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范文1
您好!
首先,请允许我向您辛勤的工作致以深深的敬意,及向您带去我真诚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非常感谢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阅读我的求职自我推荐信!
我是XX财经学院的经济信息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名毕业生,性格开朗、乐观大方、坚强自信、勤奋好学,具有很强的团队精神和责任心。我坚信“汗水和收获是最忠实的伙伴,理想和勤奋是最亲密的情人”。怀着对贵公司的尊重与向往,我真诚地写了这封求职信,向您展示一个完全真实的我,希望贵公司能接纳我成为其中的一员。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要求我们学习和掌握经济、管理、数量分析方法、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及信息系统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信息系统管理的基本训练,具有研究和开发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收集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几年的大学生涯,铸就了我的学识与自信。我刻苦学习,力求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用VF、C语言、SQL-Server、JAVA和VisualBasic等软件进行简单的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分析;熟悉ERP基本概念、工作原理、企业运行流程和业务流程;还通过对Linux系统管理的学习,掌握了Linux系统安装、基本操作和常规命令的使用。除此之外,我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与该专业相关的知识,能应用FlashMX、DreamweaverMX、FrontPage制作个人网站及Flas设计、会用Photoshop、CorelDraw进行平面设计、应用AutoCAD绘制装饰图、能熟练操作Office办公软件、还自修了会计专业,并具有比较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
我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活动中,能较快地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做到锻炼自我、完善自我。在校期间,每逢假期在电子商城做销售技术工作,对各种硬件和软件很了解,并且能够熟练地对PC机进行组装与维护;本人能够承担综合布线工程工作,掌握了计算机各种硬件及网络产品的性能及应用,还能进行网络调试,并使我对综合布线工作上的技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我真诚地希望加盟贵公司,我定会以饱满的热情和坚韧的性格勤奋工作,与同事精诚合作,为贵单位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深信在今后的锻炼中,积极、乐观、务实的我会很快地容纳于这个大集体中!祝贵公司事业蒸蒸日上!
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范文2
国际上有关电子文件管理的研究已经达到相当的广度和深度,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世界主要国家、地区和相关机构的代表性研究项目的主要内容如下页表所示。
这些电子文件项目研究周期长、涉及问题多、参与机构广,形成的研究报告、相关标准、工作手册往往多达数十页乃至百余页,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在电子文件的管理思想与管理模式、管理方法与技术、管理标准及其应用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最值得关注的项目包括:国际档案理事会出版的《电子文件管理工作手册》、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管理署的电子文件档案馆项目(ERA)、澳大利亚的电子文件管理战略及元数据标准(VERS)、欧盟的电子文件管理通用需求(MoReq)、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的电子信息系统中文件真实性的永久保护国际研究项目(InterPARES)以及ISO关于文件管理的相关标准等。经过分析,可以看出国际电子文件管理的研究热点及其给我们的启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电子文件管理的顶层设计——国家战略的提出
西方发达国家在多年电子文件管理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不约而同地提出了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问题,认为战略研究是解决电子文件管理问题的前提条件。国际档案理事会2005年出版的《电子文件管理工作手册》中明确提出要“从战略角度影响电子文件管理实践”;加拿大国家图书档案馆于2006年提出了“加拿大数字信息战略”;2005年美国的ERA项目负责人在向国家数字战略咨询部汇报时,指出该项目正是基于“要为联邦机构的电子文件管理提供政策、战略、指导和工具”;澳大利亚、英国、丹麦等国家也先后将电子文件管理作为信息时代政府治理与政府责任的重要内容,纳入国家电子政务建设之中,并开展了电子文件管理战略研究项目。由此可见,国际电子文件管理研究发生了战略转型,开始由机构层面向国家层面转变。以顶层设计带动整体规划,以国家战略带动全面发展,将是今后电子文件管理的趋势。
2006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的冯惠玲教授在“2006中国信息资源管理论坛”上首次提出“全面制定和实施我国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标志着我国的电子文件管理走上了顶层设计、全面规划和集中控制的轨道。2006年9月,国信办推广应用组副组长赵小凡在谈到未来15年国家信息化战略时说:“十一五是一个信息化发展的转折点,我们国家的信息化已经从战术转为战略。”可见“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的提出与我国信息化战略转型也是完全一致的。实施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就是从国家层面进行统筹规划和集中管理,从方针政策、体制、管理制度体系、项目保障措施等各个层次制定电子文件管理战略的基本框架,从根本上提高国家对电子文件信息资源的实际控制力和对电子文件管理的调控能力,从而确保这部分国家信息资源的现实安全和长久真实。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的提出使我国电子文件管理研究与国际接轨,对于避免现行分散管理状态下潜在的风险,从根本上控制各机构(地区)电子文件管理低水平重复现象,大幅提高研发效益有着重要意义。
二、电子文件管理理念——集成管理
多年来,在国际电子文件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探索过程中,档案界与各方面专家在电子文件的管理理念上已达成了共识:信息时代电子文件的最优化管理就是集成管理。在ISO档案文件管理分技术委员会(ISO/TC46/SC11)2006年5月召开的第十六次年会中,来自15个国家的40多位代表在研究文件管理标准(ISO15489)的修订草案时,特别提及了文件管理要贯穿文件整个生命周期、嵌入机构职能及业务流程之中的集成管理思想。在欧美文档管理软件市场上,一种融合电子文档管理、内容管理、文件管理、档案管理的理论和方法,集成的文档管理解决方案崭露头角,势不可挡。可见“集成管理”逐渐成为电子文件管理的最新理念。
