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的设计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城市的设计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城市的设计方案

智慧城市的设计方案范文1

用地理思维的角度去观察城市,我们可以了解城市是怎么样的、为什么是这样。基于地理信息的直观表达,可以揭示城市经济和社会现象的空间关系以及空间结构,城市中的人与环境的内在相互关系、相互影响等。用地理信息去研究城市可以跨过早期的简单因果关系直接进入现代广泛流行的相互作用关系论中。城市中的各种因素包括人、社会主体和经济主体,单个因素活动可能是没有规则的,如果用地理的角度去研究就会显现出明显的空间规律。地理信息作为一种空间表达、空间呈现和空间关系的描述信息,为人类进行空间思维提供了交互语言。借助于地理信息清楚了解城市各种运作的规律,有助于我们对城市进行统筹,在城市的规划建设、运维管理、应急救灾等方面可以做到更好。地理设计是一种将地理科学和GIS方法融入到设计过程中的系统方法学。相对于传统的城市设计,地理设计更强调了依托地理环境背景,对城市建设进行方案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有一系列的功能、方法、工具和模型根据原有的空间及属性信息结合当前输入的设计方案进行动态分析评估,并把评估结果用地理的方式直观表达出来,快速地为设计者提供反馈互动,让设计者及时了解设计方案在各个方面引起的影响,进而进行设计方案的迭代修改,直到生成总体效果良好的设计方案。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包含信息共享及协同工作机制,让更多的人和部门同时参与到设计阶段中,确保方案的优良特性。地理设计的系统方法及实现工具在日益完善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将越来越多地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智慧城市有多个特征,其中一个主要特征是可持续性。城市运行维护管理的优劣也很大程度地决定了城市的智慧化程度。城市运行维护管理的主要内容包含城市公共设施管理、城市资源与生态环境管理、城市经济管理及城市社会管理等方面。在城市运行维护管理中,与空间位置相关的内容都可以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来进行分析处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收集城市运行维护管理信息,分析评估城市管理效果,根据分析评估的结果调适原有的管理体制、方式和方法,努力提高管理的效率、优化管理效果,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让城市的运行进入一种良性的可持续的状态中,真正实现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

2时空地理信息的获取与利用

智慧城市是依托信息科技和智能技术来实现城市运行管理的及时感知、互联传递、利用和分析,从而创新城市运行、管理、服务机制,提升城市科学管理和决策的“智慧”。智慧城市的主要特征包括全面感知、互联互通和融合计算等。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任何人、事、物、组织都必须依附于空间环境内,而对不同时态下的人、事、物、组织的空间存在位置的描述亦是地理信息的一种,这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地理信息,是描述任何事物的位置元数据。从空间维度来看,可以将所有完整的事物主体描述信息看成是地理信息和属性信息的结合,考虑与测绘地理信息进行区分,不妨把地理信息分类为基础地理信息和泛在地理信息,而政务专题信息、卫生专题信息等社会要素则是泛在地理信息的一个个子集。可以看到,跳出传统狭隘的基础地理信息思维,整合利用基础地理信息和泛在地理信息,才可以把社会人文的所有对象结合空间思维来思考和决策,这是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提供城市“智慧”的前提。时间和空间,是自然宇宙的两个维度,也是城市运行管理服务的两大通用规则。时空信息的结合,为融合利用城市海量信息指出一条清晰的路径。城市可以空间为横轴、时间为纵轴,钻取城市信息,建设一个智慧城市运行监测平台,只要尽可能多地接入城市感知信息(比如温湿度与空气监测信息、水文水质监测信息、各种定位信息、城市摄像头、公交刷卡信息、POS刷卡信息、通信基站连网数据、交通卡口信息、ETC不停车收费记录等等,将感知的概念再延伸一些,还有遥感遥测信息、企业和个人去公共服务窗口办业务记录、个人住宾馆酒店的记录、乘车和乘飞机时的身份记录等等),实现城市信息的大集成,就可以展示城市现在、再现城市的过去、模拟城市未来。想象一下,坐在智慧城市的运行中心,在以大幅地图为背景的屏幕上,可以看到实时的城市各局部的气象环境、温湿度、PM2.5等,可以回顾城市的历史气象,还可以模拟将来气象;可以看到实时的城市人流、车流动态,可以回顾历史人流、车流,还可以模拟未来4小时、8小时、12小时内的人流车流;可以查看任何一个人或车的运动行进轨迹,还可以揭示其在空间上的时间规律;可以看到水文水质情况,可以回顾和预测水位信息,还可以及时提醒污染变化情况;可以看到实时的城市警情,可以回顾历史警情,还可以预测未来的警情波动的时间区间和空间区间;可以看到最新的遥测信息,可以获得地面滑坡、违建的智能提醒,还可以生成应急警告或清违指令;等等。从城市信息化的角度来看,以往主要着力于时间维的信息分析和利用,在智慧城市框架下,在时间维的基础上结合空间维,时空信息的融合利用,给了城市运筹帷幄的底气和智慧。城市要获得和提升智慧,需要持续提升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充分获得信息的能力,没有高度信息化的城市没资格谈智慧,所以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延伸信息感知触角、集成城市信息;二是充分利用信息的能力,如果城市汇聚一个庞大的综合数据库,而不加以呈现、分析和利用,那么信息的价值度必然很低,城市也谈不上智慧。时空思维是实现城市智能与智慧的主要手段,由于时间一直是城市信息的主要元数据,因此要提升城市智慧,主要面临的重大挑战是如何提高城市的空间思维能力:1)如何把从各种途径采集、感知、分布和汇聚的海量信息进行空间化,将其转化为泛在地理信息,从而能实现对海量信息的空间呈现和抽取,为城市管理者和服务对象提供空间思维辅助。2)如何赋予计算机系统一些空间业务规则,从而实现城市的空间智能。从地理信息共享服务的角度来看,需要实现城市地理信息(包括基础和泛在地理信息)的随需共享,以支撑各行业部门及各种协同应用需求。

