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经济的基本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当前世界经济的基本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当前世界经济的基本特征

当前世界经济的基本特征范文1

【关键词】金本位制;国际货币体系;内部均衡;外部均衡;汇率

2008年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以后,特别是最近两年持续发酵的的欧债危机和今年成为热门话题的安倍经济学,让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美元、欧元、日元等汇率剧烈波动,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和经济形势随之大起大落。为了寻找一个相对稳定的货币之锚,很多人将目光瞄准了价格不断上涨的黄金,预测甚至呼吁重新实行金本位。自从2001年美联储降低联邦利率,黄金价格就不断攀升。10余年来从最低200多美元/盎司上涨至接近1900美元。就在本文撰写过程中,国际金价继4月暴跌后再次大幅下跌,从前期1800美元跌至1300美元左右。那么,以黄金为锚的金本位制会卷土重来吗?

众所周知,经济学中能作为货币的一般等价物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特征,即价值的尺度,流通的手段,价值的储藏和和支付的手段。从现实生活来看,黄金的成色鉴定、交易、保管很不方便,因此作为支付和流通手段的便利性远远不如纸币和电子货币。另外一方面,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增长,物质产品和服务种类的极大丰富,与黄金等额的货币,如果投资于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等其它投资领域,除了股票、债券和物业价格的上涨外,也会有房租、分红等利息性收入。相比之下黄金没有利息,投资者只能期待价格的上升才能获利。同时保管也要额外支付不菲的费用。现代货币体系采用的是信用货币,黄金不再是本位货币,仅仅是一般的贵金属,因此也基本丧失了价值尺度的意义。相对而言黄金只有价值储藏的特点被较好的保留了下来。这也是民间谚语“乱世黄金,盛世收藏”的由来。

因此考察一个国际货币体系是否有效与合理,应该综合考察这三方面的执行效果。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国际货币体系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国际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体系。下文将对这三种体系进行分析,看看金本位制是否能卷土重来。

一、金本位制

黄金本位,是指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制度。在金本位制度下,黄金可以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和自由进出口。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制度采用严格的固定汇率制,即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由各自的含金量比例以及供求关系的影响而决定。国际收支的调节机制遵从美国经济学家休谟提出的自动调节机制即“价格——铸币流动机制”,不需要政府进行任何干预即可实现,具有自发性(依靠自动调节机制),对称性(对国际收支盈余国与赤字国同时发挥作用)和稳定性(汇率仅在黄金输送点之间变动)的特点。因此为了保证经济体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实现,金本位制必须遵从以下原则,即各国货币发行当局在发行货币时必须拥有相应的黄金储备,而且该货币与黄金是无条件可兑换的。

由此可见,国际金本位制实现内、外部均衡,是需要一系列条件的。第一,要求黄金的产量要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增长而增加,才能避免通缩。第二,自由交易原则。第三,外部均衡可以以内部均衡被忽视为代价。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些条件都不再具备。首先,从金本位制盛行的19世纪末,到现在21世纪初,100多年来全球经济的规模虽经多次战争和经济危机的影响仍不断增长,总量增长了数十倍。而世界黄金总量稳定在16万吨左右,年均产量在一千吨上下。因此若国际货币体系继续采用金本位制,在经济实际产出大量增加而货币增速远远落后的情况下必将造成全球范围的通货紧缩,严重影响经济的增长和正常秩序。其次,金本位制所要求的自由交易原则与政府干预原则相冲突。第三,随着各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内部均衡逐渐取代外部均衡,成为各国政府的主要目标。客观条件的变化从根本上动摇了金本位制的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国际金本位制就已经出现了崩溃的迹象。一方面世界黄金产量无法跟上世界经济总量的增长,另一方面,世界范围内黄金的的分布也是极不平衡的。据统计,1913年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俄国5个国家的黄金储备即达到了当时世界黄金存量的2/3,导致其它国家的金本位制难以维系,金本位制的崩溃成为必然。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4年7月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虽然被称为以固定汇率制度为基本特征的国际货币体系,其本质仍然是变相的金本位制。这因为尽管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为锚的国际货币体系,但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1盎司黄金固定兑换35美元),其它国家货币的汇率再与美元挂钩,因此实质上就是全球所有国家的货币通过美元这个媒介与黄金挂钩。布雷顿森林体系被称为美元本位制,但美元通过与黄金挂钩,而不是独立承担本位货币的职责。

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由于自由市场经济时代的弊病暴露的越来越充分,和以凯恩斯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趋于成熟,经济体的内部均衡开始成为政府关注的主要目标。与金本位制相比,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内外部均衡的实现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由于“价格---铸币流动机制”不复存在,因此需要依靠政策调节。另一方面在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实现上存在不对称性,即特里芬难题。美国耶鲁大学教师罗伯特特里芬在1960年首先提出,美国的外部均衡目标是保证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固定比价和可兑换性,由于黄金数量的有限性,导致美国控制美元向其它国家的流出。而其它国家的外部均衡目标是获得尽可能多的黄金等价物—美元,因此会想方设法的囤积美元。这对矛盾随着世界经济的增长而愈发尖锐,世界经济的增长需要更多的美元,而在美元对黄金固定兑换比率和无条件可兑换性基础上的美元流出造成日益引起其它国家的怀疑,进而造成对美元信心的大幅下滑,最终布雷顿森林体系在越战天文数字般美元赤字的压力下崩溃。特里芬难题早已从理论上预测了以黄金为本位的国家货币体系的崩溃,而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三、牙买加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人们汲取失败的教训,于1976年建立了牙买家体系。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相比,牙买加体系的最大特点是第一将黄金非货币化,不仅废除了黄金条款,取消黄金官价,而且还取消了会员国之间及会员国和IMF之间必须用黄金结算债权债务的义务,这就是从根本上废除了金本位制。第二是实行了浮动汇率制,同时并未禁止固定汇率制,成员国可以自由选择汇率制度,但要受IMF监督,防止以邻为壑,损人利己的货币贬值政策。第三实现了储备多元化,美元虽然仍居主导地位,但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快速发展的联邦德国和日本的货币,西德马克和日元也开始成为被世界广泛接受的储备货币(随着欧盟的建立,诞生了欧元这一唯一可能抗衡美元的货币)。美元垄断全球外汇市场的局面一去不复返。在此基础上经过多年发展,最终形成了目前以美元为主,欧元和日元三种基本外汇储备货币并存的格局。需要指出的是,浮动汇率制和固定汇率制各有其优缺点。浮动汇率制为该国国内经济政策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独立性,而固定汇率制虽然减少了本国企业和居民的汇率风险,但由于受到蒙代尔-克鲁格曼三元悖论的约束,即独立的货币政策,汇率的稳定性和完全的金融一体化三个政策目标,同一时间只能实现其中任意两个,而不能三个都实现,因此采用固定汇率制的国家制定货币政策的调整空间受到很大限制。

