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孩子逆反心理的表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孩子逆反心理的表现范文1
论文摘要: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一个较普遍的问题,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青少年时期生理、心理的迅速发展以及两者的不平衡性是产生逆反心理的内部原因,也是主要原因;青少年所处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则是产生逆反心理的外部原因。针对逆反心理产生的各种原因,在德育工作中,如何有效地克服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德育工作者不容回避的问题。
“逆反心理是一种心理现象。心理学家普遍认为,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它的出现,存在着明显的年龄特征,在青少年期较为突出。”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时期比较普遍,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对青少年的学习、生活等产生消极影响,严重的还可能导致过激行为,甚至会危害家庭、学校及其社会。
1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表现
青少年在l4岁左右的时候,容易表现出感情用事、渴望独立的情况。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具有较强的逆反倾向,主要表现为情绪偏激、语言顶撞、行为越轨、消极冷漠,甚至以“敌对”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等。这种抵触、不顺从的心理状态就是“逆反心理”。逆反心理的基本特征就是“对着干”。逆反心理还表现为对于先进人物和榜样同样采取不屑一顾的态度,而对于不良倾向却持情感认同。青少年时期,“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存在,才产生了用各种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感。”笔者曾经碰到一位学生在他的周记中这样写道:“那些只会死读书,老老实实,什么都听老师的家伙全都是欠揍的坯子。”这些学生把那些敢于同老师作对、经常欺负小同学的那帮学生当作偶像“崇拜”、“追随”。对于社会上发生的事情,他们也往往采取偏激的态度,可能反而倾向于阴暗面,而看不到光明的一面。
2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成因分析
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从哲学上看,内部原因是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根源在于其自身生理、心理的发展。所以,要分析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应该首先从青少年自身着手。
2.1逆反心理产生的内部原因
2.1.1逆反心理产生的生理基础
青少年时期生理发展非常迅速。这个时期,脑的重量接近成人脑重水平,脑电波变化出现新的飞跃,脑机能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兴奋和抑制过程趋于平衡等。但由于青春期体内的内分泌腺相当活跃,甲状腺、肾上腺素水平较高。这些激素促使全身组织迅速发育,促进了脑和神经系统的兴奋。随着脑与神经系统逐步走向成熟,思维越来越发达,思维范围也越来越广。他们的思维方向由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由单向思维向多向、发散性思维发展,这为他们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生理基础。
2.1.2逆反心理产生的心理因素
青少年时期,身体的迅速发育,激素水平的不断增加,对青少年的心理机能和行为表现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随着青少年第二特征的日趋成熟,他们的认知能力显著增强,已能够系统地思考自己的未来,他们的心理上产生了一个“断乳期”。由于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使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在心理上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好奇性与批判性等多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这一时期,他们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逐步形成,喜欢表现自己,遇事总想发表独特的见解,做出不同于他人的举动,以引起他人注意;他们的成人意识也逐步萌发并迅速发展。他们积极追求成人的社会地位,并渴望得到成人的尊重和理解。他们认为自己已“长大”,“……事事处处希望被当成‘大人’看待,渴望自己作为独立的社会成员立身处世,不任人摆布”,不再需要老师、家长的“唠叨”,面对老师、家长的教育,他们会感到反感,有意无意地回避。但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认知的局限,这一时期的青少年遇事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冲动、易怒,情绪变化反复无常,经受不起挫折和打击。当这种独立的试探遭到否定,他们在心理上就会觉得蒙受了屈辱,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这种反差往往使他们以理想化或自身的标准来判断外部事物,把客观环境推向自己的对立面。同时,这一时期青少年在认识上容易出现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这样就产生了对家长、老师的话一概不听的逆反心理和行为。
2.2逆反心理产生的外部因素
2.2.1家庭因素
家长的素质修养和对子女的期望水平与逆反心理的产生有很大关系。素质修养较差的家长往往对子女的教育方法比较简单、粗暴。他们往往力图通过自己的生活感受和价值观来要求子女。他们总会这样说道:“我(们)像你这个年龄时,就能怎样怎样了”。而当他们一旦遇到子女做错了事或学习不好,要么唠叨,要么对子女大骂。他们对于子女缺乏必要的宽容和理解,试问这种“三斧头”的教育方式怎能使子女不逆反?另外,家长对子女的学习与就业期望值过高,也会使子女逆反。家长对子女的学习期望值过高,为了达到目标,他们往往不顾子女的兴趣和疲劳,给他们过重负担和压力,这就大大降低了子女对学习的兴趣,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2.2.2学校因素
学校也是会引发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包括:①教育者对学生的需要不重视,某些做法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②教育者教育指导思想偏离、素质偏低、教育理念落后,教育观念转变缓慢;③教育者教育方法陈旧、单一,缺乏艺术性、创新性;④教育者自身言行不一,起不到应有的榜样作用;⑤教育者缺乏耐心和诚意,没有掌握好教育分寸:⑥教育学生要么三言两语,要么讲一大堆空洞的大道理,无法以理服人;⑦教育者缺乏对孩子必要的理解、宽容;教育者在情感上缺乏与孩子必要的沟通和交流,没有在情感上得到青少年的认同和接纳等等。
2.2.3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是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所不容忽视的又一因素。我们对青少年长期进行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的传统教育与当前转型社会中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多元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折射在学生心理上,使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产生了逆反心理
3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疏导和调适
3.1注重家庭疏导,营造和谐家庭
家庭是爱的港湾,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与家庭有密切联系。因此,作为家长要特别注意在家庭中对孩子逆反心理的疏导和调适。一是,对于子女的进步要及时肯定,多表扬,逐步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在他们承受挫折和失败时应多鼓励,多支持,多安慰。二是,对于子女所犯的错误,要及时与他们沟通,了解其原因,分析利弊,因势利导,而不能采用打、骂的方法。因为犯错的孩子在其心理上可能已很内疚、自责,需要安慰和帮助,而家长的痛骂和毒打可能使孩子走向反面,产生逆反。三是,家长要给孩子足够的发展空间,充分信任他们,切莫把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强加给孩子。四是,家长要给予孩子必要的宽容和理解,设身处地多替孩子着想,要尽量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如遇到分歧,要多自省,将心比心。五是,家长要以身作则,要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不能为了“面子”把错的强说成对的。以上几点如果我们家长都能做到,那么,我们就能营造出民主、融洽、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也就能有效地疏导和调适孩子的逆反心理。
3.2提高教师素养.坚持“以人为本”
学校作为青少年学习的主要场所,担负着传授青少年学生知识,培养其高尚的品德和健康的心理等重任。那么,学校又应怎样疏导和调适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呢?
