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就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就范文1
其中“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提出,十分及时,也十分必要。生态文明其实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发展影响生态环境,生态文明要求企业科学发展。保护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是每个中国企业的责任。现在一说到国产奶、国产油,第一反应就是不安全,其根本原因就是企业领导者的信誉意识不足和生态环境恶化。
上海澳有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自2011年成立以来,便投巨资与澳洲MSM公司——澳洲一家以给全球客户提供绿色无污染高品质芥花油的企业,建立了全面的合作。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将这家公司先进的生态保护理念和产品生产经营理念引到国内来,最终促进国内企业科学发展,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正是有了这样的理念和实践,我们才对生态建设有了全新的认识,即从提高对科学发展的思想认识、提升对企业自身的信誉标准、提倡用技术创新保护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全力建设生态文明,共同成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首先,企业家要通过不断学习,提高对科学发展的思想认识。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让科学发展成为指导我们行动的唯一标准。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将科学发展的理念运用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中,妥善处理好经济利益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告别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不可持续发展模式,建立“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思想观念,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就范文2
关键词:三农问题;统筹城乡经济建设;对策
1. 新时代背景下三农问题中统筹城乡经济建设基本概况
统筹城乡经济建设,是指在推进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对工业和农业、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城市居民和乡村居民统筹建筑,使城乡协调发展。建国以来,我国政府对三农问题一直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关注,在党的上,国家明确提出了对农民问题的基本原则:不仅在经济上确保农民的物质利益,而且在政治上充分尊重农民的民利。纵观我国农业发展历程,在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纷纷致力于农村经济建设和改革,但是,现阶段,我国农村还有将近一亿的贫穷和半贫穷人口,并且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占据了我国总人口的很大比例。农村人口多,土地少,农业结构的调整周期长,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外出打工的现象尤为明显,这些因素大大阻碍了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十分明显,城乡差距十分悬殊,并且还在不断扩大。为此,要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城乡统一社会保障体系、城乡统一义务教育体系,逐步推进税收城乡一体化。积极建设统一良好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切实维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就业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行按居住地登记的新型户籍制度;建立新型行政管理制度,适应城乡一体化的客观要求,成为时展的必经趋势[1]。
2. 新时代背景下三农问题中统筹城乡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单一虽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改善,城乡经济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新时代背景下三农问题中统筹城乡经济建设仍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城乡第二、第三产业差距悬殊。国家对于三农投入不足,农村的基础设施如水、电、通讯、文化等等远远低于城市水平。
2.2政府投入和支持的力度不够以前,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时,总是将农村内部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放在首位,这种方式分离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与社会其他单元的联系,将三农问题进行孤立的进行研究和解决,结果导致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不能实现良好转换,从而给三农问题加深了难度与困难。此外,农村的金融发展水平还相当落后。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把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对比城市发展的要求结合起来统筹解决。通过一定的投入,让城市带动农村发展,努力实现城市与农村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2]。
2.3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城市化进程滞后现阶段,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没有很好的表现出来,在经济发展中,农村可以作为城市发展的坚强后盾,同时,农村也要结合自身的优势,努力向城市化靠弄。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比较困难,受到诸如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文化水平、思想观念等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城市化的进程缓慢。
3. 新时代背景下三农问题中统筹城乡经济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3.1调整产业结构,统筹城乡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在城乡经济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统筹城乡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农村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城乡经济建设之间的产业发展是有很大联系的,产业发展的依存度高,其经济发展也具有很大的活力。在调整产业机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城乡经济建设要做好合理分工,统筹城乡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城市要加大产业升级的步伐,另一方面,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把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产业通过设备转移、兼并联合、建立子公司和加工厂等等方式,将城市化元素逐步转移到农村。另外,农村也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自主开发经济潜力,例如建设农家乐旅游区、试验田等等,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农村的独特优势,促进经济的开发和发展。