当前世界经济的基本特征范文2

【关键词】自主创新经济发展创新型经济

一、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1、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前,中国处于人均GDP由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重要发展阶段,国际经验表明,在这个阶段,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动非常活跃,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出现递减趋势,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将明显上升。从现在起到2020年如果不能大幅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科学技术贡献率,实现到2020年国民经济总量翻两番的目标是非常困难的。如果仅仅靠进一步挖掘矿藏资源和出卖矿藏资源,采取资源型的发展模式来实现中国经济翻两番的目标,把我国的资源和国际上可供给的资源加在一起都不够。

联合国统计署出版的《综合环境经济核算手册》中正式提出的绿色GDP概念的计算公式是:绿色GDP=GDP-固定资产折旧-资源环境成本。逻辑上GDP数值应当是正值,但在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先污染、后治理”的状况下,治理环境污染发生的成本可能远远超过GDP创造的价值。由北京工商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编制的《中国300个省市绿色GDP指数报告》呼吁绿色GDP应成为考核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该报告将北京作为基准城市,不仅是因为北京具有直辖市和一般城市的双重特征,而且是中国第一个进入服务经济文明的城市,连续两年在《中国200个省市管理效率指数报告》中排在第一位,其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了英国平均水平,是国内绿色发展的先进标杆。报告认为,统计的273个城市绿色指数平均值只有0.1469,水平比较低,意味着这些城市资源环境效率平均只相当于北京资源环境效率的14.69%,多消耗了85.31%的资源环境,存在着巨大的资源环境浪费隐患。以这种方式实现的经济增长,消耗较高,成本较高,产品质量难以提高,经济效益较低,属于粗放型经济。

2、我国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过程中碰到的问题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即增加投资、扩大厂房、增加劳动投入来增加产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又称外延型增长方式。其基本特征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量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经济增长。粗放型经济是与集约型经济相对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在生产规模不变的基础上,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机器设备、加大科技含量的方式来增加产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又称内涵型增长方式。其基本特征是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的。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消耗较低,成本较低,产品质量能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较高。在当代,提倡的是集约型经济。对我国正在探索的经济体制转型,我国经济学家吴敬琏坚持认为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构建节约型的产业和消费结构。同时他认为我国今后的经济体制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服务业,以效率来拉动经济发展,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才能实现和谐社会。

多年来,我国坚持的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的方式支持经济高增长,数量上的低水平扩张。目前,钢铁、水泥、有色金属、轻工纺织等产业都是采用这种增长方式,这种粗放式的方式是以不计成本、效益,以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使经济获得增长。以广东为例,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凭借灵活的政策优势以及地缘、人缘优势,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的提高。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5.7倍,年均增长13.4%,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黄华华在2005年初召开的广东省经贸工作会议上指出,广东省工业重型化趋势日益明显,中海壳牌南海石化、茂名乙烯扩建、广州本田汽车扩建、丰田30万台发动机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中。“广东是全国最大的原材料消耗地”,2004年1—10月份,广东省进口乙烯780万吨;2004年广东钢材消耗量为3000万吨,原料油、成品油消耗3300万吨。”黄华华还强调,经济发展的重点就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广东经济增长方式一定要从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循环经济是1996年诞生在德国的一个概念,它的核心就是将以往“资源——产品——废品”的单向流动,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的双向流动。据统计,广东省的GDP每增长一个亿,所需投入的资金逐年增加;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需投入的土地也逐年增加。同时,随着国家扶持政策的减弱,广东的经济发展竞争力有下降的压力。2009年5月厉以宁率队调研广东民营经济,对广东经济转型提出建议:“转型势在必行,晚转不如早转,不然就会落后于长三角、渤海新区。”

二、自主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1、自主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正经历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有一种现象却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医药生物技术领域,几乎所有药物专利均为发达国家拥有;DVD行业,大批企业交不起国际专利费而纷纷倒闭;汽车制造领域,真正的国产车仅占10%。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仍处于低端位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将难以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支持。国家一再强调,必须更加坚定地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对我国来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既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又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所以,自主创新是我们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自主创新是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以微电子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至今方兴未艾。新科技的发展,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使人类社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以如此巨大的力量、以空前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类生产与生活的面貌。科技革命以及以科技革命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

本世纪头20年的机遇期对我国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时期大国之间加强协作,使我们有可能争取到相对较长时期的和平发展环境;现代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为我们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乘势而上提供了条件;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广泛利用国外的资本、技术和市场,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当今世界,科技进步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最主要内容和标志,它不仅关系到人们生产的增长和生活的改善,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因此,自主创新的科技革命为各国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3、自主创新是向服务型、创新型经济的必然要求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大转折中最突出的特征。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客观进程,它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深刻地影响着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的变迁。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继续发展,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中国企业可以根据中国市场的特点做创新。比如在视听领域,如果没有在前面的兴起创新,中国提出的TD-SCDMA其实也就很难生存。现在的问题是中国企业需要更加努力的自主创新,只有创新才有出路,企业才更有生命力,并且这种创新更要符合服务型、创新型经济的转变要求,现在企业有个行话,创新不一定有出路,但不创新一定没有出路。每个企业都要有自己的特殊的创新领域,独特的企业产品,打造出自己的一片天地,让企业立足于不败之地,抗衡目前世界经济的风波。

三、实施自主创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举措

1、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具有明显不同于以往的科技进步的特征,最主要的有以下三点。一是新科技发明发现的速度大大超过以前。希腊德库西亚迪斯教授认为,20世纪从50年代到80年代期间,30年内开发出来的知识、技术、信息的总量与前1970年的总量相等。英国科学家詹姆斯认为,人类的科学技术,19世纪,每50年增一倍;20世纪中叶,每10年增一倍;20世纪70年代,每5年增一倍;20世纪80年代,每3年增一倍;预计到2020年,每73天信息量增一倍。二是科学技术新成果转换为生产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速度大大加快。据统计,19世纪一项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大约为10年,20世纪前半期为5年,20世纪50—60年代为1—3年,80年代为数月,90年代为数天,21世纪可以达到数小时。三是综合应用,集成发展。现代科学研究不断综合着数学、基础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科学的众多分支的新成果,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在技术创新上,企业应当加大技术研发的投入,注重自主技术与关联技术。

