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资产的盈利模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不良资产的盈利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不良资产的盈利模式

不良资产的盈利模式范文1

在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先行一步之后,中小银行的改革日益受到更多关注。

沉重的历史包袱、粗放的经营模式以及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捉襟见肘的现实,一度使得中小银行改革之路前景黯淡。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末,在WTO三年过渡期结束后,仍有70余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未能达标。

2006年,中国银行股在资本市场的成功,为金融改革带来了转机。借此“东风”,一些地方政府积极推动当地银行的重组,目前已不乏初见成效者。最立竿见影的是大量中小银行已受到国内外战略投资者的热捧。

比如,重庆市商业银行“旧貌换新颜”,其利用地方政府注资及国家开发银行的软贷款,成功引入香港大新银行和凯雷投资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徽商银行、江苏银行先后以省级行政区为单位,进行城市商业银行合并重组;广东发展银行更将控股权交给以外资花旗集团为首的竞标团。

从现有的重组案例看,在地方政府主导下的中小银行重组多数复制“汇金模式”,即地方政府动用各种资源剥离不良资产,卸下历史包袱,利用市场时机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重组。

在业内专家看来,这不失为一种现实的路径;但在具体操作中,仍存在着强烈的行政色彩,多数重组并非按市场化方式进行,地方政府既为旧账埋单,多半也不肯放弃对银行的控制,重组多局限于财务改善,与以前并无本质变化。

另一方面,国内银行最为看重的“引资”,最终能否真正实现改制、“引智”等目标,目前尚未得到经验证实。因而引资、重组只是银行改革的起点,中小银行还有长路要走。

“汇金模式”地方翻版

汇金公司对国有银行的注资重组,取得了始料未及的成功,也让中小银行改革看到了生机。于是,各地政府纷纷效仿汇金模式,对当地的金融业进行重组。

“汇金模式”的要点,是政府动用手中资源重组原商业银行,通过政策性剥离不良资产、注资等方式,使银行的财务状况达标;在此基础上将部分股权转让给战略投资者,继而启动银行上市,用获得的溢价收入来弥补此前救助银行所欠缺的资金缺口。

国有银行成功上市后,汇金的重组模式即为地方政府所借用,以救助同样处于危机边缘的中小商业银行。

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是重庆市商业银行,通过当地政府全资持有的渝富资产管理公司和国家开发银行的贷款,地方政府将重商行装扮一新,在2006年底溢价转让24.99%的股权给战略投资者后,已经获得4亿元的溢价收益。如若今年如愿上市,国有股权所获溢价有望超过20亿元,不仅可弥补救助银行所耗资金,还将获得不菲的投资收益。

今年初刚刚成立的江苏银行,也有赖于江苏省政府对不良资产的剥离及注资。是次重组,江苏省政府财政共将支付10亿元以弥补预期资产损失,其中8亿元与另外15.43亿元不良资产被打包转让给江苏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由江苏国投发行专项的五年期信托产品,并由江苏省农村信用联社以原额承购。如果没有未来的战略投资者进入及上市融资,这10亿元将变为纯粹的政策性投入。

地方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国有控股的信托公司,虽然身份不同,但扮演的角色大体相同,都是汇金公司的地方“翻版”。

在“汇金模式”中,引进战略投资者和上市是最核心的两个环节。引进战略投资者一方面使政府获得股权溢价转让收益,用以弥补资金缺口;另一方面,外资进入也为银行内部改革提升其竞争力带来进一步动力。

继2006年部分银行成功引资并谋求上市之后,今年将有更多的银行借此良机完成改革的攻坚战。

来自官方的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06年12月末,已有59家城商行累计置换、剥离不良资产685.05亿元,其中信贷资产511.09亿元,非信贷资产173.97亿元。

股份制银行的进展更为迅速。继兴业银行2月5日登陆A股后,中信银行、光大银行以及规模较大的城市商业银行今年将完成上市之旅。

除广发行成功引入花旗等战略投资者,光大银行、中信银行等也都获得注资并筹备上市。其中,中信银行较为特殊,扮演注资角色的是其母公司中信集团。在累计注资超过130亿元之后,同在2006年底,中信银行成功引入西班牙BBVA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并将于今年3月登陆资本市场。

实力稍逊的银行仍旧处在寻找战略投资者的路上。预计今年,除招商银行,尚未引入战略投资者的股份制银行如光大银行、浙商银行、恒丰银行,城商行中如武汉、深圳、大连、重庆、长沙、南昌、沈阳等也将陆续完成战略投资者的引进。

质量更差的中小银行将为年内达标而奔波。银监会的信息显示,已有18家城商行正在实施不良资产置换或注资工作,计划置换不良资产41.86亿元,注资44.25亿元。

另有一部分银行将走向联合重组。银监会二部主任楼文龙告诉《财经》记者,在安徽、江苏等地的城商行联合重组之后,山西、广西、内蒙古等地也将进行区域性重组。

期待实质性改革

不过,即便银行的引资完成或接近完成,也还远未到喝彩的时候。由于政府主导的财务重组并非市场化的选择,银行的经营模式及政府对其的管理方式仍一如既往。

今年初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此亦有判断:金融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软肋,银行业面临金融发展同质化、发展模式粗放的难题。

在后WTO时代,银行能否在重组之后,摆脱对政策性扶持的依赖,实现内生性发展,取决于以下内部变革:

其一,盈利模式的转变。至今中国银行业仍主要依靠存贷差收入。但在贷款上对企业的判断与风险分析手段依旧陈旧。由于缺乏风险的对冲措施,中国银行业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异常明显。

虽然去年央行应宏观调控之需扩大了存贷差,让商业银行的业绩陡然生辉,但在优惠措施的扶持下,银行能否迅速完成盈利模式的转变,将决定他们未来能走多远。

其二,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直接融资的发展必然将挤压银行的业务空间。从今年开始,直接融资将继续得到鼓励,很可能导致银行的大批优质客户流失。银行如果缺乏创新能力,在竞争中将丧失主动权。中小银行人员素质整体较差,业务创新能力更显薄弱。

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曾就外资入股中资银行做过调查,结论表明,外资入股后确实带来了新的金融产品,也拉动了销售,但对整个产品的研发以及盈利模式秘而不宣。中资银行最终很可能只成为外资银行金融产品的分销商。

在这一点上,招商银行较为冷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招商银行董事长秦晓直言:“引资所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无法将其品牌、技术等全部引进过来。如果引进19%的外资,就有良好的品牌和先进的管理经验进来了,天下哪有这么好的事?”

