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学情绪调节的策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学情绪调节的策略范文1
摘 要 一般认为,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决策(decision-making)是一种高级的认知过程,涉及到对选项间进行比较选择和评估的过程,它既受人类信息处理能力的限制,又无法避免情绪的影响。在决策过程中情绪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影响决策:影响决策过程和决策问题的表征性。情绪还可以影响决策问题的结构,也就是,通过影响选项的外表、表象以及选项情节的吸引性来实现对决策过程的影响。
关键词 情绪调节 决策 策略
一、情绪调节的定义
情绪调节是来源于发展心理学的词汇。与其他心理学的定义一样,心理学家使用不同的术语对其进行定义,但是大部分情绪调节的定义都包括以下成分:在监控和评估情绪状态过程中,个体采取行动维持或改变(提高或压抑)情绪的强度,延长或缩短情绪表达的时间。
Gorss和块Levenson(1993,1997)指出,情绪调节的成分不仅包括情绪系统内的主要成份,也包括情绪系统以外的认知、行为等。该观点得到了Cicchetti等人(1992)研究证据的进一步支持。Gross(1998)认为【1】情绪调节(Emotion Regulation)是指“个体对具有什么样的情绪、情绪什么时候发生、如何进行情绪体验与表达施加影响的过程。”简单地说,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对情绪发生、体验与表达施加影响的过程。
情绪调节是为了协调情绪与认知、行为的互动,使情绪在生理唤醒、主观体验和表情行为等方面达到良好的、适应的、灵活有效的、可管理的状态,而且情绪调节帮助促进任务定向行为和认知活动,提高作业成绩,使人类功能达到最佳状态(黄敏儿,郭德俊,2000)。
总的来说,情绪调节是指在情绪唤醒时,人们改变思维或行为方式以影响情绪的产生、
体验以及情绪的表达的过程(Richard,2000)。情绪调节与社会交往、社会能力、社会适应、心理健康等一系列的发展结果相联系。
二、决策的过程
决策(decision-making)是一种高级的认知过程【2】,涉及到对选项间进行比较选择和评估的过程,它既受人类信息处理能力的限制,又无法避免情绪的影响。情绪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背景,能够驱策个人发生反应,影响人的思维和行动。研究发现情绪是影响决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Svenson认为,决策可以分成四种水平,一般来说,决策水平越高,决策所需的能量资源(由心理和生理能量资源构成)就越多。由于人们想尽量少地使用能量资源,因此, 做出决策的条件不变时,人们就会尽量在低水平上做出决策,避免在高水平上做出决策。
三、情绪调节对决策过程的影响
直到决策后情绪(post-decision emotion)和决策时情绪(decision process emotion)研究的兴起,情绪才“彻底从认知评估中独立出来,作为一个货真价实的变量直接影响着风险决策的做出。”
首先,有关决策后情绪(post-decision emotion)的研究显示,情绪与风险决策的影响关系是双向的,风险决策积极或消极的结果能够引发决策的某种情绪,而该种情绪反过来又会影响到随后风险决策的做出,这就涉及到决策后情绪(post-decision emotion)的研究。
比如,Zeelenberg(1998)通过实验研究,探测了决策者体验到的后悔情绪对随后所做的风险决策的影响,并对消极决策结果产生的后悔情绪和失望情绪进行了区分。当人们得知预期的结果,但后来却意识到另一行为过程产生的结果会更好时,他们将体验到后悔情绪;而当一个选择的结果比预期的要差时,他们会感觉很失望
最近,Ratner探测了风险决策结果的消极情绪反应对随后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即使是最好的风险决策也有可能导致令人不快的结果。当一项好的风险决策导致令人不快的结果,由该结果所引发的消极情绪(主要是后悔)将促使人们在下一次风险决策时不去选择最有可能成功的选项,而是选择次之的选项。可见,尽管有关决策后情绪(post-decision emotion)对风险决策影响的研究不多,但已经开始重视情绪对风险决策的直接影响作用,实现了情绪与认知的分离,这是一大进步。
参考文献:
[1]李英武.情绪调节策略对决策的影响.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5-6.
[2]宋灵青,李玉环,刘儒德.情绪与认知方式对决策的影响.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116-117.
[3]王沛,康琳.任务无关积极情绪与时间限制对大学生风险决策的影响.心理学探新.2008(1):56-57.
[4]庄锦英,陈明燕.论消极情绪对决策的影响.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5(5):7-9.