3智慧城市的时空信息框架设计

智慧城市的空间基础框架需要满足各种情况下的时空信息展示呈现要求,因此需要最大程度地整合城市的各种尺度、各种样式、各种来源、各种时相的基础地理信息,具体来说除了基础的矢量数据、影像数据、实景影像、2.5维等数据外,城市的基本地物,如地下空间、管网、地上城市部件、建筑、桥梁、城市宗地、城市规划定案等都应纳入为基础地理空间信息的服务范畴。基础空间数据的共享整合,优先采用数据交换方式实现数据集中,并整理好各地物实体的空间关系,比如社区和宗地的关系、宗地和建筑的关系、建筑和地下空间及管网的关系等,从而形成较完整的城市空间实体数据库,为城市提供全方位的、高性能的基础地理信息服务。一些正在规划、正在设计、正在建设的空间实体,可以通过地理服务方式,到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平台。为满足智慧城市的时空分析需求,需要将大量的人、事、物、组织等社会人文信息进行精确空间化,生产城市的泛在地理信息。传统的基于标准门楼牌数据的匹配服务,能满足标准地址的精确匹配问题,不能满足非标数据的空间化需求,也不能解决地址描述信息的非标问题。为此,需要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智慧城市的时空框架设计:

1)建立位置资源库,构建丰富的地理标识库。

在标准地址门楼牌库的基础上,混合各种地址编码技术,采集和抽取大量的城市地理部件或人文地理标识,建立位置资源库,并不断地补充完善;大量的城市感知设备都是重要的电子标识资源,要纳入位置资源库统一规范管理。

2)提供强大和精确的位置寻址服务,支撑快速空间化的重要基础地理服务。

3)与产生城市管理信息的关键业务系统结合。

泛在位置信息在业务中进行确认是最为准确的,与各关键系统的地址登记模块进行结合,给结合系统提供选择性输入位置描述或空间坐标,能减少非标地址的产生,减少批量空间化的压力,甚至能获得一些位置资源标识。

4)建立动态感知信息接入平台。

大量的前端感知信息要进行空间呈现,需要解决动态信息接入、空间化及基于空间规则的预处理、分发和基于空间地图的动态展示等所有问题,需要一个统一的信息接入平台负责处理。

5)提供泛在化的地理信息服务。

智慧城市的地理信息服务要满足随时、随地和随需的要求,由于数据分布、保密等客观原因,大量的泛在地理信息还是分布于不同单位,但整体上要按SOA架构,实现分布式的地理信息服务和融合共享服务,满足智慧城市对地理信息的流程化协同共享的需求。

4应用案例研究———以智慧纽约为例

纽约市作为美国最大的城市与商港,也是世界经济中心之一,其集中、高效、密集、多样性及无尽的创造可能性为建设智慧城市提供了先天优势,智慧纽约设计内容关注于城市环境的5个层面:土地、空气、水、能源以及交通运输,期望2030年为全纽约人建设一个更加便利、美丽、健康和平等的城市。目前美国智慧城市设计所遵循的是“纽约市(2007-2030)城市总体规划”(PlaNYC),主要涵盖十大模块目标。通过纽约智慧城市设计案例可以认识到,智慧设计区别于传统设计,主要体现在所关注方向不仅仅局限于城市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更需结合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将关注面扩展到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各项内容中去。而地理信息技术以其直观的空间呈现、对空间关系的计算处理能力,为人的空间思维提供了重要辅助手段,从而提升个人或组织的智慧。在以地理信息为载体的智慧纽约的设计建设中,人们通过城市部件的位置,可以找到维护保养单位;通过危急事故区域,可以找到最近的应急资源和队伍;通过环境污染的演进路线,可以找到污染源;通过传染病分布分析,可以找到可疑传染病源;通过个人的位置,可以找到最近的酒店、商店和朋友等,这些都是基于地理信息获得和提升智慧的具体表现。通过地理信息为载体的资源统筹、分析数据、构建模型,能够提供良好的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政策和方法。

