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龄前儿童心理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龄前儿童心理学范文1
[关键词]儿童观;理解儿童;儿童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28-0030-04
[作者简介]张誉馨,(1988―),女,吉林人,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史;夏鹏翔(1961―),女,天津人,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史。
一、现代儿童教育
进入20世纪以后,儿童逐渐回归为教育的主体。教育要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就要进入儿童的世界,去研究儿童、理解儿童。在卢梭自然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以儿童为本的现代儿童观在现代教育思想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杜威认为儿童是具有独特生理和心理结构的人,儿童的能力、兴趣和习惯教育必须都建立在他的原始本能之上,儿童心理活动实质上就是他的本能发展的过程。[1]“教育必须从心理学上探索儿童的能量、兴趣和习惯开始。”[2]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是一个发育着的机体和发展着的心灵,幼年时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发展时期。[3]瑞士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皮亚杰毕生从事儿童心理发展研究,他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建立了儿童心理发展四阶段理论,为幼儿的发展与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现代儿童观认为,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根本。研究儿童要还原儿童自然真实的心理世界。我们要遵循教育规律,关注儿童的内心世界,切不可用成人的视角去“审视”儿童,要“低下身”去,走进儿童,通过对儿童世界的探秘,发现最合理的儿童教育方法,进而让儿童在教育的辅助下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案例:生日礼物
一天,幼儿园大班的李老师送给冬冬一只粉色的小海豚玩偶作为生日礼物。可是第二天,李老师无意间听到甜甜的妈妈和冬冬说:“老师昨天是不是送给你一只小海豚啊?阿姨给你买个别的玩具,把小海豚送给我家甜甜好不好啊?”李老师心想,甜甜怎么会这样任性?本想当天就批评她,但想到刚接手这个班,还不太了解状况,李老师开始暗暗地观察甜甜。
在班里,甜甜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她反应快,敢于表达自我,但又有些急躁、任性。她的家庭作业总是写得很乱,老师批评她几句,她就哭得很委屈的样子,非得哄一哄才好。甜甜一般会和她喜欢的小朋友们一起玩,遇到问题就跑来向老师告状。听其他老师说,甜甜的父母在做小商品生意,还有一个小她3岁的妹妹。在家里甜甜很有大孩子的样子,会把好东西让给妹妹,有时妹妹欺负她,她也不计较。
一天午饭后,甜甜显得很开心,李老师趁机和她聊天。
“甜甜,喜欢小动物玩偶吗?”
“喜欢!我家里有喜羊羊、小白兔、小鱼……”
说着说着,甜甜显得有些不自然。李老师猜想,她可能是想到了那只小海豚。为了避免正面批评,李老师立刻转换话题,询问和她妹妹有关的事。甜甜感到很意外,但还是很高兴地开始说她和妹妹的事。
“妹妹欺负你,生气吗?”
“妹妹还小,不懂事的,该让着她。”
“甜甜做得很好,懂得爱护妹妹,帮爸爸妈妈的忙。老师希望你在班级里也爱小朋友们,帮助他们,不要和小朋友闹别扭,老师相信你是一个真正懂事的好孩子。至于那只海豚,老师知道你也喜欢,但它毕竟是冬冬的生日礼物。当然,如果冬冬愿意和你换,你们都得到自己喜欢的礼物是最好的。但如果冬冬不愿意的话……你也已经有很多好玩的玩具了,是不是?再说,等你过生日的时候,也会收到生日礼物啊。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甜甜看着老师,努力地点点头。接着,她问:
“老师,你是不是不喜欢我啊?”
“为什么这样问啊?”
甜甜委屈地说:“老师,我写不好作业是因为妹妹会抢笔,会撕我的本子;还有,老师会哄其他的小朋友,我哭了以后老师才会哄我;我不喜欢老师大声批评我,我也想得到老师给的礼物。”
李老师听后觉得很愧疚。她抱过甜甜,摸着甜甜的小脸说:“老师很喜欢甜甜,甜甜是个很乖的小姑娘。”
二、幼小的心灵,丰富的世界
案例中,老师在一开始明显是误会了甜甜,认为甜甜是任性、不懂事的孩子。但听了甜甜的叙述,会发现甜甜想要得到礼物也不无她的道理。事出必有因,甜甜究竟为什么会这样想呢?
