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病理学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病理学的意义

病理学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案例教学;病理学;医学院校;病理学;案例教学应用

1引言

在各大医学院校当中,病理学都是最基础的课程,案例教学法,就是在病理学的教学当中以案例为基础,经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进行师生或生生讨论,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本文当中通过对病理学课程设置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围绕教学大纲,合理设计案例教学2个方面进行探讨,并通过理论和案例对病理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笔者在教学当中的实践经验,以供广大病理学教师参考。

2病理学课程设置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病理学是医学院校学生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基础课程,在医学科学领域起着基石作用。医学院校将此课程作为基础课程以供历届学生学习,在医学院校课程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医学院校的学生课程任务繁重,目前教学现状使得学生们对医学病理学的知识只是力争做到识记足矣,难以做到对知识体系的把握和对病理学专业名词的透彻理解,其次由于病理学课程内容抽象单一,学生理解比较困难,从而导致学生学习与科研兴趣日益趋下,导致病理学学科的停滞不前状况。本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式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借助于一定的事实案例,在此案例的基础上,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进行案例分析,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其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意义上以教师为主的讲解的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和个性化学习。

3围绕教学大纲,合理设计案例教学

病理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基本形态学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其中神经系统病理形态学变化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理解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对于医学生打好医学基础至关重要。因此,本教研室根据课程大纲及教材编写了案例,以促进学生对此部分内容的理解及学习。患者张某,女,5岁,系北京市通县某村人,现在通县某乡村幼儿园上学。2013年9月30日在家中因头痛、发热、呕吐、腱反射亢进、嗜睡到通县某医院就诊。通县某医院体格检查:体温39℃,颈项强直,轻度嗜睡可唤醒,伴有抽搐,手臂见多处近期叮咬痕迹。通县某医院检验科血象化验单:白细胞20X109/L,中性粒细胞88%。轮状病毒RNA检测阴性。通县某医院门诊过敏检测阴性,患者近期无接种疫苗。10月1日北京疾控中心采集血清和大便样本送北京市疾控中心作化验。结果血清学寄生虫金标试验阴性,大便涂片镜检也未见虫卵,10月2日脑脊液乙脑病毒阳性。结合临床表现诊断为急性脑炎。此案例材料开展的案例教学主要分为五个阶段。第一,提出问题根据本资料可以做出什么判断?还需要做哪些检查?不是轮状病毒感染所致,造成中性粒细胞升高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是脑炎,你认为是具体什么疾病?这种疾病会造成什么损伤?第二,查阅资料安排学生课下针对总结的问题查阅资料,如专业书籍杂志文献数据库等,记录并整理答案。第三,分组讨论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逐一讨论所提问题。在讨论中,学生自主发言,并可以相互辩驳,教师是一个特殊的参与者,在讨论中起到引导和启示的作用,使讨论不偏离主题,并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案例中的问题,讨论应注重师生间生生间信息的双向、多向沟通。第四,归纳总结是指教师在教学结束后,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案例教学讨论结果进行总结,这一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与理解,有针对性的提出并解决问题,并指导学生针对性地查阅资料。第五,评价考核教师对其组员逐一进行客观的评价考核,考核从课前准备、参加积极性、沟通能力三方面进行。基于本次案例教学,培养了学生自觉学习,从被动要学逐渐引导为主动想学,主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独立思考学习内容,巩固学习效果,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者:朱占胜 王会平 单位:徐州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

参考文献:

[1]杨少芬,李佩琴.CBL联合TBL教学法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4,(12).

[2]马玮玮,王锦.注重临床病理联系在病理学教学中的作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4,(12).

[3]林瑶,陈素娟,黄露芬.多种教学法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医药杂志,2014,(2).

[4]苏金玲,姜希娟,马东明,郭茂娟,卢斌,李广斌,范英昌.案例式教学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91-92.

[5]李擒龙,晏伟,郭双平,闫庆国,王哲,李青,王瑞安,王文亮.在病理学教学中加强课堂病例讨论课及其意义[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17-19.

[6]王爽,赵亮,周军,丁彦青.改革病理学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0):965-967.

