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心理学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学习心理学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学习心理学知识

如何学习心理学知识范文1

1.无目标

没有规划人生目标,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的动力也没有,生活的目标是顺其自然,这是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反映出来的一个问题,这是一种典型的心理疲倦反应,主要表现有:学习不主动,缺乏动力和热情,课前、课后不预习、不复习,对老师安排的任务不认真完成;上课不听讲,没精神,下课生龙活虎,精力旺盛;经常无故迟到,千方百计逃课;白天睡觉,晚上彻夜上网。

2.很自卑

自卑的心理现象在高职学生中较常见,很多高职学生觉得自己各方面低人一等,高考失利后恐惧失败,什么事情都不敢尝试。

3.懈怠

很多的高职学生对自己要求不高,学习怎样也无所谓,考试能蒙混过关就行,一些荣誉方面的事情想都不想,看起来冷静自制,无所欲求,实际上缺乏求知欲和上进心,缺乏理想。

二 造成高职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原因

1.心理素质脆弱

心理素质脆弱,由于教育和家庭的影响等方面的原因,这类学生在一定的环境中成长,以往的生活模式已形成,只能接受成功,而不能经受失败,因而在新的环境里容易受挫,一旦挫折强度较大,或持续时间较长,就会失望自卑,心灰意冷,萎靡不振。

2.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习没有目标,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觉得学到的知识对今后没有什么用处,得过且过。

3.不良社会传媒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

大众传播手段越来越先进,大学生辨别能力差,崇尚科学但又盲目崇拜。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不能配合学校的教育,对孩子不能正确加以教育和引导,从而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效果。

三 解决高职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策略

1.要重视预防机制的建立完善

第一,狠抓学生的入学教育。入学教育是让高职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形成合理自我定位的第一步。所以,学生入学后一定要开展入学教育,教师应在学生入学开始,就帮助学生调整好心态,没必要对高职学生的身份感到不适应,帮助他们分析职业教育的现状,引导其充分认识高职教育的地位和意义,充分认识高职生的社会价值,以增强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使命感,强化学习的动力和对学习的兴趣。

第二,授课教师各方面素质的完善。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主导作用的发挥,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教师对学生表现出关心和爱护,可以缩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从心里真正接纳教师、爱教师,最后转化为爱学习;教师对学生的宽容和信赖,也会使学生产生自信心,可以消除学生在学习上的紧张、焦虑等;教学方法、手段的合理运用,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要注意培养高职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

注意培养高职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健康的学习心理包括正确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坚定的学习信念、顽强的学习意志、良好的学习行为、科学的学习方法等,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健康的学习心理教育,提高学习心理健康水平。

第一,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教师应注重增强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引导其平静而又理智地看待自己的长处与短处,确立合乎自身实际情况的目标,培养顽强的意志和坚强的性格,增强对挫折的承受力,冷静地对待自己的得与失。

第二,加强学习动机教育。合理的动机是高职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推动力,因此,一方面进行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教育,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对学习意义的认识,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另一方面帮助他们设置恰当的学习目标,选择合理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方向性和有序性。

第三,学习兴趣的养成。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人们对一项工作感兴趣,在工作中可以发挥出60%~80%的潜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就要抓好专业教育,加强对专业的特点、历史以及发展趋势的介绍,知之深,方能爱之切。再次,要对专业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另外,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学会分析自己的学习情况,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学习,努力提高学习效率,不断提高学习成绩,以增强学习信心。

3.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事实证明,学校教学抓得紧,校风校纪严明,学风就好一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高一些,问题就会少一些。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校的人文内涵、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校的首要大事。

