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语文的看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大学语文的看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大学语文的看法

对大学语文的看法范文1

关键词:大学语文 教学方法 多元化

一.大学语文的现状与困境

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的一门公共课,肩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任务。1978年,在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先生的倡导之下,全国各高校开始设立大学语文课程,到现在30多年过去了,大学语文教育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当时倡导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目的有四个:一是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二是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三是提升精神文明;四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以上四点在今天看来都没有很好地完成。在日益重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学语文教学质量从总体上来看不是很理想,大学生们对该课程缺乏浓厚的兴趣。

虽然大学语文教育目前存在种种问题,但是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和母语的教育丝毫不能放松。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2007年3月,教育部高教司也下发通知,明确指出“大学语文课程只能进一步加强,而不可忽视、削弱”。因此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必须要进行改革和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实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学语文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大学语文多元化教学方法

好的教育方法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1]对大学语文课程来说,实行多元化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以学生为中心

叶澜在谈到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时候说过:“课堂实际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和观众。”[2]这种情况在大学语文的课程也经常出现。以前盛行一时的语文教学方法――讲述法,就是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书本知识为中心”的“三中心论”为指导思想,在现在大学语文的课堂上已经不再适用了。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合作共同完成的。大学生都具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老师应该抛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主动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首先,大学语文课应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形成对某一问题的独特理解,并把这种理解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出来,让不同的思想火花在课堂上碰撞。在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时,可以让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大胆发表与前人、教师和同学不同的看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可以进行辩论、交流,然后从辩论交流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引起思索。只有广泛参与,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才能得到激发。孔子说过:“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其次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转变角色。可以先让同学们收集资料,比如在讲一个专题时,可以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成小组讨论总结,从学生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和把握,这样多方面锻炼提高学生的能力,即深入分析教学内容,也培养学生动手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

(二)以专业为背景

大学语文在很多高校都不太受学生重视,因为是一门公共课,学生认为只要学好了专业课就可以了,公共课可学可不学。再加之社会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很大大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能就比较务实或者说是世故,对课程学习抱有功利性。要想改变这门课在同学们心中的地位,就必须把大学语文课程与专业课结合起来。针对学生侧重专业课的这种心态,教师应将大学语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使大学语文与学生的专业素养相得益彰,将语文课的内容设置和专业课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对专业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比如教旅游专业的学生可以经常设计一些与旅游相关的内容,比如模拟导游训练、旅游文书写作等,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应用文的写作知识。比如在数学系上大学语文课的时候,我会尽量结合专业的情况。我会讲著名数学家的文学修养。因为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数学与文学水火不相容,文学家不懂数学,数学家也不可能有文学家的浪漫情调。殊不知,很多数学大家也是文采飞扬,能诗善赋的。例如,陈省生写过“物理几何是一家,共同携手到天涯”这样的诗句来说明物理与几何的紧密联系。另外还可以讲讲数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所学的语文知识不是孤立的,能够在专业领域有用武之地,就会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以专题为线索

大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大学语文课程的覆盖面十分宽泛,本身就蕴含着丰厚的人文素养。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却很难实施,往往只是一味地讲授具体的知识,把人文素养的培养丢在一边。所以,要想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很好地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可以通过专题讲授的方式来进行。

在讲授大学语文的时候,不一定要按照课本的顺序从前到后讲,可以分成不同的专题。所谓的“专题”,就是“以大学语文课本为依托,按照同一主题原则设置的若干专题,文本按照专题重新归类。这些专题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环环相扣,共同完成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体系。”[3]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语言专题、文学专题、文化专题和应用专题等等。在每一个大的专题下面再分成小的专题,就拿语言专题来说吧,可以分成以下几个小专题来讲,比如首先可以讲一下汉字的产生和发展。让学生了解汉字的产生和发展演变,了解汉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信息,并且有助于鉴赏书法艺术作品。其次可以讲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这部分可以让学生了解语言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既体现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文化心理,又可以体现中华民族文化思维和文化价值的创造;第三可以从现代汉语的使用规范,通过介绍汉语的使用规范,可以提高学生汉语的水平。第四是语言交际和语言表达。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而人际交往又是比较复杂和微妙的,如何很好地利用语言达到交际的目的,就需要掌握一些交际的原则和表达的方法。教师通过对专题的讲解,引发学生对人生对社会的独立思考,让学生在与优秀篇章的亲密接触中,懂得什么是真善美,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上的陶冶、心灵上的净化,真正达到提高文化素养的目的。

