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学意象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学意象分析范文1
【关键词】 医学生;心理焦虑;影响因素
近几年来,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并出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精神心理疾病已成为近年来大学生休学、退学的主要原因[1],这些现象对个人、家庭及社会都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为此,笔者2009年3~4月对宁夏某医科大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调查,旨在了解医学生群体的心理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医学院校的大学生心理卫生工作和心理咨询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宁夏某医科大学一~五年级医学生985名作为本次调查对象。发出调查问卷985份,收回问卷985份,剔除不合格问卷18份,实际获得有效问卷967份,有效率为98.17 %。其中,男性434名,女性533名;回族学生212名(其它少数民族未作为本次调查的对象)。回汉族大学生性别、年级、城乡及所学专业构成一致。
1.2方法选用Zung氏1971年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eale,SAS),调查大学生焦虑水平。SAS采用四级计分,分数越高,表示焦虑水平越高。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其中,小于50分为无焦虑,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
1.3统计学方法采用Epidate3.02软件录入数据,用SPSS 11.5软件进行描述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行×列卡方检验。
2结果
2.1医学生心理焦虑状况本次调查的967名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可能存在心理焦虑问题的学生276名,焦虑检出率为28.54%。
2.2不同性别医学生心理焦虑检出率见表1。男女生心理焦虑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1 ,P
2.3回汉族医学生心理焦虑检出率比较见表2。回汉民族间心理焦虑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9 ,P
2.4不同年级医学生心理焦虑检出率比较见表3。不同年级医学生焦虑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1 ,P
2.5城乡医学生心理焦虑检出率见表4。城乡之间医学生心理焦虑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4,P
3讨论
大学生正处在青年发育后期和成年发育初期的过渡阶段,心理发育还没有完全成熟,须承受学习、情感、人际交往、就业等诸多因素的压力,又加之自身的承受能力有限,从而导致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现象[2]。医学生作为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不仅具有与其他专业大学生相同的特点,还具有医学生的特点。医学生学制时间长(一般为5年学制)、需要学习的医学学科繁多,毕业以后还需要承担治病救人的职责,这些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所造成的心理焦虑,成为影响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原因。本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中28.54%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情绪。王艳芳等人对广州某医科大学学生进行的相关研究发现,医学生的焦虑状况普遍高于一般人群[3]。可见,医学生心理焦虑问题已成为医学院校管理中比较大的隐患。
心理学家艾里斯认为,“男女在特殊智力上存在着一定差异,其智力各有所长各有优势偏向”[4] 。这些男女性别因素方面的差异可能会影响医学生学习生活的焦虑情绪。本研究通过调查,男生心理焦虑检出率高于女生。究其原因可能是男学生在遇到困难而无法克服的时候, 较多认为自己应该多承担责任;另外,相对而言男学生毕业后所要承担的社会家庭责任较高,他们感受到的压力也较大,从而更多的表现出了焦虑的症状[3]。
宁夏是回族最大的聚居地,回族信仰伊斯兰教,生活习俗上有一些共同的个性特点。不同民族,由于生活在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之中,形成了特殊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也形成了各民族独有的心理特征。本研究显示,回汉不同民族医学生心理焦虑检出率存在差异,回族大学生心理焦虑水平高于汉族,深层次原因需进一步探讨。
不同年级的医学生在五年的学习生活中面临的具体情况不一样,压力也不同,心理焦虑程度也会不一样。大一与大五学生心理焦虑检出率高于其它年级,大三学生心理焦虑检出率最低。一年级的学生刚刚经历高考走进大学,处在一个新的陌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中,许多方面都不适应,如离开家乡和父母开始独立生活,学习方式和方法需要转变,对自己所学专业欠了解,感到迷茫,需要新的人际交往,需要考虑今后的自我发展,理想与现实形成的反差等方面,都会给心理造成压力,这些压力持续时间的长短则取决于不同个体心态的调整。大五的学生面临毕业,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是比较典型的高压力人群,心理焦虑程度相对偏高[6]。在五个年级中,焦虑程度最低的是大三学生,大三学生已经适应大学生活,学习方面相对较轻松,对周围环境相对比较适应,人际关系也较稳固,毕业就业的压力尚未到来,学习生活都相对轻松。
农村和城市来源的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会受不同生源地的经济水平、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的影响。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来自不同生源地的医学生心理焦虑检出率存在差异,来自农村医学生的心理焦虑水平高于城市。农村生源的大学生从农村来到城市,许多生活方式不同,面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需要一个适应和转变的过程。农村生源的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不如城市来的学生主动,生活条件相对而言不如城市大学生优越,这些因素会使其产生不同的自卑心理,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这些心理压力得不到调节和合理的释放,容易造成自身的心理焦虑,出现缺乏自信心,对人际关系很敏感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张兰君认为家庭经济困难等负性生活事件的出现,致使焦虑水平增高[5]。田芯等人对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作了分析,认为环境变迁是影响大学生的适应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以及日常生活困扰的主要因素之一[5]。因此,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农村学生应成为特别受关注的群体,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心理疏导。
参考文献
[1]王冬侠.大学生因病休学原因分析[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9,6(3):48-49.