病理学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 病理学;实验教学;学导式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 G42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4(b)-0154-03

在知识急剧增加的今天,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当今对学生的新的理念。这时,就需要一种新的、更适合于当今社会的教学方法,用来指导学生的理论和实验[1]。学导式教学法就应运而生了,它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课本知识,还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学导式教学法是建立在目标教学与自学辅导基础上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学导式教学法在应用之前要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本节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要依据本节课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设计。教学目标要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提出对知识识记、理解的不同要求,体现知识、能力、觉悟三个层次,点明本节课所要掌握的概念、原理、观点等。同时学生还要学会自主学习和讨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相关的知识,借助教师的指导学生领悟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等。对于存在的疑难可向教师请教,也可和学生分组讨论。

病理学是许多临床诊断的治疗的依据,因此可以说是十分重要的[2]。在医学教育中,病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同时它的学习又要以其他的基础医学为基础,所以说病理学和其他学科是不可分割的。基于这些,基础病理学的教育可以说是十分重要的,病理学的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要求我们在传统教育方法的基础上增加其他的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学导式教学法就恰恰适用与病理学的教学方法。因此在2012年3~7月期间,齐齐哈尔医学院病理教研室在这一年中对病理学的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对2010级相同专业学生采用学导式的教学方法,收到良好效果[3]。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授课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选取2010级护理本科专业1班和2班两个班级,两班人数相同。1班为实验组,学生30人,采用学导式教学方法进行授课;2班为对照组,学生30人,采用传统病理学实验课的教学方法。两班学生在各基础条件方面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并按照相同的教学大纲进行统一授课。

1.2 方法

1.2.1 分组 均按照各方面平均的原则进行分组。对照组30人,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实验组30人,采用学导式教学法。

1.2.2 学习 对照组采用传统式的病理学实验教学方法,观看录像-教师进行讲解、提问-切片观察-教师总结。实验组实验课教学方法,教师提问相关理论知识-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主要知识-学生观看录像和图片-独自进行切片观察-填涂实验报告。实验组及对照组学生在下课前都要进行考核,统计学生对切片的的掌握程度[4],期末严格考试。

1.2.3 效果评价 对调查期末实验切片考试成绩和问卷调查,包括兴趣、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1.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病理学实验考试成绩方面的比较

考试成绩统计表明,实验组学生在切片考试、平时提问、读片答对率三方面的成绩均超过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表1 实验考试成绩分析

2.2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对实验课兴趣的比较

实验组学生对实验课有强烈兴趣的占83.3%,一般占13.3%,弱占3.3%。对照组学生对实验课有兴趣三项比较中都低于实验组,经统计两组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提示学导式教学法使课堂教学形式活泼多样,内容充实,课堂气氛活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见表2。

表2 学生对实验课兴趣比较[n(%)]

2.3 实验组学生和对照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比较

本次研究中实验组通过应用学导式教学法之后,自主学习的能力明显要高于对照组。其中较强的为80.0%、一般13.3%、弱6.7%。对照组三项数值均低于实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提示学导式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见表3。

表3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较[n(%)]

2.4 实验组和对照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比较

通过学导式教学的学生具有较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76.7%,采用普通教学法的学生具有较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则为16.7%,其他两项指标比较也相差悬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可见学导式教学法锻炼了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见表4。

表4 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比较[n(%)]

2.5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的比较

结果看出实验组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明显强于对照组,其中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强者占70.0%,一般为20.0%,弱者只占10.0%,且三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提示学导式教学法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见表5。

表5 两组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比较[n(%)]

3 讨论

3.1 学导式教学法的定义

3.1.1 学导式教学法通过一系列的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1.2学导式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学导式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导”的作用,使学生从“被动灌注式”为“主动吸收式”[5],充分调动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

3.2 学导式教学法的作用

学导式教学法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学生学会掌握学科的内容和重点。每门课都有自己的重点章节、知识内容,学导式教学法通过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能自主的抓住重点,更加深入的学习,这是传统式的教学方法所做不到的。

学导式教学法可以充分培养学生学会分辨学科知识结构,突出重点,知道哪些是是需要重点掌握的,哪些是熟悉的,哪些知识是只需要简单了解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非常重要的。

任何学科的内容都不是孤立的,特别是病理学,它既是临床诊断与治疗的依据同时又需要其他的学科来作为其学习的基础,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把各科的知识融会贯通,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知识[6]。学导式教学法恰恰是教会学生如何把多学知识更好的融合到临场中,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技术也在每日发生着更新,现在的医学生所面对的正是这样一个医学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现代的医学知识在不断地经历着科学技术的创新,医学知识的发展,对学生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培养医学工作者的最前沿阵地要尽快转变以智力为中心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现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与需要。传统的病理学实验的教育方法大多是比较偏重教师传授知识,从而忽视了学生能力培养,导致学生实际运用能力较差[7]。同时,由于教师只是一味的传授知识,造成学生所学知识过多,也繁重难以消化。使得学生学习依赖性强,循规蹈矩,思维受约束,特别不利于学生全面的进步和发展。