“集成管理”是一种将电子文件管理集成于电子文件生命连续体之中的全程管理。它要求利用文件连续体模式设计电子文件管理系统,采用“从文件形成(包括形成前,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到文件作为档案保存和利用的管理全过程中连贯一致的管理方式”,实现一种比文档一体化管理要求更高的一体化。这种理念在国际电子文件研究项目中已不断得到肯定,正如InterPARES项目的主持人露西娅娜·杜兰蒂教授所言:“随着InterPARES研究的深入,将继续证明这样一种观点:不采取全程管理的眼光,就不可能保管电子文件”。①这种始于电子文件形成源头的全程管理理念,要求对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进行前端控制。它要求文档管理人员了解和熟悉机构的主要职能及业务工作流程,对流程中各个节点产生的电子文件的情况有预期把握,能从保证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可用性等角度干预电子文件管理系统设计,从而成为“文件保管政策的制定者、标准的制定者、文件保管系统和执行政策的设计者”②。同时,集成化管理还强调了资源的整合,它要求在电子文件管理全过程中,综合应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手段和工具,将各方资源和优势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效用共享,最大限度地放大系统功能,提高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整体功效。“集成管理”已成为国际电子文件最优化管理的理念,也将是我国电子文件管理的必然选择。
三、电子文件保管模式——集中管理
针对电子文件的保管模式,国际上曾存在着“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模式之争。在近几年的电子文件管理项目研究中,各国的认识逐步趋于一致,集中管理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
集中式保管模式是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提出的方案,这一方案的代表人物是InterPARES项目的负责人露西娅娜·杜兰蒂以及美国的戴维·比尔曼。他们认为电子文件的保管与纸质文件相似,也需要经过两个阶段:一是文件生成机构使用文件,并通过一些方法来保护电子文件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二是文件生成者将失去现行价值的文件移交档案馆,由档案馆集中整理、编目和长期保管。
美国、加拿大、英国和北欧等国家原则上赞成这种方案,并已付诸实施。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电子文件档案馆项目(ERA)。这项由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管理署(NARA)组织的、经过6年前期基础研究、耗资3亿美元、并将进行为期6年的系统研发的大型项目,旨在“建立一个未来的档案馆”,以“保存联邦政府任何部门产生的任何形式的电子文件并提供利用”③,还将对各州政府电子文件的管理产生全面的示范效应。此外,英国国家档案馆以电子文件从形成机构生成到通过网络接收进馆的全程无缝管理为目标,牵头制定了《基于互联网的无缝连接数字档案在线服务计划》,以促进全国范围电子文件信息的共建共享。澳大利亚、加拿大、西班牙、丹麦、新加坡等国家档案馆也都已开始接收或决定接收政府部门产生的电子文件。可见,以国家档案馆为中心形成电子文件管理和服务网络的集中保管模式,已成为电子文件管理的主流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国家档案馆作为集中永久保管政府文件的专门机构,在电子文件管理链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协调全国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互联互通方面发挥着核心和枢纽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我国集中制管理的优势,注重国家级档案馆在电子文件管理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实现国家电子文件信息资源的集中管理和利用,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四、保证电子文件证据价值的关键——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
电子文件的管理势必采用以软件为中心的系统管理方法,软件功能是否科学、完善,直接关系到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可用性。近年来的电子文件管理研究项目显示:规范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将成为保证电子文件证据价值的关键。为此很多国家和地区制定并大力推行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标准。
2006年4月15日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的《信息和文献——描述文件管理需求标准指南》(ISO22310:2005),是应用于开发文件管理需求的任何机构组织的最高层次标准,以满足一致性和互操作性需求。此外,最具典型意义的是欧盟于2001年5月推出的《电子文件管理通用需求》(MoReq,将于2007年推出新版),详细规定了电子文件管理的需求及管理元数据,具有鲜明的通用性、开放性和丰富性,被称作第一部ED/RMS(电子文档/文件管理系统)需求报告。之后,“国际信息和影像管理联合会”(AIIM)在2002年5月启动了“电子文档、电子文件一体化管理系统功能需求”项目,更加全面而透彻地分析了集成系统的功能需求;美国于2002年出台了适用于国防系统或政府机构的《电子文件管理应用软件设计评价需求报告》(DOD5015.2-STD,2007年正在修订);英国颁布了《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功能需求》;澳大利亚也于2006年2月了《电子文件管理软件功能规范指南》……这些管理系统功能需求规范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有效的应用,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影响。
制定并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规范,是解决电子文件证据作用的关键所在,也是确保各类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性能和质量的有效举措。为避免低水平重复研发现象,我国也应当尽快出台我国的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功能需求规范,尤其是适用于国家机关的系统功能通用需求规范,并通过对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质量认证、推介示范产品等措施推动实施,为电子文件管理软件供应商制定规则,为机关文件管理人员、档案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提供标准,从而保证文件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真实性。
五、电子文件管理走向——国际化与标准化
分析电子文件管理几十年来的研究之路,可以发现早期研究项目主要是某一类机构从自身需求出发研究电子文件管理的相关问题,得出的结论或解决之道往往也因研究主体的局限性而不具有普遍意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开始寻求电子文件管理研究的共同框架、统一标准和理论依托,使电子文件管理不断地走向国际化与标准化。
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范文3
关键词:ERP;财务管理;应用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企业所处的行业与环境都趋向复杂、动态与不确定性的发展中,企业间的竞争更多的演变为自身资源与能力的竞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优化配置的企业资源以及完善的企业内部流程就显得尤为重要。ERP作为一种先进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对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同时,ERP系统的应用无疑会促进企业系统运行的集成化,业务流程的合理化和管理改善的持续化,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ERP系统概述
ERP系统是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的简称,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思想于一身,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员工及决策层提供决策手段的管理平台。ERP系统优化整合了企业的物资资源管理、财务资源管理和信息资源管理,使企业管理处于高度集成化的状态。
