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范文1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3-0367-02

据报道,“十五”期间我国每年获得各类农业科技成果有4 000多项,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0%~40%,相对于发达国家(70%~80%)较低。这不仅成为我国农业整体素质难以提高的“瓶颈”性因素,而且直接影响到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寻找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已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现将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措施总结如下。

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竞争力,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提条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进步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和振兴的决定性因素。历史经验表明,农业科技创新和进步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强大动力。从人类农业发展史看,由原始农业、传统农业、近代农业到现代农业,每一个阶段无不以技术变革为动力、以技术进步为标志。

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其对生产力诸要素的物化,使生产力发生质的变化实现的。任何一项技术措施,随着自身的不断改进、创新,其增产效益和作用会不断提高,从而可为农业生产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前景。农业科技成果不仅要解决当前生产中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而且要面向企业,与市场接轨,本着因时、因地、因物制宜的原则,保持无限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竞争力,才能实现快速转化[1]。

2007年吉林市农业科学院在工业用高淀粉玉米的转化应用方面的探索就说明了这一点。众所周知,玉米的粗淀粉平均含量为68.31%,多在60%~72%,其中大于72%的为高淀粉玉米。在用玉米酿造燃料乙醇时,玉米的粗淀粉含量每增加1个百分点,加工企业可纯增收60元/t。吉林市农业科学院多年来一直开展优质、超高产高淀粉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已经选育出的九单57,其淀粉含量高达75%,生育期127 d,一般产量11.5~12.0 t/hm2,肥水条件好的地块可达14.0 t/hm2,2006年曾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九单64淀粉含量74.44%,生育期129 d,一般产量12.0 t/hm2,肥水条件好的地块可达14.0 t/hm2。这2个品种淀粉含量高、品质好、产量高,适合吉林地区种植。而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吉林沱牌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等玉米深加工企业落户吉林市,亟需大量优质工业加工用高淀粉玉米。吉林市农业科学院和吉林市粮食局及以上2家公司达成协议:由农科院为农民提供批发价的优质种肥药,并免费提供配套栽培技术,全程跟踪指导;粮食局与加工企业联合订单以高于普通玉米收购价0.03元/kg的价格收购九单57、九单64。实践证明,合作的四方实现了共赢。

2提高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必要条件

目前,大多数农民文化素质不高,有效接纳农业科技成果的能力差,承担风险能力较弱,导致其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相对不足。要提高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就必须改变这一现状,这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必要条件。

现阶段,我国农村农民的教育必须摆脱城市普通教育模式,从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把提高广大农村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作为主要目标。一方面,要使绝大多数青年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以新型劳动者的姿态投身到农业生产行列;另一方面,要强化农民职业技术培训,传授“一技之长”,使广大农民掌握必要的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掌握致富本领,增强农民采用农业科技成果的积极性。切实改善农业生产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条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的经济实力。同时,对采纳农业科技成果的农民给予适当的风险补助,以减少农民的后顾之忧。

吉林市农业科学院在这方面做了3件实事,一是发动职工捐书,并用项目经费购买一部分新书,为农民建立“农家书屋”;二是印制《农业实用技术手册》等技术资料,免费发放给农民;三是成立了专家讲师团,把要讲的内容制作成多媒体,做到直观、易懂,在全地区范围内,直接到乡、镇、村、屯,免费为农民讲课,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

3培养一批具有责任心、亲和力强、水平高的科技推广队伍,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

当前,我国农业推广队伍缺乏活力,农业推广队伍人才结构不合理,出现断层,推广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技术推广学科带头人、专家及中壮年技术人员缺乏,而且由于农业推广工作的环境不佳、待遇不高,基层推广部门很难吸引高知识、高学历的人才,后备人才库空虚,不能适应农业推广的长远发展。另外,农业推广人员知识老化、陈旧,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由于缺乏后续教育和培训,面对现代农业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农业推广人员的知识不能及时更新,不能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现阶段亟需培养一批具有责任心、亲和力强、水平高的科技推广队伍,这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

培养措施:一是加快农业推广队伍的人才建设,稳定现有的推广人员。农业推广人员工作、生活环境艰苦,应建立激励机制,切实解决他们普遍关心的工作地位、经济待遇等问题,激发基层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不断充实农业推广队伍。一方面争取吸引各类农业院校愿意从事农业推广工作的人才;另一方面,立足当地实际,选拔优秀农民进行职业培训后充实到推广队伍中。三是持续不断、有计划地对推广人员组织在职教育和培训,促进其知识更新、拓宽知识领域,提高其业务水平。四是建立科学的考核评比机制,实行严格的资格考试制度,提高从事推广工作人员的资格标准;同时,建立科学的业绩考核制度,并视其工作业绩进行相应的奖惩[2]。

4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手段

从推广的角度讲,农业分散经营的特点决定了农业技术推广面广、工作量大,有必要通过示范基地这一有效载体,搭建科技人员与农民直接对话的桥梁,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展示平台。通过现场示范,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吉林地区位于吉林省的中东部,长白山高山带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生态区域复杂,现有耕地面积64万hm2,其中玉米28万hm2,水稻16万hm2,大豆10万hm2,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吉林市农业科学院是地区级公益型科研机构,有一批适区对路的科研成果。2007年在吉林地区建立了20个具有生态区域代表性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手把手、面对面地向农民示范玉米、大豆、水稻新品种、新型种子包衣剂、生物质能源甜高粱、新型水旱田除草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及相关配套技术。与常规种植相比,三大作物增产均达10%以上,节本300元/hm2以上。

科技示范基地以点带面,辐射带动作用显著。2008年将在吉林地区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21.6万hm2,对促进吉林地区粮食稳产、增产,种植业结构调整,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民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5持续且不断增加的资金投入,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保障