其三,银行的去行政化,确切地说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中国的银行在这方面虽然做了一定努力,但是仍嫌不足。

对中小银行来说,既然在地方政府的救助下重获新生,却也使地方政府再次加强了对地方金融的掌控权,商业利益与政府意愿很难平衡。

不良资产的盈利模式范文2

关键词:商业银行;《巴塞尔协议Ⅲ》;资本充足率

众所周知,金融监管的松懈和滞后是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面对全球化的金融机构和产品,旧有的监管体系监管力度弱、方法和指标落后,甚至存在众多监管真空。巴塞尔协议作为被世界普遍接受的银行监管标准,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暴露出其内在的局限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巴塞尔协议Ⅲ》就应运而生。

一、《巴塞尔协议Ⅲ》的主要内容和改进

《巴塞尔协议Ⅲ》在原有的基础上,对银行业提出了更加严格和全面的资本要求。

首先,提高了资本的“量”与“质”。普通股充足率最低要求比率由过去的2%上升为4.5%;一级资本充足率最低要求由原来的4%上升为6%,总资本充足率保持为8%以上。同时为了有效的应对不稳定的金融冲击,要求计提2.5%的资本留存缓冲。

其次,引入了新的流动性指标。《巴塞尔协议Ⅲ》引入了两个流动性指标来加强对银行流动性的监管,分别是净稳定融资比率以及流动性覆盖比率。

最后,把杠杆率引入了银行监管的体系中。在《巴塞尔协议Ⅲ》中,杠杆比率就是银行一级资本所占资产总额的比率,最低要求为3%。

二、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分析

在2003年我国只有8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超过了规定的8%,但到了2010年底有281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到了标准,可以看出我国的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标状况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且自2009年至2012年底,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以及核心资本充足率虽然在2009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出现小幅下降,但仍然高于《巴塞尔协议Ⅲ》的最低要求。

由表1可知从2008年到2011年底,我国五大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均达到了《巴塞尔协议Ⅲ》要求的8%以上,但在2004年以前,我国的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大多远低于协议要求,且变化幅度大。为了解决当时国有银行面临的困境,国家通过发行定向国债以及组建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四大国有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用来补充提高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虽然此后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了大幅提高,但实际上是政府注资和银行主动剥离不良资产的结果。

三、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问题分析

(一)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单一,经营风险集中

一直以来,我国银行业一直延续高资本消耗业务模式。这种业务模式的实质是以规模换效益。这种过度依赖利息收入的盈利模式使得资本充足率对存贷款利率存在高敏感性,即只要央行调整存贷款利率,则资本充足率也将发生明显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会出现波动,不良资产增加,也增加了经营风险。

(二)资本结构不平衡,核心资本比率过高

这是由我国银行长期以来形成的过度的依赖间接融资的体制造成的结果。我国经济飞跃式发展,使得社会对资金的需求巨大,从而让银行的信贷资产变得极易扩张。但我国的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并且由于商业银行在我国经济转轨期间承担了重要的政策,从资本质量的角度看,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不高,风险资产和不良资产比例偏高且不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出现由于资本不足而制约银行的经营与发展。

四、对完善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建议

(一)明确资本充足率监管目标,制定合适的资本充足率指标

我国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更加重视保持银行业的稳定。但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期间,不能因为过度重视银行业的稳定而忽视了银行业的效率。对因此,我国的银行监管应加大银行业开放程度,适当降低银行业准入限制,推进利率市场化,引入更多竞争机制,打破国内银行的垄断,优胜劣汰。同时,要确定一个最优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如此可以有效降低银行发生危机的概率。因此,银行监管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一个合适的最优资本充足率水平,力求将我国银行业的稳定与效率有机协调起来。

(二)银行加大对资本质量的重视程度,调整业务模式,提高盈利能力

过去银行业和监管部门都对资本数量过分关注,而对资本质量关注缺乏重视,使得资本构成存在许多质量差的内容。《巴塞尔协议Ⅲ》加大了对资本质量的关注,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银行业一定要强化核心资本概念,积极寻找探求新的渠道来补充资本。我国银行业应主动放弃过去高资本消耗的业务模式。积极探索新的业务模式,改善盈利模式,追求多元的收入结构。(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何五星,杨清平.谈巴塞尔协议的资本规定与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比率下降的原因与对策[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4,(06):51-55.

[2]谢平.巴塞尔新协议对中国银行业监管的启示和影响[J].浙江金融,2011,(02):8-11.

