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感想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线上教学感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线上教学感想

线上教学感想范文1

1、使学生认识直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特征,初步学会画直线和线段。

2、使学生学会量线段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直线和线段,会量线段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学难点

理解直线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情

1、多媒体出示描绘校园一角的画面,有假山、流水,还有太阳、小鸟、教学楼以及小树、各种花。

2、引导学生欣赏图画,感受校园美景,激发热爱学校的情感。然后去掉颜色,成为一幅线描画。

3、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这幅画是由什么构成的?这些线有什么区别?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小组讨论完成)

4、汇报:以一株花为例,请学生给线分类。多媒体显示花变大,各线条间稍分开。指名分类,随着学生的指点,线跳入相应的框中,框下分别注有直的线、曲的线。

5、引出课题:像这样笔直的线,是直线(板书),今天的课我们就来研究这种直的线。

(二)引导探索

1、认识直线:

(1)认识直线的特征:

课件出示妈妈织毛衣的场景的照片,突出散落在地上的绕来绕去的毛线。问:它是什么形状?老师把它这样(用手把线拉直)(变直了),这种线你能给它取个名称吗?(板书:直线)。这是一条直线,它有什么特征?教师把毛线一点一点拉长问:”还可以拉长吗”(可以)现在老师一个人不能把它拉长,谁来帮老师拉一拉?请两位同学上来拉。教师问:”还可以拉长吗?如果它不断地拉长,请你想象一下,它可以拉到哪儿?”从中引出直线的一个特征:无限延长(板书:无限延长),那它有尽头吗?引出直线的另一个特征:没有端点(板书:没有端点)

(2)画直线:既然直线那么长,我们能把它全部画下来吗?学生回答:“不能。”所以我们画的只是直线的一部分。请同学们试着画一条直线。

(3)学生汇报交流画直线的工具、方法。教师总结。

(4)判断直线(课件出示):请你认真观察哪条是直线?哪条不是直线?

(5)在生活中你见过直线吗?

2、认识线段:

(1)认识线段的特征:

刚才小朋友们说了许多物体的边是直的,但它有端点,那它是什么呢?课件出示杨浦大桥上一根根斜拉的钢索的照片(有的说是线段,那么板书:线段。如果没有人回答,那么教师说)

请看大屏幕:这是一条直线,在直线上点两个点,这两个点之间的一段叫线段(板书:线段)。教师画一条线段。

(2)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线段和直线比较有什么相同点?(直)它们又有什么不同点?得出线段的特点:有限长、有两个端点。

(3)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边是线段?

3、量线段

从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画了线段,知道线段有长度,它可以用尺子等工具来测量。

(1)请你量一量数学书有多少长?先别忙着量,你先估计一下这本书有多长,把它写在旁边。那么它到底是几厘米呢?我们就动手量一量吧。

(2)请一位学生到上面边量边说一说你是怎么量的?教师:老师这儿有一把断尺要量数学书,谁来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师总结:你觉得哪种量法比较快?如果在生活中真的遇见了实际问题:如尺子断了,我们也可以用其它刻度来量。

(3)量桌子的长度。

4、画线段

(过渡)刚才我们知道了什么叫线段,那么你能画线段吗?

(1)画一条长7厘米的线段。画好后同桌之间相互量一量。

(2)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3)画一条长3厘米6毫米的线段。

(三)应用提高

1、找一找生活中的线段。

2、(课件出示)判断哪条是直线?哪条不是直线?

判断哪条是线段?哪条不是线段?(为什么)

3、书本练习:用直尺在两点间画一条线段。

线上教学感想范文2

关键词: BB网络教学平台 形势与政策 互动教学

信息时代使传统的教学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时带来了新机遇。毋庸讳言,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师生互动交流方面存在短板。由于往往是大班授课,每个课堂人数通常在百人以上。在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下,由于学生人数多、课程课时少、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等原因,师生间常缺乏有效的互动交流,缺乏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导致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BB(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的出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变革利器。其所蕴含的丰富的互动功能,有助于改变传统高校思政课互动难、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不积极、学习效果不佳的现状。本文以《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为例,探究在BB平台支持下教学互动模式的实现方式,并总结在此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启示,以期为相关课程开展互动式教学提供借鉴。

