然后展示胚胎学和组织学中的相关图片,如血细胞发育过程的镜下图片、肌体四肢发育过程演变大体图片等。通过多媒体图片将细胞组织在分化成熟过程中细胞形态与大体结构不断演变的特点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在此基础上教师针对“胚胎颜面部发育成熟过程大体图片”,提醒学生在胚胎早期人耳的部位;针对“血细胞发育成熟过程镜下图”,告诉学生成熟红细胞无核等,通过复习展示胚胎学和组织学的相关前期课程的图片引入“肿瘤细胞分化不成熟”的特性;展示肿瘤的组织学图片使学生理解“肿瘤异型性概念”、肿瘤恶性程度与异型性间的关系等。在教学中将疾病的病理变化用多种教学媒体表现出来,增强教学的生动直观性,使学生便于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3.比较法。病理学中有许多名称相似而本质却完全不同的知识点,如肉芽肿和肉芽组织,我们将这些知识点加以比较,避免了概念的互相混淆。
4.归纳总结法。如以肉芽肿形成和在肠道形成溃疡为特征的疾病很多,我们在教学中将带有共性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案例法。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典型的临床案例应用于教学,尝试“工学交替”的模式,将教室搬进病房、将病房当成教室。在病理教学中安排适当的临床见习,让学生提前接触临床,深刻体会病理与专业课程的紧密联系,将枯燥的理论与具体病例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很好地体现了病理教学服务于临床专业课程的教学、服务于临床岗位工作实践能力培养的理念,使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培养目标得到了有机的结合。教学中典型案例的运用也是我们的一大教学特色,病理学是一门桥梁性学科,是全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开始,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医学学生后期临床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将来在医学事业上的发展。因此,针对病理学课程的特色,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如我们在讲脱水时首先引入三个发病情景不同的腹泻案例,告诉学生三者虽然都是腹泻病例,但补液原则是不同的,腹泻处理原则并不一样,根据三个病例的特点,引出脱水的概念、类型、分型依据以及各型脱水的特征和处理原则,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理论,又能将理论应用于解决专业实际问题。为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在病理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方法很多,如病理生理学的内容与多学科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把数学变量关系引用到“酸碱平衡紊乱”等单元的教学中。
六、利用网络化教学手段,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我院网络教学硬件环境建设起点高、质量高,计算机配置高,八百五十余台教学计算机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上网浏览条件。我院病理学课程组已将“病理学”建成院级精品课程,课改教材2010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电子教材、授课电子教案、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实验教学指导、习题及参考答案、课程参考文献等全部上网,网上资源及网络课堂的一体化,为学生提供了立体化的教学资源,满足了学生全天候自主学习的需要,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病理技术课程范文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0年8月我院门诊206例经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TCT)、阴道镜检查、宫颈活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宫颈病变,其中宫颈糜烂70例(合并宫颈息肉及宫颈腺体囊肿24例),宫颈湿疣5例,CINⅠ-Ⅱ121例,CINⅢ(CINⅡ-Ⅲ划入CINⅢ)8例,原位癌2例。