目前,我国政府对农业科研的平均投资强度不到发达国家的10%,推广投资强度也仅为发达国家的60%~70%。科研经费普遍不足,而真正投入到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经费更少,致使农业科研机构无力进行成果开发与推广[3]。针对这种情况,在积极申请国家、省、市各级各类项目资金的同时,应从开发创收中提出一部分资金,用于科研及科研成果的推广示范,以确保农业科研和推广有足够的资金,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使之形成良性循环。

6发挥媒体作用,积极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传播媒介宣传新成果、新技术,传播迅速,覆盖面大,对发挥农业科技对农业增产增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吉林市农业科学院为了加大宣传力度,借助吉林市江城日报农民致富专栏、市经济广播电台金土地栏目、市电视台走进乡村农家科技大院等媒体,以及召开现场会等形式,做到常年报上有字、广播有声、电视有影、现场会上有样板,全方位宣传、传播、推广现代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既提高了农民科学种田的水平,又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率[4-5]。

7参考文献

[1] 姚景珍,董哲生,武宗信.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区域农业经济发展[J].农业科技管理,2006(5):21-23.

[2] 刘景梅,邓铭光.建立示范基地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形式之一[J].农业科技管理,2006(1):63-64.

[3] 刘永忠,王根全,李万星,等.从农民对科技接受的心理特点谈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6,25(1):73-75.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范文2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农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030-1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体制基本上形成了以政府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为主,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科协组织等为辅的多元化转化体制,与在这一体制下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有着内在的关系。表现出运行机制为一个综合系统,就有整合、动力、定向、调控和发展功能,这些功能配合的好坏就是运行机制的好坏。目前我国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有以下几种:

1 科研、教学、推广三结合的运行机制

科研、教学、推广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三大支柱。实践表明,科研、教学、推广共同进行技术的开发和推广是一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科研、教学、推广三者互相依赖,互相支持,缺一不可。三者结合基本形式有以下几种:

1.1 以推广项目为粘合剂的合作推广形式

重点推广项目,组织由科研、教学、推广三方单位科技人员构成的协作组来共同进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

1.2 以生产指标为主向的集团承包形式

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生产任务要求,组织由农业院校、科研单位专家教授,基层推广人员、农用物资供应部门、地方行政领导构成的承包集团,联合承包地区各年度的生产任务指标。

1.3 根据生产需要进行联合攻关的形式

针对一些生产上的主要障碍因素,农业推广部门和生产部门根据生产需要邀请科研、教学部门联合攻关。

1.4 推广部门建立技术依托单位的形式

各级推广部门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方式建立以科研、教学部门为技术依托单位的形式,引进人才和技术。

1.5 以聘请顾问为主的技术咨询服务形式

农业推广部门聘请由教学、科研单位专家、教授组成的顾问团,在生产关键阶段进行巡回考察指导和产前、产中、产后的咨询服务,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

2 技、政、物三结合的运行机制

技、政、物三结合是指科技成果转化中,在行政领导的干预,及物资供应部门的支持下,实现政、技、物结合,科技与经济相结合向农民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在技、政、物三结合中,领导是关键,专业技术人员是核心,物资供应是保证。技、政、物三者有效结合将有利于农业技术推广各项措施的落实,有利于各级政府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掌控,有利于促进其他部门支持农业生产,有利于发挥农业推广、科研、教学部门在技术上的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有利于推动农业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有利于有偿服务的奖惩兑现。

3 政府、专业机构、民办机构三结合的运行机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村经济向着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农业推广工作一方面沿用从中央到地方到农民的纵向农业推广体系,另一方面又注重加强横向联合,农民技术协会等民办机构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以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专业机构为技术依托,农民成为推广的积极参与者,形成了政府、专业机构和民办机构三结合的运行机制。例如,湖南阮江县自1982年首创8个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以来,到1992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发展会员450万人,涉及种植、养殖、乡镇企业、服务行业等140个专业门类。这些民办的专业协会上挂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下联千家万户,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逐步走农工贸一体化道路,形成农科教相结和的技术经济实体,成为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畅通渠道,对加速科技成果在农村中普及推广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目前我国各地兴起的民办机构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3.1 单一的技术服务型

又称为技术协作开发型。它是纯粹以技术交流为宗旨,开发某一专向产业技术。如食用菌种植、庭院立体经济、养猪、养鸡、养羊等。通过会员交流技术环节,开展技术服务,提高商品质量,取得较好的效益。

3.2 专业技术经济实体

专业户在自愿互利基础上,采用投资、集资等方式兴办技术经济实体,实行生产管理、经营一条龙,形成技术经济联合体或技术服务公司。这种形式既管生产技术、人才培训、技术交流,又管物资供应和产品销售,为农民提供系列化服务。

3.3 商业、企业化经济联合实体型

专业户与专业技术联合体的发展,使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开始了有组织的联合经营活动,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逐步实现产业化经营。例如,优质面包专用小麦生产与食品厂联系起来,农民在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中,参与加工和流通,得到配套服务,促进农业实现高产、优质、高效。

4 经营咨询、技术推广、经营服务三结合的运行机制

农业技术推广、经营咨询、经营服务相结合,为农民提供配套的综合服务,这是我国农业推广体制改革中出现的一件新生事物,在推动科学技术的传播和农村商品生产发展中已经发挥了重大作用。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这一新生事物的内容需要不断完善,使农业推广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经营咨询是指推广人员或专家向生产单位或农民提供咨询服务,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类问题。经营服务是指推广部门在做好技术推广工作的同时开办经营性实体,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系列化配套服务。经营咨询、技术推广、经营服务相结合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实现服务内容综合化,推广、经营一体化,技术与物资配套规范化,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系列化。

参考文献

[1] 张雨.适合农户需求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J].广东农业科学.2006(8):5-7.

