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校合作有效机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校合作有效机制范文1
摘 要:在教学和学生管理中,建立有效的学生评价机制是使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就学生评价机制的作用和方法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学生评价 评价机制 作用 评价方式
学生的评价机制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学生对自己、同伴及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学习态度和状态的判断和评价,是学生自我认识和提高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并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评价机制的作用
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评价机制对其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正确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加强学生间的合作。
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可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自我检查、自我反思,并进行自我调整。最终形成学生自我诊断—矫正—完善—实现的有效的评价机制,从而激发学生对自己设定的目标的追求,促进学生的成长。
对于学生来说,刚开始引起学生兴趣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当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兴趣又很快就没有了。我们在课堂上经常发现有些不交作业的学生,他们会说,有一部分不会做所以干脆就全不做了。所以通过一定的评价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就是评价机制的一个重要作用。例如,我们可以把学生的学习态度作为一个考核的内容,虽然有一部分作业不会做,但是只要他们做了、交了或者向老师和同学求教后做了作业,都认为这个学生的学习态度符合标准,我们就给予一个态度分,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可以共同承担责任,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地了解自己、改进自己,学生的不断参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评价不仅有学生的自我评价,还有学生间的相互评价,通过学生间、小组间的相互评价,可以加强学生间的团结合作。
二、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的方法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要求学生能够明白自己的优缺点。学生很容易知道自己比较明显的优点,但对不明显的优点和缺点往往认识不到,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缺点。例如,在考试成绩出来之后,有些学生不去和成绩好的学生比较,反而去和成绩差的学生比较,过分强调客观原因,而不去分析自己的不足,还有些学生存在得过且过的想法。特别是职业院校的学生,没有升学压力,且及格就好的想法比较普遍,因而阻碍了学生的进步。因此,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第一步就是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认清楚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
2.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在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时,不一定都采用百分制的评价标准,可以采用百分制、等级制和评语相结合的方法。根据不同的课程选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语文、数学等公共课可采用百分制;数控、电气等专业课可以结合学生的实习情况采用优、良、及格和不及格的等级制评价标准;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的表现可以用评语的方式进行评价。根据评价内容也可以选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例如,作业的评价可以采用等级制和评语,期末考试的评价可以采用百分制。另外,还可以采用红旗、红星的积累数目作为评价的标准。这几种评价标准是相辅相成的,都是对学生有效的评价方式。
3.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
学生自我评价是应用较多的一种评价方式,根据学校制定的标准,让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通过对比标准,明确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为学生创造自我评价的机会,例如,在每堂课结束时,让学生进行信息反馈,同时指明应掌握的内容,从而使学生知道自己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在期中和期末时,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明确自己还有哪些不足。
除了自我评价外,还要进行他人评价和小组评价。学生之间是比较了解的,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实操课程中,教师不可能一直关注某个学生,而同小组的学生则可以一直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这时他人评价就必不可少了。小组评价可以应用在很多方面,例如,课堂上,小组成员积极回答问题、作业做得好就可以得到一颗星,相反做得差就要减去一颗星;或者在实习课上,小组成员工件用时最少的可以加一颗星。这些虽然是一些很简单的评价方式,但却很有效。
家校合作有效机制范文2
[关键词]大类培养;家校联动;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3-0007-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3.004 [本刊网址]http:∥
一、概念界定
(一)大类培养模式
大类培养模式是指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从招生开始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的专业合并,按照一个大类进行招生和培养,经过1―2年的基础培养后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进行专业分流。大类招生是相对于按专业招生而言的,是高校实行“通才教育”的一种改革。北京大学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经过调研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16字教学改革方针,并按照该方针在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高年级实施宽口径的专业教育改革,后于2001年正式开始实施“元培计划”。这是大类培养模式最早的摸索和实施。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专业之间的壁垒,建立了以素质教育为取向的跨专业培养体系。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专业方向选择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在全面认识专业的基础上提高学习兴趣,做出理性选择,提高高校培养人才的效果和效率。
(二)家校联动机制
家校联动主要是指高校和家长在实现共同目标的前提下,以平等的教育主体身份,进行的相互沟通、相互监督和相互学习的实践活动,旨在为大学生提供更为及时和正确的指导,弥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各自的不足之处,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达到双赢。
