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县域经济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县域经济分析范文1
一、县域经济基本情况
1、自然概况
xx下辖一区一县,县域单位只有xx一县。xx地处河西走廊东部、祁连山北麓、阿拉善台地南缘。东西最长距离144.8公里,南北最宽距离144.55公里,总面积7439.27平方公里,境内地势以山地、平原为主。平均海拔2000米,耕地海拔1452~2400米。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气候。目前已探明的矿产资源约60余种,其中大型矿床约20种,煤炭、花岗石储量较为丰富。
20*年末,xx县下辖6镇4乡,111个行政村,917个村民小组,10个社区。总人口25.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54万人,占总人口的76.6%,非农业人口5.96万人,占23.4%。耕地总面积76.28万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面积3.9亩。
2、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至20*年,县域经济完成生产总值22.84亿元,同比增长9.02%。其中:第一产业完成6.*亿元,同比增长8.45%;第二产业完成9.44亿元,同比增长8.39%;第三产业完成7.34亿元,同比增长10.38%。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76.27万亩,其中啤酒大麦种植面积28.7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28.01万吨,比20*年增长17%。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68亿元,增长8.65%;完成地方性固定资产投资8.99亿元,同比增长22%;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4亿元,同比增长13.1%;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2.27亿元,同比增长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0.82亿元,同比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75元,同比增长21%;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113元,增长8.22%。
二、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xx县域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从发展的角度分析,xx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仍然比较落后,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1、县域单位综合经济实力较弱
据统计,目前全国县域经济的平均规模为:gdp平均38.44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平均1.32亿元。20*年,我市县域经济完成生产总值20.93亿元,在全省69个县域单位中排第五位;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0.74亿元,也居全省第5位;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分别相差17.5亿元和0.58亿元,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4.4%和56.1%。
2、县、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受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县域经济与市辖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性问题十分突出。20*年,我市县域经济总量仅占全市经济总量的15%,低于全国水平41.3个百分点;实现大口径财政收入2.27亿元,仅占全市总量的7.4%,仅为市辖区的8%。而且随着这几年我市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市县域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与2000年相比下降了16.7个百分点。与市区相比,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在不断拉大,这突出体现在经济发展速度上,20*年,我市经济增长18.16%,市辖区增长20.17%,而县域经济增速只有9.02%,分别比全市、市辖区低9.14和11.15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1.09%,分别比市本级、市辖区低37.75和41.8个百分点。
3、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进程缓慢
城镇化的过程是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过程。20*年,xx城镇化率达到56.7%,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2.8和25.6个百分点,但xx县城镇化率仅为28.8%,分别低于全国、全省、全市15.1、2.3和27.9个百分点。同时,由于近年乡镇企业的萎缩,农民增收难度加大,财政支付能力弱化等因素,小城镇建设步伐有所放缓,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影响了城镇功能的发挥。
4、经济基础相对较差
县域经济基础相对薄弱,集中表现在传统农业比重偏大,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参与市场竞争能力较弱,农民增收难;工业经济比重偏小,虽然企业数量不少,但规模普遍较小,骨干企业少,支柱产业不够明显,产业聚集程度不高,重复建设严重,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民营经济发展较慢,整体素质不高,发展壮大难。
5、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
由于工业比重过低,对县域经济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导致县级财力十分薄弱,收支矛盾较为突出,特别是在大力改善社会公共设施并提供良好的教育及卫生等社会服务上明显不足,使得财政杠杆作用难以发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弱化。
三、县域经济发展的深层矛盾及原因
以上诸多问题,折射出县域经济发展进程中自身存在着深层次矛盾。
1、工业化与农村经济的矛盾
县域经济的核心问题是“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根源于工业化过程中城市经济的聚集效应对农村经济的吮吸,以及工业扩张对农村市场的征服。这是工业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在工业化过程中,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相比,无疑是弱势经济,处在一种向城市经济供应廉价资源和被迫接受城市高价工业品的双重挤压地位。县域内的“资本失血”、“资金倒流”、人才流失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的现象,成为了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如果不能很好解决,就有可能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2、市场化与小农经济的矛盾
