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实际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的实际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的实际意义

创新的实际意义范文1

关键词:知识溢出;产业集群;集群知识系统

F26923 A

袁敏,男,汉族,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一、绪论

企业之所以在特定同一区域聚集,最根本动因在于获取外部规模经济所带来的好处,分享集群知识系统所带来的知识溢出效应,以及利用产业集群内部基础条件为企业服务,实现价值与利润最大化。产业集聚中知识溢出的传导通常表现为:从知识溢出源头对集群中企业的知识吸收,再到集群内企业知识产出的动态过程。由于知识逐渐累积,知识溢出动态过程使产业集群内部知识存量不断增加,从而会有更多的知识溢出,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关于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知识溢出对集群知识创新的效应已引起了国内许多学者的关注。张秀武(2010)从生态学的角度指出如果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共生效应大于竞争效应,合作策略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激发产业集群的知识创新。魏剑锋(2007)则重点探讨了集聚优势的主要表现、产生原因以及集群规模的确定。企业集群与生物种群现象,二者有共通之处。集群企业之间、集群与环境常体现了竞争与共生关系。郭坤和马彧崧(2011)基于生物学视角,分析了产业集聚的演进规律及相应的对策建议。唐承林和顾新(2010)认为知识网络由多条知识链条形成,与生态系统中种群关系类似,而各条相关知识链之间也存在竞争与合作关系。

可以看出,知识溢出效应的存在对集群知识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知识溢出使相关知识与技术低成本地不断复制,使集群的发展和创新不再仅仅依赖于资源,这让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成为可能;其次,知识溢出使知识作为生产投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知识投入替代物质投入有时比物质投入更为有效,从而促使集群中落后企业从集群内外寻求先进技术和新知识,这样逐步缩小了集群中落后企业与集群内外先进企业的知识差距,加快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和创新力提高。

二、集群层面知识溢出活动的均衡状态分析

(一)集群系统中的知识创新活动

产业集群具有竞争与共生关系并存的生态学特征。竞争与共生是相互对立统一的关系。随着集群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加剧,直接的表现就是促进整个集群知识与技术水准的提高。集聚中合作共生关系下产生的知识溢出效应是产业集群的一类重要的外部经济效应,集群内同类企业密集,企业之间空间距离较小,知识溢出和扩散速度更快,集群内如果推出某一新技术和新产品,有可能很快就会传播开来,这样集群的合作共生效应将帮助企业降低研发费用,加快创新速度,缩短开展创新活动的知识与技术储备时间,降低知识创新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从而提高创新效率。可以说产业集聚中竞争伴随着共生,在共生主导的条件下,企业会为了获取更大的生存空间,灵活地调整研发策略和适时进行各种创新活动,前期会尽量避免与对手的直接对抗,在客观上形成互补协作的集群共生关系。这样也有利于促进创新型产业集群达到稳定状态,进一步推动产业集群良性而又快速地发展。

(二)开放状态下所引致的共生关系

如果产业集群内部具备了知识溢出、吸收和共享的能力、渠道和机制,那么,集群知识系统将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富有创新力的开放系统,集群企业之间除了具有激烈竞争的关系之外,将出现更多的共生关系。

假定集群知识系统中存在两类具有一定互的知识1和知识2。在t时刻,具备知识1和知识2中的集群企业数量分别是、。而、则是知识1和知识2所能承载的企业上限数量,、分别是知识1和知识2的初始(或者是最充分的)增长率。表示消耗对方一类知识资源对另一方产生的影响系数。这里,将共生关系模型表示为

由于、,所以是产业集群知识系统趋利共生达到均衡状态所应符合的条件。

假设集群中知识1是主导型知识,而知识2是配套型知识,则两类知识在存量、渗透能力和扩散能力上往往具有一定差距,通常,很小而较大,这意味着在主导型知识产业集群中,配套型知识对主导型知识的依赖程度,大于主导型知识对配套型知识的依赖程度,集群中主导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等溢出活动为配套企业提供支持。因此,主导型企业对有知识配套需求企业的促进作用会很明显。而配套型知识企业的相关产品市场专一、发展空间有较大局限,可以认为对主导企业的促进作用较小。故表示在主导型知识产业集群中趋利共生达到均衡状态的具体要求是:。

除去,还有一种情形是。此时代表了产业集群中两个相关知识行业生产同类产品的情形。此时集群中两个行业的贡献应彼此相当,与主导—配套型知识产业集群相比,虽然这类集聚状态也可以通过共享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进行专业化分工、知识溢出等行为来推动彼此发展,但是由于已在产品市场上相互竞争,因此对彼此的促进作用会很有限。

(三)封闭状态下集群知识系统的竞争倾向

相关的实证研究显示,集群知识系统中往往不限于某一类静态的单一知识,更多时候会体现为多类知识之间的竞合关系。与生态系统相似,在集群知识系统中,多类知识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竞争或相互促进的关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产业集群中,知识的溢出和吸收行为会较少出现,集群知识系统被人为分割成相对隔绝的一个个子系统。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竞争与倾轧的关系。下面将对这类关系进行深入分析。为简便起见,此处将集群知识系统分为新知识子系统和旧知识子系统。下面将借鉴生态学种群关系模型,就封闭状态下两类知识系统间的相互竞争关系作出简要分析。