机制本为机械学概念,当机制被引申到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时候,我们认为机制应该是指构成某一事物的各个组成要素通过一定的原则和机理所构成的该事物的运转方式和运动过程。所以本文中的家校联动机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运用何种方式、采取何种手段合理配置高校内部的各项教育资源、协调社会各方力量,从而形成教育合力,实现教育目标。
二、大类培养模式下家校联动机制构建的必要性
2004年《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意见》中提出,“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学生家长联系沟通机制,互相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的教育培养是学校、家庭等方面共同任务,在大类培养模式下,学生对于专业的学习和选择同样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和指导。但是长期以来家庭教育的力量在学生进入高校后显得过于薄弱,因此大类培养模式下家校联动机制构建的研究成为必然。
(一)是保证教育效果和提升教育效率的有效手段
在大类培养模式下,学生从大一入校经过1-2年的时间进行基础培养,学类涵盖的通识课程及各个专业方向的引导课程。引入家校联动机制能够使学校力量和家庭力量在大类培养模式中“强强联手”,利用家庭参与对学校管理责任进行分担,对学习、分流等各环节进行监督和引导。高校在实施教育时实施的方案是针对大部分学生的情况而制定的,无法实现个性化的、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家庭的参与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家庭介入教育环节及时反馈教学环节的最新情况,保证教育效果和提升教育效率。
(二)是增强教育信息透明度和动态性的有效方法
如今高校已经从一个封闭的“象牙塔”变成愈加开放的教育环境和系统,开放的社会环境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状况对大类教育模式提出了严峻考验。在这种状况下家校联动机制能够使学校和家庭两方互享教育信息,增加教育信息的透明度。同时教育信息,以及学生在校园中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不停的在发生变化,家校联动机制可以使学校和家庭进行实时动态的联系,及时处理动态信息。所以大类教育模式下构建家校联动机制是增强教育信息透明度和动态性的有效方法。
(三)是适应信息化和网络化社会的有效途径
信息化和网络化是现代化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这样的社会状态下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接触的信息量增多,受到各种多元化的信息所影响,基于此学校的教育教学面临着严峻考验,工作难度较之前增加,为了适应信息化和网络化社会的变化,必须构建家校联动的教育机制,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以“联动”模式促进教育效果的达成。
三、大类培养模式下家校联动机制构建的实践探索
在大类培养模式下,家校联动机制的运作能够促进教学培养目标达成。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杭科院”)从2011年开始筹备,2014年正式开始进行计算机大类招生,经过三年多的准备和摸索在家校联动机制构建方面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常规性的家校联动机制。在常规工作中与学生家庭之间通过沟通和联络建立起来的互动交流模式。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学校和家庭建立共同的学生发展培养档案,记录学生大学期间的各种表现,通过建档和沟通和反馈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倾向,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教育。该项机制的实施对在一线负责学生工作的辅导员提出了较高要求,杭科院计算机大类学生一人校就建立详细的学生信息卡,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和父母姓名、联系方式等。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与学生父母的沟通交流达到加强学生管理,让家长参与到学生违纪处分、奖励表彰、学籍异动、请假销假等管理中来,共同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
(二)学生活动中的家校联动机制。学生活动是学生在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达到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在新生开学典礼、迎新晚会等学生活动环节邀请家长参与或者通过远程视频等手段和家长进行互动,让学生感受到家校温暖,营造家校联动教育的温馨氛围,达到家校联动育人的目的。杭科院计算机大类在分流前期邀请学生家长到校参观、听课、了解分流制度等,并致信给家长让家长即使未到校也能了解计算机大类进行专业分流的情况和实时动态。
(三)特殊节日、重大纪念日中的家校联动机制。在特殊节日和重大纪念日结合社会上营造的纪念氛围进行家校联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结合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父亲节、母亲节等特定节日,学校悉心策划主题活动,营造教育氛围。2015年母亲节期间学院组织“母亲节表白墙晒幸福”活动,鼓励学生向微平台发送与母亲的对话截图。在家长的协助下,学生们展示出一段段与母亲的温情对话。这是在特殊节日下利用网微平台实现家校联动育人的一次典型活动。
(四)信函反馈的家校联动机制。学校可以利用传统邮寄和电子邮件的方式为家长提供查询参考的信息资料,如学校的重大事件、教学管理制度、学生活动、学生资助情况、学生成绩查询、社会实践状况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比如,信息工程学院每年1月份向所有大一新生家长寄送《致家长的一封信》和学生成绩单,把学生第一学期的基本情况、奖惩表现反馈给家长。家长也需反馈相关信息,并填写《回执单》交还学校,以便学校因材施教。
(五)家长访问的家校联动机制。学校可以择取家长非常关心的教育主题,吸引家长主动来校访问。2015年,信息工程学院以计算机大类分流为契机,召开了家长开放日。由于家长普遍重视子女的专业选择和填报,这次活动吸引了近50多名家长的积极参加。活动安排了专业社团参观、随堂听课、座谈会、教师家长约谈等多项内容。家长们到学校亲身感受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切身体验学生的生活,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教育目标实现,达到学生和学校共同发展的结果。
四、大类培养模式下家校联动机制构建的路径分析
(一)引进网络等多手段构建家校交流的平台
高校教育工作,需要家庭和学校相互配合、补充、互相支撑,二者必须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发挥合力作用。过去,受科学技术的限制,并且加上高校的特殊性,最常用的交流方式无外乎电话沟通、写信及家长会,但是效果并不良好,并且受到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制约,沟通很不方便。然而,随着现今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网络的普遍应用也应运而生。为了进一步提升家校联动育人的作用,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手段,真正为家庭和学校的沟通建立一个理想中的合理机制和交流平台。比如学校可以在官网可以做一个全面、系统的家校沟通平台或者建设一个专门的网站,整合学校的活动情况、家长答疑及咨询、组建网上家长学校等功能来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充分合作。此外,学校还可充分直接使用时下比较流行的微博、QQ、微信公众平台等等多种方式提升家校联动时效性,教师们将学校发生的事情或举行的活动整理成博文,家长们通过关注这些博文了解学校的状况;通过QQ群,使得教师、家长以和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家长们可以互相联系,互相帮助,并且通过导员的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共同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当然,学校也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朋友圈发表一些正确引导教育孩子方法的小文章、小贴士等,这对于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的家长们会有很好的启发。