心理学情绪调节的策略范文2
1.1积极情绪的扩展和建构理论及其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1.1.1积极情绪的扩展和建构理论Fredrickson认为暂时的积极情绪体验会对个体的心理、身体、社会资源产生持久的作用,会促进人际交往的和谐,扩展个体的应对资源,对个体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Fredrickson曾来形象地展示“积极情绪的扩展和建构理论”的作用过程,他特别提到,这一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也就是说,个体每一次的积极情绪体验都会使个体原来的思想或行为模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3]。积极情绪对注意力、认知和行为有扩展作用,能够拓宽感知、思维和瞬时思维活动范围。由此他还推断出一个限制假设,就是消极情绪可以限制这些范围[4]。BarbaraL.Fredrickson和ChristineBranigan验证了积极情绪扩展和建设理论,积极情绪下的被试想要做的事情多于消极情绪的被试,中性情绪的被试也有很多想要做的事。体验到积极情绪的被试更愿意参加户外体育运动、体育锻炼、游戏和社会性活动。而体验到消极情绪的人则表现出愿望减少并伴随或求助于他人愿望的增加[4]。李淑娜的研究验证了积极情绪能够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消极情绪则起阻碍作用[5].卢家楣、贺雯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果,即低状态焦虑的个体在创造力的流畅性和变通性上好于高状态焦虑的个体(低状态焦虑的个体情绪表现大多为放松、愉悦、积极的,而高状态焦虑的个体情绪表现大多为紧张、消极的)[6]。目前大1.1.2积极情绪的扩展和建构理论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积极情绪的扩展和建构理论强调了积极情绪对于个体的认知、行为的重要作用。体育运动心理学领域多集中于运动员赛前焦虑调节问题的研究,往往忽视了对积极情绪这一人类积极品质培养的研究。那么积极情绪在体育运动中能起到多大作用,是否能够促进运动记忆和技能的掌握。巫会朋、张翼等曾对某学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跨栏课实施积极情绪培养的教学手段,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验,学生的技评成绩、及格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这说明积极情绪对于技能的掌握有积极作用,可以将培养积极情绪的教学手段融入体育教学中,也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刘晓茹、丹认为运动成绩较优组的运动员赛前焦虑水平较低,自信心最高[8]。比尔·摩根曾提出了优秀运动员心理剖面图,强调了优秀运动员的活力水平高于常模水平。目前,在竞技领域,大多研究都是将成绩作为因变量,将运动认知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较少对运动感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进行研究。
此外,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积极情绪与运动中的积极情绪的差异,惯常的积极情绪对认知的促进作用是否对运动感知觉、运动思维、运动记忆等运动认知有正迁移,运动员在运动中的积极情绪对非操作技能学习的认知过程是否也存在积极作用,这些都是以后需要探讨的问题。
1.2心境一致性理论及其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1.2.1心境一致性理论心境一致性理论是指个体对事件进行信息编码、加工时与当时情绪相联系,当下次再出现某种情绪时会有选择性地回忆起与之相一致的信息。其中包括与当前情绪相一致的信息容易得到更多的认知加工;回忆时对与当时情绪相一致的信息更容易被提取出来。
联想网络模型:Bower提出的联想网络模型认为,基本情绪(快乐、愤怒、恐惧、悲伤等)是以节点的形式储存在认知系统中的,相关事物通过节点相联系。当某个情绪节点被触发后,与之联结的相关网络将被激活。相关网络包括相应的生理、行为反应,相关主题及相应的情绪事件。当快乐情绪节点被激活时,相应的网络也随之激活,包括快乐情绪的生理、行为反应,并且更倾向于加工或回忆起愉快事件。毛浩然认为处于积极情绪的个体能相对有效地记忆具有积极情感色彩的词汇[9]。李芳在研究初中生的情绪一致性效应时,发现此效应显著,正性情绪促进学生对正性材料的记忆,负性情绪促进学生对负性材料的记忆[10]。刘新学、张福娟在研究中指出,品行障碍青少年被试(工读生)在实验中表现出对于攻击与愤怒词汇的反应偏向[11]。高鹏程、黄敏儿认为对快乐或威胁信息的关注和加工与个体特质焦虑水平有关,低特质焦虑的被试无论在紧张和平静状态下都对快乐信息敏感,高特质焦虑被试在平静和焦虑情境下对威胁信息更敏感,并且不易转移。但没有对愉快情绪下不同特质焦虑水平的被试的注意偏向进行研究[12]。对于这些与模型不一致的效应该模型无法解释原因,但由此模型可以看出,通过诱发积极情绪状态可以避免个体对消极情绪事件的加工与回忆。情绪、信息等价模型(AAI):Schwarz和Clore认为情绪一致性之所以存在是由于个体做出评价时依据当前的情绪状态,而当个体意识到情绪源时,这种情绪一致性消失。该模型指出当个体无法意识到情绪源时,情绪才会影响个体的认知。
个体在积极情绪体验下,对当前信息易做出相应的积极反应;个体在消极情绪体验下,则易做出消极反应。此外在积极情绪下个体将情境判断为有困难、有威胁的,个体会采取局部的精细加工,自下而上的加工方式;而积极情绪下个体会认为当前情境是安全的,会采取自上而下的简单的启发式加工。高妍春[13]和庄锦英[14]的研究都为该模型提供了证据,由于局部的精细加工方式导致消极情绪的个体产生较少的错误记忆。该模型对情绪如何影响认知做出了解释,但无法解释那些在实验中通过电影、音乐、图片所诱绪状态等方法下,那些能够意识到情绪源的个体产生的情绪一致性效应的原因。此外,该模型只交代了情绪对个体认知反应的影响,忽视了情绪在注意、编码、回忆等方面的情绪一致性效应。
情绪浸润模型(AIM):情绪浸润是指在个体学习、记忆、注意和联想等一系列认知过程中,情绪有选择性的影响甚至成为信息加工的一部分,使得加工结果产生情绪一致性效应。
该理论将人的加工策略分为四种:①直接进入策略:该策略主要依靠已存贮的知识经验进行认知加工,用于那些低个体相关,熟悉的或者没有情绪、兴趣等其他要求的认知任务。②动机驱动的加工策略:该策略用于规定了认知目标,不仅要求准确的动机,还包括具体目标控制和导引的信息搜索与判断过程。③启发式策略:该策略用于那些相对简单,低关联性,缺乏与任务相关知识经验,无明确认知目标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容易受到一些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如当时的情绪。
此种策略下情绪浸润容易发生。④冗繁加工策略:该策略用于相对复杂的,需要动用大量资源,但动机目标不明确的具有建构性的任务。这种策略下也容易产生情绪一致性效应。
AIM模型将情绪一致性效应的发生根据不同加工策略进行了区分,指出了情绪一致性产生的条件。可以对那些并未产生情绪一致性效应和无法证明情绪对认知产生影响的研究做出解释,可能是由于认知任务相对简单而采取了直接进入策略.但该模型并未指明情绪对认知加工的具体影响过程。
