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教学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说阅读教学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说阅读教学方法

小说阅读教学方法范文1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训练教学策略探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解决好阅读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为学生奠定文学素养的基础,是体现教师教学水平的试金石。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水平需要协调好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需要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更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掌握阅读教学的训练策略,因为初中语文阅读是一门在实践阅读中感受、理解、赏析和评价的课程,不仅要明确“读什么”,更应掌握“怎么读”。因此,需要进行阅读教学的策略训练,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决战中考。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训练策略主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出发:

1、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训练策略

新课标要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由封闭走向开放,重新定位师生双方的位置,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学生主体结构的构建,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教学中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此外,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应转变为以学为主的过程,重结果的同时更应重视学习的过程,从知识的认知能力,到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学过程的体味以及学生在阅读中所体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来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文学素养。下面以《陋室铭》的阅读教学训练为例。

《陋室铭》的教学活动以“男女生研究古文对抗赛”的形式进行。教学过程分解为六个环节:一是学生自主阅读并对古文进行翻译;二是教师让学生对刘禹锡作品、生平、写作背景等文学常识的简要阐述,然后教师再对学生的发言做一些补充;三是让学生分小组翻译整篇文章,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做出点评;四是学生提问环节,教师回答学生在课堂中没弄清楚的问题,或者是让学生阐述自己与教师不同的观点之处;五是学生发言环节,让学生讲讲自己通过学习这篇古文后的感受,或是对文中所提倡观点的看法;六是知识点总结归纳环节,教师将整篇课文学完后的知识点和重点的串联讲解与归纳总结。

整篇课文的讲解和学习过程,大约花费三个课时。教学过程中即找准了师生的定位,以学生自主学习阅读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训练方法遵循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语文阅读训练教学过程中不论是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还是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与开发都体现了现代语文教学中开放性的特点;此外,师生互动环节、学生自主发言环节等体现教学的民主化、个性化和科学化的结合,师生思想和学习方法的交流成了语文阅读训练的宝贵资源和经验。

2、多种阅读教学策略和教学形式相结合

新课标倡导语文阅读教学应有多种教学策略,营造严肃活泼的教学氛围,突出师生教学中自主创新精神。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策略主要有四种:一是,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即以学生为主的提问主动探究、沟通与交流,从而获得阅读材料中所表现的态度、情感、价值观或人生经验的教学训练策略;二是,学生自主性阅读教学策略,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阅读材料出发,进行自我指导与激励,以学生分小组讨论的形式去发现并解决材料中的问题;三是,创造性的教学训练策略,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阅读思维的培养和解题方法的贯彻,使学生在面临不同题材阅读材料时能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解决问题;四是,师生对话教学训练策略,即将阅读材料中的重点或内容以师生对话或生生对话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学生在对话中取长补短,吸收作品精华,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语文阅读积累和文化素养的积累。下面以《孔乙己》的阅读教学训练为例。

教学过程分为个五环节。一是,教师在上课前提出学习《孔乙己》这篇课文的目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即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按中心思想给小说分段,并探究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内涵;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整篇课文;三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或探讨,交换各自意见;四是,学生自主发言,让学生代表小组发言,讲解在阅读完课文后对中心思想和主题人物的把握;四是,教师评点环节,对学生的发言和对课程的掌握程度进行点评,并串讲整篇课文和点明课文中的重难点;四是,概括环节,让学生以片段形式对小说情节进行自我理解式的还原;五是,课后习题练习环节,学生自主完成课后习题。

这五个环节大约花费三个课时,通过多种阅读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不仅能把握小说的主题,理解主题思想,体味鲁迅对腐朽罪恶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社会的批判。更能在学生之间对话教学中学习他人的学习方法和解题策略,锻炼阅读思维。

3、总结

综上所述,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水平需要协调好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需要学握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更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掌握阅读教学的训练策略,因为初中语文阅读是一门在实践阅读中感受、理解、赏析和评价的课程,不仅要明确“读什么”,更应掌握“怎么读”。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训练的策略主要从新课标的要求出发,包括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训练策略和多种阅读教学策略和教学形式相结合的训练策略。

参考文献:

[1]马俊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法初探[J],学科教育论文,2011(5).