参考文献

如何学习心理学知识范文2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扩招,高考录取率也逐年攀升,2013年全国高考平均录取率增加了7%,达到了75%,部分省份的录取率甚至超过了90%。高录取率对于大部分高考考生来说是一个喜讯,但在笔者工作的学校每年约有15%左右的学生,高考的分数线超过了本科录取线,但因为志愿填报和高校录取中的不确定因素,最后只接到了高职院校的录取通知书。这类学生在高中时成绩较好,对高考的心理期望较高,往往以考上理想的二本院校为人生的目标,但显示却给他们一个无情的打击。相对于其他顺利进入二本、三本院校的同学,他们承受着“名落孙山”的痛苦和压力。对于到高职院校学习也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许多同学出现了心理问题,不能很快地融入到学习生活当中,给自己的求学生涯造成了阻碍!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者,应该认真研究和了解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状况和问题,给予他们关怀和引导,帮助他们尽快地走出“高考失败”的阴影,调整好心态,步入学习生活的正轨。

高分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失落心理,高分学生在填报志愿时普遍有着较高的心理期待的,但是由于填报志愿中的冒险因素导致了愿望的落空,到理想大学就读的希望变成了泡影,内心从得知分数后的喜悦转变成了失败的痛苦和煎熬,受到了挫折后很容易从过度自信转到自我否定和怀疑。本来自己在高中成绩并不差,受到老师和家长的关心和爱护。对他们都有着殷切的期望,把他们当作本科生的苗子在培养,关怀备至。然而,本科落榜后,有的家长不会调节自己的心理,不但没有安慰孩子,发反而认为孩子没有被本科院校录取就是丢了自己的脸,经常唉声叹气,抱怨指责,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有的老师也表现出了失望之情,对他们的也不如以前那么关注,面对这种变化,高分学生心理会倍感失落,进而会产生苦闷、失意等消极心理。

懊悔心理,这部分同学被录取到高职院校入学后,虽然本科志愿落榜的心理打击得到了补偿,但是,高职院校本就并不是他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对现实强烈的不满让他们产生了懊悔心理,认为自己在填报志愿时不应该盲目自信,如果更加谨慎可能也可以录取到本科院校录取,从而心烦意乱、精神不振、忧心忡忡、焦虑不安。

自卑心理,高分学生成绩一般都比较好,高考前信心满满,然而,看着当初成绩和自己差不多,甚至成绩不如自己的同学都考上不错的本科,自己却因填报志愿的失败,未能录取到本科院校,最后只能到高职院校求学。高考前平等的同学关系,因为录取的院校层次不同,面对那些“准本科生”自惭形秽,不自觉地生出了强烈的自卑心理,甚至认为高中的老师也偏爱考上本科的学生,不再喜欢自己。继而不去参加同学的聚会活动,窝在家里自怨自艾。

内疚心理,在十几年的求学道路上,父母为了孩子能考理想的高等学府,付出了极大的精力和心血,特别是来自于农村家庭的学生,父母不分严寒酷暑在田地或工地上辛勤劳作,用自己的血汗钱供养孩子求学,自己省吃俭用,但是对子女的要求是有求必应的。家庭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盼望着他能刻苦学习,通过高考考入本科院校,为自己的将来铺平坦途。面对孩子高考后的结果,有的家长指责批评,唉声叹气,有的家长沉默无语,失意惆怅。在这种情形下,孩子的心理往往感到愧对父母的辛苦养育,十分内疚,也怕以后失去家人亲戚的重视,心理负担沉重,精神压力大。

孤独心理,在长期的求学生涯中,为了考生理想的大学,这类成绩较好的学生几乎把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到了学习上,因此人际交往不广,交际能力差。在高中阶段没有感觉到什么不适应,但是进入高职院校后,同学来自于天南海北,大家的成长经历和生活习惯都有较大的差异,难以结交到知心的朋友。而且,高分学生因为以前成绩较好,对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并不满意,认为自己比其他同学优秀,保持着清高的姿态,不愿意与同学们交往,喜欢独来独往,不合群,性格孤僻。

迷茫心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受中国传统文化和一直以来把大学生当作天之骄子的观念的影响,社会还是普遍认为大学生就应该出来当干部、做白领,而不看好大学生出来当工人,做蓝领。往往一听到在高职院校就读,就认为这个学生没出息,没有前途。所以这部分学生也被在高职院校的就业层次不高、不能继续考研深造等问题所困扰,深感到彷徨和迷茫,无法将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更不知道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高分学生心理问题的调适

