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培养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培养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培养方案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培养方案范文1

关键词:计算机;工程实践;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最新人力资源调查显示,人才市场急需计算机工程师人才特别是“嵌入式人才”,但是负责人才输出和培养的大专院校近年却出现了重软件轻硬件、重研究轻操作、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显然无法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了解决供需矛盾问题,达到教育部提出的“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要求大专院校除了要培养研究和创新型人才以外,应该注重有大工程观和大系统观,同时具备一定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师的培养。

为了提高工程实践教育水平,根据社会和国家建设的需要,清华大学开始建设计算机工程实践教育实验区,以此为契机,我们对计算机工程实践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和探索。

1 计算机工程实践教育的定位和教育理念

计算机工程实践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接受创新的工程实践意识、严谨的工程实践作风、科学的工程实践素质、优秀的工程实践能力、规范的工程实践标准等方面的教育。依据学校的规划和实施方案,根据教学需要,我们建立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内容如下:

(1)面向工程需求的课程体系

计算机的发展推动了计算机学科的进步,计算机的应用提升了各学科的技术水平。实验区面向社会实际工程的不同需求,按照技术基础、工程应用和工程实践,建立多层次的课程体系。

(2)强调理论基础上的实践

计算机教学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实验区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空间,通过实验验证、课程设计、专题训练、专业实践、毕业设计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作风,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数理、电子技术是计算机学科的基础,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是计算能力的体现,实验区强调理论指导下实践,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3)依托科研优势的实践教育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全国重点学科,拥有高素质的科研队伍和雄厚的科研能力,承担了一系列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攻关”等重大和重点项目,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实验区注意提取科研中的相关知识点,引入到工程实践教学中,以先进的科学问题激励学生的思考。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体验书本与应用、学习与研究、通识与专业、继承与开创的关联。提升工程实践人才的培养水平,努力将实验区建设成为一个科研成果转化和工程实践创新基地。

2 计算机工程实践教育的改革思路

我们深入地分析了国内外院校在计算机教学方面的经验,从教学内容、授课机制、实践教学建设、工程意识与团队精神培养等教学环节和培养目标上看到了我们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近几年内的建设目标。与此同时,我们根据建设和发展的要求,针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如下改革思路:

(1)建设一套完整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计算机学科是实践性、工程性很强的学科,实践环节十分重要。建设技术基础、工程应用和工程实践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自主研制或引进一批与世界一流大学接轨的实践教学装置和仪器,同国内外知名的企业和公司合作建立一批学生工程实践基地。

(2)建立一支优秀的工程实践教师队伍。一堂好的实践课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建立一支爱岗敬业、技术精湛、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教师队伍十分重要,这是搞好计算机工程实践教育实验区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的重要保障。工程实践教育实验区在注重培养学校内部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同时,将定期邀请一批企业、公司中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讲学、任教。

(3)注意把科研成果引入到工程实践教学中,将计算机工程实践教学区建设成为一个科研转化基地。高水平的科研始终是实践教学的有力支撑和源泉。计算机学科发展很快,必须经常更新工程实践内容,引导学生直接面对科学前沿,应用新技术驾驭新工程,教会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4)加强工程实践教育标准化,推出面向工程实践的系列教材。作为工程实践性强的代表学科,计算机学科对工程实践能力的要求非常高,但是近10年对此的要求和教育重视程度有所降低,因此加强工程实践教育尤其是大工程实验方面的教育是我们接下来的重点改革目标,为了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将推出配套的面向工程和实践的系列教材。

3 计算机工程实践教育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

我们设定的计算机工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包括三个层次:技术基础类、工程应用类和工程实践类课程,其中工程应用类又分为软件和硬件两个子类(如图1所示)。

(1)技术基础类课程

从课程设置方面看,这些基础课程都属于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是计算机系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这类课程为学生打下了坚实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为工程实践技术的应用做好准备。

(2)工程应用类课程

工程应用类课程分为两大系列:软件工程应用系列和硬件工程应用系列课程。软件工程应用系列以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工程、数据挖掘等课程为主体;硬件工程应用系列以计算机组成原理、微计算机技术、嵌入式系统、FPGA设计等课程为主体。这些课程虽然如此分类,但是有很多课程软件和硬件技术都融合在一起,并非有严格的界限划分,学生在学习和选择上也仅做参考。这些课程直接为学生服务,提高学生利用“人类通用智慧工具”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工程应用中充分体现出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应用能力。

(3)工程实践类课程

计算机工程实践类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环节,目的是能够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工程师,有创新的工程实践意识、严谨的工程实践作风、科学的工程实践素质、优秀的工程实践能力。此类课程在内容上每年都进行更新,在质量有充分保证的基础上,每年都争取增加和扩大,以提高学生的选择空间。

在三类课程中,实验区重点突出工程实践类课程,并逐年提高此类课程所占的比例,力图将学生训练成在工程实践上有很强自主性和创新能力的专才。以计算机工程实践必修课“计算机专业实践”为例。该课程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灵活运用所学到的基础知识和主要专业知识,自己设计、制作、调试完成一个工程性极强的大型教学实践课程,使学生在实际动手能力、创新思维、专业知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得到全面的训练。主要内容包括“开放式CPU设计与测试”、“多模态身份验证系统”、“足球机器人及机器人足球赛”、“基于FPGA的微机接口设计”等。以“开放式CPU设计与测试”专题为代表,该实践专题的最大优点是开放式设计,完全由学生自主设计处理机体系结构,并进行全面测试。该实践专题以“数字电路”和硬件设计语言为基础,把“计算机组成原理”和“计算机系统结构”等课程理论与实践融合在一起,是计算机本科硬件课程的汇总。