[2]李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加强方法指导[J],学科论文,2011(5).

小说阅读教学方法范文2

【关键词】高中语文 现代文阅读 提升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199

现代文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语文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通过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但是实际教学中,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高中语文教学效果的实现。为此,需要高中语文教师改变语文教学思想、语文教学方法,调动一切因素提升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效果。

一、明确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有效实施语文教学和评价语文教学的重要依据,直接影响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效果,为此需要教师明确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目标,具体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语文阅读教学生本原则。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目标的确定需要认识到教学对象的行为主体是高中生,目标的确定要仅仅围绕高中学的学习需要,比如在《荷塘月色》教学目标的确定上有一点是“教师提供相应的背景资料,教师和学生通过对话或者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作者创作的情怀”。在《雷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有一点是“通过课文绘制的故事情节发展进一步把握戏剧冲突。”

二、语文教师要选择合适的现代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信息加工教学策略

现代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价值是通过课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加强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感知,即现代文阅读教学重要任务是培养和提升学生选择、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为此要求教师在信息处理加工中选择合适的策略进行。现代文阅读文本内容较长,想要加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教师需要快速阅读文本信息,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选择有效的阅读信息供学生细细品味和鉴赏。比如高中人教版必修小说单元安排了三篇小说,这三篇小说的文章篇幅都很长,其中《边城》主要选择了小说的第二章和第三章内容,一共21节。为了透过这21节内容了解翠翠、傩送、天宝的人物特点,感受到湘西文化内涵,教师需要先从总体上把握文章内容,从中选择有用的信息高度概括小说的内容。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采用信息加工教学方式,确定“用200字概括小说内容”、“找到文章描写环境、人物心理和对话的句子”两个教学目标。

(二)思考和阅读结合的教学策略

思考和阅读结合的教学策略适合篇幅较小的散文和诗歌阅读教学,针对篇幅长的现代文阅读教师可以选择文选的一部分应用思考和阅读结合的教学策略。其中阅读和思考结合教学策略中的读指的是对文章内容和精确语句的感知,从而感受作者创作的情感。思考是指了解文章的行文思路和语言特色。以《沁园春・长沙》教学为例,教师让学生在两分钟时间内阅读全词,了解词的上阕和下阕所写的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上阕和下阕之间的关系。学生回答出上阕是写景,下阕是抒情。在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全词内容之后,教师选择出具有代表性意义的词汇“独”、“尽染”、“竞”等,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深入理解这些词语的内涵,谈谈自己对这些词语用意的理解。这种教学安排体现了思考和阅读结合的教学策略,能够让学生在了解词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对字句的推敲进一步把握全词的思想感情,对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合作探究教学策略

在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式实现了多样化发展,要求语文教师要为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营造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环境。其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一种重要的新型学习方式,具体要求教师结合现代文语文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实际,对学生进行分组,引导各个小组的学术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在一般情况下,比较简单的语文阅读教学内容需要学生进行分组自主学习,而对于一些有一定理解难度的语文教学内容则是需要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比如在学习《祝福》的时候,对于主旨的理解,学生受个人经历的限制无法深入理解小说主旨,遇到了阅读难点。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祥林嫂的死应该谁来负责?”之后学生经过小组探究得出了是封建社会导致了祥林嫂的死,加强了对小说主旨的理解。再比如《荷塘月色》的学习重点是让学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但是学生受年纪的限定对人、事的思考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加上学生对鲁迅那个时代了解不够,在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上存在一定难度。为此,教师需要采用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学生基本了解《荷塘月色》内容之后,教师提问学生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了加强学生对文章内容思想感情的理解,教师为不同小组的学习提供不同学者关于这篇文章的评论,让学生划出文章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并结合学者的研究把握文章的内涵主旨。