假设集群知识系统中存在两类具有一定竞争性的新知识1和旧知识2。而在t时刻,新旧知识存量分别为和,由于一定时间内该产业集群的知识资源是有限的,故集群知识系统中新旧知识数量都会有一个最大值,令、分别为新旧知识系统所能承载的最大知识量,、则为新旧知识的初始增长速度。故可将竞争关系模型描述为

(4)

其中,反映了某类知识所消耗的有限资源,导致对其增长的阻滞作用;则解释相对于,单位数量的知识或企业所消耗的资源(设资源总存量为1)。当两类知识在同一集群区域争夺有限资源时,知识对资源的耗损会对知识i产生不利影响,而这种影响程度与知识j的规模成正相关,故可表示为。同样,表示消耗其中一方资源对另一方产生的影响系数。例如,当,表示在耗损知识的资源时,知识j的耗损多于知识i,故知识j对知识i的阻滞作用会大于知识i对知识j的阻滞作用,可认为知识j此时的竞争力强于知识i。

为了分析集群知识系统中两类知识相互竞争的结果,令当时,求解、的趋势,对方程平衡点作出稳定性分析,可设

显然,结果(6)中当、同时小于或大于1时,才位于第一象限,成为具有特定实际意义的平衡点。解读4个平衡点的结果,根据稳定性理论可获得此时知识竞争模型平衡点的相关含义。

下面依据、的意义,接着阐释平衡点、、的经济意义:① 时,可认为在知识i的资源竞争当中,知识i的竞争力较为突出;而则是在知识j的资源竞争当中,知识的竞争力同样较强,故在集群知识竞争中,知识j处于劣势,而知识i将增加到最大值,此时、将向演进。②若时,情形与①刚好相反。在集群知识竞争中,知识i将处于劣势,而知识j将增加到最大值。此时、将向演进。③而时,对知识i的资源竞争中,将表现为知识j的竞争力明显;但在知识j的资源竞争中,则知识i竞争力较强。所以,两类知识此时会趋向于共存的稳定的平衡状态。

三、对于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的启发

在产业集群的逐步发展过程中,实际上,集群内的企业也在长期的交易中进行着重复的博弈,相互之间更加熟悉,信任成本逐渐下降,同时,因为集群企业地缘上的亲近性以及相关基础资源的分享,企业在寻找合作对象时渐渐会形成一种惯性或路径依赖,并且利用这种合作共识,不仅进行着经济易还发生着社会易。产业集聚内的所有企业以自身核心能力为基础,充分发挥资源互补优势,并在这种互动行为作用下交织成一个集群知识创新系统,既表现为产业链内部企业之间的垂直联系,又表现为产业链之间的外部企业联系。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网络将会成为一个整体,体现在全局性稳定和动态稳定上。

将以上开放式创新与封闭状态两种情况进行分析后,可见,当集群具备了较好的知识溢出和知识吸收能力后,产业集群知识系统将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将由一个较少活力、封闭的知识系统向充满活力、更有创新力的动态系统演变。

随着产业集群规模的扩张而导致的市场集聚,竞争的本地化是难以回避的,但集群企业若过于强调相互间的竞争而缺乏合作共赢意识,将会给集群的长远发展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以一种合作的心态还是竞争的心态对待知识溢出的受益现象,将影响集群内部的知识流动。因此,为有效推动知识创新,保持产业集群的持续竞争优势,在产业集群内部建立一种基于合作共享双赢的主动知识溢出机制,引导和鼓励产业集群内部各行为主体之间的知识共享与合作创新是尤其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刘和东产业集群中的知识溢出及其效应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8)

[2]张秀武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影响的一个生态学模型[J]科技管理研究,2010(23)

[3]郭坤,马彧崧基于种群生态学模型的产业集群演进规律研究——以时滞为参数的动态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创新的实际意义范文2

8月18日到19日这两天,白日里的北京南锣鼓巷比往常热闹许多。此间,一场正在举行的名为“创意市集游击店”的活动,吸引了大批新潮青年涌入。他们穿着另类,但又未必出格。他们是专门为淘宝而来的“赶集者”。

“创意市集游击店”活动的主要内容是,来自全国各地的40名创意设计师,在广州《城市画报》杂志的组织下,暂时入驻北京南锣鼓巷的20间酒吧。在不影响酒吧正常营业的前提下,创意设计师们借助两个白天的时光,展示和兜售各自DIY的创意产品。贩卖的创意产品以个性设计的T恤、绒毛玩具、小首饰、抄写本居多。

对于这些进进出出的陌生人,南锣鼓巷的居民习以为常。近年来,30多家酒吧先后落户这条胡同,成为北京继三里屯、什刹海之后的另一酒吧聚集区。

作为“创意市集游击店”的组织者,《城市画报》编辑总监刘琼雄也是看中了这条元代古街的静谧和平民。“这是一条很文艺的小巷。”刘琼雄对《经济》记者说,他希望“创意市集”能在南锣鼓巷安下家来。

此前,海外舶来的“创意市集”大都以地摊形象示人,仅零星地在广州、北京、上海、厦门、苏州等城市开展过数次,影响范围和人群都相对狭小。如何把“创意市集”从一个概念培育成一种生活方式,乃至一种产业乃是主事者的意指所向。但是DIY文化的缺失,市政管理的限制等环境同样制约“创意市集”的发展。

搭一个创意的平台

随着《城市画报》以“创意市集”发起人和组织者的身份介入,一项搭建创意平台的工程已经开工。虽然平台还没有完全竣工,但是“创意市集”这一舶来概念,终究迈出了从书本走向现实的第一步。

