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企业文化;培育;核心竞争力;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的思想观念,思维和行为方式、企业规范、生存环境的总和。它涵盖了企业范围内的各个方面,关系到企业战略、人才、制度、生产、营销、品牌、公共宣传和形象企划等诸多方面。企业文化不仅是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而且,优秀的企业文化本身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的竞争,也是企业文化力的竞争。

写过《追求卓越》一书的美国经济学家华特曼,在考察和分析了美国许多大公司后发现,所有美国杰出公司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有一个强有力的企业文化,这种杰出的企业文化力培养了共同的价值观和团队精神。所以,一个企业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其拥有独特的企业文化,它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最重要的竞争力。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准,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进企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企业文化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家文化,经营者文化,从根本上说企业文化更是全员文化,它需要有全体员工广泛的参与和认同,这样才能发挥其对生产经营和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企业员工队伍凝聚力的基础是企业的发展目标,而企业文化的凝聚作用就是可以把广大员工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使员工明确目标、步调一致。因此,企业文化的凝聚力源自企业根本目标的正确选择。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在不断适应变化的发展环境,摒弃落后的管理思想,吸纳先进的文化精髓的过程中形成的,它是文化的传承和不断创新的过程。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只有创新的文化,才是反映时代精神、体现时展方向的文化,才是富有生机活力的文化。所以企业文化建设应继承和发扬企业的优良传统、企业精神和典型经验,注意吸收其丰富营养和文化精髓,着眼未来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用企业共同的目标和远大远景来凝聚全体员工的团队合力。

2.企业文化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先进生产力,成为许多企业走向成功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法宝。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职工队伍,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当今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的EI新月异,全球性的竞争Ff趋激烈,我国企业在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同样面对着跨国公司和国内企业的双重竞争压力,这就迫切需要我们的企业提高管理水平,重视文化建设,提高企业的文化品位,用文化力来激活生产力,全面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要提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关键性竞争要素,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市场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制胜的重要法宝。

3.培育优秀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也是企业战略的核心部分。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企业精神和经营管理理念为核心,凝聚、激励全体企业人员归属感、积极性、创造性的管理理论。认真学习、借鉴优秀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做法和经验,对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面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应着手抓好以下几点。

(1)抓好人力资源管理。

“2l世纪最贵的是人才”,人才是企业竞争中最重要的资源,是竞争的决定因素,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就是要提高人员的全面素质。因此现代企业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切实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人的最大作用。

(2)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企业价值观、经营哲学、职工思想道德、心理状态等各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企业价值观为企业全体员工所接受,并转变为促进企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是企业精神的重要构成部分。这样的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在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竞争力和开拓精神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大力倡导创新精神,增强企业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资源有限,创新无限,创新是企业进步的原动力。而核心能力的获得,需要企业精心制定创新战略,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有机结合,形成一条纽带来实现,企业文化建设应大力倡导创新精神。随着企业间竞争的Ft趋激烈,企业文化的独特性将越来越表现为企业差别化战略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创新也就成为企业的生命源泉。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首要推动力,也是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主导文化。

(4)建设学习型的组织。

核心竞争能力的本质是企业特有的知识资源,企业要创建学习型组织,企业家要成为学习型领导,领导干部要不断的学习,增强自身的应变能力、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企业要最大限度地激活自身的资源,建立起学习型的组织结构,这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转化为经营优势的制度性保证。

现代企业应该是个不断学习、完善的组织,这样才能善于创造,同时根据新的知识和领悟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而创新的起点就是学习,环境的适应,应变的能力也依赖于学习。这就需要一种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文化氛围。所以现代企业已不再是一个终身雇佣的组织,而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组织。

(5)实施文化制胜战略。

实施文化制胜策略,是新世纪企业管理变革的新趋势。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灵魂。文化制胜必须有效地同企业管理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迎接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挑战。而企业的经营理念往往会影响企业的管理和规章制度,所以企业文化的构建,不仅与企业制度和管理构成一个互补的整体,也独创了一种管理意境,以一种柔性管理的文化形态,构筑了个性约束与柔性导向相结合的管理机制,使企业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

(6)实行有效科学的管理。

有效的决策机制,是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有效的决策机制其关键就是要实行有效的科学管理,主要包括:

①制度管理。就是要建立一套解决问题的规范制度。

②文化管理。能够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

③创新管理。建立激励创新机制,包含技术和工作创新等。

④质量、健康、安全、环境管理。引入国外最先进的HSE (健康、安全、环保)管理模式,并在此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提出适合中国特色的企业HSE管理模式。

(7)培育企业自己的核心技术。

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9-0010-08

我国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后,如何培育与提升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而对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注与研究则远远不够。我国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地方高校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因此,提升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有助于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有助于提升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也有助于促进区域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均衡发展。了解现状是提升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为了了解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现状,就必须构建一个能准确评价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比较缺乏。本文以核心竞争力的资源基础理论为指导,从资源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入手,尝试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法)构建一个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

一、资源基础理论与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

资源基础理论(Resource-Based Theory,简称RBT)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的重要前沿理论之一,该理论起源于战略管理领域,由沃纳菲尔特(Wernerfelt)于1984年提出。该理论认为,企业是各种资源和能力的集合体,这一集合体包括有形和无形的资源能力,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企业拥有的资源能力各不相同。[1]在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中,有些资源具有弹性的外部供给,而有些资源的供应则是非弹性的,这些资源的形成需要较长时间,具有路径依赖的特点:或在短期和中期,我们并不清楚它是如何形成的,表现出因果关系模糊的特点,难以被竞争对手所复制和模仿,具有模仿阻隔效应;有些资源则无法通过市场买卖获得。[2]这些非弹性供给的资源能力通常具有四个特征:价值性、稀缺性、独特性、不可完全模仿和不可完全替代性。具备这四个特征的资源称为企业的战略性资源。这就意味着那些拥有这些战略性资源的企业可以获得高于平均值的利润,这些非弹性供给的资源也就成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因此,对企业来说,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或竞争优势的保持过程其实就是对这些战略性资源的获取、整合、运用和优化的过程。