首先,像甜甜这样的学龄前儿童,大脑正处于快速发育初期,认知系统尚未形成。儿童情感的发展受到生理发育程度的制约,会呈现出学龄前儿童特有的情感发展特点。例如:学龄前儿童的情感比较敏感、不稳定,极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儿童会用哭和笑来表达心情的好坏,但尚未学会很好地保持和控制情绪、情感,并带有服从成人权威的特性。另一方面,虽然儿童认知系统尚未形成,但随着大脑的快速发育,他们的接受能力明显提高。这为教育提供了可能,也使儿童情感的发展具有了很强的可塑性。
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说,学前期儿童情感在儿童情感的发展上,最重要的是社会性情感,也在开始产生和发展。“儿童不再仅仅受到生理需要的支配,通过与周围人和事物的接触,社会需要开始形成。由社会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性情感也在发展着。这种社会性情感表现为儿童喜欢和成人在一起,成人的离开会使儿童感到失落痛苦。”[4]
那么,儿童为什么会观察和模仿成人的行为,易受到成人评价结果的影响呢?科尔伯格在道德发展理论中将学龄前儿童划分在前契约道德水平中第一阶段,即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5]此时儿童接受强有力的权威传给的固定的、必须服从的规则,并对此产生恐惧心理,希望免遭“权威人物”的处罚。也就是说,儿童认为,行为的好坏取决于事实行为之后成人给出的评价结果。这种准则按皮亚杰的观点说是他律的,有权就是有力,凡是“权威人物”赞扬的就是“好”,遭到他们批评的就是“坏”。[6]而儿童世界的部分成人便成为此时儿童心目中“权威人物”的代表。
可见,此时儿童的道德感是在“权威人物”的道德评价的影响下形成的,并逐渐形成儿童的初级道德情感。在与成人世界的交往过程中,儿童也学会了去遵从成人的权威以获得成人世界的“赞扬”。这种“赞扬”不仅仅是单纯的言语表扬或是物质奖励,还包括儿童需要成人的陪伴、获得成人更多驻足关注以及向成人倾述、和成人交流沟通的机会等等。在成人世界的影响下,学龄前儿童的情感发展不断地全面、深刻,儿童的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的发展也在此开始产生和发展。
案例中,甜甜在意教师送出的礼物,觉得能和教师聊天开心等现象都在说明教师就是她心中重要的“权威人物”之一。她大声地回答问题、告状、想要做好作业等种种行为都是在迎合“权威人物”,是渴望得到“权威人物”认可的表现。另一方面,甜甜的社会情感发展主要表现在道德情感的逐渐深刻和人际关系发展的日益丰富,渴望得到更多的关注成为甜甜情感表达的突出表现。在幼儿园里,甜甜尽可能地做到教师要求的好孩子的标准,希望能够得到教师的赞赏和关注,然而在现实中甜甜却只有在哭的时候才能得到教师的关注和安慰。一个毛绒玩偶在成人眼中只不过是一个生日礼物、一个小玩具,但在甜甜看来这就是教师给出的最好的关注,谁能拥有教师的礼物,谁就获得了教师的关注和认可,毛绒玩偶的价值已胜过甜甜拥有的一切好玩的玩具。因此,甜甜才要与小朋友换礼物。我们应当注意到,在案例背后,可能正是受到成人世界里价值取向的影响,甜甜才学会如此小心地观察教师及成人的评价,用做好作业、做好孩子甚至是大哭这样的“小伎俩”尝试着去寻求成人的关注和理解。同时我们也可以意识到同甜甜年龄相仿的学龄前儿童的道德判断还是模糊的,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建立自己的道德观。在整个案例中甜甜只看到礼物是教师送的就想得到,但并没有意识到玩偶作为生日礼物所具有的纪念意义,更没有想到和冬冬换礼物有什么不对。这时就需要教师和家长给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帮助以及正确的引导,促使他们逐步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在日后生活经验的积累中建立起良好、稳固的人生基础。
三、“儿童是成人之父”
通过对案例的反思和对甜甜表现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理解儿童是儿童教育的前提和关键。在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家长和教师无不对儿童倾注了满满的关爱,但我们会发现有时家长和教师并没有很好地理解儿童,成人抑或轻视儿童的想法,抑制儿童的行为,抑或将成人的社会观念强加给儿童,用成人的规则要求儿童,等等。如此不恰当的做法不仅会在无形中伤害儿童脆弱的心灵,还会催生儿童的不良行为。我们关爱儿童,但更要爱得得当、爱得得法。
“儿童是成人之父”是蒙台梭利针对正确理解儿童世界所提出的一个富有哲理的观点。她认为,儿童和包括教师、家长在内的成人由于心理状态、工作环境等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因此儿童和成人之间会发生冲突,而这种冲突主要是由成人引起的,要消除冲突,成人就必须惊醒,依此剧烈的变革,对儿童采取一种新的态度。因此要“根除潜藏在我们心中的偏见。我们必须消除可能阻碍我们理解儿童的那种成人所特有的思想观念”[7]。
(一)儿童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不同
儿童是需要教育的,是应当接受教育的,洛克的白板说更是突出了儿童需要接受教化的重要性。至今仍有成人偏执地认为儿童的世界是无知的、空白的,认为成人是儿童的创造者,没有经历过成人规训的儿童是粗鲁无礼的。而从卢梭开始,人们渐渐开始重新认识儿童,认识一个作为儿童的儿童和他们丰富多彩又具有诸多秘密的儿童世界。蒙台梭利在《成人的控告》一文中,揭示了成人世界的日益复杂、紧张的环境与儿童很不相符,在这种情况下成人是很难理解儿童的。正如案例中,实习教师最初在管理班级时是存在主观臆断色彩的,对待“礼物”的时候,儿童和教师的心理世界截然不同。教师认为甜甜的行为是任性的,一定是在家里养尊处优,受不了一点的不顺心,是一个不让人省心的孩子。而甜甜只看到教师给冬冬送礼物,冬冬得到了甜甜没有得到的来自教师的关爱。甜甜喜欢教师,希望教师时时刻刻都关注她、喜欢她,并且极力想成为教师每天都夸奖的好孩子。可见,想要理解儿童,首先要消除成人世界里的固有偏见,放下成人的“神圣权力”,去掉发怒等不良脾性,用从内而外的善良、慈爱等良好品质让儿童感受到关爱和温暖,使儿童愿意与成人亲近,向成人敞开心扉,呈现其丰富的心理世界。
(二)儿童期的生活积累是儿童成为成人的重要过程
蒙台梭利说:“儿童并不是一个成人只能从外表观察的陌生人,更确切地说,儿童成了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他是成人的开始,后来他成了成人。”“儿童是成人之父”的第一层含义是说儿童是未发展健全的成人,儿童期生活经验的积累就是儿童成为“成人”的之前的重要过程。儿童自出生起是有丰富的心理变化的,他是会发展和成长的未来的成人。成人所具有的各种品质大部分都是在儿童期形成的。可以说,儿童的内心隐藏着一个可塑造、可教育、有巨大潜力的未来人。因此,我们要关注儿童的成长,尊重儿童的特性,蹲下身去与儿童“平等”对话,不再把儿童看作是无知的小不点。让“未来人”不仅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更有能力去构建更美好的完整人生。
(三)成人应该向儿童学习
案例中,甜甜努力地完成教师的要求,没有抱怨教师和父母某些不公平的行为,真心地爱护妹妹,喜欢爱笑的教师,心态阳光积极向上,幼小的心灵是如此纯真、善良。作为成人应当谨慎地珍视儿童的优秀品质,并尽可能地减少伤害,消除不良习气,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儿童是成人之父”可以被赋予第二层含义:儿童单纯的内心世界是值得成人学习的。正是因为儿童的内心纯净无瑕、天真烂漫,少了成人世界的纷繁复杂、聒噪喧嚣,成人更应该向儿童学习单纯的处事态度和简单积极的思考方式。通过进入儿童的内心世界,帮助儿童不断发展走向成熟的同时,纯净自己的心态,这无疑是儿童教给成人最宝贵的人生哲学。
