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模式和盈利能力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营模式和盈利能力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营模式和盈利能力分析

经营模式和盈利能力分析范文1

【关键词】政府投资 财务分析 财务运转

一、政府投资项目的主要组织模式分析

1.政府投资项目的特性

投资的公用物品和服务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政府投资项目能否采用特许权经营模式,所以,有必要对它们的差异情况做出分析。通常可以从设施规模、技术复杂性、收费的难易程度、生产或消费的规模,这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1)从设施数量上看,城市交通、道路运输、电力、路灯、通讯、水和卫生设施等项目比社会安全、国防、教育、科研、司法等数量大,所以这些设施更适于采用公私合作形式。

(2)从技术复杂性上看,路灯、邮政、公园和开阔地等服务主要依靠成熟技术,而医疗卫生、通讯和科研、航空运输则需要更为复杂的、更新更快的技术。诸如水处理等项目则需要稳定和相对成熟的技术。考虑到私人部门的技术优势,对那些需要高技术的领域,可以更多的考虑让私人部门介入。

(3)从收费的难易程度上看,考虑到消费的一般性公共服务收费,要比纯公用品更容易。而通常情况下,收费越容易,私人部门介入的程度越高。

(4)从生产和消费的规模上看,各项目有所不同:有些项目是全国或全世界范围的;而其他项目是区域范围内的。一般而言,民间资本的地方性和区域性特征,决定了地方性越强的项目,就更可能引入民间资本,

总之,民间资本介入的程度。是由项目需要的技术复杂程度、资本投资额、收费难易程度、区域性大小来决定的。

2.特许权经营下的典型模式

一般来说,根据特许权经营模式的特点,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有多种多种模型可以选择的。合同、特许权协议和所有权的归属是特许权经营模式存在的基础。下文将主要介绍两种常见模型的特点。

(1)建设―运营―转移(BOT),建设―运营―拥有―转移(BOOT)。这种模式主要是由项目所在国政府,或者所属机构根据一定的标准,为项目的建设和经营提供相应的特许权协议(Concess―sion Agreement),而本国公司或者外国公司,则是充当项目的投资者和经营者的角色,其主要的工作是负责安排融资。项目的开发和建设主要是由项目的投资者和经营者负责的,他们在特许权期内经营项目以便能够最大限度的获取商业利润;在项目特许权期末。则需要按照协议由项目所在国政府,或者所属机构支付一定量资金,以便能够从项目的投资者和经营者手中取得项目。

(2)建设―转移―运营(BTO)。这种模式主要是由政府与民营企业签订协议,民营企业根据相关的协议和合同完成基础设施的融资和建设,然后把设施转移给政府。之后,政府会根据协议的相关规定把该项基础设施租赁给该民营企业,由其负责基础设施的运营,以获取商业利润。也就是说在这样的环境下,并不存在基础设施公共产权问题。此外还有一种被称为建设―回购(BT)的模型,其是由民营企业在特许权协议下完成投融资和项目建设,最后出售给政府。

3.特许权经营模式与财务、经济分析

如果政府投资项目选择使用特许权经营的模式,那就意味着项目的财务分析必须要按特定的模式框架进行。比如说,在BOT模式下,特许权的受让公司(项目公司)是项目清偿能力和全部投资盈利能力分析的主体;项目的计算期必须和受让期相同,那也就没有期末资产的回收的现金流人。单身,假如是BOO模式,那和普通的盈利性项目的财务分析,就无本质的区别。如果是BTO模式,那就意味这会出现建造和运行是不同的受让主体的情况,因此也就有必要对这些主体分别进行财务分析。

总之,财务分析应建立在受让协议规定的基础之上。作为政府为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和过重的政府隐性债务,有必要进行现金流分析,组织民间资本参与的程度和模式的比较。例如可与不转让的传统方式(即所谓public sector comparator――PSC)比较政府的现金流,检验财政资金的价值(value for money――VFM)是否提高;社会服务质量和就业职工的利益是否受损害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如果受让公司是国内公司,特许权经营模式对考虑效率效果的经济分析没有影响。但是,如果受让公司涉及外资,按经济分析的要求,特许权经营的模式就对经济分折的结论产生影响,这时,作为国民经济投入的费用只包括国内投入部分(包括在特许权出让合同中政府允诺的各种资源投入的机会成本);而在产出效益中要剔除外方投资者所得部分。

二、政府投资项目财务生存能力分析

1.政府投资项目财务分析的定义、作用和目标

政府投资项目也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建设和运行的,所以,必须要根据实际的市场价格、补贴和税收环境下,所预测出的项目财务上的清偿能力,完成对投资参与者的吸引能力的分析,并据此来以判断项目财务上的可行性和生存能力是必要的。有很多政府投资的项目,其效益和费用主要由财务上的现金流量予以体现。这时,项目可先作财务分析,在此基础上,按经济分析的要求对现金流量作必要的调整,得出经济分析的效益和费用流。另有一些公用项目或非盈利性项目则可先进行经济分析,再作财务清偿能力分析,而盈利能力分析可以不作或简化。财务分析还可以对项目的各投资主体和利益主体分别地进行损益分析,从而调动和协调他们的积极性,使政府投资项目得以顺利实施。根据政府投资项目的特点,财务分析包括清偿能力分析和投资盈利能力分析。