一、教学互动模式的实现

BB平台具有丰富的交流互动功能,使课程教学开展与传统师生互动形式不同的多样化互动成为可能。结合《形势与政策》的特点,我们做了以下几种尝试:

(一)课程评论。

在观看课程讲授视频的时候,要求学生随时进行评论,并计入总评成绩。课程讲授视频随时可以暂停,这样学生可以随时把观看课程讲授的感想或者疑惑第一时间出来,并可以与其他学生进行讨论,展开即时互动。教师不定时浏览学生的评论,选择有代表性的感想进行点评,对学生普遍的或典型的疑惑进行释疑解惑。教师的点评或解释学生都可以看到,这对于有类似问题的学生也是一个很好的帮助。

(二)讨论区。

利用BB平台所提供的讨论版功能,我们设置了讨论区,为师生提供了畅所欲言的空间和有效沟通的途径。讨论区类似于BBS论坛,教师根据讲授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围绕不同主题设置多个论坛,并根据实际情况,随时添加、删除和修改讨论主题。

学生可以在讨论区通过发帖的方式与小组成员讨论,各抒己见,相互交流,也可以与老师进行互动。同时如果有其他的问题,则可以在此过程中提出来。讨论版设有精华区,便于问题的收集整理。教师参与学生讨论,对学生的讨论内容进行审核和评定,实现多议题的异步讨论,以及过程性评价。并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进行公开评析或个别沟通,最大限度地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要。

(三)集中时间在线答疑。

在《形势与政策》课程学习的中后期,我们专门设置一个时间点,长度为两个小时,进行集体讨论与答疑。这一时间在开课之初就告知学生,以便让大家有所准备。在那个时间段里,授课老师和助教全部在线,所有学生如果有任何问题,则都可以在这个时候提出来,然后由教师和助教负责回答。因时间有限,如果有未能回答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则我们在之后也会尽可能地补充回应。

二、效果与影响

BB平台上的互动超越了客观条件的局限,实现了传统课堂在时空上的延伸,使教学活动成为不受时空限制的教与学的交互影响和作用的过程。通过BB平台,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更加便捷,远远超出了传统的面对面交流所提供的资源和效果。既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又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目前的实行的情况看,收到了较好效果。

(一)适应信息时代碎片化的特点。

BB平台互动在时间上比较随意,不仅教师可选择的时间相对自由,而且学生的时间相对宽松。因而网上的互动交流和传统课堂互动相比,时间反而没有过多限制。只要在限定的时间内,都可以与老师进行在线交流。

网上的互动交流能让学生感觉宽松,更容易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对教师的回应相对不会像面对面那么紧张和对立。在传统课堂上,学生可能会比较害羞或矜持,不好意思或者是不敢提出问题,但是在这个虚拟的讨论区里,他们非常地开放,非常地自由,任何问题都可以大胆提出来。

(二)群体性参与,更有利于强化互动的效果。

BB平台实现了传统教学评价不能具备的即时性和公开性,师生间一问一答,敞开情感,共同探讨。与传统课堂上往往是师生一对一互动不同,BB平台上的互动方式是教师群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由此可以避免传统单一性互动可能会产生的尴尬。在群体性互动过程中,学生群体是在相对宽松的氛围下参与和分享话题讨论,一方面容易说出真实想法,一方面思想的相互碰撞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进而强化学习效果。

这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产生的多向交流,使每一个参与者都能够从学习过程中得到提高。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由原来知识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知识建构者;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改变,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和启发者。这种互动交流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话题讨论更加广泛、更加深入。

教师一般是在授课要点中选择和设置话题与学生进行互动,而在实际实践中往往发现,话题在互动中常不断翻新,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在不断争辩中,讨论进一步深入,认识也不断提高。这种探讨除了具体的教学内容,还有学生对于教师和教学活动的感受。在这样的交流互动中,教师及时给予的鼓励和表扬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提出的质疑和意见则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教师可以随时在平台上参与学生讨论,因此能够适当地加以调节和控制,为每个学生创造相对均等的参与机会。在多向互动中,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和需求,循序渐进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形成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

