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的专业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的专业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的专业知识

计算机的专业知识范文1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

提高我国的中职计算机专业有着两个特点,分别是起步早、发展较快。由于我国相关政策的颁布和信息化的发展,使得实践教学对于中职教育来讲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也使得学生要学会实际操作,学会自己解决实际问题。但是现今也存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计算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不能和中职教育的规模进行协调同步的发展,这也是造成中职教育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实践能力较弱。文章从三方面来进行对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思考这一课题的探究。

1对现今中职计算机教育的特点进行相关的分析

中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一般都是进行对“计算机理论+实践”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对于计算机教学来讲,它的职业教育特征非常明显,它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并且它的宗旨是培养出设计、维护、管理、服务等为一体的应用型人才。所以,中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以计算机为主,然后给企事业单位进行熟练计算机操作和拥有较强维护以及设计能力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还有给企事业单位进行能够在特定的经济社会、行业经济情况下进行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的人才培养。在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划里面,其课程设置在计算机实践操作方面较为侧重,并且要求学生在计算机运用技能的基础上开设和网络工作领域或者行业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不断提高。具体来讲就是在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让这两者成为学生能够掌握的一门工具,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利用这个工具实现对各行业计算机应用软件操作和维护能力以及技能的提高,以及最终实现学生在各个行业环境下都能够胜任计算机专业的知识应用,实现学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专业知识在社会上发展。

2对中职计算机教师能力中相关的要求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中职计算机专业培养具有两个特点,即复合型、应用型,这使得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要具备相应的较高能力。现对中职计算机教师能力的要求进行详细的分析,主要如下:(1)中职计算机教师要拥有专业的知识能力。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要和中职计算机专业培养的特点即应用型和复合型这两个特点进行相互的结合。对于合格的中职计算机教师来讲其要具备的条件有很多,比如要有着坚实的计算机专业理论和网络专业知识功底,还有要有着丰富的计算机和网络操作技能及经验。现今,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大多数都是计算机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因此,这些的毕业生就会缺乏具体的社会实践工作经验,所以,当他们在进行授课的时候,就不能够深入、透彻的讲述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以及传授计算机操作技能,也不能够掌握了解新计算机以及网络产品,这就使得学生不能够真正的掌握计算机知识,从而使得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还有就是这样能够培养出过时的毕业生,从而产生用人单位用人较少的情况。所以,对于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来讲,一定要将自己不断的进行知识的充实,不断地学习掌握新知识,积极的了解计算机行业的新动态以及新行情,这样才能够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计算机人才,教师还要不断地加强自学能力,不断地对新课程进行钻研,这样就能够使得自己的教学方式不断地满足现代教学需要。(2)中职计算机教师要拥有综合素质的能力。中职的教育对“职业”教育很注重,它主要是培养“职业人”,不是“教育家”。因此,要教师不仅仅要拥有职业能力,还要有综合素质的能力。教师要在课堂上不断地对中职计算机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定位以及职业实践、职业道德、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等等文化素质进行教育加强。要帮助学生拥有“能力本位”的思想观念,学会将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转变,将“被动”学习的学习态度转化为“主动”学习的学习态度。学生在进行听课的时候,要以课堂知识为主要的,然后利用其余的实践通过其他的学习途径来不断地学习新知识,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更好地对待社会工作和计算机行业的工作环境。(3)中职教师要拥有职业教育的能力。现今,较多的教师他们都有着较为模糊的教育观念,这就使得在职业人才培养上其研究途径较少,使得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依旧落后。一些教师在进行讲课的时候,采用的还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和一张嘴的方式,这就使得在讲课的时候对学生主体地位进行忽略,使得不利于学会职业能力的培养,更使得现代教育方法和教学方法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3对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能力提高进行相关的方法解决