2.项目清偿能力分析

所有政府投资项目都要从项目主持人的角度分析项目财务上的清偿能力,以验证资金供应和周转是否充足。以免项目因资金不足而无法启动或中断。这种分析是在原“资金来源和应用表”的基础上进行的。该表的现金流量应按时价(变动价格或current price)计算。判断标准是各期的累计资金盈余要大于零。

3.盈利能力分析

对于营利性项目或部分营利性项目,有必要进行投资盈利能力分析。一般而言,我们所说的投资和投资的盈利能力,主要是从投资主体的角度来说的,所以有必要明确投资的主体,唯此才能准确的地界定针对投资主体的现金流人和流出计算盈利性指标。盈利能力分析一般用实价(realprme)计算和预测现金流,即在时价的基础上剔除通货膨胀因素,但保留相对价格的变化。应该把作为投资的现金流量与纯财务的货币现金流相区别。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从投资主体考虑的非货币的资源耗用和升值,均需要依照机会成本原则作为投入或回报。

(1)全部投资盈利能力分析。对有些项目,为了考察项目对投资主体的吸引能力,可以在“全部投资现金流量表的基础上计算项目的全部投资盈利能力指标。项目不是投资的主体,而是投资的载体。因此,这里的“全部”可理解为全部投资者(包括间接投资者――债权人)合在一起的投资现金流。

(2)权益投资者的盈利能力分析。权益投资者是指形成项目所有者权益的投资者。现金流出包括形成注册资本的出资(包括溢价和作价的各类无形资产)、对债权人的还本付息、各种融资费用以及各种税收。通过这样计算的内部收益率要大于或等于权益投资者要求的收益率。

三、结语

总之,要保证项目的顺利运转,保证资金充足,同时运作良好,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要对政府投资项目财务进行分析,从项目运作的模式,到项目资金的效益分析,以及其他相关的事项,都需要进行严格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并最终确定科学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穆大宁.政府非经营性投资项目代建制管理方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

[2]王剑.我国政府投资管理体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 2007.

经营模式和盈利能力分析范文2

【关键词】 利润表;盈利能力;分析

利润表又称收益表或损益表,是反映上市公司一定期间生产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利润表把一定时期的营业收益与其同一会计期间的营业费用进行配比,以计算出公司一定时期的税后净利润。通过利润表反映的收入、成本和费用等情况,能够反映公司生产经营的收益情况、成本耗费情况,表明公司生产经营成果;同时,通过利润表提供的不同时期的比较数字(本月数、本年累计数、上年数),可以分析公司今后利润的发展趋势、获利能力,了解投资者投入资本的完整性。由于利润是公司经营业绩的综合体现,又是进行利润分配的主要依据,因此,利润表是会计报表中的主要报表。

一、利润构成分析

企业的利润,一般分为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及净利润。将企业的利润表按照其收益来源构成划分为经营性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业务收入。通过上述收益的划分,将企业的利润构成情况大致分为以下六种类型,从而可以判定企业盈利能力的稳定性。

A型企业属于正常状态的利润表要素构成状况,这类企业最好,属正常企业的经营状况,当然这类企业财务状况最好。而B往往是由于非经常性的特殊情况发生损失而造成的亏损,通过采取措施,加强经营管理,也会加以扭转,故该类企业可望迅速好转。C型企业属于危险状态的利润表要素构成状况。这类企业虽有盈利但非营业所得,而是靠非正常经营业务所得,故既不能持久,也不会过多。D这类企业在不能获得主营业务利润情况下必导致亏损,该类型企业产品销售获得毛利已不能弥补期间费用的支出,产生营业亏损,继续下去亏损额越多,亏损比例越大,导致破产速度越快。E型企业属于濒临破产状态的利润表要素构成状况。这类企业虽然最终有盈利,但正常经营业务所得,既不会多,也不会持久。这种偶然性所得,最终还是不能持续企业支出。F这类企业当然难以维持下去。如果亏损累计数据超过所有者权益时即为资不抵债,导致破产,这类企业已无健康可言。

二、利润表构成分析

利润表构成是指利润表中各项目要素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通过分析各项目的重要程度,进而识别影响利润形成的内在因素和盈利能力的大小。具体分析方法是:首先将利润表数据填入表内,其次以主营业务收入作为100%,再计算出其他各项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最后识别利润形成是否正常、各项目比例是否适当、盈利主要来自何方,从而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健康状况做出正确判断。利润结构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即收支结构、业务结构、主要项目结构。通过利润结构的分析可以判断利润的质量,进而为预测未来的获利能力提供依据。

(一)收支结构分析

收支结构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总收入与总支出的差额及比例。利润与收入(或成本)的比值越高,利润质量就越高,企业抗风险的能力也越强。第二个层次是总收入和总支出各自的内部构成。显然,正常的企业应以主营业务收入为主,而其他业务收入上升可能预示企业新的经营方向;营业外收入为偶然的、不稳定的收入;靠反常压缩酌量性成本、各种减值准备计提过低、预提费用过低而获得的利润,是暂时的、低质量的利润。