(1)教育者要不断改进教育方法。如果教师的教育方法单一,长期以往也必然引起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反之,同一问题若试着改变单一的方法,就可能收到完全不同的效果。这样做可以让他们敞开思想,逆向思维,学会从多方面了解社会。久而久之,就能大大提高他们对各种现象的认识和鉴别能力,提高他们的“免疫力”。
(2)教师与学生要多接触、多沟通、多交流,试图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要有耐心、恒心和爱心,尊重和爱护每一位学生。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心理特征、个性体验和情感需求,多了解他们的心态及其变化,多发掘学生的“闪光点”,要多鼓励、多表扬学生。经常被某教师批评的学生,对这位教师肯定会有逆反心理。
(3)学校要建立心理教育咨询机构,构建以心理咨询室、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为主的心理教育体系,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疏导和调试。
孩子逆反心理的表现范文2
关键词:青少年;逆反心理;叛逆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实际上是其成长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反对心态,这与其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密切相关。当他接受的教育或者指导与他的认知相悖时,就会触发疑惑或者反感等情感因素,从而做出一些怠慢甚至是作对的行为。有时候对于这种对立的情绪和行为处理不好的话,就容易造成教育伤害。
一、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的主客观因素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既有主观的因素,如生理和心理因素;也有客观的因素,如家庭、社会、同龄人和社会大众文化等。了解这些因素,有利于更好地了解逆反心理。
(一)青少年a生逆反心理的主观因素
1.青少年的大脑发育逐步健全,其思维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稳定提高,已经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对于一些事情,能够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进行分析和解读,甚至还学会了逆向思维的方式,这就为其产生逆反心理提供了心理基础。
2.青少年的性意识和性特征慢慢成熟,这种成熟又会导致其独立人格意识发展,他们渴望展示自己的个性,希望从心理上更加独立,而不是完全被家长和老师牵着走。面对家长和教师的管理,他们很容易产生一种由压抑转而反抗的情绪,这就是逆反心理。
3.青少年虽然身心已经开始成熟,但是其身心成熟度还远远不够,加上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他们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局限性,很容易对事物产生偏激和固执的看法,在这种状态下,他们很难听进劝告,过度强调自尊和个性而忽视了理性要求。
(二)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的客观因素
1.不良的家庭因素可能会导致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家庭作为青少年最重要的生活空间,其不良因素对其逆反心理的产生有着非常直接的作用。比如说,若是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和能力水平,一味要求孩子搞好学习,取得好成绩,自然就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当这种压力无法排遣并过度积压时,就很容易转化为不满情绪,久而久之就形成逆反心理。
2.不良的校园因素可能会造成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青少年基本上都在学校里接受教育,然而由于一些学校和教师过于追求成绩,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存在不少问题,不考虑学生的个性与实际水平,一味提高要求,过于严格。对学生的心理关怀不够,导致学生很容易在情感与心理上与教师甚至学校对立,这也是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3.社会大众文化和同龄人的不良因素也会造成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现在社会大众文化传播时,一些关于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现象被美化,使一些本来就有逆反心理苗头的青少年就被这些大众文化所影响,从而以逆反为荣。至于同龄人因素,那就更直接了,青少年天天与同龄人一起学习生活,其影响是最直接的,若是周围同龄人有逆反心理的人多,长期在一起玩的话,即使没有逆反心理,也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4.心理上的需要
孩子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越是不让知道的事情,越想知道。这是人们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由于孩子理智程度较差,这种欲望也更强烈。例如,一些不健康的文艺作品,越是受批评,人们越是想看,想方设法要弄到手,一睹为快。这些都是由于好奇心的缘故。任凭你苦口婆心,千言万语,他却无动于衷,认为你是虚情假意,吹毛求疵。
二、解决青少年逆反心理问题的对策
在分析和认识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教育者要敢于面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并且积极探索,找到对策,帮助青少年解决逆反心理问题,使其身心健康成长。
(一)尊重
对具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来说,他们最需要的就是被尊重,这会让他们感受到一种独立性得到承认的体验。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抑或是社会上的人,对于青少年都应该具备基本的尊重意识,让他们在得到尊重的前提下,敢于承担责任,勇于反省。若是一味训斥加强制,肯定是无法消除逆反心理的,甚至还有可能逆向加强其逆反心理,某些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恶劣后果。孩子逐渐长大,需要独立的判断和思维,教师要给孩子一片天空,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保护其自我意识,相信孩子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并尽力提供帮助和支持。
(二)爱
任何时候都不要忽视爱的力量。不少青少年之所以产生逆反心理,就是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爱,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与重视。在教育中有一个很明显的现象,那就是学生再有逆反心理,只要是面对自己喜欢的老师,或者是对他特别好的老师,都会更加热情,而不会非得故意拧着性子对着干。当然,这种爱,可以简单,但是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和感受,不能把自己认为的所谓的“爱”用一种粗暴的方式强加于青少年,那样的话,不仅起不到好效果,反而会起到恶化作用。父母不仅要从成人的视角,更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培养与孩子的“同理心”。遇到分歧,父母要多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多参与孩子的各项活动,带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人际交流活动,让孩子体验成长快乐,感悟人生真谛。
(三)文化引导
既然青少年喜欢模仿社会大众流行文化,那就应该从文化的角度来予以引导,多引导青少年看一些正能量的书籍和影视剧,帮助他们建立基本的是非意识,协助他们构建一个相对完整和正确的世界观。尤其是对于他们的同龄人圈子,一定要给予高度关注,发现不良文化现象要及时制止,对于好的文化现象则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做好了这件工作的话,其逆反心理就会消除不少。我们要相信世上没有沟通不了的事。形成民主和谐的家风是有效沟通的前提,父母要创设情境,打开孩子的心门,陪伴孩子成长,多鼓励多欣赏,分享他们的快乐,分担他们的忧愁。
(四)敢于直面但讲究策略