3.2加大支持力度,统筹城乡社会事业的发展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很大的支持力度。在资金投入方面,政府需要将资金投放倾向农村的经济建设中,重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文化教育等范围的投入,提高农村的科技水平,深化农村的金融体制改革,增加农村金融融资渠道和资金来源,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此外,对于农村科、教、文、卫等事业的发展,政府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对农村经济建设各方面的投入均要纳入财政支出的范围,加强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注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统筹城乡社会事业的发展[3]。
3.3加强制度建设,统筹城乡制度环境一方面,统筹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是一种人口管理的制度,它承载着许多社会功能。农村户口与城市户口的不同定位,体现的不仅仅是职业上的不同,也是对人们经济和社会身份的区分。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不是简单放宽对农民进城的数量限制,需要改革城乡之间的户籍制度,完善城乡之间的就业制度和保障制度。另一方面,统筹农业保险制度。最大限度从农民的利益出发,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将农业保险作为支持农业发展的一个有力保障,不断完善我国农业保险制度。4.结语总而言之,在新时代背景下,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主流问题,统筹城乡经济建设成为其不可忽视的一环。针对现阶段城乡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需要采取措施加快统筹城乡经济建设的进程。相信通过调整城乡结构、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和加快城乡制度建设,城乡经济建设将会迎来一片崭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就范文3
关键词:内陆港口;经济效应;发展
港口对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港口又是我国整体经济建设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内陆港口做为地区间货物交流的主要桥梁,对促进区域性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带动作用。尤其是近几年,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内陆港口的发展更显其重要性。
1、内陆港口的作用
内陆港口是国内各区域间交通的主要中转站,是沟通区域间经济共同发展的枢纽。我国内陆港口是货物最大的集散地,是船舶停靠及货物运输的主要场所,也是推动区域性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及国家对内陆港口的重新定义,目前港口周边不断涌现出各类工业加工基地,不但带动了区域的整体性经济发展,同时推进了区域间的贸易往来。就目前而言,要想实现各城市共同发展以及实现区域间的资源共享,就必段依靠港口进行中转与集散。在内陆港口中,以海路所能运输的货物量是最大的,且成本也是最低的。其次是路运,虽成本高于海路运输,但所承载的货物量也是十分多的。再次则是空运,空运虽然速度较海路运输快捷,但成本当较为前两者也是十分高的,且所能装载的货物也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在内陆港口运输中,通常情况下采用最多的是道路运输方式。
2、内陆港口的发展现状
我国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国家更着重于加强内陆港口的建设,在这种强大的国家号召下,各区域紧跟时代的发展抓住内需外货的有利发展时机不断地进行着改革与创新,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其中,2009年是我国内陆港口发展最为值得纪念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全国仅内陆港口的整体货物运输吞吐量高达32个亿,在全球货物吞吐量中排名第一。同年,我国内陆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世界港口平均增长水平,甚至远远高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就2012年全球港口统计数据显示,在全球性货物吞吐量前十的港口中,只内陆港口就有八个,而对全球前二十的集装箱货物吞吐排名来看,内陆港口稳占七席。
近几年来,我国在各大区域内加速建设港口工程,使其无论从规模还是数量上都有着较大的发展与进步。就2013年国家相关部门对内陆港口的调查数据表明,全国规模以上的港口全年内完成的货物吞吐量高达84.6亿吨,比2012年增长了十七个百分点。同年也是我国内陆货物吞吐量连续位居世界前列的第八年。这种发展速度及规模都预示着我国将成为全球货物吞吐量及集装箱吞吐量最大的国家,同时也标志着我国朝世界强国的发展目标更进一步。
3、内陆港口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效应
内陆港口的发展建设无疑是区域经济建设的基础,是带动整个区域经济水平提升的必备条件。在内陆港口发展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促进区域性经济的发展。
3.1、内陆港口发展对腹地经济的扩散效应
内陆港口的建设与发展一般都是采用原料地、消费地为主要的发展模式。内陆港口的扇面发展模式可以快速吸引货物资源,并逐渐形成以港口为中心的网络枢纽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人流及物资流也会相继不断地集中于此,从而使港口区域规模得到扩散,使区域经济呈正比增长趋势。另外,随着港口的建设与发展,随之区域内会逐渐涌现出不同类型的企业生产基地,这些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通常是需要大量的人员的。因此,企业会向外界招收许多非本区域人员进参与到企业的发展经营中,这些外来人员的加入加快了区域的经济发展及物资流通,从而大大推动促进了区域的整体经济发展。
例如:河南许昌为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内陆港口。从所周知,河南是我国的工业大省,许昌更是国内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主要以生产钢铁为主。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内陆港口的大力发展,许昌所生产出的钢铁被更多地运输到全国各地。为了方便运输,许昌港口直接建设在了钢铁生产基地,便捷的运输方式使许昌钢铁生产基地需要大量的人员,于是全国各地的务工人员都被吸收纳入其中,从而增加了许昌的人口数量。另外,大量的钢铁生产及需求带动了许昌工业的快速发展,并随着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整个区域性的发展。同时,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多,使区域内物资得到了快速的流通,而物资在快速的流通中价格走势也一路攀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物价的走势有利于提高许昌地区人均生活水平及经济能力,对促进区域整体的经济建设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2、降低经济区运输成本的效应