不良资产的盈利模式范文3

关键词:商业 银行风险 风险防范

 

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结构体系的主体风险问题由来已久,制约商业银行发展在股份制改造背景下,以及我国加入w to.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问题尤为重要。

一、商业银行风险的界定

商业银行风险是金融风险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商业银行处于不确定性环境中加之内部制度上的缺陷和管理上的漏洞暴露导致银行价值遭受贬损或者收益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经营货币的性质,导致其经营中的每一项业务都伴随着较高风险,包括存款的吸收,贷款的发放以及衍生金融产品的推出和中介业务的开展。商业银行风险在很大程度上缘自自身管理弊病管理弊病被忽视或得不到根治不断积累和加深在外界风险环境的刺激下就可能发生危机。

新巴塞尔协议将商业银行经营风险进行了明确分类具体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各种风险之间相互独立,通常可相互转化。商业银行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银行自身资本金比率不符合要求:二是内部管理不善,信贷管理水平低下内部控制不健全违规操作现象普遍甚至出现挪用公款、携款外逃现象:三是存款准备率水平低,存款人一旦挤提存款,银行就会出现支付危机:四是贷款核准制度不健全贷款到期时违约.或无力偿还或不愿偿还银行不良资产增加.收益能力下降.信贷资金周转困难。客户可根据银行活动的一些指标体系初步判断.预警银行风险,减小损失。

二、商业银行风险成因分析

商业银行风险成因多样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环境因素。银行风险的内部成因一般容易控制和管理,而外部的环境因素银行个体一般难以控制:但可以利用预警系统发出的信号调整经营策略。概括起来商业银行风险成因主要有

1.资本金比率低御险能力弱

我国经过股份制改造之后的新型商业银行的资本金风险并不突出,而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存在比较严重的资本金风险,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从监管的角度来看资本充足率是银行安全的重要保证。资本充足率越小,风险越大,安全度也越差因为资本占资产的比率越小当资产一旦发生损失时,给予补充的能力越小。巴塞尔协议为了加强银行经营的安全性,强行规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中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最高,2002年资本净额为188179亿元,虽然比2001年的1827.90亿元略有增加,但由于加权风资产总额由2201020’fz,元增加到2309861亿元,因此资本充足率由830%降低到815%:而中国工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则由2001年的576%下降为2002年的554%。

2004年1月国务院批准动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储备注资中行和建行:6月,建行和中行与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签署协议,分别向信达公司移交不良贷款1298亿元和1498亿元。这是政府使建行和中行上市达到8%资本金充足率而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注资。另外,银行自身的利润留存则由于盈利水平低下而难有作为。在资本金补充不力的情况下,资本金的消耗与流失现象却日益严重,主要表现为不良信贷资产的增加、固定资产的贬值等。

2内部管理不善.防险意识差

商业银行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内部管理问题积累的结果,管理不善主要体现为风险意识薄弱,缺乏全面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从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来看,银行”重贷轻管”“三查“制度流于形式,贷前调查不细贷时审查不严,贷后检查不力,缺乏动态的跟踪监测。在内部控制制度上,内部授权授信制度、贷款审核审批制度.信用证和承兑汇票的签发制度等形同虚设.难于有效执行。甚至某些职员游离于内部控制制度之外,无约无束利用职权挪用公款,甚至携款外逃。

商业银行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经营过程中对风险的重视,管理不够。商业银行对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如利率、证券市场行情、周边国家经济情况等的变化不够敏感应对风险能力差。 

 3盈利模式单一化险水平低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利差收入中间业务比重较小只能提供较少的银行服务与产品,利润来源单一。国有商业银行传统产品与业务的收入占总收入的80%以上存在产品单一性.同质性.网点相似性的特点中间业务.个人业务开展不发达。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平均为8%,最高为17%,有的甚至不足1%。而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已成为其经营收入的重要来源。据统计美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30%上升到目前的384%。

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盈利空间小。这种单一的盈利模式可能导致恶性循环银行为达到业绩要求,往往发放大量放贷争取客户.放松信贷审核标准导致不良资产的增多.为银行风险埋下了隐患另外这种模式的盈利受到国家宏观调控对利率管制的影响。

三、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途径

1进行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股份制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最具有代表性的产权体制和企业组织形式,也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银行产权模式的最佳选择,应当成为国有商业银行产权转换的主要方向。股份制改革能够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解决所有者缺位问题,能够有效理顺国有产权关系,重新定位其与国家有关部门的关系彻底消除行政干预。国家作为大股东只能以股东身份发挥作用.真正实行政银分离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在进行股份制改革的同时.可以充分利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机遇.利用资本市场多渠道集聚资金,解决商业银行资金来源单一和资本金匮乏问题。同时.银行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和规模内尝试参与市场交易.改善资产结构.提高资产质量.实现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的最佳组合。

2.加强内部制度建设.进行全面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应当加强自身制度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清除违规操作滋生的土壤。包括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制度、内部审计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人事制度、风险管理制度等。

风险管理是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建立在丰富的业务数据、科学的管理模型以及高素质的专家队伍基础上.包括对风险的识别、度量、控制和监测等四个部分。目前,许多外国银行已经开始使用新一代风险测量模型.风险管理部每天用风险价值varn算市场风险.跟踪信用风险.分析收益与业务量的关系.计算边际收益和违约概率.并据此确定准备金数额和配置经济资本。加入wto后.利率和汇率管理体制逐步放开.金融衍生工具大量出现.银行风险敞口不断增加.这就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及早采取应对措施,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纳入到整体的风险管理范畴,加以全盘统一规划,从组织、技术、人员上做好准备,逐步推行全方位风险管理模式。

     3.拓展业务范围,转变盈利模式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商业银行的客户不断流失,银行急需改变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主的盈利模式,必须拓展业务范围.进行业务创新,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不良资产的盈利模式范文4

2009年最后一个月,渐显明朗的宏观经济形势让越来越多人相信,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经济复苏已趋巩固,新的全球格局之变亦无可避免。11月下旬,新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朱民在北京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对全球金融业改革与调整的十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此次任职中国人民银行之前,朱民先后在世界银行和中国银行工作。2003年以来,他先后担任中国银行行长助理、副行长,对国际业务较为熟悉,对华尔街金融风暴和银行业扩张风险有清晰的认识。

朱民认为,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一个全球性的治理机制。“危机再次表明,迫切需要全球实行统一的监管标准和治理框架。”朱民说。