对于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很多人都采取回避的态度,认为把一切交给时间,随着青少年的逐步成长,这种逆反心理自然会消失。这种态度是不对的,因为逆反心理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并且随时可能带来一些不良后果。面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应该敢于直面,但并非说是要硬碰硬去强制解决,那样的话,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导致逆反心理更加恶化,一定要讲究策略,采用柔性和理性的手段,逐步化解对立情绪,从而慢慢消除逆反心理产生的基础。父母要鼓励孩子结交正能量的朋友,借助小伙伴现身说法、旁侧导引。但切记不要拿孩子的弱项与伙伴比较、在孩子“伤口”上撒盐,否则可能会导致孩子疏远玩伴。独生子女相对封闭,喜欢面对虚拟。当孩子非常激动暴躁时,父母要学会“冷处理”,放一放,让时间淡化冲突,平缓情绪,随后再用一封信、一张纸条等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与孩子讲道理谈建议,还可以要求回信,锻炼孩子的写作能力。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很常见,这是这个特殊的年龄阶段有一种心理特征,通常情况下并不会直接产生恶劣影响,但是任其发展的话,则有可能造成一些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隐患。面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应该找出原因,对症下药,调适他们的心态,让他们呈现一种身心健康成长的状态。逆反是青少年成长的一个重要心理过程,在这个阶段,家长要正确疏导、及时调适,给予孩子更多的心理关怀和成长指导,努力做好孩子成长的心理保健医生。
参考文献:
[1]方华.学生逆反心理表现与疏导例谈[J].河北教育(综合版),2007(1).
[2]刘倩倩.浅谈青春期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类型、产生原因和化解对策[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7(2).
孩子逆反心理的表现范文3
[论文内容提要]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较为普遍的,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所渗透和反映,对学生的人格发展和自我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究其原因,不外乎自身因素和外在因素。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其形成根源,因人施教,对症下药,使中学生健康成长。
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上发生目大变化的非常时期,他们在心理上具备了强烈的自我意识,但他们还不够成熟。因此在接受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正确舆论的过程中常常存在着一些特殊心理活动现象,其中之一就是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内发的反向力量,我们把这种不接受教育或“反教育”的心理,叫做逆反心理。根据《心理科学》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中学生中经常存在逆反心理的达32.6,偶尔存在逆反心理的达89.4
1.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危害性
逆反心理是一种单值、单向、单元、固执偏激的思维习惯,它使人无法客观地、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而采取错误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逆反心理经常地、反复地呈现,就构成一种狭隘的心理定势,无论何时何地都与常理背道而驰。
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是青春期学生思维活跃、自立自主意识增强的表现,但它毕竟是一种不健康的反常心理。如果一个人说话办事常常由逆反心理支配着,时间久了就会导致病态,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对什么事都看不惯,最终将会丧失对事业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严重妨碍一个人的成长发展。
逆反心理过重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容易造成感情失控,直接影响到学生与父母老师之间的正常关系,学生就会听不进正确的教育和劝导,以至于逃学、离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其形成根源,因人施教,对症下药,使中学生健康成长。
2.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成因
2.1青春期生理心理特点对中学生产生影响
学生生理发展客观变化引发学生自我意识。中学生在性方面的发育逐渐成熟,由此而引发的性征越发明显和突出,随之性别意识、性意识便逐渐强化和建立。中学生大脑也逐渐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卜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成人感”和强烈的社会独立性,他们认为自己己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己的丫切。但是中学生在心理上的发展却还是不成熟的。
这种生理的成熟与心理的不成熟产生矛盾,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不够成熟扩加之中学生阅历和经验不足,造成其认识的不坚定性和易动摇性,认知的偏差较大,认识上容易产生片面性,看问题易偏激,固执己见,走向极端。他们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哆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2家庭因素对中学生造成影响
家庭环境的影响具有特殊意义,父母自身的行为对子女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给予孩子心理和物质的照顾过多,尤其是在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多,超过了孩子所能忍受的程度,对孩子造成的压力过大,抑制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健康发展,极易产生逆反心理。
家长提出要求的方式也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有的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方式是粗暴的、命令式的,甚至使用暴力使孩子屈服,不给孩子任何自主性的空间。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对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就会产生反感、抵触,而且以后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别人。父母不和也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会使子女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多疑或神经质,甚至导致心理变态以及反社会行为。
2.3学校教育对中学生产生影响
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失误。学校教学和学生生活要求脱离了学生心理经验,脱离了中学生原有的个人需要,压制学生兴趣和爱好:教育者处理问题不当,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学校实际的教育理念滞后于时展的要求,学校的评价体系、价值体系滞后于学生和时代所需求的评价、价值体系等。这一切会大大降低教育者的威信,也会使学生反感,使学生对一些正面宣传教育的信息产生逆反心理。
教师在数育教学过程中自我统一性中的消极因素与学生自我统一性中积极因素的冲突。如教师自身教育教学方式简单,在教育中经常采取强制的或触犯学生个性的方法:教师本身教学观念陈旧,不符合学生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教师言行不一,行为不检点等。久而久之,往往导致基础差的学生的厌学情绪,从而使学生降低或丧失学习信心,背离教育的原理、规律。这一切也容易使学生感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获得良好成绩,消极情绪逐渐占上风,与教师的敌对情绪也就形成了。