[2]李雯.医学生焦虑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中外医疗,2009,15:13-15.
[3]边永玲,牛亚兰.医科大学生中焦虑流行状况的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9):795-796.
[4]王红艳,曾成义.大学生焦虑情绪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4(1):57-59.
心理学意象分析范文2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异常;成因;对策
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归宿。为了解江西省城乡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促进城乡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我们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周步成等主持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对江西省赣西、赣南、赣中等地区12所城乡小学的1267名中、高年级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检测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对测试资料的统计和调查访谈,我们初步掌握了城乡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情况,分析查找了引起城乡小学生心理障碍以及造成城乡小学生心理差异的原因,为有关部门针对性地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一、城乡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
1 江西省城乡小学生心理焦虑水平处于正常状态,但还有45.22%的小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异常表现。
2 城乡小学生心理焦虑异常主要表现在意志、勇气、自信心、人际关系、学习等方面,而且在冲动倾向、人际焦虑、自责倾向、学习焦虑等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
3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着明显的城乡差异,这些差异不仅表现在检出率、检测指标的单项差异等方面,而且还与年级、性别有着密切关系。四年级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非常显著的城乡差异,六年级则差异不明显;城乡女生之间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差异非常明显,乡村女生的焦虑水平明显高于城市女生。
二、城乡小学生心理焦虑异常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生活环境的影响
1 城市小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在家里大都被视为掌上明珠,受到长辈的过度关注,百般呵护甚至溺爱。这种家庭生活环境往往使孩子容易形成任性、固执、依赖、脆弱的性格特征。此外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不讲究科学的教育方法、“隔代亲”现象、父母关系不和、“单亲家庭”等等,也是造成小学生心理困扰的直接原因。
2 在乡村家庭中,由于家长文化素质较低,对孩子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导致部分孩子产生心理偏差。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在乡村形成了一个新的学生群体――留守儿童。据我们统计,乡村调查对象中,留守儿童高达62.53%。由于父母外出打工,他们基本上过着隔代抚养或寄养的生活,监护人对他们一般仅限于生活上的关照,而忽略了对他们心理上的抚慰。由于这些儿童长期和父母分离,使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从而形成消极冷漠、孤僻任性、自私敏感、抑郁苦闷等特征。有研究表明,如果亲子关系不良或被人为剥夺,儿童缺少父母的热情与关爱,就难以获得自我的良好感受,产生安全感和自尊心,从而导致心理上的敌意和焦虑,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可以说留守儿童的增多,是造成乡村小学生的心理焦虑水平明显高于城市小学生的主要原因。
(二)学校教育的缺失
1 小学教师队伍参差不齐的现状直接影响学校素质教育的质量和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调查中了解到:有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缺乏爱心和责任心,在学生需要指导和帮助时,不仅态度生硬,而且常常批评指责,使学生情绪低落,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还有的教师方法简单、态度粗暴,甚至对学生进行恐吓、嘲讽、体罚等等,使他们产生孤独、冲动、畏惧、人际焦虑等异常心理。
2 在乡村,尤其是偏远的贫困地区,由于受教育观念、办学条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引起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学校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方法简单,校园文化枯燥,与留守儿童家长缺少交流沟通,对留守儿童缺乏针对性的个性化心理疏导等等,这是导致乡村小学生心理困惑的主要原因。
(三)学生自身因素的制约
1 由于四年级小学生心理不够稳定,认知评价水平较低,社会经验比较缺乏以及个性特征的差异等,他们容易受外在环境条件的影响,因此他们往往因教师、家长的不当行为或社会不健康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心理问题。相对而言,城市小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比较优越,他们见识较多,心理需求比较容易得到满足,而乡村学生由于条件限制,相比之下显得孤陋寡闻,主观愿望与现实条件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过着隔代抚养或寄养的生活,年幼的他们对新的生活环境难以适应,父母不在身边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对父母的依恋和思念使他们常常感到忧郁,这是造成城乡四年级小学生心理差异的主要原因。
2 调查结果表明,六年级城乡儿童心理差异并不明显,这是因为他们处于“从儿童期向青年期(成熟期)过渡的一个时期。”由于乡村儿童上学一般比城市儿童要晚1~2年,再加上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们比城市学生成熟更早。他们已经懂得生活的艰辛,能够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原因,开始承担家庭责任,过去那种对父母的依赖性减少,独立意识和成人感增强。调查中发现,六年级留守儿童中有75%的经常做家务,“希望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强”。
3 对于乡村小学的女生来说,她们比男生有更大的思想压力,乡村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使不少六年级女生要面对是继续升学还是结束学业的两难选择,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她们感到很无助,这是导致乡村女生的焦虑水平远远高于城市女生的主要原因。