(二)业务结构分析

利润的业务结构就是各种性质的业务所形成的利润占利润额的比重。利润总额由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净收入构成,营业利润又由主营业务利润和其他业务利润构成。对于生产经营企业,应以营业利润为主,主营业务利润下降可能预示着危机。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的上升可能预示新的利润点的出现,高额的营业外净收入只不过是昙花一现,甚至可能是造假。

(三)主要项目结构分析

利润的主要项目是指为企业作主要贡献的各种商品、产品或服务项目。通过主要项目结构分析,可以进一步揭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获利水平变化的原因。主要项目分散则难以发现主要项目的企业是否陷入了困境。分析为企业作主要贡献的产品或服务项目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及其市场竞争力,可以反映企业的利润质量。

三、巧用利润表分析盈力能力

盈利能力是指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因此,企业盈利能力分析十分重要。一方面,利润是企业内外有关各方都关心的问题,利润是投资者取得投资收益、债权人收取本息的资金来源,是经营者经营业绩和管理效能的集中表现,也是职工集体福利设施不断完善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盈利能力是反映企业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则给予股东的回报越高,企业价值越大。在分析公司盈利能力时,要分析公司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用到的指标主要有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营业利润率、净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现金获利率等。分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不仅要看利润多少,还要关心利润质量以及盈利模式

对企业盈利能力高低的判断,取决于企业提供的利润信息,企业利润的多少,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一般来说,在资产规模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越多,企业的盈利能力相应越好;反之,企业利润越少,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差。因此,很多财务人员在对企业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时,非常重视利润数量的多少。然而,企业的利润额由于受会计政策的主观选择、资产的质量、利润的确认与计量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存在质量风险问题。企业的盈利模式就是企业赚取利润的途径和方式,是指企业将内外部资源要素通过巧妙而有机的整合,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经营模式。独特的盈利模式往往是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法宝,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即使是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人才,但若没有一个独特的盈利模式,也很难生存。显然,企业盈利模式并不是指从表面上看到企业的行业选择或经营范围的选择。因此,要想发现企业盈利的源泉,找到企业盈利的根本,财务人员就必须关注该企业的盈利模式,要分析这家企业获得盈利的深层机制是什么,而不是简单地从其经营领域或企业特征上进行判断和分析。

(二)不能仅以历史资料和销售情况评价盈利能力

在财务分析时,大多数财务人员都是以企业年度决算产生的财务会计报告为基础计算各种盈利能力指标,来评价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在这种盈利能力分析中,人们所计算、评价的数据反映的是过去会计期间的收人、费用情况,都是来源于企业过去生产经营活动,属于历史资料。而对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评价,不仅要分析其过去的盈利能力,还要预测分析它未来的盈利能力,企业未来盈利能力不仅与前期的积累、前期盈利能力的强弱有关,还与企业未来面临的外部环境有关。许多财务分析人员往往比较关注销售额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只根据销售额的增减变化情况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评价。然而,影响企业销售利润的因素还有产品成本、产品质量等,影响企业整体盈利能力的因素还有对外情况、资金的来源构成等,所以仅从销售额来评价企业的盈力是不够的,有时不能客观地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

(三)另外,还要关注税收政策、非物质性因素、利润结构及资本结构对盈力能力的影响

国家的税收政策与企业的盈利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评价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离不开对其面临的税收政策环境的评价。然而,由于税收政策属于影响企业发展的外部影响困素,很多财务人员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时,往往只注重对影响企业发展内部因素进行分析,而容易忽视税收政策对企业盈利能力影响。

忽视非物质性因素对企业的贡献,是指在分析企业盈利能力时,只注重分析企业的销售收入、成本、费用、资产规模、资本结构等直接影响企业盈利水平的物质性因素,而忽视企业的商业信誉、企业文化、管理能力、专有技术以及宏观环境等一些非物质性因素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事实上,非物质性因素也是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动因,比如企业有良好的商业信誉、较好的经营管理能力和企业文化,将会使企业在扩大销售市场、成本控制、获取超额利润等方面有所收获。这都有利于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企业的利润主要由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非经常项目收入共同构成,一般来说,主营业务利润和投资收益占公司利润很大比重,尤其主营业务利润是形成企业利润的基础。非经常项目对企业的盈利能力也有一定的贡献,但在企业总体利润中不应该占太大比例。

在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时,很多财务分人员往往只注重对企业利润总量的分析,而忽视对企业利润构成的分析,忽视了利润结构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实际上,有时企业的利润总额很多,如果从总量上看企业的盈利能力很好,但是如果企业的利润主要来源于一些非经常性项目,或者不是由企业主营业务活动创造的,那么这样的利润结构往往存在较大的风险,也不能反映出企业的真实盈利能力。资本结构是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负债经营程度的高低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有直接的影响。当企业的资产报酬率高于企业借款利息率时,企业负债经营可以提高企业获利能力,否则企业负债经营会降低企业的获利能力。有些企业只注重增加资本投入、扩大企业投资规模,而忽视了资本结构是否合理,有可能会妨碍企业利润的增长。