学导式教学法在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启发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我国已经出现10余年,但是应用于病理实验课的教学中还是很少的。本研究就是基于在其他学科上学导式教学法的应用,采用适用于病理学实验的学导式教学法,来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等方面的能力。医学生不同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医学生光掌握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更重要的是要把所学的知识运用的实际中来,这就要求我们所应用的教学法要能够更好地使学生学习知识变得灵活,会运用。学导式教学法就是这样一种适用于医学生的教学方法,它以强化学生主体参与为重点,使学生能充分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它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观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导式教学法主要是提倡学生自学教师的指导贯穿其中,按照学导式教学的基本模式,病理学实验课上采用学导式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包括提示、自学、解疑、精讲、演练和小结。教师同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8],灵活运用“学导式”教学法的这六个程序。同时,相关教师还应做的以下几点:①管理学生的能力。调动大多数学生,通过教师耐心的帮教措施,转化个别学生。②熟练驾驭教材的能力。在备课中能够设想学生存在的问题,做好精讲的准备。③随机应变的能力。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学生在自学时,思维不受教师的限制。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分析问题,因此可能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想法,教师应灵活对待。

一种事物从诞生到被接受认可、推广应用,都离不开反复实践、验证。在这其中可能会产生许许多多的困惑与不适,但在超越困惑之后,才会发现它真正的价值。①入门时的兴趣。学导式教学法是对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进行大胆改革、创新的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②实践中的困惑。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学生不能做到自觉预习;其次,学生不会自学看书时走马观花,不知道该掌握哪些知识,分不清这节课的重点难点问题,不能深入研究发现问题。③走出困惑。精心设计导学提纲,对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而且可针对本节重、难点问题,结合学生疑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精讲。④成功的收获。通过一段时间学导式教学法的应用,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的疑问往往比较集中,而且恰好是这节课的难点[9]。

总之,学导式教学法在素质教育中所体现的意义,不能只用眼前学生的考试成绩去衡量,重要的是它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学生终生学习能力,是具有远大意义的。从教学效果分析,学导式教学法在病理学实验课程中的应用,增强了学生对病理实验课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增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取得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在今后的病理学实验课教学中还要继续的进行推广,使其能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狄柯坪.学导式教学法在五官科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6,3(8):57-58.

[2] 邓华菲,成春英,李雪飞,等.学导式教学法在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2):89-90.

[3] 牛莉娜,林英姿.学导式教学法在护理本科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07,21(10):2711-2712.

[4] 杨丽艳,王玉莉,邹继华.学导式教学法在培养护理本科生综合能力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08,22(2):2439-2440.

[5] 付英梅,谷鸿喜,钟照华,等.学导式教学法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改革实践[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10(6):643-645.

[6] 张大生,刘学浩.再谈学导式教学法[J].中国教育学刊,2009,(8):63-65.

[7] 李继绸.“学导式”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1993,(6):20-21.

[8] 汪正清.“学导式”教学法在细菌学各论教学中的实践[J].医学教育,1992,(8):20-23.

病理学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 医学;生理学;典型病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4.2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5(a)-147-03

生理学是医学中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是多门后续课程,如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的重要基础。然而由于多种客观原因,医学院校普遍存在着生理学成绩难以提高、学生认为生理学难学以及难以将生理学知识与后续的临床课程衔接等问题。将典型病例教学策略应用于生理学教学,可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医学生对生理学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还可以通过生理学的学习,培养其在以后的临床及科研工作中正确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素质。

病例教学法源于19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首创的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是一种以实践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其特点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一个或若干个典型的具体病例,经教师精心设计一系列程序后,引入不同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展开讨论分析,从中概括出知识要点,从而加强学生对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把握,并培养其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该方法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医学教学,但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尚不成熟。

1 医学生理学典型病例教学策略的提出

医学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及其各组织器官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关于疾病的理论研究、诊断、治疗的基础,反过来,临床实践中出现的各种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原理、治疗效果也是对生理学知识的验证和引申。因此,对生理学的理解和掌握是做好临床工作的重要基础,对临床病例的分析则可有力促进对生理学的学习[2-4]。

同时,对医学院校教学规律的调查显示,生理学课程通常在二年级开设,此时学生刚刚结束公共课的学习,对人体、疾病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完整,因此,在学习生理学时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具体表现包括:①由于缺乏对某一生理活动与整个机体活动关系的理解,在学习时很难把握重点;②由于缺乏对生理活动在病理因素存在时可能出现的变化规律的认识,难以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临床辩证分析的能力;③由于缺乏对所学知识与临床工作关系的认识,难以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而是代之以机械地死记硬背式的学习,学过之后容易忘记,在学习后续的临床课程时难以与生理学知识衔接。