(二)以学生为桥梁促进家长观念的转变
学生不仅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对象,也是教育所关注的核心,他们在家校联动育人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夹在家庭和学校之间,接受两者的教育和观念,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冲突的地方,如果这时两方沟通不善就会很容易造成互不理解,协调不好,会对学生产生不利的影响,导致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家校联动育人作用,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桥梁作用,促进学校和家庭的沟通,进而调和双方的矛盾和冲突。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对学生的专门教育让学生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用真人实事挖掘家庭教育如何对学生产生影响,让学生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产生理解并愿意主动传达给家长这样正面的信息,扭转家长们的观念,使家长们可以更加积极、主动的与学校联系,对于学校的一些要求更加配合,对于学校开展的活动尤其是家校合作的活动产生兴趣,鼓励学生家长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要求,帮助家长们逐步参与进学校的教育和管理中来。当然,学校还可以向学生公开宣传自己的教育理念,而不再是采用简单强制命令的管理办法,让学生充分明白和了解学校做每一个决策的原因和理由,让学生和家长对学校的理念产生共鸣,并在善意理解的基础上可以指出学校的改进之处,并反馈给学校。学生作为家长和学校沟通的桥梁,是维系学校顺利合作进行的纽带,其对于进一步提升家校联动育人作用有着十分关键和重要的作用。
(三)探索“与时俱进,科学有效”的合作教育方法
家校合作有效机制范文3
关键词:京津冀;高校;企业;合作机制;建议;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服务社会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2010年7月我国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四十条明确指出“探索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建的模式,推进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的资源共享,形成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提高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因此,科学探究高校与企业密切合作的成功模式,不仅是加快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进程的有效手段,而且也是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高校与企业携手合作,这已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然而,国外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高校与企业的合作较之我国有较长的历史,且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给所在的区域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国外校企合作模式推介
(一)政府主导模式
该模式强调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政府、高校、企业3个利益主体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种“三位一体”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三方关系有效互动,其中企业是主体,政府和高校分别发挥保障和服务功能。如1999年法国政府通过了旨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开辟就业渠道的《革新与研究法案》,该法案强调政府应建立专门的知识产业化管理机构,简化研究人员创办企业的申办手续,调整革新企业的税收政策,更好地推动高等教育、公共研究机构与企业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同时,为推动革新技术企业的开发,法国政府还启动基金重点支持高校和研究机构间联合创办产业的计划,地方政府也给予了相应扶持。启动基金主要为革新企业的起步阶段提供经费支持,一类是国家专项课题启动基金,主要支持的领域有生物技术、新材料及信息和通信技术;另一类是地方启动基金,由大学、科研中心、地方政府和地区发展部门联合筹措,主要目的是支持产业开发[1]。再如,日本政府为了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特别是日本国会通过的《产业技术革新法》,明确规定了官、产、学三方的利益分配和合作法则。这种“官产学”三位一体模式,使日本在新技术领域,如生物技术、新材料科学、超导研究等方面尤其突出,不仅促进了日本科技水平的提高,缩短了科研成果到产品开发的时间,而且培养了一大批新技术人才。此外,还有许多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在高校与产业合作发展的进程中,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制定专门或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采取各种优惠政策来扶植科技产业园区的发展,如房地产租售优惠、设备折旧优惠、税收优惠、贷款优惠、外资引进优惠等。
(二)科学园区模式
科学园区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斯坦福研究园,它的建立曾有力促进了“硅谷”的形成,极大地推动了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兴盛,为大学与企业的联姻树立了典范。在此之后,英国、法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也纷纷设立各具特色的大学科技园区。亚洲的新加坡、韩国、印度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从上世纪70年代也开始相继建立了大学产业园。除斯坦福研究园、剑桥大学城等少数科学园区是在综合研究能力极强的大学基础上建立的以外,多数科学园区都是由区域内若干个大学和科研机构联合组成,通过聚集效应来增强高科技研发能力。如2003年9月,在由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西蒙弗雷泽大学(SFU)、不 列颠哥伦比亚理工学院(BCIT)和艾米丽卡艺术与设计学院(ECI)4所当地著名公立高校共同筹建的“大北路校园”新校区内,分别建设4个在教学、科研及成果商业化方面都为全新的高新技术知识园区,一是生物技术,二是新媒体,三是人文科学,四是科技成果商业化。每个园区的建设方案都要经过4校统一审核批准,同时吸引企业界积极参加[2]。园区将重点解决城市发展所带来的人口增长、水资源和其他能源供求及环境保护等实际问题。
法兰西科学城集中了法国60%的大学和43%的科研机构,共有3万多科研人员和8000多家高科技公司[3]。
这些蓬勃发展的产业园区已成为高校及科研机构发展高新技术和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的主阵地,它大大增强了高校与企业界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合作。
(三)中介搭桥模式
它是利用专门的中介组织来帮助高校科技成果向产业界转化的有效模式。在美国,也有众多专门机构负责校企合作事宜,如通过咨询公司、联络办事处、大学-企业联合体等综合服务机构,切实承担了高新技术向产业界转移的重任。英国的剑桥大学在1973年成立了沃夫森产业联络办公室,主要职能是注重协调帮助各院系和个人建立同产业界的合作,仅1998年,知识产权转让规模就突破100万英镑[4]。日本为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创办了促进科研成果产品化的中介机构――高科技市场,该中介机构主要负责挑选所在地区大学和科研机构能够转化为产品的科研成果,对有关成果产品化的研究提供资助;代为有关科研人员申请专利;协助创办风险企业等[5]。
(四)风险投资模式