(四)以实践为平台

大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高层次语文能力的同时,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思维训练,比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庸》上讲:“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显然,学习是基础,思考是关键,实践是根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学生把书本上的理论运用到生活当中。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涵。

大学生毕业后都要进入社会找工作,这就需要具备一些基本的口语交际、应用写作等方面的实际能力,因此针对大学生将来发展的实际需要,可以让学生练习写调查报告、求职信、时事评论等。不过课堂学习的时间毕竟很少,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开辟“第二课堂”。“如果说第一课堂主要是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第二课堂就侧重于实践运用和综合素养的增强。实践证明,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还必须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4]学校有很多的社团,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很好阵地。社团可以定期开展演讲、采风,读书报告、专题研讨会及社会调查等多种活动形式,相互合作,增强与外界的交往和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根据课程的安排可以组织诗歌朗诵、课本剧表演、国学知识竞赛等大型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尽管在当前社会大背景下,大学语文在高校的课程中日趋边缘化,但我们不能冷眼旁观。在探索过程中要结合学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探讨出大学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新路子。通过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过去那种老师唱“独角戏”的局面,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广泛地参与到教学实践过程中来,真正提高文化素养,达到大学语文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王道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44―245.

[2]叶澜.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4.

[3]韩世姣.构建大学语文专题教学体系的探讨[J].教育学术月刊,2008(12):85.

对大学语文的看法范文2

关键词 高校教育 大学语文 教学改革 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0.039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reform of College Chines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emphasize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language and enhance the cultural qua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he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courses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nalysis of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reform in the cultivation of humanistic quality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reby strengthening college Chinese on College Students' quality.

Keywords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ege Chinese; reform in education; humanistic quality

素质教育是课程改革以来不断提倡的教育方式,高校教育不仅要提升学生的能力,还要提升学生的素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人才。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对学生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大学语文教育也在不断改革,不仅要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当前高校大学语文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深入分析,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1 人文素质的内涵

在网络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少有人静下心来读书,人文素质在不断退化。那么什么是人文素质呢?人文素质,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核心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命、价值、意义,生活中崇尚浪漫主义。正如孟子所说:“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B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尽心上》)人文素质是人对生活的看法,人内心的道德修养,以及由此而生的为人处世之道。①

人文素质的形成依赖于后期的人文教育,语文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之一。要想提升人文素质,就必须储备一定的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其中人文精神是核心。

2 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人文素质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只有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才能适应社会。在二十一世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传统文化教育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不断下滑,成为高校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人文素质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后天的教育,语文教育作为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人生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大学语文教育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课程,但是许多高校没有意识到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虽然将大学语文设为一门基础性的公共课,但是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由于大学语文课时短,教师教学能力有限,学生的人文素质得不到有效培养。通过对大学语文课程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2.1 学科地位逐渐下降

当前大学教育中比较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却缺乏足够的重视。大学语文教育是弘扬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课程,但是当前大部分高校将大学语文作文公共选修课,凭学生的喜好去选择,没有将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必修课,可见大学语文在大学教育中学科地位不高。

2.2 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观念落后

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比较重视理论讲解,忽视了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依旧采用的是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只是根据自己备课内容进行讲解,教师在讲台上激情四射,学生昏昏欲睡,就是当前大学语文课堂的情形。在素质教育的提倡下,大学语文教学观念也在不断更新,但是不少大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更新,在教学中只是简单地对一些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和分析,没有让学生真正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教师素质有待提升