县域经济仍然以传统的小生产方式为主。小生产方式与社会大生产方式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县域经济推进工业化及农业产业化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一是小生产方式与农业产业化对资源配置合理性的要求相矛盾;二是与农业产业化对经营规模性的要求相矛盾,分散经营的产品即使是与市场对路的,也会因为规模太小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三是与农业产业化的开放性、灵敏性的要求相矛盾。如果不解决小生产方式的制度,推行农业产业化就可能成为空中楼阁。
3、颈化与规模经济的矛盾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效益经济,资源跟着效益流动。规模决定效益,只有规模经济才能产生高效益。而要达到规模经济,首要的是大规模的投入,包括资金、技术、人才的投入。县域经济“瓶颈”问题尤为突出,即资金、技术和人才的短缺,尤其是资金短缺。经济发展落后不仅必然导致资本积累能力的低下,而且必然导致自身资源的流失,并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如何化解瓶颈化与规模经济的矛盾,克服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加大投资力度,尽快改善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摆脱边缘化危机,融入经济快速发展的主流,亦是县域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1、突出优势和地方特色,大力推进农业“一特两化”
要按照全市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加大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力度,提高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水平,对农业进行综合开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形成优势明显、规模较大、特色鲜明的标准化农产品基地。积极推进协作生产经营,加强“龙头”与“农户”之间的联系。要以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经济管理方法为支撑,以市场机制和有关法规为调控手段,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县域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通过高投入和高技术实行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经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经济系统、农村社会系统、农民生产经营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县域经济系统的同步优化。
2、加快“工业强县”步伐
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是解决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发展县域经济要立足于当地资源,充分发挥区域的资源优势,建立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发展地方特色经济。要加大对工业经济的投入,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把做大工业总量与着力培育产业集群相结合,把主攻工业的重点放在培植矿业、电力、建材、化工、农产品加工五大主导产业上,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力促产业上档次、经济上规模、效益上台阶。要以现有的工业园区为载体,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向园区聚集,把工业园区办成产业聚集区,推动产业升级,形成产业规模优势,使之成为提升经济总量的重要载体。创新管理体制,加强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引导,聚集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构建中小企业群,加快县域工业发展。
3、增加农民收入,激活农村消费需求
县域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消费市场,而农民又在县域内占绝大多数,因此,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要继续贯彻执行中央的扶持政策,积极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确保农民得到实惠;要加快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消费能力。继续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发展县域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战略举措来抓,继续实施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提升农民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劳务输出的规模和层次。
县域经济分析范文2
关键词:假日经济;消费;经济学分析;可持续发展
1 当前文化消费发展明显不够
我国的文化娱乐消费产品仍然处于十分匮乏的状态中。一方面,目前我国的城市中,尤其是二、三线城市的文化消费场所数量较少,艺术表演场所、电影放映场所、演艺娱乐场所、美术品经营场所等都明显不够。其中,已经存在的美术品经营场所,所涉及的门类也不够丰富,主要集中在历史等方面,而自然、科学、艺术等门类数量还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大,人们的文化消费素质也有待提高。从整体上看,人们现在偏好集中在娱乐性较强的产品上,对文艺性的产品需求较低,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电影院更愿意放映娱乐片、音乐厅的票价只有演唱会门票的几分之一,其厅堂中却依然经常坐不满。这样的现状对于我们的假日经济发展中的精神文明积极建设是十分不利的。
2 市场服务意识差
目前我国的假日消费市场呈现一片繁荣之像,但是服务意识的缺乏却始终是个问题。假日中商家大量的热卖促销,很容易造成各商场和商铺的人员爆满,许多服务人员只能匆匆应付,这样很容易造成服务品质的下降,甚至出现服务人员对顾客冷漠、缺乏礼貌和耐心、三言两语草率打发等行为。在餐饮类时情况可能会更严重,由于客人的增多使得服务品质下降,甚至影响卫生环境。这不仅仅影响人们的消费情绪,甚至有可能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有些商家会趁机抬高价格或竞相涨价,擅自乱收费,甚至收费却不旅行服务,降低服务质量、打出虚假折扣、强买强卖现象十分严重。这种扰乱市场危害行业的做法,虽然获益于一时,但负面影响却是长久的,深远的。旅游业中服务意识的缺乏也比较明显。游客所到之处,常常挨宰或被骗,导致游客也不爱护当地的风景和设施,乱扔垃圾,乱涂乱划,破坏设施,形成恶性循环,使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的威胁。这些现象都说明,当前我们的国民的精神文明素质还不高。