【参考文献】

经营模式和盈利能力分析范文3

[关键词]:分业经营 混业经营 商业银行

0引言

目前我国实行比较严格的分业经营金融监管制度,但是实际上并没有完全彻底的限制金融业的混业经营现象。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的经营模式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商业银行变相从事证券业务、一定程度上涉及保险业务;证券机构通过吸引客户而与商业银行争夺资金来源的现象也并不罕见。因此,开展混业经营的研究,为将来实现混业经营做好准备十分必要。

1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分析

1.1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模式

分业经营模式也称专业化业务制度。其核心在于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之间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各行之间有严格的业务界限。混业经营模式则是指银行不仅可以经营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如存款、贷款等,还可以经营投资银行业务,包括证券承销交易、保险等。

1.2分业经营模式与混业经营模式的利弊分析

分业经营模式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金融行业的风险,有效保证证券市场的合理和公正,实现金融行业的专业分工。但同时,分业经营自身也有一定的缺陷:首先,商业银行实行分业经营不利于规模资源和经济的合理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社会发展运行的整体效率。

混业经营模式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首先,业务范围比较广泛,更有利于实现规模经营;其次,混业经营能够给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能够实现企业和银行的有机结合,提高综合竞争力。不过混业经营模式存在着相当大的管理难度,从事的业务种类过多,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激烈竞争,为了设法巩固本机构在每一领域的地位,管理与风险控制将更加复杂,需要大量的资源。

2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的必要性分析

2.1实行混业经营有利于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与欧美等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相对狭窄,这种业务范围的局限性不仅制约了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而且不利于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从我国当前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来看,我国的商业银行还无力与西方国家的全能银行进行竞争,也很难应对外资银行的进入给它带来的冲击和压力。所以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根据国际金融发展形式,认真研究和探讨银行发展趋势,向全能银行转变。首先是我国商业银行应该积极面对可能出现的金融交战,实行混业经营,发展成为业务和职能都很全面的银行,有效组织联合金融防线,才能和国外全能银行竞争。其次是我国的商业银行只有积极采取混业经营方式才能根据客户和市场需求,采取新的交易手段和交易方式,有效地分散交易风险。

2.2实行混业经营对商业银行经营安全性的影响

实行混业经营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进而保障我国的商业银行的金融安全。目前来讲,我国的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单一,其中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比重较高,这种资产结构存在较大的风险,尤其是我国国有企业还没有完全摆脱困境,这就加大了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从另一个角度看,商业银行从事不同领域的业务,当某一类业务陷入低谷时,另一业务可能处于高峰,互相弥补,从而降低了单一业务带来的集中性风险。如果商业银行能够根据客观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内部经营业务之间的比重,实现银行资产向更好业务领域的转移,从而有效分散经营风险,就能提高商业银行经营安全性。

2.3实行混业经营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

按照传统观念,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分业经营是专业化的,然而专业化的分工有利于提高企业运行效率,所以传统的观念认为分业经营有助于经营效率的提高。但是混业经营并不损害商业银行各种不同领域业务的专业化,即使开展混业经营,商业银行也会设立专门的业务机构或独立的公司,仍然从事着专业化的业务分工,仍然具有专业化分工有利于提高企业运行效率的优势。

3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模式的政策建议

3.1加快银行体系改革,加速银行的商业化进程

随着当前国际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因此,积极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是国有银行商业化的重中之重。首先,合理界定产权。在商业银行运行的过程中,要合理确定银行经营者和所有者的责任和权力,从而为银行的综合化经营提供重要的动力,保证银行混业经营的顺利开展;其次,要逐步减少直至停止对商业银行的政策扶持,要从银行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用政策性银行全部置换国有商业银行的财政职能,进而对商业银行按照经济功能、信贷质量、业务区域等相关职能进行重组。

3.2加强相关立法,形成健全的法律框架体系

市场经济的稳定运行需要法律的支持和保证,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为保障。首先,要建立健全金融法律建设。通过法律法规的完善,一方面能够弥补某些领域的法律空缺,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提供完善的法律依据。其次,要尽快出台《外资银行法》、《信托法》以及《期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形成一个完善的法律法律体系;再次,在立法原则上一方面要考虑当前金融分业经营和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兼顾银行经营综合化的发展趋势,进而为金融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杨荣.中国金融机构从分业走向混业经营的分析[R].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2009(06).

[2]陈雨露,马勇.现代金融体系下的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凌涛.金融控股公司经营模式比较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严武.中国投资银行业的规范与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经营模式和盈利能力分析范文4

关键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

一、前言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银行业进行了大规模改革,目前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也给银行带来了极大的发展自由。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政府的“保护”下迅速发展,我国加入WTO后,根据其WTO协议,已于2006年全面开放我国银行业,我国传统的商业银行管理模式也开始变革,逐渐转为股份制,向现代企业经营模式转变,因此,追求利润最大化自然成为其最主要的目标之一。而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如何也是大多数人十分关注的问题。在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时,我国商业银行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才能更好的发展。

二、相关研究回顾

商业银行在一国金融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有关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研究也格外引人关注,国内众多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和探讨。例如,徐函(2009)选取了我国13家商业银行作为研究样本,将这13家商业银行分为四类进行分析,并找出了制约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提高的因素。魏煌等(2000)、朱楠等(2004)等学者则运用了DEA评价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进行了效率测算及其评价,他们从效率方面提出了改进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措施建议。张丹(2010)则是从城市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角度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进行了研究。