再例如2007年7月夏季学期推出的“基于大规模集群的海量数据处理技术”课程,该课程是Google公司与实验区合作,在清华大学开设的有关集群分布式编程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到通过大规模集群的模式处理海量数据的方式与编程方法。来自Google公司的优秀工程师亲自讲述有关使用大规模集群处理海量数据的理论知识以及相应的实际编程方法。通过实践相关的课程内容,使用开源的Apache Lucene Hadoop工具,学生亲身实践Google文件系统以及Google所使用的分布式编程方式MapReduce。学生还需要完成特定的分布式应用程序设计来巩固所学的编程知识,用于处理实际的海量数据问题。课程内容的重点放在实践上面,Google公司为学生提供一个具有20个节点的大规模集群范例,学生可以在这个集群上面完成相应的实践课程以及最后的大项目作业。大项目作业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课程内容的关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以及对课程的理解程度,选择一些项目来实践完成。例如可以利用所学的编程方法完成一个完整独立的搜索引擎,或者在现有的基础之上建立类似于Google的分布式锁机制Chubby以及结构化数据处理系统BigTable。我们主要邀请Google内部的具有实际分布式工作经验的工程师前来授课,包括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师,授课语言为英语。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培养方案范文2

关键词:电气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专业方向

一、基本情况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在2013年《美国新闻和世界报导》(US News and World Report,简称USNews)电气/电子/通信(Electrical / Electronic / Communications)专业本科排名中名列第4[1],综合排名第46[2],在校本科生3万。该校的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ECE系)下设两个专业,电气工程(Electrical Engineering,EE)和计算机工程(Computer Engineering,CompE)。两个专业涵盖了7个专业方向,如表1所示。由此看出,伊利诺伊大学的专业口径非常宽,EE专业既包含强电领域也包含弱电领域,弱电领域包括了信息大类多个专业方向,它们几乎对应国内高校不同的院系。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实际上反映了美国大部分高校EE专业划分的特点。

以下主要介绍EE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分析过程以华中科技大学相关专业2010年培养方案情况为对照,便于了解中美两国高校的差异。

二、课程体系分析

1. 分类课程要求

由表2分类课程要求看出,伊利诺伊大学毕业学分要求为128分[3],基础科学、数学和人文社科等通识教育课程有56学分,占总学分43.8%,而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学分要求为182分,超过伊利诺伊大学42%,即使除去英语、政治等相关课程的学分,还是高出伊利诺伊大学不少。目前国内大学本科毕业学分要求超过美国高校是较普遍的现象。华中科技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占总学分的42.3%,与伊利诺伊大学相近。

2. 专业课程要求

专业必修课和限选课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伊利诺伊大学的专业必修课数量略多于限选课,如果考虑20学分的专业任选课要求(见表2),那么必修课学分与选修课(含限选)学分基本相当,学生选课的自由度比较大。专业课的总学分约为67分。

反观华中科技大学,必修课数量远远超过限选(5门)和任选(2门)课。必修课为93学分,专业课总学分约为105分。显然,学生自主选课的余地远小于伊利诺伊大学,这种状况在国内其他高校也较为普遍。专业课总学分要求超过伊利诺伊大学近57%。

从表3所列课程看出,伊利诺伊大学的专业必修课都是电气、信息学科非常基础的课程。实际上5选3的限选课也都是很基础的课程,并且至少能覆盖3个专业方向。不仅如此,还明确提出了6学分非本系的专业课程要求(见表2),体现了该校对本科生宽广知识面的培养要求,这也是美国高校的普遍特点,使毕业生有更好的社会适应性。而华中科技大学的专业必修课更多地反映了通信与信息专业特征,专业要求更“专”。这是国内高校与美国高校在专业设置上的差异导致的必然结果。

根据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EE专业典型的学习流程[4]可知,表3中的课程关系如图1所示。由此看出,EE专业课程从ECE110开始,其后主要有两条相关度较高的课程路线:(1)ECE110 ECE190 ECE290 ECE385和ECE391;(2)ECE110 ECE210 ECE329、ECE313等。前一条主要是数字系统和计算机软、硬件的相关内容;后一条主要是信号处理方法、场与波、工程应用概率及电子电路等相关内容。ECE110是EE专业的导论课,也是该专业的基础平台课程。顶层的5门课是5选3限选课,第6学期才开始学习这些针对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

另外,ECE340半导体器件课程的基础主要是物理等相关知识,所以不需要ECE110作为前提。ECE 445是四年级的一个设计项目实验课程。

3. 典型课程介绍

这里仅对伊利诺伊大学的其中7门EE专业核心必修课和限选课做简要介绍。

(1)ECE 110 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导论(Introduction to Electrical & Computer Engineering)。该课程在第二学期开设,为4学分必修课,不仅有随课实验,而且更重要。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较早接触到电气元件及它们在系统中的应用,并通过分析和设计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课程综合介绍电气和计算机工程中精选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涉及电路、电磁学、通信、电子学、控制、计算等知识。实验和讲课重点放在设计与实现一个自主移动小车的项目上。