[2] 侯胜鹏.农业技术推广的进展研究[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57-59.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范文3

关键词: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对策;武汉市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05-0986-03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05.050

Research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f Wuhan

ZHAO Li-hua,LI Bao-xi,ZHOU Qi,ZHANG Ping-xiang,XIA Juan

(Wuh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Wuhan 430065,China)

Abstract: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s a key problem in supporting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but the present transformation rate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Wuhan is generally lower and not sufficient to meet requirement of market. Through summarizing the causes of low transformation rate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Wuhan and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from transformation of domestic and abroa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improving the transformation rate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were proposed from motivating the main body, integrating into the technology exchange market, implementing the achievements assessment.

Key words: modern agricultur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countermeasure; Wuhan city

高水平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发展高水平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武汉市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应着重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目前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多关注科研学术研究,缺乏商业运作的意识和途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普遍不高。在这一大趋势下,武汉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也难以回避。另一方面,市场对科学技术的需求旺盛,但缺少与高校、科研院所对接的契机,市场化需求得不到满足。

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201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做出部署。与之前修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制定《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这“两部曲”不同,这次是部署实施一批有针对性的举措和具体任务[1]。《方案》可视为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第三部曲”,与前“两部曲”一脉相承,目的是将已经出台的法律规定抓实、落地、生根。武汉市紧跟国家政策,高度重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不仅强化了农业科技力量,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也做出了不懈努力,但收效甚微。

1 武汉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据统计,截至2016年,武汉市有20个(农业类)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武汉市各行业合计154个),9个(农业类)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市各行业合计27个),1个(农业类)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武汉市各行业合计7家);38个(农业类)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市各行业合计167个),12个(农业类)省级产业技术战略联盟(武汉市各行业合计31家);35个(农业类)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市各行业合计114个),6个(农业类)武汉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武汉市各行业合计23家),36个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在2015年26项武汉地区获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录中,主持或参与农业类项目4项。

2015年《武汉市知识产权促进和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对知识产权促进与激励、保护与管理、职务知识产权的处置及侵犯知识产权的法律责任等做出详细规定,《条例》的实施对加强武汉市知识产权工作具有重要意义。2015年,武汉市组织实施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40项,计划下达经费5 720万元,其中当年下达4 576万元,现代农业专项共安排项目11项,年度经费1 080万元,占总经费的19%,在7大专项中占比最高。为鼓励和扶持农业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武汉市农委、市科技局联合开展组织评选,在全市范围内遴选出了139家2015-2016年度武汉市农业科技型企业,这些企业是武汉市农业科技成果落地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2 武汉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低的成因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经费投入与专利等知识产权产出存在不对等情况;技术转移效率低下。武汉市涉农高校和农业科研院所是农业科技成果产出大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一直是科研界的敏感问题之一,大量“成果”变“陈果”,被锁在“保险柜”无法走向市场,长期困扰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及其科研人员。综合看来,有以下几种原因。

2.1 目标导向存在片面性,评价激励机制不尽合理

目前中国对科技人员的评价激励机制主要依据前期研究成果,并由此给予职称认定,对于成果是否能够转化实践却缺乏足够的重视。许多人申报项目的目的在于评职称和获奖,而非解决某个生产技术问题;课题结项后,大部分项目也甚少有精力进行转化投入,最终被束之高阁。

2.2 法律、法规及政策之间矛盾叠加

按照《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担任领导职务的科技人员获得成果转化奖励成为了可能,但按照相关部门的规定,担任领导职务的科技人员“不得在企业领取薪酬、奖金、津贴等报酬,不得获取股权和其他额外利益”的条文依然有效。法律虽然作了修改,但相关规定不改,高校、科研院所执行起来面临两难境地;《转化法》重新修订之后,科技成果的处置、收益和管理权“三权”下放到了高校和科研院所,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少高校和科研院所管理者还是会束手束脚,因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及相关税务政策尚未进行相应调整,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考评办法依然存在,科研人员从成果转移转化中获得的收益不高,却承担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硬性任务,稍有不慎甚至会陷入牢狱之灾[2]。“头重脚轻”的“指挥棒”,科技成果转化执行难,让大量科技成果难以走出实验室。

2.3 成果转化落地主体难以承接转化成果

作为科技成果落地载体的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大多处在价值链的中低端,存在着跟踪模仿的路径惯性,生产靠的是仿制和粗加工,流动资金紧张,购买专利和改造生产线能力偏弱;作为转移转化桥梁的中介机构,服务能力普遍不强,存在“连而不通”的路径惯性。这就让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出现了“空白地带”。

3 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

美国在《史蒂文森-威德勒技术创新法》中规定,凡是年预算在2 000万美元以上的联邦实验室,必须设立专门研究和技术应用办公室,从事研发成果的技术转移;日本《关于促进大学等技术成果向民间事业者转让法》规定,政府所属大学具有推动技术转移的义务。这就让科研和转化成为了一个整体;法国在《技术创新与研究法》中对政府科研资源和经费配置、公共研究机构与企业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研发直接面向市场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使创新和发展首尾相连。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通过与企业共建研究中心,把企业搬进研究所、把研究所建在企业,拆除围墙,开放办所,让企业和技术团队成为创新主体,紧跟市场需求,快速实现产业化,鼓励“高大上”的成果主动“接地气”。同时,研究所一直坚持“孵化”企业但不“办”企业、参股而不控股的原则,把责、权、利捆绑在一起,让创新创业的种子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成长。