三、城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加大对城乡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力度,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
学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实行校长负责制,成立心理辅导中心,配备专职心理咨询师,出台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细则,建立心理健康常规检查制度和学生心理档案,定期对有心理异常表现的学生进行复查和指导。加强对乡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督促与管理,尤其要把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作为工作重点。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班主任的专业素质
“班集体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小社会。它为学生提供了社会化的途径,促进学生的社会成熟。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管理者,在学生成长中起着导师的作用。班主任的教育观、工作方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对学生有深刻的影响,往往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楷模和启迪者”。要加强对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乡村小学条件艰苦,经费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薄弱,这是当前的实际问题。对于经费短缺的问题,可以采取国家出一点,当地各级政府各出一点,学校出一
点,家长出一点的办法,多渠道筹集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资金,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提供必要的学习机会,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充分发挥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
(三)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素养
家长对于孩子的成长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家长素养有助于孩子的教育培养。学校可以开设家庭心理辅导咨询热线或建立网上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传授基本的心理辅导方法,帮助家长营造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
学校应和留守儿童的父母建立经常性的联系,保持学校与家长、临时监护人的密切联系与沟通。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设立家长热线,把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心理状况和学习情况及时告诉家长,让家长对孩子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要求父母通过电话、书信、定期回家等形式,保持与孩子的经常性联系,让孩子感到父母的关爱,亲情的温暖,使孩子在良好的心理环境中健康成长。
(四)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要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特别是学科教学中,所有教师都应结合教材本身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人格塑造与心理疏导。”
开展团体辅导,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心理知识讲座,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乡村小学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为女生和留守儿童开设专门的融知识性、趣味性、操作性于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向他们传授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对他们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提高他们抗挫折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另外要注意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教师可以与学生采取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指导,对其问题行为进行诊断和矫正。
建立问题学生心理档案,并进行阶段性的跟踪辅导。通过设立“知心”热线、“悄悄话”信箱、心理咨询室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敞开心扉,向老师说出自己的心理困惑。适当给学生提供合理的情绪宣泄渠道,以帮助学生调节情绪,舒缓心理压力,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五)优化校园心理环境,形成社会合力,让小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心理环境指对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心理行为发生实际影响的环境事实。校园心理环境指校园给人的心理感受、心理体验、身心发展,甚至是对人的学习、生活、交往、成长产生心理影响和行为制约的全部空间环境、气氛和风气”。学校可以通过建构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文化环境、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优化校园心理卫生环境的根本。因此,要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关爱学生,增进师生感情,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
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光靠家庭、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优化留守儿童成长的大环境,学校、社区、家庭与政府必须齐抓共管,形成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方荷花,当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J],大众心理学,2007,(6)。
[2]李玲,城乡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0,(1)。
[3]陈旭,谢玉兰,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调查及家庭影响因素[J]心理学,2007,(5)。
