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经济体的崛起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兴经济体的崛起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兴经济体的崛起

新兴经济体的崛起范文1

    一、新兴经济体崛起

    过去的20年,世界目睹了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生产、贸易以及金融领域的成长,他们快速地与全球市场融合,为我们讲述了增长的故事,同时也引起了全球经济重心的转移。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95年的30%跃升至2010年的45%左右;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直接投资占全球总投资额的三分之一;与此同时新兴经济体所持有的财富和金融资产也大幅度增加,外汇储备占全球官方外汇储备的三分之二,它们的主权财富基金和其他形式的资产已经成为国际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然而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其中也经历了种种挫折。

    1990年代初,注定会成为一个标志性的历史阶段,正是从那时起新兴经济体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开始重塑未来的全球经济与政治。首先,最为重要的莫过于前苏联的正式解体,这个国家在矛盾重重的背景下踏上了艰难的经济转型之路。其次,印度1991年举行的选举将纳拉席哈?拉奥(P.V.NarasimhaRao)推上了权力的宝座,印度开始推行经济自由化、积极参与全球化。再次,1990年代,中国加快了自1978年就开始的经济改革的步伐,从那时起,中国创造了连续二十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最后,1990年纳尔逊?曼德拉(NelsonMandela)总统将南非带入了国际舞台。这一系列事件汇集在一起,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标志着全球化新纪元的到来。[1]然而事实证明1990年代的改革并未能够促成新兴经济体的长期繁荣与稳定增长。华盛顿共识的盛行使得大多数新兴经济体面对金融自由化的诱惑时改革太过鲁莽和仓促,新兴经济体一个接一个地受到沉重打击,从1994—1995年的墨西哥到1997—1998年的韩国、马来西亚、中国台湾、印度尼西亚;从1998年的俄罗斯到2001年的土耳其,最糟糕的是2001—2002年的阿根廷,其经济总量下滑了15%左右。除中国和印度外大多数新兴经济体都未能幸免。[2]2000—2007年期间,新兴经济体终于迎来了强劲的增长势头,中国继续其令人惊叹的增长速度,印度也表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而且,被称为“金融危机”代名词的拉美地区也开始以全新的姿态出现在全球经济舞台当中,人均GDP连续多年增长幅度超过3%,但亚洲的表现仍然最为抢眼。在全球能源价格不断回升的背景下俄罗斯经济重新振作,“大爆炸”式的激进转轨模式在经历了必要的阵痛之后逐渐显示出其优势。“金砖四国”(BRICS)成为了新兴经济体的代表,在2000—2008年期间,全球经济增长中BRICS贡献了30%,与之前十年相比提高了14%,而G7的贡献率则从70%下降为40%,BRICS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例也显着增加,如今已达到13%。[3]

    2008年美国次贷风暴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美国2009年第二季度经济衰退3.8%,失业率达10%,同年日本经济更是衰退5.4%,为所有发达国家之最;欧元区同样未能幸免。但是对于新兴经济体而言,这场危机似乎是验证了他们的崛起不可避免。在危机最为严重的2009年新兴经济体平均增长率为1.5%,与发达国家形成鲜明对比。在新兴经济体当中,中国经济保持了8.7%的增长,印度为5.6%,印度尼西亚也高达4.6%,新兴经济体扛起了引领世界经济走出低谷的重任。自2007年之后,全球经济增长80%的贡献率来自新兴经济体,来自发达经济的贡献率仅为20%。由工业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共同组成的G20取代过去一直把持全球主要经济政策走向的G8,成为协调国际经济政策的常设性论坛,象征着在新的全球经济秩序中,新兴经济体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全球经济格局一直处于动态的演化过程之中,由国家经济实力的此消彼长所引起的不同国家集团之间力量的失衡是世界格局变动的原动力。在1500年之前,中国和印度处于世界经济发展的领先者地位,工业革命之后西欧取而代之,二战之后,美国迅速崛起,成为全球经济的主导力量,与德国、日本共同引领着全球经济兴衰。但是如今这一体系已经松动,那些过去曾被挤到外围的新兴经济体正重新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中心,从而推动国际经济格局发生改变。

    二、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引擎多极化

    在国际经济竞争中,总有一些国家领先,又让位于新来者,再又被别的新来者超过,落后者不会是绝对的贫困,领先者也不会绝对的衰落,历史的变迁就是这样。[4]新兴经济体的兴起将推动全球经济重心不可避免的东移和南移,全球经济增长引擎多极化趋势日渐明朗。全球经济增长引擎意味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的辐射效应遍及整个高收入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该国的经济政策对于全球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持久动力。这就要求与其竞争对手相比它能创造更高的生产率和更快的GDP增长率。[5]历史上,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和领跑者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从15世纪,随着西方世界兴起,经济重心从古老的东方转向了西欧。从葡萄牙、西班牙到荷兰,再到英国,以及后来的挑战者法国、德国、日本,发展到今天的美国,他们都曾作为全球经济格局的缔造者而存在,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但是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永久性的保持全球经济领域的主导地位,世界所有国家都遵循着自然的脚步,如个体一样自有其生命周期。[6]