大学作为以知识资源为操作材料的组织,是一个资源高度密集型与依赖型组织,其本质是对知识资源的加工、创造与运用,因此,资源基础理论同样适用于大学竞争力问题研究。大学的资源具有不同的分类。按资源的内容,可分为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物质资源包括经费、场地设施、教学仪器设备、学术平台、地理位置等;人力资源包括成员的知识、能力、经验、判断和远见;组织资源包括大学的组织结构、管理系统、政策制度、文化以及形象声誉。按照资源的表现形式,可分为显性资源与隐性资源,显性资源包括财政资源、学术资源、人力资源、制度资源,隐性资源包括学校声誉、能力资源、文化资源等。按照资源的重要性,可分为战略性资源、基础性资源和环境资源。按照战略性资源必须具备的“价值性、稀缺性、独特性、不可完全模仿和不可完全替代性”四个特征,大学的战略性资源主要包括以知名教授学者为核心的优质人力资源;一流的学科、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重点研究基地、硕博士学位点等高品质学术平台资源;高质量的精品课程资源;富有活力的制度资源和极具凝聚力的特色校园文化资源以及学校声誉与品牌形象等隐性资源。根据资源基础理论的观点,大学对这些战略性资源的拥有情况通常决定着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状况。战略性资源的稀缺性使那些率先占有这些资源的大学通常具有先发竞争优势,战略性资源的不可完全模仿和不可完全替代使大学能够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战略性资源是高校竞争力构建的根基。[3]因此,根据地方高校对这些战略性资源的拥有状况可以评价地方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二、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内容

地方高校承担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这三大职能的实现状况决定着地方高校的价值,因此,地方高校的核心竞争力首先表现为人才培养竞争力、知识创新竞争力、服务社会竞争力三个方面。地方高校三大功能的顺利实现,离不开有效的组织结构和管理系统,它决定着地方高校资源整合、配置与利用效率,因此,组织与管理能力也是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另外,社会影响力反映社会对一所高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的评价,是地方高校长期积累的社会资源,也是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这五个方面共同构成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一级指标,其二三级指标具体如表1所示。

三、基于AHP法的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

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设置

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由于不同指标对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贡献不同,因此,必须对各项指标的权重进行科学设计,本文运用AHP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一)层次分析法(AHP)的基本思路

层次分析法(AHP)是由美国匹兹堡大学的T.L.Saa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具有高度的系统性、逻辑性、灵活性和实用性等特点。该方法在处理涉及经济、社会、人文等难以量化的影响因素方面有着其他系统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系统的决策分析之中。

AHP法的基本思路是把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各组成因素,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分组以形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判断的方式确定每一层次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在递阶层次结构内进行合成以得到决策因素相对于目标的重要性的总顺序。[4]在通过一致性检验的前提下,确定每一层次中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重;通过对各层次的分析,进而导出整个问题的分析,即总排序权重。AHP法的优势在于操作简便,应用面广泛,适用于定性与定量因素相结合,特别是定性因素起主导作用的决策问题研究。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所包含的内容既有定性方面的指标,又有定量指标,且能够划分层次结构,因此,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评价,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二)向专家发放调查问卷

根据表1构建的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yaahp6.0层次分析软件建立递阶结构,并生成专家问卷调查表,向高校管理者、高等教育研究者发放调查问卷征求专家对各指标权重的看法。

(三)建构判断矩阵

运用AHP法,首先要求对每一层因素给出相对重要性的判断,并用合适的标度数字表示出来,建立判断矩阵。为保证权重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本研究采用美国匹兹堡大学T.L.Saaty教授提出的1—9标度法(见表2)对不同评价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构建判断矩阵。具体来说,相对于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这个总目标(A),选择准则层(B)两两比较;相对于准则层(B),选择准则层(C)两两比较,相对于准则层(C),选择指标层(D)两两比较,构建出指标层对于准则层、准则层对于总目标层的相对重要性比较的判断矩阵。

(四)矩阵一致性检验

根据专家的调查问卷统计结果,采取群决策专家数据集结方法,对各专家判断矩阵加权几何平均,对各要素两两对比后的判断矩阵及各矩阵一致性检验结果表明:各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例CR

(五)指标权重计算结果

运用yaahp6.0软件,采取专家判断矩阵加权几何平均汇总计算结果,得出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见表3)。其中单排序权重是指根据判断矩阵计算对于上一层要素而言,本层次与之有联系的要素重要性次序的权值,即针对准则层的权重;总排序权重是针对最高层目标而言各指标的权重。所有指标对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总排序情况见表4。

(六)综合分值计算

定量指标采用量化统计,数据来源要真实可靠,定性指标采取等级评价,分为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五个等级,分别对应5—1分值。由于各评价指标数据存在量纲差别,为了便于计算总分值,必须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标准化处理,把标准化处理后的分值乘以各指标的权重,最后把各指标的分值相加得到某高校核心竞争力总得分。

四、结论与建议

基于AHP的分析结果显示,在构成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五个维度中,最重要的是人才培养竞争力,其次是社会服务竞争力,再次是社会影响力,知识创新竞争力、组织与管理竞争力居于最末。人才培养竞争力维度与后面四个维度的差别较大,这反映出影响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是人才培养竞争力,比较符合地方高校大多是教学型,少部分是教学研究型的功能定位。因此,在核心竞争力培育中,地方高校应以提升人才培养竞争力为重点,在学校功能地位方面,首先定位于人才培养和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努力提高其社会影响力,同时对知识创新竞争力、组织与管理竞争力也不可忽视。