(四)体验教学策略

一切知识都来自于感知,学习的体验也是学习过程的一种体现,体验式教学策略的实施能够让教师更好的实现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目标,具体表现为通过一定情境的创设来还原教学内容,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实现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在一般情况下,对于小说和戏剧的学习,文章中会涉及大量的人物对话,为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分组、分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教学,从而增强学生对语文文本内容的感受。比如对于抒情性的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渲染和背景氛围的创设再现课文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情感。比如在《雷雨》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出自己喜欢角色的语言和描写这个角色的语句,通过反复的阅读和分析感受戏剧刻画人物的语言特点,通过对人物语言的分析研究进一步感受到人物形象。应用体验式教学策略进行《雷雨》教学的原因是在文体上,戏剧本身是一门舞台艺术,会应用到丰富的语言台词和动作刻画人物,向读者展现社会现实。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能够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戏剧这一文体的特点。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提升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需要师生之间的共同努力。在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下,需要高中语文教师结合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和学生语文阅读学习需要开展系统化、有针对性、科学性的语文阅读教学,创新语文阅读教学方式,更新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和内容,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实现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小说阅读教学方法范文3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兴趣;合作创新

一、转变观念,在探究中体现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之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采用的是“满堂灌”的形式。有的时候像是在进行互动式教学,但实际情况不是如此,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教师在进行提问,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学生是不进行思考的。像这样疲于应付教师的问题,学生又怎能真正思考、探索了什么呢?《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自由表达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

在学习中,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就会产生疑惑,有了疑惑不能独自解决,于是就有了交流合作的必要。学生可以通过合作交流来切磋学问,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学生通过探究质疑问难,深入分析研究,长期就形成了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面向全体学生,把探究时间还给学生

实施探究式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放手给学生合作探究,从每一位参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给学生尽可能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教师要鼓励学生探究讨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主动地活动,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探究者。而在课堂中,由学生提出问题,自己探讨得出结论要比教师提问达到教参所规定的结论更有意义。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其实包含了对新旧知识的选择、分析、批判和创造,而学生的提问则使学生成为问题的真正拥有者,成为课堂信息的直接提供者。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创新、探究能力,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合符合时展要求的新型中学生。

三、运用联系的方式进行探究性阅读

语文阅读不仅讲究的是探究性,也相当讲究阅读的联系性。探究的意思就是指在阅读时应该带着已有的经验进入到文章的阅读,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创造性,把学生带领到身临其境的情景中,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其中的文化内涵。在教学的过程上也可以延伸到学习同一时期且有相同情况的其他诗词、美文等,运用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刻地学习到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这样还能够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增强阅读能力,开拓知识面,也保证了阅读的质量和达到了语文探究性阅读的根本宗旨。

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在阅读教学前,我布置学生带着相关的问题去预习课文。如教小说类文学作品时,我让学生从文学文化常识、生字、难词、故事情节等方面预习课文,指导学生就阅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如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及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小说的主题、写法揣摩等。学生在此基础上,逐步掌握了初步感知小说的方法,为以后阅读小说打下了基础,达到了预习的目的。

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不仅使学生成为探究学习的主人,同时又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去掌握知识,有时学生会发现教师发现不了的问题,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学生通过思考探究,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一句中,‘东’和‘西’是否都可以理解为名词作状语?”这个问题问得很深入,深入到探究句子的内部结构。这两个词在用法上确有区别,甚至在教学资料上都没有明确的解释。这就说明探究式学习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独立性、积极性、主动性等良好心理品质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真正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创设多种问题情境,乐于探究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激发者、指引者。教师只有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才能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机。中学语文文章体裁多样,教师可以依文创设多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乐于探究。如在教《皇帝的新装》时,指导学生根据课文中的人物性格特征,练习朗读和对话,运用话剧表演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人物的动作、神态及心理活动的描写;而在教学《向沙漠进军》《看云识天气》等文章时,让学生认真阅读,提前查找相关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补充,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学生对科研知识的探究意识。