5结束语

智慧城市的设计方案范文2

事实上,智慧城市的概念成型之后,部分学者就已经开始思考和关注智慧城市建设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风险。胡小明认为,智慧城市的规划其实就是城市整体的智慧建设规划,其风险主要来源于“复杂性问题与不确定性问题”[4]。NaphadeM.认为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技术、规划、管理和运营的创新,但世界各地正在进行的一些项目都表明这种城市转型面临着许多政治、社会经济和技术的障碍,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要改变城市管理的现状往往需要在多个职能部门进行大量的协调,企业所期望的持续投资回报率也面临严峻挑战,而技术障碍则集中表现在“实现系统的互操作性”、“确保安全性和保密性”、“泛在布控传感器和信息设备”以及“设计新的无缝隙人机交互模式”等方面[5]。邓贤峰从经济、技术、社会伦理、法律等视角综合探讨了智慧城市建设所面临的风险及其风险防范思路,智慧城市建设将面临“信息产业整体布局风险”、“数据安全风险”、“社会伦理风险”、“信息安全主体法律问题”、“核心技术安全风险”等风险因素[6]。整体而言,虽然智慧城市的风险研究没有被忽略,特别是关于智慧城市所存在的技术风险和产业风险已经开始形成相对系统的研究,但现有的风险研究在全面性、系统性、结构化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一些关键性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首先,现有研究缺乏对智慧城市风险、网络社会风险、城市信息化风险等进行有效区分,尽管这几类风险部分重叠,但都有其特定的风险来源和风险表现,需要区别对待。其次,城市风险研究范式是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的整体性思路,但目前仍然没有研究提出相对成熟的智慧城市风险研究范式。因此,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一种恰当的风险分析方法,较为“系统地”、“谨慎地”、“动态地”、“全程性地”[7]识别智慧城市建设风险,提出防范对策和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智慧城市建设本身就是一个过程的概念,这一过程从形成初步理念、制定战略规划、开展顶层设计开始,然后集结各种技术、经济和社会资源,完成技术架构、应用推广、制度建设和组织调整等多方面的建设内容,最终建成智慧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实践中要明显地识别出一个完整的建设过程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因此很难定义一个城市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起点和终点,但这种“过程”的概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可识别的社会风险分析的时间边界。智慧城市建设社会风险分析的核心任务就在于分析整个建设过程中每一个子过程和子系统建设失败的可能性,去探析哪些投入要素存在不足及其可能带来的损失。智慧城市作为一个社会有机体,具有发生、发展、成熟的生命周期特征和阶段性特征,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容和重点不同,其所面临的风险因素和风险事件也不相同。智慧城市建设风险是指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某一特定环境下某种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智慧城市建设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形态和特征,对其进行系统、动态、全面地风险分析,能够更加清楚地描述不同的风险因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智慧城市的建设周期大致可以划分为规划设计、开发建设以及运营维护三个阶段,不同阶段内的风险分析方法可各不相同。规划设计阶段风险分析可以从一般的方案论证方法中寻找思路;开发建设阶段风险分析主要关注智慧城市建设投入要素方面存在的风险;运营维护阶段风险分析则需要以目标为导向进行逆序推导。

2规划设计阶段风险分析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是指在理解智慧城市核心价值的基础上形成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目标、顶层设计、实施方案、保障体系等核心内容的描述。此外,智慧城市规划还需要设计与智慧城市运作模式相匹配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等制度体系,比如政府流程再造、产业结构调整等。因此,智慧城市建设规划设计面临诸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素,主要包括需求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设计和选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规划控制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管理和文化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8],这些因素使得智慧城市建设在规划设计阶段就存在失败的可能性。

2.1信任和需求不足风险

尽管城市活动的各主体已主动地或者被动地参与到城市信息化进程中,并日益感受到了“数字城市”建设所带来的种种便利,也对“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实际效果充满了期待,但在“技术万能论”已深受质疑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智慧城市建设这种依靠新一代信息技术解决现有“城市病”的构想很可能表现出一种不信任态度,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设计也就可能因此失去最大的支持群体,比如城市政府的不重视将使得智慧城市建设无法获得充足的资源,企业的观望态度也将使得智慧产业规划无法有效进行。缺乏城市活动主体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充分信任和有效需求,规划设计方案即便勉强通过,最终也可能失败。

2.2目标可行性风险

智慧城市建设旨在提供一套面向城市未来发展的整体解决方案,涉及政府公共服务、居民生活环境、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等诸多内容,因此其规划设计方案的目标和体系难免复杂而庞大,规划设计者很难依靠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由于技术本身的不确定性,以及政府、企业、市民等不同城市活动主体对技术的需求不同,规划设计者在构建技术体系时既难以确定和协调各方预期目标,又很难预想目标后果。此外,规划设计者还可能因面临技术、人才、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束缚,难以保证技术体系、投资规模、投资方式、运营安全保障等多层面预期目标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匹配,而超越城市经济和信息技术支撑能力的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也将难以持续推进而面临失败。

2.3战略趋同性风险

尽管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体轮廓是确定的,但不同城市具体的建设思路、方案和目标应该依照城市自身的自然、经济、文化、政治等基础条件而定。由于全球范围内智慧城市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不少智慧城市建设规划者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时将可能不加分析地借鉴甚至模仿其他城市经验,由此造成不同城市的规划存在趋同性风险。趋同性规划既抹杀了城市个性,也将加剧城市之间的恶性竞争。趋同的智慧城市之间因核心竞争力趋同而影响智慧产业的有序发展,“很多城市的规划都将发展信息产业作为重要内容,必然会产生过度竞争,没有独辟蹊径的产业规划对多数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来说是一场灾难”[9]。

2.4规划可持续性风险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梯度推进的过程,其所依赖的技术也是梯度成熟的,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一定要注意这种梯度差异。部分规划者“一步到位”的建设思路很可能使智慧城市建设出现“早期无法投入使用”、“晚期难以升级”的困境。因此,智慧城市规划应该随着城市发展而不断加入新的内容,如果规划者一开始就致力于制定一个“伟大”方案,则很可能使规划本身陷于路径依赖,失去可持续探索改进的机会。

3开发建设阶段风险分析

智慧城市的开发建设是一个在现有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的约束下,投入技术、原材料、人才、资金、政策等要素,并通过一定的管理活动进行要素组合以实现规划目标的过程。智慧城市开发建设阶段的风险主要来源于两个部分:一是投入要素风险,即某种要素的缺失或不足可能引致的短板效应;二是管理活动风险,失败的管理行为将使得各要素无法按照规划进行有机组合,从而无法达成既定目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管理行为也是一种投入要素)。