在人才培养竞争力方面,地方高校应重视优质教学人力资源的引进与培养,重视高品质人才培养资源的建设,争取获得一批有较大影响的优秀教学成果;在社会服务竞争力方面,地方高校应该加强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的紧密联系,努力提高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程度,在扩大专利申请数量的同时,要重点提高专利转化率;在知识创新竞争力方面,要重视优质科研人力资源的建设与开发,搭建优质学术平台,努力取得一批优秀学术成果;在社会影响力方面,地方高校要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树立外部公关意识,采取措施提高地方高校在区域的知名度的同时,努力提高学校良好的美誉度,以赢得更广泛的外部环境支持;在组织与管理竞争力方面,要重视学校内部管理系统、规章制度与学校发展定位、战略发展目标的匹配程度,努力提高管理系统的完备性,提升管理人员的专职化程度,重视校园文化、教风与学风建设,为人才培养与知识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

参考文献:

[1]Wernerfelt B. 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4(2).

[2]Barney J B. Resource-based theories of competitive advangage:A ten-year retrospective on the resource-based view[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1(27).

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模糊层次分析法;模糊一致矩阵

一、引言

经过数十年的跨越式发展,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体系已经基本形成.然而,在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院校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高职院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与严峻考验:一方面,适龄高中毕业生生源日趋萎缩,高职院校之间、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之间僧多粥少的局面已经显现.另一方面,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而家长和考生对教育消费的期望值进一步增强.显然,高职院校“外延式”发展的阶段已基本结束,正进入“内涵式”发展的阶段.“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高职院校优胜劣汰的竞争在所难免.只有那些拥有强大核心竞争力的高职院校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持续发展.因而构建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有利于高职院校采取针对性措施,提升核心竞争力并获得持续发展的优势.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方法

199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加里・哈默尔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其合著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并首先提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我国职业教育专家学者将“核心竞争力”概念迁移到高职教育,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这些成果从多角度阐述了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1,2,3].此后有人研讨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基于不同的切入点构建了层次模型并用AHP方法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出排序向量[4,5].但上述运用AHP研究方法研究“评价体系”有一定的局限性,正如张吉军教授指出AHP研究方法不足之处是[6],判断矩阵是否一致的判断标准CR

三、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基本内涵及构成

自从“核心竞争力”引入我国教育界,很多学者对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概念进行探讨,如王前新、丁言训等给出相应的概念表述.他们表述虽有差异,但基本内涵一致.一般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是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培育和积淀而成的,孕育于高职院校的文化,深深融合与高职院校内质中,是难以被他人模仿和替代的一种基础性能力.它通过组织学习、资源整合、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创新所形成的能为学校在行业竞争中带来持续竞争优势和掌握进一步发展的整合能力.

研究表明核心竞争力的分为“显性”竞争力和“隐形”竞争力,其构成要素是四个方面:领导班子顶层设计竞争力、中层的决策执行竞争力、教师团队的教研创新竞争力、学院的社会影响竞争力.顶层设计竞争力体现了领导群体的综合素质,它决定了学院发展目标、发展进程.决策执行竞争力反映了管理团队执行决策的效度. 教研创新竞争力,是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石.社会影响竞争力,是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直接表现.

四、FAHP法在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评价中的运用

1、FAHP法原理简介[6]:在层次分析法中运用模糊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构造模糊互补判断矩阵,由模糊互补判断矩阵求元素(因素、指标、方案)间相对重要程度的排序(权重值、优度值)的一种方法.AHP法中非一致矩阵调整与检验相对困难,而FAHP法不需要进行调整与检验,从而评价操作易行.

2、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依据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考虑到评价体系的系统性、科学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结合高职教育“应用性”的特点,构建如下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表一

3、算法步骤

(1)建立模糊互补判断矩阵.以每一层次中的元素相对上层元素的重要性构建模糊互补矩阵.模糊评价语言采用0.1~0.9数量标度;两元素相比较,同等重要,标度为0.5;一元素比另一元素稍微重要,标度为0.6;一元素比另一元素明显重要,标度为0.7;一元素比另一元素重要的多,标度为0.8;一元素比另一元素极端重要,标度为0.9。

(2)将运用文献[7]定理1将各模糊互补判断矩阵改造为模糊一致矩阵。

(3)排序,运用公式,计算因素在目标下的权重,进行单层排序.

(4)在此基础上,计算T层各因素对F的综合权值.

(5)用,进行待评判学院核心竞争力的综合排序.由单项与综合排序提出工作努力的方向.

五、应用实例

以A省高职院校为例,请5名高职教育专家组成评判组,以C校、G校、L校、T校为样本构成待评组即P层,并由专家组依据相关资料给出四校按表一T指标的排名:

C校(3,4,3,3,3,3,4,4,3,4,3,4,3,4)

G校(4,3,2,2,2,4,2,2,4,3,4,3,4,1)

L校(1,1,4,1,4,2,3,1,1,1,2,1,2,3)

T校(2,2,1,4,1,1,1,3,2,2,1,2,1,2)

按照步骤2(1)由评判组对指标体系中每层因素对上层因素的重要性给出模糊评价即得出模糊互补矩阵.S-T层共有S1-T、S2-T、S3-T、S4-T四个矩阵,T-P计十四个矩阵,限于篇幅不一一列出.(S-T层矩阵全略)