儿童就像幼苗,在长成参天大树之前需要阳光和雨露的细心呵护,我们不能要求它一夜之间长到我们所期望的一样高大、笔直。但当它每长高一寸、每舒展一片叶子时,可以给予它应得的关注和鼓励,指引它向蔚蓝色的方向努力。理解儿童就是理解儿童认知方式的特殊性、情感需要的特殊性、行为表达的特殊性、人际交往的特殊性,理解儿童的所思、所说、所为。理解儿童更是一种尊重,尊重儿童发展的特殊性,把它看作儿童身上的宝藏,怀着一颗感恩欣赏的心关爱儿童,让儿童无忧无虑地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单中惠.外国幼儿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7):243.
[2]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30.
[3]单中惠.西方现代儿童观发展初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8):20.
[4]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14.
[5]陈会昌.道德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99,100.
学龄前儿童心理学范文2
【关键词】 儿童;心理保健;探讨和分析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的未来,儿童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明天,所以,在幼儿期养成良好的各项习惯非常重要,儿童的学前教育根据儿童生长发育发展过程中不同年龄的心理特点,进行健康教育和训练,促进儿童智力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提高儿童整体健康水平,促进儿童茁壮的成长。
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法,儿童达到一定的年龄必须接受学前教育,但是,现在儿童是父母和长辈的心肝宝贝,整天长在长辈的身边,缺乏和同龄小伙伴的交往和沟,造了孤僻、任性、唯我独尊的性格和一些不良的习惯。幼儿园是克服上述问题的最好场所。下面就这些问题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1 儿童体检难
儿童家长带儿童去保健部门进行健康体检时,儿童哭哭闹闹,不配合医生进行健康体检,尤其一个孩子在体检时,哭了,吓得其他孩子也哭,拒绝体检。这就要求儿童家长在带儿童来体检之前,做好儿童的工作,可以先带孩子去幼儿园看看,使儿童对幼儿园产生兴趣,然后告诉孩子去幼儿园必须先检查身体,不检查身体幼儿园不收等等,争取儿童的主动配合,减轻儿童的恐惧心理。
2 儿童入园难
儿童刚去幼儿园,不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对幼儿园的一切感到陌生,加上儿童家长平时的溺爱,儿童和其他小朋友交往少,短时间内难以适应群体生活等。都会使幼儿对入园感到陌生和不适应,甚至有些幼儿会对新环境感到恐惧。刚到幼儿园门口就哭、闹,不进幼儿园的大门,这些问题只要家长和幼儿园老师之间相互配合,采取相应的措施便不难解决。
3 儿童的不良习惯改变难
3.1 咬指甲 经常看见一些孩子咬指甲,使被啃咬的指甲变小或者变形,个别指甲有可能发生咬破出血或感染。这可能是老师对儿童的要求过高、幼儿批评过多、态度粗暴所致,幼儿内心紧张的一种表达方式,只好用咬指甲来减轻内心的压抑。对这种现象可以采用行为治疗,让幼儿意识到咬指甲的害处,培养和强化良好行为。
3.2 孤独,幼儿自己在一边玩,不合群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大部分幼儿有可能因为从小缺少玩伴而养成喜欢独处的习惯,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自己在一边玩。防止的方法是采取教育训练,越早越好,自儿童入园就培养参加集体活动的兴趣,通过与周围小伙伴广泛交往来纠正孤独的性格,幼儿园是改变幼儿孤独症、培养群体生活的最好场所。
3.3 任性 主要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难于克制自己。纠正方法以心理治疗为主,改进教育方法,坚持正面教育,对孩子既要关怀体贴,又要严格要求。同时要求家长,儿童在家时也要从严管理,克服任性的习惯。
3.4 进食问题 主要表现为偏食、挑食、厌食以及进食行为异常。尤其儿童家长过分溺爱孩子,想吃什么就做什么或者买什么。幼儿园出现很多小胖子。进食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幼儿对营养的吸收和儿童的身体正常生长发育和健康。纠正方法是改变幼儿错误的饮食习惯,培养幼儿正确的进食技巧、建立科学的饮食习惯。儿童回家后,家长也要采取食物多样化,纠正偏食、挑食的习惯,千万不要还在想吃什么,家长就做什么。
学龄前儿童心理学范文3
关键词:新时期;学前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出生率有所下降,2017年新生儿数量约为1723万,在二胎政策的鼓励下,出生率并未出现明显的提升。同时,受到少子化政策的影响,我国的家庭结构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儿童也受到了更高的重视。在此背景下,我国社会为学龄前儿童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并构建了庞大的教学体系。另外,社会对于学前教师的期待也不断增强。因此,我国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受到了高度的重视。
一、新时期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能力分析
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具备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学生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条件,也是学生职业技能的集中体现。在针对学前儿童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其需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艺术技能、基础的文化知识等。首先,学前儿童的听、说能力的培养仍然存在一定的障碍。掌握儿童可以理解的表达的方式,是向其输出知识的基础[1]。其次,学前儿童对于歌、舞等艺术形式较为喜爱,通过此类学习学生也可理解到团队合作的基本逻辑。再有,当下的教育机构通常会在早期教育中融入一部分语文、数学教学,因此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也较为重要。
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具备教学能力
学前教育是针对学龄前儿童开展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首先,学龄前儿童的心智发育尚不成熟,其学习能力普遍不强。因此,该领域的教师应当具备更为专业的教学能力,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清晰的讲解。其次,该领域的教师应当对儿童心理认真揣摩。学龄前儿童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较少,因此其思维逻辑与成年人具有较大的差异。掌握儿童的思维逻辑是对其进行教育的基础条件。再有,儿童的身体发育尚不成熟,其肢体比例与成年人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歌、舞类教学中,教师应当将自身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变形处理,以方便教学活动的开展。