ERP作为一种先进的企业管理系统,拥有强大的软件包和各部分的ERP功能模块,具体可分为以下模块: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生产控制管理、物流管理、采购管理、分销管理、库存控制和人力资源管理。通过对这模块的控制,实现企业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
三、我国企业ERP系统应用发展现状
随着ERP系统在我国企业的广泛应用,ERP在企业中的实施效果也受到关注。
(一)企业管理意识及管理程度欠缺,对ERP系统的整体认知程度不高
很多企业没有对ERP系统的认知和开发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是看到同行业、同类型企业在实施ERP系统,就盲目跟从并引入相关软件,认为ERP系统只是一套软件的应用,并没有深入了解ERP系统的内涵。公司管理层缺乏对ERP系统的整体性认识,一些企业引进ERP系统之后直接归属于下属部门,没有充分发挥ERP系统的决策功能,不能实现企业管理层对公司日常管理的监控,不能保证企业短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的正确性。
(二)ERP系统需要较大的初始投资和维护成本,费用较高。
ERP系统的建立需要充足的资金作为保证,无论是先期的开发阶段还是日常维护,成本压力较大,一个完整的ERP系统还要有软硬件配套设施,咨询服务费用和维护升级费用,一些中小型企业只因短期投入无法收回而却步,阻碍了ERP系统的推广和应用,一些大型企业为了实现ERP系统,废除了企业所有的旧的软件系统,造成企业资源的极大浪费。
(三)企业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相对较低,无法满足实施ERP系统的需求。
ERP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专业的人才队伍是实现系统运行的有利保证,否则将阻碍系统的发展和优化。队伍中的专业人员不仅需要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也需要懂得管理知识、计算机技术知识,因此企业渴求复合型人才来完成ERP系统的日常维护以及特定企业环境的二次开发。由于企业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较低,企业员工不能对ERP系统形成整体认识,不能及时处理ERP系统运行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导致ERP系统在企业运营中的使用效果不明显,企业发展需求不能得到满足,造成经济效益的下降。
(四)盲目选择ERP软件,导致无法满足企业管理需求,反而限制企业发展。
近些年来,随着ERP开发企业数量的逐渐增多,ERP系统开发质量也良莠不齐,如何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ERP软件成为企业的一大难题。很多企业选择ERP软件带有盲目性,听信供应商推销时的虚假宣传,实际产品质量却不高,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开发ERP系统,没有达到实质性的效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一些企业直接应用国外开发的系统,相比较国内的供应商来讲,国外的ERP系统供应商具有成熟的管理理念和使用方法,却和国内的企业管理制度有巨大差别,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四、优化ERP应用的对策
(一)企业管理层应高度重视ERP建立、运行和效果评价
ERP系统的成功运行离不开高层管理者的支持和重视,否则即使前期开展了项目也很难实施下去。企业可以将传统的业务流程和ERP系统标准化的流程进行一个对比,整合重复的业务流程,优化生产工序,提高整体的生产效率;也可以考虑不同企业的特定业务范围和行业属性,建立相匹配的ERP系统,将企业的业务流程和软件系统结合起来,在软件中充分体现企业的竞争优势和个性化的管理流程,保持企业的行业竞争优势。
(二)同供应商维系长期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发ERP系统
ERP系统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也需要建立一个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来支撑项目的运行,ERP系统软件供应商的选择带有盲目性,何不利用供应商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合作共赢,共同开发适合企业发展的系统。
(三)重视专业人员培训和人才培养
ERP系统是现代管理制度企业日常运行必要的工具,具有强大的使用功能,能否完全发挥ERP系统的作用取决于企业是否有懂得操作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因而企业需要注重专业人员的培训和专业人才的培养,既需要有实际的业务能力也要了解系统的操作,只有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在熟悉操作使用手册的基础上才能做到逐步优化系统、改进系统,更好的满足企业的需要。
(四)准确收集数据,合理选择ERP软件
基础数据选择不完整或不正确,后续系统运行提供错误的决策信息,会干扰管理层的市场判断,因此,急需建立行之有效的评判机制,严格审核和控制数据的输入,确保输入的数据真实有效,及时发现异常数据并跟踪分析和处置,保持ERP系统数据的持续有效运行。企业管理者在选择ERP软件前应该进行充足的市场需求调研,认真比较软件供应商各自的特点,注意辨别各软件间的差异,以满足公司发展需要为主要目的。
五、结束语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国内公司要参与到国际竞争的浪潮中,如何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发展浪潮要求企业进一步扩大企业信息化的规模,以适应国内及国际日益白热化的竞争。因此,在我国企业中进一步发展ERP系统的先进技术,不断完善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念,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 高建荣.ERP在会计与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5,17:205
[2] 周磊.关于ERP系统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探析[J].才智,2014,36:353-354
[3] 祁石磊.我国企业ERP应用发展现状研究[J].当代经济,2015,22:16-17
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范文4
关键词:体育信息;面向对象技术;规范化;逻辑模型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3612(2009)05-0037-03
A Logical Framework of Normalization of Sport Information
ZHAO Changjie
(Research Center for Sports Economics,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 nance and Economics, Beijing100081, China)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oncept and main content of sport informationiz ation, and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sport informationi zation in China, a tentative plan based on both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 resear ch projects need to be conducted to solve the problems. The objectoriented tec h niques originally used in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fields, are applied to an expl oration of establishing a model of sports information normalization. How to esta blish the logic model of sports information normalization is discussed on the le vel of technology.
