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新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世界经济新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世界经济新论

世界经济新论范文1

美国已经将利率削减至零水平,其预算赤字已攀升至GDP的10%。这是凯恩斯主义政策的超级“震慑”版。但是,在经历了几个季度的强劲增长之后,美国经济再次呈现下行势头,失业率依然接近10%(如果将未充分就业和已经不再寻找工作的人包括在内,失业率或许远不止这个数,很可能跟西班牙差不多,接近20%)。美国的经济刺激计划已失败。

那么,应如何解释这个结果呢?有一种解释是,这是中国的过错。诚然,在美国刺激计划带动经济增长期间,中国对美出口急剧攀升,也就是说,部分刺激效应流向了中国。但这又该怪谁呢?iPhone都是在中国生产的,甚至在中国工人工资大幅上涨之后,每部iPhone的制造成本依然不到20美元。美国公司乐意在中国制造商品,以满足刺激计划从而带动需求。

盖特纳等人可能会说,中国应该提升人民币汇率,迫使美国公司将生产线搬回美国。我猜想,这或许就是逼迫人民币升值背后的因素。但人民币汇率处于何种水平,美国公司才会愿意搬迁生产线?美国工人的工资等于中国的10倍。难道中国应该将人民币汇率再提升10倍吗?

当然,美国的专家是不会这样说的。他们会提及中国经常账户(指本国与外国进行经济交易而经常发生的项目)的盈余,以及不断攀升的外汇储备,并将其视为中国进行汇率操纵的表面证据。

美国人想快速摆脱经济困境,并试图通过美元贬值来实现这一愿景。如果美国能逼迫中国提高人民币汇率,那么日元、欧元和其他主要货币也将同步升值。占全球经济总值四分之一的美国,就可以通过出口摆脱困境。

问题在于,其他国家并不会遵循美国人的如意算盘。中国不可能大幅提升人民币汇率。这样做将导致热钱涌出,房地产市场全面崩溃,进而导致银行体系崩盘。中国现在进退维谷。中国正开始启动紧缩措施,以期实现房地产市场的软着陆,与此同时,人民币升值预期也会阻止热钱离开。

日本现在也不能让日元大幅升值。日本的产业在竞争力上已经输给了德国,甚至美国。日本公司好多年都没有推出一款全球热卖的产品了。德国和美国的汽车业正在蚕食日本公司的领地。日元大幅升值这一幕是很难看到的。如果日本央行放任日元摧毁丰田、本田等公司,其独立性将难以保持。因此,它会采取量化宽松的政策,压低日元币值。

欧元正在高歌猛进。欧洲央行(ECB)现在的口气依然像德意志联邦银行。但倘若欧洲再次爆发债务危机,它的立场恐怕也延续不了多久。当欧元高企时,一些经济体将坠入危机模式。欧洲央行或许也将加入量化宽松大军。

在采用量化宽松政策方面,英国是不需要外人劝说的。英国就像是一个大号的香港,完全依赖炒股票和炒房产度日。但泡沫破裂后,它就没有太多的事情可做。货币贬值似乎是唯一的出路。

韩国虽小,但总想步大国后尘。汽车、电子和化工产品在韩国经济的地位举足轻重。韩国政府会主动关注汇率变动。最近,它正在“调查”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的不合需之举。

温和的巴西也被激发起来了。过去10年间,巴西任由市场将本币汇率翻了一番。巴西人对由此而来的低通胀率心存感激。但经济的增速相当缓慢,对一个发展中经济体来说,这显然不够好,更何况它还自夸为“金砖四国”的一员呢。

美联储正在通过其量化宽松项目控制国债收益率曲线。但其他投资者不会陪它玩这个疯狂的游戏。留在国债市场的唯一理由是,美联储不会让市场下跌。但美国国债的潜在价值正随着不断增长的货币供应量及其引发的通胀后果而逐步蒸发。当所有投资者意识到这一点时,他们都会仓皇出逃。美联储将无力阻止狂奔的人群。如果它印发的钞票足以接管全球市场,那么,拿着新鲜出炉的美元的人们势必想将其转化为其他资产。届时,美元也将彻底完蛋。

并非惊世危言:世界似乎正径直走向将于2012年爆发的另一场危机!