中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位置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班集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社会,每一个学生在这种关系结构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并由此决定了他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角色。学生在班级中活动和交往的主导动机之一是他们力求在同龄人群体中寻找自己满意的地位。如果这种欲望经常得不到满足,那么社会与个性的对立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有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希望在班级里取得一定的地位,试图用各种手‘段吸引同学们的注意,甚至不惜用反常的行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
2.4社会因素对中学生产生影响
社会的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也是诱发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如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不良媒体、不良团体等,都可能对学生的思想认识造成危害,腐蚀他们的心灵,导致极端的逆反心态的产生。外界的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会使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定势。
社会缺乏对青年学生独立意识的认同感。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是独生子女,被社会称为是“抱大的一代”,社会舆论往往对这些孩子的前途存在担忧,担忧他们的自立能力,担忧他们将来不能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这些社会舆论造成中学生的反感,因此在接受教育时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带来人们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思想观念的多元化、思维方式的多元化,而处于成长期的学生对各种生活方式、各种思想观念缺乏正确分析能力,往往盲目去追逐一些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活观念,这时就往往与传统的老师、家长的思想产生诸多冲突,如果这时老师和家长不及时采取疏导的方式而是硬加阻拦,就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向对抗心理。
3.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类型
由于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环境不同和学生个体的差异,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类型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类型:
自负型逆反心理:这类学生从小就生活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处处受到家长的偏爱和庇护:上学后也是一帆风顺,成绩突出,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欢迎。因此认为自己什么都是对的,什么都是好的。养成了任性、自负的毛病,听不得劝告或批评,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逆反心理。
自卑型逆反心理:这些学生和第一类正好相反,由于某种原因而自卑,或因在家不被重视,或因自尊受到伤害,或因学习受到挫折等,因自卑而干脆自暴自弃,整天沉溺于烦恼和痛苦之中,对生活失去信心,对学习失去兴趣,因而对周围的一切采用怀疑、敌视的态度,以求得暂时的心理平衡和满足。
失落型逆反心理:这类学生特别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赞美、理解和支持。一旦他的优点和进步得不到教师和家长的肯定和表扬,他们就会失去上进的信心和力量,心理上就会产生失落和被遗弃的感觉,从而用消极冷漠的态度来对待周围的事物。久而久之,便自我消沉,对教师和家长产生不满情绪和逆反心理。
困惑型逆反心理: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上发生巨大变化的非常时期,他们开始产生强烈的自我意识,由过去的 “依赖性”吸收知识向“独立性”吸收知识的过渡阶段,当他们在生活学习中发现有不少事与教育者讲的对不上号时,就慢慢地在思想上对教育者的教育产生怀疑,对社会感到困惑,有的甚至认为教师家长欺骗和戏弄了自己,产生一种困惑型逆反心理。 4.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调适策略
明确学生逆反心理产生原因,掌握学生逆反心理表现类型,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矢,从而制定调适学生逆反心理的策略。
4.1学校要优化教育手段,讲究教育艺术
学校要主动更新教育观念,切实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学生主体”教育观,做到以“人”为本;优化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减少教育失误,提高教育质量和实效;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心理经验为基础、与教材逻辑经验紧密融合的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个性体验和情感需求,形成适应学生心身实际,充满情趣的新教育;创建优良的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教育的熏陶性、潜在性特征,减少学生自我统一性与学校教育情景的直接、剧烈冲突的发生。
4.2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
自尊和受人尊重是生存的一种基本需要。人的天性是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作为教育者;,首先要充分尊重、信任学生。青春期学生可塑性极强,自立自主的欲望又特别强烈,老师和家长对待他们要象对待朋友一样,决不可采取高高在上的姿态。老师和家长对孩子要严禁使用命令,对孩子的事不要随意发表评论,尤其不要使用“你真笨”“你错了”这些打击孩子积极性的语言,而要采取一种积极聆听的姿态,培养孩子独立分析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孩子的自信。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遇到偶发事件或学生的失礼言行要制怒,要理智地进行冷处理。对他们一时想不通的问题和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反复,要善于等待,要有耐心、恒心和爱心。老师和家长也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文化素质,学会辨证地、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避免老师和家长由于认识片面、视野狭隘造成自身认识错误,而间接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4.3重视心理辅导,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建立心理教育观念,将心理教育融入到学校的学科教学、思想教育、文体活动等教育的各个方面,从多个方面和层次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要营造一个具有民主宽容友好的班级氛围,教师采用组织手段,在班内组织起有一定层次的关系网络,为学生日益扩展交往范围、建立多样的生活联系、形成丰富的责任依从关系提供充分的条件。组织学校或班级的心理活动小组,在轻松的活动中提高全面地看待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考的能力,从思维层面弱化逆反心理。开展青春期专项教育活动,让学生认识青春期心理发展的自我特点,从而有意识地进行逆反心理自我调控。
4.4构建家庭、社区、学校一体化立体教育模式
家庭、社区、学校在教育学生总体思想、教育方法、方向引导上要一致,要给学生创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学习环境,要给学生提供正确的社会舆论。要减少社会不良因素对中学生的影响。学校、家庭、社区三者之间要加强联系,及时促进三者的协同一致发展,尽量消除其中的不和谐音调和消极因素,从而最大程度地消除学生在青春期产生的困惑感,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认同感和成就感。
4.5中学生进行逆反心理自我调控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较为普遍的,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所渗透和反映,对学生的人格发展和自我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处理不好会对个人的发展带来很大危害性。因此中学生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要进行逆反心理自我调控。