Key words: sports information; objectoriented technology; normalizatio n; logic model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已成为全球性的发展趋势。体育信息化是信 息社会对体育的必然要求,它带来了体育管理现代化、体育全球化和体育多样化。体育信息 资源的规范化研究不但有利于体育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而且对体育信息使用者来说也是很 有意义的。源于信息系统工程的面向对象说,为我们研究体育信息规范化模型提供了基本的方法论。20 世纪80年代,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的启迪下,面向对象说应运而生,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 一套完整方法论和图示记号体系。面向对象说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看法,它把客观世界 从概念上看成是一个由相互配合而协作的对象所组成的系统[1]。面向对象技术是 一种新型 的系统建模(System Modeling) 技术,它认为任何系统均是由许多有着各种关系的对象(Obj ect) 交织而成[2]。
笔者把面向对象说引入体育信息标准化研究中,提出了体育信息规范化模型的一种逻辑框架 。其宗旨是为我国体育信息标准化、规范化工作提供一种思维框架,试图在该领域起到抛砖 引玉的作用。
1 体育信息化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体育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在体育领域应用的具体实践和实施的过程。目前,我国不同学者对体 育信息化的含义有着不同认识与解释。这里,笔者引用文献[3]的定义:体育信息 化是利用 信息技术对体育信息源进行广度和深度的开发利用,从而对体育实现有效的管理和监控。在 层次结构上体育信息化由四部分组成[3]:即体育静态信息管理、体育工作过程的 信息化、体育管理的信息化、体育决策支持系统(DSS)以及专家系统( ES)。
体育信息化是体育领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 高教学、训练、经营、管理和决策等活动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体育的社会效益、经济效 益和竞争力的过程。其内容应包括体育信息处理的计算机化、体育信息传输的网络化、体育 信息资源管理的数据化、体育信息应用的大众化、体育信息贡献的社会化和体育信息覆盖范 围的全球化等6个方面[3]。
2 我国体育信息化的现状及体育信息规范化的必要性
国家体育总局领导非常重视体育信息化工作。20世纪90年代初,原国家体委就开始着手办公 自动化、政府上网工程建设,并取得一定成效。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成立了专门的机构-- 体育信息中心,进一步加大了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初步建成政府专网、政务内网和政务 外网的网络系统以及总局官方网站。与中信泰富公司合作建设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网站、中国 奥委会网站和华奥星空网站,搭建起数字体育的大平台,组织开展了全国电子竞技大赛,开 创了体育信息化的崭新天地。各省市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绩。据文献[1 ]统计 ,截止2005年底,全国31个省(市、区)体育局中,成立了专门机构的有8家,没有成立专门 机构的也都由办公室管理,并配有专人司职,并在人力、物力、财力及应用环境方面给与大 力支持。
信息化给我国体育发展带来巨大的变化,无疑也将对体育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但从信息化 技术在我国体育管理领域应用来看,其应用效果,特别是在高层和深层中应用的成效,却大 大逊色于其他应用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 片面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忽视了管理中 人和组织的行为因素所起的决定性作用;2) 多用于具体事务处理,而应用项目成功率低; 3)体育信息化建设脱离本单位业务与管理的实际需要,付出大的代价而取得较少的成果。究其 原因,人们往往是用现代化手段去重复、模仿传统的业务处理流程,而没有或者不敢触动原 有的管理方式,更不用说变革组织结构了。大多数的信息技术应用,往往只是从辅助体育管 理、加快处理速度、减少差错或节省时间等表面的作用去理解和认识。显然,这种表面的、 初步的信息技术应用是不可能真正带来巨大的效益与进步的。
近年来,我国许多体育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工程主要通过引进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信息系统, 进行改造使之适应于体育信息化的需要。由于不同体育企事业单位的情况千差万别,各体育 企事业单位有其独特性,对信息系统有着不同层次的需求,体育信息化模式也千差万别。靠 引进改造的信息技术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和体育系统的兼容问题,导致许多体育企事业单位所 建的信息系统运行效果并不理想。