通过以上对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要求分析以及结合现今职业院校的情况,现对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能力提高提出以下四种方法,具体如下:(1)不断地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主要是加强“双师素质”建设。其“双师素质”具体是指首先有两年以上的在基层生产、建设和服务管理等实际工作经验,能够帮助本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指导,然后是指有讲师以上的教师支撑,最后是指主持过两项或者以上的项目研究,其研究的成果已经在社会的事业单位进行应用。进行“双素质”建设的加强,主要分为两方面。对于学校来将,学校要对教师进行培训,可以利用寒暑假进行。可以通过邀请一些在计算机、管理、网络等方面的专家来为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还可以通过将教师送至企业单位等(和计算机专业相关的都可以)来帮助教师理论和实践进行结合,这样能够使得教师在为学生讲课的时候结合自身案例使得课堂更加生动形象。对于教师来讲,教师要不断地对自身学习进行加强。尤其是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更是如此,还要考取对计算机软件、网络等的相关从业资格证书,这样能够使得教师的专业技能更强。(2)进行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的变革。其变革的内容主要是以下几点:基础以能力为主,导向以就业为主,重心是学生能够学习掌握职业技能。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注意采用“任务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等来帮助新型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建立,还有要积极的利用网络平台和网络实验室等,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将实践运用于里面,帮助学生经验的积累。(3)对教师的科研能力进行不断地提高。教师进行科研是现今区别以往教师的明显特征。教师要不断进行教育型转变,这样才能够接受经济时代的挑战,才能够满足素质教育的需求。教师如果具有科研的能力,那么教师将其运用到教学中,然后进行分析和研究,那么就会找到最好的办法进行解决。还有就是教师进行科研,能够帮助教师不断地总结积累的经验,不断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从而帮助教学的更好发展。(4)对教师职业素质教育进行加强。中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包含知识和技能,还有对学会恰当职业道德以及文化素质能力的培养。现今,企业都对就业者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进行讲课时注意和校外的大量案例进行结合,以此来使得学生对职业品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还有就是要对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组织能力等进行不断地提高,这也是教师进行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就要通晓商务礼仪、企业文化等知识,这样才能够在讲课时更好地展示自己的职业风采。

4结尾

文章通过三方面对其课题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对中职计算机教师教学能力进行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帮助中职院校的发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因此,各中职院校要不断地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孔线丽.职中计算机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教学实效之比较[J].考试周刊,2007,04.

[2]纵梅.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新课程(教师版),2011,07.

计算机的专业知识范文2

【关键词】计算机 人才培养 改革

计算机专业是各中职学校普遍开设的专业。作为职业教育中的起点,如何找准市场定位,办出特色,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毕业生,是各中职学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明确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近几年,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广泛应用,计算机专业的就业领域也不断扩大。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上上升。因此,我们认为学校的培养要找准定位,要立足社会需求,针对中职学生的知识结构及掌握技能的能力,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从事计算机应用、维护和管理、多媒体程序开发及网页制作、网站管理,有一定创新意识的初、中级计算机应用型人才。

2 大力进行课程改革

(1)课程建设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部分,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公共的必修课,如汉字录入、office等应用面最广的知识;第二层次是根据实际应用和学生兴趣,将课程设置分为若干应用方向,如网络方向、多媒体方向、图形图像处理方向、软件编程方向等。围绕每一个方向开设一组课程,如网络方向开设:网络技术基础、局域网组建与管理、网站建设、网络安全技术、路由器交换机配置等课程。

为适应社会需要,中职学校的课程体系应是动态的,根据社会需求不断调整。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把原先的“以产定销”的模式转变为“以销定产”的模式。课程设置要以一种岗位需求为主,以技能需求相近的岗位为辅助,以拓宽学生的就业面。

(2)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突出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式和辩论式等形式,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在课堂上注重处理好难点与重点、概念与应用、标准与灵活的关系,做到精讲多练、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在教学中采用现场教学、示范教学、实物教学和案例教学等模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专业实训室组织教学。并建立与人才培养方案相适应的教学考核体系。

3 改革师资队伍

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改革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因此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是教学改革顺利实现的保证。中职计算机专业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对理论有深入的研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实践经验,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角色调整为学习组织者、合作者、开发者、引导者,成为一个卓越的课堂组织者。教学方式从讲授式、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式、案例式、探究式,能调动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具体来说,计算机教师要具备应变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综合转变能力。

(1)应变能力

计算机技术是一项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课程,更新速度非常快,所以,所开设的课程内容也要跟上时展的步伐,教师要具有吸收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的能力上,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将新知识系统地融合到旧知识中。