3 假日经济发展中的资源配置不均衡
3.1 假日期间的交通十分拥挤
即使与十年前相比,现在的交通协调性上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依然不容乐观。我国人口众多,每年的游客数量都呈上涨趋势,而假日经济的特点就表现为短暂性和集中性,所以每当假日来临之时,短短几天之中,人们集中旅游使得出行人数扩大到日常的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使交通需求出现爆炸式的增长。2012年国务院首次取消了法定节假日期间的高速公路对小型车辆的收费,本想借此来解决每次节假日期间的收费站的交通严重拥堵问题,却没想到免费政策的出台,刺激了更多车辆出行,2012年的中秋假日期间,北京市的首都机场高速的车流量一度上涨了40%,蜂拥而上的小型车辆使得交通更加拥挤。这样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人口堆积,不可避免的会使人们所在的生态环境受到被不同程度的破坏。
3.2 热门旅游景点的爆棚
根据全国假日办假日旅游信息的最新通报显示,长假期间,数十个景点访问量超过正常量一倍多,部分景区游客日访问量超过最佳接待量数倍甚至十倍。除此之外,住宿难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景点附近的住宿甚至提前几个月就被全部订满,使得游客既要担心自己是否有房可宿,又必须忍受人满为患的旅游地点,旅游的大好心情早已不复存在。相比热门经典旅游地点,一些冷门的旅游地甚至会连年亏损,因为没有足够游客光临。可以看出,政府对经典和热门的旅游地投入过多,或者说政府对其他一些冷门但具有极大潜力的旅游地点重视不够。这样的结果直接导致市场供求失衡,假日期间旅游市场出现严重供不应求,假日过去后,又会出现严重的供大于求的现象,导致多种旅游设施的闲置。
3.3 假日经济发展的区域性较为明显
我国的现状是东部地区的经济水平和发展规模大大优于西部地区,而城市与农村的差异也不小,这样的区域水平差异的原因是地区间的经济水平不同,其结果必然就造成了东部和城市的商品水平和层次较高,而第三产业的差距更为明显。由于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非常薄弱,不便于发展诸如餐饮、洗浴、文化娱乐等服务业,更不利于发展艺术表演、电影放映、演艺娱乐、美术品经营等文化消费场所,甚至有些偏远地区由于网络建设成本较高,使通信网络覆盖不全,信号不稳定。如此之下,人们的消费热情受到了极大地抑制。人们在假日之时更愿意去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方消费。这不仅是我国假日期间交通拥挤的原因之一,也造成了我国广大土地上的资源利用率严重不足。这样的结果反而又加剧了这样的差异性,发达的地区更加发达,落后的地区更加落后。
4 美国和日本的假日经济发展现状
4.1 美国假日经济发展现状
美国的法定假日共有114天,从一年之初的元旦节到一年之末的圣诞节,每年的法定节日有10天,另外还有每四年一次只有部分人可以放假的就职日。尽管公共法定假日较少,但是人均带薪休假数却可以达到15天(西欧国家的带薪休假天数更多,甚至可以达到30天)。尽管近年来美国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国内经济比较萎靡,但是假日中人民消费水平依然较高。在2012年,有多达1.43亿的美国居民在感恩节第二天出行购物,占美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而感恩节和圣诞节期间的美国假日零售额比去年同比增长3.8%至约4691亿美元。美国人民喜爱旅游。近日美国一家权威旅游网站对1200位市民进行调查,在即将到来的阵亡将士纪念日小假期中,外出旅行人数将达到86%,比去年同期出行人数又增加了6、7个百分点。美国的公共交通比较发达,但是作为车轮上的国家,美国人民最喜欢的交通工具依然还是私家车。美国人民通常喜欢一些亲近自然的旅游方式,据调查,51%的人们最倾向的度假地点是海边,而郊区、国家公园等山水景点也是热门选择。除了自然景区之外,美国的露营地也比较丰富,露营地通常提供桌椅和燃料供人们使用。人们喜欢去露营地租用房车,在城市内或郊区的一些露营地度假。而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人们比较注意在离开时将自己产生的垃圾全部带走。
4.2 日本假日经济发展现状
日本的公共节假日有119天,从年初的元旦到年末的天皇诞生日,每年的法定节日有15天。日本通常将公众节假日和周六、周日连起来,形成连休日,有三连休、五连休。如果加上8月中旬的夏日三连休假日,最长可达九连休。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日本的带薪休假天数从2002年平均仅能达到8.8天,到现在已经有20天了。概略算来,日本人一年上班的时间约230多天,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日子在休假中度过。日本是极其重视发展假日经济的国家之一,原因之一在于本国资源的缺乏。得益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日本人的消费观念就逐渐发生变化,更看重对生活的享受。据统计,日本大部分的家庭每年数次外出旅游,其中76%的人都会刻意去利用假期。日本的旅游资源丰富,其本身是一个岛国,同时国内大部分土地都为山地,加上地底火山动作频繁,使得日本有广泛的海滩、山林和温泉资源。日本人在三连休中近距离旅游诸如外出赏花、泡温泉、驾车出游、垂钓、爬山等似乎已经成为生活中必要的一部分。由于距离较近,不会对景区造成较大压力。然而在正月中,日本人习惯去参拜神社、探亲访友;五一黄金周、八月夏日连休,由于国内旅游和购物的火爆,三次较长的连休中都很容易由于国内的人口大流动形成国内的交通大拥堵。这一方面由于日本人口密度较高,一方面是因为日本比较爱凑热闹的民族性格。
5 美日两国假日经济发展现状对我国的启示
5.1 假日组成不同
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的带薪休假天数还非常少。带薪休假可以让人们自由安排休假日期,而不用挤在公共假日,减少集中出游时的人口,是一种非常科学的休假制度。集中出行人数的减少可以有效降低人们出游而对社会、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减小对环境的破坏。日本的假日安排比较平均,在一年中比较分散,同时不刻意调休,这样的假日安排下使得日本的国民可以在每个月中都享受到至少一次三连休以上的假期,同时不会有连续工作超过5天的困扰,这一点对于我国的假日制度上有参考价值。
5.2 发达国家国民的生态文明素质较高
不论是美国还是日本,目前其国民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比我国国民做的要好很多。尽管美国人民和日本人民都喜欢去亲近自然的旅游地点,但是确不会破坏那里环境,不留下污染环境的废品,使得环境能够有效得到保护,那么人们也可以持续地、流动地出游,从而进行良性地、持续地发展。可以看出,要发展生态文明,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的进步。只有人的思想素质提升,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
6 结束语
从1999年我国第一个黄金周开始,我国的假日经济才开始发展不过10余年,我国的假日经济发展已经出现了诸多问题,这些都开始阻碍我国的经济发展。随着我国开始由工业文明进入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入人心,我们更要明确如何在生态文明下发展科学、健康、可持续良好发展的假日经济。
参考文献
[1]黄金海,施敏.论假日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J].经济师,2002年03期.