针对我国体育信息化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笔者认为,改变目前我国体育信息化的现状需 要从管理和技术两个方面开展工作。在管理层面上,需要做好体育信息化的统一规划工作, 分析研究我国体育各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工作的基本需求,对部门组织、有关规章制度、信息 交流方式等进行适当调整;在技术层面上,要针对现代体育信息的开放性、继承性和可扩展 性等特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领域的最新理论――面向对象说及相关技术,实现体育信息的 标准化和规范化工作,进而开发出体育信息处理和分析的专用软件,满足广大体育工作者和 体育爱好者的需求。
3 面向对象说应用于体育信息规范化建模
传统建模方法主要基于功能分解的思想,将一个系统看作是功能的集合。它将问题空间映射 为系统的功能结构,强调的是系统的功能,而将信息视为依赖于、受制于功能的因素。对一 个系统来说,信息是比较稳定的,而功能及其处理方法是很容易随需求的发展而变化的。所 以,用功能分解法建立的信息模型,需要随着功能模型的改变而调整,这是该方法的致命弱 点。此外传统的信息建模方法如实体-关系( Entity - Relation) 法对它所表达的实体及其 属性具有严格的要求,即只能描述特定领域中的事物,由此而建立的信息模型实质上是系统 关系数据库的逻辑模型。面向对象分析方法是用对象这一包含事物的属性和行为两方面特性 的概念作为基本单位来建立模型,侧重于对象的内部结构以及对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将现实 世界中的事物直接映射到模型世界中的对象,使得模型反映的是事物本质的内在结构,而不 是外在功能结构,用对象这一相对稳定的东西作为构成模型的单元,通过不同对象之间的相 互作用的动态联系,可以构造出满足不同需要的模型,使模型具有良好的继承性和可扩展性 。
3.1 面向对象分析方法面向对象的方法学认为:1) 客观世界是由各种对象组成的,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对象,每个 对象都有自己质的规定性和运动变化的规律,每个对象都属于某个对象“类",都是该对象 类 的一个实例化元素。不同对象的组合及其相互作用就构成了我们要研究、分析和构造的客观 系统。2) 通过分析和比较,可以发现对象间的相似性,即揭示出不同对象的共同属性。这 就是构成对象类的根据。在按“类"、“子类"、“父类"等概念构成对象类的层次关系时, 如不 加特殊说明,则低层对象可以自然地“继承"较高一层对象的属性。3) 对于已分成类的各个 对象,可以通过定义一组“方法"来说明该对象的功能,也就是允许作用于该对象上的各种 操 作。对象间的相互联系及其作用是通过传递“消息"来完成的,消息就是通知对象去完成一 个 允许作用于该对象上的操作。至于该对象将如何完成这个操作的细节,则是封装在相应的对 象类的定义中的,对外是隐蔽的[4]。由此可以说,面向对象的信息主要有两个特 征:以对 象化的信息为中心,信息是封装的。面向对象的分析就是要找出和规定一组根据系统的各项 要求而行动和相互作用的问题领域对象,这组对象就构成问题领域的一个模型。
3.2 体育信息资源的面向对象分析 面向对象的体育信息资源规范化模型建立需要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分析阶段。在体育信息和体育信息特征描述的基础上,建立现实世界中的体育 信息模型。该阶段的产物有:1) 体育信息共性特征描述;2) 体育信息对象的概念模型 =体育信息对象的定义 + 体育信息对象的特征描述;3) 体育信息对象操作模型= 体育信息对 象允许的各种操作方法 + 体育信息对象各个操作方法的描述。
第二个阶段是体育信息资源分类系统设计阶段。结合体育信息资源的知识和分类系统的体系 结构,将分类系统分解为分类子系统。
第三阶段是体育信息资源对象设计阶段。基于体育信息分类问题和求解域中的体系结构等添 加体育信息资源对象的描述细节,完成分类系统的设计。主要产物包括细化的对象模型和细 化的操作模型。
第四阶段是体育信息分类系统实现阶段。将设计转换为特定的体育信息对象的描述或编程语 言,同时保持可追踪性、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3.3 体育信息模型中类(对象) 的数据结构 面向对象方法认为,客观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对象组成。在对象中封装了描述对象静态 特征的属性和反映对象动态特征的方法,形成严格模块化的实体(图1) 。
面向对象的体育信息模型中的对象或类是若干个独立因素的抽象描述,其基本特征在于有效 地描述体育信息对象及其相关的描述信息的三个侧面:1) 单个对象的描述,其内部结构描 述体育信息对象的相关信息;2) 体育信息对象间的相互联系的描述,它由对象中 的特定数 据结构加以描述,其行为过程描述的是对这些信息的加工方法,即对象的方法和事件;3)体育信息对象间以及体育信息对象与类间的层次关系。
4 小 结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体育信息化水平偏低。要提高我国目前体育信息化水平,需要从技术 和管理两个层面开展工作。在管理层面上,当代体育管理必须适应信息社会的基本要求,针 对现代信息技术特点,改变传统的观念、增强体育信息意识、普及体育信息技术、培训体育 信息人才、开发体育信息资源、培育体育信息市场、创造良好体育信息环境;在技术层面上 ,要针对我国体育企事业单位的共性和个性特征及其对体育信息技术的基本需求,走具有“ 中国特色”的体育信息化之路,在借鉴和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同时,还必须自主 研发适 应中国体育管理客观实际的信息化技术,建立适合我国体育管理模式的体育信息管理理论与 方法体系。
本文的研究工作是介于体育信息化管理模型和技术模型之间的一种逻辑模型,目的是应用信 息系统工程中的面向对象技术,初步探讨把复杂的体育信息概括成一种能够应用计算机语言 来描述的一种数据结构的问题,为进一步研究体育管理信息系统技术提供前提和基础。
参考文献:
[1] 白洁.体育信息技术应用现状与展望[J].体育文化导刊,2006:27-28.
[2] Ivar J. Object - oriented software Engineering[M]. ADDISION- WESL EY Pub lishing Company,1992:55-56.