运输成本是区域整体经济建设与发展中最为关键性的问题。从物流的角度来看,相比于道路运输及航空运输来讲,海路运输的成本是最低的。海路运输无论从运输能力、运输数量还是运输成本方面的优势,都是其它两种运输方式所无法相提并论的。另外,就货物的运输量来看,内陆港口海路运输每马力所能节省出的火车运输四倍、汽车运输五十倍的成本。而就运输的长度来看,长江的海运能力可以达到京广线路的16倍,且成本只有道路运输成本的五分之一。除此之外,海路运输所消费的能源远远低于其它两者运输方式。这主要是因为海路港口在运输过程中可以充分借助于水对船支的浮力前进,从而大大降低了船支自身的能量消耗。另外,海路运输所装载的货物是道路运输的几倍甚至是几十倍,大大增加了货物的运输量,同时降低了因往返次数问题所造成的能源及成本消耗。如图所示: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我国能源紧张的前提下,许多内陆港口选择和利用海路运输方式来降低成本,使区域经济建设发展可以获得最大的效益。
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内陆港口发展对促进区域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国家大力实施内陆港口建设的阶段,各区域要紧抓最佳发展时期,结合区域自身的各种条件以及区域整体的发展目标规划出港口建设发展的方向,并坚持朝所规划的方向前进,以保证区域从多方面增强整体经济发展能力,推动区域经济良性发展的同时促进全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钟峥,饶绍伦,韩亚东等.发展内陆港口对区域经济的效应[J].生产力研究,2012,(2):133-134.
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就范文4
关键词:文化建设 理念 五位一体
1.只有文化的发展,才能体现真正的科学发展
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社会进步的动力。总书记指出:“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民族,一个不能进行文化创新的民族,是很难发展起来的,也是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综观人类发展的长河,每一次历史的大演进、社会的大变革,无不是发端于文化的启蒙;每一个时代的先进文化,总是拓展着人们的视野,激励着人们的斗志,锤炼着人们的品格,激发着人们的创造,在推动文明进步中展现出巨大的力量。欧洲的文艺复兴,吹响了西方工业革命的号角;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迎来了秦汉的一统;唐朝的“贞观盛世”,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盛世。由此可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之所在、创造力之所在、凝聚力之所在。正因为如此,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发展,将文化建设摆到了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着力构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报告更是从新的高度、以新的视角深刻阐明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调要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2.只有文化的繁荣,才能实现经济的全面繁荣
党的十报告首次提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强调“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等。这表明党已确立从国家层面推动发展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战略,并作出相关系统部署。当前,文化与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文化因素越来越多地渗透到经济之中,使经济获得了新的发展形态和动力。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德鲁克说:“今天,真正占主导地位的资源以及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要素,既不是资本,也不是土地和劳动,而是文化。”文化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二是为经济发展提供行为规范;三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四是提升物质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五是文化本身成为经济增长的要素。正因为如此,当今时代,经济科技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创业创新精神和人才素质的提高,经济竞争越来越依赖于文化竞争,社会财富也越来越向拥有文化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聚集。文化资源优势一旦转化为文化经济优势,对经济和社会的促进作用将是倍增驱动的效应。没有文化的繁荣,就难以实现经济的全面繁荣。
3.只有文化的全面发展,才能推进生态文明的进步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五位一体”建设目标就像五根巨大的支柱,共同支撑着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但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像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具有明确的、独立的边界,它或渗透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之中,或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之间。
生态文明和文化建没既存在交叉关系,又存在重叠关系。一个角度看,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都需要处理与解决当代人与当代人、当代人与后代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又是属于重叠关系。生态文明理念视角下的文化建设的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是生态文化观念不够稳固。要增强生态危机意识,充分认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要尊重自然生态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增强生态资源观念,优化生态环境资源配置;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要转变消费行为模式,崇尚科学合理的消费方式,只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才能推进生态文明的全面进步。
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就范文5