(2)实践能力

教师要将所学课程和实际应用联系起来,不断改善教学方法,让学生知道所学的知识是有使用价值的,从而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而这一切不仅需要教师要有较高的知识水平,而且要有一定的实践和项目开发经验,以更好的指导学生进行实践。

(3)综合转变能力

在计算机课程设计上,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由单一的学习知识为目标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转变,由单纯的理论讲解向理论和项目开发的实践过程转变,由内容相对独立的教材向面向工作岗位的综合内容的教材转变。

4 通过实践锻炼学生职业技能

(1)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

引入企业参与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共同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基于工作过程设计实训项目,发挥实训基地的功能,并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以及对学生的顶岗实习进行有效管理等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2)顶岗实习增强学生职业技能

通过积极推进顶岗实习工作,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工作,效果比模拟实训室更好,而且提前接触本专业工作,拓宽知识面,增强感性认识,培养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实践动手的能力,对学生就业大有好处。经过顶岗实习的学生,能很好地实现零距离上岗的目标,工作技能扎实,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只有与时俱进,与社会需求相接轨,突出学生的技能培养,让学生更好地就业,教学改革才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1]高翔. 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2):154.

[2]吴顶龙. 对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职业,2009(12):20.

计算机的专业知识范文3

关键词:就业;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TP3-4

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进行日新月异的变化,而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以及相关专业人员的出现,社会也正在不断的向前发展。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计算机行业的兴起是必然的。对于计算机相关人才的需求缺口也在逐步扩大。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多元的、动态的、发展的,主要分为研究型、开发型和应用型。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计算机信息产业发展要求相适应,从事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工作的中初级技术人才。即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对于中职学校教育而言,更是要针对当前就业市场的情况,不断的完善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相关需要的专业化人才。

1 创新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方式与方法

之前中职学校里的教学大多采取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也就是说在教学的课堂上,老师不会过多的和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而是单纯的照本宣科,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尽可能地将更多地内容讲授,而不管学生是否接受,接受了多少,单纯的按照课本上的知识进行讲解,加上计算机专业知识本身就非常抽象,影响了中职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再消化和再吸收。

在中职计算机课堂上,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首先是教学方式上的变化。教师的讲课过程不再是按照课本进行的阅读时的讲解,而是要加入教师在工作应用过程中的一些理解和实际方法,抛弃课本上一些已经过时的、在实际应用中不涉及的计算机专业知识,重点讲授那些在实际工作中会用到的,较新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计算机专业教学方式的选择,要坚持将新信息以最大的信息量传输给学生,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教会学生独立的思考问题,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进行提问和交流,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更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增加课堂讨论,学生小组动手环节,还可以借助一些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例如多媒体教学工具。首先,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就涉及到了计算机的应用,这又间接的向学生展示了计算机功能的全面和强大。第二,多媒体教学工具可以立体、全方位的展示一些计算机专业知识,这就会增加课堂教学效果。第三,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利用还丰富了课堂的可视性、可听性,形式多变,样式新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再次,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就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确定以就业为导向。那就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入一些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一些项目中来。如在网站建设项目中,教师可以将之前所学的知识和当前的实际情况紧密相结合,不仅帮助学生强化了之前已经掌握的知识,而且锻炼了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构建先进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飞速,相关技术的进步更不是书本知识能够跟上的。当前市面上的书本大多都是过去的旧知识,也就是说在中职学校中学生学的可能是几年前的旧知识,在真正的工作中根本无法应用。针对计算机行业的发展现状,中职学校要积极增加相关的课程,不断的更新课程的内容。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的更新课程的内容,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讲授内容进行重新的选择,对于那些工作中不涉及到的只是果断的抛弃,而那些较新的和工作结合较为紧密的知识则要重点讲授。教师不要拘泥于教学计划和书本,而是要按照当前行业的发展状况,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出那些真正和实际工作相接轨、专业化的人才。