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范文5
2.2 高速缓冲存储器
2.2.1 多级存储器体系
2.2.2 Cache概述
2.2.3 Cache的映像方式
2.3 流水线
2.3.1 流水线的概念
2.3.2 流水线阻塞
2.3.3 流水线的吞吐率
2.3.4 流水线的加速比
2.3.5 流水线的效率
2.4 磁盘调度
2.4.1 磁盘结构与参数
2.4.2 数据存取过程
2.4.3 磁盘调度算法
2.5 数制
2.5.1 进制的表示及转换
2.5.2 三种常用的码制
2.6 内存编址方法
2.7 计算机的分类
2.8 并行计算问题
第3章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217分钟)
3.1 考点分析
3.2 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
3.3 计算机网络分类
3.3.1 局域网
3.3.2 千兆以太网
3.3.3 无线LAN
3.4 网络设备
3.4.1 常用网络连接设备
3.4.2 路由算法
3.4.3 路由协议
3.5 IP地址与子网划分
3.5.1 IP地址
3.5.2 子网掩码
3.6 虚拟局域网
第4章操作系统 (281分钟)
4.1 考点分析
4.2 操作系统的类型与结构
4.3 进程管理
4.3.1 进程的状态
4.3.2 PV操作
4.3.3 死锁问题
4.3.4 管程与线程
4.4 虚拟存储管理
4.4.1 地址变换
4.4.2 存储组织
4.4.3 存储管理
4.5 作业管理
4.5.1 作业状态与作业管理
4.5.2 作业调度算法
4.5.3 作业周转时间
4.6 文件管理
4.6.1 文件的逻辑组织
4.6.2 文件的物理组织
4.6.3 树型目录结构
4.7 设备管理
4.8 UNIX的SHELL程序
第5章数据库系统 (367分钟)
5.1 考点分析
5.2 元组演算
5.3 范式理论
5.3.1 函数依赖与范式
5.3.2 模式分解
5.3.3 多值依赖与4NF
5.4 并发控制
5.5 数据库设计
5.5.1 数据库设计阶段
5.5.2 E-R模型
5.6 数据库安全
5.6.1 用户认证
5.6.2 用户角色
5.6.3 数据授权
5.6.4 数据库视图
5.6.5 审计功能
5.7 分布式数据库
5.7.1 分布式数据库的体系结构
5.7.2 分布透明性
5.7.3 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
5.7.4 分布式查询处理和优化
5.8 数据仓库
5.8.1 OLAP与OLTP的比较
5.8.2 数据仓库的概念
5.8.4 数据仓库的体系结构
5.8.5 数据仓库的设计与开发
5.9 数据挖掘
5.9.1 数据挖掘一般结构
5.9.2 数据挖掘的方法和技术
第6章系统配置与性能评价(98分钟)
6.1 考点分析
6.2 系统可靠性
6.2.1 可靠性性概述
6.2.2 可靠性计算
6.3 性能评价方法
6.3.1 时钟频率法
6.3.2 指令执行速度法
6.3.3 等效指令速度法
6.3.4 数据处理速率法
6.3.5 综合理论性能法
6.3.6 基准程序法
6.4 软件容错
第7章信息化基础知识(103分钟)
7.1 考点分析
7.2 信息的定义与特征
7.3 企业信息化
7.3.1 企业资源计划
7.3.2 客户关系管理
7.3.3 企业门户
7.3.4 企业应用集成
7.3.5 供应链管理
7.3.6 商业智能
7.4 电子政务
7.5 电子商务
第8章信息系统建设(337分钟)
8.1 考点分析
8.2 信息系统工程
8.2.1 系统的特性
8.2.2 系统理论
8.2.3 系统工程
8.2.4 信息系统工程
8.3 企业系统规划方法
8.3.1 BSP方法概述
8.3.2 BSP方法的研究步骤
8.3.3 定义企业过程
8.3.4 定义数据类
8.3.5 分析现存系统支持
8.3.6 定义信息总体结构
8.3.7 确定总体结构中的优先顺序
8.3.8 评价信息资源管理工作
8.3.9 制定建议书和开发计划
8.3.10 研究成果报告
8.4 战略数据规划方法
8.4.1 概述
8.4.2 自顶向下的规划
8.4.3 企业模型的建立
8.4.4 主题数据库及其组合
8.4.5 战略数据规划的执行过程
8.4.6 总结
8.5 信息工程方法
8.5.1 信息工程方法
8.5.2 信息战略规划
8.5.3 建立企业模型
8.5.4 确定企业信息结构
8.5.5 确定业务系统结构
8.5.6 确定系统的技术结构
8.5.7 信息战略规划报告
第9章软件工程与软件过程改进 (704分钟)
9.1 考点分析
9.2 软件开发方法
9.2.1 软件开发模型
9.2.2 第4代技术
9.2.3 原型化方法
9.2.4 敏捷方法
9.2.5 净室软件工程
9.3 总体规划与软件定义
9.3.1 概述
9.3.2 目标系统框架分析
9.3.3 可行性分析
9.3.4 新旧系统的分析和比较
9.4 需求分析
9.4.1 概述
9.4.2 需求定义方法
9.4.3 需求捕获方法
9.4.4 需求分析方法
9.4.5 软件需求说明书
9.5 软件设计
9.5.1 总体结构设计
9.5.2 详细设计
9.6 软件测试
9.6.1 概述
9.6.2 测试方法
9.6.3 测试步骤
9.7 软件运行与维护
9.7.1 软件维护
9.7.2 再工程与逆向工程
9.7.3 系统评价
9.7.4 运行管理
9.8 构件与软件复用
9.8.1 软件复用
9.8.2 构件技术
9.9 软件开发环境
9.10 软件体系结构
9.10.1 软件体系结构建模
9.10.2 软件体系结构风格
9.11 软件过程改进
9.11.1 CMM模型
9.11.2 PSP和TSP
9.11.3 软件过程评估标准
第10章面向对象方法学 (229分钟)
10.1 考点分析
10.2 面向对象基础
10.2.1 基本概念
10.2.2 类的定义
10.2.3 面向对象方法
10.3 统一建模语言
10.3.1 UML结构
10.3.2 用例图
10.3.3 类图与对象图
10.3.4 交互图
10.3.5 状态图
10.3.6 活动图
10.3.7 构件图
10.3.8 部署图
10.4 面向对象分析
10.4.1 建立域模型
10.4.2 建立用例模型
第11章软件项目管理(303分钟)
11.1 考点分析
11.2 项目管理工具
11.2.1 图形工具
12.2.2 工具软件
11.3 软件成本管理
11.3.1 软件成本估算
11.3.2 成本效益分析
11.4 软件进度管理
11.4.1 软件生产率
11.4.2 任务的确定与并行性
11.4.3 制定开发进度计划
11.4.4 进度安排的方法
11.4.5 项目的追踪和控制
11.5 软件风险管理
11.5.1 风险识别
11.5.2 风险评估
11.5.3 风险量化和处理
11.5.4 风险监控
11.5.5 常见风险及应对措施
11.6 软件质量管理
11.6.1 质量特性
11.6.2 软件质量保证
11.6.3 全面质量管理
11.6.4 六西格玛管理
