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的沟通技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残疾人的沟通技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残疾人的沟通技巧

残疾人的沟通技巧范文1

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树立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在全社会形成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风尚。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关爱残疾人活动方案资料,提供参考。

方案一

为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扶残助残意识,大力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和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传统美德,倡导“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形成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风尚,充分发挥志愿者在助残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广泛整合各方面资源,切实帮助残疾人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改善残疾人生存状况,保证志愿者助残服务活动规范化和常态化。制定具体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弘扬中华民族扶残助残传统美德,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树立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在全社会形成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风尚。通过助残志愿者服务行动,推动建立助残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切实为各类残疾人活动提供有效服务,注重帮助解决广大残疾人生产生活、康复医疗、教育培训、劳动就业、权益保障、参与社会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组织形式

各社区认真组织在青年志愿者协会中成立助残志愿者服务联络站,负责开展社区残协助残志愿者服务活动。

三、活动内容

(一)培训残疾人。组织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帮助有一定条件的残疾人学习电脑操作等实用技能。

(二)开展上门服务。开展上门走访残疾人活动,与社区残协残疾人工作小组对本辖区内的残疾人进行一次全面走访,了解需求,关爱残疾人,做到送政策上门,送服务上门。

(三)开展辅导服务。与社区残协残疾人工作小组为残疾人开设康复辅导课,辅导帮助残疾人了解,掌握康复知识,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

(四)开展义诊服务。争取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的支持配合, 邀请有一定技术特长的医务人员到区深入户中为残疾人上门提供义诊服务。

(五)开展社会公益服务。为各类残疾人的文化体育活动提供志愿服务;为残联组织的各种大型活动提供志愿服务。每年3月5日“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5月份第三个星期日)、12月3日“国际残疾人日”、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开展慰问、义务劳动、义诊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

四、工作要求

(一)全面动员部署,建立健全组织。各社区残协根据本区域实际,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引导和动员,抓好志愿者招募工作,于20_年7月底前成立助残(居家)志愿服务总站,组建助残志愿服务队,扎实推进,认真开展各项助残服务活动,各单位将志愿者注册台账和开展活动照片及电子版于8月底报街道残联办公室。

(二)加强制度建设,构建长效机制。建立助残志愿者培训制度,提高服务能力;建立需求和服务对接机制,通过深入调研,详细了解残疾人的需求和志愿服务资源,对残疾人和注册助残志愿者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统计、登记造册、科学分类,强化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实现需求和服务的有效对接。

(三)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以“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国际志愿者日”和“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为契机,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助残行动,及时报送助残志愿服务行动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扩大助残行动的社会影响力,在辖区营造助残的良好氛围,激励和引导更多的人参与到助残行动中来。

方案二

活动目标:

1、通过观看视频,感受残疾人在运动场上顽强的拼搏精神,学习他们身残志不残的优秀品质。鼓励幼儿在日常的生活中勇于挑战,不怕困难,做一个勇敢坚强的新一代公民。

2、通过绘画活动,鼓励幼儿开展想象,画出不一样的事物,来表达自己对残疾人的关怀,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从而进一步认识到我们要在生活中关心那些身体有残疾的人,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活动流程:

一、主持人讲话,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主持人:今天是12月3日,你们知道是什么节日嘛?(国际残疾人日)

主持人:我们周围有一些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身体受到了伤害,有点失去了手,有的失去了脚,有点眼睛失明了,有的耳朵听不见声音了。这些人的生活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勇于挑战,非常勇敢,在残奥会的运动场上,就有他们努力拼搏的身影。

二、幼儿观看视频,感受残疾人勇于拼搏的精神。

_

为了帮助残疾人,让他们的生活方便一点,我们国家在一些公共场所设置了一些标志。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

_

三、幼儿绘画,献出自己的爱心。

国际残疾人日是为全世界的残疾人专设的节日,在这一天里,我们会用各种方式来让许许多多的残疾人度过这个快乐的节日。我们会在这一天里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主持人:请你们将自己想到的画下来吧。

方案三

为认真组织开展系列庆贺活动,进一步唤起社会各界对残疾人事业的关注和支持,倡导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风尚,推动我市残疾人事业持续发展。现将有关事项安排如下。

一、主要活动

1、残疾人文艺汇演活动

为提高残疾人的文化内涵,享受文化成果,挖掘和发现残疾人特长及表演人才,12月1日下午,在_街道办事处,举办残疾人文艺汇演活动。

2、《我和你一样》广场活动

结合12月5日第_个“国际志愿者日”,12月2日下午在市府广场,组织市扶残助残爱心志愿服务队、市肢残协会、市盲人协会、聋人协会,开展残疾人爱心回报社会广场服务活动和残疾人健身拓展与游戏活动。

3、“残疾人文化进社区”活动

按照共建共享的精神,整合社区文化资源,在残疾人日常活动的范围内,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基层残疾人文化宣传活动,倡导残疾人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12月2日晚,在安阳街道祥云社区内,协同安阳街道办事处共同举办文艺汇演文化进社区活动。

4、“让爱飞翔”系列活动

结合“_市扶残助残爱心街道”创建契机,协同南滨街道在“国际残疾人日”节日活动期间,开展以“让爱飞翔”为主题的残疾人优惠政策现场宣讲、困难残疾家庭就学慰问、残疾人文体比赛等系列活动,切实关注残疾人的切身利益,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大家庭。

