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和心理应用学的区别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学和心理应用学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学和心理应用学的区别

心理学和心理应用学的区别范文1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对策

前言

在后现代主义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会对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起到积极引导作用,而传统的高校教育心理学已经不能满足现如今学生对知识探索的需求,也同样无法适应我国高校教育行业的发展。现代教育理念拥有多方面的教学优势,其可以将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将较难理解的知识直观展现,使教育心理学变得更加生动。因此,应将现代教育理念充分有效的应用在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进行教育心理学知识的讲授,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教育心理学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知识理解能力,优化学习体验,促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一、现代教育理念在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作用

1.现代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后现代主义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已经成为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门学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育心理学的选择性,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强化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兴趣。高校教育心理应不断拓展延伸,发挥出教育心理学的实际作用,但由于教育心理学知识较为抽象,且难点较多,加大了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知识的理解难度。同时,大多数学生觉得教育心理学知识枯燥乏味,导致学生缺乏对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利用现代教育理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现代教育理念在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意义随着当前时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体系也在向着信息化的方向转变。高校教育心理学区别于其他学科,不仅需要让学生理解教育心理学知识,还需要以现代化观念与心理学理论为目标对学生进行培养。在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中,运用现代教育理念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教育心理学综合能力,打破传统教育心理学学习壁垒,使学生可以通过多现代教学技术将所学知识具体化,进而提高学生的教育心理学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应为学生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理念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课堂活跃度,深教育心理学学习水平,使学生可以将教育心理学知识有效应用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

二、心理学评估标准的构建

1.建立自我评价体系自我评价体系的构建是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标志性之一,在当前阶段,教育心理学以自我评价为根本,因此应不断提高心理学评估标准,使自我评价体系从根本改变当前教育心理学的“片面性”,进而提高教育心理学对高校学生的自我评价作用。自我评价体系的构建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应发挥出自我评价体系的实际作用,以监督机制为主体部分,其次,应完善自我评价体系中互评要素,通过实施互评使学生认识到目前自身心理发展状况,以此提高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价值。心理学评价体系的构建是高校完善教育心理学的基础,其不仅可以产生积极的推动性作用,还可充分体现出教育心理学在当前后现代主义时期的发展特点。

2.使心理评估标准合理化心理评估标准合理化主要以教育心理学发展为基础,使整体评估过程及评估对象合理化。高校教育心理学评估主要针对学生内心意识及能力进行全面评估,并通过教育心理学进行合理引导,使学生可以从内心进行转变。同时,心理评估标准化应突出评价过程中监督机制的作用,激发评价个体自身的潜在动能,进而使教育心理学评估价值不断提高。评估标准合理化是当前心理学评价创新发展的基础,也是心理学评估标准转变的基础,因此高校应以合理化不断完善心理评估标准,为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提供保障,进而促进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创新发展。心理评估标准合理化提高了评价价值,并且为高校后现代教育心理学发展提供基础,使高校教育心理学满足自身发展要求。

三、后现代主义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1.教育心理学教师现状在当前后现代主义时期,多数教师都是以理论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教育心理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教育心理学内容在教学中有所渗透,但大多实践教学不够规范,这样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同时,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多数是以讲授的形式为学生授课,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处于被动状态,使学生无法对教育心理学充分认知。因此,若不创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途径,将无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知识储备不足在当前的教育心理学中,应将横纵向知识穿插,加快知识的更新速度。但就目前情况来看,部分高校教师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储备不足,且教龄偏低,导致无法深化教学内容,降低了教育心理学质量。同时,教育心理学知识较为复杂,教师如果缺少知识储备很难将知识生动形象的展现出来,这样的情况导致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只能凭空想象。在当前后现代主义时期,教师应将现代化教学理念应用在教育心理学中,改变传统培养模式,使教育心理学更加多元化,使学生可以借由现代化教学设备及网络设备生动的学习所需知识,进而促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同时,部分高校的教师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态度消极,单纯以教科书的内容作为培养目标,导致教育心理学无法发展创新。

3.引导程度不高现阶段教师的教学方式制约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使得教育心理学知识无法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独立的理解模式,再加上教师的引导程度不高,使得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解无法深化,从而导致学生综合能力下降。如长此以往的持续下去,学生就会对教育心理学失去兴趣,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教师应提高自身引导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教育心理学深度学习,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变学生当前学习方式,进而使高校教育心理学不断发展。

四、后现代主义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对策

1.整合教育心理学框架,明确培养目标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实际需求出发,使教育心理学能够切实发挥出实际效益。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是为了满足现今社会需求,只有不断创新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高校才能在当前后现代时期立足。因此,在制定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目标时应加强能力培养,整合教育心理学整体框架,设置个性化发展目标,进而使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能够充分发挥出实际作用。高校在整合教育心理学框架时,必须以当前后现代时期的实际需求为基础,从高校及社会的整体需求出发,准确把握当前时代中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具体需求,并进行相关的调研,将调研信息加以收集,以用来研究当前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应具有哪些必要条件,进而使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目标变得更加明确。