世界经济新论范文2

 

关键词:经济 信息 因特网 电子商务

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

世界正在飞速发展,新的全球经济时代即将到来,前进的动力主要来自经济结构的变化,而推动这一经济结构演变的不仅仅是科技的进步,更为重要的是创造财富的主要因素已经从过去的土地、人力和资本转变为信息,并进一步转化为知识——人类已经掌握了利用信息和知识创造大量机遇和财富的有效手段!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对此,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应予以充分重视。新经济的运转将更多地依赖web作为快速廉价的商品交易和信息交换媒体。要想在新经济时代站稳脚跟并获得成功,就必须参与因特网,拒绝因特网就等于拒绝进步、拒绝生存、拒绝发展。因此,电信的普及成为必须关注的首要问题。

从本质上讲,新旧经济结构的差别主要表现为物质经济和思想经济的差别:物质经济着眼于创造可以销售一次的物品,而思想经济却着眼于可以反复销售的知识和想法;因特网创造出许多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全新事物。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观念和标准将发生巨变。物质的作用将被削弱,人的价值将得到充分体现。新的经济体系为每一个人带来许许多多的机遇和选择,每个人都有能力、有机会创造出全新的事物并取得巨大的成功。

大家都已熟悉了可口可乐和麦当劳那样业务遍存全球各地的跨国公司。现在看一看由网络造就的另一类跨国公司,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网上书店亚马逊(al~zon.com1。无论您身在何处,只需点击图标,就可以轻松进入亚马逊书店因此,从任何角度看,亚马逊书店都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尽管这家公司并不需要在世界各地设立众多的分支机构。亚马逊书店在不到四年的时间内一跃发展成为全球最知名的20个品牌之一.而普通企业要做到这一点至少需要二三十年甚至四十年的时间。这就是因特网创造出来的奇迹!

二、新经济时代的影响

技术的进步一方面促进了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例如,光纤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的传输速率每年增长一倍;通信软件也逐步从旧的封闭模式转变为提供一个更加开放的分布式环境;无线通信的容量在5年间增长了1000倍。所有这些都为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在未来5年内,技术的进步将使网络带宽得到极大的提高,从而彻底消除现存的通信障碍。带宽的极大丰富将使设备与网络的连接变得更为廉价,并使交互电视、电影点播等各种新兴业务的全面普及成为可能。朗讯现在可以通过0ptiStar产品系列实现光纤到服务器,而具有高性能价格比的桌面对桌面光电子产品也将在一到两年内出现。

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未来的因特网将逐步成为一个可以充分体现个人价值的高智商网络。目前已经实现了人机对话,两三年之内就能用各自的母语在因特网上实时交谈,网上交流的速度将因此大为提高,与生活中人们面对面的交流毫无二致。这无疑将对整个社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距离将不再成为人们之间的通信障碍,随着远程教学、远程医疗等的普及,网络将成为连接人类和信息的媒体,并为顾客带来近乎无限的选择。

企业用户和一般消费者将拥有更多的选择和更大的权力——鼠标操纵权,他们可以通过网上工具自己解决问题。消费者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获得第~流的产品和信息;许多过去仅为少数人或富裕阶层提供的服务,如高质量的健康和投资咨询等,现在可以为所有人共享。大量的顾客数据将使企业可以更好地针对特殊个人和群体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

在新的经济结构下,人的智慧将取代土地或设备成为雠财富和获得权力的首要因素,业务价值键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砖、瓦、混凝土将变得不再重要,企业将被虚拟化,企业员工也将成为自由流动的全球统一劳动力资源的一部分,个人的价值将变得更加透明和更易实现。地点和时间的重要性也将大大削弱,诸如设计和开发新汽车等许多工作将可以由虚拟小组承担。