三、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实证研究

1.变量选择及其样本数据来源

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都是从繁多的指标中得以反映的,但是有些财务指标又有重复,本文在进行聚类分析时,主要选取了一些关键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指标来表征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本文综合考虑反映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情况和统计数据的可得性之后,选取了资产收益率、营业收入增长率及其营业利润率作为本文进行聚类分析的指标。

资产收益率,也叫资产回报率(ROA)指每单位资产创造的利润的大小,是目前衡量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其值越大,表明商业银行有效利用资金的效果越好,且盈利能力越强。其计算公式为:

ROA=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100%

营业收入增长率(Increase rate of main business revenue)是指商业银行本年度主营业务收入同上一年度主营业务收入之间的差额的比率。反映商业银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情况。其计算公式为:

IRBR=(本期营业收入-上期营业收入)/上期营业收入×100%

营业利润率(Operating profit ratio)是指商业银行的营业利润与其营业收入之比。它是衡量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重要指标,反映了在不考虑营业成本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通过有效经营获取利润的能力。其计算公式为:

OPR=营业利润/营业收入×100%

根据《中国金融统计年鉴》(2010版)中统计的我国商业银行数据,本文选取的样本为中国17家商业银行,它们分别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且这些商业银行的有关数据全部来自于2010年《中国金融统计年鉴》。

2.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分析

表1中的数据表示我国17家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数据。由表中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回报率(ROA)最高的为中国工商银行,达到12.8%,而最低的为渤海银行,其ROA值为0.93%,中国工商银行是我国资产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而渤海银行可以算是我国资产规模最小的商业银行之一。但是营业收入增长率(IRBR)却表现出相反的情况,渤海银行的IRBR值达到72.5%,最低的为广发银行的-14.7%,而四大国有银行中,除了中国农业银行外,其余三家银行的营业收入都呈现出负增长状况。我国商业银行的营业利润率均值达到41.7%,处于一个较好的水平。四大国有银行中,中国农业银行的营业利润率低于平均水平,其余三家都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1 我国17家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情况

注:表中数据来源于2010年《中国金融统计年鉴》,且经过整理计算而来。

通过上述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指标的简要描述可以看出,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并不能简单的按照资产规模,或者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来区分开来,那么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到底呈现何种特征与类型,下面本文将利用聚类分析进行研究。

利用SPSS17.0软件对样本进行处理,选择系统聚类进行聚类分析,得到的结果如图1所示。我们对聚类表 中的聚合系数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从三类合并到二类,从二类合并到一类时,其聚合系数都比较大,如表2所示,这说明比较合理的分类数应该在2—3类之间。

图1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聚类分析图谱

表2 系统聚类法中聚合系数结果

再根据图1中的信息,本文将我国17家商业银行按其盈利能力指标划分为三类:

第一类: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兴业银行,这三家商业银行的资产回报率、营业收入增长率和营业利润率的平均值分别为10.5%、2.1%、56.3%;

第二类: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广发银行、深发展银行、招商银行、浦东银行、恒丰银行,这12家商业银行的资产回报率、营业收入增长率和营业利润率的平均值分别为6.9%、0.2%、40.9%;

第三类:浙商银行、渤海银行这两家商业银行的资产回报率、营业收入增长率和营业利润率的平均值分别为1.6%、63.4%、24.3%。

四、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建议措施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政府的“保护”下迅速发展,我国加入WTO后,根据WTO协议,已于2006年全面开放我国银行业,我国传统的商业银行管理模式也开始变革,逐渐转为股份制,向现代企业经营模式转变,因此,追求利润最大化自然成为其最主要的目标之一。而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如何也是大多数人十分关注的问题。在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时,我国商业银行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才能更好的发展。

1.有效利用资产,提高资产回报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回报率较低,应该提高银行自身资产利用效率;

2.通过本文的分析,将所选择的17家商业银行划分为三个类别,并认为这三个类别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从三类银行的营业收入增长率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的营业收入增长率极不均衡,规模较小的银行的营业收入增长率较高,而规模越大的商业银行其营业收入增长率反而较低,因此,我国大中型商业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银行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其营业收入。

3.从三类商业银行的营业利润率来看,大中型商业银行的营业利润率还是普遍比小银行的营业利润率还高出很多,也就是说,小商业银行在提供银行服务方面的盈利不如,大中型银行,那么小型商业银行应该加强自身的服务质量,控制单位产品的成本支出,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提高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薛薇.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经营模式和盈利能力分析范文5

关键词:投资银行业务 综合经营 商业银行

一、 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必要性

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是由其自身发展需要的内部因素和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外部因素驱动的:

(一)内部因素

第一:优化内部经营结构的需要。商业银行作为公司制的企业,必须有持续的盈利能力。随着我国利率的市场化改革,通过利率差的方式逐渐不能作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方式,而投资银行业务具有高增值性的特点,所以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增强盈利能力和优化经营结构的重要选择。

第二:利于更加有效管理风险。风险管理是金融行业的核心能力和竞争力之一。投资银行的风险管理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有显著的差异,两者具有互补性。通过发展投行业务,商业银行拥有了更为丰富和有效的工具。