六、合作创新,提高探究能力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改变了传统师生单项交流的方式。它使每个学生都有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既让每一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心得,也养成注意听取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启迪,互相帮助,以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提高探究能力。在教学《台阶》时,小组合作探究先提出了关于“如何理解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在现实生活中到底需不需要愚公这样的人?有没有愚公这样的人?现实生活中我们自己的父亲又是怎样的呢”等问题。接着通过各小组间交叉回答其他小组的问题,用合作探究的形式由每一组记录员记下大家的答案,然后小组探究,再由小组中心发言人公布答案,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使情感教育进一步升华。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的阅读教学不应为教而教,我们应该把探究式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而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我们要灵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阅读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提高学生学习探究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真正让学生喜欢语文,会学语文,切实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和探索研究能力。

参考文献:

小说阅读教学方法范文4

关键词:初中语文;多样化阅读教学;应用

一、朗读方法

运用朗读的阅读方法,可以增加学生的语言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初中语文的课文有小说、诗歌、说明文、散文等不同类型的文章,在阅读课文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一些方法,不同文体的课文,朗读方法是不一样的。教师要让学生在朗读之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加快学生的朗诵速度,学生能够流畅地朗诵课文,最后可以把情感更好地表现出来,朗诵课文时可以有表情地阅读,一步一步慢慢体味朗读的乐趣。

二、速读方法

速读语文课文可以节省时间,在阅读过程中快速正确地阅读课文,快速地获取知识,丰富知识,提高阅读水平。教师要对速度的阅读方法进行正确引导,在阅读语文课文时,尽量避免回读,在阅读完整篇文章时,再重复没有阅读好的段落,避免眼睛来回移动。采用“筛选”式的阅读法,针对课文中的重要信息选择性阅读,速读时要聚精会神,必须强化学生的注意力,阅读过程中学生要理解并记忆课文的关键词。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要经常锻炼自己的速读能力,便于形成阅读习惯。

三、复述方法

复述课文是一个从简单到具体,再从具体到创造的过程。复述可以帮助学生深刻记忆阅读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要用自己的话术把阅读的内容,有条理地叙述出来,声音洪亮、语句通顺。学生首先阅读之后理解语文课文的内容,初中语文课文的层次分明,中心明确,必须先把段落读通顺,复述前理清文章的思路,记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大致把文章分为几个部分,先把文章分复述,再按照自己的理解正确流利,带有感情或表情地去复述整篇课文。教师也可以要求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要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之上加以想象,组织语言,比如,扩充文章的故事内容、改变叙述的顺序等。

小说阅读教学方法范文5

一、农村初中阅读教学现状

1.学生热衷阅读课外小说而对课内阅读没有兴趣

农村初中生平时接触书籍、报刊和杂志的机会相对较少,对文章的把握不够熟练,久而久之对阅读失去了兴趣。有一部分学生对课外小说比较感兴趣,但对课本中的小说却不感兴趣,若提起某些武侠小说中的人物、情节,有些学生能滔滔不绝地道来,但若提起课本中的某些小说的人物、情节,他甚至连最基本的都不知道。学生对阅读缺乏的兴趣,使得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来的让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成为一纸空文。

2.教师习惯于应试教育,忽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不少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阅读理解的解答技巧上,把阅读看成是一种短期行为,认为只要在考试中得高分就行,而忽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最终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3.缺乏正确的方法指导

农村初中不少教师的阅读教学理论和实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一部分老教师更注重传统阅读教学,关注的是字词句的阐述和理解;津津乐道的是字音、字义、词义;孜孜以求的是这个词用得怎样好,意蕴如何丰富,表现力多么强,忽视了阅读方法和全局把握等。而年轻教师着眼于把握整体,以全文精神为纲,以作者的写作思路为目的,至于字词句则如蜻蜓点水,或者只居高凭栏一瞥,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怎能大幅度提高呢?