5、体育和献爱心服务活动

联合_两个街道,在节日期间分别举办象棋、羽毛球、乒乓球、拨河等残疾人体育比赛与广场献爱心服务活动(美甲,裁缝,补鞋,刻章等)。

二、相关要求

各镇、街道残联要结合实际,以第_个“国际残疾人日”为契机,广泛宣传,创新载体,扩大社会影响,认真组织开展好第_个“国际残疾人日”活动,营造全社会关心帮助支持残疾人的良好氛围。

“国际残疾人日”活动结束后,要认真总结经验,培养挖掘助残典型和先进事例,及时宣传报道,并于12月7前将开展活动的信息上报市残联办公室,或发送至市残联邮箱_。

方案四

为充分发挥志愿者在助残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广泛整合社会资源,进一步推动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给予广大残疾人以切实的帮助,改善残疾人的生存状况,促进残疾人实现平等、参与、共享,特制定以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广泛普及志愿理念,大力弘扬志愿精神,着力壮大志愿者队伍,着力完善志愿服务体系,着力建立志愿服务社会化运行模式,推动志愿服务有一个新的更大发展,使更多的人成为志愿者,使更多的志愿者成为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实践者。

二、工作目标

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残联等相关部门的作用,积极发动组建我镇助残志愿者队伍,通过广泛开展助残志愿服务,引导社会关注残疾人事业,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残疾人;并通过各种培训及交流学习活动,不断提升助残志愿者的服务技能、沟通技巧等方面素质。同时全面掌握我镇残疾状况,并针对残疾人康复、扶贫、教育、就业、维权、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开展各种帮扶工作。

三、组织架构

为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助残志愿服务的顺利开展,成立助残志愿者服务队,各社区残疾志愿者为队员的服务队,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

各社区残协组织要与当地志愿者积极联动,结合实际相应成立5-8名助残志愿者服务队,进行日常助残志愿服务。各村、社区残协组织需对参与助残服务的志愿者提供指导和培训,提升服务能力和专业水平。

四、工作内容

依托各残协组织和志愿者组织,通过网络、媒体、活动等宣传平台向全镇招募志愿者,筛选符合条件的助残志愿者。

(一)配合全国助残日开展系列活动

每年助残日期间,入户慰问等形式开展全国助残日活动,向群众宣传推广助残服务。

(二)对残疾人状况进行调查摸底

组织志愿者协助镇残联对残疾人状况进行调查摸底,进一步完善残疾人数据统计,全面掌握残疾人状况,为残疾人提供更有效的帮扶。

(三)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扶残助残活动

残疾人的沟通技巧范文2

2004年某大型综合性医院对300名住院患者进行了需求分析的问卷调查,主要集中了解住院患者对医院服务的需求。不但说明患者的期望和需求,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目前我国医院人文的欠缺之处,即与患者的沟通、全程的健康维护和心理照护尚缺乏深入细致的工作。2005年开展的“中国首个大型医院品牌营销研究”,从医疗技术、医院服务、就医环境、医院位置和价格五个方面,对医院患者进行了问卷调查[1]。在患者印象最深的以上五个方面中,医疗技术占51%;医院服务占23%;就医环境占13%;医院位置和价格则分别占11%和2%。说明患者仍然最关注医疗技术。同时,对服务的关注度也在逐渐提升,即从单纯的治愈疾病、寻求技术性医疗服务为主,逐渐注重就医感受、环境和流程等人文内容。

二、患者心理需求及其特点

多年的研究证实,在综合性医院门诊患者中,略高于1/3比例的是躯体疾病;近1/3的患者是属于心理疾病范围;其余1/3的患者则是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2]。而在综合性医院的住院患者中,有近1/3的患者出现焦虑或抑郁负性情绪。因此综合性医院中患者所伴发的焦虑、抑郁症状是值得重视的现象,其严重程度及普遍性会涉及临床各科室及各类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老年患者更应引起人们的注意[3]。当前的医学模式、医疗工作方式仍基本上属于“生物医学模式”范畴,对社会心理方面的问题未予注意。在这种建立在“有形医学”基础上的医学模式的思维指导下,一方面非精神科医务人员只注重躯体状况和有形的病理证据,而忽视精神状况[4],另一方面,忽视了社会心理因素与躯体疾病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了躯体疾病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康复,绝大多数患者得到的诊治仍然是生物医学方法,缺乏对心理、社会因素的处置方案。事实上每一位患者都具有非常鲜明的心理需求特点,需要医务人员予以高度重视[5]:

(1)求医心切:患者希望医生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医术治愈疾病。

(2)高度的自我中心:患者希望家人、同事、朋友和医务人员能关心和照顾自己,希望自己的每一个症状、每一句话都能引起旁人的注意和重视。甚至还会出现对医务人员的过分要求和过分依赖的倾向。