课程的增加和改变就一定会涉及到教学课本的选择。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中职教师在选择课本时要避免同一本教材连续几个教学年度的使用,这有可能会导致思维的固定,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对于那些已经落后的、旧的知识也要果断的放弃,而不是疲于应付。而那些单纯的讲授理论的课本也不适合。课本的选择应当从应用的角度来进行选择,教师在选择上课的课本时,要考虑到计算机课程与中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充分适应,例如课本内容的难易程度、课本内容是否实用、学生在工作中能否用得到、课本的内容是否可以和教学内容可以紧密的结合、学生在阅读和应用中能否培养学习和创新能力。最后还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所选择的课本对于教学内容仅仅是一个辅助的作用,教师要在合适的时候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添加或删除,保证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内容可以和时代同步,要以教授学生应用知识为主,真正做到以就业为导向。

3 优化计算机教学的考核方法

只要涉及到教学就一定离不开教学成果的考核。在中职计算机课堂中,一样也无法避免教学评级与考核。要想更好地改善中职计算机的教学情况,需要对教学评级与考核的方法进行改革。不是单纯的关注对于最后考卷的成绩,不是单纯的对课本上的相关概念进行背诵,而是要以实践能力为导向。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保证学生能很好的就业,那么学校就要对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更多的关注。

因此,对于成绩的考核也要改变形式。例如,可以将学生分到实际的计算机工作岗位中,在一定期限内,在指定的岗位上完成一定的任务。通过对岗位实际工作的完成情况来考量中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网络组建、网站建设、网络应用等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的核心能力。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情况,而且可以测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只有以能力为本位的考核方式,才有助于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优势;只有强化能力培养,才能使中职学生的特点和优势得以体现。中职是以技术培养为主的阶段,牢牢抓住技术、技能,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才会在巨大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所以,必须改变现有的以单科成绩或综合科目成绩为标准的考核模式,人性化地对不同特点的学生或不同专业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以真正体现学生的个人和专业能力,并促进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4 总结

综上所述,就业视域下的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需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结合当前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将教学的改革提到日程上来,并对教学的课程体系和授课形式进行改革与创新,给学生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和空间,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进而更好的满足学生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宋霞.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及反思[J].网络财富,2010(17).

[2]李婧.浅析中职计算机教育存在的问题[J].新课程(教研),2010(03).

[3]金亚伦.如何搞好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0(18).

计算机的专业知识范文4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 校企合作 岗位互换 实践探寻

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针对企业和高校之间,形成一种长期的合作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双方达到互惠共赢的目标。以计算机专业为例,目前,计算机专业的发展现状和企业的需要之间还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本文就此提出了在计算机专业中开展校企合作模式,指出其重要性,分析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计算机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计算机专业有一个很显著的特征就是实用性,现如今,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直接影响到生活和工作需要。比如像企业需要的是实用型人才,最好是在校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能够直接到岗的大学毕业生,然而,高校毕业生基本上是理论型人才,需要在岗实训或者顶岗实习才能进入工作状态,这就是在校企之间存在的矛盾。具体来讲,若只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高等院校的学生容易忽视对理论专业知识的掌握,学校的大环境也不能为学生提供足够训练自身专业技能的场地,学生熟练的应用能力得不到全面培养,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练习,毕业面对企业环境仍然陌生不知所措,因此,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必须综合实际考虑,既要教会学生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又要安排学生有针对性的在企业获取直接经验,这样才能真正解决计算机专业发展面临的现状问题。

二、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计算机专业在高校开设时间早,分布范围广泛,是大学专业中规模相对较大的专业之一,其中包含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企业也根据自身需求在寻找相应的技术人才。要满足自身对计算机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企业走上与高职院校合作的道路,这使得高校毕业生拥有了便捷的就业渠道,也促使学校对专业教学计划进行针对性改革,进一步提升了专业与企业岗位需求的一致性。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还在于专业教学内容、课程安排、教学进程等方面的实用性调整,为了和企业岗位的更好对接,会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整,推动技术的进步,提升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近年来,高校和企业之间都在积极的探寻对于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根据需求制定专业教学计划,让计算机专业学生能够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相结合,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这既是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

三、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分三类,有学校模式、企业模式和合作模式。文本分别对三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学校模式是指将学校作为办学主体进行人才培养的模式,系统性、理论性、正规性和全面性是其主要特点,但是应试教育缺失这种模式的硬伤,重理论轻实践,使学校的应用型人才质量不高,不能与企业紧密联系。企业模式以自身需求为出发点,企业为主体对员工进行职业能力培训,虽然针对性强,但是在理论环节上就显得很薄弱。现今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就是吸收企业和学校培训模式的优点,以联合的方式进行培训,既满足了学校和企业的需求,调动双方积极性,有使得资源和设备等得到了充分利用,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人才培养和单位需求结合,解决了双方各自存在的问题。