举办“创意市集”也迎合了国内的趋势。一大批富有创意动力与能力的年轻人缺乏一个合适的平台,直接把他们创意的作品跟喜欢他们的人面对面沟通,而“创意市集”所倡导的就是这种人人可以成为创作人的理念。

努力始于去年。从2006年至今,《城市画报》已经在广州、北京、上海、苏州、厦门举办了近10场的“i-MART创意市集”,此外南京、杭州、成都、重庆、天津等城市也陆续表示合作意向。

“i-MART创意市集”尽管并没有大肆宣传,但追随者仍然趋之若鹜。刘琼雄说,“现在要求和我们合作的单位太多了,忙都忙不过来。”这大概就物以类聚的群聚效应在发挥作用。

2006年5月1日到4日在北京的迷笛音乐节上,“i-MART创意市集”迎来了最大规模的一次活动,接近250个来自全国各地的创意团汇聚这一全国最大的露天音乐艺术节,堪称“i-MART创意市集”的一个地摊顶峰。

但《城市画报》的本意并不是想把“创意市集”局限在一次次的大型活动。他们一直在试图寻找一个固定场所,让青年人可以去展示自己的创意作品。这才有了“i-MART创意市集”在南锣鼓巷举办“创意市集游击店”的活动。

取“游击”之名,乃是因为40名创意设计师每人只有一天时间入驻酒吧,而且时间仅限在从上午10点到下午4点这短短六个小时,活动还有一个前提,即不影响酒吧正常营业。比如在一些餐吧的进餐高峰时间,设计师们得暂时从店内撤到门口,重新把产品摆放成地摊。

源于一本书

其实一切事情都是源于一本书,以及这本书里所倡导的一种生活方式。

2005年一本名为《创意市集》的小册子出版,在中国多个城市掀起了一股“创意市集”的热潮。这本书的作者王怡颖,目前定居伦敦,她不但是自由作家及插画工作者,也是 noodoll 品牌设计师。

灵感来自伦敦跳蚤市场。早在十几年前留学英伦之初,王怡颖就惊喜地发现伦敦跳蚤市场竟然可以如此多元化:不仅出售生活必需品,而且还同时有很多有人贩卖自己的创意产品。

先是有了惊喜的发现,然后才酝酿了写作一本的书的冲动。《创意市集》访问了 16 位在伦敦的几个著名的流行市集(fashion market)里摆摊的设计师、艺术家。该书为中国的读者打开一扇窗户,让他们有机会窥探这些艺术家和设计师的个性、创作意念和生活等。

所谓的“创意市集”其实是王怡颖自己翻译的一个词语而已。伦敦并不存在一个专门的“创意市集”。她在书中记录的那些地摊都是零散分布在跳蚤市场上。但“创意市集”已经内化为伦敦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成为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

作者王怡颖也有过在英国跳蚤市场摆地摊的经历。今年早些时候,她在接受《城市画报》访谈的时透露了她的卖包故事:“我知道做市集有多么辛苦,站一天,要承受很多生活的压力。”但王同时表示,这一辛苦的过程对于创作会有更多的启发,因为“你碰到这么多同好的人,你会知道有多少人跟你一样在实现自己的梦想,大家可以一起去努力,这将是一次很好的体验。

与GDP无关

去南锣鼓巷逛“创意市集”,你得准备好两样东西,充满好奇的心灵和足够的人民币。这里贩卖的虽然都是T恤、绒毛玩具、小首饰、抄写本这些小物件。但是由于注入了个性创意,小玩意也可以卖出好价钱,因为制作这些小物件的都是国内一流的设计师。

蔡玲萍是众多的受邀者之一。她和另外一个创意合作人一起,于17日下午从杭州出发,次日早上乘火车抵达北京站后,她们就背着装满产品的行囊,直奔南锣鼓巷。蔡玲萍目前已经是江浙一带颇有名气的设计师,她的产品主要是制作各式形状独特的布娃娃。

蔡玲萍把她制作的布娃娃摆放在一间酒吧门口的茶几上,不到一会儿就吸引了不少人驻足观看。一位和女儿来逛的阿姨,拿起一个一根手指长短的布娃娃,爱不释手,当她看到标签上35元的标价后,不由地皱起眉头,伸出二根指头,问蔡玲萍20元卖不卖。蔡只有露出尴尬的微笑,“阿姨,我们这里的东西都是纯手工制作,不还价的。”最后,这只布娃娃还是以30元的价格成交。

蔡玲萍在淘宝网上开的一家店铺就不会遭遇这样的砍价尴尬。但是“一口价”的买卖方式并没有带来滚滚客流――这就是她们目前面临的问题。在正式和朋友成立创意玩家工作室之前,蔡供职于一家纺织品设计公司。但现在离职之后,蔡发现,贩卖自己制作的这些布娃娃还不足以养家糊口。她对《经济》记者说,从杭州到北京她们是一路硬座过来的。

尽管眼下的状况并不尽如人意,但蔡对于前景仍然看好。蔡说现在上海已经有两家知名的饰品店同意代售她的布娃娃,这意味着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消费人群会了解她们的产品。

类似于蔡玲萍这样的设计师,中国还有很多,他们在网络店铺中崭露头角,在“创意市集”中获得更大名声,但是最终的实现赢利仍然仰赖于传统的商业渠道。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创意市集”现在更多的还是一种橱窗功能,它仍然是在一小部分艺术人士的主导之下,在不同城市间的巡回展示。