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是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水平的关键,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要想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教师就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陶冶,使学生在耳濡目染的学习过程中提升人文素质。许多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师本身人文素质就不高,只是获得了从业资格证,没有养成“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观念,其教学能力也难以胜任大学语文教学的要求。

2.4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语文教育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基本途径之一,但是在网络文化盛行的时代,传统文化面临众多挑战。在高校大学语文教育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有效激发,上课完全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许多学生虽然选修了这门课程,但是从课程开始到课程结束都没有认真上过几节课,大学语文课堂的出勤率相当低。要想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人文素质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的指导,更要靠自己的平时积累和感悟,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兴趣不高,很难想象他们会在课下阅读人文类的作品来提升其人文素质。

3 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结合的可行性

人文素质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进行长时间的积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就在不断接受人文素养的教育,其人文素质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大学阶段的人文素质教育也是非常关键的,对学生今后的人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学语文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怎样将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是不少高校面临的难题。大学语文教学与人素质培养结合的可行性:

3.1 语文教育彰显人文特征

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学习如何做人、树立三观的重要场所,大学语文教育不仅要对学生能力进行培养,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人文历史、人文知识对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作用和人文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以及健全丰富的人格培养。大学语文教育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慢慢沉淀出一份内在的气质,不断提升自我修养。

3.2 语文教学内容和形式体现人文精神

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文学作品,是特定时期社会生活和人文精神的体现,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表 达,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类自身发展的不断认识,是对人性、人权、人道和人生的深刻感悟,充满人文精神。通过对文学作品进行讲解分析,探讨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人文思想,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3.3 《大学语文》教材适应了人文素质培养的需求

《大学语文》虽然有多个版本,但是其教材内容选择和结构排列上异曲同工,文学作品涵盖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人文知识丰富,便于学生理解人文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发挥大学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功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4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和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

大学语文教学面临着众多挑战和质疑,不少高校对大学语文教学进行了改革,将大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密切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教学进行总结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对大学语文教学进行改革,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4.1 重视大学语文教学,提升大学语文课的学科地位

针对当前大学语文在高校教育中不受重视的问题,高校要加强大学语文的重视,毕竟大学语文是高校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高校要将大学语文设为必修课,让每个学生在大学语文课堂中提升人文素质。

4.2 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

大学语文教学要与时俱进,不断根据学生的需求来更新教学观念,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重要的是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升。“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的需求,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3 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

不少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师素质不合格,因此为了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就必须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使其掌握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从而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以身示范,用自己的行为举止陶冶学生,帮助他们提高人文素质。

4.4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取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却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帮助其提高学习能力,从而在日常生活中靠学生自己来提高人文素质。

5 小结

人才是当今世界竞争的核心,大学是人才的培养基地,大学生肩负着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因此大学生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较高的人文素质。通过对大学语文教学进行改革,将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结合起来,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

注释

① 人文素质在哪里?――推介《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北京大学出版社,引用日期2012-10-23.

参考文献

[1] 程嫩生,陈海燕.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0(21).

[2] 姚笛.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7).

对大学语文的看法范文3

关键词:大学语文 教学 反思 重构 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6-0007-02

大学语文在发挥人文教育功能的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此外,大学语文还带有一定的工具性色彩,因此可以说大学语文完美融合了人文性教育和工具性能力培养的任务。大学语文教学一直受到学界关注,并在高校教学中被设定为基础教学课程。目前,高校大学语文教育面临困境,学科地位不容乐观。没有人可以否定语文的重要性,但为什么大学语文会“失落”到这个地步,这是当前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深思的问题。