课程主要内容:绪论;直流电路;电磁铁,直流电机;二极管、三极管;传感器、反馈和控制;数字逻辑;脉宽调制和通信;基本计算机组成。

实验内容:实验仪器设备;I-V 特性,KVL/KCL;小车电机;二极管及二极管电路;三极管;简单的导航电路;调试;分叉循迹导航;脉宽调制;子电路合成(系统集成)。

特点:很特别的专业导论课程。内容庞杂,涉及很宽的知识面,体现了宽口径,大平台特点。实验是先实现系统的各个子单元,最后再合成完整的小车系统。

(2)ECE 190计算系统导论(Introduction to Computing Systems)。第三学期开课,4学分必修课,有随课实验。教学目标是提供计算机基本组成以及编程的基本概念,为后续相关课程打下基础。主要内容为计算机中数的表示;C语言的基本概念;数字电路:门电路,组合逻辑,存储器,时序逻辑,时钟;LC-3(Little Machine 3)微机冯诺依曼模型(最原始的处理器),包含其构成实现方式,机器指令,汇编指令,汇编程序设计,I/O基本原理,堆栈;C语言的原理,深入到实现机理,而不仅仅是如何使用C语言;数值计算导论;现代

计算机发展新技术简介(发展趋势)。配有5个上机实验。使用教材:Yale N. Patt and Sanjay J. Patel, Introduction to Computing Systems: from bits and gates to C and beyond, 2nd Edition, McGraw-Hill, 2003.

特点:涉及数字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C语言三门课程的内容,软硬件结合紧密,C语言的学习不再“虚”。是一门比较综合的课程。

(3)ECE 290 计算机工程I(Computer Engineering I)。第四学期开课,3学分必修课,有随课实验。教学目标是培养设计和分析组合及时序逻辑网络(电路)的能力,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主要内容包括信息的表示;开关代数;组合网络分析与设计;时序网络分析与设计;二进制算术运算及算术逻辑单元;计算机组成和机器语言编程;输入输出;控制与设计。配有7个硬件描述语言仿真实验。使用教材:Mano & Kime, Logic and Computer Design Fundamentals, Prentice-Hall, 1997.

特点:大部分内容类似国内数电课程,但延伸至计算机组成。与ECE190有部分重叠内容,但不同的是重点放在硬件设计上。

(4)ECE 385 数字系统实验(Digital Systems Laboratory)。第五学期开课,2学分必修实验课。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包括作为控制器使用的微计算机在内的数字系统的设计、构建和调试能力。实验内容包括组合逻辑电路;存储单元;竞争冒险;电路(电气)特性(负载、延时等);简单组合网络(加法器、多路器等);简单时序网络(计数器、移位寄存器等);同步和异步时序机;处理器和控制器;作为控制器使用的微处理器设计。既有单独的实验,又有大型的项目设计实验。课程的前半部分使用标准TTL芯片、导线和实验板进行实验,后半部分使用CAD工具和VHDL进行FPGA实验。使用教材与ECE 290相同。

特点:从最基本的触发器实验到最后的设计项目均以数字系统(计算机)为目标,传统的数字电路已融入数字系统中。既有传统硬件实现又有可编程器件实现。

(5)ECE 210 模拟信号处理(Analog Signal Processing)。第四学期开课,4学分必修课,有随课实验。教学目标是运用数学工具分析和设计信号处理系统,最后获得对调幅无线接收机透彻的理解能力和设计简单滤波器的能力。内容包括信号和信号处理系统例子;模拟线性时不变系统;电路和线性系统;直流电路分析回顾:KCL、KVL、受控源;电容器和电感器元件;运算放大器电路;通过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表征和求解LSI系统;复数和复变量函数;阻抗、相量和正弦稳态;频率响应和多频率电路;傅立叶级数;傅立叶变换;调幅无线接收机;卷积;冲激和冲激响应;采样定理和数字信号处理概述;稳定性;拉斯变换和传递函数;微分方程的拉斯变换求解;微分方程解的通式;有源滤波器设计。配有5个实验,包括调幅超外差接收机的实现。使用教材:E. Kudeki and D. C. Munson, Analog Signals and Systems, Prentice Hall, 2008。

特点:是第1门数学特征明显的ECE专业核心课程。以ECE110课程中电路概念及分析为基础开始课程学习,然后进展到傅立叶和拉普拉斯变换等更抽象的世界。课程的学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数学基础(微积分和微分方程)。课程以电路、模电的基本电路和调幅无线接收机的物理系统为依托,完成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内容涉及电路、信号与系统、模电等知识,也是一门较综合的课程。

(6)ECE 391 计算机系统工程(Computer Systems Engineering)。第五学期及以后开课,3学分限选课。教学目标是为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系统工程获得解决问题所需的编程技能。课程介绍现代计算系统发展的核心概念,重点放在系统软件上,学习如何实现硬件之间、硬件与应用程序之间,以及应用程序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包括输入输出的语义、同步、中断、多任务、虚拟化等内容。