    从2002年开始,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对全球GDP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发达国家(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尤其是在2005—2009年期间,他们的贡献率几乎超过了三分之二。2009年和2010年金融危机期间他们更是完全支撑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发达经济体的贡献率分别仅为0.04%和-0.07%。[7]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是衡量新兴经济体影响力的一种方式,从世界银行所开发的多维度增长极指数(multidimensionalgrowthpolarity)①能更为清晰的看出欧元区、美国和日本在1990年代之后,对世界经济影响力的逐渐下降,而以BRICS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则是呈现上升之势。如表1所示,2004—2008年中国的平均多维度增长极化指数为26.2,全球排名最高,说明中国经济发展对全球的巨大溢出效应,美国、欧元区、日本分别以20.33、10.86、5.59紧随其后,说明传统的全球三大经济引擎虽然已经日渐式微,但是目前为止仍然起着重要作用。韩国、俄罗斯、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土耳其、墨西哥和沙特阿拉伯都进入前十五强,其数量已经超过发达经济体。

    以上只是典型事实的表述,更重要的是需要深入考察在金融危机打击之下新兴经济体为什么能够对全球经济产生越来越显着的影响力?答案就是南南贸易联系的加强。在过去的数十年时间里,南方国家②的总体经济规模不断增长,年均增长率高达4.6%,至2010年,南方国家的总产出占世界GDP的45%。南南贸易额从1990年占全球总贸易额的7%上升为2009年的17%。在2000—2009年,南南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6%,与前一个十年的14%相比又有新突破。在很大程度上,这种趋势是由于亚洲工厂的出现、全球生产网络中中国作为生产过程的最后组装地所推动的。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在南南贸易中扮演主导型角色,该地区的贸易量就占到南南总贸易额的四分之三,而他们与中国的贸易额单独就占40%。[8]仅2006年和2007年,亚洲发展中国家就吸收了中东地区总出口的16%、拉美和非洲总出口的9%。中国正在南南贸易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LevyYeyati通过对一组新兴经济体的考察,发现从2000年开始,它们经济的发展更多的是依赖中国而非G7,随着中国影响力的增强,G7的影响力却在不断下降,2000—2009年期间,新兴经济体与G7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仅为0.267,而与中国的相关性为1.115。[9]Garroway更进一步将研究的范围扩大到整个低收入、中等收入国家,并得出相似结论。[10]

    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所需的大宗商品源源不断地从南方国家运来,拉美、非洲和中东等南方国家由于出口激增而收入增加进而增加对制成品的消费,其中许多制成品就是产自中国和亚洲。中国以及东亚各经济体通过自身的高速增长,轻巧地打开了整个南方世界经济增长的阀门,并带动了相关国家的共同复苏。虽然人们不应夸大上述“反馈回路”的规模,中国还没有强大到足以托起整个世界,不过,它有能力托起世界的一部分。[11]中国与其他新兴经济体也因此能够不受西方国家普遍衰落影响而强势复苏,进一步通过南南贸易的扩张对全球产生溢出效应,引领世界,全球经济增长引擎的多极化趋势日渐清晰。

    三、新兴经济体促进国际货币体系新格局

新兴经济体的崛起范文2

关键词:新兴经济体;贸易交流;竞争关系;合作前景

中图分类号:F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2

对于新兴经济体的界定,根据2010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亦首次官方提出了以阿根廷、巴西、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韩国、墨西哥、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南非和土耳其这11国作为“E11”,即“新兴经济体11国”,作为新兴经济体代表的说法②。

在国内外学者对新兴经济体的研究内容可谓各有千秋,涵盖了新兴经济体自身的诸多方面如国际资本流动、对外贸易、金融发展等等;亦有新兴经济体内部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诸如探讨中国与其他新兴经济体的贸易联系,新兴经济体的发展与新型南南合作的探讨等;而还有很多文献研究了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对世界的影响。在对新兴经济体的了解之中,笔者对新兴经济体各个国家之间在国际贸易中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关系产生了进一步探究与实证的兴趣,因此,本文将从新兴经济体国家在贸易之中竞争、互惠的两个角度结合新兴国家间贸易的数据,探究新兴经济体在对抗冲突与合作之间的贸易交流。

一、出口结构相似性与新兴经济体在贸易中的竞争、冲突

本世纪以来,新兴经济体便以其快速的经济增长速度迅速走进世界舞台的聚焦视野中,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新兴经济体对世界经济与贸易的影响更加凸显。为了探讨新兴经济体未来更加辽阔的合作前景,笔者想,有必要探究一下,在“新兴经济体”这样一个看似统一的光环笼罩之下,各个国家之间可能存在或是已经存在的有可能阻碍新兴经济体国家之间进一步合作的贸易竞争与冲突。

首先,在贸易竞争这一方面,近年来,国际贸易的增长中,新兴经济体的贡献占到了很重要的部分,而新兴经济体的外贸出口又是其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在出口方面,要素驱动是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共同点,故而在资源要素上富集程度的相似性便成为导致新兴经济体国家之间出口贸易竞争的重要因素。为了分析这11个国家之间贸易竞争的强度,从贸易竞争的诱发因素——出口产品结构上的相似性来分析是一个切入点。