[4]李百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
心理学意象分析范文3
关键词 大学生 科技创新能力 导向性 评价因子
1 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意义
高校拥有丰富的青年人才资源,学术思想活跃,学科门类齐全,成为知识传承、创新和应用的主要基地。在这里,大学生不但是知识传承的载体,还是崇尚和实现创新的活跃群体。大学生在积极参与校园科技创新活动,借助一个建立在广泛支持和参与基础上的能力评价体系,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对评价对象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察和评价,不但可以帮助大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而且更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作风意志等。借助一个完整的能力评价体系,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融为一体,既能保证现有评价办法下,创新人才和成果的脱颖而出,又更强调了对培养和普及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过程实施监控。通过参与和实现科技创新,大学生甚至可以在校园里就开始逐步实现成为社会财富创造者的梦想。
因此,打破单一的评价指标和实施办法,建立一个适用于不同类别的科技创新活动,适用于不同年级、专业的评价体系,特别是通过设置带导向性的评价因子,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竞争能力和高尚品德的人才,是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不断向规范有序方向发展的必然要求。
2 现有的评价办法在作用发挥中的缺陷
在今天的大学校园,广大青年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热情很高,这对于建立深入地学习、积极地创新、广泛地应用这三个环节的互动相长机制非常有利。这一局面的取得,得益于高校对于青年学生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地位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现在,各高校都不同程度地提出了一些评价标准和实施办法。通过设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完善的制度保障,在政策导向上予以鼓励,解除制约和束缚青年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力发挥的因素,促进大学生人才智力资源与社会需求的整合,同时,也体现高等教育改革中人才培养的目标,那就是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但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现有的评价办法在作用的发挥上还存在一定缺陷。
2.1 评价指标过于单一和功利化
现有的评价办法是以量化为基础的定量评价体系,社会、学校通过给予各种奖励或学分,鼓励少数突出者冒尖。这种定量化的评价体系从表面上看比较准确合理,而且也能起到较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创新思想的普及。但这种旨在选优拔尖的评价指标办法,又不可避免地使得绝大多数大学生无缘于此,使得这项本需要极大时间和精力投入才可能有所收效的活动,参与面越来越窄,不利于在大学生中实现创新活动的普及深入。而且,对于参与的学生而言,容易出现为避免选题失败而回避风险的行为,使得原始性创新思想受到扼制;甚至可能导致某些青年在人格自律方面出现缺失,急功近利、弄虚作假、剽窃成果等现象发生。
2.2 学生知行存在较大反差
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告诉学生,他们只需要按照学校设计好的规定动作来逐个完成,就能顺利地完成学业。而很多现有的评价办法又没有明确地保证,如果学生完成了某些科技创新的自选动作,将直接有助于他们学业的完成和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新人才的培养。所以,在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现有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办法又没能有效地弥补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不足,所以出现了大学生对科学的崇尚意识和在自身实践上表现出很大的知行反差。一方面积极崇尚科技创新,一方面又缺乏投身实践的勇气和能力,使得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主体意识和主体作用不能得到充分有效地发挥。
2.3 不同的创新类别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同
创新成果只有尽可能地转化到现实的生产活动中去,才能产生不竭的动力。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互动共进,是现代人类文明演进的显著特征。但是按照现有的评价办法,技术创新因其更容易实现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而受到偏重,而那些具有间接、长远、隐性价值的文化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等人文科学方面的创新却被不同程度地忽视或弱化。所以,现有的评价办法不仅存在评价指标单一、标准不尽合理,对不同性质的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性和规范性不强等问题,还直接导致了人文科学方面的创新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转贴于
3 评价体系中评价因子的设置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
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多方面的人员、部门,涉及学校育人氛围的营造。不同单位结合自身实际,会提出不同的奖励措施、管理办法等,这些都成为评价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尽管不同的办法措施涉及不同的内容,但作为评价体系中的一部分,其评价因子的设计都必须坚持共同的指导思想,体现一定的时代特征,有较强的前瞻性和适应性,以保持整个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3.1 评价体系应有利于创新素质的提高
创新的人才必须有较高的创新素质,而评价体系必须有利于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创新意识,尤其是主体创新意识是创新素质的灵魂,实现“创新、创造、个性”的目标应成为大学生自发的要求;以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思维是创新素质的重要内容;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加工处理各类信息、提高实际动手能力等则是创新素质的基本要求。评价体系应注重对个人或成员素质、能力进行评价,注重对创新性程度、对创新的实际贡献进行评价,促进形成研究团队,促进协作。
3.2 评价体系应有利于创新人格的培养