(3)情感和心理反应:许多患者出现身心反应,即患者在罹患躯体疾病的同时所出现的心理的负性反应,其中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占大多数。此外,在医院的诊治环境和过程也会给患者带来心理反应,如由于对疾病的担忧和环境的变化以及对诊治设备、方法等的恐惧所产生的焦虑、不安、烦躁等。因此,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及其心理反应特点,对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加强医患交流和沟通和避免医患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三、我国医学人文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医疗技术的发展并不能阻抑人性中对关怀和尊重的需求成份。目前,由于人文服务不足所引发的医患矛盾和医疗服务投诉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有愈加严重的发展趋势。由此对我国医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教育话题正引起重视[6,7]。从临床上患者需求的角度进行分析,我国医学人文教育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1.缺乏人文知识到人文精神的转变[8]。大学人文教育一般是通过开设社会医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美学、医学社会学等课程,以人文知识的学习为基本手段;有的院校安排学生参加形势教育、红色革命基地、人文讲座等活动。但是,人文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培育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教育的重点应该是让医学生在实践中逐渐体恤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所带来的身心痛苦、切身了解病患除了医疗技术之外的人文需求、体验和感悟医学人文服务的内涵。我国医学生教育体系中,正是由于缺乏这种注重对病患情感体验的人文实践活动,造知识和人文精神教育的脱节,使毕业后的医务人员缺乏人文服务的真正意识和实际行为。

2.缺乏对患者躯体疾病与心理障碍共病的识别。目前综合性医院中非精神科临床医师缺乏应有的精神卫生知识以及对精神病理现象的判断和处理能力不足现象已经引起关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有关现代精神卫生问题的识别和处理的课程设置不够。即使在精神医学和医学心理学的课程中也主要涉及重型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严重的心境障碍)内容,而对在综合性医院中更加多见的由于躯体疾病原因所出现的心理负性情绪(如焦虑、抑郁等)、躯体形式障碍等情况的识别和处理,缺乏应有的比重。

3.缺乏医患沟通技巧。从目前患者投诉的问题分析,多数患者所表达的不满是出于医务人员的服务细节,尤其是冷漠和沟通不良所带来的对患者心理上的伤害。部分医务人员缺乏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医学会谈的基本技能,使医患交往过程变得简短、肤浅和笼统,丧失了许多有用的信息。在医学人文教育中,不容忽视的是教师和学生都并未对如何进行有效的医患沟通引起重视,对医学会谈的技巧培训更是寥寥无几。

四、以满足患者需求为出发点,构建医学人文教育体系

医学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患者的需求包括技术性医疗服务和人文,患者的满意度则是对上述两种服务的综合体验的反映。因此,在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技术服务的基础上做到人文关怀,将大大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重视医学人文服务是医疗服务的必然要求。

1.增加医学人文教育实践,实现从人文知识到人文精神的转变。医学人文教育实践的主要目的是使医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到患者及其家属的痛苦和人文需求,以反复的体验强化医学生的人文情感,并将这种情感渗透到其临床医疗行为中。医学人文实践活动的时间安排以进入临床实习阶段较为妥当。实践内容有多种,其中参加医学义工活动是值得推荐的方式,其他如参加医患俱乐部和专项疾病健康教育活动、参加残疾人和老年人的医疗照料活动、参加针对患者需求的调查等。在实践活动中注重引导学生对患者需求的体验,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医疗服务态度并非只是医务人员呈现出微笑,认识到人文服务首先是医务人员应该设身处地地理解患者,同情患者,由此才能在言语上、行为上表达出对患者的真正的尊重和关注。

残疾人的沟通技巧范文3

【关键词】截肢;心理分析;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4-0035-02

外伤性截肢是一种比较大的破坏性手术,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而采取的。对患者来讲,截肢意味着终身残疾,心理上毫无准备,精神上常处于难以接受的复杂状态,患者常表现出悲观失望情绪。针对患者这一特点我们护理人员在积极配合医生采取治疗措施及常规护理同时,及时采取心里应对机制,使患者尽快恢复心理健康,早日走出困境,找到剩余的潜能,发挥其他肢体功能,战胜残疾。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0年10月我科收治11例截肢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4-45岁。经过有效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均痊愈出院。

1.2 方法 通过护士与患者积极的沟通交流,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言语表达及情绪变化,对治疗护理的配合程度等进行分析。

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患者能消除思想顾虑,对治疗采取积极态度,能正确对待人生;有效:患者能情绪稳定、愿意配合治疗及护理,但对今后生活有顾虑;无效:患者意志消沉、顾虑重重,对治疗或前途缺乏信心。

2心理分析

2.1自我概念的改变

2.1.1自我形象紊乱患者截肢后必然带来不同程度的躯体残疾和缺陷,影响形象。患者术后恢复期往往更加关注自己的外表他们难以适应失去肢体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

2.1.2自尊下降 截肢后患者日常工作受到影响,患者大都为家庭主要劳动力。随着肢体的缺陷,体形外观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躯体相应的生理功能障碍,认为自己是残废,对家庭、社会都是负担,前途暗淡,尤其是创伤性截肢者以青壮年居多,截肢后工作能力、劳动能力下降。

2.2不确定感

2.2.1 悲观心理 患者因截肢导致自身形象改变,出现沮丧的情绪和悲观失望的心理,表现为沉默寡言、厌恶社交,有的甚至悲痛欲绝,认为生活无望,对一切失去信心。

2.2.2 焦虑、恐惧的心理 患者因患肢疼痛严重,产生极大的精神压力,几乎所有患者都担心失去肢体对今后的生活影响。尤其是下肢截肢后,更担心以后的生活质量。对实行的治疗措施持勉强或不信任态度。对细微变化都猜测怀疑,或主观作出不准确的判断。