1.2.2心境一致性理论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从心境一致性理论得到一些启发,如情绪、信息等价模型(AAI)告诉我们,在运动训练竞赛中,教练员要指导运动员识别情绪产生的原因,这样运动员的情绪调控方法才有实用性和针对性。如果积极情绪促进运动记忆,那么错误的运动记忆是否也会增多。人在消极情绪下会给予消极信息更多关注,并且回忆出与消极情绪一致的事件,而积极情绪恰好相反。那么如果运动员在赛前处于消极情绪时,可能会回忆起以往失败的情境,而积极情绪会让被试回忆起更多的成功场景,会提高运动员赛前的自信水平。目前,我国运动心理学家运用音乐调节法调整运动员的赛前情绪是符合心境一致性理论的。音乐对于人们的身心有极大影响,其原理主要是音乐的和谐与共振引起机体的相应反应。不同音调、不同旋律的音乐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状态[15]。曾有人做了一项研究,观察音乐对运动员赛前心理准备的作用,在比赛前系统地向159名举重、柔道和古典式摔跤运动员播放三种具有心理调节作用的功能音乐:诱导性音乐、松弛性音乐和动员性音乐,结果发现,这些音乐能使运动员有效地控制赛前的紧张,间接地对他们进行了心理暗示以取得比赛的胜利[15]。当前对运动员赛前情绪过度紧张进行调节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是表象调节法:
赛前运动员在脑中清晰地重现自己过去获得成功时的最佳表现,体验当时的自我感觉和情绪状态,以增强信心,提高运动成绩。这种方法也是符合心境一致性理论的,但为什么最优秀的运动员即使采用过这样的方法训练,在赛中也收不到较好的效果呢?我们在这方面的实证性研究较少,理论性研究较多。心境一致性理论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在平时训练和竞赛中对运动员最佳表现不能只关注运动员当时完成动作的整体感受过程,而是同时必须要注意运动员当时处在的环境,如果我们在平时表象训练时能把当时的环境呈现给运动员,这对运动员积极情绪的唤醒、诱导是逼真的和可控的,因为按照情绪一致性理论的观点,在表象训练时如果是生动、切合实际的,并包含适合的情绪时,它往往是最有效的。
2积极情绪对认知过程影响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及其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2.1情绪的诱发方法及其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2.1.1情绪的诱发方法随着对情绪诱发的方法逐渐成熟,情绪对于认知过程影响的研究多采用实验法。实验室情绪诱发的方法一般有:①图片诱绪。黎志华[16]、郑希付[17,18]
在相关研究中采用了图片诱发的方法,并且郑希付发现图片的诱发效果好于词语的诱发效果[18]。②电影片段、音乐诱绪。李淑娜[5]、李芳[10]、BarbaraL.Fredrickson和ChristineBranigan[4]都通过播放喜剧、悲剧诱发相应情绪,贾静和刘昌也采取了电影诱发方式研究情绪的生理活动[19]。高妍春在研究采用了音乐诱发的方式[13],而毛浩然采取图片与音乐相结合的方法诱绪[9]。③词语、阅读材料诱绪。词语诱发主要是通过呈现正性、负性词语使个体产生相应情绪。
阅读材料诱发主要是让被试看几则笑话或悲伤故事,庄锦英曾采用过相关方法[14,20]。④其他诱发方法:如依靠成绩反馈诱发正负情绪;回忆成长经历中印象最深刻的事件[21];根据被试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指导语诱发,卢家楣和贺雯在诱发学生的焦虑情绪时告知被试即将进行一次重要的考试[6];高鹏程和黄敏儿通过“数字倒数计算任务”诱发被试焦虑情绪[12]。由于情绪的诱发是在实验室中主试采用一定手段实施,多使用图片、电影片段诱发,很少涉及被试的个人经验,因此需要考虑情绪诱发的外部效度(生态效度),也就是说诱发的情绪是否和现实生活中所产生情绪相一致。因此有些实验通过对被试进行测验,然后进行成绩反馈或者通过事先调查能够引起被试情绪反应的相关事件来诱发被试情绪。
2.1.2情绪的诱发方法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在体育运动中,除了听音乐,看电影,通过表象以往的成功运动经验以外,也可以借鉴图片诱绪的方法。在运动员训练疲劳、赛间休息时,可以翻看有激励运动员意志、调整运动员心理状态的相关图片,让运动员去感知,去联想,这种方法既能达到激励放松心情的作用,又方便易行。此外,用词语诱绪的方法给教练员一些启示,在对运动员进行技能评价时,根据运动员的个性特点,多使用正性词汇,从而达到激励的作用。同时还可以结合运动项目、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游戏来激绪。巫会鹏、张翼在跨栏的教学实验中对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采取了以下手段:①更新训练手段,丰富训练内容;②教练与运动员之间要建立起融洽的关系;③提高运动员的审美意识和能力;④注意口头评价的艺术;⑤适量负荷原则[7]。
2.2情绪的评定方法及其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2.2.1情绪的评定方法实验室情绪评定的方法分为主观体验、面部表情和生理指标。主观体验包括:①形容词核对表。②维量等级量表和分化情绪量表。面部表情包括:①圆形量表、三维模式图。圆形量表分为两个轴,主轴从愉快到不愉快分为九个梯级,另一个轴是注意2厌弃轴,被试根据照片人物的面部表情在两个轴上进行评定。三维模式图是在圆形量表的两个维度上增加了睡眠—紧张维度。②伊扎德等人的最大限度辨别面部肌肉运动编码系统(MAX),表情辨别整体判断系统(AFFEX)。生理指标包括:①皮肤电;②循环系统;③语图分析;④脑电波;⑤生化指标[22]。目前大多数研究仍使用主观体验进行评定,而主观评定和客观生理指标相结合将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2.2.2情绪的评定方法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在体育运动中对情绪的评定主要分为心理量表和生理指标。心理量表以测量焦虑的问卷为主,如斯皮尔伯格的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调查表,马腾斯的运动竞赛焦虑测验,马腾斯的竞赛状态焦虑问卷。心理量表的缺点在于运动员可能无法意识自己的焦虑情绪,即无意识焦虑;运动员故意伪装自己的焦虑情绪,按照社会期望的回答问题;心理量表的准确性与客观性需要进一步思考;大多数的心理量表集中于消极情绪,对于积极情绪的评定较少。生理指标主要是对外周神经系统指标的测量,如心率、血压等,而许多研究表明同一生理反应标准是不能反应不同个体的主观情绪的。情绪是受大脑中枢系统控制的,情绪的评定方法对我们的启示是运动情绪的研究也应考虑脑电波、脑成像等相关指标。此外,也可以通过分析面部表情来研究情绪。
3结束语。
情绪对于认知过程影响的研究在我国虽然刚刚起步,但已引起广大学者们的高度关注。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积极情绪的扩展和建构理论”、“心境一致性理论”对于我国学者在体育运动心理学领域研究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研究方法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开展积极情绪与认知的交互影响研究以及探讨对运动员积极情绪的培养措施和手段是非常必要的。积极情绪不仅可以激发运动员的认知积极性和拼搏进取精神,而且对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发展更有积极意义。
心理学情绪调节的策略范文3
