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学建模课程理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学建模课程理念范文1
论文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已经成为教师调动学生兴趣与思维、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创新能力的重 要手段之一,本文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的结合以及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力求阐述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师生关系、教学效果等方面的一些体 会。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教师角色的转变。随着我国计算机的普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使我感受到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手段有效载体的重要,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与反思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与快乐。
教 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获得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由“乐学”到“会学”,努力使教学充满情趣,各教学环节注重多媒体的应用,设计激情生趣的导课,创设教 学情境是我的教学亮点;用心设计教学环节,努力让学生走人情境!努力使学生自主探究新知,是我的教学想法。随着新课程的教学,我在探索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 上做了一些尝试,现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景,激发探索兴趣
“掌握知识获得实际技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 复杂的认知活动,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求知欲是推动学生学习这一活动的主要动力。”建构主义论指出,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 义建构。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 最重要内容之一。实际证明,在导人环节,教师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索欲望的活动情景,能使学生处于一种良好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从而更为有效的投入 到探索活动中去。
二、任务驱动,明确探索方向
“任务驱动法”使学生学习目标十分明确。学生紧紧围绕这一目标,探求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方法,这样做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兴趣。“任务驱动法”使学生在完成一个个任务过程中主动地获得知识,逐步提高能力,实现学习目标。
在 课堂上,当学生探索欲望被激发后,老师相机提出本节课需要完成的任务。对于任务目标的设计尤其重要,任务目标应该尽可能与日常学习生活或其他学科内容密切 联系,那些仅仅是为了训练某项操作而设计的任务,学生的兴趣往往不大。提出任务后,再就应该引导学生围绕该任务展开思考,该任务主要讲的什么?完成该任务 必须具备什么知识和技能,自己准备从哪些途径来获得这些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遇到困难该怎样办?这样一系列问题有利于学生弄清任务含义,并 按照一条正确的思路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要针对各个学生的不同情况,纠正错误的理解和思路,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坚持这样,对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将有很大的益处。
三、加强学科知识的整合,创设活泼生动的课堂
信息技术课程不是学习一些单纯的知识,而是与其他学科相密切联系。无论是培养学生对信息 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还是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最有效的载体就是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淡化学科性,强调综 合性,有意识地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整合,在信息技术课中Word的教学中一定有语文学科的内容,在Excel的教学中一定有数学的相关知识,在 PowerPoint的教学中一定有美术的相关知识,信息技术课可以以其他学科内容为载体才能使信息技术课上得生动活泼而不显得苍白枯燥。因此,学习时应 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地整合,还应较多地联系生活、生产和科研实际。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不但应用了计算机、网络、课件或网络探究等新型教学模式,而且能够使教师、学生更清晰地认识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和意义,科学地调整实施教育信息化的策略,使教育信息化真正服务于促进学习,提高师生的教与学的质量。
四、真正转变教师角色,真正体现学生主体
数学建模课程理念范文2
一、以《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为本,牢固树立新课程理念
新课改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为目的,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彻底地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牢固树立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教学理念,构建一个探索性的学习空间,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观念,我经常将新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与旧的《教学大纲》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从中窥探出端倪。经过研究。我发现两者之间不仅在内容上变化非常大,在表述方式上也有较大的变化,在标准的要求上把对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式的引导的要求与知识内容的要求结合起来,突出对能力培养的要求。