所谓风险投资指的是一种把资金投向蕴藏着失败危险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研究开发领域,旨在促进新技术成果尽快商品化,以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投资方式。在国外,风险投资资本主要来自金融机构、基金公司、保险公司、个人投资者、政府基金等。据统计,美国90%以上的高新技术是按照风险投资模式运作。创立于1988年的曾经是最大的、最成功的美国种子基金网络公司“资本网络公司”,是一个独立的实体,由“创造、创新、资本研究所”和“奥斯汀技术孵化器”合作创办,主要是鼓励种子基金和风险基金向德克萨斯州的企业家提供机会,有力地促使了其首府奥斯汀成为世界上高科技发展速度快、成效显著的代表城市[6]。1998年日本成立合成股份公司的高科技风险企业,是由住友电气工业股份公司、日本风险资本公司等7家公司和大阪大学、京都大学等5位教授共同出资举办,旨在选择能够对产业界做出贡献的研究题目,在日常的研究活动中切身感受到产业界的需要和自身的价值,更好地补充企业自有的研发力量[7] 。
二、探索构建京津冀校企合作机制
目前,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其校企合作的态势并不乐观。一是高层次的区域性的校企合作联盟机制尚未建立,政府未能充分发挥应有效能;二是校企合作的中介服务体系还不完善,特别是科技中介服务的行业自律机构和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在技术交易过程中,科技中介机构还不能提供有效服务。三是校企合作中双方利用风险投资的意识不强,企业缺少与高校的常态化沟通机制,而高校对开展校企合作也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
那么如何充分发挥高校的综合优势,实现与企业之间的有效对接,不妨借鉴上述国外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成功模式,探索构建京津冀校企合作机制,这将对发挥京津冀高校科技优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转变校企合作与共建方式,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立和完善“官产学”三位一体保障机制,进一步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官产学”的保障机制,即以政府层面为主导,以企业研发为主体,以高校参与为基础的三结合体制,把开发引导、应用、基础有效结合起来,建立产业资本与人力资源、知识资本最优配置的多种产学研合作模式。
具体来讲,就是京津冀三地政府应建立高层次的区域性的校企合作联盟机制,定期进行交流洽谈和磋商对接。以政府搭建校企合作的中介机构为纽带,依托大学科技产业园区,以企业研发力量为主体,以高等教育衍生产业为突破口,不断促进新技术领域的开发和利用,缩短科研成果转化的时间,使高校真正成为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战场,切实增强高校服务京津冀区域发展的能力。
(二)建立和完善高校与产业结合的运行机制,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提供有效服务
通过有效整合京津冀区域内校企合作的中介服务机构,构筑一个网络化、区域化的校企合作中介服务高端平台,更好地促进区域内外创新要素的充分涌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是借助京津冀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区域内校企之间的技术与信息交流,高校应及时向企业公布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企业也应及时最新的技术需求信息。二是健全完善区域技术和产权交易平台。以京津冀现有的知名技术产权交易机构,如北方技术交易所、北京技术产权交易所、中关村技术产权交易中心以及河北省技术产权交易中心为核心,构筑京津冀区域校企合作交易平台,促进技术、资本在区域内的优化配置[8]。三是高校自身也应发挥人才、技术、信息方面的优势,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加强与大中型企业建立以科研任务为纽带的长期合作,把高校的重点实验室作为企业的研发中心和中试基地,更多地承担科技攻关项目,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切实在技术创新活动和成果转化中取得实效。
(三)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的风险投资促进机制,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提供有力保证
由于高科技产业是风险产业并面临着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存在着明显的不确定性,在资金方面,单靠学校有限的资金是很难实现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因此,不妨引入一些实力强、信誉好的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公司)、基金组织和信用担保机构,为京津冀校企合作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上市公司、私人资本参与高科技型企业的风险投资,努力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为京津冀高校科技产业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另外,京津冀高校与企业在合作过程中,还应注重培育和激发风险企业家和科技人员的创业能力。
三、对河北省的建议
(一)以产业园区为依托,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河北省应抓住京津冀一体化、首都经济圈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有利契机,统筹规划河北省域内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筑巢引凤”,吸引京津的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利用其教育、科技、信息等方面的优质资源,搭建河北省校企合作新平台,也可以为京津知名大学及科研机构在河北省境内直接设立大学科技园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提供各种优惠条件。通过以产业园区为依托,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必将加快推进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以提高吸纳京津高新技术、资金和人才的能力。
(二)以中介机构为纽带,构筑校企合作桥梁
河北省应积极利用与京津高校及科研机构搭建的不同层次、内容和形式的校企合作服务平台,如设立咨询公司、联络办事处、技术孵化中心等服务机构,不断加强与京津两地的校企合作和优势互补,特别是要借助京津科教和产业优势,大力引用其高新技术来改造和提升钢铁、医药、建材、食品和纺织服装等河北省的传统优势产业。同时要注重发挥河北省技术产权交易中心这一重要技术交易平台的作用,更好地推动高校与企业合作进程,更好地促进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达到优化配置,从而为河北省科技创新提供便捷和顺畅的服务。
(三)以政府政策为主导,提供校企合作保障
河北省各级政府应发挥好政策导引作用,通过制定专门或相关的政府规章和实施办法来积极扶持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孵化中心的运营建设;或者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如房地产租售优惠、税收优惠、贷款优惠等,为解决中小微企业的实际困难提供帮扶。当前,应发挥好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导引作用,正确引导高校及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新能源、新材料、文化产业等领域的合作,实施好“百家央企进河北”重大战略和信息产业升级、生物产业创新发展等一批重大工程,加强创新主体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使科研成果从高校向产业有效转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政策规划处.法国政府通过革新与研究法案[J].世界教育信息,1999,(6).
[2]中国驻温哥华总领事馆教育组.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四所著名高校共建新园区[J].世界教育信息,2004,(3).