“创意市集”着实撩动了不少青年人DIY的神经,但是正准备将激情付诸行动时,他们忽然发现,这里是中国――情况自然与英国大不相同。

首先,地摊行为在北京、上海等大部分城市属于限制乃至禁止的范围内。而大量存在的市集也以销售日常生活用品为主,离艺术的氛围还相差太远。此外,DIY的文化并没有在中国扎根。正如所有海外舶来品一样,一个概念的引入或许是容易的,但是否能够在本土落地生根恐怕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对于活动的主办者来说,障碍也不少。据了解,“创意市集”曾引入一些商业赞助,但是在后来的运作过程中,组织者发现,引入商业赞助,挂起广告招牌,这样做容易招致创意青年的反感,同时也会削弱“创意市集”的特色,于是后来就干脆取消掉了。

与此同时,近年来,创意经济、创意产业的提法不断出现。对此,参与协办“创意市集”活动的创意中国网站的一位图片编辑对《经济》记者表示,这些名词主要是政府的提法,和“创意市集”完全是两条平行的轨道。“创意市集”里的创意产品更多的是一种个人的、自发的活动,属于“玩经济”的状态,与GDP无关。

创新的实际意义范文3

    一、文学编辑创新意识的含义和特征

    1.文学编辑创新意识的内涵。就文学编辑行业而言,文学编辑的创新意识可简单理解为包含打破原有文化氛围的“框框”和构建新型文学氛围或模式两方面,这里的“打破”和“构建”即是文学编辑创新意识的行为体现。需要注意的是,评判一个文学编辑是否具有创新意识,须建立在“不自主”体现的基础上,即在文学期刊或稿件编辑过程中创新意识的自发体现,任何故意或是刻意地想在文学作品编辑过程中实现差异化的观念,都不能被称为是创新意识。作为文学编辑的内在属性之一,创新意识本身是抽象的,涉及多层次多方面,具体来说,文学编辑的创新意识处于编者、作者和读者三者之间,是以语言学、文学、编辑学、心理学和新闻学五大学科为基础,针对文化热点或已有文学观点在文章内容、编辑策划、文化思考及编辑决策方面的创新思维的体现。那么文学编辑的创新意识具体是通过哪些方面实现的呢?

    文学编辑创新意识包含兴趣、动机、情感和意志四大方面。首先,文学兴趣是创新意识实现的前提,浓厚的兴趣使得编辑对文学产生极大地发掘和研究的行为趋向,这能大大提高文学领域新奇事物及现象被发现的概率;其次,当一种新奇的文学现象被发现时,创新动机就成为持续这一发掘,不断进行创新性研究的动力;再次,创新意识在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现象,文学编辑需具备基本的创新心理素质,即创新意志和创新情感。任何形式的编辑活动最终的理想效果是对读者在情感上有所感化,将作者和编辑的顽强性、自制性传递给读者。因此,编辑情感和意志上的创新也是保证编辑活动圆满完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2.文学编辑创新意识的特征体现。文学编辑的创新意识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以下加以分别介绍:(1)对文学信息要敏感。我国近年来一直在积极倡导和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文学信息的更新令人目不暇接,编辑出版行业是新闻行业的一个分支,新闻的及时性在文学编辑领域同样重要,那么编辑如何能在短时间内为期刊或其他相关出版物筛选出有效的、敏感的、关注度高的文学信息呢?这要求文学编辑对文学信息要敏感,尤其是最近更新的文学信息,因为读者对于更新的文学内容的关注度要显着高于普通文学;另一方面,对文学信息的敏感性有助于编辑发现新的文学题材,及时最新的文学动态以及更好地把握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2)文学意识的转换。实践证明,编辑的文学意识成不变时是无法实现创新工作的。所以,新时期文学编辑的文学意识要适当地转换,比如在新形势下,编辑自身要开拓文学视野,以文化产业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为指导,勇于不断打破保守的文学形式和文学意识,试着在编稿、审稿、版面设计、内容组织形式、栏目策划等方面加入新元素。另外,在文化知识导向方面,文学编辑的意识形态也要由原来“选择型”变为“引导型”。之前的文学编辑主要完成的工作有两项:稿件选择和出版发表。新时期,随着文化产业转型,现代文学编辑需要承担起“文化建构”的重担,即在作者投稿的选题上加以初始化的引导和限制,只有进行主题引导,文学期刊等出版物才不会显得内容散乱。(3)善于批判怀疑。文学编辑通常都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学功底,从本质上来说,一个合格的文学编辑需具备作家般的文化内涵。能够发现并提出原有文学观点的弊端或不知之处,并用其他材料来证明自己的新观点对原有观点进行适当的补充是可取的,这也体现了编辑对出版物负责的态度。(4)具有创新思维。即基于文学的发展方向思考出别人没有想到的模式或观念。在读者看来,该模式或观念具备一定的新颖感。文学编辑要具有在原有稿件的基础上,创造出既保留原作者主体观点,在内容或思想层面又有相应的提升的新稿件的能力。

    二、新时期文学的创新分析

    1.编辑的创新意识对文学发展的重要性分析。创新意识甚至可以作为我国文学事业发展能力的代名词,这种理性的推动力量,是唤醒和激发文学潜在内涵的重要工具。

    2.文学作品选题的创新。文学作品关注文化事业的方方面面,作为文学编辑,需及时了解文化发展动态和趋势,对于国内乃至国际上的文学热点和文学新秀要密切注视,在选题上推陈出新。积极新颖的选题利于文学事业的建设,选题上的创新是编辑对新事物、新现象研究激情和研究动力的最初体现,也是作者创作上创新的“指南针”,同时,新颖的选题会为编辑在和读者的互动中赢得主动地位。

