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筑材料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代建筑材料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代建筑材料的特点

古代建筑材料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建筑材料;比强度;材料性能

一、引言

材料是构成建筑的基础,因此对建筑材料的选用至关重要,如何选用一种既易得又具有足够力学性能的材料是设计师需要考虑的问题。建筑结构是通过建筑材料来抵抗各种荷载的作用,其中结构自重是其需要平衡的较大一部分荷载。因此,想要提高结构材料承受外部荷载的作用,一方面需要提高材料的强度;另一方面需要减轻材料的自重,这就对建筑材料提出轻质高强的要求。

比强度体现建筑材料轻质高强的特点,比强度是指按单位体积质量计算的材料强度,即材料的强度与其表观密度之比(f /ρ)。在高层建筑及大跨度结构工程中需要采用比强度较高的材料。轻质高强的材料是未来土木建筑材料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不同建筑材料的比强度

古代建筑材料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现代设计,仿古建筑,应用探讨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居多.木结构有很多优点,倒如卯榫结合整体抗震、雕粱唾栋艺术纯粹、单体组合空间丰富等;但也有许多致命的缺点,例如取材匮乏、腐朽老化、制作复杂、单体空间单调等。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如何合理化、规律化的在古建筑中应用,使现代结构的仿古建筑既保持浓郁的中国古代特色又能摒弃木结构的致命缺点,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现代设计中仿古建筑的特点分析

1.现代设计中仿古建筑的概念简述

中国建筑文化历史悠远,形成独特,建筑物造型优美,结构严谨,宏伟中不失细腻,庄严中不失优雅。而“仿古建筑”一词正式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但直到上世纪末学术界在理论上的探讨, 褒贬不一, 可以说它经历了一个坎坷不平的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仿古建筑形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现代建筑材料或传统建筑材料, 对古建筑形式进行符合传统文化特征的再创造。狭义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传统建筑材料, 在特定范围内对古建筑的复原,严格讲属于文物修复范畴。

2.仿古建筑的特点简述

仿古建筑通俗点讲既是用现代的施工工艺体现古代建筑的外形。而我们知道由于古代建筑材料和理论的局限性,古建筑并不存在高层结构;故而现今的仿古建筑多以单层和多层为主。众所周知,现代多层建筑多为砌体结构和框架结构。所以在仿古建筑中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

(一)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体现在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并保持构架制原则。为了保护木材,表面需加油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中国古代建筑形成独具特色的彩画制度,令世人叹为观止。鉴于木结构的耐火性很差且使用周期短,在现今建筑中已经不提倡使用;而构架制的结构形式和现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极为相似:传力途径明确,主体的承重结构和围护结构分开。这就说明框架结构是最能体现古建筑精髓的结构形式。这也为室内空间的灵活布局创造了条件。

(二)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多种多样的罩、挂落、隔扇、屏等自由灵活地分隔室内空间。但彩画制度这一形式在现今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也只能通过外贴或喷绘等装修手段才能达到。

(三)中国古代建筑创造并使用斗拱结构形式,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中所特有的形制,它既是梁和柱之间传递荷载以及承担抗震作用的结构构件,又以其自身优美、华丽的造型而成为建筑的主要装饰构件。集结构功能与装饰功能为一体的精华所在。随着现代结构形式及建筑材料的发展,斗拱这一重要的结构构件应用在仿古建筑中时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实质性作用,而仅仅作为一种具有观赏性的装饰构件。但是它作为古建筑的代表性构件是不可或缺的。

(四)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大多以庭院为组合单位:单体建筑沿周边布置,围合成中间的庭院。这样的庭院整体风格是内向的:内部开敞而富于变化,外观较封闭。按照中国的封建礼制观念,庭院强调中轴对称布局,以突出主体建筑,并求得整体的平衡。正是由于这种理念,古代建筑的单体建筑形式也是高度统一,无论是宫殿、寺庙、住宅等,不论其规模大小,外观体形皆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组成。这些特点难免单调,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古建筑的多样性,而古代建筑师则从建筑组群沿轴线作多层次的纵身布局,从而使庭院变化丰富多彩的。而在古代园林的设计中这些特点并不明显,原因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以“师法自然”为原则,极尽自由灵活之能事。这才有了现在我们熟知的各式园林。

三、现代设计在仿古建筑中的应用

仿古建筑中应尽可能的以现在设计方式来使得各个方面的特点得到显示。中国古建筑中以明清时期的苏式园林古建最具代表性,也最为人们熟知;所以在仿古建筑形式中以仿明清苏式古建为主。仿古建筑的主受力构件大体可分为:柱、梁、桁、檩、椽。传力方向为:屋面椽檩桁梁柱;途径明确,受力简单。笔者将以一个简单的仿古建筑设计做出分析。

