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流程及急救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院前急救流程及急救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院前急救流程及急救技术

院前急救流程及急救技术范文1

【摘要】目的: 探讨我院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的诊断与治疗流程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 对40例院前急救及36例家属自行送院急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及经验总结,探讨我院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流程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结果: 40例院前急救患者,现场死亡1例(2.5%),39例(97.5%)经院前有效急救后,迅速入医院治疗,其中7例(17.5%)治愈,32例(80.0%)好转。36例家属自行送院急救患者,5例(13.9%)经急救无效后死亡,其余入院治疗有4例(11.1%)治愈,27例(75.0%)好转。分别对两组患者死亡率及治愈率进行统计学分析,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我院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流程是可行的,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并提高治愈率和愈后生活质量。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流程

A discussion of first-aid processe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diagnosi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methods 40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first-aid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on-site death 1 cases (2.5%),39 cases (97.5%)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fter former effective first-aid scholastic into hospital emergency departments, including rapid 7 cases (17.5%) cure, 32 cases (80.0%) improved. Conclusion timely, effective and rational first-aid proces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fter cure rate and quality of life.

【Key words】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first-aid; process

【中图分类号】R54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278-01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严重类型[1]。常可引发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甚至猝死[2]。本病起病急、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典型的临床心肌梗死,患者多以胸闷、胸痛为主要症状,非典型心肌梗死患者多表现为其他首发症状,如牙痛、胃肠道症状为首发症状或疼痛症状不明显[3]。本文对2010我院40例院前急救及36例家属自行送院急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及经验总结,探讨该病院前急救流程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1 临床资料及统计方法

1.1 一般资料: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38~76岁,平均为62岁,其中>60岁者25例、40~60岁之间者13例、40岁以下(不包括40岁)者2例。

1.2 临床表现: 19例在无明显诱因下发病,16例在劳累或情绪激动时发病,5例饮酒饱餐后发病。23例为起病时伴有胸闷、胸痛症状的典型心肌梗死患者,6例发病时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7例牙痛,4例疼痛症状不明显。除现场死亡病例外,39例患者入院后血清酶检测符合AMI标准[4]。与36例家属自行送院急救患者相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心肌梗死部位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等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数据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处理、分析检测数据,对数据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院前急救

2.1 现场急救前准备: 接120急救电话后,立即准备药品、抢救车、急救器械,在5 min内出车。与患者家属联系,了解患者状况等。电话指导患者家属相关事宜,随车护士将相关设备及药品取出,分配抵达患者所在地时急救成员每人所负责携带的物品,各急救成员既有分工又密切协助。

2.2现场诊断: 嘱患者立即停止活动,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情况。给予氧气吸入,若患者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应立即给予气管插管,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电除颤等[5]。争分夺秒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时,再确定现场急救措施及流程。

2.3 现场急救

2.3.1 缓解疼痛: 采用硝酸甘油10 mg+10%葡萄糖250 ml静脉滴注,缓解患者疼痛,保护心肌。本文40例AMI院前急救,其中11例患者滴注硝酸甘油有效,23倒患者给予哌替啶75 mg肌肉注射,6例患者给予吗啡5 mg皮下肌注。4倒患者经以上述处理后仍焦虑不安,予安定10 mg 静脉滴注,适当的镇静和缓解疼痛能够有效降低心肌耗氧量。

2.3.2 对症治疗:患者安静平卧状态下,迅速给予肠溶阿斯匹林300 mg或硫酸氯吡格雷300 mg口服进行抗栓治疗。

2.3.3 建立静脉通道:常规给予静脉滴注利多卡因50~100 mg,预防室颤。心率<50次/min,可给予阿托品0.5~1 mg肌注。选用套管针进行穿刺,这样不易刺破血管引起血肿和液体漏出血管外,以确保静脉通道的畅通。

2.3.4 心率失常监测:AMI会导致心肌及起搏传导系统缺血、损伤和坏死,使患者心电生理表现极不稳定,易引发心律失常。40例AMI院前急救患者均进行心电图间断监测及脉搏监测。其中7例患者出现频发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静脉滴注利多卡因50~100 mg,必要时可重复给予,待心律失常控制后给予1~4 mg/min静脉滴注维持;3例出现室颤患者,给予电除颤后恢复窦性心律;1例出现室颤患者,抢救无效死亡;4例患者出现缓慢性心律失常,给予阿托品、山莨菪碱静脉滴注,心律失常纠正。

急救后,患者若病情相对稳定,生命体征基本平稳,应尽快转送医院进一步救治。转运途中与医院(急诊监护室、心内科、导管室)联系,通报患者病情及到达时间,衔接院内外急救。

3 结果

40例院前急救患者除1例出现室颤经现场抢救无效死亡外,39例患者均安全、迅速转入医院治疗;36例自行送院急救患者有5例死亡。入院治疗后,参照2010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对两组患者进行左心室功能、心肌缺血、心肌存活性等指标危险性评估:39例经院前急救患者治愈7例,好转32例;31例自行入院患者治愈4例,好转27例;经检验,两组患者死亡率及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讨论