2、品牌创新

品牌创新是指打造知名品牌,世界名牌,生产高附加值的新产品,生产具有核心技术价值的商品,注重企业品牌宣传和培养,提升品牌的影响力,不能再像改革开放初期低成本低价值的贴牌经营。创新能力是制约一个企业发展的非常关键因素,所以我们需要创新,打造知名品牌和核心技术。成功的产品不只是来自于技术,还至少有一半来自对市场的理解,有了产品开发能力就可以把对本土市场的理解转化为产品的特定性能来获取竞争优势。品牌创新也是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全面提升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也必须加快培育自己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适应形势变化,不断完善相应的战略和政策,不断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在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过程中提高跨国经营企业的实力、能力培育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国际知名品牌。

3、服务创新

管理服务理念的创新,以IT市场为例,从以产品为中心过渡到以用户为中心,一切必须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服务理念创新还包括摒弃一些不合理的理念,创新用户服务模式。在战略创新方面,需要IT企业根据市场环境以及用户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比如前几年IBM提出的随需应变的战略以及HP共同成长企业战略。

4、管理创新

在管理体制方面,我们要变革企业人才制度,加大人力资源投入。在产品创新方面,我们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产品升级换代,加快产品更新频率。同时,关注细分目标市场,开发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通过应用的创新,可以实现从产品提供商向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提供一些基于互联网开发的新应用。

5、文化创新

企业文化理念的创新,是企业核心文化先进文化理念的转变,一个企业成功与否的核心竞争力价值文化的体现,面向未来,特别是面向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对创新的需求,必须实现一些发展思路上的重大转变,从路径上、体制上、方式上的部署都要转变。发展路径要从跟踪模仿转变为自主创新;创新体制,要进行深入改革,建立完善的企业创新体系;创新方式,要由单项技术创新转变为集成创新。

6、结构创新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目标是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信息产业发展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服务业是现代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大力发展服务业是加快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综上所述,自主创新可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赢得市场地位,扩大市场的份额;从整个经济产业发展来看,通过企业自主创新可以带动产业链上更多企业的创新,提升我国经济竞争实力,促进我国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顺利转型。

【参考文献】

[1]李广杰:切实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6(3).

当前世界经济的基本特征范文3

一、金融全球化与国际金融法的关系 

当前,国际经济生活中的发展动向与鲜明特征,突出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全球化。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已全面而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那么,作为全球化浪潮在经济领域中的表现,经济全球化主要是以商品、服务、技术与资金大规模跨境流动,再加上各类生产要素的全球化配置与重组为主要特征。经济全球化作为经济市场化与国际化的全面延伸与必然要求,可以说是充分反映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依存度在逐渐加强、加深。经济全球化在内容上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部分:一是生产全球化,二是贸易全球化,三是投资全球化,四是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内容与高级发展层次,是由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另一大特点——经济领域中的金融化所引发的。经济金融化,主要是指实物经济已经被金融经济所代替,社会资产的金融资产化程度在逐渐加深,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已经日益深入地表现在国际金融关系上,比如,国际债权与债务关系、国际股权及股利关系及国际风险保险关系等。在经济金融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情况下,经济全球化十分突出地表现出金融全球化的趋势。 

所谓国际金融法,是指国际金融关系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产物。应当说,不同时期的国际金融关系的发展水平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国际金融法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点。金融因为其自身更加适合数字化与终极市场,因而已经成为经济生活当中一个核心性、主导性与战略性的重要因素,对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渗透与影响在不断加强。伴随着经济金融化程度的逐渐加深。经济全球化十分突出地表现为金融领域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就是指各个国家或地区在金融业务、金融市场及金融政策、金融法律等方面跨越了国界,从而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逐步出现了融合的趋向,主要可表现为货币体系、资金流动、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等各个要素的全球化及金融政策、法律制度的全球化等等。金融全球化不仅是构成经济全球化的应有之义,而且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及投资全球化发展的合理要求与必然结果,并且和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及投资全球化之间交互发生作用,并交互影响。与此同时,金融全球化又因为金融的特殊属性与发展状况,因此具有自身独特的内容与运行规律。 

在经济全球下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世界各国的经济与金融的国际化进程已显著加快,在国际金融法律制度上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这对全球经济和金融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加。同时,随着国际金融竞争的日趋激烈,全球性和地区性的金融危机频繁发生,当前的国际金融体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以上这一切,自然将对国际金融法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从而推动国际金融法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对于国际金融关系的发展与世界经济环境的改变,国际社会与各国的立法当局也进行了十分积极的回应,由此,将进一步推进国际金融法律体系的快速发展。 

二、金融全球化视野下的国际金融法发展途径 

(一)不断完善现行国际金融法律制度 

要在现行国际金融法律制度的基础上,继续整合资源,查漏补缺,使之更为完善。应当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集团、巴塞尔委员会等全球最为重要国际金融机构为核心,全面利用与发展其各自的资源优势,并促进各大资源之间的优势互补,通过加强相互之间的金融信息、金融技术的交流和合作,来促进国际金融监管标准的法制化、统一化进程,建立起包括跨国资本流动监督机制等在内的,具有相当大约束力的国际性金融安全机制。比如,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优势在于其作为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权威性与其下属成员的普遍性、基金协定所具有的约束性、组织机制所具有的健全性、金融分析所具有的全局性、金融监管信息所具有的易得性、与其他国际金融机构合作所具有的便利性等。巴塞尔委员会所具有的独特优势资源主要包括非政府组织所具有的灵活性、发达国家银行监管信息所具有的易得性、银行监管规则修订所具有的便利性、金融监管标准所具有的市场亲善性等等。假如着重从宏观的角度来关注国际金融形式稳定,为避免再次发生重大金融危机而忧虑的国际性基金组织,和重在从微观角度来关注各国银行日常监管的有效性,为避免发生银行业金融危机而十分忙碌的巴塞尔委员会,如果能够进行携手合作,以共同防范全球性金融危机,那么,其效果自然是十分显而易见的。近年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金融危机治理中的实践当中,已经深刻认识到了利用资源与整合资源的重要意义,开始将成员国银行业所具有的有效监管纳入到金融监督的安排之中,因而提出了介入银行业监管所需要的若干任务及原则。巴塞尔委员会自身也期望借助于货币基金组织之权威地位,以推行其有效的银行监管标准,所以在实践中,十分积极地与货币基金组织进行配合。 