基于以上教学现状,为了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我课题组提出典型病例教学策略,即:根据生理学重点教学内容和知识点,在资深教师的指导下,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病例,经整理、加工建立教学用典型病例库,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引入不同的教学环节。

2 生理学典型病例教学策略的制订与应用

在制订生理学典型病例教学策略的过程中,首先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由资深教师组织教研小组确立生理学中拟引入典型病例的知识点和病例选择标准,之后由专管教师负责筛选病例,并根据教学需要对病例进行必要的加工整理,每个知识点准备若干可供选择的病例,形成教学用典型病例库。最后教师在课前准备导入的方法与课堂讨论的内容与重点。

在制订生理学典型病例教学策略的过程中,首先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由资深教师组织教研小组确立生理学中拟引入典型病例的知识点和病例选择标准,之后由专管教师负责筛选病例,并根据教学需要对病例进行必要的加工整理,每个知识点准备若干可供选择的病例,形成教学用典型病例库。最后教师在课前准备导入的方法与课堂讨论的内容与重点。生理学典型病例教学策略研究路线见图1。

图1 生理学典型病例教学策略研究路线

生理学典型病例教学策略如下:

2.1 授课前悬疑病例导入法

授课前根据授课内容针对性地提出病例,引导学生带着悬念和疑问进入授课内容,激发学生对授课内容的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听课和思考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授第十一章第六节肾上腺内分泌时,可针对本次课教学重点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在课前简要介绍库欣综合征(Cushing's syndrome,即皮质醇增多症)和阿狄森病(Addison's disease,即慢性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的临床表现,并根据GC的作用提出如下问题:

2.1.1 针对GC对物质代谢的调节作用提出问题为什么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时出现向心性肥胖、骨质疏松、多血质外貌、血糖升高,而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时,出现不耐饥饿和空腹低血糖?

2.1.2 针对GC对水盐代谢的调节作用提出问题为什么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时出现血Na+升高,血K+降低,而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时出现尿钠增多、血Na+减少、水中毒、血K+升高?

2.1.3 针对GC对血液系统的调节作用提出问题为什么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时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及中性粒细胞均增多,而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减少?为什么GC可用于治疗多种血液系统疾病?

2.1.4 针对GC的应激作用提出问题 为什么实验中切除小鼠肾上腺皮质后,小鼠受到寒冷、感染等伤害性刺激会很快死亡?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以上问题将抽象的GC的生理作用落实到实实在在的临床现象,学生很快消除了对教学内容的畏难情绪,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由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分析解答上述问题的过程中很快抓住教学重点,并对GC的广泛、重要的生理作用形成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2.2 授课中病例举例法

在讲授生理学基础理论过程中,引入相关病例,利用课堂所学知识探讨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与治疗方法,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及运用能力。

如在讲授第十一章内分泌的第三节甲状腺内分泌时,可在授课甲状腺激素(thyroid hormones,TH)的作用过程中提出如下问题:

2.2.1 在讲授了TH的合成与代谢后,针对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的作用提问为什么可用硫脲类药物治疗甲亢?

2.2.2 在讲授了TH促进生长作用后,针对其促进生长作用的特点提问 为什么幼年时期缺乏生长素(growth hormone,GH)导致侏儒症,而缺乏TH导致呆小症?

2.2.3 在讲授了TH调节新陈代谢的作用后提问为什么甲亢患者会出现怕热喜凉及食量大却反而消瘦的症状?

以上问题可启发学生对相关重点内容进行深入彻底的思考,从而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及基础理论联系医疗实践的能力。

2.3 授课结束病例提问法

理论内容教授结束后,根据课堂重点,选取1~2个病例,列举其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要求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知识解释临床现象发生的机制,并提出治疗原则,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如在讲授第十一章第五节胰岛内分泌时,在讲授结束后针对重点内容胰岛素(insulin)的作用提问:为什么糖尿病患者可出现“三多一少(多食、多尿、多饮、体重减轻)”的临床表现?对该问题的解答需要全面掌握胰岛素对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调节作用,因此,在讨论过程中行之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本次课的消化、理解、记忆,并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2.4 课下小组病例讨论法

有时由于学时限制,课堂上没有充足的时间对导入病例进行讨论,此时可在授课结束后,将课前选好的病例和要讨论的问题留给学生作为课后作业,引导学生用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查阅参考书或通过相互讨论准备答案,教师在下次课前,或在课外兴趣小组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解答。

如在第八章第五节尿生成的调节讲授结束时,可根据重点内容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ADH)的作用,联系上一节的内容“尿液浓缩和稀释”提出思考题:为什么ADH分泌障碍可出现尿崩症?在对该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学生不仅可加强对ADH作用的理解,并可将其与尿液浓缩稀释的机制联系起来,起到将尿生成及其调节的多个机制融会贯通的作用。