G20峰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等机构,都在积极推进和协调全球的统一监管,形成全球金融治理机制和框架,朱民对此持审慎乐观态度。

改革和调整的十个方面

实际上,从2008年下半年以来,全球金融界处于恐慌之中。传承上百年的金融老店倒塌,众多著名的金融界传奇人物离开金融业舞台,华尔街一片慌乱。

一年之后,华尔街在发生变化,全球金融业也在发生变化。朱民注意到,目前金融业正逐步走出阴霾,但对其未来走向,看法还不一致。

一种观点认为,金融业的基本模式和格局并未改变,复苏之后的金融业将重走过去的老路,近期金融市场也的确在强烈反弹;另一种观点认为,金融业是此次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始作俑者,需要认真反思、吸取教训,对金融业进行全面的整顿和改革,重塑金融业的未来。

朱民认同第二种观点:“金融业面临和正在经历结构性的变化与整顿改革”。如果说2008年是全球爆发金融危机的一年,2009年是全球致力于救助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一年,那么,展望2010年,朱民相信,全球将迎来金融业的全面整改和结构调整,“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些变革的端倪。”

对危机后全球金融业可能面临的改革和调整,朱民认为将从十个方面展开。

首先,目前金融业还处于波动之中,今后一段时期首要任务仍是采取措施保证金融机构的稳定;其次,重建全球金融监管体系;第三,金融业整体规模收缩;第四,股市、债市、外汇等国际金融市场结构调整;第五,金融业产品结构的变化,包括零售产品、公司产品、国际银行业务、衍生品交易等;第六,金融机构的盈利模式、盈利结构、盈利水平发生变化,金融业将更多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盈利水平会整体下降;第七,全球资本流动将急剧减少;第八,超大型金融机构将“瘦身”;第九,全球金融业区域结构将发生变化,重心将逐步向东方转移;第十,这场危机的根源之一是在金融全球化的同时缺乏全球的金融治理机制,所以,一个新的全球金融稳定增长的治理机制和治理结构正在构建,并将在2010年基本形成框架。

他相信,上述十个方面的变革在2010年会更加突出,最终会形成一个全新的金融模式和结构。

当前不少金融机构盈利表现良好,资本市场较大幅度反弹,包括美国住房市场企稳等,对此,朱民出言谨慎。 “从这些迹象观察,全球金融业正走向复苏。但是,金融业的这种复苏依然是局部性的,从整体上看,全球金融业还在波动之中。”朱民提醒说,金融机构盈利具有不平衡性,资本市场反弹尚无经济基本面的稳固支持,全球银行业“有毒资产”规模依然庞大,新兴市场特别是东欧形势仍然严峻。

根据IMF的最新估计,至2010年,全球银行业将发生的资产减记和信贷损失总计达到2.8万亿美元。而到目前,全球银行业已经处理了1.5万亿美元左右,还有1.3万亿美元的不良资产等待处理。美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的处理进度大概超过了60%,欧洲和其他地区银行业的处理进度尚不到40%。朱民说:“在银行业没有彻底清理不良资产以前,整个金融业就不会真正稳定下来。”

首先确保金融业稳定

今后一段时期内全球金融危机治理者的首要任务,朱民认为仍然是确保金融业的稳定。例如,对金融机构的注资与债务担保政策不会全面撤出,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退出将会稳步实施,将进一步开展对金融机构的压力测试,对“大而不能倒”的金融机构给予特殊“关照”等等。

为此,首先要对金融机构加强监管,这是危机后全球金融业将面临的一个重大变化。朱民相信,整个金融行业的资本需求、盈利模式、规模扩张等,均会因此生变。

事实上,金融业整体上适当收缩,在朱民看来也将不可避免。过去十多年里,全球金融业的膨胀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到2007年底,全球股票市值为62.7万亿美元,债券余额为78.9万亿美元,1000家大银行的总资产规模达到96.4万亿美元,金融衍生产品的名义价值更高达674万亿美元。四者合计,全球金融资产的名义价值是实体经济的16.4倍,而在1998年时,这个数据仅为6.2倍。

“实体经济真的需要一个15倍到16倍的金融业来为它服务吗?”朱民的回答是否定的。脱离实体经济需要的金融过度膨胀,必然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在全球金融规模整体缩减的大趋势下,金融市场也必然开始出现结构性调整。朱民认为,总的趋势是,与实体经济联系紧密的金融市场将获得进一步发展,对流动性依赖度较高的金融市场将会受到较大影响,而过度脱离实体经济、在金融业自身内部循环的金融市场将会大规模缩减。

“这种调整是一种回归,即回归到实体经济的需求、回归到简单而透明的市场、回归到监管约束下的金融市场、回归到更为平衡的市场发展格局。”朱民说。

同时,金融产品结构、金融机构的盈利结构和水平也在发生变化。朱民相信,美欧金融机构通过高杠杆、高信贷增长、低融资成本、高交易收入的盈利模式将会进行调整,转向更多依赖传统业务、更高信用成本、更低增长水平的盈利模式。

机构瘦身与重点转移

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全球资本流动大幅减少,流入新兴市场的私人资本从危机前的1.5万亿美元左右迅速下降到6000亿美元左右。朱民认为,这是导致许多发展中国家发生随欧美国家陷入金融危机和陷入经济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

同时,金融机构的瘦身趋势,无论对于没有被分拆的德意志银行,还是已被分拆的荷兰银行来说,或许都是不可避免的。

朱民相信,未来还将看到许多英国的银行机构从全球大银行排行榜前列撤退。花旗银行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009年,陷入危机的花旗宣布将自身一分为二,分拆为花旗银行和花旗控股,从一个具有2.4万亿美元资产规模的金融集团,“瘦身”成一个只有1.4万亿美元资产的银行机构,花旗控股也会逐渐消失。