从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③中这11国2010年④的贸易出口数据来分析,如果将这些国家的出口类别按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中依据的商品编码进行分类,并依次列出每种商品编码下11个国家各自的出口额,便可以发现,即便11个国家各自在大部分主要出口品仍然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它们在某些重要的出口产品类别上,还是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交叉与重叠。如果将这些国家在各个商品编码下的出口额为数据制作出折线图,将更加直观地看出在某些商品的出口量之下,出现了多个国家竞相出口同一类别商品的情况,例如,选取商品编码为70至89⑤的商品的各国出口额,绘制成为折线图大致如下:

从折线图可以看到,几乎11个国家的出口额占比走势在70至89这一段商品中都是相似的,占比较高的几个点都非常一致的落在71(珠宝、贵金属及制品;仿首饰;硬币)和72(钢铁),84(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和85(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87(车轮及其零附件,但铁道车轮除外)这几个点之间。例如,在71(珠宝、贵金属及制品;仿首饰;硬币)项上,阿根廷的出口额占其总出口额约3.3,印度则占14.7%,墨西哥为3.1%,而南非与土耳其则分别为16.5%与3.3%;阿根廷在84(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项上的出口额占其出口总额的2.5%,巴西则占5.5%,中国占比为19.6%,印度占3.7%,印尼则为3.2%,墨西哥为14.0%,韩国占比为11.2%,南非与土耳其的出口额则分别占其出口总额的7.2%、8.3%,呈现出尤为一致的态势;在85(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项上,巴西、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韩国、南非与土耳其的出口额都占到它们的出口总额的较大比重,分别为2.5%、24.7%、4.0%、6.6%、24.0%、23.8%、2.0%、6.6%。

如果再分析更细一步,如将商品编码为84类的商品再进行细分,按照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的编码分为8401至8484⑥,则每一类商品相应的11国出口情况的相似度便降低了,但仍然可以看到,无论是参考各国出口额较大的商品的列别,还是分析在每一个出口额度突出的商品点及其附近点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百分比的走势,各个国家仍然具有较大的相似度。例如:商品编码为8421(离心机;液体或气体的过滤、净化机器及装置)处,阿根廷、巴西、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韩国、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南非、土耳其的出口额占第84类商品出口额的百分比依次为4.10%、2.13%、1.02%、2.90%、2.52%、3.28%、1.48%、1.37%、1.80%、42.62%和2.67%,即大部分国家的出口情况十分类似。将包含在84类商品之下的8401至8484类商品出口额占84类商品总出口额的百分比情况以折线图表示如下:

造成新兴经济体国家出口结构类别上具有如此大相似性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首先,根据新兴经济体“成长陷阱”一说的理论,新兴经济体国家的赶超型经济大都采取增加劳动力投入、加快资本形成及数量扩张的“要素驱动型”模式⑦,在这样的一个局限之下,其一,自然资源因素下导致的某些新兴经济体国家在资源丰富的原材料上具有相似性;其次,劳动密集度高或劳动力成本低的加工制造产业等上的相似性;再加之新兴经济体国家劳动力成本较低及普遍性的劳动力平均素质水平不高引致的服务业结构上的相似性,这些因素都将会导致新兴经济体国家出口商品具有相当大的重合度。也正是因为这些贸易出口结构与产品类别的相似的方面,必然地导致了新兴经济体国家在世界这个大家共同享有的市场上,共同争夺同一种出口品的消费者市场而引发的贸易竞争。

在冲突方面,贸易保护主义亦是一个造成贸易冲突的重要因素。例如,新兴国家之间的反倾销调查频繁发生。2012年4月以来发生的包括:阿根廷外贸秘书处2012年第52号决议对原产于中国和巴西的宽度大于或等于300毫米、用纺织材料加固的硫化橡胶传送带开启反倾销调查;土耳其公告称决定对中国的储存式电热水器进行反倾销调查;印度商工部反倾销局已于日前决定对进口自中国的电子绝缘管发起反倾销调查;阿根廷决定对中国产铜版纸采取临时反倾销措施等等。

大部分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在这个国际贸易交流愈发强势的现今促成了它们经济增长的快速前进;然而,伴随着增长迅猛的新兴经济体系中国家出口贸易的突飞猛进,另一个不利之面便也逐渐显现: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大量出口对象必定包含着其他的新兴经济体国家,这便不可避免地抢占了这些国家国内相同行业的市场;再加上新兴经济体国家由于经济结构的不完善导致国家内部产业结构转型成本大、时间长,劳动力再就业培训及社会福利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企业转型代价高昂,因而,其他国家的大量出口将对新兴经济体国家内部产业造成比发达国家更加大的打击。这样的结果是,在新兴经济体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新兴经济体国家之间由于贸易保护主义而产生的摩擦冲突更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兴经济体国家之间更紧密的交流合作。

二、新兴经济体的贸易合作

新兴经济体国家之间出口结构与类别上的共性一方面,导致了它们在这些相同的出口贸易上的竞争摩擦;另一方面,也为它们提供了共同合作以加强在世界贸易中地位与话语权的一把利器。