面对种种的心理问题,学校、家长和学生本人都必须正确地对待,用恰当的方式解决,因为从高中进入高职院校就读,学生本身就需要一段不短的适应期,如果还沉浸在高考失误的悔恨、懊恼情绪中,就更难适应到新的环境生活中来,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带来更多的烦恼和波折。

学生本人应该积极地从“本科落榜”的心理阴影中走出来,勇敢地面对失败,坦然地接受她,并认真地分析自己的情况,调整好心态。尽量缩短高分落榜给自己带来的失望和痛苦,高考只是人生经历中的一次考试而已,它不是人生的全部,当今社会已不是以学校等级来决论英雄的时代,在高职院校就读并不代表低人一等,没有前途。反而在中国制造业迅猛发展,产业改革升级的浪潮下,国家更加需要技术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业人才。放下心里的包袱,振奋精神,在未来的学习生涯中刻苦努力,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才是走出失败,重树信心的最佳办法。

要学会心理宣泄,对于“本科落榜”的失落和痛苦,不能总是压抑在心里,这样只会让自己长期处于消极情绪中,可以找自己信任的朋友、老师、长辈倾诉,把自己抑郁的情绪释放出来。也可以在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宣泄不良情绪,或者听听自己喜欢的歌曲,看看电影,参加文娱活动,外出旅游等健康的方式放松心情。

如何学习心理学知识范文3

关键词 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信息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13-0087-01

所谓历史知识信息传递,是指由历史教育工作者将历史科学体系中最基本的知识如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已经基本形成统一认识的信息在师生互动的基础经过一定的讲解、双向交流活动让学生得以掌握的一种教学活动。由于历史基本知识的掌握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最基本的内容,因此,我们将这一类以历史知识信息的传递为主的教学过程称为历史常规课。历史教育工作者向受教育者传递历史知识信息的是学校历史教学的基本功能;接受一定的历史知识信息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没有了历史知识信息的传递,向学生传授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习惯、塑造学生的个性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向学生传递历史知识信息是历史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工作和任务。

一、教学应侧重于以归纳历史知识点

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是在基本的历史时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基础上构建的,基本的历史知识点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的阶梯,没有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就谈不上具有积累历史素养的基础。同时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其本身所具有的教育任务和教育功能与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信息的要求并不矛盾。如果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忽视了历史基本信息的掌握而单方面地追求现代教学技术,那么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历史思维、历史分析与综合能力都会成为一句空话。

《历史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中指出: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作为基于历史知识信息传递的教学课堂,就必须要在对知识点进行归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在这一方面上,忌讳只是勾划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而这又恰恰是历史教学中最容易犯的毛病。如果在的历史教学中不摒弃让学生完全地记诵知识点,不教给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的方法和技巧,那就绝不是新理念下新课程的历史教学。

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教师引导相结合

中学阶段的历史学科的知识内容已经大大减少,所涉及到的历史知识绝大多数是基础性的、普及性的,其难度大为降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达到一定程度的了解和理解。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往往愿意不厌其烦地进行讲解、分析、强调,这恰恰违背了新课程注重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要求能够让学生“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没有能够发挥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的自主性,也没有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从某种角度上讲,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很难让学生的困惑之处主动地表现出来,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眉毛胡子一把抓,始终不能让学生摆脱被动学习的状态而体现学习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能及时使学生学习的状况表现出来,更不能有针对性地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或困难。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参与到制定一定的学习目标、学习进度等,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理解、掌握的情况能够比较迅速地反馈给教师,同时也避免了教师大量的重复的或无谓的讲解。这样通过自主学习辅以教师的指导、强调,学生对基本的历史知识信息掌握的效率要高得多。