AMI院前急救,要对患者进行严密观察,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急救措施及流程。AMI院前急救的特点与核心就是:快速反应、迅速出诊、争分夺秒抢救,确保急救各个环节的畅通无阻。从一定程度上来讲,AMI院前急救的正确、及时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而且能够集中反映医院的急救能力、业务水平和技术才能[6]。本文分别对两组患者死亡率及治愈率进行统计学分析,40例院前急救患者,现场死亡1例(2.5%),7例(17.5%)治愈,32例(80.0%)好转。36例家属自行送院急救患者,5例(13.9%)死亡, 4例(11.1%)治愈,27例(75.0%)好转。两组患者死亡率及治愈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入院后持续的院内检测显示,院前急救患者的左心室功能、心肌缺血、心肌存活性等指标危险性评估状况均优于家属自行送院急救患者。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院前急救对抢救AMI患者的生命及改善心功能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对比发现,进一步证明,我院所实施的AMI院前急救流程,是可行、有效、科学规范的,其有效确保了急救的效率与质量,降低了该病的病死率。

参考文献

[1] 王志红.危重症护理学[ 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5.

[2] 凌淑芬,黄桑.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护理[J]. 实用全科医学,2008,64(4):428-429.

[3] 路伟,宋祖军,何向辉. 以牙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九例急诊救治与护理体会[J]. 护理与康复,2007(19):1636.

[4]2005 Amel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Circulation,2005,112 (24 supp1):1―217.

院前急救流程及急救技术范文2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风险因素

随着近几年各种灾害的发生,院前急救已充分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各类突发急救事件决定了急救护理工作的高压力和高强度,从事院前急救的护士长期处在这种高应激的工作状态,或多或少增加了护理风险[1]。本文从院前急救护理的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护理的风险因素分析,提出一些应对措施和建议并进行探讨,目的是为了加强院前急救护理工作的管理,提高院前急救护理工作的质量,减少或规避院前急救护理工作的护患纠纷的发生。

1院前急救护理风险因素的主观方面

1.1对院前急救护理工作性质缺乏足够的认识,工作责任心不强 有些护士认识不到院前急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缺乏认真观察患者病情,不主动、随时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还有护士对院前急救护理工作得过且过,没有对自己的业务、技术、操作等提出更高的要求;甚至认为护士长严抓细管是小题大做,过于小心谨慎。由于思想上的不重视,自然而然就会出现工作上的漏洞、错误、差错等。

1.2院前急救护理人员自身素质欠缺 由于院前急救是一门新兴学科,从事院前急救护理人员大都没有进行过系统化、专业化的岗前培训,有些护士来自刚进医院的新护士,在医学基础知识只是停留在教科书上,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各种护理操作技术不熟练。

1.3实践经验不足 实践经验丰富的护士在处理各种急、危、重症患者时往往游刃有余,但各医院随车出诊的护理人员大部分以刚进医院的年轻护士为主,他们的实践经验是非常有限的,只有在教科书上学到的哪些及实习期间所看到、学到的一些,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

1.4心理素质差 院前急救的护士往往是单独工作,当着众多围观群众,患者自身疾病原因或护士自身心理因素等均会造成护士心理紧张,从而导致操作失败;其次,由于院前急救环境差,现场或救护车内抢救给护士操作带来诸多不便,同时患者病情危重,再加上救护车上颠簸,患者病情变化不易察觉,给抢救和护理增加了难度。

1.5护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不高 没有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各项护理操作技术、技能的练习,对有些操作技术随心所欲,违反技术操作规范,从而导致操作失败或错误。

1.6在人际关系、与人沟通上存在欠缺 院前急救护士不仅要处理好医、护、司三者的关系,同时还要和不同的患者及家属搞好关系,学会沟通。护士必须要具有灵活应对的能力,要根据不同的患者及家属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

2客观原因

2.1工作量大,非护理性工作多 无论事故发生地在那里,现场情况多么复杂,院前急救护士都要携带沉重的抢救设备、急救药箱等赶赴现场救治患者,有时现场无家属、朋友及其他人,护士还必须要担当担架工抬运患者等一些非专业技术性工作,这样就造成体力消耗大、易疲劳等。

2.2自身安全存在一定风险 近几年,救护车发生交通事故时有发生,并且造成医护人员的伤亡,这样对从事院前急救的护士多少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还有有时院前急救环境的危险性,如火灾现场、毒气泄露现场、房屋倒塌现场、不明爆炸物现场、高速公路等,都会对护士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还有要面对不同患者的血液、呕吐物和各种传染性疾病,由于职业暴露的几率较大,稍不小心或个人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就有可能被感染某些疾病;另外有时还要面对一些酗酒、打架斗殴、吸毒、精神病患者等,由于这些患者情绪激动失控、不理智时,偶尔会被这些患者责骂和殴打,护士长期处在恐惧、紧张的环境中工作,没有安全感,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2]。

2.3生活无规律 频繁的倒班不仅打乱了自己的正常生理规律,黑白颠倒,导致白天精神差,易疲劳,总有睡不醒的感觉,晚上又不易睡着,严重者会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同时还会影响家庭的和睦。