二、农村初中阅读教学对策

阅读教学要改革,要提高效率,就必须从实际出发,端正阅读教学指导思想,真正认识到主观盲从的危害,认真扎实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尝到阅读的乐趣,以利于习惯的养成

阅读是一种乐趣,是一种学习新知识的活动,是一种精神和审美的享受。学校的阅读教学应该使学生尝到阅读的乐趣,使他们感受到由阅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性情、激发创造的愉快,使他们养成读书的习惯。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指出:“搞好阅读教学,最重要之点在于启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也就是培养学生关于阅读的兴趣、爱好和习惯,使他们感到读书是一生的需要和乐事。”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适当地设置悬念

在我们的教学中,如果能适当设置悬念,那么将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起学生阅读的浓厚兴趣。如:我们在教学《最后一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篇文章取题为“最后一课”?小弗兰士在上学途中看到的那些不寻常的事,是不是在向我们预示着什么呢?这样经过我们的引导,相信学生在学习时就能更认真地去阅读并思考了。

(2)努力展现文本中的意境

意境所展现的具体情形能引导学生阅读。例如,教师朗读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引导学生体会祖国山河的壮美,从而认真阅读全篇,咀嚼品味其中的境界。

(3)开拓学生的想象

阅读常常有助于想象,通过想象再现文章或者诗词中所描绘的人或景,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譬如,阅读《天上的街市》,由地上的街灯想到天上的明星,再想到天上的街市和浅浅的天河及河两岸的牛郎织女,便增添了阅读的兴趣。

(4)激发感情

教师利用讲读训练,再现作者的情感,能叩击学生的心灵,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从而增强阅读兴趣。必要时还可由教师范读,这样效果会更好。

2.加强对学生进行阅读习惯培养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可见,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所以,阅读教学中也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制定细致明确的计划和目标

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需要一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懈努力努力的过程,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及阅读基本功,对学生制定不同的计划、明确不同的目标,从而进行分期、分批的习惯养成。

(2)教师应认真指点,正确引导

计划制定了,目标明确了,关键在于实施,而在实施过程中,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而耐心地指导,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样难以形成。因此,教师的细心指导是十分重要的。

(3)严格检查,不断督促

初中生的年龄毕竟还小,他们无法像成年人那样有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因此他们中的有些人,往往会对教师的要求漫不经心,常有疏忽、遗忘甚至废弃现象发生,我们做为教师只有不断督促、严格检查,才能逐渐使学生的阅读行为步入正轨,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兼收并蓄,重在提高

上面所提到的老教师的侧重于字词句的阅读教学,只是引导学生看到了“树”,而看不到“森林”。年轻教师侧重于全局、把握整体的阅读教学,只是引导学生看到“森林”而看不到“树”。所以,这两种阅读教学指导方法都失之偏颇。要想切实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就得整合这两种阅读教学方法,让学生既见到“树”,也要见到“森林”。正如“读书先了解每个词的意义,积词成句,再了解全篇的意义;回过来,据全篇的意义再来了解每句话的意义,据每句话的意义再来了解每个词的意义:这是循环。经过这样循环解释,才能达到正确的理解。这样才能使学生进得去,也出得来。

小说阅读教学方法范文6

一、内隐知识观概述

(一)内隐知识及其特征

内隐知识的概念最先由英国著名思想家波兰尼在1958年出版的《人的研究》一书中提出,他主张知识应当被区分为“内隐”和“外显”两种形式。前者通常指沉默的,无法明说却又心照不宣的知识,即无法用言语、文字或符号加以表达的知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而后者则与其相反,它通常指可以清楚明确地加以表达的知识,比如“比喻”、“拟人”的概念,是可以用语言文字明确表示的。

随着知识理论的不断丰富,内隐知识理论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和接纳,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归纳出内隐知识的主要特征:首先是情境性,内隐知识的学习需要个体身心的直接介入才可获得,是一个需要身临其境地领悟的过程,是一个除了亲身实践,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过程;其次是直觉性,内隐知识往往是个体在直觉状态下获得的,它虽无意识地隐藏在认知者的内心深处,但却属于逻辑理性的潜藏暗伏,绝不是随便意义上的直觉;第三是模糊性,即个体很难将内隐知识的获得与他人分享交流,往往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