(二)围绕当代全球金融危机之特点进行制度设计 

根据当代国际金融危机所具有的复合性特点,应当着重加强国际金融法律制度的协调性建设,主要包括国际货币法制建设、国际银行监管法制建设、国际证券监管法制建设等国际金融法制内部的相互协调,并与国际贸易法律制度、国际投资法律制度、国际刑事法律制度等开展外部协调,使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洲联盟等各类国际经济组织的政策制度实施形成正向的叠加效应,而不是反向的抵消效应。根据当代金融危机的区域性特点,要建立与发展区域性的金融监管与协调机制,不断探索与逐步推进区域危机联防的法律合作,比如货币互换和汇率协调;各国监管当局与国际组织之间相互借鉴和交流经验;建立起反应灵敏的金融危机预警机制及应急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条件,建设具有危机救援特点的绿色通道;针对当代金融危机所具有的系统性,应当开发与利用国际金融法制所具有的救济功能,赋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金融危机的救助职能,并赋予其相应的制裁能力,根据权利与义务一致原则,建立起发达国家在金融监管与危机救助当中的责任制度,通过完善危机处理的国际纪律与程序,研究与发展存款保险制度及国家债务重组制度等各项危机处理制度,从而有效地避免金融危机的蔓延与升级。 

(三)明确中央银行在金融监管中所具有的独立性 

国外学者在对西方发达国家二战后长期存在的高通胀现象开展了大量的计量分析,有以下两点发现。一是发现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指数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负相关关系,二是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指数和实际经济增长率之间则不存在相关的关系。这就说明了一个趋向,即一旦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越小,那么该国的通货膨胀率就会越高。与此相反,一旦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越大,那么该国的通货膨胀率也就越低。但是,不管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大小,其对于经济增长率的高低并不存在明确的影响。所以,为实现物价与宏观经济的稳定,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运营的独立性十分重要,这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显得尤为突出。从当前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就连一部分以往最为保守的,其中央银行独立性最差的发达国家或东亚国家,比如英国、日本、韩国等,在经历了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机之后,都纷纷加大了金融改革的力度,这些国家在金融改革当中一致将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放在首位来抓。日本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以往一直相对比较小,实际上是置身于其大藏省的严格管控之下。但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末那次泡沫经济所带来的惨痛教训,以及随后出现的大量银行呆坏账困扰,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日本政府不得不推行了大规模、全方位的金融体制改革及相关的行政体制改革,其率先推出的,并取得重要进展的举措,就是加强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明确要求日本银行的独立性不应当低于国际水平。 

(四)不断拓宽国际金融法研究的范围 

经济与金融的全球化,造成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与国际金融等跨国经济活动的相互联系变得日益频繁,对国际金融法律的协调性要求也就变得越来越高,这就为国际金融法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更大的空间。当前,国际贸易组织的管辖与控制范围,已经从传统的国际货物贸易领域全面扩展到国际技术贸易、国际投资及包括金融服务在内的国际服务贸易领域之中。由此而来,国际金融法当中的一些课题,不但可以与国际贸易组织的多边贸易体制、国际贸易法问题及国际投资法问题开始连通,而且也在国际贸易组织的制度框架内实现形成、解决与发展。国际金融法和其他各类国际经济法制度之间所存在的内在联系与协调关系,在法学研究领域也有反映,比如,我国学者提出的将国际金融法分解为国际货币金融法、国际贸易金融法与国际投资金融法三个组成部分,这样就能建立起不仅能反映学科之间内在发展规律,而且又能解决当前国际资金融通中的复杂问题的全新国际金融法学体系。还有学者对传统的国际惯例理论提出了新的质疑,并在进行不断地突破。以上诸如此类的众多学术创新,不仅来源于金融学者们对近年来国际经济环境对国际金融法领域的实际影响与作用所作出的深刻洞察与分析,而且也反映了学者们在金融全球化视野下,对国际金融法之于当前国际经济环境所作出的反向影响与作用的认识及评价。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作为一个正在快速崛起的最大发展中国家,对国际金融形式的变化以及相关法律制度的发展趋势应当给予密切的关注。题,比如,国内金融业的开放和安全问题、如果调整人民币汇率制度问题、国内金融立法如何向国际接轨等问题。在当前后金融危机时代,作为世界新兴国家代表的中国,应当全力以赴,积极参加到国际金融体制改革和相关规则的制定中,从而在推动国际金融法律实现可持续发展上扮演重要角色。 

 

参考文献: 

[1]阮翠霞.浅析金融全球化成因.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5(1). 

[2]何焰.国际金融法晚近发展的若干特点.法学.2005(4). 

[3]刘丰.论金融创新对国际金融法的影响.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5). 

当前世界经济的基本特征范文4

关键词 :国外 会展行业 发展趋势 现状

引言

会展业是会议和展览的总称,会展业是我国今后十年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十大行业之一,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朝阳产业,会展行业的发展面临巨大的机遇时,也面临了较大的挑战,尤其是对于各个发展中国家而言,会展行业的发展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会展业发展模式,对国际会展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态势进行了解,从而可以了解到会展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并且为我国会展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各国的会展行业可以实现快速可持续发展。

一、 会展业的发展现状以及经济效益

会展业是当前国际上的一种各国中各级政府普遍支持的产业,当前很多发达国家都加强了对会展业的重视程度,并且为会展业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环境条件,比如在政策方面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政策条款,加强了对会展行业的扶持,因此使得会展行业的发展更加迅速。会展行业是当前国外经济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效益十分明显。在国际上,专家与学者对会展业有个1和9的说法,即办展会的场馆收入如果是1的话,与会展行业相关的其他方面的收入就是会展收入的9倍,会展行业的发展一般可以拉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比如航空、旅游、商业、餐饮等行业,都可以通过会展行业的发展得到跨越式发展。

会展业是一种高回报、快速回报的产业,中国的会展业也成为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比国家的GDP增速高很多,也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但是我国的会展行业的发展与国外相比较而言,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国的会展业在专业会议以及专业论坛方面的发展动力不足,国外会展业的发展过程中,投入较丰富,因此使得国际会议、论坛的专业化、国际化程度有所提高。