[2]胡国杰,姜红.“假日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3]曲德森,焦建军.假日经济与市场营销[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2年02期.
县域经济分析范文3
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市场经济效应的日益凸显,中国的人口和家庭结构状况出现了明显变化,社会福利制度进一步深化改革,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保险市场逐步开放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正不断地完善,在宏观和微观经济领域均出现了众多刺激中国保险业发展的潜在因素,为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预示着我国保险市场发展前景的广阔。
报告显示,中国居民寿险保障严重不足,即使把社保和公司补充保险计算在内,人均寿险保障额度仅11万元,保障充足度仅21%,特别是26~35岁需要承担家庭责任的人群尤为不足,其中26~30岁人均寿险保障缺口高达57万元,保障充足度仅16%。
中国人口占到世界总人口25%,而人寿保险市场只占全球市场总额的1.6%,足以说明这块市场亟待发展。面对中国寿险的机遇与挑战,显然我们对寿险产品的供需研究是必要的,因此希望能找到可行对策挖掘出中国寿险业的潜力,促进寿险业的高速健康发展。
2基于寿险调查问卷的寿险产品的供需状况分析
2.1购买与否以及保费未来支出对比情况分析
调查显示,目前已购买寿险产品的人数占比85.4%,未购买寿险产品的人数占比14.6%,显示出市民较强的保险意识。虽然在调查中发现预期购买寿险产品的人数比例有所下降,但保费支出具有大幅提高趋势,这表明,寿险领域存在大量潜在优质客户,前景比较乐观。
2.2目前寿险购买类型以及未来寿险类型占比直观图
对比以下两图表,可以发现,将来有意愿购买养老保险,投资型寿险的人数比例较当前形势有所上升,而对于健康医疗险、意外伤害险以及其他寿险,人们的购买意愿则有所降低。究其原因,可能是受到当前养老金制度改革、股市震荡等大环境的影响。
2.3未购险原因状况分析
根据调查,当前还存在22.4%的人并没有在将来购买寿险的计划,其中,接近一半比例的人是由于负担不起较高金额的保费,37%左右的人认为没有适合的产品,暂时不需要购买。值得注意的是,仍有高达14.14%的人群是出于对保险公司的不信任而拒绝购买,提高群众的保险意识,增强保险公司的公众信赖度是保险业努力的方向。同时21题显示62.9%的人认为寿险产品能满足自己的需求,说明,寿险产品供给基本能满足需求。
3寿险产品供需矛盾的原因
上述分析目前市场上的寿险产品一定程度上供需矛盾,这里我们主要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3.1从影响寿险产品需求的因素分析
(1)经济与保障因素。2012年上半年南通实现生产总值2231.8亿元,增长11%。市统计局公布的各项经济数据中主要指标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政府对社保、住房、教育、医疗、养老保障等民生领域投入大幅增加上半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中六大类民生项目支出121.6亿元,增长33.6%,占全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为55%,比去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
宏观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政府对社会保障的重视,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对寿险产品的需求。经济发展和增长使人们的收入提高,从而使人们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这里指寿险需求)增加。据问卷调查,家庭年收入1万~3万元的占16.96%,3万~5万元的占32.16%,5万~8万元的占29.24%,8万~10万元的占11.11%,10万元以上的占10.53%。南通人均可支配收入2010年为10937元,全国排名37,可见,南通的收入增长较快,大多数家庭已经达到年收入3万元。
(2)文化教育因素。问卷调查中,初中及以下的学历占19.88%,高中学历占29.24%,大专学历占34.5%,本科学历占16.38%。南通的教育水平结构在全国是靠前的。一般认为,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可能对人身风险有较强的意识,相应地对规避风险的欲望越强,更倾向于购买人寿保险以保障本人或其遗属的动机也增强。
3.2从寿险产品的供给角度分析
(1)寿险产品单一、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寿险产品数量较多,但真正适销对路具有生命力的险种却很少,面对多样化的保险需求,市场供给严重不足。并且,保险产品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开发的产品不能很好地体现和满足市场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保险销售的业绩和保险业的发展。
(2)寿险产品模仿、复制现象严重。尽管寿险产品数量在不断增加,但保险供给不足的问题却越来越突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品创新缺乏个性和针对性。在产品研发时,一些公司市场调查不充分,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与市场的需求相脱节;在开发走销全国的产品工作时,对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考虑不周全。产品多,但往往是大同小异。公司间产品模仿、复制现象严重,导致产品差异化程度很低。
(3)部分产品条款粗糙,包装、宣传缺乏创意。保险产品是由具体的保单形式和售后服务构成,而保单的形式要件具体体现在保险条款的内容上。目前,关于条款的通俗化标准的工作已成为提升保险服务质量的很总要内容。但就业务来看,产品条款设计不严谨,包括缺乏定义条款、语法逻辑错误等,有些甚至违背了国家有关法律,由此导致保险公司与客户之间的诸多争议和诉讼,损害了被保险人利益。
4县域环境下寿险市场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加强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提高县域群众尤其是农村群众保险意识目前开拓农村寿险市场的最大障碍是农民的寿险常识缺乏、保险意识淡薄,因此,开拓农村寿险市场,须要加大宣传力度,在原有宣传方式基础上,要创新出农民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①利用电视节目的形式,进行寿险知识的讲座或互动节目,增加农民兴趣,普及寿险知识。②农民居住以村落为单位,保险公司可以利用乡村干部的号召力挨家挨户,以聊家常的形式登门宣传寿险知识。③充分利用乡村广播的优势进行宣传。
4.2以市场调研为基础,开发适销对路的县域寿险产品,满足农民需求现阶段,缺乏适应农民需要的寿险产品是制约县域寿险发展的瓶颈。一方面,寿险公司的产品挤压;另一方面,农民却买不到适合自身的寿险产品,寿险产品供需之间形成了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要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地区农民经济承受能力和寿险需求特点,因地制宜,开发出个性化产品,如在经济不发达地区设计出一批低保费、高保障的寿险产品,以开发低端农村寿险市场,突出保障性;在富裕地区,设计有一定投资价值的产品,开发中高段农村寿险市场。