孩子逆反心理的表现范文4
【关键词】逆反心理;形成;影响;调适
我们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常常遇到中学生有着一些特殊心理活动现象,其中之一就是逆反心理。具体表现为: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你说这个好,我非说那个好;你让我相信这个,我非相信那个。这在教育过程中,使广大教师比较苦恼的一个问题。在这里,我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的形成、影响、调适等方面作一个简要的分析,以便在教育教学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1.逆反心理的形成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如何形成的呢?为什么在这个群体中表现尤为突出,根据中学生的特点,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1 主观因素。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首先是和青少年时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紧密连在一起的。
1.1.1 中学生时期由于大脑的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思维范围越来越广泛和丰富。特别是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越出童年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尤其是在接触社会文化过程中中学生渐渐学会并掌握了逆向思维等方法。正是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和逆向思维的形成、掌握,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
1.1.2 中学生时期中学生在性方面的发育逐渐成熟,随之性别意识、性意识便逐渐强化和建立。由于性别意识、性意识进一步在心理上产生断乳,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已。面对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有意无意的回避、反感甚至背离。教师诲人不倦的施教、家长苦口婆心的相劝等等,早已被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感意向驱散了。
1.1.3 中学生时期尽管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了极大的飞跃,但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这种矛盾和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造成其认识的不坚定性和易动摇性,从而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对老师的正常教育往往从对立面去思考,把老师的劝说、要求、批评;把家长的指点、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压”,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把自己放在教师的对立面上。比如,我校不让学生留长发,有的学生干脆将自己的头理成光头,教师批评他时还振振有词的说:“留长发不行,理光头也不行,那我理什么头。”将事情走向两个极端。
1.2 客观因素,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2.1 学生所处的狭隘的社会环境,这种环境既给中学生认识活动造成困难,也使他们同其他人的人际关系和所采取的行动带来不利的影响。如有的学生把尊敬老师看成是“拍马屁”;把向老师汇报情况帮助同学进步说成是“告状”“出卖朋友”;把做好人好事讥为“傻瓜”等等,这样的认识一旦在班集体中形成一种错误的舆论氛围,就会导致学生认知障碍,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1.2.2 教师工作中的失误。教师对问题的不同处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只凭主观臆测就作这样或那样的处理,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对学生采取不公正的态度,未经深思熟虑,不问青红皂白,采取过激的措施,如罚站、辱骂、赶出教室,甚至出手打人等,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生硬、呆板,没有因材施教,而搞满堂灌、一刀切,久而久之,往往导致基础差的学生的厌学情绪,从而使学生降低或丧失学习信心,感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获得良好成绩,消极情绪逐渐占上风,与教师的敌对情绪也就形成了,就产生了逆反心理。
教师自身言行不一。教师把社会道德行为准则传播给学生有两条途径,一是口头讲解或劝导,另一条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学生,这是缺一不可的,如果教师说的是一套,行的又是另一套,就很难发挥教育作用,这会大大降低教师的威信,也会使学生反感,使学生对一些正面宣传教育的信息产生逆反心理。
1.2.3 家庭和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仅仅局限在学校范围内,社会、家庭中的许多不良因素也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如家庭的破裂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自卑的逆反心理;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也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不良媒体等,都可能对学生的思想认识造成危害,腐蚀他们的心灵,导致极端的逆反心理的产生。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中学生出现的逆反心理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是他们这个年龄阶段所突出的一种心理特征,我们教师要正确看待这一种现象,正确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不能将学生出现逆反心理视为洪水猛兽,这对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是不利的。
2.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影响
逆反心理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通俗一点说,就是指约束自己行为难控制或别人的语言要求有意违抗的心理和行为表现。
消极影响: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是青春期学生思维活跃、自立自主意识增强的表现,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它反映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的特征是学生对教师和家长有明显的“反控制”和“对抗”心理。如:你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你越禁止,我越感兴趣;你说他好,我看他糟等等。
比如,有的学生家长反映,天气凉了,孩子出门时,家长要求多加一件衣服,孩子就是不愿意,回家后孩子感冒了;或一问到孩子的成绩孩子就反感、回避等。这些消极的心理会影响中学生的学习、健康心理的形成,以及会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甚至会影响到以后社会的安定及和谐。
与学习其它学科相比,中学生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时的逆反心理表现的较明显、强烈。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逆反心理具有排斥性,它严重影响着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信任,往往对思想品德教育采取冷淡、怀疑的态度,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如果一个学生说话办事常常有逆反心理支配着,时间久了就会导致他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和群的病态性格,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学习被动,不利于正确人生观的形成。逆反心理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病态心理或犯罪心理转化,大大削弱甚至葬送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的这种心理及时调适,使之消极影响降到最低。