1.景点的整体规划

如图1,该景点是为纪念一个上古凰落架”的传说依山而建。简单地分为两个标高平台。

首层平台是一个小型的游园,二层平台是围绕一颗老梧桐树的纪念游园。两个高差所形成的两个立面采用汉阏组合造型,第一立面两组组合,中间设神道,通过神道台阶上至第一层游园平台,该平台采用对称手法完成以铺装、落差广场、旱地喷泉等要素组合的休闲广场;第二立面一组组合,中间设过门阀门,阕门两侧分列两组阁和宫墙,通过阕门上至二层纪念平台。该平台上设纪念亭和老梧桐树遥相对应。其间夹杂绿化、铺装、廊道、水池等园林设计因素。

2.单体设计

如图2,汉阕的造型古朴刚劲,别名凤阕,能够很好地突出该景点纪念。凤凰落架”的古老传说。将单体的阗分体量大小,前后不一地组台在一起形成立面造型就要求单体的阔比例及大的构件仿古特点明显,且利于现代结构施工。

设计中通过对古代汉阋造型有选择取舍,强调大形体的同时忽略某些结构细部,尽量通过小型装饰构件体现古朴的昧道。单闫分上下两层檐,中间是空口回音腔体,内置风铃致枚,每当山风吹过铃声清脆引人寻觅。戗脊、覆瓦条等构件粗拙刚劲.线条挺拔。双层阕顶面覆墨绿琉璃平瓦,其余外露面铺青灰陶土砖。阕体正面中间置古式青铜浮雕。总体组合色调以青灰的阕墙、青灰的铺装地面、墙上铜制金属花箍、古松柏、红绿的花草构成既庄重又活泼的纪念场所。单体组合方面通过阕体的高低、前后错落,材质的转换,横向竖向线条的对比,墙体古式花盆的点缀形成单体的统一,丰富的多角度观感组合立面。

3.结构分析

如何用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百分之百解决建筑设计的思路,在基础承载、基础形式、墙体形式、阕头形式、细部构件等方面分别对待,既要考虑安全合理.又要考虑经济实用。由于该地盛产石灰石,所以在基础和墙体上采用了M7.5水泥砂浆浆砌MU20石灰石,在围头标高范围内采用了内部框架,两层檐板和竖向腔板从框架梁上以折板的形式挑出,板厚100 mm,壬10配筋,根部由于双层板厚承载剪力不是问题,主要荷载考虑板自重、瓦板重量、风荷载、雪荷载。内部框架柱基础伸人浆砌石灰石满足锚固,并每隔800mm环形拉结一道框架梁,框架梁内侧挑出基础板,上浆砌石灰石作为压载。且为防止风的侧向力,必须在框架基础上砌够足够压载的石灰石,防止阕头的侧倾。其余戗脊等构件按照加工尺寸,用细石混凝土9号铅丝做骨架,壁厚15 mm,预制后,焊接在相应位置的预埋铁件上。外露装饰分90采用铺装、抹面涂料、斩假石等做法。

四、结束语

通过对现代设计在仿古建筑中的应用案例分析,对现代结构的仿古建筑借助古老传说的优美意境,和谐地与景观规划有机地融为一体有了浅显的认识和大胆的尝试。该景点建筑建成后,给人以建筑总体布置。彰显雄浑大气,单体建筑突出沉稳厚重,细部装饰刻意精雕细琢的感觉,是谓成功的现代设计思路,同时也成为人们在闲暇时观赏、游览、休闲、散步的理想场所

参考文献:

[1]牛毅胜 浅析现代设计在仿古建筑中的应用 [期刊论文] 《山西建筑》 -2007年28期

[2]张向东 肖胜利 夏琪谷 洪勋 马学 仿古建筑地震灾后重建施工技术 [期刊论文] 《施工技术》 ISTIC PKU -2011年6期

[3]张福萍 仿古建筑结构设计实例简介 [期刊论文] 《煤炭工程》 PKU -2003年9期

[4]谢海燕 浅谈仿古建筑的设计――永定下洋温泉度假酒店设计 [期刊论文] 《建筑设计管理》 -2012年7期

古代建筑材料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现代设计;仿古建筑;应用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文章对现代设计中仿古建筑的特点进行了介绍,对仿古建筑的定义及设计要求进行了阐述,通过分析,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知识,对现代设计在仿古建筑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现代设计中仿古建筑的特点分析

1.现代设计中仿古建筑的概念简述

中国建筑文化历史悠远,形成独特,建筑物造型优美,结构严谨,宏伟中不失细腻,庄严中不失优雅。而“仿古建筑”一词正式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但直到上世纪末学术界在理论上的探讨,褒贬不一,可以说它经历了一个坎坷不平的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仿古建筑形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现代建筑材料或传统建筑材料,对古建筑形式进行符合传统文化特征的再创造。狭义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传统建筑材料,在特定范围内对古建筑的复原,严格讲属于文物修复范畴。