三、问题与启示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和需要改进之处。具体如下:

(一)时间投入更大。

正如一些对慕课有误解的老师所认为的,以为只要录次课就行了,没想到慕课的工作量并不比传统授课要少,甚至更多。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方面,教师需要投入的精力是传统课堂所无法比拟的。由于教师的教学、科研的工作压力,教师对学生的反馈难以及时进行。由于反馈不及时,因此一些发表意见后没有得到及时反馈的学生使用BB平台的积极性明显下降,甚至不再参与讨论。

为改善师生交流异步的现状,我们计划下一步建立小组互动机制,结合教与学活动的展开,建立话题小组,实现小组互动与师生互动相结合,以此减轻教师的工作量。

(二)话题设置需斟酌。

对于互动话题的选择,应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内容选取应紧密围绕教授内容,且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并尽量从学生实际出发,关注学生对讨论话题的兴奋点,关照学生认识问题的层次性。《形势与政策》以专题授课,即以每个专题的要点设置互动话题。这样才能实现课程与BB平台的契合,让学生在讨论中,在与老师的互动中,深化对教授内容的认识,加深理解,使教授内容真正内化于心。

(三)线上线下互动要有机结合。

BB平台是线上交流的有效工具,但并不是唯一工具,除此之外,还有QQ、微博、微信等多种网络交流平台,这些平台均可以成为师生交流的有效载体。更为重要的是,线上的交流决不能完全取代师生间的线下互动与交流。虚拟社区无法取代现实世界,而是为现实世界服务的。在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之间需要保持必要的张力,把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与信息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更好地实现教育技术与学科之间的整合,创新教学模式,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思考和努力的方向,也是我们在《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中所贯彻的基本原则之一。

总之,在BB平台支持下的《形势与政策》课程互动教学改革实践发挥了该平台交互式教学的优势,师生积极参与讨论,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型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转变过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尽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我们相信,只要不断实践,不断总结,BB平台支持下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效率一定会更高。

参考文献:

[1]倪娜.基于Bb平台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变革与反思[J].社会科学战线,2013(11).

[2]刘梦莲,刘勇.Blackboard网络课程设计与教学应用策略[J].电脑与电信,2009(6).

[3]曾祥跃.利用Blackboard平台构建网络学习环境的探索和思考[J].远程教育杂志,2008(2).

线上教学感想范文3

一、共建共享教育资源,

推动教学模式的深刻转变

网络的快速发展使我们意识到它对教学领域带来的变化。过去,我校利用网络空间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的尝试,制作了精品课程、示范性课程,但由于缺乏相关的媒介让学生了解和使用,这些课程大多都被束之高阁。

2010年以来,学校为师生建设了个人网络学习空间,通过在该平台上的课程建设、师生互动等,局面得到全面改变。学校用于实际教学的网络教学资源数量、资源更新速度和使用效率获得大幅提升。一方面,在个人空间建设课程资源方面,教师以知识点为单位,以演示文稿(PPT)、图片、视频等形式,通过表格化的教案、威客地图系统等将课程资源集成在一起。目前,学校已有900门课程被制作成了空间资源,这些课程包含30万个教学资源,且全部在线开放。教师可以通过这些空间资源向学生授课。此外,我校还聘请了一些行业专家来校建立工作室,向师生传播企业文化和专业知识、技能等,受到师生喜爱。

这些资源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且社会人员也可以自学享用。例如,我校开设了一门关于单片机系统分析与调试的网络课程,面向学校师生以及社会上对单片机感兴趣的人开放,学习者可以在网上自学该课程。目前,该课程浏览量已经达到15万次。

在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和实施过程中,学生自身也成为学习资源的建设力量,即除了提交作业、与教师互动,学生还可以通过该平台搜集学习资源、加强与同学的交流与互动、寄托情感和理想等。例如,有些学生利用信息搜集分析技术,把自己的感想写入学习空间,并与其他同学分享;收集很多自己感兴趣的学习资料;通过在学习空间中写文章、上传视频等方式记录自己学习成长的经历。有些同学学习空间里的视频、文章浏览量超过了20万次。我校的空间教学工作已开展了将近6年,刚入学的新生一般由老生指导建设自己的学习空间。