积极影响:对于逆反心理我们不能一概说是错的,有的反抗不无道理。我们老师和父母都不是圣人,在教育方面,我们难免也有误区。从一定意义上说,逆反心理中也蕴涵着独立、主体意识的觉醒,蕴涵着求异、创新,崇尚自我,民主、平等的时代精神。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使学生能够以健康的态度迎接竞争和挑战。
总之,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逆反心理向积极的方面发展,调适其消极的方面,这样才能形成健康的人格。
3.思想品德教育中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方法
逆反心理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然而,逆反心理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正确对待这一种现象,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科学方法,在教育过程中认真分析,努力解决,可以避免向消极方面发展,甚至可以向积极的方面发展,形成独特的个性,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
3.1 全面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个性,这是教育学生的前提。教育学生,不了解学生是行不通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更是如此。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和思想急剧变化的时期,他们既具有一般普遍的身心特点,同时,由于生活环境、家庭条件等差异,各个学生表现的个性心理及品德的差异也不容忽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面了解学生,特别是要了解他们的个性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因为个性差异往往是他们产生与众不同或逆反心理的一个诱因。了解学生还要善于从多侧面、多角度观察分析,发现寻找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人的天性是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中学生更是如此。一旦他们有了进步,就应该立即表扬,特别对待后进生,教师就更应该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在全面充分肯定他们的优点的同时,恳切的提出希望,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和前程,进步得更快,这样对于疏导中学生逆反心理是大有益处的。
3.2 进行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师更是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承担者,党和国家把如此重大的责任教给了我们,我们理所当然地应该采取最科学、最有效的手段完成这一重大的历史责任。在疏导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到:
3.2.1 加强感情投入,融洽师生关系。用一颗充满挚爱的心去感化学生。面对有逆反行为的学生,教师会产生不满和急躁的情绪,这时要控制和提醒自己,不要与学生发生正面冲突,要用成人的成熟与冷静控制住事态的发展,要用爱去感化,用心去安抚。
3.2.2 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此话说明了我们要做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首先要有较扎实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功底。为此,我们必须要坚定对自己所教理论的信仰,坚信它是科学的,是真理,而且跟上时代步伐。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使自己的才智、能力、水平、德行与所履行的职责相符合,榜样示范,现身教育,才最有说服力。
3.2.3 优化教育手段,讲究教育艺术。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教师应该是一个播种、诱发和培养感情的园艺家,而不是一个冷漠无情的教书匠”。做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疏导学生的逆反心理,更要讲究教育艺术。一方面应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采取不同方式,如开导式、归谬式、激将式、爱心式等等都是很好的教育方式;另一方面,根据教育教学的具体内容,采用不同的手段,如:利用多媒体教育手段、社会大课堂、调查分析、辩论赛等。另外,得体有度地利用逆反心理来消除逆反心理也是十分有效的方法。有些教师让逆反心理较强的学生当班委,让他参与班级管理,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消除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育机智,方式手段使用得好,将会事半功倍。
3.2.4 善于寻找最佳的教育时机。对社会现实生活存在的许多热点、焦点问题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等,教师必须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加以现实的、全面的、具体的、历史的分析。例如,网络游戏、歌星、影星及学生感兴趣的影视作品、特别是流行音乐要敢于分析,决不可回避,避而不谈反会增加学生的逆反心理。比如中学生喜欢周杰伦,我们成年人对周杰伦不可能崇拜。但我就买了一些周杰伦的歌碟,查找了一些周杰伦的资料,发现周杰伦的一些闪光点,其歌词非常具有中国文化底蕴,而且周杰伦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具有很大的作用。在我校举办的一次文艺晚会上,我唱了一首他的《青花瓷》,很受学生欢迎,这样就拉近了我与学生的距离。
3.3 加强心理辅导,重视学生自我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中中学生之所以产生逆反心理,主要是因为学生的认知与情感或认知与意向发生矛盾。“心病还要心药治”,为此,教师要加强对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解决他们的心理症结。同时也要重视中学生的自我教育,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参加自我教育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成绩,帮助学生提高信心;指导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帮助学生提高明辩是非的能力,最大可能地避免逆反心理的产生。
总之,我们从中学生逆反心里的形成中可以看出,逆反心理的产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所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特征。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就要认真对待这一种现象,我们所要做的是认真分析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个体产生这一现象的具体应对方法,尽量避免因为教师原因产生学生的逆反心理。即使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我们也要及时的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调适,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发展,实现我们教育的真谛,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形成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孩子逆反心理的表现范文5
一、逆反心理的特点及心理构成
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的观念定势与特定的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逆反心理的形成是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过程的结果。其心理机制的过程是:首先,教育的内容及相关的信息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引起受教育者的注意;其次,受教育者接触并理解教育的内容,并将所理解的信息及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态度观念加以比较;最后,经过比较、分析,作出接受或抵制的态度反应。如果受教育者经过比较分析之后,确认与原有的认知相悖,就会产生抵制,进而产生逆反心理。可见,逆反心理的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是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逆向心理倾向。逆反心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主要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大要素构成的。
