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就业趋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就业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就业趋势

计算机就业趋势范文1

关键词:计算机;技能;专业;素质

1 计算机专业在职业化教育道路中的发展历程

1.1计算机专业的起步教育阶段

自20世纪80年代的中期,随着个人计算机在我国的传入、普及,计算机专业在高校中也掀起了一阵阵热潮。但计算机专业的定位并没有特色,只是单纯的注重理论教育,使得应用操作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而且高校由于定位不准确,造成了培养出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只有较少的高校能够进行应用操作的着重培养,从而成就了当时的银行、证券等金融系统的操作人员。所以在专业技能的素质教育培养基本上是空白的,处于起步阶段。

1.2计算机专业的提高阶段

在90年代的中后期,互联网迎来了迅猛发展的阶段,而社会对该方面的人才需求也迅速增长,这使得众多的高校以此为契机,紧抓机遇,发展计算机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并且这一阶段不仅仅局限于培养具有基本计算机应用操作的学生,更注重专业技能素质教育的培养。在计算机专业定位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为了培养更优质的复合型人才,高校也不再进行扩招。在这一阶段,社会对计算机毕业的学生也更为注重专业素质,对计算机在范畴内的常见问题解决方法也是考察的一个方面。在提高阶段对专业素质教育的培养,是进行核心专业课程的设置,如计算机维护、网络交换设备安装与调试、网络安全与维护、数据管理与恢复等。如表1为计算机专业课程所对应的能力培养。

1.3特色的持续发展阶段

在06年之后,我国又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进行了深化的开展,并将地方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结合,从而来让高校的各个专业依托行业进行发展。就计算机专业而言,其会更多的与企业进行合作,通过社会实践操作与课堂理论教学相结合,来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2 计算机专业技能素质教育发展方向

2.1培养学生在专业的课本中挖掘素质教育精神

由于素质教育的发展,在计算机的专业教学中素质教育也都蕴含在课本中,在教学内容中,对专业素质的要求也不断地深化着学生的内心。教师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要避免灌输式的教育模式,通过引导来让学生自己体会所内涵的专业素养。如在《计算机组成原理》的专业课学习中,要将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在计算机理论中的探索及精神进行讲解,从而让学生在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对专业素质的认知和学习。

2.2让学生拥有计算机专业辨证与全面的思维方式

对理科男来说,在思维方式上总是存在片面性,过于强调事物的对错,而无法用辨证、全面的思维方式来思考专业问题。由于学生的设计想法不同,就会使得学生的方案在分析和设计上都有所不同,这便是一个探索和创新的过程。这样可以提高专业素养,培养自己的思维创新能力。

2.3在实验课中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

当前的大学生大多都是没有经历过一些影响较大的挫折和失败,心理素质较差,而在计算机的实验课中,往往学生要不断地反复调试每一个实验,这个过程也是在考验学生的心理素质及毅力,如果坚持和认真下去,自然会收获成功的喜悦。例如在对程序设计类实验的上机操作中,学生可能花了很久的时间来编写程序,却在运行中出现了各种错误提示及与实际不符的现象。为此实验指导教师要鼓励学生和引导学生,有耐性的对待问题,并要锻炼学生自身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拥有顽强的毅力。学校要建立结构层次一体化的实验教学基地,从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将企业职能培养、创新课程教学与项目驱动实践作为三维,来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2.4在课程设计等环节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团队意识

学生在课程设计等实践性的教学环节中,不只是具有较高的个体素质就可以攻破难题。还需要有将强的合作协调能力。让学生在计算机的实践教学中不仅个体能力得到培养,还锻炼了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利用不同的单位、学科甚至是行业人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来完成科技活动。

2.5专业教师也要加强队伍建设

由于高校教师其专业知识水平及人文素质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所以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并增强教师在教学技能与经验上的积累,从而教师的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并利用各种形式来对教师进行专业技能的定期培训,在拓展教师知识视野的同时,还要增强他们的人文素养,并将这种素养渗透人教学中,来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计算机专业技能素质培养。