2.2.3 幻肢痛 截肢患者经历了痛苦的病程,往往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在术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对以切除的部分肢体存在着一种虚幻的疼痛感觉,多为持续性疼痛。尤以夜间为甚,有时夜间忘记自己已经截肢,甚至出现跌伤。

2.3 社会适应能力改变

2.3.1 害怕与人交往截肢术后的日子里生活习惯会有所改变,感觉自己是家人的负担。以前喜欢热闹的人,术后沉默寡言,受不了亲戚朋友们那种同情怜悯的目光,喜欢一个人呆着,不和人交流,不想出去散步,不想见任何人,甚至不出屋门。

2.3.2 无助感 截肢后往往感到前途一片漆黑,整天沉浸在悲伤中不能自拔,拒绝治疗和护理,破坏物品甚至想自杀。内心感到无助,这种无助来自于个人、家庭和社会。

3护理干预

针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的护理内容如下:

3.1 自我概念的改变自我概念对个人的心理及行为起着极其重要的调控作用,包括身体自我、社会认同、自我认同和自尊四个方面[1]。大部分患者因躯体缺陷而导致自我概念降低。对于医护人员来说了解患者心理状态,热情与患者沟通交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疾病,接受现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而且患者需要对自己的身体重新认识,对别人的反应需要重新评价,接受这些改变,重新适应自我概念。

3.2不确定感

截肢患者术后的不确定感可影响机体康复和今后生活,降低应对能力。术后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要针对患者的心理需求,同情关心体贴患者,创造舒适、温馨的环境。使患者能明确疾病的发展,熟悉治疗进程,经历与预期一致的体验,以降低疾病的不确定感[2]。在护理中注意态度和蔼,语言亲切,给予科学的解释、安慰和鼓励。指导患者正确摆放肢体于功能位,防止屈曲、畸形、肌肉萎缩。对残端进行蹬揉、摩擦等训练。保证关节的伸屈、内收、外展、旋转等功能,为安装假肢做准备。对有幻觉痛的患者,应主动向患者讲解其产生机理。采取暗示疗法,转移患者注意力,如听音乐、看报纸、聊天等,在病情允许情况下坐轮椅到户外散步。

3.3社会适应能力的改变

护士除提供医疗帮支持,情绪性支持和信息支持外,增强患者准确评价自身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与患者交谈,帮助他们摆脱害怕社交和自卑、孤独等困境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可以使其倾泻烦恼和苦闷;另一方面,也可以知道患者主动寻求有效的社会支持,提高社会支持利用度。应让其亲人多关心患者,经常探视患者,以便协助医护人员共同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还可请心理专业人员及社会工作者参与,以协助患者解决心理及具体社会问题,精神上给予鼓励,耐心给予疏导,帮助其冷静地正视现实,尽快摆脱心理阴影,树立生活信心,从而提高截肢患者的社会适应力。利用安装假肢患者的生活录像,或邀请使用截肢的患者进行床前现身说按摩、拍打、法,讲解步态训练,使之耳听目睹,体会深刻,收效明显。

3.4 康复训练开始强化功能锻炼时患者会感到疼痛。

从而拒绝锻炼,可在锻炼前遵医嘱给予止痛药,鼓励其坚持完成规定锻炼内容。为了防止残肢肌肉萎缩,小腿截肢要做幻足的训练即假想中的踝关节训练;大腿截肢要做幻膝关节训练即假想中的膝关节训练。每日3次,每次10min,并可根据患者承受能力逐渐增加关节训练强度和训练时间。及时邀请康复科的技术人员到患者床前指导功能能够锻炼的方法。病情允许的情况下组织患者到康复科室参观,亲身体验。

4 结果

针对截肢患者的心理问题,护理人员应以饱满的热情和丰富的同情心来关爱他们,使其消除悲观、绝望的心理,增强重新生活的勇气。本组11例患者,通过作者的精心护理,均能积极配合治疗,患者在出院前已情绪稳定,并在最大程度上进行着生活自理锻炼。

5讨论

对截肢患者除常规护理外,更重要的是要对患者进行科学的心理分析和疏导。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心理反应给予有效的指导。运用劝导、启发、鼓励、同情、支持、说服等方法,帮助病人认识问题,改善心境。同时给他们讲残疾人的事迹,使他们认识到虽然失去了肢体,但还可以发挥其他肢体的最大功能,并且对下肢截肢的病人可有机会安装假肢,同样可以生活,为人类作贡献,以增强自我存在价值。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专科护理知识,还要有心理学知识、沟通技巧及良好的自身修养。通过上述护理措施的实施,确实能帮助残疾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正视伤残事实,恢复自信。像截肢后许许多多的伤残人员一样,正确树立人生观,乐观坚强地在现实中重新找回自己,充满自信地工作和生活。

参考文献

残疾人的沟通技巧范文4

【摘要】全科医疗在我国是一门新兴学科,在社区开展全科医疗卫生服务,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因此全科医师所具备的素质和工作特点以及全科医师的培养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全科医疗”由于具有人性化、综合、持续、协调、可及性等特点,是优质而高效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全科医疗;全科医师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我国政府为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医疗、卫生、健康教育、妇女儿童保健及疾病康复服务而设立的以社区人群为对象,以家庭为单位,提供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经济、综合、方便、连续、有效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也是全科医师开展全科医疗的场所。