[3]徐广宇.国外发展教育产业的典型模式与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2000,(10).
[4]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政策规划处.剑桥大学科技转让的基本实践及对我们的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0,(6).
[5]中国驻大阪总领事馆教育室.日本创办促进科研成果产品化的中介机构[J].世界教育信息,2000,(7).
[6]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政策规划处.美国奥斯汀高科技城市发展简析[J].世界教育信息,1999,(11).
家校合作有效机制范文4
CHENG Jing
(Development Planning and Cooperation Department, Wuxi Commercial College, Wuxi 214153, China)
【Abstract】The collectiviz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hared development to carry out the innovation of running mod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Jiangsu Province, in many years of collectivized education, constantly sum up experience, establish an open and shared idea of running a school, and improve the collectivized school-running platform,Deepened the group-run behavior, and innovated the group-run management system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However,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non-grouping of groups. In the future, the collectiviz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strengthen the building of a multi-governance capacity and improve the governance system.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basic conditions will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quality school-based education.,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Group’s schooling;special group to carry out school-based research, science lead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 school.
【Key words】Group of school; Review; Outlook
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是基于共享发展理念开展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创新,组建职教集团是实现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有效载体和形式。依托职教集团平台高职教育可以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搭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主体合作共赢的有效平台。近年来,江苏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战略部署,基于共建共享理念积极探索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初步形成了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有效对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良好发展态势。
1 江苏省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回顾
1.1 江苏省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基本情况
江苏省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起步较早,2003年成立了第一个高职院校牵头的职业教育集团――江苏商贸职教集团。经过14年发展,目前江苏省由高等职业院校牵头的职教集团达27家(省级职教集团17家,国家级职教集团10家),参与的职业院校达881校次,行业、企业达1565家,成员单位从省内扩展到全国乃至境外[1]实现了校企融合、资源整合、互利共赢。
1.2 江苏省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成效
省内很多优质高职院校在多年的集团化办学实践探索中,不断总结经验,树立了开放共享的办学思想,健全了集团化办学平台,深化了集团化办学行为,创新了集团化办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1)树立了共享办学理念。集团化办学思想是“大职业教育”思想的时代体现,集团化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共建共享的思想理念,促进了职业教育开放办学,走向市场,立足产业发展,密切企业深度合作,拓展职业教育国际化视野。
(2)健全了集团化办学平台建设。一是集聚多方资源,促进了高职教育规模发展,通过联合办学、协同发展、机制创新、资源整合,强化政校合作、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有效整合政、行、企、校多方资源,充分发挥优质资源集聚效应、整合效应和规模效应,[2]有力地推动了职教的规模发展,这是职教集团化办学最直接、最明显的成效。二是打破沟通壁垒,建立了信息共享平台。职教集团能够收集、汇总、共享集团成员有关信息,建立健全的集团化办学信息交流共享机制,搭建了集团成员沟通交流平台。江苏各职教集团每年召开成员例会,交流各学校与企业的信息,探索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以及潜在的机会。[3]同时,江苏省大多数职教集团建立了集团网站,介绍集团概况,共享教学实训资源,关注产业发展动态,搭建人才供求平台,集团成员校企、校际合作信息。
(3)深化了集团化办学行为。首先,促进了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提升了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依托职教集团,开展现代学徒制实践探索,校企共同推进专业建设,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其次,促进校际合作,中高?与本科贯通培养,推动了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第三,适应企业“走出去”战略,借船出海,推动了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提升了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满足企业所需、服务社会、服务发展的能力。
(4)创新了职业教育合作办学、开放办学的体制和机制。通过集团化办学,实现了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向多元灵活性发展,管理体制向协议组建、相互链接拓展,投资体制向多元投入迈进,开辟了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的路径。依托职教集团平台,与成员企业共同开展国际办学与培训。如江苏省商贸职教集团由牵头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与集团成员红豆集团在柬埔寨共建西港特区培训中心,开展市场营销等专业技能培训,在此基础上探索海外股份制办学形式,校企合作举办海外大学。[4]这一“借船出海”模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基本模式之一。在集团化办学过程中积累了分级分类管理和重大项目引导的初步经验。
2 江苏省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的问题