3 总结

高校计算机专业在发展中,要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同时,还要注重专业素质教育,让学生真正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利用自己专业的优势,及学校特色化的教育,使学生在专业化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而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1]黄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项目教学改革探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01)

[2]赵雪.浅析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06)

[3]殷秀云.《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改革探讨[J].商.2012(15)

[4]王巧玲,沈慧娟.应用型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3(06)

[5]杨子瑕.浅谈高职计算机硬件教学改革[J]. 网友世界.2014(05)

[6]王东晓,秦娜.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探析[J]. 信息通信.2014(04)

计算机就业趋势范文2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卓越工程师;计算机专业;全程式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8-0053-02

一、引言 

计算机专业教育模式成为制约计算机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广西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于2013年列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其定位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优化“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适合自身情况的高素质工程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为此,选择与学术型培养目标错位发展的道路,以产学研合作为依托,以强化培养学生实践、创新和创业能力为主线,培养“厚基础、重实践、富层次、强适应”的计算机工程技术人才,完成以工程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具有体系化和全程性特征的计算机工程实践能力训练。本文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如何建立涵盖校企联动、职业认证考试、学科竞赛、工程实践等环节相融合的、丰富多样化的计算机专业实践体系进行探讨。 

二、构建以全程式培养为目标的实践体系路线图 

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及有关文件精神[1],借鉴国内外计算机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将工程教育理念贯穿整个培养环节,以反映计算机产业的主流技术和最新发展的课程体系改革与能力训练建设为核心,有针对性地制订“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形成“1.5+1.5+1”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1.5年时间在学校基本完成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1.5年时间在学校以注重实践环节、强调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完成工程基础教育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基本的工程意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累计1年时间在企业完成课程设计、工程项目实训、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职业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班(以下简称“卓越班”)教学计划的特点体现在“专业课程、工程实践、资质证书、科技竞赛、创新创业”相融合,即通过校企联合培养、认证考试、学科竞赛、工程实践等一系列形式丰富的实践活动(概括为“全程实践驱动”模式),实现以学科竞赛和实践项目结合为主的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基本思路如图1所展示的全程实践体系的培养路线,主要措施如后文所述。 

1.能力进阶式的校企分阶段联合培养。反映计算机产业的主流技术和最新发展的课程体系改革与能力训练建设为核心,有针对性地制订“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其中,重点保障累计1年时间在企业完成课程设计、工程项目实训、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职业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以“专业能力进阶”培养方式[2]对教学计划进行科学合理安排,多维度、交错融合、螺旋式提升学生的综合工程应用能力,通过项目内容侧重点的差异和目标要求的分级,结合相对比较成熟的探究式教学思想,最终达到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化能力培养的目的。 

将“卓越计划”能力进阶的系列化探究式教学项目设计成三个层次:基础项目、综合项目和企业项目。基础项目针对大二学生,主要让学生了解一个项目的基本构成,体会项目实施的具体流程;综合项目针对大三学生,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阶段,一般设计为基础项目的继续深入和水平提升,在完成项目基本构成的前提条件下,主要要求学生实现较高的技术指标,达到实际工程现场能够应用的目标;企业项目针对大四学生,主要要求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过程中寻找和发现项目,最好是能够实现企业的技术革新或者技术改造,完成后能够为企业创造相应的效益,这是真正的项目体验。 

2.实践教学与国家行业工程师标准接轨。结合计算机技术专业的特点,依据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培养的原则,通过调研归纳总结计算机职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设立职业认证教育实践教育环节,按照行业工程师的知识体系修订相应的实验计划和方案,实践教学训练的内容与行业资格标准的对应[3]。同时,参照国家“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要求的工程师标准,要求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学生选择一个或若干个工程师资格申请认证,了解相关工程师技术资格要求的知识体系结构,有针对性地、较系统地掌握计算机专业核心知识和应用技能。一般要求学生达到中级资格以上的标准。 