【关键词】 心理健康;认知情绪调节;社会支持;贫困大学生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and Social Support Among I mpoverishing Undergraduates. Zhang Jian, Wei Yimei. Department ofpsychology,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enters of Nor 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gnitive e motion regulation and social support among impoverishing undergraduates. Methods50 0 students involved in the tests of 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and social supp ort. Results There're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impoverishedundergraduate st udents and common students on several factors of negative cognitive emotion regu lation tactics. Social support and 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are closely rela te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mpoverish and social support is not obvious. Concl usion Impoverishment level greatly affect students on their specific ne gative 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tactics using, social supports have complexinfluences on 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and also forecast it on certain level .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Social suppo rt; Impoverish undergraduates
应对是个体为了处理被自己视为超出自身能力资源范围的特定内外环境要求,而做出的不断 变化的认知和行为努力[1]。普遍认为,应对从操作上可区分为问题中心应对与情 绪中心应 对,并且大多数的应对测量也都基于此。这些研究中并没有将“认知(所想)”与“行为( 所做)”维度区分开,而是不加区分地混淆运用,这是不恰当的。正如思维和行动是作用于 不同时间段的两个不同的过程。荷兰学者N.Garnefski非常关注应对中的认知机制,并从情绪调节和应对两个研究领域对此 进行了深入的研究[2]。认知应对,也可称为认知情绪调节,即从认知上管理情绪 信息,主 要是指个体在处理来自内部或外部的、超过自身资源负担的生活事件时,所做出的认知上的 努力。以往的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积极应对呈正相关,与消极应对不相关,也有研究认为 社会支持与积极应对之间存在正相关,与消极应对之间存在负相关[3,4]。那么, 认知应对与社会支持的关系如何,本研究运用认知情绪调节量表,以贫困大学生为对象 [5-7],探讨 贫困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特点及其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为帮助贫困大学生建构合理的社 会支持,以及积极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负性生活事件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取吉林省4所高校普通学生和贫困生各250名接受社会支持和认知情绪调 节策略的测量。删除无效问卷后,获得有效问卷461份。其中,男生246名,女生215名;贫 困生224名,普通学生237名;有381名学生来自于农村或小城镇,占总体的82.6%。
1.2 工具与方法 ①社会支持测量采用肖水源1994年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8] 。该量表 用于评定被试的社会支持状况,包括3个分量表:客观支持(3题)、主观支持(4题)、对支持 的利用度(3题),得分越高社会支持程度越好。为使该量表适合学生情况,对量表中一些文 字项进行修订,如将第4题中的“同事”改为“同学”;删去第5题中“夫妻”、“儿女”两 栏等。本研究中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68,问卷3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 .63、0.74、0.78;②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测查采用认知情绪调节量表(CERQ)中文版。该 量表由荷兰学者Garnefski编制,经修订成为中文版[9]。该量表包括8个维度,分 表为:自 责、容忍、沉思默想、积极调整、积极设想、自我安慰、灾难化和责备他人。其中,积极调 整和积极设想为积极应对,其它维度为消极应对。本研究中量表在8个维度分量表上的信度 均在0.60~0.79之间,其内部一致性及稳定性较好。对被试进行集体施测,答题前给予统一 指导语。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11.5完成。
2 结 果
2.1 贫困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的特点 见表1。通过频次分布可知,大学生较多运用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依次为积极设想、容忍、积极调整 和沉思默想。对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的认知情绪调节进行差异检验可以发现,在积极 应对维度上,贫困大学生较非贫困大学生更少使用积极调整和积极设想策略,但不存在显著 差异;在消极应对维度上,贫困大学生较非贫困大学生更多使用消极情绪调节策略,在自责 、容忍和灾难化三个消极情绪调节策略上二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2.2 认知情绪调节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表明,社会支持各维度与自我安慰策 略相关均不显著;客观支持与容忍(r=-0.126,P
2.3 认知情绪调节与社会支持的回归分析 见表2。
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支持利用度分别进入自责策略、容忍策略和积极调整策略的回归方程,多 元相关系数分别为0.136、0.144和0.165,能够分别预测自责策略、容忍策略和积极调 整策略1.8%、2.1%和2.7%的变异量;主观支持分别进入沉思默想策略、责备他人策略和灾难 化策略,多元相关系数分别为0.229、0.151和0.329,能够分别预测自责策略、容忍策略和 积极调整策略5.2%、2.3%和10.9%的变异量;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进入积极设想回归方程, 多元相关系数为0.264,二者能够联合预测积极设想策略7.0%的变异量。