1.2治疗方法 手术均在门诊进行。使用UM-150A型LEEP刀于月经干净后3-7天,行宫颈LEEP术。经阴道镜做醋酸白及碘试验。环形电切术用于重度宫颈糜烂、息肉、宫颈湿疣。用环形电极切除病变部位组织,边界超出正常组织1mm。锥切术适用于CINⅠ-Ⅲ,年轻未育女性原位癌,宫颈肥大,采用三角形电极,顺时针方向旋转360°,切除宫颈管组织,锥顶深度7-16mm,宫颈组织深度7mm,边界超出正常组织3mm,如宫颈病变范围较大,再换用环形电极,行扩大切除宫颈组织。LEEP刀输出功率60W,创面用球形电极电凝止血,电凝功率为30-50W。整个手术时间5-15min。切除标本常规送病理检查,术后第一天换药时开始隔日向宫颈创面推注1支壳聚糖抗菌成膜剂,一般用6支。
2 结果
2.1阴道排液、阴道流血情况 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阴道排液,量不多,持续时间2周左右。
所有病例均未发生需要处理的大量阴道流血,创面脱痂出血在4-10天,平均7天,发生率10%。
2.2宫颈创面愈合 术后1个月宫颈糜烂患者宫颈上皮覆盖约78%。宫颈肥大者100%缩小,宫颈息肉100%愈合。术后2个月宫颈糜烂98%愈合,5例有颈管外翻,宫颈口处可见红色息肉样增生,突出宫颈表面。其中4例经连续使用3个疗程壳聚糖抗菌成膜剂治疗后逐渐好转,观察6个月、1年TCT复查均阴性,仅1例无效者用小环形刀修复。术后无一例宫颈狭窄,无一例宫颈口粘连,均正常来月经,经量基本正常。
2.3切除组织病理结果及复况 70例宫颈糜烂患者,2例术后病理证实为CINⅠ级,1例CINⅡ级;CINⅠ-Ⅱ级术后病理符合率98%;8例CINⅢ级术后病理6例符合,另2例分别为CINⅠ-Ⅱ级及原位癌;原位癌2例术后病理符合。CINⅠ-Ⅱ级121例术后随访仅1例于术后15个月复发,再次行宫颈LEEP术,病理级别与前次相同。CINⅢ8例随访8个月时,有1例阴道镜下活检仍为CINⅢ,最后行全子宫切除术,术后病理同术前。宫颈原位癌2例锥切术后分别随访1年、6个月,TCT及阴道镜检查均未见异常。
病理技术课程范文3
关键词:中学生 信息技术课程 网络成瘾 策略
中学生网络成瘾现象日益突出,中学时期是人生关键的时期,对于未来的人生影响巨大。但是,对于防止未成年人网络成瘾仍然没有更多的突破,还是处于思辨阶段。中学生网络成瘾因网络而起,而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离不开网络,网络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工具,同时也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内容。通过查阅文献、走访调查等方式了解中学生网瘾的基本情况,以及中学生网络成瘾的一系列表现,从而探究信息技术课中对形成网瘾的策略。规范中学生网络行为,促进青少年的成长进步。
1.网瘾的一般定义
网络成瘾,也称为网络过度使用或病理性网络使用;网络成瘾的定义实质就是过度使用网络而形成的一种病态。
2.中学生网瘾的主要表现
2.1 强烈的依赖感
中学生一旦形成网瘾,对其他的事物就毫无兴趣,上网时间和精力所占比例逐渐加大,进而导致了他们生物钟的紊乱[2]。当他们离开网络时,就会感觉到强烈的渴求,甚至产生烦躁和不安的情绪及相应的生理和行为反应,上网后情况会好转。当上网成为他们的习惯,上网便在他们的生活中占主导地位,注意和兴趣单一地指向网络,学习的动机减弱,生活质量也下降。
2.2严重的情感淡漠
网络成瘾的学生对网友亲密无间,无话不说。相比之下对亲人、朋友、同学则显得更为冷漠。一般情况下,中学生情绪低落时往往不向家人、同学和朋友表露,反而把情绪隐藏起来,在网上倾吐和宣泄。他的情感就会得到网友支持与满足,有时甚至会获得某种成就感。另外,网络成瘾者由于家人对其上网的限制而与家人时常发生冲突,亲情得不到良性发展,从而更加沉溺于网络。
2.3严重的人际交往障碍
网络成瘾者往往寻求较高的社会赞许性,但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却遇到了相对较多的困难,从而产生严重的社交焦虑。网上社交的游刃有余与现实生活的不断遭受挫折,两者的反差势必导致更多的重复上网行为。网络成瘾者将自己的人际交往由现实世界转入虚拟的网络空间,对周围的人和环境采取逃避或对抗的态度,现实的人际关系逐渐疏远甚至出现恶化[3]。另外,由于网络成瘾者使用口头语言的机会大大减少,其语言的表达能力将会下降,这必然不利于人际交往,更进一步地加重了人际交往障碍。
2.4薄弱的意志力
一般地,网络成瘾的学生基本上能够意识到自己沉迷网络带来的影响,他们也曾下定决心戒掉网瘾,但他们始终经不起网络的诱惑,一次次地通过高频率的上网来实现心理满足[4]。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制戒除之后,再次想起网络中的情境,他们就会变得焦躁不安、情绪失控、疲乏无力、思维迟缓、不可抑制地想上网,上网时间也比计划的时间长。虽然网络成瘾的学生都企图通过缩短上网时间来减少对网络的依赖,但总是以失败告终。最后上网行为反复发作,并且表现出更为强烈的网瘾倾向。
3.信息技术课程对避免中学生形成网瘾的策略
3.1运用网络平台进行合作学习,减轻孤独感
