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急救技能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急救技能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急救技能培训

社区急救技能培训范文1

【关键词】模拟教学法;急救;全科医师

【中图分类号】R4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806―02

急救技术是一项实用性很强的临床技能,是全科医师需要掌握的重要基本技能之一。医学模拟教学法是利用各种模拟手段再现临床医学场景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手段,在临床技能培训中优势突出[1]。本研究旨在分析该教学培训模式在全科医师转岗急救技能培训中的应用和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校2012年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学员64名,年龄在25~45岁,男性36名,女性28名。将64名全科医师培训学员随机分为两组,模拟教学组(S组,n=32);传统教学组(C组,n=32)。两组学员的教学均由麻醉学急救培训教师完成,两组教师针对两组学员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培训内容间无差异。

1.2 实施方法

模拟教学组(S组)采用模拟场景教学法进行培训,将模拟教学组的32人随机分为4个急救小组,每组8人。学员先进行心肺复苏急救技能的理论、操作流程和要领的详细讲解,讲解完成后观摩心肺复苏的教学录像,教学录像观看完成后进入医学模拟场景教学阶段。复苏操作在多功能模拟系统上进行,模拟内容包括心跳骤停的判断、心肺复苏急救,在模拟急救中,1组练习时另3组成员在旁观摩,急救中及结束后培训老师对每组成员的不足之处进行指导和总结。

传统教学组(C组)采用传统讲授及练习的教学方式,先进行心肺复苏急救技能的理论、操作要领的详细讲解,讲解完成后观摩心肺复苏教学录像,以上内容与模拟教学组相同,最后在多功能模型上进行心肺复苏的操作练习。

1.3 培训效果评定

培训成绩:以理论和操作考核的方式进行,理论考核在开始培训前、技能操作培训前、技能操作培训后进行考核,每次考核内容相同。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考核,每项50分,满分共100分。培训效果:在培训结束后由学员按照授课满意度评定、激发学习兴趣、同学间协作能力、应急反应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基本操作能力6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 满分60分,每项10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以P

2 结果

模拟教学组(S组)与传统教学组(C组)的考核成绩情况:培训开始前S组(54.16±3.11)与C组(52.24±3.62)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结束后S组(91.14±8.33)成绩高于C组(78.45±7.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我国全科医学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全国的全科医师普遍学历偏低,理论与临床技能欠全面,其数量和质量均急待提高[2]。实施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是建立全科医学教育体系的核心,是培养全科医师,提高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水平的重要措施和主要途径。尤其心肺复苏急救技术对于挽救社区心跳骤停病人的生命意义非凡[3]。而急救技术是一项强调理论与操作能力相互结合并综合运用的技能,对医师的急救意识和反应能力要求较高。而全科医师学员在急救技术方面接触较少,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培训方法往往收效甚微。

本研究的模拟场景教学组采用模拟教学培训法,预设病人心肺骤停的急救场景,学员模拟扮演各个角色,进行技能训练,积极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和动手能力使学员身临其境,通过反复演练,主动参与,增强教与学的互动性,充分发挥学员各种潜能,尤其适用于全科医师转岗培训的技能培训课程。本项研究中,在经过相同的理论讲解后,模拟教学组和传统教学组的学员对于心肺复苏理论知识和技能都有一定程度的掌握。而经过实践操作训练后,采用模拟场景培训学员成绩升高更明显,且在培训效果的问卷评分上也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组,这说明该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全科医师培训学员对理论知识和急救技能的掌握。

综上,模拟场景教学在全科医师的急救技术培训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提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满意度,有利于学员的理论知识掌握和动手能力提高。在其他全科医师基本临床技能培训中也可考虑采用模拟场景的医学培训方法。

参考文献:

[1] Issenberg SB, McGaghie WC, Petrusa ER, Lee Gordon D, Scalese RJ. Features and uses of high-fidelity medical simulations that lead to effective learning: a BEME systematic review [J]. Med Teach 2005; 27: 10-28.