2.4院前急救护理人员准入机制和岗前培训机制不健全 在院前急救机构中,对从事院前急救护理人员及新进的护士没有进行岗前专科培训、理论考试、技能考核等,就容许她们从事院前急救护理工作,这样会导致院前急救护理人员的基本素质参差不齐,业务素质难以提高。

2.5急救人员的管理存在不合理 好多医院的"120"司机由医院的办公室或后勤部门管理,这样很容易造成在急救出诊过程中司机和医护人员存在配合不默契,甚至谁都不听谁指挥现象;另外有些医院从事院前急救医护人员缺乏固定,都是一些定期轮转的医护人员,急救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甚至有些医护人员存在这样思想,反正以后自己又不干院前急救专业,在"120"轮转3个月或6个月,没必要了解、学习院前急救知识、急救技术,只要把这几个月混完就行了。

2.6缺乏制度约束和管理 有些医院缺乏各种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造成护理工作无章可循;或者有些医院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但存规章制度不完善,对制度的执行缺乏管理力度,不能落到实处,流于形式。

2.7法制观念不强 医护人员不分场合,说话随意性大,对患者的病情判断不准确,过早的向家属及患者承诺;还有没有职业道德,不注意对患者的隐私进行保护。

3干预措施

3.1加强院前急救护士专业技术、技能的培训 急救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不断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练好各种基本技术和操作,熟练掌握各种基础护理操作、专科抢救技术及各种高新技术。要求护士除了在救护车行驶过程中要做到静脉输液一针见血,一次成功。同时还要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技术,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针对年轻或专业技术欠熟练的护士,由护士长、高年资护士进行陪同跟车出诊,对出诊过程中各个环节进行指导、讲解,提高护士的观察、急救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及意识。

3.2加强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培训 很多人认为院前急救的主要任务就是以最好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抢救患者,另外护理人员要逐步提高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技巧,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患者及家属焦急的心情,形成和谐的护患关系;另外还要加强服务意识,以高度的爱心、同情心、责任心为患者服务,取得患者的信任,消除恐惧和不安[3]。

3.3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倡导 "以人为本,服务为民,救死扶伤,奉献拼搏,爱岗敬业,弘扬"无私奉献、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护理工作无小事"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想患者所想,时时刻刻牢记一个"急"字,强调严格的"时间"观念。对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3.4建立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 制定规范、完善的科室管理制度、岗位职责和各项护理操作规程,规范急救护理工作程序,重抓质量管理;制定严格的出诊护理流程,推行出诊护理细节管理,让护理人员的每一项操作都有准则、有标准、有依据。

3.5强化法律意识,加强法制观念 不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护士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法律知识,使护理人员系统掌握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维法。

3.6注重人文关怀,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护士长在科室建立乐观向上、文明和谐的工作氛围。护士长要经常与护士们交心、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疾苦、委屈,肯定每一位护士的优点和工作成绩,同时对她们的心理压力来源给予足够的重视,充分调动护士们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她们的工作热情,以最佳的精神面貌应对每一次出诊任务。

4结论

院前与院内急救在地点、空间、人员、目的、要求以及诊治、护理措施上有很大的不同。院前急救护士们所承受的压力相比院内也大的多。在院前急救护理中,所有操作都是一个人完成,碰到操作难题时没有上级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但是,只要我们高度重视,积极引导,树立责任重于泰山的职业理念,加强她们综合能力的培养,不断地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服务质量,以强烈的急救意识,丰富的急救经验,娴熟的急救技术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制定严格的急救流程,坚持推行护理细节管理,使急救护理规范化,注意减轻护士们的工作压力,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堵住护理操作失误和漏洞,就可以使院前急救护理的风险降低到最小。

参考文献:

[1]谢婉仪,李仲贤.急救课程手册[M].香港圣约翰救护机构,2006:13.

院前急救流程及急救技术范文3

【摘要】采取恰当、有效的护理措施在院前危重患者的急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几年来在院前急救护理中运用“急、准、稳”的护理理念,认真掌握院前急救中现场和转途中护理措施并及时给予患者有效的心理护理。明显提高了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也为医院的后期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

院前急救是急诊服务体系的最前沿阵地,也是危重患者抢救过程中的一个首要环节。院前急救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存及预后,因此只有及时采取紧急而准确的急救措施和护理,赢得宝贵时间,才能真正降低急诊患者的死亡率和伤残率。也为患者到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奠定了基础。院前急救要以把握生命的分分秒秒为主题,关键在“急”与“准”字上,在急救护理流程中如何充分体现“急”字,怎样才能做到“准”,又怎样去发挥“稳”呢?现将院前急救护理中的体会浅谈以下几点。

1 院前急救的特点

1.1 局限性院前急救不同于院内急救,不仅现场卫生条件差,还受到携带急救药品、器具有限等限制,客观上给急救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力度,克服客观上的不足。

1.2 综合性急救对象和外伤种类的多样性,打破了医学分科的界限,要求医护人员必须具备综合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现场救治的基本技能,因此,必须培养全科型医生和护士。