信息技术课程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合作学习要求集体成员的配合与协调,突出集体的相互作用和共进原则[5]。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合作学习,一方面学生能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这能够给学生交流提供方便,增进他们对学习问题的沟通和彼此了解,另一方面学生以小组形式组成学习小集体,一般3—5人为一组合作完成学习内容,这对每个成员都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成员之间可以相互监督和相互促进。这些都有益于学生积极心态的形成,减少学生孤独感和个人迷失状态的产生,从而,避免学生沉迷于网络。
3.2利用网络进行研究性学习,增强意志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需要全体同学的积极参与,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形式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他们把自已的全身心都融入在学习过程中,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通过上网查询,扩大了获取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开阔了眼界,学到了许多靠教师、靠书本学不到的知识[6]。同时他们也能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中捕获许多自已感兴趣的课题。这些都有助于增强中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培养得良好的科学态度和自主的探究精神,从而使他们正确的认识网络的作用与用途,预防中学生网络成瘾。
3.3合理运用多媒体设备,创设教学情境,增进人际间的情感
情境教学就像一个过滤器,使人的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这种净化后的情感体验具有更有效的调节性、动力性、感染性等方面的辅助认知功能。[7]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富有感彩的音视频,帮助学生营造一种特有的网络教学氛围,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使中学生自觉不自觉地进入到预先设定的轨道。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有效地运用情境教学,调动学生情感,促进人与人、人与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最终体验人际交流带来的感动。这对于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防治中学生网络成瘾具有积极的作用。
3.4以活动为中心的网络教学,激发学习动机
以活动为中心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主张学生自己自发地决定学习目的和学习内容,自己设计和自己负责[8]。教师的任务是利用网络坏境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可以根据信息技术的多样性、实用性和本学科发展迅速的特点,超越中学信息技术教材,甚至形成跨学科的探究学习活动;也可回归于自然和生活话题,引导学生运用技术进行探究学习,深化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再学习,培养学生信息素质和科学素养。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注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对激发和强化他们的学习动力,引导他们探究学习发展有积极作用,有利于学生形成学习动力、克服对网络的负向依赖和学习无兴趣。
3.5利用软件控制平台,监控学生网络行为
网瘾倾向学生是信息技术课程在防治网络成瘾中的重点教育对象,他们也是课程教育管理的重心[9]。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把网瘾倾向的学生利用软件控制平台重点监控,控制他们的不良网络行为。运用“紧贴式”教学,把这些学生放在教学管理的突出位置,靠近教学视线,一方面强化对他们的监控、引导和转化;另一方面加强他们和别人的交流与沟通,激发参与活动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崔丽娟,王小晔.互联网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3.
[2]马晖,张远智.初探网络成瘾对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影响[J].教育研究,2003(3).
[3]刘梅、卢捷.学生上网成瘾现象及行为的探讨[J].沈阳大学学报,2003.
[4]陈启新.戒“网瘾”从找原因入手[J].湖北教育,2005(6).