1 全科医疗

全科医疗是将全科医学理论应用于病人、家庭和社区,是一种照顾式的基层医疗保健专业服务,是以解决社区人群健康问题为主的一种基层医疗。它是由全科医师提供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推行全科医疗摸式是实现WHO提出的“二十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公正,公平、合理利用社会资源的适宜技术,是以个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慢性病人、残疾人及低保人群为重点,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为目的。推行全科医疗模式是为广大社区人群提供高质量的卫生保健服务的最佳途径。要提供优质的全科医疗服务,必须先培养全科医师,而培养好的全科医师,必须要发展全科医学。

2 全科医师

全科医师是全科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者,是在家庭、诊所、服务中心向个人、家庭和社区人群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的人性化,综合的连续不断的医疗服务的医生。全科医师需经过全科医学专业培训才能成为临床技能全面、医德医风高尚的高素质基层医疗卫生保健人才,要富有成效,有独立工作能力,为个人家庭及社区人群提供便捷、廉价的防、治、保、康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在社区开展全科医疗服务,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全科医生做坚实的基础,工作将缺乏生气和动力,那种以单纯的专科医疗为主的服务体系在社区是行不通的。全科医生由于长期在基层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了解人们的心态,人际交往及疾病的来龙去脉,是初级医疗卫生保健的专家。全科医生面对的不仅仅是有疾患的人,还包括广大的健康人群,我们可利用社区的一切资源,解决居民的具体困难,根据疾病的需要就地治疗或将其妥善的转入专科或大医院诊治,全面协调医患之间的关系,为人们负起全程的责任。

3 全科医生应具备的特点

3.1 综合性的医学知识:全科医生应掌握全面的医学基础和临床的基本知识,除此以外,还应学习社会学、心理学、政治、法律、经济学及宗教知识,以便解决各种个体的身心疾患和群体的卫生健康问题。

3.2 高尚的品质:全科医生肩负着对生命周期健康照顾的重任,对服务对象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对每个问题需始终站在公正的立场上,遇到问题必须具备冷静的头脑、良好的思想境界,调节人们的情绪,使人们相对的思想平静,生活安逸,工作舒畅,精神愉快。因此,他们除了具有良好的医学才能外,还必须有高尚的人品,良好的修养。全科医生一生需要不断进取。

3.3 丰富的工作及生活经验:全科医生面临的是疾病和生活交织多种问题,是医学知识与社会常识及人文科学边缘的结合。我们生活在社区,工作在社区,距居住人群最近,我们不是在高墙内的专科医院,而是不时的介入个人和家庭之中,最能了解人们的生活情境,了解个人心愿和家庭状况,从实践中获得和总结生活经验。正是由于这些丰富了我们的头脑,使其对这些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并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卓越的管理才能:全科医师应该以人为中心,维护公民的利益,站在高层次观察和管理社区内个人和家庭问题,并对整个社区卫生状态进行监测,随时提出干预措施,与有关部门进行协商共管。对自己的工作岗位更要进行细致的业务、人事、经济管理,才能在工作中施展卓越的管理才能,也只有具备这些才能,才能当好一名全科医生。 3.5 执着的科学精神:随着日新月异的知识更新,我国卫生保健需求的不断提高,全科医师为满足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需要,必须对各门学科不断的学习和研究,只有具备谦虚的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对不断进展和变化的科学和社会知识孜孜不倦的学习,才能管理好社区居民的健康问题,也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全科医师。

4 全科医师的业务范畴

门诊形式处理常见病和多发病以及一般急症,对危重急症进行院前处理后及时转院。对平稳后转回的慢性病病人和急重病人,进行康复治疗及定期随访。社区卫生管理包括传染病,多发病的危险因素调查及监测,居民饮食卫生,生活环境卫生,公害的管理。对个人及家庭问题开展心理咨询。对慢性病人和老年人建立家庭病床,上门诊治。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方便服务。为妇女儿童提供卫生保健服务,进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协调疑难病人转诊,会诊,专家咨询以及对低保人群进行医疗救助和支持,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开始起步时间不长。因此,全科医疗在我国是一门新兴学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开展全科医疗,无疑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同时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因此我们要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不断完善社区卫生保健工作,推动全科医疗在我国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保季,段成惠. 全科医疗服务与中国国情[J]. 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1996,(03) .

[2] 王健. 全科医疗在健康保险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J]. 苏州医学院学报, 2000,(11) .

[3] 李耘,马昱,施寿康,杨秉辉. 对我国城市和农村发展全科医疗的探讨[J]. 中国卫生资源, 1998,(02) .

[4] 徐剑青. 谈社区卫生服务中全科医生与服务对象的沟通技巧[J]. 中国医药导报, 2008,(29) .