新的经济模式还将促使社会经济观念发生巨大变化,国家、企业和个人间的相互依赖性将得到不断加强,权利将逐渐汇集到可以将资本转化为创造财富想法的人手中。新的全球经济将不是—个总和为零的游戏,人们的是“如何将蛋糕做大”而不是“分得的蛋糕有多大”,一方的利益不必建立在他方的损失之上。

随着参与新经济屏障的逐步消失,新的竞争者可以用很少的资金在全球范围内快速进人市场。“一无所有者”的介入将使整个经济结构变得更加民主.并使快速发展成为新经济模式下取胜的关键因素。

三、世界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建立在全球数字化网络基础之上的电子商务正在迅速瓦解现有的经济体系,并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电子商务为人们带来跨越地域局限的能力以及更多的选择,其涉及范围从最初的书籍、玩具和磁带,逐步扩大到汽车及其他产品。尽管电子商务目前占全球交易总量的比例还很小,但发展迅猛。人们或许还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些变化发生得究竟有多快,就像坐在一列奔驰的火车上一样,你很难确切意识到速度增加的程度[新经济结构将使越来越多的企业面临转型的巨大压力。例如,市场对更具竞争力价格的需求,将使旅行社等利润微薄的企业雪上加霜;以MerrillLynch为代表的经纪公司则需要迅速彻底地改变其业务模式,以面对CharlesSchwab和E*trade等建立在Web基础之上的交易公司带来的令人害怕的竞争压力。

与此同时,在人们的周围也的确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许多过去的竞争对手都在联合起来,以便充分利用因特网带来的机遇。美国最大的三家汽车制造商通用、福特和戴勒一克莱斯勒有意合作建立一个通过因特网交易的单一零部件市场。这些汽车业巨头相信这将有益于提高质量和降低成本。新的竞争焦点将集中于产品的设计、销售和客户服务,这将使公司的运营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人们还看到许多新型的业务组合,例如沃尔沃、爱立信和TeliaAB将合作推出Wire—lessCar,为汽车制造商和航空公司提供移动Web服务。

世界经济新论范文3

《关键词》风景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设计;适地适树理论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风景园林学中的“适地适树”主要指人们在植物景观营造过程中,根据对其的功能性需求,选择适生于当地气候和景观营造场地条件的植物种类及品种,并进行合理的植物配置和养护管理,以形成稳定的、适宜的、节约资源的植物景观。“地”指植物景观营造地区的气候条件、场地的基址条件以及人们对所营造植物景观的基本功能需求;“树”涵盖植物景观营造过程中常用的,具有一定生态学特性和生物学特性的乔木、灌木及草本植物;“适”指植物景观营造所应用的植物材料既适生于营造地区又适应场地的基址条件,同时适宜构建资源节约型、安全健康和长时间处于稳定状态的植物景观功能空间。

一、适地适树原则的贯彻

进行定位树种试验以及对造林地(或环境条件相似的土地)的天然林和人工林进行调查,是贯彻适地适树原则的基本方法。在各种不同条件下营造各树种的试验林(即树种试验),可为适地适树提供直接的依据。但要从这类试验林中得出可靠的结论,往往需要几年以至几十年的很长时间。为了较快地获得这方面的资料,可利用天然林和散生树,特别是利用现有的生产性人工林进行调查研究,并应用数量化理论、多变量分析及其他数学方法深入探讨现有林中各树种的生长指标(包括其立地指数)与各立地因子之间及各因子组合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对各树种在各种立地条件下的生长进行预测【1】。

二、适地适树的标准

虽然适地适树是个相对的概念,但衡量是否达到适地适树应该有个客观的标准。适地适树的衡量标准主要是依据造林的目的来确定的。不同的地区就要有不同的衡量标准,比如,对于用材林树种来说,一定要确保成活、成林、成材,同时还要确保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也就是说要具备抵抗间歇性灾害的基本能力。另外适地适树的衡量标准还包括数量标准,衡量适地适树的数量标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某个树种在各种立地条件下的立地指数,二是平均材积生长量,三是立地期望值,具体表现在:

1、立地指数与树种选择

立地指数可以很好地表现出立地性能与树种生长之间的关系,倘若可以通过调查计算,充分了解树种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相关的立地指数,特别是如果能够将同一立地条件下的不同树种的立地指数做出对比,就能够比较客观地提供选树的具体依据,还可以与适地适树原则相结合。但是,立地指数在进行适地适树的指标的判断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尤其是无法衡量或评估人工林具体的产量水平。由于树种的不同,其树高与胸径和形数的关系也是各不相同的,而且单位面积上能够容纳的树种株数也不一样,由此可见,立地指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同样是有所差异的。

2、材积生长量与树种选择

衡量适地适树的指标还包括平均材积生长量。如果在成熟收获时,树种想要保质保量的达到平均材积生长量,就要将决定其材积生长量的立地条件以及密度范围和经营技术水平充分考虑在内,由此而来进行衡量的指标就变得相对复杂起来。然而,倘若我们把具体的规定落到实处,使其可以顺利达到高产量的范围,就需要分析经营水平的高低,或者将其分成几个经营集约度等级,来实施调查研究人工林产量在不同立地条件下的变化情况,这样不仅可以非常鲜明的将出立地条件的影响度充分反映出来,还能够为制定适地适树的方案提供可靠依据。换句话说就是需要分地区,并且按照立地的种类和经营强度编制林来进行收获表分析,从而更好地实施适地适树理论在风景园林植物规划设计中的实施和应用。

3、立地期望值与树种选择

针对不同树种采伐年龄、培育费用、成材价格等,单从经济效益来反映林地立地的产量,而且是在树种的地位指数或蓄积指标的基础之上,还缺乏一定的科学性,立地经济评价指标中进行立地期望值的设置,来评价立地的经济效益。

三、基于风景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适地适树理论新解分析

1、适地适树之场地条件特征分析

在适地适树理论分析过程中,场地条件特征分析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1 地区气候特征,主要受到太阳辐射、温度、水分以及小气候等自然环境方面的影响,以及城市环境的影响。太阳辐射受到纬度位置、海拔高度、坡度坡向以及季节更迭与昼夜交替的影响,会呈现出辐射不均匀、时间缩短、直射辐射少而散射辐射多的特点,另外建筑物、污染气体等城市环境也会给地区气候特征造成影响【2】。

1.2 场地基址条件。场地基址条件主要包括土壤条件、水分条件、地形条件以及生物条件,通过对物化性质及形态结构、土壤肥力、自然降水、温度、太阳辐射等方面的分析,对于场地基址的土壤污染情况、水资源供应以及山水格局、地形高速、走向以及朝向等进行分析研究,从而确定场地基址。

1.3 人的功能性需求。人的功能性需求主要是从区域环境改善、景观美化以及文化创造三方面来分析。由于人类需求的特点与内容,改善和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美化城市环境,同时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文化教育的展开。

2、适地适树之植物材料分析

适地适树之植物材料分析主要从植物对气候的适生性、植物对场地的适应性、植物与人需求的适宜性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的。

2.1 植物对气候的适生性。植物对气候的适生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节律变温、三基点温度、三基点水分以及一般适生条件。在分析植物对气候的适生性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城市热岛”以及“城市干岛”、“城市雨岛”现象的影响,关注降水量和蒸发量以及时间分布,做好气候适生性分析【3】。

2.2 植物对场地的适应性。植物对场地的适应性主要有水分、土壤、地形以及生物因素的影响,水分补给量以及流失量、土壤结构及土质、地形是阴坡还是阳坡、潜在生物种类都是在分析过程中需要重视的方面,只有如此,才能科学合理地进行植物种类选择及配置。

2.3 植物与人需求的适宜性。植物与人需求的适宜性主要表现在具有稳定的空间环境、益于健康,能够有效节约资源。进行植物的生物、生态学特征及种间关系的研究,促进植物种类的选择和配置。

3、适地适树之实现途径

3.1选树适地。若场地条件适宜营造植物景观,则尊重和保持场地的基本条件,对当地的气候条件进行充分认识的条件下,选择适当的植物种类根据人们对场地内植物景观的基本功能需求进行植物景观营造。