科研活动需要相对稳定的团队,如指导老师、队员等,同时,科研活动往往需要半年、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取得突破或收获。因此,这是一项需要有良好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同时又考验意志、锻炼思维、苦中取乐的活动。这就需要培养青年大学生的创新人格,使他们具有远大的理想、坚强的意志、浓厚的兴趣、务实的作风、无畏的胆识和和谐的沟通能力。学校要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同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一样,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评价体系要注重对发挥创新作用的学生个体、个性予以尊重和充分发挥,提供宽松的环境和便利的条件,使得“偏才”、“怪才”有适宜的发展空间。
3.3 评价体系应坚持道德的指向
创新是必须经过比较才能体现出来的相对概念,而比较就会带来竞争。因此,创新精神的培养往往带来竞争观念的树立。我们必须强调大学校园中竞争的和谐有序和良性互动,所以,评价体系中必须坚持竞争的道德指向,有才有德、德才兼备应成为我们评价体系必须发挥的一个重要导向作用。这对于处在成长时期的青年大学生尤为重要。因为我们所培养的优秀人才既要有创新精神和竞争能力,同时又要有理想的支撑和高尚的品德。
科学精神应是严谨求实、不懈创新的,是实事求是、坚韧不拔的探索和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念。开展科技活动是培养科学精神的有效载体。评价体系要能较好地克服现有教育模式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趋同一致、轻标新立异等不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的弊端,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
3.4 评价体系必须既有利于拔尖人才成长,又有利于创新意识的普及
实现普通育人和个性育人相结合,既鼓励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的脱颖而出,更要着力于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普及。大学创新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这种大众性和普及性不仅为每个人提供参与科技创新、探索性学习的机会,还要求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学会应用各种资源,不断发展。这里通过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既反映推动这项工作的政策举措,又鼓励受教育的群体积极参与到这样一个环境中来,使得科技创新活动成为“只要跳起来,人人都能够得着”的现实目标。
通过施行“创新学分制”、“科技创新奖”等方式,鼓励大学生在国家级、省级、校级各类竞赛中取得优秀成绩,或取得发明、专利、发表优秀论文、优秀设计及取得其他突出成果,这不仅有利于拔尖人才的培养,而且有利于创新意识、创新观念的普及。
通过设置“学习优秀奖”、“学习进步奖”、“社会实践先进个人”、“优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等方式,使更多的学生在求异性思维、敏锐观察力等方面得到培养和鼓励;同时,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使得科技创新活动得到最好普及。
3.5 实现技术和文化全面创新
在项目的认定上,要对创新性强的小项目、交叉项目和有市场回报的项目给予特别的关注和支持。要增加对人文科学创新的引导。涉及人文创新的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和文化创新,其科技价值和市场价值因其不确定性,所以更要加以引导和鼓励,帮助其实现市场运作。在设置评价因子时,应充分尊重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不仅关注直接的、近期的、显性的价值,同时更关注间接的、长远的、隐性的价值形态,切实解决科技创新活动中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参考文献
1 程津培.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几个问题[J].求是,2004(12)
心理学意象分析范文4
【关键词】 精神卫生;模型,统计学;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医科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10-0907-02
大学生作为年轻的高智商人群,心理状态往往存在两面性。一方面大学生具有较高的自尊心、自信心,个人成才欲望强烈,社会要求高;另一方面,由于涉世不深,其社会成熟度相对迟缓,在遭遇挫折时常不能很好地调整心理状态[1]。而医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学业繁重枯燥,就读时间较长,在面临学业、生活和社会等方面的压力时,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2]。本研究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旨在探讨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并阐明彼此间关系,为增进医学生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某医科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共发放问卷1 250份,收回问卷1 250份,获有效问卷1 215份,合格率为97.2%。其中本科生798名(65.7%),研究生417名(34.3%);男生406名,女生809名;临床专业学生520名,基础专业学生695名。平均年龄(22.68±2.65)岁。
1.2 方法 资料收集采用被调查者自填问卷方式。
1.2.1 一般情况 主要包括性别、专业、出生日期、家庭状况、学校专业满意、情感问题、生存压力等项目。
1.2.2 测量工具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试。每一个项目采取5级评分制(1~5分),反映出不同程度的症状,1分表示无此症状,2分表示症状较轻,分数越高,症状越严重,5分表示最严重。依据量表总分≥160分、任一项因子分≥3分、阳性项目数>43,凡符合其中之一者列为阳性。
1.3 资料处理方法 采用LISREL 8.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拟合,首先验证理论模型,再根据参数检验、拟合优度指数进行修正,以得到最终模型。
2 结果
2.1 心理卫生问题检出情况 结果显示,在受检的1 215名学生中,检出心理问题阳性的学生202名,阳性检出率为16.6%。其中本科生为21.4%,研究生为7.4%;男生为17.2%,女生为16.3%;基础专业学生为17.9%,临床专业学生为15.7%。
2.2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被调查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2.2.1 初始模型 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提取8个潜变量(各潜变量支配情况见表1),以家庭环境、入校时间、生存压力、学校满意度、人际关系、生活困扰和个人状态为外生潜变量,是否存在心理问题为内生潜变量,建立以下初始模型(模型1),观察各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见图1。
从图1中可见,对医学生心理健康有影响的因素依次为:生活困扰(F7)、入校时间(F2)、人际关系(F6)、个人状态(F3)、生存压力(F4)、学校满意度(F5)和家庭环境(F1)。参数检验结果显示:学校满意度(F5)和家庭环境(F1)的t值分别为0.067和0.184,说明其对心理健康影响无统计学意义。