3.1技术风险

在开发建设阶段,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风险首先表现为城市信息技术水平不足风险。目前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的架构基本遵循了IBM所提出的“3I”特征,即透彻感知、互联互通和深入智能化,这三项特征将通过相应的核心技术来实现,即通过RFID、条形码以及其他传感技术构建物联网,对城市生活信息进行泛在感知、识别和追踪;通过高速宽带网络和无线网络将汽车、家用电器、医药品等数以万亿计的事物与人紧密相连;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等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整理、预测和分析,将生硬的数据转化为决策依据和行动方案。然而,虽然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快速发展,但很多城市对这些技术的掌握还远没达到普遍推广和运用的成熟程度,这将可能使得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因无法获得有效技术支持而被搁置。另外,智慧城市通常是由政府主导建设的,政府由于自身技术能力有限,不得不通过外包方式由专业机构来实施智慧城市规划中的一些技术项目,但由此又将面临项目外包风险。这种风险主要表现为:智慧城市建设使用大量外包商提供的技术、产品、支持和服务,容易对外包商形成不同程度的依赖,外包商的技术能力、发展前景、服务支持等将成为风险源;政府和外包商之间是一种委托———关系,政府对外包项目的监管能力也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风险因素。(本文来自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杂志。《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杂志简介详见.)

3.2人员风险

智慧城市建设必须依靠相关技术和管理人才,而这些人员的技术能力、职业道德、健康安全状况等都可能成为潜在风险因素,由此产生的风险至少涉及以下方面:人员素质风险,包括智慧城市建设的参与者对核心技术的掌握能力不足,以及相关决策与管理人员的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不足等风险;人才流失风险,包括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和疾病等对人员生命健康安全的损害,以及人才争夺战中关键性人才流失等;职业道德风险,包括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和管理骨干无序跳槽、泄密等行为引致核心技术流失等风险。上述各种人员风险一旦现实化,极端情况下,可能造成整个智慧城市建设瘫痪。

3.3经济风险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全面性的庞大的城市建设工程,必须有强大的城市经济能力作为支撑。例如,目前中国制作一个RFID标签的成本大约是1.5元,高额成本决定了这项技术目前只能应用在附加值相对较高的商品上,在低价值商品上则无法推广。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起步阶段,只有像伦敦、香港、首尔、新加坡等国际性大都市才有能力通过巨大的资金投入来完成基本的工程量,初显规模效应。智慧城市建设的这种经济风险主要包括:技术研发投入风险、技术购买投入风险、设备购买投入风险、人才培养投入风险以及产业风险,其中产业风险尤为突出。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构建起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完整产业体系,单是RFID环节就需要一条包括RFID芯片设计与开发、电子标签制造、标签封装设备制造、读写器研发与制造、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应用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及咨询在内的产业生态链,只要其中存在一个薄弱或缺失环节都可能使智慧城市建设无法持续推进。

3.4社会环境风险

宽松的政策环境、完善的法规体系、必要的制度供给等社会环境资源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保障。支撑城市发展的各种社会资源是有限的,城市“智慧”建设与文化、生态、科技等其他发展主题尽管没有非此即彼的冲突,但不可能同时获得同样的资源投入。智慧工程项目如果没有一定的政策保障,就难以保证其处于优先发展的位置。另外,智慧城市建设要求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和社会规范以调节不同社会主体的利益关系,倘若与之相匹配的技术标准没有统一,有关信息安全责任、个人信息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法规没有相应完善,智慧城市中各行为主体的行为界限、风险与责任承担等将缺乏刚性约束,智慧城市的开发建设将陷入混乱,引发更严重的城市问题。例如,当前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仍未进入立法程序,法律对公民个人隐私在物联网等新技术环境中的保护几乎是空白,这很可能导致一些掌握信息资源的政府部门或企业滥用权力为己谋利,损害社会公众权益,使智慧城市建设失去公众的参与和支持,由此还会引致智慧城市建设的信任危机和合法性风险。

3.5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是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容易被忽略的风险要素,事实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一个充满风险和机遇的庞大工程,“对于管理的需求不仅规模巨大、范围广泛,而且需要系统性、关联性的管理服务”[10],更容易引致多方面的风险。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北京举行的2011年智慧城市高层论坛上也有过阐述,他认为,智慧城市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经济、政策、管理多管齐下,智慧城市的管理比建设还困难。管理风险产生与管理者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决策的科学化水平、管理机制的成熟以及信息的流通程度等因素有关。此外,当前智慧城市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有关的技术开发有待深入,相关产业链的稳固性需要提高,物联网的社会认知度有待提升,相关企业的赢利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政府、企业、社会在对待智慧城市建设的观念、态度、行为等还有差异,从而导致不同管理层面政策的不协调以及管理理念的不一致,进而对智慧城市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4运营维护阶段风险分析

智慧城市建设旨在“促进城市化模式的转变,全面提高城市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推动城市治理模式的变革,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11],最终构建一个安全、高效、宜居的城市形态。尽管智慧城市建设可能顺利完成既有规划所确定的工程性和制度性的建设任务,但它也未必能够完整实现上述理想目标。在运营维护阶段,智慧城市建设将面临如下两大类型的风险:一是各个子系统正常运作的风险,特别是核心技术的可靠性、安全性风险;二是衍生出新的城市问题的风险,包括城市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风险。

4.1技术可靠性和安全性风险

与现有信息技术相比,智慧城市建设所依托的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安全设备网络防护、系统自身加固、应用代码检查、关键设备冗余等方面具有明显进步,但它仍然不能规避所有潜在风险。首先,为了实现“无所不在”的感知,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全城布置各种类型的智能设备,形成类生物的“神经系统”,但无论是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超级计算机,还是作为神经末梢的RFID芯片,都可能因自然灾害以及各种人为破坏而失效,造成部分物体信息无法被感知,处理信息无法传递,甚至造成全城“脑死亡”。其次,智慧城市的软件系统由物联网智能物体软件、云计算中心、应用层共平台、个性化服务与应用等软件所组成,在任何单一软件都不可能规避所有漏洞的情况下,如此庞大的软件系统也无法避免黑客和病毒对所有可能漏洞的攻击,这些可能的漏洞和非法行为将威胁智慧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行。