二、从同一要求到面对全体学生
由于已往的教材比较突出学科的知识体系和中考这一严峻的事实,使得课堂教学往往是按照中考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进行,在初一的教学中就从知识和能力上瞄着中考。课堂内外常常是同一要求、同一练习、同一作业、同一评价、同一要求之下必出现一些学生在陪读,失去信心,一些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相当多的学生在浩繁的习题中日夜苦读;同一要求之下,使学生本来具有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像力慢慢地消失。同一要求不是面对全体学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因为面对全体学生的实质是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每个学生都是惟一的,每个学生不可能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不可以同样的速度,沿着同样的一条路径到达相同的终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要求,不同的求知愿望,教师对他们要有不同的要求,要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教师要为他们的进步、为他们的成功、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和创造条件,使他们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都能获得一些成就感。不断地获得成就感,能使人对生活持乐观态度,能把艰苦的学习任务变为乐于接受的事情,能使学习的注意力较长时间地集中,能提高思考问题敏捷程度。中学生自我实现的重要体现就是获得成就感。
三、把握教师教与学生学模式的转变
数学教学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数学学习不是学生单纯的知识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探究活动。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模式,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时,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等活动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具有现实背景的活动中去研究、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的精神,运用数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现实的、有趣的和探索性的数学课题的学习活动就必须成为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传统教学以讲授为主,新课改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学会探究,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懂得了获取知识的方法,自然也就提高了学习的能力,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我们要养成一种习惯,那就是只要我们上课感觉很累,我们就得反思,是不是自己讲得太多了,学生参与的时间太少了,这节课的某些环节是否能够改进一下,改成学生活动,让学生去探究,让学生成为“演员”。思想一变,方法自然会有。教学需要我们做个有心人。
四、构建模型意识,培养创新思维
著名数学家怀特海曾说:“数学就是对于模式的研究。”各种数学公式、方程式、定理、理论体系等等,都是一些具体的数学模型。何谓数学模型方法?就是通过对问题数学化,模型构建,求解检验使问题获得解决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构建学生的建模意识实质上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为建模活动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较大的实践性,要求学生具有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而且在建模活动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所给问题的条件,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和途径,可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直觉思维、猜测、转换、构造等能力。而这些数学能力正是创造性思维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特征。恩格斯曾说过:“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不是无聊的游戏而是数学的杠杆,如果没有它,就不能走很远。”由于数学建模就是把实际问题转换成数学问题,因此,如果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注重转化,用好这根有力的杠杆,对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灵活性、创造性及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解题速度是十分有益的。
五、从“解决问题”到“提出问题”
以前中学教学大纲也明确提出:要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变成培养学生“应试”能力。应试能力的培养是以题海训练为手段,以“建立条件反射式的解题能力”为目的,培养学生应试能力的各种训练几乎代替有些教师的正常教学,题海训练是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真正原因,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学生智力的发展,与教育方针相违背,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违背。
总之,提高数学有效教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时也是一个具有时代特色的课题。不同时代所赋予的内涵与要求有所不同。新课程实施的今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观对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又注入了新的内涵,数学课堂教学又面临了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甄德山,王学兰.教学成效相关研究[M]
数学建模课程理念范文3
一、教师出示的题目应该是精选精编的题目,应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和灵活性
