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庭急救技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庭急救技能范文1
关键词:智能家庭 物联网 感知层
中图分类号:TP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10-0095-01
物联网技术是新时期的一代高新科学技术,其建立物物相联和物物智能管理的高等应用系统,减少人力劳动资源的浪费,为未来智能化科技的发展指明方向。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仍然在萌芽阶段,其应用层次不穷,标准仍然不够规范,物与物相连的安全问题也需要考虑,未来仍然需要对物联网技术的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本文主要对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庭应用系统结构进行设计,以物联网的三层系统结构为基础,从而设计智能家庭的应用系统。
1 物联网体系架构
本文结合现有物联网的分成架构,裁剪物联网的层次的划分,以便于更加适合智能家庭系统。通过对物联网三层架构的研究与分析,并结合智能家庭系统的应用方向,本文裁剪并重新规划了三层架构中的细节问题,如图1物联网体系架构所示。
(1)感知层通过数据采集获取数据信息,即通过传感器、RFID和条形码等采集模块获取,组网与信息处理主要完成节点组网、数据压缩、数据预处理和降低信息的冗余度等任务。
(2)网络层承担感知层节点设备的信息网络传输和基础网络环境,网络层中的业务网是业务实现能力和系统运营支撑的核心网络。
(3)应用层主要针对行业背景、行业领域和行业特色,设计物物相连的应用方案,本文主要针对智能家庭系统结构。
2 智能家庭的应用系统
基于物联网的启发,智能家庭可创造物联网控制平台,其控制平台可实现常用电器远程控制、室内远程监控和远程医疗等服务,最终建设有线接入的安防、医疗、娱乐、教育和购物等的综合服务系统。智能家庭将物与物相连的家庭,内部安装物联家电,可随时无线控制,也可通过网络远程控制,外部连接有高速数据通信线路。家庭人员可通过电脑控制室内设备,也可通过手持终端控制,当出现异常现象时,可智能向用户和物业报警,用户也可通过手持终端远程控制室内设备。
本文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庭系统主要分为三大子系统,即家庭物联医疗子系统、家庭物联视频监控子系统和智能电器控制子系统。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庭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1)家庭物联医疗子系统。社会的发展以及计划生育的实践,造成很多孤寡老人一人在家,而孤寡老人的健康问题将成为一大问题。中国的老龄化加快,也必然对医疗提出更多要求,即家庭物联医疗子系统。家庭物联医疗子系统可对孤寡老人或者不方便去医院的人员进行每天监测和实时监测,免除病人就医难的问题。
(2)家庭物联视频监控子系统。家庭物联视频监控子系统主要完成对家庭室内的实时监控,当遭遇盗窃异常现象时,家庭物联视频监控子系统则将相关视频信息发送给用户或物业管理部门,其有效的制止盗窃事件的发生,同时家庭物联视频监控子系统要确保视频内容的安全和用户个人的隐私问题。
(3)智能电器控制子系统。智能电器控制子系统则完成家用电器的远程控制,可通过手持终端对家用电器远程控制,并能够实时查看家用电器使用状况。
3 结语
本文裁剪物联网的三层架构细节内容,并设计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庭系统结构,逐步深入研究设计家庭物联医疗子系统、家庭物联视频监控子系统和智能电器控制子系统。
参考文献
[1]张明杰,韩建亭,胡冰松,刘文超,用家庭网关打造物联网家庭应用系统[J].电信科学,2010.
[2]王保云.物联网技术研究综述[J].2009,(25)12:1-7.