病理技术课程范文4
关键词 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 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是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该教材,全书 1.42万余字,内容包括家畜屠宰加工卫生检验,禽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鉴定与处理,畜动物性食 品持染与控制,冻乳、的卫生检验和市场肉类的鲜肉、蛋鱼兽医卫生监督等章节。该课程是专门研究如何针对动物疫病防控及畜产品检验的一门应用学科,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动物防疫与检疫的基本技能,并且培养良好的专业素质。笔者在多年实施该课程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将以前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有机地与检验、检疫监督相结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合理组织教学,对提高学生动物疫病检验、检疫的专业素质水平,虽然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但教学中还存有很大的问题。为了使学生能够将《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课程中学到的知识更好地运用于实践,要改变教学现状,加强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
1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实践性训练
由于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实物操作性,所以除了理论教学之外,实践性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当前的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教学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在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操作上都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动手能力都比较弱。很多高校的畜牧兽医专业用于实践的硬件设施薄弱,例如没有专门实践训练的仪器设备和场所,学生的校内实践训练仍然停留在简单单一的水平上,很难全面、系统地掌握动物防疫与检疫的主要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学生不能体验动物检疫中商品动物检疫技术流程的操作过程,如在动物外调与进入审核检疫证、填制相关单据、报关和防范疫病传播风险等方面都缺乏实践经验。在当前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形势下,学生动手能力差直接影响了他们在动物防疫与检疫行业的就业机会。
1.2课堂教学模式过于陈旧
很多老师在讲授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课程的过程中,一般都把教学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讲解和理论的研究上。教学仅仅依靠粉笔和黑板进行抽象性的讲述,其结果是形成了一种老师“讲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学生“听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的脱离实际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实际操作程度较低,结果会出现遇到具体操作时,学生往往会表现得不知所措,更不知从何处下手。这种课堂教学的模式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和运用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的各种技能操作过程中的具体流程。
1.3教学不能理论联系实际
在当前国内大多数高校中,主讲国际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课程的教师大多数是毕业后留校或者从学校直接分配过来的,他们没有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实践工作的经历,在讲授实务实践课程时显得很空洞。甚至有些老师讲了多年的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课程,却没有见过防疫证、检疫证、畜产品安全证等单证,根本没有去亲身体验过防疫检验业务环境,也没有参与过实际操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都比较重视理论教学,非常注意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但是往往轻视实践,对知识的实用性强调不够,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效结合。这样的教学方式会导致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动手能力,不能单独完成业务。
1.4考核考试方法陈旧
当前,大多数高校的考核的方式主要采用以一张考试卷子的成绩决定最终成绩的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卷面成绩的高低很难体现出学生实践技能的水平,也就很难测出学生实际掌握内容的高低。而且这种考试方式,可能会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一些误区,认为只要卷面成绩高,就算学好了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就会忽视加强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实践性训练。
2教学改革的建议
2.1鼓励教师参与实践锻炼
只有具备较高实践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较强实务处理能力的学生。因此,建立一支既有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理论知识,又拥有丰富的一线业务经验的师资队伍至关重要。高校应该鼓励专业教师在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或者寒暑假在一些畜牧企事业做兼职,直接参与动物防病防疫务的实际操作。教师走出课堂,参与实践,就能打破纸上谈兵的尴尬局面,能够将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课内理论与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课外实训有效地相结合。由于教师具备做业务的亲身体会,在授课过程中,内容就会显得真实而不空洞,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同时积极邀请与动物防疫与检疫有关单位的专家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如畜产品加工集团、公司、畜牧局、海关、疫检部门等。或者对一些操作性较强的章节,例如如何用检疫证来证明动物健康运输流通,可以请来自业务一线的专家来讲授。通过这种请进来的方式,极大丰富了师生的专业知识,不仅能够学习到较多的实际工作经验,而且还能了解最新的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方面的信息和动态。
2.2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