发展农村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关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如果不能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深远目标就根本不可能实现。因此,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促进新农村经济的发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也是在实践中履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一、新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是,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仍然很大,农村经济总量小,发展水平低,速度较慢也是不容争辩的事实,这对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的建设是远远不够的。
二、新农村经济发展受阻的原因
1、农村生产要素外流加剧,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业资金大量外流的势头很猛,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入非农产业和城市,使得农村大量土地流失、闲置与劳动力老龄化加剧。并且农业生产的成本随着生产资料价格和劳动力价格的上涨而大幅上升,使得农业生产效益有下滑的趋势。
2、农业生产方式和流通方式落后。我国农业生产的微观主体目前仍以小农户为主。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规模小,组织化、专业化程度低,而农产品物流体系不完善,交易方式落后,而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极易导致农产品产销难对接,从而容易过度刺激或抑制生产,并引起相关价格较大涨落。
3、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抵御风险能力不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普遍存在灌溉设施标准低、配套差,灌溉方式(人工灌溉)落后等问题。耕地数量逐年减少,质量下降。
4、长期以来,农村医疗制度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虽然已经实行“农村医疗合作社”,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并没有得到质的改变;而相对于大城市充足的教育资源,农村的教学设备落后、师资力量贫乏、课外创新拓展不足;而较之企业职工、城镇居民的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在农村则基本由农民自己承担。农村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极其不健全,不公平待遇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
5、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土地分散与集约化、分户经营与商品化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出来。由于缺少必要的政策保护,城乡发展、工农发展等不协调状况未得以根本上的改变。农民土地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损害农民利益的问题在一些方面还很突出,特别是滥征乱战农村土地、拖欠农民工工资、污染农村环境等问题引发的矛盾在局部地区相当突出。
6、我国农产品生产粗放,没有自己的特色品牌,且加工程度低,科技含量小,附加值低,使得农产品价格低,影响农民增收。
7、我国农村的金融体制不健全,信贷等资金来源狭窄,直接制约着我国农业的经济发展。
三、鉴于对新农村经济建设思考,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加快农业的发展是新农村经济建设的核心内容作为农村收入来源的支柱———农业的发展几乎决定着新农村经济建设的成败,尤其是在加入WTO之后,经济全球化以及全球食品价格上涨带来的冲击,将人们的视线又重新吸引到未来农业发展上来。农业面临着一波波巨大的挑战:伴随着农业生产中现代要素投入的大量增加,对农业劳动力的能力和素质的高要求;为适应更新速度快而需要的农业劳动力的高受教育程度;进口农产品的市场竞争……
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更好的加快农业的发展,我认为可以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所谓“农业产业化”即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企业为龙头、以基地为依托,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社会化生产组织形式、经营方式、运行机制和生产方式,是以多元参与者主体共同利益为基础的经济共同体。这就意味着,把农业发展成为面向市场、按照市场规律来安排的农业;成为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的有规模的农业;成为内涵式发展的农业。
为实现“农业产业化”,还需要各方面相互协调作用。
1.加快农业宏观管理体制改革,为农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自由化的贸易要求配套有灵活的农业管理体制,能够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对国内的生产政策、价格政策、市场政策、储备政策等一系列做出及时的应急调整。
2. 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培养新型农民。针对从事农业的主体的变化,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已成为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必然选择。对于部分未能进入更高阶段学习的农村学生应加大职业教育,使其具备一定的职业知识,实现教育和就业之间的衔接。而对于已投身于农业的农民来说,应定期组织关于农业方面的技能知识培训,使其具有更专业的素质。并且,可以通过吸引大学毕业生乃至更高学历的人才,来提升整体的水平,调动积极性。或者定期组织参观比较成功的农业发展基地,“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
3.对于政府来讲,其主要职责并不是对农产品的市场进行调控,而是提供服务。其具体服务的内容包括:一是政府应充分发挥在农业发展规划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引导、示范等途径,将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利用资源的农村农业产业政策推广出去,进而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政府的调整与经营者的积极配合下,形成真正平等竞争的社会环境,促进经营者之间、村落之间相互协作的形成和资本的合理流动。
二是提供农村农业生产必须的农业基础设施和服务,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推广的公共投入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诸如兴修水利,加强改土、水肥、良种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推广等方面的公共投入,属于WTO规则的“绿箱政策”,具有提高农业科技进步长期效果。
三是改善农业领域公共投资不足。对于财政支农资金,重点用于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推广、人才引进和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对于农业补贴,应减少对生产的直接补贴,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将其转化为对农业技术推广及创新的补贴。通过深化改革农业科研体制和技术推广体制,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四是保证农产品的流通渠道畅通。由于农产品生产存在季节性,农村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区域化和规模化,必定会造成农产品要在较大地域范围内流通和进行长距离的运销。所以,流通渠道的畅通对于保障生产者利益极为关键。应争取在全国范围内开辟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对鲜活农产品产品运输的公路收费适当给以减免;要把龙头企业原料采购、农产品运销纳入特别通行的管理范围,保证城市之间、区域之间、龙头企业与基地之间的物流畅通。