家庭急救技能范文2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能力;影响因素
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下简称“贫困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随着高校的扩招,其规模日益扩大,问题日益凸显。现有研究多集中在经济帮扶、心理疏导、思想教育等方面,对其综合能力相关研究较少。由于家庭背景、学习水平、社会活动、生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贫困生的综合能力具有一定差异性。本文通过调查高校贫困生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影响其综合能力的因素,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旨在为高校贫困生的人才培养和教育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一、数据来源及实证研究
1.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源于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以下简称“农生院”)对本科2013级、2014级共217名贫困生所作的调研,此数据调研系该学院困难认定的一部分,该部分同学均能认真对待,故数据信度较高。笔者综合国内外相关论文数据,对部分贫困生进行单独访谈之后,提取问卷中符合此项研究的部分问题作为分析依据,数据材料的效度亦得到保证。
2. 研究假设及变量设定
本文选用农生院学生综合考评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的依据。农生院的综合考评成绩由课堂学习效果、拓展性素质评价和德育考评三部分组成,总分120分,其中课堂学习效果70分、拓展性素质评价20分、德育考评30分,依次分别反映了学生在学习、社会工作和生活三个方面的表现。基于已有的统计资料和调研数据,对影响农生院本科2013、2014两个年级贫困生综合能力的因素进行预分析和变量设定(见表1),并提出以下假设:
(1)个人特征变量
①性别:男性好奇心重、自制力差;女性则较安静、踏实。
②专业:农学专业学生与非农学专业学生比较而言就业面较窄,故农学专业学生学习更为刻苦。
(2)家庭特征变量
①家庭所在地:农村和城市的学生在成长环境、生活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
②贫困程度:家庭贫困的学生往往在学习、生活等方面比其他学生更具耐性。
(3)学习方面
①学习成绩专业排名:据农生院相关规定,学习成绩占综测成绩的58.34%。
②获得奖学金情况:曾获得奖学金的同学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并具有坚定的学习信念,在学习成绩方面要优于未获得奖学金的同学。
(4)社会工作方面
①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担任学生工作职务是评判拓展性素质得分的重要依据。
②是否做过兼职:学生可在兼职过程中得到锻炼。
(5)生活方面
①知心朋友数目:学生身边知心朋友数从侧面反映了其人际交往的能力。
②与周边同学关系:据农生院相关规定,同学评价占德育考评分数的16.67%。
3. 统计分析
对调研数据按设定的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
贫困生中综合能力最高的学生专业排名处于前0.6%,最差的处于98.8%,专业平均排名44.2%,表明贫困生综合能力整体上处于中上等水平,但两极分化严重。调研对象中男生106人,占48.85%;女生111人,占51.15%。农村地区的贫困生有140人,占64.52%;非农村地区的贫困生有77人,占35.48%。农学专业学生133人,占64.52%;非农学专业学生84人,占35.48%。
4.模型设计及实证结果
建立基于普通最小二乘法的线性概率模型,设被解释变量Y与控制变量sex/x1、major/x2、location/x3、poverty/x4、study/x5、scholarship/x6、cadres/x7、job/x8、friend/x9和relations/x10满足线性函数:
Υ=β0+β1Χ1+β2Χ2+β3Χ3+β4Χ4+β5Χ5+β6Χ6+β7Χ7+β8Χ8+β9Χ9+β10Χ10+ε
利用Eviews软件,分析得出结果:
Υ=0.036-0.010Χ1-0.027Χ2+0.012Χ3-0.023Χ4+0.885Χ5+0.036Χ6+0.046Χ7+0.040Χ8-0.001Χ9+0.002Χ10(模型一)