二、 国外会展业的发展趋势

(一)会展业的发展更加专业化

社会的分工是促进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过程,在分工比较明确的社会中,专门从事某项生产的人只需要对自己行业相关的生产技术进行研究,对于其他领域的研究可以不用参与,因此这样会使得产业的发展更加高效、快速。比如汉诺威的工业博览会,杜塞尔多夫的国际印刷、包装展,纽伦堡的玩具展,香港的珠宝、玩具展,意大利米兰的国际服装展等,这些都是专业化的会展,并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成为了一座城市或者一个国家的代表,比如米兰国际时装周,是一个十分有权威的会展,专业化的会展会使得会展行业的发展更加迅速、高质。会展业的专业化发展,也可以的是展览的主题定位更加明确,与一般的会展相比较而言,专业化的展会具有更强的针对性,观众的需求也十分明确,观众质量也较高,因此可以有更高的展会效果。

(二)会展业实现大型化、国际化和集团化发展

会展业是一种大规模、大投入的产业,这两个基本特征决定了国外会展业的发展会逐渐实现大型化和集团化。比如当前国际上著名的会展公司端德和克劳斯的结合,对通讯和计算机展览市场进行开发研究;美国的克劳斯公司花重金购买下了南美的品牌展会及相关产业,从而扩大自己的规模,这些都彰显了国外会展行业的发展趋势。当前国外会展行业的发展,更多的是将目光聚集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以实现较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国外政府对会展行业的支持也比较充足,使得国外的会展行业实现大型和集团发展的过程中有坚实的基础和条件。此外,当前很多大型会展机构也实现投资并购一体化,以壮大企业。比如1999励展集团以3.6亿英镑收购了博闻集团欧洲公司。2000年,励展集团又投资伦敦Excel展览中心,成为伦敦Excel展览中心的股东之一,与此同时,励展集团还收购了新加坡亚洲宇航设备展示中心50%的股权,励展集团已经成为当前世界上最大的展览公司。2007年法兰克福展览有限公司收购了广州光亚展览公司的广州照明展等。近年来,像这样的国际并购越来越多。由此可见,会展业逐渐实现大型化和国际化发展。

(三)会展行业的发展呈现多极化

随着当今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会展行业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比如中国、日本、韩国等,都开始加强对展览行业的支持,对欧美国家的垄断行为带来了一些打击。香港有“亚洲展览业之都”之称,每年都有上千个国际会议和展览业的发展,韩国正在努力使自己的展览业每年增长7%以上。会展业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国际贸易平台,在国际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抢占国际会展业的市场份额,成为很多国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发力点。

(四) 会展业对现代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

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会展业的发展也变得越来越迅速,在现代会展业的发展过程中,国外很多国家对现代新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使得会展业的发展有了更加坚实的基础。比如在会展业的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科学技术,成为当前会展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尤其是科技革命催生的各种新的工艺和材料,使得会展业的发展更加现代化。在会展业的发展过程中,设备现代化也是一个重要趋势,很多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会展业的发展开始向网络空间拓展。借助网络信息的优势,可以使得展览上的参展商和观众都获得更多的效益和便捷,比如参展商可以通过互联网向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的消费者自己产品的相关信息,观众可以借助电脑以及互联网,浏览自己感兴趣的各种产品,使得参展方以及观众对于展会过程中的各种洽谈的效率更高,降低了洽谈的风险,也简化了洽谈的细节,使得经济效益更高。

(五)展会举办智能化

智能化是会展业发展过程中另一个重要趋势,即通过实时控制系统来实现远端遥控以对展会现场进行控制,利用各种电子控制技术,精确地对各种展会信息设备进行操作,从而获得比传统的操作方式更加高效的操作效果。智能系统是展会举办过程中的各种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展会的举办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智能化设备的使用,比如智能监控设备、智能讲解设备、多媒体设备等,都是展会举办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设备种类。加强智能化设备的运用,可以提高展会的智能化水平,从而使得展会的举办效率更高。

三、会展业的发展对策

随着当前世界经济逐步回暖和发展,会展行业的发展成为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的发展助推器。在会展行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一)加快会展业立法,对会展行业中的法律法规不断进行完善

会展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是促进会展行业不断深入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当前的会展行业发展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会展业立法的完善,促进会展行业中的各项法律法规能够积极发挥相应的作用,确定参展企业以及观众的准入资格,从而对参展企业以及观众企业的各种洽谈过程进行规范。对于当前会展行业中存在的法律法规漏洞问题要进行完善,通过彻底整顿会展行业秩序,对会展业市场进行规范,从而促进会展业市场的发展更加健康有序,也可以对我国的会展业的发展带来较大影响,使得我国会展行业与国际会展行业不断接轨。

(二)加快参展企业的结构调整

参展企业是会展行业中的主体,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参展企业的结构的调整,对参展企业结构中的冗余问题进行积极的解决,通过重组、合资、联营等手段,实现不同的企业之间的资本、人才、技术等各种资源的整合,从而能够实现会展行业的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不断提高参展企业的竞争力。另外随着国外会展行业的不断发展,参展企业应该要对传统的发展思路进行调整,走自主开发的道路,从而不断加强对企业的产品的创新,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

(三)加强会展行业中的人才的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

会展人才的综合能力水平是影响会展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很多人的综合能力水平还不够高,因此对会展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人才的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会展行业的人才的综合能力水平,加强对各种先进的技术以及设备的应用,才能促进会展行业的快速发展。

(四)加强参展企业的质量管理

参展企业的准入管理是促进会展行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展会水平的重要途径。当前的参展企业水平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应该要积极加强参展企业管理体系的完善,对参展企业进行严格的审查,确保其符合展会的相关要求之后才能进入到展会中,同时要加强参展企业质量管理标准的制定等,不断促进参展企业水平的提升,使得国际会展行业的发展可以变得更加规范、有序,提高参展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五)加强行业规范

中国会展业协会的成立,也被业界看成是我国展览业多年的国家级行业组织缺失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一个职责边界清晰,分工科学规范,组织协调有力,政府、行业组织、企业三位一体的良性发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这样可适当减少展览业同题材的展览项目的无序竞争。

结语

会展业是未来国际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要积极加强对国外会展业的发展特点以及趋势的分析和研究,对国外会展业的发展有更加详细的了解,从而可以提高我国会展业的发展水平。针对未来国外会展业的发展趋势,要对当前会展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解决,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会展业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 金蓓,胡明花.纵览会展经济[J].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3(01).