2.健全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制度在当前后现代主义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应不断完善发展制度,使心理学发展制度健全,这也是高校教育心理学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在当前整体教学中,健全教育心理学发展制度十分重要,高校在培养教师授课能力的同时也要使整体发展工作变得具有秩序性、客观性,从而对学生产生良好的约束。在健全发展制度中应对传统的教育心理学发展制度进行深化改革,进而使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制度得到有效优化。同时,高校相关人员应结合实际情况完善教育心理学发展制度,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能够符合实际需求。在健全制度时也应听取学生的意见,将学生的意见有效的融入到心理学发展制度中,使学生心理得到满足,进而为高校教育心理学创新发展提供推动力。

五、结束语

心理学和心理应用学的区别范文2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心理学;问题

作者简介:汤倩(1991-),女,安徽芜湖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硕士研究生;彭苏浩(1989-),男,安徽黄山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硕士研究生。(安徽 芜湖 2410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051-02

自1920年南京高师(东南大学)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心理学系起,心理学专业在我国逐渐发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末心理科学快速、深入发展,其重要表现之一是我国高等院校心理学专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开设心理学专业的学校猛增。目前,全国已有187个心理学系(研究所)。[1]但是这些新增高校大部分是近几年由各类高职、高专升格为本科之后的新建地方院校。据不完全统计,新建本科院校中大约70%的高校是由原来的师专或承担着师资培养任务的学校与其他学校合并升格而来。[2]故本文所说的新建本科院校主要指以师范类人才培养为主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都是2000年以后才开设的,学科起步较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一、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不合理

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数都是近年来顺应时展才开设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将应用心理学专业设置在教育科学院、管理学院或者相应的教育系、管理系部门之下,多数师范类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心理学属于师范类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定位为“中小学心理学教师或者能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教育行业”,而现实上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心理学毕业生持心理健康教师资格证进入到学校后却不能够从事心理测评、心理辅导等工作。原因是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升本”急于甩掉“专科”的特点,致力于跻身研究型、学术型的综合型大学行列,投入很大的人力与物力在科研学术上,导致重学轻术。在教学过程上体现为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一些如心理测量、心理咨询等实践性的课程基本上都是以教师单纯的理论授课为主,学生很少有亲身实践的机会,专业实践能力不足,毕业生进入学校后遇到实际问题时无法解决而陷入尴尬境地,从事其他方面的工作又无其他核心竞争力。

2.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着专业课程设置难以适应社会需求、专业训练与专业技能质量不高等问题,尤其在专业基础知识、基本专业技能等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3]谢爱武[4]早年对关于高等师范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问题进行研究与实证调研,认为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在课程设置问题上也沿袭了国内部分高校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课程设置偏向基础性、理论性和研究性,实践教学偏向师范性和教学性,独立设置的技能训练课程比例不高,缺少足够的实践实训场所和时间。[5]对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授予理学学士学位,理应对数学等统计知识有较高的要求,而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很少开设数学相关课程,对心理统计学、SPSS软件操作等课程也只是进行简单的入门教学。学生对数学相关知识的重要性意识不高。有的师范类新建本科院校为了突出课程的丰富,增加了许多如教育学、教学技能、公共关系学、病理学等教育学、管理学、医学等相关课程,使得应用心理学课程过于臃肿不堪,忽视了应用心理学专业技能的培养。

3.培养出的学生实践能力欠缺

实践能力是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必备素质之一。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学校在实验实践教学方面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缺少专业的实验实践教学教师。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缺乏,许多对学生实践教学中的指导也都流于形式。第二,学校的教学设施滞后和资金缺乏,实验室仪器设备不足,教学设备得不到保障,结果是许多操作性的实验根本开展不起来,一些昂贵的现代实验仪器因资金不足而难以购置,相关实验课程学生只能在教师的描述下“听”实验操作步骤。第三,学校的实践基地有限而且数量单一,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实践基地基本上都是中小学、心理咨询机构,很少有去监狱、精神病医院、企业等实践的机会,所学心理学理论没有运用到实践的机会,实践经历与能力不足很大程度上影响毕业后求职的社会竞争力。