1.3 复杂性急救病人的多样性,致病原因的复杂性,情况多变性,抢救过程又直接受现场人员的监督(院前),情绪所受影响大,急救人员不仅要全力抢救处置病人,还必须尽力排除各种干扰,以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针对其现实问题,有“的”放矢,以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为工作的重点。

2 要有一套完整的院前急救制度及出诊流程

2.1 院前急救护士应热爱急诊工作、具有高度责任心,业务技术熟练、服务态度好、独立工作能力强、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有综合处理问题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应变能力。提高出诊护士的业务技术水平,不断拓展业务技术范围,增强护理人员的急诊、急救意识,提高急救水平,时刻牢记“病人第一,时间就是生命”这一理念,突出一个“急”字、强调一个“快”字、力求一个“稳”字。分秒必争地进行抢救工作。定期对护士进行院前急救技术培训,如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转运操作,提高院前急救队伍的应急操作能力。快速反应接到“120”急救电话时,在较短的时间内问清患者的详细地址、患者人数、主要病情及联系电话,出诊医护人员立即带上相应的急救物品,迅速出车并用电话联系以便应急,如心脏病的患者,要备好心电图机;室颤的患者,要备好心电除颤器,呼吸差的患者要备用简易呼吸器、气管插管用物等。要求救护车白天在3 min内、夜间在5 min内必须开出,到达现场所用时间最快2 min,最慢20 min,平均10 min。

2.2 迅速、准确地估计伤情及伤检分类护理人员到达现场后,立即察看现场,让伤员迅速脱离致伤环境,对伤情迅速做出评估,根据伤员的神志、瞳孔、血压、呼吸、脉搏、口唇颜色、肢端温度迅速判断伤情的轻重缓急。遇到重大灾害及事故发生时,要及时对伤员进行伤检分类,佩戴红色标志的伤员为窒息、昏迷、严重出血、严重头颈、胸、腹部创伤或严重烧伤、异物深嵌身体重要器官。佩戴黄色标志的伤员为脑外伤、腹部损伤、骨折、大面积软组织损伤、严重压伤。佩戴蓝色标志的伤员为软组织损伤(皮肤割裂伤、擦皮伤)、轻度烧、烫伤、扭伤、关节脱位等。佩戴黑色标志的伤员为死亡。按病情先重后轻的处理原则进行抢救。

2. 3 基本生命支持,保证呼吸道通畅经伤情评估后,立即就地对危重伤员进行紧急处理。呼吸心搏骤停者,立即行心肺复苏术,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或配合医生进行气管插管接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氧气吸入以及呼吸兴奋药的应用。注意使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清除口腔、呼吸道内的呕吐物、分泌物。如果是舌后坠而自主呼吸存在的患者,使用口咽导气管或用舌钳将舌体拉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保暖,但对于猝死、创伤、烧伤等患者要适当脱去某些部位的衣服,以免进一步污染,便于抢救和治疗。

2.4 维持循环系统功能迅速开放静脉通路,尽量选用静脉留置套管针,选择较大静脉穿刺,固定牢靠,使患者在烦躁或搬运时针头不易脱出血管,保障液体快速而流畅地输入体内,如创伤大出血、各种休克等危重患者要建立两条以上的静脉留置通路、1路可接输血管进行穿刺注射以备输血时应急使用。同时进行对症处理,协助医生进行止血、包扎、固定及搬运,应用药物或其他方法,进行止痉、止痛、止吐、止喘、止血等对症处理。

3 准确的转送和途中监护

搬运时注意患者,以免加重伤情,一般病人均采取仰卧位,颅脑损伤,颌面部损伤侧卧头偏向一侧,胸部损伤应采取半卧位减轻呼吸困难,腹部损伤膝下垫软枕,使腹壁松弛,休克患者采用中凹位,心衰病人取半卧位、下肢下垂,有骨折血管、神经、肌腱损伤患者可选用绷带夹板等制动,颈椎损伤保持头部与躯干成直线的位置,用沙袋或毛巾塞于病人的双侧颈部,胸腰椎背柱骨折病人,仰卧于硬板车车上,腰下垫10公分高的小垫,禁止屈身或坐起。担架放置稳妥,避免转运途中剧烈颠簸加重患者的损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转运前先与医院取得联系,做好病床及医师的准备,并做好病情估计及解释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和各种管道通畅,及有效地药物治疗。

3.1 转送时的护理:对患者进行了现场初步急救处理后,应迅速将患者转送至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及手术等。应及时地与有关科室取得联系,为进一步院内急救做好准备,尽量争取时间和条件。在转送之前,要配合医生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解释工作,如根据患者的病情交待搬运患者时的注意事项及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或并发症,以尽可能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和支持。转送时要做到“轻、稳、快”保证患者的安全,搬运过程中,方法要正确,要适当。担架放置稳妥,避免转运途中剧烈颠簸加重患者的损伤