当前世界经济的基本特征范文5

(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信阳 464000)

摘要: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的变化,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低碳经济的核心是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其发展模式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的载体、更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实施路径。本文简单介绍了低碳城市的构建途径:新能源技术应用、清洁技术应用等。并以中原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中原城市群构建低碳城市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了关于构建低碳城市群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 低碳经济;低碳城市;中原城市群;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3-0183-02

作者简介:杨若谦(1988-),男,河南洛阳人,助教,研究方向为投资项目管理。

1 低碳经济概述

全球气候变暖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活动和制度交流建设也在不断推进。“低碳经济”是人类应对国际社会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发展方式和经济形态,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低碳含量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优环境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即通过低碳技术和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优化能源结构,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开发低碳产品,从根本上转变生产、消费和生存观念。

2 低碳城市与中原城市群的概念

2.1 低碳城市的含义 低碳城市(Low-carbon City),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低碳城市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地的共同追求,很多国际大都市以建设发展低碳城市为荣,关注和重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代价最小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性的舒缓包容。

2.2 中原城市群的定义 中原城市群是北京、武汉、济南、西安之间,半径500公里区域内城市群体规模最大、人口最密集、经济实力较强、工业化进程较快、城镇化水平较高、交通区位优势突出的城市群。中原城市群与东部沿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以及其他城市群发展相呼应,并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是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承接发达国家及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资源输出的枢纽和核心区域之一。

3 可供借鉴的国内低碳城市经验——以武汉“大光谷”为例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落幕之后,发展低碳经济模式,构建低碳生态城市,开创低碳生活方式,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国际潮流。依托武汉大光谷,结合江夏区五里界镇特有的区位优势、科技优势和自然资源,中国光谷·伊托邦将成为中国首个低碳智能城市的建设试点。

3.1 低碳城市的设施建设 中国光谷·伊托邦依遁卓越的自然资源优势,凭借国际领先的生态环保技术,将因地制宜利用太阳能、地热能源、光导管等绿色资源,设置路廊回避系统,回避环保敏感区与物质丰富区;打造公园绿地系统,使人与自然实现零距离接触;并设置绿色交通系统、透水地面系统、垃圾处理系统等,构筑低碳生态城市典范。

3.2 低碳城市的智能运营 中国光谷·伊托邦携手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国内一流网络运营商,IBM、思科、西门子等国际知名企业,依托安全、快捷的信息平台,全方位打造以城市为主体,集智能家庭、社区、交通、教育、医疗等运用管理为一体,连接世界的智慧新城。

3.3 低碳城市的文化氛围营造 中国光谷·伊托邦传承五里界百年历史文化精髓,融合荆楚文化、田园牧歌自然风貌、信息时代的“E”文化为一体,重塑一座适于现代人居的高品质文化新城。

通过分析,武汉市以新能源产业为支撑,结合了当地独特的自然人文优势来建设低碳城市,从这方面,给了中原城市群在建设低碳城市许多启示,一定要结合当地的产业发展现状和区位特色这两方面来综合考量建设低碳城市。

4 中原城市群构建低碳城市发展策略的PEST分析

①政策环境。在中部崛起的总体背景下,我国政府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法令,扶植中部地区的发展,特别是中原城市群,这样有望成为区域经济隆起带的地区要把握好历史机遇,谋求跨越式发展。②经济环境。中原城市群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正在不断增加,在未来的消费中,有购买低碳产品的潜在需求和能力。中原城市群的经济基础较好,有构建低碳城市的硬件基础。③社会环境。中原城市群地处历史文化悠久的河南省,各个城市都拥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如自然风光、人文名胜等。中原城市群可利用发展低碳城市的契机,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将旅游、文化这种典型的低碳产业做大做强。④技术环境。河南省企业在新能源产业技术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中原城市群中如:洛阳这样的城市具有许多国家级的科研机构,在低碳技术的集成应用方面具有优势条件。

5 中原城市群构建低碳城市发展策略的建议

5.1 将低碳发展列入中原城市群“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 目前,中原城市群的经济正在稳步发展,但却存在着一定的结构性安全隐患。为此,有必要培育新的产业发展支柱,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相关部门应通过跨机构合作,加强研究,加大对节约能源产业、能源服务业等领域的补贴和政府采购力度,推动未来低碳产业的整体发展。

5.2 大力发展低碳建筑 调查结果曾显示:人类消耗的能源、排放的温室气体和产生的垃圾40%来自建筑物,然而利用当前的低碳建筑技术,能源消耗可以比传统设计减少80%。因此,发展低碳建筑是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一环。

5.3 鼓励发展低碳交通 具体来说,就是要加大公交投入,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同时要加快推广节能车辆,积极为油电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等提供相关税费优惠和配套服务设施,加快淘汰旧车辆,鼓励以旧换新。

5.4 打造若干低碳社区 目前世界已有几个成功的低碳社区,比如英国的贝丁顿等。规划建设若干低碳社区,促进低碳技术的集成应用,为中原城市群建设低碳城市的探索,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

5.5 建设低碳文化体系倡导绿色消费 在低碳城市的建设中,不仅需要低碳产业和低碳技术,同时还需要建立与低碳城市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为此,低碳城市建设的同时,要大力倡导绿色的生活方式、绿色的消费方式,把低碳文化纳入低碳城市建设的全过程,形成绿色的价值观,以此规范社会行为,提高企业和市民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6 建立广泛的低碳城市合作机制 中原城市群构建低碳城市,尚处于探索阶段,要加强与省外那些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具有一定经验的城市进行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生态建设、可再生能源利用、中水回收、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

6 结束语

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是一个在国际和国内都比较新的理念,其核心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我国先发展起来的城市,有能力、有责任也有必要尽快采取行动转轨到“低碳经济”这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上去,率先建成低碳城市,给后进城市提供示范和方向。不久的将来,我国中西部大地上将矗立起一片宜居、自然、环保、节能、和谐的低碳城市群,引领中部地区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付允.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008(3):14-19.