2.仿古建筑的特点简述

仿古建筑通俗点讲既是用现代的施工工艺体现古代建筑的外形。而我们知道由于古代建筑材料和理论的局限性,古建筑并不存在高层结构;故而现今的仿古建筑多以单层和多层为主。众所周知,现代多层建筑多为砌体结构和框架结构。所以在仿古建筑中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

(1)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体现在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并保持构架制原则。为了保护木材,表面需加油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中国古代建筑形成独具特色的彩画制度,令世人叹为观止。鉴于木结构的耐火性很差且使用周期短,在现今建筑中已经不提倡使用;而构架制的结构形式和现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极为相似:传力途径明确,主体的承重结构和围护结构分开。这就说明框架结构是最能体现古建筑精髓的结构形式。这也为室内空间的灵活布局创造了条件。

(2)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多种多样的罩、挂落、隔扇、屏等自由灵活地分隔室内空间。但彩画制度这一形式在现今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也只能通过外贴或喷绘等装修手段才能达到。

(3)中国古代建筑创造并使用斗拱结构形式,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中所特有的形制,它既是梁和柱之间传递荷载以及承担抗震作用的结构构件,又以其自身优美、华丽的造型而成为建筑的主要装饰构件。集结构功能与装饰功能为一体的精华所在。随着现代结构形式及建筑材料的发展,斗拱这一重要的结构构件应用在仿古建筑中时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实质性作用,而仅仅作为一种具有观赏性的装饰构件。但是它作为古建筑的代表性构件是不可或缺的。

三、仿古建筑的定义及设计要求

1.仿古建筑的定义

仿古建筑是指在建筑形式上较忠实地模仿传统建筑,并保证建筑外观基本上反映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其结构、材料及施工技术方面均反映近现代建筑的主要特征,是近现代的建筑作品。

2.中国古建筑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3.仿古建筑的设计要求

如今的仿古建筑物大多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而不是木结构,为了使得建筑物在装饰之后的外观效果能达到模结构的程度,仿古建筑物在结构设计时要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1)模数要求和构件定型化

建筑物中各个受力构件的大小和形状都要满足古建筑的模数的要求。其他各传力构件也要严格按照古建筑物中各构件的形状和尺寸来确定。

(2)屋面造型要求

建筑物屋面各部位的变化要明显,对其构造也有很高的要求,构架体系可使用步架和举架的方法进行处理,以达到屋面坡度越往上越陡峻,越往下越平缓的效果,将中国古建筑独特的一面完全展现出来。

(3)在建筑结构中有许多构件具有独特的装饰作用,主要包括斗拱和雀替两种:

①斗拱

在斗拱中有一个方型的底座叫做斗,上面的船形木块叫做拱。斗拱是古建筑中一种独特的型制,处于柱子和木结构梁之间,它的主要作用是传导屋面的荷载、加大屋檐挑出的长度、以及吸收地震的能量等。对于如今的仿古建筑物来说,斗拱主要起着装饰的作用。

②雀替

用于额枋,与檐柱相交处,类似于三角形,在其表面一有雕有装饰的构件。其主要作用是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辅助拉结和装饰等。

四、现代设计在仿古建筑中的应用

1.古建筑一直采用木构架为主要的受力体系,工程施工与设计主要以传承的经验、方法为主。现在出现了大量的以钢筋混凝土或钢结构为主要受力体系的仿古建筑。为了对古建筑模仿做到形似,就势必遵照古建筑木结构的结构形式和尺寸权衡,另外还得符合现代建筑规范要求。

按照现代力学理论进行简化,运用现代计算工具进行建模、计算、分析。这样将给建筑和结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仿古建筑的设计之初,设计人员脑袋里已经有了即将仿建的古建筑形式,是硬山、歇山还是攒尖,是卷棚还是正脊,开间、进深各为几间,有没有外廊,屋面举折情况等等。

构想出要仿取的纯正古建筑具体情况,然后再根据古代建筑模数制度计算各种构件的几何尺寸,再根据简化结构简历结构模型,运用现代结构计算软件计算其内力,复核其截面是否满足承载力要求。

2.大屋顶结构设计

屋顶形式多样,有重檐歇山、十字脊、顶、攒尖、四坡。大屋顶的屋面板是由几段折板组成,在折板的转折点,按照建筑的要求,主要区域直接设置钢筋混凝土梁,局部次要区域梁高与板底有高差时,用砖墙填砌,对于一些不能加梁的区域,则按照构造要求设置弯折钢筋。外墙的封檐板因为尺寸的限制,不能用填充墙砌筑,则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板内配置双层双向钢筋,分别锚入屋面板和屋面梁内。

3.斗拱和雀替的设计

笔者在考察其他仿古建筑时了解到:其斗拱大多是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各级斗与拱之间通过预埋件焊接连接。尺度较大时或座浆连接尺度较小时,斗拱在结构中为受力构件,这种做法的主要缺点是做工较粗糙、不美观而且前者由于构件数量太多、防腐和维修费用较高、后者受力不太可靠。应用现代设计,