表二 F-S层

F S1 S2 S3 S4

S1 0.5 0.6 0.4 0.7

S2 0.4 0.5 0.3 0.6

S3 0.6 0.7 0.5 0.8

S4 0.3 0.4 0.2 0.5

表三 T-P层:列出T1-P

T1 P1 P2 P3 P4

P1 0.5 0.365 0.77 0.635

P2 0.635 0.5 0.9 0.77

P3 0.23 0.1 0.5 0.365

P4 0.365 0.23 0.635 0.5

按照步骤2(2)将模糊互补矩阵转换为模糊一致矩阵.(S-T模糊一致矩阵略)

表四 F-S模糊一致矩阵如下

F S1 S2 S3 S4

S1 0.5 0.55 0.45 0.6

S2 0.45 0.5 0.4 0.55

S3 0.55 0.6 0.5 0.65

S4 0.4 0.45 0.35 0.5

表五T1-P模糊一致矩阵如下

T1 P1 P2 P3 P4

P1 0.5 0.433125 0.634375 0.5675

P1 0.566875 0.5 0.70125 0.634375

P1 0.365625 0.29875 0.5 0.433125

P1 0.4325 0.365625 0.566875 0.5

按照步骤2(3)计算出各模糊一致矩阵中各因素的权值,取。

S层相对于F层的各因素权重值为:

T层相对于S层的各因素权重值为(共四个):

,… ,

P层相对于T层的各因素权重值为(不一一列举,计十四个)

,…,

按照步骤2(4),T层相对于F层的各因素权重值为:

按照步骤2(5)将权值归一化,可计算出四个学院核心竞争力的总排序结果。

由此可得,四个学院核心竞争力的总排序为:C校G校T校L校。

参考文献:

[1]王前新.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要素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3(27);62.

[2]宋文光.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构建要素及培育路径 [J]. 教育与职业,2008(8);37.

[3]朱长丰.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培育[J].职业教育研究,2007(7);22.

[4] 余霞,张智光.基于知识流的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J].教育与职业,2011(12);12.

[5]丁训言,任爱珍.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21.

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范文4

内容摘要:本研究目的在运用资源基础和组织理论之观点,推导出研究假设,并建构知识管理程序之架构,用以分析台湾与大陆高科技产业的知识能量蕴育和整合之情形,进而探讨知识的整合与创新绩效对于核心竞争力之影响。运用多变量分析及透过台湾229家与大陆243家高科技厂商之调查问卷回收,本研究发现:知识能量、知识整合与创新绩效的交叉作用对于核心竞争力大体上呈现正向且显著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知识能量 知识整合 创新绩效 核心竞争力

以往竞争战略的观点较强调外部竞争优势之建立与维系,仅强调知识的创造与移转过程,较少着眼于知识整合课题之探讨。本研究拟透过知识基础论之观点探讨知识能量、知识整合、创新绩效与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并经由实证研究,了解两岸高科技产业之组织知识管理程序与创新绩效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现况,以知晓企业之概况。

理论与假设

(一)知识能量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以组织学习的观点而言,知识能量的蕴育可以透过组织学习的过程,而最终目的不外乎提升核心竞争力。Peters and Waterman(1982)认为有透过组织内部学习的企业往往可凝聚知识能量,而在面对变动的环境时能透过有效知识学习能力之建构往往比未透过学习途径而凝聚知识力量的企业更具有较佳的创新绩效。Grant(1996)则认为专门知识共通的重要性,而此共通性则有赖于组织内学习能力之开展与共同愿景的凝聚才能形成;Lei et al.(1999)也强调核心竞争力主要是透过组织学习发展出来的知识能量所奠基而成,并且认为问题的解决与创见和吸收知识是影响公司开创成长机会的基础能力。吴思华(1998)也强调知识的流通对于组织未来能力的增进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基于上述讨论,本研究获得以下的推论假说:

H1:知识能量对于核心竞争力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二)知识整合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以资源基础的观点而言,知识资源整合的程度和运作的特性不仅与资源的特性有关,而且透过资源整合机制之运作,能够有效提升核心竞争力,而竞争能力程度之开展,往往也须视资源整合软硬件能力之配合。所以,核心竞争力三大能力的提升,除了考虑知识资源的特性外,门槛能力和重要性能力必须视组织内软硬件机制有系统的运作,而且技术能力的有效运作,也要求组织内各单位合作无间的配合。另外,企业欲有效提升有形与无形竞争优势,则必须视企业内部文化与愿景的塑造程序而定(Leonard-Barton,1992;Kogut and Zander, 1995; Grant, 1996;Teece,et al.1997)。基于上述的讨论,本研究获得以下的推论假说:

H2:知识整合能力对于核心竞争力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三)核心竞争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

一般而言,核心竞争力的建构与维持,对于创新绩效的提升有正向的影响作用,此乃由于核心竞争力的门槛能力与产品的制程或设备的重整有关。另外,建构良好的营销或商品化能力或是技术的改良、新技术的引进对于产品的创新也有正向的影响作用,换言之,不论是产品或制程的创新,都有赖于核心竞争力的发挥(Barney & Zajac,1994;Kogut & Zander,1995;Pitt and Clarke,1999)。Cohen and Levinthal (1990)和Nonada and Konno (1998)也认为透过学习的过程和知识的解读、累积和扩散,不仅是公司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也可保持产品和制程不断的创新,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Utterback(1994)则认为企业的创新活动不仅会受到产品市场、组织结构特性,例如科层化与官僚制度的影响,而且也认为企业竞争能力的强弱会影响产品与制程的创新。基于上述的讨论,本研究获得以下的推论假说:

H3:核心竞争力对于创新绩效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研究样本

本研究问卷分两部分,分别选择了台湾与大陆的信息电子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台湾方面是以新竹科学园区、台中科学园区、台南科学园区之进驻厂商与台湾证券交易所之上市公司的电子类股为实证研究对象,共发出问卷1000份,有效回收样本总计229份,有效回收率达22.9%。

大陆方面是以上海地区与江苏苏州地区的高新技术园区的企业为实证研究的对象,共发出问卷800份,有效回收样本总计243份,有效回收率达30.38%。

中国台湾资料分析与发现

(一)信度检定

在“知识能量”方面,进行因素分析后萃取出“知识解读”、“知识蓄积”及“知识撷取”等三个知识能量因素,研究变量之Cronbach’sα系数为0.92。

在“知识整合”方面,进行因素分析后萃取出“社会化程度”、“合作程度”、“系统化程度”及“目标化程度”等四个知识整合因素,研究变量之Cronbach’sα系数为0.907。

在“核心竞争力”方面,进行因素分析后萃取出“未来能力”、“门槛能力”及“重要能力”等三个核心竞争力因素,研究变量之Cronbach’sα系数为0.977。

在“创新绩效”方面,进行因素分析后萃取出“管理创新”、“策略创新”及“制程创新”等三个创新绩效因素,研究变量之Cronbach’sα系数为0.97。

(二)典型相关分析与主要构面之回归分析

1.知识能量与核心竞争力之典型相关。如图1所示,典型变量的典型相关系数平方为0.676。“核心竞争力”与“知识解读”及“知识蓄积”呈高度正相关,与“知识撷取”呈中度正相关。“知识能量”与“未来能力”及“门槛能力”呈高度正相关,与“重要能力”呈中度正相关。针对典型变量的典型关系,此两构面的整体关系是,组织知识能量的程度越高,则组织的核心竞争力越佳。

假设H1:“知识能量对于核心竞争力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得到证实。

2.知识整合与核心竞争力之典型相关。如图2所示,典型变量的典型相关系数平方为0.687。“核心竞争力”与“社会化程度”、“合作程度”呈高度正相关,与“系统化程度”呈中度正相关。“知识整合”与“未来能力”、“门槛能力”及“重要能力”呈高度正相关。然而知识整合构面中的“目标化程度”对于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并不显著。针对典型变量的典型关系,此两构面的整体关系是,组织知识整合的程度越高,则组织的核心竞争力越高。

假设H2:“知识整合对于核心竞争力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得到部分证实。

3.核心竞争力与创新绩效构面间之回归分析。本研究为验证假设,采用复回归分析方法,藉以了解核心竞争力对于创新绩效构面的影响,如表1所示。

核心竞争力对管理创新的影响。核心竞争力对管理创新影响的复回归模式呈现正向且显著的影响(R2=0.789,F值=284.761)且具显著解释能力(P<0.001)。表示组织为了维持未来竞争优势所必须发展的能力,与组织面临竞争压力时所需具备的支持性能力和基本技术之能力,可透过知识管理程序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促进产品质量完善、功能改变与新产品开发的有效程度提高。

核心竞争力对策略创新的影响。核心竞争力对策略创新影响的复回归模式呈现正向且显著的影响(R2=0.705,F值=182.616)且具有显著解释能力(P<0.001)。表示组织愈重视发展的能力,与组织面临竞争压力时所需具备的支持性能力和基本技术之能力愈佳,则愈能掌握本身产品在市场中的定位或创造新价值,能够比同业更能领先提出成功的策略。

核心竞争力对制程创新的影响。核心竞争力对制程创新影响的复回归模式呈现正向且显著的影响(R2=0.249,F值=26.247)且具显著解释能力(P<0.001)。表示组织为了维持未来竞争优势所必须发展的能力,透过知识管理程序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对于产品制程或工作流程改善的有效程度,具有显著的影响效果。

综合以上,组织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将影响创新绩效程度,而组织的未来能力与门槛能力对于组织的创新绩效尤为显著,而重要能力对于策略创新未达到显著影响。

假设H3:“核心竞争力对于创新绩效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得到部分证实。

大陆资料分析与发现

(一)信度检定

在“知识能量”方面,进行因素分析后萃取出“知识解读”、“知识蓄积”及“知识撷取”等三个知识能量因素,研究变量之Cronbach’sα系数为0.864。

在“知识整合”方面,进行因素分析后萃取出“社会化程度”、“合作程度”、“系统化程度”及“目标化程度”等四个知识整合因素,研究变量之Cronbach’sα系数为0.853。

在“核心竞争力”方面,进行因素分析后萃取出“未来能力”及“门槛能力”等两个核心竞争力因素,研究变量之Cronbach’sα系数为0.937。

在“创新绩效”方面,进行因素分析后萃取出“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及“服务创新”等三个创新绩效因素,研究变量之Cronbach’sα系数为0.943。

(二)典型相关分析与主要构面之回归分析

1.知识能量与核心竞争力之典型相关。如图3所示,典型变量的典型相关系数平方为0.506。“核心竞争力”与“知识撷取”及“知识蓄积”呈高度正相关,与“知识解读”呈中度正相关。“知识能量”与“未来能力”及“门槛能力”呈高度正相关。针对典型变量的典型关系,此两构面的整体关系是,组织知识能量的程度越高,则组织的核心竞争力越佳。

假设H1:“知识能量对于核心竞争力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得到证实。

2.知识整合与核心竞争力之典型相关。如图4所示,典型变量的典型相关系数平方为0.371。“核心竞争力”与“社会化程度”、“系统化程度”与“合作程度”呈高度正相关。“知识整合”与“未来能力”及“门槛能力”呈高度正相关。然而知识整合构面中的“目标化程度”对于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并不显著。针对典型变量的典型关系,此两构面的整体关系是,组织知识整合的程度越高,则组织的核心竞争力越高。