由于模型解释变量较多,为排除可能存在的多重共线性的可能,所以对模型进行相关系数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变量间组合线性关系较弱,基本可以认为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拟合得出模型一后,推测其生成的随机误差项可能存在异方差,所以对模型进行异方差检验。设原假设为:模型一不存在异方差。在95%的置信水平下,经White检验得出结果,如表3。
当α=0.05,p=0.0132
同样,为排除模型二生成的随机误差项存在异方差可能,对其进行异方差检验。设原假设为:模型二不存在异方差。在95%的置信水平下,经White检验得出结果p=0.378。当α=0.05,p=0.378>α=0.05,故接受原假设,得出结论:模型二不存在异方差。
由于随机误差项还可能存在自相关,因此对模型进行自相关检验。设原假设为:模型二不存在自相关。在95%的置信水平下,经LM法滞后一期检验后可知,当α=0.4396,p=0.4396>α=0.05,因此接受原假设,得出结论:模型二不存在自相关。
最终,得出估测方程为:Υ=0.029-0.014Χ1+0.007Χ2-0.014Χ3-0.016Χ4+0.918Χ5+0.014Χ6+0.020Χ7+0.014Χ8-0.004Χ9+0.008Χ10(模型二)
二、结论
根据上述模型二的实证结果,可以得出:
1.贫困生中女生在大学综合能力要高于男生,和研究设计中的假设相同。经深入调查得知,女生面临的社会压力、就业压力比男生大,心理成熟度普遍高于男生,故女生一般比男生更勤奋刻苦,对自身的成绩和能力也有更严格的要求。
2.贫困生综合能力与农学专业呈现正相关,即农学专业学生比非农学专业的综合能力优异。农学更易结合实际,并开设较多的实践课程,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故农学专业学生综合能力高于非农学专业。
3.来自农村地区贫困生综合能力低于非农村地区学生,和研究设计中的假设相驳。经单独访谈和对比探究得知原因主要是来自非农村地区贫困生的接触面更广,交流的机会更多,具有较强的沟通和表达能力、适应性和包容性。
4.贫困生综合能力与贫困程度呈现负相关,和研究设计中的假设相驳。经查阅相关文献得知,贫困学生从家庭获得的可支配学习资金较少,难以满足学生对学习资料的需求,学生甚至牺牲学习时间进行勤工助学,导致学习成绩较差,综合能力亦受到影响。
5.贫困生综合能力与知心朋友数量呈负相关,和研究设计中的假设相驳。经单独访谈得知,知心朋友越多,学生平时自己可支配的时间越少,以致干扰正常成绩的保持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艳霞.家庭文化资本对子女学业成就的影响[J].当代教育论坛,2007,(8):37-38.
[2] 吕鹏,苏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现状实证研究[J].科教文汇,2008,11:28.
[3] 秦福利,陆路.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业成绩的现状分析与应对[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09):144-146.
[4] R. B. Cattell. Personality structure and measurement II: The determination and utility of trait modality[J].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9.
家庭急救技能范文3
[关键词]3~6岁幼儿;社会技能发展;父母教养方式;家庭影响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4)01/02-0064-04
国内外学者对社会技能有不同的定义。Foster等人(1979)认为,社会技能是“在特定情境中被证明是有效的,能最大限度地维持或者加强有利于交往者的结果的那些反应”。Morgan(1980)也认为,社会技能“不仅涉及发起和维持与他人的积极交往的能力,而且也包括实现个人与他人互动的目标”。周宗奎(1996)则认为,社会技能一般是指个体经过学习获得的、在特定社会情境中有效而适当地与他人进行相互交往的活动方式。本研究采用周宗奎的定义。
社会技能发展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然而,目前国内外很少有关于3-6岁幼儿社会技能发展趋势的大样本研究,也很少有关注家庭相关因素对幼儿社会技能发展影响的研究。鉴于此,本文基于对千余名3-6岁幼儿的调查分析,深入探讨3-6岁幼儿的社会技能发展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等家庭相关影响因素的关系,旨在充实这一领域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方法
1.被试