集团化办学由于合作各方价值取向差异、集团内有效合作机制尚待优化、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等内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存在着科学规划缺乏,发展方向模糊,“路桥”设计不到位;组织结构松散,成员参与积极性不均衡,缺乏凝聚力,动力不足,集而不团;体制机制不够完善,集团运行效能亟待提升;政策、资金等外部支持环境不佳等问题。上述问题中最为人诟病的是职教集团“集而不团”以及由此带来的集团化办学“虚而不实”问题。职教集团的建设与发展仍然是一个短板,有些职教集团甚至是个空壳,并没有真正发挥职教集团的作用。
3 江苏省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展望
3.1 推进多元治理能力建设,完善集团化办学治理体制
集团化办学体制逐渐从管理向多元治理转变,提升企业、行业、职业院校、科研院所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理顺内部治理结构,完善集团理事会决策机制,提升内部聚集能力,探索建立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共通共融的职教集团决策、管理和运行机制。优化集团运行机构。实行重要活动轮值主持制度,每次由理事会确定集团重大活动的轮值单位,轮值单位负责集团该重大活动的各项事宜,该制度的实施能够提高集团运行的活力和凝聚力。加强二级理事会建设,将集团重心下移至专业群,以专业群为集团组织单位使集团运行分散化、扁平化运行。
3.2 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奠定集团化办学优质发展的坚实基础
优化集团化办学成员结构,控制职教集团成员规模,注重成员合作质量。吸纳大型龙头骨干企业、区域内示范院校加入,完善发挥集团中行业、企业、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社会组织各自的作用,提升集团整体实力。探索具有现代学徒制特征的混合所有制办学,[5]鼓励企业以技术、管理、软件等要素参与共建虚拟股份制二级学院。吸收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技术技能骨干,与学校共建股份合作制工作室、实训室。建设集团化办学管理与服务系统,促进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推动集团化办学的信息化建设,并积极发挥网站、微信、QQ群新媒体在集团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信息服务功能。依托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建立江苏省集团化办学数据库,定期年度集团化办学工作报告。
3.3 依托项目密切成员合作,提升集团化办学成效
依托具体合作项目开展基于集团化办学平台的校企、校校、校地及校行合作。校企合作方面,以现代学徒制育人项目为抓手,开展集团内企业合办现代学徒制班,共同培养企业所需的高素质岗位技能人才。实施校企师资互派互挂项目,建立企业教师工作站,学校聘请企业技能大师为学校兼职教师,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校校合作方面,依托集团平台,与中职院校合作开展中高职衔接项目,与本科院校合作高职与本科提升项目,共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优质高职院校之间共同开展学生、教师交流学习,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校地合作方面,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学校专业设置,开展社会培训和“四技”服务,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校行合作方面,积极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共同开发行业技能大赛,开展专业建设,共同探索相关专业培养目标、学生职业能力评估、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制定行业职业培训相关标准,开展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等。
3.4 扩大国际交流,推进集团化办学国际化发展
服务国家战略“一带一路”共建倡议,在现有海外办学成功经验基础上,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开展职业教育合作,研究中外合作交流的新模式,共同开展专业建设,互派学生和教师,共享优质教育成果,共建职业教育共同体,提升职业教育海外办学水平和影响力。依托“中德高等职业教育合作联盟”等国际交流对话平台推动国际合作项目。与国际应用技术大学开展专业、课程及师资队伍建设合作,积极推动全国商科类职业院校广泛开展与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专业、课程、教材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合作,实现课程体系与合作国家共同开发,实训基地与合作国家共同建设、学分与合作国家互通互认,培养具有国际通用职业技能的高素质应用人才。与海外高校共建海外师资培训基地,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参加海外研修和境外学术交流等,提升教师的国际化水平。
家校合作有效机制范文5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院校;运行机制
伴随着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也迎来了高职教育发展的快速上升期,许多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突破万人。但学生人数增加的同时,学校自身无论是师资等软环境还是教学、实训的设施设备等硬件都出现了不足,这直接导致了高职院校办学实力减弱、人才培养质量下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高职院校急需考虑的问题。而校企合作联盟机制的确立,借助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操作场地,充分整合双方资源,优势互补,越来越被众多学校认可,如何建立、完善校企合作联盟的运作机制,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
1校企联盟运作机制的理论基础
1.1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指高等院校通过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等手段与企业在科研、人才培养、技术开发、生产经营等方面开展基于互利互惠、互补互促的联合与协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因具体情况不同,合作紧密度也有区别,但却已经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完善其培养目标的主要手段。目前关于校企合作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尝试屡见不鲜。
1.2校企合作联盟
校企合作联盟是指借助政府的宏观引导和中介组织的牵线搭桥,高等院校和行(企)业基于各自的战略目标,建立共同的发展愿景,通过组织松散的、互补的、平等的、广泛的联合协作组织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风险共担的合作伙伴关系。校企合作联盟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体系,联盟对成员不存在较强的约束力,以互惠互利为基本准则。但由于校企合作联盟当前仅处于初级阶段,一些不稳定因素的出现极大地制约了其作用的发挥,对其运行机制的研究和创新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1.3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是指在人类社会有规律的运动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及其运行方式。一般来说,校企联盟的运行机制主要有动力机制、利益机制、保障机制以及评价机制等。
2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联盟运作机制现状
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开展已经运行了一段时间,但这种合作一直处于‘学校为主、企业为辅’的状态,甚至要靠行政部门在其中穿针引线。之所以出现这种学校主动、企业被动的局面,主要是合作的运行机制存在一定的问题,企业在合作中很难受益。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管理机制不协调