在校企合作教育实施过程中,按照工程师职业角色需求动态组织“模块化”课程群模式,组织软件设计工程师、网络工程师、信息系统集成工程师等课程群,突出知识主干,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更主动、更积极地去学习,并注重培养工程师的职业道德与素养。演练项目过程要贴近真实的企业项目过程,在实际演练过程中强调“落地”,努力做到从学校到企业实训的平滑过渡。 

3.为每个“卓越工程师”建立工程教育导师组。为每个“卓越班”的学生确定“工程教育导师组”,导师组由研发能力较强的高校教师、企业高级工程师和一线工程师的不同层次人员组成,导师组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5~8学期的教学计划(包括专业选修课程、实践能力培训和科研计划等),共同完成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的指导等工作,重点培养学生在课程实践、项目研发、社会实践、课外科技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 

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为核心,与企业合作建设若干个应用型人才实训中心或者联合实验室。校内实训中心或者联合实验室由学院提供实验设施和场地,学校根据企业要求,与企业共同组织他们进行前期培训。在校内实训考核通过者将输送到企业充当见习工程师,到企业校外实习基地参加真实项目实习。 

4.构建层次化的学科竞赛体系。继续倡导和支持软件兴趣小组、计算机与网络协会等多种形式的学生学术团体,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专业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在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标准指导下,层次化的学科竞赛体系模型不仅仅是多增加一些竞赛类别或者是多安排一些实验和实践环节,而是根据低年级到高年级各个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知识结构、不同专业技能,整体设计一套适合于各个年级的完整学科竞赛体系。将各种竞赛分为多个层次,既有面向广大同学的基础性竞赛,也有面向尖子生的综合竞赛。主要包括面向本科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和计算机基础应用等基础知识竞赛,以活跃思维、激发对学科专业和工程设计的兴趣为目的。面向本科二、三年级组织开展软件技能竞赛、网站设计竞赛等,着力训练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综合运用和实践动手能力。面向本科三、四年级组织开展以实际工程为导向的学科综合竞赛,着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能力、团队协作和沟通等软技能,注重作为一名卓越工程师所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学科竞赛在较大程度上能推动专业课程与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起到学科竞赛反哺教学的作用。 

三、效果 

自2013年1月起,广西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展了“卓越计划”培养试点工作,从大三开始按照定制的教学计划学习,同时聘请了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一起组成导师组,共同指导学生,通过工程项目提供实践机会。 

专业以国家级校外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为依托,在企业建设了大学生实训实验室,以接纳学生实习;同时,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实习基地合作建设,企业与学校开展了更深入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合作,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取得更实际的产学研合作成果。 

与普通班学生相比,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学生已成为竞赛获奖、申请软件著作权等成果的主力:参加2013—2015年工信部“蓝桥杯”全国软件人才设计大赛三年获得全国总决赛奖项20余项,近3年获得软件著作权近20余项。在职业资格认证方面,卓越班学生首次参加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一次性通过率达到67%;参加中国计算机学会(CCF)的CSP软件能力认证也取得较好成绩,多数同学超出全国平均分数线。学生反馈通过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切实认识自身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差距,强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技术热情,锻炼了学生的编程能力。 

四、结语 

从已经开展的工作来看,无论是企业还是学生,对参加工程的全程性都持正面的积极支持态度。我们将继续以全程互动为指导思想,及时总结“卓越班”的培养经验,改进“卓越班”实践培养方案和计划。重点落实和推进工程教育中心的建设,完善中心的运营机制和方案,探讨如何从比较纯粹的实践基地向产学研基地提升,发挥学校的师生资源优势,实现依托于实际工程项目的校企共赢。同时,探索“卓越计划”经费的自我造血机制,通过落实和深化产学研合作方式,吸引企业投入经费到“卓越工程师”的工程实践和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30-32. 