2.2.2 模型修正 根据参数检验和LISREL提供的修正指数对模型1进行修正。首先,在专业知识的指导下,添加修正指数最大的路径;在添加新路径后,检验模型各路径系数参数估计的结果,以剔除失去统计学意义的路径系数。见图2。
模型2中潜变量与显变量间的负荷系数见表1,各影响因素对心理健康的效应分解见表2。从表2中可见,医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依次为:生活困扰(F7)、入校时间(F2)、人际关系(F6)、学校满意度(F5)、生存压力(F4)、个人状态(F3)和家庭环境(F1),其中入校时间为保护因素。
2.2.3 拟合优度检验 结构方程应该遵循最简原则,即模型应该是拟合得好且简洁。对模型1,2进行拟合优度检验。从表3可见模型2拟合优度好于模型1。
3 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入校时间是医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它不仅直接影响心理健康,还通过学校满意度(-0.259)、生存压力(0.162)产生间接效应,提示随着年龄和入学时间的增长,医学生对学校生活逐渐适应,对学校满意度也逐步提高。然而,随着年级增高,医学生面临的生存压力也在增大(如学业、消费等),这可能导致其心理负担加重,但从总效应看入校时间以保护作用为主。
医学生心理健康危险因素主要有生活困扰、人际关系、学校满意度、生存压力、个人状态和家庭环境。在这些因素中只有生活困扰和人际关系直接作用于心理健康,其他因素均通过这两者产生间接作用。其中生活困扰在对心理健康产生直接作用的同时,又通过个人状态、人际关系产生间接影响,提示在生活中有困扰的医学生(情感困扰、家庭不和、失眠)不仅影响他们的心理状态,同时也会造成其情绪不稳定,影响其人际交往,最终导致心理压力。而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心理健康,同时通过学校满意度、生活困扰产生间接效应,这可能是由于不善与人交往者的情绪不稳定,较悲观,对新环境的适应力差,易出现情感困扰、家庭不和等生活困扰,从而不利于心理健康[3]。
学校满意程度通过生活困扰、个人状态和人际关系间接作用于心理健康,这可能是由于对校园生活的不适应,容易导致失落感,造成生活困扰,影响个人状态,不利于医学生的人际交往[4],而且不同地区、不同性格的学生在一起学习、生活,相互间的人际关系产生矛盾,从而引发心理冲突。此外,家庭环境直接作用于生存压力,并通过学校满意度、生活困扰间接作用于心理健康,提示家境困难者生存压力较大,较难适应学校生活,容易发生家庭情感方面的问题,因而心理压力较大。另一方面,家庭环境通过人际关系影响心理健康,这可能是由于家庭环境的优劣影响个人的自信心和自主意识,与家境优越者相比,家境困难者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缺乏沟通能力,容易形成心理压力[5]。
总之,在医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中,人际关系和生活困扰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在高校心理教育中,一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学会自我调控情绪,独立解决生活困扰,以维护其心理健康。
4 参考文献
[1] 何梅,杨金声,赵宏伟,等.大学生心理性应激源变化趋向的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9):853-855.
[2] YATES J, JAMES D, ASTON I. Pre-existing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medical students: A retrospective survey. Med Teach, 2008,30(3):319-321.
[3] VOLTMER E, KIESCHKE U, SPAHN C. Psychosocial behavior and subjective experience specific to the course of study of medical students in their first and fifth years of study. Gesundheitswesen, 2008,70(2):98-104.
[4] KJELDSTADLI K, TYSSEN R, FINSET A, et al. Life satisfaction and resilience in medical school: A six-year longitudinal, nationwide and comparative study. BMC Med Educ, 2006,6:48.
心理学意象分析范文5
[关键词] 乙型肝炎;实验室诊断;HBV-DNA;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转移酶
[中图分类号] R51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7(a)-0110-03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373 cases of hepatitis B patients with HBV-DNA quantitative, HBeAg and liver enzymatic indicators
ZHANG Qian1 FANG Chaoping
1.Department of Sea Medical,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2.Laboratory Diagnosis Division,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Changhai Hospital, Shanghai 20043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quantitative HBV-DNA and HBeAg in the diagnosis of hepatitis B and in the evaluation of disease. Methods Three hundred and seventy-three cases of hepatitis B patients with HBV-DNA quantitative, HBeAg, ALT, AST and GGT laboratory diagnostic indicators were collected, and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conducted. Results (1)There was correlation between HBV-DNA quantitative and HBeAg (P < 0.01). (2)There was correlation between HBV-DNA quantitative and ALT, AST, GGT (P < 0.01). (3)There wa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HBeAg and ALT, AST, GGT (P > 0.05). Conclusion (1)HBeAg reflects the replication of the virus in the body to a certain extent. However, HBV-DNA quantitative is a more direct indicator to evaluate the viral replication in vivo. (2)HBV-DNA quantitative relates to the liver function impairment, and high viral load is a risk factor for liver function impairment.