二、成人中专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成人中专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正确舆论的过程中常常存在着逆反心理这一特殊心理活动现象。那么,成人中专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如何形成的呢?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主观因素
逆反心理的产生首先是和青少年时期特殊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紧密连在一起的。
1.成人中专学生由于大脑的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思维范围越来越广泛和丰富。特别是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越出童年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尤其是在接触社会文化和教育过程中渐渐学会并掌握了逆向思维等方法。正是思维的发展和逆向思维的形成、掌握,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
2.成人中专学生在性方面的发育逐渐成熟,由此引发的性征越发明显和突出,随之性别意识、性意识便逐渐强化和建立。由于性的发育,性别意识、性意识进一步在心理上产生断乳,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正是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己。面对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他们会有意无意地回避、反感甚至背离。教师诲人不倦的施教,家长苦口婆心的相劝,等等,早已被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意识驱散了。
(二)客观因素
1.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根本环境,它是人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一些家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他们逆反心理的形成。例如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或命令式、专断式等惯用的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等,这些都无形地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青少年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便在情感上对家长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说教、劝说产生抵触,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2.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学校是学生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是逆反心理形成的因素之一,而且是主要因素。学校不良因素对逆反心理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教育指导思想的偏离和方法上的不当。教师不认真探索教育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教育从内容到形式的照本宣科、呆板乏味,使学生对教育产生反感或心理上的逆反。二是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尊重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当他们出现问题时,不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而是一味强调师道尊严,导致他们因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进而对教育产生逆反心理。三是一些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方面不能客观评价,过于注重分数,对学生的一点小错就揪着不放,使学生产生“老师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想法。
3.大众传播及社会文化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及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扩大,不仅给青少年提供了学习、求知和受教育的新途径,而且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成人中专学生逆反心理的教育及调适
由于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因此,教师有责任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之科学转化。
(一)教育者要有正确的观点
我们应看到,逆反心理也有它积极的一面。有时,家长和教师的做法可能是错误的、不切实际的,反抗这一做法则是正确的行为。教育不是培养一味顺从的人,盲从或盲拒都是不正确的行为表现,事事顺从也不是心理健康的表现,相反意味着另一种不健康,不利于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教育应该是培养有主见、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其中包括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二)教师应努力尊重学生
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经常受到教师的斥责、惩罚,一般都比较心虚、敏感,对教师怀有戒心、敌意,但他们又需要教师的谅解和信任。为了使他们能更好地接受教育,必须首先解除顾虑、摆脱消极的态度定势。最根本的方法是调整师生关系。为此,教师应自己带头真心实意地帮助这些学生。
(三)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孩子逆反心理的表现范文6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学生逆反心理概念的陈述。指出了学生逆反心理的情绪性、对抗性、奇特性、内瞎性和破坏性等特征,进而具体分析了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内在原因,最后提出了解决学生逆反心理问题的若干对策和措施。
孔子曾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枵也。”这是说,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宰予在白天里睡觉。被孔子看到了,就骂他这个烂木头无法雕凿,这个烂墙去粉刷也粉刷不好。虽然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也确实在招生对象上进行了许多有益尝试,并培养出相当一大批在当时社会有一定影响的学生,但是作为教师,当面对学生不成器时所采取的“不可雕”、“不可朽”的放弃态度无疑是值得批判的,而这也正是他被墨子批评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在今天现代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应该如何面对学生,特别是如何面对道德素质低下、品行恶劣、品德落后的学生,是采取“不可雕”还是“雕”,是教育还是放弃的态度,的确是值得我们教师仔细思考的一个问题。
今天,当很多教师面对道德素质低下、品行恶劣、品德极差的学生时,往往将其比喻为“朽木”,实际上,所谓的“朽木”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逆反心理的形成。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试图通过对逆反心理成因的分析,来对其解决策略做一探讨。