这种师生共建共享的教学资源促进了学校教学方式的颠覆性转变。空间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线上、线下相互结合,课内、课外相互沟通的教学方式。学校教师利用空间教学已经超过50万节,且根据教学需要进行了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的教学方法的变革,如翻转课堂、ISR教学、PPL基于问题的教学、问答式教学等。

二、实现实体空间的互联互通,

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一直以来,我校都很重视师生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但由于时空的限制,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受到一定制约。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和使用,使得师生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互联互通。在网络学习空间平台,师生通过留言、私信、提问、答疑、讨论等形式开展互动,进行及时的联系、平等的交流。每一位教师都与其建立了空间联系表,联系表成为教师进入学生学习空间的直通车。教师可以随时进入其所教的每一名学生的空间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疏导学生的思想和情绪、指导学生个性发展,既是授课教师,又是人生导师。

同时,教师以班级、课程、学习小组为单位,设立了学习空间的群主,群主可以设立讨论话题。各种不同观点的对话在学习空间中相互碰撞,不仅可以为学生解惑,也可以让教师在讨论中获得启发,实现了教学相长。

近年,我校的100名教师先后去美国的大学学习考察。在外学习访问期间,他们设立了空间群主。通过空间群主,他们把每天的感想和学习的心路历程通过空间传递回来,把在美国的学习和国内的交流融合在一起,收到了超乎寻常的效果。这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互动机会无形中强化了教师的责任心。用心对待每一名学生、上好每一门课,成为我校每一位教师的真实写照。教师的辛勤耕耘也换来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向上的局面。目前,我校学分绩点达到3.0以上的学生占全校学生的30%以上。此外,我校学生在全国大学数学建模、英语口语、移动软件开发程序设计比赛等都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

三、教学管理开放透明,

促使校园氛围更加和谐

作为校长,我总是说教师是一种良心职业,付出的多少很难得到确切衡量。那么,有什么办法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对其进行管理呢?我认为,网络空间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改变。通过网络空间,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向教师、管理者、校长等提出问题,写私信反映情况,教师、管理者、校长等也可以随时回答和解决学生的问题。例如,作为校长,我有15.8万多个空间好友,5年来,学生给我留下了8875条留言和2200多封私信,其中,更多的是提出问题。通过这种平等的交流,我能够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交流的形式。

我校的很多学术评比和教学活动,也是通过网络空间开展的。在这个平台上,对于每位专家、学者的评判都能够实现透明化,受到了教师的欢迎。除此之外,网络空间还促进了我们与国外的教师、同行的联系和交流。

线上教学感想范文4

“磨刀”就是把刀磨快达到高速,以达到教育教学的最佳效果。对于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说“磨刀”是什么?,我的理解就是:首先,磨自己、磨学生。磨自己这一点最重要,俗话说得好:“战胜自己就是战胜了最大的敌人。”磨自己就是要做好为人师表;认真地向别人学习,提高上课技能;以一颗平常的心去工作;以善待学生为己任;以常反思自己为再提高。磨学生就是磨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对你充满信任感,善待学生的问题,这一点非常重要。其实只要你尊重学生,学生就能尊重你,对于你以后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会大有好处。