3.2 途中监护的护理:途中要充分利用车上设备对患者实施生命支持监护,给氧或机械通气,保持气道通畅,心电监测,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瞳孔神志,维持有效的静脉通路。用药时要注意三清一复核,即听清、问清、看清、复核药名、剂量、浓度和用法,并保留空瓶,以便记录和再次核对,以避免出现用药差错。要严格执行院前急救护理无菌操作原则。并详细做好抢救记录,内容包括患者症状、体征,所做抢救措施、用药名称、剂量、用后效果等,记录要客观、真实、准确、及时、以备医护人员交班查询。

4 心理护理

大多数院前急救患者病情复杂、症状严重。对于遭受突然的意外伤害,缺乏思想准备,因此常表现为惊慌、焦虑和恐惧,此时患者及家属视医护人员为救星。因此,医护人员要有良好的应急能力、敏锐的观察力,既要沉着冷静又要迅速敏捷、忙而不乱、急而有序的态度,熟练精湛的技术,以运用非语言交流手段给予患者及家属安全感和信任感。“急、准、稳”护理理念贯穿于院前急救护理全过程,通过这几年来接触到急救最前沿的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使笔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院前急救对院内急救及急诊患者的重要性。所以,现在只有扎实工作、积累经验、丰富知识面,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急救护理事业,更多地挽回患者的生命。

5 小结

院前急救流程及急救技术范文4

1 临床资料

本急救中心属地市级急救中心,为院前型急救中心,由调度指挥中心接听电话,然后通知各值班车辆出诊,下设四个分站,接诊病人后经过现场救治或转运至医院,或自行转运,以市区各大医院为依托,转入病人时有手写病历,医院值班医生签字交接。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11年间,每年的出诊量以25%左右的速度递增,统计年均出诊量9200人次左右,出现医疗纠纷116例,医疗投诉3例,均得到了妥善的解决。急救科对历年医患纠纷情况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如表1所示。省内各地市级急救中心基本都是院前型急救中心,在各急救中心中遇到同样的困惑,不断的交流,产生了一定的共识,并在院前急救中强化管理,完善制度、规范院前急救行为、并加强急救人员的技能培训综合训练,医疗纠纷明显呈下降趋势,见表2

表1 南通市急救中心2002年1月~2012年12月医患纠纷原因统计表(n,%)

医患纠纷原因 分类发生人次数 比例

出诊不及时 41 38.79

沟通不良 15 12.02

收费过高 5 4.38

业务不精 8 6.56

管理不善 6 4.92

忽视患者的知情 12 9.83

服务态度差 6 4.91

送到医院存疑 9 7.12

危及患者安全 14 11.48

合 计 116

表2 南通市急救中心2007年1月~2012年12月医患纠纷数量逐年比对统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份 医疗纠纷次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7 9

2008 6

2009 4

2010 3

2011 2

2012 1

2 讨论

2.1医患纠纷产生原因分析:1)反应速度问题,出诊速度是衡量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快慢的指标,是保证患者得到及时治疗的关键。当家人突然发生急病紧急救治时的那种迫切心情可想而知,有对急救人员立即到达现场有急切的期待,所以,能否及时到达现场成了医患矛盾及纠纷的重要原因,从表1中可以看出,出诊不及时成为医患纠纷的主要组成部分。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其一、医护人员及司机急救意识不强,认识不到位,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出车出诊,观众淡化。其二、调度员对业务学习不够,路线不熟悉,受理延迟。其三、报警者表达不清,造成出车延迟到达现场。其四、路况差,天气环境恶劣等。其五、分站设置不合理,造成急救半径较大。2)医患沟通问题,急救人员在急救病人时,未能及时向患者家属及亲人交代病情,使得他们不能接受病情的危重变化;或者在交代病情时,解释不到位,交待不详细,未能取得家属的理解和适应性接受;接转病人未争得病患家属意见,一味按照既定模式执行急救任务。3)收费问题,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的收费标准未公开透明化,未张贴公示;急救中的用药有时瞬时完成,家属未知情,未履行贵重药物使用的告知义务,患者及家属心里期待的医疗服务与自己的经济或心理承受有差距。4)医疗服务水平问题,个别业务水平不够精通,对患者的病情评估不足,病情的发生,变化及可能出现的危险未判断和预见;基本操作如静脉穿刺、气管插管等,不能娴熟掌握,延误救治。5)履行工作职责问题,院前急救全国尚缺乏统一的急救规范,因为各地的急救模式不同,各地自行总结摸索,因而出现制度规范不健全、岗位职责不明确,服务流程不科学、不合理;量化考核上还不能做到细化。6)患方知情权问题,忽视患者的知情权,弱化医方对患方的告知义务,患方对自己的病情不知情,期望得到急救医务人员对病情准确诊断、合理用药、预后评估的依据和解释。7)转送医院和服务态度问题,院前急救原则上执行就近就急就能力医院转送原则,但必须合理接受患方转送医院要求,如果一味的按原则执行,会引发医疗纠纷的发生。在患方焦急的心态下,与医方的服务态度形成很大落差[3]。