三、教学较侧重于学生对基本史实的了解和掌握

如何学习心理学知识范文4

【关键词】中职学生;顶岗实习;心理疏导

根据《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旨在让中职学生从单一的学校课堂走入实际的职业岗位,从理论学习为主转向实践过程为主,逐步形成较强的动手能力、工作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过程。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能够尽快将所学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实现所学知识与企业、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触,树立起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练就过得硬的职业技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会由于各种因素影响,不能够适应企业的要求,离职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一部分学生不能完成顶岗实习的任务,影响了整个学校的顶岗实习效果,同时对社会也产生了诸多的负面影响。因此,加强对顶岗实习期间的学生的心理疏导,不仅巩固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转化过程,也对国家政策的落实、顶岗实习目标的实现,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入手,强化企业岗位的适应能力。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企业员工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也是企业对员工最基本的规范和要求,也是每个员工担负起自己的工作责任必备的素质。但是现在的中职学生由于受社会的影响,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能给自己有准确的定位,对待现有的工作岗位不热心,不想如何去好好工作、学习,而是比较工作轻松度,在工作过程中稍有不顺心就产生离职念头。因此,无论是学校进企业带队老师还是班主任,要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都要经常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要让学生明白自己是企业员工和学生的双重身份,鼓励学生善于在实践中学习,善于在工作岗位上学习,而是在实习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掌握岗位的操作程序,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熟悉本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以提高自己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将来就业竞争能力。

二、从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入手,提高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

由于许多中职学生从小处在娇生惯养的生活中,没有吃过多少苦,没有经受社会的磨练,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处理不好与领导、同事或客户的关系,往往欲想完成工作欲表达不清楚。在每每工作业绩不理想的时候,心理上产生具大压力,形成心理疲劳而离职。因此,对这部分学生要从缓解心理压力入手,可以通过电话、QQ聊天或面对面交流的形式进行心理疏导。告诉学生现在的工作是今后成功经验的积累过程,风雨过后一定能见彩虹,“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让他们明白“成功不是终点,失败也并非末日,最重要的是继续前进的勇气”的道理,理解人生就像植物生长的过程,只要坚持努力,一定会有开花结果的那一天;唯有面对压力,才能学会与压力共存,才能在风雪中起舞;奋斗是成功的翅膀,压力是青春的步伐,只有踏歌前行,才能拥有卓越的人生。

三、从调整学生的就业观念入手,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在中职学生顶岗实习中,有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往往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实际能力,好高骛远,幻想到实习单位做领导和管理工作,而不愿去基层一线做具体的工作,工作中遇到不顺心就撂担子;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顶岗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知识或者发展规划不一致时,也会产生不满和失望的情绪。对于这部分学生,让他们把现有的岗位与自己的职业规划相对照,是否有利于今后个人价值的实现,一个人有了真才实学,才能够适应多种岗位。比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一定要在计算机公司实习,可以从事广告设计、网络销售、银行服务、办公文秘、仓储等相关的行业。让他们明白“入一行,先别惦记能赚多少钱,先学着让自己值钱;赚不到钱,赚知识;赚不到知识,赚经历; 赚不到经历,赚阅历”的道理,知道“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时,就应该静下心来学习;当你的能力还驾驭不了你的目标时,就应该沉下心来历练”。让他们只有先改变自己的态度,才能改变人生的高度。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的意识,克服消极思想,充分利用现在的岗位,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完善自我,侍机待发,厚积薄发。只有做好自己的人生职业规划,才能更好有利于自己今后的就业。

四、从与学生家长沟通入手,共同稳定学生的实习情绪。

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学生家长的态度,家长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学生接受顶岗实习教育的态度。由于大部分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时,初次离家,克服不了想家的心理,在工作过程中稍微一点不如意,喜欢向家长倾诉,有时还会添油加醋地把问题扩大化,家长在不明事理的情况下就支持了学生的离职。因此,实习带队老师要经常和学生家长联系,沟通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引导家长对顶岗实习目的有正确的认识,全面的对待学生所描述的问题,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法,完成学生顶岗实习。笔者曾遇到这样的一个事例:一个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想家,给家长的电话中说工作环境多么苦、自己水土不服、同学已经走了许多等,当时正好学生家长在同城市,就邀请家长到企业看看,家长看过后非常认同笔者预先处理的方式,并让这名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继续。可见家长参与顶岗实习的管理,能与学校、企业形成教育的合力,让学生在未来能更好的适应社会,更快的融入社会,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人生目标。