4.2经济风险

运营维护阶段,智慧城市建设的经济风险首先表现为产业结构调险。智慧城市建设要求形成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新产业结构,但大部分城市短期内难以完成这种产业结构调整,而且,信息产业发展会挤占其他产业的资金、人才等资源,使得其他产业发展受限,最终影响城市整体经济效能。其次是产业布局调险。在市场竞争环境下,智慧城市建设所推进的信息产业的高度发展,将会造成资金、技术、人才、教育、医疗、交通等资源向少数发达的中心城市高度聚集。能否获得各种有限资源,以保证在新一轮的竞争中获取发展优势,实现产业布局的调整,对每一个城市来说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4.3社会风险

智慧城市建设会快速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对公共空间、社会组织、个人行为产生较大影响。但这种影响的后果通常是以动态方式存在的,受到传统文化习俗、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个人经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城市中的各行为主体能否适应这种社会后果成为了智慧城市建设必须重视的社会风险因素。在“技术万能论”深受质疑的当今时代,社会公众对智慧城市建设具有敏锐而普遍的风险忧患意识,其实这也是一种主观负面的社会风险,因为“风险管理的真正难点在于对主观态度和认知的把握与控制,而不是管理风险的客观方面”[12]。同时,智慧城市建设的社会风险还体现为市民对日益发达的信息技术的依赖性的增长。美国技术哲学家芒福德从人的主体性丧失的角度对“巨技术”系统进行了深刻批判,他认为人类在利用计算机智能和全球即时通讯等新的“巨技术(megatechnology)”建造了一个统一的、全封闭的架构的同时却使自己成为被动的、为机器服务的动物,“如果这种过程持续下去,人的固有的功能或者将与机器相融合,或者为了非人性化的集体组织的利益而受到严格的限制和控制”[13]。智慧城市实质是一个汇聚各种新兴信息技术的复杂“巨技术”系统,生存于智慧城市的人一方面很容易享受到智能信息系统提供的便捷服务,另一方面又将逐步形成和加深对各种技术系统的依赖性而无法摆脱主体性丧失的困扰。另外,在智慧城市里,人们在充分感知周边事物信息的同时,自己的信息也随时被感知,任何人都在“看”与“被看”中生活。大量信息被汇聚一起并被授权某一部分人管理,这些信息随时都可能被泄露,信息委托风险也由此产生。目前关于物联网和云计算对个人隐私权的危害及其防范措施的研究[14,15]已经开展,但其能否应对智慧城市建设所带来的巨大社会变化仍是一个未知数。

4.4政治风险

多中心治理、社区自治是城市改革发展的方向,人们希望城市政府的职能能够被限定在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的范围之内。事实上,政府积极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及时快速地对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商务活动等多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解决现有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多重问题。但与此同时,为了保证智慧城市的有效运转,或者充分实现智慧城市目标,政府职能又不得不加强。智慧城市既可加强城市社会的自治能力,又可刺激政府职能的进一步扩张。例如,泛在、智能感知的物联网技术因可能沦为极权政治的新控制工具,正受到欧美社会的质疑[16]。另外,对于很多城市(和国家)来说,智慧城市建设所需要的技术和设备都要从其他城市(和国家)购买,这就很可能造成其他城市(和国家)对自身的技术控制,甚至可能造成各种重大信息泄露,直接危害城市(和国家)利益。

4.5文化风险

智慧城市建设使得文化传播的领域几乎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并使得传播的内容更加丰富而复杂。这一方面对于推动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具有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很可能会增强个人主义趋势,改变传统的隐私、人权等观念,使社会舆情监管的难度加大。进而言之,智慧城市既可成为思想文化传播的大集散地,又可成为文化观念激烈碰撞的场所,强势文化很可能凭借信息技术提供的便利逐步否定和取代弱势文化,使城市原有的多元化的文化特色丧失。

4.6生态风险

智慧城市的开发、运营和维护,需要大规模耗费一次性使用的电子标签和传感元件等,由此将产生海量的电子垃圾,而ZigBee、WiMAX、蓝牙等无线网络技术设备大范围使用将带来电磁辐射等新型污染问题。这些已经发现或潜存的环境破坏问题,将严重威胁城市生态。

5风险防范对策与建议

5.1科学规划,明确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和目标

首先,智慧城市规划设计者应以市民、政府、企业等为主体进行需求分析,充分论证智慧城市建设是否满足市民提升生活质量的需求,是否能够为政府实施行政改革提供新的方向和条件,是否能够为企业发展带来新的市场机会。规划者应该深刻把握智慧城市的要义,充分动员各种力量参与规划的设计讨论,吸引民智与民资支持,引导并创造社会各方对智慧城市建设的需求,全面定位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使规划设计方案成为受各方信任和支持的共同愿景。其次,规划者应以城市整体效益作为智慧城市设计的视角,以城市现有资源作为约束条件,站在客观立场上评价智慧城市建设的效益和成本,优选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以有限投资获得效益最大化。然后,规划者应立足于城市的文化、历史、制度、区域等自身特征,寻求一条符合城市现有发展条件的特色化建设道路,为新一轮的城市发展竞争创造新的发展空间。最后,规划者应构建一个让智慧城市规划可持续改进的机制,可以从探索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知识与经验积累反馈机制、市民参与规划修正、检讨和监督的民主参与机制等方面着手。