3.2 选地适树。在已确定造林树种的前提下,根据树种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去选择适合该树种生长的造林地。造林地选择不仅关系到造林的成败,而且关系到林木生长迅速、丰产、优质,只有当选择了能满足某个树种生物学特性的立地条件,才能使其正常生长发育而成材成林。如果“地”选择不当,不仅苗木不易成活,即使成活也生长不良,最终成为“小老树”。在速生用材林的培育上,这一点非常重要,如南洋楹适宜发展区域多在北回归线以南,且应选择山坡中下部土层厚的地方。

3.3 改地适树。植物景观营造场地的某个条件或某些条件不能满足观赏植物正常生长发育需求时,可以通过土壤管理、给排水管理和养护管理等一系列技术措施逐步改善场地条件,使之满足植物景观生长发育的需要。这也是园林中的常用方法之一。

3.4 改树适地。通过育种、选种等方法,改变植物的某些原有特性,并目的性地选育某一抗性,例如抗寒性或抗旱性,使植物与立地条件相互适应。在风景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实践中,应以“选树适地”为主,配合实施改地适树或改树适地,这样既不违背自然和经济规律,还可以充分发挥人在植物景观营造中的创造性。

《结束语》

总而言之,适地适树理论对于风景园林植物景观的规划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促进风景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有效提高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水平。

参考文献:

[1]彭江,彭海.谈森林采伐利用管理[J].科技创业家,2012(12).

世界经济新论范文4

Abstract:Article from the internal dynamics of urbanization, city size and concentration of the best cities, cities and other new methods of analysis of the convergence of the urban economy and urban evolution of the dynamic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come to the basic law of the process of research and found that the optimal size of cities to develop a reasonable policy of urban development t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关键词:集聚经济效应 信息外溢效应 城市集中度 城市趋同

Key words: Economic effects of agglomeration; information spillovers; urban concentration; urban convergence

作者简介:王维健(1968.3 -),男,经济师、造价工程师,1994年毕业于天津大学,现于江西赣州正源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工作;卓凡(1983.8-)女,研究生,2008年毕业于江西理工大学,现于赣州市章贡区财政局工作。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5-0049-02

城市既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又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但长期以来经济学者在对城市经济的理论分析却进展甚微。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随着新增长理论的兴盛,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用新方法分析城市经济,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一、城市化的内在动力

1.1.集聚经济效应

任何一个区域,无论是小的区域,还是一个大的综合经济区,它的全部产业在宏观上都要求组成一个规模适当、结构合理、联系密切的集聚体,才能最大限度获得集聚经济效应。在社会中,每个企业都因与其他关联企业接近而改善了自身发展的外部环境,并从中受益。因集聚而造成的有利环境,被称作集聚经济效应。

集聚效应用弹性系数来表示。假若某个行业的集聚弹性系数为0.06,那么就意味着本地同行业的就业人数增加1%,就会给企业的产出带来0.06的增长。不同的行业集聚效应也不相同,其中运输业的集聚效应最高,重型加工制造业次之,而传统行业最低。

1.2.信息外溢效应

除集聚效应之外,还存在与其相关联的另一种效应,信息外溢(information spillovers)效应。信息外溢需要较近的空间集结,其效应也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大而迅速递减。

研究者发现工人总的教育水平将会增进企业的生产率,增进的途径是靠提高本地信息外溢的质量来增加集聚的外部性。例如对美国的计量分析发现,一个城市中大学毕业生每增加1%就会增加高中肆业生的2.3%、高中毕业生的1.4%和大学毕业生的1.2%的劳动生产率。城市中的劳动生产率,特别是在高技术人员密集的生产性行业的生产率将从集聚经济、知识外溢和二者的相互作用中获益,美国的硅谷、北京的中关村就是典型的例证。