[Key words] Hepatitis B; Laboratory diagnosis; HBV-DNA; HBeAg; ALT; AST; GGT
乙型病毒性肝炎仍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3.5亿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直接或间接导致约100万人死亡[1]。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1~59岁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2]。据此估计,我国现有慢性HBV感染者约9 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 000万例[3]。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的相关血清学标志物,是临床诊断乙型肝炎的重要指标,不同的血清学标志物也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近年来研发的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BV-DNA技术日益成熟,并逐渐推广,目前也已成为临床诊断乙型肝炎的重要标准[4]。此外,在临床诊断时,肝功能酶学指标也常同时检测,以反映肝脏的损伤程度。笔者收集了373例乙型肝炎患者的实验室诊断数据,对HBV-DNA定量、HBeAg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移酶(GGT)等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探讨这些指标在疾病诊断及判断患者病情中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373例乙型肝炎患者数据选自本院门诊及住院的乙型肝炎患者,其中,男性282例,女性91例,年龄13~77岁,平均39.5岁。
心理学意象分析范文6
【关键词】格式塔心理学;意象;创作论
汉语以言传神,意在言外,重意合,重驭神,寥寥数语,便勾形画境,以意象传情达意的表现手法从古至今一脉相承。而诞生于20世纪初的格式塔心理学,其理论中的意象、格式塔质等核心概念和整体论、同型论等理论,对研究古今诗歌的意象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路。本文欲应用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对诗歌进行分析研究,故选取郭沫若的现代抒情诗歌代表作《天狗》,考虑到其无论在诗的语词选用上,还是在立象造景上,其况味和神韵都别具一格,具有较大的鉴赏价值与典型性。
一、格式塔质观照下的《天狗》
格式塔心理学派通过大量实验证明,直觉活动中的对象的整体性质并不是各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往往大于部分相加之和。反观作品,作者创设的每一个意象和场景,并不是仅局限于描摹事物本身,而是为了创造新的整体质,即格式塔质。
因格式塔质注重整体概念上的理解,故笔者在此文中将“天狗”做广义的理解:第一,“天狗”意象取材于中国民间故事“天狗吠日”,喻指其以“旧时代”的身份特征存现于“新时代”,具有强烈的自我改造与自我更新的冲动,这也与作者冲破四书五经、留学海外的生平相照应。第二,“天狗”意象不仅指“小我”的个体,更是象征整个民族的“大我”,作者以天狗的行为意识作为整个民族进步人士的代言人,实现了“小我”和“大我”之间的融合。
1.读者阅读视野:整体质大于部分相加之和
读者的阅读视野在阅读中不断进行意象的有机组合,形成“1+12”的审美效应。《天狗》是在“自我更新―自我否定―自我扩张”的逻辑顺序下展开的。全诗由四节组成。第一节以“吞”字为眼,以“我是一条天狗呀!”将“我”和“天狗”关联。天狗以其极富浪漫主义的姿态开始鲸吞日月、并包宇宙,既是积蓄能量的过程又是“纳故吐新”的伏笔;第二节承接第一节,天狗开始向世人展示它的能量,将自己化身成为“光明使者”,与“日”、“月”、“星球”和“X光线的光”做对等,表明自身拥有击垮旧世界的“全宇宙Energy的总量”和带来新光亮的创造精神。第三节是全诗艺术手法最为丰富、自我意识最为凸显的一段。抒情主人公“天狗”的能量集合和旺盛情感亟需爆发的出口,他疯狂地飞奔、吼叫和燃烧,动词上的复沓、排比上的层加,这只孑然独立和异常强大的天狗迎来“凤凰涅”,他在精神和肉体上肆意撒欢、张扬个性,在极富传奇和浪漫色彩中迎来新生。第四节仅用两句表现新我新意识的诞生,将在新时代爆发出新的个性与张力,首尾呼应。