社区急救技能培训范文2

1.加强领导,统筹安排全民急救知识培训。建议政府把开展全民急救知识普及教育,列入科普工作计划,将提高自救互助能力的普及率作为工作重点来抓。政府有关部门明确职责,科技部门制定详细方案,教育部门把急救知识编入教材,卫生部门提供师资力量和组织培训,新闻媒体负责宣传报道,财政部门安排资金等。通过各部门通力合作,共同推进急救知识普及教育。

2.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急救意识。充分利用政府网站和电视、报纸等媒体,对社会公众开展广泛的急救常识宣传,指导群众以科学态度对待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和日常疾病中的紧急情况,提高民众的自我急救意识和能力。

3.统筹协调,发挥部门合力,实现规模化培训。利用乡、社区急救资源,发挥医药人员的优势,在全省范围内实施急救知识“进机关、进社区、进乡村”活动,通过广泛开展群众性急救知R宣传培训工作,使广大群众了解急救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能及时实施急救行动,营造“人人关心急救、人人懂得急救、人人参与急救”的新局面。建议教育、住建、交通、文化、卫生、旅游、电力、矿山等相关部门,将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列入职业培训内容,并将此项工作作为相关部门目标考核内容之一,提高对应急救护工作的思想认识。

4.建立和培养热心于急救知识和技能普及工作的志愿者队伍。确定重点培训对象警察、列车员、船员、消防员、教师、出租车司机、民航宾馆服务人员等。由于上述人员遇到突发危重伤病员的机会较多,所以对此人群重点实施基础救护培训。同时以社区为依托,建立“第一救助人”培训制度,把普及和宣传急救常识作为社区的一项日常工作。依据国际公认的基本培训纲要和2005年最新国际指南,着重普及群众性自救互救知识与现场急救基本技能,徒手心肺复苏的ABC操作方法、外伤现场急救四大基本技术,以及家庭常见急症的应急处理等。

5.学校开设急救课。加强对大、中小学生进行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根据青少年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和法律行为能力,建立和完善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课程体系,课程的内容主要涉及急救常识、简单伤口处理、校园急症救护、校园意外伤害救护、创伤救护、心肺复苏和灾害与突发事件逃生避险等。

6.加大应急救护培训经费投入力度。建议政府将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纳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范围,以支持和保障应急救护培训的可持续发展。

社区急救技能培训范文3

【摘要】  目的:了解乡村人群心肺复苏(cpr)知识的的现状,探讨推广普及2005年新的cpr知识在院前急救的最佳模式。方法:采用笔试与模型操作对33位乡村医务人员进行调查。结果:“第一目击者”实施院前正确cpr急救率为零。结论:乡村医务人员是广大乡村人群院前急救的首要培训对象,要在全民普及cpr知识,就必须首先培训乡村医务人员。

【关键词】  心肺复苏术;乡村;医务人员;数据收集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knowledge popularization in rural medical staff, and to explore the best way to popularize new cpr knowledge in 2005. methods: investigated 33 rural doctors by written exam and model test. results: the success rate of prehospital cpr performed by the first witness was zero. conclusion: rural medical staffs are the foremost object of prehospital cpr training. so the first mission is training for rural medical staff to popularize cpr knowledge.

    [key words] cpr; rural; medical staff; data collection

    2007年3月15日,作者组织对石角镇内33位乡村医务人员的cpr知识进行笔试、模型操作及实际工作相结合形式进行调查,旨在了解乡村医务人员的cpr知识掌握情况。为乡村医务人员进行cpr知识与技术技能的培训提供依据。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为乡村医务人员共计33人,其中大专文化2人,中专文化28人,初中文化3人。年龄28~60岁,男性28人,女性5人,取得执业医师资格2人,执业助理医师资格31人。

    1.2  调查方法

    采用cpr理论笔试、模型操作及工作调查相结合形式。调查问卷如表1所见内容共12项。参与调查者以无记名方式填卷,当场收回,对问卷采用百分制记分。≥85分为优良;60~84分为及格;≤59分为不及格。模型操作考核方法:每位乡村医务人员进行一次cpr实际操作,由专家监考。工作调查方法:由作者组织人员,对33位乡村医务人员进行提问;提问内容:(1)你对cpr知识掌握程度有多少?(2)近3年来你为多少病人进行过cpr急救?(3)近3年来有多少危重病人及“第一目击者”向你求救?