3 应用生理学典型病例策略的优势与问题

应用典型病例策略后,我院对生理学有畏学情绪的学生数量明显减少,生理学成绩显著提高,更主要的是学生对生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人体的整体观形成了初步认识,同时激发了学生对于相关临床课程的求知欲。

3.1 生理学典型病例教学策略的优势

概括生理学典型病例策略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将抽象的生理学理论与具体病例相结合,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过程由被动、茫然变为主动和有的放矢,有效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消化;②有效提高与后续课程衔接的效果,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基础;③通过对典型病例机制及症状的剖析,促进学生对生理学的理解、运用能力,培养其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形成良好的医学思维方式以及临床、科研工作素质建立扎实的基础;④可促进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拓宽教师的知识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3.2 生理学典型病例策略的问题与思考

由于多年来形成的教学习惯,我国的生理学教学与病例教学法尚有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具体表现在:①在教学理念的层次上对病例教学的认识不够,因此在国内的生理学教学中病例教学法应用尚不广泛;②生理学学时数较少,对应用病例法教学的空间有一定的限制,如在西方国家,生理学的教学一般在一个学年内完成,理论课共计约200个学时,而国内生理学全部在一个学期内完成,一般理论课只有72个学时左右,这就使课堂上导入病例的时间非常有限,因此与国外相比,病例教学的比例仍然偏少;③在缺少系统的组织和规范的情况下,应用病例教学的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出现病例选择过于随意及导入的方法不尽合理的现象,因此,组织资深教师进行病例筛选、建立规范的病例库以及制订合理的病例导入策略是将典型病例法应用于教学的重要基础。

大学教育的特殊性就在于大学教育不仅在一般意义上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播,还重现对某些问题的探究过程,培养学习者发现、创造新知识的能力[5]。典型病例教学法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不仅仅停留在记住一些概念、原理及应付课本上的典型习题等水平上,而是帮助学习者切入某个知识主题,根据已经具备的知识结构,对有关现象作出自己的解释、判断,作出合理的推论,形成自己的见解,从而对知识形成深刻的、真正的理解,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依据自身的知识体系来学习探索新知识的能力。病例教学法是国际医学界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3],医学生理学的典型病例教学策略的研究和应用将对于提高生理学教学质量,提高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光弟,马骥超,夏吉勇,等.典型病例教学法在临床神经外科教学中的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4,3(1):35-36.

[2]Toy EC. Case files: physiology [M].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2007:3.

[3]Cliff WH, Nesbitt CL. The directed case method: teaching concept and process in a content-rich course [J]. J Coll Sci Teach,2000,30:64-66.

[4]彭华,陈建军.以循证医学为切入点,提高生理学教学质量[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4):131-132.

病理学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 医学影像学;教学;病例讨论

[中图分类号] R814.4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12-91-02

医学影像学的教学应与临床专业课程相互贯通,但其课程设置在临床专业医学教学中处于过渡阶段,一般设置在第3学年的第1学期,此阶段学生已经修完人体解剖学、病理学等基础学科,而刚开设内外科等临床课程,这一设置造成实际教学过程中相关的临床课程往往滞后于影像学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通过理论课对各种影像表现加以罗列,与临床专业相互独立,缺乏知识的相互渗透和穿插[1]。针对这种现象的存在,我校医学影像学教研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病例讨论的引入,结合各相关临床专业,以探讨适合的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

1病例讨论的设置原则

1.1病例讨论疾病的筛选

疾病的选择主要侧重设置在呼吸、消化、骨关节、中枢神经系统等重要章节之中,同时应筛选具有代表性的疾病加以设置。所谓代表性疾病,一方面是多发病、常见病,如肺癌、肺结核、肝癌、肝硬化、脑血管病等;另一方面是结合地方以及区域性特点所涉及的疾病,如食管癌、布加综合征等[2]。

1.2病例库的建立

1.2.1病例的搜集由教研室助教和讲师于日常工作中搜集典型病例,完善各项检查结果、追踪病理学结果以及手术记录,并收集随访资料。充分利用我院医学影像学教研室所包含数字化设备和PACS设备的优势,调取同一病人的各项检查资料,在各工作站上对原始图像进行各种后处理,充分显示各病例的影像学特征,将所重建图像与收集的临床资料汇总存档[3]。病例搜集完成后,于每周固定时间由助教进行读片汇报,教学秘书详细记录,初步剔除资料不完整、无明确诊断结果的病例。