雀替仅作为装饰部分,不考虑其受力则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用定型模板在施工现场制作,主体结构施工时在相应位置留设预埋件。预制的雀替通过预埋件与主体结构的额枋檐枋和檐柱焊接连接,木斗拱与混凝土的预制雀替都是作为装饰构件与主体结构不是一起现浇成型,但采取了上述方式与受力构件连接后,再经过油漆彩绘处理整个建筑物浑然一体,完全达到了传统木结构的艺术效果。

五、结束语

仿古建筑中,合理的应用建筑设计,可以在体现建筑的古典气息的同时,更好保证工程的质量,同时缩短施工周期,当然,还是很多可以深化的地方,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实践才行。

参考文献:

[1]钱小虎.现代建筑技术在仿古建筑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9,(07):17-18.

古代建筑材料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材料发展;装饰设计;影响因素

前言:在建筑中,装饰设计是社会进步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结合应运而生的产物,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且随着流行的装饰风格结合传统的工艺,把现代科技结合到设计中,也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且新的建筑材料对建筑装饰设计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促使了建筑装饰行业的向前发展。

1.建筑装饰材料发展对装饰设计所起到的作用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不断的利用自然与改变自然,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遵循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就推进了建筑装饰材料的更新与发展。

1.1有效的根据室内空间构架进行设计

在对室内的和空间进行装饰的时候,要根据墙体,棚顶与地面的整体构造,考虑实际的整体造型,根据材料的颜色与质地相互搭配,使室内空间不局限于一种设计风格。从根本上进行分析可以得知,建筑装饰材料在对室内的空间上进行划分,在装饰效果的视觉上也有着不同的影响,如,在采用木质的装饰材料,能给人一种柔和、稳重的视觉感触。而在采用金属的建筑装饰材料时就会给人一种沉重、冷冽的感觉。

1.2有效的融合了美学与建筑设计风格

建筑装饰材料是最能在直观上表达出设计者的设计风格、设计理念与设计意图了,目前许多的高科技材料被应用到建筑装饰过程中,也体现了新型的建筑装饰的科技性。在有些装饰设计中运用传统的装饰材料与新型的装饰材料相互结合,加强了传统的建筑风格与未来的建筑风格相互结合的办法,给人以视觉的享受。目前我国在建筑装饰上木质的建筑材料被广泛的应用到各种建筑风格中,且因为木制的建筑材料本身具有纹理,容易被加工,另外由于木质材料本身具有的颜色以及纹理给人一种相对于比较怀旧与深沉的感觉。所以受到传统工艺的影响,木质材料被装饰设计者广泛的应用到设计中,且木质建筑装饰材料在一定的程度又能满足了现代的装饰特点。

2.建筑材料在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影响

2.1装饰材料在建筑装饰设计中占据主导地位

不论在哪一种流派的设计风格中,都是因为建筑装饰材料的改变而产生的。在我国古代,由于人们生产力的落后,室内的建筑装饰材料都是以建筑的整体结构而进行设计的,只能满足基本的适合居住而已,且在装修风格上功能型比较强。所以建筑材料在装饰风格上应当遵循最基本的设计构架,根据材料的整体结构、照明系统以及色彩进行合理布局,以需求整体效果为准则,切合实际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选择适宜的装饰材料。

2.2提高了建筑材料的要求

随着建筑装饰行业的不断发展,在对于建筑材料的质量安全上也有了全新的要求,从整体工艺上看,再制造高强度的装饰材料时,要采用设计蜂窝状或是带有夹层的建筑形式。而在提高高强度的建筑材料时最好采用聚合材料与高纤维的建筑材料,再结合复合材料,从根本上增强建筑材料的强度减轻其重量。

3.材料发展对建筑装饰设计影响的前后对比

随着这会经济的发展建筑装饰材料由传统的陶器、瓷器及石器时代改变成现如今自然材料,如木料、石料、等等。合成材料,如墙面漆、乳胶等等。纤维内墙材料,如石膏、塑钢窗等等。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材质的建筑材料了。所以在选择建筑装饰材料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建筑材料的使用寿命、是否美观、节能环保、经济适用等方面。

在我国古代,比较重视对于工艺的追求,所以也体现了木质材料所独具特色特征与美感,虽然现代装饰工艺设计中对建筑装饰材料所独具的园林空间意境不明显,且木质装饰材料可以提升居住者的精神境界,例如苏州园林就是典型的建筑代表。且木质装饰材料的技术与艺术性,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装饰材料设计者的不断研究,将赋予木质的建筑材料一种全新的生命活力。随着建筑材料的不断发展,在建筑装饰的市场中所使用也就具有节能环保且独具特色的装饰材料,如,在建筑的墙面上使用硅藻泥材料,因为硅藻泥材料本身具备的物流性质与分解吸附的功能,可以做到实际的减少对人体的伤害。