首先,新兴经济体国家之中,有的诸如中国和印度具有低廉劳动力资源;诸如中国和还有的诸如俄罗斯和巴西自然资源富足——俄罗斯天然气探明储量占全球1/3,石油探明储量占全球13%;巴西铁矿石,南非黄金、钻石等多种重要资源都居世界前列,许多新兴经济体国家的优势资源远远高于一些规模不大的发达国家;更有国家拥有广阔的待开发的需求市场;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新兴经济体国家经济增长的基础,也意味着,这些在不同的方面具有经济增长优越性的新兴经济体国家们,一旦真正意义上的达成长期的互补互惠条约,形成一个真正成形的联盟,在世界市场资源日益紧缺、价格日益昂贵的当今,这些国家将获得更稳定的增长。

形成一个合作密切,追求共同利益最大化的新兴经济体联盟,能够实现劳动力、生产要素在成员之间自由流动;更能组建一个由新兴经济体成员国市场联合成的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以改善出口过分依赖于美日、欧盟等其他市场需求的缺陷。这将使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经济增长具有其独立性,受到发达国家经济冲击的严重打击的风险大大降低。

此外,新兴经济体的众多国家,在具有相同出口竞争的一些贸易品上,新兴经济体出口额相加以后,占世界总额的比重是可以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的。例如,2008年与E11相关的国际贸易,占世界货物贸易出口总额的23.2%,进口总额的19.8%;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13.2%,进口总额的16.9%;同样根据2008年的数据,E11生产了占世界产量35.66%的原油;而作为世界主要的粗钢生产者,2008年E11出口的粗钢总额占到全球总量的58.7%,此外中国与南非等国的黄金出口量也占据了世界总出口额的很大一部分;再近一些,2010年,如之前分析过的,新兴经济体国家出口的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及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总额分别占世界出口总额的25.50%与32.65%,都占到相应产品的世界出口总额的相当大的份额。如果在这些产业领域,新兴经济体国家能够站在通过合作站在一个相对协调的共同立场上,那么在这些产业领域的出口中,新兴经济体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应对世界市场,便会拥有具有影响力的话语权,达到互惠共赢的合作效果。

新兴经济体国家之间合作交流的道路上,尽管充斥着各种贸易竞争与贸易摩擦的阻力,然而,一个不可变更的事实是:为了实现各自利益,壮大各国实力、掌握国际贸易话语权,为了应对在世界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危机与挑战,为了共同抵御目前新兴经济体国家均面临的“成长陷阱”、“美元陷阱”,为了携手应对在大部分新兴经济体国家间盛行的经济增长“瓶颈”, 新兴经济体各个国家必须进一步地深化经济合作,形成更加相互依赖与紧密联系的整体,以期在发达国家操纵的全球贸易体系中,打破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顺应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的趋势,使得新兴经济体这样一个具有活力的团体能够在其成员国之间愈发深化的交流与合作中,迎来真正全方位的发展共赢。

注释:

①本片文章中所指出口均指一国的所有出口品,包含服务于贸易。

②参见2010年4月10日博鳌亚洲论坛的《新兴经济体发展2009年度报告》。

③http://。

④为保证数据完整性,在此选取2010年的各国出口贸易数据。

⑤商品名称(HS2002 Description)为“玻璃及其制品”(70,Glass and glassware)至“船舶及浮动结构体”(89,Ships, boats and floating structures)。

⑥商品名称为“核反应堆及其未辐照燃料元件;同位素分离机”(8401,Nuclear reactors; fuel elements (cartridges), non-irradiated, for nuclear reactors; machinery and apparatus for isotopic separation.)至“密封垫及类似接合衬垫”(8484,Gaskets and similar joints of metal sheeting combined with other material or of two or more layers of metal; sets or assortments of gaskets and similar joints, dissimilar in composition, put up in pouches, envelopes or similar packings; mechanical seals.)。

⑦张茉楠《成长陷阱挑战新兴经济体》,《经济参考报》。

参考文献:

[1]林跃勤.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方式评价——基于金砖国家的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05).

[2]刘洪钟,杨攻研.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革[J].经济学家,2012(01).

[3]米特拉.新兴经济体之间合作前景广阔[J].2010.

新兴经济体的崛起范文3

关键词:金砖四国VISTA五国;新兴国家

中图分类号:F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1-0089-02

1 “金砖四国”风云崛起

“金砖四国”(BRIC)即:巴西(Brazil)、俄罗斯(Russia)、印度(India)、中国(China)。BRIC恰好是这四个国家首字母的缩写,因其发音类似于英文单词中的"brick"(砖块),故得名“金砖四国”。

美国高盛证券的高级分析师吉姆・奥尼尔在2001年11月首次提出了这个概念。2003年10月,该公司又在一份题为《与BRICs一起梦想》的全球经济报告中指出,到2050年世界经济格局将会经历剧烈洗牌,全球将会形成新的六大经济体,即:美国、日本、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而届时,英、德、法、意将被淘汰出局。高盛公司的这份报告使得“金砖四国”作为新兴的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受到了世界更多的关注:韩国前总统卢武铉曾率上百名韩国重量级政商人士展开“金砖四国外交”;G7财长会议于2005年首度邀请了金砖四国列席;日本丰田汽车等跨国企业的全球策略因此重新部署;美国IBM公司在金砖四国的员工总数达到11.3万。