四、校企合作对策和成效

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要实现互惠共赢,首先需要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指导学生的实训工作。然后建立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内培外引,专兼结合”,从企业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进行专业化实践操作技能指导,还要鼓励专业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的应用开发,派老师到企业实地锻炼学习,从中获得直接教学经验,以适应课堂教学的专业需要。依托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以计算机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起一套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使课程结构明确化,在竞赛教学方案上,制定专业的课程标准。同企业合作,就是要把学校建成企业的职工培训基地,共享资源,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和教学设备,为企业人员的进一步提升提供必备场所和条件。从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建立一个完善的就业网络体系是极为必要的,采用“学工结合”的新模式,定向性培养人才,学校的培养方式、教学内容围绕企业需求进行,做到“教产结合”,各取所需,优势互补。要使专业技能型人才所学知识能够学以致用,采用校企合作岗位互换机制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采用的过程中,需要以校企双方的合作共赢为前提,以政府支持位导向,核心目标是培养综合型人才,关键在于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从而保证校企合作的显著成效得以凸显。

五、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校企合作正朝产业化、集团化发展,尽管校企合作模式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种合作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政府的主导作用在校企合作上还没发挥到位。目前的校企合作办学已经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认可,但是还缺乏相关法规政策的的有力支持,这就需要政府尽快在校企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加大督促力度。企业规模限制了大量的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训,在各种硬性需求上还严重缺乏,实训场地不足、资金有限。由于企业计算机系统中许多商业数据的保密性,使得学生在实训时难以接触到真正的业务操作层面,实训得不到保障,形式化严重,达不到预期效果,在开展过程降低了参与的积极性。

以时代需求为依据,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要紧跟时代潮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一批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校企双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各自发挥自身的优势,实现双方的资源共享,达到互惠共赢的目标,既为企业节约成本、创造了很好的效益,也为学校培养了一批高质量计算机专业的技术型人才,成为学校技术型人才输出的好渠道。同时,使学校专业建设更加体系化,真正实现了高校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推进了学校、企业、专业、行业等全面系统的发展,实现多方共赢的良好效益。

计算机的专业知识范文5

论文摘要为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的教学效果,在讲授计算机专业英语课时,采用讲练结合,在突出实践环节上下功夫,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兴趣。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激发探究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兴趣;在实践操作中,发现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的规律;在知识的系统整理中,养成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学习习惯,从而巩固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习效果。实践教学表明,以屏幕英语“BIOS的设置”展开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实践性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计算机作为上个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已经成为现代人工作、生活密不可分的常用工具。对于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在学习计算机专业课程、计算机屏幕信息、组装计算机、安装软件等实践过程中,以及到互联网上查阅资料、等级考试与认证考试,甚至在软件开发等较高层次的应用中,都不可避免地要碰到计算机专业英语。因此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英语水平。

讲授计算机英语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它既包含普通英语的语法规则、语言特点,又包含计算机的专业性、技术性,所以它的教学既是计算机教学又是英语教学。如何讲好计算机英语课,成为计算机英语课教学改革的一个关键。作为计算机专业的中专学生,由于英语基础较差,在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的过程中,面对那些英文命令、 英文界面、 屏幕信息、英文提示等内容时常常不知所措,而且很多同学也觉得学习专业英语很枯燥乏味,这为讲好计算机英语课带来了又一个困难。

那么如何在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呢?通过教学一线的长期实践,采用实践教学法,以学生的上机操作作为教学的着力点,从实践操作上结合计算机英语的专业性与基础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努力突出专业教学的能力培养,突出语言教学的规律性,融合不同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使计算机英语课的实践性教学具有教学目的明确、教学重点突出、教学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大大提升了计算机英语课的教学质量。