    2  结果

    2.1  理论考核结果

    参加测试的33名乡村医务人员,最高得分18分,其中0分8人,如表1所示在12项笔试中有8项33人均为零分;连最基本的判断意识、判断呼吸都不会;正确回答按压部位的有22人;在呼救内容上:能够答喊“救命”和打“120”的只有9人;知道cpr的7人;知道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的人为零。在心脏胸外按压频率上有5人回答30~60次/min;1人回答为4次/min,有15人回答不知道。

    2.2  操作考核结果

    能够呼“救命”打“120”的9人,基本正确找出按压部位的10人,按压频率基本合格(80~100次/min)的18人,判断意识;判断呼吸;人工呼吸要求;按压方法; 按压手法;按压通气比例合格为零人。见表1。实际操作结果无一位乡村医务人员能够合格地完成cpr技术操作。

    2.3  工作调查结果

    (1)对cpr知识基本不掌握的33人,有所了解3人。(2)近3年来为病人进行cpr者为零人。(3)近3年来有危重病人向乡村医务人员求救的5人。 统计石角镇2004~2006年3年来院前死亡15例病例中,乡村医务人员到场的有5人,采取打“120”急救的5人,但能够进行cpr急救率为零人。多数急危重病人及第一目击者,都是采取舍近求远的方法进行求救。表1  33名乡村医务人员cpr考核结果

    3  讨论

    3.1  乡村医务人员完全缺乏cpr急救知识

    乡村医务人员往往是最早最快到达急救现场的医务人员,是院前急救的一支重要队伍。但目前这支队伍没有经过专项的院前急救知识培训,连最基本的cpr急救知识也没有掌握;是这支队伍得不到乡村人群的信任原因。在挽救病人生命中要争分夺秒,就必须熟练掌握正确的cpr操作技术,乡村医务人员只有掌握正确熟练的cpr操作技术,才是挽救院前呼吸、心跳骤停病人生命的成功关键。也是提高脑复苏的关键因素[1]。

    3.2  乡村医务人员cpr水平亟待提高

    据有关资料报道,美国接受cpr知识与技能培训的国民达5 000万人(即人口中每4人中有1人)。在英国因cpr知识与技能的普及,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救治时间的延误,已导致生存率接近50%。许多发达国家通过立法将cpr知识与技能培训放入全民教育中进行,并定期进行必要的复训。cpr知识与技能的普及,使这些国家的国民生存能力明显的提高。cpr是临床医学中的基本技能,而从此次对乡村医务人员的调查情况来看,最高得分18分,连最基本的cpr知识均未掌握,更不用说操作技能了。我国有关资料报道在对71名基层医务人员的cpr知识和技能掌握调查项目中,胸外心脏按压技能掌握情况最差[2,3]。这对于乡村医务人员来说是非常的可悲的;对广大的乡村人民群众来说更是可悲的。这表明在我国,人口占多数的基层社区与乡村医务人员在掌握cpr知识与技能是非常的缺乏的,人民群众在突发危及生命安全事件中,在最短最快的时间内得不到有效地施救,是造成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普及对乡村医务人员院前cpr急救知识的培训势在必行。这是保障和挽救人民生命安全的基本要求。

    3.3  全镇普及cpr知识与技能

    在石角镇,因为危重病人的现场目击者均未受过最基本的cpr培训,所以不能在第一现场及第一时间内给病人施救。就是请来最近的乡村医务人员到现场也是束手无策,乡村医务人员是经过医学专业培训的,均未能给病人进行cpr最基本的施救,更何况是未受过医学专业教育的人群呢?据有关报道:有人对社区居民194人进行抽样检查,有98.4%的人均未受过cpr知识的教育培训[4]。因此目前要在全镇普及cpr知识与技能,就必须有计划的首先培训乡村医务人员,乡村医务人员为了更好地搞好乡村卫生工作,就必须要学习,掌握好正确的cpr知识与技能[5]。通过参加短期专项培训,不断提高乡村医务人员cpr知识与技能。然后是对特殊人群公安、交警、老师、政府官员、工人、农民等的培训,最终达到全镇居民普及cpr知识与技能的目的。

    通过对石角镇33位乡村医务人员cpr知识调查结果及相关的资料显示,不仅是在石角镇的乡村,甚至在全国的广大社区城乡结合部及乡村的医务人员均对cpr知识缺乏掌握。因此,笔者认为推广普及2005年新的cpr知识的最佳模式是:“抓重点,以点带面”首先重点培训受过医学专业教育的乡村医务人员,然后是对特殊人群公安、交警、老师、政府官员、工人、农民等的培训,最终达到普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闫凤华,段惠玲.523例患者的院前急救与护理[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8,30(3): 408.