计算机就业趋势范文3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策略

引言

从2001年到2015年,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毕业人数从114万增加到了749万,毕业生数量巨大,国家和社会承受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其中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2015年毕业了8万人,且2015年招录的理科中,计算机专业录取人数达到9万人,计算机专业巨大的招生及毕业人数,进一步推动相关行业业内竞争激烈。该专业就业呈现以下特点。

1招生及毕业规模大,就业竞争激烈

招生及毕业人数的急剧增加,使计算机专业就业从往年的炙手可热温度开始下滑,从计算机专业开始招生时的学生未出校门就被大企业单位预订一空,到现在和其他专业同台竞争走向就业招聘会市场,计算机专业的吸引力已渐渐出现减退现象。这种形势的产生有着毕业生数量增加,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趋向于供求平衡,甚至供大于求趋势的原因,也有全球经济不振,各行业求职择业难度都在增加的根源性因素。同时,随着社会经济产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计算机专业用人单位也开始深入思考本单位各岗位所需的专业复合型人才,更加有针对性招收高层次、实用型人才,企事业单位希望招收来的求职者可以很快适应工作节奏,尽快融入单位工作氛围,招聘单位倾向于招收有工作经验的计算机专业求职者。据麦可思《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属于2011年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红牌警告专业是连续3年失业量较大、就业率低的专业。

2相较于其他专业,专业优势逐渐减少

计算机专业开始之初,是以计算机普及为前提的,当时社会大众的计算机知识还比较匮乏,大部分甚至都不会计算机最基本的操作和使用,甚至只看到过计算机实物,最早开设的计算机相关专业培养出的毕业生相较于社会普通人在关于计算机知识及操作方面有着巨大的技术和知识优势。但随着计算机迅猛的普及和应用,计算机相关使用及知识已深入大众人心,且依托计算机知识开设的工科、理科如测绘、工程、机电、自动化等专业已蓬勃发展,计算机专业与通信工程、自动化、电子技术、电子商务等相近专业间相互挤占就业岗位,就业空间逐渐“缩水”。且相关专业的学习是以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为基础的,与计算机相关的各交叉专业学科已在各高校日益普及和学习,以上情况进一步减少了计算机专业培养学生的就业优势,且在现今高校此特点日益明显。

3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由于我国各高校关于计算机专业招生及专业开设盲目上马,造成培养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急剧增加,计算机专业已经作为教育部关于学生就业的红牌警告专业,总体出现相关专业的供大于求的状况,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求职待遇降低,求职难度不断增加,且已就业毕业生失业率较高,出现跳槽情况容易发生;另一方面,我国IT高等人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计算机专业高等技术人才匮乏,导致部分招聘企业招不到理想的相关专业人才,造成了计算机专业部分毕业生结构性失业情况突出。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虽然严峻,但从长期市场来看,对计算机专业的总体需求量还是存在的。很多专业人才非常受到市场青睐,如软件开发方面,缺口很大,薪金亦不菲。现在还分离出了新兴的“软件工程”专业,一些实力较强的院校还成立了软件学院,它们起点高,理论新,学费也较贵。而硬件维护方面,由于技术含量不是很高,本科生常常被一些技术比较出众而身价又比较低的职校生抢夺“饭碗”。

4形式分析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趋势,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作为在该专业学习的大学生,为应对求职择业,应着力做好以下几点工作:①充分了解就业形势,打造就业核心竞争力。作为计算机专业学习的大学生,应从入校开始就培养对本专业的兴趣,充分了解专业特点及深层次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应扎实学好专业知识,在掌握书本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和加强学习实践;应重视本专业技能证书的认证和考取,关注各个证书的考试阶段性分布情况及时间,专业技能证书是求职择业的敲门砖。应扎实学好专业知识,做到行业内的精通能手,行业内懂一切,其他行业都懂一点。②应积累求职择业的基本技能。

5结语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虽日趋严峻,但相信通过在校生认真学习和准备,科学制定学习和实践计划,做好顶层设计,必将取得就业成功。

参考文献:

[1]李红霞.跨文化交际中时间观念的差异和对策[J].科技信息,2014(8).