    3.文学作品内容上的创新。笔者认为,从现代视角下去发现和解读文学,这并不是反对或推翻传统文学精髓的行为。对于传统文化,编辑人员要继承和发扬,取其精华,具备现代意识和精神的文学解读正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下的宣扬。需注意的是,作为一名合格的文学编辑,弘扬真善美是文学内容创新的原则,编辑在内容的标新立异方面要确保不陷入创新的误区。

    三、如何构建文学编辑的创新意识

    1.树立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开拓进取的文学创新含义是不满足于现有的文学成就,勇于寻找新机会和新题材,进而为我国文学事业赢得更好的发展。作为新时期的文学编辑,需不断反思自己的作品,勇于打破原有文学观点的框框,在一些情况下,甚至否定自我,进行自我修正,不断追求新颖、创新,开拓文学的“处女地”。

    2.文学编辑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实际上,“发现”本身就是创新的一种形式,发现并抓住文学的中心思想和闪光点对于编辑进一步的创新性研究是极为有利的。文学编辑“慧眼”的发现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善于发现已有的具有创新题材或内容的作品,并将其中优秀的作品筛选出来呈现给读者;二是自己发现文学上的创新之处,撰写文稿表达创新见解,或是对一些在已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事件和文化现象有崭新的认识,并借用自己的文学功底进行学术性的评论,要知道,作家不一定要有编辑的素质,但编辑定要具备作家的功底。

    3.锻炼快速的敏感分析能力。编辑的职业素养要求其应具有快速理性的判断力,这也是编辑正确创新的方向支撑,如果文学编辑对文化现象的分析和判断出错,那么基于此的创新将是徒劳的。人们对事物或现象作出判断之前通常需要完成分析步骤,不通过分析而达成的判断在学术上被称为“猜测”。因此,文学编辑需具备对文学现象敏感的分析能力,需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逐渐锻炼形成。

创新的实际意义范文4

关键词:现代陶艺;纹饰;创新;文化价值;指示功能

1 前言

现代陶艺作为接近人们日常生活的陶瓷艺术形式之一,它的目的不仅在于运用某种直接的方式再现事物的自然属性,还在于现代陶艺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愉悦人类的感官。因此,它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地位就会使人感到难以理解。事实上,任何一件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往往都超出了作品本身所包含的表象特征,使人得到某种知觉体验。它应该能够帮助人类认识自身和现实世界,在它所再现的事实中,隐含着某种观念。现代陶艺作品,新颖、大方、豪放、凝重、独具一帜,具有浓郁的时代感和东方艺术特色是现代陶艺作品显著特征。加之现代陶艺多样性的表现手段,泥土有着极其宽泛的塑造性能,火有着变幻的表现性能。从略有烧结强度的土器到砂器、陶器、炻器,直到完全烧结的瓷器,[1]现代陶艺纹饰创新设计将在提升陶艺美学内涵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2 新时期陶艺纹饰的作用

2.1 凸显新时期陶艺纹饰的文化价值

陶艺纹饰是陶艺家表达个人艺术理念、审美情趣以及思想的有效媒介。21世纪的艺术极端化倾向正向着多方位扩展与深化,使得发展中的现代陶艺,在变化的同时也受到各种新艺术观念的挑战,各种新艺术的流派发展轨迹初露端倪,并在各自不同的方向不断成长、延伸,并互相碰撞,以现代陶艺纹饰所构成的艺术符号,虽然都不是静止不变的,但其符号特点随着观念的不断改变也在不断地调整、改变,但又无不例外的留下时展的痕迹。

陶艺纹饰取决于陶瓷材料的矿物组成和工艺过程,具有科学性和自然性;制作性陶艺纹饰取决于陶艺家自身的喜好、主观意念和审美水平,具有很强人文色彩。但两类陶艺纹饰都是实践的产物,陶艺纹饰的表现及审美不但承载着科学技术,而且展示了时代风貌和价值观念,表现了“用”与“美”的关系,具有文化符号特征。[2]现代陶艺强调审美和实用,注重情感表达,创新传统陶艺的审美理念,把粗砺、残缺、怪异引入陶艺,把特殊的烧成方式以及材料的演化引入现代陶艺创作实践中,陶艺纹饰不但没有因为实用功能的消失而减弱,反而由个性化技术变得丰富多彩。

2.2 凸显新时期陶艺纹饰的表现功能

现代陶艺纹饰最基本的功能是装饰、美化作用,总体要求是更适合现代人们的审美取向,符合人们的欣赏趣味。以艺术符号学的视角看,符号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构成范围里显现出来的一种抽象关系,在更高的阶段里,符号还有着细微的变化,这便是对艺术符号进行创新或者改变的实践。一般来说,人们通常对熟悉的符号态度比较冷漠,而对那些稍有点不同或无意之中发现的衣长符号却十分敏感。现代陶艺家不仅仅是艺术符号的运用者,还是艺术符号的创新者,通过对现代陶艺纹饰的不断创新,使新的陶艺纹饰成为新的艺术符号,达到新的表现效果。