四节“天狗”不同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方式的联动组合,给读者呈现了一个极富毁灭能力和创造精神、极富个人主体精神的“天狗”艺术形象,从而能够让读者从“小我”的天狗读出“大我”的国家民族之意。这些对天狗广义的理解,既是基于各部分对“天狗”裂变各阶段的分析,又出自文本但高于文本,在全诗的整体性结构关系中生成了具有审美效力的新质,使得“整体质大于部分相加之和”。
2.作者创作视野:整体质决定着部分要素的性质和意义
格式塔质心理学之所以看重整体质,是因为只有在整体中,局部才能充分显示其意义,因为这意义是由整体质决定的、赋予的。i
正是基于这样整体质的把握,郭老笔下的“天狗”才能区别于一般作品中对动物的状、行、声的描摹,区别于拥有着自然天性的生物,而赋予文中的“天狗”以张扬之个性、激情之浓烈的深意和诗意,区别于民间故事中光明破坏者和黑暗制造者的传统形象,被赋予了旧能量的鲸吞者和未来新能源的制造者的英雄色彩,使疯狂地奔跑跳跃、剥食吸噬的“天狗”并不觉得荒诞,而觉瑰丽浪漫,甚至“X光线”这种非文学要素也具有文学意义,成为整体的有机构成部分。因此,郭老对天狗的整体质的定位直接决定了天狗的情感与行为,起着一种整合完型、统领制约的作用,也就构成了创作中行文的内在逻辑,形成作者的创作视角。本关系图也尝试表示各部分章节与整体质间的关系,侧重表达创作视野和阅读视野间的融合。
二、格式塔心理学派创作论与读者阅读的意象重构
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之一、美国著名文艺心理学鲁道夫・阿恩海姆,其创作论的核心观点是“知觉”与“再现”。他将作者内心对一般结构性质的把握称作“知觉”,其外化形式称为“再现”,而读者对艺术作品的阅读过程,是对其蕴含的情境和意象的解构重组加之自身对作品一般结构性质的把握,从而形成自身独到的阅读体验。
1.作者创作视野:知觉与再现
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能真实地再现事物的结构整体性和深刻地传达事物的内在的表现性,而不是机械地摹拟、记录对象的细节真实。阿恩海姆将作者在知觉活动中形成的关于事物的一般结构性质称作“知觉概念”。其有两个特征:
其一,由于它是通过对于个别事物的知觉而产生,因而具有个别性和具体性,不同于科学活动中的概念具有抽象性。ii郭老将自身“知觉”中这种炽热的情感命名为“天狗”,在摹状中带有诗人自身的烙印,这有别于鲁迅笔下对同类“知觉”的描写,是“郭沫若式”的人物形象。
其二,它不是机械地模仿对象,而是通过简化提出对象无关紧要的细节,使其结构特征凸显出来,从而把握对象的一般结构特征。iii如“天狗”的形象来自民间故事,但文中的“天狗”形象仅抓住了传统形象中吞日噬月的行为共性,剔除了传统意义赋予的褒贬色彩。
郭老利用这“相由心生”、“相传心声”的特殊关系为所要表现的心理事实寻找载体――天狗,既遵从格式塔原则下对格式塔意象的布置,又实现“知觉”与“再现”的互相转换。
2.读者阅读视野:格式塔意象的重构
阿恩海姆曾说,非物质的心理事实与物质的物理事实之间存在着结构上的相似性,即“同质异构”。因此读者对作品的品读过程,应该以“同质异构”的方式去印证作者的“知觉概念”,这就要求读者立足意象,寻觅意象的同构物,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构建格式塔意象。
全诗29句句句以“我”字开头直抒胸臆,有意地强调和重复“我是什么”、“我怎么样”。开篇直呼“我是一只天狗呀。”,通过意象重构和联结,展现“天狗”的整体意象义:救国图强的改造信念和极度膨胀的自我意识,让诗人感到精力充盈以及不可遏止的冲动、兴奋、紧张,以诗人为代表的爱国能人志士愿在救国之路上实现自我更新,哪怕牺牲捐躯也在所不惜。
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在后期运用分析中,也逐渐融合了文学、心理学和哲学等思维模式。运用格式塔心理学对《天狗》进行解读分析,实则是用理论将郭沫若在创作此诗时的心智活动进行分析,对比读者对诗歌的推理,以寻求创作视野和阅读视野的融合,对诗歌整体能有更为准确和完型的把握。
注释:
i 顾祖钊:《文学原理新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22页
ii 顾祖钊:《文学原理新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24页
iii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走向艺术心理学》,丁宁等译. 黄河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49页
【参考文献】
[1]顾祖钊.文学原理新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饶,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黄俊娟.格式塔心理学与诗词鉴赏中的格式塔意象构建[J].探索与争鸣,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