仍有争议的是,目前全球经济和金融增长的重心,是否正在从西半球转向东半球和新兴经济体?朱民认为,金融业重心的转移不可避免,金融危机加速了这一转变过程。如果再向前展望十年,他相信全球金融业的地理格局将发生深刻变化。

不良资产的盈利模式范文5

分层上市

2007年成为美国首家上市另类投资资产管理公司。1998年,黑岩合伙人埃登斯(Wesley Edens)、瑞银集团董事总经理考夫曼(Rob Kauffman)和纳尔多内(Randal Nardone)等人创立堡垒投资集团(Fortress Investment Group LLC),以私募股权投资业务起步,其私募股权基金净内部收益率自1999年至2006年达到39.7%。同时,堡垒投资集团快速向信贷、对冲基金、房地产相关领域拓展。2007年2月,堡垒投资集团在美国另类资产管理公司中率先上市,募集资金6.4亿美元。

作为美国首家上市另类资产管理公司,堡垒投资集团在内部治理结构和对外信息披露等方面均严格遵守美国上市公司标准,例如召开年度股东大会,董事会独立董事人数超过半数,设立薪酬委员会以及完全由独立董事组成的提名委员会等。

堡垒投资集团并非全球首家上市另类资产管理公司,但其上市却是全球另类资产管理机构实力最强的美国市场的首发之举。堡垒投资集团上市之后,黑石集团、奥氏资本随即在当年上市。黑石集团在吸收堡垒投资集团上市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上市公司管控模式,创始人股东间接持有上市公司超过半数的投票权,以保持管理团队的稳定,更契合股权投资的行业特点。上市成为国际另类资产管理公司的战略选择。

旗下六只基金自2002年起先后上市。公开上市基金达到六只,与坚持逆向投资和不良资产投资的阿波罗全球管理公司基金数量规模相当,资产管理规模达到集团资产管理规模的五分之一,是堡垒投资集团的一大特点。堡垒投资集团通过旗下基金上市和集团上市的分层上市模式获得持久资本来源,为进行价值投资和合理的资产配置奠定了坚实基础,对堡垒投资集团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灵活的投资策略

堡垒投资集团起步于私募股权投资业务,通过有机增长和战略收购发展成为集另类投资和传统资产管理于一体、高度多元化的全球领先投资管理公司,拥有私募股权、信贷、流动性对冲基金投资和传统资产管理四大业务,通过灵活的投资策略实现传统与另类、债权与股权、短投与长投、持有与对冲相结合全球化配置资产,为构建多层次、多元化收入Y构和可持续盈利模式奠定坚实基础。

四大业务板块,多元化配置资产。堡垒投资集团拥有涵盖传统资产管理与另类资产管理的四大业务板块,即私募股权、信贷、流动性对冲基金投资和传统资产管理业务,在全球范围内服务于1500多家机构投资者及私人客户,投资区域遍及全球。截至2016年9月底,其资产管理规模701亿美元。

从2016年9月底堡垒投资集团资产配置结构特征来看,一是传统资产管理与另类资产管理规模各占半壁江山,占比分别为52%、48%;二是另类投资实现在全球范围内多元化配置资产;三是信贷是堡垒投资集团最大的另类投资板块,占另类管理资产规模的50%;四是问题资产和问题企业困境投资在私募股权、信贷、公开上市基金投资都占相当大比重,而且实现了在全球进行投资和配置资产;五是设立基金系列的类型多元化,在投资领域及行业、资产类别、投资区域等方面都有明确的投资策略,各个基金在专业化、特色化基础上实现了多元化运作,同时各业务板块根据需要进行联合投资。

以私募股权业务起步,投资策略以控制型投资为主。堡垒投资集团的私募股权投资业务在公司成立当年创办。自1999年发起第一只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堡垒投资基金I号起,堡垒投资集团已设立19只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为全球最大的养老基金、大学捐赠基金和基金会等机构投资者投资了近230亿美元的股权资金。截至2016年9月底,堡垒投资集团私募股权管理资产规模71亿美元,与六只上市的私募股权基金管理资产加总后的规模为139亿美元。

堡垒投资集团私募股权投资策略以价值为导向,重在对能够产生现金流的有资产支持的业务进行控制型投资,主要投资区域为北美和西欧。投资核心行业为金融服务业以及交通运输与基础设施、房地产等资本密集型产业,采取积极主动的策略进行投后管理。

注重资产的支撑和掌控,对有现金流支持的资产及业务进行控制型投资。在堡垒投资集团看来,实施基于资产、控制资产的投资策略,资产就是一个平台,不仅有利于进行融资,也有利于选择更多的退出渠道。基于资产、对拥有长期稳定现金流的投资还能够把握有利的经济趋势,避免短期的经济事件的冲击。即使在高度动荡的估值环境中,堡垒投资集团掌控有形的抵押品和多元化的现金流是其进行价值投资、实现有机增长的基础。

进行价值导向型投资,擅长问题资产和问题企业困境投资和复杂易结构创造价值。堡垒投资集团是价值导向型投资者,能够发现被其他投资机构忽略的投资机会,包括遭受资本市场错配、财务困境、复杂或负面的市场情绪影响的公司,进而寻求以具有吸引力的估值进行困境投资,创造独特的价值投资机会。堡垒投资集团的经验是,许多成功的投资是在困境中或者是不断变化中的环境中实现的,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危机会导致资本密集型企业的资金短缺,这对于整个企业的收购以及对原有投资组合公司的机会性追加投资来说,都是很好的投资机会。