3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具备责任感
责任感是教师理应具备的基础素质。首先,学龄前儿童的学习能力普遍不强,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难以有效掌握教学内容。不具备责任感的教师,通常会以教学进度为借口,忽视这部分学生的需求。其次,部分学前儿童的课堂纪律较差,在纠正其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责任感,并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保护学生的天性。再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认为,学前教育是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阶段。学生在这一阶段遇到耐心负责的教师,会使其学习兴趣得到增强[2]。
4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具备沟通能力
学前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其具体可分为几个方面。首先,是与家长的沟通。学龄前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并且对于家长的依赖程度较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与儿童家长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其次,在与儿童进行沟通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运用可被其理解的语言与动作,这一技能是开展教学管理的基础条件。再有,教师应当与同事、领导共同营造出良好的沟通环境。在学前教学中,教师通常会与2—3位同事共同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良好的同事关系与有效的配合,是搭建教学平台的重要因素。
5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具有健康的心理
健康的心理是教师必备的品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会遇到诸多困难,合理控制自身的情绪,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先决条件。同时,在当下的社会中的确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帮助儿童理解这一问题,并做出合理的解读,是培养其健康心理的重要工作。受到少子化政策的影响,我国家庭的成员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一背景下,社会对于学龄前儿童关注程度不断提高,个别教师的恶劣行为也为社会所谴责。我国师范类院校应当牢牢把握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将心理健康作为本专业的重点教学内容。
二、新时期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现状
1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现状
学前教育专业,在我国的高职高专院校中开设得较为普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较为关注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其中部分高职院校将艺术类课程作为学生的主修课程,因此学生的艺术技能普遍较强。但我国院校的教育方法普遍较为僵化,部分课堂的学习效率存在一定的问题。另外,高等院校对于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缺乏必要的关注,并认为学生已经进入到高等教育阶段,基础文化知识较为牢固,因此无须加强此类教学。但教学与掌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为儿童提供知识输出,必然需要其以教学的视角更为熟练地理解这部分知识。
2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现状
各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普遍缺乏有效的教学手段,以至学生的教学能力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首先,多数的学校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作为其教学重点,但这样的教学模式只能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储备。但教学活动应被理解为知识输出的过程,因此学校应当注重提升学生知识输出能力的培养。其次,部分学生对于幼儿心理教育课程的关注度不足。这一问题,将使学生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难以与幼儿进行更为有效的沟通,其教学工作也将受到影响。
3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现状
当下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对于学生的责任感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首先,部分学校缺乏此项内容的教学手段。责任感是较难量化的心理状态,学校难以对其进行评估,因此相应的教学工作也难以开展。其次,部分教育观念,将责任感与经济收入相挂钩,并认为在高收入的情况下,学生的责任感自然会得到激励,而在低收入的工作中,其工作付出也当对等。再有,部分学校在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过程中,过于依赖理论教育,并将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奉献精神,与责任感相混淆,而这样的教学模式难以使学生产生共鸣。
4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现状
当下的学前教育专业,通常较为关注学生的沟通能力,但由于教学模式的影响,其难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表达机会。这一问题是制约学生成长的主要因素。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教师通常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发言机会普遍较少[3]。同时,由于部分教师对于课堂纪律较为关注,因此课堂气氛相对沉闷,部分学生的表达意愿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表达能力难以得到提高,其语言组织也不够规范。
5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现状
我国师范类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个别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实践应用严重脱轨,部分学校甚至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这一问题将严重降低该教育的有效性。其次,部分学校的教学理念存在一定的问题。在这部分理念的影响下,教师通常会提出一份理想的心理模型,并要求学生主动靠拢。这样的教学理念,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并淡化了成长路径的重要性。同时,这样的教学理念,忽视了人格发展的局限性。在人类社会中,心理完全健康的个体极为罕见。多数的居民处在相对健康的范围内。因此,以理想化模型规范学生的心理活动,难以起到有效的教育作用。