4.教师师资力量不足

就目前来看,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心理学教师主要是教育学背景或有着社会学、思想政治等学科背景的教师,很多心理学背景的青年教师大都是应届硕士毕业生,实践经验不足,教师背景与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据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的调查结果显示,教师人数不足是制约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的首要因素。[6]新建本科院校中由于心理学专业教师缺乏使得心理测量、心理统计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只能进行简单的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教学过程中一名教师身兼多门学科教学的现象普遍,担任专业必修课程的教师同时担任选修课程的教学,教师工作量大、负荷重影响着教学质量。教师师资队伍力量不足也已成为影响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对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中问题的对策研究

1.根据本校资源优势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模式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对心理学的需求越来越多,心理学工作者队伍逐渐壮大,根据21世纪心理学走向和人才培养的调查,心理学将有更快的发展,在社会生活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心理学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7]新建本科院校应明确各自的办学定位,继承师范院校心理学优势的同时立足当前,摒弃单一的教师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本校的资源优势审时度势地应社会发展,制订符合学院办学理念而又适应市场人才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当前已有学者提出新建本科院校应该突出“地方性”、“师范性”、“本科性”、“应用性”的办学定位,培养符合社会需要、能够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专业人才。[5]

2.设置符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具体支撑与实行。车宏生[8]等人总结了国内外高校心理学(含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认为应该用现代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心理学思想与方法来组织、构建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进一步精练、更新教学内容,整合相关内容与学科,使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具有高起点和前瞻性。新建本科院校在借鉴国内外高校办学理念与成功经验的同时,需要设置适合各自办学特色的课程体系,针对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相应的课程。笔者认为新建本科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应该区别于研究型大学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的课程设置,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应该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一味照搬国内外的课程体系设置。

3.引进优秀教师,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学环节的重要因素,学科的发展需要一批学术带头人,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对于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尤为重要。通俗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及一定的科研能力,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目前已有许多学者对“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进行深入研究。李国强[9]等认为应从创造条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加强对教师的在职培养与进修学习培训、试行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导师制”、广泛开展教研活动以及建立兼职教师队伍、补充在职“双师型”教师的不足五个方面培养应用心理学“双师型”师资队伍。

4.建立制度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少讲精讲心理学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在理论教学中引入实践实用性、主体参与性的教学观念,注重教学手段现代化。针对学生见习、实习等流于形式化现象,在增加实践教学基地的情况下将毕业生见习实习制度标准化,学生只有真正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才能在实际运用中找到自身专业学习上的薄弱环节。另外,学校应该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保障力度,做到政策保障、物质保障、师资保障。[3] 崔景贵[10]、卫萍[11]等早期对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上进行了相关的探讨,主要表现在整合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优化心理学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开展特色的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做好应用心理学专业见习与实习工作等,对于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体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6-2007 心理学学科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56.

[2]和飞,论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3,(5):87.

[3]郑文清,王红松,杨丽.探析中医院校应用心理学的专业建设问题[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9,11(1).

[4]谢爱武.关于高师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思考[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4):138-139.

[5]程,王大顺.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定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5(7):89-92.

[6]吴真,李洁,鲁迟.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问题及对策探究——以天津工程师范学院为例[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8,(4):52-56.

[7]高立群,彭聃龄.“21世纪心理学走向和人才培养”的调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49-56.

[8]车宏生,姚梅林.关于心理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4,(6):46-50.

[9]李国强.应用心理学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初探[J].人力资源管理,2010,(5):196.

心理学和心理应用学的区别范文3

1.EAP的概念

EAP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EAP( 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中文意思是员工帮助计划,它是通过专业人员对组织的诊断、建议和对组织成员及其家属提供的专业指导、培训和咨询,来帮助解决组织成员及其家属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维护组织成员的心里健康,提高组织成员的工作绩效,改善组织的管理和形象,建立良好的组织人文环境。EAP是由组织为其成员设置的一套系统的、长期的福利与支持计划。

2.EAP在我国的研究概况

EAP源自和发展于西方,引入中国只有10多年的时间。EAP最早是由跨国公司和心理学专家将EAP的概念和相关活动从西方引进而来的。国内最早开始于IT行业的大型外资企业,如诺基亚、惠普、摩托罗拉等。国内早期与EAP相关的活动,有的是某些企业与医院合作开展的。国内最早出现的EAP是1994年由惠普(中国)公司同北京同仁医院临床心理科专家合作开展的。还有一些企业选择与心理学专家进行合作,这些都为EAP的中国本土化发展积累了必要的实践经验。作为中国企业进行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EAP实践是联想客户服务部的EAP项目。该项目是2001年3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博士张西超主持的国内第一个完整的本体EAP项目,为以后EAP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开创了历史先河。自此,一些专门为企业和个人提供EAP的服务结构开始注册成立,中国EAP开始迈入本土化和专业化的道路。

EAP在我国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目前还是一个比较崭新的概念,国内企业管理者对员工的心里关注意识淡薄,社会认知度还比较低,还没有认识到员工在企业中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EAP的具体作用以及给企业和员工带来的收益;缺乏健康的EAP运作效果评估体系,EAP服务的专业水平和人员素质还比较低。