特点:类似于操作系统课程,含有x86汇编的内容。

(7)ECE 342 电子电路(Electronic Circuits)。第六学期及以后开课,3学分限选课。介绍模拟和数字集成电路的设计。内容包括基本电路分析;二极管;三极管;逻辑电路;放大器电路。使用教材:A. Sedra and K. Smith, Microelectronic Circuits, 6th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特点:重点在电路原理设计上,而非版图设计。大部分内容与我们的模电课相近,但包含少量门电路。

4. 课程设置特点

通过上述课程介绍得知,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EE专业课程设置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宽口径、分层次的课程体系。如果将华中科技大学(也是目前国内高校的普遍情况)开设的电路、模电、数电、微机原理、软件编程(C语言)和信号与系统等课程称为传统课程体系,那么可以看出,一方面,伊利诺伊大学EE专业入门性质的一些基础课程不按传统知识纵向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构建,而是突破传统知识的自身体系,以横向联合方式构建。如ECE110、ECE210、ECE190、ECE290等课程,它们在内容上与传统课程的关系如表4所示。其中前三门课程内容都涉及3门以上传统课程的知识,如ECE210涉及电路、模电和信号与系统3门传统课程的相关知识,ECE110课程中甚至还涉及电磁学、通信和控制等领域的知识。这样设置的课程,知识构成不再是单一的、割裂的,而是连通的、综合的,为实际应用系统的设计建立了良好的知识架构,更加符合学习者知识构建的需要,也更符合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另一方面,将传统课程内容拆分到不同课程中,在不同课程中实现知识的层次递进。如电路和模电知识在ECE110和ECE210课程中的递进,数电和微机原理知识在ECE110、ECE190和ECE290课程中的递进。这种分层递进的方式更加符合认知规律。另外也容易将过深、过专的内容分解到专业方向选修课中,便于在有限的时间内真正落实宽口径、重基础的培养方案。

当然,这种课程设置的缺点就是有些知识的学习达不到传统课程内容的深度或广度。例如,虽然ECE110和ECE210两门课都涉及模电知识,但未达到传统模电课程的深度和广度。还有电路理论课程也有类似的问题。为了解决这类问题,伊利诺伊大学后续开设了相应的限选课,如ECE342,以弥补之前的不足。对这一问题的处理实际上反映了更高层面的问题,即哪些知识对本科生来说是更重要的。但也有些是相反的,例如数电知识在课程中反而更深更广了。

(2)颇具特色的专业导论课。ECE110是大学第二学期开设的电气与计算机工程专业导论课,与我们泛泛而谈的专业导论课有本质的区别。该课程配有专门的实验项目,课程围绕项目展开,最终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具有自主循迹移动功能的小车系统。实际上麻省理工学院和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也有类似的专业导论课程。

该导论课以一个具体的实际项目为背景,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因此课程内容涉及很宽的知识面。学生不仅要了解相关知识,而且还要对其有一定深度的掌握,才能顺利完成实际项目。该课程使学生在一年级后就能对本专业基本知识构成和应用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可以大大激发他们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同时较早使学生体验实际工程项目设计、开发、实现的全过程,践行了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优点非常突出。当然,开设这样的专业导论课具有较高难度。

(3)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除了不少课程配有实验外,ECE210课程表现更为突出。该课程名称为“模拟信号处理”,课程内容涉及电路理论、信号与系统和模电知识。与传统的信号与系统课程不同,该课程有很强的具体物理系统支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理论不再那么抽象。当然数学知识是它的前提。

(4)软件与硬件紧密结合。ECE190课程名称为“计算系统导论”,也是非常特别的课程。既不是传统的C语言课,也不是微机原理,更不是数电课程。课程内容涉及数电、计算机组成原理、C语言三门传统课程的有关知识。C语言内容占比略大,但重点不在语言本身,而是强调计算系统的构成及实现原理,即关注的是计算机实现的本质问题。课程的软硬件结合紧密。后续课程ECE290计算机工程I则是传统数电课程向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延伸,更注重计算机的硬件实现。

通过对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EE专业课程体系及典型课程的分析研究,并与华中科技大学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加以对比,得到以下结论:该校EE专业口径宽泛,专业课程设置注重基础和知识面的宽广度;知识横向联合、分层递进的课程体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开设的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专业导论课,使学生更早地对所学专业有清晰的认识,并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奠定了基础。选修课(含限选)学分与必修课学分基本持平,与国内高校相比,学生自由选课的余地大很多,本科毕业学分要求远低于国内高校。

参考文献: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培养方案范文3

关键词:计算机 电子信息工程 安全与运用 措施

中图分类号: 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4-0343-01

21世纪是网络信息技术得到飞速发展的时代,这使得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是一项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技术处理与控制电子信息的技术,其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生活服务,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目前,我国的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面临着巨大的发展需求,解决其工程基础安全和应用才能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

一、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安全概述

现阶段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信息的外露。而在电子商务的急速发展下,保证信息的安全就是保证企业商业机密的安全。如何保证企业的商业信息不被窃取、篡改、滥用以及破坏,同时又如何利用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来进行企业间的信息传递,成为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发展的首要瓶颈。只有攻克了这个难题,才能使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真正的造福于民。