计算机就业趋势范文4

【论文关键词】提升 计算机专业 就业竞争力 实践能力

【论文摘 要】由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分析其主要原因,存在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和多数毕业生实践能力弱等原因。针对以上原因提出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建议:明确就业目标及方向和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提倡学以致用,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管理,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近年来,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下降,部分学生一毕业就意味着失业。专业人士认为主要是高等院校扩招后,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加,而就业需求增长速度过小引发这样的后果。2007~2009连续三年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中,计算机专业的就业率也迅速下降,达到历史最低水平,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排名第2[1]。此种现象是否纯粹属于该专业毕业生过剩和就业需求不足产生矛盾的必然结果?经过调查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例如,智联、中华英才网等知名招聘网站,网络工程师等IT相关职位常年处于招聘热门职位前列,每一天的招聘信息竟达到万余条[2]。是什么原因造成毕业生就不了业、而用人单位也招不到人才?

1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竞争力弱的原因探析

就当前我国计算机专业教育现状及学生就业情况来看,普遍存在就业竞争力弱且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难,而用人单位招不到所需求人才;其次,各种计算机职业培训学校招生和就业十分火爆;第三,高职高专学生就业呈上升趋势,普通院校毕业生就业呈现下降趋势。究其原因,众说纷纭,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作者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1.1 教学内容陈旧,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计算机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层出不穷,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育在强化专业基础的同时,还应结合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传授新知识和前沿技术,让学生能学以致用、且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当前主流计算机培训学校每18个月左右教材进行一次动态更新,教学过程融入主流的技术和产品,使学员掌握最新的技术;师资通常拥有5~6年的实战经验,多数担任过研发一线的项目经理。然而据了解,为数不少的高校还在使用5年前出版的教材,有些课程甚至还基于Windows 95/98平台进行授课,教材更新慢,新知识、新技术很难快速进入课堂。同样,高校里为数不少的计算机老师多年来工作仅限于课堂教学,没有更多的实战经验, 由此师资不能及时更新知识结构, 跟紧计算机科学前沿的发展, 也是计算机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主要因素[2]。

1.2 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实践能力弱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然而高校的扩招使得进入高校的门槛逐级降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有下降的趋势,使得多数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由于教学资源配置跟不上扩招的速度,师资、实验和实践条件不能充分满足教学需求,加之师生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不够、实践环节的考核的复杂性和难操作性等众多原因,很大程度上造成学生实践能力差。这也是很多用人单位不想招应届毕业生的主要原因。正如摩根资本与投资集团公司中国总裁刘建华曾说过:“我们不会轻易去用毕业生,因为招聘应届毕业生,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成本去培养。应届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很差,比如,像一些基本的办公技能,传真机、打印机的使用,都得手把手的去教。”[3]

2 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建议

要提升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作者多年主管毕业生实习工作和就业指导,结合在用人单位的反馈和,就学校和毕业生力所能及的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2.1 及早进行专业和就业指导、明确就业目标和方向,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

在本科学生大一入学就建议开始专业指导和就业指导,通过课程和讲座相结合的方式,给学生介绍专业知识体系、主要就业方向及所需的专业素养。让学生在大学一年级起就了解计算机专业的知识体系、主要课程、就业方向及相应的专业素养,有利于他们在夯实基础知识基础上进行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进入大学三年级后,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就业倾向等引导学生选择专业方向(如程序开发、网络工程、嵌入式系统等),并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指导学生进行课程选修,同时在毕业设计选题和毕业实习等主要实践环节也要依据学生的专业方向进行,从而构建合理的专业知识体系。

2.2 优化课程结构、提倡学以致用

学校应结合计算机学科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要求,为保证教学内容的延续性和先进性,定期修订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同时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紧跟专业发展的方向,使学生能够及时掌握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新技术和新知识。同时在主干课程和专业方向课中紧跟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和社会需求,采用主流技术、方法和平台进行教学,使学生所学