2.2对策及措施:1)针对各种不同的院前急救模式,制定相应的院前急救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和落实各项工作制度,制度的建立和落实是保障院前急救的重要前提,医护人员有章可循。对医、驾、护人员职责明确,各司其职,协同配合。2)结合本中心院前急救的特点,制定院前急救操作规范,具有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符合院前急救特点的要求,保证白天一分钟,晚上三分钟的出车制度。结合单位实际制定院前急救日常管理制度,加强药箱及车载药柜及耗材的管理制度;仪器设备的管理制度,保证性能完好,做好登统制度。3)加强人员培训,对急救人员进行经常性的业务培训,定期考核,考核结果作为个人年终评定的论据之一,形成一种学习的氛围,给大家一种学习上的压力。对调度人员的医学知识的培训,调度能力的提高培训,充分提高快速反应调度能力,加强院前急救人员到达现场之前的医学急救现场指导工作,为进一步实施抢救赢得时间。4)以医务科为核心,定期全体人员,加强医疗法规法律的学习,增强法律意识,在抢救病患的同时做好自我保护,让急救行为符合院前急救操作规范的要求[4]。5)规范院前急救病历的书写,项目齐全,记录完整,与医院交接签字明确,到达及抢救时间准确,现病史、体格检查完整,规范化用语,诊断依据充分可靠,做到有据可查。6)注重沟通,由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认识其重要性,沟通是医生的第二种治病能力,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沟通是诊断治疗的一部分,是医生的职业需要,需要急救人员增强沟通的意识和欲望,主动做好家属及患者的心理疏导,保持良好的急救环境[5]。7)转送病人前,说明途中可能出现的情况,病情可能的变化,严格把握转送病人的条件,如对于休克病人,一定要在休克纠正后,实行转送;心跳骤停病人需要就地抢救,不宜立即行转送治疗。8)注重急救人员的心理素质培养,院前急救人员善于处理现场各种无法预测的各种不同的突况,要沉着、冷静、机智,做到临危不乱,紧张而有序的开展工作。

3 小结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对生命越来越重视,院前急救事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专业性越来越强,纠纷风险也增多,因此,在细节管理上很重要,院前急救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中,执行人员都必须按照规章制度,认真地执行。不断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和院前急救技术,减少纠纷的发生的同时,要及时发现纠纷隐患,及时整改。

院前急救流程及急救技术范文5

【关键词】急救护理,职业,防护

职业暴露指医务人员在从事临床诊疗护理及科学实验等职业活动中被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有害因素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的情况。传染病是最有可能成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因素之一[1],院前护理人员在急救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患者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1981年Mclormick等人首次报道了卫生人员因职业暴露而感染艾滋病病毒以来口J,国际上开展了大量研究并证实,因此减少职业暴露,提高职业暴露的认识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在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中日显突出重要。

1 造成院前急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因素

1.1 院前急救是易发生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岗位院前急救的传染源可以是患者或病原携带者,院前急救可能以接触和空气传播为主,在院前护理工作中传染病意外暴露的方式有多种,如被感染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黏膜,被污染的针头及锐器刺破皮肤,接触患者的呕吐物或排泄物等,空气传播最难预计和防护,在SARS流行期,急救中心负责院前转运患者,使我们开始重视个人职业防护,在日常急救工作中血液传播可能是最重要的防范内容。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泉州市急救中心院前急救患者外伤6586人,占总体急救患者的60%。

1.2 易发生院前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操作院前急救常见的有在救护车上为注射或输液的病人拔针时被针尖刺伤,在为开放性外伤病人清理或包扎过程中被血液污染,这与接触到的血量是否患有感染性疾病,血液和皮肤的完整程度有关。有研究证明,暴露危险性取决于暴露的频率与性质,有无可见血和量,是否含有病毒及病毒的滴度以及宿主的免疫反应等因素?。接触到的血量大,受损伤口深,病人正处于感染早期或晚期都是院前护理人员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在移动的救护车上吸取药液,配药加药时被针尖刺伤,因掰安瓶所致的玻璃伤或收集废弃一次性医疗用品时被针尖刺伤。有报道证实护士锐器伤的发生率国外为52%,国内为63.4%~64.5%。有调查显示针头和玻璃碎片是主要的致伤因子,经常接触者其发生锐器伤的危险性是不经常接触者的2.23倍。

1.3 院前急救护理人员对职业暴露的认识不足我国是乙肝高发区,近年来,梅毒,艾滋病等血源性疾病患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尤其艾滋病,作为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慢性致死性传染病,其传播趋势已从高危人群转向一般人群转变,因其传染方式和后果的特殊性,普通人群和医务人员对其有一定的恐惧心理,因而很难从患家口中得到相关信息。人们对其防护知识了解不多,造成防范措施不到位,更易发生艾滋病等传染疾病的职业暴露。现院前急救多没有制定职业暴露安全防护管理制度,或是有制度而没有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造成,这与护理人员缺乏自我防护的意识和自我防护的知识,院前护理人力不足,操作过程不严格或不熟练操作规程等有关。总之,对院前急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和防护的教育问题不容乐观,应尽快进行相关培训教育,促使院前急救护理人员逐步提高职业暴露的防护意识。