4.3争取政策支持,营造和谐发 展环境
发展县域寿险市场可以缓解农村社会保障压力,又可以提高县域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步伐。作为保险业主管和监管部门的保监会,应进一步加强与财政、税收等行政部门的沟通,建立政策和财务长效支持机制,尽早出台县域寿险减免营业税、个人人减负所得税的办法,逐步解决困扰县域寿险市场发展的政策、资金等方面瓶颈问题。
参考文献:
县域经济分析范文4
关键词:网络经济;现状;前景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2
一、引言
我国加入WTO已经有10多年,在这一发展时期,中国的社会结构和人们的消费观念将会随着经济全球化而发生重大变化,现代都市生活节奏快,人们工作压力大,尤其在大城市,许多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年轻人,在经济上背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寻找简单、实惠、便捷的生活方式,是他们追求。网络给这类人群提供了新的生活方式,在提供便捷的过程中,网络经济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未来也必将以客户的感知度为努力方向,提供更多精品的网络产品。
二、中国网络经济现状
本文通过SWOT方法,分析了当前我国网络经济的现状,从内部优势、内部劣势、外部威胁、外部机遇等四个方面,综合地分析了当前我国的网络经济现状的优势和薄弱环节。中国网络经济的发展潜力巨大,我国网民的消费水平逐渐提高,同时过分快速的发展也引发了网络经济的潜在危险,加上我国的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外部威胁的力度减弱的情况下,我国的网络经济是机遇与风险并存的现状,电商需要谨慎把握与选择。
1.中国网络经济的内部优势
(1)网民人数多,潜在消费群体庞大
根据CNNIC的统计报告,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突破了4亿关口,较2009年底增加360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较2009年底提高2.9个百分点,普及率达34.2%。[1]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加速,居民生活和消费水平提高,接触网络的机会和时间也将增多,网络成为了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通过网络了解新鲜资讯,在这个过程中,给网民提供休闲娱乐和办公交易等便捷渠道,就能够挖掘庞大的消费群起,以保证网络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我国的传统企业对网络营销的注重,也为网络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网民消费能力巨大
艾瑞咨询的《2010-2011中国网络经济年度监测报告》显示,2010年网络经济营收规模为1485.8亿元,同比增长49.9%。2010年中国移动网络经济营收规模为198.8亿元,增长率仅达16.4%。[1]从上述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网络经济中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两种类型的业务都是分庞大,并且80、90后的群体依然成长起来,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能力是巨大的,随着这一群体的经济收入增加,网民的消费能力将会进一步的扩大,成为了新的增长点。
2.中国网络经济的内部劣势
中国网络经济从进入21世纪以来,每年保持的惊人的增长速度,尤其以网络购物为主要部分,2009年网络购物增长率为187.0%,2010年网络购物增长率为132.5%,以翻倍的增长速度,网络购物给人们带来的生活便利。如此快的增长,也带来了诸多的隐患。中国网络经济存在的内部劣势主要有,第一,跟风严重,例如,以团购网站为例,我国的团购网络营销的“千团大战”到后来的兔死狐悲,团购的大起大落,严重扰乱了行业规范,体现了我国的网络经济管制的不足与漏洞;第二,“山寨化”严重,所谓山寨化,及各大电商的互相模仿,利益冲突大,这从360与QQ之间的恶战,是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客户利益关注程度不够的劣势;第三,逐利目的明显,我国的网络经济,从开始的免费下载,到现在的各类网站的资源封锁,需要注册账户等方式才能获取,这与网络使用费用的支出和或许信息的不成正比的现状。综上所述,中国网络经济的不规范,不成体系,不成规模,是其最大的内部劣势。
3.中国网络经济的外部威胁
中国网络经济的外部威胁在于西方网络巨头的钳制,主要是我国的电子网络信息技术的软硬件与国外仍然有很大的差距,网页制作和网页保护上存在诸多的薄弱环节,伴随网络经济的增长,网络公司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推广上,受到了国际经济局势,国外新型网站加入中国,例如Groupon团购网,今后我国经济的更加开放,外来网络经济威胁体也将增多。其次,在网络经济发展速度提高的同时,网络经济属于经济体的一种,从内在和发展规律上服从经济金融发展的一般规律,在人口变动、金融投资环境改变的条件下,网络经济很大程度上依赖了实体经济,一旦实体经济遭到破坏,网络经济将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严重的影响,甚至产生了网络经济的泡沫。
4.中国网络经济的外部机遇
中国网络经济的外部机遇在于国家对网络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愈加重视,例如,2010年相继出台的《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广播影视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意见》。[1]从2010年内所的相关法律法规,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对网络经济的投入也必将增多,如何利用好国家政策和自身优势,在支付门槛提高的情况下,能够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网络经济再发展的关键环节。总之,我国的网络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和策略改革之下,国家相继出台的法律法规和鼓励措施,中国网络经济外部机遇明显。
三、中国网络经济发展前景分析
当前我国的网络经济虽然发展迅猛,但是并没有任何一个行业已经完全趋于成熟,优势是在我国的社会转型时期,不稳定因素的增多,网络经济领域内仍然有很多可以挖掘的部分。
县域经济分析范文5
关键词:经济分析;经济预测;吉林省
中图分类号:F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4-0170-03
经济发展方面的研究可以分为宏观层面与区域层面,有的学者研究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和预测]和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对策建议,也有学者考虑了经济发展中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如技术的引进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人口增长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4],直接因素、间接因素和主要因素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整理了吉林省的经济发展数据,分析了吉林省经济发展的现状,并预测了经济发展趋势。