在广州市选取8所幼儿园,包括天河区3所、越秀区2所、番禺区3所。其中,省一级幼儿园3所,市一级幼儿园5所;公办、民办幼儿园各4所。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以班级为单位,向3-6岁幼儿家长发放问卷1700份(问卷由幼儿父亲或母亲填写),实际回收问卷1362份,回收率为80.12%,其中有效问卷1149份,有效率为84.36%。被试基本构成为:男孩636人,占55.4%,女孩513人,占44.6%;小班幼儿430人,占37.4%,中班幼儿445人,占38.7%,大班幼儿274人,占23.9%;公办幼儿园幼儿553人,占48.1%,民办幼儿园幼儿596人,占51.9%;省一级幼儿园幼儿470人,占40.9%,市一级幼儿园幼儿679人,占59.1%。
2.研究工具
自编《基本资料问卷》,了解幼儿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问卷包括幼儿性别、年龄、班级、所在幼儿园的性质和级别、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居住条件、家庭经济收入等内容。
研究者采用的《社会技能分量表一学前家长版》是根据《社会技能评估系统》(Social Skills Rating System,SSRS,Gresham&EUiott,1990)中《社会技能分量表(学前家长版)》修订的。这一量表已被国内外广泛使用。我国研究者对其进行过本土化修订。证明其有良好的信效度。量表分为合作性、主张性、责任感、自我控制四个维度,共39题,由父亲或母亲根据幼儿行为出现的频率判定“从不”“有时”或“经常”,分别记0、1、2分。回收问卷信度检验结果表明,量表四个维度及全量表的信度系数分别为0.764、0.774、0.719、0.773、0.910,符合研究要求。
在家庭相关影响因素中,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的社会技能发展有重要影响。关于父母教养方式,本文采用张文新(1999)的定义,即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的组合方式。研究者采用《家长教养方式问卷》调查父母的教养方式。该问卷由杨丽珠和杨春卿编制,在国内被广泛使用,有良好的信效度。问卷包括五个维度,分别是民主性、溺爱性、放任性、专制性、不一致性,共有40题。问卷由父亲或母亲填写,采用五级评分法。从不出现某种行为,记1分;很少出现某种行为,记2分;有时出现某种行为,记3分;经常出现某种行为,记4分;总是出现某种行为,记5分。回收问卷信度检验结果表明,该问卷总体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91,5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658、0.844、0.779、0.630、0.807,符合研究要求。
选好被试后,研究者向各班教师讲明问卷填写要求,由教师向本班幼儿家长发放问卷并讲解问卷填写要求,及时回收问卷。问卷由家长(父亲或母亲)匿名填写。研究者回收问卷后剔除无效问卷,采用SPSS20.0(中文版)软件处理有效问卷数据。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表1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对合作性、责任感、自我控制、社会技能总分有显著影响,女孩的社会技能明显好于男孩。这与徐云(2004)的调查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国外一些关于性别差异的研究也证实,同龄女孩比男孩的社会化程度更高,在照料他人、责任心、顺从等心理品质上,女孩优于男孩。
年龄对幼儿的社会技能总分及各维度得分都有显著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社会技能逐渐增强。陈会昌(1997)用自己编制的《儿童社会性发展量表》对中国和澳大利亚的3-9岁幼儿分别进行测查,结果显示,随幼儿年龄增长,量表总分呈逐渐上升趋势。本研究的结论与之是一致的。
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对幼儿的合作性发展有显著影响。一般来说,文化程度反映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文化程度高者较之文化程度低者,具有较为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更为广博的知识,在处理问题时较为理智。他们中多数人能以较为科学的态度对待子女,采用适当的方法教育子女,对子女的社会性发展更有利。这与淘沙、林磊(1994)的研究结果相似: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父母往往倾向于遵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幼儿的指导更合理、全面,从而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社会技能的发展。