残疾人的沟通技巧范文5

一、立足社区 不断创新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区的地位日益重要,社区建设被列入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的重要议事日程。社区建设离不开社区居民和广大社区志愿者的广泛参与,中心树立全局意识和创新意识,明确工作的重点和落脚点应该放在社区,通过广泛宣传发动,组织了一支高素质的志愿者队伍,为社区建设服务。

(一)立足街情 创新模式

xx街位于xx市xx老城区,老年人多,孤寡老人、特困残疾人士多。~年,街总人口约6.5万,60岁以上老年人约1.1万人,占全街总人口16.8%,今年街总人口6.2万多人,60岁以上老年人达1.7万人,老年人比例上升到27%,是一个典型的人口老龄化社区。尤其是随着改革改革深化,许多离退休老人已由“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对社区照顾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十分重视老龄工作,把它列为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实践“xxxx”重要思想的重大举措来抓紧抓好,投入10万元,配备6名专职工作人员,与香港xx辅导会合办xx中心,引进香港的人才、管理、资金和社会工作专业的操守、理论、知识及技能,学习借鉴香港老人服务的丰富经验,创立x港两地合办社区福利事业新模式。通过多姿多彩、多元化的活动,鼓励长者积极参与群体生活及社区活动,互相帮助,使他们能在一个“关怀的社区”内安渡积极幸福的晚年,促进社会稳定。

(二)以人为本 拓展服务

xx中心在组织老人开展各种丰富多彩活动的同时,更注重引导老人从单纯享受社区福利服务向参与社区服务的转变,即引导老人从服务受益者过渡为服务者,鼓励老人善用余暇,发挥个人潜能,力所能及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既服务他人,也使自己晚年生活多姿多彩,为此中心成立了xx市首支长者义工队。我们还根据实际,以人为本,将参与中心服务的志愿者分为长者义工组、青年义工组和香港青年义工组、妇女义工组四个小组,开展全方位的老年人服务。包括社交及康乐服务、家务助理服务、社区教育、长者支援服务,逐步把xx中心建设成我街老年人的精神乐园,构建了一个互相关怀和充满爱心的社区,逐步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使社区老人活得精彩。

在重点做好老年人服务的同时,我们根据群众需求,不断拓展服务,把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治安、社区环境、社区文化纳入服务范围,将服务对象延伸到残疾、特困、失业人士和全体社区居民,组织志愿者长期无偿提供精神、文化、体育、医疗、保健、康复等综合服务。据不完全统计,一年来为弱势群体提供多项服务和转介服务30,000多人次,为社区群众服务达50,000人次共30,000多小时,其中长者义工服务的总时间达11138小时,志愿者队伍成了我街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长青携手 服务社群

我街在1996年成立xx市首个街道慈善会,并成为中华慈善总会唯一的街道一级团体会员,慈善事业的推行,使扶贫济困、互助友爱的传统美德成为感召和支配社区居民自愿参与社区公益事业的价值标准和道德准则,也为志愿者服务的开展提供道德基础。中心充分发挥慈善效应,在辖区内大力弘扬创新、实干、合作和奉献四种精神,尤其是奉献精神。在慈善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党团员、大中小学生、幼儿园小朋友、消防战士、专业技术人员、私营业主、退休人员、社区居民加入志愿者行列,形成一支600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常年开展有特色有创意有实效的志愿者服务活动。不论寒冬酷暑,不论刮风下雨,闪耀的团徽,飘扬的红领巾,活跃的银发,出现在大街小巷,出现在千家万户,出现在最需要他们的地方。他们服务社区,献身于社区,不图名利,全心全意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

(一)打造品牌 晚霞争辉

我街长者义工联队是xx市首支长者义工队伍,凡热心社会公益服务的60岁以上长者均可申请加入,年龄最大94岁,发展至今有211名。中心根据长者的兴趣和专长编成7个小组开展特色活动和兴趣班组活动。“爱心大使组”服务社区内孤老和残疾人士;“亲善大使组”探访患病或家庭发生变故会员;“关怀义工组”策划、排练和表演文娱节目;“xx探射灯”担当义务记者,采访中心各项活动、编印中心月刊《会员通讯》;“园丁组”担任各班组导师、编订课程和教材,教授各种知识和技能;“乐善组”协助策划和支援中心各项活动;“万能组”则负责会员健康检查、维修中心设施等事务。

长者义工以积极的行动,独特的服务,获得社会各界的赞赏,是志愿者队伍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社区群众信赖的一个品牌,在志愿者服务中凸显了鲜明的特色。

94岁的长者义工xxx坐着轮椅探访患病老人,92岁的xxx老人则常常为社区群众和老人们讲授“xxx趣谈”,长者xxx坚持几年上门照顾残疾且患有严重皮肤病的孤老xxx,退休医生xxx女士坚持每周3个上午到老人院义诊,还有多名长者义工主动协助居委会做好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等宣传工作。长者空余时间多,人生阅历丰富,是宝贵的人力资源。开展长者义工服务,不仅使被服务的长者成为服务的人力资源,改变社会人士认为老年人只是“包袱”的负面态度,而且使老年人认识到自己仍可以学习新鲜知识,发挥潜能,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从而提高自尊感,在人生的