美国陶艺家彼得・沃克思,受抽象派和行为派影响,尝试抛弃传统形式的制陶方式,以放任、偶发、自由的形式充分体现黏土的率性,展现艺术家情感,他的作品留有开裂、斑孔等瑕疵,这种艺术符号在改变以往追求完整、甚至完美的情形下,又形成了他自身独特的艺术符号,起到了记录创作过程,记载人与水、火与土的交流。[3]美国陶艺家玛丽莲彩文,擅长对现代陶艺纹饰进行创新,细腻地模仿布料、皮衣、皮包纹饰,采用泥板成型方式,填入各种软硬适度的化纤织品,使泥土的柔软性更接近皮革效果。皮革上的拉链、金属、扣环则采用注浆、压模等方式,使得拉链、金属、扣环的纹饰有逼真的视觉效果,成功创作了“旧皮货”系列陶艺作品。

2.3 凸显新时期陶艺纹饰的审美功能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西方已经形成了现代陶艺的雏形,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是较早现运用陶土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大师,之后更有毕加索、米罗、马罗、雷东等一大批现代艺术家痴迷于现代陶艺的创作。陶艺作为现代社会文明的产物。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渴望回归自然,实现返璞归真题材的陶艺作品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这类陶艺作品在缓解日益激烈的竞争所带来的精神负荷的同时,也引领人们对现代陶艺审美功能的反思,并开启了现代陶艺纹饰的创新之路。

现代陶艺纹饰创新的目的在于要求现代陶艺设计与创作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体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风貌,以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现代陶艺从实用趋向于艺术化、情趣化。[4]人性的回归,最佳方式莫过于艺术,而有个性的现代陶艺能不断地增强人类的感性,使人的心灵获得平衡发展。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柏拉图也曾过说,“真正的美来自所谓的颜色、美的形式”。现代陶艺的美是一种理念结合,现代陶艺作者充分体现对生活与人性的关注,以丰富多彩的个性创作为动力、用浓厚的“泥、火”趣味,用新的艺术理念、新的审美意蕴,传达一种精神。以浓缩的形式,与更多艺术门类进行交融。通过创新现代陶艺纹饰,更多地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既能让作品更“接地气”,又能充分表现陶艺家的人文关怀,从而提升审美境界。

2.4 凸显新时期陶艺纹饰的指示功能

现代陶艺纹饰既然作为一种艺术符号,自然也有符号的基本功能――指示功能。索绪尔著有《普通语言学教程》,该书是索绪尔语言学和符号学的开山之作,提出的符号学理论成为二十世纪西方人文科学的重要理论基石之一。在索绪尔的书中,提炼出符号的概念,即所谓符号是个表意系统,是以一物来指示另一物,而符号的二元性,因此,符号的指示功能是其基础功能。

通过对现代陶艺纹饰的进一步创新,凸显其新的指示功能。陶艺纹饰是视觉要素以及材料的物理表现,物质材料的组织结构和表面纹理。随着历史的演进,陶艺纹饰审美意识日益成熟,从其表面就可感到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文化特色、工艺特征、材料特点,从陶艺的陶艺纹饰形态,反映着人们的审美需求。故陶艺陶艺纹饰可理解为:人们有意识地使用陶土或瓷土,经过制作、煅烧形成的表面纹理,如拉坯成型的旋纹,雕塑品的刮刀刀棱、窑火的向背面烧痕,综合反映材料结构、制作工艺,强调表面纹理组织给人的视觉、触觉的感受。[5]陶艺纹饰能传达设计者的情感,是设计观念的形象表现。在陶艺创作中,陶艺纹饰能培养学生形体与空间的文化意象、提高材料运用的能力,使作品产生视觉冲击力。如对陶艺纹饰的色彩方面,既保留传统色彩五行说,又融入现代色彩观念,对现代陶艺纹饰进行不断的创新。

2.5 凸显新时期陶艺纹饰的精神内涵

现代陶艺所提倡的:一是观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从而提升和转变人的思维,从而促进着社会的发展,这也是所有新艺术、新风格的前提。但这并不与继承民族血统有着本质上的矛盾;二是融贯众多学科的艺术形态,科学中有技艺,技艺中有科技,科技需要艺术,艺术需要科技,科技为现代陶艺的发展开辟了无限前景和可能!现代陶艺的创作,适当的采用科技成果是可取的,全部依赖和滥用科技成果则是现代陶艺的一大悲剧。中国有句古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而“知礼节,需懂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人们对精神生活乃至生活中的审美需求,也越来越高。

3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陶瓷的纹饰技术凭借着它独有的文化寓意和审美视觉被设计师广泛的运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并引用案例充分论证了陶瓷纹饰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这些研究都是围绕“陶瓷纹饰”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的。

参考文献

[1] 张宪荣著.艺术符号学[M].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 周建设. 语义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2).

[3] (日)柳宗悦.民艺论[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8.