一、大学语文“失落”的主要原因

(一)教师

大学语文教学难度相对较大,对任课教师的水平要求较高,需要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知识面较广、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较强的教师。由于大学语文的学科地位较低,大学语文教师未来的发展方向比较模糊,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大学语文教师职称的评定,不仅涉及文学水平,且与教育水平有关,因此无法直接认定,通常是以大学教师的意愿为主。这种情况导致大学语文教师不能在语文学科范围内去提升职称,只能选择挂靠中文系相关学科的方式去提升职称,这类现象的存在导致实践教学无法良好开展。二是目前大学语文并不是独立的学科,师资队伍没有对应的教学科研机构,也就导致师资建设没有一定的方向,尤其是教学研究与发展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难以突破,教师对语文教学失去了兴趣,大学语文教学自然会逐渐走向“失落”。

(二)学生

学生是学学语文的主体,也是对语文教学感受最有发言权的群体。大学生对语文教学的部分看法是:“语文课没有开设的必要,对以后的学习与工作没有直接的帮助;即使开设了,也没必要用高中教学那种一字一句的教学手段;大学语文课需要给专业课让路,因为专业对我们的现实作用更大,工作单位一般对学生的语文要求没有明确的标准;学生认为大学语文课只是高中语文的简单延续,没有必要花更多精力去学习。”总而言之,学生并不是讨厌语文,但也不喜欢语文,而是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对语文完全不放在心上,因此大学语文教学也就难以开展。

(三)教材

大学语文教材虽然在不断更新,而且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一定的素质教育内容,但依然存在“实用”方面的问题。以徐行言主编的《新大学语文课程》为例,教材整体分为哲理、语言、情感、形象、逻辑等部分,所有文章都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在新的高度上认识语文,形成语文意识,提升语文素养,并潜默移化地自觉学习语文。这类教材虽然能让学生感受到很深的人文性,也符合当前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综合发展的趋势,但是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环境,何时才能体现大学语文的学以致用,大学语文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与专业发展能够有多少帮助,能够提高学生什么样的能力,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思考的。

二、重构大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一)突破单一的教师惯例背景

从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师背景来看,大部分教师都有中文专业“血统”,仿佛中文系的教师才能成为大学语文教师,久而久之,这成为了“行业准则”。从当前的语文教学实际来看,这种形式并没有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随着时代的发展,具有中文背景的教师因为专业限制而有一定的局限性。每一个行业都有自身需要的语文知识,这里可以借鉴高中教师团队的方式,让多个学科、多个专业的教师共同来研究教学机制,把与不同的专业、行业相关的语文知识综合起来,开展分散性教学,进而充分发挥各科教师的优势。例如:对法律专业的学生,可以讲解法律文本的写作;而对机械专业的学生可以从说明书与实验报告的讲解入手。这能有效提升大学语文教学的实用性与针对性,能有效将“工具性”渗透到大学语文教学的细节中,有助于突破单一的师资模式,充分将语文知识与各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启发学生从自身的专业领域中进行研究,进而用储备的语文能力进行会话、写作等与语文教学相关的实践性训练。这样不仅能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进一步拓宽教师的知识广度,也让大学语文教学对大学生就业有了实质性的帮助,并最终推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二)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编排

大学语文教学与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教学内容直接影响大学语文教学的效果。当前的大学语文教材在内容编写上并没有完全摆脱高中语文的“桎梏”,共同性非常明显,而针对性则十分缺乏,更少了一点时代特色。当前的教学内容主要包含了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在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对学生未来的实际发展的帮助作用却需要重新考量。从本质上说,实用性教育其实也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方式,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内容要根据当前社会的实际需要来编排,要与社会的大背景充分结合,体现语文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可以收集与社会实践岗位需求相关的资料,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明确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将人文精神与实用性有机结合起来。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对大学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扩展,让大学语文突破当前的局限。

(三)选择恰当的教学时段

高校一般在大一阶段开设语文课程,但是传统的人文素养教育,只是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延续,很容易让刚刚脱离高中语文疲惫学习的学生在大学语文学习中再次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传统的教学法必须改革,要让学生有学习语文的兴趣,明确自己应该学什么,并将大学语文的教学安排在实习或者实训之后。如:大学语文的《课程认知》,充分发挥“工学结合”与“定岗实习”真实工作情境的优势,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的目的,进而掌握学习的方法。这也是推进学习与工作岗位相连接的有效手段之一。大学语文教育有了针对性,学生所期望的专业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语文能力都得到了实质性的锻炼,久而久之,大学生也明白了未来工作对语文能力的需求。

语文教学是提高汉语运用能力,传承中华文化精髓,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高校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教学功能应真正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着力于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大学语文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需要广大教师不断总结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总结经验,探索研究,不断改进大学语文教学,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陈雪紫,刘茜.失落的大学语文[N].光明日报,2011-11-07.