教学需要师生双向沟通,在本课程中,会涉及到一些动物检疫法、动物检疫的操作技能,这些内容需要老师积极引导学生去学习,不能只是简单的机械记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个典型案例、一个实物、一个图示等比较具体的现象作为导言,引出所要讲的实务知识,从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条件允许,可使用多媒体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呆板的表现形式,能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使学生了解一项畜产品进出口业务的全过程,熟悉每个环节的知识和各环节之间的连贯性,帮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能够用书本知识解决现实检疫问题的能力。为了能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动物检疫易发展状况、进出口养殖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求发展的经验、当代从事动物检疫业务的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等,还应多聘请企业领导和优秀的青年员工作报告,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2.3加强学生参与实践训练
在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的设计上,首先要突出应用性,建立一个完整的实验流程,从化学实验、动物生理实验开始,然后是动物病理实验、动物药理实验、动物饲料营养分析及加工实验、微生物侵害实验、动物临床诊治实习最后是校外动物营养保健和动物养殖。在专业实验实习过程中包括不同环节,有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技术实验,专业实习等主要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在指导老师指导下亲自操作每个实验过程,得出实验结果,建立起一个完整逼真的体验和认识,为将来的实际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在教学实践方面,建立一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也实践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选择当地动物医院、动物研究所、动物防疫与检疫公司等单位积作为实践教学的基地。学生在实际业务的操作过程中,通过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到真实的动物防疫与检疫业务能力训练。
2.4改革考核方式
传统的一张卷子定最终成绩考试方式不能测试出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因此必须将卷面考试成绩与平时实际操作能力的高低结合起来。由于本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在考试中应加大实践操作的考试力度和比重,比如在试卷中让学生根据提供的资料填写动物健康证、运输单据和动物检疫单据等。改变了原有重理论、轻实践的考核方式,能够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
3结论
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与我国当前动物防疫与检疫发展相适应的。为了使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尽快地适人才市场需求,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多个层面拓宽学生的知识,积极改进原有不合理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出高层次的动物防疫与检疫人才。
参考文献
病理技术课程范文5
印度农业教育课程的发展一般说来与其农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60年代,农业教育课裎主 要根据功利主义的标准进行评价,如农业生产必须尽快地增长,达到粮食自给自足,以摆脱粮食短缺和进口。由于印度一般学校和学院在基础科学方面实力很强,所以有必要增加足够的技术课。目前,这种补充已取得成效,农业生产明显提髙, 粮食产;!从1950年的5100万吨增加到80年代的约 1.72亿吨。此外,印度农业研究委员会对课程有 严格的检査,在学期开始前,各邦立农业大学需根 据学校主任委员会提出的,经农业研究委员会批 准的指导方针拟定自己:的教学计划。这种计划釆取一种终结性职业课程的方式,使学生能广泛接触到各农业学科,包括实际工作经验和生产训练。计划组成的结构分布是,(1)农业职业核心科目占50%; (2)语言和人文科学占15%> (3)农业生产占15%(4)农业基础科学占20%。
研究生的课程一般是按学科范畴发展的,如土壤学、昆虫学、作物学、植物病理学、农业经 济学、园艺学等。如同大多数其他国家一样,仅就农学的范畴而言,印度农业大学所设的专业学 科达15门之多。
印度农业教育课程的一般模式是“拼盘式”的, 设有基础科学、技术、人文科学和推广等各种型的课程.
在印度,对于理论基础科学和应用基础科学在农业中所起的作用,人们是喜忧掺半。为了给日益増长的人口提供粮食,今后将只有通过釆用 尖端技术和综合技术加以解决,如害虫综合防 治,生物固氮,干旱、虫害的遥感监测,生物技 术和基因工程等。这些都是髙度偏基础科学的,它们要求诸如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分子 生物学、计算机技术、系统论、气候学等学科在髙层次上同土壤化学、植物生理、遗传学、植物 病理学、昆虫学等结合起来。再者,农业是有区 域性的,这些技术还必须适合地区情况,并在本地区发展、釆用并检验。为迎接这些挑战,农业科学家们在基础科学方面的能力必须日日更新, 以满足这些要求。
病理技术课程范文6
关键词 :高职;护理专业;学习成绩;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3-0130-04
考试成绩是学生学习效果的量化指标,直接反映了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和学习态度。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系统中积累了大量的学生考试成绩数据,这些数据中蕴涵了丰富的信息。通过对大量考试成绩进行数据分析,可以合理地评价教学质量,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和制定,也能辅助管理者做出决策、优化教学资源提供可靠依据。
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迅速,高职院校的生源状况也随之不断变化,入学新生高考成绩逐步下降已成为普遍现象。此外,随着相关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护理人才的培养越来越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我院自2005年起在护理专业实行了文理生兼招和男女生兼招。为探索生源类别、性别及入学成绩的变化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同时从数据分析的角度进一步了解不同课程之间的关系,笔者对本院2010、2011、2012三届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各门课程成绩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期为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招生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
资料和方法
资料 选择我院护理专业2010届毕业生704人(其中文科生370人,理科生334人,男生40人,女生664人)、2011届毕业生875人(其中文科生450人,理科生425人,男生39人,女生836人)、2012届毕业生821人(其中文科生486人,理科生335人,男生,32人,女生789人)。毕业生均为文理混合编班,在相同条件下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考试。选取语文、英语、信息技术、护理应用解剖学、护理应用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护理心理学、护理基本理论与技术、健康评估、卫生保健、药物学、精神科护理、老年护理、母婴护理、中医护理、成人护理、儿童护理、现场急救及重症监护等20门课程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为研究对象。考试各环节严格执行学院及国家考试管理的各项规则。