(二)内隐知识与外显知识的相互转化

内隐知识与外显知识并不是相互孤立,毫无关系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首先,从内隐知识到外显知识。通过正确的途径与方法将内隐知识显性化,并传授给他人,是当前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对认知者来说,学习显性化的内隐知识,并不断生成新的内隐知识是至关重要的,但必须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内隐知识都可以转化为外显知识,一味机械化的生硬转化,只能弄巧成拙。

其次,外显知识到内隐知识的转化,一方面需要将外显知识渗透到具体情境中,另一方面又需要个体亲自实践,在反复操作中将外显知识逐步内化。

二、内隐知识观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内隐知识理论自二十世纪90年代引入中国后,便受到各领域学者的高度重视。用上述内隐知识理论审视语文阅读教学,整个教学过程应是在讲授显性知识的同时,挖掘文本所蕴含的隐性知识,并通过合理途径使之显性化,变成教师要教、学生要学的东西,且最终要将这些知识内化为学生个体所有,使其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即阅读教学应在内隐知识理论的启示下,形成“内隐——外显——内隐”的三环节两过程的良性发展轨迹。

(一)环节一:挖掘内隐知识

教师在拿到文本后,除了要花大量时间整理必要的显性知识外,还要花心思挖掘文本所蕴含的内隐知识。通常情况下,我们总是认为文学类文本重在表现生活,营造意象,抒感,所以其蕴含的内隐知识较显见,学习任务也容易定位:欣赏文本个性化语言,提高审美感受能力等。而由于实用类文本往往是为了传递信息,阐明事理,表达观点,所以这类文本的学习往往较单一地囿于明确文章写作逻辑,正确筛选、整合信息等外显学习。这种认为实用类文本没有内隐知识可挖掘的观点其实是一个误区,无论是语文课程标准,还是语文考试大纲,对实用类文本的学习要求都不仅仅是掌握相关的显性知识。严谨准确的用词需要较强的语感;下定义的语句既要简洁明确,又要合乎规范,这与语感也不无关系;文本体现的科学精神与态度,作者严密的逻辑思维,又是单一的外显学习所不能承担的。

(二)环节二:内隐知识显性化

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学生需要掌握的阅读显性知识都植根于内隐知识之中,外显知识只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而内隐知识才是那“冰山”下的大部分。教师在挖掘出文本所蕴含的内隐知识后,所面临的难题就是如何将这些自己意会到却又不易言传的内隐知识变成自己可教的、学生可学的外显知识,只有完成这一转化,挖掘文本内隐知识才会有意义。

(三)环节三:转变后的外显知识隐性化

将内隐知识显性化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这些特殊的显性知识内化,真正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整个阅读教学过程才算完整。转化后的显性知识有一部分是与学生潜意识里的认知图式相契合的,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这部分知识很容易被内化。而这其中也不乏存在一些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或是与自己认知图式相背离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对应的练习,适当点拨,让转化后的显性知识真正为个体所有,为个体所用。

三、阅读教学中内隐知识显性化策略

我国语文课程标准阅读部分中,不断出现“语感”、“领悟”、“揣摩”、“体会”、“体验”等词语,而我们所说的内隐知识恰就潜藏其中,可见阅读教学中内隐知识的学习尤其重要。但内隐知识的不可描述性、模糊性、直觉性等特征又往往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这就需要教师将内隐知识显性化,将其转变成教师可教、学生可学的东西。

(一)正确处理文学作品

被我们长期忽视的阅读内隐知识大多数潜藏在文学作品中,处理好文学作品是阅读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第一步。

文学课除了要给学生讲一些必要的文学知识外,其主要教学目标还是要定位在审美教育上。其一,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将文学作品本身作为探讨对象,研究文本存在的“文学性”与“陌生化”,细细品味作品中的个性化语言,也许学生并不能明白说出好在哪里,怎么好,但学生能够找到美妙之处,感觉到了震撼,就已经是激发了学生内隐知识的学习。其二,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体味文本的深层意义,填补文学作品的“未定点”和“空白”,并创设情境,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与情感去渗透作品,生成新的文本意义,让学生在经典中领略一番。