对大学语文的看法范文4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大学语文 现代教育理念 发扬利用

当今,多媒体教学方兴未艾,它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营造出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教学节奏大大加快,教学效果进一步优化。但是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急需解决。本文以大学语文教学为例,从多媒体教学优缺点两个方面着眼,探究解决途径,使多媒体得以与大学语文教学很好地整合,发挥其最大优势,更好地服务于老师教、学生学。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的教学领域由于多媒体的介入,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多媒体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图文并茂、声形共举,在教学革新活动中彰显了其突出的优势。“多媒体教学以视觉、听觉为出发点,具有界面内容生动、动态呈现、信息量大等特点,运用多媒体结合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从教学中‘文本内容’到‘体验内容’的转化;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模拟和再现各种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创设与教学场景相关的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在多媒体的帮助下,时间和空间不再受到限制,从而实现了教学容量的最大化,课堂的交流得以无限延展;大学语文内涵更丰富,主体感更强,说大学语文课堂采用的是立体式景观教学非常恰当。多媒体教学极大地提升了大学语文课堂的生动性、活泼性、新颖性。比如在讲解《雨巷》时,先响起曼妙舒缓的乐曲,之后,让男女组合和着美妙音乐一起朗诵。从大屏幕中看到的是江南的古镇、小桥流水、诗一般的丝丝细雨,还有色彩斑斓的油纸伞以及丁香姑娘那忧郁的眼神,情景交融,出神入化。多媒体教学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高深的东西通俗化。

用现代教育理念来看,多媒体教学进入大学语文课堂是必然的。在普通高校,面向非中文专业开设的大学语文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们对文学常识的学习事半功倍,有些经典对他们来说不再难以理解,大学语文学习被提高到艺术享受的境界。多媒体运用的更大的意义在于大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增强,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教学模式。使用多媒体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学生和教师可以平等使用视听资料。从学生角度来说,他们可以对视听资料任何一方面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大学生就能够相对独立、自由、深入地思考,增强对教学的参与意识和对教学主体的认知。从教师角度来说,来自大学生的自由、丰富的思考能够使教师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心理与思想,同时也对大学语文教师的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随机应变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语文教师须真正尊重大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二、多媒体教学的负面效应

多媒体教学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课件质量有待提高、多媒体教学功能未能充分发挥,等等。某些课件就是手写教案的电子版。板书由传统的“黑板+粉笔”转化为现代的“屏幕+键盘”,乍看教学方式上有一点点改变,而本质上无非“穿新鞋走老路”,多媒体的优势并没得到发挥。大学生最初还可能感觉到一丝新鲜,但久而久之,这种单调的转化就乏味了,课堂气氛回复平淡,授课效果难有多大改变,多媒体手段的使用徒留形式。

三、多媒体应用误区产生的原因

造成以上情况的原因,首先是许多大学语文老师对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并不是十分熟悉。有关专业人士曾经针对大学语文老师利用何种工具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了调查,结果是:“用PowerPoint的占95%,用Flash的占15%,用Au―thorware的占10%,用3DMax的占4%,用Dreamweaver及其他工具的占1%。”从调查结果看,当前大学语文老师多使用电子幻灯片技术,该技术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是要求使用技术水平高的软件对于他们来说往往不现实: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学习这些软件,对专业软件的认识程度不高。