2 刘纯.开展全民急救普及培训是提升院前急救水平的关键[j].青岛医药卫生, 2005,37(2):147

3 王慧娟,王红,杭太香,等.急诊抢救仪器使用安全的管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7,3(5):3537.

社区急救技能培训范文4

救护培训工作方案》有关要求,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目标任务

通过开展应急救护普及培训工作,到2012年年末,全区公安、教育、建筑、旅游、安全监管等行业部门从业人员救护知识普及率不低于35%,取得红十字救护员证人员达到2.5%;2014年年末,普及率不低

于60%,取得红十字救护员证人员达到5%。到2014年末,全区普通市民应急救护知识普及率不低于16%,每100-200人中有1名培训合格的红十字救护员,全区初级卫生救护知识普及率和救护员培训合格率

达到国家标准。

二、培训内容

根据《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培训大纲》规定,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止血、包扎、骨折固定、伤员搬运四项技术,现场心肺复苏、创伤急救基本技术;中毒(化学和食物)、中暑、触电、溺水、烧烫伤、气管

异物阻塞等意外事故及家庭急救紧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公共安全、防灾避险基本知识技能等。

三、工作步骤

全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自2011年4月份开始启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筹备启动阶段(2011年4月—5月)。建立区应急救护培训办公室,召开相关责任单位协调会议,研究部署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各街道、相关责任部门按照培训目标任务制定培训计划,组织参训人

员,安排培训场地,全面启动应急救护培训工作。

(二)深化推进阶段(2011年6月—2013年12月)。优先满足高危行业培训需求,重点在伤害事故易发的公安消防、建筑工程、警务保安、伤害事故易发的企业等行业全面铺开,逐步向大中小学校、街道

社区延伸。

(三)总结评估阶段(2014年末)。检查、评估全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建立健全救护员信息资料数据库,建立长效机制,使救护普及培训工作成为政府倡导、企业需要、群众受惠,社会各界支持的常

态工作。

四、组织领导及职责分工

(一)组织领导

由区红十字会牵头成立区应急救护培训协调办公室,负责指导协调全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

(二)职责分工

区红十字会:负责分解全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年度目标,督促、检查、考核各部门落实职责分工及完成年度目标情况,负责救护员考核、发证工作。

区应急办:负责全区应急救护普及培训的协调工作。

区教体局:负责在中小学及幼儿园师生中开展救护知识普及培训工作,组织学生开展避险逃生演练和自救互救知识技能比赛。

区财政局:负责救护培训经费的保障工作。

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组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的救护培训工作;结合岗前培训、职业资格培训、失业人员培训开展救护知识普及培训工作。

区城管局:负责组织城管系统救护知识培训工作。

区安监局:负责将救护技能培训纳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体系。

区卫生局:负责组织基层医务人员应急救护培训,共同做好社区居民应急及健康保健知识普及培训工作。

区旅游局:结合导游员年审培训工作,负责对导游员进行救护知识培训;协助组织星级饭店等一线员工参加救护知识学习培训。

公安分局:负责组织公安民警救护培训工作。

交警大队:负责组织交通警察、机动车驾驶人员的救护知识培训。

消防大队:负责组织消防人员救护知识培训,配合有关单位做好救护演练。

各街道办事处:负责做好辖区内重点行业、社区居民的救护培训工作。

五、经费保障

为保障全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持续深入开展,培训坚持公益性原则,培训经费由区财政保障,纳入专项经费预算。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是全区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以人为本的民心工程,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以对人民生命

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把应急救护培训工作作为保民生、保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广泛发动,积极推进,抓好落实。

(二)积极协调,加强沟通。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相互协作,对在培训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与区红十字会、区应急办联系沟通,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工作机制,共同推进我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

健康有序发展。

(三)科学指导,加强监督。区红十字会要不断加强对全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的统筹指导,严格按照要求,学计划、材、统一质量标准、统一考核发证;要加大监督力度,定期通报各行业