采取积极的策略强化投后管理提升价值。堡垒投资集团私募股权业务拥有超过60名投资专业人员组成的团队与企业管理层一同解决投资组合公司运营、资本配置和战略发展等问题,并建立了企业运营支持团队,致力于与所投资公司管理层一起,通过资产负债表重组、改善运营和实施战略管理等措施创造价值,实现企业有机增长,并通过并购尤其是产业整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注重后续追加投资。注重通过后续投资推动投资组合公司的发展,即使在完成构建或完成重构投资组合公司的日常管理之后,私募股权基金团队仍保持深度介入该企业的重大资本和投资决策,积极寻求追加投资机会。同时,拥有丰富的公开市场和私人资本市场经验,能够为投资组合公司募集低成本发展资金。

另外,堡垒投资集团六只私募股权基金实现上市,上市基金数量和资产管理规模不断扩张,有特定投资行业和策略。堡垒投资集团上市基金运作有三大特点:一是每只基金具有特定投资行业。二是近年通过有机增长和战略收购,上市基金资产管理规模增长迅速。截至2016年9月底,堡垒投资集团上市基金资产管理规模68亿美元,占集团另类资产管理规模的20%,而这一比例在2012年仅为11%。三是投资行业重点为房地产、不良资产、传媒以及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并在各自投资领域树立了专业品牌。其中一只基金专注于意大利不良资产投资,三只基金进行一系列房地产相关投资。持续的资金来源为上市基金把握投资机会、为投资者提供超额回报奠定了基础。

信贷业务为重点,困境投资为专长

堡垒投资集团信贷业务始于2002年。截至2016年9月底,堡垒投资集团信贷业务资产管理规模达到183亿美元,成为其最大的另类投资板块。另类信贷业务团队拥有跨越全球数个信贷周期和经济周期的经验,包括美国储贷危机中重组信托公司(RTC)对不良资产处置重组以及亚洲金融危机不良资产处置经验,拥有管理具有运营复杂性资产的经验和专长,拥有长期优异的投资业绩,在全球开展对问题资产、问题企业困境投资。

堡垒投资集团信贷基金特色

一是设立基金类型多元化。堡垒投资集团设立的信贷基金系列分为信贷私募基金和信贷对冲基金两大类,并在投资领域、行业和资产类型、投资区域、投资策略以及投资期限等方面实现了多元化。

截至2016年9月底,信贷私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为95亿美元,占信贷管理资产规模的52%。信贷私募基金包括:第一,专注于对困境资产和低估资产进行投资的信贷机会基金系列;第二,专注于对当期现金流有限但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被低估资产的长期价值基金系列;第三,在房地产、资本资产、自然资源和知识产权四大投资领域对有形和无形资产进行投资的房地产基金系列以及亚洲基金系列,其中包括日本房地产基金系列、一只主要以亚洲投资者为投资者的全球机会基金;第四,房地产机会基金系列。另外还包括投资范围较为狭窄的行业专业基金系列。

信贷对冲基金资产管理规模至2016年9月底为87亿美元,占信贷资产管理规模的48%。其中吊桥特殊机遇基金是堡垒投资集团第一只信贷基金,截至2016年9月底资产管理规模达到47亿美元,占信贷对冲基金资产管理规模的54%,是堡垒投资集团信贷对冲基金的核心业务。

二是以问题资产和问题企业困境投资及房地产信贷为主要投资领域。七大信贷基金系列全部专注于问题资产和问题企业困境投资。房地产信贷占信贷业务的三分之一。多只信贷基金系列在房地产各个领域开展业务。

三是开展企业信贷融资服务。吊桥特殊机遇基金旗下设立了一家融资公司,定位于开展机会性信贷业务,为缺乏资金的企业提供流动性支持。

四是除了发起设立信贷基金,还与其他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开展信贷业务,增加信贷资产管理规模。2015年7月,通过与专注于全球困境投资和特殊机遇投资的另类资产管理公司Mount Kellett Capital Management LP 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堡垒投资集团成为该机构基金的共同管理机构,进一步拓展了信贷业务。

堡垒投资集团信贷基金投资策略

资a支持证券和住宅资产。注重分析借款人和各项资产的抵押物,注重内在价值分析,强化资产管理和风险管理技术,最大化贷款和证券头寸价值。

企业和资产支持贷款。一是与私募股权投资团队协同进行联合投资。二是主要面向中间市场公司,涉及行业和资产类别广泛。三是采取灵活的交易结构和灵活的定价策略,横跨资本结构开展贷款业务,包括优先贷款、第二留置权和夹层贷款等。四是采用动态的多维度方法判断现金流和企业价值,以及有形和无形资产价值,并将这种分析方法应用于收购、再融资、企业发展、企业救助和不良资产困境投资等诸多领域。

公司证券。一是专注于公开交易证券事件驱动型特殊投资机会,横跨资本结构进行投资。二是通常专注于“不时髦”的行业,并认为困境证券和交易承压证券往往存在巨大的升值空间。三是注重深度的行业和企业研究,并作为判断内在价值、现金流潜力和最终回收率的依据。

资产组合收购。从政府机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收购正常和不良贷款及资产,涉及行业广泛。活跃于缺乏流动性资产组合的收购领域,并拥有快速大规模交易的能力。

房地产贷款和股权投资。长期专注于对不良房地产贷款的收购、特殊机遇股权投资和资本重组、机会性信贷业务、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债务收购和商业房地产结构化产品。该团队拥有长期的困境投资和资产管理经验,建立了一整套高度集成的贷款发放、收购以及风险管理基础设施。房地产信贷已占信贷业务的三分之一。

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另类投资是堡垒投资集团主要收入来源,其中信贷业务是重要收入来源。占另类资产管理规模50%、占集团管理资产规模25%的另类信贷业务在集团营收中占据了半壁江山。