二、EAP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现状

1.EAP在我国企业管理应用中涉及的主要方面

对中国企业而言,EAP在企业管理应用中涉及的主要问题包括:心里健康管理、压力管理以及职业深化规划管理等。

(1)心理健康管理。在国内企业中,员工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缺乏必要的认知,员工的心理健康、个人的压力状况不容乐观。由于来自学习、工作、家庭等内外压力的困扰,使得他们出现较高的离职率、事故率,甚至出现抑郁、精神恍惚及自杀的后果,这些都是由于心理问题突出而导致的。EAP可以帮助企业降低员工因心理问题而产生的成本,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同时可以帮助企业发现员工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提供解决办法。

(2)压力管理。由于环境的变化和竞争的加剧,企业员工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适度的压力可以激发人的潜力,但过度的压力会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从而影响企业的整体绩效。EAP在压力管理中的应用包括压力诊断、教育培训、宣传普及、压力咨询等。

(3)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员工个人发展因素成为继薪酬之后的最重要的离职原因,我国大多数员工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缺乏系统的认识,为求得更好的发展,他们开始为自己设计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2.EAP在我国企业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员工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重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面临的外部竞争环境更加激烈,员工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只能靠自己调节,这些问题没有得到社会和企业的重视。大多数企业的经营者都处于亚健康的状况,身心健康状况较差,同时企业缺乏对员工心理问题的关注。如何解决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断地提高员工的潜能,这成为我国企业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2)缺少本土的EAP理论指导。EAP虽然起源于西方,它的应用和发展经历了70多年的时间,实践和理论得到了很大的丰富。但是对于国内企业而言,我们对EAP的研究尚属于初级阶段,在结合中国国情和实践应用方面缺乏方向性和创新性,适合国内EAP应用的理论研究成果比较少。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国外EAP理论研究的成果不能很好的适应中国企业的实际状况。因此,如何把EAP理论同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创新和发展适合中国本土国情的EAP理论,是我国EAP理论发展研究的重点。

(3)文化差异的矛盾。EAP员工帮助计划是企业购买服务用于管理和解决员工个人问题,从而提高员工与企业绩效的有效机制。EAP是一个企业购买对员工个性化服务的过程,这种差异与中国文化有着根本的区别,这种差别影响着EAP在中国企业本土化的实施和理论研究。

(4)企业对EAP投入产出的认识不足。企业或组织关心的是投入的成本效益或投资回报,很多企业认为EAP的投入得不偿失,这一误区阻碍了EAP在我国的发展。研究表明,EAP在发达经济体企业中应用每投入一美元可以收回五美元的经济效益。现代企业肩负着减少和消除对职工产生不良影响的外部环境,提高员工的自信力,改善员工的自身弱点,以人的发展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目标。这些正在改变着我国企业的思维方式,对我国企业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从而将EAP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开始在企业中进行探索。

(5)EAP专业服务人员稀缺。EAP服务的专业水平和人员素质也是影响我国EAP发展的重大障碍之一。在美国1000人中就会有10名心理学专家,而我国大约500万人中只有35个心理学专家或心理医院。心理学和心理服务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职业心理咨询服务发展至今仅有十几年的时间,在体制和人才队伍等方面还很不成熟。从目前情况看,我国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还不发达,存在着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总体规模较小,管理不规范,服务内容单一等问题,心理咨询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三、EAP在我国企业应用中的发展展望

心理学和心理应用学的区别范文4

【摘要】 目的 探讨月经失调在贵州省女大学生中的发生情况及其与心理应激、个性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调查法和心理测量法,对月经失调1 000名大学生和非月经失调1 000名大学生进行了“月经健康问卷、生活事件量表(LES)、艾森克个性问卷(EPQ)”调查研究。结果 女大学生月经失调与负性生活事件密切相关;艾森克个性问卷调查中月经失调组的P、N值明显高于月经正常组,E分值低于月经正常组(P<0.05)。提示月经失调学生有情绪不稳定、焦虑、紧张、易怒、不关心人、攻击性强、偏内向等心理特点。结论 心理应激事件、个性特征的心理社会因素对贵州省女大学生月经失调的发病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月经失调;心理应激;个性

月经失调是一类妇科常见病 ,随着心身医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月经失调的发生机制已难以用纯病理学说阐明,心理社会因素在其发生与转归中起重要作用。许多调查研究表明:月经失调的高发群体是女大学生。女大学生是一特殊群体,她们处于向成年阶段转型的过渡时期,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一群体在人格和体格上正逐步向成年人过渡,并面临着诸多压力,这些压力很大程度地影响她们的心理健康,进一步导致神经内分泌生殖系统紊乱而引起月经失调。关于环境因素、情绪变化等对女大学生