当然,在众多的呼吁声中,也不乏反对者认为金砖四国只是经济学界为促动投资而精心打磨的“人工钻石”。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震荡后,包括金砖四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原本乐观的发展前景也被蒙上了阴影。但回顾历史,1820年中国的产值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3,印度占16%,而欧洲四大国占17%,美国则不到2%。按照高盛的统计,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夜。印度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产出占世界的20%。到了上世纪70年代,印度的份额却下降到3%。既然一个多世纪前由于封闭导致了经济的滑坡,那么一个世纪后为什么不能由于开放而重新获得失去的历史地位呢?不管怎样,我们都无法否认一个事实,那就是“金砖四国”在当今国际经济政治形势上虽然不能够说是可以呼风唤雨,但足以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了。

2 “展望五国”崭露头角

就在“金砖四国”热还在鼎盛之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2008)》中又提出了“展望五国”正在成为继“亚洲四小龙”和“金砖四国”之后来自发展中世界新的成长之星和潜力之地。

“VISTA”五国是由日本“金砖四国”经济研究所学者门仓贵史于2007年8月撰文提出的。而所谓的VISTA五国就是把越南(Vietnam)、印尼(Indonesia)、南非(south Afri―ca)、土耳其(Turkey)和阿根廷(Argentina)五个新兴经济体放入同一个箩筐,采用国家英文首字母所构成的。VISTA在英文中有“展望”、“远眺”之意,故VISTA五国又称为“展望五国”或“远眺五国”。门仓贵史认为“展望五国”将继“金砖四国”之后成为下一批有潜力的新兴市场国家。他推算,从2005年至2050年,西方七大工业国(G7)的GDP总值与现在相比最多扩大2.5倍,VISTA五国则有望成长28倍。可见,这五国的经济会有飞速发展,市场前景和投资机会也相当诱人。

按照门仓贵史的说法,新兴经济国家要具备五大经济条件;天然资源丰富;年轻劳动力有增加的趋势;对引进外资持积极态度;政治稳定;中产阶级正在崛起,个人消费增长。而在这五个条件中。最重要的是中产阶级的崛起。所谓的中产阶级是指那些从事脑力劳动,受过良好教育,靠薪金或工资谋生。追求一定的工作和生活质量,同时又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与修养的人。这些人的崛起不仅提升了一个国家综合环境的质量,为社会提供了更广阔的消费市场,更重要的是也使这些国家能够凭借自身的力量维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金砖四国已经具备了上述所有的五项条件,展望五国也大体具备了全部或其中四项条件。所不同的是,与率先发展的金砖四国相比,VISTA五国的经济发展阶段相对落后,9600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也只不过占金砖四国总和的1/4。但从另一方面说,也就意味着VISTA五国今后发展的余地要比金砖四国更大一些。这也刚好解释了“金砖四国”研究所的推算结论。我们应该明确一点,展望五国的崛起对金砖四国乃至整个世界来说,与其说是一次较量,不如说是一个契机来的准确。

3 “展望五国”得天独厚,发展前景拭目以待

那么这五国究竟存在着怎样的潜力以吸引投资者呢,门仓贵史认为,展望五国的共同点中最重要的是中产阶级的崛起。但我们不难发现,金砖四国和东欧不乏符合这些条件的国家,而投资者们的眼光却没有落到他们身上。相比之下,西方国家眼下最匮乏的是自然资源和年轻人口。而上帝偏偏厚爱VISTA五国,这五国都是资源生产大国。对经济危机大规模爆发的今天来说,通胀的威胁越大,自然资源为代表的实物资产就越值钱。

再看消费市场,与“金砖四国”不同的是,VISTA五国拥有众多的年轻劳动力,也助长了拥有购买力的中产阶级抬头。阿根廷的民众消费水平稳定增长,个人消费增长率达8.92%,居“VISTA五国”之冠;越南人倾向于将收入的70%用于消费;土耳其全国62%人口在35岁以下,是人口老龄化的欧洲不可企及的;印尼作为世界第四的人口大国,消费潜力可见一斑。

与“金砖四国”尤其是中国不同的是,这几国也有其各自的特色。南非作为2010年世界杯的举办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进口问题上都下了大功夫,政府的公共投资至少增长10%;自加入WTO后,越南的经济发展也成为最受瞩目的焦点,被形容为“变化中的力量”;土耳其积极争取加入欧盟,如果美梦成真,一系列的优惠待遇和经济改革也将有助于长期发展。值得一提的是,五国分布于亚、非、南美及中东不同地区,一方面不容易造成风险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另一方面也能受益于所属区域的经济发展。例如:越南和印尼可以借助东盟与中国在2010年建立自由贸易区;阿根廷依托全美自由贸易区享受自由化的好处;南非借助南部非洲关税同盟经贸关系获利。