4.未来的建筑材料对建筑装饰的影响

4.1注重建筑结构与设计风格的新颖

建筑材料不断地进行创新与发展,随着未来的发展历程,在建筑装饰的设计上也会飞速的发展,在未来,将会更加的注重自然环境条件与住居者本身相互结合,注重低碳环保的道路不断发展,重视历史脉络与人文素养。建筑装饰不仅融合了生态的建筑材料,更加注重建筑构造与装饰风格的新颖,在了解材料的基础上,改革材料的构架,不断研发新型的使用方法,丰富设计风格,保证建筑装饰材料与设计上的改革与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满足人们的物质追求。

4.2装饰材料在未来发展上的特点

建筑装饰材料在不断地发展上,除了向环保的发展方向发展外,还向复合的装饰材料上发展,例如,木质材料、纸质材料等等,通过新型的建筑装饰材料的相互融合,改变由原来的单一材质的缺点,满足建筑装饰行业上的需求,且采用智能化的建筑装饰材料,也成为未来建筑行业发展的努力方向之一,通过在相互融合材料的各项功能的前提下,对周边环境以及时间与地点上发挥作用。所以环保节约型的建筑装饰设计是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尽可能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至最低,保证良好的生活环境条件,把居住者与建筑装饰材料紧密的融合在一起,为建筑装饰行业提供多样的发展空间以及满足感。

5.建筑材料的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进步,建筑材料上也在不断的发展,未来我国开始注重建筑材料的多方面发展。

5.1不断研发高性能的建筑材料

其中包括强度高、材质好、多功能化、保温性能好。持久耐用与具有优异的装饰性的建筑材料等。要充分利用与不断发挥建筑材料的各项性能,利用先进的技术,创造出复合型的新材料。

5.2减少自然资源的浪费

自然环境资源是有限的,如果长期只利用不保护,很容易对日后产生威胁,所以在研发新型的建筑材料上,要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工业成产的废弃资源,减少自然资源的浪费,维护生态平衡。

结语:综上所述,建筑装饰材料与建筑装饰设计相互融合,结合紧密,在未来发展与经济适用上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设计者的需要,对建筑材料进行创新,推动了行业的发展。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建筑装饰材料的设计者不断进行创新与研发,不断地提升我国的建筑材料的发展水平,进而提高装饰设计的发展,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使我国的建筑装饰材料以传统材料为立足点,不断向上发展,结合城市发展,彰显建筑装饰,满足人们对于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便利。

参考文献:

[1]张海青.王孝英.生态建筑与建筑装饰材料的发展[J].化学建材.2004 (05)

[2]何星华.发展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建筑装饰材料[J].建筑装饰材料世界.2007 (02)

古代建筑材料的特点范文5

关键字:建筑材料 街区改造 再利用

一、废旧建筑材料再利用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推进。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因为工程的拆除、重建以及维修而产生了大量的废旧建筑材料,这些建筑材料包括砖石、金属、木质、玻璃、以及砂浆和混凝土等。目前在城市化进程中每年产生的废旧建筑材料已经超过50亿吨,正是这些废旧建筑材料没有合理的加以利用,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同时为换件的发展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也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二、废旧建筑材料在街区改造设计中的再利用

1、废旧建筑材料再利用的方式

(1)回填法

回填法是在对废旧建筑材料进行合理分类的基础上对于其中的绝大部分,运送到城市附近的偏远地区进行挖坑填埋,或者选择渗水、地势低洼的地方填埋道路铺设路基,加以利用。

废旧的建筑材料,在实际的堆放或运送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易于挥发的气体或者产生很多烟尘,严重污染大气。另外这种方法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便利,除了产生严重污染之外,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甚至影响到居民的正常生活。

(2)加工骨料法

废旧建筑材料是在建设或拆除的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在对这些废旧建筑材料进行分类处理和加工后循环使用,将其中能够利用的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回收利用。比如各种金属材料在进行分类、选择和锻造后,可以加工制作不同规格的钢材,这样不仅能够节约建筑材料,还能减少矿产资源的开采,从根本上解决了资源保护的问题。对对于某些废渣土,以及废混凝土和各类废砖石进行粉碎,可用做建筑用的水泥砂浆材料,也可以加工成方形砖、花格砖和路面砖等。

这种对废旧建筑材料进行处理的方法是废旧建筑材料的中等处理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节约大量的黏土、灰石、石膏和矿粉等多种材料的开采和利用,粉碎竹木材料可制作人造木材,还可以制成各种不同规格的密度板,这种人造木材和密度板可用于制造家具、室内装修材料、隔音板等,从而减少森林树木的砍伐,从某种程度上保护植被。