一、学生逆反心理的概念与特征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逆反是一种心理现象,是指对事情所作的反应跟当事人的意愿或多数人的反应完全相反。①既然如此,作为一种心理现象,逆反心理就是指“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人的自我意识、独立意向与外部监护管教的内容、方式等不相适应以至发生冲突的反映。”②从逆反心理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从其表现的形式上来说,它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情绪情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表现,也是我们判断心理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逆反作为青少年发展中一种特定的心理现象,同样也伴随着一定的情绪、情感表现。事实上,由于它并不认同监护人的思想、观念以及待人处世的方式和方法等,而是体现了个人自我意识的发展,所以表现出较强烈的情绪性。当然,这种情绪、情感表现会因每个人个性特征的差异、监护人的态度、所处具体环境和情景等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程度。但总的来说,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是其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2.从其目标的指向上来说,它具有一定的对抗性
从逆反心理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它是学生个体自我意识与他人或社会要求不相适应以至发生冲突的反映,尽管说冲突是逆反心理的极端表现形式,但实际上,无论是不相适应,抑或是不相符合,还是发生冲突,其中都内含着一种明显的抵触情绪,即对抗性。所以。对抗性是逆反心理的基本特征之一。
3.从其内在的思维上来说,它具有一定的奇特性
逆反心理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学生的认识。事实上,我们之所以说某个学生有逆反心理,就是因为在成人看来,这个学生对某些事情的认识与成人不同,因而发生了偏差,具有一定的奇特性。应该肯定,这种奇特性具有两面性,有时它是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表现,但有时它又是有悖于社会道德规范的思想根源。对于前者,我们应该仔细分析,进行适当的鼓励和扶持,但对于后者则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阻止和遏制。
4.从其存在的形态上来说,它具有一定的内隐性
逆反心理作为青少年阶段经常出现的一种心理形式,常常是学生为了维护自尊,而对教师或成人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往往与常理背道而驰。尽管逆反心理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并经常伴随着一定的不良影响,但在其存在的形态上,它却不是以显性外露的方式呈现的,而是通过学生内在的心理活动机制来存在和发展的,所以它具有一定的内隐性。
5.从其产生的后果来看,它往往具有一定的破坏性
尽管逆反心理在存在形态上具有内隐性的特征,但在逆反心理的发展过程中,却往往伴随着一定的态度和行为。在我们的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和家长不能正确加以引导和教育,就很容易使这种潜在的心理转化为显性的对抗冲突,其后果,或者是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或者是破坏了学校的教学设备,或者是割裂了同学同伴关系,或者是影响了家庭生活,并最终阻碍学生自身的发展。可见,它的发展往往是以一定的破坏性为前提的。
二、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
逆反心理是青少年在发展中出现的一种特定心理形式,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经常遇到,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这种心理,不仅有碍于青少年学生心理的顺利成长和健康发展,而且容易使其形成反叛和对抗情绪,产生不良行为,对学生发展产生极为恶劣的影响。因此,弄清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对于我们采取相应的策略是十分重要的。实际上,逆反心理的形成离不开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随着青少年身心的发展和年龄的增长,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开始产生强烈的自尊心,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③这是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直接原因。由于他们心理的日趋成熟,在心理上进入“断乳期”,开始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不许别人再对他们说三道四,所以经常通过和成人对抗的方式来标榜自己的成熟。为此,就需要教师深入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真正把握青少年成长的基本规律,并制定出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别化教育方案,始终对青少年发展中的怪异行为和想法保持敏感,以便尽早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关的教育措施,真正达到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笔者曾经听到两个走在前面的高年级学生的对话,一个说:“你今天真厉害,敢和老师对着干。”另一个说:“怕什么,我们已经长大了,老师能把我们怎样?”可见,逆反心理的形成与学生自尊心的形成和自我意识的增强是分不开的。第二,教育者对青少年学生采取粗暴的、简单的处理方式是加剧其逆反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天,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素质和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不可否认,在一些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和文化教育信息的闭塞,仍有一些教师的教育水平十分低下,不仅缺乏对学生身心发展的认识,也不懂得如何教育、指导学生,更不知道理解和关心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把教育工作完全视为谋生的基本途径和手段,而不是把其看作一种事业,因而缺乏奉献和敬业精神。上述案例中这位学生的老师之所以会忽视学生的存在,就是因为他不懂得学生发展的心理,不知道如何运用教育教学艺术,以至最终导致了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有一次,笔者刚下课就见几个学生在走廊打起架来,一位老师走过去之后,几个打架学生除了一个没跑外,其他都跑得远远的,于是这位老师就把这位不跑的学生狠狠教训了一顿,结果学生反倒对老师骂了几句粗话跑开,因为他是被欺负的。可见,教师能否正确引导和教育学生,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第三,家庭环境和教育也是造成学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逆反心理的形成多在青少年时期,所以家庭和父母对子女逆反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应该说,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一个有着较高教育素质和能力的父母都会适当降低孩子逆反心理的发生率。而一种不良的家庭氛围、一些父母的不良习惯和不当的教养方式,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子女不良心理习惯的形成,包括逆反心理。有学者指出,父母关系不和睦,家庭子女人格障碍的患病率是和睦家庭的2.5倍,单亲家庭子女人格障碍患病率为双亲家庭的5.9倍。对儿童的虐待通常会导致某些嗜好群体中多种人格障碍的并发。④这说明,家庭对一个孩子心理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如有个五年级男生,平时父母由于工作忙很少与孩子沟通,家里在吃饭时也不准说话,于是便在学校寻找一切机会说话。后来班主任找他谈话,他说在家不能说话憋得慌,只有在学校说了以后,心里才会觉得舒服、轻松。可见,家长是否懂得孩子的心理、是否会与孩子沟通、是否会以适当的方式教育子女直接决定着其教育素质和能力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到孩子能否健康发展。因此,家长惟有不断学习青少年心理学和教育学,加强与孩子的交流与沟通,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和水平,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
三、解决学生逆反心理问题的对策
针对目前青少年学生在发展中存在的逆反心理现象和问题,结合他们逆反心理的成因,我们认为,要解决青少年学生发展中的逆反心理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