知识能在今后职业生涯中发挥作用,做到学以致用。

2.3 加强实践和实验教学管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实验和实践教学是计算机专业教育中比较重要的环节,本环节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决定了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也是用人单位对应届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最不满意的地方。就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措施作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科学合理地安排实验教学内容,增加课程设计和综合设计内容,做到难易适中且实验任务不能过重,如果多数学生无法正常完成的实验就没有开设的价值。第二,加强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的指导、管理和考核工作,重实绩和实效,通过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同时也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和工作业绩。第三,建立、健全实验教学的考核体系,由于实验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有效的考核方式将极大督促学生动手提高操作能力。第四,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科研和项目开发活动,提高科研和项目开发水平,同时也尽早了解社会需求。

2.4 认识不足、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当然,计算机专业学生也需要看清就业形势,认识自身不足,有意培养自身道德修养、语言与书面表达能力、组织与社会活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诚信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能吃苦精神,加强基本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也要积极参加各种竞赛、比赛活动,参加与专业及专业方向相关的主要认证考试(如软件设计师、网络工程师、各种厂家或专业的认证考试)。

3 结语

总之,通过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通过建立完善、合理的知识体系,强化实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专业和就业指导,做到学以致用、紧跟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全面提高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等措施,将极大的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毕业生学生就业困难、用人单位要不到所需人才的难题才能得到逐步解决。

参考文献

[1] 麦可思研究院. 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年.

计算机就业趋势范文5

1社会需求的影响

在现今社会,信息化及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使得计算机行业市场在总体上呈上扬趋势,但具体到各行业间又会出现需求不均衡的状态。目前来看,计算机行业的人员呈橄榄形的结构状态,即初级计算机人才与高级计算机人才同样缺乏,特别是应用型的专门人才极度缺乏。因此,在中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中,就要适时调整培养方向、培养模式以及授课方法,达到既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又能为社会培养需要型人才,提高学生毕业以后的就业率。

2中职学生自身特点的独特性

众所周知,选择进入中职学习的学生,很大一部分都是与高校失之交臂的人。这一批同学在中学时代,大多属于底子薄、自控能力较差一个群体。在调查中显示,他们对于未来的人生没有规划,更谈不上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以及制定条理清晰的学习计划。因此,针对这类学生的特点,教师的授课方式就必须要相应调整。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在帮助其找对人生目标和学习规划上,首先使其明白就业方向,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改善对策

1根据学生特点实现层次性教学

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针对性教学。例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一样的课堂作业以及作业要求,这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积极性。另外,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基础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帮助、带动后进学生,先会带动后会,最终实现大家共同进步。在全班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自愿学习的积极性。

2针对就业形势调整授课内容

学习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服务社会,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跟紧当前的知识更新和就业形势的变化。首先是要选择一套和就业导向最贴近的教材作为授课载体,找到最贴近计算机最新技术的教材,并据此制定教学方案。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依赖教材,教师本人要多关注社会动态,了解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同时要引导学生开拓视野,多学习课外知识,及时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相关内容,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已更好的融入社会。

3不断改进授课模式和方法

中职教师授课的模式和方法不尽相同,但最终都要按照要为社会培养有技能的学生的宗旨。这一点在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有明确的提出:“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因此,中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以教材为辅助,更多的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水平,将教材中所学内容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拓展。可实行分组教学的方法,给学生设定有目标性的任务,并将完成程度与奖惩挂钩,以调动学生自己动手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培养他们实际动手的能力。

4引导学生考取相关证书

中职教师要了解计算机行业所需证书,以及每一种证书的含金量。在计算机应用上来说,计算机操作和应用方面的证书,会对同学的就业增加不少砝码。在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讲解证书对于就业的重要性,引起他们的重视,在班级甚至全校内掀起提升技能的风潮。同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考取适合自己层次的证书,帮助学生少走弯路。让学生们能够达到“一张文凭、多种证书、一技之长、一专多能”的标准。3.5成立“产学研”合作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简单来说就是学校与企业联合,由企业提供项目,学生与教师直接参与到项目的建设中去。这种实训模式是教育部大力提倡的,是最能实现学生与企业“双赢”的一种模式。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来说,尤其适合。在这种模式中,可实行“CDIO工程教育模式”,即:C代表构思、D代表设计、I代表实现、O代表运作。在这种模式,学生可以直接参与网络设计与运作的全过程,积累大量工作经验,为以后步入社会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计算机就业趋势范文6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实用型人才;教学改革