1.2.2病例的筛选讲师和副教授、教授对初选病例加以选择,其标准主要包括:(1)有代表性的、重要系统的典型病例,病例应具备明确的诊断,可选择病情复杂的常见病;排除罕见、少见病例,排除影像学不具特征性诊断的病例。(2)注重常见病的典型影像学征象、易混淆征象的显示。(3)加强比较影像学的应用,在病例教学中可以通过实例解释不同影像学检查的优势和缺陷。(4)依据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资料,列出鉴别诊断疾病,并收集鉴别诊断疾病相关影像资料,进一步完善病例库。(5)注重病例的及时更新,特别是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更多新的扫描方法、重建方法的引入,应注重扩大更新学生的知识面。

1.2.3问题的设置借鉴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的教学方法,问题的设置侧重于加强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同时注重培养临床综合分析能力,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4]。设置原则主要包括:(1)以问题为中心,扩大覆盖知识面,注重临床知识的引入。(2)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总结能力。(3)以培养临床诊断能力为中心,提高学生面对不同患者能迅速、准确地对病情作出诊断、鉴别诊断的能力。(4)加强对影像学所谓的“同病异影、异病同影”的理解,即同一疾病不同时期的不同影像及不同疾病相同的影像表现。(5)避免直接引入重要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如“吞咽不利2周”、“AFP值显著增高”等,应列出对鉴别有重要意义的阴性结果。(6)诱导式及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横向对比和纵向联系相互结合。

2病例讨论在医学影像学理论课教学中的设置和应用

2.1病例讨论授课前的布置

各重要章节授课中期提前一周时间将病例的影像学资料和基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加以公布,让学生认真准备并查阅相关资料。

2.2病例讨论的课堂教学

基本教学步骤为:(1)将病例影像学资料调出,首先由学生读片,包括病变的位置和分布、数目、形态、边缘、密度、邻近器官和组织的改变。(2)总结自己所见具有诊断价值的特征性征象,列出可能需要鉴别的疾病,由支持不同疾病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3)相互讨论,找出其他诊断存在的问题。(4)教师列出鉴别诊断疾病的典型影像学图像,由学生加以读片。(5)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只要有观点、有看法鼓励表达出来,提倡相互辩论、批评和争论。(6)总结归纳,对病例做出正确的诊断,总结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

2.3病例举例

在进行肺癌授课前一周公布2例周围型肺癌和中央型肺癌病例的完整影像学资料,包括胸片、CT平扫和CT增强图像,交由学生提前准备,完成初步诊断。病例讨论课设置在讲授肺癌章节结束后,课时控制在20~30min。提问:(1)围绕基本征象展开,看到了什么部位的什么样病变?病变有什么样的特点(大小、形态、边缘、密度、和周围结构的关系)?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影像学征象(结合病理学)?(2)需要鉴别的疾病,包括肺脓肿、肺结核和纵隔内肿瘤性病变;临床出现什么样的症状和征象有助于上述疾病的诊断?(3)周围型肺癌和中央型肺癌的鉴别。(4)评价总结。

2.4期末考试中病例讨论题目的设置

学期末,理论课考试设置2道病例讨论题目,分值为6~9分,由学生任选其一加以作答。所选题目影像学资料即为本学期所进行的病例讨论的病例,问题加以变动,侧重于临床鉴别诊断和影像学鉴别诊断,其中临床分析占1/3分值,影像学分析占2/3分值。例如题目设置为分别列出胃溃疡与溃疡型胃癌2个病人的上消化道造影图片和CT图片,问题设置为:(1)良恶性溃疡影像学诊断的鉴别要点;(2)据此特点上述2个病人分别的诊断是什么?(3)请推测并列出他们分别可能出现的临床症状。

3病例讨论在医学影像学临床实习阶段的应用

5年制临床本科实习生实习期一般在45~50 周左右,其重点多放在内、外、妇、儿等临床科室上,而影像学科室一般仅有2周实习时间[5]。常规实习要求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学表现;熟悉影像学检查从检查病人-拟申请检查项目-书写申请单-阅读报告的各个流程;了解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优缺点,能根据不同的疾病合理选择不同的影像学检查。除常规实习安排外,病例讨论是这一阶段重要的实习内容。与理论课阶段有所不同,此阶段重点是疑难病例的讨论,要求实习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参与病例的筛选、临床资料的收集、影像学读片、病理结果和治疗后的追踪等各个环节。2周时间内应能参与5~8个病例讨论,并要求能完成2个完整的病例讨论记录。

总之,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与临床各门学科关系密切,通过在医学影像学课程中加强病例讨论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提高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希云,袁志诚,梁长生,等. 对放射科实习带教实行目标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4,25(8):928-929.