假设H2:“知识整合能力对于核心竞争力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得到部分证实。

3.核心竞争力与创新绩效构面间之回归分析。本研究为验证假设,采用复回归分析方法,藉以了解核心竞争力对于创新绩效构面的影响,如表2所示。

核心竞争力对管理创新的影响。核心竞争力对管理创新影响的复回归模式呈现正向且显著的影响(R2=0.521,F值=132.38)且具显著解释能力(P<0.001)。表示组织透过知识管理程序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对于产品制程或工作流程改善的程度愈高。则组织维持未来竞争优势所必须发展的能力(譬如:技术改良、生产流程自动化以及侦测回馈或预测的能力等)愈佳。

核心竞争力对组织创新的影响。核心竞争力对组织创新影响的复回归模式呈现正向且显著的影响(R2=0.285,F值=49.158)且具有显著解释能力(P<0.001)。表示组织为了维持未来竞争优势所必须发展的能力愈高,对应全球化布局的维修与服务的经验与能力愈佳,对管理的经验与能力亦愈佳。

核心竞争力对服务创新的影响。知识能量对服务创新影响的复回归模式呈现正向且显著的影响(R2=0.365,F值=68.855)且具显著解释能力(P<0.001)。表示组织为了维持未来竞争优势所必须发展的能力愈高,对于处理客户对于公司的建议或抱怨的能力愈高,并重视与上下游供货商之间的关系管理。

综合以上,组织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将影响创新绩效程度,而组织的未来能力与门槛能力对于组织的服务创新尤为显著,而门槛能力对于管理创新与组织创新未达到显著影响。

假设H3:“核心竞争力对于创新绩效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得到部分证实。

研究结果

本研究实证显示台湾与大陆高科技产业中知识能量的知识解读、知识蓄积与知识撷取程度越高,对于核心竞争力之门槛能力与未来能力有正向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显示,知识的取得与吸收对于建构基础的竞争能力是相当重要的,如能进一步内化系统化知识,则对提升未来竞争性能力有正面影响。此点结论呼应Nonaka and Takeuchi(1995)强调知识管理运作程序和知识转换程序之重要性。

就知识整合对核心竞争力之影响而言,台湾与大陆高科技产业的研究结果均显示当知识整合的社会化程度提高配合弹性的增加,系统化程度提高配合效率之提升以及合作程度提高配合运作范围的扩大,对于核心竞争力的未来能力与门槛能力有正向的影响。此点结论强调知识整合、软硬件设施工具之妥善运用,不仅可以建构核心竞争力的基础门槛能力,而且也能培植未来性能力。此点结论可以呼应Long and Vickers-Koch(1995)和Kay(1993)强调知识整合是建立核心竞争力或独特性能力的重要任务之一。

就核心竞争力对创新绩效之影响而言,台湾与大陆高科技产业的研究结果均显示组织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将影响创新绩效程度,而组织的门槛能力与未来能力对于组织的创新绩效尤为显著。企业欲提升整体的创新能力,除了组织内部成员学习能力的培养外,也要其它相关措施的相辅相成,譬如:硬件设备的支持、企业文化的建立、主管策略意图的塑造等,都是提升创新绩效的有效手段。就短期而言,以制程或产品的改变及创新最有效,然而,就长期而言,则必须本业上的改变或创新,才能维持长久。而核心竞争能力在一段时间后需要重新赋予定义与被保护,否则就会因为时间而丧失价值。

参考文献:

1.吴思华.知识流通对产业创新的影响[R].第七届产业管理研讨会,1998

2.芮明杰,陈娟.高技术企业知识体系的构建与管理[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3.Barney,J.B.,and Zajac,E.J.“Compet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Toward and Organizationally-Based Theor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4,15,5-10.

4.Cohen,W.M.,and Levinthal,D.A.“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5(1),128-153.

5.Grant,R.M.“Prospering Dynamically-Competitive Environment: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 as Knowledge Integration”[M].Organization Science,1996, 7(4), 375-387.

6.Kay,J.,“The foundations of Corporate Success”[M].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7.Kogut,Bruce and Zander, Udo,“Knowledge and the Speed of the Transger and Imitaiton of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 An Empirical Test”[J].Organization Science. 1995, 6(1):76-92.

8.Lei,D.,Solcum,J.W.,and Pitts,R.A.“Designing Organizations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 Power of Unlearning and Learning”[J].Organizational Dyanamics, 1999,27(3):23-38.

9.Leonard-Barton,D.,“The Factory as a Learning Laboratory”[J].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2,34(1):23-38.

10.Long,Carl and Vickers-Koch, Mary,“Using Core Capabilities to Create Competitive Advantage”,Organizational Dynamics,1995,24(1):6-21.

11.Nonaka,Ikujiro and Takeuchi,Hirotaka.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12.Nonaka,Ikujiro and Konno,Nobour,“The Concept of ‘BA’:Building a Foundation for Knowledge Creation.”[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8,40(3):40-55.