中国科学院重庆研究院通过改变人员结构,使产业结构更好转型。首先,鼓励在职科技人员走向市场,着力打造研究和产业两支队伍,在科研战线和经济战线并肩作战,并为科研人员搭建了风险共担的创新创业平台。对于那些申请留职创业或离职创业的科研人员,只要符合成果转化范围的,同等享有参加职称评聘、岗位等级晋升、按年度调整薪级工资的权利,而且三年内可要求返回该院工作,按照不低于原职级、薪酬的原则重新聘用。其次,在人才引进方面,中国科学院重庆研究院敞开大门,创新用人。成果产业化需要市场、生产管理、社会资本、政策环境等诸多要素介入,采用全员聘用、双跨聘用和留职离职创业三种方式,不拘一格使用人才,推动研究院聚集海内外人才建设国家科技的创新中心和创新平台。再次,中国科学院重庆研究院用“股权+现金”的方式进行奖励,技术成果所占股权的50%奖励给成果完成人,成果转化现金收益40%以上奖励给技术团队。除技术团队以外,全院员工还可在一定程度上享受成果转化带来的收益。中国科学院重庆研究院主要采取知识产权入股、员工众筹、团队自筹、整合资源等方式办企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3]。

4 武汉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

4.1 激发创新主体积极性,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基础要素,长期以来产权不明晰、激励不明确是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障碍。为增强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有效供给,一要加快建立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绩效评价和年度报告制度[4],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情况作为对单位考核和支持的重要依据,要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股权激励问题,制定合理的股权分配制度激励科技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二要进一步细化科技人员离岗创业或到企业兼职的规定,在全社会全行业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三要组建技术转移职业群体,技术转移职业群体在全世界范围内尚处于起步阶段,其从业人员分布于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生产性企业、科研机构、律师事务所、证券经营机构等行业内。中国技术成果转移事业尚处于探索阶段,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严重缺乏技术转移专业人员,且没有形成任何激励机制留住人才,要通过制度设计促进技术转移职业群体和共同体的形成。

4.2 融入技术交易市场,实现农业科技成果交易、转化

一要利用湖北省以武汉市为中心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契机,搭建武汉市农业知识产权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农业科技金融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农业技术经济培育中心、农业技术交易网络平台,进一步完善武汉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配套服务功能,强化武汉市农业科技同经济对接、农业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二要组建专业化技术经纪人队伍,专业化技术经纪人队伍是成果的有效“推销员”,将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领军人才纳入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培养计划,推动有条件的高校设立相关课程,培育专业化技术经纪人队伍;三要借鉴国际专利池运营的经验和大型项目知识产权共享的经验,并制定促进国内专利组合或专利池建设的政策,以降低科技成果转化的交易成本,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四要借鉴工业技术研究院的模式,采取高校和研究院出成果、政府出现金共同作为出资形成一个公司制的农业类科学技术研究院,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协同开展合作研发、中试熟化、应用推广及标准制定等。

4.3 落实成果评估问题,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以市场和需求牵引的分类评价体系,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的秘诀之一。科技成果项目出来后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还有科技成果评估难、交易难等问题,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没有科学的定价机制,难以准确评估。由此延伸的还有服务体系建设问题,比如提供精准的高端成果转化服务机构的能力建设等。另外,一些跨地方的资源,由于不开放导致一些服务不能深入进行投入等问题。为此,一要让市场之手进一步活起来,充分运用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新理念新机制,发挥好企业家才能和市场在配置科技创新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5];二要打破“国有资产流失”的锁链,建立科研机构、高校科技成果D移转化绩效评估体系,推动创新资源向创新创业者开放。

参考文献:

[1] 陈 瑜.让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畅通无阻――《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解读[N].科技日报,2016-05-11(1).

[2] 柯保平.科技成果转化这块“骨头”该怎么啃?[N].科技日报,2016-05-12(1).

[3] 丁 佳.主动出击促科技成果“落地开花”――中科院正式启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行动”[N].中国科学报,2016-04-05(1).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范文4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信息服务;服务策略

中图分类号:G358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3月24日

随着广大农民科技意识的逐步增强,为乡村农户提供致富的各类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信息服务应是当今县区图书馆开展科技信息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党的十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而加快和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并让广大农民所掌握是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基石。为此,县区图书馆开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信息服务工作,可以说是直接有效地架起了农业科研项目研究者与成果转化的推广应用者之间的桥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信息服务是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扩大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之一。就现代县区图书馆服务功能的深化与转变,如何配合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部门,将众多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信息服务到农村中去,是我们要在逐步的深入农村的信息服务工作中进行不断摸索的问题。

一、现代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信息的需求分析

随着中央对农业发展建设的重视,全国农业科研部门取得了许多改进和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的科研成果,如果能及时有效地将它们推广应用到农业农村的生产,那一定会大幅度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但现今受各种条件限制,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并不尽如人意。我们认真对多年来在农村开展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工作的实践分析得知,目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之所以缓慢,除成果理论与实践应用基础有差异以外,更重要的是没有找到使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项目与农民的接受能力相匹配的结合点。我们要牢记凡是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只有让乡村农户所吸纳方可得到实施,才能收获到令人满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此,农业科研成果转化项目的选择也就是农民对成果的需求兴趣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关键。一般说来,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技术信息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热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信息。在多年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工作中,我们把能让农户接受比较快的,其推广实施操作技术便于掌握而且农户也极为愿意接纳的那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信息称之为热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信息,把农民对这类转化成果技术信息的需求称之为热型成果转化信息需求。由于热型成果的转化信息一般属静实状态,使用操作简便,全然不用增加活劳动投入,便可展现突破性的科技致富特点,增产效果十分明显,所以深受农村农户的欢迎。例如,我们针对鞍山一些地区辽河与太子河流域河滩沙土地居多,受辽河与太子河流域地质构造影响,每年种植的粮食作物未等到成熟季节,就会遭到雨水的侵袭,年底收获甚少的情况,经过认真研究和搜索其他省市在解决河滩沙土地种植方面的科研成果,我们慎重地将宁夏农业科技研究所研究实验成功的河滩地改良西瓜品种种植的成果转化技术信息提供给他们,并借助于当地农业技术推广站指导农民实施。结果当年未等雨季到来就获得了大丰收,每亩地增收约2,000元,比往年种植粮食作物每亩增收1,000多元,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都非常好。紧接着第二年,我们又将此项转化成果技术信息推广应用到全部辽河与太子河流域河滩地的乡村农户,为农村农民增产增收发挥了极大作用。