(3)还原再利用

还原再利用能够将废旧建筑材料的可利用性发挥到最大限度,对废旧建筑材料中的混凝土进行筛选后,可将其作为低标号的再生混凝土,用于加固地基、地面垫层等等,这种处理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可利用率和还原率极高。

就目前来看,在废旧建筑材料再利用的过程中运用还原再利用这种方法的主要是制成生态水泥,众所周知,水泥是最广泛使用建筑材料之一。生态水泥几乎没有利用自然资源,大量利用废旧建筑材料、尾矿和废渣石等。石灰石是一种制成水泥的重要原材料,但是以目前我国水泥的年产量来看,我国存储的石灰石只够用40年左右,因此利用废弃物作为水泥替代材料是合理的生态循环再利用的科学方法。另外使用使用普通的微波技术,可以将旧沥青回收再利用,制成新的沥青,这种技术还原的沥青质量和新的沥青是完全相同的,在这个基础上还能够降低一半的成本,同时将废旧建筑材料处理的经济开支降到最低,还减少了在生产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和空气污染等问题。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新资源的开发的保护,改善环境。

在还原再利用中最佳的方法就是利用建筑中拆除的砖,木材、门窗框架等材料被直接进行回收再利用,经过拆迁建设后,通常建筑的风格和风貌都会发生改变,从而忽略了原有的建筑中所蕴含的精神和情感,而将具有显著特点的废旧建筑材料重新运用到新的建筑环境中,就会让建筑具有区域性特征,同时能够从废旧的建筑材料中找到情感的归属。

2、不同的废旧建筑材料在街区改造设计中的再利用

(1)砖石材料

在废旧建筑材料回收再利用的过程中,砖石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例。砖石是传统的建筑中常见的材料之一,主要用到的是青灰砖和红砖,其中青灰砖的烧制过程更加繁杂。而拆卸下来的青砖是一种十分珍贵的文化资源,在建筑内外设计使用都是很优良的素材,在新的建筑中具有质地细腻、色泽自然和风格典雅大方等优点,能够迅速拉近体验和使用者的距离感。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就是合理利用废旧建筑砖石的例证,它运用传统的白墙黑瓦来展现意境,利用设计师从各地搜集来的不同时期残留的废旧瓦片,加以建筑和设计,这种建筑材料不仅大大节省了经济开支和环境资源,而且将在建筑和景观场景中就可以感受到我国源远流长的文明和文化积淀。

(2)木质装饰材料

在建筑的历史长河中细数,我们会发现木材被应用于建筑和装饰已经很久了,从而形成了它独特的风格。木材具有取材容易、加工简单、运输方便,且能够反复拆装和使用等特点,因此被广泛的应用于房屋和园林景观等建筑中。木材还可以用于建筑的装饰性材料,具有强度高、韧性打、易雕刻、导热性低、保温性性好、花纹镌刻容易,且美观大方等特点,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它都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装饰材料。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日益增强,很多纯木家具渐渐不再是追捧的重点,人造板材也渐渐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木材是建筑中的主要装饰材料,在拆迁后可以通过重组或简单的改造,再进行循环使用。

(3)砂浆和混凝土

砂浆是建筑过程中砌砖使用的粘合剂,用于砌墙和抹灰的工艺中,在砌墙中主要用于砖和石头之间的固定粘合,在抹灰工艺中主要用于墙面、地面等表面,用于防护和装饰。

混凝土是利用碎石、砂子和水泥以及水搅拌而成,广泛的应用于土木工程中。它具有防辐射、隔热、绝缘和防水等特点,因为其原材料价格低,取材方便,制作工序相对简单,所以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在建筑的改造拆除的过程中,砂浆和混凝土占据了废旧建筑材料的30%以上,可以将这些废旧的砂浆和混凝土进行回收再利用,将混凝土粉碎后和水泥、砂子等搅拌凝固还能够继续使用,但是其强度和硬度有所降低,因此用于建筑使用容易造成安全隐患,可以将其用于景观植物的花盆当做装饰。

三、废旧建筑材料再利用的意义

废旧建筑材料再利用,从资源利用来看,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节省了资源利用,减少新资源的开发;废旧建筑材料的再利用能够有效减少废旧建筑材料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对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废旧建筑材料的还原再利用不仅能够还原建筑风格,对于建筑中所包含的人文因素也有一定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废旧建筑材料的再利用在街区改造设计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减少工程支出,达到经济和自然的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林志森,张玉坤.构造创新:震后废旧建筑材料的再利用――兼谈《地震灾区建筑垃圾处理技术导则(试行)》[J].新建筑,2008,06:85-88.

[2]朱健.废旧建筑材料的再利用――解构主义景观的生成[J].山西建筑,2014,29:199-201.

古代建筑材料的特点范文6

Abstract: Architecture deeply roots in people's way of life and times background. Chinese ancient architecture, a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wisdom of Chinese historical culture, gave birth to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technology science, our country's construction materials, styl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nd many other aspects are profound changes. Taking Nanjing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and modern architecture, and through their comparison, explores the modern significance about ancient architecture,coexists with modern architecture, and development trends.