5.2保证充足的要素投入,科学管理

首先,搭建一个支持创新的智慧平台,积极整合科研机构、高校、企业中的研发力量,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结合的创新体制,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技术和重点应用业务等领域的突破,同时,“积极整合跨行业ICT资源,提升企业在跨行业、跨领域、跨学科中的大型应用集成能力”[17],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政府和企业的良性合作机制。其次,保障充足的人力资源供给,构建良好的人才结构,优化现有人才培养体系,“用新理念、新原则、新体制、新机制去培养人才、发现人才、使用人才”[18],重视以开展职业品德、职业纪律和职业责任为主的职业教育。再次,构建良好的融资渠道,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并积极发展智慧产业,建立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形成规模效用,突显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商业价值和机会,实现投资与收益之间的良性循环。另外,智慧城市建设应该坚持“标准统一和法规完善先行”策略[1],政府必须明确自身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正确发挥政府职能、完善公共服务、推动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为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最后,建立科学的管理和决策机制,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民和企业充分参与的公共政策制定机制,保证多主体利益之间的协调一致,充分发挥城市各主体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监督作用,形成良好的反馈机制,保证智慧城市建设按照科学规划实施。

5.3保障信息系统安全,全面推进智慧城市社会建设

其一,要实现关键信息安全技术的突破,加强智慧城市信息系统的容灾能力,同时,智慧城市的信息安全必须建立在自主、可信、可控的基础上,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构建完整的信息安全技术体系来提高自主防控能力。其二,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布局调整,积极发展智慧产业,并充分利用智慧城市所带来的便利带动传统产业发展。其三,积极构建智慧城市建设风险评估的社会参与机制,完善社会公众参与技术项目决策的民主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自主性;积极推进信息时代的道德规范建设,完善维护智慧城市社会秩序的道德规范体系;推动云计算、物联网环境下的信息安全保护的技术研究和相关立法工作,切实保障市民的基本权利。其四,要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推动政府改革,严格约束政府职能,并利用智慧城市提供的强大自我管理能力,构建一个多中心治理、社区自治的城市公民社会。其五,鼓励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积极倡导文化平等和尊重,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促进文化多元化发展。同时,在保障市民言论自由的前提下,通过多种途径引导舆论朝正确方向发展,营造健康的舆论环境。其六,要积极开展智慧城市能耗和节能的风险效益分析研究,对电子垃圾、电磁辐射等污染问题,要及早建立一整套监控、处置的应对制度,尽可能规避智慧城市建设的生态风险。

6结语

智慧城市的设计方案范文3

住宅商品房过去一直沿用以建筑面积计价的方法。随着墙体材料和建筑技术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住宅使用功能有了新的要求,住宅设计也已做了相应的改进。为适应住宅建设发展的新形势,根据国发〔1992〕66号文、京政发〔1993〕4号文和(91)首规办规字第124号文的有关规定以及经市政府批准颁布的《北京市“九五”住宅建设标准》,决定对北京地区新建住宅商品房(包括危改和安居住宅售房)实行按使用面积计算首次售价的办法。具体规定如下:

一、从1997年1月1日起,新建住宅的设计图纸必须明确标出每套住宅的建筑面积和使用面积。

二、住宅套内使用面积的概念是每套住宅户门内除墙体厚度外全部净面积的总和。其中包括卧室、起居室、过厅、过道、厨房、卫生间、储藏室、壁柜(不包括吊柜)、户内楼梯(按投影面积)。利用坡屋顶内空间作房间时,其一半的面积净高不低于2.1米,其余部分最小净高不低于1.5米,符合以上要求的可计入使用面积;否则不算使用面积。

每户阳台(无论凹、凸阳台)面积在6平方米以下的,不计算使用面积;超过6平方米的,超过部分按阳台净面积的1/2折算计入使用面积。

三、住宅建筑施工总承包单位要认真做好施工过程中的洽商变更记录,对建筑面积和使用面积的变动要准确地反映在竣工图上。

四、从1997年1月1日起,北京地区经销的住宅商品房均以使用面积作为首次计价单位。为保持过去长时期以来住宅商品房按建筑面积计价的延续性,亦同时注明按建筑面积换算的单方价格。根据市政府1992年3号令由市物价局会同市计委、市建委审批商品房价格的规定,并按照(92)京价收字第124号文规定的作价办法计算出每一平方米使用面积的售价,报市物价局批准。

智慧城市的设计方案范文4

1、建筑设计的概念

建筑设计的风格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在改变,人们的审美在不断提高,建筑设计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我国的科技信息技术发展的很快,其在各个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建筑行业利用科技技术,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还提高了设计的质量,因为利用科技技术可以将美术更好的应用中设计中,而且还能开拓眼界,参考国内外各种优秀的建筑设计。优秀的设计方案一般涉及的内容比较广,其会考虑到各个细节,不但重视建筑的实用性,增加其功能,而且还注重建筑的美观性,把很多的美术信息应用在设计中。

1.1建筑设计的作用

建筑设计是建筑施工的基础,也是施工的前提,没有健全的建筑设计,就无法建设出优质的建筑,而好的建筑设计会促进社会的发展,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理念与底蕴。好的建筑可以美化周围的环境,而且还能感染人们的情绪,使人们的心情更加舒畅。建筑设计不但是设计师智慧的结晶,而且还是一个国家文化的结晶,建筑设计的水平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这样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观、价值观,建筑施工前需要先对设计进行审核与筛选,只有满足要求的设计方案才能投入使用。

1.2建筑设计要点

建筑设计包含的内容很多,需要把握各个要点才能设计出优秀的方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建筑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建筑设计也逐渐成熟,而且其在建筑工程中也越来越重要,是施工过程的主要参考依据,也是施工完成后审核的主要参照。建筑设计是在施工前做出的,其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修改,所以,建筑设计具有一定的变化性,而且建筑设计必须具有合理性与可操作性,如果一味追求个性不注重实际的话,会给施工带来很多麻烦。另外,现代施工设计还需要具有独特性与美观性,这样才能达到满足人们精神文明需求的要求。