根据维茨果其的理论,学生在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共同活动,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活动中学习的,学习的效率与成果如何,取决于在互动与生活过程中能否充分地适用自已和各种器官。所以,一堂好课,不仅仅在于它有条不紊。而在于它是否真正地让学生练习和实践。但这绝不是鼓励搞“题海战术”,我们所追求和提倡的是学生的个性自主。注意题目的质量,即题目的难度和深度,应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题目做到少而精,有代表性,能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和考点,能起到示范引路,方法指导的作用,还应便于情境、设问、立意等方面作多种变化,从不同角度使学生对知识与方法有更深的理解。题目若能用实验做出来或与实际生活联系得比较密切,则尽可能安排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或实际操作,以增强直观程度。
二、巧用课堂提问,激活学生思维
心理学原理认为: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不可能持续较长时间,据观察,学生一节课只能集中25-35分钟左右,所以应该把一节课中最需要提问的问题精心设计成几个问题并设置一定的情境,加以提问,让学生有兴趣地参与思考、讨论。提问时要有所讲究,问得太白,学生不用思考就答了,会养成思维的惰性;问得太深奥,学生一头雾水,捣腾半天还不知道问的是啥,不仅不利于课堂教学的继续推进,还会使学生产生畏难的心理。教师要善于把题目分解为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按思维的进程面向全体学生依次提出,分别由不同的学生作答。鼓励学生发表自已的见解,既讲正确,也讲误区,既讲常规方法,也讲技巧捷径。
三、把题目进行延伸,训练学生思维
在解题思路上,无论是顺推还是逆推,它们的每一步推导都不外乎根据数学概念、性质、公式、定理等。对初中生来说,逆推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最基本的解题方法,在习题课时,必须将逆推过程的思路用板书清晰、形象地表示出来。当然,还应该注意适当地使用一些“非常规题”去培养学生非常规的思维方式,如:有多余已知条件的题型;有多个答案的题型;答案是不确定模糊解的题型;设计实验方案的题型;解决日常生活实际问题的应用题等。
四、上好数学习题课,应注意的问题
(1)学习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促进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活动中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2)重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大多数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因而在进行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的教学中,我们不应当只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忽视对其原型的分析。我们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抽象、概括,弄清知识的抽象过程,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从而使学生形成对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途径的认识。
数学建模课程理念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课程 数学教学 课程改革
数学教学改革在教育体系中占据特殊地位,数学素质教育通过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思维等增强学生应用型数学能力,做为学生应用基础教程之一,小学数学从逻辑思维能力,敏捷洞察力和观测力,应变能力等方面锻炼学生综合素质。
一、明确课程理念和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灵魂所在,数学课堂应秉承“面向全体学生,提升综合素质”核心课程改革理念。把课程理念作为课堂教学基本灵魂主线,由此明确“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全体教学”基本教学目标。小学阶段课程具有生动性,易读性特点,教师应在教学前期做好课堂课程理念和本节教学目标策划,具体实际表现形式体现在:学生情感价值观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方式培养,原理教学。
1. 面向全体
“面向全体”作为课程教学基本理念,在进行小学课程教学设计时,应秉承“以学生为中心,以课程为方向,以素质教育为重心”基本原则和价值观判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应用型能力培养;提倡“返璞归真”,根据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知识内容要求,强调数学推理过程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演绎数学理论,并针对重难点对基础知识偏弱同学重复解释,注重全体同学数学理论和数学本质培养。
案例:在进行图形知识课堂讲解中,教师把全班同学分为4组,每组由优秀,良好,不理想学生按比例组成,组内讨论,结合生活运用(课堂房屋结构)写出房屋,气球两种图形的特点和各自应用范围;并最后由不理想学生做组内成果展示,充分调动差生参与积极性,体现课堂课程利用生活实践面向全体思想。
2. 学生数学逻辑思维方式培养
逻辑思维方式又称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提升,学会用数学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思考问题,这是数学教育根本所在。古人云:“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笔者建议通过实践-理论-再实践基本规律,通过数学概念和数学原理培养学生思维准确性。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生活背景开展数学建模,培养学生如:归纳对比,直观判断,抽象运算等。通过数学变式和问题步步深入,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把生活实际与自然学科紧密联系,促使形成用数学逻辑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重视生活与小学数学的统一,把数学逻辑思维方式作为课程教学目标之一。
案例:甲、乙、丙、丁四人进行跳绳比赛赛前名次各说不一A说:甲第二名丁第三名。B说:甲第一名丁第二名。C说:丙第二名丁第四名。实际上面三种说法各说对了一半。甲、乙、丙、丁各是第几名?
利用假设法:
假设A前句对,后句错。
B前句错,后句对。
C前句错,后句对。
由于丁既是第二名又是第四名矛盾,假设错误。
因此A前句错,后句对。
B前句对,后句错。
C前句对,后句错。
所以:甲第一名;丙第二名;丁第三名;乙第四名
二、教学内容研究