三、新时期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具体策略
1新时期加强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
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是各学校较为重视的工作,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其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学校应当利用更加先进的教学理念,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例如,学校可利用学生社团的组织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在实践中,艺术教师可邀请学生共同组建歌、舞类的学生社团。通过该社团,学生的课余时间将得到更好的利用,其学习效率也将得到提升。同时,学校应当为社团学生提供更多的演出机会,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的艺术技能将得到锻炼。其次,学生社团是由学生负责运营的组织,日常的排练、演出等活动都需要学生进行调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对组织管理工作更为了解,并对各成员在团队活动中的心理变化产生清晰的理解。同时,教师可在排练、演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对各类表演进行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将得到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因此提升。在新时期,儿童教师的专业能力需要在多方面体现,因此教学活动需要采用更为平衡的教学理念[4]。
2新时期加强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
新时期的学前教育较为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并对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代儿童的日常生活普遍较为充实,因此教师应当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帮助学生快速提高。这一观念不仅是教育机构的要求,也是学生家长的主要诉求。因此,当下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应当加强儿童心理学的应用,并为学生提供新型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可在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出与实践工作相近似的教学场景。通过该场景,学生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有效链接。在具体的应用中,教师可邀请部分学生模拟学前儿童,并依据儿童心理学推断出儿童的思维与行为。同时,部分学生可模拟现实工作中的教学过程,并与模拟儿童的学生开展互动。在这一过程中,课堂内营造出了现实工作的场景,学生通过角色互换,可更为清晰地理解儿童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从而使自身的教学能力得到提升。同时,通过此类教学,教师也可对自身的问题进行反省,并以学生的视角调整教学模式。
3新时期加强学生责任感培养的有效措施
在新时期,教育领域对于教师的职业精神与工匠精神较为关注,此类精神的核心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教师的岗位认可度,这一观念影响了教师对于本职工作的付出意愿。其次是教师内心的责任范围,教师的责任较难考核,因此教师需对自身的行为加以约束。再有是教师的爱心,教师的日常工作较为繁杂,在这一过程中,部分教师会产生诸多的负面情绪,当教师真心热爱本职工作并喜爱自己的学生时,其教学工作的有效性也将得到提升。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例如,学校可定期组织学生到孤儿院开展探望活动。通过此类活动,学生的怜悯心将被激发,并可了解到失去父母关怀的儿童,将逐渐偏离生活的正确轨道。同时,教师应当为学生讲解本专业的社会意义,并将引导学生的人生道路,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目标。通过这样的讲解,学前教育教师将承担起家长的托付、社会的责任以及儿童的信任等诸多责任,其责任意识也将因此得到提升。
4新时期加强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
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中,学校首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表达机会,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以促进其表达能力得到提升。例如,学校可在该专业中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更多的表达机会。在该模式中,教师首先要依据教材规定的内容,制作教学短视频并将其公布在学校的信息平台中。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预习视频中的教学内容并提出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可邀请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并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将得到提升。其次,学校可定期组织讲演活动。在该活动中,学生可根据本专业的特色以及学习心得进行选题并写出讲演稿。同时,教师可对学生的讲演稿提出修改意见,从而使其讲演内容更加精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将得到加强,并养成认真思考后再进行发言的良好习惯。之后教师可针对学生讲演过程的仪态与语言进行纠正,从而使学生的表达方式更加规范。
5新时期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培训的有效措施
在开展心理健康培训的过程中,学校首先要正确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使用“周哈里之窗”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周哈里之窗”将人类的内心世界分为四个部分,其中在隐秘区与未知区,存在一定的阴暗成分。由于隐藏得较为隐秘,因此该部分内容难以被及时发现,其改进过程也较为艰难。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鼓励学生将隐藏区的问题调整到开放区,从而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以暴露。同时,教师应当邀请学生组建互助小组,通过相互扶助,学生的心理问题将得到纠正。其次,学校应当正确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对相关内容严格保密,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开放区将逐渐扩大。同时,学校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开展课外活动,通过此类活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将得到提升。例如,学校可为学生定期举办户外拓展训练活动,通过此类活动学生的身心都将经历一定的磨炼,其抗压能力以及自控能力都将得到增强。