2 院前急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

2.1 加强急救护理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教育,推广普遍性防护原则对院前急救不同工作人员应采取针对性的培训,提高职业暴露防护意识是预防职业暴露的重中之重,要掌握具体的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树立正确的防护态度,既不能过于恐惧,也不能防卫过度而影响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在院前急救护理操作过程中戴手套是减少职业暴露的最主要措施之一,戴手套可以起到屏障作用。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这一数据有力证明,在操作及处理针头时戴手套的重要性。坚持制度流程的学习和贯彻,合理的休息,劳逸结合也是重要的方面。

2.2 落实安全操作规章制度,推广应用安全产品和技术随着对院前急救护理职业安全的逐步重视,院前护理管理也在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加强对护理安全操作的管理,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落实规范操作,杜绝一些不良的净惯,如为了抢救患者生命在移动的救护车上进行处置操作,争取抢救时间,虽本意是无私的奉献,但在整个操作中存在着太多的风险,我们称其危险操作,必须时刻小心,例如为患者肌注时,移动的救护车遇到紧急情况急刹车,就容易伤到患者或正在处置的护士本人,造成不可估计的后果。因而,院前急救

护理要合理使用安全防护用品,推广利于防护的护理技术和废弃物消毒处理的技术,如为院前护理人员购置和更新防渗隔离衣,手套,眼镜,自毁式注射器和安全静脉留置针,利器收集盒等。

2.3 主动防护,善于沟通,建立严格的登记报告制度针对传染源的防护措施,目的在于防止传染源的扩散。日常院前急救时要戴口罩出诊,在遇到呼吸道病患者或怀疑为目前流行的甲型HlNl流感时,应给予患者也戴口罩,防止飞沫传染。院前急救时来不及对患者作检测,仔细地询问病史,善于与患家交流,也是及时发现和避免职业暴露的良好方式。院前急救出诊人员。一旦发生职业暴露要做详细记录,及时汇报情况,以便及时评估。一方面要追踪患者的发病源,和病情发展情况以及实验室报告等情况,另一方面可不断总结职业暴露防护经验。

目前,院前急救护理人员由于防范意识淡薄及预防措施不力,院前护理职业暴露是护理工作中极易发生也不可完全避免的。对院前急救护理人员进行职业暴露及其防护知识的培训,严格按照预防规章制度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是当务之急。从护理部和科室层面制定相关的制度流程,设立职业防护教育和培训。护理人员自身树立职业防护意识,严格遵循有关指导原则和规定,一旦职业暴露,应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和预防用药。事实证明,严格的规章制度,完善的职业培训和正确的防护措施是减少院前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极其有效的基本措施。

参考文献

[1] 唐俊,刘保池.急诊科传染病职业暴露及其防护[J].中国急救医学2009,29(9):856-857.

院前急救流程及急救技术范文6

【关键词】 院前急救;预见性;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市民急救意识的提高,院前急救作为一项公共事业会越来越重要,但院前急救水平的发展与社会的要求却不相平衡。作为公共事业一部分的院前急救,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预见性的发现潜在的问题,并找出对策,更好的服务广大民众,是所有急救人的职责。

1 社会方面

1.1 供需之间的距离 随着社会的发展,道路交通发达;生活节奏的加快;民众的保健和急救意识的提高等;对院前急救需求会不断的增多,而院前急救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公益事业,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但各地的急救中心大多数存在着人员和设备的不足,并且在近期内也不能一步到位。如玉林市人口590万,城区面积5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55万,院前急救覆盖面积达12838平方公里;而急救中心车辆只有救护车11辆,医护司人员36人,与国务院颁布的《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规定,急救中心、急救站的城市每5―8万人配置一辆救护车,农村每10―15万人配置一辆救护车[1],至少配备救护车20辆、司机20名、医护人员40名的要求相差甚远。

1.2 社会人口结构的改变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留守老人与独居老人的增加,需要院前急救帮助的对象会不断增加,但大部分急救中心还没有做好应对的准备。非急救用车的增加:社会的迅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对服务行业的要求增多,很多没人照顾的人员或老人,需要扛抬下楼的时候、接送的时候,会拨打120电话求救。

1.4 急救资源不足 大部分的急救中心均依托在医院的急诊科内,如广西14家地级市急救中心,除南宁市、玉林市、和北海市急救中心外,均没有专职化的院前急救队伍;大部分市、县级急救中心没有建立信息平台,如电话录音及定位追踪系统、救护车GPS定位系统、中心传输系统、通讯指挥系统;救护车辆大部分是普通型救护车,由于是普通型经过改装的车型,车上物品放置不合理;救护车上装备不足。监护型救护车很少或者没有,急救指挥车、通讯指挥车、群体伤员转运车、物资供给车、生活保障车几乎为零,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一定的时间。