2、美术与建筑设计关系的要点

建筑在人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而且是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筑也日新月异。传统的建筑设计比较注重建筑的实用性,而且建筑设计比较统一,很少出现变化,所以城市中的建筑比较雷同,缺乏辨识度。而现代的建筑设计融合了很多因素,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提升了建筑的美观性。美术作为目前现代建筑设计工作中一项备受人们重视的环节,其与建筑设计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一些几个方面。

2.1构图设计的应用

在建筑设计中,无论是在室内还是室外,都会涉及到各种设备的安装、布局的环节,这种安装和布局之间的处理直接影响到建筑物功能的发挥,也决定着建筑物美观性的存在。在设计中要结合房间的住户需求、形状、颜色以及居民生活习惯为基础进行全面推敲和研究,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组织处科学的空间构思图,并针对这些构思图形成合理的施工方案。

构图是画面结构各种关系的总体,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体现。

学习作画自始至终都应贯穿构图意识,练习如何组织各种物体的关系,深刻理解主次、聚散、平衡关系等美的法则及用法,处理好装饰设计中的各种关系。这些美的法则都是在学习美术时需要掌握的内容。

2.2透视在建筑绘画上的应用

在目前的建筑绘画结构的应用中,通过将轮廓和线条色彩的有效结合,严格控制构图之中存在的各个环节,针对绘画措施和要求确定性及时分析,对个中大型的物体能够及时有效的处理,是指形成一套系统化的流程和措施要求。建筑绘画的透视要求严格,确保画面主体形象不断的准确判定,使得绘画的过程中对各个基本环节控制严肃处理,形成系统的管理控制流程和措施。在画面的处理之中要尽量确保画面的准确和清晰,对各个线条比例要严格的控制。

2.3建筑绘画色彩的特点

室内、外设计均属于环境艺术。在色彩的处理之中尽量避免各种特殊色彩的应用,这样能够有助于它在处理的过程中保持人们心情的舒畅,避免由于特殊的色彩而造成人们心里和心情的变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室内外设计方面人们比较注重对室内的各种色彩搭配要求,对室内物品的陈设和色彩搭配要求都不断的进行处理,使得在工作中形成了有效的处理方式和环节要求。

2.4各个环节一体化布局

环境、建筑、文化三者的关系,很微妙,很“有机”,很“辩证”。说到底,是环境决定文化,但环境必须通过建筑,才能决定文化。相对于文化而言,环境是建筑的载体和母体,已建成的建筑又成为环境的一部分;相对于环境而言,建筑就是文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构成文化的主体;相对于建筑而言,环境与文化的结合,能让建筑更具有时空性和地域性。环境、建筑、文化三者共同构成了“城市特色树”,即“环境之土,文化之根”,有了前两者的营养吸收与供给,“建筑之枝叶”才能繁茂,“城市树”才会有茁壮的活力和由茁壮焕发出来的魅力。

智慧城市的设计方案范文5

我于是失望中国人的破坏力,遗憾中国人的鉴别力,痛惜中国人的攀比心。走在长春的街上,整齐的规划,井然有序的车辆,阔达的树木,顿时让我耳目一新。刚被沈阳的乱哄哄打击过的伤心,此刻得到了舒展。据悉,长春的城市规划,一直沿用了时期日本人的设计方案――使用到2010年。你惊叹吧,净月公园号称亚洲最大的人工自然保护林,也是日本人修的。城市和周边的环境设计得如此一丝不苟。想当年,日本人希望把这里当作自己今后移民的家,很负责任地好好建设、完整地呈现了精益求精的科学敬业精神。此时,眼前跳出来鲁迅笔下麻木的看着同辈宰杀的中国人,拿着鸦片枪的病夫,在故纸堆咬文嚼字大搞内部权术斗争的中国朝廷。如若,日本人得逞了,那么――

前思后想,我来到了伪皇宫,迂回的房间与庭院,使得弹丸之地显得曲折漫长、花园的小景观淑雅巧心,花园供奉着日本人的神庙,展示了日本狼子野心和溥仪傀儡的悲哀。一切都似乎在日本人的设计中。

脚步这时候有些沉重了,来到日本瓷器展览厅的时候,我眼神忧郁。但是,绝美精致近乎完美的瓷器,还是刺激了我,儒家的典雅、道家的空灵、佛家的禅境、大胆的创新,不仅是外观的无可挑剔,更是对中国文化深入骨髓的汇报表演。我眼前的孔子拈须而笑、老庄席地而卧,释迦莲花绽放。中国人的文化精髓真的都体现出来了!?

我霎那间明白了,日本人加快侵略中国的根源,也明白了中国必胜的不二理由。日本人,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学习,刻苦地追索中国文化的密码,他们用崇拜的谨慎面对中国的智慧。当中国满清晚期陷入落后的节拍,中国的长辫子似乎只留下麻木和混沌、剃光的前额失去了神圣光环的时候,日本人开始认为,只有大和民族才真正继承了中国最精粹的文化、只有大和民族才能将这种文化发扬光大。中国人的混沌涣散让他们生气、恼火、轻慢。

这完全符合岛国民族的思维逻辑,中国浩浩荡荡历史星空中璀璨的并不是群星,而是天空的博广无声。刻意追求的境界,总是会败给游刃有余的洒脱随意。智慧,不是靠单一地苦修,如同太极拳法,在缓慢的、看似无力、漫不经心的节拍里,化险为夷,化邪为正。