最后旅程中不再消极地等待生命终结,而是积极地度过有意义的晚年。

(二)情系孤老 青年争先

青年义工组和妇女义工组的志愿者对辖内329名孤老和特困老人倾注了无限的感情,冬天送温暖,夏天送清凉,利用休息时间开展以慰问探访、精神慰藉、家务助理为主的“一对一”、“一对几”的结对子上门服务,风雨不改。xx市护士学校的数百名学生坚持利用课余时间,上门为老人量血压、测脉搏、搞卫生,护理有病的孤老虽然学生毕业了一届一届,但服务从未间断。区中医院的团员利用休息时间为老人送医、送药,举办保健讲座。xx酒家团员经常送点心、节日礼品给孤老。街机关团员响应慈善会的号召,带头为孤老和特困老人捐款,认养孤老,组织老人游览xx市容,参观城市建设新成就,春节带老人逛花市。住在外区的热心人士xxx、xxx一年来坚持骑自行车到我街探访孤老。在前几年抗击“非典”期间,志愿者多次上门为孤老讲授预防非典知识、清洁消毒家居。志愿者还积极参与街道举办的“xx长者xx两岸游”、“夏日缤纷耆老乐”音乐欣赏会、“爱心耀千禧”认养孤老活动、慈善拍卖和慈善会周年志庆等大型活动,策划组织“x港长幼互关怀送暖行动”、“长者趣味运动会”、“美丽人生”——晚妆拍摄展览,受到老人的欢迎。在举办“孤老生日会”时,有一位76岁的特困老人xxx感动得热泪盈眶,一遍遍地说着“今天是我第一次有这么多人为我过生日,真开心啊!”

此外青年志愿者还教老年人学习英语、电脑、手工等等,值得一提的是,香港青年义工组的义工利用节假日专程到xx为长者提供服务,协助中心推行活动设计,如展览设计、网页设计。老年人纷纷感叹,“想不到现在的青年人这么能干、这么有爱心、这么细致!”

(三)恤孤助困 爱心奉献

中心同时关注社区中的孤儿和特困家庭的子女和边缘青少年,发动志愿者不仅从生活上关心他们,还从精神上关心他们的成长。如街辖内有一名孤儿叫xxx,刚上中学,父母双亡,唯一能照顾他的爷爷也因病去世,他终日流落街头。青年义工组获悉该情况后,多方与其亲戚联系,安排其表姐与他同住,积极联系区财税局团委资助该孤儿,又专门派出一名志愿者帮助他复习功课,令这名孤儿重新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又如对xx社区居委会的孤儿xxx,青年志愿者不但关心他的生活起居,节假日还带他一起上茶楼喝茶聊天,辅导他学习功课,让他拥有了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的生活。再如辖内吸毒人员遗孤xx,其母不知所踪,爷爷、奶奶不肯供养他,派出所干警、居委会的志愿者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一个月,直至xx幼儿园带他体检,同意接收其读学前班,后还多方联系送他到一间小学寄宿读书,星期六、日由志愿者探望他,使孤儿不孤,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使他们避免走上邪道。此外与街妇联、街工会联合组织街辖内孤儿、特困家庭子女40多人参观xx市新貌,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提高他们的公~识。志愿者用爱心去与孩子们沟通,得到他们的充分信任。

(四)便民利民 无处不在

在xx地区,哪里有需要,那里就有我们的志愿者。他们积极参与“创一流服务水平,建文明和谐社区”活动,向失业人员宣传政策就业政策,提供就业服务;指导残疾人士进行康复训练;为社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解答法律疑难,对孤老、特困、残疾人士减收甚至免收费用法律诉讼;开设“一线通”热线电话,热情为辖内居民提供各类便民咨询服务;组织环保清洁行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抗击“非典”;积极参与晚上治安联防执勤和清理文化音像市场等行动,为社区建设保驾护航。

三、优化机制 规范服务

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要使志愿者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就要不断增强志愿服务号召力、感染力和凝聚力,就必须建立一套良好的运行机制。

一是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在市区民政部门和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下,制订了义工招募制度、义工管理制度、义工服务规则、义工培训与交流制度、义工奖励制度等多项制度。中心向社会公开招募义工,根据义工的专长和技能进行分组,并建卡立册,从而实行系统化、制度化的管理,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增强了志愿服务的号召力、感染力和凝聚力,使志愿者活动走向经常化、规范化、长期化。

二是切实加强对义工的培训与交流,提升义工的整体素质。一方面定期举办义工培训班,由香港注册社工和专业导师授课,在课程中引入游戏和讨论,培养义工与人沟通技巧,训练他们担任活动主持,让他们认识参加义务工作不仅能够奉献社会、丰富生活体验,而且获得个人学习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xx中心成了一所学校,为广大青少年了解社区、服务社群、展示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从而吸引辖外的xxxx、xx中学多所学校的学生甚至香港青少年长期到我街服务。

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对外交流、长青义工交流、长青义工一起活动等形式,开阔义工的视野,发挥长者义工示范作用,促进青年志愿者和长者共同提高服务水平。今年1月份,在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组织长者义工30多位精英赴港交流,受到香港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的亲切接见,在交流分享会上,长者纷纷表示收益良多,终生难忘。

三是引入激励机制,推动义务工作发展。中心在强调无偿奉献的同时,实行了义工奖励制度,每年开展优秀青年志愿者、“老有所为”评选活动,激发他们参与志愿者服务的积极性。早在1999年8月,中心就推出“金色晚年”义工奖励计划,凡服务50小时可获“铜奖”、服务150小时可获“银奖”、服务350小时可获“金奖”。香港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对中心的长者义工服务特别赞赏,在中心三周年志庆活动中,亲自来穗为表现突出的长者颁发荣誉义工证书。

残疾人的沟通技巧范文6

如今,越来越紧张的医患关系已经严重冲击着医疗服务系统,也已成为社会的不和谐因素。注重医患沟通可以有效地防范医疗纠纷。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体现了人文关怀,也让患者放心、安心、舒心,有利于医院开展正常的医疗活动。1