一、计算机专业英语中的实践性教学

1.实践教学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通过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实践性教学中,首先讲述病毒CIH的小故事,引入计算机屏幕英语教学。CIH病毒是如何工作的?CIH首先注入到系统中,破坏主板的BIOS,使得BIOS不能正常工作。由此引出BIOS,学习专业词汇BIOS,即微机的基本输入输出系统(Basic Input-Output System)。在强调BIOS在计算机中的重要性之后,继而提出问题:BIOS它到底是什么?是怎样工作的?怎样对它进行正确的设置?BIOS程序存放在电脑的什么地方?从而在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兴趣。

2.在多媒体教室中实施实践性教学

在多媒体教室中,我们以主板为例,由学生们现场进行指认BIOS,并对其进行解释。由此引出BIOS 设置、键盘上各键名称的具体含义、软件基本操作术语等基本的实用英语。

以台式机为例,演示进入BIOS的过程。对涉及到的Del键,进行讲解,并且解释Del的完整单词Delete(删除)。同时介绍不同品牌的计算机在进入BIOS设置时的不同途径,如一般台式机是开机按Del键,而Dell电脑及大多数笔记本电脑则是按F2键。

进入BIOS设置界面之后,介绍具体计算机相关专业的知识,引入专业英语词汇。比如,在选中STANDARD CMOS SETUP(标准CMOS设置)后出现的子菜单中,学习单词installed(已安装)——install(安装)。同时利用对比记忆法扩展学习词汇uninstall(卸载)。这组词汇在计算机专业英语中使用频率很高,尤其在安装及卸载软件时,因此属于掌握的重点。另外,学习单词drive,在基础英语中其含义是“动词:开车”,而在此处则为“名词:驱动器”。在此界面上,一些简单的操作可以由同学来进行,比如修改系统时间,设置管理员密码、用户密码等,并操作电脑以验证学生设置的效果。同时提出问题:如果忘记管理员密码、用户密码,该如何操作以便能正常使用计算机?此问题由学生课后查资料完成(可适当提示:与主板上BIOS附近的电池battery有关)。

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专业词汇,还能够了解有信息含量的专业知识,并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还可以体会到专业术语与相关专业知识之间的关联,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并通过多媒体交互的趣味性,反复练习,巩固学习的重点内容,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转贴于

3.实践教学中的学习方法

在BIOS FEATURES SETUP(高级BIOS设置)子菜单中,重点介绍Boot Sequence。Boot的本义是长筒靴,但在专业英语中含义是“启动”,故Boot Sequence意为“电脑的启动顺序”。通常情况下,启动顺序为C盘启动,这样可以加快启动速度。但如果要安装或重装系统时,第一优先启动顺序则要修改为光盘启动。当我们把操作系统安装完后,再改为从C盘启动。教学中,准备一个系统盘,由学生进行修改设置,体会操作的变化。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采用这样的学习方法:长筒鞋总是穿在脚上,走路总是用脚走路,这就象电脑的走路也是从Boot Sequence启动,把Boot与启动联系起来,Seguence相当于从C盘上读盘,可以想象为“明白吗?去摁C盘”,这样把枯燥的计算机英语与趣味性、知识性联系,不用背就可以学好计算机英语。

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的实践教学,讲授计算机专业英语知识,并且讲授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把教师对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习转化为学生对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习。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寻找学生学习的差距,理解和掌握运用所介绍的学习方法。通过这种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探究的学习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践教学中,系统整理是知识转化的重要环节

实践教学是一门系统工程,采用实践性教学,在学习计算机英语时,必须与其他知识相联系,系统地整理所学的知识,从而构建知识的金字塔,学习的成效就会更加显著。例如屏幕英语中,DOS操作系统的错误信息提示BAD COMMAND OR BAD FILE NAME,它表示错误的命令与文件名,同时可以联系计算机的其它知识,比如在AUTOCAD工程绘图软件中,COMMAND表示操作命令,即:从键盘上可以直接输入指令,这样就把不同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了。

采用系统整理的方式,促进学习的效果。如:要求学生课后收集BIOS相关信息,不断联想,强化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的映象,然后动手操作,设置BIOS的相关密码,设置启动盘的启动顺序等,强化感知在大脑中的映象,最后,对教学内容进行考核,强化所学知识在大脑中的映象。通过反复联想加深学习的重点,通过反复操作巩固知识点的学习,结合学习方法进行反复操练,系统整理转化学习的知识点。