月经失调的影响国内报道较多,如马丽华等已有相关论述[1],但目前关于心理应激、性格特征对月经的影响及研究国内报道尚少。本文将结合生活事件心理应激的各个环节以及性格特征来研究影响女大学生月经的相关因素,并为月经失调病因研究提供心理社会因素方面的佐证,为其治疗提供帮助。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贵州省各高校的女生为调查对象,专业不限,年龄在18~25岁。调查对象均为自愿参加活动、通过面谈排除人格障碍,妇科盆腔炎症、妇科肿瘤、甲状腺、肾上腺功能失调、高胰岛素血症,内科有出血倾向疾病等。发放心理调查问卷4 000份,共获有效问卷3 500份,回收率87.5%。

1.2 方法

1.2.1 月经状况调查 被调查者在听取“月经与月经失调知识讲座”,按要求填写月经状况调查表,该表以“十五”国家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和《妇产科学》为标准,并参考月经健康问卷(menstrual health questionnaire,MHQ-1993)[2]。通过它了解月经失调的发生率以及面临各种不良心理应激状态时的影响等。

1.2.2 分组标准 根据月经状况调查表和妇科问诊,受试对象既往月经在正常范围内:月经周期一般在21~35天,平均28天;经期一般在2~8天,平均3~5天;经量一般以30~80 ml为适中。将在最近3~6个月内至少具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归为月经失调:(1)经期

1.2.3 心理测评 (1)心理应激测量采用生活事件量表(LES)[3]:生活事件量表含有48条,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家庭生活方面(28条)、工作学习方面(13条)、社交及其他方面(7条),另设有2条空白项目,供填写事件者已经经历而表中并未列出的某些事件。然后应用统计学分析其正性项目分值、负性项目分值、生活事件总值分,确立两组有差异性,探讨心理应激事件对月经的影响。(2)个性测定:采用EPQ问卷[4]表进行测试,该问卷是由4个分量表组成,分别是:内外向性(E量表)、情绪的稳定性(N量表)、精神质(P量表)和掩饰质(L量表)。答卷经EPQ诊断系统处理,可了解测试者性格的内外向性、情绪的稳定,以比较月经失调与月经正常女生性格间的差异,探讨个性对月经的影响。

1.2.4 统计学方法 研究资料使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所有统计学处理,并进行方差分析、t检验和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理应激事件与月经失调 本调查研究发现,在生活事件中,月经失调组的正性事件的值明显低于月经正常组,月经失调组的负性事件值及生活事件总值明显高于月经正常组(表1)。

2.2 个性特征与月经失调 研究表明月经失调组P、N值均高于月经正常组,E分值低于月经正常组,两组比较P值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L值两组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2)。表1 月经失调组与月经正常生活组事件量表结果比较 表2 月经失调组与月经正常组的艾森克人格量表结果比较 (±s)

3 讨论

据有关资料报道[5],心理因素、应激因素如焦虑、节食、精神过度紧张、环境及气候的影响都可以通过大脑皮层的神经递质导致下丘脑性月经失调。而女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从心理学角度看,在这一时期,大学生在人格和体格上将逐步完成向成年人的过渡阶段。所以心理健康尤为重要。如何能调节好自身的心理健康,这是一门科学。一些学生由于生活、学习一帆风顺,常带有优越感、自尊心较强和盲目自信的特点,但一遇到困难、挫折和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就会无所适从,情绪产生波动,易出现月经失调。这是由于应激而导致儿茶酚胺、肾上腺皮质激素升高致使性腺素水平降低,排卵障碍,使雌、孕激素失调,致月经紊乱。调查表明:1 000名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良者月经失调明显增加;1 000名女大学生月经失调者处于一种亚健康或疾病状态,其主要与父母不和、家庭成员病重、失恋、经济困难、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问题有密切的关系。

本调查表明: 通过大样本的EPQ试卷调查,发现月经失调组的P、N值明显高于月经正常组,E分值低于月经正常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提示月经失调患者有情绪不稳定、焦虑、紧张、易怒、不关心人、攻击性强、偏内向等心理特点,这些都增强了心理应激的不良因素而易致病,这一观点在马煊等[6]的相关文章中已有初步认识。因为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变量,个性特征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面临压力时,不同个性的人会出现不同的反应,心理承受能力、处理问题的方法都有区别,最终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健康水平,这已被国内外学者的大量研究所证实。本研究结果:大学生三种个性维度中,情绪稳定性、性格内外向、精神质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意义更突出。因此,月经失调实际上是固有的个性特征不能应付不良的事件应激的表现,正如马光瑜等[7]的认识颇为相似。

贵州省女大学生月经失调发生与心理应激事件、个性特征密切相关,严重影响了学习和生活质量。因此,高校应开设保健门诊,建立青春期心理咨询服务信箱、开展讲座,以各种形式宣传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针对她们的个性特征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面对各种事件和压力时给予劝解和减压,抛弃自卑的心理,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健康的人格,减少月经失调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马丽华,王淑清.女性月经与情绪变化分析.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6, 12(14):1895-1896.