二、城市规模与城市最佳集中度

由于城市的外部成本在相当程度上不由企业或个人承担,在城市进入完全不受限制,而要素市场又未充分发育的情况下,在一定发展阶段上城市会吸引人口大量涌入,常常使城市过度膨胀而超过合理规模,造成资源配置恶化。研究和发现城市的最优规模,制定合理的城市发展政策,对经济发展甚为关键。然而,城市规模往往受到历史、地理、经济、技术条件的影响,主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寻找城市的最优规模在理论上永远难以争论清楚。况且,不能脱离城市体系和城市的分布特征来谈论城市的最优规模。因为城市的规模、分布、方向是否合理,内部结构是否协调,关系到其中各个组成部分是否合理。

城市体系是由金字塔式的多级城市组成的,它们的规模不同,级别不同,主要功能不同,在城市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各级城市的功能是与它们的规模相对应的。在研究各级城市的最优规模时,一般着重研究的是系统中最基层城市的最优规模,然后以此为基准,按一定的比例关系来推算各级城市的最优规模。因此,在探讨一个地区的城市化问题时,对城市体系、城市规模分布以及与这两个概念相近的城市集中度(urban concentration)的关注就十分重要。城市集中度反映了中心城市或首位城市在整个城市体系中的作用。在给定的城市化水平下,城市集中度或城市规模的分布可能会差别较大,而这种差别一定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因此,存在着一个最佳的城市集中度。

三、城市趋同与城市演变的动态过程

3.1.城市趋同与“威廉姆森―汉森假说”

在城市的演变过程中,促进城市集中和分散的两种力量都起着作用。那么,一旦给定这两种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力,对城市的发展又会发生什么样的结果?另外,集中和分散的两种力量间的平衡又是怎样形成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增长的?根据威廉姆森假定,在从低收入水平开始的增长过程中,国家将首先经过区域趋异和产业集中的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原先的发展区域变得拥挤,对进一步的投资服从收益递减的法则;并且,随着对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的投资,国家能负担起对其他区域的开发。这就会导致工业的分散,落后区域的增长和朝区域趋同方向的推进。所谓的城市趋同(urban convergence)指的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或区域内的城市集中程度将逐渐下降的趋势。城市趋同与国家或地区趋同的概念的内涵十分近似。城市发展中的倒“U”假说被称之为“威廉姆森―汉森假说”或者是“城市趋同假说”。

3.2.城市演变的阶段

“威廉姆森―汉森假说”或“城市趋同假说”主要关注的是针对城市体系和城市集中度的演变过程,而单独的一个城市或整个城市化也有着一定的规律,从空间结构演变的角度,我们大体可把产业革命以来近代城市化过程分为前后相继的三个阶段:

早期发展的集中的城市化阶段。在西方,近代城市化是与产业革命同时开始的。在产业革命前,少数地理位置优越的地方最初成为人口集聚中心。产业革命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人口、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活动向这些早期的人口集聚中心急剧集聚,从而形成区域的主要城市。

集中后分散的郊区化阶段。一方面,主要城市尤其是首位城市的集聚效应继续增强,诱致人口和产业活动从郊区以外的更广大地区向城市及其周围地区集聚;另一方面,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以及原有城市中心承载能力的限制,使狭小的市区已容纳不下集中来的人口和产业,不得不向城市的外缘地区扩散。于是,便开始了城市向郊区延伸扩展的趋势,亦即各种经济活动向郊区分散,中心城市郊区次级中心如卫星城镇大量出现。

分散后地方中心增长的逆城市化阶段。城市的郊区化导致了城市中心人口、产业活动的减少。当然,这一郊区化过程并非是无止境的,它同样受到其区域承载力的限制。这一限制导致了人口和产业在更广阔的地域范围内扩散。其结果,城市中心区和郊区人口都在减少,整个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或衰退。相反,作为区域次级中心的一些中小城市,其人口增长开始加快。这种以主要城市增长缓慢或出现衰退、次级中心迅速增长为特征的城市化现象,一般称之为“逆城市化”。