3.4 贫困与非贫困大学生在不同社会支持水平上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比较 见表3。
按社会支持总分由高到低排序,以人数前27%为高支持,后27%为低支持,中间为中等支持。 2(贫困度)×3(社会支持)方差分析发现,贫困度和社会支持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在自责、容 忍和灾难化3个因素上贫困度主效应显著,在除自我安慰以外的所有因素上社会支持主效应 均显著(表3)。
3 讨 论
研究表明,大学生在面对各种生活事件、压力或挫折的时候,在总体上倾向于使用积极设想 、容忍、积极调整和沉思默想等策略;在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策略使用比较中发现,家庭经济 困难的学生更多采用消极的情绪调节策略,这表明家庭经济状况在学生消极情绪调节策略上 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进一步的相关和回归分析表明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均在 一定程度上与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密切联系,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认知情绪调节策略。通过 对大学生贫困度、社会支持水平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上的比较发现,一方面贫困度对学生采 用自责、容忍和灾难化策略的影响较大,另一方面表现为社会支持对于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 影响则较为复杂,而这是符合贫困大学生自身特点的,他们大多来自农村或小城镇,大学生 活和人际间的多重比较常常使之处于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下,不能客观公正地看待生活中 的困难,自卑感较大学新生考试焦虑影响因素调查强,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因此往往采取自责、容 忍、灾难化等消极的认 知情绪调节策略来应对面临的困难或挫折。因此高校在向学生提供帮助和支持时应当具有针 对性,帮助贫困大学生建构合理的社会支持,引导学生使用积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促进学 生积极面对失败等负性生活事件,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4 参考文献
[1]Garnefski N, Kraaij V, Spinhoven P. CERQ: manual for the use of the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questionnaire. Leiderdorp, The Netherlands: DATEC,2002
[2]Garnefski N, Kraaij V.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gnitive emotion regul ation strategi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ive specific s ample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6,40:1659-1669
[3]邵华,刘晓明.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水平的关系研究.齐齐哈尔医学院学 报,2006,(6):716-718
[4]马晓红.大专生应对方式及其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 006,(4):40-43
[5]邓硕宁,廖婷婷,刘文政,等.大一新生中贫困生和非贫困生社会支持和自我价值 感之比较.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54-56
[6]程利娜.高校贫困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及其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中国健康心 理学杂志,2007,15(10):894-896
[7]李艳华,何少颖,赵陵波,等.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与应付方式的相关研 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6):509-511
[8]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见: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 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增刊):127-131
心理学情绪调节的策略范文4
【关键词】 患者;认知;心理健康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self-cognition and self-evaluation of patients on mental health status.Methods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in 65 patients admitted to hospital(64 valid questionnaires)with 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Results The mental health level of patients was lower than the national norm.The more stable the emotion self-assessment was and the more active the coping style was,the more higher the level of mental health of patients was.Conclusion Health care workers or psychologists can help patients improve the ability to regulate mood,learn positive response style and improve their mental health level.
【Key words】 Patient;Self-cognition;Mental health
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想、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恰当的认识自我,实事求是的评价自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的重要条件[1]。本文通过患者对自我认知的主观评价,考察自我认知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以期为医护人员或心理学工作者提供一个提高患者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本次调查对象均为确诊的慢性肾脏病患者,采用随机抽样法选择住院治疗患者65名。回收有效问卷64份,有效率为98.46%。调查对象最大年龄67岁,最小年龄16岁,平均年龄(34.45±13.87)岁;其中男31名,女33名。