1.5 缺乏专职化的院前急救人员 大部分急救中心属于依托型模式,急救中心从业人员为急诊科轮转的相对年轻的医生,缺乏高职称、专业化的医护人员。如广西地区89家急救中心有87家依托在一个医院的急诊科内,由内、外、儿科医生根据出诊科别出诊,没有专职化的院前急救人员,也没有经过系统的院前急救培训。院前急救质量,如反应时间、现场救治情况、抢救成功率有明显的影响[2]。

2 医疗风险系数增高

院前急救是医疗服务活动的前沿,急救工作越来越被重视,急救工作已作为衡量该地区急救工作水平和能力高低的标志[3]。但院前急救的建设和发展还相对滞后,比如还有很多不完善的法律法规,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跟不上:院前急救的开放性环境、急救时的人员不足、技术不到位、仪器或药品、物品的不完善等都是纠纷发生的原因。

2.1 患者方面

2.1.1 家属的期望值过高 每一个需要急救的病人和家属,都认为只要急救人员一到,病人的情况就会得到救治,缺乏对疾病的认识,对患者的病情不了解,当抢救的结果与家属期望有差距时导致医患纠纷。

2.1.2 家属心理等待时间与实际时间的差距 家属对医务人员过份依赖和过高的期望,希望得到及时的治疗,但实际上救护车到达需要一定的时间,尤其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

2.1.3 市民维权意识的提高,对院前急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 医疗方面

2.2.1 开放式的环境 院前急救是一个开放的环境下进行,家属或群众目睹整个抢救过程。由于时间、设备、人员等条件的限制,急救人员在医疗诊断、护理规范、常规执行司机的驾驶技术等方面容易出现疏漏及不注意。

2.2.2 专职化的院前急救人员缺编 由于受到编制的影响,大部分急诊中心没有专职化的院前急救人员,而急诊科固定的急救医生也没有到达50%的水平,全科医生很少或没有,出诊医生由各个科抽调年轻,没有定科的人员出急诊,3-6个月轮转,进科前没有经过培训,而大部分的医生,尤其是外科医生把到急救中心工作当成是一种过渡,而注册急诊医学的医生显得很无奈,不安于急救工作。

2.2.3 急救人员的动作不敏捷,操作不熟练如:气管插管一次不成功、静脉穿刺失败等技术不过硬。

2.2.4 与家属的沟通不良,解释不到位;未实行告知、签字服务。

2.2.5 管理缺位 大部分急救中心依托在某家医院内,由急诊科主任兼任急救中心主任,由于人员缺编急诊科医生主要是坐诊工作,出诊成了兼职,院内急救与院前急救相互干扰,科主任也无能力调配;急救中心司机大部分不属于其管辖,如广西虽有3家专职化的院前急救人员,但除南宁急救中心外,其他急救中心的司机人事管理归在后勤车队,车辆管理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位。

3 对策

3.1 建立专职化的院前急救队伍:院前急救人员专职化,独立从事院前急救,避免院内急救院前急救互相干扰、顾此失彼的矛盾。院前急救是一支唯一走出院墙的队伍,往往与特发公共事件相关联,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因此需要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在选择人员方面,需要有责任心强、综合素质好的医护人员,并相对固定,避免频繁更换,逐步向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化队伍发展。

3.2 健全足够的支持系统:急救中心作为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部分,应与其他承担公共卫生职能的机构一样,在基础设施、人员经费、急救车辆、通讯装备等上应该给予足够的支持,使急救中心尽快从依托型过度到院前型,缩短急救半径,加快急救反应时间,提高院前急救质量。政府部门预见到未来院前急救的问题,也在加大对急救中心的管理。广西地区在广西急救中心专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就明确了今后的工作任务:“争取在3―5年内,配备监护型救护车;完善急救装备;提高院前急救人员待遇,加大培养力度,留住、吸引高素质人员在急救中心工作”。

3.3 强化风险意识:建立完善的院前急救制度和流程,各种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人员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增强院前急救人员的法律意识,明确在院前急救中的责任和义务,防范由于法制观念不强造成的急救风险事件。

3.4 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定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经常性的进行循环式的急救技能医护配合、应急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的培训;危重病人抢救配合、突发公共事件现场救援流程等演练,使他们在急救时做到有条不紊。对驾驶员、担架员也要进行相关的医学知识培训,使他们能有效地配合完成院前急救任务,提高院前急救质量。

3.5 完善救护车物品配备:根据需要配备救护车上物品、药品和器械,并保证急救物品完好率100%,急救仪器处于完好备用状态,避免在急救时由于人员、药物、设备不足等原因,引起纠纷。

3.6 对接警、调度的管理:完善院前调度系统,设立专职的120调度员,并对他们定期相关医疗知识培训,掌握常见急症的自救和互救知识,在接警时能对病人病情作出快速、正确的初步判断;培训本地地理知识和处理应急事件的分析能力;培训调度员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指挥及协调和应变能力,从而提高院前急救的有效率和时效性。

总之,通过对现阶段急救中心的现状调查,预见性的估计在未来院前急救发展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及早找到应对的办法,提高院前急救质量,减少纠纷的发生,更好的服务社会,是每一位急救人的义务与职责。

参考文献

[1] 李海仙,王显荣. 对院前急救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J].卫生经济研究,2010,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