1 吉林省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自1978年以来,吉林省经济总量不断增长。按可比价计算,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达30.3倍,其中第一产业增长6.9倍,第二产业增长47.8倍,第三产业增长55.7倍。2013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4808.01亿元,同比比较增长了近9.0%,高出同期全国平均增速1.4个百分点。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吉林省经济存在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也表明近年来吉林省经济增长的质量提高,稳定性进一步加强;各产业的分布与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和拉动率都较高。具体发展数据如图1所示。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第二产业的增速高于地区GDP的增速,第三产业的增速与地区GDP的增速基本持平或略低,第一产业增速明显低于地区GDP的增速。在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吉林省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一、二、三产业比例从1978年的29.25:52.40:18.35调整到2012年的11.83:53.40:34.77。从调整的结果看,第二产业的比重基本保持在53%左右,第一产业比重大幅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提出以及吉林省“十二五”规划的实施,第二产业的重要程度不断上升,对于吉林省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加重要。
城乡居民生活方面,从1978到2012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增长了将近70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增长了47倍。城镇人均住宅面积增长了9倍,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增长了3倍。同时,城镇和农村的恩格尔系数也在不断降低,揭示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但同时,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也更加明显,这一趋势有继续扩大的倾向。下表列举了吉林省城乡居民消费与住房情况变化。
2 吉林省经济发展外部环境与增长动力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国家宏观调控的约束,给吉林省的经济发展带来挑战。面对这些不利外部环境,吉林省政府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所带来的机会,坚持“三化”、“三动”战略为主线,维持了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
2.1 吉林省经济发展外部环境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均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使得当时过于依赖出口的中国经济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在当时中央经济刺激政策的作用下,中国经济保持着较高的增速,然而,其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情况愈加严重,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转变。有鉴于此,在制定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时,中央政府主动将经济增速调低,即“十二五”计划GDP年均增长为7%,强调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注重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在中央政府采取了有效的产业结构调整措施的情况下,全国GDP增速从2011年第四季度开始逐步回落,这反映出国家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不断强化经济质量的决心。与此同时,全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给吉林省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2.2吉林省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速为20%;消费的增速相对平稳,年均增速为14%;国际贸易一直处于贸易逆差,保持净进口状态,“十一五”时期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1978年以来吉林省投资、消费、出口的变化情况如表2。
首先,固定资产投资一直处于高增长状态。作为吉林省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政府不断加大引入非国有投资的力度,对投资结构进行优化发展。近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领先全国,投资结构的日渐合理化,产业升级成效明显。
其次,消费需求波动相对平缓,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吉林省整体的消费需求水平波动平缓,对经济发展来说是相对稳定的因素。近年来在政府的引导下,社会消费需求稳定增长。通过施刺激市场消费来推动经济发展,逐渐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
最后,近年来进出口平稳波动,进口额度快速增长,出现常年贸易逆差。这也是吉林省与发达地区差异化明显的部分。目前从整体上来看,结构性问题突出,如进出口失衡、缺乏深加工的出口产品和国际知名的品牌。这种模式对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会造成制约。
3 吉林省经济发展预测
通过上述对吉林省经济发展相关问题的分析,结合吉林省“十二五”规划中相关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政策,通过高、中、低三种预测方式对吉林省未来经济发展进行预测。
3.1 经济预测低方案
2013年按前三季度经济增长速度10.3%设定,“十二五”期间,其他年份经济增速按10.5%考虑,“十三五”期间经济增速按8.9%考虑,“十二五”期末的一、二、三产的比重按“十二五”规划的10:50:40考虑,2020年的该比重按9:48:43考虑,其他年份做等差线性插值处理。预测结果见表3。
3.2 经济预测中方案