社区急救技能培训范文5

【摘要】 目的:了解儿童烧伤现场急救现状,探讨相应对策。方法: 对205例来院就诊的小面积烧伤儿童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 烧伤现场>90%家长能够及时将儿童脱离热源,>80%的家长在儿童烧伤后能正确涂抹药膏并及时到医院就诊。注意保护创伤表皮的有65%,但能够正确运用冷疗的家长只有22.16%。烧伤现场急救知识48.48%由医院获得,通过电视报刊、社区宣传、从他人处获得占51.56%。结论: 加强家庭对儿童安全的监护,积极开展医院、社区的健康教育,提高家长对烧伤现场的急救水平,降低家庭意外伤害给儿童带来的损害和痛苦。

【关键词】 烧伤急救 儿童 健康教育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situations of empyrosis field first aid in the children,explore the countermeasures. Method: A survey by questionnaire was conducted among 205 guardians of small area empyrosis children who seeing doctor. Result: At scene of emergency ,>90% guardians could sever children from heater promptly,>80% guardians could painting salve correctly and go to the hospital seeing the doctor . 65% guardians could protect epidermis of wound carefully, but there were only 22.16% guardians who could utilize cool means correctly;48.48% guardians acquired the knowledge of field first aid by the hospital, 51.56% acquired the knowledge from television, journalism,community and another persons. Conclusion: Emphasis guardianship of children's safety in family,develops health education positively in the hospital and community, enhances field first aid level of the guardians, reduce children 's harm and the pain from family accident.

Key words empyrosis field first aid;children;health education

烧(烫)伤是儿童常见的社区意外伤害之一。若现场急救方法得当,可减轻儿童烧伤程度,减轻患儿的痛苦;若现场急救方法不当,常导致烧伤加重,甚至贻误抢救时机。本组对2002年~2007年来我院门诊就诊的205例II~III度小面积烧伤患儿进行烧伤现场急救状况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4年~2007年来我院门诊就诊的烧伤患儿205例,其中女性62例,男性143例;年龄1个月~5岁;烧伤深度II~ III, 烧伤面积<5% ,创面烧伤程度判定采用国际和我国的三度四分法[1]。均为热液烫伤。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进行调查,该问卷参照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烧伤救治实际自行设计,烧伤儿童就诊后逐一发放问卷,由家属或陪同人员填写后收回。共发出问卷205份,收回有效问卷198份,有效回收率96.58% 。

2 结果

表1显示,>90%家长能够及时将儿童脱离热源,>80%的家长在儿童烧伤后能正确涂抹药膏并及时到医院就诊。注意保护创伤表皮的有65%,但能够正确运用冷疗的家长只有22.16%。 表1 烧伤现场急救情况(略)

表2为家长对急救知识的获取方式。表2 家长对烧伤急救知识的获取方式(略)

3 讨论

3.1 健全社区护理,提高社区在儿童意外伤害中的预防和应急作用

烧伤占小儿意外伤害第l位[2],以年幼组最多,多发生在1~3岁的幼儿。幼儿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家庭,而社区由许多个家庭单元组成。应利用社区居民集中居住的特点,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制作实用高效的健康教育资料,进行烧伤急救宣传及技能培训,完善社区护理。协助社区管理者,积极开展儿童意外伤害的健康教育活动;进行社区管理工作人员的急救技能培训,加强社区内巡视,积极帮助受到意外伤害的儿童家属,缩短受伤儿童的就医时间。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人们喜闻乐见的传播途径,加强健康信息的传播,提高人们的烧伤认知水平,正确进行现场急救,降低烧伤意外给儿童带来的伤害和痛苦。

3.2 加强家长健康教育,提高对幼儿安全的防范意识,学习烧伤急救知识

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弱,好奇心重,容易在家庭中接触到热源。在烧伤原因中以热水、热饭菜汤烫伤最为多见,占70.2%[3]。加之其皮肤细嫩,表皮和真皮都较薄,在同样热力作用下,较成年人烧伤程度重[4]。表1显示,不正确的脱离热源>9%,而这种状况一般都是儿童在失去大人的监控后发生,尤其是3岁以内的幼儿,由于其无自我保护及自理能力,接触热源时间越长,损害越大。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加强培养儿童的安全意识,生活常识等,让孩子对危险有一定的认识,积极主动回避危险;教育保姆和老人,提高安全意识,让儿童避开危险的地方,放置好易被幼儿接触的热源,对幼儿正确地监管和带养。只有22.16%的家长在儿童烫伤后,能正确地应用冷疗法。而这种方法可减轻患儿的痛苦,减少损伤。因此家长应有意识地从正确的途径获取烧伤急救知识,即使遇到危险,也能运用正确的急救方法将危害降至最小。