实践证明,通过系统整理可以把BIOS中密码设置、启动盘的设置、输出设备设置等这些内容紧密地结合起来,并同学生的学习兴趣紧密的结合起来,同讲授艰涩难懂的屏幕英语结合起来,让学习变得轻松愉快。采用系统整理转化知识点,克服了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畏难情绪,使计算机英语多而分散的知识点变得具有逻辑性、趣味性,加深了课堂所学的知识,并且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结论

把实践教学融入到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中,能够转变学生学习的习惯,从机械读书中解脱出来,培养学生实践式、探索式的学习方法,促进了学生学习计算机英语的积极性。在实践性教学中,不仅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习知识,还要学会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英语的效率。教师通过备课中备实践,讲授中练实践,课后中学实践,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效的必要手段,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把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的考试与上机联系起来,做到心到、手到、眼到,考中学,学中考,多渠道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采用多种方式的教学,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积极性,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体现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实践性教学,是提高计算机专业英语课教学效果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李志梅.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探讨[ J ]. 福建电脑, 2005, (12) : 163 .

计算机的专业知识范文6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专业群;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 引言

近年来,围绕培养高技能型人才这一目标组织实施专业结构调整特别是专业群的整合,已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强调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使专业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高职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和职业能力,又要为学生提供未来职业迁移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应该在大的专业领域里设置公共技术平台和多个专业方向,将多个专业有机地综合集成,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整合成一批专业群,规范和加强专业的建设。每个专业群都要围绕核心专业,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库,也就是要建设好专业梯队、优质课程、教材和课件以及真实工程环境的实训基地,凸显核心专业的示范与辐射效应。从2003年起,我院信息工程系以“结合相关职业背景横向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类专业,依托计算机软件技术交叉开拓数字艺术设计类专业”为主线,着力抓好计算机技术专业群的建设,夯实基础,提升内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根据信息工程系的专业建设具体情况,对高职计算机技术专业群建设工作谈几点认识。

2 计算机技术专业群的构建

对高职教育来说,所谓专业群就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专业群中的各专业或专业方向面向企业中的岗位链,均能在同一个实训体系中完成基本的实践性教学。因此,专业群建设对高职院校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1)计算机技术专业群及其设置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教高[2004]4号文),高职高专专业目录坚持“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进行划分,分设19个大类,下设78个二级类,共532种专业。其中,计算机类专业共分设10个专业,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大类中的二级类专业体系可称为专业群,但高职院校专业群如何规划和建设则应该根据学院的行业背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学院自身的办学条件和专业发展过程来确定。

计算机技术专业群是指与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的运行、维护与管理以及软件开发与服务、网站建设与维护职业群相对应的,有共同资源基础、技术基础和社会关联基础的相近专业,主要有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信息管理等专业,它是依据产业技术特色及企业岗位需求设置的。专业群内各专业在学生的能力需求和课程设置等方面有许多的重合,人才能力结构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可形成良好的合作和学习关系,互相学习,共同发展,促进专业群整体水平的提高。建设目标如下:

・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为切入点,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开展项目式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改革,丰富高职院校院系二级管理内涵;

・立足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带动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教育;

・进一步推行“双证书”制度,完善专业技能认证培训和社会服务功能。

(2)计算机技术专业群的核心专业建设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我院首批重点建设专业之一,并已组织完成江苏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双证融通”试点专业申报以及省级特色专业申报工作。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重点建设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验实训条件和师资队伍等方面实现共享,辐射带动计算机技术专业群的整体发展。

该专业现有教师总数33人,其中专职教师21人,兼职教师12人。专职教师中,硕士7人,高级职称的教师8人,中级职称的教师11人,“双师”素质教师15人,形成了一支结构较合理的教学团队,并取得了丰硕的教科研成果;

该专业现有省级精品课程1门,院级精品课程5门,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1本,正式出版教材8本,江苏省高校第三届“天空教室杯”多媒体教学课件竞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多媒体教学好课件奖2项;

该专业现建有校内实训中心10个,校外实习基地6个。另外,该专业是江苏欧普高校软件人才培训基地、江苏LINUX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培训基地;目前正与福建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筹建锐捷网络学院,计划实施“一考双证”认证培训体系。