(二)外部因素

第一:外部环境竞争环境压力加大。首先面对国外综合银行的竞争。根据我国加入WTO之后协定,我国已经对外资银行逐步开放了金融领域,国外的一流综合银行和投资银行具有强大的经营实力和业务能力,国内优质企业可以通过这些外资银行进行各种融资活动,国内商业银行会面临着优质客户流失的危险,其次国内证券、基金、信托等金融行业的发展,大大分流了资金向商业银行的注入,减弱了商业银行的吸引资金的能力。面对这些竞争压力,国内商业银行必须要开展综合业务来提升自身经营实力。

第二:应对市场环境变化的必然选择。1、从法律和制度的层面上,商业银行经过人民银行批准,能够开展除股票发行和经纪业务外的证券业务、投资基金托管、金融衍生业务等投资银行业务。这些规定铺平了发展投资银行业务铺平了道路;2、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一种趋势,随着法律和政策的放开,国内有实力的商业银行都已经建立了投资银行的业务部门,这种趋势会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而逐步深化;3、客户的客观需要也推动商业银行必须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在公司客户上,他们在经营过程中不仅需要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也需要一些如战略咨询、财务规划、并购咨询、资产管理等等业务,个人客户的理财观念增强,不仅需要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也需要各种的证券、基金、信托等专业的理财咨询,面对客户的种种需要,商业银行需要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来满足客户的需求;4、金融市场格局和金融形势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的比例要高于间接融资的比例,而投资银行的业务主要提供直接融资的服务。同时,流动性过剩的矛盾依旧突出。人民币升值预期以及国内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的高位运行,加快了国外热钱进入我国,会造成资产价格的膨胀,这种情况下利用投行业务可以规避风险。

以上是商业银行必须要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内外部原因的分析,通过研究,可以为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策略提供一定的基础理论支持。

二、 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面临的障碍与机会分析

在我国现阶段情况下,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商业银行会面对一些障碍和机会,利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如下:

(一)劣势分析

第一:政策法律的障碍。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商业银行法》等现行法规规定商业银行不能从事A股股票发行承销业务;二、商业银行只能投资经营商业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不能投资非银行金融机构、实业公司;三、国有股权处置滞后的限制性法规。我国的这些政策和法律规定,同国外相比已经极大的限制了商业银行开展相关的投资银行业务。

第二:资本市场发展不够成熟。同国外资本市场相比,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时间较短,资本市场的监管经验不足和制度不完善,造成市场交易的工具单一,市场透明度不高。在规模上,我国资本市场偏小,不能够满足市场需要;在结构上以股票为主要的融资渠道比例偏大。

第三: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投资银行业务人才匮乏,创新能力不足,经营理念落后。投机银行的业务需要专业的、富有工作经验的员工,需要精通财务、法律、管理、商务、谈判沟通的知识,需要及时更新知识机构,而现有的商业银行员工业务知识比较单一,不能满足投资银行的需要。

第四:缺乏品牌优势。投行业务的开展需要积累一定的品牌,需要成功的、代表性的案例来支撑品牌。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刚刚开展投行业务,客户虽然有强大的投行业务需求,由于缺少实践经验,没有建立起来像国外投行的品牌优势和强大投资银行企业文化, 造成了客户对国内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认知度较低,在大的投行业务上不愿意使用国内投行。

(二)优势分析

第一:客户资源与信息优势。商业银行在我国经营多年,有着广泛的客户群体和经营网点。凭借着以往的业务关系,商业银行比较容易掌握客户的管理水平、市场前景、财务状况,可以为这些客户提供专门化的服务,同时依靠丰富的网点布局可以得到国民经济的各种信息和同金融管理机构的关系,利用开展业务的决策。

第二:资金与资信优势。发展投行业务,需要强大的资金作为保障,也需要较低的资金成本来保证盈利能力,同时还需要强大的资信才能够降低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在公司化改革之后拥有了良好的信誉与充沛的资金来源,较低的资金成本,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的巨大优势。

三、 商业银行发展投资业务的策略

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环境分析和外部环境分析,可以发现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是商业银行的重大机遇,也是商业银行做大做强的重要机会,所以根据这些分析,商业银行应该在发挥自己的优势的基础上,克服发展投资银行的一些劣势,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发展投资银行的业务:

第一:选择经营模式。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具有两种不同的经营模式,不同的商业银行其面对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实力也不同,所以首先要选择合适的经营模式。1、内部经营模式,即商业银行在内部建立投行业务部门开展业务,采用这种经营模式要开展的业务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要同外部的金融机构进行合作满足客户的需求,要加强同内部的其他部门联系,提升自身竞争力。2、建立金融集团,即以实力雄厚的银行为基础,建立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控股集团。采用这种模式的要注意建立金融防火墙,控制不同行业之间的风险转移,防止某一业务造成集团的。

第二:经营策略的选择。经营策略上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发展较晚,所以要借鉴金融发达国家的丰富经验,结合自身实际状况来发展业务。营销策略上可以建立联动机制,实现不同业务的交叉发展和互助发展,包括债券承销和发行、信贷和投机银行业务的联动机制实现资金和资源的充分利用。人才战略上要培养和吸收具有先进管理理念、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投行业务是智力密集型的产业,具有强大的人才是业务开展的保证,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内部培养方式和外部招聘的方式来实现人才战略,在具体运作过程中由于人员流动和知识更新的需要要注意对人才的储备。