关键词:古代建筑;现代建筑;特点;协调并存;发展趋势

Key words: ancient architecture;modern architecture;characteristics;coordinate coexistence;development trend

中图分类号:TU-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3-0070-02

0引言

南京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作为六朝古都,南京涌现出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如明长城、明孝陵、夫子庙古建筑群瞻园等,而今天的南京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现代建筑,如奥体中心、禄口机场、纪念馆等,本文选取古建筑中的瞻园与现代建筑中的奥体中心、禄口机场、南艺音乐厅等建筑阐述我国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的不同特点。

1古建筑的特点

1.1 与西方建筑不同,中国古建筑从总体上来说主要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以瞻园为例,瞻园中房屋绝大多数均为木建筑。屋顶覆瓦,围墙、道路、地面以石头铺设而成,这是古建筑的一般形式。

1.2 中国古建筑极其注重装饰效果这一特点在瞻园中有着主要的体现,瞻园中所有的门窗均有极其精美的雕刻花纹,屋顶飞檐翘角,曲线优美舒缓。在屋檐下,柱子之上有着一种由木块纵横穿插,层层叠叠组合而成的构件叫做斗拱,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它即可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花板,又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由于它在古代建筑中做法极其变化,是鉴定古代建筑的主要依据。

1.3 中国古建筑极其注重建筑与环境的配合与协调,力求“虽由人作,宛若天开”,再现自然山水,强调自然美南京瞻园是中国古典五大园林[1]之一,这一特点更为突出,其本着“多方胜境,咫尺山林”的宗旨,将庭院、堆山叠石、理水完美的融为一体,廊的曲折环绕形成了空间的多重组合和放大。瞻园的假山参差各异,估摸较大,其分隔空间又使空间相互连绵,延伸,与理水相互环绕,浑然一体,和谐共处,人游瞻园,感受园中的意境与韵律之美,使人心旷神怡。

1.4 中国古建筑等级森严,不同等级的人居住建筑、规模、颜色、构造形式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不可逾越。

2中国现代建筑的特点

2.1 新材料、新结构的使用,由禄口机场、奥体中心等现代建筑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现代建筑大都使用新型材料,如钢筋混凝土、波玻璃、素混凝土、钢材等材料,由新材料的特性我们可以建造大跨度,大规模建筑,如奥体中心游泳馆,禄口机场均采用空间桁架体系,以钢管作为支撑体系。

2.2 功能要求高,以人为本,如奥体中心,不仅要满足正常体育赛事的需求,而且对高密度人流的聚集和疏散,视觉和声觉的表现、温度等均有着极高的要求,又比如南艺音乐厅,作为观演性建筑,其对于视觉与声音的扩散也有着较高放的要求,因此对于室内墙壁、屋顶的材料,观众座椅的视野都有着独特的设计。

2.3 体现自身的性格,具有深厚的内涵和意蕴,并且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最具代表性的是南京纪念馆,其在每一个细节,如颜色、数目、形状、流线都与完全的吻合,如49根纪念柱象征着时间1949年,其截面形状象征着五角星,类似的建筑还有很多,如奥体中心网球场馆外形,主管外形均有着一定的象征意义。

3中国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对比

3.1 材料的变化我国古建筑大都以木为主,石瓦为辅作为建筑材料,且材料取自大自然稍作加工便用于建筑,这些材料具有取材、加工方便,无污染等特点,但是也有着耐久性差,易破损等缺点,近代以来,我国向西学习,引入各种材料,其中以混凝土,钢,玻璃为主要代表,并迅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其具有难以回收利用,缺点大等缺点,目前南京禄口机场,奥体中心均以钢材,钢筋混凝土为主要材料。

3.2 设计理念的改变中国古建筑强调建筑与环境的配合,突出建筑融入自然,贴近自然,以瞻园为例,其园林使人充分感觉到自然山水,宛如天成的气息,此外,古代建筑多与宗教风水密切相关,而在现代建筑,设计理念发展繁多,在实用的基础上,如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相处,节能,绿色建筑,并已经开始运用于实际,如南艺音乐厅,残疾人无障碍通道,室内高质量的视觉与声觉效果,无不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零碳绿色等概念也体现出理念的发展。

3.3 功能多样化的转变古建筑的功能较为单一,如住宅区仅为家族生活休息场所,例如瞻园只是一个“住”的建筑,而现代建筑功能迅速发展并趋于多样化,如许多以往没有的功能在现代建筑中一一体现,如禄口机场作为交通运输功能的载体,奥体中心作为体育竞技和锻炼功能的载体,此外,建筑功能多样化正日益突出,往往一座建筑集往,饮食,购物,娱乐等多样功能。