家庭经济收入对幼儿的社会技能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有显著影响。其原因可能在于,家庭经济收入与一个家庭的物质生活水平密切相关,决定着子女教育环境的优劣。经济收入高的家庭。比较有能力将孩子送到条件较好的幼儿园,接受有较高素质的幼儿园教师的教育引导。另外,相比经济收入较低家庭,在经济收入较高的家庭,父母经济压力较小,往往不用过度为生活忙碌奔波。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陪伴和教育孩子,为孩子营造更好的教育环境,创造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促进孩子社会技能发展。这与左本琴(2011)的调查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她发现家庭经济地位越高,幼儿物质文化资本越丰富,亲子互动频率越高,幼儿社会性得分也越高。
家庭急救技能范文4
心脏骤停是一类直接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急症,约80%发生于医院外的家庭环境中,家庭成员往往是第一目击者。心肺复苏是恢复心脏规律舒缩和泵血功能的主要抢救方法,在黄金抢救时限内及时进行心肺复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故而,向家庭成员普及心肺复苏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一项重要保证。
英美等国因其民众心肺复苏普及率高,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可达28.7%;而我国民众一味依赖医院或院前急救组织(如120等)被动等待,导致骤停患者的生存率不到1%。基于我国现状,靠专门机构普及心肺复苏不适于现今国情;调动社会各方因素深入发掘普及潜力显得尤为重要。这其中,医务工作者理应率先其范,利用闲置的心肺复苏普及专业资源,完善心肺复苏普及的制度建设,并且传授心肺复苏普及的可行方法。
医务者传授家庭成员心肺复苏不到1%
我国民众普遍缺乏心肺复苏技能,导致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极低成为不争的事实。目前,中国有194万名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35万名注册护士。医务者人数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如果每一位医务工作者能从家庭入手,于日常生活中向家庭成员传授心肺复苏基本技能,对提高我国心肺复苏普及率具有着重要影响。以每名医务工作者教授5-10人计算,即可有3290万人掌握心肺复苏技术。这个数字将使我国的心肺复苏普及率增加0.25%,无疑将有助于提高心脏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率。应该看到在心肺复苏普及方面,发达国家多以法律的形式进行贯彻实施,比如美国法律规定18岁以上公民都要掌握心肺复苏,其成人心肺复苏普及率在80%以上;而在中国某市4160名居民中,其心肺复苏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普及率甚至低于0.82%。
在对上万医务者进行了其向家庭成员传授心肺复苏技能的调查后,针对医务者传授家庭成员心肺复苏
医务者是心肺复苏普及的工作者
心肺复苏普及一方面要求每位医务者要有主动进行心肺复苏普及的意识,另一方面也需要卫生急救体系制定相关制度引导医务者的行动。
目前我国急救界同仁为促进心肺复苏普及,降低心脏骤停致死率已提出有益倡议,包括建立家庭自助急救体系,起草类似"Good Samaritan Statutes”的法律,注重提高偏远农村地区心肺复苏的普及工作等。针对高危人群、特殊人群(警察、消防员、司机等)以及高校学生的心肺复苏普及活动日渐增多。
我国心源性猝死发生率为41.84/10万,以13亿人口推算,每年高达54.4万人,居全球之首;而我国心脏骤停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却低于1%,归结这一令人堪忧的比例,与我国心肺复苏普及率低不无相关。有调查研究显示,心脏骤停发生4分钟内给予心肺复苏,并于8分钟内给予高级生命支持,心脏骤停患者生存率可达到43%。国外有30%的心脏骤停患者接受第一目击者提供的院前心肺复苏,而我国对心脏骤停患者行院前心肺复苏的比例为4.48%。当亲人或朋友发生心脏骤停时,79.0%的居民愿意对其实施心肺复苏进行抢救,而当陌生人发生心脏骤停时,仅有29.9%的居民愿意实施心肺复苏。由此可见,以家庭或以亲情为纽带,进行心肺复苏普及,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心肺复苏的普及率,而且将极大地提高院前心肺复苏的实施率,切实增加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通过医务者传授亲友心肺复苏这种以点带面乃至“滚雪球”的方式,即以突破我国心肺复苏普及率低的瓶颈,摸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心肺复苏普及之路,必将有力地促进我国心肺复苏的推广与普及。