学龄前儿童心理学范文4
【关键词】抚慰;鼓励;静脉穿刺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6-0082-01
方法:
心里抚慰在儿科或门诊输液室等各项护理工作中作用越来越显著,特别在静脉穿刺时对各种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情况的患儿进行心里护理和心里抚慰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也大大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结合临床工作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有效的、合理的方法和措施。
1.配合型(依从型) 这类患儿安静不哭不闹不退缩,依从性较高,只需一名家长协助或无家长协助均可,静脉穿刺时能很好的主动配合护士,作为这类患儿我们应当多鼓励、多表扬、加大赞赏,激发患儿的勇气提高耐受力,让他给别的小朋友做出榜样,让患儿本人感觉很自信、勇敢,得到大家的喜欢。让他告诉别的患儿其实打针一点也不可怕,也对以后静脉穿刺没有恐惧感
2.恐惧型(紧张型) 这类患儿表现为胆怯、脸红、手出汗,反复询问和自语,‘我害怕、我怕疼’等,对于这类患儿静脉穿刺前护士争取能够给患儿一个良好的印象,面带笑容用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主动热情去接触患儿、亲切叫出患儿的名字。对他外表服饰或其他特别的地方进行赞扬,比如‘你的发卡很漂亮,能告诉我在哪里买的吗?我也想有一个。’询问患儿的好朋友、幼儿园开心的事情、学习情况等,有效的语言交流和对患儿有效的触摸使他们感到一种亲近感、信任感和被关心感。给患儿播放喜爱的动画片或喜爱的玩具和书等分散注意力(吃的除外,防止患儿哭闹时导致窒息),降低恐惧气氛,宜选一位勇敢坚强的孩子做表率,缩短穿刺时间,保证穿刺质量,操作时配以语言上的鼓励及表扬,并将其树立榜样,为后来的治疗打下基础,使患儿变被动为主动。
3.反抗型(拒绝型) 这类患儿表现为哭闹、痛苦表情、挣扎、全身扭曲、躁动、反抗甚至逃跑,拒绝护士的任何行为极度不配合,需有他人约束肢体强行穿刺,同时家长也产生焦急及抵触情绪,对于这类患儿首先要做好家长的抚慰工作。孩子是每个家庭的焦点,一旦生病父母亲属格外紧张、焦虑,还有的家属要求护士必须做到一针见血,如果穿刺不成功则抱怨不停甚至用不文明的语言伤害护士的自尊心。因而护士必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把握好自己的角色用诚恳的态度及耐心细致的解释取得家长的信任,打消家长的顾虑和焦灼感,护士要从思想上放松不急不躁,操作时要稳、准、轻、快,这点对于有强烈反抗心里的患儿尤为重要。在不合作的情况下强行穿刺,待成功后再进行鼓励、奖励,并趁机做好宣教告诉患儿生病了就要打针治疗,这样才能使身体减轻不适,很快好起来,要用恰当的通俗易懂的语言、声音,包括动作、手势、眼神 、仪表
态度等和患儿沟通交流使患儿能从思想上接受静脉穿刺,为后面的治疗疗程降低反抗情绪,能够大大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分析结果:正确掌握患儿的心里状态,采取有针对性的心里抚慰,可以有效消除患儿的紧张、恐惧、抗拒等情绪,拉近护患间的关系,使患儿在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治疗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并且大大提高了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减少了不必要的护患纠纷,对提高患者满意度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平.儿童静脉穿刺疼痛的控制
学龄前儿童心理学范文5
关键词:儿童房设计;心理特征;生理特征;设计原则
1 儿童的生理发育特点
儿童的生理发育极其迅速的,其主要表现在身高及体重上的变化最为明显,在2~6周岁的儿童处于学龄前的幼年期,身体处于不断的发育阶段,形体比例正在逐渐形成,但由于体内器官还未发育完全,整体相对比较脆弱。儿童的骨骼以及肌肉等组织器官一直处于连续的发育过程,与此同时不断进步与发展的还有各种运动机能,比如,奔跑、跳跃等。儿童天性活泼,所以幼年期的儿童身体活动较为频繁,好动便是这个时期儿童的“代名词”,所以在进行儿童房活动区域空间设计之前要针对儿童这一生理特征进行一个细致、全面的分析与研究。
2 ~ 4周岁的儿童处于早婴儿时期的幼儿,各器官都处于快速发育中,其表现最为明显的是骨骼的发育,较之于以前的骨骼组织,这时期的儿童骨骼发育日渐坚硬,当同时不应该忽视的是,这个阶段儿童的骨骼依然是很柔弱的,极易发展弯曲变形,且此时期的儿童抵抗力虽有所增强,但相比儿童的其他时期,还是相对较弱,所以在进行儿童房活动区域设计时不但要充分考虑到儿童此时骨骼的特点,而且还要注意儿童免疫力较低的问题。
防止出现儿童房内物品的摆放、材料的选取不当,对儿童的骨骼发育造成不当的影响或患上疾病。在儿童的活动方面,由于该时期的儿童活动机能的增强,身体活动逐渐灵活,活动区域随之扩大。在儿童房的设计上应增加儿童活动区域,并多考虑活动区域范围内的安全性,所以在儿童房的设计上应避免设计不当造成的意外伤害。
当儿童年龄处在4~5周岁时,较比于上一阶段在体质、体能以及身体机能上较之于上个时期有了很大的提升。这个时期的儿童身体免疫力也大大的增强,身体运动机能也更加灵活,同时由于精力充沛,这个时期儿童更加活泼好动,一般性的活动如走路、跑步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活动需求,这个阶段表现出来更多的是攀爬和跳跃,由于强烈的好奇心,驱使着儿童对未知空间进行尝试性的探索,常常表现为用手去触摸物品,甚至把物品放进口中。这就要求设计者更加的细心,在儿童能够触摸到的地方尽量避免放置易碎或者具有危险性的物品,使儿童能够得到充分的保护。
当儿童的年龄得到6周岁,在经历了前三个阶段的发育,儿童逐渐进入身体发育的平稳期,肌肉、骨骼以及大脑的发育还将持续。儿童的大脑皮层的发育日趋成熟,记忆力逐渐加强,儿童的主观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开始构建,并逐渐产生效果,所以此时的儿童房在保证儿童的安全性的前提下,可适当添加引导学习、培养兴趣的物品,增加一定的信息量,例如,防止乐器、画笔画板、认字报、贴画等等。
2 儿童心理发育特点
在进行儿童房活动区域设计时,不可忽视的还有儿童的心理特点,而儿童的心理发育主要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儿童心理发育角度来看,是从简单的心理活动向复杂的心理活动方向发展;从具象的生理需求活动向抽象多样的心理活动方向发展。其次,儿童心理从婴儿早期的条件反射,慢慢发展到具有自我意识的心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目的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心理复杂程度愈发明显,最后,由最初的大部分是遗传因素作主导,慢慢地变为自我的独立性格的养成,这种个性的显现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现出来的。