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民营企业; 核心竞争力; 现状; 策略

在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民营企业诞生,同时也有不少民营企业在消亡。仅2010年一年就有超过10万家的民营企业破产、倒闭。民营企业必须深入分析“危”在哪里,“机”在何处,尽快适应环境的变化,化“危”为“机”,谋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

一、培育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一) 核心竞争力是民营企业占领市场的基础和成功的关键

市场经济中,市场就是民营企业的命根,占领市场,民营企业就有了前途和希望;而失掉市场,民营企业则会面临衰落与失望。民营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在市场竞争中不被吞掉,就必须想方设法占领市场,而要占领市场,企业就必须拥有其独特的核心竞争力。阿里巴巴近年来成为了IT行业的一匹黑马,它并不是凭借什么尖端技术,而是拥有 IT的前沿理念,把阿里巴巴长期积累起来的研发能力和市场资源重新整合,局部收缩,突出重点,明确了战略主导方向,找到新的竞争突破口,积极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事实证明,核心竞争力是民营企业占领市场的基础,是民营企业制胜的法宝。

(二) 核心竞争力是民营企业特色的体现和持续发展的动力

核心竞争力是民营企业做强和扩大市场的发展动力。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它是企业资本中的一笔无形资产。一方面,不仅企业内部管理人员难以识别和实施,而且外部竞争者也难以复制和模仿,从而使得民营企业拥有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气质品位, 也就是自身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经过市场的长期检验,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易为消费者所识别,并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所以它也成为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制造假冒伪劣商品的厂商,因为没有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注定了它的寿命不长。

(三) 核心竞争力是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和竞争成功的基石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一种特殊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知识和能力”。它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在产品更新换代周期日渐缩短和企业经营日益国际化的今天,竞争成功不再是产品开发和市场战略的最终结果,而是企业在不断开发新产品和开拓市场过程中一种能力的体现。民营企业的竞争优势源于它比竞争对手更卓越的生产经营能力和难题解决能力。民营企业某一产品或某一方面的优势,并不能代表整个民营企业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当自己的优势产品,在较长时期内不被超越而使优势得以保持时,才说明该企业真正具备核心能力。因此,现在企业竞争的优势并不在于产品,而在于支撑其产品的核心技术能力。

(四) 核心竞争力可以将企业的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效益优势

民营企业的产品既是生产经营的结果,也是企业竞争的载体。民营企业只有开发、利用科研成果,并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扩散,创造出新产品,尽快取得经济优势和效益优势,企业才能具有竞争力。

二、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现状及原因

民营企业在发展中有其自身的优势,但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民营企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乏竞争力,特别是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发展方向不够明确,主营业务不太突出

民营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只要明确了发展方向,民营企业就可以确定未来的业务定位、发展计划、实施方案等。但从目前来看,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着对于自己的发展方向不明确的情况,尤其是小型民营企业只重视眼前利益的获得,而忽视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大多数民营企业认为多元化经营是寻求规模扩张、利润增长和分散风险的策略。目前很多民营企业在主营业务方面不具备较强竞争力的情况下,盲目地实施多元化经营,既分散了企业的资源实力,也影响了企业在主营业务领域的竞争力。如果忽视了对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就会出现“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局面,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知识管理 核心竞争力 关系 途径

1 知识管理与核心竞争力

1.1 知识管理的内涵

美国的管理学教授彼得·德鲁克博士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时代是第一次提出了知识管理的概念[1]。目前,对知识管理的理解不仅在实业界和学术界有较大差别,因为学术界也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健全的定义。本文从知识管理的过程、内容、目标和管理的角度给出知识管理的定义:企业对知识的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运用一些知识方面的来源和一定的信息技术来实现对知识的创新。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知识的获取、创新、延续、共同分享和学以致用这些步骤和活动并不是整体不变的,他们是需要不断的重复和循环。知识管理的内涵包括:

1.1.1 知识管理是对知识一个认识和发展

对知识的一个认识和发展是依据知识的发展这个规律来的,通过加快对知识的进一步研究和创新,让知识达到一个共享的作用,从而谋求生存和持续发展。

1.1.2 知识的生产是知识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企业通过知识管理中的不断发展,有效地做好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规划,以及企业的知识和技术,并将其运用在企业日常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全部流程中,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得企业保持着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并获得不断增长的经营利润。

1.1.3 对知识的发展来说,知识活动是载体

企业的物流和价值都是知识活动,研究知识活动的规律,可以帮助企业完善体系,帮助企业实现各种管理职能。

1.1.4 知识创新是知识中一个重要前进目标

知识创新不再是简单的存储各种客观信息,而是进一步发掘企业员工的潜在能力。企业中的每个员工都是知识的创造者,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独特想法。企业要帮助每一个员工,使他们都能够在工作中积极主动的学习更多的知识,获取知识,使用知识,创新知识,从而从根本上促进企业知识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1.2 企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各方面的不断积累、发展以及特殊技能发展的综合体系,这是企业和其他所不同的一个能力。正确掌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需要把握两个方面:第一,核心能力是企业拥有的一种能力,是经过后期的孕育和凝练形成的;第二,它是企业在技能和技术方面多维复合的能力集合体,不单指科学技术,还包括决策、管理、营销和应变等方面的技能。

2 知识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联系

2.1 企业对知识的管理对企业有积极作用

2.1.1 确保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

知识资源和对知识的创新能力是企业所拥有的内部资源,这些资源是企业构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而企业对知识的管理是进一步扩大企业内部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部分。知识管理对企业内部发展创新起到带头作用,是获取创新能力和保持竞争优势的武器。企业对知识方面的管理是为知识的创新活动提供一个有效地保证,企业知识管理往往更注重对知识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它要把员工头脑中的有效资源作为企业特别资源,为企业建立竞争优势埋下根基,这样能够保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

2.1.2 确保企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发展

企业对知识不断地获取有利于企业提高竞争力,进一步发展,在今后的工业社会和信息时代里,对企业来说,谁拥有资本,谁就可以控制整个市场发展,占有市场领导地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凭借这个企业的知识资本的多少来决定的,知识决定未来。企业的知识存储量决定企业资源的配置,主要在产品与市场较量中体现出企业的竞争优势;知识积累可以进一步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提高企业本身的竞争力。但是对知识累计和发展都是知识学习的结果,知识学习对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因此,要保持核心竞争力,企业就须加强对知识的不断学习,提高企业的能力,确保企业竞争优势的延续性。