2 江建英,季建林.579名医学生月经健康问卷的调查与分析.中国学校卫生,1994,15(4):314-315.

3 杨德森.行为医学.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285.

4 龚耀先.艾森克个性问卷手册.长沙:湖南医学院,1983.

5 张先艳,贾登红.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月经失调的关系.中国妇幼保健,2005,20:504.

心理学和心理应用学的区别范文5

【关键词】 ICU护士;心理压力;身心健康;干预对策

心理压力又称心理应激、心理紧张。它是个体“觉察”到环境刺激对生理、心理和社会系统过重负担时,所出现的整体现象,所引起的反应可以是适应或适应不良的[1]。职业心理压力的研究是健康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护士作为一个高应激的职业群体,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感,处于亚健康状 态,特别是长期处于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护士,由于危重病人密集,抢救多,周转快,特殊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导致ICU护士的工作与心理压力远大于普通病房,易对心理健康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2]。然而,ICU护士的心理健康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探讨ICU护士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并提出干预对策,现报告如下。

1 ICU护理人员心理现状分析[3]

ICU病房是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集中治疗和护理的场所,护理工作任务繁重,ICU护士作为特殊的护理职业人群,他们长期处于抢救突发患者、危重患者的临床第一线,要承受很强的工作和心理压力。有对其工作压力的问卷调查显示,ICU护士评分普遍高于普通病房护士,存在焦虑、抑郁、恐惧等负面情绪,严重影响ICU护士的身心健康[4]。

2 ICU护士常见心理压力及原因分析

2.1 工作环境特殊,专业水平要求高[5] ICU专门收治急危重患者,为危重症患者提供最大限度的、系统的、高质量的生命支持和医学监护技术,同时也是高风险的诊疗场所,对护士的整体素质和护理技术水平要求高,工作量大,而大多数人不能正确理解ICU护士,认为和普通病区护士无区别,都是从属于 医疗,使得多数ICU护士认为付出与回报不等同,社会地位不被认可,个人归属感和价值感受挫,期望值降低,而产生抵触与消极情绪[6]。此外,面对千差万别的危重症患者,要在病情变化莫测、生死离别的场所工作自如,要在一个充满“应激源”的环境里超负荷的工作,极易致身心疲劳和加重心理负荷。由于护理工作的性质,护士很难有机会进行系统的新知识、新技术学习,只能依靠自学或个人自觉性进行继续教育学习,这对多数的护士形成不小的压力。这也是造成ICU护士心理压力增大的原因。

2.2 床护比失衡,超负荷的工作状态 在现阶段,大多医院的床护比还未达到卫生部要求,国内护士严重缺编,在ICU病房表现更明显,而现行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要求护士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方面给予患者全面照顾,需要护士付出更多的劳动和精力[7]。加之ICU病房的无陪人管理,要求护士不仅要能完成患者的常规治疗,关心患者的心理护理,应对突发事件,还有大量平凡、琐碎、繁重的基础护理需要护士完成,使ICU护士长期处于身心超负荷工作状态,“三班倒”、夜班多的轮换工作制打乱了护士身体的生物钟节律,使护士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部分护士对此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感到难以适应,表现为心理压力大、情感脆弱、麻木,有些护士出现神经衰弱、人际关系紧张,造成ICU护士的流失比例大于普通病区。

2.3 医疗纠纷多,职业风险高 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以及举证倒置的实施,公众的法律意识普遍提高,人们对护理服务的要求也更高,这使护士的精神压力也不断增加。而且,ICU病房的患者是一群特殊人群,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患者死亡率高,面对亲属的突然离去,许多家属不能理解与接受,ICU的医疗纠纷也随之增多,有些家属甚至会采取极端的行为,威胁到护士的人身安全。ICU护士在完成繁重的日常护理工作的同时,还要防止发生意外、保证自身安全,甚至在休息时,也会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长此以往,给ICU护士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不良影响,从而直接影响到ICU护士的工作热情和工作质量[8]。

2.4 人际关系复杂 护理是一个协作性很强的工作,在ICU病房,单人更是不能完成危重患者的护理与抢救,需要多人默契配合,护士之间、医护之间需要和谐相处。此外,要懂得护患沟通技巧,由于护士与患者直接接触的机会多,随时都有可能接受来自患者的许多“不适宜的刺激”[9]。如患者在受到疾病的折磨时,因对医院环境的不适应和对患者角色的冲突,就会心情烦躁、主观感知异常,激惹性增高,从而产生攻击性因子向护士发泄,导致护士工作积极性受挫,护患关系紧张。