二、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运用

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运用十分广泛。如信息的处理、传递和接受都依赖于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同时各种电子设备之间要的资源共享,也需要通过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才能得以实现。另一方面,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工程的突出运用就是用于通信。而在通信工程领域进行运用时,就是需要充分利用程序编码。这是因为输入信息者输入信息,通过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才能将信息变为一个个复杂的编码。进而才能通过将计算机编码传输到信息接收者的硬盘和软盘中,由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将编码变为可用的信息。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也得到了大力发展。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逐渐将世界变为一个联系的整体。此外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工程的突出应用还表现在电子商务的兴起,这不但促进了电子支付的形成,更便捷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三、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面临安全的应对策略

1.提高技术水平,确保信息安全

信息的安全,就是隐性资产、个人隐私等内容的安全,确保信息的安全,对社会事业发展和个人的生活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因此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就需要努力提高其技术水平,确保信息的安全。这主要是因为在日常的生活生产交易中,计算机网络极易遭受黑客的袭击,进而造成数据的遗漏或丢失。此外,计算机若遭受病毒的侵害也会造成储存数据的丢失。

因此为了防止因黑客攻击而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计算机使用人员应该对电脑上的相关数据进行备份,甚至可以在对一些重要文件的传输时。亦或者采取数据加密的手段,以保证信息的安全。同时积极做好计算机的保护工作,应当定期对计算机进行杀毒检查,安装防火墙,通过加强技术手段,防止在使用过程中信息纰漏的安全隐患,尽量避免损失的发生。

2.培养高技术的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人才

高技术的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人才是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安全性和应用性提升的基础。这就要求专业人员在掌握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的工作原理的基础上,还应了解其具体的运转过程,及时发现原理与实践间存在的差距。这是因为设计出一项计算机工程,只掌握原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实践有着深刻的认识。要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因此在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就应该注意学院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不断出现创新人才,才能促使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不断发展。此外,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人才还应不断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不断创造出新的机器设备和技术。

3.加强个人在使用中的信息保密安全意识

计算机设备的完善与技术的提高,使得很多有心窃取企业商业机密和个人信息的人加大了行动难度。因此他们将目标转移到了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的使用者身上。为了避免出现因个人失误而带来不必要经济损失的情况,计算机用户应加强信息保密的安全意识。

在进行网购或电子支付时,不要将自己的个人信息向陌生人透露。与此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不要讲自己收到的验证码信息透露给别人。例如,2014年11月左右四川宜宾的一位女士,因在淘宝上购买了两个手机外壳,造成了信息的泄露,。子知道了她的个人信息,而进行电话诈骗。通过获取该女士的支付宝验证码,从其银行转走4万余元的现金,给这位女士带来了沉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在如今网络时代下,提高自己保护信息安全的意识很重要。切勿因疏忽和遗漏,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国家完善立法,为其发展提供法律环境

完善网络安全立法,目前已经得到普遍大众的认同。因为在网络高度开放的背景下,人们虽然可以畅所欲言,但是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却受到极大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需加强立法,切实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严厉规定禁止在网上投放虚假信息和禁止在网上侵犯他人的隐私安全,如果违背了这条规定,实施经济制裁和行政惩罚是有必要的。

结束语

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就如同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危机。加大了人们个人信息的暴露危机。因此如何做好电子信息技术的安全措施,显得意义重大。这不仅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还需要学校、社会以及万千大众的鼎力支持。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工程的利变为最大,才能将弊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韩建萍.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讨[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培养方案范文4

(江苏省现代企业信息化应用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苏州市职业大学,江苏苏州215104)

摘要:当今社会对高校毕业生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必须从传统的理论知识灌输转换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上来,做到学校所学与企业所需零对接。本文分析了卓越人才培养的必要性,研究了实践能力的重要性,针对学生的特点,提出了一些以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重点的卓越人才培养方案,经过实施,方案取得了一些成效。

关键词 :高校;卓越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方案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4.004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4—0009—02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3SJD820022),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项目(2014-R-29396)。

收稿日期:2014—11—02

作者简介:李亚琴(1980— ),女,陕西延安人。江苏省现代企业信息化应用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苏州市职业大学计算机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数字水印,信息安全。

李金祥(1963— ),男,陕西榆林人。江苏省现代企业信息化应用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苏州市职业大学计算机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图形图像。

梁颖红(1970— ),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江苏省现代企业信息化应用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苏州市职业大学计算机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自然语言处理与人工智能。

卓越人才就是由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和学校共同培养的,符合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贴近行业产业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具有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工程人才。[1][2]

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既是国家从战略高度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也是从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出发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出的要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高校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生源与就业等诸多方面的压力。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对于形成和保持高校的办学特色,巩固和确立自己在社会和市场中的地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4]

我国目前虽然已经成为工程教育大国,然而大而不强,多而不精。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传授和验证系统化的知识,而对于工程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则显得较为零散,系统性不够。[5][6]

一、研究的必要性

目前,很多企业在招聘时都注明要求有3~5年的工作经验,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要求,就是希望新员工在入职后能尽快上手,尽快适应岗位工作,达到岗位要求,节约培训成本。

而面对企业对各项工作经验的要求,应届毕业生常常感到无所适从,普遍承受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有些学生会报名参加一些社会上组织的技能培训班,以增加就业机会,而这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

如果学校能够重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那么,学生在就业时即使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但有在校期间完成的实物作品,相信也会大大增加就业成功的概率,缩短找工作的时间。

二、具体的培养方案

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卓越人才培养方案有以下几种:

(一)设置作业墙

以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为例,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很多课程都是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课程,如“数字图像处理”、“二维动画”、“动漫造型技法”、“动画运动规律”、“三维建模”、“三维渲染”、“三维动画设计”等,这些课程的目标都是培养学生做的能力。在上课过程中,会产生很多优秀的作业,可以把这些作业展示在作业墙上,静态的作业打印出来贴在墙上,动态的作业可以在电子显示屏上展示,以供其他同学借鉴学习,取长补短。也可以采用学生投票的方式来评出最佳人气奖,可以给每名学生发放一些贴片,让其将贴片贴在自己喜欢的作品旁,投票活动结束后,由教师进行汇总评选。

(二)采用作品考核的方式

很多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些课程不适合采用笔试或者统一上机考试的方式,因为这些方式不能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创造性。这些课程可以采用作品考核的方式,即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就把作品的主题、范围、要求告诉学生,学生在上课过程中边学边构思,随着知识的增多,自己的作品也会越来越完善。在课程结束时,学生以作品的形式提交期末试卷,任课教师根据学生所提交的作品打分,全面考核作品的构思、工作量、难度、完成情况、美观程度、实用程度等。这种方式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做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这些作品也可以作为学生就业面试时的敲门砖,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安排课程设计、实训环节

有些课程在教学环节结束后可以安排课程设计、实训等环节,在这些环节里,不再进行理论教学,而是集中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实训开始时,教师把实训任务书下发给学生,告诉学生实训的任务、要求、课时安排、提交时间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份作品。在制作作品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上课的内容,可以将所学理论知识融会贯通,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训结束后,学生需要上交一份实训报告,在撰写实训报告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回顾整个制作过程,整理思路,找出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

(四)到企业中实训

对于某些课程的实训环节,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中完成,让学生真实感受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真正地了解企业的用人要求和岗位要求,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所侧重。也可以聘请企业的一线员工到学校,面对面地向学生传授经验。在实训结束后,企业可以从参加实训的学生中挑选优秀的人才,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计件给予报酬,甚至可以挑选人才到企业实习,降低企业人力成本,从而达到校企双赢的效果。

(五)建立工作室

大师工作室是目前较流行且效果较好的教学方式之一。志同道合的三两同学组成一个团队,确立一个共同的目标,制订一个完备的计划,协同完成若干作品。

在团队里,学生可以锻炼沟通、表达和组织的能力。

(六)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

在授课过程中有些教学环节可以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即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并把这个任务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测试分析、总结等整个过程。在此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让学生了解整个制作流程,达到学校所学和企业所需零对接,以便其走上工作岗位后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岗位要求。

学校也可以从合作企业接收一些难度合适的项目,前期由企业员工统一培训,中后期由校内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参与制作,项目通过验收后,企业给予学生一定的报酬。这样既能使企业节约成本,也能让学生通过完成项目实现自我价值,做到学有所用。

三、成效

以我院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为例,实行这些方案后,学生的操作能力大大提高,学生在校期间制作的作品在省内外各类相关专业的比赛中也获得了若干奖项,学生的自信心有了大幅提升,毕业时面试成功率也有较大提高。

大部分高校学生在毕业前都会经历投递简历、面试的过程,有些学生成为“香饽饽”,多家企业都想录用,而有些学生的每份简历都石沉大海。我校针对如何增加学生成功的可能性、降低其面试失败的几率提出了卓越人才的培养方案。通过实施卓越人才培养方案,为行业企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一批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提高了学校的办学层次。

参考文献]

[1]陈益飞.高校培养卓越人才探讨[J].教育评论,2013(4).

[2]邓孝祥,孟娇茹.教学服务型大学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5).

[3]贡福海.高校有效实施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三个向度[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9).

[4]潘登,陈启军.面向卓越人才培养的嵌入式系统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3(7).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培养方案范文5

关键词:计算机;硬件;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4-0045-02

硬件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探索兴趣、科学研究素养、工程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手段。在教育部实施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提出要大力推进高校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通过深入分析国家人才培养需求、国家科技计划需求、学科建设需求、地方区域建设需求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需求,在计算机专业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硬件课程体系结构,课题组从确定课程群、定位具体课程入手,通过对知识单元划分和重组,整合了硬件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了硬件课程的实验方式,对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体系的建立

计算机硬件技术是计算机领域不可缺少的支柱技术,计算机硬件课程主要为学生讲述计算机硬件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为学生在硬件方面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这些年的就业形势显示,计算机行业最紧俏的人才是能够综合应用软件和硬件进行系统研发的工程师。因此,黑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很早就发现了课程建设,尤其是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并一直致力于此。

黑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自2008年以来,从核心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入手,结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参照《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按照科学型、工程型的不同教学要求,重新修订了学院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教学及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定位,以知识点为最小知识粒度,安排相应的教学实施方案。之后,课题组意识到硬件课程群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1],一致认为应该将数字逻辑、电子技术、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计算机体系结构和微机原理与接口的一系列课程整合成为一个课程群,并将其与C、C++、数据结构、计算机算法、操作系统等一些软件课程的先后给以排序,理清了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体系的基本课程顺序。2010年,黑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在原有基础上采用EDA技术为计算机专业硬件类实验课程提供平台基础,围绕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体系,课题组通过重组实验教学环境,按照实验的难度和课程内容设计配套的实验内容,构建反映当今计算机科学技术水平和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系列实验课程教学新体系。