其次,磨习惯。再长的路,只要你习惯好,都可以走好!我从“听、讲、作业、订正、查、思、辅导、评”八个方面入手抓好学生的习惯。“听”:老师讲得再好,学生不听,那效果也是不好的,那就谈不上课堂效率了。所以我要求每位学生坐姿要正、学会倾听。“讲”:要让学生多讲、能让学生讲的必须让他讲,可能有个镇痛的过程,但很快会好的。5(9)、5(12)班的学生现在讲得还不错,大部分学生都会这样说:“老师,我是这样想的;老师我这样认为的;老师我觉得是这样的;老师这道题要注意什么……”。其实讲的过程也是知识内化的过程,他能讲出来就说明他会思考了,久而久之他也就会解题了,这是我们数学学科追求的最高理想。“作业”:作业来不得半点马虎,要求学生克服浮躁的心,把字写好。不认真做的也被我罚过、现在回想起来效果还不错。“订正”:这一环节相当重要,我要求学生凡是订正的做到三个“必须”――“必须”打方框(只能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只能用铅笔打);“必须”写订正的过程;对于常错的题“必须”学会。“查”:主要以班干查为主、我抽查。对于这老师可要费心了!“思”:反思分两块,反思自己,反思学生。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我没有做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我只不过会思考而已。”可见反思相当重要。每次考完试后我都会让他们写反思。学生反思是不可少的,因为反思到心灵深处,才能触动他们的心灵。“辅导”:分二层意思:辅导学困生;考前辅导,每次考前做好考前辅导。每个学生的心灵是脆弱的,他们需要心灵的慰藉。考前我必做好考前动员,有时也会把每个学生的头抚摸了一下,希望给他们带来好运,同时也给他们制订―个符合自身实际的目标。“评”:说老实话学生还是蛮苦的,如果你不适时进行评价,学生就会产生惰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会太高。我们两个班的班干都是不固定的,谁成绩好谁就是班干。我开学时说过到一学期结束看一看是不是每一位同学都当过班干了。给做得最好的学生加分,学生对加分可重视了!有时我们给进步的同学加分时,他们是很羡慕的。

追加一点是我最近所思考的第九个习惯――“复查”最近我常想5(9)班每一次考试怎么总不如5(12)班呢?于是我在5(9)班搞了一次复查比赛――每复查出一处错误另外在试卷的总分上加1分。在试卷的最顶端写上我复查了――次,共查出了――错误。我还举了检查13次终于查出―个小错误,结果考上名牌大学的例子。结果令我满意的是5(9)班的人均分第一次超过5(12)班。当然做好复查这一工作,如果我在一开学就培养他们,那效果就会更好了!

线上教学感想范文5

潢川县双柳树高级中学 刘畅

我是潢川县双柳树高级中学的一名生物老师,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2020)”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项目的学习,通过这次国培,收获颇丰、感想颇深、眼界开阔了、思考问题能站在更高的境界,为自己能够参加这样一次国培学习而感到十分高兴。国培收获更多,让我对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应积极主动吸纳当今最新的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现将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一、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

通过这段时间的网上研修学习,使我进一步了解了信息技术这一门知识。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现代通讯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社会各个工作领域、每个职业都离不开信息技术。而一个国家至关重要的教育领域,当然更应该首当其冲。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平时我都停留在基本应用上,然而通过此培训,才真正的认识到自我在信息技术的运用方面还有许多的不足,在今后的业务提升方面还有大量的知识要学习,只有这样随时为自我更新,补充新识,更新观念,从根本上提升专业素养。

二、要运用技术,有效的辅助课堂教学

通过聆听专家老师专题与案例分析的学习,使我充认识到作为一名老师,首先要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操作的基本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应具备信息收集处理以及表达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深刻的认识到教育信息的重要性,明白什么是教育信息化发的发展情况,真正理解了信息化教学环境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掌握了几种常用的教学模式和软件的基本应用。

本次培训,线下实践要求老师们要把线上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与自己的学科相融合开展新形式的教研活动,50%的教师要讲授公开课。教学主任推门听课评课,自己还要把自己的课堂实录、PPT、微课视频上传到工作坊完成平台任务。教师教学基本技能展示、案例研究设计和教学资源的共享,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使我对教育教学的理解更加透彻,为今后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重视实践,审视自我。

“国培”让我认识到:一节好的生物课,新在理念、巧在设计、赢在实践、成在后续。一节好的生物课,要做到三个关注:一是关注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认知需求,关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是一节成功课堂的必要基础。二是关注生物,抓住生物的本质进行教学,注重生物思维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有机会经历生物学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体验生活中到生物学,乐学、爱学生物;三是关注课堂,关注生物教法、学法,体现生物课的灵魂,而课堂中教师不时的“装糊涂、留空间”也是一种教学的智慧和方法。