其次,缺乏对教学理论的学习。简单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并不能代替对多媒体教学理论的认识。一个大学语文老师若忽略了对诸如教学心理学、教学传播学等理论的再学习,就会导致一种现象产生,那就是机械地使用多媒体,流于形式,更不会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有针对性的课件,课件成为资料的堆积、技术的展示。大学生们感受不到多媒体运用的亲和力,甚至感到还是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方式更合适。

四、趋利避害 实现多媒体应用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

对大学语文的看法范文5

【关键词】人文素养;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究

人文素养教育是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文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标志, 具备人文精神才是现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人。人文素养教育的核心, 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人性的完善、提高, 促进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大学语文正具有此种功能, 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的工具。本文就此对大学语文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大学语文课在人文素质养成上的缺失

大学语文是非中文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应该着重从文化角度对语文进行诠释, 用哲学、史学、美学、语言学、文学等知识全方位透视和剖析范文, 因此, 大学语文可以让学生从丰厚的文化中得到陶冶, 开发性灵, 从而提高人文底蕴和文化修养。但是现在的大学语文本身就存在着很多人文缺失, 根本无法满足这个要求。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的缺失。

一是在教学内容上人文的缺失。教学内容包括教材内容( 素材内容和编排)、方法论指导、价值判断、规范概念等。教材内容是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成分, 现以我们在用的周建忠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为例。全书分为三大部分: 散文、诗歌、小说。其中, 散文占39.3%,诗歌占45.9%,小说占14.7%,而古文在其中所占比例最大。

二是在教学方法上的人文缺失。教学方法的主体是教师, 教师的教学观念和素质会直接影响到他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效果。

三是在考核上的人文缺失。教学要求往往通过最终的考评体现出来。大学语文考试还是沿用中小学的考试形式,一律采用闭卷笔试; 考核内容以语言文学知识为主, 语言方面又是以语法分析为主; 文学方面则是作者生平加上文学史式的文学常识, 甚至连考试涉及的作家, 与以前高中所学语文都有惊人的相似,过于注重对基本知识的考核, 忽视人文素质方面的要求, 能够让学生表达自己思想的题目少之甚少。

二、大学语文教学应重视人文素质培养

《大学语文》不仅起到传授语言知识的作用,更传承着民族传统文化。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肩负起民族振兴与祖国强盛的历史责任。如,屈原的《桔颂》寄托了他对故国乡土的挚爱情怀,其特立独行、扎根故土、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后世敬仰。司马迁的《苏武传》塑造了一个威武不屈的爱国者形象。乡愁诗人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表达了海外游子对祖国大陆及中国文化的眷恋之情, 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在冷雨的聆听中与大陆共鸣。还有一部分赞美祖国壮丽山河的作品, 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美的遐想,使学生开阔胸襟,净化心灵,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并将其转化为学习上的动力,从而使学生坚定理想和信念,发奋学习,报效祖国。

《大学语文》教学可以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感染学生,陶冶情操,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教材中“孔孟语录”虽然文字不多,但集中了儒家学说的精华,尤其是有关如何做人的论述,句句闪烁着真理的光芒,闪耀着高尚的人格魅力。儒家所推崇的人格价值,对于抑制世俗价值观的泛滥起了重要作用,这些传统美德对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

三、如何加强教学模式的改革

1.加强课堂教学

课堂内容必须有深度、有启发性。 通过课堂知识的辐射,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学和文化会有一个感性的、系统的了解, 逐渐形成一种对人生价值自觉追问的人文精神。

2.精选教学内容

在引导学生课外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课堂教学要精选教学内容,使学生领略到作品丰富的思想性、奇妙的艺术性和高超的技巧性,进而以点带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他们被领入文学殿堂、感受到这一广阔世界的精彩时,他们的求知和参与的欲望就会大大增强。

3.改进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教学应着重于作品的分析、欣赏,让学生辨别出文学的趣味,领悟到人文的意蕴,尽情观赏中国文学之美景。