随着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普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我国有了很大的发展,计算机专业的教育也有了一定的进步。高职高专如何根据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及时调整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向及教学方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类人才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

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是由社会发展大环境决定的,我国的国家信息化进程已经并将继续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产生重要的影响。

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深入,计算机专业的就业领域也逐渐扩大,毕业生可在科研、教育、企业、事业、技术行政管理等单位或部门从事计算机教学、软件开发与维护、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等工作,可从事的职业岗位包括软硬件开发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技术支持工程师、信息工程监理工程师、网络集成工程师、系统管理员等专业技术岗位等。然而,就业选择面如此之广的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却面临着就业的难题。

二、计算机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不是人才过剩,而是供需结构性失衡。无论是按照高等教育理论的发展,还是在实际办学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基本的实验方式、方法与应用技能,对专业学生应要求具有必要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技术开发、应用能力。

造成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几个:

1. 专业定位与社会发展脱节。

高职高专教育在计算机科学理论研究与知识推广方面有比较好的优势,但对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却有些单一。

2. 教学方法与内容陈旧。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仍然沿照多年前的专业设置方案,未能与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与计算机应用的发展同步前进。

3. 实习实践环节缺乏。

大多数高职院校以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作为实习实践的环节,这些实践环节存在着学科片面性、与企业应用脱钩、缺乏系统的、全面的、充分的实习实践环节。

4. 师资建设滞后。

教学一线的教师多属于理论型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无暇从事应用项目的开发科研工作,缺少实践应用经验,无法在计算机应用上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指导建议

三、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为促进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发展,为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需要对现行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1. 转变教学观念,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的。多数院校以培养理论型、研究型的计算机人才为目的,这种培养理念符合计算机技术在我国发展初期的需要,在当时的条件下,计算机技术处于理论研究与推广阶段,发展趋势缓慢,理论研究有助于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发展。院校应抛弃以前的教育模式,跟上社会的发展,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密切结合社会的发展动态,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2. 改革教学体系。

教学体系设计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同时注重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协调发展。

3. 开展校企合作,建设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习基地。

专业课程的学习及其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对该门专业课程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应用能力。在企业应用中,需要综合运用多门专业课程的理论及其应用知识。实践出真知,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可以尝试开展校企合作,建立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习基地。开展校企合作,既是把学生送入企业中实习,观摩、学习、参与企业的生产环节,这可以让学生更早地与企业接触,深入了解企业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对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掌握业界内计算机最新的发展趋势;建立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习基地,可以让学生有参与项目开发实践的机会,并力争使学生们参与一个或多个企业实际应用项目的开发过程,从项目需求定义、项目设计、项目开发、项目测试运行到项目维护。经过这个过程的学习与锻炼,同学们能将理论课程的学习与实践能力应用结合起来,一方面加深了同学们对计算机专业应用的了解,增加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性,另一方面,企业应用项目有一定的复杂度、时间限制,对同学们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在有压力的驱动下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锻炼了同学们与他人沟通协作的团队精神。

4. 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教学模式对师资队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不仅具有理论教学的能力,而且还应具有项目设计开发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具备相关实际应用开发经验,在教授理论课程时,能够深入把握课程的要点,并结合具体应用实例进行讲解,在教授实践实习课程时,能将应用项目的问题分析得很透彻,条理清晰,便于同学们理解与掌握理论与实践知识,而且能够在学生专业技术上、就业上给予积极的支持与帮助,同时也树立了应用型人才的一个榜样。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实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使培养的学生能很快进入工作岗位,就需要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院校需要改变原有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改革教学体系与课程设计,积极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学生实践实习基地,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张典兵.高校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教探究.2006(2)

[2]李志仁.办学特色:高校发展的生命线[J].计算机教育.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