当儿童处于2~4周岁时,其心理特征相对明显,这个阶段的儿童心理还是以生理需求为主导,表达自己的主观意愿还需靠最基本的语言和肢体来传递,此阶段的儿童对世界的认知还离不开对实际事物的接触,通过视觉、触觉、嗅觉、听觉等等来认知与学习。这时的儿童的行为大部分是无意识的,基本不具有思维和目的性,易引起他们注意力的往往是运动的或是环境中的特殊变化,刺激他们的大脑皮层进而产生记忆。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注意力相对较弱,易被打断或分散,没办法长时间集中在一个点上。但此时期的儿童极其敏感,对事物易产生好奇心,所以在儿童房的设计上应注意考虑到多放置简单、易读的物品,使儿童无意识的产生大脑活动。
5周岁的儿童正处于童年早期,这一时期儿童的语言能力、活动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升,活动范围也进一步扩大,有更深层次的认知需求,由最初的仅仅依靠行动的思维模式,渐渐的演变到能够依靠表象进行思维的模式。同时儿童这个时期对周围的事物也有了最初的印象,记忆也在这个阶段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儿童的有意记忆也渐渐的增多了,此时儿童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能够根据自己已有的对于空间的记忆和对于事物的理解,在脑海当中将这些符号性的东西进行重组,从而大大促进其大脑的发育。在情感上,儿童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对周围人群的关系渐渐有了了解,渴望被关注、被爱护的情绪也日益高涨。儿童在这个时期也渐渐有了相别的意识,对周围的事物开始发问,探知欲望增强,观察力也在这个阶段提升的非常迅速。此时对于儿童成长空间的设计来讲,应该更加注重温馨气氛的营造,同时继续加强空间内可读性内容,便于促进儿童身心共同成长。
6周岁以上的就属于童年期的少儿了,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语言表达,理解能力都发展很快,对于一般性的事物和社会关系能够清楚的理清,社交能力也在慢慢增长,很多行为习惯渐渐开始养成。由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处于学龄儿童,从学校系统的学习中,集体的生活中接触到了很多的信息。思维方式也渐渐由具象思维模式向抽象性思维模式过渡,抽象思维的能力日益提高,情感的需求,自我的意识会更加强烈。儿童原有的认知水平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在新的环境当中有了更高的认识目标和要求。此时他们能够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情绪想法,有意识的记忆和思考继续增加,思维的逻辑性开始形成,对周围环境的认知也不再仅仅的停留在表象的层面,认识世界的能力慢慢增强。这个时期的儿童好奇心和求知欲更加强烈,并且慢慢出现一些具有倾向性的选择,例如对事物有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能够说出自己喜欢什么,性格特征也越加明显。对于自己空间的独立性有了一定的要求。在这个时期为了更好地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需求,在空间设计上,应该更多的与儿童沟通,在综合考虑之后从每个儿童的自身特点出发,营造一个他们喜欢的成长空间,让他们的归属感更强烈,有利于儿童心理健康的成长。
3 儿童房活动区域的设计原则
3.1 趣味性原则
儿童因其心理特点,所以游戏是儿童认证世界的首要方式,占据了儿童每天的绝大部分时间。儿童游戏是指运用一些知识以及语言,并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肢体运动和语言表达的益智活动。常见的儿童游戏形式多种多样,如搭积木、互相追逐、喊叫、角色扮演等等。在儿童的不同年龄段,游戏的方式、活动区域也随着年纪增加或变得不同。儿童性别不同,游戏也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明显的区别,比如3岁以后,男孩更倾向于肢体游戏或角色扮演游戏、所需的活动区域也扩大很多,而绝大部分的女孩更倾向于语言游戏、摆设类游戏,活动区域相对较小。所以在儿童房的活动区域设计需针对儿童的特点增加儿童房的趣味性。
3.2 安全性原则
在儿童房的活动区域的设计中,安全性原则是不容忽视的,更是每一位父母在儿童房设计上首要考虑的问题。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不同于成年群体,他们没有健全的自我防范意识,也不具备辨别安全与否的能力。儿童房内所有的构成要素、防止的物品都需要严苛的保证儿童的安全,杜绝出现任何安全隐患。通过上述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分析,我们得知处于儿童期的孩子格外活泼好动,而且2~6周岁的学龄前儿童已经有相当的身体机能和活动范围,在进行设计时要格外用心防患于未然。
3.3 特殊性原则
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育成年人相比,其心理与生理发育还不完全,在儿童房的活动区域设计时,我们不但要遵循人正常的生活、使用规律以及原则,同时还要兼顾的考虑儿童特殊的生理需求以及心理感受。处于学龄前儿童早期的儿童在心理上活泼、好动、好奇,对周围环境极其敏感,又不具备成熟的适应性,因此对儿童房的活动区域的设计需要进行细致的调整、安排。以最大程度的符合儿童的心理以及生理特点。
3.4 整体性原则
自然辩证法中曾提到,任何事物都是由若干个体或对象在一定的结构基础上有机整合统一的。所以儿童房的构成要素,应在色彩、风格、形态等方面做到协调统一,需要在设计思路、设计定位上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贯穿始终。视觉设计上作为信息传递的第一要素,是儿童房设计的整体性原则的重中之重,而视觉设计又分色彩、形态两方面。儿童房的视觉设计可以表现出相应的设计风格,也可以营造出一个氛围,或者创造出一个场景,色彩的选取与形态的搭配就要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否则会及其不和谐,导致设计的失败。而且2~6周岁的儿童正处于认识世界、了解知识的初期,给予孩子一个正确的世界观是极其必要的,如果在儿童的设计主题、色彩、形态随时组合使用会给此阶段儿童造成认识上的混淆、严重影响其对事物的正确认知。
3.5 发展性原则
儿童房,作为1~18周岁孩子的生活、休息、学习区域,其设计上不能只强调表现某一个年龄阶段儿童的特点,这样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兴趣与爱好等方面的转变就将不能满足整个儿童阶段的需要,重新设计便浪费人力与物力,所在儿童房的设计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伸缩变化性,即具有良好的发展性。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2~6周岁儿童的生理及心理的逐一分析,并结合儿童房各构成要素,提出儿童房在儿童2~4周岁、5周岁、6周岁时应该注意的几项原则,既迎合儿童心理特点,增加儿童房设计的趣味性,增加认为与学习功能;确保儿童房在电源处理上、儿童家具的选择上、儿童活动区域上、灯光选择、入门的特殊处理上的安全性原则;儿童的特殊性的特殊设计原则;儿童房主题、色彩、形态的整体性原则;儿童房在家具、色彩上的发展性原则。设计师在设计儿童房时只有在满足以上几种原则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才能保证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史小娟,杨创创,等.儿童居住环境设计的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
[2] 卢晓欧.儿童家庭活动功能区中家具的色彩设计[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1.