4.把《大学语文》教学延伸到课外

可以开展以培养人文素质为中心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 定期举办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开展文化艺术节,邀请名人举办人文知识讲座,开办文学沙龙,举办文学社团活动等。还可以督促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努力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精神,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意志,培养对他人、集体、社会、国家的感情,树立社会责任感,形成辩证看待社会现象的良好心理, 养成参加实践活动的良好习惯,将人文科学知识一点一滴地通过亲身实践、体验和感悟融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生命中, 逐步形成高尚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范洁.大学语文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5,(6)

[2]段志东.大学语文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J].高教论坛,2004,(2)

[3]张绍红,张俊.论大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6:35

对大学语文的看法范文6

关键词:大学语文 学习期待 动态学习体系

一.探索缘起

1、重建大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大学语文”是高校面向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从1978年恢复大学语文至今,学界从未停止过对它的争论。大学语文课在高校课程体系中边缘化的尴尬状态是不争的事实。

长期以来,大学生文化素养教育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当今高校,部分大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很难给学生传授鲜活而精深的知识,同时,又很难跟学生交流、对话,最终使大学语文演绎成“高四语文”,令学生兴趣索然。因此,重建大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势在必行。大学语文课首先要使学生“从中学时代压的透不过气来的应试教育的精神重负下解放出来,以一种轻松、愉快、从容、洒脱的心态来学习。”[1]

2、现存静态教学的种种弊端

传统的教学往往过度夸大教师的作用,教师一个人在台上尽情投入,而不理会学生的反应和要求,严重忽视了学生与教师的心灵互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操纵独揽是众所周知的,而且也是教师们最习惯沿用的。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上,“教”与“学”是一种平等互动的关系,它们之间应该奏出和谐的音符,这样学生才会乐听、乐学、乐得。

3、大学语文课的终极性意义所在

陈洪曾这样说到:“我们现在得大学语文教育死的东西太多,活的东西太少,甚至把古文中许多美好的东西变成死的东西,这是一种悲哀。”[2]其实,这种现状非常值得我们反思。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没有得到重视,更忽略了这门课的终极性意义所在。大学生应当从这门课程中获得终生受用的东西,比如这段时间积累下的精神财富、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习惯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健全的人生观等等。这些都不是死的东西,也不是死的教学方法所能授予的。

二.课堂调查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了解他们的学习期待就十分必要了。当代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这批学生有他们的独特性,思维活跃,个性张扬,更具有自主意识,由于网络等现代媒体的普及,他们的视野也比较开阔。为了充分了解他们对大学语文课的学习期待,笔者在第一次课堂上对全班12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针对调查结果,采取了一些应对策略,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了大学语文动态学习体系的构建。

1、文化修养层面

约有80%的同学在调查中表示希望通过大学语文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文学修养,而且不只是停留在理解作品上。有同学说:“希望读到有趣的文化,让思想不庸俗,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可以从文章中总结出自己的感悟,指导人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期待有一位感情丰富的老师通过作品带领我们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体会不同的人生。”“希望能够感受到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与老师畅游古今、畅游中外。”还有同学特别提出,“希望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相区别,没有太多硬性的要求,能丰满我们的思想,能够丰富文采,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可见,提高文化修养、文学素养是大学语文课的一个重要学习期待,值得我们重视。当代大学生们能够从自身认识到提高文化修养、文学素养的重要,这也是件值得欣慰的事情。可以说,大学生们对大学语文课的期待值还是比较高的,如果大学语文课还像“高四语文”那样枯燥乏味,是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期待的。

2、知识层面

大约有80%的学生提出拓宽知识面的要求,有的说:“希望老师在语文课上为我们准备一些课外的好的文章,拓宽知识面,也体会到语文课并非局限于课本。”有的说:“希望老师介绍历史中的著名事件和人物事迹,讲名家小故事,讲作家的奇闻轶事,希望通过老师的讲解体味到作家的人格魅力。”还有同学提出,希望老师能讲解名著,对名著当中的人物进行评析,并表示非常喜欢《红楼梦》,为教材没有选里面的片段感到遗憾。由此可见,心智比较成熟的大学生已自觉地意识到拓宽知识面的重要性,并希望得到老师的指导。大学语文课教师有责任以灵活的授课方式、丰富的知识内容满足他们的这一需求,对他们给予引导。