通过有机增长和外部收购形成多元化业务结构,奠定多层次、可持续盈利模式基础。堡垒投资集团业务板块和资产配置版图是其在近20年发展历程中,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进行战略调整,通过有机增长和外部并购不断发展的结果。从私募股权投资起步,堡垒投资集团不断向另类投资其他领域和传统资产管理领域拓展,实现了全球范围内资产多元化配置。不断增加的持久资本来源、不断增长的资产管理规模和不断扩充优化的多元化业务格局使其充分利用和把握经济周期中各个阶段的机会,为收入的稳定性和盈利的可持续性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私募股权投资基础上拓展对冲基金、房地产和信贷业务。私募股权基金一般要求基金投资者在较长时期内的投入,期间不允许赎回,是相对缺乏流动性的投资。对冲基金允许投资者定期赎回,是相对短期的具有较强流动性的投资。在私募股权投资基础上拓展信贷和对冲基金等业务,能够在资产结构和收入实现方面起到互补作用,为投资者带来更高的确定性回报。

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把握机会增加信贷私募基金系列。堡垒投资集团另类信贷始于2002年吊桥特殊机遇基金的设立。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堡垒投资集团意识到要把握巨大的信贷业务机会,需要与信贷对冲基金形成互补的长期持有的信贷股权投资策略,于是开始设立一系列专业化的私募风格信贷基金,拓展了另类信贷业务,优化了资产配置结构。

全球金融危机中为增强收益稳定性增加传统资产管理业务。全球金融危机凸现收益稳定的重要性。堡垒投资集团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组合业绩在金融危机期间受到冲击。金融危机也使得募集资本变得艰难,与阿波罗、黑石、凯雷等大型另类资产管理公司一样,堡垒投资集团寻求通过战略收购实现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的更加多元化。2010年4月,堡垒投资集团收购拥有115亿美元资产管理规模的债券投资机构Logan Circle Partners,进入传统固定收益资产管理领域,在增加资产管理规模的同时减少了收入波动性。

拥有五大核心竞争优势,构成价值创造要素。堡垒投资集团在近20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积累问题资产和问题企业困境投资核心专长,拥有五大核心竞争优势是其实现价值创造的成功要素。

一是基于资产和掌控资产的能力使其在发现和识别独特投资机会、实施积极管理策略进行控制性投资方面具有了独特优势。二是在金融、房地产、传媒与通讯、能源、交通运输与基础设施领域积累了深厚的行业知识。三是丰富的运营管理经验和专门的企业运营支持团队,通过协助企业发展来加强资产组合公司管理。四是公司并购领域的专长,并通过与被收购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各个利益相关者一起决策,确定最优结构并执行投资。五是丰富的资本市场经验。拥有通过债务和股权资本市场为投资组合公司进行低成本、低风险融资的渠道和经验,使其能够在横跨资本结构进行投资方面占得先机,也为投资组合公司的资本结构优化以及后续投资提供市场和资金保障。

不断优化收入结构,构建多层次、可持续盈利模式。收入来源于资产管理费和投资激励收入,另类投资是主要收入来源。堡垒投资集团管理费收入占比高于激励收入,2012~2015年占比都在50%以上。另类投资在营收中占据绝大比重,2012~2015年占比都在95%以上。激励收入几乎全部来自另类投资。传统资产管理规模占比大,管理费率为0.2%,营收占比小,但对经济周期各个阶段收入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另类信贷是集团营收重要来源,25%管理资产规模的信贷业务在营收中占据半壁江山。信贷作为堡垒投资集团最大的另类投资板块,在集团营收中占比最高,相对于2012~2015年25%、22%、19%、26%占比的资产管理规模,另类信贷业务营收占比却达到53%、49%、60%和57%。随着信贷私募基金业务的拓展,信贷私募基金收入营收占比逐年上升,信贷对冲基金收入营收占比呈逐步下降趋势。

启示与借鉴

分层上市为价值投资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上市是另类资产管理公司发展历程中的一项重要突破,成为另类资产管理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堡垒投资集团分层上市模式为其跨越经济周期进行价值投资奠定坚实基础。分层上市模式提供了持久资本来源,尤其是能够在危机时期及时把握问题资产和问题企业投资机会以及新业务拓展机会。从国际另类资产管理行业发展趋势来看,上市成为国际另类资产管理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

多元化和专业化相结合实现集团协同联动。堡垒投资集团通过有机增长和战略收购实现业务多元化,实现了传统和另类资产的全球化配置,不仅有助于抵御经济周期的影响,而且能够及时把握经济周期各个阶段在全球各个区域的投资机会,在分散风险的同时实现了收入来源的多元化。同时,堡垒投资集团旗下基金进行专业化运作,每只基金系列投资特定行业,具有明确的投资区域、投资期限和投资策略,在不良资产、房地产、信贷业务等领域树立了专业品牌。各个基金的专业化保证了堡垒投资集团多元化的运作,各业务板块根据需要进行联合投资,集团跨基金、跨业务条线协同运作。同时,现了传统与另类、债权与股权、短投与长投、对冲与持有相结合全球化配置资产,实现了资产配置结构和期限结构的多层次、多元化。

(作者单位: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金融市场月度资讯

比特币突破1000美元关口,双重担忧刺激买家购入

1月2日凌晨,国内比特币价格最高飙涨至7218元,逼近历史新高。数据显示,中国买家是比特币上涨的最重要的推手,对于人民币贬值和对资本管制的双重担忧,都是刺激中国买家大幅购入比特币避险的原因。

余额宝规模再破8000亿元,7日年化收益率突破3%

1月3日,据证券日报消息,天弘余额宝的管理人天弘基金,2016年以8449.67亿元的管理规模,稳坐公募基金管理人规模榜首位,较2015年规模增长了25.38%。此外,天弘余额宝的收益率也再度“破3”。

离岸人民币维持高位震荡,对美元至今已连破18关口

1月5日,外汇交易中心数据显示,在岸人民币对美元官方收盘价报6.8817,较上一交易日官方收盘价大幅升值668点,创近11个月最大单日涨幅,较上一交易日夜盘收盘大涨489点。