五、从与实习企业协调入手,共同稳定学生的思想情绪。

企业是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工作的具体实施者,不仅要为学生实习提供必要的学习、生活、劳动环境,还要指导学生完成顶岗实习任务。但是现实中也有的企业把实习学生当成了临时工或廉价劳动力,没有给学生安排企业师傅指导就让学生完成相应的工作,而造成学生离职,使顶岗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要加强与实习企业的工作协调,要求接收实习学生的企业要严格执行国家对顶岗实习的规定,为顶岗实习的学生要选择技能强、职业素养好的优秀员工担任实习指导师傅,指导师傅不仅要对学生的安全意识、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等方面进行指导,还要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技能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要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团队意识、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技能掌握情况、在岗位上的表现、实习纪律等进行监督考核,与学校指导老师一起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学生只有能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实际操作水平,融入企业,才能思想稳定,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总之,做好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心理疏导工作,不单是某个方面的工作,而应从全方位、多角度的进行,学校、企业、家庭、指导老师共同参与,形成教育的合力,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明确人生目标和自身定位,才能完善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计划,为社会培养出更合格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14〕19号文件

如何学习心理学知识范文5

关键词:教学策略;美术特色;小惩大戒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256-01

一、怎样做到小惩大戒

教学片断:由于我校学生的自制力较差,地理学科地位较低,所以常出现课前课堂里乱哄哄,上课时吃东西、随意讲话、随意话题发散、注意力很难集中且易分散等,通常教师会采取语言暴力或采取惩罚措施达到目的。

教学策略:在教育上,只能说多奖励,少惩罚。怎样使小惩得到最佳效果呢?儿童心理学指出:当惩罚伴随着良好的理性认识时,各种惩罚形式都将会变得更有效。即儿童听到详细说明为什么受到惩罚的行为是错误的和为什么他做了之后觉得不好的理由。他可能会为“想做这种错误行为”而感到自己相当不成熟和羞耻。他会发自内心地去抑制这种不良行为的再发生。所以教师应在开学的第一节课做到有言在先、预防为主、赏罚分明,同时也应注意宽严相济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

二、如何调整学生的学习策略

笔者认为地理练习在有限的时间内要精讲精练,讲是重要环节最好要学生讲,既要解释正确答案为什么是正确又要解释错误答案为什么是错误的,从学习心理学上看此做法要比单纯要求儿童解释为什么正确答案是正确的会产生更多的学习,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策略,使其“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三、怎样避免机械学习

教学片断:在教学中常遇到部分学生说:“我会背概念但不会用”,但当一一对话时才发现根本问题是学生不理解基本的概念,但不懂装懂通过机械的记忆住少量最重要的术语或句子,造成一种理解的假象,但遇到实际问题却一筹莫展说明他们是机械学习。

教学策略:首先教师要强调:理解是第一要务,单纯记忆是劳而无获的,第二加强学法指导根据学生实际进行教材处理、注意基本原理的理解,使知识更加系统化;使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建立起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并采用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吻合的教学方法,在进行学习评定时要以意义的理解为重点;从而避免机械学习。

四、怎样解决速度和效率的矛盾

学习心理学研究发现:新知识加工时间到底要多长,依赖于所学知识的难度及学习者的背景知识。当教授新生学习“较难、较新”的知识时,每讲授10—15分钟,可能就需要2—5分钟的反思[2],给予学生较长的知识内化的时间、提供有组织的完善的课文材料等措施,对于我校学习能力较差和缺乏基础知识的学生来说可以达到较好效果;另一方面学习心理学发现:在年龄较大的儿童的记忆系统中一旦由于失误而产生这种错误记忆,则错误记忆将比持久的正确记忆更有可能得到再次提取。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易产生错误的部分,利用首因效应从开始就强调正确的是什么,避免学生产生错误记忆。