当前世界经济的基本特征范文6

1.1社会经济及电力产业发展形势我国出口经济为主的模式在全球经济危机中冲击实体经济,如东部沿海非正常的小企业停产、歇业、破产等出现,经济下滑、失业严重等问题。能源经济面对危机,需要电力企业要抓住契机,推进企业改造重组,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产业发展水平,转变增长方式,开拓新市场,推动新需求,加大环境能源方面的技术投入与改造创新,扩大内需,实现科学发展,抵御风险,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化解经济危机。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基本保持总体平衡态势。2008年,电力行业经受了多重困难的严峻考验,圆满完成了全国经济运行和奥运的安全保电任务,全国电力建设与投资结构继续加快调整,电力新增生产能力持续较快提升;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电力消费需求减缓,发电量和用电量增速大幅回落;电力节能减排继续显现成效。全年新增发电装机容量9051万千瓦,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79253万千瓦,同比增长10.34%。全国发电量增长5.18%,用电量增长5.23%。全国电力基本建设投资规模继续增加。2008年,电力基本建设总投资额达5763.29亿元,同比增长1.52%,其中电源、电网投资额分别为2878.73亿元和2884.56亿元,同比分别为下降10.78%和增长17.69%。电源基本建设投资呈现结构加快调整的态势,核电、风电基本建设投资额同比增长分别为71.85%和88.10%,火电基本建设投资额同比下降了21.99%。电网基本建设投资占电力投资的比例达50.05%。面对当前全球的经济危机,结合能源与电力发展的实际情况,应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如加快电力工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加强国际能源合作;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推进节能和科技装备进步;加强能源法制建设和重大问题研究;加强和改进能源行业管理等,努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来破解危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1.2我国电力产业结构调整应对经济危机与拉动经济增长我国电力产业结构调整中应对这次全球危机的对策,首先,要尽快启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财政支出,增加货币供给,强力扩大投资规模,强力保持必要的经济增长速度,防止经济下滑,防止企业倒闭,防止失业增加;其次,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认真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从源头上扩大内需,从结构上增强应对经济危机的能力,实现经济科学发展。从长期均衡看,能源消费量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能源消费每增加1%,会促使经济增长0.66%,能源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效果明显;短期内,能源消费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变动有反向调整作用。当我国经济增长严重依靠能源消费、能源利用效率还很低的情况下,电力结构急需产业调整与优化升级[1]。运用多种赢利模式,把握好我国能源战略的安全性与发展优势,这在经济危机与经济发展中有利于形成经济增长的拉动模式。中国经济受经济陷入衰退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美国进口需求下降将会造成中国出口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经济增长和就业;一旦美元大幅贬值,将会造成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国际购买力缩水;美国步入降息周期,将会加大中国使用加息来遏制通胀的难度;美国经济衰退,将会加大国际短期资本出入中国的规模和频率,加剧国内金融风险。我国电力加大产业投资与结构调整,可以合理地规避经济衰退影响,有效进行经济增长拉动,以及促进就业等。

2电力产业结构依存的能源战略框架影响因素

我国电力在能源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发展受制于及影响着能源的整体发展。在国际能源竞争的加剧和更加复杂,我国能源战略安全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特别是全球经济危机情况下,各能源战略的影响因素应该进行资源合理匹配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高效的能源战略管理组织体系。我国的能源体制改革不断持续推进,包括煤炭的市场化、电力系统的改革、石油系统企业的战略重组等,特别是国家能源部的撤销,对我国的能源战略产生了具有战略意义的深远影响。在当今乃至以后的几十年中,能源的紧张供求矛盾会更加尖锐,是否能建立起有效的能源战略管理部门来对能源企业进行战略管理和能源布局,比激活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提高企业的营利能力水平将会更加重要。高科技技术的应用决定能源利用效率。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4%,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处于较低水平,能源利用效率仍比发达国家低10多个百分点,能源的利用率低[2]。能源关键技术方面,自主开发能力相对薄弱,科研投入也严重不足等。能源利用效率反映出我国能源战略中高技术含量的比重。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方向选择。我国煤炭行业整体规划不系统,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不高。我国煤炭生产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矿区煤炭资源的综合开采回收率低,资源损失和浪费严重,煤炭开发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严峻。煤炭产业的发展应该向清洁、高效、煤化工等先进方向积极发展。越来越多的多种复杂因素影响石油供应的安全性及稳定性。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原油进口大国,石油供应愈加依赖国际市场。特别是国际原油进口价格不断攀升,2008年国际原油已经超过每桶100多美元,对我国经济安全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我国石油消耗面临石油价格和消耗用量的双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对于能源消耗的依赖,以及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尚未发生作用,海外石油供应的不确定性将长期存在等因素,影响我国石油供应的安全性及稳定性。重视环境与气候的世界潮流,要减少能源消费引起的污染物排放,新能源发展是最佳的选择。因资源、技术、效率、成本、缺乏由政府职能部门引导等原因,新能源作为替代能源发展缓慢。针对国际先进的能源技术发展和世界范围能源供应紧张形势,我国需要加快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以保证我国在世界各国大大加快新能源发展速度的形势下取得优势。

3电力产业结构调整与拉动经济模式分析

3.1电力发展与产业投资速度控制模式电力是保障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是电力发展的内在动力,控制电力工业适度超前的发展速度,需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十五”期间的电力短缺的本质原因是未能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发展的需求,电源规划选点要与电网发展规划相协调,与目标网架相适应,保持电力产业的适度超前发展。电力消费弹性系数是体现经济发展与电力需求增长速度关系的宏观指标,综合反映了经济增长对电力需求的拉动作用。预计未来我国电力弹性系数大体保持在1左右。到2020年总装机需要达到10亿千瓦,电力产业应当保持6%~7%的年增长速度,控制好电力发展与产业投资速度模式。

3.2优化电源结构匹配模式我国的电源结构基本上是以火电为主、水电等为辅的格局。这种电源结构应当是能够有效利用资源并为现有的资源所支撑,符合电力产业的运营要求的电源结构;是火电、水电、核电、可再生能源等各种资源发电,以及各种容量和技术水平的机组合理布局、相互补充的电源结构。如从燃煤机组74%,水电机组24%,核电机组1.70%,风电机组0.14%的结构来看,火电比例过大,因此要优化发展火电。加快水电开发的速度,尽快提高水电的比重。加快可再生能源发电,同时把开发利用核能、发展核电作为今后优化电源结构的一个重点。实现能源供给与消费的多元化,调整和优化电源结构,坚持积极采用新技术,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电力领域,将优化发展煤电,大力开发水电,积极推进核电建设,适度发展天然气电站,鼓励新能源发电,加快推广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加强电网建设,优化电力资源配置,扩大“西电东送”规模,实现电力的中心地位[3]。