我们也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事实,很多的发展中国家依然在战乱与分化中勉强度日,他们在国际上的地位也不断被边缘化。而在新一轮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无论是自身受到能否抵御住危机的质疑也好,是发达国家押宝于世界货币流动性过剩的避风港口也好,是经济学界为促动投资而精心打磨的“人工钻石”也好,是金砖四国的延续或是突破也好,这一切都将是展望五国在机遇与挑战中的抉择。只有立足于自身才能找到符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和经济发展模式。总而言之,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门仓贵史,VISTA,el~l为何能成为有潜力的国家[J],经济学人,2007

新兴经济体的崛起范文4

“金砖四国”(BRIC)即:巴西(Brazil)、俄罗斯(Russia)、印度(India)、中国(China)。BRIC恰好是这四个国家首字母的缩写,因其发音类似于英文单词中的"brick"(砖块),故得名“金砖四国”。

美国高盛证券的高级分析师吉姆·奥尼尔在2001年11月首次提出了这个概念。2003年10月,该公司又在一份题为《与BRICs一起梦想》的全球经济报告中指出,到2050年世界经济格局将会经历剧烈洗牌,全球将会形成新的六大经济体,即:美国、日本、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而届时,英、德、法、意将被淘汰出局。高盛公司的这份报告使得“金砖四国”作为新兴的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受到了世界更多的关注:韩国前总统卢武铉曾率上百名韩国重量级政商人士展开“金砖四国外交”;G7财长会议于2005年首度邀请了金砖四国列席;日本丰田汽车等跨国企业的全球策略因此重新部署;美国IBM公司在金砖四国的员工总数达到11.3万。

当然,在众多的呼吁声中,也不乏反对者认为金砖四国只是经济学界为促动投资而精心打磨的“人工钻石”。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震荡后,包括金砖四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原本乐观的发展前景也被蒙上了阴影。但回顾历史,1820年中国的产值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3,印度占16%,而欧洲四大国占17%,美国则不到2%。按照高盛的统计,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夜。印度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产出占世界的20%。到了上世纪70年代,印度的份额却下降到3%。既然一个多世纪前由于封闭导致了经济的滑坡,那么一个世纪后为什么不能由于开放而重新获得失去的历史地位呢?不管怎样,我们都无法否认一个事实,那就是“金砖四国”在当今国际经济政治形势上虽然不能够说是可以呼风唤雨,但足以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了。

2“展望五国”崭露头角

就在“金砖四国”热还在鼎盛之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2008)》中又提出了“展望五国”正在成为继“亚洲四小龙”和“金砖四国”之后来自发展中世界新的成长之星和潜力之地。

“VISTA”五国是由日本“金砖四国”经济研究所学者门仓贵史于2007年8月撰文提出的。而所谓的VISTA五国就是把越南(Vietnam)、印尼(Indonesia)、南非(southAfri—ca)、土耳其(Turkey)和阿根廷(Argentina)五个新兴经济体放入同一个箩筐,采用国家英文首字母所构成的。VISTA在英文中有“展望”、“远眺”之意,故VISTA五国又称为“展望五国”或“远眺五国”。门仓贵史认为“展望五国”将继“金砖四国”之后成为下一批有潜力的新兴市场国家。他推算,从2005年至2050年,西方七大工业国(G7)的GDP总值与现在相比最多扩大2.5倍,VISTA五国则有望成长28倍。可见,这五国的经济会有飞速发展,市场前景和投资机会也相当诱人。

按照门仓贵史的说法,新兴经济国家要具备五大经济条件;天然资源丰富;年轻劳动力有增加的趋势;对引进外资持积极态度;政治稳定;中产阶级正在崛起,个人消费增长。而在这五个条件中。最重要的是中产阶级的崛起。所谓的中产阶级是指那些从事脑力劳动,受过良好教育,靠薪金或工资谋生。追求一定的工作和生活质量,同时又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与修养的人。这些人的崛起不仅提升了一个国家综合环境的质量,为社会提供了更广阔的消费市场,更重要的是也使这些国家能够凭借自身的力量维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金砖四国已经具备了上述所有的五项条件,展望五国也大体具备了全部或其中四项条件。所不同的是,与率先发展的金砖四国相比,VISTA五国的经济发展阶段相对落后,9600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也只不过占金砖四国总和的1/4。但从另一方面说,也就意味着VISTA五国今后发展的余地要比金砖四国更大一些。这也刚好解释了“金砖四国”研究所的推算结论。我们应该明确一点,展望五国的崛起对金砖四国乃至整个世界来说,与其说是一次较量,不如说是一个契机来的准确。

3“展望五国”得天独厚,发展前景拭目以待

那么这五国究竟存在着怎样的潜力以吸引投资者呢,门仓贵史认为,展望五国的共同点中最重要的是中产阶级的崛起。但我们不难发现,金砖四国和东欧不乏符合这些条件的国家,而投资者们的眼光却没有落到他们身上。相比之下,西方国家眼下最匮乏的是自然资源和年轻人口。而上帝偏偏厚爱VISTA五国,这五国都是资源生产大国。对经济危机大规模爆发的今天来说,通胀的威胁越大,自然资源为代表的实物资产就越值钱。