五、怎样使知识呈现多样化

教学片断:在许多的地理课堂中多媒体成为主角,一节课有大量的知识呈现;许多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逐渐势微,但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在一堂课中大量图片呈现且转瞬即逝,他们不能很好的掌握,他们需要更多使用直观教具、联系周围事物、采取板画等形式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策略:多媒体教学具有明显的优点,但由于地理学科的特点其可采用多种知识呈现方式,其中地图既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又是不可或缺的地理知识的重要来源,利用地图进行教学,成为中学地理教学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地理学科的特色,特别是挂图,它是虚拟的多媒体演示代替不了地理的实物教具,所以我们在教室中张贴中国、世界地图,形成地理学习氛围同时让学生随时能够接触到地图。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加深了对知识的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高。

六、如何使学生更多的投入学习

教学片断:在课堂教学中我校教师普遍感到分组讨论推代表回答或提问时,一般都较难顺利完成,学生表现出不合作,一部分人不愿参加集体讨论各自为政、有些想法的学生不愿站起来表达,最终讨论流于形式转变为教师自己的设问或个别学生的固定节目。

教学策略:由于我校学生普遍学习成绩欠佳、缺乏自信、自我效能感所以极力避免挑战,学习心理学指出:高成就定向的被试者来说,当持有表现性目标时他们的兴趣水平较高一些;而对于低成就定向的被试而言,当持有掌握性目标时兴趣水平较高一些。低成就需要的被试一般会避免与他人做比较,当要求其与他人做比较时会产生焦虑感,但是要求他们树立掌握性目标时就使其获得了评价自身能力的机会,因此会增强学习的兴趣[1]。所以教学中我们更多的制定掌握性目标,对较难回答的问题提出表现性目标,使大部分学生能积极投入学习,同时对高成就定向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七、如何协调不同气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

如何学习心理学知识范文6

(一)传统语文课堂

新课程改革以前,绝大多数教师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讲授法。这种授课模式决定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地位: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教学的客体,强调的是“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注重教师权威至上,忽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作用。在教学内容上,受苏联教育学的影响,大多数语文教师一般只按作者、背景知识、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以及写作特点等要点进行解读。传统语文课堂,过分依赖教师教学,重视课本内容知识的讲授,忽视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受重视,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容易让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从而引发一系列课堂教学问题。

(二)当下语文课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文件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要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的学习在成为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语文课堂教学固化模式。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体现,最明显的当属教学方法上的改变,而且还形成了一定区域的教学流派。比如,以钱梦龙老师为代表的导读派,以于漪老师为代表的情感派,以魏书生老师为代表的管理派,等等。从现代学习论的角度来看,当下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突破了以往单一的陈述性知识以及简单的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现状,强化对高级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认知,尤其强调学生在情感知识层面上的升华。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上的变化,加上社会环境的改变,一定程度上促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积极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重视,而教师的角色也从“主宰者”变成了“引导者”。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小组讨论,自主探讨问题,教师再加以引导。学生和教师间关系的变化使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语文课堂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课堂教学的形式化依然严重,公开课、教学技能大赛中所呈现的学生积极讨论和教师有效引导的场景并不能常规化地出现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课堂中“语文味”逐步淡化,语文课堂已俨然成为教师展现“多姿多彩”的大舞台;语文课堂的创新,同样也成为一些老师误解、曲解语文文本知识的有力借口。可以这样说,语文改革,改的是形式、是套路,不变的是语文课堂中学生的主动性缺失问题。

二、人本主义学习心理学缺失下的语文课堂反思

(一)理论与实践的脱轨

从语文课堂的发展历史来看,多数语文教育专家倾向于对教学理论的探讨,而忽视了对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操作的研究。对于很多乡村教师或者基础知识薄弱的语文教师而言,科学的教学理论相对缺失,传统模式化的教学思想根深蒂固。理论与实践的这种偏离与脱轨导致语文教学流于形式化。例如,何更生教授在广州某乡村学校听课时,发现上课的语文教师说了这样一句话:“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方法概括人物性格特征”。很明显,这句话是存在问题的。从现代学习论的角度来看,“通过”后面的内容应为高级技能知识,而“概括”后面的知识应为策略性知识。这两种知识怎么能有效地加以结合呢?因此,对于乡村教师来说,理论的缺乏,往往会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的固守甚至是错误。而对于那些能够接触大量科学理论知识的教育专家和教育研究者们来说,实际的操作相对缺乏,理论化太过浓厚。在课堂表现中,往往呈现出教学内容高深晦涩,缺乏一定的生动性,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主动性得不到提高等问题。