传授心肺复苏普及的可行方法
毋庸置疑,我国心肺复苏的普及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英、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定差距,由于专业急救半径过长,使大部分患者因得不到早期救治而死亡;探求全新的家庭自助急救体系,是当今急诊人面临的又一重大课题。医务者应教会人们掌握一些简易的急救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挽救濒危的生命。
1.建立家庭自助急救基本体系
家庭自助急救是指家庭成员通过专业培训掌握基本急救技能,于第一现场第一时间内实施以心肺复苏为主要内容的初级救治,为后期进一步高级生命支持奠定基础。家庭自助急救在院前急救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心源性猝死患者给予最初级的救治,为专业人员进一步实施救治赢得了黄金时间,可谓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之所在。
明确家庭是院前急救最基础单元:
家庭作为一个社会中最基本的组成单元,心脏骤停大多发生于家中,家中成员间紧密关系便于现场施救,故家庭是展开急救挽救生命最前沿的场所
规范家庭自助急救的基本程序:
学会心脏骤停判断实施现场心肺复苏寻求专业救援
组织家庭成员最初级的急救培训:
要充分利用社区医院等医疗资源,不定期开展以心肺复苏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家庭自助急救有别于专业急救,要求简单易学、可操作性强
颁发家庭自助急救最权威的证书:
由医疗卫生机构或专业急救组织给予培训合格者颁发证书,证明其具有初级心肺复苏资格,这是将家庭自助急救健康有序开展的有力保证
2.掌握家庭自助急救的基本方法
家庭急救技能范文5
一、急救知识融入学前教育
每一个人都是从幼儿过来的。学前儿童无忧无虑,学得知识不易遗忘。社会应该引导幼儿的亲人在日常生活中充分利用各种机会,训练幼儿如何正确使用救援电话、如何报警,点点滴滴教给幼儿一些关于水、火、电、气、毒危害的急救常识。幼儿园的老师可利用小孩爱听故事、爱做游戏、爱看图画的特点,在欢乐愉快的气氛中授给幼儿一些常见事故危害的急救知识,对幼儿对急救知识有所认知,能掌握一些简单的应变措施和处理方法,日后一旦面临突发事故时,不至于一筹莫展。有一年春季,笔者在长沙亲戚家做客,同一楼层一产妇借婴儿睡后扣了门出去做事,不料,烘烤的尿布着了火,婴儿被烟呛得大哭,危急中,只见邻居一少先队员推不开门,十分果断地击破窗玻璃,跳窗而入,救出婴儿。其他人闻讯赶来扑灭了火。事后,笔者夸奖他真聪明,他说是上幼儿园时,老师讲的司马光砸缸救小伙伴的故事启发了他。可见对幼儿进行急救知识的启蒙教育,对其以后应对突发事故的伤害有很好的借鉴和启迪作用。
二、急救知识列入义务教育
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这是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执行情况怎么样?中国信息报2005年3月2日报道:近年来城乡小学入学率已接近100%。3月5日,十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从今年起,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到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完成义务教育。”屈指算来,从2005年秋季起,全国城乡100%的学龄儿童都能获得最起码的初级教育。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把各类事故伤害的急救知识列为义务教育的内容之一,编进学校的教材,登上教室的讲台,列入学生的作业。这样,每一个人都将得到比较系统、全面的急救知识的教育。这对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十分有益。前年,同一社区的小明是小学五年级学生,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时,指导老师给他们传授煤气中毒急救知识,结果,还真用上了。年底的一天,爷爷洗澡,小明做作业,作业都做好了,未见爷爷洗好澡。房子里飘浮着煤气味,小明感觉不对劲,大声叫爷爷,不见回答,赶紧推开浴室门,发现爷爷昏迷在浴室里。他马上想到老师讲的煤气中毒的急救知识,急忙打开门窗,抱来被子给爷爷盖上,一边大哭向邻居求救,一边掐爷爷的人中进行救治。邻居闻声而至,救护车也迅速赶到,由于急救及时得法,老人脱险了。事后,老人逢人就说,是小明救了爷爷的命。