方法 (1)分别比较。分析文科和理科生源、男女毕业生的各门课程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用spssl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别对两组均值作独立样本t检验。(2)比较。分析毕业生入学高考成绩与在校学习各门课程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用spssl9.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对毕业生入学高考成绩与在校学习各门课程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分别作双变量相关分析;分析毕业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与在校学习各门课程成绩,用spssl9.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对毕业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与在校学习各门课程成绩分别作双变量相关分析。(3)用spssl9.0 统计软件对2011届毕业生的20门课程成绩进行相关分析,分析距离,在相似中选择余弦产生关系表格,再对其进行多维度展开分析,得到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图。
结论
文理科生源毕业生课程成绩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比较 文科和理科生源的各门课程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比较如表1所示。由表1可见,在文理科生源的两组毕业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及20门课程成绩中,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及13门课程成绩三届毕业生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5门课程成绩两届毕业生有显著性差异(P<0.05),2门课程成绩一届毕业生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英语、护理心理学、精神科护理、老年护理课程文科生源毕业生成绩好于理科生源学生,信息技术、生物化学、护理应用生理学课程理科生源毕业生成绩好于文科生源学生。
男女毕业生课程成绩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比较 不同性别毕业生的各门课程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的比较如下页表2所示。由下页表2可见,三届毕业生中男女生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及20门课程成绩除2012届毕业生的信息技术课程外,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除2010届毕业生信息技术课程成绩男生好于女生外,其他所有的成绩皆为女生好于男生。
毕业生入学高考成绩与各门课程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毕业生入学高考成绩与各门课程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的双变量相关分析的相关系数如下页表3所示。由下页表3可见,入学高考成绩与执业护士资格考试成绩显著相关,与绝大部分课程成绩显著相关,仅与语文、信息技术两门课程不相关。
毕业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与各门课程的相关性分析 毕业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与各门课程成绩的双变量相关分析的相关系数如下页表4所示。由下页表4可见,毕业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与在校学习的绝大部分课程成绩显著相关,仅与信息技术课程成绩不相关。
毕业生课程成绩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对毕业生在校学习的课程成绩进行相关分析和多维度展开分析后得到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图,如图1所示。
讨论
文理科生源毕业生在高中阶段的课程学习侧重点不同,一般而言,文科学生对物理、化学类的知识相对欠缺,理科学生文史类和管理类的知识则不足。我院自2005年起在护理专业实行文理兼招,到目前为止,三届毕业生的在校学习课程成绩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比较的结果表明,文理科生源毕业生大部分课程成绩无显著性差异,毕业前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也没有显著性差异,仅在英语、信息技术、生物化学等早期课程及护理心理学、精神科护理、老年护理等少数课程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说明在总体上文理兼招对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并无明显影响。
长期以来,女性在护理专业领域占据绝对的垄断地位。近年来,随着临床上对男护士的需求不断增多,我院自2005年起在高职护理专业开始招收男生。三届毕业生中男女生课程成绩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比较的结果表明,几乎所有在校学习课程成绩及执业护士资格考试成绩上男女生之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入学成绩、入校后的学习主动性、男生作为少数群体在班级中的性别压迫感等都有可能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可能因素。
一直以来,生源质量被认为是人才培养质量最主要的决定因素。毕业生入学高考成绩与在校学习各门课程及执业护士资格考试成绩的比较也印证了这一点。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毕业生入学高考成绩与执业护士资格考试成绩显著相关,与在校学习的绝大部分课程成绩显著相关。但需要指出的是,我院三届毕业生都顺利通过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取得了执业资格,从职业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都实现了人才培养的目标。
通过对毕业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与在校各门课程成绩的相关分析以及毕业生在校学习课程成绩之间的相关分析,可以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性做出评估。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毕业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与在校学习的绝大部分课程成绩显著相关,充分说明了现有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图也有助于我们理清课程之间关系的相对紧密程度,从而可有针对性地提供教学指导。
参考文献:
[1]李刚,薛彩霞.高职教育中成绩分析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2011(15):434.
[2]李凯军,冯修猛,闫实.成绩分析及其对教学管理的指导作用[J].医学综述,2009(16):2552-2554.
[3]李琳,徐雨明,孙士兵.数据挖掘在教学质量分析中的应用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3):86-88.
[4]罗添荣,顾江,杨棉华.汕大医学院新教学模式毕业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成绩的比较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2):62-64.
[5]苏银利,吴元清,张广宁,等.影响学生护士执业考试成绩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2010(4):178-180.
[6]王娟,王心旺,雷毅雄.不同专业医学统计学期末考试成绩分析[J].基础医学教育,2012(7):503-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