(二)语文课堂的“伪”化

有效的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考虑,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应体现在学生对于不同知识内容的把握上。具体来说,教师需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在学习成果上,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中的陈述性知识要熟记,对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应掌握并运用,而在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方面应有一定的自我认识并能得到有效地内化和升华。但是,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却不高,这主要归结于语文课堂出现的“假语文”现象。对于语文之“假”的批判,教育界普遍认为是因为语文课堂中的技术手段泛滥以及语文公开课的作秀。但深入内部探讨,语文课堂有效性低下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评价机制的僵化。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对语文教师的评价主要看重其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以及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因此,在公开课或技能大赛中,教师会过度包装自己的教学行为,甚至为达到较高的观赏性,不惜将语文课上成了地理课、体育课等不关乎语文的课堂。而对于科学的文本理论知识的研读,却少之又少。甚至,很多教师将上升到精神层面的情感、态度作为自己渲染课堂气氛的有力法宝,却忽视了学生如何领会、吸收此类抽象知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总而言之,语文课堂的最大弊端来自于教师与学生间地位的不平等、角色间的逆向性。因此,我们需从提高学生主体性地位上来考虑语文课堂上发生的一系列问题,并需要运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语文课堂进行反思并采取相应措施。

三、人本主义学习心理学适应语文课堂

教学的理论依据

人本主义学习心理学强调“以人性为本位”,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学生的潜能,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求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情感、意愿和观念。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学习者学习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探究自己的情感,学会与教师及班级集体成员交往,阐明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实现自己的潜能,以达到最佳境界的过程。面对当今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缺失这一现象,人本主义学习心理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一)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人本主义理论下的学生主体性不仅仅是课堂角色的主体性,更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的主动自觉性。这种主动性不拘泥于对文本知识内容的学习,而是适应世界变化的不定量的学习。换句话说,就是要学习“如何学习”。人本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念,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中心,认为学校为学生而设,教师为学生而教。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有效地切合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即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能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

(二)强调对学生人格的培养

马斯洛认为,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帮助发展人的个性,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潜能。康布斯也曾强调,教学的基本目的并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或技能,而是帮助他们学习一种积极的自我概念,除了让学生知道“我做什么”,还要让他们知道“我是谁”。人本主义将学习划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人本心理学家强调有意义学习。他们认为无意义学习是偏执的向学生灌输知识和材料的学习,而有意义学习是在动力驱动之下自觉地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有意义学习强调学生整体性发展,强调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当下的语文课堂,在学生的人格培养上缺乏意识,而人本主义的思想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弊端。

四、人本主义学习心理学下的语文课堂构建

(一)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

罗杰斯曾提出,教师应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给学生充分的信任,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要持有一种正确的态度,即学生与教师之间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充当一名合格的指导者。在课堂教学中,要落实好“以人为本”思想,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思想。既要考虑到优秀学生的主动性,同时也要关注到学习兴趣不浓厚的学生的学习权利。通过教师鼓励、学生共同体的刺激,将这些学生纳入到语文课堂的学习中来。

(二)活泼、生动的学习内容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们强调有意义学习,即强调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看到学习与自我的关系,而这种联系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的帮助才能完成。教师要将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用一种有趣、新奇的方式加以展示,以便有效地激发学生自我的一些学习经验,让学生探索出自己的学习模式,从“自我”中寻找快速有效的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打破传统,创设出新的教学内容。这种“新”既要是活泼生动的,也必须是基于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层面上的。

(三)新颖、独特的学习方法

人本主义认为,教师在课堂中只是一种“催化剂”。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去学习、适应世界的变化,通过自我的努力,而不是教师本身的指导,去提高自己的人格。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构建出多种激发学生讨论与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比如最近较为流行的“翻转课堂”,其对传统课堂流程的转变让学习更加灵活。

(四)实时、有效的回馈与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