(二)温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信息。有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信息对农民而言有一定的应用实施兴趣,但这种成果转化技术信息让农民感到见效不快,而且应用实施需要向农民进行具有真实见效的示范展示和深入浅出的反复宣传,我们将这类成果转化技术信息称其为温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信息,把农民对这类转化成果技术信息的需求称之为温型成果转化信息需求。温性成果转化技术信息常常含有一定难度的关键性技术内容,一旦推广实施增产效果显著,适应面也较广。然而,需要解决实施过程中的技术难度,应用设施的配套提供,并且要解决活劳动投入的增加问题。例如,地膜覆盖技术虽在全国已推广应用种植40多种农作物,但在有些地区,由于农民感到对地膜覆盖的关键性技术不易掌握,又怕由此所投入的资金不见效果,所以农民对温性成果转化技术信息的需求较热性成果转化技术信息的需求不够迫切。为此,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信息应用条件的改善和对农民接受能力的扶持,并加强服务的技术手段,将“温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信息”变为“热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信息”,应是我们现代县区图书馆信息服务所要做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三)冷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信息。有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信息对农民而言兴趣淡漠,很难接受或者是不接受,我们将这类成果转化技术信息称其为冷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信息。这些农业科技的转化成果信息,绝大部分是修补、重组、相互移植和复制原有的常规技术和地域间的品种物化,科技改良和简易农业生产过程的新技术含量较少,农民应用后虽能取得一定的增产效果,但费时、费工、费力,因此农民对这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信息的需求较为冷淡。

二、沟通深层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信息推广服务的渠道

在现今全国农业建设大发展的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利用已有的农业科技成果为农业建设服务,为农民持续增产增收服务,这不仅是政府和科技部门的大事,也是我们科技信息服务部门为壮大农业生产要做的重要工作。为此,这就要求我们县区图书馆的科技信息服务工作要根据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信息的需求状况,联结地区科技推广部门,充分利用自己的科研和信息资源优势,在众多的农业科技成果中寻求并积极推广那些“热型成果”转化技术信息;认真分析研究探索将那些“温型成果”转化技术信息提升为“热型成果”转化技术信息的服务渠道。

(一)构建农技推广部门为主导型的成果转化技术信息服务模式。该种服务模式的基本构成是 “农科部门+农技推广部门+农技成果转化技术信息服务部门(主要是县区图书馆)+乡村农户”的信息服务模式,这种成果转化技术信息服务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县区各级农业科研、技术推广站等在推广农业技术方面的独特优势和县区图书馆的科技信息创新与技术信息筛选及培训优势,使最新的适宜于农民采用的“热型成果”转化技术信息能够直接应用到乡村农户的农业生产,并很快让农户得以熟悉掌握。例如,关于稻田杂交水稻新成果信息技术的推广,我们(科技信息提供部门)与辽宁省农业技术研究所(农科部门)鞍山市千山区农技推广站(推广机构),并在千山区政府的支持(农户部门)下,选择了鞍山市千山区宋三台乡李性农户(具体农户)中实施了5亩地的各种杂交水稻成果转化技术的示范推广基地,由省农业技术研究所和我们负责最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技术信息的提供,千山区农技推广站负责具体技术的实施指导,宋三台乡则负责组织插种,农户在所提供的技术信息指导下负责田间科学管理。在该基地实施与各项田间科学管理期间,千山区政府在不同的阶段与农季组织各乡干部与广大农民进行考察观摩,开展技术培训、现场仿效等方式,逐步让更多的农户所接受,从而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信息得到顺利推广,让县区图书馆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工作深入农户的心中。

(二)培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示范户,搭建区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平台。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战场是在基层乡村,成果推广转化的关键环节是农民的欣然接受。而这一切的达成主要是取决于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与经济承受力。为此,我们农业科技信息服务部门(主要是各类科技信息机构、县区图书馆的信息服务部门)应大力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1、大力扶植培养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的示范农户。在某一乡村,借助当地农技推广站的帮助,确定了某一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后,根据转化项目的各种条件要求,选择那些拥有一定资金、科技应用意识和接受能力比较强的群体作为扶植与培养的示范农户,联结当地农技推广站(所)对这些乡村农户实施成果转化应用的重点服务工作,经常性不定期地向这些农户提供那些科技含量高、收益快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信息。帮助或者说是先行一步让这些农户熟悉掌握转化的成果信息并尝到甜头。然后,将他们的应用效果不断向本区域其他农户宣传示范。成功一项推广一项,形成成果转化技术信息服务的接力赛。同时,在此基础上,时刻注重通过试种农户兴趣的不断浓厚,开展实现“温型成果”转化技术信息服务向“热型成果”转化技术信息服务工作发展。

2、发挥县区图书馆的优势,着力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一个时期以来,通过国家和各级政府的不断努力,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养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尽管如此,随着农业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农民的科技素养依然是阻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大问题。因此,作为科技信息服务者,特别是作为最有资格与农民经常接触的县区图书馆的科技信息服务部门,要充分发挥和利用自身普及与提高民众文化知识水平的功能优势,与农科教等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一道,大力实施提高乡村农户科技意识与科技应用能力等方面的培训,着力提高农户的科技素质,培养农户接受新技术、新成果的能力和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广度、深度和速度的能力。我们县区图书馆要采取到农村农户举办短期班培训、专题技术讲座、实地传授技术和技术咨询等方式,对农民进行科技意识与科技实施能力相结合的教育与培训,让这些农户成为一支现代农业科技兴农的坚强主力军。