3.4 安全措施的变化在古建筑中,我们鲜有看到防水灯安全措施的存在,当然,这与当时的科学技术的限制有关,而在现代建筑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送站与应用,各种安全措施已成为建筑物的必须要求,如在禄口机场中,在各个角落设置安全警报装置,天花板设置淋水喷头以应付突然火灾,在紧急情况下自动下滑的电动推拉门,为迅速排散烟雾设置天窗排烟和机械排烟两种途径,在设计中要求机场中任意一点必须至少两个水柱可以喷射,这些安全措施无不表明现代建筑对于安全的重视。

3.5 设计主体的变化这里的设计主体是指建筑设计者,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精美,令人流连忘返,这是中国古代匠人智慧的结晶,已凝结为我国文化一颗璀璨的明珠,而在当代建筑中,尤其是近年来,我国许多大型的,具有标志性的建筑大都由外国设计者完成,如奥体中心,禄口机场,几年来的鸟巢,央视新楼等,而我国设计者总是在本土风格和外来风格之中徘徊,鲜有能够找到很好的平衡点的设计者,当然,我国的现代建筑也不乏优秀的作品,如贝聿铭的香山饭店就完美的继承了我国古建筑的精髓。

4产生的几点思考

4.1 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如何协调并存随着城市改造的加速,古建筑受到的威胁日益严重,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具有极大价值的历史建筑已遭到了破坏,如由于片面的追求经济的建设与发展或者城市设计规划的不合理,南京有相当数量老城建筑已被现代建筑完全取代,不再复存以往的城市遗迹。古建筑的保护[2]与其和现代建筑的和平相处已成为完美共同的要求,本文认为,这不仅需要群众的自觉保护意识的觉醒,更需要政府力量和公益力量的大力扶持。政府在城市规划中应当慎重谨慎的做好长远的考虑,合理安排,寻找古代遗迹与现代快节奏建筑的融合点,最终实行和谐共存。以南京石头城为例,南京市在上世纪90年代在石头城的旧址上兴建了石头城公园,公园以“石城怀古”为主题,以古城墙作为中轴线,完美的结合了南京这一座石头城的沧桑历史与自然山水,成功的保留了南京历史文化古都的韵味,如今的南京石头城公园已然成为闻名中外的名胜古迹。

4.2 古建筑对于现代建筑的指导意义古建筑的杰出智慧结晶在当代、后代均应有着巨大的借鉴[3]价值,如木建筑令人惊叹的工艺,瞻园中显示的排水排雨装置,完美的中轴线布局,花树山水自然融入建筑之中以及园林中景物布局对游客视野极强的控制力,从小处见大景等等突出的优点无不显示出古代建筑中灼灼闪亮的光辉。同时古建筑对于自然的和谐追求,天人同一的建筑理念[4],都值得现代人去探索;以瞻园为例,其看似简单的布局设计却往往给人一种独具洞天、曲径通幽的美妙,非常自然的融一片自然山水于一方小天地之中,形成曲折迂回,景物多变的优美环境,既满足了各项功能的要求,又富于自然意境。此外古建筑中的建筑美学也符合我国人民的审美取向,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扬。

4.3 中国建筑的发展趋势建筑是一个时代文化需求无声的语言,它应该符合这个时代人民的生活、生存需求。在现代,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已日益严重,建筑的未来发展也应符合这些问题的解决需求。在本文看来,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绿色建筑[5],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绿色建筑必然会成为一种趋势,零碳建筑概念的提出,高科技无污染的材料的出现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节能建筑,节能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共同呼吁,节能建筑也随之诞生,节能建筑包括节能材料,可回收材料的使用,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光照明,雨水利用系统,大洋能转化,风能转化技术等,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节能意识的觉醒,节能建筑已成为未来建筑的一种必然趋势。

智能化建筑,建筑是满足人类生活、学习、休息、娱乐的场所,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提高,建筑也将日益更大程度的方便人们的各种需求,智能化建筑也必将随之产生。智能化建筑以人的意识为主体的建筑,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为人而服务的理念,它将随着科技的提高而日益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乃至更高层次的需求。

文化建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任何杰出的建筑都是时代的一种缩影,这里的时代不仅仅指其所在的时代,还代表着其之前时代对其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也将对着后来者产生源源不断的潜在影响。中国的文化建筑需要走出自己的一条道路,需要在建筑中留下我们自己民族文化的痕迹,需要继承我们前辈留下的血液并发扬光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建筑必将随着产生深刻的变化,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建筑的优秀品质,结合现代社会提高的各种机遇与挑战,走出我国建筑自己的一条路来,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凝结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不断的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倪亦南,张洪.我国传统造园的成功范例-瞻园[J].园林.2004,(4):24-25.

[2]邱盼.论我国古建筑保护面临的问题[J].山西建筑.2005,35(29):54-55.

[3]李皓.古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借鉴意义[J].科技潮.2004,(2):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