2.5 心理卫生知识缺乏 由于多数护士未受过心理健康的专门教育和训练,心理知识缺乏,而医院护理管理层在日常工作中更注重护理工作质量及患者的身心健康,对护士本身的身心健康关注较少,护士一旦在工作、生活中受挫,则不会运用心理学知识科学的进行自我心理的调适,致使不良情绪在内心堆积,久之严重影响心理健康。

2.6 社会心理支持不足,个人价值与现实冲突 社会上仍有部分人对护理工作持有偏见,护理工作目前还处于医疗的从属和辅助位置,待遇与社会地位也不高。护士为患者、社会付出的艰辛劳动,有时得不到社会的公平认可,再加上在职称晋升、进修深造、福利待遇等问题上的不尽合理和商品经济的冲击,使护士的心理失去平衡,产生自卑和“失落感”[10]。

3 ICU护士常见心理压力应对措施

3.1 增加ICU护士编制,改善超负荷的工作状态 合理调配人员,保证护士有足够的休息和睡眠,为护士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护理管理者在关注护理工作质量的同时,给予ICU护士一些精神、心理方面的关注。

3.2 提高ICU护士的心理适应能力 ICU是特殊的医疗服务行业,护士需要保持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冷静处理应变事件的能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针对压力原因的不同,加强护理业务能力的培训和学习,关注医疗事业发展的情况,提高对先进仪器设备使用的熟练程度,提高各种抢救技能应用的熟练程度,从而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整体素质,在工作中减少无效反复行为,改变盲目持久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和心理紧张状态。在ICU护士培养初期,要使其充分认识ICU工作的性质,学习一些简单的心理调适方法,注意培养自身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使其在紧张的工作中,能有效消减负性心理反应,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11]。

3.3 注重医疗法规学习,加强职业防护 注重法律意识的培养,组织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使护理人员学法守法,懂得依法施护,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3.4 保持积极向上的愉悦心境 促使ICU护士保持积极健康的心境,首先要确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尊、自爱、自强,从自己的职责出发,客观合理的评价自我及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改变比较和参照对象,以获得主观上的公平感,使心理尽量处于平衡。其次,是调整心理需要,有较强的职业角色意识,此作为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从而自觉地勤奋努力工作。再次,控制情绪,培养良好的性格和业余爱好,保持乐观、恬静的心情[12]。

3.5 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使ICU护士在工作受挫时可以自由表达受压抑的情感,达到心理平衡 提高管理者的支持是影响个人心理健康最有效的方式,管理者应经常倾听护理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不同的活动,让护理人员畅所欲言,精神放松。合理地宣泄消极情绪,能有效地缓解心理压力和心理紧张程度,恢复心理平衡,获得心理上的轻松和满足。

3.6 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和职业形象 在人际交往中做到坦诚、豁达、不封闭自己,积极运用人际交往中的吸引因素,增强人际交往能力。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培养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树立良好的护士形象,这样才能赢得社会的承认与赞誉,才能赢得社会对护理工作的支持,才能在积极的社会环境中创造和谐的社会心理氛围,成为增进护士心理健康的积极因素和护士心理卫生的动力。

4 小结

综上所述, ICU护士的心理压力源多,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而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着ICU护理质量,反映着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大力开展ICU护士心理压力的调查分析,关爱ICU护士的身心健康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胡佩诚.医护心理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01-109.

2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44.

3 卢桂芝,崔丹,刘雪松.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进展.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9):57-58.

4 张继平,王爱军.ICU护士工作压力源、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的研究.护理管理杂志,2004,4(8):1-4.

5 潭玉兰,宋玉兰.应用ROY适应模式管理护士职业压力初探.护士进修杂志,2002,17(2):95-97.

6 赵光红,刘义兰.护士压力状况的调查分析.护理学杂志,2002,17(9):689.

7 汪向东.生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31-36.

8 马章淳.护士心理健康水平调查研究.护士进修杂志,2002,17(11):848-849.

9 凌力.急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和应付方式的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6):408-411.

10 姚晓红.急诊科与内科护士心理健康调查分析.中国护理管理,2002,22(1):36-37.

心理学和心理应用学的区别范文6

之所以认为数学教育必须开展综合研究,是因为数学教育是涉及到多种门类学科交叉、层叠的综合知识系统,单一的数学知识覆盖不了它面临的所有的问题.从客观上讲,当代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社会的巨大变动,特别是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正在使人们的认识对象、目的、手段、方式和进程发生急剧变化,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聚焦、知识剧增的崭新时代.也即在整体上从分析的时代转入了综合的时代.综合研究、综合方法不仅是现代科学研究最热门的方法,而且也是作为一种综合知识系统的数学教育研究最得体、最有效的途径.