考虑到2011年和2012年吉林省的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达到13.7%和12%增长,而且“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4.9%,因此,2013年经济增长预计为10.8%,“十二五”期间,其他年份经济增速按11%考虑,“十三五”期间经济增速按10%考虑。由于调结构与保增长之间存在矛盾,在保持高速增长情况下,“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一、二、三产的比重10:50:40的目标很难实现,在该种增长速度下,到2015年二产的比重将小幅提高,一产和三产比重将略有调整,预计2015年一、二、三产比重9:54:37,2020年的经济结构按8:52:40考虑,其他年份做等差线性插值处理。预测结果见表4。
3.3 经济预测高方案
在高方案中预计2013年经济增长11%,“十二五”期间其他年份经济增速按12%考虑,“十三五”期间初期经济增速按11%考虑,末期经济增速按9%考虑。在该种增长速度下,到2015年二产的比重将继续小幅上升,预计2015年一、二、三产比重10:55:35,2020年的经济结构按8:53:39考虑,其他年份做等差线性插值处理。预测结果见表5。
4 结语与建议
本文对吉林省1978-2012年以来经济发展数据进行了分析,从国家的宏观环境和内部投资、消费、出口两方面探讨了吉林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经济数据和吉林省“十二五”发展规划,给出经济发展低、中、高三个预测方案。本文的预测过程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但是预测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特点,也结合了经济发展的不同变化情境,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通过对现状描述和未来预测,为吉林省经济发展提出以下建议。首先,需要继续扩大内需。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是社会生产的起点和终点。利用刺激消费的方式来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经济发展数量与质量的提高。其次,继续扩大对开放水平。吉林省进出口相对来说能力不足。利用长春地理位置优势,加大优势产品的出口量,提高对外贸易量,促进经济发展。最后,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应该进一步加大力度。同时需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非国有投资的比重,利用外资的投入来加快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友余.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及其预测[J].统计与决策,2013,(3):133-136.
[2] 田强,陈莉.三峡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9(1):71-77.
[3] 袁建新,刘幸赟.技术引进促进经济增长作用省际差异性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0,(5):78-87.
[4] 李鑫.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时代,2009,(7):11-12.
[5] 白永秀,王颂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及影响因素[J].经济学家,2011,(6):102-104.
[6] 吉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吉林调查总队.吉林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县域经济分析范文6
关键词:经济发展;财富标志;话语权;多极世界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0)01--089--04
随着世界经济逐渐从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面经济危机中复苏,中国在经济危机中的作用受到了广泛赞誉。在国内,中国显示出强大的应对能力,面对国际危机造成的出口萎缩,中国政府通过一揽子财政计划扩大内需,通过长期大型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促进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消除不平等现象,继续保持了相对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中国还通过提升对外采购额度以扩大全球总需求和维持低通胀率,并通过购买国外债券和其它资产以提高全球金融系统的整体信用和清偿能力,有助于其信贷的发放。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加速、政策自增强,对世界经济将产生更大的影响。
一、中国经济:现实情况分析
目前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根据世界银行最新公布,2008年中国的GDP占到全球收入和生产的6.85%,即贡献了64万亿美元总额中的4.2万亿,以购买力计算,中国所占的份额超过10%,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而受益于强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中国在2009年的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8.4%,大大超过世界-1%的水平。从放贷增速远超CPI增速的对比关系来看,绝大多数新增放贷都在新增投资中消化,因此未来的经济高增速仍将持续一个时期。
2、中国经济已经成为其自身发展的动力源之一。在2008年全年9%的经济增长中,投资增长25%,消费增长21%,可见我国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正在下降。政府主导的投资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外贸净出口,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即使在经济危机最为严重的2008年,中国的新增固定资产投资仍高达148167亿元人民币。值得注意的是,对总需求影响一直长期偏弱的中国民间消费的贡献也在稳步上升,在失业率上升的情况下,2008年全年城镇人均实际消费额为13526元人民币。尽管相比投资和外贸出口,消费总体上仍处于偏低水平,但随着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人民的未来预期相对好转,消费增长的趋势将会日益明显,危机中一枝独秀的中国汽车行业便是典型例证。作为中国老百姓心目中的奢侈品的汽车,其销量在2009年预计将超过1200万辆,增速为35%。