[2] 刘秀云,陈小荣,孙树萍,等. 理论授课及病例讨论实施和质量控制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9):114,117.

[3] 吴学贵,刘雄飞,陈金雄. 医学影像存档和传输系统的研制与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3):159-161.

[4] 李颖,陈琪玮. PBL法临床病例讨论对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3(23):83-84.

病理学的意义范文5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人类在信任他人方面有着明显的倾向性,那些与自己长得比较像的人更容易获得信任。

据来自英国汉密尔顿的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称,人类的潜意识里存在着一种“生物裙带”关系,这种“生物裙带”关系导致人们更愿意信任与自己相貌相似的人,这项研究的负责人莉莎・德布鲁因称,他们的研究发现,即使是完全陌生的人,只要他们的相貌特征与自己相似,那么就很有可能获得自己的信任。

这一发现或许能够解释为什么年轻人喜欢结交与自己相貌相似的朋友;为什么夫妻经常会在某些身体特征方面比较相似, 研究人员将自愿接受实验的人分成几组,然后将他们的相貌特征存储到计算机中进行加工,使这些特征发生部分改变,然后让实验对象根据自己的好恶对电脑中的各个人物图像进行打分,决定自己对他们的信任度。结果那些与实验者有着相似特征的人获得的分数要高于那些相貌没有共同之处的人。这表明,人类更倾向于相信与自己长得比较像的人。

感情的传染病理学原理

近日,“高峰私生子”事件一直风波不断。继王纳文方面声称接到了鉴定所“高峰确系孩子生父”的报告后,又有消息称,早前高峰就曾给王纳文支付了巨额补偿金。这段公案中的是是非非除了当事人,外人一时恐怕很难说清。不过,笔者试从传染病理学角度来解释这段“私生子”事件和“那高恋”,也许对旁观者不无参考价值。

我们知道,传染病传染有三个要素:传染源、易感人群、传播途径,三者缺一不可。比照这个原理分析,现代社会,作为传染源的“淤泥”越来越多,而我等凡夫俗子们毕竟不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因此,也就很顺理成章地成了“易感人群”,从上面分析中,那些意志力强的人采取远离“淤泥”的躲避方法,也就是“切断传播途径”,这也不失为一个被动的好方法。但“淤泥”越来越多后,纯净的空间就越来越少,这种被动“切断传播途径”的方法便不可能长久有效。

在传染病理学上,控制传染的方法除了切断传播途径外,还有一个方法就是给易感人群接种疫苗,人工生成抗体,从而预防传染。这个原理与“出淤泥而不染”简直是如出一辙。

经常听到有人抱怨:为何男人出轨几率比女人大?

笔者也是一位男人,我无意为男人们争辩,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男人遭遇的诱惑要比女人多!这可能与男人的普遍交际大于女人有点缘故,另一方面,也可能与男人与生俱来的“抗体”要少一些的原因有关吧。

病理学的意义范文6

这反映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地理教学追求的根本目标。如何有效实现地理课程的教育目标,是广大地理教师思考的重要问题。

如果地理教学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怕是难以达到目标。仔细考查一下课堂教学,会发现以下一些现象:教师讲得多,学生讲得少;教师问得多,学生问得少;教师思考得多,学生思考得少;教师课后反思得多,学生反思得少。

学生大多数只会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地在课本内,在教师划定的范围内进行学习。而想做探究、做创新的学生很少,这是学习最怕出现的问题之一。

“学问”就是学习、问难。一个人不会提问,就不会对学习的内容有真正的感悟。任何真正的理解体会都是从提出疑问开始的。比如,先有“歌德巴赫猜想”,然后才有陈景润对假设的论证;先有“苹果为什么只往地上落”的疑问,才有牛顿“万有引力”的发现;只有对地球是有个边缘,还是有着另外一个新世界的疑问,才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探索航行。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就要从培养学生能疑、有疑开始。

接触新东西能有疑问,复习旧知识也能有疑问,而不是盲目地接受学习。

课堂教学就是要使学生不断地有新的疑问产生,使学生能积极地探索性地思考。学生为什么提不出问题?为什么没有想象力?