创新的实际意义范文5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创新人才;创新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7-0152-02

创新意识是人们对创新及其价值性、重要性的认识水平、认识程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待创新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来规范和调整自己的活动方向的一种稳定的精神态势。创新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基础。创新精神指“对学生主体创新意识的引导、强化和巩固而形成的一种内在稳定心理状态,外化为一种积极向上,刻意追求新事物的风格和气度”[1]。

创新意识具有开拓性、独创性、联想性等特征。创新意识的培养,实际上是创新人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问题。非智力因素基本上是后天培养的,它们可以在创造、创新中起到发酵的作用。英国生物学家特罗特说:“在科学上,设想的主要职责与其说是‘真实’,不如说是有用又有趣。”[2] 而求知欲、兴趣、怀疑感、思维的独立性是取得创新性成果的精神动力。

创新意识能够促成社会多种因素的变化,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需要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有开拓精神的人、有新思想道德素质和现代科学文化素质的人。创新意识客观上引导人们朝这个目标提高自己的素质,使人的本质力量在更高的层次上得以提升。它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进一步发挥,从而使人自身的内涵获得极大丰富和扩展。笔者认为,创新人才创新意识的培养,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非智力因素视域下好奇心和兴趣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与好奇心、求知欲、兴趣等心理品质有着密切关系[3]。好奇心等心理品质推动着创新活动,在创新意识的形成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好奇心是人类精神最祟高的特征之一

英国著名科学家贝弗里奇在《科学研究的艺术》一书中说过:“对于研究人员来说,最基本的两个品格是对科学的热爱和难以满足的好奇心。”[2] 爱因斯坦认为对“惊奇”的不断克服,才有思维世界的发展[4]。好奇心是人类精神最祟高的特征之一。婴幼儿时期好奇心的表现最为突出,婴幼儿时期出现三种方式的探究活动:感官探究——凡有新奇事物出现,便以视、听觉感官探索;动作探究——在感官探究的基础上,以动作去摸索;言语探究——用已掌握的言语向他人学问求解[5]。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好奇心常常受到遏制。扼杀儿童的好奇心,无异于扼杀创新的动力。

(二)求知欲是创新活动的心理动力因素

求知欲是创新活动的心理动力因素。贝弗里奇在《发现的种子》一书中概括了杰出人物的几大特征,首要的特征是“他们都有超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6]。杰出人物的求知需要,是他们创造出新的理论,或者是解决实际问题办法的动力。求知欲来源于兴趣,而兴趣是建立在需要基础上,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认知和活动倾向,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映。个体对活动的兴趣往往会发展成为活动的内在动机,对活动具有持续作用。

在创新活动中,当个体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兴趣不但不会减弱,反而会更加丰富和深化,产生与更高的创新活动水平相应的新的兴趣。这种兴趣又会导致新的创新活动的内在动机。因此,兴趣是创新的持久动力。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认为,“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看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

二、非智力因素视阈下问题意识和怀疑意识的培养

(一)积疑和勤问有助于加深对事物的理解

积疑,是指学生在学习时,要养成收集、记录生活学习过程中随时冒出来的疑问的习惯。勤问就是要多问,要敢于不耻下问。许多学得好的学生都有勤问的习惯,他们注意经常给自己提问题,因此对事物理解就比较深刻,思想也比较活跃。心理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具有同样积极的意义。从某种角度来说,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师生双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敢疑和穷问是创新突破的重要环节

敢疑,就是要有坚持真理,挑战权威的勇气。不论是老师、书本或是其他权威,只要自己有疑问,就要敢于怀疑。有了怀疑,再去求证,去向别人请教,也许会有所创新;即使证明白己错了,也会得到经验,获得进步。在求证的过程中,要敢于穷问,打破沙锅问到底。穷问,是思维深刻的表现,也是创新突破的重要一环。在问的过程中,甚至还可以开展争论,争论可以激发灵感,促进思考深入。

对于教师来说,课堂中要创造宽松的适应激发学生思考和提问的环境。要善于寻找学生的“疑点”。发现“疑点”,也就等于找到一把解决问题的钥匙。要改革课堂教学,变教师的“讲堂”为学生的“问堂”。变单纯的教师“问疑”式教学为诱导学生“质疑”,教师“答疑”为主的创新教学,建构起“学生先想,教师后导,学生通过预习发现疑问,师生共同寻求答案”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不要包得过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提问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地怀疑,大胆假设,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三、非智力因素视阈下机遇意识和灵感意识的培养

机遇是指导致科技突破的原定研究进程所未料到的偶然事件或机会。其主要特点是意外性。灵感,是指研究者在创造活动中所出现的豁然开朗、思路突然贯通的顿悟状态。其特点:一是灵感引发的随机性,指灵感在何时、何地出现,受什么启迪或触媒而发生,都是不可预期的。二是显现的瞬间性,如不及时抓住,会转瞬即逝。三是灵感爆发的情感性。是指灵感爆发的瞬间,创造者出现的迷狂、惊喜和情绪高涨等心态。

机遇和灵感在创新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常常是导致创新突破的导火素。例如:很多人都看到过苹果落地,但是谁也不在意,而牛顿却从中发现了万有引力;水开了锅盖被顶起,大家司空见惯,而瓦特却因此发明了蒸汽机;商品大家每天都接触,只有马克思把它作问题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规律。善于捕捉机遇和灵感,是一个人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但机遇和灵感只给予有准备的创新人才,它是深思熟虑的必然结果,其偶然性中有必然性,只有热烈而顽强地致力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灵感和机遇才会光顾。同样重要的,你还要时刻准备着,有善于捕捉机遇和灵感的意识,否则,哪怕灵感出现的次数再多,也会被视而不见,白白错过。要克服惰性心理,当灵感的火花闪现时,要及时追踪记录,当机遇来临时,要认真观察反复思考,否则,灵感和机遇就会稍纵即逝。因此,要培养捕捉机遇和灵感的意识,当灵感光顾,机遇来临时,要及时捕捉,记录在案。要对新想法、新发现进行认真研究,从中受到启迪,有所创新。