数学教育开展综合研究,具体说来,就是要实现几个战略性的“转移”.

第一种转移,叫做“由纵向到横向”,简称由纵到横.中学数学的自身体系,传统上一般化为三道条条,即代数、几何、三角,或者将三角分别归入代数、几何,并为两道条条:数与形,这就是所谓的“纵”.按照这个方向所展开的知识体系,视为纵向体系,沿着这个方向所开展的教学研究,即为纵向研究.所谓“横”向研究,就是有别于纵向,调转一个角度对同一个对象所开展的考察研究.好象用一把刀,将一件“竖”向结构的物体,从有别于竖向的另一方向上进行的切割,又象是织布机上横穿经线的梭向运动.自然,这个横向与纵向之间的夹角并非正好是90度.把某种横向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编制成的学问,叫做断面科学或断面学科.例如,从语言学角度探讨数学问题,就是一种横向研究,由此得到的自成体系的理论,名之曰“数学语言学”.又如,从思维科学角度探索数学问题,也是一种横向研究,由此产生的一整套理论,叫做“数学思维学”,如此等等.数学语言学、数学思维学、数学哲学、数学教育学、数学逻辑学、数学教育心理学等,是分别从语言科学、思维科学、哲学、教育学、逻辑学、教育心理学等角度探索数学问题所获得的专门知识,所以都是断面科学,也称断面学科.

第二种转移,叫做“从中心区域到边缘交叉地带”,简称从中心到边缘.前边,我们曾论及狭义数学知识体系和广义数学知识体系,对数学教育来说,狭义数学知识体系是“中心区域”的知识,而广义数学知识体系除去“中心区域”知识后的剩余部分,就是“边缘交叉地带”知识.同理,对数学教育来说,前述第一知识系统是“中心区域”,第二知识系统是“边缘交叉地带”.一般说来,应用数学理论的每一个分支学科,都是数学科学与相应门类学科的边缘交叉地带的产物.

有必要区分一下横向断面学科(科学)和边缘交叉学科(科学)的主要差别.笔者认为,横向断面学科是某学科的有关部分知识应用于本学科而发展起来的外延属于某学科的特殊理论体系.它涉及本学科的全部内容(例如数学思维学、数学语言学、数学模型论等,都是数学的横向断面学科).边缘交叉学科则是本学科的有关部分知识应用于某学科的探索而发展起来的外延属于本学科的特殊理论体系,它只涉及本学科的部分有关内容(例如语言数学、生物数学、统计数学、管理数学等,都是数学与某学科的边缘交叉学科).

第三种转移,叫做“从圈子里面跳到圈子外面”, 简称从里到外.前两种转移,主要说的是“内容”方面的具体转移,第三种转移则主要从观点上讲思维的开拓性.没有这种开拓性,上述两种基本转移几乎都是不可能的.

实践证明,数学及其教学中遇到的许多难题,单纯依靠数学自身是不可能解决的.例如,中学教材关于一元二次方程、圆、相反数、相似三角形、对数、实数、二次函数、积分等概念的定义方式是有严格区别的,区别在哪儿?这对数学教学应采取何种方法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数学本身解决不了.只有从数学的圈子里“跳出来”,用形式逻辑的知识观点加以分析研究,方可获得解决.又如三角形这个概念同三角形的顶点、三角形的边、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内(外)角、三角形的内切(外接)圆等各概念间的关系,数学本身不能解释,形式逻辑也无能为力,只有“跳出来”,搞它几个“跳”来“跳”去,用系统论的观点方法加以研究,便可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作为一个数学教师,一个数学教育研究工作者,千万不要以“数学里手”、“师范科班”自满自足,把自己封闭起来.国际上喊得很响的一个口号,叫做“以博取胜”.革命元老徐特立老先生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主张教师的知识要“杂”.如果我们总是把自己禁锢在数学的小圈子里,不想天外有天,何能为“博”?又何以得“杂”?不博不杂,又何以取胜?我们人类自古以来生活在地球上,可以说对地球是相当熟悉了,然而,人类在地球上始终难能发现的许多奥秘和宝藏,却在远离地球的外层空间,通过人造天体而发现了!陆游主张写诗须在“诗外”下功夫,苏轼兴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我们来说,也都是很好的启迪.

第四种转移,叫做“从数学到哲学”.从数学到哲学的转移,也可以归结为“跳圈子”的转移.不过,此类“跳圈子”不是延展于横向上的思维开拓,而是发生在高度上的思维升华.或者说,像是从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的立体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