四、注重反思,提升教学。

线上教学感想范文6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六节第一课时《探索规律》。首先谈谈我的设计理念:

1.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是“身边的数学”。

2.课堂是学生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形成思想和方法的过程。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对本节课的认识和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探索规律》作为本章最后一节,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对这些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本节主要通过对学生非常熟悉的日历中的规律的探索,使学生体会到代数式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对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建模的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学习后续知识,如方程、函数等内容做了重要的铺垫,是中考重点考查的一个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经历探索数量关系,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的问题中的规律,并验证规律。

2.亲历探索规律的过程,了解问题解决的意义、思想和方法,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之密不可分,规律之美,勇于探索的意志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规律、验证规律过程,逐步学会用代数式表示规律。训练学生用抽象的符号来表示规律,难点是体会数学模型思想。

四、教法

根据新课标和教材说明的要求,在教学中我将分别采用:①情景教学法;②小组合作法;③活动探究法;④模型演示法等。

五、本课运用教具

日历,自制课件,折纸,棱柱模型,三角板。

六、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温故知新;合作探究;解释应用;拓展延伸;回顾反思;布置作业。具体如下:

1.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举班齐唱“1只青蛙,1张嘴……”的儿歌。学生发现这是一首永远也唱不完的儿歌,我顺势提问:大家能用一句话概括这首儿歌的内容吗?学生大声回答:“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n声扑嗵跳下水……”原来,用一个含有字母的代数式就可以使得问题变得简洁而明确。这就是规律给我们带来的好处。那么,你们能想起来哪些我们曾经学过的有规律的数学结论吗?

在学生联想、回忆、踊跃回答之后,我通过屏幕展示我们曾经探索过的一些的数学规律,使学生感受规律的简约之美,同时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2.小组合作,探索规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本节课我借助学生熟知的日历来引导探究,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明白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在2分钟的熟悉课本内容后,学生开始分组探究日历中的规律。

探究内容一:日历中同一行、列及对角线上的数字规律。将全班同学分成8组,分组解决不同的问题,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发现的规律,用字母表示这些规律,并要求组内其他组员验证规律。然后各组汇报交流结果。

探究内容二:日历中同一行、列及对角线上数字之和的规律。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本节课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利用有限的资源,引导学生展开多方位的探索,将问题分析透彻。在此过程中,我只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点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探究内容三:日历殊形状如十字型、H型、W型中数字之和的规律,这一活动侧重于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经历了一番观察、分析、猜想、验证的探究活动之后,学生会主动提出设问,并利用手中各自不同的日历进行探索、交流,感受数学活动的创造性,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

3.应用解释,体验成功。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经历将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为此我设计了第三个计算工地钢管数量的问题。新颖的问题总是能立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易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又培养学生的数感,让他们体验生活与数字、图形,密不可分,从而树立应用数学的意识。我们需要的是等待学生讨论后的完美答案。

4.延伸拓展,举一反三。

新课程倡导学生多动手,动脑。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三个问题,由师生互动完成,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第一个问题由教师演示各种棱柱模型,鼓励学生自己观察,得出结论,并清晰地表达发现的规律。

第二个问题是老师、学生共同在折纸游戏中探究完成。我设计了三组问题,这三组题目,由浅入深,逐层推进,对培养学生的类比思想很有好处。同时本题的背景又赋予数列以实际意义,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也是帮助学生建立函数思想的一个很好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要求学生从答案中再发现规律,生成新的结论,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拓展延伸,以此来鼓励学生挑战自我,体验成功。

一纸道具,使每位学生都活跃起来,他们边折,边想,边讨论,充分享受着思维带来的快乐的不觉中,获得了知识与方法的内化。在民主交流、和谐轻松的气氛中,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并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5.回顾反思。

学生通过探索的过程,获得了新知识、新经验,无论是认知,还是情感,都全方位地得到发展,再通过交流评价,形成反馈机制,既利于他人的进步,又有助于自己的成长。如教学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各小组交流一下你有什么收获、感想,你的表现如何,今后要怎么做等。

6.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