五是帮助建立和发展各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并通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施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制定与全国乃至国际统一的农产品标准。大力发展农业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的专业化合作。根据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鼓励农户之间的联合、合作、学习、研究,以此为基础,发展村落之间的农业行业协会,规范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其价格协调、纠纷处理、市场拓展和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使之成为连接农民、市场和政府之间的纽带。
4.注重对于对农产品品牌的建立。经济全球化下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已经不再只是农产品的竞争,更是农产品品牌的竞争。现如今的农产品,大多没有自己的品牌,只是以品种归类,如:番茄、葡萄,充其量以地区划分,如:东北的大米,没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品牌,因而在市场中竞争力弱。企业品牌可以迅速开拓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其代表着一种文化,一旦被接受,则会产生巨大的连锁反应。
(二)加强农村金融建设是农村经济建设的保障
农村金融创新是发展农村金融市场进而加快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手段。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以相适应的金融支持为支撑点,因而应根据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特点和发展要求,制定金融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指导性政策,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由于农户的资金需求数量规模小,且农户非常分散,正规金融机构在信贷方面往往面临着较高的交易成本和监督成本。如果允许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如成立乡村银行、农村合作基金会等,提供小额信贷服务,不仅可以扩大农村金融服务供给,而且由于更多的金融机构的参与,有助于形成多元竞争的局面,改善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的质量。
另外应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构建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组织体系,加大对农村经济的信贷投入。以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与担保机制为前提,努力拓宽农业融资渠道,并加大对农信社政策的扶持力度,加快解决农村资金外流问题,改革传统储蓄的管理体制,建立农村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机制。
(三)完善农村税费改革是农村经济建设的条件。
农村税费制度是一套向农民征税或收费的体系,它反映了国家、集体与农民之间的关系。就农业税收而言,因为近几年的减免政策,农民负担并不高,负担最重的是来自各种乱集资、乱收费、乱摊派,以及积累工和义务工投入,这些巧立名目的收费多达数百项。要想彻底解决诸如此类问题,应找到根源所在,明确责任,防止各单位之间推卸,奖励揭发检举行为,并对严惩恶劣行为,真正让农民没有后顾之忧。另外,对于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应降低其税负,优先保证出口农产品及其加工品退税,并提高出口退税率。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村改革与变迁》,蔡昉,王德文,都阳著,格致出版社
[2]《中国经济改革30 年,农村经济卷》,韩俊著,重庆大学出版社
[3]《县域经济发展及其贫家研究》,高宏彬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4]《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思考》,陈钰《现代商业》2011年24期
作者简介:陈岩(1992-),女,河北承德人,就读于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金融学。
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就范文6
2000年6月,国务院批准驻马店撤地设市,8月1日,地级驻马店市正式挂牌成立。与新世纪同步,驻马店走过了十年的艰辛路、十年的奋进路和十年的辉煌路,在创业发展史上谱写了迈向平安崛起的新篇章。
十年的巨大变化,十年的实践创新,既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回眸过去,我们深刻感到:创业蕴涵艰辛,成就得来不易,经验弥足珍贵。
(一)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为先导,以创新的思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解放思想是创新思路、加快发展的“金钥匙”,是克服困难、破解矛盾的“总开关”。纵观驻马店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市委、市政府每一次重大决策部署,每一次战略重点实施,都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髓,都体现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胆识和魄力。撤地设市以来,历届市委都在全市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主题实践活动,不断冲破落后思想的禁锢,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撤地设市之初,我们确立了“加快两化进程(工业化、城镇化)、强化一个基础(农业)、实施三大战略(科教兴市、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实现四个突破(东西合作、非公有制经济、畜牧业、旅游业)”的“二一三四”发展思路。2005年,提出了“深入开展‘三项建设’,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总体思路,使驻马店迎来了加快发展的春天。2008年以来,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一发展思路,提出了“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继续深化项目建设、平安建设和作风建设,加快推进‘三化’进程,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思路,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历史和实践证明,我们每一步跨越、每一次突破、每一项成就都是思想大解放催生、思路大创新推动的成果。