第三:经营机制的建设。主要包括激励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运行机制的建设。激励机制上,要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激励方式,能够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实现收入和业绩挂钩才能够留住人才;风险控制机制是投资银行的核心能力,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和风险管理制度,使风险管理制度化和常态化,建立好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风险管理文化,使风险管理不留死角,争取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运行机制上采用项目管理人负责制,以项目为单位,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的开发、运行、维护和风险控制进行负责,使管理具有条理性。

以上三个方面总体上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策略进行了概述,但是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机制、人才、经验以及国际化网络等方面与国内外顶尖投资银行、券商相比还不具备优势,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投行业务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定位要明确、路径要清晰,发挥自己的优势,建立起品牌发展的理念才能够把我国的投行业务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董立杰.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优势和模式[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

经营模式和盈利能力分析范文6

金融脱媒与美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

美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下降,脱媒现象严重。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金融自由化大大促进了金融市场的有效竞争、提升了资本市场的作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作用明显下降的脱媒现象。

从表1可以看到,美国金融中介的资产中,商业银行的保有份额由1970年的38.5%下降到2006年的22.4%,取而代之的是养老基金和共同基金份额的大幅增加,商业银行对金融体系原本的支配地位,渐渐被迅速发展的资本市场所动摇。

随着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商业银行传统的“借短贷长”的稳定利息收入受到挑战,不可避免地使得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大大降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美国商业银行由于受到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市场化的影响,经营业绩出现大面积恶化,利润大幅度下滑,全行业亏损严重,破产银行和问题银行的数量急剧增加。据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统计,1943~1985年间,美国银行业年平均发生倒闭事件只有11家,但自1985年起银行倒闭事件数量大大增加。1985年倒闭银行超过100家,1987年有203家,1989年更达到290家的最高纪录。与此同时,经营状况出现问题的银行数量也急剧增加,1987年最高峰时达1575家,其后一段时间每年都保持在1000家以上。在这一背景下,转变经营模式,拓展新的利润空间已经成为各家银行的选择,现代金融控股公司应运而生。在采取新的经营模式下,美国银行业获得了新生。

美国银行业采取金融控股公司经营模式后,非利息收入快速增长,从而促进整个经营利润的增加。从表2显示的数据可看到,美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主要由存贷衍生服务、投资银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组成,这些业务的发展弥补了利息收入的不足。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很多金融机构都采取了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模式,非利息收入增长更为迅速。

实行综合化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随着经营规模和经营范围的扩大,单位经营成本将逐渐下降,从而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益将会增加,我们可称之为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当然这也不是常态,当规模和范围突破一个临界值时,效益反而可能会随之降低。以美国商业银行为例。从表3可以看出,1000家以外银行盈利能力明显小于其他银行的盈利能力,说明了伴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商业银行盈利能力逐步提升。当然,当规模扩张到一定程度时,由于经营成本反而会增加,从而导致金融效率降低,如10大银行的盈利能力小于中型银行(11~100家和101~1000家)。从成本/收入比可看出,小银行的经营成本很高,而中型银行经营成本则相对较低,这就说明了中型银行存在着范围经济效应(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验证了规模经济效应),而之所以特大型银行成本/收入比较高,也是因为其突破了其临界值,导致了成本增加。

风险防范与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

金融控股公司虽然优势明显,发展迅速,但始于去年爆发的次贷危机告诉我们,金融控股公司在实现综合化经营的同时,还必须加强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在这次次贷危机的生成过程中,国际金融机构纷纷卷入其中,并且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最终也承担了危机产生的后果。与东南亚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不同,这次次贷危机应该给予我们更多的启示。如果我们将东南亚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归结于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金融制度的不完善,那么这次次贷危机恰恰是发生这些经营制度和治理结构都非常完善的国际性金融机构。因而,对全球金融业及资本市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引发了新的一轮全球性动荡。

然而,为何一直作为我们学习榜样的国际金融控股公司会陷入如此严重的财务危机呢?这其中原因主要有:

国际金融机构在加快综合化经营的同时,应有的风险防范措施没有跟进到位。很多金融机构在扩大经营范围,拓展利润空间的同时,对自身的职能定位和风险防范有所忽视。例如在这次次贷危机中,花旗集团、巴克莱集团、德意志银行、法国农业信贷集团等金融机构纷纷承担了自己所不能承担的角色,包括对冲基金的角色,大量进入高风险领域。从表4可看出,在保险公司、对冲基金、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四类金融机构中,商业银行所购买的次级债券位居第二。商业银行由于具有负债刚性、资产弹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其本身就具有天然的脆弱性,因此,商业银行无论从哪种角度理解都是风险规避者。然而次级债就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这显然与商业银行的职能定位是不相符合的。

综合化经营虽然会带来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但由前面的分析可知,这只是在一定临界值范围以内才存在,而当规模和范围超过这个临界值时,反而会出现负效应。从这次次贷危机可看出,受损失比较大的金融机构都是超级金融机构,都具有规模大、经营范围广的特点,当规模和范围超过临界值时,风险管理将不能适应规模和范围的扩张,从而最终导致经营风险大幅度增加。