首先,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内部管理机制不协调。我国高职教育模式是借鉴德国的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开展起来的,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因为受我国教育管理体制影响形成了条块分割、以块为主的管理格局,这就导致教育系统内部存在多头管理、部门之间协作机制缺失。例如我国高职院校的归属存在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劳动行政部门主管、农业行政部门主管、工业部门主管等不同的管理主体。这些不同管理主体之间管理制度相对独立,但教育部门又对其他部门院校进行协管,最终导致管理部门之间职权交叉、职责不清、管理分散、目标模糊。其次,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管理机制与外部不协调。高职教育的发展以教育主管部门主导为主,但高职院校扎根地方、服务地方,地方行政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组织机构也应该大力支持。但从具体实施情况来看校企合作中地方行政部门发挥的效率很低,主要靠学校自己主动联系,企业被动接受。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在校企合作联盟中作用的缺失表明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宏观管理机制还不健全。
2.2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共同主导的运行机制不健全
在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开展过程中高院校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企业则是被动的参与,这最终只能导致合作的松散和有形无质。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是一个复杂且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想让合作有效地运行起来,建立健全的运行机制尤其重要。一方面,行政部门要给予合作中的双方主体一定的扶持,尤其是企业方面,以提升校企合作中企业方面的主动性,如减税等手段就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另一方面应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减少企业合作中的时间成本和风险,统筹考虑企业的合理利益。只有企业的积极性提高了,变企业参与高职教育为企业、高职院校共同主办职业教育,实现共同主导的运行机制,校企合作联盟模式才能健康长久的发展下去。
2.3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法律支持机制不完善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要想顺利的开展,有效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支持和约束是必不可少的。当前我国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具有指导性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及一些地方出台的激励性质的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并不是针对校企合作而制定的,只是内容上稍有涉及,表述上过于原则化、简单化,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只强调了该履行的义务,而且对其内容的涵盖也不全面。如《中国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明确表明“企业有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支持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义务”,但法律中却没有明确参与的企业应享有哪些权利,不参加和不配合校企合作的企业应该受到哪些处罚也没有表明,这就导致了虽有法可依,但无法可执行的尴尬局面。如何改变现有法律法规和政策存在的宽泛性、缺少可操作性这个问题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2.4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人才梯队建设机制没形成
高职教育突出以职业为导向,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这样就需要一批有着丰富实战经验的指导教师。然而,我国目前的高职院校教师主要来自于各级大学的应届毕业生,虽然学历层次越来越高、专业技术精深,但自身对职业教育和实践能力的理解却十分缺乏。有些高职院校希望通过聘请校外的企业专家进入学校开设讲座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但这种讲座不具有针对性且非常的零散。而校企合作联盟的出现为双方共建互利共赢的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保障机制,高职院校可以在科研经费、薪酬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以吸引行业、企业专家以专兼职教师的身份进入学校,实现改善师资结构的目的。同时,高职院校教师也可以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技术推广等活动,通过参与这些生产实践、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实现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
3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联盟运作机制创新
要想规避上述问题,建立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推进校企合作联盟办学机制的创新就显得尤为必要了。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校企合作利益共赢机制
要想实现校企双方的合作,首先要确保合作联盟的各方存在共同的利益诉求。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应该按照用人企业的意愿输出符合其要求的人才,企业的用人需求也是动态变化的,双方具有最基本的利益交汇点。共赢点找到了,如何建立机制加以保障就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校企合作联盟的建立,合作双方共同组建联盟常设机构,定期进行沟通和协调,根据企业的动态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企业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技术要求及时派遣技术工程人员到学校对学生进行培训教学,长此以往,逐步形成和谐、规范、稳定的长效机制。
3.2校企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资源是有限的,但学校的一些实训教学资源相对于企业利用率大多时候却是处于浪费状态,校企合作双方完全可以通过资源共建来改变这一现状。目前比较常见的形式主要是“校中园”和“厂中校”两种。企业将生产、工作的某些环节搬到学校的实训场地,利用学校的实训设备来加以完成,学校学生成为生产操作的主力,达到锻炼其动手能力的目的;同时,学校可以将实验室搬到企业,与企业共同完成员工的培训和技术研发。从而使双方优势互补,最大化的利用有限的资源,节省双方的运营成本。
3.3校企组织文化互融机制
从国外企业来看,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影响非常重要,如果能够提前将企业文化融入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对员工的稳定性和归属感培养有积极的作用。而校企组织文化的互相融合可以实现这一要求。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在校内外营造良好的校企合作氛,通过校企合作联盟在对人才进行培养、技术进行创新等合作中,大力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流融合。另一方面,企业在派人进行学校教学时,可以提前将企业文化植入到教学环节,让学生提前体悟企业文化,增强学生的入职意愿。
3.4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机制