1.2方法测量工具采用自编患者一般情况调查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编患者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业、居住地、家庭经济状况、社会支持程度以及对性格、情绪稳定性、应对方式、内外控特质的自我评价。
症状自评量表(SCL-90)[2],是国内外广泛应用的心理健康评定量表。该量表由90个问题组成,对每个问题采用1~5五级评分。量表进一步分出9个症状因子和一个附加因子。根据总均分和各因子分高低分析心理健康水平。
1.3资料的整理与统计分析方法用SPSS 11.5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统计方法为描述性统计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
2结果
2.1调查对象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常模的比较(表1)由表1可见,总均分、躯体化、人际敏感和妄想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总均分和躯体化因子分高于全国常模,人际敏感因子分和妄想因子分低于全国常模。
2.2调查对象的自我认知评价状况(表2)由表2可见,患者认为自己属于内向或外向性格的约各占一半。37.5%的患者在住院期间情绪通常表现得较为平静。在得知病情之后,超过一半的患者采取的是积极的应对方式,绝大多数患者确信自己有能力改善身体状况。
2.3调查对象自我认知评价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性(表3)患者的情绪稳定性、应对方式与SCL-90总均分,分别在0.05、0.01水平存在负相关关系。即情绪越稳定、应对方式越积极,其心理健康状况越好。患者的性格、内外控特质与SCL-90总均分相关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住院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全国常模住院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这与吕敏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3],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躯体化因子分高于全国常模,说明患者存在更多的躯体不适,这可能与患者所患疾病的伴随症状有关,人际敏感因子分低于全国常模,这并不是说他们对人际关系淡漠,而是说明他们更能体验到他人的关心,住院期间社会和家人给予患者必要的支持,将有利于促进他们的身心康复。妄想因子分低于全国常模,这说明患者在住院期间思维更为理性,这可能是因为本次调查对象为慢性肾脏病患者,需长期服药,病情迁延不愈,患者会因生病事件而引发一些理性的思考(如生命的意义等)。综合以上调查结果分析,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全国常模,主要是由于疾病导致的躯体不适引起的。
3.2患者的自我认知评价与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心理学家荣格认为[1],任何人都具有外向或内向的特征,但其中一种可能占优势,外向者注重外部世界,情感外露,果断独立,好交际,轻率。内向者自省,谨慎,疑虑,交往面窄。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患者的性格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分析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就是说,面对生病事件,性格无好坏之分,不存在哪种性格的人更容易接受和适应的问题。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情绪越稳定的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越好。情绪不稳定的人对挫折或问题会有很强的反应,并且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恢复过来,他们更容易生气和抑郁[4]。令人欣慰的是情绪调节的能力是可以发展和提高的,患者可以通过学习情绪调节的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人们面临可觉察的威胁时处理焦虑的努力称为应对策略,可以分为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种基本方式,而且积极的应对方式总是优于消极的应对方式[5]。本次调查结果也表明,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好于消极应对的患者。医护人员或心理学工作者可以帮助患者掌握积极的应对策略,促进疾病的康复。
根据洛特的控制点理论,内控的人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善身体状况,而外控的人则认为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现状。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内外控特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相关分析无显著性差异,这与国外有关研究结果不一致。Benassi等研究发现,内控者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外控者[6],这可能与本次调查对象数量少有关。但是有研究表明内外控特质可能会对健康行为的塑造起到一定作用,内控者更注意饮食、锻炼、积极配合治疗[7],因此应鼓励患者发展内控型特质。
综上所述,患者的自我认知评价对其心理健康状况有影响,主要影响因素有情绪稳定性和应对方式,医护人员或心理学工作者可以通过帮助患者提高情绪调节的能力,学习积极的应对方式,以及发展内控型特质,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疾病的康复,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42-449.
[2]吴文源.症状自评量表[M]//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64-67.
[3]吕敏,戴光明,郑键,等.综合医院住院病人心理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5):439-441.
[4]Jess F.人格理论[M].李茹,等,译.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48-349.
[5]Burger JM.人格心理学[M].陈会昌,等,译.6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98-102.
[6]Benassi VA,Sweeney PD,Dufour CL.Is there a relationshipbetween Locus of control orientation and depression?[J].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1998,97(3):357-367.