(三)搭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信息化绿色通道和网络平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信息化将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渗透到了农民的生产、经营、消费、乃至学习等各个环节,使农户明显看到了其生产效率和生活水平在不断地大幅提高。农业建设市场的灵魂是信息,当今农村建设这个市场是由信息的引导而不断发展的。在全国数以千万计农户为主体的农业生产市场,必须要尽快适应国内国际统一的大市场的发展规律的要求,急迫构建较成熟的市场信息传播机制来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铺路并形成绿色通道。

在大数据背景下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工作的开展,使现代互联网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成为了支撑农业科技发展的直接产物和坚强基石,成为了牵动农业建设发展的一个极为活跃的手段因素。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曾提出:农业革命的基础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突破进展及其在农业领域的成功运用。因此,搭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信息的网络平台,对于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应用推广,培育农村农户实施更新的农业科技转化成果有着积极和明显的引导作用。而这一信息网络平台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一方面它可以不断地收集、整理并研究筛选各类“热型成果”的农业技术信息;另一方面它又可以利用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将筛选的各类“热型成果”农业技术信息快速直接地传播到农户手中,指导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四)协调各级政府采用干预手段来扶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信息的推广应用。面对我国农村农户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意识较低,在未眼见具有实效的情况下,对农业科技新成果的接受较慢,再加之所提供的农业科技成果大多是“温型成果”和“冷型成果”的情况下,我们作为科技信息服务部门一定要积极主动协调当地各级并首先让他们了解实施新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信息的效益,以及可以实施的物质条件和所具备的经济基础,帮助他们在科学决策的前提下,采用行政干预手段来扶植农村农户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广应用。例如,我们在千山区农村推广“水稻抛秧”新技术,当地农户就很不愿意接受,他们觉得此项科技成果只是栽植方式的改变,不可能对田间管理和产量带来变化。于是,我们就及时协调千山区政府及所属镇政府,并向他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论证后,他们决定凡是采用“水稻抛秧”新技术的农户,乡政府每亩扶植100元的推广应用风险补贴费。而后,农村农户都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实施应用了这项新技术成果。结果到秋收时每亩水稻照以往增产150~200公斤,第二年政府不用给补贴他们就积极主动采用了“水稻抛秧”这项新技术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少雯.县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

[2]黄琪.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绩效管理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3.

[3]柏清玉.农户对农业技术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D].甘肃农业大学,2013.

[4]梁美萍.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农业生产[J].兰台世界,2008.1.

[5]赵国晶等.科研为先导,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J].云南农业科技,2006.S1.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范文5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涉及科研、教学、生产和涉农企业的多部门、多层次、多主体协同的一项系统工程,工作环节多,受制因素多,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多样性和时效性等特点。从河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实践来看,不论在体制机制、政策扶持,还是环境建设上,都存在不少问题,如成果转化不及时、不充分、成效不明显等问题依然存在,制约了科技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1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衔接还不够紧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需求错位的问题在部分单位仍然存在,导致一部分科研成果不完善、不成熟、不配套、不实用,甚至不可行,转化价值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科研立项机制和科技评价机制与现实科技需求的错位,如农业产业发展需要的是配套集成和熟化的产业化技术,但在立项环节,项目过于散、杂、乱,单项技术多,难以按照产业发展需求实现技术的有机衔接和配套集成。在科技评价机制方面,在注重成果和论文的导向下,科研人员“重研究,轻转化”的倾向依然存在,对创新成果的评价“重专家评价,轻生产检验”,一些成果创新性差、成熟度低,甚至不具有转化的价值;还有些成果仅在部分区域进行了初步示范,成果的稳定性、适应性和大规模、大范围应用的价值未能得到充分检验。

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还不够优目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尤其是对公益性成果尚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宽松的转化环境。一是从事成果转化的科技人员,在政府资金支持、利益回报等方面与科技成果持有者的期望有一定差距,全社会还没形成尊重创新、重视转化的良好氛围,成果研制者本身对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不高,导致不少成果被束之高阁;二是在项目周期设置方面,转化项目支持周期仅有2年,难以满足农业成果转化的实际需要,考核难度也大;三是科技型企业仅仅热衷于能够带来显著经济回报的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对公益性项目转化的积极性不高。

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还不够活目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灵活,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一是农业科技成果的信息传播机制不健全,在成果研制方与农民之间科技成果信息分布极不对称;二是成果的交易评价机制不完善,部分成果不能得到公正、合理的评价和交易,向中介组织和科技企业等转化主体的转让渠道受阻;三是成果收益分配机制不完善,主要是成果研发主体、转化推广主体、使用受益主体在利益分配上经常产生矛盾,协作多赢的格局尚未形成;四是成果的转化推广协作机制不健全,成果转化的成败、规模大小关键取决于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的覆盖面,如何保证成果在广大适宜区都能转化推广应用,在转化推广机制上还需要探索;五是转化风险化解机制缺乏,在成果转化过程中,尚没有形成成果转化的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

4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在动力还不够足目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在动力还不够,一是科技需求拉动力不足。一方面,受当前农业经营体制制约,农户小规模生产经营方式对科技需求欲望不强,并且农户科技需求分散,成果转化推广的周期长、成本高、难度大;另一方面,当前河南农区青壮年知识型农民多进入非农领域,农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持续下将,农业呈现兼业化趋势,导致农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动力不足。二是成果转化的主动力不强。受政策引导,成果创新者和科技工作者在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持、利益诱导和政策扶持下,从事成果转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三是成果转化的助动力有限。虽然涉农部门在有关农业项目投入中都把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作为重点,但只是推动了所需成果技术的定向、定位转化应用,对这些成果向其适宜区的大规模转化的引导推动作用有限。四是推动力不足。河南每年投入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专项资金(包括国家、省、市三级项目)仅有5000万元,每年能够支持的项目百十项左右,不到应支持成果的5%,不到申报支持的20%,与大量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需求差距很大。