一方面我们没有给他们提问的机会、思考的时间;另一方面我们没有给他们提问的勇气,他们太怕失败了,怕提的问题引起别人的笑话,怕教师不屑回答的表情。

课堂上,教师激情飞扬、眉飞色舞,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只有听的份,学生哪里有思考的时间?哪里有表现的机会呀?把时间、机会还给学生,让他们学会思考,能质疑,敢提问。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疑问的方式、方法,使他们能不自觉地疑问、探索和学习。

一、让课堂成为学生思考的天堂

1.从概念表述中找疑问

任何一门课都会有大量的概念,这些概念学生一般都从各种途径有所了解或已有朦胧的认识。

如“农业”,有的学生说农业就是种植,有的学生说农业就是畜牧业,有的学生说农业就是渔业,等等。

讲得差不多时,可以问学生,这些都对吗?全面吗?有补充的吗?由于这都是学生们自己说的,学生都毫无顾忌,纷纷质疑,大胆提问,讨论热烈。

如在讲农业的地域类型时,我们先介绍几个国家经济(主要是农业)的特点,像美国、阿根廷、俄罗斯、南非、澳大利亚等。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特点分析,使他们对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有个大概的理解。再给合课本让学生分析各个国家的农业类型,如为什么美国是商品谷物农业,而澳大利亚是混合农业?

如讲到季风这个概念,我们可以举一些航海的故事(季风的英文名称为 Monsoon, 来源于阿拉伯文中的词汇Mausim。中古时代阿拉伯商人就利用风向的季节变化特点从事航海活动),和学生一起分析讨论这些航海人是怎样利用季风的。再和学生分析季风的产生,季风对气候的影响,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等。这样的讨论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活跃学生的思维。

2.从问题讨论中起疑问

几乎所有的地理现象都与许多因素有关,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分析,课堂讨论能帮学生产生疑问,激活学生思维。

如讲工业的区位选择,我们可以结合实际举例让学生思考:“市场经济竞争下,有的工厂能生存、壮大,而有的工厂则遭到被淘汰的威胁,那么,一个企业如何才能生存下去,并立于不败之地呢?这与它选择的区位有关吗?如果有关,与哪些因素有关?现在很多企业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原因是什么?这给中西部提供了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为让学生能更清楚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学生身边的事讨论起。比如:如果让学生自己选择他们的家庭住址,该选择在哪里?要考虑哪些因素。离校近的地方?离爸妈单位近的地方?房价低的地方?出行方便的地方?安静的地方?还有其他因素?学生讨论这些问题可为“群情激奋”。

3.不把问题说绝对

绝不要对学生说这样的话:“问题就是这样”,“这是最完美的解答”,“同学们把这记住就行了,不要管其他问题”。

不要让学生的思路画上一个圈,要给学生一片无限的天空,任其思维驰骋。把问题讲得绝对,就等于跟学生说:“你不要想其他问题了,就这样,记住就行了!”

二、了解提问常用模式

学生答问题反映了学习的方法、学习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提问的方法也和思维方式有关,对学生能否能提问题,提什么问题有很大的影响。因而教学生掌握提问的一些方法即提问的一些模式,非常必要,对学生主动学习以及对学习方法的培养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为什么的模式: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不是那样?是那样会怎么样?

联系的模式:这个问题与哪些因素有关?哪个因素起主要作用?还有哪些因素有潜在的影响?

发散思维的模式:有没有别的问题?还有哪些途径?如思考立体农业及农业种植中的间作,像玉米地种绿豆、高粱地里种花生等。

三、养成质疑习惯

1.营造轻松氛围。

尽量创造良好的提问环境。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启发学生积极提问的重要条件。生硬和过于严肃的课堂,怎能让学生大胆疑问?教师每一节课都要给学生质疑发表意见的时间,而且只要与学习内容有关,有联系的,要舍得花时间,课堂上解决不了的课后再解决;一个人解决不了人,大家一起来。

人为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教师自己要有和善谦逊的态度和情感,使学生受到鼓舞,增强提问的信心;要耐心倾听学生发问,尝试让不同的学生回答问题,让学生说服学生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学生回答不了的,再引导回答,不要一听到问题就马上给出斩钉截铁的回答。

学生的大胆发问,特别是创造性的问题要给予中肯评价及鼓励,让他们从中感受喜悦。这样他们学习起来会热情高涨,思维活跃,积极主动思考和提出学习中的问题。

对于那些不好甚至错误的提问不急于否定,不一棍子打死,可以从反面提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出在哪里,从中得到启发。伽利略曾经说过:你不能教会别人什么,你只能帮助他们自我发现。

2.培养好奇心和怀疑精神。

具有好奇心的人往往有寻根问底、寻找满意答案的强烈愿望,这种愿望会激发他们的智力活动,使其思维飞跃,想象丰富。

爱因斯坦说过:“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追究问题罢了。”李四光也说过:“不怀疑不能见真理。”这两位科学家的话道出了好奇心和怀疑精神在学习和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地理现象千奇百怪,地理规律复杂多变。这些都能唤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从地理现象和规律入手,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技能将得到有效的培养。

3.鼓励学生创造性提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