央行公开市场转向单日净投放,保持流动性基本稳定

1月9日,央行开展了100亿元7天逆回购和1000亿元28天逆回购,中标利率分别持平于2.25%和2.55%。公开市场转向单日净投放资金700亿元,结束了此前连续4个交易日的净回笼态势。

2017年首例公募基金清盘,基金清盘或现常态化趋势

1月10日,华安中证细分地产ETF公告,将于1月13日终止上市,成为今年以来首例正式清盘的公募基金。而从2014年至今,已经先后有53只基金终止合同,告别公募基金舞台。

国贸期货违规涉场外配资,厦门国贸资管被暂停备案

1月19日,基金业协会官方微信的消息显示,国贸期货有限公司涉嫌场外配资,此外,国贸期货违反资产管理合同的约定。根据相关规定,拟暂停受理国贸资管资产管理计划备案,暂停期限6个月。

2016年市场减持3600亿,专家建议考虑市场承接度

1月19日,上海股份制与证券研究会副会长曹俊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称,监管层相关政策措施应考虑解禁的存量股权流通规模和IPO增量投放市场的接受度,通盘考虑市场承接的总资金能力。

不良资产的盈利模式范文6

近日,宁波银行的三季度业绩报告显示,该行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53.21亿元,同比增加7.36亿元,增幅为16.06%。在16家上市银行中,利润增速排名第二。

在资产质量方面,宁波银行表现更是一枝独秀,截至2015年三季度末,公司不良贷款率0.88%,比年初下降0.01个百分点。在近年来银行不良持续走高的背景下,宁波银行成为唯一一家不良率同比下降的银行。

多份券商研报指出,宁波银行三季度业绩表现靓丽,尤其是中间业务转型效果凸显,资产质量超出预期。宁波银行方面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保持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得益于公司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围绕年初制定的“拓展盈利渠道、严控不良资产、升级营销模式、加快人才培养”四项重点工作,持续深化利润中心建设,推动客户基础不断夯实。

利润增速遥遥领先

在经济下行没有明显好转的当前,银行业绩压力仍会持续。而上市银行三季度业绩报告说明了这一点。数据显示,1~9月上市银行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1%,增速较中期的2.42%下滑0.3个百分点。

尽管整体压力增大,但上市银行增速出现了分化,其中城商行表现抢眼,增速超过10%的4家银行中占据三席,分别为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平安银行和北京银行。其中,宁波银行前三季度以净利润53.21亿元,同比增幅16.06%,位列第二位。

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于前三季度的业绩,第三季度单季上市银行整体表现则相对更加暗淡,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同比净利润则出现下滑,宁波银行依然保持18.05%的高增长。

宁波银行方面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近年来经营转型积累和盈利模式的不断优化,保证了该行盈利能力的持续提升。

央行多次降息、互联网金融冲击,银行存贷款处境更加艰难,但宁波银行前三季度共发放贷款同比增幅为17.22%,吸收存款增幅达15.11%。

在行业转型中,宁波银行提前布局,凭借优异的中小企业业务经验,收益率较高,目前也在客户逐渐下沉,拓展小企业业务,风险偏好低,对其资产质量有较好保障。仅6月,宁波银行通过“走村入企”、“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专场”等活动,为520户小微企业、“三农”企业提供1.5亿元贷款。三季度贷款适时转向对公和票据贴现业务,效果良好。

在负债端,宁波银行继续从不同机构吸收同业存款,扩大负债种类,以提升负债整体的稳定性。中信建设证券研报指出,宁波银行在7~9月期间发行了28笔同业存单,应付债券较半年报增加34.26%,达1282亿元,占负债规模比重达20.68%,较半年报提升5.26个百分点。

连续七季度稳控不良率

伴随着银行盈利能力下降的是整个行业不良资产的恶化。浙商证券的研究报告显示,三季度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较中期增长6.9%,三季度末银行的不良率为1.52%。其中兴业银行和农业银行上升较快,南京银行维持不变,仅宁波银行一家的不良率出现下降。

宁波银行公告显示,截至2015年三季度末,公司不良贷款率0.88%,比年初下降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99.26%,比年初提14.09个百分点;拨贷比2.62%,比年初提0.09个百分点,资产质量保持在较好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来,宁波银行持续将不良严控在1%以下,此前环比连续6个季度持平,稳控在0.89%。截至目前,已经保持7个季度未增长。

宁波银行的总部和分支机构很多处在近几年不良高发的江浙地区,但是不良率远低于浙江银行业的不良率平均水平,可见宁波银行良好的风险控制能力和市场判断能力。据了解,宁波银行是中将风险管控放在重要位置。

宁波银行董事长陆华裕曾表示,宁波银行秉承“控制风险就是减少成本”的风险管理理念,不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完善了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道德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在内,前中后台一体化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国泰君安研报认为,宁波银行2015年9月末不良率较6月末下降1基点(BP)至0.88%,加回核销后真实不良生成率环比改善19基点(BP)降至1.04%。虽然经济下行背景下尚且无法判定宁波银行不良拐点已经到来,但其资产质量明显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业务结构优化

在利率市场化加速的背景下,中间业务拓展已经成为银行发展的大势所趋。宁波银行今年第三季度手续费及佣金收入29.06亿元,同比增速59%,占比达20.57%,较年初上升4.39个百分点,环比上升1.22个百分点。

中信建设证券研报认为,随着公司综合化经营加速,中间业务快速增长,收入结构将进一步优化。

宁波银行发展战略清晰,互联网业务和综合金融平台不断完善,支撑收入多元化。在股市降温影响理财、代销、托管等业务的环境下,宁波银行今年前三季度非息收入环比大幅增长46.5%,占营业收入比例为38.14%。国泰君安分析师认为,这与公司投行等综合金融业务快速发展子公司盈利贡献不断增大有关。