实际上,这里所说的“文学课”与王荣生教授选文类型中的“定篇”是一致的,它的发挥功能就是“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对于这一类选文,正如朱自清所说“该只是了解和欣赏而止”,而不承担任何附加的任务。正确处理文学作品,将文学课上成文学课,而不是“四不像”,相信学生会逐渐在潜意识中形成语感,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二)借鉴西方相关理论,突破传统阅读教学

由朱自清、叶圣陶等老一辈教育家提出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起被诸多语文教师沿用至今,这一教学法在特定时期确实产生过积极作用,但近几十年急功近利的误用,已将这一方法僵化为从文章结构入手解析文本,从积累语文知识入手整理文本所提供的语文考试知识点。这种教学方法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内隐学习,给传统阅读教学注入新鲜血液已迫在眉睫。

西方叙述学理论包括叙述者、叙述人称、叙述态度、叙述技巧、叙述方式等知识也将有助于改善我们当前的小说阅读教学的僵化局面。相对其他类型的文本来说,小说是较受学生欢迎的,而长期以来,小说的阅读教学却仅限于人物、情节、环境的三要素分析,机械死板的肢解大大削弱了学生对小说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方法无疑成为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大敌,而叙述学的有关知识则恰好为我们的小说教学开辟了另一番天地。例如,在鲁迅的《祝福》中,鲁迅并没有采用单一的叙述视角,而是将“我”、“鲁镇人”、“卫老婆子”、“祥林嫂”四个限知视角进行灵活转换,许多学生只是笼统地觉得小说叙述自然、丰满,却并不知道其背后的理论支撑,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从叙述视角角度切入,向学生介绍相关知识,使学生在阅读类似小说时,能自然而然地品味文本中不同的叙述视角,这样一来学生的小说阅读水平定会有所提高。

(三)多读多悟,提倡合理的个性化解读

说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学生的美读成了奢求,语文课上听不见朗朗的读书声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分析、训练。适当的分析训练作为阅读教学的辅助手段是必要的,但如果过量,其效果则适得其反。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往往设计大量的习题,分析、讲解、校对标准答案,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作用甚微。语文知识的掌握需要一定量的训练,但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提高更是一个“多读”的过程,离不开背诵、积累和体悟。因此,教师必须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充分感受读的乐趣,从读中实现学生自己对文本的感受、体验、理解、欣赏和评价,并要求学生对经典篇章进行背诵,以积淀文化,提高对语言的敏锐度。

在多读的基础上,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合理、大胆的个性化解读。以《项链》为例,这部作品可以说是批判资本主义范本的角色而进入中学语文课本的,因此对这篇课文的解读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并影响至今,抹杀了许多学生的个性阅读理解。其实,从马蒂尔德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人性的弱点——虚荣心对人生的警示作用,也看到了她诚信、善良、勤劳、勇敢、不气馁、不沉沦的人性闪亮点。再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女主人公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职员的妻子,在丢失了“名贵”的项链之后,她的丈夫,并没有因为害怕一起承担债务而逃避,而是跟她一起不辞艰辛,偿还高额的债务,谁能说马蒂尔德是失败的呢?她丢失了项链,收获的可是丈夫不离不弃的爱,这又何尝不是“灰姑娘”故事的翻本呢?这些“权威”并没有提到的解读,却恰是学生内隐学习必不可缺的,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重视学生内隐知识的学习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在内隐知识观的启示下,语文阅读教学应形成“内隐——外显——内隐”的三环节两过程的良性发展轨迹,而其中内隐知识显性化这一环节又是重中之重,教师必须将文本所蕴含的内隐知识变成教师要教的、学生要学的东西,不断激发学生的内隐学习,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倪文锦,谢锡金《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