心理学情绪调节的策略范文5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36-0132-02
随着素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深化,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教育对于小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所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既遵循普通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规律,也充分凸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可以确保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还完善了学生的人格,为其后续的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形式
1. 讲授式教学模式
顾名思义,讲授式教学模式是以讲授的方式来开展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以心理学的知识和理论作为重点讲授内容,它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所演变而来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大多数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初期会采用这种学习方式来向学生灌输心理学和心理卫生学等方面的知识,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这种模式的具体应用步骤为:问题导入——知识讲授——实际运用。例如,在讲解“情绪调节”部分心理学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问题的合理导入来为学生讲解情绪和情绪调节的含义、重要性以及具体方法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另外,针对该模式的学习而言,教师都能较好地把握,他们只需按照学科教学的方式来讲解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即可,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从教学内容来讲,讲授式教学模式主要侧重于心理学知识的讲授,这无法有效地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增强学生的心理品质,并且心理学方面知识的记忆又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所以教师不可将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心理学知识和理论的教育,也不可将其按照思品课来进行教学,更不可采用考试的方式来评判学生的心理特征,而应该将心理健康课作为优化小学生心理素质,提升他们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少运用该种模式,并要确保教学模式应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避免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出现偏差。
2. 活动式教学模式
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实际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来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丰富学生的心理体验经历,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该种教学模式要优于讲授式教学模式,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掌握有关的心理学知识和理论,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侧重理论指导。就该模式具体的应用步骤而言,其主要为:“设计活动——参与活动——体验感受”。例如,在讲解“情绪调节”部分心理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一些多样性的教学活动来使学生亲身体验情绪调节,同时要在活动中重视情绪调节方法和重要性的讲解。
该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从而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心理体验,这也是遵循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性原则的具体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教学中主要以活动和游戏方式为主来为学生营造一个合群、乐学的良好氛围,但是该种教学模式应用的难度比较大,学生把握和控制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组织管理能力,否则无法达到活动开展的预期效果。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把握该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 对话式教学模式
在对话式教学模式的指导下,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或教学要求来为学生合理确定教学主体,需要将学生分成适当的几个小组,并要鼓励各个小组的成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畅所欲言,并形成小组意见,然后让小组与小组互相讨论,最后由教师就各组的意见进行总结和评价。通常而言,小组的人数最好为奇数,以确保意见形成的有效性,通常每组人数以6~8名为宜,并要尽量将具有同种心理问题的学生分到一组,同时要明确各个小组中的人员分工,如主持人、记录员、检查员、激励者和总结人等,而教师则需要保持与学生平等的关系来进行对话。而就该模式具体的应用步骤而言,其主要为:“确定主题——分组对话——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解“情绪调节”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就自己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的烦心事以及自己的情绪调节方法来让学生进行探讨,从而使每个学生均可在学习中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
该模式重点在于营造一个和谐平等、轻松愉悦、畅所欲言的课堂教学氛围,并对学生提出的各种观点进行合理点评,借助小组讨论或者辩论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行为模式,这样有利于避免价值冲突问题。但是课堂毕竟是课堂,一味地讨论势必导致形式单一,并且该模式受学生年龄因素的影响比较大,所以不太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4. 诱导式教学模式