3.3.城市化演变的动态过程――以韩国汉城为例

韩国汉城在1970年左右的相对城市规模处于顶点,而自1970年之后,汉城的人口和制造业在全国和所在省的份额开始迅速下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由七十年代末期和八十年代初期工业的大规模转移所引起,当时,大多数行业,特别是化工和金属冶炼和加工业都转移到汉城附近的卫星城。

世界经济新论范文5

专家学者们围绕“科技创新与标准化协同发展”、“信息化在城市管理中的创新应用”和“城市创新发展与区域环境治理”三大主题,针对城市管理中的科技创新、信息化、标准化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认为,基于国内PM2.5的污染现状、发展趋势和治理经验,未来我国的区域大气污染控制应探讨构建区域环境综合管理体系,为此需要大幅修改现行《大气污染防治法》,为区域环境综合管理提供制度支撑,同时制定区域污染综合控制规划和应急计划,采取区域联防联控和精细化管理,通过综合措施和行动逐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魏后凯论述了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导向和模式选择,认为必须科学把握城镇化的规模、速度、节奏,走渐进式城镇化之路,注重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多元化城镇化之路,高效集约节约利用资源,走集约型城镇化之路,同时要充分发挥城镇特色和优势,形成合理分工的城镇化新格局。

中国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研究员王忠敏论述了城市规划、民生工程、城市产业和城市管理中标准和标准化问题。他认为城市规划中的标准需要注重城市共性的标准化与城市个性的保留;民生工程的标准化必须建立在对环境、住宅、交通和医疗等优先规划基础之上;城市产业的标准化需要根据企业特点有针对性的推行标准化战略,同时处理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城市管理标准化需要法制的支撑。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丁辉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审视了社区管理与服务产业,认为服务的精细化和标准化是服务创新的两个根本方向,二者是内在统一的。服务标准化需要实现基本服务质量目标、服务环境和设施、服务流程的标准化。信息化对整体和细节的把握带动了标准化的持续改进,为产业化的模式创新、精细管理等理念的真正实现找到了载体。信息技术创新丰富了标准化的创新范畴,标准化继而提升了产业化的品质和水平,信息化正是借助标准化之手引导了工业化品质水平的提升。二者之间的关系已超越耦合,凸显一体化的特性。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段霞从世界城市建设的视野看北京城市发展,认为新的发展需求需要我们以让百姓幸福安康和惠及子孙的发展理念思考世界城市建设目标与战略任务,在资源环境、空间布局、产业规划、公共物品提供、公共财政支出、人才培养、社会管理、秩序安排等城市发展的各个领域适应这样的变化与要求;从百姓幸福出发思考自然灾难应对问题;疏解中心城区的压力,合理进行产业布局。在整体和结构性思考中完成顶层设计,在精细化、多元化、定制化需求满足中推进世界城市战略的实施,才能迎来北京变革性发展的新时代。

世界经济新论范文6

当下,我们已经进入了新媒体时代之中,并且新媒体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和优势,主要包括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等,在时展的过程中,成为其重要的传媒力量,同时,传统形式的广播音乐节目也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过并不能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相应的创新和突破。所以,在新媒体作用越来越大的形势之下,必须要对广播电视音乐节目的内容和形式等进行全面、深入地创新和变革。

1 当下我国广播电视音乐节目的状况

在广播迅猛发展的状况之下,音乐有了长足的发展,并且其发展的空间在不断增大,同时,在广播事业发展的过程中,音乐节目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一项组成部分。广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听觉媒体时代的主要形式,与此同时,音乐有着非常独具特色的听觉艺术魅力,在此基础上,与广播在功能属性上是一致的,由此在广播中占据着主导的位置。音乐节目在广播中是独具特色的,存在这一情况的原因就是音乐和广播的融合属性[ 1 ]。

在计算机网络迅猛发展的过程中,音乐的新媒体实现了快速的发展和演变。同时,我国的新型媒体市场发生了非常重大的变化,多种电子产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当传统媒体在与新媒体进行市场争夺的时候,有一定的劣势。自从改革开放之后,在音乐媒体的选择过程中,受众的个性得到了非常鲜明的体现。音乐广播节目自身有一定局限性,在此基础上,面临着新媒体的强烈冲击。