中国人在看似混沌和迷茫中将力量隐藏起来,这,就是让西方文明科学测算不出来的智慧密码。

精密地失算,在中国混沌的假象面前。

汶川地震,总理的奔走和眼泪,中国人群策群力的团结、80后的社会责任彰显,再次让世界睁大眼睛。

奶粉门事件真的击垮了中国人吗?没有,不会。三鹿从此会销声匿迹?不会。中国人在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面前,已经找到久远的智慧之光。客观、公正的理解和找到真正有效地解决之道,西方市场经济发展与中国文化又一次显示出深入民间的交汇,这是一个信号。

智慧城市的设计方案范文6

[关键词]城市规划 统筹发展 编制

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前提。面对新形势新条件对城乡建设的新要求和新趋势,城市规划要按照科学性、超前性和可行性并举的原则,围绕建设“宜居城市”的战略目标,坚持把城市规划纳入50年以上总体部署,使城市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产生持续推动作用,使城乡一体化这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各个方面达到最佳组合,取得最佳效果。

一、城市规划应具有时代性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更加开放,我国的城市化推进进入了加速期。如何使城市规划工作适应新形势,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一是要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要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二是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城乡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因此,城市规划要充分发挥协调的作用,正确处理好近期和远期、局部和整体、需要和可能、平常时期和非常时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城市发展与耕地保护、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现代化与历史文化保护等关系。三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从过去强调生产转向强调生活,处处体现对人的关怀,努力创造舒适宜人的人居环境。同时要通过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来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四是要树立公众参与的理念。城市规划是反映公共、私人及各个团体的利益,通过相互协调对话的产物。公众参与应成为城市规划制定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和组成部分。

二、城市规划应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

就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而言,要重点强化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抓好事关城乡发展全局的战略研究。对这些重大战略的研究,一定要站在区域发展的角度,认真分析研究城乡经济流向,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来明确城市的定位、性质、规模和发展战略及方向,从而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要充分听取各方面专家和相关部门的意见,以集中方方面面的智慧,汇集中外各城市的先进规划理念,拓展规划思路,从而使城市总体规划真正做到高起点、有新意。三是要加强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衔接。既要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又要为城市的发展提供空间。搞好与计划的衔接,是保证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的近期建设目标实现的前提。

三、城市规划应具有可操作性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依据,要重点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搞好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分区规划要明确用地性质,确保一定深度,在实施过程中力求少作或不作调整。增加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覆盖面,确保一定广度,减少规划盲处,为城市建设、旧城改造提供依据。二是要加快专业规划的编制。绿地系统规划、道路网络规划、给水系统规划、排水系统规划、供电系统规划、供气系统规划、停车场规划、菜市场规划、教育设施配套规划、公交场站规划等等,由规划部门牵头会同相关专业部门对这些专业性规划进行共同研究,并根据总体规划提出主导性意见,以减少建设过程中的随意性,做到资源的合理配置。三是要提高规划的编制质量。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投入,另一方面对规划成果的质量要进行评审和考核,要改变过去只注重定性研究的方法,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并从系统的角度加以研究,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

四、城市规划应具有开放性

开放是提高规划质量和水平的有效途径。为此,要重点抓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扩大规划设计的招标范围。将所有修建性详规以及城市设计方案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引入竞争机制,以提高城市建设的设计品位和档次。二是要充分听取相关部门的意见。对一些专业规划在正式出台前,首先要征求有关专业主管部门的意见。规划部门与有关部门之间应建立通报制度或会签制度,以便能及时发现和弥补规划中的不足,提高规划的质量,确保科学合理。三是要实行规划设计方案公示制。对重大项目、标志性建筑等规划设计方案要公开展示,听取民声,问计于民,认真吸纳他们的建议,增强透明度。四是要对规划设计适度放权。 转贴于

五、城市规划应具有经济性

城市规划本身就是一笔财富。因此,城市规划一定要强调经济性。一是要有远见。城市规划要为城市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对城市用地功能、规划红线应进行严格控制,切不可随心所欲,急功近利,任意迁让。二是要加强对有增值潜力土地的控制。对道路两侧、广场四周的土地应尽量在道路及广场建成后再安排开发建设,以确保土地增值部分用于城市建设,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三是要充分发掘城市资源。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城市土地正日益减少,为提高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在基础设施容量满足、不影响城市景观和日照通风等的前提下,项目规划时应适当提高容积率,降低建筑密度,向城市空间发展。四是要优化规划设计方案。规划方案特别是专业规划要多方案比较,择优选定,以避免设施重复建设,造成资源闲置和浪费。

六、城市规划应具有严肃性

规划的权威性来自规划的严肃性。一是规划必须坚持集中统一管理,实行垂直指导,一个城市只能有一个规划管理部门,规划预案由市规划评审委员会集体讨论,“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规划权不得层层下放。二是修改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必须坚持法定程序,重大项目用地调整应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人大常委会议集体讨论。要严格决策程序,对规划评审委员会讨论的事宜和规划一经确定,必须严格执行,任何人都不能随便更改规划。要严格政策程序,规划中涉及《规划法》、《土地法》、《建筑法》的要按法律、法规不折不扣执行。三是建立“法定”图则,控制性详规一旦通过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就要严格按详规实施,不可随意更改。四是规划实施应接受社会监督,让市民知情,及时纠正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偏差,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住户的合法权益,防止产生不必要的纠纷。五是加大规划执法查处力度。一方面要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另一方面要加强规划审批后的跟踪管理力度,对违反规划擅自超越规划进行建设的单体建筑和破坏规划整体布局的行为要及时严肃查处,对到期的临时建筑,应及时组织拆除,以减少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必要的拆迁矛盾和资金投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