三、急救知识纳入岗位培训
各行各业岗位上都潜伏着常见事故灾害、突发事故灾害和职业危害,威胁着劳动者的人身安全。本文所指岗位培训,除正常的岗位职业道德、能力、技术、业务培训外,还应包含岗前急救知识培训和急救知识的继续教育二大部分。岗前急救知识培训,是针对每一个新参加工作、新调进或转岗员工,按“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进行本岗位上事故灾害和职业危害的急救知识的教育和考试,达到急救知识、技能的“应知”、“应会”,发给上岗证,不及格者不准上岗;急救知识的继续教育,主要针对每一位老员工所进行的经常性的急救知识教育:一是对防灾急救知识的常学不忘、温故知新;二是对岗位上存在的安全缺陷、隐患,特别是在产品、技术、工艺、设备、环境等条件发生变化时可能产生新的危害的急救常识进行培训,演练员工应急、应变、救护生命的技能。切实做好岗前急救知识培训和急救知识的继续教育,确保每一个劳动者获得急救知识和技能,提高劳动者在紧急情况下自救互救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遏制工伤事故对从业人员生命的伤害。
四、急救知识渗入宣传媒体
电视、广播、墙报、黑板报、宣传橱窗、报纸、互联网等宣传媒体是老百姓用于学习科学知识、文化技术,开展娱乐活动的重要工具。以电视为例:电视机是每一个家庭不可或缺的装备。人们休闲都离不开电视,看电视成了人们业余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份。根据权威部门统计,我国人均每天收看电视175分钟左右。如果利用其零头的3~5分钟时间,插播教授各类事故灾害的急救常识,每一个家庭的每一个人既能看到文化的陶冶、娱乐的享受,又能得到急救常识的学习。又如宣传橱窗、黑板报、墙报之类宣传媒体,人人都可能接触到,由于这些媒体布局简单,明了、醒目,容易引起过往行人驻足观赏、学习。每隔一段时间更换一次灾害的急救常识,不经意间,这些急救知识就潜移默化,注入人们的心田,变成了人们的一种潜能,一旦遇到灾难,就会本能地释放出来应对危害。
五、“急救必读”登入千家万户
家庭急救技能范文6
普及心肺复苏术:医务人员重任在肩
王立祥
心跳骤停是一类直接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急症,约80%发生于院外、家庭,家庭成员往往是第一目击者。心肺复苏术是恢复心脏规律舒缩和泵血功能的主要抢救方法。一旦发现家人出现心跳骤停,家庭成员若能在黄金抢救时限内及时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与转归。英美等国因其民众心肺复苏普及率高,心跳骤停患者的生存率为28.7%;而我国民众一味依赖医院或院前急救组织(如急救120等)被动等待,心跳骤停患者的生存率不足1%。
在心肺复苏普及方面,发达国家多以法律的形式进行贯彻实施,比如美国法律规定,18岁以上公民都要掌握心肺复苏,成人心肺复苏普及率在80%以上。基于我国现状,靠专门机构普及心肺复苏不适于国情,唯有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深入发掘潜力。尤其是医务工作者,应率先行动起来。目前,中国有194万名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35万名注册护士;如果每一位医务者均能从社会最基本的单元――家庭入手,适时教会家庭主要成员心肺复苏的基本方法,仅以一名医务工作者“培训”5~10人计,即可有高达3,290万人掌握心肺复苏技术,无疑将有助于提高我国心跳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如果每一位医务工作者,向家庭成员传授心肺复苏基本技能,对提高我国心肺复苏普及率具有重要意义。
新近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心源性猝死发生率为41.84/10万,以13亿人口推算,每年高达54.4万人,居全球之首;而我国心跳骤停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却低于1%。这些令人揪心的数据,与我国心肺复苏普及率低不无关系。
目前,心肺复苏的普及工作日益引起社会的重视,针对高危人群、特殊人群(警察、消防员、司机等)、高校学生的心肺复苏普及活动日渐增多,但与英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定差距。由于专业急救半径过长,大部分患者因得不到早期救治而死亡。探求全新的家庭自助急救体系,建立家庭自助急救的基本预案和基本方法,以便在第一现场、第一时间内实施早期家庭自助急救,可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