3、中国不仅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而且实际上也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在世界经济处于危机的大环境之下,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度高达20%以上,预测称2009年的中国经济对世界的贡献度将高达60%。中国既是大宗商品和原材料新增需求的源头,又是国际资本市场一个主要的资本提供者,这些都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复苏的动力来源。而中国国内投资所产生的棘轮效应、对国外需求的刺激等积极因素对世界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从我国项目建设中的对外设备采购便可见一斑。我国在2009年1~11月的进口总计7981亿美元,其产品构成除了基础原材料之外,其余基本上均为机电产品与高新技术,这使得我国开工的大量建设项目在刺激内需的同时也有力地刺激了外需。
4、中国经济地位的最根本体现可能还要属对国外资产的逐步控制。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大力培养出口导向的经济,中国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截至2008年底,中国的外汇资产已经超过2万亿美元。中国国内长期的低利率意味着中国已经彻底扭转了改革开放初期的资本匮乏困境,开始成为资本输出国。近些年,中国不断发起大规模海外并购活动,诸如IBM、悍马等世界知名品牌都已经或即将被中国资本所掌握,中国对油田、矿山的收购更是成为近期海外并购的重中之重。截至2009年9月,我国对外投资总额为1800亿美元,在170多个国家拥有直接投资。不仅如此,中国还通过购买国外金融资产逐步加大了对外国的影响力,使其政策制定越来越受中国因素的影响。2009年8月,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再次超过8000亿美元。
经济的长期发展必然对中国其它层面产生积极影响。一方面我国的外交方式逐渐在转变,变得更加实用;另一方面,国力的增强让中国更有底气。近几年人民币逐渐走高,虽然有以前我国出口导向经济有意降低币值所引起的反弹因素,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的发展提高了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市场的地位,逐渐成为除美元、欧元之外的另一种财富标志,因为货币基本上都属于债务货币,其地位是国家信用和威望的最好体现。在某些东南亚国家,人民币已经成为相当重要的一种外汇储备,人民币资产也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青睐。人民币地位的提高,可使我国用更小的代价获得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原材料,从而将宝贵的资源用在其它更需要的地方,这对于我国大力发展虚拟经济、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脆弱性:一种担忧
虽然中国作为全球经济增长、实物需求及财富增长动力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但仍存在对于中国发展的担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中国经济仍然属于出口导向型经济,受国外总需求和外汇汇率影响太大,而且这种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本之大可能会使得经济改革半途而废;(2)当前中国的投资主要以政府拉动为主,这造成了巨大的隐患,尤其是地方政府的投资热潮可能导致中国政府债务和赤字不断攀升;(3)许多人担心中国政府的能力是否能够克服目前的种种社会问题以维持国家的稳定不受影响。
1、对于中国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所存在的风险,中国的决策者早就认识并在十六大提出了经济转型的战略方针,力图从之前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拉动的高能耗、高污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向更能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并大力培养虚拟经济使其与实体经济比例协调。实际上,中国的经济失衡的直接表现是消费不振导致投资、净出口占总需求的比例过大。2008年,在对外出口遭受重创的情况下,我国的外贸顺差仍然接近3000亿美元,这必然导致中国经济受国外环境影响而波动。同时,消费问题并非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涉及到社会保障、未来预期的全局性问题,只要我国能够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并提高人民对未来预期的乐观程度,消费对总需求的影响将得到提升,也将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变得更加健康合理。从近几年国家取消农业税、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免等措施可以看出,我国决策者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正着手加以解决。而劳动密集型产业过多的问题只能通过逐步提升我国人口素质加以解决。
2、过去几次导致新兴国家陷入低迷的根源都或多或少和过分投资导致的后果有关:高额且不断攀升的外债、财政赤字、过度的进口支出、持续膨胀的国际收支融资需求导致国内产业被外资控制。从而使得不少经济学家对中国投资支出的过快增长表示担忧。但中国所面临的经济形式与上世纪80年代的拉美、90年代的东南亚的投资来源于借债尤其是外债不一样,我国的投资主要来源于国内积累,即便是借债也基本上通过国内债券市场融资,这使得我国不致面临上述国家对于国际金融动荡所带来的冲击,这也是我国能够在1998年金融风暴、2008年次贷危机中保持基本面良好的重要原因。即便由于经济刺激政策形成了大量赤字,也可通过长期匀速货币通货膨胀、压低公共支出尤其是行政经费等方式慢慢消化。当然,由于决策者能力问题和体制问题,中国的确面临十分严重的投资效率低、地方财政能力弱化等问题,但这些问题属于调控问题而非结构问题,会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影响和损失,但不足以阻碍我国的发展势头。
3、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决策者对于如何使用政府权力也有着越来越清晰的思路。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到十六大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每一次带来的都是我国更加合理健康的发展,人民的绝对生活水平大大超过了30年前的社会平均水平。目前,政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开始新一轮的政治经济改革,沿着“和谐社会”、“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成果”等思路开始对关系到每个公民切身利益的问题进行动作。可以想象,未来的政府必将着眼于反腐败、社会公平、社会保障等普通人最为关心的方面,因为这不仅关系到经济的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人心的向背,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
三、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将成为振兴世界经济的推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