(二)必须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是硬道理。解决前进中的困难与问题,关键在于更好更快的发展。发展就会遇到困难,干事创业就会遇到险阻。十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回顾十年来的发展史,驻马店曾因为发展缓慢,老问题还未彻底解决,新问题又不断出现,在全省经济发展格局中位次落后。但是,我们始终把发展作为中心工作,一切围绕发展、一切为了发展、一切服务于发展,把加快发展、追赶发展、跨越发展、科学发展作为主旋律,逐步实现了经济的繁荣、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更困难。十年来,我们靠发展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抵御了市场风险的冲击、战胜了金融危机的危害,也靠发展不断提升了经济总量、增强了财政实力、树立了良好形象,逐步破解了工业发展、城市拆迁等遇到的难题。事实雄辩地证明,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只要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咬定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始终高扬发展主旋律,心无旁骛搞建设,就能在发展中应对挑战、经受考验,就能在发展中破解难题、奋勇前进,驻马店的经济社会就会兴旺发达,平安崛起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三)必须始终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总抓手,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项目建设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引擎和助推器,也是促进城镇化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一个项目可以带动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可以强大一方经济。目前,在各地竞相发展、激烈追逐中,谁在项目建设中率先一步、快人一拍,谁就能赢得发展的先机,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抢占发展的制高点。十年来,我们立足经济基础薄弱、总量偏小、发展滞后的现实,突出重点、审时度势,确立了“全部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以项目建设为重点、项目建设以工业项目为主导”的发展理念,积极实施“工业兴市”、“项目带动”战略,实现了项目尤其是工业项目从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步形成“小项目铺天盖地、大项目顶天立地”的良好局面,以项目建设促进了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工业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领域。十年来的实践证明,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工业经济的不断壮大,得益于项目建设的强力拉动。我市要赶上全省平均发展水平,缩小与周边先进地区的差距,就必须按照市委提出的“以科学发展论英雄,以项目建设论政绩,以招商引资论本领,以贡献大小论奖惩”的正确导向,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总抓手,扭住工业这个牛鼻子,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兴市”、“工业强市”战略,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努力实现驻马店经济的跨越发展。
(四)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为加快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改革开放是一切事业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和永恒动力,体制机制创新是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着力点和切入点。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也是驻马店过去十年取得显著成绩的主要经验。撤地设市以来,从推行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为重点的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到以全部免除农业税为重点的农村税费改革,再到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为重点的城乡二元体制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从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到以重组兼并、上市融资和引入战略投资为主的投融资制度改革,焕发了企业生机与活力;大力推进财政、金融、外贸、供销、住房、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等一系列体制机制的创新,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我市连续13次成功举办了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以开放的思维、合作的方略、宽广的胸怀,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极大地提升了驻马店的整体形象,成为吸收利用外资和项目投资的“热土”。十年来发展的事实证明,只有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加大合作交流,着力构建有利于快速发展、跨越发展、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才能有效破解发展难题、消除发展障碍,才能让各类生产要素更好地聚集、各种竞争优势更好地释放,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五)必须始终坚持关注和改善民生,以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关注和改善民生是第一追求。和谐稳定是人民所盼、社会之福、发展之基。没有和谐稳定的环境,做好任何事业都是空谈,已经取得的发展成果也会丧失。过去十年的历程,是全市人民创业创新的奋斗史,也是维护大局稳定的发展史。十年来,我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各项事业得到顺利推进。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努力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时始终把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放在首要位置,既注重经济发展的硬指标,更注重社会事业发展的软指标。通过每年实施的以“十五大实事”为主要内容的“民生工程”,不断加大对农村交通、义务教育、新农合、农村低保等方面的投入,及时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让改革开放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通过深入开展平安建设,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大力加强公共安全服务体系建设,维护了社会大局稳定,形成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十年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的发展愿望,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满腔热情地投身于实现驻马店平安崛起的伟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