[3] 黄星华.论儿童年龄对儿童房设计的影响[J].室内设计,2008.
学龄前儿童心理学范文6
关键词:幼儿园;多媒体;教学相长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正以一日千里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各种新生事物不断涌现。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也给我们的日常的工作生活提供了便捷的条件和多种可能。它以无孔不入的渗透力将我们带入了信息时代,它的日益广泛的运用也是信息时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
一般认为,多媒体技术就是“计算机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包括文本、图形、图像、音频和视频,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系统并具有交互性”。而实验心理学的研究则表明,在人类感知信息的途径当中,视觉和听觉系统两项占90%以上,而其他感知系统诸如嗅觉、味觉、触觉等加起来则不到10%。这说明,眼睛和耳朵是我们感知世界最为重要的器官,通常所谓的“耳聋眼瞎”的说法即意味着感觉功能的大部分丧失。
多媒体技术正是顺应这种研究结果的产物,它运用视听兼备的独特优势,可以全面而立体的充分刺激人类获知的信息,而对于幼儿来说,这种优势则更为明显。我们知道,儿童期的培养和教育对于一个人将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在这个阶段,人的语言、思维、智力乃至身体都是发展极快的时期,可以说是人生“基础之基础”。正如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言:“如果儿童能部分地解释成人,那么我们也能说儿童的每一发展阶段能部分地解释随后发生的每一阶段。”因此,笔者以为,要使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法富有时代气息,以适应孩子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在幼儿园开展常规教育活动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知识,以开阔幼儿视野,丰富幼儿知识,激发幼儿潜能。如果幼儿园能根据幼儿学习的特点,有目的地开展多媒体教学,积极创设教学平台,就可以充分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有效改变传统幼儿园单一的教学模式,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幼儿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早期智力的开发,对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大有裨益,使“教学相长”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具体而言,在幼儿园开展多媒体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点好处:
第一,多媒体技术更加形象直观,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幼儿园教育的对象是学龄前儿童,他们的年龄小,但是兴趣广泛,注意力容易分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无意注意在年龄越小的幼儿群体中表现得越明显,有意注意倒占次要地位,这也是为什么婴幼儿注意力更容易转移的原因。基于这一特点,鲜明、突出、新颖的具体形象就更能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而多媒体技术则正好可以利用对比鲜明的色彩、灵活多变的图画以及优美动听的声音配合有效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兴趣。对于某些知识性较强的内容,也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技术优势,实现生活情景的逼真再现,使得静态、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更加富于动感、形象和充满趣味。在这种情形下,就更易于营造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诱发幼儿的情感共鸣,促进幼儿的认知欲望大幅提升,进而在不知不觉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始终保持一种最佳的学习状态。
第二,多媒体技术能够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教学效果的优化。
多媒体可以创造美妙的教学情境,它通过美轮美奂的时空变幻、全面立体的视听结合、万紫千红的色彩变化、抑扬顿挫的语言表达以及和谐完美的师生互动,有效地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在人机共同作用的交互式情境中,幼儿认知的内容可以在动静、虚实、远近、快慢及大小之间快速转换和传递,传统意义上的时空局限在动态化的模拟当中被打破,使幼儿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接受。特别是迅猛发展的动画技术可以表现生活中某些幼儿无法亲自感受的事物,通过这种技术,可以有效拓展他们的视野,充分激发他们的感受力、认知力、创造力和想象力。
第三,多媒体技术丰富多彩的信息,有助于幼儿素养的全面形成和发展。
近年来,在一些大中城市,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已成为当今教学领域的热点,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将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特别是多媒体技术所提供的丰富多彩的信息,将更加有助于幼儿素养的全面形成和发展。
众所周知,人类正进入一个以高科技为导向的知识经济时代,世界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才的较量,幼儿是我们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我们社会主义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运用多种手段实现这一目标也是我们幼教工作努力的方向。而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孩子在教师潜移默化的熏陶中不断提高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审美力和创造力,使他们的人生“第一课”走得稳健而踏实。
总之,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只要能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尊重幼儿,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就一定能够使我们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以上是笔者对多媒体教学在幼儿园中运用的好处的几点粗浅看法。当然,就西部地区一般县级幼儿园的实际情况而言,全面实施多媒体教学尚有一定的困难。主要的问题在于硬件设施投入不足,教职员工制作课件的能力尚须培训和提高,市面上很少有与教材相配套的多媒体软件,而网上下载的商业幼教软件,很多对幼儿园教学的适用性不强等。但是,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及国家对幼教事业的大力支持,这些问题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钟玉琢,等.多媒体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