良好的教学情景是激发学生行为反应和情绪体验的有效手段,所以教师可以通过良好教学情景的创设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我教育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其社会适用能力。就该模式具体的应用步骤而言,其主要为:“创设情境——操作体验——问题感知——交流感悟”。例如,在讲解“情绪调节”部分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一个有关情绪的小故事,然后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从而使学生从活动中来找出情绪调节的有效方法。另外,还可以借助讲故事、录像等教学手段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要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且具有挑战性的事例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从而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进程结构及其实施策略
1. 形成合理的教学进程结构,促进教学效率优化
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均有其独特的教学进程结构,如赫尔巴赫所提出的“明了——联想——系统——方法”课堂教学模式和夸美纽斯提出的“观察——记忆——理解——练习”课堂教学模式,等等。这些课堂教学模式所具有的教学进程结构并非任意组合在一起,而是在特定教学理论和目标作用下长期实践的结果。同理,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也是在借鉴其他优秀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再结合本学科特点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模式。
就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结构进程而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体现该学科的特性、类型以及对象等特性因素,还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常见的心理健康课堂活动形式主要包括体育活动、行为训练、心理剧和游戏等类型,通过以上活动,教师应引导学生疏解心理烦恼,帮助他们通过体力的释放加游戏放松,逐步摆脱心理困扰,最终实现心理的健康发展。
2. 适时采用不同教学模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心理学情绪调节的策略范文6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心理学在我国的普及,人们对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教师的职业性质就决定了心理健康水平对工作影响是较大的。同时,心理健康水平也决定了教师的心理素质发展水平。而心理素质也是现代教师重要的专业素质之一,教师教学的心理素质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沉淀的为教学所必备的心理品质。
教师的心理健康,能直接影响到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生活、工作及家庭幸福。教师的职业也与他社会职业不同。从事其他职业的工作者当然也需要心理健康,否则无法完成具体工作任务。但与教师相比这些职业的工作者如果存在心理不健康,其所造成的损失往往是局部的、个人的,而一个教师如果心理不健康,它的影响则是总体的、社会的、长远的。总之,由于教师不仅是社会活动者,而且是青少年的表率,他们的心理必须是健康的。因此就需要加强教师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基于上述现象作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加强教师的心理素养:
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
在师范学校师范学生学习的心理学科是公修心理学,相当于简化的普通心理学。关于和教学相关的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却没有开设,但是近两年关于师范学校心理学科目的开设也正在改革当中。师范生需要较系统地掌握与未来教学工作相关的心理学理论知识。有助于指导教学的实践;有助于做好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有助于心理健康和自我心理的维护;有助于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的分支领域之一,是研究人类心理系统发生发展的过程和个体心理与行为发生发展的规律的科学。其意义在于有助于了解学生心理特点,走进学生心理世界;有助于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和规律并能做好学生教育工作;有助于给学生的发展提供适合的环境。教育心理学是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解释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因此教育心理学在当前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意义在于一是提供学与教系统的理论和科学研究成果,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学;二是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帮助教师解决实际课堂问题。因此教师学好这三门心理学无论对于教师教学还是学生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都是益处多多。
学会对心理进行自我调节
近年研究表明,我国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统计表明,约有五成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有60%的教师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多于快乐,78%的教师在有时忍不住要生气发火,甚至有过激行为。教师不仅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也要学会主动地调节自己的心理,学会日常的心理调节方法和策略。教师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认识压力。教师对压力要有正确的认识。在认识压力时要注意两点:第一,运用积极认知,避免认知偏差;第二,形成合理的自我认知,保持适中的期望和目标。任何事情都有两面,积极的认知就是在看到事物不利方面的同时,更能看到有利的方面,这种看待问题的方式,容易使人增强信心、情绪饱满,学会把压力变动力。
2.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当教师面临着心理压力时,要自觉地运用心理防御机制来减轻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