很多金融机构被现代金融创新工具所迷惑。在华尔街流行一句名言“任何有着稳定现金流的金融产品都可以证券化”,这次次贷危机表明,一些金融机构在实践这句名言的同时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在房价高涨的时候,很多没有稳定收入、缺乏偿还能力的居民都能向银行申请贷款购买住房。这在房价上升的时候,这些人可通过出售住房而具有还款能力,并且还有盈利;而当房价下跌的时候,这些人将丧失还款能力。因此,在房地产价格膨胀时期,金融机构纷纷为这些人提供住房贷款,并且立即通过资产证券化形式将贷款转让。与此同时,市场对这些证券再行进行创新,从而创造出更为复杂、更为多样的金融衍生产品。从中可看出,这种所谓的金融创新只不过将风险进行分割,本身风险并没有消除,不仅如此,通过评级机构的评级,将一些风险很高的债券给予了很高的评级,甚至3A的评级,这无疑增加了市场风险,并且通过无数次所谓的金融创新,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出现无数倍的放大。不过万变不离其宗,当房价下跌申请购房者丧失还款能力时,所有这些金融产品的收益都不能得到保证,从而导致这些产品价值迅速贬值,最终导致购买这些金融产品的金融机构不可避免受到巨大的损失。

对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启示

金融控股公司要加强内部管理,在开展综合化经营的同时,应努力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要进一步明确战略规划和职能定位。金融控股公司实现了综合化经营,但并非一定要经营所有金融业务。在战略规划上,一定要有明确的市场定位,体现有所为,有所不为,应该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实现综合化经营。尤其是在银行基础上成立的金融控股公司,更应该明确其职责范围,要充分理解银行本身天然的脆弱性,加强防火墙建设。因此对于我国欲从事综合化经营的商业银行而言,在拓展经营范围的同时,要时刻注重风险规避,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的最优化及经营利润的最大化。如由于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花旗集团最近出售Redcard,以及CitiCapital和Diners Club的剥离等等,这是其在出售保险业务之后又一重大举措,说明了花旗集团已经意识到过去由于业务定位不清,导致其力不从心,经营效率低下。

要全面构建稳固、全面的风险观,高度关注经济周期波动可能带来的经营风险。美国次贷危机之所以爆发,就是因为这些国际金融机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没有注重自身风险的防范,大量地给没有稳定收入、缺乏还款能力的居民发放贷款,并且还将这些贷款通过证券化而将风险无数倍放大。这在流动性过剩及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金融机构的经营不会出现问题,但当流动性出现紧缩及经济增长速度降缓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就会面临着经营危机。而我国自2002年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以来,在盈利的冲击下,我国银行业贷款增长速度居高不下,并且可能会涉入高风险领域,虽然这大大增加经营利润,但这可能会导致风险的急剧增加。当经济仍然处于快速的发展轨道时,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问题或风险可能会比较容易得到解决。但当经济增长速度出现回调时,银行的贷款质量将会出现明显下降,从而导致金融机构经营风险成倍数的放大。因此,对于我国银行业而言,尤其是希望发展成为金融控股公司的商业银行,不管是在经济繁荣时期,还是在经济衰退时期,都必须根据自身风险管理能力、战略定位以及资产匹配等方面构建稳固的风险防范体系。

要完善公司治理机制。要通过改革重组完善金融控股公司的公司治理机制,不仅要实现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之间的有效制衡,而且更要将目标放在保证集团决策的科学性和提高经营业绩上来。对于我国金融控股公司而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主要包括:(1)健全组织架构,包括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内的公司治理架构;(2)明晰职责边界,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高级管理层的权利和义务;(3)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实现管理人员和员工利益与金融控股公司长期利益的一致性;(4)勇于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增加信息透明度,促使自己进行合规经营。

要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法兴银行事件告诉我们,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对防范经营风险非常关键。我们知道,授权是现代管理中最重要的内容,但对被授权人行为的监控同样重要。公司董事会对建立一个有效的内控系统负有最终责任。公司董事会应对如下内控事务负有责任:(1)批准和定期审查公司整体经营战略和重大政策;(2)了解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设立可以接受的风险上限,保证管理高层采取切实的步骤,对这些风险进行识别、度量、监测和控制;(3)批准公司的组织结构,授权明确、职能清晰的组织结构是整个内部控制的基础;(4)保证管理高层有能力监控公司内控系统的有效性。董事会通过对上述内控事项负责,这相当于从源头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对完善金融控股公司内部控制监控非常有效。

金融监管当局要加强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督管理,使我国的金融控股公司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与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是显著不同的,对前者的监管难度显然要更大一些。目前,我国还在实行比较严格的分业监管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监管效率。因此,有关监管部门之间应当加强合作,在金融控股公司初期发展阶段,尤其要加强对其内部控制系统进行监督。

我们知道,尽管公司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对内控系统的有效性负有最终责任,但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应当把评估金融集团内控系统作为一项重要的监管内容。监管部门应当要求所有金融机构建立有效的内控系统,这一系统应当与公司的表内、表外业务活动的性质、复杂程序和内在风险相适应,并随着金融产品创新的变化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