11.7 软件配置管理
11.7.1 基线与软件配置项
11.7.2 软件配置管理的过程
11.7.3 配置标识
11.7.4 版本控制
11.7.5 变更控制
11.7.6 配置状态报告
11.7.7 配置管理数据库
11.7.8 配置审核
11.8 软件文档管理
11.8.1 文档的种类
11.8.2 文档管理标准化
11.9 软件项目的组织
11.9.1 项目任务的划分
11.9.2 软件项目组织的建立
11.9.3 人员配备
11.9.4 指导与检验
第12章安全性知识(341分钟)
12.1 考点分析
12.2 数据安全与保密
12.2.1 密码术的发展
12.2.2 加密体制
12.2.3 PKI与数字签名
12.2.4 数字信封
12.2.5 PGP
12.3 计算机网络安全
12.3.1 网络安全机制
12.3.2 网络安全防范体系
12.3.3 单点登陆技术
12.3.4 集中式认证服务
12.3.5 无线设备的安全性
12.3.6 防火墙
12.3.7 入侵检测
12.3.8 虚拟专用网
12.3.9 IPSec
12.4 电子商务安全
12.4.1 SSL
12.4.2 SET
12.4.3 SET与SSL的比较
12.4.4 认证中心
12.5 安全管理
12.5.1 安全策略
12.5.2 风险分析与管理
12.6 安全体系结构和模型
12.6.1 Unix系统的安全性
12.6.2 数据库的完整性
12.7 计算机操作安全
12.7.1 安全威胁
12.7.2 物理安全
12.8 业务持续和灾难恢复规划
12.8.1 业务持续规划
12.8.2 灾难恢复规划
12.8.3 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
第13章标准化知识(167分钟)
13.1 考点分析
13.2 标准化法
13.2.1 标准的制定
13.2.2 标准的表示
13.3 可扩展标记语言
13.3.1 XML的组织
13.3.2 CSS与XSL
13.3.3 XML编程接口
13.4 CORBA
13.5 计算机信息安全标准
13.5.1 可信计算机系统评价准则
13.5.2 ISO 7498-2标准
13.5.3 BS7799标准
13.5.4 其他标准
第14章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95分钟)
14.1 考点分析
14.2 着作权法及实施条例
14.2.1 总则
14.2.2 着作权
14.2.3 出版、表演、录音录像、播放
14.2.4 法律责任和执法措施
14.3 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
14.3.1 总则
14.3.2 软件着作权
14.3.3 软件着作权的许可使用和转让
14.3.4 法律责任
14.4 商标法及实施条例
14.4.1 总则
14.4.2 商标注册的申请
14.4.3 商标注册申请的审查
14.4.4 注册商标的变更、转让、续展
14.4.5 商标使用的管理
14.4.6 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保护
14.5 专利法及实施细则
14.5.1 总则
14.5.2 专利的申请
14.5.3 专利申请的审查和批准
14.5.4 专利实施的强制许可
14.5.5 对发明人的奖励和报酬
14.5.6 专利权的保护
14.5.7 费用
14.6 反不正当竞争法
14.6.1 不正当竞争行为
14.6.2 监督检查
14.6.3 法律责任
第15章多媒体基础知识(183分钟)
15.1 考点分析
15.2 多媒体技术基本概念
15.3 数据编码技术
15.3.1 数据编码方法
15.4 数据编码标准
15.5 图形图像
15.6 音频
15.7 视频
15.7.1 视频文件格式
15.7.2 视频点播
15.7.3 视频会议系统
15.8 多媒体数据库
15.9 流媒体
第16章离散数学 (414分钟)
16.1 考点分析
16.2 集合论
16.2.1 集合及运算
16.2.2 等价关系
16.2.3 偏序与哈斯图
16.2.4 函数
16.3 图论
16.3.1 特殊图
16.3.2 最小生成树
16.3.3 最短路径
16.3.4 关键路径
16.4 数理逻辑
16.4.1 命题的表示
16.4.2 等值演算
16.5 代数系统
16.5.1 二元运算及其性质
16.5.2 代数系统的概念
16.5.3 半群与群
16.6 组合数学
16.6.1 计数原理基础
16.6.2 排列
16.6.3 组合
16.6.4 鸽巢原理
16.6.5 容斥原理
第17章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案例(90分钟)
17.1 考点分析
17.2 如何选题和答题
17.3 分类解答方法
第18章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论文(185分钟)
18.1 考点分析
18.2 软件工程试题归类
18.3 论文写作注意事项
18.3.1 学习方法
18.3.2 论文准备
18.3.3 合格论文的条件
18.3.4 论文解答步骤
18.3.5 例题
18.4 论文应试法则
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范文6
关键词:风险;风险识别;风险控制
1风险的概述和特征
1.1风险概述
风险的定义最初出现于1901年美国的A.M.威利特所著的博士论文《风险与保险的经济理论》:“风险是关于不愿意发生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的客观体现。”这一定义强调风险的客观性和不确定性。其后许多专家学者在此基础上给风险下了各种大同小异的定义。
虽然风险的定义很多,但大致可分两类,第一类定义强调风险的不确定性。第二类定义强调风险损失的不确定性。
事实上,风险是一个事件的不确定性和它可能带来不确定结果的综合效应。
1.2风险的特征
风险的特征指风险的本质及其发生规律的表现。包括:客观性、不确定性、可预测性、损失性、结果双重性。
2项目风险的概念和产生的原因
2.1项目风险的定义
一般认为:项目风险是指由于项目所处环境和条件本身的不确定性和主观上不能准确预见或控制影响因素,使项目的最终结果与项目相关利益主体的期望产生背离,从而给项目相关利益主体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2.2项目风险产生的原因
形成项目风险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对于项目发展与变化情况的认识和应对决策等方面出现问题,包括:
①人们的认识能力有限。
②信息本身的滞后性特征。
③项目信息资源管理和沟通管理方面的问题。
3项目风险的来源
项目风险来源是多方面的,不同的项目风险会有不同的引发来源。主要包括:
(1)自然风险:指由于自然因素的不确定性对房地产项目造成影响,从而对房地产开发商和经营者造成损失。