淡化理论要求,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课程变动,培养良好数学思想意识是进行教学内容研究基本目标。教材为教师提供数学理论传授途径,为学生提供充足思维空间同时亦为教师提供丰富教学资源。鉴于新教材每年不同程度调整和变动,做好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内容改革应做到:明确新老教材前后关联,揣测教材编排意向,结合教学内容研究教法。
1. 揣测教材编排意向
编排意向指教材内容侧重点,编排意向对教材内容研究具有指导性作用。可通过查看教学大纲和数学教学重难点意识本学期或本章节教学内容及学生需掌握知识点,再根据基本教学任务制定适合小学生思维理论发展的教学方案。
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上提示含有重难点标识的正方形图形特性和基本概念,此作为课堂课堂基础,用情景教学方式生动体现正方形应用,加深图形记忆。
案例:老教材将图形章节内容置于六年级,而新教材调整到五年级。是否显示小学阶段更注重图形章节教学和学生掌握,在进行课堂教育中要更多根据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等图形性质和图形应用领域做描述。
2. 综合教学内容研究
小学阶段重在引导学生数学思想和数学建模方式的养成,小学数学教育阶段,在不影响教育质量前提下,针对教学内容可做相应程度删改,只有按照课程改革标准,完善自身教学方法,数学课堂方能得到升华。
数学课堂教育方式是讲师与学生围绕“教学课堂文本”进行“对话”过程,因此我们在数学概念和教学实际中要深入开展知识理论剖析,重视数学基本概念和结论原理;让学生更深刻,更彻底理解从具体到抽象,从一般到特殊过程。
在课程内容方面注重课程与实际结合,把学数学与用数学,研数学相结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用于生活中的快乐,才能达到课堂改革真正目的和教学目标。
案例:在进行追赶问题教学时:公路两旁每隔120米竖立着一根电杆骑自行车从第一根电杆到第六根电杆处小王要1分钟小李要50秒现在两人都从第一根电线处为起点骑车当小王骑到第八课电杆处时小李开始追赶几分钟小李追上小王。
此问题涉及减乘除综合运算,小王速度:120×(6-1)=600米/分
小李速度:120×(6-1)÷50×60=720米/分
120×(8-1)÷(720-600)=7分
在不同教学中,应用实际问题将各教学内容串联分析,容易加深记忆。
数学建模课程理念范文5
[关键词]展示 思维 探究 差异 建模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3-025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倡导“让每个学生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获得属于自己的那份成长体验,构建带有浓烈个性色彩的认知结构,形成较高水平的数学素养。因此,在南通地区“限时讲授、有效合作、积极展示”课堂策略思想的指引下,我尝试教学中给学生积极展示自我的机会,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内驱力,使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得到发展。
一、捕捉差异:在矛盾分析中清晰思维
黑格尔认为:“熟知未必是真知,事实上,让学生会做题并不是我们教学的全部……有时,放手反而收获更多。”学生从学习数学知识到学会数学思维,再到数学思想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实践的过程。如一些学生由于不明确估算的意义,将估算、精算、近似值相混淆,导致估算失去本来的教学价值。因此,在进行估算教学时,教师应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无法准确的大约”“什么是最接近准确的大约”,从而对估算有所了解。如课堂上我给学生列举教材中常见的表述:“(1)我们把圆周率普遍视作3.14参与计算,最后问的往往是这个圆的面积大约有多大。(2)小明每分钟大约走66米,他最快多少分钟后能到达距离他家 2千米的学校?(3)做一个直径68厘米的圆柱形铁皮桶,大约要用多少铁皮?”同时,我让学生思考:“这些题目在叙述时都加入了‘大约’二字,为什么?这是估算吗?”学生在交流中明白诸如π、行走速度、制作材料等数值,用“大约”二字表示是为了让表达更贴近生活、更真实。又如,“某件商品的价格是5.8元,买9件带50元钱够不够”,这里将5.8看作5或6、将9看作10进行估算,得出“够或不够”的矛盾结果,让学生在对比分析中体会到估算的原则和不准确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由表及里:在反思探究中走向深刻
意义学习倡导者罗杰斯说过:“但凡可以教给别人的那些知识,相对来说都是无用的;真正能够影响学习者个体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己发现并加以同化的知识。”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去交流,使原先混乱的思维在辩论分析中变得愈加清晰。例如,“复式统计表”(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一课,教材从单式统计表的局限性引入,让学生通过填写相关的数据来认识复式统计表,这样设计显然失去了课堂本该拥有的数学味。在实际教学时,我抛开这样的思路,尝试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如果我想体现多个信息对比,怎么办”“让两个信息同时出现在一个表中,该怎么办”去思考、去探究。学生的好胜心被激发了,乐此不疲地展示自己想到的各种解决方案,然后在反复对比、探究中发现“合并”之法并尝试优化。这样一个展示、反思、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对复式统计表的结构与功能产生深刻、独特的理解和感悟。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认同和鼓励他们,促使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深入思考,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走向建模:在归纳演绎中形成思想
数学建模课程理念范文6
关键词:高中数学;大学数学;衔接;举措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6-0111-02
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学数学改革不断深入,高中数学在课程理念与课程内容上与传统的数学教材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各高校也在大力进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积极建设精品课程。但由于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不同步、不协调,导致许多大学新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影响了高等数学的教学质量。因此,有关教育管理部门和高中、高校的数学教师应及时沟通,密切协作,加强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的衔接。我们要从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育管理四个方面入手,使学生顺利实现从高中数学到大学数学的过渡。