3、课堂方式层面

通过调查可知,90后学生最难以忍受的就是枯燥,“希望语文课不要像以往高中授课一样,平淡枯燥,只是根据教材讲解。”“希望大学语文课不要有太多硬性的要求,比如背诵东西,其实我挺喜欢文学的。”而应“具有活跃的课堂气氛,生动活波,师生之间多一些互动”等,这些都是学生普遍的愿望。也同学生提出更高的期待,“希望语文课能够妙趣横生,充满活力,多姿多彩”。其实,这些都说明了学生们都期待老师能够以灵活的课堂方式把他们引入充满魅力无限的文学之门。

4、口语交际层面

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下,对于语文的考试基本上都是纸上谈兵,所以,中小学的语文教育中口语交际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们虽然在第一个学期已经修过“教师口语”课(笔者所带的班是师范类专业的学生),但仍然有65%的学生提出“希望通过大学语文课程,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希望可以用精确而简练的语言来表达我要表达的意思”等学习期待。

在大学阶段,有意识地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对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将起到重要帮助,因此,学生和老师都应该对此重视起来。

5、写作层面

尽管从小学起就开始写作文,可仍然有学生对自己的写作能力不满意,提出“通过大学语文课来提高写作水平”;也有学生表示出对写作的喜爱,“希望做一些练笔,能够使自己的文章更富有内涵。”写作是表达人生感悟和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手段,广泛应用于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然而,由于受课时的限制,这恰恰是大学语文教育中最易忽略的一部分,应该引起注意。

三.应对策略

针对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期待,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1、立足作品,多层次提高文学品味

文学教育,落到实处,必然离不开学习作品,学生们想要提高文学素养、文化内涵也必然要从读作品开始。对于作品学习,笔者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做的:

(1)品读作品语言,感受文字魅力。文学首先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的魅力,首先在于语言。语言是一种文化积淀,品味语言可以感受丰富的文化含蕴。

(2)赏文学智慧,感悟作品意蕴之美。语言的美,不在语言本身,有时也不单单在于语言所表现的意思,而在于语言所暗示的东西,即“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深入挖掘作品的深刻内蕴,也引导学生谈自己对作品的感悟。

(3)赏人格魅力,感受人文精神。讲述作家生平、经历、思想、作品,向学生展示作家独特的人格魅力,并介绍推荐作家其他的作品。

2、构建动态的学习资源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采用传统文献、影视资料、网络资源、图书馆图书相互配合开展教学活动。在课堂中,注重内容的趣味性,注意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线索,使他们可以通过影视资料、网络资源、图书馆图书获得更多、更丰富的学习资源。

3、以灵活的课堂方式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提前自学,引导学生做独立思考,在课堂中多设置一些互动环节,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发言、课堂讨论中来,提高口语表达水平。除此之外,笔者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演讲,每次课堂前5-10分钟,安排2名同学做课堂演讲,演讲内容包括:向同学推荐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主要收获以及作者的相关资料等介绍给大家;对一些影视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身边的人和事,也可以进行表演,曲艺、小品、相声、评书等。

4、课堂内外互动提高写作水平

大学语文应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也存在相当的难度 一是因为课时少,二是在仅有的课时内,要讲解十余篇经典作品,课堂写作的可能性不大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开辟了第二课堂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平时布置写作作业,选出好的作品发表在班级的公共博客上,利用网络平台相互交流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水平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学生的学习期待构建大学语文动态学习体系具有重要的当下意义。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课堂内外互动、构建动态学习资源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从调查中也可以看出,学生对大学语文老师具有极高的期待。因而作为一名大学语文老师,应该怀着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加强自己各方面的修养,把大学语文课演绎得更加精彩,让学生有更大的收获和进步。

注释:

1.钱理群.我的教师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