四、非智力因素视阈下独立意识和自信心意识的培养

思维的独立性是创新意识不可缺少的心理要素。培养创新人才要注意独立意识的培养,包括具有独立的人格,独立获取知识,独立钻研问题,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依赖别人,不盲从别人的意见,独树一帜等。有的学生回答问题时,总喜欢跟从大多数人跑,没有自己的主见。或者一遇到问题总是依赖于别人,不去独立思考;有的人妄自菲薄,因而谨小慎微,唯唯诺诺。这些都是缺乏独立意识的表现。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谈到:“学校始终应当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取得专门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就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8]

科学创新离不开自信。在科学史上,当正确的科学理论遭到攻击与围攻时,科学家充满着自信心,仍然为真理而斗争:意大利著名科学家布鲁诺为了捍卫科学真理而英勇牺牲,他坚信地说:“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的世纪会了解我,知道我的价值。”[9]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提出的《新人口论》,遭到了错误的批判,但他坚信自己的理论是正确的,最终历史证明了他的自信。

五、非智力因素视阈下风险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培养

马克思说过:科学是一条崎岖的山路,没有平坦的路好走,只有不怕坎坷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所以要想有所创新,就要有一定的风险意识和冒险精神,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意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前人为真理而奋斗,不怕磨难甚至牺牲的崇高精神,树立为人类创新而不懈奋斗的信念。要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强调从错误中学习,鼓励学生敢于幻想,大胆试验,做敢想敢为、勇于创新的人。

在21世纪知识爆炸的时代,合作意识在现代创新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教学中,我们要开展一些活动,如分小组布置一些单靠个人很难完成,只有几个人协作才能完成的任务,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除此之外,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还耍加强理想前途教育,树立创新思想,培养创新兴趣,增强为振兴中华而创新的事业心和紧迫感;要加强意志锻炼,克服懒情习惯和思维定势等障碍,做到有胆、有识、有略、自信、好强、自主。

参考文献:

[1] 张立昌.创新·教育创新·创新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4).

[2] 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45-143.

[3] 王极盛.科学创造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388.

[4] 爱因斯坦论著选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462.

[5] 卢家楣,等.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273.

[6] 贝弗里奇.发现的种子[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137.

[7] 李四光.中国地势变迁小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7:41.

创新的实际意义范文6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创新思维;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9-149-01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如何使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真正体现基础性、趣味性、应用性和理论性,落实中学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阔学生视野,打开学生思路,帮助学生提高智力、发展能力,成为信息技术教师亟需探讨的新课题。对此,我谈几点自己的想法与体会:

一、以学生为中心,合理组织学习

教师上信息技术课时,一定要以平和的语气,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学习,而不是高高在上,做学生学习的指挥者、讥讽者。

教师还要学会赞赏学生,赞赏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关于这样的事例枚不胜举,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赞赏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 大纲规定学生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这就是说本门课程的学习多半时间是在学生自学中进行的,上好本课程,教师的组织引导起关键作用,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可以根据学生素质情况进行分组,通常每小组安排有一两名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单独辅导这部分素质较好的学生,他们接受速度快,然后由他们再去指导他们小组的同学学习,学生中有部分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同学也可以选出作为班级辅导员。

多给学生相互讨论的机会与时间,同时多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优先讲怎样使用软件自带的帮助系统。学生机器里多装些学习软件,供学生学习时选用,如果机房机器内部连成局域网,并运行起多媒体电子教室,要充分利用,精讲普遍性、易出错的问题。应该看到学生们是有种种兴趣倾向的,在组织教学时,应有所侧重,喜欢音乐的同学可以给他们布置MIDI制作方面的任务,有美术特长的同学可以给他们学习图像处理的机会,喜欢编程的同学可以单独为他们讲点编程。总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挖掘他们潜在的能力,并给他们创造一个广阔的空间让其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

二、设置任务,明确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应遵循实践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创造性原则,任务明确学而有趣。如在教word时教师先出示自己用word制作的一份黑板报,开始上课,就给学生展示本节课要用word完成的效果,学生看了很吃惊:"我们也能做出这样的作品?"接着讲述并演示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和任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任务驱动,达成训练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就是给学生布置相应难度的任务,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并组织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上或师生共同收集的一些富有趣味性的信息处理内容,由教师巧妙设置任务,把教学内容溶于实际任务中去,让学生在实际上机操作中学习新知识,感受新方法,形成新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则是指导学生如何去完成任务,并适时的向学生介绍需要了解、掌握的概念、思想、方法。

四、利用CAI软件进行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许多软件公司都研究出了很多优秀的CAI教学软件。有些软件具有很好的音像效果,并配有一定的动画。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这些软件的作用,使其物尽其用。我发现用CAI教学软件教学时,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看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充实到我们的教学中,而不能只是一味的讲授、填鸭式的灌输,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也才能真正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五、将生活实践与信息技术教育结合起来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要提高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将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结合起来,通过信息技术来解决学生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比如说:黑板报设计,我们就以此为学习内容,让学生通过电脑来设计黑板报,学生要实现制作一张漂亮的黑板报版面,就需要掌握word文字输入与设置、排版,还需学会到网上去查找、下载图片等信息,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在信息课上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而且在遇到出黑板报的时候,也可以学习信息技术,这就把信息技术教育溶入到学生平时的生活,使信息技术教育日常化,激发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将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与校本课程的整合,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六、鼓励学生自主的学习信息技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