一、在教育理念上要从应试升学转变为奠基引路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已经跨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入学率逐年提高。高中数学教师不应再只把目光盯在高考成绩上,而要更多地为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也就是说,不仅要让学生考上一所好大学,还要让其成为一名好大学生。高中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学习高等数学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让学生逐步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从而使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得以顺利衔接。为此,高中数学教师必须顺应形势,将教育理念上尽快从应试升学转变到奠基引路上来。
二、在教学内容上要实现同高等教育的无缝对接
由于高中数学与高等数学在进行课程改革时缺乏统一协调,致使两者的教学内容之间出现了一些裂痕与脱节。例如,反三角函数部分,在高中阶段没有授课计划,但作为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这部分内容在高等数学中经常用到。又如,高考对平面解析几何中的极坐标内容不做要求,而在大学教材中极坐标知识是作为已知知识直接应用的。此外,高等数学中经常用到的双曲函数及反双曲函数、取整函数、符号函数等在高中数学也几乎不涉及。[1]因此,高中数学教师有必要及时、全面地了解大学数学教学的实际状况和发展动态,将欠缺的内容给学生补充上,这样才能避免知识断裂,从而实现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的无缝对接。
与此同时,高中数学与高等数学之间交叉重叠的内容增多,如极限、一元函数微分学、一元函数积分学等内容也进入了高中教材。高中数学教师绝不能因为这些知识在大学阶段还会详细深入地讲解就掉以轻心。高中阶段对于极限、导数、定积分等概念采用的是描述性定义,但这种定义并不是精确定义或称数学定义。[2]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尽量使用图形、动画来直观地体现上述概念,通过大量实例充分讲解其实际意义,使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在进入大学阶段后能够深入地理解精确定义,从而顺利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重叠内容不是简单地重复了事,而要遵循认识规律从现象到本质来深化,从感性到理性来升华。
目前,很多高校都已经开设了数学建模课程或在高等数学课程中增加了数学建模的内容,大力培养大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鉴于此,在高中数学课程中也应适当引入数学建模的知识。在高中教育阶段,学生的数学基础有了大幅度提高,虽然同大学生相比有较大差距,但学习简单数学建模的能力已经具备。将高中数学知识与典型的数学建模案例相结合,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初步的数学应用能力。[3]要让高中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应对考试,而是培养起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增加应用性的内容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其在进入大学后自觉地将数学知识同专业课程融会贯通。
三、在教学方式上要从被动灌输向自主研究过渡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会将所有的知识点加以归纳总结,讲解非常详细,在解题训练上注重熟能生巧,学生则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不需要自己安排学习的内容和进程。而大学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应用型、创新型的人才,是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大学教师在讲授数学时不会面面俱到、无微不至,经常只是起到引领的作用,需要大学生勤于思考,在课后主动查找资料,自主学习和研究,自己总结学习中的规律。两种教学方式的巨大差异,使得刚进大学的学生极不适应。[4]
为改变这种状况,高中数学教师应从“教师”逐步向“导师”转变,只有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才能使其逐渐摆脱依赖心理,增强学习的自主性。要指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归纳,查找学习上的不足,制订出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在学生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应适当增加自学的内容,对某些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研究讨论来获得答案,教师给予必要的提示和纠正即可。
四、在教育管理上要使高中数学同大学数学的改革发展协调一致
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隶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导致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的课程改革常常各自为战,彼此割裂。管理上的断裂引起教学上的断裂,这是造成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衔接不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在制定教改政策时一定要充分调研,统筹兼顾基础教育同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相关学校也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有效组织起高中数学教师尽力缩小从高中数学到大学数学的跨度。
总之,为使广大高中生能够成为优秀的大学生,高中数学必须同大学数学很好地衔接起来。高中数学教师要将夯实学生未来发展的数学基础作为目标,使学生牢固掌握学学数学所必需的全部基础知识,并具有一定的数学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养成自主式学习和研究式学习的良好习惯,从而能够很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基础教育的管理部门和相关学校则应在政策上和组织上提供保障,上述举措对于提高我国数学教育的整体水平必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主编.高等数学(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