二、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体系的构成

2005年,ACM(美国计算机机械协会)和IEEE/CS(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计算机学会)联合提交了CC2005,该报告从学术的视角,将计算学科分为计算机科学(CS)、计算机工程(CE)、软件工程(SE)、信息技术(IT)、信息系统(IS)等5个专业学科,并针对本科生的教育,提出相应的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给出相应的参考教育计划和课程设置[2]。课题组以此为蓝本,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确定了计算机硬件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1)电子技术;(2)数字逻辑;(3)汇编语言;(4)计算机组成原理;(5)微机原理与接口。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群:(1)单片机原理与嵌入式技术;(2)计算机系统结构;(3)多核程序设计;(4)嵌入式程序设计。具体构成如图所示。

三、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课题组在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发现,硬件系列课程之间存在着很强的逻辑关系。从知识结构上看,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是构成计算机系统知识中物理结构及体系结构的完整知识模块。从教学角度上看,需要从全局考虑,将其作为一个整体统一安排,而在体系内部,可以按照知识单元和知识点进行更深程度的细化和分类,并逐一整合。这样既可以更好地明确各门课程之间在教学上的协调,又保证了硬件课程体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以“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程为例。在运算器基本原理部分涉及 “数字逻辑”课程中所讲授的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在存储系统部分涉及“操作系统”的虚拟存储器的知识;在指令系统部分涉及 “汇编语言”的知识;在控制器部分涉及“计算机系统结构”中关于流水线的知识;在I/O系统部分涉及 “微机原理与接口”的中断技术的知识。如果不将课程设置方案具体落实到知识点的整合和重组,任课教师就无法把握好教学的重点,学生也不能真正从整体的层次上把握系统的构建和各个部分的设计方法、原则。

课题组根据目前的社会需求和学院的实际情况,以课题梯队为核心,重组了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体系,由主讲教师负责组织课程梯队教师的集体研讨,修订教学大纲,对教学及课程实践内容进行定位,对相互重叠、重复、交叉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优化之后,基本做到了课程之间的无缝衔接,即前导知识无断层,同时也避免了课程内容重复讲授的现象,形成了一套衔接合理、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

四、加强实践教学,拓展学生能力

围绕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体系,课题组系统地整理了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的内在联系,从实验结构角度出发,整体考虑计算机系统设计和控制应用的要求,设计出阶段性、模块化、系统化、递进层次的实验教学内容。

课题组采用EDA技术,就计算机专业硬件实践课程的特点以及EDA技术的优势,改革现有实验方式,结合Quartus Ⅱ软件,利用VHDL语言和Verilog HDL语言,除完成计算机专业硬件基础课程之外,还支持FPGA设计(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辑门阵列),使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实践教学方式发生质的变化,极大程度地减小了软件系统对硬件系统扩展性的制约,减少了软件系统对硬件系统的依赖,为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平台支持,打下了坚实基础。

由于EDA技术中采用从上向下的设计理念,使得电路的设计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成就感也提高了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增的硬件综合实验环节,学生可以综合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EDA技术,通过理论设计、逻辑分析、仿真分析、模拟分析,最终设计出实际的电路。在整个硬件综合实验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面广,实验内容的动态性、实时性和综合性较强,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课题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选择和设计实验题目,对硬件系列课程实验进行精心编排和设计,极大地改善了硬件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以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硬件知识为目的,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黑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硬件课程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解决了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之间的定位问题,从整合优化相关知识点的角度出发重组了课程的教学内容;采用EDA技术,结合Quartus Ⅱ软件,利用VHDL语言和Verilog HDL语言实现计算机专业硬件综合实验,建设了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及先进性的计算机专业硬件系列课程体系。在今后的工作中,学院将从增设计算机硬件综合课程、加强硬件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计算机专业硬件系列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未来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卫江,赵建辉,刘博.也谈计算机硬件课程群建设

[J].计算机教育,2012,(1).

[2]ACM/IEEE Joint Task Force on Computing Curricula.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培养方案范文6

关键词:网络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科学规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2003年初,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启动了三项工作:研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发展战略,制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规范,制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教育办学评估方案。将人才培养的规格归纳为下述的三种类型、四个不同的专业方向:科学型(计算机科学专业方向)、工程型(包括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和软件工程专业方向)、应用型(信息技术专业方向),形成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四个方向的规范。这四个方向并不包含网络工程方向,因此对于众多高等学校的网络工程本科专业应该如何发展,如何规范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1我国高等学校网络工程本科专业的现状分析

1.1全国分布情况

我国开设网络工程本科专业的学校很多,以工科类院校为主,还有理科类院校和师范类院校。具体统计如图1所示。我国目前有143所高等学校开设了网络工程本科专业,其中大学类高校89所,211大学21所,学院类高校54所。从地理分布来看,网络工程专业覆盖全国26个省和直辖市的高校,其中广东省最多有16所高校开设了网络工程本科专业,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广东省对网络人才的需求极大。

1.2培养目标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应用,社会对网络专业学生的需求日益增加,开设网络工程专业的学校也不断增多,但是由于教育部对网络工程专业没有规定统一的科学规范,因此各高校开设的网络工程专业从培养目标,培养要求,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等方面参差不齐,差异较大。我们以21所开设网络工程本科专业的211高校为研究对象,对其培养目标进行了分析,归纳为两类。