再看消费市场,与“金砖四国”不同的是,VISTA五国拥有众多的年轻劳动力,也助长了拥有购买力的中产阶级抬头。阿根廷的民众消费水平稳定增长,个人消费增长率达8.92%,居“VISTA五国”之冠;越南人倾向于将收入的70%用于消费;土耳其全国62%人口在35岁以下,是人口老龄化的欧洲不可企及的;印尼作为世界第四的人口大国,消费潜力可见一斑。

新兴经济体的崛起范文5

在2011年第41届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中国受到的热捧史无前例。达沃斯论坛年会历来被认为是世界经济权贵和精英们的狂欢派对,发展中国家多年来只是达沃斯论坛的配角,多是应景陪衬。直到去年,达沃斯论坛才开辟新兴市场国家的专场研讨会,而今年则一下子设了四个有关中国的专场论坛,这在达沃斯论坛的历史上,绝无仅有,出人意料。

中国构筑的新现实

本届达沃斯论坛的主题是“新形势下的共同准则”。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在对这一主题的解释中强调,本届达沃斯论坛的核心议题是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崛起,它们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格局和全新的形势,人们必须调整思维模式、全球治理模式以及商业模式,来适应这种新形势。而对于新形势的解释,施瓦布则认为,“所谓新形势,最重要的一点是全球政治重心和经济重心已由西向东,由北向南转移。”

中国和印度等国家的领导力在提升。世界经济论坛首席商务官罗伯特・格林希尔说,发展中国家、东方国家正在新世界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这点从中国、印度等大型新兴市场经济体在达沃斯论坛上出席情况的变化可以看出来。中国代表团的人数是十年前的五倍,印度是十年前的四倍。这反映出中国和印度的全球领导力正在加速上升。

中国构筑了新的增长极。在本届论坛开幕的前一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中公布了对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报告指出2011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长4.5%,而发达经济体GDP增长仅为2.5%,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尤其是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速度将保持在6.5%的水平。正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特别顾问朱民所言,“全球经济出现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双重增速’的特征”,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成为全球经济中最重要的增长极。

中国的增长势头迅猛。普华永道董事长丹尼斯・纳利在本届论坛的发言中指出,全球企业的首席执行官们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很有信心。他们看到在世界经济下滑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不仅抓住了促进增长的机遇,还表现出了积极的增长势头。

丹尼斯・纳利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普华永道在论坛期间公布了一份调查报告,报告调查了全球1201名企业首席执行官,其中39%的人将中国列为未来增长最重要的国家,中国得票率最高,随后依次是美国、巴西和印度,得票率分别为21%、19%和18%。中国、美国和印度同时还被看做是未来原材料和产品最重要的来源地。

纳利因此得出结论:在首席执行官们的眼中,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将是未来真正的增长引擎。

中国开辟了全球政治经济新格局。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的分量越来越重,全球经济复苏的质量和程度同中国经济表现和参与程度密切相关。很明显,中国凭借迅速提升的经济实力,开辟了全球政治经济的新格局,对全球经济的贡献程度不可小觑。在谋求全球经济复苏和发展的过程中,没有中国参与将无法想象。无论如何,在全新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中国都将居于重要地位。

中国元素点亮论坛

本届达沃斯年会将“洞察中国”作为论坛的第一场讨论,正式点燃年会对中国热烈的关注。这场讨论也是围绕中国的四个专场讨论中的第一个,是达沃斯论坛历史上首次进行的一场全中文的讨论。不论是在有关中国的专题讨论会,还是在其他各场讨论中,“中国”话题无疑都是热烈讨论的焦点。

首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同世界实现了繁荣共赢。2011年正好是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第十个年头。十年来,中国已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最大出口国,并且正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经济规模第二大的经济体。更重要的是,即使在刚刚走出全球金融危机的2010年,中国年度GDP仍同比增长9.8%。

“中国赢了,其他国家也赢了”。这是世贸组织总干事帕斯卡尔・拉米在总结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成果时说的一句话。他认为,事实证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不仅使中国受益,也为世界提供了发展动力和市场机遇。

通过连续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工业产品生产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拉米特别强调,中国以此为契机,成功带领数亿人摆脱贫困,在减贫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此外,加入世贸组织还使中国获得了市场准入、贸易争端解决、贸易规则制定等方面的便利,也增强了外国投资者对中国的信心,帮助中国赢得了大量投资。

拉米强调,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决定了如果离开中国,世贸组织就不能称为“世界”贸易组织。

新兴经济体的崛起范文6

摘 要: 步入21世纪以来,世界格局已经由过去的欧美繁盛转瞬间变为亚太繁荣,全球的目光都聚焦在亚太这块新兴的繁荣大陆上,而次贷危机的席卷更让这种关注变得无可取代,在亚洲,中国的崛起在世人眼中无疑是惊人的,而中国的经济发展更是让许多西方国家望洋兴叹,在过去10年中,中国依靠正确的宏观经济调控引导使得其发展进入了飞速时期,经济增长总值更是一路领先。通过对我国长期经济发展的不断摸索与研究,发现我国宏观经济的相关调控在当前依旧面临着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尤为突出的特点是它们并非短期之内可以马上得到解决,而是需要通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得到彻底的解决,而过去急速发展的模式让一些未能及时得到妥善解决的问题都在发展之后集中的爆发出来,如何妥善的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来说值得深思。