二、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思考

1完善支撑政策一是要出台政策,鼓励农业科研、教学单位组织专业队伍转化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并按科技成果性质进行分类转化。对物化能力强的成果,财政、金融、税收、工商等部门应给予政策支持,鼓励科技人员创建公司或与企业联合进行市场化转化;对难以形成商品的种养殖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和农业资源、环境领域等公益性强的农业科技成果,政府要设立专项资金给予稳定支持。二是要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结合,在农业科研立项时,要征求产业部门和农村基层单位的意见,把解决农业生产问题作为重要指标来考量农业科研、教学单位的工作业绩,通过创新管理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三是要加强对农业科技型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的培育和引导,制定优惠政策,使中介组织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农民是现代农业生产的主体,要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使其主动接纳农业新技术、新成果;要积极探索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元化的农村服务机制,形成遍布全国、覆盖农村各行各业的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网络体系。四是设立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及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农村科技培训专项经费,根据科技经费的不同性质,实行分类管理,并根据各省对国家农业贡献大小分配经费。

2优化转化环境一是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制度。从科研立项、过程管理、成果鉴定、成果评审、成果奖励、职称评定等各个环节引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要素,把农业科技成果是否转化作为评价农业科技人员业绩的重要标准和必备条件。二是营造和谐有序、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环境,创造一个既有利于依靠科技推动农业全面发展,又有利于农业科技自身发展的宽松环境。要积极鼓励和支持拥有农业科技成果的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农业企业,开办中介服务组织,领办农村科技专业组织,向农民提供技术、农资、营销、培训等多种服务;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农业科技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技术协会,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多样化的合格主体。三是培育农业科技成果的供求环境。要改变目前农业科研与成果转化环节分离、目标不衔接的状况,农业科研工作必须以成果能够实现转化应用为最终目标,对应用性技术成果的奖励应以转化成效为主要标准;通过土地流转和合作组织建设,把分散的科技需求集合成统一的规模化需求,并通过技术培训引导农民把潜在技术需求转变为有效技术需求,增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拉动力。四是营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舆论环境,加大对现有技术成果的宣传和示范,实现技术需求和技术供给的有效对接,快速实现成果转化。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范文6

大体上农业科技成果的组成有三种,分别是开发研究、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虽然在形态上这三种研究成果各有特点,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和难度也各不同,不过这三种成果在转换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中拥有着相同的特征。

1.1转化时间长周期性农业科技成果的形成需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大致需经历几个阶段,农业科技项目的形成与提出;确定研究方案并进行试验探讨;对研究结果成果进行评价与证实;对农业科技成果可行性进行普及、推广和应用。国内外的实践证明,整个成果转化的完成时间,即从思想的提出到成果的应用,大致需要几年乃至几十年以上。

1.2转化过程复杂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受到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条件的约束。这种转化涉及到的要素、环节、过程较多并且复杂,不仅需要在社会多个部门和机构的参与、配合以及多种相关技术的协作,而且需经过不断完善和健全以及艰苦奋斗才能得以执行。

1.3转化环境选择性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要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其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在实验室或者试验田中所做的实验并不能很好的与真实的各种实际自然环境相匹配,所以这种实验所取得的成果应用有局限性。第二,农业生产很容易受到气候、地理环境的影响,这样不同的农业生产地区所进行的生产过程也不同,每一项农业科技成果不可能都具有普遍性。第三,我国农民所具有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但是农业科技成果大部分的对象仍旧是农民。所以,要对于不同文化水平的农民要选择不同水平的农业科技成果。

1.4转化效用迟延性所谓的转化效用迟延性即农业科技成果所产生效果的在时间上就会存在一定的延迟性。因此,对于某些农业科技成果在应用于生产过程中,能否给农民或农业企业带来预期效益是不确定的。如农田改造,农业生态保护等技术是综合技术的组成部分,这些农业技术成果在宣传推广的数年之后才可以逐步发挥其作用。部分农业科技成果不能即时发挥其效用。

2制约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

我们可以主要抓住动力机制、学习机制、约束机制三方面来剖析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具体说来,动力机制主要由文化修养,技术改革与转变,人才引入和发展这三部分组成;学习机制主要指提供适宜的学习氛围展开良性竞争,确立学习小组和建立学习平台;约束机制的主要任务就是确保前两种机制的有效展开。但是这些机制的培育,还需要考虑包含供给、需求、资金和管理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2.1供给因素当前,从供给层面分析,农业科研选题与生产结合不紧密、农业科技成果结构失衡、农业科技成果质量不高等影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在科研选题与生产结合方面,两者结合不紧密,偏离市场需求,国家重点科技计划选题过大,层次比较多,和生产需求不能有效连接。归根究底是目前全球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方向是各大农业学科互相交叉,进而产生不同的分支学科。但是对于农业产业化问题的研究却逐渐变得十分综合,这样两者就产生了矛盾和冲突,这就需要选题立项与生产和市场结合起来。而农业科技成果结构不够合理也是制约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另一个原因。根据农业部关于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的调查显示,在2006~2009年间,获奖成果诸多,总共有270项,不过行业内的成果存在着不协调的问题,有着产前、产后出现的成果比较少,产中成果比较多的实际问题。数量多虽然是我国目前农业科技成果的特点,但是成果的质量却比较差,单项成果虽然偏多,但可以转换成现实生产力、综合配套的成果不足,一般性成果偏多而突破性成果却偏少,导致不能满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2.2需求因素在这方面,生产规模小、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等是主要原因。众所周知,我国总体资源丰富,但人均资源很少,相比而言农村人口多,人均耕地占有量少,现代农民大多是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单位,难于集中到一块形成一个整体,过于分散,生产规模都比较小,不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而且农民拥有较低的科学文化素质,同时会阻碍消化和吸收农业科技成果的进程。国家统计局2010年数据显示,我国农民当中的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近6.0%,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16.7%。另外,我国农民先进技术培训还很落后,劳动力中很少接受过这种培训的,即使有一些具有一定知识储备的青年农民,他们大多到大城市发展了,留在在家的很少。这些剩余在农村的农民,凭借着自身的文化水平是很难能有效利用农业科技成果的,使得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更显不足。