3 专业建设与工学结合模式改革

专业群建设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一个或若干个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以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实训基地建设、教师团队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为重点,深化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视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1)计算机技术专业群的工学结合模式改革

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要做到“一元”、“多样”、“多赢”。“一元”是指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必须体现职业性,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多样”是指形式应该是多样的,不能简单地“拿来就用”,不同专业有不同的行业背景和需求。工学结合模式的推进,必须使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参与者找到校企合作的结合点,都能从中得到利益,体现“多赢”,这是工学结合模式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

根据各自专业特点,探索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是当前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的重要任务。我们要主动与行业、企业加强联系,根据各专业不同要求,设计工学结合方案,同时要对学校进行配套制度改革,以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一般的研究型或操作型人才培养都不一样,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法和师资建设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目前,高职计算机专业开展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从三个工作层面作为切入点,具备较好的基础条件。

1.突出专业培养目标多元化,面向对象实施工学结合教学。高职学生生源的基础差异很大,社会对计算机人才所要求的规格也有所不同,计算机职业岗位批量化集中需求的很少,计算机技术发展面广、更新快,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按照同一目标要求培养就很难适应。因此,计算机专业要提出分方向模块化教学目标,可以通过专业群内整体互动建设,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便于学生就业分流,便于开展校企对接,为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提供外部实施条件。

2.加强项目式课程资源建设,立足校内开展工学结合教学。当前,职业教育实施项目课程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项目课程要求将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和职业活动的真实场景引入到教学中来,并以学生胜任工作 任务为核心形成学习项目或课题,并将之根据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进行组合和顺序编排、构建项目课程,这就体现了就业导向的方向。但改革过程中有很多困难和问题要解决,其中教学设备和环境制约也是因素之一。对计算机专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理实一体化教学、学习项目与职业标准衔接、教学场地建设等方面基础条件很好,教学资源共享性好,教学成本较低,组织教学相对方便,全面实施项目课程教学大有作为,为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提供了成熟的内部条件。

3.引进嵌入式校企合作教育,围绕技能认证促进就业服务。国内外很多主流IT企业都在寻求与职业教育合作办学,大力促进了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发展。这种模式主要是通过课程置换――嵌入式教学,突出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项目经验和职业素质等三个方面的训练,共建学生专业实习基地,将企业专业技能认证体系引入专业教育,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保持同步,强调“在校即做准职业人”。课程内容注重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既能体现技术发展趋势,又能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并能带动“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2)计算机技术专业群的“工学结合”平台建设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带来很多利益。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从我们现有的基础条件来看,搭建三个“工学结合”平台,是继续深化这项改革的重要任务。

1.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平台建设。有效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必须开发专业群的优质核心工学结合课程,并以职业群作为专业计划编制的出发点和基础。对众多不同的企业,工作任务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要总结出具有典型意义的工作任务,并以此作为项目设计的基础。设计学习项目的标准应该是学生通过项目的实施,能掌握基本胜任企业工作任务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体验经历企业生产和工作过程,提升对职业工作的感悟,增强对企业生产、管理工作的计划、组织和统筹能力。学习项目既要贴近企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针对性,又要贴近学生和学校实际,具有可行性。这种课程模式有两个优点,一是学生具有较大就业弹性,二是学生具有较大适应性。根据计算机技术发展特点,计算机专业课程开发维度多、频度高,但项目要求相对单一、投入成本低,具备全程系统开发条件。

2.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发挥计算机专业群的整体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建设专业与合作企业的开放式数字化教学资源,为教师提供一个专业教学和研究的共享平台,为学生学习提供一个优秀的虚拟课堂。从“点”到“面”搭建三层专业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资源、精品课程、专业群管理网站),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五个“渗透”(渗透德育教育、渗透专业建设、渗透教学管理、渗透学习管理、渗透就业指导)。教学资源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并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建设。

3.工学结合质量管理平台建设。尝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现途径,还需要建立适应“工学结合”模式运行的制度保障体系。工学结合模式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对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教师聘用和培养制度等都需要重新构建。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阶段实训特别是顶岗实习比较分散的特点,要组织专门的项目管理团队,构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一体化的项目教育教学综合管理模式,逐步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可操作的工学结合教学管理办法,加强动态质量管理,能够做到目标、学习、评价三环互动,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