(1) 电子通信邮电类高校

以北京邮电大学、西安电子科大、电子科技大学为代表的电子通信类211高校,他们开设的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大多是将通信、网络、计算机相结合,在原有计算机学科基础上,形成软件与硬件结合、网络与通信兼顾的宽口径专业,培养学生具有现代通信基础理论、网络工程和网络系统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具有较宽的通信系统和网络工程的专业知识,毕业生在计算机和通信领域均可获得就业机会。

(2) 综合类高校

以国防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四川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及南京理工大学为代表的各综合211高校,开设的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大多是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工程应用能力,在原有计算机学科基础上,形成软件与硬件结合、网络与信息兼顾的宽口径专业,培养学生具有网络基础理论、网络管理和网络工程等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具有较强的扩展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毕业生能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开发与维护、计算机网络规划设计实施及开发维护、工程管理、系统分析及信息处理等领域的工作。

从这两类培养目标上,我们可以看出,网络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培养一般是和计算机,通信两个专业分不开的,学生在重点学习网络理论的基础上,通信类院校加强了通信理论及应用的培养,而综合院校加强了网络系统设计开发维护及信息处理的培养。不同的培养目标决定了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毕业生的就业领域。

1.3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

通过分析211各高校的网络工程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我们将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按照其主干课程的归属方向分为四类。

(1) 计算机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原理、算法设计与分析、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面向对象技术、计算机网络。

(2) 网络课程:

1) 基础课程:TCP/IP协议原理、网络体系协议、信息与网络安全、Web程序设计、网络互联技术、网络设备原理、分布式系统、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操作系统。

2) 方向课程:

 网络软件开发方向:UNIX与网络程序设计、电子商务平台及核心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网络多媒体技术、并行与分布计算、网络数据库技术。

 网络规划构建方向(或网络工程方向):网络系统集成、网络管理、网络工程与组网技术、网络规划与设计、综智能合布线、光纤通信技术。

 网络安全方向:计算机密码学、PKI技术及应用、网络攻防技术、网络安全应急响应、信息对抗技术、安全策略部署与实施。

 无线通信方向:移动通信、无线网络、移动计算、企业计算环境、网格计算、移动程序设计。

(3) 通信课程:通信概论、现代通信原理、通信软件设计、实时通信系统设计、程控交换原理、信息论与编码、多媒体通信技术。

(4) 电子课程:数字信号处理、脉冲与数字电路、信号与系统、可编程ASIC设计技术、电路与电子技术、数字逻辑电路、DSP技术及应用、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

2网络工程专业科学规范的探讨

2.1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通信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通信系统及应用知识,基本具备本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实践技能,并具备良好外语运用能力的网络专业高级专门人才。

2.2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

各专业的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都是和其培养目标想对应的,根据前面的综合分析可以得出,不同高校对网络工程的教育培养侧重面不同,但是所有对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都可以归属在四个方向上,即网络软件开发,网络规划构建,网络安全和无线通信。这四个方向涵盖了网络工程的各个方面,因此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的规范应该涵盖这四个方向,课程体系由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组成,核心课程应该覆盖知识体系中的全部核心单元及部分选修知识单元。同时,各高校可选择一些选修知识单元、反映学科前沿和反映学校特色的知识单元放入选修课程中。

(1) 知识结构的总体框架

借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总体框架,网络工程本科专业的知识结构的总体框架由普通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三大部分构成:

普通教育:①人文社会科学,②自然科学,③经济管理,④外语,⑤体育,⑥实践训练等。

专业教育:①本学科基础,②本学科专业,③专业实践训练等。

综合教育:①思想教育,②学术与科技活动,③文艺活动,④体育活动,⑤自选活动等知识体系。

对于以上三部分内容,我们侧重讨论专业教育的内容:它由专业知识体系与对应的课程设置两部分组成,下面分别介绍。

(2) 知识体系

网络工程本科专业方向知识体系划分为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三个层次,我们仅探讨知识领域部分。知识领域代表一个特定的学科子领域。每个领域由英文的缩写词表示,为了与计算机专业方向的知识领域相区别,加上前缀NE-。

NE-RS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NE-NT网络原理

NE-SD网络系统集成

NE-NS网络操作系统

NE-PF程序设计基础

NE-SP社会与职业问题

NE-PA协议分析

NE-NS网络安全

NE-MC移动通信

NE-NI网络互联

NE-PD并行与分布计算

NE-DS分布式系统

NE-NM网络管理

NE-MC移动计算

(3) 课程设置

课程分为基础课程、主干课程、高级课程三个层次。

基础课程: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导论、计算机网络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等。

主干课程:TCP/IP协议原理、网络体系协议、信息与网络安全、网络互联技术、网络设备原理、分布式系统、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数据库、社会与职业问题等。

高级课程:按照不同方向,可以对应选择相应课程,也可以是旨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实践性课程。

3结束语

本文对我国开设网络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各高校进行了归类分析,以211高等学校开设网络工程专业的情况为对象,对网络工程专业的科学规范化进行了探讨,为高校新开专业提供一定的帮助,并为未来网络工程专业的规范化制订提供一些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