随着扩招和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开展,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无论从数量还是教学任务承担的比重都在逐步增加。高职院校每学年都有大量的企业经理人、一线工程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充实到高校的教师队伍中,从事实践培训,但很少有人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的具体工作。校企合作联盟就为校企间的深入合作提供了一种可能,企业人员参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高校教师也参加生产实践,企业技术攻关等实质性业务,以提升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
家校合作有效机制范文6
一大早,学校教导主任向校长反映,说是一位家长来质问他:“我儿子的班主任不管我儿子,你们学校管不管?”教导主任安抚完家长,就去找这位班主任了解情况,班主任的回答则是让教导主任莫名其妙:“他不理我,我为什么要理他啊?”再深入了解其原因,则更是让教导主任哭笑不得。原来前几天这位班主任下班后在公交车站遇到了自己班上的学生,可这位学生却假装不认识她,这让她气愤不已。于是,从第二天起这位班主任对这位学生也就采取不问、不理、不管政策,这位学生有不懂的去问,她也不理,学生回家跟家长说了,家长便直接告到了教导处。这位老校长不禁苦叹:“我当了三十多年的教师,从来没碰到过因为学生校外遇到老师假装不认识,而老师就不管学生的事。”
“独一代”父母、“独一代”老师、“独二代”孩子三“独”共舞,一个“三独时代”来临了。当“三独”碰到一起,会怎样呢?上面的故事正是发生在“三独时代”一个比较典型的教育案例,家长在没有与老师沟通的情况下便直接将老师“告到”学校教导处,而老师仅仅因为学生在校外不理自己而报复式地对学生不管不问。作为“独一代”的父母和老师如何很好地携起手,为了“独二代”健康成长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
一、家校合作问题:合而无力
当前中小学家校合作面临着诸多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
(一)认识不足
家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但是,由于观念上的落后和认识上的不足,许多“独一代”老师认为“办学是一门科学,现在的家长虽然学历高,但不懂教育”。而大多数“独一代”家长对于家校合作的真实含义和意义也缺乏认识,不是把孩子送到学校放手不管,“教育是学校的事儿”,就是凭自己的主观臆想盲目介入,“学校也得听我们家长的意见啊”。这样,家庭所拥有的优质教育资源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开发和正确地利用。
(二)理念不一
基础教育阶段的家校合作,是家庭和学校聚焦于学生健康发展所开展的教育合作行动,真诚和互信是切实做好中小学家校合作的基础。但在具体的教育合作行动上,因两方在家校合作的认识和价值取向上的差异,家校合作基本上还停留在低水平的形式互动阶段,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合作。譬如,有校长担心家长“素质不高”而坚持“家长对于学校发展有建议权,但学校也有不采纳权,他们说他们的,我们做我们的。”在这样的基本认识和价值观的导向下,学校很难从根本上认同家长的参与,往往只是停留在“做做样子而已”的层面上。又如,某学校在探索家长如何参与班级管理时碰到一个非常头痛的案例。一位“很有素质”的“独一代”全职妈妈,她不断地向班主任、学校领导“反映情况”“提建议”,次数多了学校“顿然发现”这位家长所有“反映的情况”“提出的建议”都是围绕着自己孩子的。很显然,这位家长参与的目的并不是希望通过家校互动,为学校、班级的发展贡献智慧和资源,而是利用家校合作的名头,为自己的孩子争得更多的私利。这样的价值取向不仅达不到家校合作的目的,更会给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和管理带来阻力和障碍。
(三)缺少谅解
中小学家校合作的根本是通过家庭与学校在具体的教育和办学过程中真诚、积极地互动,有效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具体地说,就是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合作行动,教师和家长的品德、心理、智慧、能力等等都是家校合作的直接影响因素。而当前中小学家校合作正是教育“独二代”的“独一代”老师与“独一代”家长之间的资源整合、教育合作。因此,受教育者身上的一系列问题,一眨眼却在教育者的身上形成了认识、价值、利益等一系列的冲突。本文开篇所列举的案例在大城市中小学中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些“独一代”老师虽然怀揣高学历、立身大讲台,可他们在家也是被人宠、受人疼的独生子女,当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遭遇”了“独二代”学生时,常常会因为一些细小事情未能很好地转换角色,而引发“二‘独’相斗”。如果此时再有家长的不当介入,则有可能形成更大的教育冲突。可见,如何正确认识教育责任、摆正角色、克服弊端、学会谅解,是当前中小学家校合作中“独一代”家长和老师必须做好的一门功课。
二、家校合作对策:创新机制
家校合作的“不断升温”对于当前基础教育的转型发展是一个可喜的势头,但如何立足这一起点,科学借鉴国外先进实践经验,深入研究并加快形成具有适用于我国办学体制下的家校合作制度和运作模式,本文在对当前我国中小学家校合作探索与对实践现状基本分析的基础上,试提出以下思考和对策。
(一)完善制度建设
从我国目前中小学家校合作的探索与实践状况来看,有两个发展特点;一是借鉴外来经验不少,本土化探索不多。发达国家中小学家校合作形式丰富,如“家长督察制”“家长听证制”“教师教育教学家长评定制”等,这些为国内中小学家校合作探索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从这些年来我国中小学家校合作的成果与实效来看,其“翻板”的价值并不高。二是学校零星尝试不少,区域整体建制不够。根据某地区2011年的一次专项调研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中小学从近几年开始进行家校合作探索与实践,将“独一代”家长和老师联在一起,并且不断涌现成功的做法,但是,从市、区层面上看,尚缺乏规范、完善的制度保障和政府支撑。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组织力量根据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建立适合于我国中小学办学体制的家校教育合作制度和操作机制,形成规范,从制度和机制上助推和保障中小学家校合作在规范的轨道上不断前进。
(二)探索合作框架
家校合作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主题之一,发达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的成功经验固然为我们的改革提供了比较成熟的做法,打开了我们的视野。但是,由于办学制度的差异,如何在吸取这些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深入探索建立中小学家校合作的基本架构是当前有效提升我国中小学家校合作水平的当务之急和明智之举。2011年,“上海市基础教育阶段家校互动机制创新探索”项目组在市教委的领导下,整合区县科研力量,在全面总结全市中小学家校合作探索与实践情况的基础上,认真学习发达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中小学家校合作研究与实践经验,深入思考上海市中小学转型发展的前景和需要,从“学校管理”“资源整合”和“家教指导”三个方面探索并初步形成了“上海市中小学家校合作基本要素和实施框架”,迈出从市、区、校三级“规范联动、整体推进,校本为主、注重实效”的重要一步。
(三)搭建沟通桥梁
家校合作是教育资源整合探索的过程,特别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正处于“三独”时代,应充分利用“独一代”家长和教师在教育中的优势,聚集孩子的健康成长,积极探索和建构在不同情景下家校沟通的桥梁,畅通荐言、共商、互动的渠道,增强家长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譬如,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根据家长中“海归”多、高学历多、参与积极性高等特点,进行“家校共商机制”的探索,凡是学校大事均通过学校与家委会共同协商,制定对策,携手解决,提升了学校管理效率和社会公信力。又如上海市普陀区新杨中学通过“社区听证会”的形式,收集和吸收社区内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上的各种意见和建议,变“家长吵闹”为“积极建议”,坚持十年探索不断完善,在学校与家庭和社区之间架构起一座宽敞、畅通的家校沟通桥梁,赢得了家长和社区居民的高度认同和支持。
(四)创新合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