1 医患关系的内涵

医患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内涵。狭义的医患关系就是只指诊治医生与被诊治的患者之间的关系。广义的医患关系中的“医”不仅仅是指医生,它包括了护理人员、医技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等在内的医疗组织;“患”也不仅指患者,还包括患者的亲属、监护人、照顾人、单位组织等。2医患关系就是指医务人员、医疗组织与患者及其有关人群在医疗活动中结成的一定的关系。

2 门诊患者的心理特点分析

2.1 大部分患者希望能得到的诊疗是安全的,也就是安全第一。

2.2 作为患者总想着能马上康复,可以早日进行正常的工作生活,所以患者希望得到疗效短,见效快的诊疗。

2.3 许多患者认为直接挂号看病即可,预检护士的工作是多余的,所以根本没有耐心回答护士的询问,甚至会发脾气。

2.4 患者在等待就诊的过程中往往因为担心病情而焦虑、烦躁,特别是病重或“自我诊断”不清时就更迫不及待的想见到医生。觉得医生在为其他患者诊疗时似乎浪费了他的时间。如果遇到类似病情的病人,还会追问诊断结果等。

2.5 就诊时的患者由于年龄文化的差异,有时常会表述不清或杂乱;为急于明确病症,有些常常要求医生耐心倾听自己对病情的陈述,仔细分析自己的疾病,希望尽快做出明确诊断。

2.6 在患者确诊后又会常常表现出尽早得到治疗的愿望,即急于治疗;还有一部分患者看到症状体征不明显、检验值轻度变化时,往往会掉以轻心,不按医嘱进行合理用药和治疗即轻视治疗;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的病人,尤其是肿瘤晚期患者,常常心情沉重,悲观失望,对一切都失去信心即放弃治疗。3

3 进行有效的医患沟通所采取的措施

3.1 注册“医患通”服务平台 可以通过登记个人手机号码从而注册我院的“医患通”服务平台,以方便患者及时了解就医诊疗相关信息,享受一系列的医疗相关服务。如专家门诊提前预约服务、检查项目及药品价格的查询服务、就医导航、预约检查的检前注意事项提醒、中药煎制完成提醒等。

3.2 让患者享有对疾病的知晓权 知晓权是患者的一项基本权利。医务人员不能隐瞒任何与患者健康有关的信息。医护人员通过良好的沟通技巧来让患者了解病情。其目的是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有利于维持患者病情的稳定,为治疗提供较好的条件。同时也要根据患者精神状态来权衡是否告知全部病情。

3.3 正确对待患者的期待值 态度决定一切。当患者达不到就诊的预期目的时,就可能因不满意而质疑医院并与医务人员发生冲突。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通过态度传递情绪,通过沟通传达价值。良好的态度和沟通,有利于提高患者所能感觉到的服务和价值。

3.4 尊重并理解患者 传统的诊疗模式是医患在交流时,医者俯视,而患者仰视。如果医生站得过高易生傲慢,患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也会产生不满。因此,今天的医疗服务除了传递医疗治病救人的价值外,更需要突出表现在以人为本的服务上。医护人员与患者要在同一平台上进行沟通交流,促进医患之间的互动、尊重和理解。

3.5 需要有关治疗方案的介绍与解答 医护人员应当尽责为每一位患者服务,医生应当认真诊治,同时为他们解释病情,让患者或其家属参与到诊治计划的商讨中,最后达成一份医患双方都能接受的治疗方案。

4 创造温馨舒适的就诊环境

保持就诊环境的舒适很重要,大厅要有良好的通风和采光,室内需要有清新的空气,在各楼层的角落摆放适宜的绿色植物。在诊室及诸多功能科室的门口要有充足的候诊椅,同时放置一些杂志和报纸给患者和家属等候时翻阅;还可以安装电视,向等候的患者普及健康知识。提供便民的就医措施:免费为病患提供开水和一次性口杯。为行动不便的患者提供平车和轮椅。对于特殊人群如残疾人、孕妇和高龄患者,可以开通专用通道,优先安排就诊和检查。对于危重患者,应及时开通绿色通道,由专人陪护,为抢救病人争取时间。在就诊的高峰期可以通过提早打开挂号窗口,增设收费和取药窗口来减少患者排队等候的时间。

5 患者的理解和支持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因素

目前,我国仍处于医患比例严重不足的时期。虽然医护工作繁重而艰辛,但还是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医疗服务要求。4这一现象,在今后会维持很长的一段时间,因此需要患者同样给予医护人员充分的理解和支持。患者有时候要求过高,他们的期望值已经超出了现代医学的水平,认为到了医院就能把病治好,一旦治不好病就觉得是医院和医生没有尽力。实际上,医生也不是万能的,对于一些疑难杂症和重症晚期的病人,往往也是束手无策,回天无力。在诊治的过程中,由于个体的差异,会出现各种风险和意外,而这些与医生的医术及责任无关。这就需要患者能够理解疾病发展的自然规律,认识到医疗工作的高风险性和不可预估性。

总之,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经过一个长期而且复杂的过程,需要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患者及其家属共同的努力。每个人都应当成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推动者。让医患沟通这个平台成为医务人员和患者之间沟通的纽带,使双方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从而营造温馨和谐的医疗环境,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吕玉波,庄一强.医院品牌管理[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

[2] 庄一强,王兴林,赵红.医患关系思考与对策[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