2.3资金因素长期以来,政府是唯一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投资商”,致使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资金投入存在单一的现象。根据农业部调查资料显示,2007年在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全部由财政补助的占86.4%,自给自足的占4.7%,差额补助的占8.9%。县以下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全部由财政补助的占69.8%,自给自足的占12.9%,差额补助的占17.4%。仅13.5%的县以下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享受了财政补助。在财政全额补助的机构中,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均由财政拨款的仅占36.8%,只保证人员经费的占50%。从以上不难看出,国家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资金投入不但单一而且还严重短缺,这将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待遇不高、手段落后、工作环境差等现象,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

2.4管理因素管理手段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时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它包括了信息的传播、制度的调整以及体系的推广等。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不均衡,推广队伍总体水平偏低,专业知识素养不到位,科技创新不足。这无疑阻碍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不利于引导农民把先进技术引入市场,这同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不适应。这就亟需政府及相关部门建立在高校、企业及科研院所之间相结合的科研机构、开发农业成果转化体系,真正达到从管理层面来加快我们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3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模式

总体来说,应该从农业科技成果的供给与需求方面、相应体制的完善程度和资金投入情况等方面,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发展,从整体出发研究出切实可行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基本模式有四种,分别是中介组织带动型、市场机制主导型、政府主导型、科研教育主体型四种类型。

3.1政府主导型政府主导型是指利用政府设立以农业发展和技术推广为主体的科技推广机构,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发展。它具有政府主导、服务对象广泛、具有社会公益性等基本特征,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主导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主要是以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成果为主体,从事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服务工作,这种模式能够跨越多个部门,结合多种学科进行联合开发应用,其方向具有针对性,研发成果具有创新性,并能够对研究成果进行及时追踪、开发直至新产品的形成、应用、推广,从而在根本上促进农业科技的稳定发展。

3.2市场机制主导型市场机制主导型是指以农业企业为主体,将涉及到农业的科研机构或企业集团的农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试验基地中应用到农田中。这里所指的涉农企业或机构主要是指龙头企业,与农业相关的跨国企业或组织等,利用这些企业公司进行农业产品或新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推广。这些企业或组织是科学、教育、企业的结合体,他们相互结合、自主经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追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采用最先进的农产品生产技术,建立稳定的农副产品原料供应基地。科技成果的供需双方通过企业进行合作交流。一方面,科研机构为企业提供农业科技成果,企业进行试验并推广,另一方面,企业将农业科技成果提供给农业生产者,并提供相关服务,进而提高市场占有率,促进农业企业发展。

3.3科研教育主体型科研教育主体型是指国家、省级科研机构和部分高等院校针对部分地区的农业需求,承担起国家或地区的重点难题,组织相关科研单位以科研教育为主体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它通过实验基点、基地,对农业科技成果进行试验、应用和推广,进而取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科研教育主体型转化模式采用试验、应用、推广的方式将农业科技成果的新技术介绍给广大农业生产者,从而实现大面积的种植,使农业科技成果对农业的发展起到最大限度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它为农业生产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它为各级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更多地理论依据,为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研究、发展以及转化提供了交流平台。

3.4中介组织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是通过合作社、技术协会等推广单位和中介组织起到的带头作用,对农业产品进行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一体化经营模式,促进农业进一步提高生产水平的产业化结构模式。利用中介组织当中的一体化经营模式,能够让农产业进一步实现跨地区联合的目标,扩大营销宣传的规模,进而增加市场比重。总体来说,以“协会农户”和“合作社农户”为主要转化模式就是所谓的中介组织带动型的农业技术成果转换模式。显而易见,由于中介机构的介入,中介组织带动型转化模式具有分工明确的特点,具体表现在科研机构专门从事农业科技成果的研究,农业生产者专门从事农业生产,两者相互配合,提高效率。总体来说,中介机构通过其完善的推广体系,在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的同时,将收集到的农业科技信息反馈给农业科研机构,为农业科研机构进行农业科研提供科学依据。

4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

从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来看,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在于应用农业生物技术,重点推广优良品种以及实用技术,基于此提出迅速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过渡转化的对策建议。

4.1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为科技成果技术转化建立立法保障。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中,政府要做好宏观管理工作,制定促进产业的优惠措施与方针政策,并把政策优惠落实在技术咨询、创新、研发、服务等相关活动中,详细的制定并颁布关于发展农业产业和科学技术的一系列法律及其法规条例,重点完善并出台农民合作组织、科技方面的中介、风险投资和科研成果评估、知识产权方面政策法规,将科研成果转化率提升到最大值,增加科技对生产力和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

4.2拓宽农业科技成果技术转化的支持资金渠道。完善的资金筹措机制对于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取得资金支持有着重大的保障作用。一方面,提高政府的资金投入,国家相关部门要特意对农业进行资金拨款。另一方面,激励企业的资金投入,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企业应增强自筹资金的能力和权限,发挥科技成果转移中的优势,多渠道找寻发展的各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