(2)政治风险:指由于政策的潜在变化给房地产开发和经营者带来的经济损失。包括:政治环境风险、政治体制改革风险、环保政策变化风险、战争风险、经济体制改革风险、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风险、住房制度改革风险等。
(3)经济风险:指一系列与经济环境和经济发展有关的不确定因素,对房地产市场产生的影响。包括:融资、财务、地价、市场供求、工程招投标、国内经济状况变化等方面的风险。
(4)技术风险:指由于科学技术进步、技术结构及其相关变量的变动给房地产投资可能带来的损失。包括:科技进步,建筑施工技术和工艺革新、建筑材料改变和更新、设计变动和计算失误、生产力短缺等风险。
(5)社会风险:指由于人文社会环境因素的变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从而给从事房地产商品生产和经营者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包括:城市规划、容积率变更、区域发展和文物保护、社会治安、公众干预等风险。
(6)国际风险:指因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对地区性的经济活动的影响。包括:国际投资环境风险、货币汇率变化风险。
(7)内部决策和管理风险:指由于开发商策划失误、决策错误或经营管理不善导致预期的收入水平不能实现。包括:投资方式、地点、类型选择、组织管理、时间管理、合同管理等风险。
4项目风险的识别
4.1风险识别的定义
风险识别是指风险管理人员在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之后,运用各种方法对尚未发生的潜在风险以及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归类和全面识别。风险识别的主要内容有:识别引起风险的因素有哪些,什么是主要因素,以及这些风险可能导致的后果如何。4.2风险识别的过程
(1)确认不确定性的客观存在。首先要辨认所发现或推测的因素是否存在不确定性,然后确认这种不确定性的客观存在。
(2)建立初步风险因素清单。把客观存在的和潜在的各种风险因素列出清单,应包括各种影响环境、决策等。
(3)确立各种风险事件并推测其结果。根据初步风险清单中所列的各种主要风险因素,推测与其相关联的各种可能性,重点是资金的财务结果。
(4)制订风险预测图。分析某风险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及其潜在的危害。
(5)对风险进行分类。首先能加深对风险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能辨清风险的性质,有助于制定风险管理目标。
(6)建立风险目录摘要。这是风险识别过程的最后一个步骤。通过建立项目风险目录摘要,可将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汇总并排列出轻重缓急,能给人一种总体风险印象图。
4.3风险识别主要方法
(1)分解法:就是将项目管理过程中复杂的难于理解的事物分解成比较简单的容易被认识的事物,将大系统分解成小系统,这也是人们在分析问题时常用的方法;
(2)故障树法:就是利用图解的形式将大的风险分解成各种小的风险,或对各种引起风险的原因进行分解。该法是利用树状图将项目风险由粗到细,由大到小,分层排列的方法,这样容易找出所有的风险因素,关系明确。
(3)专家调查法:包括集思广议法和德尔菲法。其中后者是美国著名咨询机构兰德公司于五十年代初发明的。它主要依靠专家的直观能力对风险进行识别,即通过调查意见逐步集中,直至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一致,故又叫专家意见集中法。
(4)流程图:用于给出一个项目的工作流程,项目各个不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等信息的图表。
(5)情景分析法:通过有关数字、图表和曲线等,对项目未来的某个状态或某种情况进行详细的描绘和分析,从而识别引起项目风险的关键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的一种风险识别方法。
(6)财务报表法:根据项目的会计记录和财务报表为基础,将每一会计科目作为以风险单位进行分析并发现可能存在的风险,然后汇总,得出结论的方法。
(7)敏感性分析法:研究项目生命周期内,当项目的变数以及项目的各种前提假设发生变动时,项目的经济评价指标会出现何种变化以及变化范围有多大。
5项目风险分析与评估
5.1对风险评估的认识
风险的评估就是在前期预侧和识别的基础上建立系统模型,对风险因素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并估算出各种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损失大小,从而找到该项目的关键风险,为重点处置这种风险提供科学的依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将影响风险管理的决策,它的准确性决定了风险管理的正确性。
5.2风险评估的方法
按性质分为定性、定量及两者结合的方法。定性的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评分法等;定量的方法主要有蒙特卡罗模拟法、图形评审技术、风险评审技术等。按用途分为:风险源分析识别、风险发生的概率预测、频率统计分析、风险后果的评估、风险决策、管理计划和对策的制订等方法。按适用评估对象分为:针对工期、事故(或故障)、合同、管理、汇(利)率、自然气候、工程地质条件、灾害、预测和决策等的分析评估方法。
6项目风险应对策略
(1)减轻风险。通过缓和或预知等手段来减轻风险,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减缓风险带来的不利后果。
(2)预防风险。是一种主动的风险管理策略,通常采取有形和无形的手段。
(3)回避风险。指当项目风险潜在威胁发生可能性太大,不利后果也太严重,又无其他策略可用时,主动放弃项目或改变项目目标与行动方案,从而规避风险的一种策略。
(4)转移风险。指将风险转移至参与该项目的其他人或组织,所以又叫合伙分担风险。
(5)接受风险。指有意识地选择承担风险后果。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动的。接受风险是最省事最省钱的风险规避方法。
(6)储备风险。指根据项目风险规律事先制定应急措施和制定一个科学高效的项目风险计划,一旦项目实际进展情况与计划不同,就动用后备应急措施。
7项目风险控制
(1)项目风险控制概念。
风险控制是指利用某些技术,如原型化、可靠性工程学以及某些项目管理方法等设法避开或转移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