对受众群进行相应定位的时候,广播音乐节目的核心听众群和新媒体是一样的,正是因为如此,两者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通常情况下,年轻人是核心听众群的主力,年轻人对于新生事物的接受速度是比较快的,那么,最具代表性的新媒体用户是15~35岁的群体[ 2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和普及,中国的网民规模不断扩大,网络的普及率也在不断提高,并且35岁以下的网民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同时,互联网用户在年龄结构方面呈现着年轻化的趋势。智能手机等新型媒体的销售目标直接放在了年轻人身上。所以,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有很大的必然性,那么,同新媒体同构的音乐广播节目也必然面临着发展的困境。

2 我国新媒体时代广播音乐节目的发展困境

1)音乐广播节目的听众存在分流的问题,这种现象的出现有一定的原因,主要就是接触音乐媒体的多样性。在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的过程中,与听众的自主化和方便性的选择进行了充分的结合,在此基础上,所有受众在音乐内容的选择上有着更大的自主权,所以,大数量的年轻人在收听音乐的时候目光转向了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 3 ]。同时,听众的分流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在此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广播音乐节目受众的范围,逐步取代了传统的音乐广播节目。当受众群削弱的时候,所获取的收益也必然减少,不过,在设备的更新换代和技术的发展方面,对资金的需求是非常大的,很大一部分的广告客户将原来优先考虑黄金档节目放到了最次的选择上,导致广播和音乐节目发展放慢脚步,甚至有的逐渐没落。

2)与广播音乐节目质量相关的因素是比较多的,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因素是员工队伍的专业化。在新媒体时代中,娱乐节目不断增多,同时,听众的欣赏能力和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朝着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当广播媒体开放之后,广播音乐节目的数量有了很大提高,不过这并不代表广播音乐节目的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一方面有音乐市场不景气的大背景影响,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冲击下,不少主持人转行。当下,大量的广告充斥其中,使得广播音乐节目的听众收听效果不断弱化。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经济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使得广告成为了企业竞争的一项重要手段,广告现象不断加重,导致大量的听众流失。在广播音乐节目的创收方面,广告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当广告的收益不断增多的时候,广播音乐节目的收入也不断增多,反之亦然,正是因为如此,使得很多的?V播音乐节目在对节目质量和收听效果上处于两难境地。

3 目前我国广播电视音乐节目的发展方法和措施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于广播音乐节目来说,面临着新旧媒体竞争的抉择问题。因此,广播音乐节目要实现在今后的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和拥有良好的发展环境的目标,就必须对其内容和技术进行全面的改善和创新。

1)实现节目有效推广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要实现此目标,需要对新媒体技术经验和硬件设备进行充分的应用,同时,需要重视广播节目的数字化转型,这是发展的关键和核心内容。与此同时,微媒体时代已经到来,这意味着数字化移动广播时代的到来。广播音乐节目与移动互联网进行了充分的结合,与微媒体整合播放,从而实现其生存和发展的目标。

2)对主持人的专业化进行充分的强化,打造广播音乐节目的品牌效应。在广播音乐节目中,主持人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是其主导,在新媒体时代中,要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必须要不断提高专业广播主持人的数字化生存能力。同时,广播音乐节目的主持人必须要积极主动地适应新媒体时代带来的冲击和改变,能够把握住相应的机遇和挑战。

3)重视节目质量的提升,使其内容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要实现节目与其内容的转型,必须要对其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探索,主要探索的内容是广播音乐节目独具特色的角色定位和功能定位,同时,这是新媒体时代中广播音乐节目发展的方向。

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广播节目需要采取有效的手段来吸引受众的关注,对大众所喜爱的广播音乐节目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有效的选择。在新媒体时代中,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音乐传播途径的拓展,并且使得受众的收听选择更加丰富。要吸引群众的注意力,需要选择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内容。所以,在对节目内容进行设置的时候,需要对内容的需求和受众的兴趣等进行充分的考虑和研究,从而使广播音乐节目的听众数量不断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