关键词: 总需求管理 市场经济与动态均衡 总供给与发展模式转变

乍看之下,因为无论何种经济体都会面临着宏观经济所带来的问题,而以中国宏观经济问题作为标题就会显得不太合乎逻辑,但是仔细琢磨就会发现这种问题的确是当今世界经济范围内普遍关注的方向。对于中国而言其经济发展已经连续30年走高,而摆在我们面前的经济问题到底是短中期还是长期,值得每一位经济学者做出思考。

一、宏观经济理论的长期分析方法

对于长期宏观经济问题的讨论,因为其具有很大的抽象因素,所以一般在讨论时可以将其分为两部分以便更好的解析。

其一是交易理解的实际产出与生产要素投入之间的关系。如果对所使用的技术不加以改变,而是单纯的投入,其产出也应该同比增高,但是受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等相关因素的相互干扰,就会使得投入增长对产出增长的贡献变为动态下降(理论上甚至可以降至为0)。这种理论看似过于抽象,但也并不是没有实例(例如在前苏联解体之前,政府虽然对经济的投资不断增大,但是其经济还是陷入了无法挽回的境地)。而与之对立的,是一些发达经济体虽然没有过快的增长速度但是却依旧保持着较为理想的活力,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资本与劳动之间的投入递减效应。

其二便是更为抽象的解析了,一个健康成熟的经济体可以利用价格自由调整的市场经济机制作为其发展的基础,并依照市场当下的选择预判出最优的消费储蓄比率,最终使得可以将今天储蓄转化为明天消费的灵活市场体系。而病态的经济体制则是一种不顾市场经济导向,以超前消费为理性选择地盲目之举,这种现象如果不加以遏制就会发展成现实中美国次贷危机的真实写照。

二、中国长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首先,可以将中国30年来的经济发展进行展开似的简要分析。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对于资本的需求要远远大于对于劳动力的需求,这就使得在那个年资的收益十分的高,而当时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不仅满足了高速工业化对劳动力的需求,同时也形成了低工资与高增长之间的循环,也将进一步将高收益与低工资之间的循环做到了强化。这种不太健全的双重循环交叉的推动,支持了我国经济持续30年在高投资低消费的轨道上运行。这种发展模式在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之前也出现过,

其次,这种发展模式是否可以得到长期性的持续?如果无法持续,那其主要的症结又体现在哪里?例如过去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让中国成为低端制造品基地,而通过手工制造中国也获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去低廉的劳动力已经变得越来越稀缺,直接变相的提高了商品的价格,随之引起的是市场对商品的需求减少,这些变故都最终导致中国过去的低价劳动力已经成为一去不返的标志。

最后,资本动态的无效与生产过剩之间同样有着紧密的联系。一种良好的生产方式会因为其具有巨大的增长空间而促使市场表现出非理性的亢奋,直接的表现就是会将过多的投资盲目的引入其中,而这种过多的投资会不会引起收益缩水便成了不得而知的未知数。

三、中国经济保持长期稳定增长的对策

时至今日,新兴崛起的金砖国家在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后,都已经逐步进入了发展的调整阶段,这其中虽然中国的经济发展境况更为强劲,但是需要做出调整的事态已经无法阻挡。通过对别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借鉴,不难发现市场是最为敏感的经济试验田,中长期的经济调整计划对于未来的发展更为有利。在过去的发展道路上,中国经历了让世界为之瞩目的创业潮,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而这些新鲜的血液也大大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崛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去一大批新兴崛起的企业公司都面临着逐渐老化的趋势。而要想在这种老化的大流中生存下来,就要学会不断的寻求创新与突破。其次是关于规范经济体制建设的问题,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经济发展体制而言同样如此,只有一个规范合理的经济发展环境,所有的经济起步才会得到根本性的保障。最后是当地政府与创新关系之间的问题。长期以来,对于市场经济而言政府所起到的作用似乎只有管制,但其实科学合理的政府决策是可以起到帮助经济发展的作用的。

四、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经济若想长期保证发展,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调控好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加快对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调整步伐。积极构建包括煤、电价、天然气及成品油等在内的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价,彻底来改变资源要素价格长期不合理的情况。第二要不断加快垄断行业及部分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可以通过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来在国有企业内部推行公司治理制度,还可以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能够进入到部分垄断行业的领域中来。第三在我国经济内在增长动力不够强大和世界经济复苏不到位的大形势下,国家为了刺激经济发展采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不要过早停止,相反还要继续采取更多的必要的财政政策来刺激当前的经济发展,以确保我国的经济能保持持续回升的发展态势,同时能有效缓解经济发展的压力。 (作者单位:鞍山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2010-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报告――流动性回收与新规划效应下的中国宏观经济[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