3.3农业生物质-电力-生态经济模式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和资源。当今人类面临的酸雨、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三大环境问题,都和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密切相关,其中能源生产与消费(包括电力工业)对三大环境问题都有重大影响[4]。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下,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机组效率,切实减少火电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等污染物的排放。要大力提高电力经营水平,形成电价与环保支出在一定程度上的联动机制。在环保政策要求下,需要重视生态学的研究视角,运用生态学理论,将企业看作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个体,同类企业就形成种群,而区域范围的产业体系就可以形成生物群落[5]。通过物质循环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和信息共享,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环境影响最小化。通过以物质循环和能量分级流动为特征的闭路循环工艺构建电力生态产业。生物质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清洁能源,是未来重要的能源形式。科学家估计每年地球上的植物能量相当于目前人类消耗矿物能的20倍,相当于世界现有人口食物能量的160倍[6]。生物质能源生产与应用可以实现CO2的“零排放”。生物质能源开发符合农业经济的基本原则,同时生物质能的深层次应用如生物质-电力-生态经济形式,达到调整电力优化产业结构的目的,提供一条农业与工业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增长点,拉动我国经济增长。

4应用循环经济拉动经济增长模式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3R”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范式。可大大提高能源利用率,基本上不产生或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它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是有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出于对能源价格和能源安全的考虑,需要不断提高煤电在电力工业中的比重,但防止环境污染则在于煤电生产企业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从煤的储存、传送(全封闭进行)、燃烧,到副产物的循环、加工、再利用都尽可能节约、清洁。循环经济模式要求从法律、体制、机制、政策、技术、观念、伦理等各方面创造有利条件,制订和实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建立指导和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组织机构,加快循环经济立法工作,大力推动循环型企业、循环型园区、循环型城市与社会的试点发展。我国已经组织开展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实施循环经济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和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项目,希望通过循环经济模式拉动我国经济增长。

5应用节能减排经济与清洁发展机制(CDM)拉动经济增长模式

5.1节能减排经济模式的应用中国经济虽取得了高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正是依靠对资源、能源的高消耗乃至过度消耗获得的。从中国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即GDP与能源消费的比率)上看,中国能源消耗增长已大于GDP产值的增长,说明中国经济增长是能源高消耗支撑GDP的增长,这是一种落后的,难以持续、令人担忧的增长方式。据统计,中国万元产值平均能源消耗为1.445吨标准煤,万元产值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3~4倍。降低能源消耗,向节省能源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并努力开发替代石油、煤炭的新能源产业,才能大大地缓解能源的供需矛盾,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促进产业结构向节省能源的先进化方向转变[7]。依靠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调整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技术进步可从两个方面来影响能源消耗:一是通过开发节能产品和推广应用节能技术降低能耗;二是开发可替代性资源、能源,降低现有能源的压力。因此,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必须以技术创新为根本,加快技术更新改造,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尽可能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提高科技贡献率,降低能源消耗弹性系数。节能减排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节约能源是国家发展经济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通过加强节能减排的宏观调控,在有效控制和科学优化投资(尤其是重化工工业)规模、减少重复建设的同时,提高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改变以往粗放式的发展模式,走以人为本、集约化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加强节能减排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准入管理,有效控制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完善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体制,鼓励企业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参与节能减排。

5.2清洁发展机制(CDM)模式的应用国际社会最近对清洁发展机制(CDM)的开发和应用十分关注。《京都议定书》第12条“清洁发展机制(CDM)”中规定发展中国家可以帮助发达国家实施减排项目,并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服务。CDM项目是可再生能源的天下,以规模较小的水电和风电项目为主。这些项目如同一个基础产业,不仅自身在发展,还带动了关联产业,如核实、认证、中介服务、咨询等一系列商业活动。先行的CDM项目在开发、准备、谈判、额外性评价、基准线确定、价格、融资方式、核实等各方面为中国实施CDM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经验。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在发展中国家的实施将为绿色电力发展及其市场拓展提供一个机制。假如绿色电力能以一种经济成本有效的方式引入,达到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目标。它将通过能源消费者快速形成能源消费需求,大力刺激经济发展,提供经济发展动力。

6应用新能源经济拉动经济增长模式

新能源作为常规化石燃料的一种替代能源,由于其清洁、无污染、可以再生和永续利用,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要求,因此受到社会各方的重视,迎来大发展的新阶段。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新能源的发展将有效缓解能源供应紧张形势,同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动经济发展。核电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是利用铀裂变技术,但也是会枯竭。海水的利用技术,第四代或更新的核裂变发电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2050年前后核聚变发电技术有可能实现商业化。核电技术的发展可以大力缓解煤炭消耗的压力和环境压力。太阳能的发展。太阳能是一种清洁、高效和永不衰竭的新能源。太阳每秒钟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燃烧1.28亿吨标准煤所放出的能量,每秒钟辐射地球表面的能量约为17万亿千瓦,相当于目前全世界一年能源总消耗量的3.5万倍。另外,太阳能资源的数量,分布的普遍性、清洁性和技术的可靠性,都优越于其他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有热能和电能两种主要应用形式。太阳能热能应用在我国已经普及和形成了一定的经济规模。而光伏发电具有安全可靠、无噪声、无污染、制约少、故障率低、维护简便等优点。我国应制订太阳能推广长远规划,尽快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结合各地实际,采取风光互补、小水电站与太阳能互补,户用光伏电源系统、太阳能路灯、太阳能与建筑结合等多种形式,独立系统与并网双通,综合开发应用太阳能。将太阳能资源利用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并打造新能源经济增长点。风能的发展。就世界范围而言,风力发电是新能源领域中技术最成熟、最具规模开发和商业化发展前景的发电方式之一。风力发电几乎不消耗矿物质和水资源,与常规燃煤、燃油发电方式相比,具有可减排CO2、SO2、NOX及烟尘等污染物、调整改善电力工业结构、推进技术进步等各种优点,风力发电的经济指标逐渐接近清洁煤发电,因此备受世界各国的关注。世界风能协会预计到2010年,风电装机可达230吉瓦;2020年,风电装机容量会达到1231吉瓦,年发电量相当于届时世界电力需求的12%。而目前世界上风电仅提供约0.4%的电能。风电会向满足世界20%电力需求的方向发展,并创造179万个就业机会,风电成本下降40%,减少排放10多亿吨二氧化碳废气。因此,风力发电已不再是无足轻重的补充能源,而是最具商业化发展前景的新兴能源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