3.3 宣传正确的烧伤现场急救方法及伤后社区护理指导

表2显示,正确的急救方法主要由医院获得。因此医院应充分发挥职能,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具体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①患儿来院就诊时,先给予创面处置。在疼痛缓解,患儿情绪稳定,家长焦虑减轻后,向患儿家长宣传正确的烧伤急救方法。在教育过程中,注意纠正家长不科学的急救方法,向其宣传烫伤后的简要急救常识,如迅速脱离热源,轻轻地脱去被热水浸透的衣服,尽量保持烧伤皮肤的完整,如果衣物和皮肤粘在一起,用凉水反复打湿使其慢慢分离脱下,如果衣服不容易脱下,可用剪刀剪开。用清凉水冲洗创面,急救时不要用红药水、紫药水等有色消毒液涂抹创面,以免影响医生对烫伤程度的判断[5]。②向就诊病人发放烧伤急救的健康教育处方,宣传正确的烧伤急救方法。③ 为患儿完成治疗后,做好卫生宣教。烫伤包扎者,教家长学会观察末梢血液循环及呼吸,防止因包扎过紧而引起的血液循环障碍和呼吸困难。防止感染,遵医嘱抗感染治疗;保持创面敷料的干燥,及时到医院换药;注意监测患儿的体温和行为,发现异常随时到医院就诊。叮嘱家长为患儿补充营养。将咨询电话留与家长,以利患儿家长和医院之间就患儿的病情和状态进行沟通,方便病人。④ 组织人员到社区,配合社区进行宣教。

3.4 植皮手术知识的介绍

对于小面积Ⅲ烧伤的患者,经门诊换药治疗创面无法自行愈合,向患者介绍植皮手术知识,减少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感,以选择有利的手术时机,促进创面早期愈合。

参考文献

1 刘俊田,王政人,高秦征等.烧伤创面.第1版.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24~25.

2 吕华,徐红贞.496例小儿意外伤害因素分析. 浙江预防医学,2002,14(8):15.

3 陈宇林,明南,林欣. 健康教育在烧伤门诊换药室的实施.中华综合医学,2002,3(10):925.

社区急救技能培训范文6

社会救助温暖城乡。围绕建立健全救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年增长10%以上”,“(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年增长10%以上”。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有效衔接。推行“一站式”服务模式;逐步提高大病救助标准,继续降低或取消医疗救助起付线。同时大力完善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制度,着力救助低保对象、低收入群体、突发性事件造成的临时困难群众。

防灾救灾保障安全。立足进一步完善灾害应急体系,“十二五”期间,安徽省将健全政府主导、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灾害应急管理体制和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高效运转的灾害应急综合协调机制,构建覆盖各级政府和城乡社区的应急预案系统;加快中央救灾物资合肥储备库二期工程建设,确保灾后12小时内救灾物资运抵灾区;加强救灾装备建设,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救灾应急通信网络;创建150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和职业技能培训。围绕加强社会动员和规范灾害救助标准,“十二五”时期安徽省将着力增强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自救互救技能,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和公众在灾害防御、紧急救援、恢复重建等方面作用;制定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的灾害救助标准,加强灾害应急救助能力建设,确保灾后12小时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

社会福利适度普惠。“十二五”时期,安徽省将完善以发放孤儿基本生活费为核心的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督促落实孤儿医疗保障、教育保障、就业扶持、住房保障等政策;加强儿童福利机构建设,力争每个县(市)有1所儿童福利机构,推动儿童福利服务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社会化。“十二五”时期,安徽省将科学规划全省救助管理站布局,做好流入地与流出地、临时救助与其他社会救助之间衔接,加强部门协作,组织社会力量有效预防和控制流浪乞讨现象;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教育矫治、预防干预和技能培训;健全完善重度残疾人生活补助和护理补贴制度;规范福利企业资格认定程序,健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残疾人安置就业机制,落实安置残疾人就业和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不断提升困难群众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