2.1.3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整体性

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意味着企业具有在竞争中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战胜的核心竞争优势,同时代表着企业不断迎合市场需要的新业务和主动应对变化的应变能力。通过知识整合,实现系统整体性、完善企业内部知识资源与外部知识资源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对各种资源进行组织,对突发事件做出迅速有效的反应。通过企业的自我适应的发展模式,使知识系统内外资源有效整合,使企业能够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以满足核心竞争力发展与不断提升的知识。

2.1.4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性

知识共享有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发展,让企业更好的进步,知识共享有利于企业各部门之间的知识交流与信息流通,因此企业要营造出一个适合企业员工学习的环境,建立融洽的沟通环境。企业要进一步实施专业的发展战略,将自身的优势发放到各个领域中,做到收集、共享、吸收的效果,这样有利于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知识、技能,实现知识的流动性价值,从而扩大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延续性。

2.2 核心竞争力对知识管理的引导作用

企业对知识方面的管理可以促进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发展,反之,核心竞争力对知识管理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核心竞争力战略对企业来说,不同以往,不再是以单传的知识产业作为核心主导,这种思路能够让人们在思考问题时,进一步了解到企业的发展不仅要增强当前知识效用,还要从获取更多知识出发。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使用核心竞争力这个方式来帮助确定他们的知识专长和表现能力。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与提高要求知识管理变革,需要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知识管理方法,从知识综合与创新方面全面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体现了企业的长期目标,是企业通过重新认识与整合内部与外部的过程,它能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一定的辅助作用。

3 知识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方法

3.1 树立知识资本的新理念

知识是企业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指出:“在新的经济体系中,知识并不是和人才、资本、土地统一而论,而是作为特殊的资源而成立的”。企业的带头人要改变管理理念,树立知识资本的新思想,使企业全体员工重视对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认识到知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意识到自己是知识管理主体的组成部分,自觉地把知识的所有的发展功能作为自身工作的一部分。高层领导者应从战略作为出发点,对企业目前所拥有的知识资源做一个初步的整改和规划,要清楚地知道企业有哪些知识资源,作进一步的发展。

3.2 构建知识管理系统

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技术的第一因素。信息网络、数据、文献资料等资源的共享,能够推动知识管理活动在企业中的运作。企业知识库为内外部知识的共享与传播提供了友好的渠道,为企业员工学习交流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企业知识库对实现企业的知识管理有很大帮助,它能实现知识的交流和共享,有利于企业的协作与沟通,促进企业更好的发挥资源优势,提高创新能力和对市场的应变能力,进而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3 建立学习型组织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更新知识的能力对企业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建立学习型组织保证企业活力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点。通过组织学习,在员工个人学习基础上,加强信息的交流,缩短信息收集的时间,实现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共享,促使企业的知识更新和深化,使组织不断创新发展。企业应该在内网上构建文化知识库,为员工在线学习提供一个平台。同时,企业可以通过在线学习情况,可以了解员工的能力和需求,为企业以后的业务培养和知识交流提供一手资料,确保企业文化水平的全面提高,为企业源源不断的提供知识型人才,保证维持与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

3.4 发展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员工行为规范的集中体现。它是无形的,但却存在于企业的任何时间与空间,随着企业而生存,也随着时展变化而变化。建立和培养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改造传统企业文化,提倡创新和共享的新思想,向员工大力宣传建立新型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转变企业员工的思想,让员工们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另外,改变工作环境,使得知识的交流更容易,从而发挥其创造价值。企业应构建一个知识共享交流平台,鼓励在工作环境中高效的使用知识,这样才能提高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营造一种调动员工进行知识交流积极性、知识共享。这样能够提高知识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企业文化的形成往往和特定的环境与企业成长过程有关,没有相同的企业文化,因此,一个企业的文化是无法被仿制的,以知识为中心的企业文化不仅是知识管理的需要,也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形式。

3.5 加速知识创新

知识创新直接影响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核心发展,二是核心资源。成功的企业做到这两个方面同时兼顾,形成一种其他企业无法仿制的知识平台。在竞争中,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不但要拥有比别人领先一步的产品、技术和管理方式,同时还要拥有创新的知识生产。知识创新具有多面性,包括有技术、管理、市场、组织方面的知识创新。它不仅包括对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新工艺的创造,还包括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组织机制的重构等其他方面,同时还是一个将技术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产品性能的改进要求知识创新,管理问题、内部调整问题也需要企业实现知识的创新,这是实现企业竞争地位的根本性改变和寻求长远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点。因此,企业要创造适合学习的良好环境,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企业的知识资源,建立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目的的知识创新,是企业中对知识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3.6 建立知识管理的奖罚机制

知识的价值是由服务和知识含量所决定的,而知识则来自于每个员工的自身能力发展。企业要建立有效的奖罚机制,才能调动员工生产积极性,自己的能力和开发利用企业知识资源发展的积极性,这样能够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成功。同时企业设定明确的赏罚制度,既满足员工经济利益的需求,又满足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企业要使这些奖励措施适合企业的发展,这样能够进一步促进员工积极参与到企业管理中,企业应当建立激励机制。这样能够实现知识的效益,最终达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文敏.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竞争优势培养途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12):29-30.

[2]庞海燕,王守宁.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6,(10):96-99.

[3]杨静.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动力——知识管理[J].天津经济,2009,(01):12-14.

[4]牛根义.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0):85-90.

[5]于春荣,张海涛.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竞争力的形成机制[J].情报科学,2008,(08):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